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传播范文

媒体传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体传播

第1篇:媒体传播范文

>> 调动广播资源 提升媒体传播力 从北京交通广播看广播媒体的应急传播力 区域性国际广播媒体对外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以超常规手段提升县级广播媒体的传播力 如何增强广播传播力 提高媒体传播力的因素研究 应急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 以创新来确保城市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 广播与网络媒体的交融传播 新媒体传播力的创新以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2015“两会”报道创新实践为例 广播“借力”新媒体 论提升地市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浅谈提高广播媒体民生影响力的措施 从广播微博传播力看广播未来发展 广播新媒体传播与营销策略 媒体传播力建设调研 大众媒体传播力分析 攻略:谁是家电下乡最具传播力的媒体(二) 传播力来自媒体的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年11月20日。

③参照Randall Collins.“Changing Concep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the Professions.”In R. Torstendahl and M. Burrage, eds.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 London: Sage. 1990。

④本文中的“娱乐内容”泛指非新闻、教育、记录类等内容之外的,为大众提供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节目内容,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参见百度百科“娱乐”词条。

⑤⑧Guy Starkey 《媒体多平台化发展趋势下广播的弹性生存思考》,载《中国广播》2013年第8期。

⑥张莉 张君昌主编《中国广播名栏目》,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⑦马瑞峰《是如何热播全国的》,载《中国广播》2005年第9期。

⑨陈昌凤 石英杰《平台化与社会化:欧美媒体的新潮流》,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8期。

⑩引自2013年11月8日广西私家车频率郑葵总监的访问。

[11]引自2013年11月8日广西女主播频率黄海总监的访问。

第2篇:媒体传播范文

一般来理解,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就是信息传播的新媒介,新方法、新工具或者是新载体。所以,对新媒体的认知,首先是新旧的新,也就是新出现的媒体。电有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解读的,认为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型媒体形态。所以,基于以上的种种考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电子阅读终端、卫星电视、户外电子屏、互联网、IPTV等等,都被定义为新媒体。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角度讲,似乎也没什么异议,但是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发现,这些考虑都不经意间淡化了新媒体的本质。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新在何处?是新在媒介形式上,还是新在信息传播的方式上?答案毋庸置疑,媒介是为信息传播服务的,目的和核心都是传播,那么新媒体一定是在信息传播的关系、路径和方法上都实现了全新变革的新。

在这个逻辑体系下,重新审视一些所谓的新媒体,其传播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举例来说,模拟电视,模拟广播是单对多的广播式的传播,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也是如此,互联网形态下的PPS、PPTV等网络电视即使是有用户点播的功能,本质也是单对多的传播。电子阅读更是如此,将书本、杂志电子化,用户手持电子终端阅读,与捧着书本相比,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阅读的本质,只是改变了文字载体的外观形态。

不容置疑的是,在宽带技术、移动技术、大规模存储技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和可能性,降低了信息消费的成本,这对于社会发展来讲是个巨大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但是,从传播关系来看,这仍然是一种有限的改变。

第3篇:媒体传播范文

许多老牌的华文媒体在“在地化”或“本土化”方面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当前新的媒体形势下,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探索,依然是无可回避的挑战。新兴的华文媒体,或者原有媒体在新国家、新地区的发展,更需要刻不容缓地解决这一问题。

越是“全球化”,越要“在地化”

全球化的趋势让世界各地的资讯几乎能同步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表面上看。似乎媒体应当更加追逐那种具有全球效应的新闻事件、采取更“全球化”的立场和视野,这种思路固然无可厚非。然而,所谓的“全球视野”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站在媒体所服务的具体地域的观点和利益上,从“在地化”角度出发,对全球性重大新闻的报道才能区别于其他媒体,在当地受众中引起共鸣。另一方面,正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新闻报道素材的选择上,才更应该注重当地的新闻。因为受众对全球性重大新闻事件的获取渠道众多,将重点放在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事件上固然重要,但难以凸显华文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只有当地的新闻内容,才能成为华文媒体的独家报道,体现其独立的价值。

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体找到发展的新契机

因为全球的资讯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障碍几乎完全消失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地化”反而更加迫切,因为只有“在地化”的新闻素材、“在地化”的新闻视角,才有机会在报道品质上发展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网络世界上吸引到足够的眼球。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发展是个典型例证,在新技术、新媒体兴起后,这家报纸在新加坡本地的发行量有所降低,却意外地通过“联合早报网”,在中国大陆为主的整个华人世界获得了空前影响力。考察这家报纸的报道宗旨和报道题材,并非在网络版上完全抛弃了原有地域特征,而是一方面将报道题材扩展到以中国大陆为主的华人世界,一方面在报道风格和视角上,坚持多年形成的“新加坡味”,形成了独特的媒体品牌和稳固的受众市场。

