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高中教师考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教师考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教师考核

第1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一、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了,对它的认识也提到了一定的高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也在“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进行着。但是,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况仍然不太理想,情况不容乐观。

1.重“讲”轻“实”。有些教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太重视,认为在高考指挥棒下,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比率不大。所以他们就认为:高中物理实验知识,并不需要实践动手操作,只要学生对实验知识点能了解、理解,能在笔试时应付考试就行了。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很多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对物理实验过程的讲授,而忽略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过程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最多也只是在讲台上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实验整个操作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书虫”,扼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一旦学生面临着实验操作考核,那就只能束手无策了。

2.重“操作”轻“分析”。有些高中物理教师虽然会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是他们在教学时也只是“走形式”而已。先要求学生在书本中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理清楚,然后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完成所需做的实验步骤,在实验时,只要求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就算是完成了。这种教学的方法是错误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动手实验时,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验数据出来后,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些数据是怎样得来的?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等等。

二、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考核现状

高中物理实验考核是对教师、学生物理实验教学成果的检测。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考核的方式主要是两种:1.理论考核:2.实验操作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更注重理论考核,一般是通过笔试来考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结果。例如:实验目的考核:实验原理的考核(通常会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试题,从实验原理出发,推导在此实验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公式来完成实验的最后一个步骤。);实验过程的考查(通常设计一个表格,在表格中预设空格,要求学生把空格中的实验步骤填充完整,或者确定在实验过程中哪些物理量需要测量等等。):实验书写报告的考核(能否简单地书写报告、能否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否作出实验图像等等。)。而在对实验操作考核时,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查。例如:学生能否选择恰当的实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是否能合理地安排、能否组装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平台、在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否把实验器材清洗,准确地归位等等。

三、充分发挥实验考核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的自然科学属性非常地强,物理实验就是研究物理自然科学属性的手段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的手段。物理实验效果究竟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大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实验考核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改革考核方法,加大实验考核力度。笔者认为,物理实验的教学重在实践操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考核时,不能过多地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而应该着重实践操作考核。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对电学实验考核时,就可以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对实验电路的转换能力、能否准确地调试实验器材、是否具有排除实验故障的能力。在考核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时,其实也可以考查的创新能力。可以让他们自行创新地设计实验过程,选择实验仪器等等。

2.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加大实验考核力度。完善的、有效的评价方式起着指导、激励实验教学的功能,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具有不科学性、不公平性,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等。所以我们在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考核时,应该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上,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考核评价、实验小组之间的考核评价、实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考核评价、学生自我考核评价等。小组之间的考核评价,更能激起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就会互相配合,取得更佳的实验效果。小组内部之间的考核,则能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所以说,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加大实验考核力度,有利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良性发展。

第2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论文摘要: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许多省市开始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能否实现预期目的?作者总结一些地市会考监考中的经验教训,认为只有像高考一样严格监考,才能促使中学积极实施国家的课程方案,重视薄弱学科、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陕西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此之前,已经有几个省市公布学业考试实施方案。

实行全省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必要,它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有利于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它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的重建,鉴定评价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结果将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1]

但是,实施高中水平考试要实现预期的目的,从会考的经验和教训看,关键是要严格考试纪律。

长期以来,许多省市实行高中会考。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以正确的导向。”实施会考的初衷是为了使学校由过去只重视高考升学率转向重视合格率;教育教学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实际文化水平;促进学校按教学计划开设各门必修课程,加强教学中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克服偏科现象;同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为指导,科学评价学生个人和群体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学水平。[2]

实施会考十几年来,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只重视高考升学率,不重视会考,许多学校只开设高考课程,不开设高考不考的课程;教学仍然主要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背离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会考成绩的公信度与权威性丧失,谁也不会用会考成绩来评价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中会考制度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作祟,直接原因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不重视会考,以至于许多地方会考的监考形同虚设,姑息学生考试作弊。

某地的几个学校在最近几年,高二理科学生没有上过一节思想政治课,学校甚至没有给理科学生购买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同样,高二文科学生也没有上过一节物理、化学、生物课。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近几年的政治课会考成绩不是“很好”,而是“相当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校文科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会考成绩也是相当的不错。学生们毫不掩饰——如此大面积的“好成绩”都是集体作弊的结果。

