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素质拓展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拓展训练;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行性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日益庞大的群体,承受着学业、经济、精神等巨大压力,其特殊性也引起了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拓展训练作为当前一种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训练方式,在企业、单位人员培训、考核、选拔方面都展示了其优越性。笔者探讨发挥拓展训练的优势,改变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心理状况,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一、拓展训练的概况
1.拓展训练的发展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年轻海员在德军袭击的炮火中丧生,汉思等人创办“阿伯德威海上学校”,通过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强化训练,帮助年轻海员获得海上生存能力和技巧,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壮体魄。战争后,这种形式被应用于和平时期的各种培训。60年代末逐渐走向国际,目前已遍及欧、美、亚、非、澳这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1995年,刘力为第一任校长的北京素质拓展学校建成,成为亚洲第六所素质拓展学校。目前已在全国形成连锁发展趋势,在北戴河、浙江、山东等地建立分校。1999年,该校被清华大学授予“MBA”指定拓展训练基地,开创了与高校合作的先河。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结合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具有中国特色的“悟”和“禅”的理念,将拓展训练定位为“体验式培训专家”,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和现代组织需求的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2.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的课程以短期培训为主。课程通常有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四个环节。团队热身是在培训开始前,加深学员间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通过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气氛,以促进学员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回顾总结环节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使学员能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以实现集体培训目标。
3.拓展训练的应用及意义
2002年、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在北大、清华等63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开始尝试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教育的探索。2006年,由湖北广信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以“知识、能力、人格”为核心主题的全国首家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国际木章训练营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建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其形成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独立协作、共享成功的价值观,对其情商、创造力、世界观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的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教育为认知式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实际接触的单一刺激,学习过去的知识,主要是自主学习,注重知识技能的标准化学习,强调学和记忆;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以学员为中心,强调直接接触情景的即时感受,主要是团队学习,注重观念态度和高峰体验的个性化学习理论化现实,强调做中学和领悟的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措施
1.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主要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反贫困心理。另一方面,主要心理问题有:
(1)自卑和自尊。贫困大学生担心被嘲笑而自卑,承担较重期望和压力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同时,他们想尽快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强烈过度的自尊心易致情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2)人际交往不良。经济拮据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过多参与集体活动,陷入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潜能得不到发挥,人际交往不良直接造成身边缺乏知心朋友,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又可能催生其他问题。
(3)抑郁和焦虑。家庭环境的不安全感、经济困扰、兼职遇到挫折等都容易引起贫困生悲观沮丧,长期发展,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抑郁症患者甚至有自杀倾向。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数贫困生家中都有一位长期患病的亲属,这也是导致他们家庭贫困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常挂念家人的安危和家庭拮据的生活,总想毕业后找工作挣钱,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严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收益,多种情况综合造成了他们抑郁和焦虑。
(4)敏感和孤僻。贫困生因自卑滋生过度自尊,产生敏感多疑的不良性格。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害怕而拒绝同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把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极力回避,这不仅对其生活学习不利,还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给人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2.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而自身的经济等原因又使得处理关系更加困难和复杂,总结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家庭经济的限制致使贫困生失去了很多需要金钱支持的成长机会,如出国交流学习、旅游等,有的甚至买不起基本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家长把改变家庭面貌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期望普遍偏高,形成另一种压力。
(2)个人。自我认知上的困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比如忧虑、焦躁等,这种效应往往一旦产生,易发生恶化。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如抗贫困心理足够强大的学生也可以表现得非常出色。
(3)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苹果手机、ipad等让贫困生产生心理压力;交流平台网络化,要求贫困生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否则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寰;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包括没有宽广的人脉来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4)学校。贫困山区的教育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并没有配备实际的师资,或宣传不够,收效甚微。
3.目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1)物质支持。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建立有效的资助体系;建立和完善专门负责贫困生的机构组织;积极完善扶持贫困生的有效机制;丰富助学金的形式。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
