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会计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习心得

第1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说到学习会计学,这绝对是一项不容马虎的过程。在我刚学习该课程的第一章时,以为学习它不过就是背背定义就可以了,可在相继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我发现其实不然,要想学好这门课,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应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会计专业学习心得感悟,供大家参考。

会计专业学习心得感悟1学习会计已近一学期,在这半年的学习中,不仅对会计有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并且学到实用的技巧去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本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有关财务会计的知识,对会计的基础知识进行初步接触。主要围绕着分为五大部分,财务会计的方法和原则,会计报表,会计等式和账户,复式记账,以及账户调整和报表编制。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学习,对会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改正了过往的一些错误认识,改变了对会计的态度。

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会计准则为依据,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带企业发生的能够用货币确认、计量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财务会计的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会计事项,具体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财务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财务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其次,财务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再则,财务会计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正是由于其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把会计学好,学透成为从事财经方面学习的人的不可逃避的任务。

有人会说会计是枯燥的,但是在我看来,会计是门数字的艺术,而这种感觉在编制三表时尤为强烈。从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用丁字形账户反映出来后,如果没有出差错的话,那最后那份平衡的报表则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一个个数字在笔下演绎一场美妙绝伦的舞蹈,她们流畅地完成每个动作,扮好了自己在队伍中的角色,各司其职,给观众呈现的则是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美感的艺术。从中可以获得无法言喻的成就感和欢畅感,就像经过努力完成了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看着自己一点点把原始数据梳理清,整理好,再分别记录成册,最后完成编制,如同看着手中的艺术品如何一点点塑形,烘制,定型,着色,抛光,最后摆在柜台上以供欣赏。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会计并没有那么枯燥无聊,不会梦到所有的数字都变活来追杀,尽管有时会被繁多的数字弄得头昏脑胀,但是只要真正热爱这门学科,去真诚地发现其中蕴含的美,那么这门课带来的不仅仅是学识的扩大,还有成长的喜悦。

会计的学习特别需要细心和专注,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核算过程中出点小差错

就会影响整个操作过程的进展和完美,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次在做资产负债表时,因为丁字型账户中有笔活动只有借方项目没有相应的贷方项目,结果在最后填写报表时没法配平,又不得不回到丁字型账户中去检查每个项目的变动和调整,而且还是检查好几次才查出来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

事后算了一笔账,这个查漏就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除去浪费时间不说,还影响了整个工作的进度,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划算。所以学习会计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还要考虑全面防止对一些问题的忽略。如果坚持下去,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出差错的次数,养成一个严谨的好习惯。这样才会在学习工作上表现出色,受人赏识,才能够被人信任去做重要的项目。

尽管现在对会计还只是浅尝,但是会计也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我学会如何把自己日常生活开支账户做的更好,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每个月的开支详情,还懂得该如何规划下个月的开支以使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我觉得这有利于我以后的理财,有利于我形成较好的花费习惯,也是一笔不错的收获。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把会计只是学以致用的,而不是让其束之高阁,而且会计的真谛正是用其科学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社会经济的运行,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会计专业学习心得感悟2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也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在体例结构上每章均有学习目标与知识目标,设计了相关链接、思考与实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给出社会实践的方向,旨在提高其动手能力。本书配有学习卡,可从网站上获得更多教学资源;为便于学生随时检查自身的学习情况,配有习题集(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了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配有教学参考书及电子教案。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对口升高职的考试用书,还可作为在职人员培训用书。

目前初中毕业生主要流向高中,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而财会专业课又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枯燥抽象、实践性要求严格、规范的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操作技能?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这里谈几点体会。

因材施教、激发兴趣。所谓因人施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教的活,学生才能学得活、用得活。

凡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而是使学生的情绪、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把授课的过程变成学生思考、记忆的过程。有的教师抱怨学生学过的知识背不下来,脑子笨,应用、考试时用不上;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正是教师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疏忽的问题。

职高财会专业的学生,未曾参加过生产经营活动,既缺乏理性知识,又缺乏感性知识,因此,在授课时就必须善于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也就是用学生最容易理解、最熟悉的方法说明问题,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最贴切的实例来解释问题。如解释流动资产,用人的血液来比喻非常形象,易于让学生接受。有些知识本身比较抽象,而并不深奥,如凭证、账簿。通过实际参观,增强感性认识,明白究竟。有的既抽象、深奥,又比较复杂,这时就要运用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理解中接受。如讲资金平衡原理时,运用两块面积相等的图形代表资产和权益,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化,用图形割补演示增减变化的过程及结果,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如果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接受的、兴奋的状态,对老师讲不到的知识他们也能想到,这样便能给学生以渔的本领而非授之以鱼。

从学生大量作业中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做账务处理时,常常把会计科目用错,主要原因是对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及会计制度规定记得不清。学生遗忘的现象相当普遍、严重,老师讲的知识不少,但学生掌握的东西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对学生要求简单、松懈、抓得不扎实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对概念、财经纪律、制度规定强行死记,对原理、方法在弄懂的基础上进行复述,逐一过关的方式。如果学生缺乏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犹如盲人摸象。所以,我们平时就要抓实干,把功夫下到位,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学,提高职高学生的技能。

要使学生所读的书,所学的知识形成立体、多方位、动态的体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样,学过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要使学生掌握真本领,具备真才实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课堂练习、单元练习、分步模拟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等,让学生有活学活用的机会,通过练习,形成技能。再一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身临其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经济建设人才。许多学生深有体会地说:“以前是老师代替我们吃梨子,然后告一诉我们梨子是甜的,让我们死一记住梨子是甜的:现在我论文下载们自己吃了梨子,就立即知道梨子的甜味,对梨子的味道有时比老师品的还仔细,梨子是啥味,我们永远忘不了。”

总之,如何把学生培养成自食其力,既能实际操作,又有理论知识的合格型经济人才,始终是我们专业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会计专业学习心得感悟3在将近一年的学习中,使我对会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是适应社会的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则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正是因为社会生产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以经济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控制、审核为中心的经济管理活动。

在还没有接触基础会计学这么学科之前,我们很多人对它都只是感性的认识,尽管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有密切的来联系。当问到我们会计是什么?我们也许会说:会计就是写写、算算。通过对基础会计学系统的学习,我才发现会计并不是那么简单。“管理活动论”者认为会计是一项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信息系统论”者则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从以上两个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会计是一个数据处理,进而产生信息,利用这个信息达到加强经济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或者活动。我们知道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建立和实施会计制度规范了单位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真实完整会计信息,规范有序的会计环境和有效的会计制度对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基础会计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从态度上应该重视它,要认真学好它,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强调它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基础会计毕竟只是基础会计,它的内容是基础的,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把它定位在这样一个高度:对基础会计中的知识以课本知识为主,不要太多太深的拓展,对会计核算的流程只要一个全面的基本了解即可。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的入门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我从理论上对会计有了基本的认识,使自己了解了会计要素,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致划分,产生了会计科目,了解了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会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出现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和产物,进行会计核算从根本上说是为相关人员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日常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额,为了达到这一目地,必须对日常的经济业务和是事项。按一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分类,从而产生了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一种粗线条的大的类别划分,因此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了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中的数字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还需要核算核算程序,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归类入科,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然后对会计凭证逐条登记到会计账簿,再由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最终生成决策有用的信息,也完成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

