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第1篇: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

第一关

1.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象征的是_________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 ,“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_________ 和_________的“还泪之说”。

2. 请写出“金陵十二钗”其中三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红楼梦》原名_________,该书以_________ 、 _________的爱情悲剧为核心,以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4.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_________、懦弱的_________、精明的_________、孤僻的 _________,取“ _________”之意。

5.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人空门”中的情小妹是_________ ,冷二郎是_________。

6. 在贾府四小姐中,有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小姐,其治家能力足可与王熙风媲美的是_________ 。

7.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____ ,“美玉无瑕”指的是 _________。

8. 《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_________ ;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人就是_________。

9. 《红楼梦》中有个女子不拘小节,喜欢身着男装,说话大大咧咧,甚至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是_________ 。

10. 曹雪芹给小说人物命名是匠心独运的,许多的人名谐音组成一个个的谜团。请写出下列人物名的谐音双关语。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甄英莲( )冯渊( )贾雨村( )甄士隐( )

11. “花气袭人知骤暖”是《红楼梦》中给起名字时说的一句话。

12. 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是 _________,管理贾府日常事务是_________,在管理上最具改革色彩的女子是_________。

第一关通过了吗?恭喜你!请继续接招――

第二关

1. 《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 《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_________,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_________,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_________ 。

3.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_________,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_________ ,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_________,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身凄凉孤苦。

4. 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 _________,涉及到她的情节有_________ 。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_________。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 _________。

5. 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

(1)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2)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6. 《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_________ ,最有趣的情节是 _________,最凄惨的情节是 _________ 。

7. 贾宝玉佩戴的玉叫_________,薛宝钗佩戴的是_________ ,史湘云佩戴的是 _________。

8. 猜灯谜。

(1)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

(2)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

(3)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 )

9. 补全下列歇后语。

(1) 刘姥姥进大观园――()

(2)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

(3) 千里搭长棚――()

10. 下列回目中的第一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补充完整。

( )湘云醉眠芍药稠; ( )香菱情解石榴裙; ( )平儿情掩虾须镯;( )晴雯病补雀金裘; ( )紫鹃情辞试忙玉; ( )袭人箴宝玉。

11. 迎春在诗社中的别号是(),但她生性懦弱,仆人给她起的绰号是()。

12.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四句判词概括了()一生的遭遇和命运,其中“两地生孤木”是指()。

有点意思吧?后面还有更难的――

第三关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对黛玉叹道:“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简述这段话之后,黛玉的内心世界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众多而鲜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兴盛衰亡。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在全书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红楼梦》中,探春是一位改革家,简述探春理家时主要做了哪些开源节流的改革。

第2篇: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红楼梦;趣笔;方式;意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09-01

虽然《红楼梦》中作者在开篇中就说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在这心酸泪中却不乏幽默的趣笔。现在在这里对其趣笔的方式极其意义做一个简要的探析。

一、趣笔运用的方式

(一)引入陌生人,运用陌生视觉使描写生趣

此例最典型的便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如一进荣国府中对挂钟的描写:“只听得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的乱晃。”这样的描写比直接描写挂钟要形象生动的多。二进大观园中,刘姥姥的视觉、语言都让这次宴游充满了趣味。第四十一回,顺着刘姥姥的脚步对怡红院的描写也妙趣横生“只见那女孩儿不答应。刘姥姥便赶上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碰的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幅画儿”。

再如第五十一回中,晴雯病了,请了一个外来的大夫,从这个大夫和众婆子口中我们又听到一些趣闻“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爷不成?那屋子竟是绣房一样,又是放下幔子来瞧的,如何是位爷呢?”“倒是个大姐――那里的小姐!”