(2)心理支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科学教育方法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生保持建立良好的心态,自立自强,以及进入社会以后感恩诚信回报社会的基本素质品质。除考虑专业心理咨询师外,也要重视辅导员积极发挥作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做到尊重贫困大学生人格,与之建立良好的知心朋友的关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实现思想疏导。
(3)校园人文支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良好的人文关怀、人际关系能让贫困大学生拥有被尊重感,消除或防止差别感、自卑感甚至自闭,使贫困生走出孤独,学会交往从而正确认知自我,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诚信感恩,正确认知个人与周围社会事物的正确关系,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理想。
(4)个人能力支持。构筑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创建志愿服务团队,实现自助助人目标;开展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贫困生合理定位;大众媒体积极宣传自强自立的观念。
三、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心理干预应用的有效性理论
拓展训练的创建初衷是培训具有求生欲望的军队,提高人们的自信,挖掘潜能,不放弃希望。训练内容主要是场地训练,室内模拟训练,野外以及水上训练,训练方式有融入、挑战、总结提升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和角色增强。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交际不良、焦虑、敏感、等,拓展训练可以让贫困生完成训练任务而消除自卑。拓展训练的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平等而有凝聚力的团队,在这里贫困生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没有人在乎你的家庭和过去,只要当前表现优良,完全可以收获很多的支持、关怀和鼓励。
2.拓展训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现状
虽然当前拓展训练在我国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但被引入到企业、政府,而且被引入大部分高等院校,也有报道称,在初中高中里也有开展,甚至不少学校都把它设为体育课来展开,但是基本上很少有机构把它很好地应用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中。有的也只是在理论探索层面,有关对人文关怀效应和职业心理的探索。总的来说,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而拓展训练这一全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被发现、被利用。
3.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景
拓展训练完全可以脱离高校体育课的束缚,被独立地应用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可以解脱他们为了获取体育学分而不能放正训练的心态的影响。另外,基于高校中拓展训练的设施更加完备,这种贫困生辅导可以很好地推广开来,不但扩大了拓展训练的应用范围,更加挖掘了其应用的深度,为中国的拓展训练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138-140.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
[3]梁丕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反贫困的思考与探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43-46.
【关键词】高校学生;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一、高效学生拓展训练开展现状
高校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下,综合素质提升难以落实,884虽然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但社会需求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个人品质、身体素质以及知识技能都要达到标准。“大学生拓展训练计划”是由高校配合教育管理部门开展的,主要针对当下大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来进行解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环节也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对提升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很大帮助。如何开展拓展训练,以及教学模式的确定成为技术发展的难题,也是文章中重点探索的问题。
二、组织、管理、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形式
1.管理团队重组
拓展训练需要学生与团队组织的形式来参与进行,传统教学理念中对学生团队的划分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拓展教学法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同时也要在各个团队之间形成竞争意识,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拓展训练教学作用,并为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再造来进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之了解拓展训练的意义,这样才能够在将要开展的训练任务中全心投入。要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团队,所开展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前期设计规划来将常见的教学问题引入到其中,做好前期预防方案的优化。对教师资源的利用形式也要做出创新,通过各机构组织之间的再造,教师能够充分的发现个人能力,在适合的岗位上才能够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顺利进行拓展训练。
2.教学环节中心理健康的引入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传统教学方法中所缺失的,虽然是理论性的教育培训,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却是十分严重的。开展拓展训练时,有效的教学方法中会配合心理辅导来进行,教育人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发现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配合心理疏导能够避免学生出现过激行为。高校拓展训练中体育类的项目比较多,通过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个性,内心也能得到锻炼。体育方面的训练需要与心理辅导结合进行,鼓励学生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这样即使在训练期间遇到问题,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
3.教学方法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结合
即将毕业的高校大学生大部分面临着就业压力,长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会从综合素质方面来进行。因此所规划设计的教学方法中,要充分的引入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定位,使用社会的发展,并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来提升个人能力。教学与管理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教师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4、应用创新教学理念
