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实用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马超 蒋一婷 徐桂娟 郑彩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翼,以第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第1课堂与第2课堂2个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3个层次为一体。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在校生人数维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质量逐渐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业率。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增加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仍应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在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体现[2]。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林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工作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是林业高等院校加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而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学科就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制高点,注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3]。目前,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么所培养的毕业生就难以在众多的相同的专业人才中占得就业先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主,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没有体现出林业行业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与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不超过15%。因此,建设体现林业行业特色和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时还拥有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细胞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可见,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具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并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把“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能够充分反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特色和行业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细分为“林地资源培育”和“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2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地资源培育”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遗传育种相关的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培育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林地食用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为主,如开设药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药剂学、生物药物学、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化学等,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并尽可能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化,切实体现行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其系统地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制药、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新药研发概论、药物遗传学、药事管理学、药学文献检索、药用微生物学等30多门与药学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药学”特色。
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生物技术专业规范而设定的,各个高校基本大同小异,所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成为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特色培养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且不断地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希望课程体系能够涵盖本科毕业生就业、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药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所以为学生开设了生物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分析技术、药政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药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对“如何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背景相融合”“如何体现出与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区别”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显然,单纯地开设生物制药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药学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可取的,也无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目前,林业系统,尤其是林业基层单位,对林地药用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熟悉林地药用资源、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制药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等课程,与“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与生物制药技术相结合,才能使生物制药技术落到实处,并使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突出重点课程。选修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被压缩。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大学3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学时就达414学时,再加上选修课的学时,总学时可达500学时。这意味着1个学期的开课数量超过10门,学生每天至少要进行6学时的课程学习,由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开课程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生物制药课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就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基因工程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细胞工程课程与细胞生物学课程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因此,笔者建议,要精简课程体系,协调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课程和课程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特色,以降低课时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为了强调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对这类课程的修读学分做了硬性规定,如化学类课程不少于13学分,数学、物理不少于8学分,计算机类不少于6学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基础学科尤其是化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20学分的化学类课程(含实验)、8学分的数学类课程;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4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2学分的数学类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8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1.5学分的数学类课程,且学生修读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需达到37.5分,占全部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4%。这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第1、2学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了。但是,遗憾的是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似乎正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死角。