实现“在地化”传播是华文媒体的一项系统工程

“在地化”或“本土化”是华文媒体应当坚持的方向,实现“在地化”,对一家华文媒体来讲,也是一个涉及各方面、各层次的系统工程。做到“在地化”,需要在传播内容、表达方式、经营手法等方面着力。

1、重视以当地视角报道“大中华地区”“在地化”并不意味着只报道当地新闻。正因为华文媒体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华人(包括背景各异的新老移民),在中国和平崛起,两岸关系出现新局面的情形下,全球华人不可避免地更加关注“大中华地区”――主要指包括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华人主要聚居区。将报道焦点投向这一区域是无可厚非的。力量不足的华文媒体往往照搬内地或港台的报道,有的电视台直接转播内地电视台的节目。如果是一家有长远发展雄心的媒体,站在与当地华人利益相关的视角下组织独特的报道,以“在地化”的姿态瞄准“大中华地区”,才是根本的生存发展之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经常将两岸关系动态当作报道重点,但始终注重在当前两岸形势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新加坡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拥有什么机会,这正是成熟媒体服务于当地的自觉体现。

2、重视生活资讯服务本着服务当地华人的宗旨,提供尽量全面的生活资讯,是华文媒体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实现“在地化”的重要做法。有的华文媒体直接将自身定位为“生活类媒体”,这无疑是充分市场化的考虑。加拿大的《星星生活报》采取完全生活化的定位,融当地五花八门的生活资讯于一体,再配合一些深度文章、特色图文,在当地华人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对于综合性媒体来讲,有针对性地将生活资讯内容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考虑,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4篇: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品牌传播 湖南卫视

现今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近几年也迅速崛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品牌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是媒体品牌进一步得到提升的路径。

一、新媒体的特性

首先,新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传受双方地位平等。其次,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传播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传播信息时,可以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

二、媒体品牌传播利用新媒体的途径

1、借助虚拟社区进行品牌传播

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品牌传播,开展新媒体公关宣传活动,是品牌传播的常用手段之一。①虚拟社区是指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地方。在这种社区里,有着共同兴趣和需要的世界各地的人们主动参与到洋溢个性社区活动中,人们不必付费就能够得到富有能动性的活动空间,人们主动与他人沟通,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并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②论坛、播客、微博等不同虚拟社区的存在,特别是近几年这些虚拟社区的流行,给品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方面,湖南卫视做得比较充分,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一,湖南卫视建立自己的论坛和粉丝网。2010年1月1日,金芒果横空出世,芒果台(湖南卫视)成为中国第一个由粉丝创造和命名的电视媒体,“芒果”已从粉丝心中走入市场,走进大众心里。同时,建立了芒果TV网站,建立粉丝的官方网站,通过粉丝网站、论坛,进一步进行品牌传播,加深了与观众的互动联系。

第二,利用微博、博客、播客等进行传播。湖南卫视在新浪上有自己的官方博客和微博,在给观众提供资讯的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电视台的精品栏目有微博和播客,如品牌栏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与观众交流顺畅,能够把观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制作团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电视栏目。受欢迎的主持人也有自己个人的微博和博客,如何炅,谢娜、汪涵等在新浪上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进一步扩大了品牌效应。电视台还会利用一些参加过节目的嘉宾和名人在这些新媒体上对节目和电视台进行传播。这些交叉式互动传播,提高了品牌传播的效果。

2、通过网站进行品牌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品牌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达品牌的情感诉求,品牌通过网站的形式展示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扩大品牌效应。③

第一,湖南卫视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并不断完善官方网站。在官网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相关的电视节目资讯,有电视节目视频直播,还有不同电视台网站和商业网站的链接。版块栏目丰富,包括权威资讯、收视指南、日常栏目、大型活动、电视剧、主持人等。资讯及时,内容丰富,电视台通过制作精良的官方网站吸引受众,传递电视台的理念,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

第二,联合其他网络媒体传播。联合搜狐、腾讯、网易等国内知名的门户网站进行宣传报道,扩大自己的影响面。通过联合这些网站,互补优势,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交叉传播,同时扩大彼此的影响力。

第三,利用一些社交、视频和娱乐网站进行传播。比如在人人网和开心网上,湖南卫视有自己的官网和粉丝团队。很多视频通过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进行传播,吸引大量观众。最近湖南卫视与购物网站进行合作,推出了相关节目《快乐淘宝》,也建立了相关的购物网站。通过这些网站进行栏目的宣传,加深观众的印象。

3、利用其他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

除了虚拟社区,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外,像手机等新媒体也是品牌传播的途径。这些媒体在为品牌传播提供机遇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