会计作为一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学科,实习是检验学校里的教学成果的最好试金石。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的参加实习过,但我明白学校中的知识都要转化为工作能力,这样才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会计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所以,我们的会计教育应当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假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假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

通过学习了基础会计学过后,我了解到作为一名专业的会计人员是需要一定的道德素质的。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其可能接触到大量的共有财产,所以作为会计人员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办事的尺度,首先自己要做到安分守己,其次对于他人的威胁,诱惑,和指使要做到坚决不从。

学习会计学,要注重原理的学习,吃透原理,活学活用。基础会计学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因此,学习时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例如,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要就方法论方法,要理解其理论依据;既要学会应当怎么做,又要弄懂为什么要这么做。要防止钻入具体业务处理,而忽略对原理的学习。我们要善于将总论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后面阐述的会计核算具体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对会计学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学习了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后,我的感觉用受益匪浅这个词来概括是毫不夸张的。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也是心里有“数”。对于会计这门课,从一开始我们就体会到了学习的艰辛,因为学习一些原理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可是在艰辛的同时,也磨练着我们的意志。应该趁自己还年轻,努力的多学习些知识!这样才可以为以后找工作加大自己成功的筹码。

会计专业学习心得感悟4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有了点儿零星感触,认为会计科目的内容其实是最难学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最难把握的。但是,个人认为知识的学习就好似建筑楼房,也需要打建‘地基’,方可建起高楼大厦。基础如果不够牢固,那么盖得越高,倒塌的危险性就越大。直至最终,导致一头雾水,无法准确掌握。所以我认为,基础学习非常重要。

第一章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就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所以建议大家只要大概了解即可的。但是有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需要重点掌握,因为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上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个基本前提,可以说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基础,所以个人认为必须牢记而且要深入理解。会计主体是假设中的重要要素,主体一旦确定,中心对象、服务对象也就随之确定了,一切会计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体而展开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可未必等同于法律主体的。通常,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的,但会计主体可未必是法律主体的。这一点一定要区分清楚,二者绝对不可以混淆的。

会计主体确定后,顺理成章生存下去自然要产生经营活动的,而且这个经营活动一定会是可持续的。一旦一个企业无法正常持续经营主营业务,那么这个会计主体一定是出现了问题,生存也就受到了威胁。不过,如果直接假设一个会计主体是不可以进行持续经营的,很明显是个错误,会误导经济决策行为。所以,假设持续经营是不要的。

然而,有了会计分期才会使不同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础,从而才会出现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不难看出,合理进行会计分期也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学习会计科目上也应成为我们注意的一个重点。

最后,上述一切行为都要通过报表,用相应货币去进行计量,展现给使用者一组有价值的数据。所以,合理选择货币去体现所想说明的一切,才不会给使用者带来误导,故而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刻理解和经典习题辅助强化,牢固掌握,把基础知识打造的更为坚实。这样,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才可以保证大方向上不会严重偏失,对问题的理解上才会更加准确。有了这一切,你的知识结构才会更加牢固,才会打建得更加高大。

此外,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后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要以不变去应万变。不过,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体会到基础学习的重要性。

会计专业学习心得感悟5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没有接触会计学这门课之前,我想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只有感性的认识。死板,以前这个词我们总定义给会计,尽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人已经同会计打过交道,或者已使用过会计凭证,或者阅读过会计报表。但问到我们会计是什么?我们也许会说:会计就是写写、算算。后来为了考取会计资格证书,对会计学这门课进行了算是比较系统的学习。但经过32个学时的系统学习,对于《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会计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从学习了会计学后,知道活学活用才是实质。所谓活学活用,是指对课程内容不要理解过死,如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账户分类等。具体说如我们作一笔会计分录,并不是说就一成不变,而是要定期调整账户的记录,使各账户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而在调整时,要用权责发生制。当然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会计学要求我们在学习基础理论时,注重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具体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一般经济业务;掌握企业经济业务的基本会计处理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编制企业共同业务的基本会计分录,学会必要的计算及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对于我们,目前来说主要需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由于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学习上更应联系实际,方便与掌握应用。

在课程学习当中,最为关键的是上课认真听讲,紧跟老师,在做好笔记的同时能够及时思考相关问题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快速理解老师所给出的例子。如过能对老师上课中已经提及,但又未充分说明的东西能刨根问底,就更好了。这里需要特别讲到的是老师所发的课本。虽然上课的时候不用,但在课下,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更能全面,深刻的理解老师上课所讲到的内容。另外由于课本提供了不少例子和练习,方便我们做基础训练。

在学习内容上,我认为首先应弄清楚各个基本概念,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就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或者练习。这样一是容易由于基本概念不清的产生问题而让进一步的学习进行缓慢,二是避免因基础问题产生不必要的困惑。对于基本概念良好的理解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区别会计学当中许多分类问题。在实际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很多时候问的“为什么”都是由于对基本概念的不熟悉。其次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实际的练习。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准备的题目,我们需要靠自身的能力独自完成,同时尽量在练习的时候少看或者不看讲义。如此,我认为才能起到练习的基本作用,并发现自己在之前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以便今后改正。课下,我们一是可以选择老师出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做到熟能生巧二是可以选择课本练习进行更多样化,更复杂的练习,遇到不懂的时候在下次课中询问老师。同时尽量避免去问同学。因为问同学所得到的答案一是不见得正确,二是表述上很不精确。对于会计学这么一门精确的工具性学科,不精确往往就意味着错误。

在学习中我发现,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所以对于它的学习,要按教材章节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弄懂了每一种方法,才能掌握方法之间的联系,才能掌握整个方法体系。对于具体业务的账务处理、账簿组织、账表结构以及有关数字的来龙去脉,都要细致地了解和掌握,不能嫌琐碎,不能烦躁,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

