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不文明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起大学生,人们普遍会认为是一个高素质群体的代名词,而大学校园也被认为是广大有志青年追寻梦想的地方,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最近网上一些专家针对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作了一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活中存在最常见的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主要包括厕所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校园内乱写广告;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师、自习室接听电话、聊天、打闹;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沉迷网络;抄袭作业、考试舞弊;在公共场所与异性有不得体行为等。那么为什么如此的“高素质”群体却表现出以上“低素质”的行为呢,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淡薄,正是由于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的淡薄,才使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主观原因:主要由于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探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苦恼和彷徨,对于有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当遇到挫折和苦恼时,心理上的强烈不适感便会产生,在这种暂时性的不适过程中,如果自我调节不当,甚至还会衍生成变态心理。当代有些大学生往往会片面的认为只要学习好技术过硬,道德和文明简直无足轻重,只要自己舒服,不犯大错误,照样走遍天下。因此自身从思想上首先放弃了文明意识的建立。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客观原因:造成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现状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独立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未完全形成时期,所以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不文明行为和意识每天都会伴随左右,那么必然大学生自身会受到不文明行为的侵害,加之学校对学生文明意识培养的力度不够,惩罚措施模糊不清,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文明教育受到严重的抵销;其次,腐败现象动摇了大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文明意识的信心。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难免会比较片面化,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走极端,在看到一些,等不良社会现象未得到有效解决时,就会产生动摇心理,认为讲文明和有道德只是一些表面的空话,只会限制他们前进的步伐,进而产生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理;第三,是高校自身的文明教育软弱无力。从当代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们普遍重视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始终为就业等问题做准备,从而忽视了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人海茫茫,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学生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完善,但内心发展状况却各不相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应从两方面着手。
1.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意识。其次,要时刻注意社会道德和不良现象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每天都会与外界进行十分密切的接触,他们容易受到外界正面的影响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群体,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很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行为意识的偏差,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教会学生分辨事物与现象的好与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第三,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第四,要注重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善于利用舆论的作用,教会学生抵制不文明行为。
题
报
告
范
文
立项编号
课题名称
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研究有效途径
课题类别
心理健康
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
(盖章)
xx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年
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本课题是在xx年xx月杜林乡代营小学开题,评议专家是:参与人员是本校全体教师。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本课题题目是: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研究的有效途径。
研究内容是:
1、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教学中渗透为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组织分工:
为使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实践,
通过印发《校园文明公约》、《校园文明歌》,召开师生大会,利用班会,晨会,校园小广,
国旗下讲话,出墙报,出专栏,张贴文明标语,出文明礼貌内容的展示版等形式,大造舆
论,使师生充分了解文明礼仪活动的做法和要求,认清其目的,意义,充分认识讲文明礼
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文明进步社会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是进一步培养具有良好日常行为的要求,是打造文明和谐校园的基本体现,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广大师生认识到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体制,强化监督,保障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我校在建立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下狠下功夫,逐步完善了三项机制,使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呈现载体丰富,色彩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态势。
1、建立领导机制。学校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建立了由校长主抓,教室师人人各负其责,全员参与的领导机制,成立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及成员分别分管学校的一个年级组,活动中要深入下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完善领导例会制度,每周领导例会时专门部署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情况,并定期将各自负责的年级组活动开展情况做以阶段性总结、汇报、交流。
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文明礼仪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少年儿童学礼仪,用礼仪,对讲文明礼仪的班级进行奖励和表彰,通过现场会,经验交流等形式,宣传和推广示范班级礼仪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建立教师督导评估机制。将学校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纳入对教师的督导评估,并与教师考核、评优、晋级挂钩。
研究进度:
我校本着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段实施,逐步推进,重在实效,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实践育的原则,从学校教育和学校实际出发,确定了以“学礼仪知识,做文明学生,树实
验形象,创和谐校园’’工作思路,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为切入点,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为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稳步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明确目标,分段实施。
第一阶段:以校园礼仪教育为主,兼顾其他礼仪的培养,开展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学生随
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师长,主动问好,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不随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地吐痰等方面的礼仪行为。策化、养成、固化学校文明礼仪,使学生逐步养成文明礼仪规范。
第二阶段:以家庭礼仪教育为主,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出入有礼,热情待客,礼貌拜访的好习惯,并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经常主动和父母沟通,正确处理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第三阶段:以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师学生逐步养成在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让礼行,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遵守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等文明习惯伴学生健康成长。第四阶段:以国际礼仪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文明程度,加大国际礼仪的宣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师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国礼仪,在与外国人交往中都能不卑不吭,知书达理,展现少年儿童良好的精神风貌。
.本课题创新程度:
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的少年儿童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利的,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该课题作为研究题目的理由。
研究目标:
本研究目标是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着重于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开辟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小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课题研究基础:
1.研究人员精干,业务出众。课题组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科研能力。他们年轻有为,在各自的岗位上曾获得了不少荣誉,同时,他们又十分好学、工作热情高。
2.对国内外礼仪教育的动态有了较好的把握。阅读和研究了相关资料,借鉴了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及其教训,并找到了本课题研究的新的起点。
3.学校将心理健康作为特色已多年并成为沧县示范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
课题组成员中有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项省市课题,均已结题,课题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途径:
礼仪教育进课堂。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礼仪因素,通过课堂教学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加大礼仪知识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礼仪知识。2、征集礼仪文章、组织小学生以文明礼仪为内容开展童谣、儿歌创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成为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3、查找不文明行为、动员小学生做一名“文明礼仪监督员”,对学生、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进行调查、监督,并将发现的不文明现象向师生通报,促进学生讲礼仪、用礼仪。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互相监督,从细节做起,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4、举办中队会拉练。全校各中对相继开展了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文明天使在校园”“文明之花出处开”“文明用语我先行”“文明上网我做到”“礼仪花香满校园”等贴近儿童实际的主题队会,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学生在准备队会,表演节目的过程中接受文明礼仪的熏陶。5、家校互动、通过致家长一封信、送礼仪知识读本,召开家长会等活动,动员家长和小学生一起学礼仪,把校园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拓展到家庭,把家庭教育的成果在延伸到学校,达到家校互动的目的。6、社区实践、学校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学校不乱扔杂物,一走出校门就有乱扔的现象,对此,组织各班走进社区,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开展了“我为社区添新绿”“做清洁小卫士”等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分配金额: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多年来以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此课题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和参考资料,学校并把这一课题作为重点课题,在其它经费上予以保障。
预期成果: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
10
项
以
内)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1
2018.
