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实践探究;兴趣;想象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正日益深入教育的每一块领地,冲击着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加快变革。随着音乐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整合、相互渗透,如何用好信息技术及相关音乐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研制与其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音乐审美体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问题是摆在我们所有音乐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根据现代音乐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明确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扩展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现代中学音乐教学模式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研究网络信息时代中学音乐教与学的新规律,构建网络信息时代中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近年来经过我的反复摸索、实践和探究,在使用信息技术和音乐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在音乐课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方面有了不少成果,现将我的一些有效尝试和教学实践梳理总结成文,以飨读者。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的。课件的形式是课件结构的外在表现,除了受制于制作软件和制作水平的因素之外,主要受音乐课时的类型影响,根据音乐教学课时类型的特点一般分为感受欣赏类、游戏情景类、操作练习类、表演制作类,这些课件的结构形式,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融为一体。例如,“荧屏乐声”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影片《音乐之声》《冰山上的雪莲》《我心永恒》《悍牛与牧童》中歌曲的学习与鉴赏,了解丰富多彩的银幕世界,了解各类影视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接触影视文化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在鉴赏电影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影视歌曲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影片《音乐之声》中歌曲《雪绒花》的歌唱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管弦乐器”的配音练习,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由于本节课中有着丰富的视听内容及影视创造性练习,多媒体信息技术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为本课创设了一个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刺激的深度和广度,调动了学生全新的视听感官联动,从而为学生学习鉴赏音乐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因此,根据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所确定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视听联觉,增强音乐文化信息的摄入量,提高音乐文化品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是不容置疑的。
二、音乐教学中对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的反思
从本人对身边同行的了解和调查来看,音乐教学的信息化技术、大多数老师的信息化、数字化音乐教学仍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或者要请人帮忙,对与信息化、数字化音乐教学有关的应用软件还不会使用,甚至缺乏了解,因此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作用,就必须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学习来提高音乐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其与音乐教学有关联的信息化、数字化应用软件的运用水平,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魅力。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课程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拓宽了接受音乐信息的通道,给了学生更多的音乐学习自与选择权;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和资源宽广”等独特优势,促进了学生视听联觉,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以及各种音乐教学软件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应快速、师生互动性强,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交互白板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06-01
目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交互电子白板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系统,渐渐地走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交互电子白板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交互平台,它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并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认识和学习,比较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备,笔者认识到电子交互白板对信息技术课堂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谈谈以下一些体会。
1 当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课一般都要用到广播控制软件或者多媒体投影技术,不可否认,运用这些软硬件教学是一种有效、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多媒体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传统多媒体教学缺少灵活性。假定某一问题学生不明白,需要老师作深入的解释,另外的推演。例如在讲解键盘时,需要画图说明,在已经完成的多媒体课件上修改是比较麻烦的,难于操作。而使用电子交互白板教学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教师随手就画,边说边写边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
其次,传统多媒体教学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效率。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出现的一张张图片、文字、图表排山倒海般地压过来,使学生应接不暇,难以招架,使学生只注意到图片、文字甚至课件本身的精彩,却脱离了它们实质性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插入图片》一课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注意到了图片好看,而将插入的步骤没有记住,所以,老师还需要单独再次强调,如何插入图片。使用电子互动白板,可以将插入的步骤放在一边,学生来进行插入,增强互动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插入的技巧。
最后,传统多媒体课件影响课堂资源的生成。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课堂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许多知识和智慧是现成生成的。教师在事前往往意想不到。也不可能备出量身定做的课件。而在课堂上,即使有了生成的资源,往往也因为教师预先准备了课件。教师往往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而是将学生的个性回答和问题草草打发,匆匆收场。从而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教师预先设定的局里。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影响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多媒体教学往往缺少的正是传统黑板教学所拥有的互动、灵活。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将图画、文章、声音融为一体,使教学丰富多彩,又可以增加我们的想象力。交互式电子白板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出现的,它整合了传统黑板教学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
2 基于电子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的优势
2.1资源丰富,拓展思维空间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计算机和投影仪配合使用,可组成最佳的多媒体教学,再配合相应的网络连接,又可组成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电子白板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以供反复使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是连接其他计算机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并存储下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交互白板活动挂图中的背景、页面图像,也可以是Flas,还可以是幻灯片。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所提供的资源图库和模板,可以随时调出想搜集的图片和信息。例如:在讲授《了解历史,展望未来》一课时,对于讲到历史上的计算机时,可以随时从资源库中调用出来,学生也可以从这些资源库中寻找与搜索。
2.2增强教学灵活性,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白板的一些特有功能与技巧如: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地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差的缺陷。另外,以前利用传统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为了点击鼠标,教师一般不走下讲台,课堂几乎完全是的预设的,整个教学都是围绕课件展开,这样的课堂虽然条理很清楚,但少了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创新,少了生成的课程资源,显得很呆板。用幻灯片时,很多幻灯片一闪而过,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交互白板的使用则让教师从后台走到前台,走到学生中间,变成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同时,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白板上拖动、画图、完成趣味习题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将“电子交互白板”引入课堂后,使得多媒体电脑和黑板的功能整合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类似于传统“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呈现多媒体资源时,可以直接在所呈现的图片和文字上进行“标注”、“书写”和进行各种人机交互操作,弥补了播放课件的一些缺陷。但是,“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与课程是否能真正整合,也即是否能真正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是否能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关键还在于教师怎样使用技术。因为技术不会自动地变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从黑板到交互白板的历史进程[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2]陈青,陈丽.电子自板在中小学应用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改善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81-02