第一,利用手机电视进行品牌传播。在湖南卫视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手机客户端的下载链接。手机电视在我国发展潜力大,传播迅速,影响也深远,利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吸引观众,给观众带来便利,扩大影响。

第二,联合其他电视台和电视电影制作中心进行品牌传播。联合其他电视台举办节目,如与青海卫视联合举办的“花儿朵朵”。与江苏广电集团联合制作电影,与其他电视合制作电视剧。通过这些电视剧、电影及电视台在新媒体的传播,也进行着自身的品牌传播和塑造。

4、紧跟热点事件,线上推广和线下公益活动相结合,展开品牌传播活动

成熟的品牌多是以人为本,及时关注社会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品牌常常利用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并借助与其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品牌信息传播的载体,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巩固目标消费者,扩大消费群,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巩固品牌忠诚度。④2008年奥运在中国举行,这也成为众多企业品牌行宣传的好时机。借助2008北京奥运会宣传自身品牌,湖南卫视从7月起就开始采用了全新的包装方案,为奥运会造势,以“激情迎奥运,我们正年轻”为口号。2008年8月,在离奥运会开幕还有最后的几天时间,湖南卫视又将口号改成了“激情看奥运,我们正年轻”,将奥运的激情、阳光、活力和频道年轻、时尚的定位融合在一起,传递给观众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生活状态,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奥运的意义。利用体育明星嘉宾参加节目,拍摄宣传片在电视和各种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并与新浪等商业网站进行合作。这种紧跟热点事件,利用电视与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并与现实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吸引了更多受众,扩大自身品牌效应。

三、对利用新媒体实现媒体品牌传播的思考

第一,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有其优势,也有其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努力解决问题。新媒体品牌传播的优势有:传播范围广,使品牌的注意率和知名度迅速提高;互动性好,亲和力强,易在受众心中建立良好的品牌联想,树立和巩固正确的品牌认知;表现形式多样化,利于塑造品牌个性,传播品牌文化,提高品牌的美誉度⑤,以湖南卫视为例,其娱乐为主的品牌文化深入人心,使受众与品牌之间建立了更良性的互动机制,互动平台大大增加,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降低品牌宣传成本。通过各种途径,例如湖南卫视利用自己的节目微博等扩大影响,这比请专门的宣传公司或是盲目增加宣传费用更简单省事,使品牌被口口相传的机会增大,利用新媒体优于以往传统媒体的特性,让品牌传播更具说服力。新媒体品牌传播也有其问题,如:侧重于媒体表现,容易忽略受众的心理和感受,新媒体自身的局限性限制它们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信息呈现方式易引起受众反感,如弹窗广告,重复宣传;缺乏严格的控制和监管,品牌传播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遭到质疑,特别是网上信息的合理性往往不容易令人信服。

第二,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时应转变观念。企业的品牌构建思想也需要发生改变——品牌是传播者与受众等品牌关系者共创的。品牌构建中应更多的从消费者角度去考虑,了解消费者所需所想,有助于扩大品牌效应。湖南卫视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时,听到了观众的心声,加大与观众的互动,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也有利于媒体品牌的塑造。

第三,在进行品牌传播时,不能因为新媒体的存在和强大影响而忽略以往媒体的传播,两者应相互联合,优势互补,促成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完美结合以及各种新媒介形式的合理搭配。这样,品牌能够全方位的得到传播,扩大影响。

第四,不管是利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进行品牌传播,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真实。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信息量虽然大,但是信息可靠程度不高,要注意信息的认真筛选和把关,只有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赢得受众长久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品牌传播方面看到了新的曙光。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品牌传播,扩大品牌效应,但也要注意其传播带来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整合传播,巩固和扩大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⑤马腾:《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价值、问题及出路》,《山东社会科学》,2009(8)

②陈刚:《新媒体与广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19

第5篇:媒体传播范文

为了解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现状,课题组对湖北两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25份,有效问卷523份,有效率为99.6%。“正能量”传播体现的是大学生对媒体的解读和运用能力,是一个抽象的综合能力体系。为便于量化分析,课题组将评价工具分解成具体的、直观的指标体系进行衡量,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为依据,从五个层面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这五个层面包括:知晓认知层面、接触消费层面、理解领会层面、质疑批判层面、评估判断层面。

2五个层面对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影响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级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各级指标的信息熵(称为熵权法)。表1显示:接触消费层面所占权重31.3%,对传播正能量影响最大;其次是评估判断层面,权重为27.2%;知晓认知层面和质疑批判层面影响相差不大;影响最小的是理解领会层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接触消费媒体自然会对媒体上的信息增加了解,进而决定是否传播正能量;而媒体的认知和评估也当然是影响正能量传播的重要原因。为更好传播正能量,可以通过改善这几大层面,大力加强对正能量影响大的层面,改善影响较小的方面,减轻薄弱环节使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3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数学模型