9
《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
2018.10
《春风化和雨
绽放礼仪花》
论文
3
2018.11
《农村小学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途径》
论文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限
报
2
项
)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
2018.12
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有效途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可加页)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五、乡、镇中心校(县办学校教科室)意见
盖章
年
月
一、统一认识,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以深刻长远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构筑起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和社会为载体,学校和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成立了由校长孙凯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以绿色观念教育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建设及创新意识。形成"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链条,把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把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重视课堂主渠道,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
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考试中有环境教育内容的题目,有比分。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发挥了环境教育的辐射作用。构建起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开展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站定期广播环保知识,利用宣传栏定期出专刊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张贴环保标语等。
3、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加快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进程。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等,征建了运动场,校园小广场及其附属设施,有计划购买花草树木在植树节、青年节、妇女节等节日中种植。由于有科学规划,有每年持续植树和有效的管理,我校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把校园划分成若干区域,由各班专门负责净化并进行检查评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次总评比,把环境教育和爱护校园列入评选文明班级的重要条件。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和防病各项工作。做到校舍净化,无卫生死角,厕所无异味,食堂符合卫生要求,餐具每餐高温消毒,保证教工、学生的身心健康。
4、投身社会大课堂,环境体验教育效果突出。我校通过以生活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多种环境实践的课外、校外及社区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每年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以及世界人口日、世界粮食日组织学生参加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活动;通过讲座、诗歌朗诵、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演讲辩论、科技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爱鸟护鸟、绿色消费、对周边环境进行监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行动;鼓励学生撰写环境论文、调查报告进行环保方面的小发明、小设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环保知识科普小制作竞赛,在市县级比赛中均获得骄人的成绩。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由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以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寝室文化的定义是:“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寝室文化是以寝室为环境,依托社会文化背景,以寝室成员为主题,在寝室生活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的组成”。包含寝室设施、环境卫生、室内陈设等在内的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物质形式是寝室文化的基础,而体现为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精神形式是寝室文化的核心。大学生寝室文化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是在一定物质文化基础上,通过寝室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发源地”和“消化地”,并直接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也成为了大学校园管理与建设的重点。
2 建设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意义
第一,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寝室文化,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基础、关键的作用。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利于大学校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第二,寝室文化建设的开展,使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到优化,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同时,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形成的积极、健康、文明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增强了大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家”的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文明程度、身心健康等具有特殊意义。
第三,良好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促进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制度化进程。寝室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每个寝室成员的作息,成员在寝室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了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自身不同的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了整个寝室文化,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寝室成员的行为和发展。寝室文化可以使得寝室成员在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受到影响和感染,使它们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对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大学生寝室文化面临的问题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物质基础较差。这体现在寝室内部生活设施缺乏,住宿条件差,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足够的寝室提供给本校学生,而只能依靠学校附近租房来满足学生的住宿,寝室内成员存在拥挤的情况。寝室卫生条件差,有的学生寝室通风条件差,空气混浊,寝室内物品摆放凌乱,寝室楼道的墙壁上满是学生的脚印。部分大学生寝室存在安全隐患,私拉乱接情况严重,滥用违章违规大功率电器,乱扔烟头等,这些都为寝室成员的安全埋下隐患。另外,在学生寝室也存在着浪费的现象,长流水、长明灯的情况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精神层面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不规律,不良习惯颇多,寝室不文明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道德欠缺。有的同学在寝室喝酒、抽烟、熬夜、打游戏成瘾、大喊大叫等,不仅对自身健康不利,也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很多大学生把寝室只是看做是临时住所,忽视了寝室对他们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寝室缺乏“家”责任感,或者说没有找到归宿感。