来自各个学校的监考教师都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学过一些课程,如果严格监考,许多学生会考成绩会不及格,将无法取得毕业证,无法参加高考,可这并非是学生的错,故而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监考,有些教师由于无法面对两难的处境,只好拒绝监考。学生当然明白,如果考不及格,后果很严重,但是又没有学过相关课程,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会考也不十分重视,大家都清楚当地中学为了集中精力抓高考,没有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如果严格监考会导致当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这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会考监考基本上是例行公事式的走过场,口头上讲得非常严格,实际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尽管省关于会考监考有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有各种各样的违纪处罚办法,但那只是为考前培训做样子而已的。 转贴于

于是,本应非常严肃的省级考试,其考场纪律远远不如学校的平时考试;本该具有十分权威性的省级水平测试的成绩却完全不能够代表中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已经丧失了当时的功能,除了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会考监考不严,还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除了直接影响学风,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参加会考后,普遍感慨:做人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人太吃亏了。那些平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考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也大都选择了作弊。这种会考实际上给学生上了一堂消极的政治课,它完全背离了会考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

课改以来,许多学校认为高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家要求的课程,只要不高考的就不开设,包括一些必修课;或者不按规定课时开课。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通用技术、什么校本选修课,统统不管。反正学生学分由学校给予,学校还能让学生不毕业?学分认定时坚持宽松原则,甚至没有开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等,学生的学分都一个不会少。

现在要实行学生学业考试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有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是,这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果依然采取以往会考监考的那种形式,则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

所以,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纪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像重视高考那样重视学业考试,要求监考像高考监考一样严格,督查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负责,还要启动高考的现代化监视技术、电子屏蔽技术,考生和监考考试违纪也要与高考违纪同样处罚,并且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才会重视学业考试,学校才会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课,才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陕教基[2008]18号.

[2]国家教委.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教基[1990]017号.

第3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在“对话”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和生活状态的今天,一种较完整的现代教学理论――对话教学理论也正在逐步形成。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应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实施对话式教学可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一、以文为本,让学生与教材深刻对话

在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中,让学生解读历史文本――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马丁语),这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觉,理解和评价教材,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对话。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兴趣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导着学生走向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尽量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融入教材。例如:在学习《》一文时,我利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的有利时机,先播放“神五”升空的瞬间境头,接着让学生就“神五知多少”这个话题略作畅谈,进而指出“神五”的成功发射反映了我国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我国不仅在国防领域,而且在其它如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后教师继续讲道:"我们今天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果,但你们知道我国的现代化历程从何时开始,以什么事情为标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抛出各自心中的答案,当有学生提出是时,我先肯定其答案的正确性,然后追问:"为什么说我国的现代化历程是从开始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研读课文,探究历史。

2、引而不发,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解决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创新,因此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两汉的统治》中的"汉武帝的大一统"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罗列汉武帝实施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并声明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可以抛出来讨论,结果就有细心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并焚烧了法家以外其他各家的典籍,而汉武帝却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深入去研读文本,读出教材中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才能解开,于是我就先肯定和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探索精神,然后指出:“从秦始皇的‘崇法’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际上反映出这两个时期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种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照这个原理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存在’有没有发生变化。”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从主客观两方面的变化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直至最终找出答案。

二、张扬个性,让学生与历史自由对话

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三大重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自己,在这种理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僵化的,冰冷的,机械的关系。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交往和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学生永远是被动者,而这反过来又阻碍了教学任务的更好落实。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和对话的时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需了,“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还教学一个本真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你――我”的关系。在对话式教学中形成的“你――我”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到尾在相互地教"。

第4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高考

应试教育制度是我国实行了多年的教育制度,尽管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旧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新课程改革和高考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其必须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要以此为基础调整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胜利。

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做到简而精

新课程改革实施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例如:以人为本、师生双主体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等等。这些思想能够有效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历史知识。但是,就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没能够正确的把握这些教学思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过分的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翻新,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忽视了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联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只是关注教学思想的体现,只关注对形式的翻新,而是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和高考大纲的研究,要将高考大纲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高考大纲,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课本知识与考试大纲结合起来,做到高考平时化,平时高考化。其次,在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翻新时,要掌握好一个“度”,即,要做到精炼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环节并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并提高其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知识。