例如,我们在确定费用是管理费用还是制造费用时,一定要认清是厂部发生的,还是车间发生的。再如,只有当购入材料验收入库注明后,才能记入物资采购。而这样特别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许多内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同学在学了一些内容后,就有了放弃的想法,更有甚者还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第2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在日常操作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流程、规则来处理,包括岗位职责的分工、文件的管理、操作流程及系统维护等。财会相关人员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同时确保其得以认真执行,这要求财会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规程有良好的理解并具有较好的管理素质。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迅速,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处理手段与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审计的环境和对象,审计技术方法需要调整适应。因此,对致力于从事CPA职业的财会人员,还得结合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掌握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财会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是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数据,其他工作包括辅助预算、计划、控制、考核、分析与评价活动,更进一步涉及经营决策、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高级管理活动。相应的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这些活动需要的知识结构及能力密切相关。从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看,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即数据如何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点在于会计分类处理,实质上它是数据如何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的一个综合例子;成本会计则主要是学习成本如何对象化和计算汇总问题;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设计主要帮助学生能从事预算、计划、控制、考核、分析与评价等一般活动,做好投资融资工作,进一步辅助经营决策。而高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对一些特殊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业务处理方法进行讨论。除了高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涉及业务活动略显特殊外,其他课程的职能活动都紧密依托会计信息系统,因此,相关课程的学习是基础,而会计信息系统则是各课程相关职能活动的汇合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处于连接点的中心位置,是各课程学习后的应用环节。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围绕会计职能构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则是实现会计职能的载体和途径。会计职能决定会计课程体系的建设,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围绕会计信息系统而展开,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财会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综合性的地位,是桥梁、纽带和中心。

随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日益扩大,社会对财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日益流程化的管理,使财会人员失去了大量传统岗位,而新涌现的新需求岗位对财会人员是一个挑战,需要财会人员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专业水平和独立准确的分析判断力。对于财会人员而言,这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在各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和视野。财会工作流程化以后,财会工作的管理化趋势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在教学中必须未雨绸缪,才能使财会人员在未来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具体教学的探讨

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是基础性的理论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理论上而言,这些课程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教学,而且现实中也开发了众多软件用于辅助教学,譬如有的学校基础会计实验课程引入了计算机模式实验,但笔者并不太赞同。首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范围与目标,各课程间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每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都有自身的地位,必须合理分工,理顺课程之间关系,才能发挥整体的效应。第二,计算机教学往往是黑箱教学,更多内容是流程化、程序化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最终影响了本课程理论学习的效果。最后,这种教学方式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众多课程理论在计算机环境中应用的集中体现,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各专业课程传授的是理论,是基础,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重心是应用,可以说是目标,它受制于其他课程。本文在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相关职业能力需要相关课程予以训练培养,而这些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需要通过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应用得以体现。下面结合现代财会职业能力的要求谈谈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

第3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加工与披露行为的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提供的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税务机关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这里仅讨论会计信息对于上市公司股价形成的影响。如果会计信息市场没有任何的监管者,公司管理层自主独立向市场提供会计信息,投资者也独立自主使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显然会怀疑这些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而管理层在加工会计信息时也会考虑投资者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进而会影响其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程度。那么,这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应对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由于双方不可能就某一具体会计信息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因而该博弈是非合作博弈。

1、基本假设

(1)假设信息市场没有监管者、中介机构和咨询机构,管理层和投资者完全独立地活动。

(2)局中人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管理层的战略选择可简化为两种:信息真实(Z)与信息做假(J),而且二者必选其一;投资者也有两种战略选择:购买公司股票(G)与拒绝购买或抛售(N)。

(3)局中人具有对方的完全信息,即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战略选择和效用,但并不包括具体选择哪种战略。

(4)局中人是完全理性的,双方都会在对对方战略选择做出预测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的战略。

2、博弈模型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建立起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效用矩阵如下表。

表1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了管理层与投资者在各种战略组合中的效用水平。

3、分析与结论

第一,根据矩阵中的效用水平,可以排除ZN和JG两个战略组合。因为若管理层选Z,投资者易推断出选G比选N好;管理层选J,投资者推断出选N好。

第二,在GZ组合中,假定投资者选择购买(G),则管理层肯定选择信息做假(J);显然,这一组合不可能使双方达成均衡。但这一组合却是对市场最有利的。

第三,在JN组合中,如管理层选择J,则投资者就倾向于选择N;反之,若投资者选择N,则管理层也会倾向于选择J。因而JN是唯一能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的战略选择时,能使所有局中人都能对自己的战略选择满意的一组战略组合。此时,该博弈达到了纳什均衡(显然并非最优组合)。

以上我们讨论了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事实上,上市公司之间也存在着你做假得利后我也要跟着做假的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博弈过程。以下我们将建立一个双矩阵博弈模型来分析上市公司之间的关于诚实与做假的博弈行为。

(1)假设条件:①局中人为两家规模、效益等各方面都基本相同的上市公司甲和乙;②局中人甲和乙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在有限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③信息可以自由流动。

(2)模型的建立:由于甲和乙都可以选择诚实或做假,这样在甲和乙之间就有四种不同的战略组合:甲和乙都选择诚实,双方均可以得到P1的效用;甲选择诚实,得到P2的效用,而乙选择做假,得到远大于P2的效用P3;甲选择做假,得到P3的效用,而乙选择诚实得到P2的效用;甲和乙都选择做假,各得到P4的效用。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做假难以发现更难以遭查处的实际情况来看,很明显一家做假而另一家诚实时做价的效用最大而诚实的效用最小,都做假的效用要大于都诚实,即有:P3>P4>P1>P2。其效用矩阵见下表2。

(3)分析与结论。第一,如甲和乙开始时都选择诚实,则它们都获得P1的效用;但一方选择做假时,它将得到超额的效用P3-P2,如股价的上升、获得配股权、有好的公司形象等,还可以用新的做假掩盖以前的做假,因此它将选择永远做假;而诚实的一方却只能得到P2的效用,在观察到此种情形后,它也将选择做假,双方均得到P4的效用。所以,(做假,做假)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第二,如甲和乙一开始就都选择做假,它们都将得到P4的效用。此时,(做假,做假)也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该博弈处于均衡状态,并将持续下去。

因此,博弈的结果是在给定战略的效用前提下,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局中人都会选择做假。但如果改变做假的效用水平,则局中人的选择又会不一样。如设定做假遭查处的处罚为Q,且一定会被查处(即高度置信的威胁),效用程度就会变为P1>P2>P3-Q>P4,而此时就会得到双方都选择诚实的纳什均衡。但在现实别是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首先做假遭查处的概率就不高,有些是很明显的做假行为都没有被查处;其次就是即使进行了调查,却久拖不办,最后不了了之;最后就是查处后的惩罚太轻(管理层的法律责任几近为零),没有威慑力。这样一来,在市场上就形成了诚实吃亏,而做假成为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因此,在上述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的博弈中,投资者始终认为公司管理层会做假的信念是理性的,而诚实的管理层也会认为既然如此还不如做假,最终达成的是危害市场各方利益的纳什均衡。