由于这部分课程均由理学院等外院教师负责讲授,而授课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讲“试题”和“公式推导”,侧重于推理、原理讲解和逻辑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应用,更缺乏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共计11.5学分),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3个学期,但最后的结果是当在专业试验课程中面对简单的试验数据时,却鲜有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统计学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t检验和F检验都不知如何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加强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这些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占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将这2类课程放在大学第1、2学年集中开设,而把专业课主要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然而,在大学第3、4学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考研、出国深造、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就业、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压力,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要打破目前的这种条块化课程分配格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分散安排在大学的4个学年里;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专业引导性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的第1学年,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第2学年;同时将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其他选修课之前。这样,学生既可以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第3学年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选修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安排的细节上,应该认真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就有些不妥,应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工程类必修课以及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制药等选修课程。然而从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适当搭配了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但几乎没有工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生对生产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试和生产车间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对现有的工程类课程,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工艺学、设备、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比例;同时开设1~2门工科类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础知识。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因此,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素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写论文或者综述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如何查阅文献、引用文献、撰写论文,有些学生到毕业都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学生头脑里,撰写论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复制、粘贴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经过适当拼凑加工就不算论文抄袭,更谈不上对论文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入校之初,高校就应该开设“文献检索”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引用规则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专业规范和学术道德。例如,浙江大学开设的“生物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都颇有实用价值,值得借鉴。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查阅文献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生物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集合为一个模块,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大学第2学年开设。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并、联合办学、共建等已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主题。过去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条块结合的体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林业行业性高校,做好行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工作将有利于丰富林业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提高林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4]。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2006级)考研率达41.82%、就业率达94.55%,应该说又是成绩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战依然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仍不容忽视。通过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布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适度调整理科、工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术道德的规范,可以使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特色更为突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林业领域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技能的林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 林业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81-01
一、绪论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向自然大量索取资源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威胁。在党的十以后,我国正式将“生态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发展国策当中,将“生态建设”摆在更加凸显位置。尤其,我国在“生态建设”过程当中,重点把“林业建设”做为最重要的建设目标,而林业建设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沙漠化治理的好坏、关系到湿地治理的好坏、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好坏等,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林业建设,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做为第一生产力,而林业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科研延伸,更是林业生产的不断深化,所以,大力推广林业技术既可以促使林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又可以提升林业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对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然而,我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林业技术的时侯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林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造福百姓。
“林业技术推广”是指“在国内当前现有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把林业新型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和经营,帮助更多的林农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进行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二、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林农整体的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林农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技能上,整体素质均偏低,导致对新科技、新知识的接受较慢、接受时间较长,或者是理解不到位,实施的时侯差错连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林业建设的发展。此外,林区内大部分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条件不优越,造成人们在林业建设方面的投入不多。
(二)认识和落实不到位