二、要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历史教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学,其都有一个共同点:叙事方式都是模块专题式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特点极大的提高历史的专业性,增加了历史概念在历史课本中的比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要重新的去研究教学内容,并要加强对高考的把握。通过对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地区的试题,都不会出现对某一历史概念进行直接阐述的题目,而是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与概念相关的史实的考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新认识教材内容,要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同时加强对概念内涵、概念外延以及与概念相关的史实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其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树立新的复习观念

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在高一和高二阶段中,往往要学习三年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高三阶段开展全面的复习,以此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并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情况虽然符合高考的要求,但却不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往往不能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这样的情况使其在总复习的时候,不能够更好的依靠对知识的理解去强化记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要树立起新的复习观念,即,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对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随堂提问、默写等形式来对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检测,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到学生的知识漏洞,而后再以作业或者考试等形式,来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做法是,在讲授某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时,必须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之前所学过的和即将要学的、其相关的知识,还要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帮助掌握同一时间段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只有学生构建起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够让其主动的开展复习,强化其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继而实现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第三,要合理的使用试卷。在高三总复习中,学生往往会接触到大量的试卷。这是开展复习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就很可能会影响复习的质量,甚至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因此,在利用试卷进行复习的时候,教师不能够打“题海战术”,而是要做到“精简试题、举一反三”。具体的来说,要精炼试题,提高每一道题目的针对性,确保学生每做一道题就会有一点提升。其次,每一份试卷都必须要体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更加接近高考的要求。

四、要加强对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的历史课本和近年来的高考考试题目中,往往会有大量的文字或者图片资料,学生要想获得某些理论和知识,就必须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因此,对于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说,其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对史料的筛选,要确保学生能够对史料产生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研究和学习之中来。其次,要重视对材料的设问和解读,要做到少而精,避免其成为课堂教学或复习的绊脚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新课改来说,高考制度也许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是需要高考成绩去检验新课改的成败。正式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要调整课堂教学、重新把握教材并要改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现新课改的同时,更好的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卢尚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型态:打破与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 2008,(07)

第5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仍然采用以笔试为主的理论知识考核方式,单一化的笔试考核模式虽然有利于统一组织,成绩易于量化,但更侧重于知识型内容的考查,对实践应用能力及应用性技能考核力度不够,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过分追求题目的正确答案和解题技巧,缺乏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热情,也阻碍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成功经验

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国内普遍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教学过程包括两部分组成:企业实践过程和职业学校理论学习过程。两个过程的时间比例为7:3。双元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类。学校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任课教师负责,企业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企业的实训教师负责。国家考试则由州统一组织。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由企业选定,并报学院考试委员会审定。学生毕业论文由企业实训教师为第一指导,学院教师为第二指导,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

2.英国BTEC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英国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多不同,所以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照搬照抄它们的方法,而要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多维立体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集素质、能力、知识于一体的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1.高职培养目标是制订考核方案的基础

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要适应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突破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束缚,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2.多维立体的课程考核形式

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制订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五大类:理论型课程、知识技能型课程、纯技能型课程、能力证书型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可能适应不同性质的课程的需要,因此采用多维立体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技能型考核的比重。另外,笔试考核的部分考核标准由标准答案向综合评价转变,减少客观题比例,让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具体题目的选择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3.鼓励企业参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实训课程、顶岗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课程的考核。企业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和评价。

四、多维立体考核的具体措施

1.理论型课程考核模式

对于纯理论型的课程,在考核中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只考查那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不去深究理论的推导计算过程,适当弱化对于解题技巧的考核,并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的考查比例。如让学生谈谈对课程中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现实意义,或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什么提高。另外,考核成绩中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及作业表现。为了防止作业中的抄袭现象,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给每组同学布置不同的题目,并在习题课上由每组同学讲解做题步骤,供其他同学讨论,在讲解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成绩的重要部分。这样的教学操作通过给学生传递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程的综合成绩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课程综合成绩=60%期末考核成绩+20%课堂表现+20%作业成绩