4 建设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制约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建设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大学生寝室文化迫在眉睫。既然寝室文化的两个层面都不成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那么寝室文化的建设也应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根据建设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建设力量,健康、积极的寝室文化的建设不是单方面某个人或团体就能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学校、教室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其中,学校力量为寝室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保障,教师的管理和正确引导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学生的自我改变和积极主动性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关键。依靠这三方寝室文化建设主体来逐渐形成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进而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针对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校首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住宿保障,增加投入,从物质上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给学生一个整洁、宽敞、明亮、现代的生活学习环境。作为保障力量,学校还应建立健全一系列寝室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将寝室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范畴。对学生寝室提出要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其次,教师作为寝室文化的中坚管理队伍,他们的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包括后勤管理人员以及大学生辅导员对学生寝室的管理,后者的管理起到了主要的监督和评估的作用,辅导员教师应加强与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经常深入寝室走访,要以寝室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前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生活状态的基础上来展开互动,通过积极开展寝室文化建设动员会、多彩的寝室活动等来给学生灌输寝室文化建设的意义,充分发挥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学生积极分子的先锋带头作用,通过他们进行引导、团结、凝聚,增强辐射力,调动学生建设寝室文化的积极性,逐渐改变学生对寝室文化的错误观念,使其能够自发地、主动地维持好寝室卫生与安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最后,良好寝室文化的形成关键还是看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寝室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认识不到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寝室文化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不能真正的建设好寝室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与老师提供的寝室文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下,积极主动、自觉培养自己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改正不雅、不文明的行为举止,把寝室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家”。
健康、文明的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需要“把寝室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他们在高雅、健康、融洽、活泼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在活动中接受科学真理的影响,高尚情操的陶冶,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早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俐等.地方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2]陆剑虹.运用互动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文平. 试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礼仪教育 就业竞争力
所谓礼仪,可分为“礼”“仪”二字加以解读。“礼”,尊敬、崇敬;“仪”则包括容貌举止、理解等含义,是“礼”的外在形式。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等都是古代学者关于礼仪教育的论述。而现阶段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在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上出现了些许偏差,即重专业素质教育,忽略了礼仪教育的教育思路削弱了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以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培养目标是劳动一线的中基层管理、技术骨干,是成功适应社会、富有拼搏精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礼仪教育作为个人价值实现、事业成功的“软保障”,如何将礼仪教育与培养切实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去,为学生职业道路开辟良好开端,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工作之一。
一、从就业视角看高职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才竞争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而高职院校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当前的首要任务。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作用。
其一,礼仪教育是规范高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作为公众认可的普遍行为规范,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也成为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良好的礼仪规范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其二,礼仪教育是推进高职生“准社会化”进程,提高其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如培根所言,礼仪是“永久的推荐书”,是人际关系的“剂”,有助于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依赖于人”逐步向“独立于人”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自信自尊,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有效排遣不良情绪。
其三,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素质修养,道德自觉意识以及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高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艺术地事物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广泛认可、获取长远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
其四,礼仪教育是塑造高职生尤其是商科生良好职业形象的主要教育手段。
因此,及时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是在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发掘个体功能性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服务于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教育手段。
二、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礼仪修养水平分析
礼仪修养水平是衡量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最为直接的标准。从整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大多具备相应程度的礼仪素养,但礼仪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于部分毕业生中,礼仪教育仍有待改进。