[作者简介]张城(1983―),男,江苏兴化人,本科,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但却是必修课程。笔者通过相关调查和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有待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旨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准备工作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另一部分是基础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区分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教学。教师还要清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着重要地位;难点就是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的知识技能,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全部一致,对于难点非重点的部分可以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应该了解本课程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的地位,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的教学重点还在于应用,因此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这也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国的科学技术起步较晚,信息技术教学仍然在探索阶段,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资源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教材每册书中附带有相应的光盘,光盘中包括教材中案例的具体演示过程,十分具体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如今互联网的内容极其丰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互联网中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这样教学内容就和互联网中最新鲜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内容,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一些教学资源,简单的自创教学资源就是制作课件,利用课件教学比简单的口头教学更加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建立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平台或数据库,以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搜寻。最后,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二、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的内容有必然的联系,然后通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地在生活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然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去解决。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发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视频向学生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操纵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幻灯片的制作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软件界面,然后再去熟悉其菜单项中所包含的各项信息,掌握相应的操作知识,并做好日常练习。学生在掌握该应用软件后可以与其他操作软件对比,熟悉不同软件的作用,调高他们对信息基本技术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实际信息技术学习需求。
三、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策略
恰当的评价策略是对学生这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指引方向。恰当的评价策略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总结,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恰当的评价策略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评价或考试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评价阶段,也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只有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缺陷,才能够有动力去改正;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可以取长补短,教师的评价起一个参考和引导的作用。其次,要根据评价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现状和努力的方向,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实践测验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指引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教师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表扬上一阶段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鼓励学生继续坚持,努力弥补不足,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
通过以上的分析考虑,可以具体采用以下几种评价策略:第一,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阶段结束后,进行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互相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生活都在一起,相互之间都比较了解,所以进行小组评价比较准确全面。第二,自我评价。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自我评价是进步的起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取得进步,进行自我评价,也应该以教师的评价为参考。第三,网络评价。网络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特有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网络提交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成果,网络实时反馈让学生和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非常直接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关键词: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03-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信息技术和其他传统学科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同时,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因而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翻转课堂应用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本文结合实践对“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探讨
翻转课堂也被称作是“反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气息,使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思路,也成为很多课程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简言之,翻转课堂是将教学结构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和掌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翻转课堂将知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则是利用课堂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势,使得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而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学生所开展自主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在网络上和学生讨论,也可以自己观看视频讲座,翻转学习使得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开展交流,学生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关注的知识点。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但是,当一些学校的教师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却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如此,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二、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探索和实践路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信息技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接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一些学生甚至还能够自主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操作,比如: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和视频等等。因此,要想在目前情况下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翻转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在课堂教学前要组织与翻转课堂有关的各项实践活动
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前,先通过提问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应该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设计,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问题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还要注重设计信息技术相关的实践性任务,以任务来驱动学生开展各项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制作成课件并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如:在学习幻灯片的制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幻灯片的相关知识,将做好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逐步给学生讲解有关幻灯片制作的知识,并和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幻灯片制作,让学生可以独立地完成幻灯片制作的基础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
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环节。所以,“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要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可以利用半节课或者是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检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如在上述的例子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制作了幻灯片之后,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幻灯片和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并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制作的过程,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复习有关幻灯片制作的步骤,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基础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课本内容,那么,就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网页制作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其做成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简单的网页制作会对日后的工作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然后再向学生传授网页制作的具体知识内容。
