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形资产的功能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成本途径;探讨
一、无形资产成本特性
1.不完整性
与购建有形资产相关的各项费用包括资金成本(利息)、资本化、计入有形资产原始成本,但是,在无形资产形成时,与购建无形资产相关的各项费用是否计入无形资产成本,是以费用支出资本化为条件的。一般而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研制开发新产品和广告、市场推广等的费用支出并不是资本化的,而是从当期生产经营费用中列支的,这样就使科研成果,如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和商标的账面成本远远低于实际成本,有时账面成本甚至是零,自创的商誉甚至不能够入账,这样就会使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账面成本是不完整的,并且会有大量账外无形资产的存在。另外,即使按国家规定进行费用支出资本化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一般也是不完整的,因为知识资产的创立具有特殊性,大量间接费用如人员培训费等,仍然没有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补偿的。
2.弱对应性
知识资产的创建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艺生产开发等漫长过程,成果的出现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偶然性和关联性。有形资产形成时,一笔支出发生了,可以直接计入或通过一定会计核算方法分摊入某项有形资产的成本,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在无形资产创建时,一笔支出发生了,未必能形成无形资产;当形成无形资产时,某项支出具体受益的又是哪项在研制的无形资产,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某项无形资产可能是在一系列失败之后偶然产生的;每一项无形资产都是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的研究可能产生不止一项,而是一系列的无形资产。这些支出如何合理分摊是很困难的。因此,对无形资产的成本费用一一对应计算是不现实的。
3.虚拟性
由于无形资产的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弱对应性的特点,因此无形资产的成本往往是相对的。特别是一些无形资产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外在形式的含义,这种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具有象征意义了。如商标,核算其成本包括设计费、注册费用、广告费用、保护费用等,而决定其价值的是商标能够带来的超额收益。
二、无形资产评估中成本法的应用
1.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估算
自创的无形资产一般没有经过市场交易,因此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主要采用物价指数法、重置核算法和市价调整法求取其重置成本。
(1)物价指数法
如果自创的无形资产有账面成本,可以通过物价指数来调整其重置成本。由于无形资产的类别物价指数或个别物价指数很难求得,因此在选用物价指数上,一般选择用以下几种指数代替:
①通货膨胀指数。在使用物价指数法进行资产评估时,―般是不能使用通货膨胀指数的,因为它是多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的加权平均指数,与被评估的这一种或这一类资产的价格变化并不一定是一致的。由于无形资产的成本形成比较复杂,找不到相应的类别或个别物价指数,所以有时可以用通货膨胀指数代替,即选用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
②生活资料物价指数(CPl)。当无形资产的形成成本主要由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组成时,其与生活资料价格变化相关度较高,可以选用生活资料物价指数进行调整。
③生产资料物价指数(PPI)。当无形资产的形成成本主要由材料等生产资料成本组成时,其与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相艾度比较高,可以选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2)重置核算法
重置核算法是按照该项无形资产实际发生的材料、工时消耗量,按照现行价格和实际耗用标准对其进行估算的。即:
无形资产支出成本=物质资料实际耗费量×现行价格十实耗工时×现行费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消耗量不是按照现行消耗量而是按照实际消耗量计算的。这是因为:①无形资产是具有创造性的,一般无法模拟现有条件进行复制消耗量来估算重置成本;②无形资产的技术进步非常明显,如果按模拟现有条件下的复制消耗量来估价重置成本,必然影响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态的补偿,从而影响知识资产的创制。
(3)市价调整法
如果市场上有与被评估的无形资产相类似的无形资产出售,可以按照无形资产市场售价确定,或按照市场售价的一般成本售价比率确定,即由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售价折算成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有市价的差异主要是研制无形资产的利润和税金两项。自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不包括研制无形资产的利润和税金,而市价中包括这两项。无形资产成本与市价比率可以根据被评估无形资产所有者的几项有代表性的无形资产的自制成本与市场售价的加权平均比率确定,也可以根据同类无形资产的销售利润率的比率确定。
2.外购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估算
外购无形资产一般都有购置费用的原始记录,可以据此调整,或参考现行交易价格,评估相对交易。
3.无形资产成新率的估算
影响无形资产成新率的因素是无形资产的贬值(损耗)。因为无形资产本身没有实体形态,因此不存在实体性贬值,只存在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功能性贬值是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得拥有无形资产的主体的垄断性减弱,降低了其获取垄断利润的能力从而导致的贬值。经济性贬值是指由于使用无形资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无形资产的应用受到限制,甚至禁止,从而导致的贬值。
(1)专家鉴定法。专家鉴定法的本质即前文所述观察法,是邀请安关领域的专家,对被评估的无形资产的先进性、适用性进行鉴定,从而确定其成新率的方法。
(2)使用年限法。使用年限法又称剩余经济寿命预测法,其本质是由评估人员通过对无形资产剩余经济寿命的预测和判断,结合该无形资产的已使用年限,从而确定其成新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无形资产 医院 发展
相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在旧体制中,医院更加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无形资产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事实上,社会的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顶多只能获得一个平均投资回报率,而无形资产与其 他资产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和竞争优势。当今社会财富与经济增长受无形资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好医院的无形资产,从而实现优化医疗资源,整合业务流程,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医院的整体价值,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医院无形资产的特点
无形资产是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财务性的要求权。比如:商标专利或者一种特殊可以节约成本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讲,医院的无形资产是指医疗服务中长期形成或者使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为管理者带来高于一般有形资产所获得的效益,却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财产及其相关的权利。医院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有别与其他资产的特点:一是非实物性:无形资产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如:医院的品牌和商誉等。二是排他性:无形资产往往被特定为医疗单位垄断占有的,有些受到法律保护或者通过医疗单位自身保护而实现的。如专有技术、技术诀窍等。三是效益性:某些专利或者非专利技术的开展,既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又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附着性:无形资产往往附着有形资产而发挥其功能。如医院引进的新医疗技术在其新的医疗设备下使用就是其中之一。五是共益性:医院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可以为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合用,它可以在其所有者继续使用的前提下多次转让其使用权。六是积累性:医院无形资产基于其他无形资产的发展,而且无形资产自身发展也是不断积累和溶化的过程。如医院组织文化的、医院的核心价值观等。
二、无形资产的类别及医院无形资产的表达形式
并非任何无形事物都是无形资产,成为无形资产的前提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为其控制的主体创造效益,并且在较长时间持续产生效益。根据产生无形资产的主要来源,无形资产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创造发明,组织实践和人力资本。医院不同类别的无形贵产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1)发明创造。 医院是科技和知识密集性产业,医疗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是医院重要无形资产之一,同时,新医疗技术引进是医院无形资产投资活动。现代医院管理中,专业论著和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学术水平、医疗水平高低的条件之一。(2)组织实施。在市场经济中,无形资产更地多是以组织资产体现的,并可以产生丰厚的利润。医院组织实践中,商誉、公共关系、特许项目和医院文化是医 院传统的无形资产。现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使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后的医疗资源,合理的业务流程,独特的组织结构,信息化的组织网络,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是现代医院管理的目标,同时也是形成医院无形资产的源泉。(3)人力资本。“以人为本”是人才管理的宗旨,医院的人力资本是有独特的人事和薪酬制度创造的。它包括合理的人才结构,员工培训的投资,激励性薪酬制度以及独特的组织结构。医院的无形资产和其他类资产之间区别经常是很模糊的。无形资产经常以有形资产或劳动力(如员工的知识)为载体,这使得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创造医院价值过程当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无形资产的经济学涵义及医院无形资产的增值
和其他类型的资本一样,无形资产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成本效益均衡原理,这是无形资产相关的管理和评估问题的关键。无形资产能够产生收益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经济特性、非竞争性、可升级性和收益报酬递增性的特点,导致无形资产的非竞争性主要原因是无形资产所产生巨额固定成本及其具有的小额边际成本特性。也就是说,无形资产的非竞争性,在一定地方使用无形资产并不妨碍在其他方面的使用,是无形资产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创造力,表现在无形资产可以通过知识和经验积累而实现。无形资产的收益报酬递增的特点是增加它们的可升级性,并通过规模效应,创造更多的价值。医院的价值是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有机的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些年来,启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成效,改善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激活了当前的医疗市场,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办了中外合资合作的医疗机构,自从诞生的那天算起其规模就远远的超出很多中资公立的医疗服务机构。随着医院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医院经营成败主要是看市场化的操作,其中无形的资产产业化的经营已经成为提高医院的创造力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提升国内医院的品牌实力的最有效的策略。无形资产在医院总价值中占有相当大的的份额。对医院的无形资产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运用产业化经济的经营思路合理的开发,是对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最关键的一点。在市场经济机制条件下,医院的结构和战略调整的基本变革会导致无形资产的大幅度增长。同时,作为医院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特点和经济学属性,无形资产不会凭空保值和增值,而是在不断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通过科学的经营实现其保值和增值的。
四、无形资产的评估及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
