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一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
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 0fe8 ?锥?朗跻?胄词档哪J街?小?/SPAN>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三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幼儿中普遍存在着品行、情绪、人际关系、性格等不同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溺爱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恐惧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独生子女从小没有玩伴导致孤僻性格以及缺乏合作意识等等。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向幼儿讲授知识,还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进行品德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会对幼儿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幼儿教师更要重视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
2如何通过情感沟通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1以情育人,促进心灵沟通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幼儿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幼儿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幼儿教师的某些情绪变化例如欢乐或者忧伤、宽容或者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正确的运用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要懂得把握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成长氛围。作为幼儿教师在控制好自身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学会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老师由于语言习惯问题喜欢用喜爱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这个小笨蛋。”然而因为各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不同,有时候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错解,认为老师在责怪他们,不喜欢他们,使得幼儿心灵受到打击。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交流时,尽量不要说反语,也不要夹杂地方语言,充满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同时,表达积极情感时可以采用眼神的交流、抚摸、点头、微笑等等,正面积极地表达对幼儿的喜爱,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幼儿心理健康的氛围幼儿的心理环境包括幼儿学习、生活、活动的全部空间。幼儿安全、友善、积极的情绪状态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支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平等的进行交流。幼儿在这种平等、愉快、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会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宽容、自信的健康心理。另外,在集体环境中,幼儿不仅要有教师的爱护和关心,还要与同伴之间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很可能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面对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和争执,教师应该及时调解。在硬件方面应该及时更新设备以及添加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教室布置应明亮宽敞,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进幼儿个性特征发展。
2.3正确评价,激发幼儿自信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式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因此,幼儿教师正确的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做出评价至关重要。在评价过程中,让幼儿在成人的评价和自我发现中,了解自身优点以及不足,正确评价自己行为,树立自信心。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幼儿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时,自我意识便会显著增强,上进心会得到激发,并且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相反,如果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谩骂或者体罚,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心也会受到重创。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对于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比如说班级评红花时候,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应该给与积极地鼓励。另外,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由于幼儿阶段的认识是以客观为主,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进行评价。现在很多幼儿老师都乐意将小红花作为奖励,而且小朋友也乐意接受。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在大中小班长时间延续用这种奖励方式,幼儿便会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心理。
3结束语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合理安排和调节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往往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 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锻炼幼儿身体的目的。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体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
一、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含义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 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 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 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园 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二者是否适宜还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 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作者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制约运动负荷 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然后再综合各因素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二、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 ,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1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 后者小。 在幼儿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钻、爬、投掷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幼儿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 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幼儿总 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幼儿做直体滚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 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 。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在平衡木上走、跑、过障碍、滚球、拍球时,幼儿的心理 负荷都很大。幼儿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4.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幼儿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 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幼儿需负出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5.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 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的运动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 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幼儿长时间的轮番等待,均易使幼儿产生烦燥情绪,甚至注意的分散,从而影响教学 任务的较好完成。
