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村野地范文

小村野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村野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村野地范文

在内部购销活动中,销售企业在其个别利润表中按集团内部销售价款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销售成本,计算出售该产品的损益;购买企业则是以支付购货的价款作为存货成本,并在其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商品购销活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企业内部物资调拨活动,既不会实现利润,也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因此,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必须将销售方所确认的销售收入、结转的销售成本与购买方所确认的购入存货成本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编制抵销分录时,按集团内部销售企业销售该商品的销售收入,借记“主营业务收入”项目,按其销售成本,贷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按当期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贷记“存货”项目。若销售方发生未实现内部销售亏损,抵销分录中应借记“存货”项目,其余项目不变。

[例1]甲公司本期将一批商品销售给子公司,其销售收入为20000元(由于税金不应予以抵销,故编制合并报表不考虑税金,下同),销售成本为14000元。本期子公司该商品未实现对外销售,全部形成期末存货。

该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6000元,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其予以抵销。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2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4000

存货

6000

二、关联方交易取得存货当期的抵销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关联企业之间销售商品时,应按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确认销售收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确认为收入的部分,计人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不确认为销售收益。购买方按所支付的价款,确认商品的入账价值。从企业集团角度来看,关联方交易取得存货属于内部物资调拨,既不会产生利润和资本公积,也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和未实现资本公积予以抵销,借记“主营业务收入”、“资本公积”项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存货”项目。

[例2]甲公司2001年生产的产品部分销售给子公司,所销售产品账面价值为440万元,销售价格为616万元。甲公司销售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7%,并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甲公司应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28万元(440x120%),产生的资本公积为88万元(616-528)。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280000

资本公积88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4400000

存货

1760000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存货当期的抵销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换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人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不满足两个条件之一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基础,并同时确认交换损益;在以账面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人资产入账价值的基础,且无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确认交换损益。就整个集团而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只是存货及其他非货币性资产的内部流转或调拨,既不会使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增减,也不会产生交换损益。故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交换双方换入资产的人账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相比发生增减变化的部分及产生的交换损益予以抵销。

[例3]甲公司和其母公司乙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甲公司以一台全新设备换入乙公司存货,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计税价格为100万元,甲公司设备的账面价值127万元,计税价格为127万元。该存货和设备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

甲公司换入存货的入账价值=127-17=110(万元)

乙公司换入设备的人账价值=100+17=117(万元)

甲公司换入存货的入账价值(110万元)比其原账面价值(100万元)高10万元。乙公司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117万元)比其原账面价值(127万元)低10万元。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该差额予以抵销,抵销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00000

贷:存货

100000

四、债务重组取得存货当期的抵销处理

按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存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并同时将转让存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存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存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若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债务人用存货清偿债务,只是存货的内部转移,既不能使企业集团的资产增加,也不能使存货价值增加;既不会产生资产重组损益,也不会产生资产转让损益。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债务重组中产生的损益与存货增减值抵销。若债务人发生资产转让损失,抵销分录中应借记“存货”、“营业外收入”项目,贷记“营业外支出”项目;若债务人产生资产转让收益,抵销分录中应借记“营业外收入”项目,贷记“存货”、“营业外支出”项目。

[例4]母公司以其生产的产品偿还所欠子公司的购货款70万元,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55万元,实际成本44万元。子公司接受母公司以产品偿还债务时,将该产品作为存货入库,并不再单独支付给母公司增值税款,子公司未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母公司应确认重组和转让收益的金额=70-55-55x17%+(55-44)=16.65(万元)

子公司应确认重组损失的金额=70-55-55x17%=5.65(万元)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其予以抵销,抵销分录为:

借:营业外收入

166500

贷:存货

110000

营业外支出

56500

五、存货跌价准备当期的抵销处理

存货持有企业对内部取得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有两种情况:一是持有企业本期期末内部取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取得成本,但高于存货原账面价值;二是持有企业本期期末内部取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原账面价值。在第一种情况下,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持有企业的取得成本,但高于该存货在合并报表中的成本,因此,就企业集团来说,该存货跌价准备不需要计提。进行抵销处理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贷记“管理费用”。在第二种情况下,相对于持有企业该存货的取得成本高于该存货在合并报表中的成本的差额部分计提的跌价准备的金额,应

视同第一种情况予以抵销;相对于该存货在合并报表中的成本高于该存货可变现净值的部分而计提的跌价准备的金额,无论从持有企业来说,还是对整个集团而言,都是必须计提的跌价准备,必须在合并报表中予以反映。进行抵销处理时,应按持有企业本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中内部取得成本高于原账面价值的数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贷记“管理费用”。

六、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的抵销处理

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上期抵销的存货价值中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未实现的损失或资本公积项目对期初未分配利润、期初资本公积的影响予以抵销。同时将上期因存货跌价准备抵销而抵销的管理费用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

一是内部购入存货。将上期抵销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进行抵销。借记“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假设上期存货在本期全部售出,下同)。对于本期发生的内部购销活动,将内部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成本及内部购进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借记“主营业务收入”项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将期末内部购进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借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贷记“存货”项目。

二是关联方交易取得存货。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及未实现资本公积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进行抵销。借记“期初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项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对于本期发生的关联方交易活动,将内部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成本、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及未实现资本公积予以抵销。借记“主营业务收入”、“资本公积”项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将期末该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和未实现资本公积予以抵销。借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贷记“存货”项目。

三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存货。将该存货的增减值与其他非货币性资产的减增值予以抵销,若该交换以公允价值计量,还应将确认的交换损益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期末对该类存货的抵销与上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存货当期的抵销处理相同。

四是债务重组取得存货。将未实现重组收益和转让收益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借记“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将未实现重组损失和转让损失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借记“主营业务成本”项目,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期末对该类存货的抵销,与上述债务重组取得存货当期的抵销处理相同。

第2篇:小村野地范文

那年,我进了顺德这样一家厂,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倾轧、攻讦,上下一团和气、有一份亲情,很有点像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原始小村。跨进小村的第一天,老板请全体推销员去酒店吃饭,然后“卡拉OK”。我不会跳舞更不会唱歌,就躲在角落里观望。老板怕我被冷落,每跳着舞旋转到我的面前就阳光灿烂地笑着朝我招手:“来呀,随便唱随便跳,进了厂门我们就是兄弟姐妹。”

营销部经理初中毕业,十六岁跟着老板闯天下,在行万里路中泛读社会学,学会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人皆才这样简单又极容易被人忽视的真理。若干年前的一个酷热的夏天,小村还没有转产家电时我上门求职,我当时衣着不整,汗流浃背,一路碰壁,垂头丧气,自己都认为自己一钱不值了。经理彬彬有礼地接待了我,还给我倒了杯茶,待我在有空调的经理办公室臭汗消失,渐渐恢复了精气神的时候,经理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现在暂时不要人,等用人的时候我一定会找你。”我想起一路找工作所遇的那些绝对有本科以上文凭的人事先生人事小姐经理老板们寒气逼人的目光、居高临下的样子,我就觉得这位经理不一般,管理水平绝对高于哈佛博士。后来在我把来这间厂求职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经理突然来电话:“邰勇夫先生,你可以来上班了!”