大多数人们对推广林业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和重视,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导致林业技术下到基层推广之后,人们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口头与文件上,并没有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得到贯彻落实。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业技术推广员进行推广的积极性。此外,懂林业技术的人多数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自身技术过硬,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乐于搞科研,因而导致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
(三)投入到技术推广的资金较少
在推广林业技术的过程当中,不但需要投入资金对林农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而且需要资金投入到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当中,这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保障。如果缺少了资金,那么对林农的科普、培训则无法大范围普及,而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则会停滞不前。此外,由于一些基层推广站缺乏资金,导致设备不足,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
(四)技术推广和林业生产相脱节
当前,国内林业技术的推广跟林业的生产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尚存在着一定障碍:一方面是林业技术的推广和林业的建设尚没有构建起协调的对接机制,林业的经营还比较粗放、效益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很多林业科技的推广没有真真正正的落实到林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导致一些十分重要的技术没有能够及时的运用到林农中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林业技术推广运用的成效。
(五)推广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基层的推广站普遍存在人员知识不高、人员年龄偏老、资金困难、设备陈旧落后等现象,导致自身水平与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了基层推广站的推广服务水平,尤其对部分林农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答,从而影响了林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三、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建设中所遇问题的对策
(一)需要健全完善“技术推广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林业即时生产力能力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经济效益。
一是需健全完善林业技术推广的网络体系。在林业技术推广这张庞大的“网”中,乡镇推广站做为这张“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乡镇的林业技术推广员跟广大林农最近,技术推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技术推广是否成功,所以应当建立起“市、县、镇”三级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尤其要以乡镇一级做为技术推广的主体,建立起工作联系站点,并实施“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对在技术推广过程当中遇到的经费问题及时落实,确保稳步提升与改善基层技术推广站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促进基层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是需建立林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成生产力的机制。为了将林业科技成果高效的转化成为林业建设的生产能力,必须把技术推广、林业建设、市场需求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要由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节供需关系,促使林业技术转化成使用的技术,主推林业大丰收。
三是需搭建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能够及时为广大林农提供第一手准确、权威的林业信息、政策、科技等,必须搭建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打破林业系统内部原有的封闭格局,大力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源源不断的参与到新技术的推广中来。
(二)需要大力推动林业技术体制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氛围
一是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大力鼓励、倡导林业实用技术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一方面需要加大在林业科研当中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涉林技术运用到林业生产中,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在推广方面的投入,让科技普及到广大领域。此外,可对在科研和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激发他们投身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推广员的技术和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林农。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县、镇”三级联网管理方式,加强各级技术员以及推广员的指导,并且为下一级派送专业的技术员和推广员到下级进行培训和指导,为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技术推广,改变以往单一的推广模式,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推广方式,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科技下乡”“科技月”“接对子”“服务三农”等活动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提倡科技承包,技术入股,服务与承包、合作与推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推广。
(三)需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建设,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进一步拓宽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增强林业技术推广的能力。改变以往单靠推广员进行推广的单一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传帮”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林农的需求而确定推广的内容,提升服务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实用性。
二是强化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林业技术推广点的设备水平。根据当地林业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林业科技数据库、业种植资源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市、县、镇”三级网络机制,搭建林业科技服务平台,进行林业成果展览以及林业技术产品交易会,为林业建设创建良好的条件。
三是强化对林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以此辐射,扩大辐射面。建立起高效的现代化林业示范基地,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林业技术推广的知名度和减轻推广的难度,同时为今后的林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林业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科研延伸,更是林业生产的不断深化,所以,大力推广林业技术既可以促使林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又可以提升林业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对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然而,我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林业技术的时侯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林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松,尚玉霞.浅析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3).
论文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需求
2004年8月,江西省开始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正在跟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了林农的市场主体地位。林农自主经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林业生产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为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先后深入江西省林业基层单位、乡村和农户中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容
林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林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林业发展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林业生产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林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服务、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林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林地林木流转服务、筹资融资(信用担保、抵押贷款)服务、提供优质种苗等必要生产资料二是产中服务,包括林地规划设计,造林抚育设计。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间伐、林地更新的技术指导,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灾预防,林地林木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林木采伐等服务。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提供的服务。