6.幼儿的个别差异。指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往往相同的练 习对不同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以同样的速度速跑完20米,有的幼儿心率达180次/ 分,有的幼儿仅168 次/分;同做一个游戏,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三、合理调节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综合以上各影响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 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 、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 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某大班教师为了发展幼儿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 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至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幼儿分别站在圆圈的边 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幼儿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 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事先准备好的绒毛小动物玩具,数量每一轮都比游戏的幼儿少2至4个。),没 找到“朋友”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 第二轮变化为幼儿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 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幼儿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 而定。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幼儿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 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 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 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幼儿出现两种负 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 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 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 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 后半部分就可安 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熊和石头人”。
心理负荷的曲线较复杂,往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无任何规律可循。一般来说, 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认识负荷不应太大,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幼儿的意志 负荷也不应太大,应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 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材时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所选的内容难易适当,富有兴趣性和直 观性。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幼儿十分喜欢游戏,孩子在游戏中的认识 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体育游戏和道具 ,再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锻炼的效果。一般来讲,基本部分 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以增大幼儿的认识负荷,而后半部分则宜安排 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而情绪负荷,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不应过大,以避免因幼儿情绪过度兴奋 而影响新教材的学习掌握,在后半部分可安排适当的内容以让幼儿的情绪负荷达到。对意志负荷,学习新 教材和较难教材时应先大后小,学习较易教材或复习旧教材时则可是先小后大。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 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 效果。
3.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领导幼儿的体育课时应精讲 让幼儿多练,应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幼儿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 %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幼儿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 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幼儿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幼儿的 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 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 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幼儿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龄班,尤其是小班,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 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中大班幼儿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 ,在中大班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幼儿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幼儿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 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 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幼儿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 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幼儿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幼儿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 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幼儿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 交代任务、评价、幼儿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幼儿的休息时间。
4.充分利用场地、器械。事实上,每个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体育场地上,有的幼儿园还达不到 正常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 则可采用分组轮换型或循环练习型等形式,以加大幼儿的练习密度。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学;游戏教学;问题;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47-02