我们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定量分析正能量传播的好坏。由于考核的一级指标较少,故建立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因素集。主要是选择知晓了解、接触消费、理解领会、质疑批判、评估判断5个层面作为因素集。确定评语集。对微媒体传播正能量情况分为好,一般,较差,差四个等级,分别构成评语集。熵权法确定因素集的权重。确定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主要根据问卷中各因素的百分比来确定。模糊综合评判,使用模糊算子,进行矩阵合成运算,得到评价向量B。最后计算可得出:B=[0.0986,0.3039,0.3899,0.2076]由此可知,较差等级评分是最高的,与一般等级相差不大,相反好与差两个等级评分较低,特别是好等级,只有0.0986。根据模糊数学的最大隶属原则,0.3899最大,对应较差等级,所以给出的评判结果是: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情况较差。例如对于微媒体正能量的了解,59.5%的人认为是激发思考,给予启迪,然而公众定义的正能量,社会公益救助只有36.9%,反映大学生对正能量一词比较陌生。调查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情况较差的现状,这与微媒体上信息的鱼龙混杂相关,对微媒体认知较少,更与大学生不恰当使用微媒体紧密联系。

4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调查结论

通过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评价体系,根据调查结果,利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调查基本结论如下:(1)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整体情况较差。证实了它受知晓认知层面,接触消费层面,理解领会层面,质疑批判层面,评估判断层面的影响,按影响权重由大到小顺序依次是接触消费层面、评估判断层面、质疑批判层面、知晓认知层面、理解领会层面。(2)对于知晓了解层面:大学生微媒体已经深入人心,但大学生对各类重要信息的知晓了解度较低;对于接触消费层面,大学生接触和使用媒体时间较长,消费不很合理;对于理解领会层面,大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媒体的影响,不能正确领会其作用;对于质疑批判层面,大学生愿意关注正面信息,消极对待负面信息,缺乏质疑批判精神;对于评估判断层面,大学生缺少对重大事件的正确评估,不能很好地判断评估,进而传播好正能量。

5大学生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改善策略

为更好引导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好正能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5.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微媒体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观。其实质上是人们对于微媒体的认识。其中包括:微媒体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正确地使用微媒体,怎样避免微媒体所带来的弊端等相关的问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增强对微媒体的认识,树立责任意识,提高自律能力。其次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在微媒体这样的环境中,传统的道德观和网络观发生了碰撞,在现实中原本被认作是错误的、不道德的事情反而被网友们所追逐和向往,而在现实生活中所崇尚的道德观念在一些网友看来却是那么的不以为然。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同时还要时刻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异同,促使其适时转换角色,有意识地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5.2正确处理好五个层面的相互关系

理解领会层面应该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项目,并适当加强大学生对媒体接触内容和消费的认识,从而使得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媒体信息,这是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前提。同时,大学生也要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做到对网络资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此外,在具备良好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大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不能随波逐流,并积极参与网络评论。再者由于所调查群体中对网络理解层面参差不齐,故而我们可以适当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微媒体上信息的理解领会能力。

5.3形成切实可行的微媒体教育体制

把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融入课堂教学,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并积极推广和贯彻实施。首先明确传播正能量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其次,应该把正能量纳入基础正规教育体系,建立专业课程,制订课程大纲,配备专业教师和配套考试体系。总之,积极调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参与,把媒体正能量教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全方位地提高我国公民的媒介正能量水平。高校思想教育者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属性和特质,准确解读媒体内容,从而进行理性地分析、批判和评估,并培养理性媒体消费能力,从而对微媒体信息进行有效过滤,提高传播正能量的质量和效率。

5.4规范微媒体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第6篇:媒体传播范文

手机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甚至使很多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较上年底增加4056.6万户,月均增长671.6万户,达到5.01648亿户,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2790.2亿条,较上年同期增长37.5%。截至2007年12月30日,中国手机用户达到5.省略,随时了解灾情信息,介绍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了解抗震救灾最新动态。许多手机网友向灾区群众送去了祝福,演艺界明星也纷纷捐款,通过空中网号召大家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传播速度快,与纸质媒体互补。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的传统报纸。传播时效是多年困扰其发展的“痼疾”,受采编、印刷、

发行环节的制约。无论怎么努力也难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而手机报纸则省除了印刷厂和邮局等环节的工作,“手机媒体”作为新型传媒具有阅读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在传统订户订阅的报纸还在印刷厂、邮局的时候,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已通过手机送到用户面前,它借助先进的无线通信平台,能将瞬间发生的新闻事件迅速传播和再传播,基本能做到和新闻事件同步,其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望尘莫及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信息时效的要求。