2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基本情况
2006年8月到2007年9月,笔者和课题组成员按山区、丘陵、滨湖平原选择了江西省14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另外6个县开展农户问卷调查。调研中,共召开由政府和部门领导、林业技术管理干部、乡村干部、林农、林业大户组成的现场座谈会42场,实地考察调研乡村、基层林业工作站、产权流转中心、“三防”协会、造林公司、国营林场、林业生产基地等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的单位和部门45个。调查问卷分干部调查问卷和林农调查问卷两类,发放干部调查问卷230份,收回180份;发放林农调查问卷305份,收回229份,合计收回调研问卷409份。通过调研,取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3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3.1林农从事林业生产要素稀缺性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缺的是什么?”,如林农缺少某项要素则按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劳务、其它5项填写。在全省调查了23个村229户林农,结果有225户农户缺少一项或几项生产要素,占调查农户的98.3%。其中,缺少资金的124户,缺少技术91户、缺少市场信息51户、缺少劳力32户,缺少其它如林地、管理等6户,它们分别占缺少生产要素户数的55%、40%、23%、14%和3%。林农主要缺的是资金,其次是技术和市场信息,劳动力和其它要素不是主要问题。5项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比例结构如图1。
然而,在山区、丘陵或平原地区林农生产要素稀缺性表现不同:在山区乡村,63%的农户缺乏资金,33%的农户缺少技术,26%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10%的农户缺少劳力;而在丘陵或平原乡村,45%的农户缺乏资金,51%的农户缺少技术,20%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21%的农户缺少劳力。按农户生产要素稀缺性从大到小排序,山区顺序是:资金一技术一信息一劳力,丘陵或平原顺序是:技术一资金一劳力一信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林业经营的传统和习惯不同。农户在经济上对林业依赖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也不同。山区林农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同时林地面积大,资金成为经营林业最大障碍;丘陵或平原地区农户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务林不是传统产业,缺乏林业经营经验和技术,技术则成为第一需求。因而,不同区域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农民的林业生产需求。
同时,在对林业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的调查中。也能印证上述结果。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当前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迫切程度按顺序填写:A为政策、B为资金、C为技术、D为信息、E为中介服务、F为市场、G为产业发展)”。排列在前3位的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了14个县(市)林业局、乡镇、行政村干部和科技工作者180人,填写的有效票140张,按前3位的问题统计得票数:填写政策问题117票。资金问题105票、技术问题59票、信息问题34票。即林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前3位问题中。84%的人认为是政策问题、75%的人认为是资金问题、42%的人认为是技术问题、24%的人认为是信息问题,资金、技术、信息3类问题是仅次于政策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用票数结构比例表示。则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产业发展票数分别占总票的33%、29%、16%、9%、2%、7%和4%(图2)。
由此可见,无论从林农的需求,还是从林业管理干部、乡村基层干部、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除政策问题外,资金、技术、信息问题是当前林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核心是尽力帮助林农和林业经营者解决上述问题。
3.2林农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意愿调查分析
如前所述,资金缺乏成为林农投资林业的第一制约因素。农村小额贷款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但点多面广,贷款风险大。银行不愿意进行小额贷款,那么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否可行?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能实行森林抵押货款?”时,69%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24%的农户无所谓,只有7%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而林业和乡村干部的判断是: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0%,一般的占55%,很少的占15%;在问到是否需要开展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时,干部认为需要的占80%。不需要的占10%,无所谓的占10%。两者认识基本一致,同样足以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林农和林业发展所必需。就不同地域而言,山区县76%的林农希望能抵押货款。16%的农户无所谓,只有8%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丘陵、平原县中,58%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37%的农户无所谓。只有5%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山区与丘陵平原县比较,农户希望森林抵押货款人数比率相差18%,说明山区更希望能开展林业抵押贷款。这与干部调查判断基本一致:在山区县调查,林业和乡村干部认为当地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7%,一般的占46%,很少的占15%;而在丘陵平原县调查,当地林业干部认为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11%。一般的占67%,很少的占22%。以上结论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重点应放在山区林区。
3.3林农从事林业经营风险调查分析
从事林业会面临着各种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但林农真正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呢?最害怕的事一般是风险最大的事。调查组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怕的是什么?”让林农问答。在229户调查农户中,227户回答了该问题,其中:怕政策不稳(A)的132票,怕不赚钱(B)的45票,怕发火灾、病虫害(C)的93票,怕林木被偷盗(D)的37票,其它(E)的4票;分别占有效票的58%、20%、41%、16%和2%。分区域统计表明:山区村农户63%的人怕政策不稳、17%的人怕不赚钱、40%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23%的人怕林木被偷盗;而在丘陵平原地区51%的人怕政策不稳、24%的人怕不赚钱、42%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7%的人怕林木被偷盗。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山区农户依靠山林生存,更担心林业政策的稳定性;而丘陵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用火多,防火意识不强。更担心发生山林火灾(图3)。
调查结果表明。从事林业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其次是火灾、病虫害风险,再次是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调查结果揭示一个事实,因林业生产周期长,政策稳定性是关键,“三防”建设是重点。经济效益是动因。因此,制定有利于林业发展政策,特别是产权政策长期稳定,同时组建有效率的“三防”体系,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3.4森林资源保险意愿调查分析
林业经营风险大,林农是否有林业保险需求呢?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时,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占调查户数的71%,无所谓的占21%,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8%,可见林农有森林资源保险的潜在需求。在山区,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17%,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26%,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3%。从调查结果看,农户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意愿在不同地区变幅很小。
在林业部门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调查的180人中有171人进行了问卷回答,认为有森林保险必要的有127人,不必要的16人,无所谓的2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5%、9%、16%。同样可以说明森林保险的必要性。
3.5法律咨询服务调查分析
林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或者农业,除林木生长周期长等本身特征外。它的外部经济性很强,涉及到国土安全、国际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与参与的热点领域。同时,务林不同于务农,林业上的造林整地、抚育间伐、防火防虫、采伐运输都要受到林业法律的诸多刚性约束。林农只有了解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既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且不至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林农不可能全面熟悉有关林业政策法律知识。因此,需要在普法的基础上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那么服务需求到底如何?对林业部门、乡村干部和林农的调查表明,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0%,需要的占69%,二者合计人数比例达99%。其中,山区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3%,需要的占66%;而丘陵平原农民迫切需要的占21%。需要的占77%。山区林农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显得更为迫切。