一、幼儿英语教学游戏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游戏选材缺乏合理性。幼儿英语游戏教学过程应当从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出发,并在活动中倡导交流、合作、参与、实践以及体验。部分教师在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英语游戏教学的实质以及意义的基础上仍旧开展英语游戏教学,虽然这种活动与英语游戏教学的外在形式相符合,但是由于教师过度关注幼儿学习兴趣这一点而产生了英语教育中所设计的游戏过于追求热闹和幼儿的参与度,而并没有对推动幼儿英语教学质量的价值做出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幼儿英语游戏教学是有幼儿身心特点所要求的,如果幼儿参与的游戏不符合其本身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那么这个游戏对于幼儿英语教学而言也就没有意义,所以幼儿英语游戏教学中的游戏需要符合幼儿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
2.游戏设计欠缺科学性。首先表现在游戏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质量不高。在幼儿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幼儿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最活跃的教学氛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频繁地使用游戏,这导致了游戏具有较高的重复率并且教学效率下降的问题,而幼儿也会对同样或者相似的游戏失去兴趣,从而使幼儿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难以做到注意力的集中;其次,英语游戏教学中的游戏虽然形式花哨,但是与幼儿英语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由于幼儿英语游戏教学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英语素质服务的,所以在大多数的幼儿英语游戏教学设计中教师都设计了多种娱乐相结合的形式,如竞赛、儿歌、竞猜、角色扮演等,虽然这样的游戏活动的确十分热闹并且对幼儿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却容易出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最后,英语游戏教学中的游戏缺乏对幼儿感受的考虑。无论是游戏的设计还是游戏的调整,教师都缺乏对幼儿情感的考虑,许多游戏并不是幼儿喜欢的或者是幼儿经常开展的,这种情况下游戏难以调动起幼儿的兴趣与参与性,自然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幼儿英语教学游戏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1.游戏教学实践存在形式化问题。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而具有重视课堂英语教育、忽视游戏英语教育的思想,在这种思想中,不仅游戏和幼儿的生活得不到良好的结合,同时英语知识与游戏也难以得到良好的结合。甚至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游戏教学是一种十分浪费时间的教学手段,所以在平时并没有开展英语游戏教学活动而只在教学检查或者参观时才组织幼儿进行英语游戏教学,这种情况导致了英语游戏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2.游戏教学实践存在自由化问题。部分教师由于没有认识到英语游戏教学的实质和目的而将英语游戏与自由活动画上了等号,于是在英语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经常出现不管不问,任由幼儿自由玩耍的情况。这种缺乏教师参与、指导以及互动的英语游戏教学成为一种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活动,虽然天玩的幼儿对这种活动持有较高的兴趣,但是在推动幼儿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却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3.游戏教学实践的模式化。部分教师在英语游戏教学实践中为了让游戏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凸显教育意义并且更加有趣和逼真,往往重视对幼儿游戏开展的指挥,由于教师想让游戏的开展与自己心中的形式更加相符以更好地开展英语知识的渗透,所以幼儿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对教师心中的游戏形式进行模仿,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指导很容易对幼儿的积极性以及兴趣产生压制作用,从而难以使英语游戏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幼儿英语教学游戏设计与实践的原则
1.认知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原则。在幼儿英语教育中使用游戏教学是为了通过发挥游戏本身的娱乐性来对传统幼儿英语教学中乏味、枯燥的教学模式做出改善,从而消除幼儿在英语学习中所产生的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并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些游戏会让幼儿产生害怕或者忧虑的心理,如幼儿想要滑较陡的滑梯,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害怕的心理,但是即便如此大多数幼儿还是会试一试,这就是游戏愉悦性在幼儿心中的魅力,通过对这种困难的挑战,幼儿可以获得娱乐感与满足感,所以在幼儿英语教学的游戏设计中,要确保游戏具有娱乐性,从而提高幼儿的参与性。游戏的娱乐性要重视游戏内容的奇特和新颖,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幼儿想玩什么游戏并满足幼儿的需求。但是同时英语游戏教学的目的并非娱乐本身,其根本目的在于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所以,在游戏设计中确定游戏项目以后,教师需要将英语教学内容渗透到这些游戏中,从而实现认知性与娱乐性的结合以发挥出游戏教学应有的作用。
2.互动性原则。幼儿英语游戏教学过程需要幼儿和教师的双边参与,换而言之,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英语游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互动是一种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过程,互动双方需要以对方的态度和行为为依据来做出反映。在英语游戏教学中,教师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为幼儿行为往往是以教师要求为依据来调整的,另一方面,幼儿态度和行为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教师需要以幼儿在参与游戏中的行为和反馈来调整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这种互动应当处于一种循环和持续的状态,只有在英语游戏教学中存在互动,教师才能够对幼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引导,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改善性的调整,在此基础上英语游戏教学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3.全面参与与自由选择相结合原则。全面参与原则是实现英语游戏教学目的的要求,而自由选择是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表现。在英语游戏教学中,既要做到组织与引导全体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又要尊重幼儿对游戏进行自主选择的需求。英语游戏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如果在英语游戏教学中忽略自由选择原则,则幼儿的兴趣不仅不会被调动起来,反而由于幼儿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而压制其兴趣。但是同时自由选择原则并不是对幼儿的随意放任,不能因为遵循自由选择原则而出现幼儿不参与游戏或者为了迁就幼儿而不在游戏中设置具有难度的探索障碍和困难等。在英语游戏教学中,自由性原则所给予幼儿的自由是相对存在的,这种自由性可以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其前提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一定的规则和纪律并让幼儿遵守。由此可见,全面参与与自由选择的结合原则首先要求游戏教学不是强制性,但是要引导儿童的全面参与;其次游戏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避免产生放任自流和违反纪律的情况;最后,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将幼儿必须做游戏向幼儿能够自愿自主地选择游戏转变,这就要求游戏需要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傅小平.幼儿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2).
[2]刘晓晖,代敏.浅析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08).
[3]沈晓云.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10).
[4]赵冬华.也谈幼儿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J].考试周刊,2011,(54).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来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如:春天,引导幼儿说一说春天的景色,带幼儿去踏青,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丰富其生活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只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为幼儿多创造条件。如:在为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时,应先告诉幼儿:“春天来了,人、动物植物都有一些变化,请你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玩的时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仔细观察肯定会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动物的变化,你看到的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小燕子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
