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

第1篇: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走过这一学期,我感受颇深。下面我就从学习、工作、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学习方面

进入大学,最大的挑战就是“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与以前的学习相比,大学学习失去了表面上的竞争,失去了所谓的考学压力,失去了全面但肤浅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努力意识的增强,自我加压的学习态度,窄范围但深层次的课程学习。

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问题问老师,认真做作业,按时交作业……这些似乎是已经说烂了的课堂要求。对我来说,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这些要求有了深入的认识。

有时上课一跑神,就落过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预习与否会明显影响自己的听课效率。

不论是找同学还是找老师问问题,自己总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的加深是在多种思想的碰撞中升华的。

大学有一种观点:

考试前听讲就能考过;只要 和老师关系好就能考过。

这种观点也许是对的,但我绝对不同意。

这种观点是消极的学习,是一种得过且过的认识。也许在以前我们是得过且过地学习,但是进了大学我应该被“我要学”这种强烈意识所主宰。

学习上的得与失,是没有必要用文字写出来的。它应该铭记在我的心里,时时刻刻在学习上提醒自己。因为有些东西用纸记着我们有可能忘记,而有些东西用心记住我们就很难忘记。

2、工作方面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班干部一开始招聘,我就毫不费力的被任命为班长。也许是长期做班级工作的缘故,班长的工作对我来说并不很困难。上学期我班的成绩优秀,获得了不少的奖励与赞许。

班干部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工作开展的还算顺利。整个班级风貌是积极向上的,同班同学之间相处的和睦融洽。

事事都有两面性,在工作成绩优秀的赞许下,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如何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如何进一步活跃班级气氛?

班级工作的开展与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弱点,就是上课、上自习没有固定的教室。与高中相比,工作不太容易开展。但事实就是这样,我必须用另一种方法来弥补这个弱点。

作为年级长,虽然只是兼任,但我用做班长时的责任心去处理年级事务。年级长的工作与班长工作不同,我对于这一新接触到的职务要不断摸索工作方法。

3、生活方面

第2篇: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责任感;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15-02[作者简介]许建松(1980―),男,本科,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置身于改革的浪潮之中,班主任老师开始迷惘、焦虑:一边是轰轰烈烈地培育学生鲜明与独特的个性,一边却又背负着班级团队管理的重任。如何处理好“彰显学生个性”与“出色团队管理”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摆在很多一线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通过实践,笔者以为,“彰显学生个性”与“出色团队管理”两者虽然存有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它们之间又有联系与相通的地方――“唤回学生沉睡心底的责任之心”,这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有利于班级团队的组织与管理。下面结合实践,笔者就如何在小学中高段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唤回责任,需要学生来自实践的真切体验

笔者认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光靠思想上的熏陶、言语上的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笔者不断地尝试、磨合,正逐渐走出这样的一条路子:

(一)整合责任网络,给学生吃下定心丸

1.构建责任网络图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将班级团队建设局限于班干部队伍建设,局限于一小部分学生身上。这一方面严重地压制了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使得其他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淡薄,出现“反正我做不做,做得怎样,都无关紧要”的消极思想,给班级正气的树立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鉴于此,笔者便将班级工作牵涉到的所有职责放到了每个学期初的班队工作表中。

2.归属个人职责

公布职责菜单:期初将学期职责表当场公布,并张贴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请全班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思考自己最适合在怎样的岗位上发挥能力。在学生进行自我定位的同时,教师及时做好引领工作,既有硬性的规定,又考虑选择的弹性,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既称心如意又能发挥潜能的岗位。

草拟职责内容:班主任在公布职责菜单的同时出示对应的职责内容,这样能方便学生具体地了解职责,有利于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公开竞选贤才:在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基本成熟的情况下,让学生公开竞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职责,并让其陈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民主评议,让集体来决定每一项职责的归属。

3.明确具体操作法

铭记于心:在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后,每一个学生必须将自己的工作内容与要求熟记于心,班主任要进行检查,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教给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光背诵铭记职责是不够的。因此,班主任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干、怎么干。班主任要舍得花时间与精力,通过2―3周的时间,使学生逐渐进入完全自主操作的状态。

个人承诺:学生的选择不排除冲动的可能性。因此,要让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后,做出自己的个人承诺,将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理由、个人决心等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张贴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坚定自己的意愿,有利于他们坚守自己的责任。

(二)投身责任实践,给学生添加助推剂

1.大胆做

明确、铭记了个人的工作职责,掌握了工作方法,班主任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践行自去做,履行自己的职责。任何工作,在没有投入真正的实践之前,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碰到更多的困难,也才有可能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就会不断加强。

2.适当扶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在刚起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马上就批评他们,而要通过耐心的帮助、指导,让遇到困难的学生不仅能重拾信心,同时也清楚工作的要求与方法。比如:教给常务班长汇报每日班级常务工作的方法;让课代表学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修课的学习;帮助并指导负责生物角的学生进行花草的养护。

3.反馈勤

不管任何一项举措,笔者始终坚信“反馈重于决策”。在让学生具体落实职责时,我们同样应体现这一思想。

扎根自主反馈行为:任何一项反馈,只有反馈到学生的心坎上,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1)重个体,勤反思。笔者在教室里开辟了“我的成长历程”专栏,将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收获、教训,全部及时地体现在表格中,敦促学生时时关注自己的状态。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建立“个人学习、工作记事本”,将自己的反思、感悟记录下来,以提醒并告诫自己。

(2)顾全体,贵坚持。每日一反馈制:不管班主任在不在,每天作业整理课首先腾出5分钟,由每日的常务班长负责,公布今日班级的常务工作,对当天的扣分、违纪、表扬、获得荣誉等情况作精致、详细的汇报,让所有学生在这5分钟时间里,有民主生活会的体验,同时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每周一反馈制:将学生每周的得分情况,利用周一的作业整理课进行汇报与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一周的分数积累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阶段性的梳理与回顾。

发挥教师反馈魅力:学生工作做得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反馈是否及时和有力。(1)及时鲜活。教师的反馈要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工作上的得失,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2)处事公平公正。做得出色的学生能够受到教师的褒奖,才会更加投入地关注自己的职责;做得不好的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完善自己的工作。在这样的氛围引领下,学生的参与热情才有可能被大大地调动与激发。(3)贵在坚持。今天你关注了一位学生,提出他的不足;明天你同样关注这位学生,肯定他的进步……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坚持下,学生才会得到发展。

二、唤回责任,需要评价的倾力引领

学生责任感的培育,除需要教师不断地反馈外,还需要评价的引领。

(一)细化班级考评内容

1.辐射广泛

班级考评细则要细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细化到课内与课外,细化到常规与竞赛,要将有可能涉及的环节一一纳入。

2.奖惩分明

对于每天班级中的点点滴滴,我们要及时地对照班级考评细则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得分看作是一种荣誉,为得分而感到喜悦,为扣分而感到失落。

(二)常态班级考评跟进

1.评价及时

评价越是新鲜的,对于学生的指导与鞭策意义就越大。在班级评价管理中,我们坚持一日一评、一周一汇总的办法,及时地将得扣分情况在“班级记事本”和“奖惩累积卡”上展现出来。

2.阶段梳理

以“周次、月度、期中、期末”为阶段性的反馈和总结点,依托每一次反馈,教师及时地就亮点与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对典型个案做出必要的强调与提醒。我们力求每一次反馈都能成为学生一个必要的梳理、一次难得的反思和一个全新的起点。

(三)提升班级考评地位

1.与各项评比挂钩

只有真正将考评结果与各项评比联系起来,学生才会重视,态度才会端正。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将学生的考评结果,与“素质全优生”“素质进步生”“区级三好学生”“区级优秀学生干部”“火炬银奖队员”等荣誉的评比挂钩,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2.通报考评结果

通过家校联系、网站等多种途径,我们将考评结果进行公示与通报,这一方面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持之以恒的班级管理实践,呼唤并用心呵护可贵的责任品质,这是笔者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实践已经证明,在小学中高段班级管理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和谐地处理“张显学生个性”与“出色团队管理”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不同的人要求不同,工作总结格式也不同。有的会要求用ppt来写,有的要求用word来写,而你知道怎么写比较好吗?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三年级英语教育教学总结,请笑纳!