另外,手机媒体可以涵盖报纸无法涵盖的独特新闻时段――从夜间至凌晨发生的本地新闻,以及由于时差原因发生在西方的重大事件和体育赛事等。手机媒体依托传统媒体强大的采访能力,具有互联网无法替代的独家性和本地性,将与传统媒体产生强烈的互补作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刚刚发生,手机媒体就显现出了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在地震刚刚过去几分钟时间内,网友手机上网kong,net了解到四川灾情,空中网上手机网友留言迅速达到数百条,众多网友介绍自己的经历与感受,通报亲身经历的受灾情况。

互动极其广泛、极其迅速。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_体无法比较的优势。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这一特点导致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

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受众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受众对媒体信息的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传统媒体缺乏与受众有效、即时的互动,极大地影响了传媒效果。而手机报用户可通过简单的手机按键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递自己对媒体的信息时还可群发与其他用户共享。

第7篇:媒体传播范文

今年高考前夕,荆楚网强化了对高考新闻报道的策划,开设了“2013湖北高考”栏目,还制作了2013湖北高考新闻专题,报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其新闻性、服务性进一步增强。可以说,今年本网的高考报道亮点频频,同时,值得我们加强、改进的地方也不少。

一、高考全媒体报道所采取的形式

第一,原创稿件关注民生。

网友关注高考新闻无非两大块:一是高考动态消息,二是高考服务资讯。因此,高考策划只要把握好这两个方向,就成功了一半。总体看来,本网见诸网络的一组组报道也基本上实现了策划意图。

在本次高考报道中,既有《“2013湖北高考”湖北全省报名43万 较去年减少近2万》这类权威信息,又有《“2013湖北高考”父母穿红衣送考讨彩头 考生吐槽作文不好写》这类民生花絮稿件。这些稿件都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网易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

在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湖北省的高考试卷、高考分数线,荆楚网均做到了全省首发。6月8日17时,2013年湖北高考落下帷幕,17时42分,湖北高考的语文试卷电子版就已见诸网络。据统计,本网的高考试卷及答案单项PV高达10.9万,所有试卷和答案的总PV高达62万。

第二,新闻专题整合资源。

新闻专题就是将与某一新闻事件或与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集合,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具有专题的详实和深度。荆楚网的2013高考专题也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荆楚网2013高考专题内容包括“2005~2012全国高校分数线查询”、高清组图、视频新闻、文字报道、实时天气、高考时间表、报考技巧、考情速递、冲刺秘籍、微博互动等多个版块。该专题最大限度地集合了本网的文字稿件、图片报道、视频新闻等新闻资源,是集时效性、互动性、服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闻专题。

第三,视频新闻全媒体传播。

2013年高考期间,本网共6篇视频新闻或节目,包括2008年10月1日开办的一档原创网络新闻评论性栏目“热点网谈”和记者拍摄的高考现场视频新闻。这些视频新闻既有高考当天新闻,比如《直击2013年高考湖北考点现场43.8万考生赴考》,又有高考后放榜时的状元学习经验谈,比如《2013鄂汉文理四状元谈高考》,还有湖北省互联网品牌栏目“热点网谈”谈高考,比如《高考加油!青春冲刺不做临时工》。

这些视频新闻嵌入本网原创文字稿件中,相得益彰,体现了本网全媒体的报道理念。

第四,东湖社区热帖炒作。

互动性是新媒体一个很重要的优势,荆楚网不仅拥有这样的优势,而且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高考前后,荆楚网旗下的东湖社区就“2013湖北高考”这个话题了154个帖子。其中,《2013湖北高考各科试卷参考答案出炉,快来估分啦!》这个帖子获得了12555次点击量,有24个回复。这个帖子也是配合荆楚网首页的高考试卷和答案进行的全媒体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网友们纷纷赞叹试题和答案出得好快。

第五,最武汉、神码手机客户端、手机报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

荆楚网也适时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最武汉、楚天神码纷纷推出手机客户端。湖北手机报等荆楚网旗下手机报用户超两百万。在这次高考报道中,最武汉、楚天神码、手机报纷纷推送本网高考稿件及高考试卷和答案,受众超百万。

第六,新闻漫画让报道多元化。

湖北最大新闻动漫企业——楚天尚漫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旗下公司。在本次高考报道中,楚天尚漫配合本网稿件制作了《微漫画:高考那些事儿》、《高考“安检仪”》等优秀新闻漫画作品,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

第七,官方微博微信扩散传播效果。

荆楚网开设了新浪、腾讯等官方微博,还开设了荆楚网官方微信。截止目前,荆楚网新浪微博粉丝达8万多人,腾讯微博粉丝近4万人,官方微信有200多人关注。荆楚网微博“2013湖北高考”相关微博数十条,本网官方微博还发动网民进行收藏转发和评论。