小村对推销员的管理模式就像村委会给村民们分配土地一样,谁谁华北,谁谁华东,每人一大片,给你承包政策你自己去精耕细作。经理每天就在厂里看账本,监督货款回笼,两个月没回笼取消推销员该笔业务的奖金,三个月没回笼就要审计你了。我在小村干了三年,出差途中经理就给我打过一次电话。

那阵是我加盟小村的第六个月,我在小村分给我的那片广袤无际的沙土地上苦苦耕耘播种却颗粒无收。回厂的日子里,我觉得自己在小村的分量已经无足轻重,每天迟到,那天我十点半才来上班,我怕被经理发现,没敢走前门,绕个圈从后门进办公室,其实经理在他的大玻璃间里洞察秋毫,迎面过来把我狠狠地训了一顿,这时我猛醒:小村对我仍抱有希望!于是我在小村营销例会上发誓:“我要用辛勤的汗水把我那片沙土地浇灌出绿洲!”经理率先为我鼓掌。

我平生第一次胆大包天自作主张把小村拨给我的一笔广告费变成现金,挪做公关经费,使各大商家从老总到部门经理、柜台长、营业员的嘴巴都成了我独家垄断的广告载体,收视率极高且针对性极强,使我经营的那片沙土地终于出现了绿洲:顾客买小家电十有八九必买我推销的那个品牌!但我吓坏了,惟恐小村老板发现指控我挪用广告费送我去拘留所。那天经理从我面前走过打了个喷嚏,吓得我赶紧坦白。经理一点也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如临大敌,而是说:“广告费怎么用是你自己的事情,随你灵活变通!”于是,我的创造力火山一样爆发:第一年的销售额在小村倒数第一,第二年稍有长进,第三年突飞猛进名列前茅。

第3篇:小村野地范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广电编导专业 专业实践 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简称广电编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在美术、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大类高等艺术教育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广告设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报纸杂志社等各种影视传媒部门的相关工作。目前我国有近百所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发展需要也纷纷加入扩招的行列,新增广电编导专业。如何使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不至于“毕业即失业”是目前地方高校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广电编导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各个专业在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作出相应调整,提出较宽泛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增强适应性和竞争性。

一方面,广电编导专业的宽泛的目标定位,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理论水平与技术能力是应该有所侧重的。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很复杂,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很杂不成系统,学生很茫然学了很多知识但是真正掌握的技能少,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对各门课程是样样通,样样松。这说明在培养目标上出现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不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时,没有考虑学院条件和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冗杂,例如学生所学的知识零散,不成体系,学习课程宽泛但是很多是片面的,掌握的只是皮毛,不能完全吃透、学精。这就很不利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学院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面向就业,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二)设备短缺,资金匮乏。

政策经费方面在教育技术专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本专业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大量的专业器材为媒介进行研究的,需要的都是高科技的价值很昂贵的硬件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少不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但地方院校资金紧张,一个专业设备少则几万,多则十万、百万,很多院校凭一己之力,要真正开设专业实验、实践课,理论上很难实现。

(三)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

部分院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沿袭原有内容和模式,即使有所调整,也只是增加或删减了一些课程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如非线性编辑、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软件更新较快,而学生学习的软件却是很多年以前的版本,或电视台等企业不用的软件,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接触相应的软件新版本还要重新学习。还有的学校教材没有经常更新,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结合当下发展前沿,缺乏创新意识。再从教师方面看,有的教师不是电编专业出身,没有系统接受专业训练,知识底蕴不够,本身的实践能力不足,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照本宣科,根本就没有实践意义。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在我国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结构中,大多数普通高校相对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体现在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例如很多学院都设置了Flas制作这门课程,学生只是模仿教师的例子做,没有创新元素,最后是教师布置一个作业题目让学生做,这样这门课程就草草收尾了。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学科背景和教学实践,常常纸上谈兵,实际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欠缺,这就造成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严重脱钩现象。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广电编导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教师少,课程多,有的学校要一位老师讲授几门专业课,备课投入的精力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要从学历、专业特长、职称、年龄等方面对人员结构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要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长的教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如美术、文学、音乐、计算机等专业。其次,加强现有教师培训,因为只有对教学过程有体验,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有所创新,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应聘请一批电视台、平面媒体单位、广告公司等资深的专家来校任教或讲座,加强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要求每一个学科教师努力做到首先是一个广电编导方面的专家,其次才是一位专业教师。

(二)构建广电编导专业基础平台,体现专业特色。

由于师资、学校软硬件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一个专业在办学方向上不可能有过多的精力面面俱到,要使专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地方高校的广电编导专业更具活力和生机,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明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学科特色。

基本培养目标应在课程体系中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加以体现。让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设置综合实验模块、创新拓展课程,提供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细化专业方向,分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创造多种实验环境,提高实践技能。

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实验室建设,加大投入,确保实验时数和实验效果,加强实验室的开放,优化和整合各类实验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学生电视纪录片、电视短剧小品、音乐电视展播和评奖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个人素质和从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秀,赵保峰.影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广电传媒,2011(03).

第4篇:小村野地范文

关键词:商业地产;体验营销;问题;策略

商业地产体验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地产营销模式,伴随着楼盘产品的逐步细化以及购房置业心理和行为的不断成熟商业地产,体验营销应运而生。相比起传统的商业地产营销模式来说,商业地产体验营销更注重挖掘内涵、更具深层次、更有感染力它能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在尽量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和沟通需要的同时,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提高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认可度,也能实现企业销售额以及客户价值的增长。

一、商业地产体验营销定义

商业地产体验营销,是指商业地产的营销者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将顾客在商业地产消费的全过程体验视为整体,通过把一切影响客户在情感、思考、感觉、行动等方面体验的内外部资源有目的地整合起来,为客户创造出一种美好的消费体验,以此来使客户购买目的得到全面的实现,从而完成企业的营销目标。相较于传统营销,商业地产体验营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比如,将客户在消费过程中的情感精神满足作为更加关注的重点,使住宅产品和服务实体价值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客户又能够有一次舒心愉悦的消费体验,这便使得营销的价值实现的更加全面了,同时商业地产在营销的过程中给予了客户的愉悦的消费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客户价值的实现。

二、商业地产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产品质量,空谈营销体验

目前有不少企业采用体验营销模式容易片面地去追求体验制造,认为在初期阶段是营销体验的载体,而高级阶段的营销体验则可以独立于营销实体之上,因而大大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体验也就变成了空谈。在营销中,楼盘的实际品质和服务才是客户最为关心和在意的,售楼部的装修好坏只是客户们在感性层面上的一种感知而已,适当的装修即可,过分铺张只会显得浪费和华而不实。在营销过程中,体验营销应将客户的心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放在同等的位置进行对待,不光将客户在消费中的体验作为重视的关键,还要以产品本身质量和品质为基础,使客户能够获得长期的体验效果。

2.客户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

目前商业地产企业的营销重点大多放在销售终端的环境设计和活动安排上。在实际商业地产营销的过程中却没能让消费者真正的体验、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建设中。虽然有的企业己开始注意到体验消费这一版块,样板房、小区实景、试住等主要的客户体验活动也在销售过程中进行着,但是客户的参与程度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拥有较高的客户参与度和接触度的体验营销也就越来越被商业地产企业所青睐了。