二、会计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

审计在股票市场中的作用在于解决委托过程中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中间人被引入,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把管理层的“私人信息”予以揭示并进行鉴证,从而减少股东和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但是,这种机制同时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事务所有动机利用自己掌握的“私人信息”向股东寻租,并和管理层分享“租金”。因此,一旦有对合谋双方有利的“诱因”发生,会计事务所就会放弃独立公正的立场,与上市公司管理层达成合谋。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审计合谋双方的决策取决于影响其收益或效用的各种因素的变动。以下将通过分别建立管理层要求审计合谋与会计事务所愿意审计合谋的行为决策模型来进行分析。

1、管理层要求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

前已述及,上市公司管理层在目前的博弈规则下有很强的信息做假和虚假披露的动机,在引入注册会计师后,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层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要求甚至是威胁利诱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审计合谋。若T为管理层的现有效用,审计合谋受到查处和惩罚后的效用为T1,R为被查处的概率,T2为没有审计合谋的效用。则:

要求审计合谋的期望效用=T(1-R)+T1R

当:[T(1-R)+T1R]>T2即(T-T2)/R>(T-T1)时,审计合谋就会发生。

不难看出,管理层要求审计合谋的动机取决于查处概率R和合谋收益(T-T2)。首先,在R和T一定的情况下,如不合谋的效用T2大幅减少(管理层如实披露经营不善导致巨额亏损的信息将会被解职而失去高薪和权利)时其审计合谋的动机会十分强烈。其次,当(T-T2)一定时,查处概率R越大,则合谋的动机越小。最后,如T1与T2相差不大或没有变化即处罚成本很小或没有,就会极大的增大管理层审计合谋的动机。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我国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地方推荐的,只要能融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出力,即使作假也是为了地方经济而非个人私利,面临受处罚的危险要小得多。而且即使处罚也是针对管理层集体,有法不责众的传统。因此,审计合谋作假的私人成本几近为零,而管理层对查处的概率和受到严厉处罚的估计明显偏低甚至于无威慑力,所以博弈的结果是审计合谋成为现存制度下的最优选择。而这又是监管制度和制度执行的问题,且留待后面研讨。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行为的博弈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接受股东委托对管理层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其收益包括现实的审计收费,也包括预期未来收费的贴现值。如以S表示审计收益,S1表示审计合谋遭处罚后的收益(S>S1),查处概率为P;以S2表示不参与审计合谋而被解除审计合同后的收益(S2≥0),D为不参与审计合谋被解除合同的概率。则:

参与审计合谋的期望收益=S(1-P)+S1P………………①

不参与审计合谋的期望收益=S(1-D)+S2D……………②

参与审计合谋的行动条件为:①>②即(S-S2)D/P>(S-S1)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决策主要受处罚力度、解聘概率、解聘后的收益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市场分散且地域性强,低层次竞争十分激烈,只要事务所敢说“不”,失去客户的概率就非常大。事务所为保住“饭碗”即使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也不得不与之合谋。假设合谋一定会被查处(P=1),合谋就取决于D、S1和S2。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在法律上决定会计师事务所聘任的是公司股东大会,但由于前述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内部人控制严重,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与否实际上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的,即审计市场的购买者不是真正的需求者,从而出现劣质产品排挤优质产品的现象。事务所真正在乎的是D而不是S1和S2;因为上市公司解聘就意味着事务所丢饭碗,而合谋只要不是作假太绝,S1和S2在目前的制度下就不会是负数。因此审计合谋也就不一定能杜绝。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现象频繁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管理层对虚假审计意见的强烈需求。这一需求再加上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中的劣势地位,使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基本上丧失。尽管处罚不力也是审计合谋的诱因之一,但单纯提高惩罚力度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整个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入手进行改革,以此改变博弈局中人的决策行为,使其有动机选择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战略组合。

第4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课程 教学研究 改进

一、引言

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会计审计工作。当前会计实务的工作模式是会计人员基于计算机硬件平台,应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也会应用审计软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财务审计及其他审计工作。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的会计学专业,教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技能非常必要。我国高校为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一般包括《会计软件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某高校《会计软件应用》课程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大。《会计信息系统》在学生大三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审计》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对这两门课学习兴趣一般。是什么原因导致该课程教学不被学生重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应该如何改进,以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导致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兴趣较低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会计学专业学生所修的前序课程没有起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经调查,某高校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实务》、《管理信息系统》,该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这三门课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学校缺乏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对开课专业缺乏教学的要求,导致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对会计专业后续课程需要的教学重点讲解不够。例如,会计学专业课需要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是学生后续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关键点,而授课教师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这门课程时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讲解却一带而过。此外,《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实务》课程在讲解时没有针对会计领域讲解,而且深度不够。数据库是计算机会计和计算机审计的基础与重点,由于学生数据库知识掌握不好,对后续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学习也就感觉有难度,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技术的讲解,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诸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模式、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机理、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等侧重较少,学生难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到底是什么。教师在讲解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时,也试图补充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知识,但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会计信息系统内容的讲解就不透彻。所以,高校应该在学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建设方面增强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会计学专业院系应该将教学重点与内容和承担该课程的其他学院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制定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尽量按照会计学专业需求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让专业基础课真正发挥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设定与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设定缺乏关联性。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内容设定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比如会计学方向,专业必修课是财务会计,但是教师在讲解财务会计时不涉及在计算机环境下如何来实现,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有一笔业务发生,脑海里直接的反映是如何做分录,至于业务如何处理,会计信息如何管理没有直观感受。直到学生大三、大四阶段,才专门开设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相当于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讲解进行了割裂,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整体性。所以,应该改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基于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理论与实务。

(三)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内容存在不合理性。

1.《会计软件应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一般应用方法和技巧。当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见下页表1。可以看到该门课程73%的课时在教学生掌握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账务业务处理,如何编制报表以及如何进行报表数据分析,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工资的计算等业务处理,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变动、折旧计提等。而这些只是会计业务处理的一小部分内容,对会计工作其他内容的涉及比较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进行其他会计业务的处理,更不利的后果是对会计软件中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依赖管理缺乏理解。在讲解会计软件其他业务处理时,教学方法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在实验课上学生只能实验自己权责内的模块,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此外,教学中不涉及国外软件的应用方法与技术,而当今很多学生关注的企业采用的是SAP等国外软件,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2.《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表1中可以看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时间占到近40%,但学生对应用高级语言开发软件感觉比较困难,此外,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讲解不足。所以应该降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讲解难度,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将来不太可能从事开发财务软件工作的情况,关注会计信息系统的深层次内容,加强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

3.《计算机审计》课程。该课程定位不明确,而且实验的教学时数只设定为课时的1/4,利用课堂时间讲解清楚计算机审计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解计算机审计知识也困难重重。所以,应该对《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进。此外,对于着重讲解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与技术还是讲解信息系统审计的知识,笔者认为二者应该兼顾。