在所开展的教学任务中,方法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有了科学的组织机构后,需要进行的是教学理念落实。要在日常教学中增加社会真是案例的比重,在现场形成更理想的目标体系。教学过程中会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体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开放学生的思想,并将在拓展训练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人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在拓展训练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总结这一阶段的收获,以及个人素质方面还需要提升的部分,确保教学计划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应用后的拓展训练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拓展训练进行,调查学生反馈时发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得到增进,能够像朋友一样的沟通,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习期间遇到问题也能通过团队内的配合。高校管理期间对师资力量的组合形式进行转变,使人力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拓展训练中所进行的游戏环节得到学生喜爱,并且大部分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这一过程中,经调查结果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并且能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来制定学习与拓展训练中的重点,发现不了解的问题也能够积极的与教师反应,通过团队整体成绩的提升来提升个人能力。一部分学生在培训开展初期已经开战尝试通过沟通合作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周边可利用的资源,由此可见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有很明显的提升,拓展训练教学方法开展是切实有效的。良好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极其漫长的教育和引导、实践与体验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体验、反思、行为改变的学习过程应贯穿于每个人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素质 拓展计划 大学生就业
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还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已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校必须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贯彻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做简要探讨。
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Ⅲ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独特性素质的人才更受亲睐,但独特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陈之外,高校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本质属性就充分突显出它的实践性特点。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提升。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如文学社、艺术协会、心理协会等,并跨系跨专业定期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素质拓展计划,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强承受挫折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体育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拓展训练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拓展训练领域主要包含:师资,即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学生,即具有潜在需求的培训对象;物质,即具有保障“模式”运行的物质条件;机制,即具有灵活多变的运行体系等。
1.从体育学角度概括,它是某种物理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实际操作的标准样式。
2.从教育学角度概括,它是某种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形式,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形式。
3.从心理学角度概括,它是某种可以具备特定辅导功能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我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
1.与体育课程相结合
考虑到拓展训练的手段和目的与体育课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国内部分体育院校或者综合大学的体育学院及公共课部都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引入到体育专业教学。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拓展训练课程是必修课。在拓展培训公司日益为社会各类人群广泛认可的背景下,学员在进行拓展训练学习时,还应以专业拓展训练培训师为目标,学会具体项目的操作方式以及安全保护要点,揣摩教师的故事引入方法以及分享经验,为今后在体育领域就业增添一项技能,并掌握相关的体育、教育、管理、心理、地理、旅游、法律等知识,为胜任本行业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拓展训练课程是选修课。因为拓展训练部分项目对于体能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拓展训练项目都适用于学生群体。部分国内高校都热衷于选择一些对于体能、技能及安全要求不是很高的项目,以班级或者团队或者个人的多种形式组织拓展活动,把项目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力胆识等情况自主参加相关训练。
2.与俱乐部或协会相结合
俱乐部或协会作为我国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素质拓展训练为主题的俱乐部或协会在部分高校里非常受欢迎,因拓展训练项目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刺激性,使这类组织具备学生活动人数多、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锻炼兴趣,完成从被动参加“早锻炼”“早操”等活动到主动组织、参加、总结各种既具有体能要求,又具有趣味道理的体育活动的意识转变。
3.与趣味运动会相结合
我国高校传统的大学生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长期沿袭竞技体育的道路,导致运动会只是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舞台,而本身体育能力不强的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我国部分高校为了规避这种体制问题,尝试将拓展项目与运动会结合起来,把趣味性与竞技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幅度地提高项目的学生参与度,削减竞技体育名次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身体锻炼和思想觉悟方面的提高。
二、大学生群体拓展训练模式的研究
1.正式群体
(1)以亲身体验为目的,建立合理的拓展训练体系
建立“四个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立无领导讨论室、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创作工作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立团体辅导室、心理测量室等;大学生创业中心以及大学生户外素质拓展中心,包括承办团体深度破冰以及个人心理挑战项目。
(2)以专业教育为手段,开设专门的拓展训练课程
通过调查显示,安徽省93.3%的高校领导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与体育课相结合,拓宽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拓展训练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拓展训练功能覆盖到绝大多数大学生正式群体。
(3)以短期集训为形式,举办特定的干部户外培训
在学生会、团组织换届改选时,把拓展训练融入招新以及培训过程中,将被考察对象或者参训者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作为干部拟任的一种依据,作为业务水平的一种提升。此类拓展训练以地面项目、室内项目等较易操作及控制的项目最佳。
2.非正式群体
(1)以兴趣爱好为起点,成立专业的素质拓展俱乐部
以校内大学生协会为主要组成形式,招募一批热爱户外拓展或极限运动的学生群体,定期组织各兄弟协会部门的负责人及成员参加俱乐部活动,讲解野外露营、野外定向、户外生存技能等相关知识。
(2)以交流感情为目的,开展中小型的趣味运动会
结合高校的思政活动,开展主题式的趣味运动会,比如心理健康、感恩社会等,把活动目的与拓展项目结合起来,发挥拓展训练的特有优势,使班级或个人能够感受到拓展训练所带来的各种能力上的提升以及思想情感上的升华。
(3)以国防教育为契机,组织特色的新生拓展活动
新生入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工作任务重、关注点多,但是高校可以将拓展训练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活动,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填鸭式的国防教育做活做大,那么举办一场以国防教育为背景的大型拓展训练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国防知识抢答、趣味运动项目PK、现场拉军歌比赛等,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R].2002.