3.缺乏对客户的心理模式研究

在体验营销模式中,体验属于感性的东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体验都将不同。因此,想要体验营销的实施获得成功,企业在针对影响目标消费者感性体验因素的行为研究的方面就显得异常的迫切和重要。

4.顾客接触点有待挖掘

客户在经历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消费体验过程中,其中所遇到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一系列的接触点。在实践中,客户除了能够体验到售楼大厅、样板房和样板区的装修和参观路线的特色外,其他与产品相关的道具可用作体验的则少得可怜。因此商业地产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完整的分析和研究客户在体验营销中的接触点的方式,来丰富商业地产体验营销的道具。

5.对客户的小众传播渠道单一

目前,商业地产营销过程中,除了上、下半年的房展会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一直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工具,而且网络广告的精准化程度相对偏低,也仅能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一种而存在。在另一方面,商业地产对客户小众传播渠道的掌握不足,目前仅有定点短信发送、DM派送、特殊场所海报摆放、会员直邮等几种小众传播渠道。这使得商业地产无法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导致商业地产的销售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所以在商业地产传播渠道方面,尤其是小众传播渠道,通过分析目标客户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的方法来挖掘商业地产传播渠道已刻不容缓。

三、商业地产体验营销策略探析

商业地产体验营销的最终目的便是在以客户参与为核心的前提下为客户创造全方位的消费体验。因此,商业地产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注重与客户的双向沟通尤为必要,为客户搭建起一个可以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通过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发觉他们内心不同的理性和感性消费渴求,不断地审视和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努力提升客户在体验营销中的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1.服务体验策略

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各行业在服务方面的竞争便显得尤为激烈。为了使客户在消费中有一个满意又记忆深刻的感官体验,企业除了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等最基本的服务外,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服务内容在商业地产体验营销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1)基本服务方面。在体验营销过程中,有客户对所购产品产生疑问和困难需要帮助时,迅速快捷、准确无误的建议和回答以及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业主入住后的热情、齐全的物业管理将会使客户获得非常满意的服务体验,从而能够为企业在行业内塑造一个良好形象,为今后的营销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社区“客户服务中心”的设立也是企业良好服务的表现之一,企业可以通过此“中心”与所有客户保持沟通和联系,及时的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和想法,还可以不时地提供一些VIP卡、免费会刊和其他等与生活相关的回馈,将优质服务进行到底,在居住者与企业之间形成一个亲密社区。

(2)物业服务方面。一种全新的体验式物业服务,是客户在拥有臻品私属空间的同时,还拥有一位专业的贴身管家。为了使客户能够拥有一套真正舒适安逸的住宅,体验式物业服务在强调服务环境和气氛的营造之余,还为客户提供亲身体验的服务,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服务过程中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客户得到最快的速度和最专业的技巧的周到而满意的服务,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去信赖和依靠企业所提供的体验式物业服务,将其当作自己最为贴心的助理管家。因此,商业地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应将体验服务的思想落实,使消费者能通过设施设备、社区活动以及相关的营销人员和传播信息等,体验到企业合符人性、亲情又个性化的服务。

2.关系体验策略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除了要不断争取客户外,与客户之间建立起和谐互利的合作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实施关系体验的策略,就是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将客户作为企业服务的中心,分析和了解客户,并围绕着客户展开一切的活动和流程,通过与客户间建立起的长期信赖关系,以赢得客户对企业的忠诚,提高企业在行业间的竞争力,并使企业的自身建设得到发展,最终实现体验营销的价值。同时,企业还应设立相关的客户关系管理机构,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专门从事顾客关系管理机构的工作,将每位顾客在初次购房或服务时的信息进行储存并建立档案,形成一个专属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如此便能在需要寻找目标客户时更加的快捷和准确。除此之外,在企业与客户进行每一次的接触时,都应该制定一个良好的计划,以便在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深的挖掘出客户的潜在需求,方便给予客户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企业还可以时常为客户提供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奖品和优惠活动,以此来稳固企业与老客户之间的关系,毕竟留住老顾客比争取新顾客更为容易与划算。

3.感官体验策略

企业在房产销售中往往以人体的感官知觉来开展体验式情景销售形成感官体验营销模式。通过将人体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进行整合成为“感官体验营销体系”,为客户创造知觉体验,有效的让客户参与其中,将其购买欲望调动起来。“感官体验营销体系”这一特殊的营销体系不仅能为企业节约相应的成本,营销效果也非常明显,其在体验营销中的最大作用便是刺激客户的消费欲望。在人体的各项感官中,眼球的信息来源占到了80%,是最能够刺激到客户的消费欲望的。在房产销售方面,客户最为关心的第一是外观,第二是结构,第三是地理位置。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抓住客户的消费眼球,商业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在产品的外观、服务、以及产品的环境设置等做功课,比如使用客户较为亲近以及认可度较高的语言等。极尽可能的向消费者表现出企业的品牌思想和特色,使企业所推出的产品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接受。当然,优美动听的音乐和产品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一道赏心悦目的听觉盛宴也使体验营销策略中被惯用的手段之一,达到的一种独特营销效果也是不少企业所钟爱的。体验式住宅能够让客户在通过感官的体验之后,清晰的了解到自身的购买期望如何,提前满足了人们购买房产的需求和欲望,这对消费者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自身的销售增添了优势。

4.品牌体验策略

所谓品牌体验,就是在体验营销过程中,客户对某个品牌在经历了“认识―选择―购买―售后”整个过程后的认知与感受。每一次的购物消费都反映了客户对某品牌产品的价值和情感认可,使得原有的消费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和或强化。企业应当对客户的消费期望作出更多地了解,积极开发和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实现客户的品牌体验价值。为此,企业在进行体验营销的过程中,为客户资源数据库识别和选择出最有价值的客户,通过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为其提供最为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达到客户的满意度,建立起企业与客户间的忠诚,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也是品牌体验中尤为重要的一环,长期的员工必定对企业的客户和业务更为熟悉了解,因此在客户的体验服务上也会更加的贴心到位。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门品牌体验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客户的品牌体验管理,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其中去,研究和分析营销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将企业各部门的服务活动进行协调管理,以实现品牌体验在体验营销中的价值。

四、结语

商业地产体验,究其目的是房地产企业为了满足客户在消费上的情感需要的同时,给客户留下极其深刻的心灵震撼,而设计和提供相应的感知体验,以便客户能够肯定产品的价值,这对商业地产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发展。在体验营销的过程中,客户带着明确的主观动机和期望参与到各个阶段的体验活动中去,通过对每阶段的各个点进行接触后,得到相应的不同体验感受和结果,而商业地产企业通过对所得到的相关效果反馈加以分析,研究出了影响客户体验差异的客体元素,并且得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在通过对这些营销策略进行组合操作后,形成了一套更为完善可行的营销模式,从而实现相应的销售目的。这便使得企业与客户形成了双向沟通,同时也达到了二者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易飞.体验营销在房地产销售中的实践探索[J].知识经济,2013(21).

[2]谢桂花.体验营销―创新型房地产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0(6).

[3]李玮娜.浅析房地产体验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9(8).