从现阶段高职生、同时也是部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礼仪失范现象来看,其礼仪修养存在与所受教育程度不对等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缺乏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失衡及生活细节等方面。如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公众场所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尽管此类现象属于个别情况,但作为教育者,应及时加以重视,根据礼仪失范成因采取相应对策。具体而言,高职生礼仪失范原因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偏失、欠缺礼仪基础以及社会氛围的负面影响;二是学生普遍存在接触迎合外来文化的现象,对礼仪的存在发展缺乏认知;三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未将礼仪教育提升至相应高度,缺乏重视甚至于未开设这一课程;四是学生内在心理的人格“单面化”趋势与礼仪规范的“多面性”产生冲突。
三、探索强化高职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职礼仪教育定位应凸显针对性
高职礼仪教育归属于高职课程体系,其角色、内容定位都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特征。从教学内容上可简略划分为基本常识礼仪、专业礼仪教育两部分。前者侧重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礼仪教育,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差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道德取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日常行为礼仪、社会礼仪教育;后者则指专业礼仪教育,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职业礼仪技能培养、岗位可操作性特征,尤其是在服务行业的系统化礼仪教育中还应加入相应的地域礼仪文化特色、职业意识培养等内容。
2.高职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其一,将礼仪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阶段礼仪课程通常被作为就业前的包装教育在毕业或实习前夕进行教授,难以达到预期素质培养目标。课堂教育作为系统规范化训练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将其作为习惯养成教育加以实施。从入学教育开始,将礼仪教育纳入规范化管理,结合日常校纪遵守、教室、宿舍文明规范,逐次培养其道德行为规范、举止仪态以致人际关系处理,实现学生礼仪素质的实质性提高,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其二,礼仪教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礼仪课程并无甚深奥的理论内容,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其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仪态模拟、情景模拟、角色模拟等教学形式,将知识讲授、模拟练习与具体的社交环境相联系,从标准礼仪规范的实践掌握着手,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发掘其社交潜能。此外,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特定环境加以督促练习,使高职学生在长期的习惯保持中逐步养成得体大方的日常礼仪规范。
其三,校园文化渗透,隐性熏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礼仪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渐次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与文化品格。一是要利用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以艺术长廊、院系板报等外在显性艺术形态陶冶学生情操;二是以校园网络传媒传播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礼仪自觉意识的形成;三是继续推广校园文化活动,将礼仪竞赛、人文素质讲座等主题活动融于学生业余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礼仪素质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外在个人素养表现。高职教育应对建立健全相应的礼仪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过硬技能本领的同时,也将高职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程秋莹.关于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关键词:卫生类中职学校;新生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51-03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我校2011级新入校的中专层次一年级学生共1476名,其中,女生1287名,男生189名。我校以护理专业为主,在调查对象中,护理专业学生占总数的94.8%。
调查问卷 问卷系自编,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从九个维度进行调查。
调查程序 在答题卡上作答。问卷回收后,首先进行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共获有效问卷1464份,有效率为99.2%。通过读卡机阅卷,然后建立数据库,利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有基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但有相当多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清,甚至有明显偏差。调查发现,有一半的学生把赢得别人的尊重作为自己的追求,一多半的学生没有理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的评价过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造成自信心严重受挫有很大关系。
职业思想与学习态度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近1/4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家长的意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到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但缺乏学习信心,这应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习上“失败”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很大关系。可喜的是,近2/5的学生打算提高学历,这说明学生及其家长已认识到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的要求已经提高,持中专学历在医院就业已越来越困难。另外,近几年对口高职考试录取分数较低也是学生有信心提高学历的原因。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符合社会公德规范,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是非观念不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严重。更有不少学生已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诚信缺失,法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哥们儿义气重,遇事易采取极端行为,不计后果。校园内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文明用语较为普遍。所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 相关调查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人们常说,现在的学生特别是“90后”,过于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而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责任心和爱心,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同学有困难时能伸出援助之手。但也不可否认,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意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他人的困难漠然处之。有1/4的学生缺乏集体归属感。
心理健康与心理品质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调查结果不乐观。虽然总体上看学生的心理是健康向上的,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非常严重,出乎我们的意料。有一多半的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缺乏自信;有1/4的学生抗挫能力差,不是被“失败”打倒,就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总感到不如别人。这些消极心态应与他们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得到来自学校及家长的批评较多、鼓励较少有密切关系。部分学生人际关系不良,近1/5的学生用不正确的方式排解心中的郁闷;部分学生心理闭锁,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之间的关系好于学生与教师及家长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最差;教师的冷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破罐子破摔等严重的负性情绪,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80%的新生存在忧虑、焦虑心理,害怕受到批评、被同学欺负、没有朋友,这是因为他们从家庭生活跨入学校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新的人际关系还未建立,缺乏安全感所致。所以,尽快引导新生适应学校环境,加强新生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调查发现,学生消防知识缺乏,有83.0%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68.8%的学生不清楚火警应报告哪些内容,2.2%的学生不知道火警电话号码。在回答“出门时,是否会锁好自己的贵重物品”时,有66.5%的学生“注意锁好”,18.9%的学生“时有忘记”,14.6%的学生“经常忘记”或没此习惯。当问到“你向网友透露过个人信息吗?”有49.2%的学生给了肯定的回答,其中5.5%的学生“只要网友想知道就告诉他”。当“异性网友约你见面”时,有66.9%的学生“不会去”,26.1%的学生“先不去,谨慎点好”,4.3%的学生“犹豫不定,但想去”,2.7%的学生“很高兴去”。此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防范能力不高。特别是消防安全知识匮乏,一旦发生火灾,绝大多数学生不会逃生,不会报警,1/3的学生对财务安全重视程度不够,1/2的学生向网友透露过个人信息,部分学生会轻易与异性网友见面,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学生以女生为主的卫生学校潜在的危险极大。所以,安全教育对中职新生是亟待“恶补”的一课。