医院无形资产评估具有以下意义: (1)明确医院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无形资产评估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2)医院无形资产评估为无形资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依据。要想正确地反映出医院无形资产的价值,就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医院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3)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为无形资产的投资和转化提供了价格依据。(4)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可以与其核算相互促进,完善医院的财务体系。医院可以根据无形资产的类型、特点、评估目的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通过适合的评估方法(如:市场法、成本法、效益法等)进行,确定其相应的价值,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应结合无形资产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首先,建立会计评估机制,在财务管理中比较明确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分析无形资产的投资以及回报率等等。其次,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明确无形资产的保护范围,应用法律和自身制度的手段,保护已有的无形资产。最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合理利用经济杠杆,充分应用无形资产,同时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
五、无形资产的利用及医院的创新机制
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资源结构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医院作为社会医疗资源的基本单元和医疗保障体系中必要的环节,具有市场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双重身份,创新是市场经济下医院发展的必然,医院创新机制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体,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院创新机制的驱动力。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智力投入,通过对医务人员知识和智慧的发掘,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和管理技巧。医院要增强对无形资产的资金投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管理者应在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的生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发展增值。总之,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在医疗硬件相同的条件下,要想在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医院一定要整合医院的医疗性资源,对无形资产的重视和管理就应当加大力度、提上日程,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保护好自身的知识产权,使无形资产真正成为医院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最终提升我国医疗机构整体的实力。
参考文献:
(一)国内企业不重视甚至忽视无形资产
国内企业低估和不重视无形资产,甚至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造成了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给企业的合法权益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部份企业没有把无形资产当作企业的资产,误以为分文不值。很多企业管理水平高,技术先进,有知名度,但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无形资产”一栏的数额却很少,而真正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创造效益的专利权、商标权及专有技术等则很少引起注意。部份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及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虽已入账,却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如,在对外合资、合作中只承认外国的无形资产,而不承认中国的无形资产,致使我国企业的无形资产被大量无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二)不法企业经营者的侵权行为
不法企业生产经营冒牌商标产品,不懂或者漠视知识产权法律,盗用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当今世界上大的跨国集团,每年都要拿出相当其营业额10%左右的资金用于无形资产的开发,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对各种侵权行为严惩不怠,坚决杜绝一切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而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为什么会存在着这些现象呢?
二、我国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很不理想的成因分析
(一)无形资产的特殊性
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性,使得中国企业低估和不重视无形资产,甚至忽视其存在,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无形资产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两点:无形资产没有实体形态,从而不能像房屋和设备有固定的价值,其功能作用也不能很直观地体现,只能存在于意识中,而其价值的损耗也只具有无形损耗这种单一形式,进而使其退废时也没有残值。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给价值评估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基本上很多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无法准确地预估,即便有些无形资产有法定的期限,但更多时候逾期了仍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决定了无形资产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所以企业在资产重组、并购时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就很难有具体估值,一些企业可以任意操纵价格,而损害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缺乏有效的价值评估机制
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确定性使得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作价需要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虽已入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价值评估机制,使得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仍有大量无形资产被无偿使用或占有。如在价值评估工作中,由于评估机构人员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加之受无形资产的价值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为因素可以使得评估结果“弹性”很大,也就造成了低估或提高无形资产价值的结果。
(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
无形资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有法可依却执法不严等现象的存在,促使了不法企业的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并且还有发展的趋势。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建立、修订和完善发展,但我国关于无形资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如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面,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标准以及一套有效的无形资产评估程序和方法。另外,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意识,还没有被执法人员以及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以至于在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随意性。执法不严,执法不力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间接造成了其他企业承包的经济利益的损失,以及加大了国内企业对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有关建议
(一)企业应从内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
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核算管理: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实行分级管理,在企业财会部门的无形资产综合价值管理的基础上,由其他各有关部门按照“干什么,管什么,算什么”的原则落实岗位责任制。密切关注有关本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经济信息,随时把握国际、国内的知识产权动向,有时汲取先进经验和技术方法,保证无形资产的先进性。开发与拓展已有的无形资产,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研制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利用新能源,保证企业价值的维护和巩固。应实施对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的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成本等进行评估和确认,保证无形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严格商品产品检验制度,了解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保证专有技术的保密状况、专利权等项权利的效能,一但发现侵权行为,运用法律手段实施保护。
(二)完善我国的价值评估机制
定期对企业的各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在无形资产转让过程中或是企业进行跨国兼并时能全面地确定无形资产的范围,准确地计算出无形资产的价值。这样,企业就能避免在无形资产的转让过程中由于忽视了无形资产的存在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的评估小组,聘请一些评估专家参与评估小组的组建,从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评估小组介入,并定期对企业内的评估人员进行培训,明确本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有效避免在产权交易中被无偿使用或占有本企业的无形资产。国家应就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既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推广应用和补充完善,也要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制订新的法律法规。而评估机构人员应增强无形资产保护及保密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评估质量,树立行业典范。
(三)完善无形资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主管和上级部门应提高对无形资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可通过有关法规的颁布、执行和案件审理,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切实有效地杜绝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的出现,并遏止一切侵权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政府行政部门应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确保每一个有侵权行为发生的不法企业难逃法律的制裁,遏止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及其发展。
(四)重视人力资本,创造企业形象
关键词:无形资产有效披露R&D投资者关系管理
作者简介:张璇(1981―),女,湖北宜昌人,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目前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及信息披露方式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这使得利益相关者不能很好的认清企业的真实价值,也不利于对企业未来能力的有效预测,从而弱化了企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能力。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现状出发,通过分析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的状况,分析披露过程中的不足并探讨相关对策,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无形资产的含义其信息披露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的含义 自19世纪由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提出无形资产的概念以来,国际社会在无形资产的经营、会计处理及价值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形资产问题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但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迄今未在其基本概念、存在形式等基本问题上完全达成共识。屠海群(2002)从知识资本的角度来认识无形资产,认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知识和技能。刘景录(2002)认为,知识资本和无形资产所反映的是对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有贡献作用的同一种资源,即知识资源,而无形资产是对这种知识资源的小部分在财务会计报表中的不充分反映。杜万新(2002)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认识无形资产,认为无形资产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企业资产,使现金流入企业,其载体是物而不是人。它表现为人类智慧和知识产权等。马传兵(2003)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无形资产,认为无形资产的实用价值是帮助企业获取超额收益,而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于玉林(2002)将其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可以辨认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预期会带来经营效益的非货币性资源。