第5篇:小村野地范文

【关键词】去库存 房地产行业 楼市调控

1.引言

2016年两会前夕,网络上疯传一个叫“去库存”的幽默段子:“一个鱼塘新开张,钓鱼费用为100元,老板说给没有钓到鱼的人送一只鸡,很多人都去了,回来的时候每人都欢天喜地地拎着一只鸡。后来钓鱼场的看门大爷说,老板本来就是个养鸡专业户,这鱼塘根本就没有鱼。”大家把这个段子总结为“鱼塘经济学理论”,它的内容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去库存的思想。

为了盘活资金、避免由于产品跌价造成的损失,企业会控制产品生产量小于销售量,降低库存水平,即去库存。去库存是当前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呼声一直很高。虽然京沪和一些沿海一、二线城市房价不断上涨,但经济增长不振使得中小城市住房过度供给的情况尤其严重。

2.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必要性

为什么去库存在今天对于各行业企业都显得尤为重要?去库存可以使企业大大降低各类资源(流动资金、人员、库房及其他资源)的占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规避因为库存积压而造成的报损、报废和产品滞销带来的其他损失。同时,去库存化也是信息化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具体地来看,在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当前房地产的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这个趋势势必将减缓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进而成为影响GDP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房地产库存仍然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6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2016年5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22亿平方米,按照一个家庭平均80平方米来算,这些待售的商品房,差不多可以满足900万个家庭住房需要,然而,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中国拥有住房的家庭比例已超过90%,再考虑到选择租房及二手房的家庭及个人,总体住房需求并不旺盛,销售增长出现疲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只有降低库存水平,房地产行业才能够健康发展,行业的系统风险也才能被降低。在我国,房地产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大量的库存积压必然会导致大量资金的长期占用。现阶段,房地产项目的年投资收益率一般在10%左右,但由于资金成本的原因和未来投资回报率的不确定性,周期长达数年的产品项目很容易亏本,进而造成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状况,这不仅会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严峻的经营危机,甚至还会导致房地产公司的倒闭。同时,这也将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稳定:众所周知,我国银行业普遍依赖房地产等固定资产做抵押物,个人房贷、开发贷、政府贷款,也基本都以不动产作为抵押物,甚至连普通公司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抵押物也多为不动产。因此,房地产库存过高还将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

3房地产行业应该怎样走去库存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小城市房地a市场的库存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如何有效地去库存,成为了事关国计民生、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的人口流动和楼市供需关系状况不难看出,一、二线城市人口呈净流入状态,住房需求相对较强,房价呈持续增长状态。而三四线城市人口呈净流出状态,房地产行业库存积压严重,无疑是高库存的重点区域。

解决中小城市去库存难题,消化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首先需要政策上的调控。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使房地产企业获得有效的融资渠道,进而降低成本,刺激需求,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鼓励农民工购房,扩大楼市有效需求。而只有户籍制度进行合理调整,才能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吸引农民到中小城市购房。但人口流动有其自然规律,农民工入城打工也倾向于选择发达地区和一、二线城市,仅仅这样做于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贡献并不大。所以,要利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消化三、四线城市的库存:除了要尽快完成户籍制度改革,还需政策性的导流――引导农民就地入户,消化本地区楼市库存。这也需要更周全的政策设计。

去库存的途径,除了国家政策这只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还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自身调节。房地产行业去库存,也要求房地产商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事实上,地产商往往善于捕捉市场风向,五花八门的营销策略也层出不穷,但是要促使房地产商实实在在地优惠销售,同样需要政策导航:首先,政策面必须强调市场配置在楼市定价中的作用,消除在地产商中普遍存在的政策带来暴利的幻想;第二,对房地产开发活动进行充分调研,科学合理地估算其开发成本,然后促进地产商已让利的方式增加销售量,减少库存,同时要注意正视开发商的利益诉求,保障其预期投资回报率在开发商接受范围之内;三是通过政府赎买的方式,买入商品房,将其转为保障房。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政策制定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能过度干预开发商正常的市场营销。

积极的房地产行业去库存手段,还应该包括提升住房消费水平。在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之后,利用人口的增加趋势提升房地产刚需、改善住房需求才是正途。传统房地产厂商及房地产市场必须与时俱进,培育创新思维,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节奏。这也是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积极因素。

4.总结

房地产库存过大会带来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人口流动不平衡是中小城市房地产行业出现库存难题的主要原因。在去库存难题的影响下,中小城市的楼市出现了住房过度供给的情况。而房地产库存过于庞大不仅仅会影响到房地产开发商,更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甚至社会稳定。房地产行业走好去库存之路,主要要求政府进行政策性的导流、房地产商适应市场的节奏并做出动态的调整。未来一段时期,中小城市将进入加速去库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闫先东,胡新杰.房地产去库存任重道远[J].经济观察,

2016(05).

第6篇:小村野地范文

【关键词】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多元化战略;使命漂移

1.村镇银行的缘起

在对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国成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希望借助这种新型金融组织为农村的部分相对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属于商业性小额信贷的范畴(杜晓山,2008)。长久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担保品,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商业银行无力为这部分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贷款市场因而长期存在信贷配给问题。《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p.778)中这样描述:“信贷配给是借贷市场的一种状况,其中,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在符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要求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没有提供与贷款需求相一致的贷款供给。贷款市场供给小于需求,而利率也没有出现古典模型所预期的上升以消除这种差额。从亚当.斯密描述这一现象起,凯恩斯、埃利斯、威尔逊、哈里斯、杰斐、拉塞尔、威廉姆斯等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在斯蒂格利茨和韦斯的经典论文(1981)中,他们从贷款质量和利率水平的负相关关系角度论述了在信息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逆选择”的条件下,信贷配给的存在性,市场失灵了。村镇银行的兴起源于对克服这种信贷配给的探索,希望通过设计一些制度安排(如中心会议制度、农户联保制度等),使金融机构有能力为部分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需担保和抵押的小额贷款等微型金融服务。村镇银行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要求特殊的贷款制度设计,面向原先被放弃的部分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需担保和抵押的小额贷款以及其它微型金融服务。尤努斯教授领导的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取得了部分成功后,推动了这种新型金融组织在世界范围中的发展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新型的金融理念和方法开始被一些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引入我国。虽然最近印度安德拉邦出现了小额信贷的违约危机,但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失败(杜晓山,2010)。

2.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进试验、试点发展到大力推动等不同阶段。按照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的规划,到2011年我国拟建立1027家村镇银行。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建立起至2010年6月末,我国已建立214家村镇银行。其中2007年共建立19家,2008年共建立91家,新增72家,2009年共建立148家,新增57家。以国家开发银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为主发起行共建立30多家,其余均为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发起建立,包括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主发起行的不同,我国现有的村镇银行可以分为全国性大型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外资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和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目前最后一种在我国占80%左右,为绝大多数。不同类型的村镇银行可能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方法。本文中主要分析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出现的使命漂移现象。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村镇银行却表现出了与设计初衷不同的特征,似乎没有起到为我国农村部分贫困人群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的作用,出现了使命漂移。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放贷手段和放贷金额都出现了与设计要求的偏离,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村镇银行,更像是为应付或规避政府相关政策的一种商业银行的变体,实质上就是普通的商业银行。这种村镇银行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削弱金融领域的垄断或许具有一定意义,但却不太可能为我国的贫困人群提供足够的理论模型所设想和期望的服务。