二、荆楚网2013年高考报道的特点

第一,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认为,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地说,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1]

在荆楚网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手机客户端、移动互联网、新闻漫画、社区和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手段融合在一起,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全媒体报道。这次全媒体报道满足了各类网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阅读习惯的需求,使网民更及时、更多角度地获得视觉和听觉满足。

第二,新闻互动性强。

网络媒体传受双方互动交流,孕育了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这就是互动性新闻。这种网络互动性新闻建筑在发挥互联网优势、适应受众的互动需求上,在网络新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本次高考新闻报道,荆楚网充分利用东湖社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使网友与编辑记者在线交流,使网民能够第一时间接受信息,并且能第一时间反馈信息。这种新闻互动是即时的,并且这些新闻不受空间限制,不管网民身在何处,都像共围一桌聊天交流,网民对高考新闻事件的广泛参与不受对象、身份的限制。

第三,新闻时效性强。

在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湖北省的高考试卷、高考分数线,荆楚网均做到了全省首发。6月8日17时,2013年湖北高考落下帷幕,17时42分,2013年湖北高考的语文试卷电子版就已见诸网络,并在荆楚网首页。随后,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东湖社区、新闻专题、神码客户端第一时间转发首页稿件,网民第一时间就能查阅到高考讯息。

第四,新闻权威信息不失位。

《陕西日报》在2005年6月7日第4版上发表了题为 《媒体热炒高考搅得我们心神不安》,就媒体对高考过度的关注与报道表现出无奈与厌烦的情绪。[2]

怎样在高考新闻报道中,向广大考生传递他们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同时又避免高考信息的狂轰滥炸,搅乱考生心情呢?什么样的新闻对于考生来说是最需要了解的新闻?招生政策、录取信息、试卷答案,毫无疑问,权威信息在高考新闻报道中一定不能失位,再配合一定的贴近民生的动态消息,一定能将高考新闻报道这场战役打好!

总之,有关高考的新闻报道虽然仅属教育新闻的一个部分或阶段性战役,但从这段时间的报道来看,似乎演绎了在教育新闻报道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即把握“厚重”与“单薄”之间的“度”尤为重要。

第五,新闻贴近民生,服务考生。

1842年,卡尔马克思在其《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提出了“人民新闻”的概念。他指出,“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倾听出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3]

本次高考新闻报道做到了“新闻服务读者”。荆楚网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形式,整合相关信息、资讯,第一时间传递给考生和考生家长。比如说,《“2013湖北高考”湖北未来3天阴雨为主 考生注意添衣携伞》一文,在考前提示考生天气信息,体现了服务考生的思想。《“2013湖北高考”父母穿红衣送考讨彩头 考生吐槽作文不好写》一文发表于中午13时38分,语文考试结束后的2小时,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语文作文题目及考生感受。《武汉外校名师点评高考英语试题:答案唯一且具区分度》一文发表于高考结束第2天,让广大考生第一时间能够看到试题解读,这也是服务考生的一种形式。

三、荆楚网高考新闻报道的不足

总体来说,本次荆楚网高考报道策划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从中发现一些不足,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是报道的深度不够。

在2012年范长江诞辰100年座谈会上刘云山发表讲话时称,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敲击不出精品佳作”,号召新闻工作者接地气,深入实际,体验生活。在策划报道中,要学会“深挖一个故事”。

本次本网高考新闻报道,内容涵盖比较全面,但是缺点是深度不够。例如关于高考状元的稿件大部分仅限于报道状元们的高考成绩、个性特征、学习方法、择校意愿等,对“状元热”这种社会现象的隐忧,或者说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较少涉及,至于说这种现象背后的教育体制问题的深思就更是没有探究了。

再比如,高考进行时的报道大多只是“高考表情”之类组图新闻或者考场现场描述,对考生和家长备考的故事没有深挖,对家长老师送考时的插曲没有深挖。综上所述,本次高考新闻报道没有“深挖一个故事”。

二是报道的典型性不够。

本次高考系列报道,给人总体印象是稿件平平,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抓人眼球的新闻几乎没有。大多数报道集中在对高考前的服务资讯,高考时的现场记录,高考后的名师点评试卷和对高考状元的高考成绩、学习方法的介绍。报道中讲述特殊考生、典型事迹、典型老师、特别家长的故事很少,细节不够生动,人物不够典型。

这次的不足也提醒我们,在来年的高考新闻报道中要有新闻眼,采访要精益求精、细致到位,写作要善于抓住细节和事件闪光点,让高考新闻报道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注释: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2]鲍海波:《教育新闻报道的“厚重”与“单薄”》,《新闻战线》2005年第8期