性认识与性健康 调查发现,41.0%的学生在初中就有早恋的经历。当问到“你认为同学在校内谈恋爱是为了什么?”10.3%的学生认为是“纯真爱情”,44.4%的学生认为是“慰藉解闷”,45.3%的学生认为是“赶潮流”、“玩玩而已”。当问到“你对同学在校期间谈恋爱的态度”时,35.0%的学生不支持,49.3%的学生“不反对也不提倡”,15.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限制”。当问到“你认为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亲密行为可以到什么程度”时,有35.2%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吻”,有10.3%的学生认为可以“发生性关系”。“你身边谈恋爱的同学发生了,你怎样看?”77.9%的学生认为是“不道德”、“荒唐行为”,22.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正常”。“你对性知识、性健康有多少了解?”只有2.5%的学生有“较多”了解,29.5%的学生有“一般”了解,68.0%的学生基本不了解。调查结果显示,2/5的新生有早恋的经历;对同学在校内谈恋爱,90%的学生觉得是为了“解闷”、“玩玩”,65.0%的学生持不反对态度,更有10.0%的学生认为可以发生性关系;近1/4的学生对恋爱中同学发生表示认可;而97.5%多的学生对性知识、性健康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所以,对学生特别是对女生进行性知识、性保护、性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嗜网”状况 有25.5%的学生在“喜欢什么样的娱乐活动”选项中选择了“上网”。在回答“上网主要参与什么网络活动”时,19.6%的学生是“查找资料”或“浏览新闻”,75.2%的学生是“QQ聊天或看电影”,5.2%的学生是“玩网络游戏”。有36.5%的学生玩网络游戏是为了“消磨时间”,5.5%的学生“喜欢”、“沉迷”网络游戏。当问到“结交网友的目的”时,41.9%的学生是“打发时间”,47.1%的学生是“说说心里话”,8.4%的学生是“体验超现实生活”,2.5%的学生是“结交异性朋友”。从调查结果看,虽有1/4的学生喜欢上网,但只有5%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嗜网”状况并不十分严重。80.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说明中职新生思想较为空虚。虽然喜欢网上结交异性朋友的学生为数不多,但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大。所以,应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
家庭背景 调查发现,13.3%的学生其父母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56.2%的学生其父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27.4%的学生其父母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只有3.1%的学生其家长一方具大学文化水平。39.5%的学生有一个兄弟姊妹,31.7%的学生有两个及以上兄弟姊妹。其“读书费用的来源”,只有40.5%的学生是靠“父母的固定收入”,35.1%的学生靠“父母外出打工”,17.4%的学生是靠“父母种地或养殖”,7%的学生靠他人的帮助。12.0%的学生与父亲或母亲单方生活在一起,8.6%的学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家庭有几个特点:一是父母文化程度偏低,70.0%的学生家长是初中及以下文化;二是兄弟姊妹多,独生子女不到30.0%;三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60.0%的学生靠父母打工、务农或别人资助上学;四是不完整家庭多,20.6%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客观因素综合起来,必然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总体看,学生的身心素质基本状况良好,主流是健康的,思想道德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有相当多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公民素养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史海亮,邹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2010(1下):144.
[2]关春雨.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C].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450-456.
[3]徐微微.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1(26):199.
[4]崔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08(14):166-178.
[5]马兴建,张智敏.中职学生道德素质与德育途径现状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1(14):134-137.
一、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
让少先队组织有效地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把新课程的一些新思考、新理念,以及少先队活动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新实践、新体会融会贯通,我们的少先队活动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现在学校都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较好地锻炼并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当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许多新鲜事物产生,有许多新的气象,当然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少数不文明现象,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校本课程让队员选择多样的探究、实践方式,使队员们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所提高。镜湖小学就针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保护湿地爱我家园”系列的活动:我们首先成立了30个以湿地有关的事物命名的中队,如“白鹭中队”、“草鱼中队”等,每个中队根据大队部的方案安排制定了自己的探究活动方案,如有的中队专门就白鹭这一鸟类进行了研究,有的中队对湿地周边的植物进行了统计,有的中队对湿地的鱼类等进行了分类研究等,队员们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以及展示,然后在大队部的牵头下编制成了校本课程书《走进湿地》。与此同时,大队部还组织了丰富的大队活动,如由“湿地探究小组”开展的“我给湿地洗把脸”活动,“湿地――我的家园”板报比赛,“湿地之行”百人书画擂台赛,“湿地采风”活动等。队员们不仅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如队员们在查找水污染资料时,发现河面上的一条死鱼,顾不上刺鼻的臭味,打捞上来进行解剖分析,还冒着酷暑,卖力地打捞河面上的水葫芦,同时也不忘拍下一组组水污染的特写镜头,并通过展示,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迫切性。从另一层面我们深切地看到了探究性开放型体验活动能够给我们的队员带来激情,能让他们真正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在广博的大自然中再次寻找自身能力的价值。
将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改革、在教师发展、在队员成长等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有利于发掘队员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队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辅导员个性的养成,少先队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重建过程中,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决定了辅导员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新课程中的辅导员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队员共同成长。
二、少先队活动与学校特色项目的互相联合