3.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

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主要体现在贷款对象、贷款方法和贷款额度偏离面向部分贫困人群、主要采用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的设计目标上。

从2007年开始,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我国的村镇银行建设,目前有高达80%左右的村镇银行属于它们发起设立。但现存的这些村镇银行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村镇银行,从目标客户、贷款方法等方面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只是一种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并不是为我国相对贫困的人群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为背后的主发起行规避金融法规、实现区域扩张的经营手段。出于追逐利润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考虑,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有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内在欲望,但受到金融法规的约束,无法快速扩张。村镇银行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机会。村镇银行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是对市场调节失灵的补充,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指导,这些具备商业银行背景的村镇银行必然偏离原初设计的目标,出现使命的漂移。以为相对贫困人群主要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为主要贷款模式的金融组织与商业银行存在本质的不同,它们的结合——用商业模式推动这种金融组织的发展需要强而有效的约束。

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以下相关数据来源于该行各年年度报告),主发起行是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占40%的股份,是最大股东,两行董事长都是刘万霞女士。

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更像是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一个分行而不是理论上的村镇银行,出现了使命漂移现象。主要表现在:

第7篇:小村野地范文

关键词:乡镇流通企业;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水平;流通体系;流通组织;交易成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数量规模

中图分类号:F014.5;F7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16-07

一、引言

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业态,乡镇流通企业肩负着城乡之间农产品和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任务。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连锁超市、大型商店等经营业态在农村出现且得到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乡镇流通企业的市场结构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低、服务差异化低和进入壁垒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之间商品的交易和流通关系;其次,从市场行为来看,我国乡镇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没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流通效率低下;再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乡镇流通企业之间仍然是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只注重价格,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再加上商品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消费者对于所消费的产品质量认识不清,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农村商品市场,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最后,从市场绩效来看,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交通设施不发达以及商业网点少,使得乡镇流通企业效益低、利润少。乡镇流通企业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流通效率,影响了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阻碍了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农村流通组织对农村地区消费的影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大量的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James et al(1986)指出如果零售商了解农村消费者的购物取向和惠顾行为,那么将对农村消费者的购物倾向和外出购物产生重要的影响。Clifford(1991)将农村流通组织的终端网点分为个体零售店、合作社、加盟店以及大型卖场;并通过对威尔士农村和市区食品和杂货价格的波动的分析,认为食品和杂货价格波动与该商店所在的位置无关(位于农村或城市),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流通组织(商店)的隶属关系所决定的,如合作店或连锁店的价格最低,而完全独立的店价格最高。Home(2002)从改善农村流通组织的角度认为,通过提供补充业务(跳蚤市场)、区域联合营销组织、零售连锁店和村民合作计划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终端网点的采购和运营成本,使有限的农村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Nancy et al(2003)以美国275个农村小型零售商和商业服务公司为样本,通过路径分析表明社区管理因素对小型零售商绩效评估的重要性。Folsom(2003)认为农村消费合作社也是农村流通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共同创建组织结构来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使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Paddison et al(2007)从零售地域角度将农村流通业态划分为集镇商店、乡村商店和独立零售业态(农场店以及特种商品农村零售网点)。Findlay et al(2008)认为新的零售地点、形式和正在变化的消费能力和行为等因素会促进农村居民从农村转向城市购物,农村地区的零售服务提供正在下降,在农村地区发展新的大型零售商店是繁荣农村集镇的一种方法。Amanor-Boadu(2009)基于农村消费者视角认为,消费者的购物价值是由所选择购物地点的吸引力和可访性决定的,并且最接近消费者居住地的购物地点能提供最大的购物价值。

在国内研究方面,徐从才(1991)认为流通组织的形态是企业,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消费的增长;高涤陈等(1995)认为产销联合体作为流通组织的一种形式,能够推动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促进生产、流通的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是值得在农产品流通中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姜立新(2000)认为建立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李彤彤(2000)认为应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曹利群(2001)认为流通组织能够较大程度地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从而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宋则(2002)认为流通组织和流通业态创新更能发挥流通对社会经济的功能;黄春玲(2007)分析了我国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利地位,指出流通组织创新是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奏效的前提和基础;徐从才等(2008)从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业的演进规律出发,指出流通组织创新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从而流通组织创新可以推动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宋宪萍等(2009)认为流通组织的发展规模要受到生产组织和消费市场的影响,并认为商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组织演进的外在驱动力;许蔓菁(2011)认为农产品流通组织是整个流通环节中最薄弱的,这会导致物价上涨和农产品的浪费;周庆(2012)探讨了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其运行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提出应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体作用;林秀清(2012)以福建省的实际情况为例,指出了现阶段农村流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吴学品:乡镇流通企业发展与农村地区消费增长

上述文献中,国外对乡镇(农村)流通企业的研究主要从微观视角出发,关注的重点是流通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应地到使用地的转移,包括如何构建商品的流通渠道,如何建立与维护流通渠道中的零售商和中间商关系,如何降低流通成本,如何提升影响力,如何提高流通效率等,但未直接针对农村消费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则从宏观流通组织的角度,重点论述农村流通组织对农产品运输、仓储、保鲜、成本、价格以及收益的影响,但研究对象并未具体针对乡镇流通企业,也并未针对其对农村消费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乡镇流通企业承担着城乡间农产品和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任务,乡镇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当地农村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机理,并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以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并为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和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乡镇流通企业影响农村消费的机理

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主要经济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和促进消费增长。流通企业与消费市场紧密相关,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企业演进的外在驱动力,反之,流通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消费的增长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主要承担着“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市”的双向流通任务和功能,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农村消费:

第一,我国农村的人口密度小且居住分散,使得农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之间寻找的费用很高,过高的单位搜寻成本会导致农村消费者放弃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也不利于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而农村流通企业可承担主要的搜寻费用,并传递商品的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进而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第二,农村消费者远离城市,且大多数农村交通设施不发达,直接购买商品的单位运费很高。而乡镇流通企业可以利用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以最小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把商品从城市运到农村,这不仅使得农村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单位商品的运输费用。

第三,因空间距离或收入等原因,农村居民对某种商品的消费往往滞后于商品的生产时间。而乡镇流通企业通过对商品的储存和保管,可有效协调农村消费与生产在时间上的滞后关系,确保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并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时的储管费用,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第四,相对于农户本身而言,乡镇流通企业可以依靠自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优势,通过系统化、市场化的手段快速、高效地推动农产品的上市销售。“农产品进城”是“工业品下乡”的前提,农民只有完成农产品销售并获得收入后,才有能力进行消费。同时,专业化的乡镇流通企业也会促进农产品生产从小型化和分散化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提高,确保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