第8篇: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新媒体 APP 手机应用

一、 移动互联网将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最主要的载体

随着移动终端的高速迭代与发展,诸如苹果、三星、联想等国内外移动终端厂商在2012年都推出了各自的旗舰级终端,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增速为80.0%,智能手机在这一年得到了进一步普及。特别是受到低端Android智能机的推动,智能手机保有量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取得了非常快的增长,智能手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艾瑞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取代将进一步持续,但增速将逐渐趋缓,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

二、 移动互联网媒体传播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不论在硬件与软件上都已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对的移动互联网信息也将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2013年必将成为媒体战争的新战场。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不仅仅“新”在技术方面,更是在形式上有着巨大的创新。

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融合性,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能体现在渠道上。每一个智能手机用户通过他们的移动终端所接收到的消息不仅仅局限于SMS(Short Messaging Service)短信平台所推送的文字,更可以接收诸如MMS(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的图片、声音等类型的消息。可见,文字、图像、声音等等多媒体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内容上的融合在移动互联网上体现尤为突出。从传播渠道来看,移动互联网既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实时查询互联网信息,更可以移动客户端产品——诸如微信一类的通讯产品来实现文字信息、语音信息、图片信息的传递,甚至实现实时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功能。而通过移动互联网播放音频、视频更是被移动终端用户所广泛利用。

WEB2.0、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移动互联网的成熟的同时,更是将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与传播范围进行了进一步扩展。遥想传统媒体在进行媒体信息时大多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信息的收集,再到整理、审核、排期等等,在传统媒体中进行信息的传播需要进过层层路径,才可以将信息到公众面前。而移动互联网则大大节省了信息的流程,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时信息到互联网上,不受时间限制,更能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避免了传统媒体传播范围有限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信息渗入方式,相较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内容更加容易被信息受众方所接收与吸收。传统的“点对面”信息传播,通常都是由信息者通过媒体将广泛的、不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散步到特定的媒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收信息,很难与信息者进行互动。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受众在接收到信息时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实现与信息者的互动,更可以对受众的地位得到相对的提升。

三、 典型移动互联网产品分析

移动应用客户端——APP,作为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移动终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现今已经存在于每一个用户的手机中、平板电脑中。APP的应用场景与功能覆盖更是遍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款移动应用客户端,并简要分析他们作为媒体传播方面的价值。

新浪微博

之前已经提到了这款互联网产品,注册用户数已超过3亿,相比大家都是这3亿中的一份子故此不再做更多的产品功能介绍。在提到新浪微博的时候不能不提到twitter这款产品,新浪微博的成长要多多感谢这款鼻祖级产品的 引导。我们不能不承认新浪微博与twitter一样,都是以社会化媒体开始起步的,但新浪微博显然不想将自己局限在媒体领域,不论是个人相册、聊天功能,还是后来V5版本推出的内容定向以及对个人页面的加强,都是新浪微博决心向社交媒体过度的表现。而作为社会化媒体,新浪微博早起请来众多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大号”加入其中增加用户黏稠度与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后来,众多商业化团体在新浪微博中建站加“V”,更是对“微博营销”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延伸。而与此同时,新浪微博的媒体化功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V”认证的规范化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微博信息可靠性的降低,从而大大削弱了用户对于微博内容的信任。另一方面,用户行为缺乏强关系的时常关注,对于推送来的诸多内容并不能够有针对性的被用户所吸收。因此,就媒体而言,微博并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

微信

用户数已突破3亿。同样是3亿,在我看来微信的含金量要远远高于新浪微博。在这里我们不调侃微信是怎么撇开手机QQ逆流而上的,也不探讨与小米米聊对抗中如何胜出的。我们要看的是,这移动客户端的3亿用户是如何成就起来的。不否认微信的兴起依托于QQ的强大用户群,但后来微信产品功能迭代与产品方向的把握确实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收集到移动互联网产品教科书中。在近几次产品迭代的新功能里,我们不难看出,微信对与商业化媒体的试水。微信开放了API接口供其他应用开发者调用,也就意味着微信将自家功能开放的同时,更是将其他类型产品积极引入到微信中来,为3亿用户提供能多更广放的内容。众多商家更是在微信中创建公众账号,实时向用户推送最新的商家信息与优惠消息,并能以“一对一”的方式实现与顾客的交流,更直接的了解用户需求。就这一点来看,微信要远远甩开新浪微博的用户体验,使媒体传播更具针对性,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啪啪

商家不论是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上,都试图将最新的商家信息推给他的用户,用户只有关注了这个商家的微博,或者这个商家的微信账号才会有相应的信息推送过来。但是,当用户与商家账号互动时,仍然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而所谓的互动,更多的则体现在了用户维权的方面。用户在向商家主动“所要”其真正的用户需求的时候,收到的回复往往不能切中用户的需求。反观我微博上关注的大号和微信里的那些商家,貌似也已经很久没有去认真查看他们发来的消息了。