(二)多听
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
(三)多说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还应在发展幼儿听力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时机,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让幼儿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幼儿会说--也就是把要是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怎样能做到这些呢?首先,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其次,在游戏中学。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第三,在互相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诸方面紧密相连,因此,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二、多重途径发展幼儿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鼓励幼儿自由交谈、丰富语言活动这几方面进行:
(一)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因此,平时幼师应重视幼儿词汇量的积累,不仅在各科教学中丰富幼儿的词汇,还把幼儿要掌握的词汇进行归类: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例如:在《小鸡在哪里》故事里的几个动词:小花鸡蹲在盆子里,小黄鸡钻在椅子下,小黑鸡站在石头上,小白鸡躲在树后面。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教师可请四名幼儿分别做蹲、站、钻、躲的动作,使幼儿初步理解这几个动词的含义,然后又通过游戏的方法,将“蹲、站、钻、躲”进行消化。又如在《会爆炸的苹果》的故事中,学习:“勤劳的”小猪、“狡猾的”狐狸这两个形容词,在幼儿理解词义后,我利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幼儿动脑筋,尝试运用这两个形容词去讲述:勤劳的……;狡猾的……。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幼儿的词汇量不断增多,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鼓励幼儿自由交谈
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谈话是幼儿在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如:昨天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你们玩的什么?等等。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幼儿感觉很好回答,又能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还应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边观察边自由交谈,把看到的事物讲给同伴听,幼儿会在自由交谈中不断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三)丰富语言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又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开展幼儿故事大赛。幼儿通过听故事、说故事、讲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既丰富了知识又增添了乐趣。并在学与模仿中逐渐发展语言能力。又如儿童剧表演。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儿童剧,为了参加展演,幼儿们和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小看这个准备,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让原来不爱讲话的孩子讲话,不善于语言表达的孩子夸夸其谈。并且在其中学会很多道理,并掌握了很多词语,而且会合理的应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情感。
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发展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现代媒体如影视、网络等设备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幼儿园,所以幼儿的语言信息来得快,来得杂,老师要帮助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语言活动中尝试让幼儿自编故事或创编故事,如在故事“小老鼠过生日”,可以采用让幼儿大胆想象小老鼠得到礼物(汽车)后会到哪里去玩呢?会发生哪些事情?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故事内容,这时老师不妨停停嘴、放放手让幼儿成为探索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结尾的主人。在学习诗歌时也可尝试让幼儿创编,如在学习诗歌“家”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鱼儿的家在哪里?珊瑚的家在哪里?蘑菇的家在那里?小朋友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鱼儿和珊瑚的家在湖泊、在海里、在家里的鱼缸、在海洋馆…,蘑菇的家青青的草地上,在绿绿的田野里,在密密的森林里,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语言使得幼儿能精彩纷呈的“诗句”来。
小学化的现象在很多幼儿园中存在,并且大多以盈利为目的,较少的教育投资,就会导致隐患多、管理混乱、环境差的情况出现,并且一些幼儿园违反规定私自开设实验班和兴趣班,对班级中幼儿的数量没有进行控制,将费用私自抬高,向幼儿擅自发放一些收费的读物期刊等,并且一些园中教学人员不够,这些行为,都受到了家长的抱怨同时对幼儿教育的质量上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措施
1、将师资水平提升上来
幼儿教师要努力提升与丰富自身的知识,将自身素质修养提升上来,将自己从各个方面提升上来。此外对教师幼儿园还需定期给予培训,将教师的文化水平全面的提升上来,为幼儿教育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幼儿园里,可以开展一些优秀课评选、特色演讲、技能比拼、环境创设等活动,进而努力将幼师的教育水平提升上来,在对幼儿教育课程进行开设时,要按照幼儿的需求来选取,防止出现太过随意的课程设计。
2、对管理机制予以完善
将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建立起来,这是对幼儿教育进行管理的前提。对幼师的素质、能力每年都实施一次系统的考核,将结果当作评职、评优和晋升的一个参考。此外,还要激励机制和奖罚制度并行,对于一些贡献较大、思想端正、业务水平良好、作风好的的教师实施晋升或者奖励,针对那些作风不正、工作态度差、私收贿赂的教师要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为将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作风进行建立时就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只有利用这样的环境,才会促进幼儿教育的有效发展。
3、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上予以强化
按照国家对建设幼儿园的经费投入标准,各级政府和部门需要严格遵守,在幼儿园的身上要将这些经费有效的落实上去,为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行和教师的工资提供一定的保障。尽管在义务教育内并不包含幼儿教育,但是有关教育部门还需要按照本地的情况,对幼儿教育收费的具体情况上进行研究,此外要确保有充足的教育经费,进而推动幼儿教育事业有效的发展。
4、要确保办园的科学性、规范性
针对那些民营、私立的幼儿园,对办园的管理体制上各地有关部门一定要理顺好,同时要将各个部门的职责上给予明确,将管理工作机制上予以完善。针对这些幼儿园的注册、审批和登记工作,各个部门在管理上也要不断的予以强化,将年度检查的制度用在上面,保证这些幼儿园可以健康平稳的向前发展。此外,也要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的执法工作,努力争取有关执法单位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够将幼儿教育机构管理到位、管理好,针对幼儿园来讲,可以对定级、分级的管理上予以实行,收费的情况将会与其等级上直接联系在一起,针对一些县镇没有幼儿园的地区,可以对闲置的校舍进行使用,来开设幼儿园,对每一个地区的幼儿教育需求上给予满足。在强化管理一些民营和私立幼儿园的时候,对他们的办园行为上也要多多的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普及学前教育,将幼儿教育的质量进而提升上来。