[2]谢超,尤雯文.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4-15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激烈,部分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社会工作与生活中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其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对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能否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国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重视度越来越强.现阶段诸多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与社会压力时,出现自卑、消极怠工等负面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创业与就业热情;同时对未来的茫然无助也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限制其个人能力的培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针对这种现状,在校园体育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拓展训练,有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其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实验设计
1.1实验假设通过合理的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
1.2实验设计通过开展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进行研究,实验共设有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实验处理对象,其中实验组参与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对照组不参与体育生活拓展训练,遵循普通的大学生活模式进行大学学习生活.
1.3实验时间半学期9个教学周.
2实验过程
2.1实验前段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实验处理对象进行社会心理能力问卷测量,规定实验对象在限制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并由实验教师当场回收,获取实验前数据.
2.2实验中段在实验实施阶段,对照组不参与体育生活拓展训练,继续遵循普通的大学生活模式进行大学学习生活.实验组则按照我国教育部门提供的体育拓展教育教学要求进行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信任背摔、齐眉棍、杀人游戏、鳄鱼湖等,利用积极的语言教育、行为教育、暗示教育方案,实现体育素质拓展、思维能力拓展、自我突破的策略.在实验组开展体育生活拓展训练时,应以实践训练为主,理论培养为辅,将体育生活拓展训练理念渗透进实验对象的大学生活之中.
2.3实验后段在9个教学周的实验周期结束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实验处理对象再次进行社会心理能力问卷测量,规定实验对象在限制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并由实验教师当场回收,获取实验后数据.
3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所用实验课时相同,均为半学期9个教学周.实验组参与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对照组不参与体育生活拓展训练,遵循普通的大学生活模式进行大学生活.分析实验前段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其社会心理能力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分析实验后段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经过9个教学周的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受训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自我认知能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抑郁、焦虑、偏执、懦弱等负面情绪明显减少.对照组虽然经过9个教学的大学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一定提高,然而提高幅度要明显小于实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社会心理能力水平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性.
4实验结论
4.1体育生活拓展训练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体育生活拓展训练需要小组训练成员为了实现训练目标,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进行训练,有利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1].体育生活训练需要人们在训练过程中加强互相的沟通与交流,在协调个体利益的前提下,维护整体利益与全局利益.如鳄鱼湖、杀人游戏等体育生活拓展训练的开展,需要团队积极沟通协作,制定周密的计划战胜训练困难.训练项目虽然不具备太高的难度,但是都需要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个人沟通能力,在进行这些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能力[2].
4.2体育生活拓展训练有利于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体育生活拓展训练所设置训练项目及训练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能素质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考验.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会受到挑战自我意识的鼓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实现对自身能力的重新认知.现阶段大学生的意志相对比较薄弱,对于他们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学习阶段就丧失对自身的信心.利用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可以使大学生重新认识其个人能力,例如4米墙这一训练项目,在一般认知下,通过个人力量在规定时间内翻过4米高墙几乎是不可能的是,但是通过团队协作学生们就会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完成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自身能力的重新认知[3].
4.3体育生活拓展训练有利于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提高生理素质的基础[4].体育生活拓展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例如信任背摔项目,在起初的训练过程中,大学生必然经历犹豫、纠结、不信任的心理历程,然而为了实现团队训练目标,大学生个体必须压抑自身的情绪波动,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才能在团队高度统一的指令下,发挥彼此的个人能力.经过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在自我挑战过程中突破自身的心理障碍.大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体育生活拓展训练项目,战胜了原来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与生理困难,可以带给大学生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提升其心理自信心.通过不断的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可以使受训大学生明白,无论未来就业压力与社会压力有多大,只要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平和的心态,管理好自身的情绪,充分相信自身的潜力与能力,就一定可以克服现有的困境,再次战胜自己,取得成功.