当问到林农“您觉得法律对林农来说有没有帮助?”时。回答很有帮助的占53%,有一定帮助40%,没有帮助的占7%。在山区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55%,有一定帮助34%,没有帮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49%,有一定帮助49%,没有帮助的占2%。两者在法律的运用方面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别。
因此,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是林农经营林业的需要。也是促进林业发展、维护林区稳定、达到森林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
3.6林业科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调研中。在问到“您是否希望有人对您进行林业科技指导?”时。87%的农户需要林业科技指导,13%的农户无所谓。而没有农户回答不需要林业科技指导。林业和乡村干部也认为: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迫切需要的占36%,需要的占6o%,共占人数的96%。不需要和不知道的仅占4%。
调研统计中还发现,林农最缺的林业实用技术是毛竹培育技术、果树培育技术、用材林丰产培育技术和茶叶栽培技术。而现有的林业技术从何而来?问卷统计表明:22%的人是祖辈传下来的(A),16%的人从当地能人处学来的(B),14%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获得的(C),13%的人是技术人员推广得到的(C),20%的人是林业技术培训获得的(E),15%的人是从学校(F)和其它途径(G)获得的(见图4)。
以上调研说明,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起来,林业科技推广部门、林业院校、林业科研院所等还未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满足基层和林农对林业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
3.7社会中介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林业社会中介服务包括森林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服务、调查设计等可市场化的领域,是林业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对于森林资产评估需求而言,在调研中,林业部门、乡村干部认为林农迫切需要的占25%。需要的占68%,共占总人数的93%。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9%,需要的占67%。合计占总人数的96%;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5%,需要的占68%,合计占总人数的83%。而对木竹检量服务需求而言。认为迫切需要20%。需要的占71%。合计占总人数的91%。分区统计结果是: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4%,需要的占69%。合计占总人数的93%;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1%,需要的占76%,合计占总人数的87%。
以上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社会中介服务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区域不同森林资产评估需求不完全一致,山区的需求比丘陵平原更旺盛。因此,在山林分户经营后,由于股份合作经营、家庭联合经营等经营形式日益多样化,森林资源产权流转速度加快。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在逐步推行,专业技术性强的中介服务需求必然日益旺盛。
3.8林业产权交易机构需求意向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对景德镇市香榧资源的分布以及香榧经营策略进行了叙述,并从育种、苗木繁殖、嫁接等方面介绍了香榧的培育技术,以期能指导香榧的生产和经营。
1景德镇市香榧分布和优良类型
景德镇市3个乡(镇)均有香榧自然分布,有天然生长的香榧(古树)355株,其中有300年以上并且胸径在40cm以上的30株,胸径在30cm以上的有90株,生长发育良好,结实量多。这说明景德镇市具有香榧生长发育的良好立地条件和品种优质的优良类型,为今后进一步开发香榧优良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香榧优良类型的形态、生长发育规律、生长环境提供充分的条件。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5.47万公顷,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多样,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和散生香榧遍布全市山区各乡(镇、村),是种植香榧得天独厚的好地方。我所近几年来应用香榧培育技术,已培育优质(播种)苗4.5万株,嫁接苗3.6万株,为景德镇市发展香榧提供了种苗基础。
2景德镇市发展香榧经营策略
2.1加强宏观指导、发扬资源优势
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对香榧发展非常重视,“香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省、市领导在考察香榧育苗培育基地时作了指示:“香榧发展市场潜力大,开发价值高,要在现有规模上,加大科技投入,把香榧作为一个产业抓,发展为全省香榧示范基地,为林业经济增长点作贡献”。政府部门要对香榧资源发展规模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报,主动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林业部门应根据市场体系建设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特征、栽培技术等条件,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有组织、有选择地搞好香榧培育基地的发展规划。要搞好信息流通,认清发展形势,扬长避短,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香榧培育基地,做到发展与市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防止盲目发展,造成浪费。
2.2香榧经营策略
2.2.1选择优良品种。发展香榧选择品种是关键。景德镇市地区有2个优良品种:细榧、和尚榧,应尽快发展这2个优良品种。要根据香榧的生态特性,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立地布局培育基地,以目前已经确定的2个优良品种作为主要的选择繁育对象,并继续调查和发掘优良类型和单株。调查、分析香榧优良类型和单株的生长环境,以研究香榧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环境。
2.2.2营造模式。必须将立体结构与层次经营相结合,要采取企业+农户、股分制合作经营等多种责、权、利结合又明晰的经营体制,稳步推进、持续发展香榧产业。如2004年,景德镇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以技术入股与香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建股分制公司,聘请徐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为技术指导,2004~2005年播种(条播)繁苗1.5万株,平均苗高22.6cm,产苗15万株/hm2;2006年,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播种育苗技术又上了新台阶,采用洒播、叶面追肥、浇水渗药(防治小苗立枯病等其他病虫害)等技术又繁育苗木3万株,平均苗高28cm(一年生苗最高为42cm),产苗22.5万株/hm2。
2.2.3基地的选择与建设。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每片基地要相对集中连片,并有一定的面积,使基地建成后都能形成规模。要严格按工程管理强化集约经营,并建立一套由可行性报告、立项、规划设计、作业实施方案、检查和验收到建立技术档案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科学管理体系,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投入,做到造一片,成林一片。
2.2.4关于投资机制。发展香榧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种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内资、外资等多元投入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效廉洁的审批管理程序来吸引投资者。要着力抓好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转化应用,防止生产大而无当,使这些环节紧密相连,良性互动;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信息“高速公路”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使景德镇香榧产业化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3香榧培育技术
3.1种子采收与催芽技术
3.1.1采种。育苗用的香榧种子,一般采用细榧或和尚榧的种子,其发芽率高,出苗较整齐。种子要在生长健壮的成年母树上采收,育苗用的种子必须充分成熟,在9月下旬、10上旬当假种皮由青绿色转为黄绿色,开裂露出种子,并有少量种子开始脱落时采收。一般每4kg榧蒲可出种子1kg左右(1kg种子约420粒)。细榧的当年发芽率在92%以上,和尚榧可达85%以上。
种蒲采回后,堆放在阴凉通风处(堆厚不超过20cm,以防止发热腐烂),堆放5~7d,以利于种子与假种皮分离。当假种皮微紫色时,剥去假种皮,取出种子进行播种前处理。
3.1.2催芽。成熟种子胚胎未发育完全,须用湿沙贮藏,完成生理后熟,并达到催芽的目的。选朝南向阳地,挖15~25cm左右土坑,先铺上5cm左右的清水河沙,然后用1层(5cm厚)种子1层(3~5cm厚)湿沙(用手捏沙能成团,手松开时沙团稍经触动即散)相间层积贮藏催芽。堆高35cm左右,上层沙可厚一些,防止种子外露,并起保湿作用,天气干燥时要经常洒水,保持沙子的湿润,发芽率在92%以上。
3.1.3采穗。香榧枝条分延长枝、侧枝、结果母枝、结果枝、萌芽枝等5种。为了使嫁接苗生长有力且早实早丰,在选优基础上,应在树冠中上部选用一年生侧枝或带一年生三叉枝的二年生侧枝做接穗,具体视砧木粗度而定。穗条一般随采随用,若在阴凉处把穗条基部置于湿沙中可保存30d左右。
3.2苗木繁育技术
3.2.1砧苗培育。具体内容如下:
3.2.1.1播种。育苗的圃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水方便、pH值在5.5~6.5的沙质土壤上。10月上、中旬整地,要施足有机肥,施入腐熟栏肥15t/hm2或腐熟菜饼4.5t/hm2。东西向作高床,床宽1.2m,床面要平整,步道深浅要一致,纵向开沟条播。播前需用托布津800倍液或硫酸亚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分冬(12月至翌年1月)和春(3月上、中旬)二期播种,行距30~35cm,株距8~10cm,种子胚根向下放在播种沟内,播种量为发芽种子750~900kg/hm2,上覆1层细肥土,厚度为种子横径3倍,约1.5cm左右,上盖稻草等物,用于保湿和防止表土板结。