三、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教学的改进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该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定位。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应该教学生掌握在计算机环境下,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财务业务处理一体化模式下,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模式与方法。教会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如何借助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如何对信息系统本身实施审计。教学生掌握如何基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会计管理。

(二)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应转变到重点教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企业的管理等方面,而不要过分强调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可以设定如下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如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的生成机理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所基于的技术基础,如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为学生掌握网络会计打好基础;第三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讲清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模式;第四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控制问题,主要讲解人工与计算机的安全与控制技术;第五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第六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立。也就是说偏重于讲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机理、功能以及特点,而不是重点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带学生到企业亲自观察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要减少学生上机开发程序的教学时数,因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亲自进行会计软件的开发机会很少,一般这样的工作是由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事的,所以让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机房实验学习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必要,通过一个案例讲授这部分内容就足够了。

(三)修订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取消《会计软件应用》课程的讲解,从表2可以看到,单独设置《会计软件应用》课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讲解清楚会计软件的诸多业务处理方法与技术,教学目标实现效果稍差。所以取消该门课程的讲解,将《会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课时转给其他专业课程的讲解。例如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加入计算机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方法与技术,教师在讲解各种核算时,可以演示在财务软件中如何处理,当然这就需要教师事先通过一定的途径教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可以采用网络视频授课的方式,教师事先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录制,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学习。当前的学生自学几款会计软件比较容易,可以把原来在课程中占用实验时间教学生学习会计软件的应用方法和技术改到课后。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入会计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的应用讲解,在审计课程中加入如何应用审计软件辅助完成审计业务的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仍然保留,但是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主要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在企业ERP系统的作用,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数据,为计算机审计打好基础。此外还要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安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具体改进建议见表3。

对《计算机审计》课程,主要讲解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与技术。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本文认为,提高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会计学专业必须开展的工作,提高学校各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实施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改进课程设置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Z

参考文献:

第5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马乐茵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会计学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也成为企业、公司等日常经营必不可少的必备。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符合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必须严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说,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认为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只要理论运用到实践,就会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真正的会计工作,是不可能用书本知识来衡量操作的,终于体会到了,实践胜于理论这个道理是如此深刻。没有实践,或者我永远都不会以为会计工作是如此的严谨认真,也不会以为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需要比其他工作更多的细心与耐心。

在摸索中,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结束了。我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尽我最大的努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我很庆幸我和同事们的关系很融洽。同时我在实习中也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这次实习对我的社会经验、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在短短的2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比在学校这么长的时间里学到的更精彩、更丰富。但同时也让我感到自己以前学习得不够认真等一些问题,这次实习使我加深了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了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坚定了我从事会计工作的理念。

通过这段时间会计实务的的实践学习,我对会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流程有了不小程度的了解:1、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2、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3、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4、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5、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7、对帐(编试算平衡表);8、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利润表;9、记账的规则和方法。同时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个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很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一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会计不是一件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漏洞。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没有学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不懂得那些专业的财务词汇,要想完成会计工作,是相当的困难。

会计工作是比较繁琐而细微的,面对的不是深刻的文字,而是反复出现的阿拉伯数字,很容易产生疲倦的感觉。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导致账目记录、登录错误,计算的错误等问题。只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做,才不会出现差错。因此,工作的时候,绝对的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能分心,不能心浮气躁。不然,效率极低,而且错漏百出。

第6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自愿性披露强制性披露制度经济学

一、引言

目前,理论界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存在两种观点: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观和会计信息强制性披露观。那么,这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本文通过分析两种观点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的合理性,发现两种观点的经济学解释都不尽完美,因此,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现今各国采用的强制性披露方式给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二、两种会计信息披露观的经济学解释

1.自愿性披露观的经济学解释

(1)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根据理论,会计信息的提供有助于减少成本,股东和管理层的报酬则会随着成本的上涨而减少。为了避免这部分损失,管理层和股东都有公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现代企业管理层披露会计信息的动机一方面是为了解脱自己的责任,避免自己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声誉受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管理层的当期收益,毕竟股东在考察管理层业绩时会计信息是一个主要的参考指标。

(2)信号传递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管理层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业绩,当管理层取得良好业绩时,就有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动机――这就是信号传递理论的主要思想。一旦投资者对管理层所经营的公司充满信心,该公司在融资方面便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投资者看重公司管理层的品质和经营业绩,管理层积极披露信息,是向外界表明自己诚信品质的绝佳手段。而随着资本市场买方市场的特征凸显,即便是运营不佳,公司也不得不迫于竞争压力主动公布会计信息以及其他对决策者具有参考价值的前瞻性信息,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成长的信心。

2.强制性披露观的经济学解释

(1)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学家认为,当自由市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质量不同于假定的社会最佳量时,就会产生市场失灵;而通过政府管制可以使私人产出接近社会最佳量,从而改善社会福利。而市场各方如小股东和大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当局之间都会存在信息差异,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缺陷,政府就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

(2)会计信息的垄断性理论。垄断会导致不公平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各国政府一直鼓励公平竞争、限制垄断集团的形成。而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惟一提供者,如果不对其进行管制,就难免会出现会计信息定价过高,或会计信息的质量、含量不足等弊病。通过管制,可以促使企业提供质量较高、较充足的会计信息,也可以节约利益相关者为获取该项信息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3)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性。会计信息的规范理论认为,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而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和搭便车的行为,从而造成市场力量不能最有效地调节会计信息的供求,因此必须借助第三方(政府)加以干预(制定准则)来实现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标准化。

三、两种观点的经济学解释的不足之处

尽管两种披露观都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从实践角度来看,这种解释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1.自愿性披露观的不足之处

虽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解释自愿性披露产生的动因,但却无法解释所有的现象。

首先,自愿性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问题。按照自愿性披露观的理论解释,企业披露信息的动因在于提高其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进而降低融资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但实际情况是,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经常会出现数量不足或数量过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投资者的行为。一般来讲,当企业本期盈利状况较好时,企业不仅会公布该信息,而且还会把未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也以一种乐观的预期传递给投资者,这就会产生会计信息过量问题。相反,如果企业在某方面出现问题,则会尽力隐瞒或用其他信息加以掩盖,从而导致信息供给量减少、信息质量不佳。换言之,这些经济理论只能解释企业披露“好信息”的动因,而无法解释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自愿披露其会计信息的动因。

其次,自愿性披露观认为,企业自愿性披露会计信息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委托人和人的整体效用。但到目前为止,由于很难将这种成本加以精确量化,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无人知晓。