4.4体育生活拓展训练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生活拓展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理性的人生需求.体育生活拓展训练通过融合多门现代学科体系设计训练项目,一方面可以培养受训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就业压力与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其工作进取心,强化其社会竞争意识,使其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情况时也能保持冷静的决策能力与分析判断力,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在体育生活拓展训练中,可以为受训大学生提供人生反思与人生感悟,促使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确立理性的人生需求,在复杂的竞争压力下多一些理智与冷静,少一些自卑与焦躁.合理的体育生活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能力,也可以拓宽他们的追求与理想[2].
5总结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的根本目的不是实现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为了发展户外运动教学,而在于尽可能地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体育拓展训练带给我国高校全新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学的重点从关注教育知识点的传授,逐渐转向对学生综合心理素质与实践操作的训练培养.由于我国高校开设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高校相关训练人员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剑,常波,田宝.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实验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1630-1632.
〔2〕毛凯.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高斌.体育拓展教育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
拓展训练高校体育现状前景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由“增强体质”转变为“身心全面发展”。然而,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极大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体验式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课中引入了拓展训练。本研究主要对普通高校拓展训练的现状以及前景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的拓展训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普通高校的拓展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和检索有关国内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几十篇,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部分高校以及拓展公司的老师、资深培训师,探讨拓展训练在高校的现状以及前景等问题。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利用问卷调查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8所高校的学生和拓展训练课教师,其中教师问卷发放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有效率为100%;学生问卷发放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为92.1%。
1.2.4 数理统计法
将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进行了常规的统计、归纳和整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的意义
2.1.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传授,比较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而对于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以挑战自我、熔炼团队为出发点,以体验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等,很好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丰富了体育课程资源,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2.1.2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但是不太擅长沟通与协作,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而拓展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这些素质,有助于学生由院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拓展训练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以团队的形式来参与的,在完成挑战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沟通协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本着心理挑战最大的原则所设计的个人项目则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坚强的意志力。由此可见,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能极大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
无论拓展训练的项目有多少,在培训过程中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样的,即体验项目、分享感受,反思问题、总结经验、实践应用等五个部分,整个活动是以体验为基础,回顾分享为核心,总结应用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后发表感受,大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进行分析并形成理论,学生再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下一个项目中或者以后的生活中,进一步指导日后的学习及生活。
2.3 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体育的现状
拓展训练自从2002年进入高校以来,就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欢迎,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程中,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三百多个高校先后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而且还有不少高校正打算开设该课程。
2.3.1 场地器材
拓展训练场地设施是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场地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拓展训练课程的效果。调查发现,本校的场地设施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的只有9.5%,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本校器材不能或者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影响了很多项目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只有北大、地质大学等很少的高校拥有自己的全套地面、高空拓展设施;很多高校只是安装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器材,像背摔台、求生墙等,没有高空项目的装备和设施;大部分高校只是利用足球场等开展了一些地面的拓展训练项目,没有专门的场地设施。因此,场地、器材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开展。
2.3.2 师资情况
师资水平直接决定了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效果,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都是31~40岁的具有硕士学历的年轻教师,从业时间普遍较短,从业经验有所欠缺,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过资格认证。大多数高校以1~2名拓展教师加几个学生助教的形式开展教学。由此可见,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时间比较短,拓展师资比较紧缺,师资水平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培训与引进。