3.2.1.2管理。主要是遮荫、浇水、除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播种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苗陆续出土。幼苗紫红色,极脆嫩,幼根肉质黄白色,分布浅。香榧苗怕日灼,揭去盖草后,要及时搭棚遮荫。荫棚高1.8m(有利于圃地和护理),透光度40%左右。香榧苗怕旱需水,尤其在盛夏要视干旱情况适时浇水。要及时松土、除草、施肥,第1年除草要用手拔,次年可轻锄浅削,以避免碰断苗木和伤动根系,肥料一般用10%左右的淡人粪尿,施2~3次。梅雨季节幼苗易发生根腐病,发现病株须拔除销毁,病株松土后用1%的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可防止病情蔓延。当年生苗高15~30cm,地径0.3~0.4cm,可产苗15.0~22.5万株/hm2,留床培养2~3年后,可嫁接或定植造林。
3.2.1.3病虫害防治。香榧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和叶枯病,害虫主要为蚯蚓、地老虎、蛴螬、蜘蛛和蚜虫等。发生猝倒病可用0.5∶0.5∶100或1∶1∶100倍半量和等量波尔多液喷雾进行防治,每隔7~10d喷施1次,连续3~5次,效果良好;发生根腐病可用多菌灵或托布津1∶500倍溶液进行防治,每隔5~7d防治1次,连续3次,可抑制病害扩散蔓延,但也要及时拔病株就地烧毁。发现蚯蚓、地老虎、蛴螬为害,可用呋喃丹挖条撒施于苗床上防治地下害虫,蜘蛛、蚜虫可用敌敌畏、乐果类农药喷杀防治。
3.2.2嫁接。具体内容如下:
3.2.2.1接穗采集。在12月至翌年2月,选生长健壮、结实性能好、盛产期的母树,在树冠的中上部剪取生长粗壮、顶芽饱满的一年生侧枝作接穗,要求长15cm以上、粗0.4cm以上,同时采集5%左右的优良雄树接穗,要求花期相遇、花蕾较大、单枝花蕾数多、花枝比例高、年度间变化小、花期长的优良雄株,作造林时配置的授粉雄树苗用。接穗采后要保湿,可用湿毛巾或湿苔藓包裹,长时间贮藏用湿沙露头埋藏于荫凉处,并上盖苔藓。
3.2.2.2嫁接时间与方法。苗木嫁接的时间一般为2月中旬至3月下旬。方法有挖骨皮接、劈接、切接等。常采用劈接法:当树液开始流动而皮层尚难剥离时嫁接,接穗与砧木的粗度要大致相同或接穗略小于砧木。接前略挖去苗木基部土壤,在离根颈5~8cm处截断,再在砧木横截面中央垂直下切一刀,深2.5~3.0cm;抹去接穗下端2/3的叶片,把接穗基部两侧相对各削1刀成楔形,斜面长2.5~3.0cm,与砧木下切长度相一致;用左手大拇指轻轻掰开砧木切口,对齐一边插入接穗,然后用塑料薄膜带将砧木断面和接口严密绑扎,保证接口不露白、不进水,用黄心土将接苗培成馒头状,覆没接穗2/3,只露出梢头。
3.2.2.3接后管理。嫁接后,大田育苗的仍须搭棚遮荫,到9~10月高温过去、天气凉爽后拆去荫棚,拨开培土,露出接口。接穗抽出的新梢幼嫩,过长倒伏时需用小竹竿逐株支撑扶正,基部抽出的萌蘖需及时抹去。培育2年后,嫁接苗高50cm以上,可出圃造林。
4参考文献
[1]万小金,吴晓明,程小东.香榧采穗圃营建技术[J].江西林业科技,2006(3)32-36.
[2]王向阳,修丽丽.香榧的营养和功能成分综述[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20-22.
[3]汪兆炎,黄元照,李忠泉.黟县香榧速生丰产技术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1997,23(3)20-21.
[4]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等.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4):471-474.
[5]徐石华,钱觉寿.香榧早产高产技术[J]新农村,2003,(3)10-11.
[6]徐小彪,李卫华,蔡祖国.香榧的发展前景与栽培利用[J].江西园艺,2004(6):49-50.
[7]楼枝春,潘悦优,丁立本,等.香榧丰产技术要点[J].中国林副特产,2002(3):26.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论文摘要经过生产实践,探索总结出林下双孢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从季节安排、菌种准备、选地建棚、栽培管理的各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双孢蘑菇林菌间作的生产技术。
林下栽培双孢蘑菇是利用林地树木郁闭后至采伐期的地面空闲期以农作物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的一种栽培方式。培养基用过后可就地肥田,对改良土壤有利,可促进树木快速生长。林地能为双孢菇提供良好的遮阳条件、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氧气,延长双孢菇的采收时间。林下栽培双孢菇产量高、品质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季节安排
双孢蘑菇播种期以当地昼夜平均气温能稳定在20~24℃,约35d后下降到15~20℃时为宜。河南北部一般选择在7月下旬原料预湿,8月上旬堆料发酵,8月底至9月初播种,9月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秋菇,经越冬管理后翌年3~5月收获春菇。
2菌种准备
播种期前2个月配制栽培种,用量一般以每100m2栽培面积需要750ml瓶装粪草菌种310瓶左右;麦粒种90瓶左右;棉籽壳菌种约180瓶。若用袋式菌种可按菌种重量进行折算。
3选地建棚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便利、郁闭度0.8以上的林地,土壤最好为腐殖土。清理地面,除去杂草,用农药喷洒消毒。沿行间做小拱棚。棚宽2.2m,高1.3m,长度视情况而定。每隔0.5m用竹片起拱,棚外用地膜覆盖。棚中间挖30cm走道,两边各留85cm畦面。
4培养料配制
4.1培养料配方
通常用粪草比为1∶1的配方,常用配方:稻麦草46%,干猪牛粪46%,饼肥3%,生石灰2%,石膏粉、过磷酸钙各1%~2%,氮肥1%(硫酸铵0.2%,尿素0.8%),每平方米可用干料35~40kg,可根据栽培面积计算出总用料量,再按各原料占总料量的百分比折算出实际用量。
4.2培养料堆制发酵
4.2.1预湿。提前2~3d将草料用石灰水预湿,干猪牛粪、饼肥等要打碎混匀、拌湿,覆膜堆闷以杀灭虫卵。
4.2.2建堆。建长形堆(宽约2m,高约1.5m),1层草料(厚约20cm)、1层粪肥(厚3~5cm),压实,四边陡直,堆顶呈龟背形,四周围罩薄膜。为防止氮素流失,饼肥与氮肥混匀后分层撒入料堆中部,顶部及四周不要撒入。
4.2.3前发酵。共翻堆3次。第1次在建堆后7d,加过磷酸钙,含水量控制在65%~70%,翻堆结束后四周撒石灰粉;第1次翻堆后6d进行第2次翻堆,加入石膏粉;第2次翻堆后3d进行第3次翻堆,pH值调至8.0左右,含水量约为65%。
4.2.4后发酵。前发酵第3次翻堆后再维持2d,当料温升至70℃左右时,选择晴天午后气温较高时段,快速将培养料运入菇畦中,厚度为50~80cm,随即覆盖棚膜升温发酵,料温在60~62℃维持6h,降温至50~55℃保持3~4d,再撤膜降温,在45℃以下时,将料均匀铺入菇畦中,厚度20~25cm。优质发酵料应为棕褐色,质地松软,有弹性,草形完整,容易拉断,无酸臭味,无黏滑感,pH值在7.5左右。
5播种
在料温约28℃时,先将1/2菌种撒入料面,用草叉或手抖动料表层,使菌种落入料深4~5cm处,整平料面,再均匀撒入剩余菌种,用少量培养料略微掩盖菌种,然后用木板轻轻按压,使菌种与料贴合,有利于吃料。如果气温低、天气干燥,料面应覆盖1层消毒报纸或薄膜。
6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一般需要15~18d,此期控制料温在22~28℃,一般不要超过30℃,严防“烧菌”,空气湿度控制在70%左右。随菌丝生长逐渐加强通风换气,在开始2~3d内不通风,3d后少通风,7~10d后菌丝封面时多通风,菌丝长至料深1/2时可用直径1cm的木棍在料内打孔以利于通气。发菌期间,不要向料面直接喷水,以免伤害菌丝。
7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7.1覆土
菌丝长至料深2/3时(14~18d)覆土最好。覆土过早,会影响菌丝向料内继续生长;覆土过晚,会推迟出菇,影响产量。土质应结构疏松,通气性好;具有团粒结构,持水性强,遇水不黏,失水不板结。在料面均匀覆土厚约3cm,用木板刮平。覆土太厚易出土内菇、畸形菇;太薄易出长柄菇、早开伞及薄皮菇。勿拍压,保持自然松紧度。
7.2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15~20d出菇。在此期间菇棚温度应保持在20~22℃,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吊菌丝及定菇位是该期的管理关键,主要措施是喷水、通风。
7.2.1吊菌丝。在2~3d内,用pH值7.5~8.0的石灰水将土层逐渐喷透(少而勤喷,每天约4次),调水结束后加强通风5~6h,再闭棚吊菌丝。一般在调水3d后在早晚适当少通风,促使菌丝纵向生长,快速上土。
7.2.2定菇位。当菌丝长至距表土约1cm时,应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倒伏,使其横向生长,并加粗为线状菌丝,以备在该位置结菇。菇位太高太低都会严重影响产量及质量。若通风不够,极易发生菌丝冒土。
8秋菇管理
秋菇管理是夺取高产优质的关键。当菌丝爬上土层2/3时,开始喷结菇水,总用水量为2.0kg/m2,分2d喷完,然后保持1~2d大通风,再逐渐减小通风量,表土下1cm很快会出现大量米粒状原基。当多数菇蕾长至黄豆大时,需喷保菇水,保菇水量约2.5kg/m2,在1~2d内分多次喷完,停止喷水2d。然后随着菇的长大逐渐增加维持水的喷量,喷水时应轻喷、勤喷、喷匀,水雾要细,喷头向上,不能一次喷水量过大。注意通风换气保温,防止风直接吹到菇体。此时,菇棚内空气湿度应维持在90%左右,温度控制在12~18℃,避免出现大温差。
9越冬及春菇管理
秋菇结束后进入冬季管理,挖松板结的土层,清理菇头及老菌丝,通风换气结合喷2%石灰水,使土层保持半干半湿状态。翌年气温回升后进入春菇管理,当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逐步调足土层水分。随着温度升高和出菇量增加,喷水量逐渐增加。由于多潮出菇,培养料中营养物质减少,可适当追肥,常用肥料有0.1%过磷酸钙、0.3%~0.5%尿素、1%葡萄糖等。
10采收及间歇期管理
10.1采收标准
蘑菇子实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盖未开菌膜尚未破裂时应及时采收。若不及时采收会影响产量、质量及下茬菇的形成。若老熟至产生褐色孢子,菌肉老化,品味差,炒熟后的汤汁发黑。根据销售渠道、用途、加工方式的不同确定采菇的大小。鲜销的蘑菇可略大于加工的蘑菇,一般于菌盖直径达2~4cm、菌膜未破时采收。
10.2采收方法
采前3潮菇时,菌丝生活力强,采菇后还能长出肥大的菇体,因此要注意保护菌丝体。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菇盖,轻轻左右旋转,使菇体脱离菌丝,然后拔出。由于产菇后期菌丝体逐渐衰老,失去了形成肥大菇体的能力,采收时一手按住土面,另一手把菇拔起。这样不仅把衰老的菌丝拔去,还起到适当松动的作用,再把复土盖上,有利于促进新菌丝发生。菇体丛生密集发生时,不能单个拔出,这时可用小刀在菇柄处割下,不要伤及周围的小菇。采下的菇要及时用刀削去菌柄沿下端的泥土,并把刀口与菇柄沿垂直方向切平整,并即时分级包装好。
10.3间歇期管理
采完一潮菇后,剔除菇根,清净料面,补平孔穴,产菇中、后期还要松动板结的土层,喷1%~2%石灰水及适宜追肥,使7~10d后再现菇潮。
参考文献
[1]常明昌.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3-108.
[2]刘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1-104.
[3]徐彦军,樊卫国,刘碧荣,等.白灵菇栽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24-1025,1034.
[4]杨文辉.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科技,2007,14(2):50-52.