三年级英语教育教学总结

人们常说,教师是崇高的职业,它的崇高就在于奉献和牺牲。班主任是这项崇高职业中的基石,官虽小,但责任和作用重大。为师十二年,担任班主任十年,对于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

2011年9月,我如愿以偿的调到了这所学校,接手了三年级四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是领导、老师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向优秀的班主任学习,令我倍感荣幸。从自身的能力来说,我不算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还有许多要学习和汲取的东西。点滴成绩的取得源于各位领导、老师的帮助与教育,在这里向各位领导、老师做简单的汇报。更多的是粗浅地谈一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如果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示将是我的荣幸。

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几十个孩子的榜样。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

十二年中我担任了七年低年级班主任。一、二年级的孩子有很多事不懂、不会,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校园里有劳动,我一边教孩子,一边同他们一起干。课上孩子们做姿不正确,字写不好看,我就让他们看老师是怎样坐端正的,怎样写字的,并给予孩子鼓励、表扬。

来到这所学校我接手了三年级四班。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钢笔,写起字来歪歪扭扭的现象普遍存在。平时我就提醒学生的坐姿,纠正执笔的姿势。注意自已每一个字的书写,做好学生的表率。辛勤的付出总有欣喜的回报,如今,班级中孩子的书写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学校组织的综合素养展示中,我班的徐伟璐、李海璐获得书法特等奖,孟玮婷、李海璐获得习作特等奖。

低年级的孩子在卫生值日、物品整理上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打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课,让孩子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二、尊重学生,做好思想转化

一个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对于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做到就比较困难,可班务工作的重要方面就在这部分学生身上。

每天我都要求自己与学生呆在一起,经历他们的学习过程。课下孩子们常常会回绕在你的身边,唧唧喳喳的说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是向你坦白着他们的内心。如果你认真的倾听,留心的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黄钰的日记里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妈妈病了,我感觉天塌下来了!这使我感到一阵心酸。当我打电话询问黄钰的母亲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常年呆在部队。因为这几天自己生病了,孩子饿了就吃方便面,上学也是自己步行去。听了这些才让我明白了她最近几天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放下手头的工作,我和她坐下来进行了一次长谈,谈到了她的妈妈,谈到了她的生活,谈到了她每天回家要做的那些事情,也谈到了她的作业。看着泪水流满了她的脸庞,听着她低声的呜咽,我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安慰。就是这一次谈话,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女孩,也看到了她努力地改变,从那以后偶尔也有一两次完不成作业,但她都能及时的补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我们在对待学生时要多一份宽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学会了宽容,在面对学生犯错误时,我的心态平和了,也少了许多无名火,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教育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

三、探索方法,做好班级文章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育人是关键,习惯最重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能收获什么果实。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的转变。

1、建立机制,自主管理班级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在班内设置多个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服务同学、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并制定具体班规。班规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要求,及时的做出适当的调整。使班规跟上学生、班级的变化,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进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提高。

进入四年级后,我在班委的选拔上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成立了我们的第二届班委。对于班委成员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使班级样样事务有人管,有人监督。

我班的一般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早读固定内容安排人专人负责、课间操由纪律监督员和体育委员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组学代负责。各组卫生任务分工到人,张贴上墙,劳动委员、卫生委员负责检查。班主任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

2、 树立典型,促进全面发展

典型的树立,有利于学生把对伟人、名人的敬仰转化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因为典型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看得见,摸得着。

我班制定了具体的校园之星评比办法,只有先入选班级之星,才有资格成为校园之星,对于获得提名或成为校园之星的同学,在班级中大力的表扬,比如我班已有的校园之星:李海璐、张涛、徐伟璐、王唯一、张天昊、还有班级的守纪之星:张宝文、赵凡逸等同学。演讲才子:庄子萁、李海璐。作文名家:王唯一、邢子涵等同学。还有一些“小书法家”、“小数学家”。这些同学在班级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使全体同学都在向他人学习长处,得到自我,共同发展。

3、信为基石,构建和谐关系

班主任工作首先是投入爱,爱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班主任不但要富有爱的情感更要富有爱的行为。多用身心影响孩子。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的焦点。工作中我提醒自己给他们更多的赏识,小心呵护他们求上进的愿望。

姜宇是班中有名的惹事精,总有同学跑来告状。有几次我看到他帮同学们搬奶箱,于是,我决定让他当班级的生活委员,当然这遭到了其他班委的坚决反对。为了说服孩子,我让姜宇给同学们写下保证书。最终班长和监督员以三票同意两票否决的结果通过。借此机会,我告诉姜宇:老师给你争取这个机会不容易,你可不能辜负了我的期望。从他成了班级运奶工以来,认认真真尽到自己的职责,再没有听到同学的告状声,而且通过写博文,得到了更多同学的喜爱。

平日里,学生病了,我会打电话通知家长,或者亲自带他去医院。并且时时注意天气情况,提醒学生添减衣服。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深刻的。我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每每读到学生们发自真心的感激之语,我总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头。

4、家校联系,促进教育教学

教育学生是一项工程。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整体教育素养。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通过与家长的接触,不仅要使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要使家长能够协调一致地配合自己的教育工作。

除了常用的电话联系、便条联系等方式外,我还积极的组织好每学期的家长会,抓住每一次与家长交流的机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即让家长参与管理、教学,也利用家长的关系服务于教育管理,把教育、教学做到实处、明处。

四、课内外结合,教学、品德双管齐下。

作为一名班主任,抓好班级、塑造人格的同时,肩负着“传道、授业”的任务,也就是要搞好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在正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我更注意良好品德的养成,教会学生做人。对学生的教育,只靠单纯的说教,讲大道理只会让学会茫然甚至厌烦。我采用的方法是“寓道理于故事”当中,利用晨会或者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共同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青蛙、油锅和水锅》让我们明白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常常能化险为夷;在安逸和享乐中,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遭遇危险的浸透而无所作为,一败涂地。《一捆筷子》告诉我们团结的重要性。《沙漠骆驼》中的骆驼妈妈为了能让孩子喝到泉水,毅然跳入深潭。那伟大的母爱更把学生深深的震撼了……一点一滴的情感渗透,看似不经意,实则用心的道德迁移,学生的变化是可喜的。他们学会了理解和宽容,懂得了尊重和欣赏,懂得了回报别人的付出和爱。

班级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门育人艺术,是一门爱的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做好这一项工作的基础就是浓浓的师爱。有人说:师爱如大山一样深邃,又如清泉一样甘甜。在爱的教育下,班级工作必然能闪烁出光芒。几年过去了,从办公室到讲台这一短短的路程,我已不知走过多少遍。我庆幸,因为我懂得:这三尺讲台奉献的是自己,举起的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愿意在这三尺讲台上继续做学生的导师,家长的朋友。以自己满腔的情,真诚的爱,化做春泥更护花

三年级英语教育教学总结

一、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干部队伍的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加强常规训练。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班主任应在班内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必须强调,这是"互助"、"友好"的竞争而不是"敌视"和"保守"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1、激发与外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将情况等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与外班的竞争意识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2、设立定期评价制度:以《评价手册》和"月评表"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优缺点何在,在班上居何位置,从而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3、建立互助组:以互助小组、"1+1"小组(一一对应的优生帮助差生形式)、小组帮助组员等等多种互助方式促使差生取得更大进步,共同实现个人、小组与集体奋斗的目标。4、奖励和批评:奖励与批评的方式各种各样,目的都是鼓励先进、指出缺点、激励所有学生争取更大的成绩。奖励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五、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此外,班主任还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干部和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汇报以及听取来自校领导、其他老师、社会的意见等等途径,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年级英语教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三(1)班的班主任,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三年级的学生思想稍微复杂,孩子慢慢的有自己的见解,有要求独立的欲望。可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但是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服从,或显得“不听话”。因此,学生的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另外,由于开学初学校重新换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有些学生适应新的老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些学生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师,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作为班主任,我深深认识到了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本人以学校德育处的要求为指导,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管理班级:

1、狠抓常规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本人坚持每天尽早到校,尽早进教室,督查规范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学生早到校、做好两操、出色完成班级值日卫生、积极参加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决不半点马虎,严格要求学生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平时注重对学生的仪表仪态检查,要求他们注意个人卫生。