2.3.3 教学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将拓展训练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部分高校以选修课和专项课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几乎所有高校都是开课16周,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大部分高校以每个班级分为两到三个学习小组,每小组12~18人,每堂课以1个大的拓展训练项目为主要内容。大部分高校以地面项目为主,以高空项目为辅。在评价方式上也是更加灵活多样,以教师评定为主,结合学生互评。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拓展教育 地方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1-02
从“知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拓展教育”是近些年我国教育界不断深化认识的新突破,是高校教育思想的一种整体转变。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提出,即是我们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总结的结果,也是借鉴西方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成果。这些前人的教育观点,内容虽有查遍,但都是与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相对应的。我们的高校显然不能没有专业教育,因此“拓展”就凸显了这种教育并不是专业人文教育,而是让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发展的教育,故而成为这种教育的落脚点之一。
近年来文科功底较强的国内名牌综合性大学展开了不少研究和实践。有知名高校管理者做的调研报告,如清华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胡显章的《对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和思考》,对国内外以及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调研,涉及国内外多所名校,又集中在清华大学校内对19个院系进行了走访,进而提出“21 世纪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是在对学生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上。国家向创新型转型的重大课题,其内涵不仅仅指理论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等客体的创新,还应当包括人的主体的创新,人的精神生命的创新,后者带有更为根本的意义。”[1]有名校对本校相关实践的总结与探索,如周山《促进国际合作教育交流 加强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四川大学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以四川大学为蓝本,站在国际交流的角度,总结了四川大学多远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 “四川大学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吴玉章学院为平台,加强国际合作教育交流,开展了广泛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探索。”[2]还有王学俭、顾亿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兰州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等,分别分析了兰州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情况。
1 地方综合性高校的特性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校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关注的重点名牌综合性大学较多,地方综合性大学关注比较少。一些探讨地方高校的研究,基本是集中于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而本文所要探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管理方为省级或者地级人民政府,在全国高校整体实力排名中并不靠前,在国际国内教育界知名度一般,且近年来大都由多所高校合并新建的综合性大学。
而如西北大学、安徽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虽然属于省属高校,有的还不是211工程大学。但是其办学历史悠久,也非近年来合并新建,各学科实力较强,地位和定位也不同于大多数地方高校,故并不列入本讨论的对象。相比之下,一些综合性高校虽然号称综合性大学,仅仅是指学科门类比较多,但并非各学科都比较均衡。它们缺乏名牌综合性大学的文理交融的综合性,缺乏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经验,大部分高校比较明显地偏向于理工科。无论是师资力量、专业地位、待遇、教学与科研实力,乃至学校领导的配置,都体现了明显的偏科性,而由于这种学科惯性,加之品牌效应低,很难在短期内扭转这种理强文弱的不平衡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 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应更多关注地方综合性大学
诚然,名牌大学知名度高,开展任何改革,示范性都比较突出。但是我们以往的教学改革,许多突出的是专业与学科性,需要强大的学科实力做支撑,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因此以名牌大学为重点示范性更好。但是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并不是为了打造某个世界一流的学科,而且本身这种教育就是学科协同性的。它关注的是全国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而不是少数人的独舞。
首先,和名牌高校相比,地方综合性高校在人文素质拓展教育方面条件较弱,但学生整体规模却远比名校大。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以学校知名度为准,还是应该以学生的体量为准,恐怕后者才应该是我们的准绳,否则部分学生、个别学校的独秀再精彩,意义也不会突出。因此国家高校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些号称综合性大学,却偏科明显的地方高校,而不是名牌综合性大学。
其次,这些高校,学科门类比较多,但是大部分实力偏弱;有一定的文科专业和人文教育历史,但除了师范类改头换面的学校,整体人文实力较差。相比985或211高校,它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经验,师资等方面有明显的劣势,管理模式上,比较封闭,和国际先进经验接触的比较少,需要国家引导和扶持;而相比其他地方普通学院,如市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属高校,这类大学又有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相比纯理工科院校,其在师资、教学、科研与管理方面,其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能力又有一定的保证。
再次,由于明显的理工科偏科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于专业知识外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就更显意义。我们经常说理工思维指导一切,工具性教育贯穿始终,致用盖过致知,其实地方综合性高校表现的远比名牌大学突出。而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在人生境界上提升的更高,使用自己的技能为社会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最后,人文素质拓展教育一个突出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抵制不良思想侵害。“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在发展实用知识、广泛服务社会中,越来越演变为一种人力教育而非人性教育, 忽视了人的道德精神的引导和人文素质的提高。”[3]如今大学生涉黄涉毒涉赌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为了满足个人私利和物质欲望,抛弃道德底线,违法乱纪的也不少,还有当下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女大学生“裸贷”现象。仔细梳理就能发现,这里负面消息极少出自名牌大学,而多以地方高校居多。究其原因,地方高校总体学生数量基数大,发生的事件自然偏多。但是从地方高校生源质量看,他们在高中阶段往往并不是学校和家长重点关照的尖子生,遇到的丑恶现象更多,更容易自我堕落。更重要的是,当今物质享乐思想、思想、极端思想四处寻找突破口,相比于前程更远大,理想更高远,国家关注更多的名校,这些学校的学生更容易被腐蚀。而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很多是关乎人生道德思想修为的,就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3 结语
地方综合性大学自身条件有局限,但却有一定的实力、巨大的学生规模和迫切的需求来开展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因此重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工程,对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更明显。
参考文献:
[1] 胡显章.对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5第5期.