[5]刘君昂,李琳,周国英.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6]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7]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
[8]杨立诚.塑料大棚反季节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7,29(4):42-43.
关键词:红枫;彩页植物;繁殖技术
1 生物学特性
红枫为落叶小灌木,枝细长,呈紫色、紫红色或略带灰色,光滑;叶5~9掌状深裂,裂深常达叶片直径的1/2或1/3,基部心形,叶的裂片呈狭长的椭圆形,顶端锐尖,裂缘有缺刻状的缘齿,叶柄较细软,长4~6cm,无毛。杂性花,顶生伞房花序,花形小。翅果,未熟前微紫色,熟时棕黄色,果体两面突起,两果翅开展,形成钝角,翅的先端微向内弯。花期5月,果10月成熟。
红枫在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适生于温凉湿润、雨量充沛、湿度较高的环境,可在华北、西北、长江流域广泛栽种。喜温暖、湿润,喜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酸性、中性及石灰质土均能适应。栽培地要求为土层深厚的酸性山地或红黄壤土,耐旱怕涝。喜光,较耐荫,不耐严寒,在北京地区需小气候良好条件下并加以保护才能越冬,夏季阳光直射叶易黄。对大气污染抗性一般。
2 播种繁殖
红枫播种繁殖易产生品种变异,播种生长的实生苗,部分继承鸡爪槭的特征。
2.1 种子处理 红枫种子具有休眠性。一般在播种前30天将种子进行低温层积处理。先将种子用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30分钟,冲洗干净,然后用50℃的温水浸泡24小时,最后将晾干水的种子和沙按1:1混合进行沙藏,沙藏期间注意防止种子过干或发霉,应经常翻看。
2.2 圃地选择 地下害虫数量过多和有病菌感染的地方不宜选作苗圃。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较干燥的沙壤土地块作为播种地。1hm2施有机肥45~60t,撒施硫酸亚铁225kg消毒,将育苗地整成宽100cm、高30cm的苗床。
2.3 播种时间 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采用春季播种,将沙藏好的种子放在5~10℃的环境中催芽,待出苗后进行芽移,行距为20~25cm,株距为20cm。
2.4 田间管理 首先要保证苗床湿润,若发现过干,要及时浇水。播种后苗床盖一层薄的草帘或稻草,以保持土壤湿润,越冬要用塑料薄膜防寒。芽移后的苗木,当小苗长出24片真叶时,喷施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止立枯病。
3 扦插繁殖
3.1 插床准备 苗床要选择向阳地段,床基要深,床基上方铺20cm厚的新土并掺河沙。床面轻压、整平,作成高25~30 cm、宽100cm的苗床。插床上方需搭建遮荫棚。
3.2 插穗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树冠发育完全、木质化的健壮枝条作插条。扦插的时间在5~6月,插条带2~3个顶芽,长8~9cm。下剪口应带一段2年生枝。插条叶片要保留,除插入土中的枝条全部剪去叶片外。取ABT生根粉药液均匀拌入新土。
3.3 扦插及管理 扦插深度以盖没土球1cm为度,扦插株距为5cm,行距为10cm。浇1次透水,及时做好保湿措施。晴天每隔3小时喷水1次,阴天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保持拱棚内温度在30℃以下,湿度在80%以上。
4 嫁接繁殖
为确保品种特性保持优良,红枫主要依靠嫁接繁殖。红枫嫁接砧木用鸡爪槭、五角枫、三角枫的实生苗。以鸡爪槭亲和力好、成活率高。嫁接方法有切接、靠接及芽接等,嫁接砧木常以2~3年生的鸡爪槭实生苗为主。
4.1 切接 在早春3~4月间砧木芽膨大时进行。采用切接法时,最好在砧木离地面50~80cm处截断进行高接,砧木选直径1~2cm的幼苗,削平断面,用切接刀在其一侧略带木质部垂直下刀深达2~3cm的平滑斜面,并及时将削好的接穗插入切口中,用塑料条捆扎,防止水分蒸发,嫁接未成活的枝条于翌年春季采用切接的方法进行补接。接后做好剪砧放芽、中耕除草、施肥、开沟降渍、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4.2 靠接 时间在秋季9月份为宜,该接法成活率较高。将砧木和接穗在同一高度的位置上削去长度相等的枝径一半的皮和木质部部分,使双方刚好完全结合,待愈合后除去接穗的根系和砧木的树冠,即成1株嫁接苗。
4.3 芽接 时间在5~6月间或9月上中旬为宜,此时是砧木生长旺盛期,接口易愈合,春发的短枝上的芽正适合芽接。而夏季萌发的长枝,抽芽较晚,适合在9月中上旬接于小砧木上,成活率高,秋季芽接适当提高嫁接部位,多留茎叶,能提高成活率。通常采用1~2年生苗作砧木,接芽长2cm,削芽时从芽下部1.5cm处向上削,刀深入木质部,然后在芽上0.3cm处横切断皮层,连接到纵切口,在砧木离地面4~8cm高的北面切成丁字形接口,然后将芽片插入,要求芽片上缘与接口上缘密接,扎紧即可。芽接7~10天时即可检查,成活的接穗上的芽已萌动,或芽新鲜、饱满,可以松绑扎物,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若活后及时埋设支架,将萌条放在支架上,使其平展向外生长并进行剪砧。
5 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操作较方便。选取健壮枝条,从顶梢以下大约15~30cm处环剥树皮一圈,环剥宽度在1cm左右,深度以枝条韧皮层为准,剪取一块长10~20cm、宽5~8cm的薄膜,把环剥的部位包扎起来,薄膜的上下两端扎紧,薄膜中间放入少量园土使其鼓起,约4~6周后生根。生根后,将根系和枝条一起剪下,即为1棵当年新的植株。
6 栽植与管理
6.1 定植 小苗移栽定值前,应先挖好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撒上一层有机肥料作基肥,有机肥厚度为4~6cm,再覆上一层新鲜土后放入苗木,防止肥料与根系直接接触,避免烧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覆盖根系,并用脚踩实,浇1次透水。
6.2 湿度管理 红枫小苗期间保持湿润至干爽的气候环境为好。
6.3 温度管理 在夏季高温期,红枫小苗不能适应闷热气温,否则会进入半休眠状态,生长受到影响。要调节到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供其生长,以15~30℃为好。
6.4 光照管理 红枫喜欢半阴环境,应避免在阳光强烈、闷热的环境下生长。
6.5 肥水管理 在春、夏两季根据墒情,施用2~4次肥水。先在根颈部以外30~100cm处开小沟一圈,沟宽、深都为20cm左右。沟内撒12.5~25.0kg有机肥,或者50~250g颗粒复合肥,然后浇透水。
6.6 幼树管理 幼树管理措施得当,很快就成活。在夏天雨季到来之前,对幼树要抚育1~2次,割除杂草,清理枯枝,如有条件可适当追肥或防治病虫。
6.7 修剪 在植株进入休眠或半休眠期后,要把瘦弱、病虫、枯死、过密等枝条剪掉。
(收稿:2012-01-10)
参考文献
[1]李莹.美国红枫外植体选择及启动培养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8)
[2]李育彬.红枫全光喷雾扦插繁殖试验初报[J].防护林科技,2010(6)
[3]雷伟成.红枫的繁殖与栽培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
[4]邱艳昌.红槐离体快繁技术[期刊论文].林业实用技术,2007(7)
[5]李桂琴.红枫增殖生长培养基配方研究[J].生物技术通讯,2006(2)
关键词:环境教育; 生物教学; 智力; 能力
一、根据教材丰富的内容开展分类分组的活动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参加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学生,对生物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专长,但兴趣和专长能否成为终身志向,就有待于课外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和形成。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自接触绚丽多彩的生物界,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有趣的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必然能激励他们学好生物学,并把生物学与祖国的医学、农业、林业、畜牧业联系起来,逐步树立起为祖国“四化”献身的志向和理想。
首先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子课题组成课题组。共组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活垃圾调查等调查小组。各小组制作了调查表,利用双休日对小区,菜市场,公园,马路等环境进行考察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并书写调查报告。并将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中学素质评价交了很好的作业,同时老师将优秀的调查报告推荐参加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中学生论文比赛,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成立花木栽培小组,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校园常见的花木的分类和识别方法,给校园内的花木挂上名称牌;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培养劳动观点、习惯、技能;利用爱鸟周、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计划生育宣传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和黑板报、壁报、图片展览以及知识竞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质。