2、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

本学期,原来三一班的学生转走了几个又转了几个新学生来,班上的凝聚力不是很强。所以开学前一个月,我经常强调班级的课堂纪律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通过集体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级的纪律及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也能因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本班学生集体荣誉感较强,一学期来,他们都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比赛。

同时重视班集体建设,因为班集体建设是学校管理的基石,它是班级管理主体运用班内外资源、条件,引导师生以正确的方向、方法为指引,朝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强调班风和学风整顿,积极表扬学习积极分子,以此为核心影响更多的学生加入学习的队伍,让学生安心在校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强调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善于与任课教师沟通

我经常主动与任课老师沟通,倾听任课老师的意见,热心支持和服务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在学生面前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另一方面,把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赞誉与改进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同时,以积极的姿态倾听任课教师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合理意见及个别学生的教育对策,并能很快地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去。

(2)乐于与学生家长沟通

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家访或者电话联系,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信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了解家长的为人之道、思想素质状况。这样可以做到双管齐下,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

(3)勤于与学生沟通

与学生多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实情,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可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我利用一切机会多与学生接触,处处做“有心人”和“知心人”,尽量达到师生心理相容,思想相通。平时,多找学生谈话,多参加学生的活动,找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和真情告诉给班主任,班主任也应以诚相待,把班级管理的难处与苦处告诉给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谅解、支持与信任。

总结,也是我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每个星期布置一次总结,要求学生谈谈班级一周所发生的琐事,或者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困惑,随后我会认真记载每次发言,认真地对发言进行评价。要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要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问题;要么接受他们对班级管理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等等。通过总结时间,可以让我更清楚了解到班级里存在一些问题,也提供了我与学生进一步沟通的平台。

4、以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学习。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好像大海上一艘迷失方向的船,飘到哪儿算哪儿,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班主任应从小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因为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才会把它转变成学习、生活的动力。他们明白实际与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但这差距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跨越,并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把对理想的追求转化为学习动力。

总的来说,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班级管理能力,尽量使工作做到完美一点。本学期班级的获奖情况如下:

(1)“推广普通话”黑板报评比获二等奖。

(2)英语朗读比赛中张紫薇和刘雨欣获一等奖。

(3)运动会中周溪等同学在四百米接力中取得良好成绩。

第4篇: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班里找到自己的岗位,让人人都有事做。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请笑纳!

小学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1从事教学工作近十年,一直从事高年级学科教学,从未接手过低年级,一时让我有些手足无措。低年级孩子好动,习惯养成教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自从接手二年级以来,一直未找到一个符合班级现状的管理模式,令我有些头疼。二年级学生的书写情况很差,光靠一味的说教不行,于是便与家长沟通了解。谁知家长的话令人大跌眼镜,不是说没时间,就是说我辅导不了。一家长说,我每天晚上回家都问孩子:“作业写完了没?”“写完了。”我问:“你查看作业了没?”“没有。”

之后,我在班级做了一个调查,共三个问题:

1、家长在家里问你们作业写完了的有多少?近半数学生举手。

2、家长查看你们作业的有多少?又少了一半。

3、家长指出你们作业中错误的或书写不工整的有多少?环顾教室,在20多人的教室里发现了两只小手高高举起。

我一时无语。结合地域、家长、班级的现状,我随即作出了一个决定,以后组长要带头将作业写工整。写作业马虎的组长让位,班长、学习委员等也不例外。其实,之前就有过这样的想法,之所以没执行,是为了保护班级工作的严肃性,但这次不得不出手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过杀鸡儆猴之后,班级状况却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原本写作业马虎的变得认真了,而认真的在努力保住自己的地位。有几个一向马虎的、成绩较差的,竟追赶上来了,不但字写工整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竞争机制是有利于班级学风的培养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采取竞争机制,让能者居之,且得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变换着竞争的方式,使学生时刻处于高度警惕中。

小学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2小学一年级是打基础、发展学生智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几年来我在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中,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及时地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级体,总结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体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抓常规训练

新的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第一天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的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的。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聪明的鸡”和“盲童学画”的故事,使他们懂得遇到困难要勤于动脑,才能找到最好的办法:我们要像盲童那样,对学习文化知识充满信心。四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热爱劳动,我就带头劳动。

总之,班主任工作必须从每件平凡而细小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们带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小学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3本人这学期带的是一年级,下面就开学以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来说说自己的心得。

一个班五十几个学生,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家庭教育不同,甚至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上的幼儿园也不一样的。)想让小学里一些规范较好地落实到这五十几个学生身上去,需要正确、清晰的工作思路、恰当的教育方法、灵活的教育机智、新活的教育思想。

从清晰的工作思路上来说,一是引,二是扶,三是重点攻关。引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就是引领学生组建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每个同学时时处处想到自己的行为能不能为班集体增光添彩,会不会影响班集体的荣誉。每个同学要热爱自己的班级;扶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将学校的一日常规行为落实到学生日常的行为中去。就拿做操来说吧,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出操的要求:在教室或走廊上排队时要做到“静、快、齐”,下楼梯时要右行,从一楼前面的空地到操场的行径途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眼睛看前面,一个一个的要跟紧,前后空的距离不能太大,进入操场后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听好老师的口令,认真执行,退场时,认真听老师的指挥,快速行动。以上要求很具体,老师在指导学生,要进行监督、提醒、批评指正,甚至艺术化地惩罚,以使学生将行为规范落实到位,内化为自然的行为,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习惯。重点攻关就是针对一些有难度的活动、一些规范有难度的学生采取的攻破措施。就有困难的学生,有些是在家庭中或在幼儿园时养成的不专心的习惯,换句话说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这些学生除了严厉的批评,引起他的重视,还及时地提醒,反复地提醒,及时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还要与家长取得共识以便于一致地教育、监督、促进其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恰当的教育方法上来说,让低年级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空洞的说一些条条框框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要根据年龄特点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课,教师除了告诉学生要学会听说读写外,还要将这些技能变成他们乐于接受的童谣形式,在每节课上不断地、适时地提出来。不仅让他们记住,而且要变成他们的行为。还有在面对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要根据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办法。比如,那些脸比较“厚”的学生,批评的要严厉些,即“下猛药”对于那些智力发育相对落后的学生,不要将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要求,要经常提醒,甚至帮助他们做好。对于那些智力发育好,但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要狠狠批评发,这就所谓“响鼓要重锤敲”。

丛新活的思想上来说,第一,首先要经常看看别的班级是怎样管理的,别的老师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及时向别人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学生,一届和一届的学生不一样,时代在发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时代特点。现代媒体形式多样,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但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不能太小看他们。

小学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4不知不觉,我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已一个多年头,从这学期开始担任学前班主作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班级工作,是极其重要的,管理得好坏,极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20__年9月16日有幸参加了进修学校为我们特岗教师召开的师德培训会,感受颇多,突然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去当班主任,那将永远都不会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所以我要在属于自己的这片沃土上,开拓出更美好的明天!

作报告的几位老师都是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孩子做出的努力,我是一名小学教师,而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都是儿童,儿童天真、幼稚、好奇,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对什么都觉得好奇,对什么东西都要问个不休,这正是儿童的天性,也正是大人们所烦心的,但是我从新华小学X老师那里懂得了对儿童的教育,我们要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一颗视其为子女的爱心和一颗永远不会烦的恒心。

一、要有一颗不老的童心

儿童天真、好奇,不成熟,不懂事,乱说乱动,顽皮,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是很不习惯的,也让人心烦,有时候,正忙正烦,可是他们却不怎么领会,总会围着你软磨硬缠,他们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作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你必须要具备一颗不老的童心,要善于用儿童的童心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要领会儿童的世界。把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来回答小孩子们所提出的永远也回答不完的问题。象一个真正的儿童一样,去玩去耍去闹去疯,和小孩子们成为真正的朋友加老师的关系,这样孩子们将与你成为好朋友,与你无话不谈,你就可以随时掌握班上的一切情况。

二、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小学生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群体,他们的独立性差,需要特别的关爱,只要你付出了真爱是会得到回报的,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姓尤,她从下肾就不好,每天都要喝汤药,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这都很难坚持,但是这个可爱的女孩却喝了几年,由于药中有激素,孩子长得很胖,开始时班级里的同学都笑话她,她因此很自卑吗,后来我在她不在班级的时候,教育班级的孩子,我们应该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邪恶的黑手,孩子们都很懂事,从那以后,对小女孩特别关心,冬天帮她接热水,灌水袋,放学时都会有同学主动搀扶她出校门,因为我和学生时常都给予她一些关心和体贴,她从中得到了爱。的确,在我们这种农村小学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特殊学生,因此,对于每个孩子,都要特别的关爱。