第五,专业化的乡镇流通企业对商品营销方式的变革也会对农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近年来,许多乡镇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专门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从商品质量、价格、品种、服务、购物场所等角度进行创新,并通过商品的展示、试用和分期付款等方式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农村消费向文明、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第六,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流通企业的领域,网店的存在使得流通企业可以虚拟化,也使得农村居民对商品的购买可以不受农村流通硬件落后的影响,也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同时,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也促进了乡镇流通企业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不断缩小农产品产、供、销三方信息的时间差、距离差,减小农产品上市的风险,保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进而实现农户收入的稳步增长,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乡镇流通企业通过节约交易双方搜寻费用、降低单位商品运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扩大交易频率和交易半径、改善交易方式和交易规模经济性以及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等途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乡镇流通企业影响农村消费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是企业。乡镇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流通组织,也是我国“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主要承担者,对我国农村消费的影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乡镇流通企业对我国各地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cum)作为农村消费水平的变量,采用从事批发、零售、餐饮和运输业的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Prola)作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水平的变量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该农村流通组织发展越好,流通效率也越高。 ,采用乡镇流通企业数量(Size)和营业额(Income)作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规模(数量规模和产值规模)的变量,并采用农村人均纯收入(Pinc)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2001―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与农产品加工年鉴》,数据样本为2000―2011年2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等原因,本文的数据仅包括我国27个省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以及上海、天津、贵州、。 。其中,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按农村常住人口平均计算,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流通业总产值与流通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基期,用价格指数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和企业营业额进行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并使得数据更加平稳,对各个变量的数据都取自然对数。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地区差异,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模型估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云南、重庆、四川、广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 。

2.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所有计算都运用EViews6.0。在估计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5种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限于篇幅,检验结果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中部和西部模型的各变量均为一阶平稳,即为I(1)。这也说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和营业额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协整检验

理论上,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流通组织网点数量规模越大、营业额越高,越能推动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与城市间的双向快速流通,从而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所以,从现实经济意义考虑,乡镇流通企业的各个变量与农村消费水平之间不存在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1。在Pedroni检验中,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较其他统计量具有更好的小样本性质,本文研究样本属于小样本,因此主要参照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来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判断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收入、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和营业额在三个模型中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确定

为了确定所建立的面板模型的具体形式,把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流通企业数量和流通企业营业额作为解释变量,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公式计算(见表2),无论是东部模型、中部模型还是西部模型,统计量F2都大于临界值,F1都小于临界值,即拒绝建立混合回归模型的假设,并接受建立变截距模型的假设。因此,对东部、中部及西部都建立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模型形式均为:

5.模型估计结果

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的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其中,在东部模型和西部模型的拟合过程中,发现较为严重的自相关,于是在模型中加入AR(1)项来修正自相关,修正后AR(1)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我国不同区域的乡镇流通企业的指标值波动较大,为了避免出现截面异方差,在三个模型的估计中都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从表3可知,各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都比较高,F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D.W值都接近2,表明方程无序列相关。从拟合优度R2和F值可以看出所建立的三个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非常显著,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说明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收入能迅速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收入对消费的弹性系数比东部和中部更大,说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消费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收入以外,各模型中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最大的流通企业变量为营业额,这与事实是相符的。流通企业的营业额越高,说明流通企业对农村销售的商品量就越大,农村消费也就越大。

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都为正数,东部地区最大,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62%;中部地区次之,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17%;西部地区最小,且不显著。可见,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在社会环境、城市化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东中部的乡镇流通企业受体制约束小,较为活跃,劳动生产率处在较高的水平;而西部企业受体制、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也处在较低水平;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乡镇流通企业能提供的商品流通服务、消费品结构以及商品质量等均处在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相比,东部农村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等都更高,此时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也就更大。

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东部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弹性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来看,西部地区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企业数量每增加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21%;中部次之,企业数量每增加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04%。可见,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不同地区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营业额是相反的,即流通企业数量对西部农村消费的影响比东部农村大。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地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乡镇流通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一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乡镇流通企业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只有那些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流通企业才能对农村消费产生影响,这时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已经不是影响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而对西部农村而言,乡镇流通企业发展缓慢,数量不多,加上农村居民收入不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等使企业流通成本高、利润低,因此,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上海、江苏等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较为完善,小型超市、连锁店等流通业态非常普遍,流通服务质量、商品的多样性等与城市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家电下乡”“万村千乡”等国家扶持的流通政策也得到很好的实施;相比而言,河南等地的农村流通业态比较单一,大多为个体商店、夫妻店等,且商店数量少、商品品种单一,超市、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鲜有见到,商店数量的缺失对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使用2000―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数量和营业额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乡镇流通企业的数量、劳动生产率和营业额以及农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目前,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国各地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对农村消费影响最大的乡镇流通企业变量为营业额;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数量对农村消费有正向的影响,但地区差异显著,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减弱,而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增强。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有如下的政策启示:一是加强对我国落后地区乡镇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改变其规模偏小、经营粗放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二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应有所倾斜,从政策、贷款资金、技术创新等层面给予支持;三是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农村流通投资环境,为乡镇流通企业的建立及发展创造环境;四是推进城乡流通业投资的均等化,改变我国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缩小城乡流通业投资环境差距;四是加大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促进乡镇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速城市化进程,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提供条件;六是提高乡镇流通企业管理水平,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参考文献:

曹利群.2001.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J].学术月刊(8):30-35.

高涤陈,荣炜.1995.产销联合体与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的选择[J].财政研究(4):1-4.

黄春玲.2007.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途径和对策:基于市场结构理论和组织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J].生产力研究(1):25-31.

姜立新.2000.建立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J].金融与经济(4):43-44.

李彤彤.2000.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管理世界(2):173-178.

林秀清.2012.培育流通组织促进福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J].中国农学通报(5):168-172.

宋宪萍,孙茂竹.2009.流通组织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1):34-35.

宋则.2002.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4):49-53.

徐从才.1991.流通组织创新:传统流通组织的改造与新型流通产业集团的发展[J].财贸研究(6):1-8.

徐从才,原小能.2008.流通组织创新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贸经济(1):101-106.

许蔓菁.2011.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研究[J].北方经济(5):16-17.

周庆.201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化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9):105-110.

AMANOR-BOADU V. 2009.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Shopping Value:The Case of Rural Consumers[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1(3):589-603.

Clifford M. 1991.Urban and Rural Contrasts in Food Prices and Availability a Case Study in Wale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7(3):311-325.

FINDLAY A,SPARKS L. 2008. Weaving new retail and consumer landscapes in the Scottish Border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4:86-97.

FOLSOM J. 2003.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operatives in Minnesota [R].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OME N. 2002. Rural consumers’ patronage behaviour in Finland [J].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12(2):149-164.

JAMES R,JON M,WILLIAM R. 1986. Shopping Patterns of the Rural Consum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pping Orientations and Out shopp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4:63-81.