(二)口语和俗语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趣味十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书中有很多俗语,“《红楼梦》俗语有三百一十五条”有很多专门研究。而“书中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凤姐的俗语信口拈来。第三十回中,她说宝玉和黛玉“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在贾母跟前也是说“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第三十五回中做莲叶羹,凤姐让做出十碗来,并且说:“不如借势弄些大家吃,――拖赖着我连我也上个俊儿”。这些俗语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三)利用场景添趣笔

红楼梦中有很多聚会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总是少不了趣笔的添加,第二十八回中宝玉、薛蟠等的聚会很快活,能把“唐寅”看成“庚黄”成了众人的笑料。第三十八回中,众人吃螃蟹宴时,主子丫头闹成一团,趣味非常,连贾母也说凤姐:“你们看他可怜见的,把那小腿子脐子给他点子吃也就完了”。 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更是把大观园笑的天翻地覆,“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句话成为红楼梦的一段经典描写。

(四)典型人物的典型话语

在红楼梦中最具有诙谐性格的就要数王熙凤,“文中通过幽默趣笔摹写戏谑谐笑之声态,获得生动鲜明的性格最为成功的当然应数凤姐”。在文中凤姐的幽默语言比比皆是,如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凑份子,凤姐开口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过生日……这个够酒的,够戏的?”引得众人大笑,贾母也道:“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第二十九回,张道士拿盘子来请玉,凤姐儿笑道:“你只顾拿出盘子来,倒吓我一跳。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是和我们化布施来了”。达到的效果是“众人听说,哄然一笑,连贾珍也掌不住笑了”。……

与凤姐之俗趣遥相对应的是林黛玉之雅趣,林黛玉不仅是一个爱哭的人,也是一个爱笑的人“人们时常只注意到林黛玉的‘哭’,是个‘泪人儿’,似乎她不会‘笑’其实不然,林黛玉并非一味地以眼泪洗面,整日地哭哭啼啼,她会笑,有时笑的非常开心,笑得很美。”如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戏娇音”中黛玉打趣湘云“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这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着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当宝钗列举一系列的绘画用料时,黛玉在后面接到“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并解释到:“我替你要口锅来,好炒颜色吃。”一会儿又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引得众人笑声不止。

二、趣笔在文中的作用

(一)表现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文章中幽默的趣笔表现了人物之间亲密的关系,就如平常说话如果两个人关系生疏,就不会逗笑,正因为关系和谐,彼此亲密非常,才会有这么多的打趣。如第七回中就说“那尤氏一见了凤姐,必先嘲笑一阵,”凤姐的回应是:“你们请我来做什么?有什么好东西孝敬我,就快献上来,我还有事呢。”第三十八回中,主子丫头坐在一处互相取乐,不分彼此,凤姐在丫头桌子上吃饭,鸳鸯笑道:“好没脸,吃我们的东西。”凤姐儿笑道:“你和我少作怪。你知道,你链二爷爱上了你,要和老太太讨了你作小老婆呢。”这说明了凤姐与尤氏与几个丫头,与大观园中的众儿女都关系颇好,大观园里的众儿女关系亲密和谐。

(二)突出人物性格

幽默是人的一种睿智的表现,红楼梦中凤姐的幽默大部分关乎利益,关乎人情充分体现了凤姐的“才自精明志自高”伶俐机敏。黛玉虽然也幽默但是大多时候只能在众姐妹间,在清静的大观园才能纵情地展现自己活泼开朗的一面。正表现了他的轻灵娟秀,不如世俗,天真烂漫。相比之下宝钗也有幽默的时候,如也会打趣香菱和湘云“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四十五回)也会讥讽黛玉“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五十七回)也会说岫烟,“人还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五十七回),但是较之黛玉却少的多,也不如黛玉更积极主动,兴致勃勃。体现了宝钗的雍容大方,安详稳重的性格特点。