三、有一颗永远不会烦的恒心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尤其是学前班的老师是很烦的,从生活起居到学习,从学生个人的一切到班上的种种工作和任务,你都得亲自去过问,亲自去管理;学生有个大事小事,你也得亲自过问。学生们总也不知道老师你是不是心烦,也不管你是不是不高兴,只要有一点小的问题,就会来找你,来问你,所以,真是很烦的。作为班主任,你必须要不烦不燥,否则,就会对学生发脾气,从而大伤学生的心,这样学生有什么问题也尽量不来找你了,会压抑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发展。

若班主任任工作中,不具备上述“三心”,而是实施高压政策,学生见到老师来了就规矩老实,乖巧得很,可是一转身,学生就出问题了。表面上这一班风平浪静,而暗地里却问题很多,学生不踏实,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就是我一年多工作总结出的最基本的问题,只有我们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来面对这些可爱的天使们,相信我们的付出是有很大的回报的。

小学班主任管理经验分享5时间一晃已有几个多月过去了,在学校领导指导下,及其课任老师的共同协作努力下,我班在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班级风貌基本得以展现,也很欣慰.就把这几个月来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第一,走近学生,了解班级情况,树立个人形象和风格。在接班之初我分别找了多个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家庭,学习,生活,品格等详细情况.建立了详细的分析表.加上平时观察对班级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确立了自己的管理思路:关心支持家庭困难学生,如彭贵强,刘小红等;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使之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严格管理问题学生,以说服思想教育为主,踩取有进步必表扬的方法,使他们找到强烈的表现欲望,如高建,王加山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为我班班级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努力创设班级环境,营造学习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为重要。首先,在本学期中旬,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班也确立了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增添了“团结、进取、勤学、善思”的八字班训。指明了我班的长期奋斗目标。设立了知识百窗,把学生自己收集的百科知识展示出来,把有限的知识结构丰富化。光荣榜的设立,更是把学生的一技之长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建立多角度培养学生成材的初步模式。通过这些的设立使原本死气沉沉的教室变成了色彩艳丽纷繁,学习气氛紧张。学生生活在一个快乐舒适的环境中,不但有美感的享受,而且得到文化的熏陶。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句话深刻的阐释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班级中班主任是德育的中心,也是德育的重心。因此我在这方面深感压力,也做了大量的努力。首先,我特别看中每日早会课的时间,我确立了一天一个主题的德育备课工作。把安全、卫生、健康、学习、生活、价值观多个方面拿入其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如:“生命的价值在于运动”“文明用语在身边”“礼貌待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安全牢记心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冬季饮食几忌”等。其次,班队课也是品德教育的有利时机,有教师选题并指导,学生选材加工的模式。本期比较成功开展“展现自我”、“我们是朋友”等班会活动。

全班学生几乎全员参与,表现积极,兴趣很高。通过他们自己从选材——加工——表演的深度过程,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以锻炼,情感得以升华,更使道德品质得以突显。再次,结合少先队工作,通过活动使学生陶冶情操。本期举行了“愿中华巨龙永远腾飞”的诗歌朗诵比赛,赛后在班上有以此为契机,举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成绩突出效果明显。并在12、9红歌传唱中取得实效,获得高段三等奖,实现班级阶段性突破。通过这几种形式,班级凝聚力得到增强,集体主义感显著提高。

第四,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班委是班级的中流砥柱,更是连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个学期里,我慎重地选拔和培养班委成员:首先、大力表扬班委优点,帮助小班委树立威信;其次、在鼓励班委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更严格要求班委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再次、培养班委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班委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康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的评价制度,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从本期的效果来看,这些新班委能切实旅行好自己的职责。在清洁卫生,课堂纪律,寝室纪律方面,基本能做到此地无师当有师的效果。

第五,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监督作用。本班有38人,单靠一个人是很难管理到位的。因此,发展多方面的教育力量是必要的。首先,和课任老师配合好课程安排,协同意见、交流看法、共同商议班级情况和处理办法。特别是教数学的赵老师对工作尽职尽责,很多事情帮助代办,不分你我。其次,取得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配合和理解。我接班之初就建立了以书信、电话、登门的几种形式分别了解学生情况。争取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到本期末,我基本实现了以不同的方式,和各学生家长通上了话,事实证明效果明显。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里,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我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班级工作较以前有了较大起色,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班级特色也将日益形成。但在诸多方面我也清楚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

一、班级的学风建设上虽有重视,但涉足未深。

二、班规的形成和落实未能落到实处。

三、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没有定案,没能形成完善的班级评价制度。

第5篇: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不同的人要求不同,工作总结格式也不同。有的会要求用ppt来写,有的要求用word来写,而你知道怎么写比较好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个人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小学个人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范文1从事教育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为了以促使自己的工作在今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现总结如下: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会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2、各教研组积极组织老师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

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3、自我反思及案例

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

二、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1、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2、自主学习模式。

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三、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培养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

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加强通识研修,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总之,在工作中,有收获信任的喜悦,也有困惑的苦恼。路漫漫兮我将上下求索,为这最光辉的事业奉献着无悔的人生。

小学个人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范文2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引领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加强集体研讨,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作简单的总结。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我校所有领导和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理论的学习当中,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他们既是新课程实验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因此,在课改实验中,他们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每次课改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为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我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07—2019年新一轮校本研修的工作方案。通过座谈,讨论,使全体教师明确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广大教师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教师的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校本研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我校采取了集中研修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在研修方式上,形式多样。首先是行之有效的教研组活动,我校通过各教研组的活动,让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各位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定出每次教研活动的内容,由教研组长负责,围绕每次活动主题开展活动。为了使研修更加生动,我们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专题培训、主题研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会诊等多种形式,务求取得实效。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为建设一支合格稳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一)继续强化教师素质意识,使校本研修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造就一大批名师、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形成兄弟学校那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争取把我校的教师教育博客办成在当地有影响的博客群体。

总之,校本研修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点,通过校本研修,要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教师的教。

小学个人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范文3在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校园和形式多样的教师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中心无论是在创建学习型校园,还是在教师校本研修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改观。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1.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校本培训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中心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副主任、工会主席为校本培训副组长,三个部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校本教研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主任决策调控-副主任具体负责-部长相关领导组织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校本工作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制定计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的培训活动,并做好检查、考核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使我校的校本培训走向了制度化、科学化、可持续化。

2.时间保障。

我们每周一、四为校本培训固定时间,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文件,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参加组织的“校外视频会议”,与全国优秀的校外场所互相交流、探讨校外发展。

3.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保证经费投入是校本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为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购买了相关的校外培训书籍100多本、报纸、杂志20多种,还有一些音像资料;中心向上争取了教学设备采购资金30万,对校外场所需进行再完善、再提高;对师资力量进行再培训、再加强;对培训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再开发、再创新;争取了“校外场所能力提升项目”资金80万,翻新楼盖、改造室内卫生间、装修功能教室、更新走廊文化建设等。今年,教师外出培训、交流费用5000多元,为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健全制度,落实培训

学校注重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各种教师培训档案资料齐备完善,分类存放规范。制订了《校本研修长远规划》、《青少年活动中心研修工作计划》、《名优教师培训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期工作计划,制订的每年度校本研修管理实施方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

活动中心的校本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师的校本培训:

1.抓好师德教育培训。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为师者的准则。教师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灵魂,无论是哪一面,都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此外还要有丰富的、适当的、有效地育人方法和技巧。因此,活动中心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做到懂法守法;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

2.青年教师的培训

青年教师培训关系着中心的现在和未来。为此,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注重对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一方面,派年轻教师参加全国校外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校外专业发展;一方面,在工作中锻炼、培训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使校外年轻教师和能适应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

3.骨干培训。

制定名优教师培训方案,确定了培训目标、内容、措施,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在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对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后背干部、骨干教师通过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

三、坚持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校本培训全方位开展的平台。

“校本培训”工作中,提倡发扬个人学习反思,同伴交流讨论,专家点拨引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针对校外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探索总结出一些灵活多样又极富实效的培训方式和途径:

1.以课题研究带动培训。

科研兴校是中心主要的办学思路之一。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对校外活动的研究,以此带动教师培训。每位教师研究校外活动,如《少儿才艺大赛方案》、《科技节活动方案》、《九九重阳情活动方案》、《民间工艺进校园活动方案》等,达到活动的丰富、活动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2.外出学习培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学习、借鉴他人的办学经验,学习兄弟校外场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萝北县校外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坚持多年的做法。中心有体育、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代表3人参加全国校外专业培训;中心组织教师到省内各家活动中心参观学习。为了放大考察学习的效能,建立了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将先进的办学理念、思路、经验、最新信息由个体、部分辐射到全体,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3.个人研修加集体研修培训。

个人研修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之一,中心鼓励教师自我研修。首先为每个教师配备了校外教育教学书籍,如《与研究同行》、《实践·探索·反思》;《好玩的科技创新实验》、《一起走

进七彩世界》、《创意电脑美术》《主次与语言表演》等,还提倡教师通过网络,阅览电子图书,边读边记,边读边悟,通过自主学习来升华教育感情,提高理论水平。其次为了解决当前教师视野不够开阔,理念不够先进的局限性,中心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集体研修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水平。今年,中心相继邀请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赵清福教授来萝北青少年活动中心指导校外领域中的课题研究;相继又聆听了赵清福教授的专题讲座,使全体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了解当前校外教育科研新动向,更新观念,逐步养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通过兄弟活动中心的交流活动,共同研究校外教育的发展,交流成功的工作经验,进一步畅谈今后校外的健康发展之路。

4.教育资源培训

积极开展“向最美丽教师张莉莉学习”的活动、观看《师德启示录》,每位老师写学习感悟,优秀的张贴在学校的廊报上,供全体学员、教师、家长浏览、阅读。此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热情。积极浏览全国校外网站,学习外地校外场所的办学经验,学习校外名师、专家的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让名师的言行来影响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5.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方面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训练教师基本功。

(1)中心将公益性普及项目作为常规训练,主要采取自学自练的形式反复练习,在具体培训中进一步研究、提高。现在,校外每位教师都能承担一个专业的普及班培训或“三下乡”活动中的对乡镇学生的校外兴趣培训。

(2)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

校外工作要以活动为载体,让未成年人得到身心健康发展。活动中心注重了教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活动中心每年组织十多项目大型,在活动中,教师们得到了很大的训练。目前为止,教师们不仅能根据校外实际、策划出有意义的活动,还能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各岗位都能管理到位,使我们成立五年来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非常圆满。

(3)撰写活动案例分析。

活动中心不仅重视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训练,而且注重对活动案例的研究。

我们通过活动的开展锤炼教师基本功,又通过活动后的反思进一步提升教师们分析、总结能力,教师的校外基本功和研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实现校本培训与自我主动培训相结合。中心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层次的活动,中心为教师搭台,组织多种活动,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价值感,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校外教师有了很大的收获,(

四、培训成果

一年来,中心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示县级优质课5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2节;涌现出各类优秀:县优秀教师1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人,县读书先进个人2人,县校本研修先进个人2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人,5人在全县中小学生首届艺术节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3人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各类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活动中心艺体部荣获了萝北县“校本研修工作先进教研组”,教育系统行风评议先进集体,教育系统特殊贡献单位、“妇女与计划生育工作新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全国“县(区)级示范性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荣誉称号。上级领导多次莅临校外检查指导,对萝北校外的管理和组织的活动、培训,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当然,本次研修活动除取得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观念有待转变,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教师不认真或不按时完成研训任务及作业,有的即使完成了,也是被逼无奈。

2、博客研修尚待努力。

“博客研修”是研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条有利途径。但是,我们发现个别老师把“博客研修”当作一种负担。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校外在职教师队伍中,缺乏专业型教师,缺乏专业化培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通过校本培训,使校外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建设一支优秀的校外教师队伍,以更好地落实“服务青少年、服务家长、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小学个人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年,我学校在县进修校的校本研修活动热潮中积极响应校研修指导方针,开展了扎扎实实的研修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成立严密的领导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文化规章制度

由于学校要求校本研修活动人人参与,由秦玉辉校长亲自督导,杨立革主抓安排,教研组长郝晓雯、陆海峰、王甲军、张海峰负责落实。集体研修时间形成惯例,铁板钉钉,雷打不动,教师每周一进行个人反思,周二进行分组研讨,周四进行集体交流。活动期间有事的向校长请假后方可离开,事后将拉下的事宜补上。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确立务实可行的研修主题

学校通过对以往教研活动的反思,结合对现在一些流于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的思辨,明白了一个道理:校本研修要弄出花样来很容易,但真正收到实际效果不容易;要教师表面应付性的“参与”很容易,但要教师怀着一种激情来真正地参与不容易。校本研修,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要使校本研修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就必须让全体教师从校本研修中得到实惠,使之成为教师的“内需”,使教师真心实意而且满腔热情地参与。要使校本研修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能哗众取宠,搞花架子,要求真,要务实,要静下心来“务本”。我学校密切联系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环境、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来观察,来思考,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商榷,决定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研修活动,上期,我们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修活动;下期,由于学校合并,班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导处结合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长,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题的研修活动。

三、扎扎实实的活动,确确实实的效果

我们的校本研修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也收到了确确实实的效果,我们的开展情况如下:

(一)专业引领,在引领中明确方向

理论学习使教师们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成长。我们的理论学习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听专家报告。

理论知识学习活动期间,我们主要是学习教师们推荐的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材料,如《有趣的课堂前奏》、《课堂的自主化方法》、《小组合作要注意什么》等材料。大家通过集体学习、研讨交流,在反思总结中提高。交流结束后,学习材料和反思总结装入个人成长档案,以备参考。

专家引领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辅助手段,我学校非常注重专家讲座的作用。每次听完报告,我们都及时组织教师研讨反思,使教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中快速成长。

(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教学方法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按教学的进程,我们要求教师进行了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教学前,要求教师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分析哪一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哪一部分难度大,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中,又有哪一部分需要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时采取怎样的方式合适。

教学中的反思,要求教师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学生独立思考时,对学困生多加关注,及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及时观察采取的方式是不是最佳。

(三)同伴互助,在共享经验中成长

同伴互助是研修的标志和灵魂,在研修活动中,我们在反思的同时,开放自我,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

1、相互对话

我们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大家积极主动交流自己拥有的信息,我们组织读名着交流会,让大家交流看过一本书后的心得体会;我们组织教学经验茶座,让大家交流自己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交流失败的教训和感想。年轻的教师找年长的教师探讨鼓励后进生的方法,强化优等生的经验,

2、同事协作

我们共同研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每次活动,教导主任徐红梅确定好活动的形式和主体后,大家都各尽其责。

理论学习时,酒庆利老师把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教研组长毛艳霞和张小安组织学习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记录和总结。年轻教师提疑问,年长教师谈经验。有时年青教师的新见解、新思路对年长的教师帮助也不小呢!

观课议课活动时,我们先请作课教师谈作课思路,然后大家针对这节课中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劣之处发表意见,经过研讨,作课教师将意见汇总,然后将整改方案说给大家听,大家再进行二次研讨。我们针对李桂荣老师的《故乡》等课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在针对李桂华老师的那节《秦汉丝绸之路》进行观课议课时,秦校长肯定了这节课的环节安排,同时指出本节课应该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熟读文章之后再讲比较合适。商国庆老师感觉导入部分过于沉长。毛艳霞老师指出课讲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处课堂气氛就达到了,下面的题目分析放到下节课进行,不要在此草率了事。大家还针对“收集材料,分组交流”这一环节展开了激烈地争论,李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小组内发言后,再在班里发言,让大家交流圆明园辉煌的资料,了解情况就行了,否则,交流材料就要用掉15到20分钟的时间,后面的环节时间不足。酒老师认为得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言,这样能保证人人参与。最后大家觉得,把交流材料放在课后或课前搞一个交流会比较合适。

老师们在交流中得到了提高,大家在协作互助中加快了成长的步伐,研修使我们在团结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使我们在互助中提升业务素质,也使我们在协作中发展了专业水平。