学校特色项目是一个学校对外宣传的亮点,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而这些特色项目的参与者就是少先队员,活动本身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镜湖小学的特色就是成立了许多个性鲜明的社团组织,如“小喇叭社团”、“新星小剧团”等,队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申报参与。我校把学校特色项目与少先队工作统筹起来,通过组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我们组织“小明星进社区”活动:“新星小剧团”的队员们为润心花园的社区居民们带去了绍兴方言相声、表演剧等,“妙笔生辉”社团的队员们还现场为社区居民们书写了迎新对联等;在读书教育系列活动中,“镜湖韵”社团的队员们不仅为我们表演了古诗吟唱,还为我们朗诵了自创的儿童诗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小喇叭”社团的队员们能随时记录、采访新人新事,并利用小广播和红领巾电视台进行播报……切合实际的少先队活动,培养了少先队员严瑾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负责专心的做事精神,也培养了他们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
三、少先队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渗透
校园文化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对提升少先队员的自身素质、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在陶冶少先队员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校园文化活动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凝聚激励和塑造作用。
绍兴市越城区镜湖小学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的优势资源,利用镜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一资源,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镜湖湿地的资料,如上网查询,走访有关工作人员,采访、调查当地村民,将收集的信息记录在队员自己的“采蜜本”上,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小组间相互交流,将收获卡、采访卡、小论文、小调查报告、实践活动等成果用橱窗、主题长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外,我们还围绕学校的特色活动,把一些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和人物,如全校最具有创意的读书格言、最具有人气的大队干部等,制作成小展板,张贴在走廊等地方。
通过这些活动载体不仅增强了队员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还使队员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因为参与了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也增强了队员们“我是学校小主人”的自豪感。
四、少先队活动与生活发展的结合革新
农村少先队活动面临的问题、依托的环境,时常会发生变化,活动应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队员的身心需求等。这就需要辅导员从日常生活中筛选出精华来作为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反复锤炼主题,开展创造性活动,从“小”入手,以“小”见“大”,用朴素的形式实现高效发展。如根据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开展“走进农家包粽子”、“有滋有味尝粽子”、“热粽飘香话端阳”、“端阳节里思屈原”等系列小活动,不仅使队员学会了包粽子的技能,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而且把亲情、乡情、爱国情融为一体,在小活动里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热爱农村的大教育。又如:假期恰逢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我们安排了队员们在这一天返校,开展“神秘的宇宙”活动,队员们不仅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观察了日全食,还了解了宇宙的奥秘等。这种既与传统节日、生活发展结合但又有所创新改革的队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练就技能、接受教育。
【关键词】高校,交通安全,治理措施
一、高校校园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人流增多,人车混杂。近几年来高校人数和车辆迅速增加对高校交通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校扩招以来,高校人数迅速增加,截止2012年据教育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统计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已达到近7480多万人,相比1999的在校学生数增加了120倍。同时,随着高校对外开放的程度提升,高校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来往人员频繁,人员的增加必然增加车辆的使用,而面对庞大的交通量校园内的交通设施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因而校园内经常发生交通阻塞也就司空见惯了,特别是上下学高峰期,道路拥挤不堪,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校园交通管理水平底下。高校内日益凸显的人、车、路三者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园交通管理水平低。一方面,一直以来,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就处于学校管理的边缘,大部分安保工作集中在行政楼、教学区以及教职工和学生宿舍等地而针对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校园内交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和管理人员对校园内交通的监督不到位,使得校园内交通出现混乱的状况。另外,许多高校校园内道路规划存在缺陷特别是老校区,由于当初建校是没充分考虑,使得校园内道路狭窄崎岖,随着高校的发展人流与车流的增加,原有的校园道路规划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加之校园内交通标识、标志少,不明确,甚至有些高校没有交通标志牌,或者有标志牌却无人管理等现象。总之,校园交通管理显得杂乱而无章法。
(三)主体校园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从最近几年发生在校园内的交通事故不难看出,高校师生的校园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由于交通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在校外,而校园内交通事故相对较少,容易造成大部分师生对校园交通安全产生误区,即即便是不遵循交通规则校园内不会发生交通安生事故。因此,在高校内乱停车辆、随意行驶以及乱走路等现象随处可见。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时候也很少提到校园交通安全,由此可见,师生的校园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校园交通安全在法律上存在盲区。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全国性立法处于基本空白状态,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彻底回应了当下校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其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校车,是指依照本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接送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小学生专用校车”。明显排除了高校校车及校园交通适用《条例》的可能,虽然部分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办法》或《规定》,但是高校校园制定的《办法》或《规定》不具有普适性,仅适用于本校校园,也缺乏权威性。对于规范高校校园交通安全,完善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制度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校园交通如同是校园的神经网络,它不仅承载着方便校园内交通和沟通校园各功能区的使命,也是校内师生交流、生活的拓展空间。上述校园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影响到校园内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更威胁到校园内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的管理就显得刻不容缓。
二、高校校园交通安全治理措施
(一)交通需求管理
关于校园交通的需求管理,其目的是降低校园交通的需求,保证交通需求小于交通供给。通过一定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需求,同时提倡其他方式减少停车面积以缓解校园交通压力,改善校园交通拥堵的现状,确保校园宁静。
1、鼓励步行的策略
学校应鼓励和提倡学生步行,对于积极参与步行策略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一方面减少了学生自行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空间,减少了校内停车面积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必要的机动车辆增加了停放面积。这样的做法为控制交通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2、机动车控制策略