(三)泪中之笑,增多情感层次

在很多情节中文章本来是伤感苦恼的情景,但作者突然增加趣笔,使读者在泪中却发笑,增加了文章的感情层次。在第四十六回中刑夫人有心要替贾赦纳鸳鸯为妾,鸳鸯愁苦异常躲进园子里,平儿给他出法子说:“你只和老太太说,就说已经给了琏二爷了,大老爷就不好要了。”袭人也凑趣说:“他们两个都不愿意,我就和老太太说,叫老太太说把你已经许了宝玉了,大老爷也就死了心。”这时鸳鸯心中正在愁苦,作者却添了此一段趣笔,让读者看的心思波折,联想无穷。第五十七回,宝玉听紫鹃说林黛玉要走,迷失本性,毫无理智的乱闹“听到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让人看的又可笑又伤感,后面贾母听太医说的不耐烦道:“你只说怕不怕,谁同你背药书呢。”而贾母说要耽误了病,就拆了太医院的大堂,太医还只在说“不敢,不敢”真真让人捧腹。这段文字描写让人在笑语中却体悟到最深沉的感情,体现了作者高人一等的笔力与才气。

(四)换角度看问题,增强文章厚重感

在文章中作者有的时候会走出大观园,去换个角度看贾府,这样一则使读者耳目一新,二则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性。如刘姥姥两次进入大观园对荣府的描写,尤其是第二次,其中对菜肴、酒器、糕点、酒令、景色、卧室、卧室布置的描写都因为刘姥姥的加入而变得格外有趣。“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这个菜里有毒,俺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有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并且这陌生化的趣笔是双向的,能从乡下人眼中看到贾府的派势,也能从贾府人的角度了解到乡土农民的生活习性,在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

再如以上举的给晴雯看病的大夫的例子,让我们了解到在外人眼中贾府中的丫头有着什么样的派势。

总之,这些趣味的描写使文章起伏有致,兴味无穷,突出了人物性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和厚重感。

参考文献:

第3篇: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

一、人物语言应切合人物身份特征

人物自身的语言具有普通性,也具有其独特性,所以所叙写的人物语言要符合其性格特点。孙悟空与猪八戒作为人猴、人猪的特殊结合体,具有人与动物的特性,一个精明,一个懒惰;而作为取经大哥唐三奘,却有着秉承佛教的固执与坚定。这些异的性格,决定了其语言也有较大的差异。

年龄不同,其语言也随之改变。年龄相同,身份地位不同,其家庭修养也不一样,语言也各异。刘姥姥与贾母同为老太太,一个粗俗质朴,一个大度慈祥,这在刘姥姥进大观园情节中有较好的体现。

林冲、鲁达是《水浒传》中着笔较多的人物。但林冲一直是隐忍退缩,为高衙内夺妻陷罪,在野猪林劝鲁达饶了两个解差,还幻想着有朝一日能重返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位置,最终被烧了火料场,无奈杀了陆虞侯,风雪中被逼上梁山。鲁达只一个提辖,是一个下层军官,不像林冲一样的地位家室,做事说话就率直刚烈,因而路见不平“该出手时就出手”,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行伍习惯不同,人物性格异,作为其表现形式的人物语言自然大相径庭。

二、人物语言应符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特殊的语言环境,人物会有特殊的语言表达。范进在看到堂中自己中举的捷报后,大叫一声“噫,好,我中了”,短短五个字,却能反映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噫”字,是初见捷报的兴奋,是多年苦日子将过去的感喟,是从此登上封建欺压阶层的狂喜。一个“好”,是这位年过半百迂腐老秀才内心的真实写照,既然追逐大半辈子的功名利禄一旦到手,从此就可由贫贱的读书人摇身为可以在这些读书人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了,言不由衷,自然是“我中了”这源于心底的呼喊。

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往往表现为疾风暴雨式的。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在课结束时,“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深沉呜咽的语言,饱含着作者对国之沦丧的无尽痛楚,一下子在文章样处,把一个爱国者的形象烘托得异常高大。再如中年闰土,与昔日的迅哥儿再见时,自然是无限感慨。“老爷……”这句话,一方面是童年的伙伴,另一方面是封建等级上的老爷,这种矛盾交织的结果就成了闰土这个人物此时本性与奴性的统一,反映出封建制度对闰土的毒害已使其到了麻木的地步。