四、硕果在枝繁叶茂中闪烁

我们研修的收获光环在共同协作中闪光,我们的收获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

教师们就研修主题“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所写的案例反思也得到了发表,教师个人也发表了很多篇文章。

我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没有花架子,但扎扎实实。校本研修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中,在互动中得到了成长。

小学个人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范文5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在平时授课时,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1)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受到教与学的高效率。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加强对疑点难点的练习。

(2)教师要一道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向这些方面发展。

二、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1)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2)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要让学生有做题不全对就要重做的习惯,要让他们有做题认真的能力。

(3)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学生课下学习主要是通过作业来实现在,所以一定要在布置作业上下功夫。

三、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

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教师要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1、导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就课堂导引而言可采用故事开引、巧设悬念、设疑质疑、妙语解颐、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课文中存在的游戏、风趣的笑话、幽默的谜语、播放配套的音乐,或开展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通过教师导兴趣,真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2、导学法

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而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规则和内在关系。学法指导则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到授课而言,要把握课堂授课中的读、思、说、议、做等环节,让学生发现多条通往目的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3、导思维

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

4、导创新

第6篇:小学生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外语;小学外语教学;国际小学外语教学;小学英语课题研究

一、国际小学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学习目标和课程价值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习外语对于儿童的整体个性发展、交际技能的培养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1]主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扩展文化视野;(2)促进认知发展;(3)有利于语言意识提高;(4)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外语语言、文化和其他国家人民的积极态度;(5)有利于学生的外语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为外语可以将儿童领入一个新的声音的世界,带来积极的情感和新的发现,以及激励学习的精神,这远远超过了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的教育局限,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经历。[2]

从语言目标来看,几乎所有小学新的课程都把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并明确交际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外语课程要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和表达自己,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四种语言技能的训练。通常这四种技能都被给予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在初期阶段都更加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随着互联网的实现,读和写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途径,因此,读和写在初学者的课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语言只是被看作是达到交际能力的途径,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虽然关于小学课程的目标与价值的共识是明确的,特别是关于小学外语课程对学生的态度发展和对自我认识上的作用。但是在小学外语评价上,却很少涉及态度和动机的发展问题。由于对于目标的检测往往采用语言测试的方式进行,同时,也由于态度和动机很难测量和评价,使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得不以语言成就作为其唯一的目标,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对态度和动机的关注为代价的。目前研究已经发现,不少学生从开始学习外语不久就对外语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态度、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评价的方式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知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小学生学习外语的优势问题

关于小学开设外语的优势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其优势并不在于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而主要是在情感范畴里。荷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外语特别有利于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和一些学习策略的使用,促进学习热情、自信心、开放的心理和宽容的态度的形成。但迄今为止,由于研究的环境不同、手段不同、课程设计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Blondin等[3]列举了以下一些关于年龄优势的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

Edelenbos[4]对荷兰两组学生进行了比较,一组在小学学习了两年英语,一组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研究者对两组学生在进入中学三个月后进行了比较,小学组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八个月后,这种优势消失,两组学生的表现基本相同。

Kahl and Knebler[5]对德国小学学过外语和小学没有学过外语的学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小学学过外语的学生表现出阅读能力强,这种优势到了中学二年级仍然保持。

Genelot[6]对法国小学学过外语和没学过外语的学生在进入中学一年之后进行了比较,小学学过外语的学生在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上比未学过外语的学生略显优势,但仅在学习好的学生中表现出来。中学第二年后,优势消失。

Low, Duffield, Brown 和 Johnstone[7]对苏格兰小学实验项目的学生与中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小学组在语音、语调,表达的句子长度、交际策略等方面表现出优势。

Pinto[8],Pinto, Taeschner 和 Titone[9]在意大利对小学4—6年级的学习外语和未学习外语的学生在语言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这个语言意识主要是对母语的语言意识,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条件下(如年龄、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家庭居住地区和总体智力水平等),采用了对母语语言意识的测试题目,研究显示,学习外语的学生对母语语言结构的意识更强一些。来自苏格兰的研究,如Low 等[7],也指出,教师感到学习外语对学生母语学习有帮助。

Genelot[6]比较了两组学生的文化意识,小学学过外语的学生在中学第一年表现出文化意识略强,第二年差异消失。

关于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结论也很不同。来自荷兰的一项对小学毕业生所进行的核心语言目标的测试表明,小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令人满意,说的能力并不令人满意。[4]来自瑞典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听力水平较好,但说的能力不如听的能力。在法国,有关研究人员对于每天接受15分钟录像教学的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不理想,低于期望值。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整体输入式的电视教学,学生难以区分词与词之间的不同,他们虽然乐于模仿,但出现不稳定情况,学习的东西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但在表演歌曲、游戏竞赛等活动中表现积极。[10]

Brossowd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优势是需要发展和保护的,需要有好的外语教师。[11]所谓好的外语教师是那些具有良好的语言水平、明确该年龄段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的教师。他认为,语言课应该与学校的整体课程相协调和渗透;小学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实际,应强调能力。学校间的合作和教师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应该加强中小学的合作,小学之间的合作。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有机结合是成功开设小学外语课程的关键。

(三)时间因素问题

这里所说的时间因素实际包括两个不同概念,一种是课程所提供的时间,即每周几节课或多少分钟课时;另一种是学生真正开展学习的时间,即是否高效利用所提供的时间。区分这两个时间概念是很重要的。第一种时间概念是受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的,如总课时数和课时的安排问题。Genelot发现,在时间充分保证的条件下,学生在听、读、写和文化意识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当课时量仅为每学年50~60课时,教学效果则不佳。[6]Burmeister也发现,当学生在小学五、六年级每周增加了两个课时后,实验班与控制班相比,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明显发展。[12] Genelot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认为,对于小学外语课程的开设,多一些短课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6]Taeschner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如,8—10岁儿童每周两次课,共两个小时,需要三年达到6—7岁儿童每天学习一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周六天,一年达到的水平。[13]

第二种时间的概念是受教师因素影响的问题,即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技巧,语言的能力,教学设备和条件以及教材设计等都直接影响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开展外语学习的时间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复杂的,需要对课堂进行现场观摩。其实即使我们有条件在课堂进行观摩和记录,学生的学习很多是在大脑的思考过程中完成的,是很难直接观察得到的,这就更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Curtain对美国小学外语课程设置的时间投入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时间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调查了教师对所提供的时间的利用情况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她认为,虽然很多研究都指出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提出了关于时间的有效利用的问题,但很少有人对时间对学习效果所产生的作用和两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Curtain的研究是对5岁、6岁和9岁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学习西班牙语的研究。研究工具采用语言测试的方式。研究对象为515名来自三个校区八个不同的学校的五年级小学生,同时还对114名小学生进行了口语能力抽样测试。其他的数据还包括分组测试和教师访谈。研究采用量化和质的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结论发现,课堂学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但三个校区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成绩的关系则不明显。[14]

Curtain,[15] Met & Rhodes,[16] Carroll[17]都认为,在时间的问题上,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和体验语言的机会是决定语言学习速度和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Curtain & Pesola建议小学外语课程的最低开课时数应为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他们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有相当的语言水平,并且具有小学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18]

Curtain[14]的研究还表明,起始年龄在小学一年级或幼儿园的比起始年级为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明显要好;不论起始年龄,时间投入越多越好。课时在每周五次的比每周两三次的要好。目的语在教学中使用越多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不管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的孩子,外语课时的投入越多,学生学习效果越好。也就是说,外语学习与儿童的家庭背景和总体智力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

总之,对于小学开设外语课程首先要考虑时间的投入问题,没有时间的投入,就没有效果的保证。此外,在投入了时间的基础上要加大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对这两个时间概念都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四)环境因素问题

Bloodin等[3]在讨论环境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时,将环境因素归纳为四大主要因素,并列出了一些具体子项目,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影响外语学习的外部因素,对于我们认识、分析和研究环境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1.社会因素: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社会对改革和研究的支持力度;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政府对课程的支持力度。

2.学校因素:外语课程在整体学校课程中的位置和目标;连续性或衔接性问题;起始年龄问题;班级人数问题。

3.教师因素:教师的语言能力及水平;教师类型(专业教师还是综合教师);母语的使用程度;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了解。