三、结语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语道破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家长所关注的已不是孩子的衣食温饱,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知识教育。许多家长望着这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时代,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伍掉队,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当你全力以赴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是否忽略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举--那就是培养孩子的道德观。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幼儿抓起,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幼教从事者,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幼儿从小树立讲文明、懂礼貌,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德育给幼儿启到了什么样的重要性,为什么大家都要来关注德育教育,提倡德育教育呢?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幼儿,是今后的建设者,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对象是21世纪的接班人。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信仰、有社会主义经济观和价值观;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打下基础,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人。按照对于人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了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就要靠教育,关键又要靠德育教育。从表面形式看,幼儿园德育教育似乎不可能形成人的良好品德。然而一个人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在幼儿时期。这是被很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了的。
二、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德育教育
在幼儿园时,品德教育历来被视为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培养的主渠道,例如,我们幼儿园的保教主任宋主任为了使幼儿更有针对性的让幼儿掌握德育教育,组织我们看有关《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电影啊、组织我们去军营,学叔是如何监守自己的岗位保卫我们的国家,从小培养幼儿热爱祖国,认真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还有每年清明节组织幼儿去烈士纪念堂,悼念那些最“可爱”的人等等,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德行为要求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开展学习德育童谣、以德育为主题创设环境,使主题墙与幼儿对话,增进幼儿学习德育教育。其实教与学,自古以来都是合二为一的;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怎么去教,而学生应该明白怎么去学。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因为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
三、言传身教、榜样教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就是一个优秀的典范,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认真的掌握孩子的心理,有针对的性的开导和教育,让他们在感性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从一开始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正确引导,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而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也养成了。再如:有的幼儿有不收拾玩具的坏习惯,如果教师一味批评,希望她能改掉,往往事与愿违。此时作为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即时教育”。比如,当你发现某个幼儿穿戴特别整齐、漂亮。此时教师称赞的语气表扬小朋友们:"咦,你今天特别漂亮,对不对"?幼儿肯定会高兴地回答说:"对",教师可趁热打铁说:"单你自己漂亮还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样漂亮才行,你看,你现在的玩具把屋子搞的有点乱,你说怎么办好呢?"这时幼儿肯定会自觉收拾,教师要加以及时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幼儿,变批评为指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也会逐渐改正。
四、德育教育一定要注重原则
对这些不经事的孩子应坚持从正面引导,因为他可能会因你一时的迁就而产生误解。有的小朋友在家只要一哭,家长就会答应他的一切要求,就是因为他们的迁就,养成了小孩乱哭乱闹的坏习惯。虽然,孩子的哭声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情绪的表现。但是,如果长期这样不分场合、无理地乱闹的习惯,这也是脆弱的表现了。为了纠正小朋友的的这个坏习惯,我们一定采用坚决果断的态度。每次有的小孩哭着对我说她的要求或她的不满时,我总会对她说:“你又哭又喊,我听不清,你不哭,好好地说清楚我才能帮助你。”不知不觉中,她就改正了这个坏习惯。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每位幼儿都很快地穿好了鞋子,一个小朋友因为鞋子不好穿而慢了。她看见其他幼儿都排好了队,一急又想哭了。她看着我,泪水盈满了眼眶。我摆摆手示意她不要哭,并说了两个字:“加油!”她赶紧穿好鞋,然后擦擦眼睛对我说:“魏老师,我刚才想哭都没有哭!”我当然没有忘记在全体幼儿面前表扬她,让大家向她学习,做个坚强的好孩子!
众所周知,幼儿往往对世间万物充满着好奇心理,而信息技术正迎合了这一标准,并将各类分散资源进行有机规整,确保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避免了枯燥乏味反应的滋生。可以说,信息技术有力地规避了教师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同时全面收集幼儿群体的反馈信息,为当前的幼儿体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义务对幼儿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同时联合信息化整改技术进行适当调整,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可见,在日常的幼儿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至关重要。
二、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育理念落后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实行多年,但许多落后的教育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无法改变。尤其在幼儿体育教育中小学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多地强调对幼儿传授技能,却忽略了幼儿是否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二)过分保护幼儿
通常,在幼儿体育教育中,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幼儿的安全,但过分保护却使幼儿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展,阻碍了幼儿勇气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锻炼。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体育教育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高度融合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个体的健康和素质条件最为重要。要想将体育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幼儿体育教育的高度融合,突破单一的限制效应,促使幼儿对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难点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并在教师的辅助下通过标准验证流程。这样,可以将传统幼儿体育的枯燥气氛彻底清除,使幼儿的个体心情更加愉悦、开放,避免因自卑、自闭心理而滋生的不良结果,有效提高了该群体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幼儿后期的知识学习意义重大。
(二)幼儿个性化教学形态的彰显
在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的支持下,教师通常不用直接介入,而只需提供某些丰富的资料库模型即可。同时,鉴于幼儿的识字功底和兴趣偏好,具体的资料内容要多以配图文件为主,这样才能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可以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轮流学习和合作训练,最终达到智力开发与健康素质同步迈进的目标。
(三)内部机制管理信息化
1.体育学科资源的辅助
网络空间上存在着许多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体育知识的讲解,能够合理杜绝枯燥内容的直接传输,最终提升整体教学的价值成果。
2.沟通渠道的延展
教师针对幼儿体育学习结果的不足问题,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时网络邮件克服了空间的限制问题,令家长能够与教师在第一时间协调、讨论,共同制定适合幼儿健康发展的学习道路,为今后社会多元人才的塑造提供了可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