三、人物语言应展示人物多样化的个性

反映人物个性,人物才能丰实、鲜活,这就要求人物语言必须鲜明,必须多层次表达,不失于平淡肤浅。《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语言就极富个性,既有对敌人的刁辣精明,又有对自己“靖哥哥”的坚贞不渝的爱。其它如黄药师的“邪”,欧阳锋的“毒”,周伯通的“顽”,其语言表达上都具特色,这部小说因而也成为各层次读者喜爱的武侠小说。

鲁迅先生在塑造孔乙已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不多的语言,却像一个立体的框架,多角度、多梭角地表现人物性格。“你怎么这样”“窍书读书人的事”“多乎哉,不多也”以及“跌断”等这些我们熟悉的语言,直把人物内心坦露在我们面前,一个迂腐、穷酸、自欺、被封建制度压变形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人物语言应凸现人物自身形象

凸现的方法可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背景氛围中。朱自清把与父亲分别放在祖母去世、父亲离职这样道祸不单行的家庭环境中。正是有了这种感伤的“旋律”,父亲那关爱叮咛嘱咐的一幕尤为真挚感人,从而很好地映衬父亲感人的“背影”。

人物语言既可泼墨,又要惜字如金,贵精不在多。鲁迅先生在《理水》一文中,对“文化山” 所谓学者们无聊的语言写了很多,而对“黑汉子” 禹的语言仅几句。这样对比中优劣毕现,爱憎分明,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针讽与对理想的褒扬。

凸现人物性格应在变化中把握语言。《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语言随狗主人是谁而变化,胡屠户因范进中举而由横披衣服腆着肚子“做大”的丈人最终变成扯女婿后襟几十回的“小丑”,菲利普夫妇见到老水手于勒由“好心的”“有办法”的于勒改而骂“这个贼”“这小子”,这些都是通过人物语言的变化反映人物的。凸现人物语言还可采用梦幻的方法,如阿Q在土谷祠梦见革命党一章即如此。

五、人物语言应能拨动读者的内心情感

这样的语言首先要有共同的情感基础。地震中有一位死去的母亲,旁边放着完好的孩子,手机上写着这样的语句:“孩子,如果你活着,你要知道妈妈爱你!”生离死别中那母亲对孩子伟大的爱,怎能不感动普天下作为父母作为孩子的心呢?

地震中有人以母亲告慰孩子口吻而做过一首小诗:“孩子/黑夜碰了头”。灾难,让我们的孩子失去幼小的生命,让我们撕裂的心扉痛不欲生,这些语言,是源于内心悲痛与真情的倾诉。真情、真实的语言,才能打动和感撼读者。

人物的语言还应合适,才能拨动读者的情弦,才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在抗震英模报告会上,广东刁冬梅护士演讲中讲到李医生对一地震中不愿锯腿的妇女说“妹子,有了腿……”这几句话好在除了感人的真实外,还在于讲话者说得合适、得体。

第4篇: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第5篇: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就蕴含了学生在老师引领下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心灵境界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在“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十部文学作品,为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也增加了名著考点,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了解。

名著名篇阅读,是指能领会名著内容并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学生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导读或故事梗概”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考试题型包含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两种。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指定的十本中外文学名著为例,谈一谈高考名著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题技巧。

二、技法导航

1.设题角度

文学名著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 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 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文学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书”,同时在题型上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避免了简单的考查识记。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 、理解概括类、 赏析评点类等。

2.备考技巧

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⑵ 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 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人们讲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要复述这个故事。那么在答题时,考生就应该介绍“走麦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包括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解题时可以这样回答:关羽拒绝和东吴联姻,孙权大怒,令吕蒙夺回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关羽被围麦城,孤立无援,他拒绝诸葛瑾的劝降,率关平等二百余骑突围而出,被俘而死。