4.学生因素:性别;社会/家庭背景;起始年龄;学校各科学习整体水平。

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几乎包括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社会因素的问题。一些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对于外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如在荷兰,儿童在10岁起学习英语之前就已经通过电视、广播和其他的媒体接触到很多的英语。因此学生在课程开始前的测试中就已经在听、读和认读词汇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反映了儿童在社会语言环境中所接触到的语言。在德国,趋于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使英语通过电影和卡通片广泛传播。据了解,德国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已经积累了约400个英语词汇量。[4]

(五)连续性与衔接问题

中小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无疑是一个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研究都表明,小学学习外语的学生在升入中学之后,由于中学缺乏有计划的衔接政策和措施,从而使小学阶段所发展的优势很快消失。不过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中学起点的学生进步快,学习能力强,学习环境好,使他们很快跟上或超过小学已经学过外语的学生。Edelenbos认为出现衔接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小学之间缺乏真正的了解,互相的观摩几乎不存在;第二,中学对于如何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缺乏研究。[19]

很多研究都发现小学阶段的愉快和轻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气氛到了中学没有给予关注和有效的衔接。这种衔接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学习内容方面的,还有教学方法、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衔接。Taeschner[20]指出,从小学的表演、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刚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不适应。Low 等[7]也指出,尽管在苏格兰的实验项目中,对中小学的衔接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中小学之间的互访,中学教师到小学与小学教师合作任教等,但研究发现,小学期间学生所接触的相当大量的语言和话题内容,在中学没有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学还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教学上,这也许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为什么学生进入中学后进步非常缓慢。到底是小学开设外语本身的问题还是中学与小学的衔接出现了问题,这是特别值得各方面专家和学者重视的问题。

(六)教师因素与母语使用的问题

Edelenbos[19]对教师的语言能力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97名教师进行了口语测试,并与其所教的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教师的口语能力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口语测试成绩好的,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对要好。来自法国和苏格兰的研究都表明,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小学教师所教的学生的语言表现要优于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中学教师。由此可见,仅仅有语言能力还不够,教师还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求,即教学能够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同时,采用中学教师直接下放到小学教外语是不适宜的,如果实在需要,至少需要对中学教师进行关于小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关于小学外语学习是否应更多使用母语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答案。但不同的研究都表明,如果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采用母语组织教学,对学生学习外语有负面影响。而如果仅在必要时使用母语进行解释,则对外语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尽量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对于外语学习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学生来说,能够保证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目的语输入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复杂的语法或文化概念进行解释时,完全可以合理地借助母语的帮助。

(七)教学方法问题

小学阶段教学方法的主流强调愉快的学习方式,如游戏、故事、歌曲、歌谣等。研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利于记忆和学习兴趣的保持,适合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对叙事性故事理解性强、好动、喜爱游戏和歌曲的学习特点。同时,特别提倡小学外语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还有不少小学外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Gangle[21]在奥地利的研究发现,有意义的故事性教学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采用互动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没有专门学习和记忆语言知识的教学的情况下,可以理解并大声地朗读故事。这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所做不到的。对于词汇的记忆与学习,互动式有情景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词汇的理解与记忆,其效果要远远好于孤立地讲解单词和句型。

法国的研究表明,教师使用录像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以录像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语言的输入,教师仅仅处于一般的组织和辅导,教学效果则欠佳。在后一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对观看录像片很感兴趣,但实际掌握的学习内容却非常有限,他们仅仅感受到一串串的声音和对画面的基本理解,但分不清音与音之间、词与词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区别和分界。因此,研究指出,如果采用录像开展教学,一方面录像的制作要考虑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要通过录像“教”什么,同时尽量使其内容能够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地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

来自意大利的几个研究项目指出,[22]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有利于激发想象力,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对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比仅仅“玩游戏”的方式更具优势。Lerna & Taeschner[23]的研究指出教师的语言输入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意大利的实验研究对小学三年级8岁的学生进行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结果发现接受讲故事、表演、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组与进行传统教学的控制组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即时表达能力。

(八)“年龄关键期”问题

所谓“年龄关键期”是指随着学习外语起始年龄的增高,学习外语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平则随之降低。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外语学习可以自然而轻松地发展,而过了这一时期,大脑对于外语的反应将发生变化。Scovel[24]是这样解释的:“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是儿童时期,在12岁以后,每个人学习一门新的外语的能力将面临一定局限”。

关于年龄关键期的假说最早是由Penfield & Roberts[25]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临界期为9岁以前。1967年,Lenneberg[26]提出青春期为临界期,因为青春期生理变化与大脑功能侧化有关系。青春期之后,语言学习就会开始变得越来越难。Lamendella[27]则建议不要用“临界期”或“关键期”,而应该用“敏感期”,因为语言习得可能在儿童时期更加轻松有效,但后期的语言学习也不是就没有可能了,只是其效果不如儿童时期而已。

关于年龄问题的研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因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最佳年龄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一致的结果。目前研究的难点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8]

受不同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确定年龄是一个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在目前的研究中找不到年龄是语言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的依据和结论。

多数有关年龄的研究缺乏多角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缺乏综合性的研究。

缺少跟踪式的长期研究,由于课程开设的时间比较长,研究也相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很多研究,往往由于研究者本人参与实验,使研究难免带有片面性或偏见。

在研究年龄的问题时,很难将年龄与其他有关的因素区分开,如教师因素、课时因素、教学方法因素等,因此很难确定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很难保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在另一个环境中使用。

教师因素往往不是研究年龄问题时受到关注的因素。

早期外语教学被认为不仅对于语言发展,特别是从长远来看,对于态度、兴趣、动机和自信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后者却很少受到关注,人们更多地关注语言能力的形成,因为语言能力可以通过测试检查,而态度、兴趣和动机以及自信心却很难测量和比较。

转贴于 关于年龄问题的研究一般涉及成效和学习的速度问题。从成效看,儿童似乎要超过成年人;但从学习的速度看,成年人由于其认知能力远远强于儿童,在学习速度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学能和动机被认为是学习外语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在儿童外语学习的研究中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反,人们却认为生理因素是决定的因素。

目前关于年龄问题的研究有三种倾向性结论:第一种认为,学习语言的确存在最佳年龄的问题,只有儿童能够获得与本族语者相同的语音语调;第二种认为,没有所谓的关键期问题,学习的环境和与年龄相关的情感因素和认知水平是解释儿童与成年人在外语学习上取得不同程度进步的原因;第三种认为,依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因为这类研究的相关因素很多,如:心理与社会因素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材问题,还有教师问题。这些问题再加上研究的设计不严谨和数据收集方式中的问题都会使研究缺乏可靠性。[28]

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年龄本身并不构成学习外语的一个主要优势,要保证优势,年龄必须与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其优势所在。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时间的保证以及良好语言环境的创设。

(九)教材方面的问题

低龄儿童学习外语的热潮的迅猛发展和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需求,引发了各国出版界对儿童外语教材、特别是英语教材的兴趣。各个国家对教材采取的政策也不尽相同。在法国,有国家的统一课程要求,国外的教材和国内的教材都必须经国家教育部的审查,审查标准对内对外是同一个标准,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要适应国内的需要。[29]意大利的政策则比较宽松,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平等竞争,取决于学校和教师。不论是法国还是意大利,教师都可以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材。在有些国家,如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等,通常采用与国际出版公司通过签约取得出版国外教材的出版权,直接使用国外的胶片,由国内印刷厂印刷,以降低成本。但是这些看上去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教材是否能真正适合本国的需要也已经引起了重视。目前有些国家采用合作的方式,组成国内的专家队伍与英国文化委员会或国外出版社重新编写适合自己国家需要和反应本国文化的教材,如斯里兰卡等。目前,很多东欧国家直接选用国外的教材,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过渡期。他们同时也都在积极组织力量编写自己的教材。

从英国1985年以来出版儿童英语教材的情况我们也能看出教材的发展和人们对外语教学的认识的变化。80年代以前,几乎很少有儿童的英语教材出版。197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Dolphin English Course,该教材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Alexander 的Look, Listen and Learn出版于1964年,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编写的,这个教材直到现在还不断地再版,特别是在那些以语言结构教学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国家,这个教材还是很受欢迎的。[29]80年代以后,英国的教材开始转向以活动为中心和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教学。90年代的教材则更多地体现了多种的配套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分级阅读、儿童英语词典、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进入21世纪,各大出版社都纷纷推出了可供教师选用的各种网上教学资源,从教学活动到练习页,从活动设计到教学法指导、语法资料、在线答疑、文化参考信息、业务理论学习等等。