2.知识技能型考核模式

对于知识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两部分考核各占50%。其中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同上述理论型课程;对实践技能部分(即课程中包括的实验、课程设计环节)的考核不能只注重实验、课程设计报告的完成,必须结合整个实验过程综合考虑。这部分成绩应由课前预习、操作过程、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内容组成,其中操作过程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各实践项目完成的速度以及创新能力都是考核的重要因素,因为操作速度往往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水平,而创新能力则体现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程实验成绩=课前预习20%+操作过程50%+实验报告30%由于课程设计是分组进行,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因此除了考查每个人的实践技能,还要考查成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课程设计成绩=操作过程40%+课程设计报告10%+团队合作能力20%+设计成果30%

3.纯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模式

纯技能型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这种课程的考核采用课堂作业成绩代替期末考试,即每堂课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学生要在下课前完成,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给出成绩,而期末成绩是根据课业成绩和课堂表现得到。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操作能力的考核,强调平时的学习态度,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

4.基于能力证书的考核方式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很多职业从业的基本要求。为了使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从业要求,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如电气专业的电工实训课程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证书而开设的。对于这些课程,取消考试,引入“以证代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考取资格证书,相关课程成绩即为合格的制度,从很大程度上既满足了社会对劳动力的从业资格要求,又避免了对学生的重复考核。

5.顶岗实习的考核模式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是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实际情况采用的一种旨在增加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高职阶段的最后1~2个学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组织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考核内容侧重学生在实习中体现出的职业素质、品质,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

五、结论

第6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综合理科考试;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94-01

应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家教育部确定了高考"3+X"方案,且率先在广东实行成功。我省预计2002年正式实行。这一方案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活化他们头脑中的文化知识。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综合科目考试的指导思想与命题模式,尽快适应这一模式,并指导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双基"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

为适应综合能力的考试而忽视"双基"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最终将得不偿失。因为中学教育是全面的基础教育,使学生掌握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高考改革不会改变的一个目标。综合科目的考试比单一科目的考试更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趋于多变与灵活。但综合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各单科知识为基础和载体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各单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科间交融才有可能实现。

从对综合理科试卷分析看出,综合理科涉及的题型,除了学科之间知识渗透融合的新题型外,还保留了相当比例的单一学科(包括学科内综合)题型。所考察的知识点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占了相当的比重。即使综合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无非是进一步融合而已。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仍需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即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双基"之上。

2.重视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加强多学科综合题解法研究

在强化学生"双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考试不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要狠抓基础,把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抓牢,还要引导学生,抓好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注意抓好本学科内的综合。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融合,抓好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如化学与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与数学、化学与语文等,这些学科间具有相当的联系(随知识的深入,进而形成生物化学、化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各专业)。这样,通过相关学科联系,既有利于本学科的教学,同时又对相关学科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同学们在学习中注重同步发展,齐头并进。因此,弓l导学生既重视本学科内的综合,又注重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尤为重要。当然,作为教师,也应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点,使不同学科间加强交流,各学科知识点相互交融、互相贯通。另外,还应探索一些综合目的解法,形成一些新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3.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高考实验题的比重逐年加大,特别是2000年综合理科的试题,不仅一重视对实验能力与操作技能的考查,还增加了学科间综合能力的考查。如试卷第25题,涉及生物与化学两个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发展趋势,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7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会考 素质教育 命题计划

通过会考命题,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是教研员不可回避的一 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中地理会考命题的实践,总结一些体会和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二、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第8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试题来源是从上级部门提供的六个试题中选择出代表性比较强、器材准备比较容易、实验中不会产生泼洒的四个试题作为考核试题.

1 实验操作测试中出现的弊端现象和存在的问题

实验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准备方面:有的学校未按标准要求准备器材,如同一考场中所准备的玻璃板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甚至没有提供竖起玻璃板的支架.

学生操作顺序颠倒,如先在玻璃板的另一边白纸上放上显示像位置的物体,然后再在靠近自身的这一边白纸上放上成像物体.有的学生将玻璃板放置使其平面与操作者身体正面垂直,观察现象时要侧身弯腰才行,实验动作别扭.

实验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器材准备方面:

部分学校准备的器材没有提前做严格检查,如电流表、电压表内部接线脱落,接线柱脱落或严重松动,有的表已经损坏.导线没有使用有连接插头或带有叉片的导线,导致接线不牢靠或不方便甚至导线数量不足,电源有用学生电源的,也有用电池的.灯泡规格差异较大.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跷起,没有紧压在电阻丝绕线上.