[2] 周山.促进国际合作教育交流 加强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四川大学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华商,2009第3期.
关键词:管理能力 拓展训练 课程建设
目前,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反映虽然在企业能够获得核心岗位和良好的晋升机会,但仍然面临两个困难,一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第二是初任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管理他人,很难将课堂学习的管理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以体验加分享为主要模式的管理能力拓展训练课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一、将拓展训练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意义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学生多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团队意识淡漠,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以上这些良好的品质,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而且,学生的生活实践较少,生活技能化知识远远落后于信息知识量,让这一代人获得感受生活中的许多技能要求的机会,接近生活的感受式训练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进一步完善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
拓展训练课程不是对以往课程知识的简单总结,而是通过“感受与分享”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体会。人的学习方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课堂式教育,一种是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就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体验式学习,通过项目活动使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克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
3.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层次
近年来,拓展训练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受训人数激增。关于拓展培训的需求也随着市场的成熟而逐渐加大。
酒店管理拓展训练课程有助于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学校对企业的单一知识的培训也逐渐提升为对企业员工能力的培养。是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层次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拓展训练培训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以上这些良好的品质,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将拓展训练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思路
1.拓展训练课程的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瞄准省酒店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将专业定位于为国际顶级酒店、本土酒店集团和高端经济型酒店,培养核心员工、中基层管理者和职业化的驻店经理人。
为更好地满足酒店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专业创设了“三阶递进、双线贯通”的课程体系,即专业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技术类、管理类课程组织和排序,使学生培养从操作技能向技术技能、进而向智力技能递进。拓展训练课程隶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管理类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职场成功的必要技能,即具备组织协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2.拓展训练课程的性质
拓展训练课程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乐、做、悟。“乐”,就是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就是通过拓展与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改变;“悟”,就是通过分享与反思,使学生在改变中成长。同时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活动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这一潜移默化的效果。
3.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实现学生职场晋升、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的要求,管理能力拓展训练将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将管理定律、心理效应、组织行为学融入情境游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通过项目设置、组织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挑战习惯上的盲点,感受全新体验;通过团队教育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是根据三个方面,即酒店的需求,毕业生反馈和在校生的要求。基于高职管理类专业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属性的本质要求,应将本课程的培养重点聚焦于管理通用能力:即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沟通、创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信任上。
4.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考核模式上,拓展训练课程可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进行评估。
一级评价属于反映层面的评价。是在课程每个项目结束后和最后4学时大总结期间,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自评、互评,采用评价方式为口头、书面评价。
二级评价属于学习层面的评价。是在学期期末考核期间,对学生对培训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吸收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综合考核方式,笔试+总结汇报。之所以期末考核还保留笔试,是为了更好地检验训练是否达到诠释理论、升华理论的效果,进而能反映出上课过程中学生的一些表现和特征。
三级评价是在第四学期末进入准顶岗实习的第三个月进行,测量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转化程度,以及学生的工作行为是否改善。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看看项目理念是否融入到实践。
四级评价是在定岗实习第五学期在校期间和第六学期毕业实习期间进行,以信息反馈表等形式进行,由学校和企业多个部门完成。评价内容是:训练带来的变化对学生或组织发展带来的可预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一)素质教育概论
1.素质概念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而素质教育更为强调的则是一种实际运用能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一个比较公认的界定。在框架设计中,基于在哪些方面构建素质教育亦众说纷纭,如何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在整合素质教育的资源方面缺乏系统性。例如把素质教育简单的理解为课外活动和选修课,或简单的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引导学生“考级、考证”,又沦为应试教育的泥沼。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全员性不足
学校负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部门不全面,往往变成教学部门或者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没有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参与率不高,素质教育往往成为“能手的舞台,大众的看台”,或由多数人“参加”渐渐朝着由少数人“参与”蜕变。
2.导向性模糊
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模糊,对校内的各种活动不重视,再加上活动往往缺乏个体针对性,很多学生参加锻炼目的不明确,成效不明显。