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的差异,导致会计核算对无形资产的处理尚未统一,这也使得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刘小清(2003)认为,我国会计因考虑谨慎性原则,即使是对信息披露要求较高的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构成比例的披露也不够充分。吕玉芹(2004)认为,无形资产的披露范围与其价值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符,企业实际拥有的许多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如经营秘密、商号、地理标志、服务品牌等,都没有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对于研究与开发(R&D)费用、商誉等难以货币化的无形资产争议较大。买忆媛、聂鸣(2003)认为,研发费用作为反映上市公司全年经营状况的重要信息资源,很少有上市公司在其年报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R&D的具体信息,缺乏足够的关于R&D方面的信息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杜兴强(2004)认为,对于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企业的传统做法是将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而在无形资产譬如专利权研究完成之后,则只将少量的注册登记费和聘请律师费公证的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此则极大的扭曲了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意义尽管无形资产在基本涵义等方面还存在分歧,但大多数学者对于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认识形成了一致。汤湘希(2003)认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产的质与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体现为创造和提升无形资产能力的大小,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以及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对投资者的有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与企业未来的业绩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二、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披露现状及弊端
(一)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完整一般认为,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有的学者将无形资产的构成归纳为:市场性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性资产、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等(秦江萍、段兴民,2003);有的学者将无形资产的内容归纳为:专利权、发现权、科技技术进步成果、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地理标志、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人力资源等(于玉林,2002)。而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规定的无形资产多达14项内容。据有关资料统计,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达29项,美国会计准则将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已支付广告的未来利益(Future Advertising Benefits)等都列入无形资产的范畴。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考虑到土地使用权的特殊性,无形资产准则还要求企业披露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仍是有形资产,现行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特许经营权等,由于范围过窄,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价值偏低的现象。另外,基于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导致与用户决策相关度较高的现时及未来信息披露不足,无法较好的体现无形资产被转让、出售或用于对外投资时的潜力,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依据有限的信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较好判断,无法辨识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缺失在各种无形资产中,企业投入巨大研发费用而形成的自创无形资产,在会计报表中难以反映。研发费用是柄“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拥有高新技术,市场资产及巨大的人力资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给企业未来带来超额获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巨大的风险。由于缺乏关于R&D的有效信息,使企业无法将其真正的实力展示给投资者,投资者也无法对公司技术革新及产品开发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使企业和投资者双方难以形成双赢局面。更有甚者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缺失还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及企业价值低估的情况发生。
三、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披露状况分析
本文选取了汽车行业中23家(除农用车生产企业)整车制造类上市公司,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05年年度报告为数据来源,整理收集这23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数量、构成的披露状况。样本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整体状况见(表1)。从(表1)可
以看出,样本公司均披露了无形资产,但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较低,平均为1.86%。近50%的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包括“东风汽车”、“上海汽车”等我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这与西方发达国家35%的水平(高新技术企业60%~70%)相比,有很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最大的“ST松辽”是亏损企业,其超过8000万的无形资产全部都是“土地使用权”,这不能反映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的论断。从无形资产项目构成上看(表2),虽然我国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特许经营权等项。除一家公司没有披露具体构成外,其余22家中无形资产所列科目多达几十种,多数是以具体事件名称代替无形资产科目,如“公司动态网站”、“人才测评应用技术”等。这种随意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无形资产的类别确定和理解造成了困难,也表明我国无形资产管理的混乱。在具体构成上,这22家公司的无形资产项目按由大到小排序是:土地使用权(包括房屋使用权)、软件(包括系统)、专有技术、商标、其他、专利、许可费及商誉,其中土地使用权占有极大的比例。某种意义上土地使用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固定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的一般属性,而不是完全具有无形资产的特性。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边缘无形资产”,即具有无形资产的某些特性。但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同等确认和计量。因此,土地使用权的大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无形资产的真实度。近年来由于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企业购买了大量软件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生产,因而外购软件比例也比较大。
从1985年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企业之一,我国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研发费用不断攀升,国产化率越来越高。但从(表2)看,不仅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专有技术,专利,商标等核心技术所占比例不大,并且已取得的技术中也以外购方式为主,自行研制开发少,这也对正是近年来对我国汽车行业缺乏自主品牌。缺少独立研发整车及发动机能力的印证,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四、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改进的对策
(一)拓宽披露内容,规范披露方式,提高披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事实上企业大多数活动都会对企业现有的无形资产造成影响。如企业营销活动的宗旨不光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现有业绩。同时也是为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进而为企业未来带来更多业绩。而这类对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程度较大、但难以用货币化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无法纳入资产负债表,应增加表外披露的内容。与市场有关的企业品牌、服务品牌、顾客关系网络;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专利权、注册的域名、商业秘密;与组织管理资源有关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融资关系、信息系统等都应纳入其中。对于研发费用,则应该单独列出并对投资前景及风险作简要客观的说明,使投资者能够在了解的情况下而不至于泄露企业机密。对于财务报表内既有的无形资产,应规范信息披露的具体类别名称及含义。在原有无形资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对新出现的r无形资产名称进行界定和归类,这样才能确保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关键词]无形资产; 直接投资方式; 技术转移; 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跨国独资经营技术转移中无形资产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独资经营中的技术转移效应取决于独资经营的性质。独资经营的性质是股东独自负责投资,掌握全部股权,控制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自己承担投资风险。它的最大优势是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交易成本低。因此,技术转移主要存在于企业内部,与母公司或跨国子公司发生纵向联系,而不与东道国发生横向联系,其技术不直接向东道国转移。这种技术转移具有与商标、品牌及服务一揽子连带和互补的交易需求。这种交易需求是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技术群体为核心,具体地说是产品开发能力、制造技术、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能、售后服务水平、市场反映能力等等,以培养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技术集成。这些技术的结合方式和技术的先进水平共同决定着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市场、挖掘新的市场机会的潜力,无形资产在强劲的竞争力中增值。这种增值过程存在于独资企业技术内部化,无形资产的要素结构及增值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企业组织一体化程度和企业规模,同时又取决于技术的独占性、主导设计范式和辅助资产。企业组织化程度高和企业规模大,企业R&D部门活动与技术转移之间存在着主动的良性循环关系,表明企业家的强劲投资和管理功能。组织化程度低和企业规模小,企业R&D活动与特许经营或国际许可证贸易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表明企业节约投资成本和交易成本,沿着技术轨道,进行技术梯度转移。技术独占性的强弱关系到法律对技术产权的保护能力和利益分享的排他能力,这种技术独占性使无形资产的经营在相对时间内获得了产权收益的独占权。主导设计范式关系到技术轨道接轨、转轨或延伸,即技术转移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带动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又导致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因此,主导设计范式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战略通过契约安排的技术扩散效应,组合技术许可的“三权”和技术许可要素。当技术处于前范式阶段,由于技术路径不确定,技术不成熟,产品品种竞争激烈,企业对辅资产没有需求。一旦技术进入主导范式阶段,工艺创新竞争激烈,核心技术很容易被模仿,此时各企业都力图从规模经济中获取收益,由此它成为技术投资和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辅资产是指实现技术创新所必须的配套设备、销售、服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专业化辅资产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风险大,故较难通过许可证合同获得。非专业化辅资产的投资具有可逆性,风险小,故可以采用合同获得。因此,独资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战略主要体现在外部的市场带动和内部的技术示范方面,并通过垂直经营方式形成上下游产品的强关联;通过横向经营方式形成前后连锁产业的强关联;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形成替代与互补产品的强关联而实现。在这种互动关联中,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通过在独资经营企业与东道国之间产生的“国际模仿时间差”而加以调整。“国际模仿时间差”是指一种新产品在一创新国中最先生产出来时间与在模仿国中生产出进来的时间差距。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仿制或翻版,它包含着渐进性创新,对原设计进行不断地改进。模仿也不是扩散,而只是进口的继续,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转移。扩散是指创新的产品、技术被其他企业通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因此,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在模仿、扩散、创新中通过契约安排和制度保护决定着无形资产要素的时空分布和要素结构,从而影响着无形资产的积累方式和增值方式。