那么,啪啪呢?啪啪做的只是个社区。在啪啪上做推广本身就对商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洪荒,比如李开复。他们利用啪啪来宣传的东西多是话剧,商业会议,产品推广等等,再利用个人明星效应的同时,将自己的声音第一时间传达给他们的粉丝。这要比对面连着个机器人有人情味的多吧。回想前段时间的3B大战,雷军和周鸿祎微博大战,如果将战场移至啪啪,围观的人群会不会更多?所产生的商业效果会不会更好?啪啪所带来的商机值得我们期待。

第9篇:媒体传播范文

1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优劣势分析

1.1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优势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传媒组织机构,其具有广泛的信息采集渠道、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专业的机器设备,在多年的新闻传播实践中逐步形成既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相较于个体或者非专业组织具有较高的受众认可度。特别是在深受争议的公共事件上,主流传统媒体的态度更具权威性,类似马航失联等跟踪报道、国际报道方面往往也只能由传统媒体才能实现,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资源优势地位。传统媒体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和专业解读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影响力,在信息生产传播上的严格把关,也使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功能方面更为有效。

1.2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劣势

单向性是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最主要特点,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法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缺乏信息沟通,社会公众只能被动接受传播主体生产加工的新闻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意见和看法无法反馈给传播主体。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更新速度慢、不及时的问题,例如报刊,从新闻采集、编辑到印刷出版要经过一套严格的流程,信息更新速度方面严重受阻,特别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信息报道必然滞后,电视、广播的信息传播速度相较而言要快一些,但是也会受到播出时间、播放载体的限制,无法及时向公众送达信息。

2 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劣势分析

2.1 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势

新媒体大众化的信息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为主动和平凡。平民化、自主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借助网络开放性平台,社会公众可以自主的编辑新闻信息,据美国权威机构统计,新媒体环境下,50%的新闻内容是由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源和话语权的垄断,社会受众可以借助网络与新闻传播主体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此外还进一步增进受众间的横向互动,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对信息的转发、分享、评论加强交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和受体可能成为同一群体,他们经常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兴趣偏好,生产出的新闻信息也更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喜好和需求。新媒体还具有及时高效的特点,4G网络技术、通讯设备的发展让社会公众随时随地采集新闻信息,特别是在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上,新媒体避免了人员设备调度带来的延时问题,牢牢把握最佳新闻报道时机。

2.2 新媒体新闻传播劣势

新媒体使得人人都成为新闻报道的信息源,但同时也造成信息平台上海量数据的存在,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也使得信息传播主体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信息生产的随意性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问题。新媒体因传播主体的个体化导致传播信息的情绪化,缺乏权威性,社会公众易受片面化信息的影响,例如抢盐风波事件中,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信息引发了社会民众的恐慌,导致了超市抢购食盐事件。同时,社会公众缺乏必要的新闻专业知识和素养,在新闻传播内容把关上存在一定难度,虚假不实的新闻报道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危害了社会和谐。

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互补性探究

3.1 传播主体互补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由编辑、记者等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组成的新闻媒介组织。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更多的是社会普通民众,他们往往没有新闻专业知识背景,但其个体数量众多且分部广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主体上形成了互补,普通民众的加入壮大了新闻传播者的队伍,弥补了以往单一结构传播主体带来的信息源不足、视角局限的问题,更多隐匿的新闻信息被社会公众挖掘出来,他们以事件的亲历者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还原重塑新闻事件,新闻内容更具真实性,广泛的关注度进一步激发社会民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使新闻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有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3.2 内容涵盖面互补

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是由新闻专业从业者采集、编辑、报道出的代表官方意见的信息,更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把握新闻事件的背景、内涵。新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大多是由非专业人士制作的,更多的夹杂个人情感,代表着个人的意见和观点,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事件过程。二者在新闻内容上形成互补,使得新闻事件的展示视角更为全面,同时也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3 受众群体互补

新闻受众群体对新闻媒介载体的偏好经常会受到其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年龄较大的人对新兴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不熟悉,在了解新闻信息时更愿意通过阅读报纸、收听收看电视广播,而年轻人热衷于新鲜事物、赶潮流,不愿意阅读形式呆板的报纸、杂志,他们更愿意通过互动性较强的微博、微信等来获取新闻信息。媒介载体的多元化让新闻受众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增强影响力。

3.4 传播效果互补

传统媒体在采编内容上的严格把关使得其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了权威,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但单向的传播方式导致互动性的缺乏和活跃度的降低,话语权的缺失引发公众的不满。新媒体刚好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超强的扩散性和互动性给社会公众提供了表达意愿的平台,民众可以更有效的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个体片面化的信息阐述和意见表达还需要由官方权威意见加以佐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