(1)校外机动车采用通行证和收费策略。对机动车采用通行证策略,有通行证的车方能进入学校。此外,对于进入学校的外来车辆进行停车收费策略,停车收费按小时计算,如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等高校就采用上述两种策略以控制外来车辆的进入。这样既能有效减少个体停车的时间,又能使校园车位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停车的需求。
(2)校内机动车采用收费策略。对于教职员工的机动车仍然采用收费策略,停车按小时收费,通过提高教职员工的通行成本,以降低其大量使用机动车的比率。同时应鼓励老师在上下班时间乘坐校车,减少来自学校内部的交通需求。这样既能减少教职员工的通行费用,增加学校机动车停车场的面积,又能为外来车辆提供更多的停车空间,降低校园交通需求。
(3)鼓励共同乘车策略。对于目的地相同或路线大体一致的教职工,可鼓励他们采用合乘一辆汽车往返校园的策略。教职员工可以约定时间在具体的地点等候,然后一同往返。这不仅减少了个体机动车的数量,降低了教职员工出行的交通成本,降低了车位需求,同时还增进了教职员工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二)加强校园交通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主体校园交通安全意识。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除了人车流多、道路狭窄以及路况不熟等客观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主体校园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因此增强主体校园交通安全意识对防治校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或者交通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向全校教职员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可以采取安全宣传月、道路交通安全建议征集、交通安全管理岗位体验等方式提高大家对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关注程度,潜移默化的将安全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行为之中,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对在校园内不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例如在机动车道上追逐打闹,或者进行体育或其他娱乐活动的行为要积极制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让不文明、不安全的行为失去扩散的土壤。
2、定期对校园内车辆驾驶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驾驶能力和安全意识,敦促他们在校园内文明行车,按规定车,定期对其所驾驶的车辆进行检修,确保车况的安全,时刻保持校园交通安全的警惕性和责任感。定期对校园交通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与教育。校园交通管理处于校园管理的边缘地带,校园交通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业务能力也相对较低,而交通管理人员对校园交通保持顺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安全意识对校园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校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校园交通系统
由于很多高校特别是老校区在期初建设的时候只对教学楼、行政办公楼以及教职工和学生宿舍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对校园内交通设施建设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后来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校园内人、车、路的矛盾就越显突出。因而,完善校园内交通基础建设和合理规划校园交通系统也就迫在眉睫。
1、大学校园中,由于自行车经济实用的性质,被众多大学生作为校园交通的首选通行工具,大学校园中的自行车数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校园中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因而校园交通规划中,必须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三个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在这里可借鉴城市交通设计的手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人车共处”设计手法。“人车共处”是基于一种人、车、环境和谐的氛围,要同时满足车行便捷和人行安全两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对路面进行区域划分,像城市交通设计中,有专用的公交车道、人行道、货车道等。“人车共处”的好处是确保机动车、非机动、行人等各自出行的需求,不拘泥于传统的设计模式,真正实现了以上三元素的和谐并存。此外,根据校园交通的特殊性,还可采用“步行者优先”设计手法,是指在人车共存的情况下,对机动车辆进行限制,让行人先通行。这种形式适用于校园的特殊功能区,比如学生住宿区,在学生住宿区经常会有机动车出入,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出入,对其限制又有别于“人车共处”的设计理念。
2、在进行校园交通系统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校园内交通的特殊性。上下课是人流和车流的高峰时期,而且人流、车流的流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流向单一性。通常,高校校园的学生生活区设在教学区的左、右侧或后部,而不是前部,学生是从教学区的左、右侧或后部进出。在短时间内,由几千学生乃至万余名学生形成的集中人流,每天有4至6次往返于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可见,做好集中人流的疏导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最好设置多条通道,以分散人流,保证安全。以清华大学为例,在校内主要干道交叉口,每天上下班(学)时间自行车的交通流量,每分钟已超过100辆,路面上十分拥挤、不安全。这是1994年的统计,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的情况更为严重。
在校园交通组织规划中还应考虑另一个重要的机动车群体,即生活和后勤的货运车辆,这是校园交通组织规划中不能排除的因素。应单独为生活、后勤的货运车辆开设出入口,出入口的选择最好是人流量和车流量少的那一侧。此外,货运车辆的进出路线应尽量避开教学中心区和学生生活区。
3、完善校园内交通标识。很多校园内交通标识、标志少,不明确,有些高校甚至没有交通标志牌,因此要完善校园交通标示、减速带、警示灯等,规范机动车辆的行驶路线达到交通无盲区。维护校园交通道路特别是路况不佳的老校区,根据现有情况提出整改方案,补休路面和基础设施,使路面无大坑洼现象满足校园交通安全的需要。
(四)建立健全校园交通安全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提升校园交通管理水平对保障校园交通安全,维护校园交通顺畅有着重要的作用。
1、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对主体进行校园交通安全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要完善校园交通安全制度,认真落实校园交通管理责任制,做到奖罚分明和谁管理谁负责。此外要引进现代交通高科技设备,时时对校园交通进行监控和管理。例如引进门禁系统统计进出校园车辆,控制校园内车辆的数量防治因进校车辆过多而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校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安装电子监视设备,对校园交通进行远程监控等。
2、全校统筹合理安排上下课时间,分散交通人流高峰。由于高校内的上下课时间比较集中,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人流与车流,无疑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全校可以分时分段安排上课和下课,使上下课时间有序错开,避免大量人流拥堵道路,实现人流高峰在时间上的分流,因此,合理分配人流是解决校园交通安全的最优方案。此外还可以通过在一些干道上设置相应的标志以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通行达到空间上的分流。
三、结束语
高校校园是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智力宝库,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然而高校校园交通安全却时刻威胁着校园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升入调查要就排查影响本校存在的校园交通隐患,切实提高校园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章群 边里慧.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系统研究.软科学.2011(7)
关键词:文秘专业;文书写作能力;培养途径
文书写作能力是文秘人才的核心技能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秘书被称为“第一流的文字处理能手”。公务活动离不开秘书写作,信息化时代也要求秘书更好地掌握执笔为文的速度与技巧。有鉴于此,笔者就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文书写作能力的提高途径进行了探讨。