二、国际合资经营技术转移中无形资产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合资经营中的无形资产经营国际化战略随着技术转移效应而变化。而技术转移效应又取决于合资经营的特征,即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风险、共负盈亏。在实现每一阶段的“共同”利益目标中,无形资产国际化战略的形成是通过东道主国家和跨国公司对项目损益度和投资行为多维度的有形与无形的比较分析,也就是说是由技术项目投资度、评估项目客观度、解析项目思维度、技术扩散关联度,以及对人机关系结合度、人群关系组合度、人际关系协调度等多维度行为的多元利益主体利益目标和利益结构所规定的,并且还受制于不同国域、地域、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企业外部非均衡资源结构和分布状况;受制于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互补期望值和功能互动补偿值;受制于企业内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累积结构和素质结构;受制于进入市场的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障碍。这些有形和无形制约因素影响着共同投资下的无形资产增值方式。而无形资产的增值方式又有赖于技术转移方式,因此,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取决于由投资规模决定的技术扩散的速度,由技术转移决定的技术扩散广度和深度。
(一)共同投资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
合资企业在共同投资阶段中,利益主体通过对项目的投资可能性、市场可行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财务盈利性的综合考察,对以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还是以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转移,进行企业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衡量技术作价入股的股权收益与技术贸易的自乘利益。在技术作价入股方式下,对内生和外生的无形资产评估关系到技术资本化的稳定性、资产递延的快速性和产权归属的合法性。在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下,无形资产评估关系到技术使用费的合理性,技术改进与发展后产权投资的特许性,技术许可方式的优选性。
(二)共同经营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
在共同经营中,企业在认知资源禀赋不同的条件下,不论选择技术作价人股方式还是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它们都是企业进入市场和分割市场的战略,这种战略通过技术扩散实施于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国际之间,由此无形资产经营战略缘于技术扩散的轨迹而实施。通过部门之间的技术扩散,无形资产增值方式以及市场进入方式与技术轨道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可分解性相关,受制于资源流量、流速和流向的自配控力和非自配控力,绝对投资数额和相对投资利润率;通过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无形资产增值速度和要素结构取决于企业规模的相适性、组织性质的相辅性和技术选择的相近性。这种要素关系的相机抉择的过程就是对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渐进式、或跳跃式以及根本性和系统性的战略决策的过程,而这些抉择正是企业战略和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整合过程。整合的过程也是相互印证、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动态反馈过程。作为技术输出方的跨公司将投资于或转让于合资企业的技术划分不同的等级、功能、效应、寿命周期和投资规模,依据企业战略,优选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业务组合方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专属内容的业务组合及其与投资方式相组合,实现企业技术改进与发展的目标和市场战略目标。作为技术引进方不仅要平衡双方的外部性利益,而且还要协调双方内部性利益以及自身利益的内外部调整。企业双方都围绕核心技术的快速扩散和有效培育创新源,聚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持续创造财富和滚动财富的价值倍增效应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
(三)共担风险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
在共担风险中,通过技术转移,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有赖于构建的预警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组织系统。技术风险存在于技术梯度转移与市场梯级需求的吻合度;新老技术标准化的调试度;设备功效与技术功能的相适度;技术扩散与模仿时空差异度;技术保护的法律适用度。技术市场风险缘于技术贸易和有形商品贸易风险以及技术作价入股的产权交易风险。技术贸易风险取决于技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取决于技术商品的特性和贸易方式的功能;取决于技术交易的法律规定与市场机制和规则的有效运作等。与转移技术相关的有形商品贸易的风险不仅承担技术贸易风险传递的时滞结果,而且更重要地是要承担由技术扩散易生的侵权或由侵权带来的倾销的法律纠纷所导致停产禁销的市场割断风险;由技术结构调整或技术递级转换带来转产、转市和转资的投资转机风险;由技术交易频率和效率所发生交易成本增加和利益制约失度而导致合作破裂的风险。技术作价入股方式实质上就是技术资本化,技术资本化的过程也是技术价值倍增的自乘效应结果的增值控股内部化和实现控市本土化的过程。技术作价人股的风险来自于内部化的技术优势顺转或逆转所产生的技术升级效能的扩张力、技术创新源的引力和离散力、技术能量释放的冲击力、改变技术收益比例的资本控制力、利益增进预期和预期利益增进程度的协调力等各种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磨合。来自于技术本地化过程中的多元化利益主体间对技术股权的认购、消费趋向和技术价值取向的认同以及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认知。因此,依据共担风险的原则,从合资运营机制和组织制度方面,优化技术风险结构,构建以董事会领导下,以总经理为核心的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审计师和高级信息主管官(CIO)五位一体的新的高层管理组织。以CIO为核心的信息管理机构,一方面,研读专利申请案,跟踪专利技术开发,分析专利侵权诉讼个案倾向,预测“专利战”的战时竞争格局和阶段性的战役调整策略,沿着技术轨道,确定技术开发起点,选择专利保护的可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比选商标进入市场的利得一成本分析,评估商标保护的经济价值与运作中的增值预期,有效行使商标监控权,将技术标准化内化于商标品质,利用商标法与专利法规定的差异而获得保护时间的延长和保护权利的重叠。与此同时,还要收集有关专有技术的情报资料,根据专有技术等级及其功效,对Look-see(试看)、Show-how(示范)、Know-what、Know-how、Know-why的技术采取有效保护、保密、保证和保函,根据“四保”实施情况,及时跟踪专有技术由“专有领域”进入“公有领域”的转机,同时把握专利、商标因行政或司法实践的错判而得到纠正的时机,或因商标在确认合理原因下而未能及时办理续展,或因专利权人有正当理由而未缴纳年费,暂时进入公有领域的情况。因此,通过组织机构的权能,预警风险结构、风险程度和风险代价,优选风险互补和替代方案,运筹风险转移战略。
(四)共负盈亏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
在共负盈亏中,利益主体共同关注市场、政府的有效干预和社会结构转型等“三只手”调控外部环境的功能,与技术转移中以技术作价入股和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的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中的盈亏可量化指标和非量化因素,衡量环境功能和贸易功能的组合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刚性积淀和战略的弹性转变。市场的功能在于实现利益主体间的自利、互利和激励相容的内在要求。这种要求内化在以技术作价入股方式中,体现了技术资本的特性即利润性和流动性,使技术出资方不仅获得技术固定价格的高额利润,而且还可连续不断地获得股权利益。受这种双重利润的驱动,技术内部化的自流动和扩散速度较之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更快,扩散领域和范围更广,技术的经济效益预期较短。这种要求内化在国际许可证贸易中,体现了技术许可方对技术许可“三权”(技术使用权、生产制造权、销售权)的组合方案所能实现预期的利润分成比率和补偿利润损失的预期;体现了技术引进方对“三权”界定范围选择的自由度和把握商务条款杠杆的协调度;体现了利益主体共同关心的许可证权利与内容的种类配置与市场供需结构和资源结构相适应的周期长度与波度,信息流量、流向、流速和流畅的高效和有效,以及竞争源与竞争力的发展状态。受这种利益平衡的制约,外部的技术扩散速度较慢,从而使技术重复转让的次数较少,技术投资回收较慢,经济效益预期较长。
政府有效干预的功能在于分配利益即利用经济手段如税收、汇率、利率、股利等经济杠杆,实现对技术市场的有效补缺和利益驱动;利用技术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引导企业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方向和技术轨道延伸的方向,实现核心技术群集的创新源和企业核心能力培育源;利用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公益性项目或以企业和政府共同投资的基础性项目来带动和调节外商的技术投资,实现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利益组合;利用政府对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竞争性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监督引导来把握技术市场走势,实现技术风险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竞争有序化。通过法律手段如《专利法》、《商标法》、《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制度及规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技术合同管理,在技术合作的时间界定中获得产业成长的周期利益,在股权权能的规定中获得控股控市的机会利益,在技术许可中技术标准和环境指标的限定中获得产业优选的社会分工利益和能力分工利益。因此,政府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在不断调整和打破旧的分工秩序和收入分配结构中实现的,从而带来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社会结构转型的功能在于调节利益方向,即规定和调整着企业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方向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新技术的资源替代使资源代际代内分配和社会环境保护成为技术选择的重要问题。因此技术转让方式的比选是技术扩散点和经济增长点的互联网,而且技术转让内容的筛选又以社会法理观、经济伦理观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为出发点,使技术资源由过度的权利调节逐渐发展到与市场调节、人的能力分工调节和资本调节相结合的调节手段。通过国际许可证贸易进入市场是许多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技术许可方通过技术使用权、生产制造权和销售权的扩张,不仅获得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的地缘经济利益,而且获得社会多元文化的同化和异化,由此,技术创造和转让改变了人掌握技术(机器)技能和操作的学习曲线,改变了人与人的义利观和价值观,改变了人的生存和生活对环境生态无节制的消费观,从而从根本上使人的需求同一性和单一性改变为需求层次的多样性。技术连带投资效应和高附加值技术产品的自乘效应改变收入结构和财富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三、国际合作经营技术转移中无形资产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契约式合作经营,是以合同为基础,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因此双方投资的实物、技术不作价入股,对于资本回收的方式、利润分配办法和比例以及期满财产的归属,均由合作各方磋商确定,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合作经营方式的预期利益是在合作期限内合营一方的资本金、利息以及利润的收回,因此,利润大、周期长的行业如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旅游业、能源开发业和采矿业等较多地采用合作经营方式。由于合营方式避免了对有形资产重估或无形资产评估的作价入股问题的商议,因此在这些行业中更多地使用国际许可证贸易进行技术转移。所以说,合作经营中的技术转移效应体现在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而无形资产要素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优先和优化组合,这也是由合作经营方式特征所决定的。