其开展活动的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型,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
(二)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生物学课外活动,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配合课外活动,使课内外相结合。
(三)提高兴趣,发挥专长,培养生物学人才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适当扩大、加深。如讲叶的结构,就配合做叶脉书签。
2.以实践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以实践为主。但课外活动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讲授理论。
3.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生物学课外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生物生长发育有季节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进行个别指导,组织他们进行阅读、观察、研究,指导他们撰写小论文,参加生物学智力竞赛等活动。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课外活动小组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或制作的标本等成果。既能使小组成员得到提高,又能使其它学生受到教育。召开活动汇报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汇报,也可起到总结交流的作用。宣读小论文活动结束时,可组织学生写出小论文,并在一定会议上宣读。
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以现实为中心的课题出发,自己收集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了信息时代需要的能力又体验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探究课题研究实践表明,利用课堂教育学习这一载体来实施环境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二、启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能力
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可避免地会给人类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生物教学中应善于启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发生的反常生物现象及造成生物环境的恶化,并分析归纳成因。例如:2002年初春,华北地区连续发生的几次规模大、影响范围广、风沙弥漫的沙尘暴天气,造成空气污染,妨碍交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探其原因,毁坏开荒――植被破坏――土层――冷空气频繁活动――沙尘暴;毁林开荒――植被破坏――CO2增多――大气变暖――气候失调――干旱。由此可见,许多地理规律和原理,是环境知识的基础;许多环境问题,是特定生物过程演化的结果;许多生物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学生目及所至的生物环境无不或多或少地带有环境问题,因而成为环境教育的素材。
再如天气骤冷骤热的现象,在四川自贡近年的秋深季节,在短短的6天气温高低相差14℃,升至21℃,据最新的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本周中期,除有一到两天的不好天气外,其余时间的天气都比较好,气温不会有大变化。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得知:大气环流在10月中旬的调整、冷空气活动的加强,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潮和暴风雪袭击的直接原因。10月下旬以来,大气环流再次调整,致使冷空气活动再次加强,也引发了我国的强降温和异常雨雪天气。此外,厄尔尼诺事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秋末至冬季的气候往往产生明显影响。造成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进入11月份后雨水异常偏多,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当北方有强冷空气南侵时,易形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1]。学生通过本地气候进行观测、记录、分析,形成环境气候的小论文,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学习。
三、环境科技教育激发热爱科学、热爱生物的理想
环境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方面均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和能力。在生物中除大气、噪声、水污染外,还存在光污染,加之前者我们都把它们称之为环境污染。我们开展一次光污染的调查活动,就收到学生关于“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已使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对银河系视而不见;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簿纸张的光反射形成的噪光污染,正严重损害着人们的眼睛,特别是近视比率迅速攀升。为此,我们在课堂总结出“关注视觉污染,改善视觉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光污染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过量的或不适当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现象。一般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物而更益形成探究学习法。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要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地从旁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错漏之处,及时纠正。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做实验,也不能随便批评学生,以免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将所观察到的结果陈述出来,然后教师给予评分。这样,既增强学生兴趣,又提高其操作能力。第二课堂为兴趣小组学生课外继续学习、研究生物知识提供了场所,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课外兴趣活动不只是一种进行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也是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对于对生物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组织成立生物兴趣小组,以他们为骨干力量,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如生物故事会,生物讲座,生物竞赛,生物课外实验,生物野外实习,开展研究性课题等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和发展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和学这一对矛盾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只有两个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让我们记住斯宾塞对教育的忠告:留住孩子的兴趣[2]。
[参考文献]
[1]厄尔尼诺事件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