3.可考查性欠缺传统的素质教育活动信息化程度不高,一本《大学生素质教育证书》考查范围有限,学生真正参与的实践活动很难考证,评价机制机构不够完善。
4.社会认可度不高
素质教育成果本应作为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凭据,但由于企业对于学校的培养制度不了解,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5.缺乏整体规划,资源整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学校缺乏开展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调,不能整合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整体的合力作用,相关的素质教育活动效率较低,素质教育成效不够显著。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一)素质教育发展导向与挑战
第一,素质教育既然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所以我们的基本问题是,学生从这种教育中所学到的,应该不仅仅是走进了考场才有用的东西,而应该为终身所用。如果是学以致考,那就是应试教育;而如果是学以致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切实转化成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才是素质教育。
第二,素质教育是针对时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能力的倾向而提出来的。这种实际能力不能按学习活动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是教科书上写明的还是课本之外的来作为衡量素质教育的判据。一种成熟的素质教育,应该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尤其应该把课程教学打造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教育的实践意义要能在学生的所修课程中有所体现,如果仅仅是靠课外活动,或者增开几门以素质教育为标识的课程,这种“素质教育”一定是难以持续的。
第三,素质教育也是针对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提出来的。所以素质教育必须是一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提倡质疑,提倡课外阅读实践,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常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的区别,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用一场考试,特别是无法用笔试来简单检验的。素质教育不仅难以量化考核,而且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能力的训练,它不可能经常是成功的。如何引导学生重视那些对个人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但在考场上却不见得出现的知识,正是素质教育要推动的方向。素质教育并不是要追求某种统一标准下的素质,而是需要培养具有各不相同素质的人才。强调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1.借鉴ERP模式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
ERP是英文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写,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通常包括多个功能模块,通过这些模块,能够有效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通过借鉴ERP系统的模式,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可以整合学校素质教育资源,合理调配资源,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最大化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效果。
2.构建完整的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认证平台
(1)建立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认证平台的作用
前面已经说到,素质教育难以量化考核,而素质拓展项目的具体开展亦需要一个完整和合理的规划,根据具体实施情况的不同,又需要对项目的内容进行适时调整,尽可能的保证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得以全面、顺利进行。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认证平台的建立可提高素质教育认证的公正性、权威性、时效性,扩大素质教育的考察范围,使学生参与的活动得到客观的考证。通过平台,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一份类似《毕业证》一样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证书》,前者证明了学生大学期间课程学习是否合格;后者则记录了学生在大学里素质教育的基本情况。
(2)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认证平台的实施
①平台的功能
平台以学校的学籍管理数据库为基础记录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该系统为每个在校生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的电子档案,主要是供学生查询自己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详细情况,供活动组织者及时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认证和考核,供学校从大的层面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合理安排校园活动。活动组织者获得相应授权后,通过数据采集终端采集参加活动者的信息并导入系统,核对导入的信息后对其进行认证;学生可以随时自主登陆网站,确认身份后就可以查询自己所参与的各种活动和相关资料。如发现有错误或遗漏的项目可及时与相关的认证部门联系更正。
②C/S与B/S相结合的素质教育mis平台的设计及实现
系统采用传统的C/S和当前较流行的B/S相结合的系统结构,以ERP的管理理论为基础,科学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项目从计划、安排、实施到考核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在局域网内使用C/S结构,完成相应的业务操作,实现实时数据备份和恢复;在查询业务上采用B/S结构,通过WEB方式浏览查询权限内的活动信息,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的层层上报、文件层层下发的繁琐模式,保证信息即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3)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认证平台的意义
①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策划管理的创新通过平台的建立,能够对未来活动项目的目标、功能、范围以及项目涉及的各主要因素和大体轮廓进行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设想与初步界定,便于对整个活动进行构思、设计和评估。
②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组织管理的规划组织管理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项目管理作用,提高活动项目管理的整体效果,以达到活动项目管理的目标。引入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合理有效的分配各活动要素,以实现活动开展的最大效果。
③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运行管理的加强平台的搭建基于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无论是素质拓展活动的资源管理还是质量管理,组织者都能够更加全面的把握每一个细节和要素,更为系统化的认证系统能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能力训练提供优质的素质拓展活动资源。
④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后评价管理的完善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项目管理所做的总结性工作。通过项目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果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提出改进建议。由于整个活动项目的开展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在信息化管理认证平台中,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具体的图表、数据分析,更能从宏观和微观上评估活动的完成度以及所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