3.课后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一定的反思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应总结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找出翻转课堂应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为后期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后,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后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来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4.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必要的检测
翻转课堂中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要稍简单,这主要是因为自主学习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时间上相对要比较短一些,为了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开展必要的课后检测很有必要。所以,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检测的内容可以简单一些,但是,要紧扣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内容,这对于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检测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所进行的自主学习的效果,以此来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检测环节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如果学生对检测的环节有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主学习部分的知识再次进行学习,或者让学生进行讨论,开展必要的协作学习,然后找出问题的答案。
5.课后要挖掘和延伸信息技术的知识点
课堂教学部分局限在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内容的学习和学习之后的检测,这是因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是基础内容,并不是整个教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在其他时间要在学习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挖掘和延伸,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拓展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准备一些半成品,引导学生完成信息技术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其创造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教师进行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趣味课堂 趣味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31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越来越多,在诸多的方法中,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就是构建趣味课堂。基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要进行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学科学习,教师应该构建有趣的课堂教学。本文就趣味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一、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构建趣味课堂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而为了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在中学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意识。只有教师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将多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切实达到构建趣味课堂的目的。
二、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备学生”
为了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工夫,其中在备课阶段教师备好学生十分重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哪些元素才能更好地调动中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对中学学生的兴趣点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只有把握了中学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在备课阶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代沟,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例如中学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图片类型,教师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喜欢的图片穿插到课件中;中学学生也有自己喜欢的话题,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对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了解,将学生喜欢的话题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总之备课阶段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下工夫,只有备好了学生,才能切实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
三、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物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又要对学生基本的操作进行指导。人们可能认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际的操作,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实际操作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引起重视。
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操作的学习,对学生都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因此教师要注重提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物结合起来,就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硬盘时,就可以拿一个硬盘展示给学生,这样就使得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观,学生能够及时收获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乐趣。
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想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机会。教师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本人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可以将很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Word这一章的边框、水印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演示,做出学生喜欢的图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通过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边框与水印样式,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极大的学习乐趣。实际的操作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阶段进行有效把握,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五、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构建趣味课堂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学生有效的掌握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活也是一个大舞台,教师从生活中能够汲取无数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进行的实际操作的练习,都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对于中学学生而言,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使遇到的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学生自然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受,继而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收获到无限的乐趣。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学科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其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作论述。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
在学习与技术关系中,信息技术运用是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都突出了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课程整合是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是各学科及其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学习,将课程看做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不同的知识,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是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整合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式。课程整合以不同类型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教学。布置的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学科任务包含在其中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通过一个或若干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有助于学生其他领域的学习。
4.教学结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是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有目的地获取材料实现。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整合不同的任务实现,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完成同一个任务,但同时也要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的总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对象: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学习。教师要设计灵活创新的任务,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教学,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信息技术是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形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并利用学习素材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的任务,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中信息技术是学习工具: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得到训练,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也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师的观念转变与信息技术能力的调高是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茂芳.浅议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民风,2008(19):32.
[2]李旭然.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青春岁月,2013(12):339.
[3]韩仕品.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1):106.
[4].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科技信息,2009(27):301.