最后,用竞争优势理论解释自愿性披露也有一些缺陷。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偏好于传递有利的会计信息而隐瞒不利信息,这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欺骗投资者,但从长期来看很难奏效,毕竟投资者具有记忆性,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长期受企业管理层的蒙蔽。竞争优势理论强调通过披露信息以获得公众信任,是建立在对追求长期利益的企业的研究上,而没有将那些追逐短期利益的企业纳入其解释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种理论的说服力。

2.强制性披露观的不足之处

首先,市场失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市场各种作用的相互影响中,市场失灵是否真正存在尚不明确;而且,政府的管制并不是获得最佳量的会计信息、避免市场失灵的唯一途径,且这种管制带来的作用效果有多大也是无从考证。

其次,因为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而对其管制的解释也不完美。科学地讲,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特征。会计信息的私人物品性质体现在,当特定的投资者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会削弱其他投资者运用同一信息并从中获利的可能性和获利幅度。既然会计信息也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那么我们用公共物品理论来解释未免有些牵强。

最后,用垄断性来解释管制产生的根源同样有欠缺之处。垄断是一种市场失灵,既然企业是会计信息的垄断供应者,那么与个体投资者通过订立私人契约支付垄断价格相比,由社会要求强制性披露的信息获得成本要低得多。如果市场失灵理论的解释力都存在着缺陷,那么用垄断性来解释就会完美么?

四、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一种制度经济学上的解释

通过剖析目前的两种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经济学解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纰漏之处。那么,对于现今各国都采用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是否有更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呢?我们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寻求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变迁受以下变量的影响:(1)政府对该制度存在偏好,而该偏好能够给现有利益集团能够带来收益;(2)各利益方对该制度的接受程度;(3)能促进人们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技术状况和技术创新;(4)在面对新的获利动机时,原有各集团的受益者和损失者的反映程度。因此可以认为,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强制性管制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例如,当信息的接受者处于弱势地位时,即使他们有要求企业管理层进行充分信息披露的愿望,这种愿望也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同样他们的要求也唤不起有权利的第三方――政府的同情心。然而,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资本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寻找各种途径以获得资本。此时,拥有资本的银行和中小投资者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就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其要求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要求就不会在受到忽视;同时,企业为了避免承担过多成本,就会游说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方式进行规范化。而政府作为一个由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复合体,只有当一项制度符合各方的利益、或者可以达到缓解外界环境压力的目的时,才会采纳该项制度。

第7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产权理论;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

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是建立在产权基础之上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是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形成的契约关系,而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模式必然要求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由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使得披露成本全部由供给者承担而收益却由需求者享受,这种利益的不一致必然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

一、产权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产权制度

产权是指针对特定财产的一组权利约束,具体包括财产的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它是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合理有效地组合、调节的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它是由产权结构所决定的,是关于资产运营的权力、责任的基本组织和约束条件,它决定着企业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指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是对会计主体经济业务活动中以货币计量反映的价值运动的一种客观表达。会计信息是各行为主体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特性、特征,以及这些特性、特征符合规定要求、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各方面需求的程度。其重要特征是:有用性,即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可靠性,即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可比性,即能够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从两组经济情况中区别其异同的质量特征;一致性,即某一时期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中的有关项目应使用类似的计量概念和程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和控制可以设定一些质量标准,这些标准就是会计标准。

(三)会计信息产权

从产权的角度来说,只要是资源存在稀缺性,就存在着利益各方对信息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但会计信息的生产需要一定的成本,该成本由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全部承担,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却享有了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收益。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造成了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与供给方利益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因此,明确会计信息产权的归属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应具有知情权,应知晓一定的企业会计信息。但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得出的推论“给定交易费用,应把权力界定给能带来更多产值增加的一方”,我们可以认为,企业会计信息产权应归属于管理当局所有。因此,本文认为,可将会计信息分为普通会计信息和深层会计信息,普通会计信息产权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深层会计信息产权由管理当局所有。

二、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证券法》第五十九条明文规定:“公司公告的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上市文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然而,我国证券市场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虚假陈述事件接连不断。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有些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虚增收入、虚增资产、少计费用、虚列投资收益、人为编造假账等,以达到各自不正当的目的,通过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等来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发生了损失。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或者受利益驱动,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往往报喜不报忧,即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各项会计信息进行夸大披露;不利于公司形象的重大交易或事项则不予披露,致使信息使用者不能完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保持股价的稳定,对于一些可能会对公司股票价格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事件、临时公告等不及时进行披露。许多上市公司很少主动履行其披露义务。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来看,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都难以达到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标准。因此,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现状绝非偶然,而是必然的。这其中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社会以及国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

1.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在我国,虽然近些年已相继制订或修订了《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常常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此外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某些内容空泛,又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差,客观上也容易使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的随意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重要事项的规定,没有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说明;对应收账款只规定可以计提坏帐准备,什么情况下应计提坏帐准备,但什么情况下可直接转销没有做出说明。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

2.社会审计监督不力

注册会计师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国家审计署对l6家具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中发现,在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23份严重失实,占抽查数的71.9%;涉及会什师事务所14家,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值71.43亿元。2007年财政部对所抽查的637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中发现问题.共有88家会计师事务所、232名注册会计师分别受到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给予的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等处理处罚”,由此亦可见会计造假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主观原因

1.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不明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市场上,对于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一直颇有争议。作为企业管理当局,垄断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供给,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随意性、不充分性、随意性和虚假性,严重损害着信息需求者的利益。与此同时,由于会计法规仍不甚健全,投资者会计知识很少而且法律意识淡薄,会计信息需求者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对于会计信息的产权。从这点来看,我国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仍然不明。

2.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利益不一致

会计信息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成本,就目前来看,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成本都由管理当局支付,供其他信息使用者无偿使用。这就造成了管理当局为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就会在法律规定的必须要披露的会计信息基础上,为了降低成本,披露一些低质量、滞后性或虚假的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而作为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努力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既然无法掌控管理当局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那他们就只能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达到自己相对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利益不一致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

四、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

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人员的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要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二)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社会审计监督是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任。因此要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使共成为负有有限责任乃至无限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形成自主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机制。要通过手段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与企业勾结在一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这个行业的公正性,从而规范社会审计监督。政府监督主要是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

(三)建立会计信息分级披露机制

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知情权,对于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从这一角度来说,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应具有对会计信息的产权。但是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的成本均由管理当局承担,从这一角度讲,会计信息的产权应由管理当局所有。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将会计信息分为普通会计信息和深层会计信息,其中普通会计信息产权应作为公共产品,归所有利益相关者所有。而深层会计信息由于成本均由管理当局承担,所以产权也应归其所有。

在此基础上,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谈判,共同制定出应公开披露的普通会计信息,该部分会计信息应有管理当局免费提供,供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使用。同时,管理当局也应根据会计信息含量的多少将深层会计信息分级,并设定不同的价格标准,由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购买。这样生产和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就有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摊,管理当局为了从自己所生产的会计信息中获利,必然会努力提高自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而利益相关者为会计信息的使用支付了成本,必然也会提高自己的努力程度,使购买的这部分会计信息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收益。这两方利益达到统一,自然也会使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现状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苏强.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及其治理机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0):95-97.