第8篇:小村野地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农村地区;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82-03

1.中小企业是农村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体力量

加快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的历史现象,既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城镇化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非农产业向城镇的聚集。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一个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工业化的实质就是在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以及工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换代,同时,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围绕着工业规模生产的聚集化)和实现人的现代化。

工业化突出人的专业化与物的专业化,而城镇化则意味着把人聚在一起,又产生了各类社会、经济团体、组织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所以,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都是对同一社会经济现象从不同侧面的概括和描述。因此,我们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一种同生同长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其中,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而城镇化则是工业化发展的平台和必然结果,城镇化的实现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和综合过程,工业化是基础和内容,而现代化是结果。没有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

中小企业是我国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体,首先,因为它适合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从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大多数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中小企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我们认为经济起飞、发展非常成功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抑或是“珠江三角洲”模式,都走的是一条发展中小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子。其次,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是解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主要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其农业人口身份向非农人口身份的转变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将这些人口转移出来集中在城镇并不难,问题是要给他们在城镇中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使这些人成为一个有机的城镇化的生活群体,这才是城镇化遇到的关键问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恰恰能够满足城镇化在这方面的客观要求。再次,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资本积累,技术工人的培育,市场营销网络的形成,农业文明意识向工业文明意识的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都有待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更大的福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小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观念带动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也向那些新型的第二、三产业中的工人(包括个体户)提出了有别于在农业生产中的要求,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企业的发展不断地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树立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2.目前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而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是私营企业,因为大家都知道,农村地区的多数乡镇企业不过是为了争得更优惠的政府支持的戴了顶“红帽子”的私营企业。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将此统称为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

2.1中小企业布局分散

由于受农民居住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依靠自家的房屋建筑或承包的土地建厂开店,所以中小企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布局比较分散,这一点与城镇化的要求恰恰矛盾,因此,如何将分散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以城镇为核心的地域,是城镇化本身的一个任务。

按照生产力布局理论和市场经济原理,企业布局分散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和协作,各种市场信息不畅,因而其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缺乏有效的区域市场竞争力。这种企业布局的不合理不仅仅是生产力布局的不经济,而且也不能有效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因为这种布局无法将非农业劳动力聚集在一起,也无法改变他们的身份。这些“准工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游荡,无法形成城镇化所要求的城镇居民的身份和素质。

2.2农村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全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企业本身素质的影响,农村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调查,在农村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除真正的乡镇企业外)创业所需的资金基本上是来自于亲友和民间的闲置资金。可以说,真正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很少,资金短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3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环境建设问题以来,大中型城市中的具有严重污染的“五小”工业企业转移到了农村地区。这些企业对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如造纸厂、冶炼厂、小煤窑,等等。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水、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而地方环保部门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城市的环境保护上,无暇顾及农村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

2.4企业经营者管理落后,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改造的进程

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其经营管理者和大多数员工基本上是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由于我国农村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因此,大部分农民缺乏现代化、机械化生产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受人力资源的限制,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产业换代升级和技术改造受到严重的制约。企业再生产基本上是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基本上是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格局。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低档次的、初级产品。低层次的重复和初级产品的加工,导致了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在城乡之间的地域分工中居于不利的地位。

3.进一步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的措施和建议

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作为基础,在此前提下,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以下途径来发展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实现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目标。

3.1建立中小企业集群,是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以自然地域为主的分散的农村中小企业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居于弱势,没有发展的潜力和余地。以中心城镇为主,建立较为集中的城镇中小企业集群是进一步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具有很强的区域竞争优势和产品竞争优势。因为中小企业集群具有非常强大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竞争、产品差异化、集群内部的合作和外部扩张等优势。中小企业集群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效益,因为集群能够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降低市场信息获取成本与交易成本,形成难以模仿的区位竞争优势,进而提高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集群对专业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市场上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在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意大利,其经济取得成功和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浙江发展起来的“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3.2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模式

农村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模式,是关系到地区工业经济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产业结构和模式的选择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目前在中西部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应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非农产业,因为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模式是符合我们的城镇化目标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农村过剩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有利于将这些农业人口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工作,使得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和工业化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的增长保持一致。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潜在的就业压力,使流入城镇的农业人口能够顺利转移到工业部门就业,转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理念,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而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适合发展“工业园”、“科技园”等模式的高科技产业。在东部地区,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城镇化已经初具规模,因此,在这些地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产业结构的升级。

3.3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

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尚未完全建立,作为农村地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在其创立、发展和壮大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要比大中型城市中中小企业面临的阻力和困难要大的多。在城镇化建设中大力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

3.3.1建立以服务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为主的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农村的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受地域和经济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的起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与其自身的信用度、企业资产规模及信贷可抵押、质押的资产缺乏直接关系。我们认为,解决其融资难的当务之急是以县级政府为主,尽快建立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从1998年我国开始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主要服务于大中型城市的中小企业,此套体系的光辉尚未照耀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我们建议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框架内,在农村地区,以县域经济为主体,按照现有体系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服务于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子系统。这样可以加快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3.3.2以政府为主实施有效地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技术技能和素质。对失业工人的就业培训是当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在美国、日本和西欧诸国,都有政府资助的非营利性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机构。尤其在德国,在职教育成为主要的、与其正规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途径。在我国,仅仅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存在着一些隶属于劳动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培训机构。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类似的农民“转业”的培训机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的投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广泛进行科学技术知识与工业实用技能的培训,使许多正在转移或已经转移了的原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掌握从事二、三产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要求。这是各级政府在农村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同时,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中的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3政府应该加快企业经营所需外部环境的建设。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它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在硬环境一定的情况下,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从硬环境建设来看,政府应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完善中小企业群体化所要求的硬件的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对制度的需求问题。农村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非过程,是一项系统的“破旧立新”社会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淘汰一些旧的制度,产生一些新的制度,用来对新型的社会经济格局、秩序的承认和保护,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允卫,董美双,杨万江.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路径―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的分析[J].乡镇经济,2003,(12):22-52.

[2]成德宁.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比较与启示[J].经济评论.2002,(1).

[3]李大鹏,李增刚,邸晓燕.试论中国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03,(4).

[4]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城市规划汇刊,2002,(3).

第9篇:小村野地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09-04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职业压力指的是在工作环境中使教师个体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教师而使教师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职业压力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并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这显得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启蒙作用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对工作在民族地区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的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远远不够,已经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本文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主要的5所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做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力图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关注,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主要的5所农村小学教师100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样本中男性教师51名,女性教师49名,年龄从20到55不等,平均年龄38岁,平均教龄17.49年。

(二)研究工具。问卷采用申继亮、朱从书、刘加霞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

(三)记分方法。对46个选择题,要求被试对封闭式问卷列举的各种压力,按其感受到的压力程度的不同,由轻到重。均以“无”“轻度”“中度”“重度”“极度”采取五级记分法,分别记1~5分。

(四)结果分析

1.剑川县甸南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总体情况

从表1可得出,96.6%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压力,46.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这表明该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严重。

2.剑川县甸南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选取每个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项目因素来列统计表。整个问卷的统计数据,见表2)

从表2得出6个压力源依次排列为:工作负荷(3.35分)、自我发展需要(3.33分)、考试压力(3.30分)、职业期望(2.86分)、家庭人际(2.82分)、学生因素(2.59分)。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工作负荷、自我发展需要、考试压力。结合访谈资料,笔者将对三个主要压力源及新课改对教师压力的影响这一方面做深层原因分析。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工作负荷大

教师工作负荷大会让教师身心憔悴,教师长时间承受压力,直接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导致该镇农村小学教师工作负荷大的原因如下:

1.农村小学教师缺额严重,教师课时负担繁重。本次调查显示:每位教师平均带2.20个年级,3.12门课程,带47.58个学生。师生比为1∶48,远远超过该县核定的1∶23的比例。教师的周课时平均18.32课时。该镇农村小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11.64个小时,严重超出我国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可见该镇农村小学教师所教学科多、课时数多、工作时间长。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学校,与以前的“半工作半干农活”的生活不一样。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编制问题。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基本是按照师生比进行核算,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实际。该县为减少县财政负担,县政府以核定的师生比为标准(农村小学1∶23,初中1∶20),严重减少教师进口,压缩控制编制数量。而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居住比较分散,学校的布局也自然相对分散,学校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仅以师生比来决定农村小学教师编制配额,导致该县农村小学教师缺额严重,教师的课时负担繁重,压力大。其次是有时候县上“有编不补”。上级规定教师分配的名额,县上为减少财政负担就私自减少教师编制的数量。同样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缺额严重,教师的课时负担繁重,压力增大。

2.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项目繁多。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做很多繁琐的工作,例如写教案、搞活动、检查、评比等让教师的工作增加。特别是为了应付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学校的很多“造假”任务也落到教师头上,让教师苦不堪言。在该镇由于小学教师缺额,大部分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项目更多,如负责早自习、早操、打扫卫生、学生安全等;组织出黑板报、班队活动、社会实践(农村偏僻地区负责种每班的专门菜地)、庆祝“六一”、“国庆”等组织工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个别教育、培养班干部、与家长交流联系(家访、开家长会等);其他如写品德评语、填写成绩单以及各种收费等。这些繁琐的工作让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好好地休息,工作压力大。

3.留守学生工作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根据访谈与笔者对该镇的了解,让该镇农村小学教师工作负荷加大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即留守儿童的问题。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年,该镇的居民主要经济来源于木雕。大部分人把田租出去,出去打工并从事木雕生意或别的工作。他们长期在外地做生意,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亲人照看,造成了这些孩子在情感、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体会不到父母的温情,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由此造成的不仅是对父母的疏远,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正常发展。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心、管教和约束,有的孤僻、自卑,有的封闭,有的任性散漫、我行我素,有的撒谎不诚实,有的鲁莽不礼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缺衣少食,发育不良甚至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大,投入的精力增多,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二)教师自我发展困难

教师需要得到自我发展,不断获得进步与自我完善,从而在教师职业上获得成就感。调查表明,该镇农村小学教师自我发展困难,主要原因如下:

1.提供给教师的发展机会甚少。上级给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晋级、参加各种研究的机会很少,名额有限,得到发展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在为争取机会而奋斗。教师的各种发展的机会由学生的成绩、与领导的关系、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来决定。一些教师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就会对人生的目标失去信心、对现实不满等,严重则导致职业倦怠。

2.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该镇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是由以前的民办转公办或中师毕业,专业程度不高。该镇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38岁,年龄普遍偏高,教师为了不被社会淘汰,要通过提高学历、加强专业能力、晋升级别等来提高自己,大部分教师一直为学历、评职称而奔波,经济压力、心理压力随之加大。

(三)评价制度单一,教师压力大

和城市小学的教师相比,由于评价制度的落后,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待遇挂钩,考试压力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影响很大。比如评职称、评奖金、调动工作、各种研究机会等。调查中一位教师谈到:“我在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压力主要是每学期几次的全镇小学生统考。每次考试镇上都给学生、班级、学校排名次(实际上是给每一位科任教师排名次),上级投下的各种优先政策都是按学校的成绩来定,所以校领导只能给教师加压。为了能取得一个好名次,作为教师只能给学生加负、给自己施压,让学生把自己所教的学科尽量背熟,以应付一次又一次的统考。”可见,考试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命根。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评价制度单一,没有设置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假若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承受的压力过大,素质教育的目标将难以落实。

(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面临新课改的尴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这些都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的教师尚且难于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要很快适应更是难上加难。新课改是教师压力中新的压力源,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说到自己在新课改下的难处,具体如下:

1.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实际操作困难重重。任何事物的变革与发展,都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首先发生变化,进而指导其行为发生变化。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它阻碍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该镇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高,接受新思想比较被动。习惯了原来的教育模式,习惯了应试教学,所以在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式下,很多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应试教育经年难改,教师进退两难。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推进新课改,可是另外一面应试教育依然如故。特别是农村,由于条件的艰苦,孩子考大学成为一家子的寄托,家长要求教师能让其子女考出好成绩,对教师寄予的希望很高。学校只用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工作的优劣,教师抓学生成绩,又要搞素质教育、新课改,左右为难。

3.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缺乏,学生基础差,实施新课改的条件有待改进。该镇的小学学校条件非常简陋,教学设备落后。新课改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比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正规的操场几乎没有。这样,一些课程(如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有时候难以开展,很难达到新课改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等目标。同时,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家庭教育不够,基础差,实施新课改的客观条件有待提高。

四、减轻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一)教师自身的努力

1.面对现实,自我认知。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深刻,才能有效地解除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承担的角色。不少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是因对自己缺乏了解所致。他们的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就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所以,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状态,适当地给自己定目标,正确对待竞争。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要正视压力,不要回避,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善于自我调整、自我认知,化被动为主动。

2.学会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保证之一。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缓解压力。首先,应认识和接纳自己,尊重他人。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这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挑战,如家长和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结果等。教师只有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他人和谐相处。其次,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很重要。教师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3.借助运动降压。研究表明,运动是减轻压力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运动之后,身体会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不但会觉得精神轻松,也会感觉补充了体力。除了锻炼之外,教师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越是繁忙,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放松心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静坐、听音乐、欣赏文学作品、练书法……

4.学会淡泊。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要有淡泊名利、超然世俗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是潜在的,并不像某些职业功效立竿见影、光辉耀眼,教师职业与所谓的“风光”职业相差较远,收入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教师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心态就会坦然;否则,心态就会失衡,不利于心理健康。

(二)学校的努力

1.改善教师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突出教师的特色,抓住重点,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形成性考核。建立多方面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2.改进领导作风,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者应当注意改进领导作风,提高自身人际吸引力,有效处理教师间的冲突,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根据农村的特点和经济实力,适当地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3.减轻教师的负担,防止过度疲劳。学校要做到:合理配置师生比例,合理安排教师的备课、上课、进修与休息的时间,避免私自延时或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在检查、考评内容上要注重实效性,避免教师因应付检查而疲于奔命。学校应办好家长学校,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让当地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尽快摆脱家长轻视家庭教育的现状。

(三)社会的努力

1.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并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收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同时,还将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专业人员进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

2.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上级部门要根据民族地区师资不足的特点,合理分配教师,投入高素质、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这样就能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课时负担繁重的问题,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要多投入资金,完善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较好的教学条件下完成教学,让师生在较好的环境下工作与学习。

3.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逐步解决部分教师调动需求,这是缓解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除了考试以外,上级部门要适时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并优先考虑有特殊情况教师的要求。让农村小学教师看到希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4.抓好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质量。高素质的培训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间接途径。培训的内容包括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唤起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

五、结语

通过对剑川县甸南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表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较大,我们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关注教师的生活与健康。尽量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度,避免新的压力源的产生。教师自身、学校、社会三者应共同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稿件编号:090903007)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黄益远.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教育与管理.2002,33.

[2]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3]曹晖.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J].当代教育科学. 2006,(1).

[4]黄益远.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教育与管理.2002,33 :9

[5]杨慧鹏.对教师成就感缺失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刊),2009,(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