③ 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是有人物评述、 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例如这样一道题: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请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简要赏析这句话的含义。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 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 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 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 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解答这道题时可以这样赏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地解救了她。这正体现了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而弗罗洛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受了绞刑。这也体现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三、文题范例

1.客观题

(1)下列各项中关于作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的农家老妇,常被人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红楼梦》)

B.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哈姆莱特》)

C.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撒娇哄骗的办法,但菲纳则用勒索的方法。(《高老头》)

D.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教主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E.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大军南下。曹操兵少缺粮,以劣势迎击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取许攸的计谋,领兵抢走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降将中有张合高览等。(《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C E 。(C项阿娜斯塔齐用勒索的方法,但菲纳用撒娇哄骗的办法。E项是烧了粮草,而不是抢走粮草。)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名著作品故事情节的识记,属于识记辨别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了解这五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特别要注意辨别细节,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如C项阿娜斯塔齐和菲纳两个人物对应的故事情节就张冠李戴了,而E项属于情节记忆错误。这里考得很细,说明平时看书要非常认真。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抄检大观园时,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她挺身护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痛斥抄检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一记耳光。(《红楼梦》)

B.大卫出生的那天下午,母亲克拉拉正坐在壁炉前面,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两眼含泪看着炉火。她对自己身体里即将坠地的无父孤儿,怀着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失望的心情。忽然她看见一个不认识的女客,往庭院走来,她是贝西婆姨。贝西婆姨很喜欢小大卫,立刻做了他的教母。(《大卫・科波菲尔》)

C.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在五四思潮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感觉到那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家》)

D.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在一系列冒险生涯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堂吉诃德》)

E.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糜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

参考答案:B E 。(B项贝西婆姨喜欢的是女孩,而当她听医生说生了一个男孩时,就失望地走了。E项为“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和“就拔剑自杀了”错,此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点评:这道题的命制采取点面结合,综合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和主要情节的识记与辨别,要求考生全面了解这些名著中的主次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精读名著中有代表性的章节,不仅要熟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了解次要人物的典型细节。如B项贝西婆姨喜欢的是女孩,而当她听医生说生了一个男孩时,就失望地走了。E项的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2.主观题

(1)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林冲的描写栩栩如生,而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请借鉴这种写法,为《家》中“高公馆的丫头鸣凤在对与高少爷觉慧的爱情感到绝望并自尽时”写一段环境描写。

要求:①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②想象合理,吻合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

范例: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很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鸣凤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声音,好像整个花园都在低声哭了。“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自己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巴金著作《家》)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赏析名著的经典情节和表现手法,同时借鉴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来写作。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考生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性格、心情和命运,同时还是人物性格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依据。例如这段原著的环境描写,抓住“湖面的哀叫声”这一特定的环境,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鸣凤内心的绝望和凄惨之情。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名著表现手法的赏析, 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2)“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这是《红楼梦》中三春出场的描写,请按顺序写出三人的名字,并简述其中一人的相关故事和结局。

范例:这三个人分别是迎春、探春、惜春。

① 贾迎春,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② 贾探春,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的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第6篇: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

1.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以前从书上得到的,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没必要读书),思想的浅薄,同时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2.当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胀,个性自由,很少关注名著这些话题。

3.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现在文化市场上的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的名目,“阅读”这个名词也多半是与“教学”连缀在一起,其功利性就可想而知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

因此,我们只能转变观念,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

名著博大精深,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会让很多初次接触它的学生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要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第一,选择比较贴近初中生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熏陶和品德的启示、生活气息较浓、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如文本推荐的《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第二,选择部分简写本来降低阅读量和阅读的难度。第三,选择文笔流畅、通俗、具有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文章,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欣赏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与其任凭学生在沙滩上踯躅徘徊,临海远望,以致一无所得,不如带他们一起下海。他们一旦尝到在书海畅游的乐趣,观赏到了书海美妙的景观,又怎会轻易上岸呢?