[2]赵学武,陈志兴,张岚.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现代商业,2010(14):23-27.

[3]刘昌盛,汤湘希.会计信息产权配置理论:财富最大化假说[J].管理世界,2010(1):177-178.

第8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简析: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规律。

(一)经济水平制约会计发展 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常常会涉及到资金,而涉及到资金就会涉及到会计,因此,会计与经济二者是密切相关的。会计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复式簿记的会计方法产生了;在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本会计产生了;之后,随着股份制公司的产生,出现了会计主体、审计、会计分期假设等思想;到20世纪,计算机得到普及,使得会计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物价变动会计;而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会计应用软件,使得会计人员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二)信息需求是内在动因 会计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工具,具有八种职能:制度职能、规划职能、决策职能、控制职能、监督职能、反映职能、记录职能,其中记录与控制职能为基本职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一个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满足基本需求。马克思曾经提出,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规律就是节约劳动时间,而想要节约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对会计体系进行优化以达到节约劳动时间的目的。另外,随着生产力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而会计系统会不断进行改善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三)会计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杨时展教授曾经提出,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会计的发展,而会计的发展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系统必然是发达的,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会计系统必然是不发达的。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会计作为一种工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优秀的会计信息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并且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一个失败的会计信息体系则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四)其他因素 会计体系的发展不但与经济水平、信息需求有关,还与经济体制、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有关。第一,经济体制因素,一个国家采用的经济体制类型会伴随着采用相应的会计体系,比如我国早期采用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会计体制就采用了前苏联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制度。第二,政治法律因素,政治因素表现为不同的政治体制会拥有不同的会计体制;法律因素表现为不同的国家针对会计制度制定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大的区别。第三,教育文化因素,教育因素表现为每个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不同,因此,人们对于会计知识的掌握水平也就不同,因此,会计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也就不同;文化因素表现为不同国家的文化水平不同,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差距,这会影响会计行为,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社会经济信息化背景下传统会计信息加工模式缺陷

会计活动是以提供经济活动信息为基本目标的,并且要求信息可靠、真实、准确、及时。其中,可靠与真实是保证使用会计信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定的前提。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快,国家与企业、个人,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个人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关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他们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会提高,尤其是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一)传统会计的理论前提 传统的会计理论以四大假设为前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会计主体假设,该假设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承担企业经营过程中责任与成果的人以及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资产的归属问题整理清楚。根据会计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会计理论都是以会计主体假设为前提发展的。均认为会计主体是损益、成本、权益、负债、资产等会计要素的载体,因此,只有明确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才能够确定这些会计要素的归属,所以会计主体通过空间的角度限制了会计的范围。其中,比较重要的会计主体假设为持续经营假设,在该假设下,会计主体可以无限期的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下去,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为解散、清算、破产等原因而消失。

(二)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 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只对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也就是说,传统的企业会计只负责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会计核算。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作为会计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感受经济活动的产生,并且只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交易主体进行会计信息的记录与核算,却忽视了企业进行经济交易时的联系问题。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按照核算单位将整个社会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业务进行分割,它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输入原始凭证、计算机输入或者手工输入生成记账凭证、不同的账表以及与企业相关的会计报告。其中记账凭证是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来源,而不同账表以及会计报告则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因此,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具有个体性的特点,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其操作原理与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是一致的。

三、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动因

目前,不同的企业或者组织对会计信息系统具有不同的需求,而正是这些不同的需求促进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满足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是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所在。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需要对我国用户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把握。

(一)需求主体的多样化 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第一,企业及企业管理层,会计信息可以给管理者提供企业信息;第二,投资者,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和分析企业的风险程度并预期股利收益;第三,各金融机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考察贷款人;第四,业务往来的债权人,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第五,中介机构,会计信息可以协助中介机构提高专业性;第六,企业的职工以及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他们预测、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盈利状况。

(二)需求的个性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在社会团体经营的需求、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以及生存的需求等环境下生成并发展起来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人们对会计信息会有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说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不断改进会计信息系统。

(三)需求内容的扩大化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逐渐扩大,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以及积极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成败、政府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需求。会计信息的内容也需要进行扩充,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主体的需求。

(四)需求的时效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技术的传递效率越来越高,会计电算化技术在现在已经属于落后的计算机技术了。为了提高企业对于信息传递时效性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结合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因此,就需要政府与企业分别在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调整,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市场。

四、我国会计信息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前文可知会计信息系统已经由个体性需求转变为社会性需求,因此,建立社会性会计信息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型会计信息系统;建立政府与企业宏微观结合调控的会计组织;建立多层次服务性会计信息系统市场。首先,本文对会计对象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构建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最后,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对象的定义 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并且会计对象也是属于每个会计从业人员需要解决、面对的首要问题。会计对象客观存在的事物,这与企业学科的对象性质是相同的,对象在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作为与其他学科相区分的标志。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作用的客体,它概括了会计所要研究以及反映的具体内容。传统会计理论对于会计对象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经济活动论认为,会计对象主要包括不同会计主体所要计算和记录的经济活动;第二,会计要素论认为,会计对象也就是会计要素的整体,所以它主要包括利润、费用、成本、收入、所有者权益、负债、资产等内容;第三,价值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是一种价值运动,主要产生与再生产过程中,因此在该观点中,会计只是用于反映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的,这与其他观点中的会计用于反映整体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区别;第四,资金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主要包括可以通过货币来表现的不同会计主体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资金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的同一对象为资金运动。

(二)新型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模型构建 前文提到过新型的会计信息处理是社会化的,不再是单独的企业个体。同时,会计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的融合,它的管理信息资源就是会计信息,同时该系统利用远程通讯、网络和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对所需会计信息进行搜索、加工、传输以及存储、应用等操作。在这种环境下就可以建立一个满足使用者不同信息需求的会计信息网,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行。会计信息处理社会化需要以经济信息来源为基础,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信息,并且这些数据信息在所有经济信息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因此,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本文认为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模型是全面信息化的,也就是说,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或者其他未知的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放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处理,该信息平台可以将企业所有环节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而会计主体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络平台来实现,这样就有利于国家进行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