根据各个行业特点、技术要求、权利分配和市场规则,选择不同效用的许可方式和许可内容,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只靠天、靠地、靠政策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经营方式和人耕施肥的劳作方式,而是靠技术投资,通过技术许可证贸易,由初始技术导入,沿着技术轨道,多层次投资于农业。广泛开展技术顾问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农村技术开发与研究的常设机构,专门跟踪国内外农业技术的发展动态。由大宗低值的农产品进出口转变为品种、品种技术、种植物基因技术等的进出口,更多地投资工业化的“品种工厂”,打破现在农村的农机站、种子站分散的、松散的和季节性的经营和服务方式。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创新生产要素、品种要素,改变农耕的资源观念和时空观念,实现农业生产革命化和规模化,优化农业和非农产业结构的发展,防止走入“低收入水平的工业化陷阱”。在这样的技术服务中,技术许可方的无形资产价值随着这种技术投资乘数效应而倍增。在技术引进方国家的需求跳跃、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市场转换、贸易转型等结构性变化中,许可方可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和预期利益。
一、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会计的影响
(一)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纵观国内外已有的成果,不同国家对无形资产概念的描述各不相同,同一国家不同作者对无形资产概念的描述也不大一样。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2):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无形资产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无形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性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用会计语言来说,即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和流动性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效益的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有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无形资产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概括都不够准确、完整,根据上述无形资产的概念,很难从本质上判断出无形资产与其他似是而非的资产的差别。(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事实上,有许多有形资产同样是无实物形态的,例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官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它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于其他资产的条件。(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因为无形资产并不都以知识形态存在,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利,无需付出智力劳动。(3)“无形资产具有长期性”并不符合现实。“长期”应指多少年以上,定义中未予明确。而且实务中对无形资产的使用期限也难以确定。特别是,有的无形资产并非能长期使用,企业也不必长期持有。因此,作为无形资产并不一定会被企业长期占有和使用。(4)“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用并可收回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5)“是否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确是判定其是否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6)“能以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在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辨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计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
(二)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影响。现行会计确认无形资产的重要条件是由过去交易和事项取得、并能用货币计量,一些客观存在的无形资产因不符合这两点而无法纳入无形资产的范围。据有关资料介绍,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目前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达23项,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而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只有12项,列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6-7项(3),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而商誉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许多具有无形资产特征的项目均被排斥在会计确认系统之外。另外,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为遵循谨慎性原则,一般只有在能够确定为取得无形资产而发生支出的条件下,才能计量无形资产的成本并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些做法使得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窄,既限制了大量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确认,也不能保证确认的质量。
(三)对无形资产计量选择的影响。现行会计以投入价值基础计量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采用成本计价。但以投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成本法源于工业经济时代对有形资产的计量,无形资产采取此方法主要是适应有形资产的计量,使计量方法达到统一。这种不考虑无形资产的特点而完全套用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是不恰当的。首先,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价值的构成比较复杂,并非单纯的历史成本所能反映的(有时其实际价值同其历史成本相差甚远)。其次,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价值构成形态有所差异,不适宜采用同一计量基础。作为企业资源,有形资产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收益,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取得有形资产时的历史成本;无形资产则主要是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其价值主要决定于所能创造的未来收益,而不是其历史成本。再次,由于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无形资产的现实价值及其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是不断变化的,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既可能减值,也可能增值,而历史成本却恰恰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这种变化。
(四)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及其账务处理的影响。现行会计模式下,无形资产摊销一般采用在一定期限内等额摊销的直线法。这种方法在无形资产占据很小比例的工业经济时代是可行的,因为这样处理既可以简化核算,又不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某些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可能达到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而且其价值还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增减变化,如果仍然采用直线摊销法,必然造成各期摊销成本与同期实际负担成本不符,从而虚拟了企业的资产、费用和收益等的基本情况。另外,在摊销的账务处理上,现行的方法是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账户,这种直接冲销法使得“无形资产”账户只能反映无形资产的折余价值,而不能反映其原始价值和已摊销程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全面了解无形资产相关信息,进而影响到对无形资产的决策、评估、和考核及实施全方位管理。
(五)对无形资产财务报告揭示的影响。现行的会计报表主要为有形资产设计,反映的重点是有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则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例如,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上只笼统地列有“无形资产”项目,且排列于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之后,处于次要地位,报表使用者从报表中所得到的只是无形资产的折余价值,无法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构成、收益状况;而在现金流量表中,则是把无形资产同除了长期投资以外的全部非流动资产合并反映,根本无法看清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另外,现行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过少,其中列示的几项“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也不包括无形资产的。在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这种处理方法根本无法体现无形资产的“主体地位”,更不用说为报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公正、有用、充分的信息了。另外,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价值会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增减变动,且其变动的速度会随着新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加快,特别是在知识更新迅猛的今天,无形资产的现实价值可谓瞬息万变,无形资产所能创造的未来经济效益更是变化万千,而现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远远不能适应这些高速变化的无形资产,因而不能满足利害关系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增加了依靠“过时”信息带来的决策风险。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会计创新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依据有形资产设计的现有会计模式落伍了。为改变无形资产会计滞后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提高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质量,充分发挥会计对知识经济的反映和监督作用,就必须突破现有会计模式的束缚,创新无形资产会计与实践,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模式。
(一)无形资产概念的创新。无形资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经济水平和经济管理要求。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无形资产的概念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这一定义说明无形资产应具有以下特征:(1)归属上具有垄断性,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归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2)外观上具有无形性,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官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3)使用价值具有确定性,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具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4)价值具有不稳定性,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企业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5)非货币性,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二)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笔者认为,在无形资产极大丰富、计量范围急剧扩大的知识经济时代,可将庞杂的无形资产分为以下七类,再分别加以确认、计量,最终将其、系统地反映在财务报告中。(1)市场型资产。指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和客户相关联的良好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品牌的信誉、各种供销及营销渠道、各种有特许经营权协定或有专利使用权协定的合同及其他一些使公司有竞争优势的合同等。(2)智力成果型资产。指企业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专营权、版权、商标权、设计权、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专利技术以及机软件等。(3)型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租赁权等。(4)型资产。即企业在组织、管理和沟通等方面可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优势,包括企业独特的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文化、成功的经营经验等。(5)基础型资产。包括信息技术体系、客户数据库和跟踪服务,体系,以及与投资者、银行和师等良好的财务体系。(6)商誉。指企业在产品质量、经营管理、财务状况、资金信誉以及职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处于同行业中较优越的地位,因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较高的声誉,可望在同样条件下获得高于一般盈利水平的能力。(7)其他类型的资产。指以上六类无法包括但又具有无形资产特征的其他各种经济资源。