厚蓄文化底蕴“文化”一词在现代社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对其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美国文化学家莫菲在《文化和社会人类学》中认为:“文化是人类知识、技术、社会实践的总和。”①秘书要想成为“第一流的文字处理能手”,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可。文化底蕴是一个人深层次的文化修养、学识的总和,文化营养的储藏量决定一个人的胸怀、视野、气度和智慧,决定着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制约着他的应变、创新与决断能力。秘书写作并非纯粹的写作技巧问题,写作能力的提高,既在文章之内,又在文章之外。文秘专业学生文书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秘书写作》一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特别要注重对人文历史类知识的学习与把握,从而为秘书的实用写作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厚蓄文化底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勤读好书,开卷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秘专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学习一些名篇佳作,积累多样化的知识,领悟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其次,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秘书除了要精读一定量的经典著作之外,还应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不一定要进行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也可以“不求甚解”地随意泛读,重在拓宽文化视野,增加自己的文化信息储量。再次,虚怀若谷,开启心智。文化的学习与摄取是多渠道的,秘书要想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职业人才,要端正态度,多方求教,虚心向别人学习。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文书写作过程中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提高信息素质文书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信息素质的坚实基础。信息素质“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资源使问题得以解答的技术和技能”。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文秘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应用现代办公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诸如打字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快节奏的工作需要等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量激增、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文书、档案等在秘书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东西都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的信息教育,应该能够熟练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文书的写作学习可以放在网上进行,一是可以利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无纸化办公即利用电脑处理文稿打下基础,二是可以通过网络写作平台实现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交流互动,从而迅速提高文书写作水平。文书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信息搜集、传递、加工、分析、检索和应用能力为基础的,为了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我校在文秘专业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改革尝试,例如,由学校给予资金支持,文秘专业各班级学生轮流独立地进行信息采编、报头设计、打印排版,不定期编发信息简报并进行评比表彰。事实证明,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训体系这是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文书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秘书写作是实用文书的写作,实用性是其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唯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写作理论知识与写作技能训练并重,不至偏废。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水平是无益的。一来学生味同嚼蜡、毫无兴趣,二则易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也许学生在理论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一接触写作实际,仍然会束手无策,无从下笔,其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文秘专业的学生社会经验薄弱,写作实践少,加强理论与实训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水平的可靠途径之一。构建实训体系包括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重视课堂实训,就是要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改革教学方法,把教学与实训结合在一起,真正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旨归。在文书写作的课堂实训中,教师应创设相应的情境与案例,设计不同的仿真训练题型,让学生根据实训要求动手写作,揣摩写作思路,体味语言应用,逐渐熟悉文体写作技法。教师在应用写作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训时间,使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训时间比例趋于合理。根据我院的教改实践,秘书写作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与技能实训时间之比为1∶1,即在2学时的教学单元中,一节课为理论讲授,另一节课为写作技能实训。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要搞好课堂实训,教师就要根据预期的教学目标,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制实训指导书,制定实训考核办法。为了有效地拓展实训空间,把实训内容引向深入,学校加强了与各个行政部门的联系,安排文秘专业学生无课时到岗实习。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训体系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应选派工作能力强、富有写作经验的带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文书写作训练,这样既可配合课程内容进行实训,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单项或者综合技能的训练。通过校外实训,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写作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文书写作能力。
仿真模拟与现场实写相结合文书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以例文为载体、以训练为核心。秘书写作训练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仿真训练,而应与“真刀真枪”的现场实写结合起来。仿真训练是一种模拟性写作训练,秘书写作可以通过设计情境进行写作模拟训练,以所学典型例文为示范对象,从确立主旨、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写作训练。仿真训练符合直观性原则,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且有范文作参照,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仿真写作训练便于操作与指导,有一定的真实感,但毕竟与现实尚有一定距离,现场感不够强烈。因此,仿真写作训练还必须与现场实写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得到应有的紧张度与新鲜感的刺激,真正提高秘书写作水平。现场实写并非人为设计的模拟写作,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如学校召开校园田径运动会,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出一期专题简报,写作新闻通讯稿发表在校报上,让全校师生充分了解运动会概况;针对部分学生在食堂购饭不排队、浪费粮食等不文明现象,可以让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张贴在食堂门口。在学习调查报告写作时,笔者组织学生深入学校所在社区,调查因兴建大学城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活状况,撰写了《江宁大学城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调查》,并向相关报刊推荐发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现场实写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增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同时可以拓展其与社会沟通的能力。文秘专业的学生进入校外实习阶段,已经可以与社会“零距离”接触,扮演的是完整的社会人,此时的文书写作不再是模拟性写作,而是直接运用自己的本领而真实写作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