目前关于教材方面的研究缺乏对不同类型的教材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研究,如任务型、句子结构型、活动式、全语言式(Whole language approach)等,特别是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系统的观察研究。

(十)测试与评估的问题

测试与评估的问题始终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研究领域。作为教师都希望评估能够积极地支持和促进他们在教学中所努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能够反映学生不断的发展和积极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也都看到,由于测试的方式的原因,使很多小学外语教学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有一些新的小学或者儿童英语的测试方式出现,如剑桥儿童英语测试,Trinity考试中也出台了新的考试方式,如采用档案夹评估(Portfolio)的方式等。欧洲委员会为欧洲国家小学外语课程评价制定了评价档案夹。总之,各个国家都更加提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通过观察、活动式和描述性的评价,采用档案夹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成果。

二、国际小学外语教学研究对中国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八点启示

要加大对小学外语教学的科研支持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小学外语教育的科学研究。避免单纯的经验总结,重视第一手数据的收集。除了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外,应该更多地开展案例研究,通过观察、笔记、比较、访谈等方式开展更加深入和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开展小学外语教学科研和对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克服测试的弊病,应注重对态度和动机的发展性评价。小学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语言能力,更要发展学习外语的积极态度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于目标的实现只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教学导向的片面性。

小学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因素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活动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培训是根本。小学外语教师的培训应包括英语语言的能力、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小学外语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小学外语教学的评价改革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

提前规划和安排小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小学与中学的衔接不仅仅在于语言的衔接,更在于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要求和内容方面的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要协调中小学的交流与研究,及早制定衔接的具体措施,如果衔接问题解决不好,小学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将前功尽弃。

外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能仅仅是降低起始学习年龄。起始年龄本身并不构成一个绝对的优势。年龄与其他各种因素共同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教师因素、课时因素、环境因素、教学目标和方法、评价的目的和手段等等。我们应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和多种年龄段的学习效果的研究,研究和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外语的教学方法,以严谨和科学的设计,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使我们能够参与到国际关于低龄儿童外语教学研究的论坛之中。

对于小学外语教学的达成目标和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要实事求是,不要期望值过高,以为小学开设英语能够创造出儿童学习外语的奇迹。很多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要先于并明显好于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真正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学习时间。不可能在一、两年或两、三年的小学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

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社会、学校到家庭都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动机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语言能力对于小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论是职前还是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语言能力培养都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小学外语教师还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学习外语的特点和方法,有机地将外语的学习与其他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二)关于课题研究的建议

笔者提出以下一些研究课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所有关注小学英语教学的同仁们共同参加到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行列中来。

1.关于课程与教学

小学外语教学的目标研究

小学生个体差异与学习效果的研究

多元智力理论与小学生外语学习潜能开发的研究

母语在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研究

小学生听说能力发展研究

小学生认读能力发展研究

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研究

小学生词汇学习发展研究

小学生性别与外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研究

小学生与同伴交流对语言和认知的促进研究

目的语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的研究

校外语言环境对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每周总学时数对课程效果的影响研究

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研究

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法和技巧特点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组织与学习效果的研究

学习效果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

习得与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2.关于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关于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中小学衔接的具体措施研究

中小学衔接的方式和方法研究

3.关于教师与教师培训的研究

关于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研究

关于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构成和培养模式的研究

关于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方式与效果研究

在职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

4.关于小学英语课程评价的研究

小学英语评价体系研究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促进研究

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形成性评价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研究

形成性评价对培养小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性的研究

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改革研究

5.关于小学英语课程资源与教材的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小学英语教材分析

小学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研究

多媒体在小学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riscoll P.MFL in the Primary School: A Fresh Start[A].P Driscoll,D Frost (eds). The Teaching of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Primary School[C]. London: Routledge, 1999.9-26.

[2]Vivet, A ‘Sens et rle des langues dans le développement des enfants', in Council of Europe, Report on Workshop 17,1995.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见Driscoll P. 1999.

[3]Blondin C., Candelier M., Edelenbos P., Johnstone R., Kubanek-German A, Taeschner T. Foreign Languages in Primary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Context and Outcome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Covent Garden, London: Centre for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8.

[4]Edelenbos P. Leergangen Voor Engels in het basisonderwijs vergeleken.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Groningen: RION,1990.

[5]Kahl P. , Knebler U. English in der Grundschule, und dann? Evaluation des Hamburger Schulversuchs. Berlin: Cornelsen, 1996.

[6]Genelot S. 1996.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a l'ecole primaire:quels acquis pour quels effets au college? Elements d'evaluation: le cas de l'anglais.Dijon: Institut de Recherche sur l'Ecolomie de l'Education. 见Blondin, et al., 1998.

[7]Low L, Duffield J, Brown S, Johnstone R. Evaluating Foreign Languages in Scottish Primary Schools. Report to Scottish Office. Stirling: Scottish CILT, 1993.

[8]Pinto M A. Le dévlopment métalinguistique chez les infants bilingues. Problématiques théoriques et résultats de recherché. Scientia Paedagogica Experimentalis, xxx, 1 ,1993.119-148.

[9]Pinto M A, Taeschner T, Titone 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n Italian Primary Education[A].P Edelenbos,R Johnstone (eds.). Researching Languages at Primary School: Some European Perspectives[C]. Stirling: Scottish CILT,1996.27-46.

[10]Ministry Expert Group, France, 1996 .

[11]Brossowd 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French Schools-Very Young Learners Now Join Young Learners[A]. In Nicholas Tate ed.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Primary Curriculum[C]. School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1997.

[12]Burmeister P. 1994. English im Bili-Vorlauf: Pilotstudie zur Leistungsf higkeit des verst rkten Vorlaufs in der 5. Jahrgangsstufe deutsch-englisch bilingualer Zweige in Schleswig-Holstein. Kiel. 见Blondin, et al., 1998.

[13]Taeschner T. A 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blex:Norwood, 1991. 见 Blondin, et al., 1998.

[14]Curtain H.Early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U.S.A[A]. M Nikolov,H Curtain (eds.). An Early Start: Young Learners and Modern Languages in Europe and Beyond[C]. European Centre for Modern Languages. Strasbourg Cedex: 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2000. 191-208.

[15]Curtain H. Time as a Factor in Early Start Progammes [A]. J Moon, M Nikolov (eds). Research into Teaching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C]. Pécs,University of Pécs,1999.87-120.

[16]Met M, Rhodes N. Elementary School FL Instruction: Priorities for the 1990'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0. 23(5):433-443.

[17]Carroll J B.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A]. C W Fisher D C Berliner (eds). Perspectives on Instructional Time[C]..White Plains, N.Y.: Longman, 1985.59-72.

[18]Curtain H, Pesola A. Languages and Children: Making the Match[M]. Second Edition.New York: Longman, 1994.

[19]Edelenbos P. De aansluiting tussen Engels in het basisonderwijs en Engels in het voo rtgezet onderwijs. Eindrapport SVO-project 0015. Groningen: RION. 1993.

[20]Taeschner T. A 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blex:Norwood, 1991.

[21]Gangle R.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 A Discourse Model for FLT to Primaries. Manusript: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 Karl-Franzens Universititt, Graz. 1997. 见Blondin, et al., 1998.

[22]Campo O. 1996. A scuola si raccontano le favole. Un'esperienza didattica col format. Tesi di Laurea, Facoltà di Psicologia, Università di Roma ‘La Sapienza; Lerna, A. and Taeschner, T. 1993. Progetto Europeo di cooperazione: L'insegnameento della seconda lingua a bambini dai 3 ai 10 ann. Rapporto Tecnoco,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 见Blondin, et al., 1998.

[23]Lerna A. Taeschner T. 1991. Sperimentazion ‘Tedesco nelle prime elementari’. Rapporti Tecnici n.1, 2, 3 e 4,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 见Blondin, et al., 1998.

[24]Scovel T.A Time to Speak: A Psycholinguistic Inquiry into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Human Speech. New York: Newbury House/Harper & Row. 1988.

[25]Penfield W, Roberts L.Speech and Brain-mechanism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26]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1967.

[27]Lamendella J.General Principles of Neurofunc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in Primary and Non-primary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 1977,27,15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