(三)更新无形资产计量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会随着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而升值或贬值。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应本着既灵活又务实的思路,区分不同的情况来确定:
1、对初次取得无形资产价值的处理。外购的无形资产,可根据无形资产取得之日的买价或现金等价物与取得无形资产有关的一切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入账,即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接受投资的,可根据合同、协议约定或评估确认的金额作为无形资产价值入账,即以现行重置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其关键在于与开发费用的处理。笔者认为,在确定形成无形资产之前,应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单独处理,若研究开发失败,则作为企业的一项递延资产在以后各期摊销;若研究开发成功,则转入无形资产同相关的注册费、律师费等一同构成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这实际上也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
2、使用过程中无形资产价值发生变动的处理。由于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稳定性,其价值随着技术进步而发生增减变动。因此,企业在使用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新评估,此时应根据该项无形资产投入使用后的预期收益来确认无形资产的价值,即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为计量基础。如果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大于(或小于)现有的账面价值,则调增(或调减)无形资产价值。至于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的计算,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无形资产的收益现值=∑(各有效期收益额×折现系数)
(四)改进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及其账务处理。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笔者认为,应根据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高低、无形资产对企业兴衰决定作用的大小、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性等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摊销。对于无形资产价值不大的企业,可仍然沿用现行的直线摊销法;对于无形资产价值很大,或虽价值不大,但足以企业兴衰成败的企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至于摊销的账务处理,笔者认为应采用备抵法,即设置一个“累计摊销”账户,将无形资产原值、累计摊销和折余价值同时列示,这样既能较全面揭示无形资产的信息,同时也为企业开发更新更高层次的无形资产提供了必要准备。
(五)全面、及时地披露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与上述无形资产摊销的账务处理相对应,企业可将诸多无形资产按类别分别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之中,在其下面设置一个“累计摊销”账户,同时在附注中列明各项无形资产的来源及其增值、减值情况。另外,还应单独设置一个附表,以反映那些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对企业未来收益有很大影响的非货币性无形资产信息,例如科学的管理、协调的组织关系、企业形象等,以便更好地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充分的披露。对于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企业可根据无形资产的重要程度考虑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如采用季报、月报、旬报等;也可根据业务经营特点及其受技术更新的影响程度,实行灵活的不等距的报告制度,提供及时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
注:
(1)刘洋,《浅析无形资产会计的革新》,《无形资产研究》,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一、产权视角: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缺陷成因分析
罗素在“新增长理论”中提出,传统生产函数重视劳动、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等作为外部因素,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等已经成为重要的内部推动力。因此,有必要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核算,并客观地反映相关信息。但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独特性和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不完善性,导致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种问题最突出地体现在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失真,同时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信息根本无法全面地在报表中得到有效反映。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的核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无形资产的各种确认和计量带有很大的主观判断成分,如由于无形资产开发风险很大,无法有效判断其成功可能性,即使技术成功,可能在推向市场时失败,这种不确定性就导致对于其成本的界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由于其呈现出收益报酬递增的特点,也因此对其收益需要进行人为估计。信息反映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对企业产生效益的很多资产没有能够在报表上全面反映出来。当前所反映的主要是商标权、商誉、专利权等可以直接衡量和界定的资产,但对于企业异常重要的很多资产信息却根本没有表现,如企业的管理实践经验、企业文化、人力资本等,这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但却无法得到切实具体的反映。针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从产权的视角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产权界定 很多学者都对产权进行了界定,从德姆塞茨以及巴泽尔等人对于产权的界定内容可以归纳出,产权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强调人对于物拥有的经济权利,另一个层面是界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财产权利。那么,从信息特性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稀缺性和价值性特点,对利益相关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性,不同利益主体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存在矛盾,因此需要通过博弈来实现均衡。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强调的就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进而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于该类资产的收益或者受损程度。
(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的产权成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模糊,二是会计信息产权保护不完善。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模糊主要表现在当前整个会计制度体现的产权所有者都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其内容主要是针对债权人和股东的,左边的资产表现出他们的对于企业内部相关财产的权利,但从左右的对应中可发现,左边的资产大部分都是物质资本,很多无形资产由于无法界定归属权,常常无法在报表左边有效反映出来。表外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是根据股东和债权人等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特点要求而设计的,便于物质资本所有者能够及时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但无形资产的产权不具有明确性,有关信息难以在表内或表外得到有效的反映。
会计信息产权保护不完善表现在:会计信息产权确定的是谁可以拥有对于会计信息的所有权,谁应该从会计信息中获益等。但我国当前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信息披露偏向非常明显。其决策有用性主要是针对大型控股股东或者政府部门本身,对于大型控股股东来说,其由于具有内部管理的优势,导致那些信息是否披露对其重要性已经不再明显。最后整个信息披露无法使该获益的人获得有效的利益,打击了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产权保护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监管部门没有有效地保护好中小股东的利益,一些监管政策制定应该保护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中小股东,但要么这些政策没有制定好,要么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在产权具体界定和保护方面需要作出极大改进。
二、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改善路径:产权化
从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和产权视角的分析中,有必要充分利用产权理论,挖掘出有效的指导思想,对于改进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提出建议。
(一)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改善的理论基础 对于改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可以借鉴三大理论思想,即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外部性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最早由科斯提出,是对企业和市场边界的理论解释。交易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对市场的替代,也就是说组织化的企业是根据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这些长期契约减少了信息搜索、协商等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交易的性质。但不同的产权组合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效果,应当寻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产权组合,来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契约理论是交易理论的延伸,强调契约最终是为节省交易费用。因此,契约观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合成,由于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与其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因此个体之间需要缔结契约,保障互不侵犯,合作共赢。而不完全契约理论则指出,契约不能把所有的关系都包括进去,而且还面临着很多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无法全面反映交易双方的权责关系。最后一种是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来源于信息不对称性。交易的双方掌握的信息难以完全一致,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掌握较少的信息处于劣势地位。这样,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容易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这就是负的外部性效果。常见的搭便车、工厂排污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部性例子。为了避免负的外部性,应当对产权进行清晰地界定。现代产权经济学家提出,产权结构的效率依赖于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程度,通过产权划分来促使企业能够依靠自身激励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