【关键词】:新课革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初对计算机都充满着好奇,都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日益减退,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果仍彩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信息技术课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没有教法可参考。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我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出的教学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旨在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激发式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二年级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这时老师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通过相互传授了解更多的内容,也激发了更浓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所谓"任务驱动",指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的、细化的"任务",通过讲解或让学生自学、讨论或操作实践等方法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方法是先给学生展示已经完成好的作品,把完成作品作为任务,再一步步讲解作品完成的步骤,这样用任务来激发学习兴趣,驱使学生主动学习。或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作为任务,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2000的图形功能;(5)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指导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门新课程或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在讲word之前,我就布置了一个大的任务,即学完后每人制作一份小报,进行全校评比,并颁发奖项。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又把这一大的任务划分为小的任务。比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一些各类海报,这些作品图文并茂、版式精美,其中包括了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还有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们每人制作一页小报,进行评比。如我所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把学习word作为一种乐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又能在操作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真正地做到了在愉快中学习。
三、协作教学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协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在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习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情况把玉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班级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列为“小专家”,让小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经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效果不错。 转贴于
四、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准备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传统的普通学科教学是在教室中进行的,而信息技术课教学除理论课可选择在教室中,在机房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已经成为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的共识。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五、恰当使用课件,注重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软件一般具有界面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直观效果强、个别化学习特点突出、操作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利用这种软件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多种感官刺激中获得认知,因此,CAI教学法备受教师关注。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教学软件,为讲授课程内容服务;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教学软件只是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CAI法真正为教学服务。
六、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
负担、高效率。
七、采用竞赛的形式
采取竞赛的形式不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信息技术老师一般一带就是一个年级的课,例如:在学习完Word后,在整个年级举行了一次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的比赛。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怎样将自己喜爱的图片做成背景;怎样进行一小块文字的编辑;怎样制作立体字、艺术字等等。我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已学过的Word的编辑技巧,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于是他们就在机房积极思考实践起来。在老师的提示下首先成功实现了将喜爱的图片作成贺卡的背景。他们首先将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利用图片的"无环绕方式",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图片置于文字下方,这样图片设置在文字下面,然后再调整图片的大小,直到满意为止,但此时的效果仍不理想,因为图片的色彩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使人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于是,将图片的图像控制设置为"水印",最后得到满意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我向学生引入了"文本框"的使用,在文档中适当的位置插入文本框后,只要在文本框内填写文字,就可实现在贺卡中进行一小块一小块文字的编辑。引入文本框后,学生又提出了新问题,怎样将文本框的黑边框去掉?我提示大家,在学"画图"时,有同学闹过笑话将前景色和背景色设置成同一种颜色,结果造成无论画什么都不显示。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很快将文本框的边框颜色设置成白色,使人看上去文字四周是没有边框的。
经过精心编排设计二到三节课,终于拿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我将其中做得好的作品评了奖并颁发了奖状,并利用网络教室的视频广播功能广播给其他同学,让同学们在浏览自己作品的同时互相吸取长处,互相"切磋"经验。得到奖的学生欢心鼓舞,干劲更足了。没得奖的学生很有信心地说,如果做下一张,肯定比这张做得好。
通过采取竞赛的形式,我感到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多的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八、分层次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的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上课,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最终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功课。
总之,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采哪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经综合应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任友群,王旭卿.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1期
关键词: 创新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发散思维
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次自我完善,也是中小学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学生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但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直接移植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那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迷失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学习工具而不是成为考试的负担。结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诱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自主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预期的框架时,教师不应该强行把学生的思维和结论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实践的意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实施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创新行为。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我们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导入,创设情境,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情境,课堂上常常提出一些有利于创新的问题,如自己的画作能否设为桌面背景,自己的文档怎样才能不被别人盗用,等等。学生之间也常常开展相互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使学生萌发出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从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精讲多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其自主探索,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精要、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点拨、贯通的作用。因此我提倡教师只需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传授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教学过程中,我只讲解演示一些难懂的如自定义动画、超链接、动作路径的设置等制作,而那些文本的编辑、版式字幕等设计由于学生有学习Word的基础,因此留给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去自学。最后在检验PowerPoint的教学效果时,我设计一个主题活动,给学生1―2节课的上机时间,提出制作要求,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多媒体作品,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在课堂上未讲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让学生看得懂,乐意学,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