图1为本文构建的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如图中最后一行可知,该系统处理基础为产品类型代码、行业代码以及地区编码;第二,由上往下看图1,创办企业数据文件包含两大模块:创办企业信息处理模块和创办企业账务处理模块,其中创办企业信息处理模块主要用于处理新办企业的数据,同时形成创办企业的数据文件,而创办企业账务处理模块主要用于处理新办企业的数据文件,同时形成会计账务数据文件;第三,经营交易信息记录模块主要用于处理市场交易数据文件,同时形成市场交易数据文件;第四,形成市场交易数据文件之后,进行分类然后发送至相应地区进行信息处理,同时形成待处理会计数据文件;第五,补充申报信息处理模块主要用于补充申报企业内部数据,同时形成补充申报数据文件;第六,上一步形成的补充申报数据文件通过检验之后,形成待处理会计数据文件;第七,将企业申报的经营交易信息进行录入,形成交易申报数据文件;第八,上一步形成的交易申报数据文件要进行分类,然后在分别发送至相应地区进行信息处理,同时,形成待审核申报数据文件;第九,上一步形成的待审核申报数据文件同样需要进行审核与处理,通过审核的则会形成待处理会计数据文件,而没有通过审核的则需要返回且需要进行重新审核,错误非常严重的就需要相关的审核监督部门进行相关查处;第十,日常账务处理模块对上一步形成的待处理会计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同时形成会计账务数据文件;第十一,统计信息处理模块对前几步形成的补充申报、交易申报、市场交易以及创办企业等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同时形成统计信息文件;第十二,分类、汇总处理模块对前几步形成的补充申报、交易申报、市场交易以及创办企业等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同时形成经济分析文件;第十三,得出最终所需文件,包括:行业经济联系文件、投入产出分析文件以及GDP计算文件等。

本文构建的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第一,实现了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内容的扩充,首先,该模型所采集的经济业务数据是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采集的,因此,信息不但可以包含交易双方完整的信息,还可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原始性以及真实性;其次,该模型在进行信息采集时包含的范围较广,不但包含必要的财务信息,还包括一些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因此,信息内容实现了扩充,信息内容比较充足,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多方位的比较最终进行正确的决策。第二,实现了信息的可靠性,该模型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进行了清晰描述,有利于在会计信息错误时逆向追溯,确保信息的可靠性。第三,降低企业成本,该模型将企业的经济交易数据统一存储于统一的平台上,这样有利于企业进行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节约信息成本。

(三)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的可行性 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的可行性主要分为技术可行性与实践可行性两个方面。

(1)技术可行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依赖于手工记账的,而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以及OLTP/OLAP等技术,实现了会计信息的高效管理以及信息传递。第一,网络技术,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且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效率。同时,网络技术还可以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比如社会公众、政府、客户、供应商、债权人、投资人等提供一个可以用于交流、分享会计信息的网络平台,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以及企业管理效率。第二,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进行经济分析的工具,其原理是利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统计等办法对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得出以前未知、隐含的并且有用的信息来辅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数据仓库技术是一种存储技术,进行辅助分析,其原理是通过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来进行辅助分析。通过数据挖掘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将原始的经济信息进行不同类型的处理,进行深度挖掘,获取更多的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这两项技术不但可以从微观上帮助企业进行正确决策,还可以从宏观上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第三,OLTP/OLAP技术,OLAP技术与OLTP技术主要是用于经济分析以及联机处理。其中,OLAP技术可以通过多个角度对信息进行存取处理,并且具有快速、一致的特点,这一点就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信息分析人员或者CEO等快速的获取信息,并且通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对经济数据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帮助自己制定企业战略决策。OLAP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在多位环境下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报表查询或者账务查询等。所以,OLTP/OLAP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不同信息需求,还可以协助管理者进行快速的信息分析,提高企业的经济信息使用效率及价值。

(2)实践可行性。实践可行性主要表现为节约信息生产成本和满足社会需求两点。第一,节约信息生产成本,作为理性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时都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而降低成本就是提高企业利益的途径之一。因此,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必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二,满足社会需求,传统的会计理论局限于企业内部,而现代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已经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企业之间通过不同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企业的经营目标也不再完全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价值链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建立社会化会计信息系统是必然要求。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会计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从中总结分析了我国传统会计信息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后,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系统形成的驱动因素,最后,通过对目前社会需求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模型进行了构建,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参考文献:

[1]杨周有、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会计研究》2011年第6期。

第9篇: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1 巧妙设疑、鼓励质疑,诱发思维,创设愉快学习情境。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古人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雎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我在讲文件命名时,这样设疑;广州只有一条北京路,不能把其它道路命名为北京路,不然就混淆了,但其它城市例如中山,它就可以把道路命名为北京路,在文件夹和文件命名中要注意什么?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激起疑问:插入不同格式的音乐文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插入的影片不能播放?同时,我注重在巩固练习时留疑,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中,针对新学知识精心设计一些发展性问题,有利于深化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将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2 用生活中的事例生动的比喻或用小品创设愉快情境。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品一般要短而精,占时二到三分钟,适合穿插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物轶事、有效的比喻、小游戏等等。多利,形式的教学小品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实践证明:这些小品能引起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如讲到计算机系统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是极为庞大的,就好比一个人在堆满了谷物的仓库里打谷子,怎么施展得开,工作效率又怎会高呢?于是,人们把谷子堆在仓库中,自己拿了一部分谷子到场院中去打,打完了再送回去。这下子,可没什么碍事的东西了,打谷子的速度快多了,效率提高了。计算机也是这样解决同类的问题。它把大量有待处理和暂时不用的数据都存放在硬盘中,只是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调到内存中,处理完毕立即送回硬盘,再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硬盘就是计算机的大仓库,内存就是它干活的场院。又比如我在讲文件夹时,我将文件夹比作某个同学的一个黄色的小书包,书包里装着六大科的课本,课本里还夹着试卷,这些课本就是小文件夹,试卷就是文件。在讲文件的路径时,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出他上学和回家的路线,将这种“路线”引申为查找文件的路径。再问路径是唯一的吗?你走不同的路线回家会不会迷路?学生在简单的比喻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3 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创设愉快情境。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他们都有争冠军、拿第一的渴望,即使在两个人的比赛中取胜也感到激动和高兴,因此我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在我的教学班中,我一般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一组中既有信息素养较好的,也有信息素养很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协作学习。对于某些问题我将它设计成抢答方式,本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有时对一些易出错、模糊的问题展开辨证或讨论,比如,怎样的一部计算机才算是高性能的计算机?然后再由本组一位学生综合回答,这样辩论或讨论使问题得以澄清,这也是学生倍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每到此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学生忽而屏息思索,忽而眉飞色舞。当然,回答问题出错也在所难免,可能造成不愉快,不过教师处理恰当及时鼓励,以充分信任的情感帮助其自我纠正,让其进一步思考,把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心情巧妙地化解,使其愉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硬件时,分别拿两条不同类型的内存,要学生从外观分辨它们的类型并说出它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