(二)产权化的两大步骤 一般而言,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分配经历初始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产权初次分配。在初次分配中,产权安排依赖于交易成本的高低。当交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产权分配较简单,可以通过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直接协商来对企业所有权进行分配,这是一种直接简单的私人契约方式;当交易成本较高时,利益主体的各方利益难以达成一致,需要外部力量。初次分配完成后,会计信息达到初步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并不稳定。因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知识共享矛盾,产权博弈仍然存在,各方利益随时都可能出现不一致,资源配置处在波动之中,因此还需要进行二次分配。第二阶段是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的再次分配。同第一次分配一样,二次分配中产权分配仍还与交易成本紧密相关。如果交易费用不高,无形资产的所有者之间可以并能够通过博弈来进行协商,对成本消耗不大;如果无形资产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各方主体之间的共同知识规模也大大扩大,第一次的产权分配不能维持各方的利益均衡,博弈的成本代价就很大。这就需要进行更高层第二次分配,这时政府和市场的监管机制不可或缺。通过第二次会计信息产权安排,无形资产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达到了相对一致的均衡状态。
三、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改善的技术性设计和制度性安排
除了思想层面的方向指引,必须通过明确的制度和技术支撑在企业中实现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措施,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披露的质量,保证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均衡。笔者主要从两大方面对其进行具体化。
(一)技术性设计: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会计工具,无形资产的管理也离不开对应的会计信息系统。然而,现在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还局限在对有形资产的管控,系统功能不完全,不能适应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而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信誉、经营能力和业绩状况等这些无形资产指标,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说构建一个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系统是当务之急。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系统要以价值增值为基础,充分全面地考虑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能够将所有有价值的无形资产都纳入到管理系统中,要重视程序的透明化和共享化。一方面,要保证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之间交易程序的透明化,能够充分体现外部投资的投资行动;另一方面,要实现决策管理的共享化,也就是说企业的重大决策应当在规定的范围内实现信息外部化,让外部主体实时了解无形资产的运作信息,如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合作伙伴等。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管理的一大创新,也是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价值链起源与从理念上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这对无形资产来说是价值链条的最基础但最重要的步骤,决定着后续的无形资产分配;确定了基本理念后,价值链进入执行阶段,在实践中实现新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可行性;最后,是商业化阶段,也就是将企业的创新理念转化为可用产品和服务后推向市场,在成本和收入的差价中获取利润,也就是价值。图1的价值链模式计分板,给出了无形资产信息实现价值创造的三个阶段中的具体内容,是一个系统完整的链条,为内部决策者和外部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二)制度性安排:建立完善契约约束与激励机制 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建立有效的契约事后支持制度对于遏制违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方式是通过降低违约收益和提高违约成本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契约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契约约束机制。首先是确定授权范围,其次是确定责任目标,最后是明晰违约责任。确定授权范围主要是要求经营者与人的权力范围界限明晰;确定责任目标主要是指构建经营业绩和人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准确估计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所带来的收益额,对经营者的责任目标进行有效约束,保证对无形资产的有效处置;而明晰违约责任则是强调建立契约罚款条款,其内容应能保证使经营者的违约成本高于违约收益,控制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失真。二是完善契约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契约机制是以经营者的经营成果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的目标趋于一致,从而使得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激励相容性得到改善。主要措施包括:在签订契约条款时,应该明确利益条款,同时委托人对于人的激励方法要明确表述;在激励措施中,采用非货币化或者远期化的办法对人长期绩效进行补偿,同时,还要将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延期支付股票期权、超额利润、奖金等措施。三是设计弹性化契约条款。弹性化契约条款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帮助行为主体根据经营成果的变化及时确定报酬与风险。这样,就可以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弱化某些机会主义经营者的行为导致的违背契约现象,进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因为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
关键词:无形资产 市场法 预期经济收益 资本化
无形资产评估作为市场评估中涉及种类和范围最广的资产无疑对资产评估行业影响巨大,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无形资产评估依旧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着重从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市场法进行研究,以独特的思路对无形资产中市场法的评估作深入的研究。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8)217号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定义无形资产: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上述定义的无形资产为广义的无形资产,并且更接近于经济学中的资产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定义比新准则颁布之前的无形资产的定义更为清晰和准确。
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划定主题范围限定。特定主体进一步限定了无形资产的私有财产权,是对物权法的进一步的规范和补充。第二,拥有和控制的状态规定。必须是达到拥有或者控制状态,而非其他使用或者租用等状态,从而进一步规定产权的归属。第三,不具有实物形态。这一点与之前的定义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这一要素规定了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特点。第四,必须具备资产的普通的特点。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经济利益,这一点也是称其为资产的原因。上述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无形资产。
二、市场法的应用分析
对无形资产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但是究竟哪一种方法为研究的对象可以更具有普适性。成本法与收益法都存在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讨论哪一种方法最好已经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在对三种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研究因此不分先后彼此,对每一种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就对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针对实际中应用广泛的市场法进行应用研究,以期对市场法进行研究和创新,更好的推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科学应用。
1、适用市场法评估的无形资产范围的限定
首先来对市场法的定义以及应用来进行限定:市场法,又名市场参照物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成。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使用条件以及必须考虑的误差影响,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市场法对无形资产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估结果。市价法适用于能够在现行市场上找到交易参照物的无形资产(张发树,1997)。
2、市场法对于无形资产评估需要注意的应用条件
对于应用条件要从市场法的应用条件和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两方面来进行思考,因此在分析时要注意两个角度的进一步比较。
首先,从市场法的使用条件来进行分析。在不考虑无形资产评估这一特定条件下,市场法的使用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的公开市场。只有这一市场的存在,才能从市场中找到可靠和相关的资产评估资料,才能作为市场法应用的基础和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在公开市场上存在可比资产极其交易活动。如果不存在相关资产的公开市场,那么也就不存在合理的市场法的参考依据了。虽然有可能存在黑市等其他非公开的市场交易的存在,但是都与公开市场条件下公平交易的情况相比具有巨大的缺陷。在导致评估信息不具有相关、合理、可靠和有效性的要求的同时,此条件的存在也是违法和政策不允许
的。这一点也就限制了市场法不可能适用于一切资产,因此必须考虑其他相关资产评估方法。这些缺点同时也对无形资产评估同时具有明显的限制和局限作用。
其次,在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应用的条件下必须要考虑到无形资产的相关的特殊性来分析。针对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殊性必须考虑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提及的问题。第一,无形资产需要考虑其是否具备唯一和独特的特点,那么市场法可能就不适用。比如商标权、著作权等等。第二,需要考虑无形资产与其他交易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要从时间、功能、市场发育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三,要考虑对数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比较。不同主体相同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的交易信息的比较是否可行。这些都要进行实证分析,但目前遗憾的是国内尚未有学者做过系统的实证分析。第四,要考虑交易目的或者说动机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才能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做客观科学的评估。不同的目的,比如转让、企业兼并、出售以及企业联营、清算以及担保等等都对市场法评估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每一次评估的结果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评估的时间、地点、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资产评估当事人双方自身的状况以及资产自身的状态都有可能对评估结果造成巨大的差异。
3、对应用市场法缺陷的思考
评估价值虽不是事实上的市场交易价值,但应是最可能的市场交易价值,所以,从总体上讲,评估方法都应是市场法(陈守忠,2004)。从这一点上讲,市场法应该是代表广泛性和合理性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克服和避免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上述缺陷呢?
从市场方面来讲,我国相关市场发育不完善,因此从某些客观因素上来讲有些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来考虑如何才能使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误差降到最小或者理想的水平才是我们研究的终极目的。评估方法一般都应该是市场法,它包括重置成本法、市场参照物法或市场比较法以及收益能力法,而收益能力法应该成为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陈守忠,2004)。从上述观点的分析我比较同意市场法作为其他方法的基础的观点,因为不论从何种方面来衡量市场法应该是反应无形资产市场价值最好的方法,并且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经济理论要求。
但是某些唯一的、独特性的无形资产,并且没有相关市场交易信息,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如何避免自身市场条件 上的缺陷呢?
4、对无形资产评估应用市场法缺陷的修正
既然选择了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来进行研究,那么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呢?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应与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评估的目的和评估的方法相匹配(陈发树,1997)。这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无形资产评估市场缺陷的折衷方法,但是如何从创新的角度来解决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应用中的缺陷呢?