学生操作方面:

(1)不能按顺序连接相应的电学元器件,接线过程中没有断开开关;导线端头没有按顺时针方向绕在接线柱上,致使拧接线柱螺帽时连接的导线被退松甚至脱开.电流表、电压表量程选错;电流表、电压正、负接线柱接反,表指针反向偏转不能及时发现并于以纠正;没有细致检查电路的习惯.电路连接完毕后灯泡不亮或电表指针不动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2)闭合开关前,没有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调节滑片的方向错;调节滑片时移动幅度过大,电流、电压变化过大;调节不到指定的电流、电压值;调节时不去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电压表串联接入电路;实验结束,忘记整理实验器材.

(3)电路连接正确,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电压表有指示,但不及时读数,只是傻呆呆地观看.认为实验完毕,不知道还要做什么.

(4)仪表摆放方位不正,读数极不方便,且产生视角误差.

(5)实验数据不直接记录在试卷上,而是记录在草稿纸上,然后再往试卷上誊写,浪费时间.

(6)只记录有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而无实验结论.

实验三: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器材准备方面:

实验使用的杠杆不规范,其调平螺母(或配重)位置有在杠杆两端的,有在杠杆中间部位的;悬挂钩码的挂钩或孔的分布有的多有的少,间隔差异大.

学生操作方面:

调整杠杆平衡时,不知道应扭动哪个螺母,特别是调平螺母(或配重)的位置在杠杆中间部位的,有的学生只呆板的依据课本上“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或配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句话,而他扭动的是支架卡上的紧固螺丝.挂钩码时不注意挂空,致使钩码跌落撞击桌面或铁架台基板,产生不应有的噪声,干扰其他学生的实验注意力.

实验四: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器材准备方面:

同一个实验考场,所配该实验的器材不一致,导致学生认为给他的器材不足而不能完成实验;个别学校所配的弹簧测力计为教师教学演示用的,体积太大,准确度不高,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和精确读数;在配备器材时没有把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刻度处.

学生操作方面: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运动时不能使物体匀速运动,因而不能准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弹簧测力计的方向前后不一致,如前一次是沿水平方向,而后一次是斜向上方拉,致使读数误差加大.

2 问题的病因分析

(1)少数学校领导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缺乏对实验教学的有效检查管理,部分学校在对普及实验室建设中所添加的实验设备放在储藏室后,不再问津,实验仪器在包装箱内“长眠”.

(2)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直到中考实验操作考试临近才进行突击实验.甚至有的学校在拿到将要考查的试题之后,学校通知给教师,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要考查的试题内容进行 “有针对性”的专门实验操作训练,这样对付实验操作考试.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实验不重视,很少做实验,因此,即就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门实验操作训练,然而在实验操作考核过程中问题百出.个别学生背实验,考试中默写实验条目及实验数据.

(3)有的教师重理论,轻实验,怕麻烦,对实验不重视,甚至对有的实验根本就从未成功地做过.如在县级学科赛教中,竟然有两位教师在做“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都没有成功,不得意临时改变了自己原来设计的课堂教学流程,把探究实验变成了“嘴巴加粉笔”的“口笔”实验.

3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改进意见

(1)要深刻认识到并不是学校建起了标准的实验室、花了大把的金钱购买了富足的实验器材就万事大吉,教学实验就一定没有任何问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就大大增强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对实验教学的管理,经常深入课堂检查实验教学的进行情况,检查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解决,及时增添所缺器材,补充损耗掉的器材,以弥补因器材的不足而对教学实验产生的影响.

(2)教师要对教学实验要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实验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更不是麻烦、累赘,而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措施.

(3)教师要练就过硬的实验基本功,操作迅速、动作科学规范,语言表述准确清楚.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更要指导、引导学生做好探究性学生实验.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使他们知道实验规则要求,逐步掌握实验方法,依据应该遵循的实验步骤,有序独立与协作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实验.

(4)开展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通过大赛的激励促进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为实验教学储备活力.

第9篇:高中教师考核范文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高中教本中,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