二、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学生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三、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生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在于名著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著,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因此,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根据中考名著的特点,学生们还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四、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人物多达千余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

五、以课文为引子,图书箱为钥匙

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箱”,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的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七、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写读书笔记

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西游记》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⑴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听说读写“读”为先王春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简单地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总的要求、总的目标、总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这是总的指导思想,但是就现在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能力现状、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的分析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读的训练,把“读”放在第一位。我是一名站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水平相当低,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好几年书了,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他们只知道用嘴读书,用眼睛看书,而不知道用心读书,极少有人在读书的时候能用脑筋去想一想,用手去圈点勾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学老师头脑中,也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读书好不好无关紧要,学生只要会认就行了,考试又不考读书,考出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成绩,领导高兴,家长高兴,学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上网浏览查询,方便快捷,写字读书更没有多大必要了。所以,针对当前现状,改变错误观念,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呢?首先从阅读本身的作用和意义来看,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接受别人所表述的信息、内容、思想和情感,并能对此作出中肯的评价。无论阅读何种读物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目的。再从整个阅读能力来看,它以识字音、懂词义、明句子为基础,进而还要有懂篇章、知文意、明主旨、评得失的能力,前者是基础性、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后者是综合性、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两者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而只能光用耳朵去机械地听,糊里糊涂地听,被动地听,这样,就不利于听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说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别人的说话,这样,就不利于说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是学习的范文,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这些范文,这样,不利于写的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使学生受益于现在,而且使学生受益于终身。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读书?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首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望强烈,对有兴趣的事特别喜欢做,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他们对读书产生浓烈的兴趣。初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位老师印象好,对某一位老师感兴趣,他们甚至可以崇拜这位老师。所以,教师在讲述课文时,尽可能地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汇,多引用一些中外名人语录名句吸引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让他们认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书中可以获得乐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当然,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是很不稳固的,还必须在这同时,想办法让学生逐渐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变靠老师激发而产生的读书兴趣为自觉地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才能更浓烈、更稳固、更持久。

其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会读书了,能够读出点味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更浓烈了。比如,“抓住文眼”就是一种好的方法,读好文题是节时、高效地进行整体阅读的一条途径。因为文题与文章总是存在着某方面的联系,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主旨,或涉及事件,或交代背景,或借用人名,或标以时间,或明朗或含蓄,或以象征而别寓深意。教学文题关键就在于巧妙地适时地揭示题与文的联系,由题识文,着眼于引导学生粗知全文的内容,成为学习整篇的突破口。也可以一边读文一边破题,题文结合,同步前进,还可以教完全文后再分析题目,反过来促使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再比如,阅读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是重要的一点,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里写父亲的穿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不厌其烦地连用三个“黑色”有什么意义?放到全文中思考,作用有三:(一)是他才给母亲办丧事,还有哀悼的意思;(二)是表现当时家境困难,父亲老境颓唐;(三)是与全文抑郁悲凉的色调一致,为文章增添了惨淡的氛围,这三个内涵如果离开了文章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国古代有许多格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书的妙处。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讲,可分为阅读和诵读;从程度上讲可分为初读和精读;从范围上讲,可分为博览和专攻,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基本的都是认真。认真读书,要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眼睛看、口里读、手上圈圈画画、大脑可同时思考。比如,我们在预习课文时,可采用“三遍读”的方法,第一遍,初读,先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生字、难词、不明白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读完以后,看注解,查词典,或请教别人,尽可能地去弄懂;第二遍,速读,再从头到尾迅速地读一遍,边读边想,把全篇的意思弄明白,觉得精彩的地方、觉得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标出来,做到对全文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第三遍,精读,就是一段一段反复阅读,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脉络、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把文章的中心意思弄清楚。

最后,要强调的是,熟读还要精思,读思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读书必须用脑筋,必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研究了课文内容之后,还要研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总之,熟读精思,学生才能在读中长知识、长学问,在思中锻炼思维,提高觉悟,提升品位,开阔眼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就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跳出阅读思维定势,努力改革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