单从某些客观方面的限制因素我们无法改变现状,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常规思路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期对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的纠正。思路关键就在于结合其他方法的优点来弥补市场法的缺陷。市场法中直接法的应用已经日益成熟,但是间接法的应用还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无非是理论上间接法需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市场标准,而目前相关的数据都无法从可靠、权威的机构得到,故上述方法应用举足不前。
三、对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经济学思考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我们有必要从创新的角度入手来考虑如何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缺陷进行修正。
1、市场法的经济理论基础
无论是近代西方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无疑关注了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商品价格以及市场均衡的影响。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评估时无论采用直接法还是间接法(同时也是其他资产评估所采用的市场法的基本分类)都是在其他过去时点的市场交易价格,因此这一价格包含三层含义:①供给:需求时,亦即市场平衡时的市场交易价格;②供给<需求时,亦即处于卖方市场时的交易价格;⑧供给>需求,亦即处于买方市场时的交易价格。从这一角度来出发思考无形资产评估我们往往就会发现无形资产的评估在供给和需求上绝大多数资产往往处处与市场不平衡的状态,即便因为市场法的种种优点,但也需要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注意是否参照物的评估价格是否是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市场价格。
因此在评估时需要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单个评估
资产的个别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讲无形资产市场法评估时参照物价格需要避免其独特时点以及单个资产特点的可比性。从这一角度来思考需要结合更多的参考资产的价格来做出评估,这也符合统计中大数定律的要求,无疑会促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同时也加大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影响了无形资产评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
2、市场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形资产因为其独立性、收益性、期限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往往在应用市场法评估时出现诸多缺陷。
①无形资产因其独一无二的特点造成在相同性资产的参照上往往相关性不是很高或者说极低。并且无形资产市场金融证券化发展并未起步,这些都制约了相关或相似无形资产交易数据的不完善以及历史信息的不可比性。所以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弊端比比皆是。
②无形资产因其产生未来收益作为市场存在的经济学前提也产生了未来收益的计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也需考虑其未来收益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又不可避免的把思路转移到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的缺陷研究中来,因此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必须结合其他方法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科学的评估无形资产的价格。
③无形资产比如知识产权或者专利权等等往往涉及到保护期限等问题,因此在评估时需要特别注意其期限保护问题。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也是要对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思考时的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才能避免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所容易出现的错误。
④存在的无形资产往往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及纷繁复杂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需要评估参照物与待评估无形资产的相似程度,这无疑又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无形资产评估时的价格从经济学供需角度来分析无疑需要对市场法的具体的直接法抑或间接法进行进一步的经济学角度分析,并需结合收益法、成本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来综合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力求达到待评估无形资产理想的评估价格。
因此,在评估无形资产价格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量避免上述缺陷以求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这也是理论界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是评估实物界的愿望。相信随着未来中国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无形资产交易市场证券化的发展,上述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同时也会为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提供更多更可靠地评估信息。
一、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无形资产的无实体性决定了其功能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出来,只能存在于观念中,因而无形资产极易被忽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前无形资产的状况优劣及是否完整、安全与其经营业绩评价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发生无形资产流失时短期内也不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缺乏关注,其现实表现为淡薄的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保密意识和缺乏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无一界定的规范可依,会计方面的问题难以处理,因此,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准确性和完整性心存疑虑,影响了财务人员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甚至于把无形资产视作可有可无的项目。据国际资产权威评估人士统计,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般一个国有企业可拥有无形资产达30项左右。然而由于无形资产一般不存在实物形态,加之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一些管理者思想上只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作为财产加以重视,虽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远高于有形资产,但多数国有企业对无形资产认识淡漠,导致多渠道流失。多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都能精确计算出国有企业在广告、市场营销或培训等方面投入的支出,却很难说出国有企业品牌、研发、知识产权和客户关系的投入。据统计,至1993年底全国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近4000家,仅有少数企业对商标、专利这种显性无形资产予以折价计数,多数国有企业对包含经营模式、商业秘密、商誉等无形资产均未进行整体评估作价。2003年前后,哈尔滨市对12家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改革转制,虽然也委托了评估中介机构评估,但评估只针对有形资产,而这些企业的商标、商号等无形资产均未计入评估值。对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还表现在中外合资经营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由于商标价值观念淡薄,造成国有企业的商标让外商无偿使用的结果。山东省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年底该省共有外资企业4204家,真正对商标权进行评估并作为中方资产进入合资企业的却没有一家。
(二)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无形资产是国有企业拥有的全部非物质性资产,其价值无法用普通的会计方法来衡量。有些来自国有企业外的无形资产价值能够得到确认,而在国有企业内部生成的无形资产价值则常被忽略。长期以来,许多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保护不力,轻视对国有无形资产的管理。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和处置权。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资产的增值或流失都不承担任何责任,只抓生产,不问资产管理。由于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因此更谈不上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一些企业连知名厂商名称的无形资产作用也视而不见,而去盲目地追求新、特、奇的名称字号,使企业多年树立的良好流通形象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介绍经验、举办新技术展览时往往会在无意中泄密,或是有关技术资料、货源渠道、营销方案、会计数据等因保管不妥而被窃取。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尽管无形资产得到了初步认识,但是,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管理企业的系统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缺乏资产管理经验,仍不了解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内容,更没有无形资产应用和保护的经验。他们对品牌商标、商业信用、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的法宝缺乏认识,对待企业无形资产还远不像对待其它资产那样重视管理。多数国有企业只是在遇到诸如购并等危机时才会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或管理,很少有国有企业对其进行战略性或系统性管理,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在会计账表和各种管理软件中也几乎没有反映无形资产的状况。
(三)无形资产管理的方法不科学
随着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推进,如何保护无形资产、防止无形资产流失、规范无形资产管理、提高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每个国有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多数国有企业没有无形资产的指标和奖惩制度,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处于失控状态。在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很难见到对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即使有,也是停留在文件上的表面字句,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也确实无法落到实处。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只是孤立地认识,单项地利用和管理。商标使用中吃了亏,就开始重视商标管理;商业信誉方面有了教训,就把精力转到了挽救企业信誉上;了解到企业文化建设有益于企业发展,就去照搬其它企业的一些做法根本没有从企业实际出发,没有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研究无形资产的发展和管理,严重缺乏科学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根本谈不上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整合与优化利用。由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开发、专利使用、商标保护、文化建设等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因此无形资产并没有给国有企业带来大的收益。这又反过来挫伤了国有企业管理和经营无形资产的积极性,管理方法的不科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人才的流失,企业家、技术人员“跳槽”带走国有企业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后受雇于其它企业或自立门户等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这些流走的人才也往往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客户关系等难以控制的无形资产一起“流动”到新的单位,不仅形成了新的竞争关系,也使国有企业相关无形资产价值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曾有一例:驻豫某军工企业的研究所凭借军工优势,在民用领域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市场销量稳步提高。因人事管理出现问题,一年内有近二分之一的技术骨干“跳槽”,离开了该企业,造成新开发的系列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的市场信誉急剧下降,对企业的效益影响很大。未曾对该企业进行专项评估,所以无法得出准确的企业损失程度,但因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科学,人才流失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是明显的。
(四)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我国的会计法规和制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过于谨慎,是造成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整体规模小和管理落后的主要原因,若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要求的条件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则企业的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不予确认,而且,该准则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存在排斥,对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不管是收益性的还是资本性的,规定一律计入当期费用,造成了企业无形资产规模的缩小。我国的《公司法》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要素和作价比例有硬性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使有关的无形资产产业化受到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立法还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财产管理条例》中只对有形资产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据,缺少无形资产的相关条例。在资产评估方面,我国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程序,缺乏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有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但关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评估在我国并无成熟的标准,评估结果也往往难以反映国有企业的实际价值,而且对这些无形资产评估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和作价依据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具体操作上容易引起歧义。评估价值动辄数十亿,但交易价格却有价无市。2002年初,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给“三九”商标定价82.08亿元。6月,三九医药公司董事会通过三九集团以17枚“三九”系列商标所有权抵偿债务62320万元欠款行为却引起市场极大不满;曾被认定价值26个亿的某知名家电产品品牌,在一宗资产转让的交易中权威经管部门仅承认其价值为8个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标准不完善,评估值精确度不高。这些,最终都会给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经营和增值带来不良影响。
二、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策略
针对国有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目前国有企业租赁、转让、兼并等一系列的改制行为,国有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改制过程中,公平、公正、客观、完整地评估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借改制契机建立与健全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系统;加大无形资产投入比例,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注重无形资产运营,增强企业活力。
(一)重视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
实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国家应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条例,在修订、补充已有法律规范的同时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条款。国有无形资产流失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应是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程序。只有建立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特别地对重组、转让、租赁、兼并、收购、资产置换等经济活动频繁的国有企业加强监管。国有企业必须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评估,对具不确定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评估的重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要对全社会公正、公平、公开地选聘最称职的评估机构,确保在国有企业改制活动中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公允。要针对改制企业成立由政府、金融、财务、专业技术等专家组成的临时国企改制资产再评估专家小组,让各方面的专家对中介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进行再验证。通过专家再验证和社会公示,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结果得到确认。
(二)加强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加强无形资产核算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科学管理,而且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必然举措。建立企业内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做好无形资产核算工作,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量及其变动,而且有利于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益,保障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可以对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心中有数,不仅为融资提供依据,还可在合资合作中成为资产作价的量化指标之一,避免估价损失。国有企业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无形资产的全面管理;应充分认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对企业无形资产实施日常监管,及时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无形资产的日常核算应本着“遵守原则,益于开发”的思想,制定适于企业行业特性和企业规模的企业无形资产核算制度,区分自创无形资产和购入无形资产,设立无形资产的分项账户。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实施项目化管理,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如开发不成功,则将开发费用计入无形资产“投入账户”;如开发成功,则按项目立无形资产单项账户,并要按收益期摊销。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可根据该无形资产取得时的买价和有关费用支出情况按历史成本入账。当然,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价值会随着技术进步和企业生存环境变化而发生增减变动。所以,国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无形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新评估,以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作为基础,合理地调整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