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幼儿园、家庭以及周边的生活环境,教师、家长以及幼儿身边的其他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成长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为幼儿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条理清楚的精神环境,使隐性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从幼儿的玩具、色彩、活动等内容下手,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又舒适的物质环境。幼儿由于年龄还比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启蒙阶段,我们教师要在组织活动时特别对幼儿强调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宝宝饭前要洗手”“宝宝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随地吐痰”等。另外,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大多数都对卡通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卡通画的形式张贴在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里,可以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情感体验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并且喜欢模仿,大多对游戏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游戏的情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让幼儿给娃娃喂饭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怎样正确使用餐具,并且以情感进行引导,引导幼儿要学会自己乖乖吃饭,并使幼儿充分认识到挑食对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给塑料玩具洗澡的游戏,让幼儿在给玩具洗澡的过程中想到自己的洗澡,让幼儿在真实情境的引导下,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行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激发幼儿进行自己学习的热情有非常大的好处,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的意识。
三、以实践练习使幼儿获得良好生活习惯的有益经验
要想使幼儿能够逐步掌握自我服务的基本技能或者技巧,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幼儿具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一步一步地积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不断地在操作活动和主题活动中进行反复练习,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掌握更多更有益的生活经验,进而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技能。当然,在进行实践练习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年级也就是小班、大班和中班采取的实践活动也必须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小班可以组织“我自己吃饭”的主题活动,中班就可以是“我会刷牙了”,而大班就可以采用“给爸爸妈妈穿衣服比赛”等。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实践操作和练习中能够逐步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技能,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转化
为了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乐学和愿学中完成教育目标。比如,在幼儿们玩耍完之后,活动地点就像战场一样,玩具满地都是,幼儿们都没有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这时,教师就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设计一个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让幼儿自觉地将不玩的玩具放置在固定的地点。时间久了,幼儿就主动地养成了把物品摆放整齐的好习惯,不只是玩具。另外,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有意思的幼儿喜闻乐见的卡通标识,张贴在需要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或者提醒幼儿遵循一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以渗透的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幼儿活动的最宽广的空间和时间就是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在幼儿这一天的活动中,寻找各种可能的机会并且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比如,在教导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然后引导幼儿为自己穿衣服,在日常的午睡醒来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边唱歌边给自己穿衣服,时间久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六、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观察和模仿是幼儿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和幼儿接触最多的最亲密的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规范的行为,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自己的一个疏忽或者言行失当,有可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影响幼儿整个人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一个对幼儿具有榜样作用的就是幼儿的小伙伴,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的幼儿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别好时,一定要以他为榜样,号召其他的幼儿向他学习,幼儿之间的这种学习,可以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饭前便后都洗手,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这样的夸奖和称赞可以增强幼儿的自尊和自信,而对于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期望的评价,“我们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去洗手吧。”这样幼儿会在教师的宽容和理解中逐步地改掉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逐渐完成到良好生活习惯的过渡。
我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生活制度上。幼儿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最容易受外界影响,愿意听从成人教导,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痕迹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大人要循循善诱,在某项活动开始前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树立明确的时间观念,大体上规定他们的睡眠、饮食、游戏时间,并严格执行,使孩子有“章”可循。这样,孩子到了规定的时间就按大人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同时要根据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慢慢的,好的作息习惯就养成了。大人是孩子的榜样,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教很严,规定每天看电视玩游戏不能超过半小时,而家长自己却彻夜通宵地玩游戏,有时玩到惊险刺激时还手舞足蹈,大笑不止。这样的环境怎么让孩子安心入睡?因此,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自己必须做到身体力行。
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这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总是和他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联系在一起的。现在许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小在生活自理上缺少锻炼。如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忽视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过分溺爱的方式是不明智的。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让他们自己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又不难做到的事。比如安静吃饭,不发出声音;睡觉时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并把脱下的衣服裤子叠放整齐放在固定的地方、刷牙洗脸,这些事父母不必一手包办;再如孩子在游戏后要求他们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图书,养成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的好习惯;家长在做家务活时可以让孩子做小帮手,如搬搬小凳子,从冰箱里取菜、摘菜,收拾碗筷。还可以吩咐孩子到小区小卖部里买买盐、打打酱油等。家长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也能让孩子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诸如此类的很多小事,往往只要大人稍加指点,不断鼓励,孩子就可以独立完成。通过这种小活动,可以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主要体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上,要使之符合美的要求。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非常娇嫩,如不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孩子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其健康发育。因为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并不困难。孩子有许多玩具和小人书,要教育孩子玩毕就放回原来的地方,不要随玩随丢,把房间弄得一团糟;要教育孩子每天坚持早晚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后必须用毛巾擦手;要教育孩子平时多喝水,不要蒙着头或趴着睡觉,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经常洗澡、换衣裤,勤剪指甲,定期理发,等等;要教育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学会与同伴分享。尤其在饮食方面,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家长应根据孩子各个年龄段身体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教育孩子不挑食、偏食,少吃或不吃零食,防止暴饮暴食。同时要教育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大人喂,不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不剩饭,等等。养成了这些好的习惯,就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一生发展都是有益的。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因此无论是生活制度还是自我服务方面的要求,都不能操之过急,要讲究科学性。这种要求应该既不是轻而易举就可做到的,更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要让这些要求为孩子所乐意接受,又能自觉遵守。如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些孩子起来小便,脚步走得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这样会吵醒睡着的小朋友。当幼儿小心走路了,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在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他:早上上幼儿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向老师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不要随便插嘴。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孩子才好照着做。
五、要从严要求。当前,对家长来说,最难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许多家长难以做到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容易情感失控。不少家长知道好的习惯不严格要求难以养成,坏的习惯不严格要求不能矫正,但做起来总是情感代替理智。有的家长兴之所至,给孩子下了几道“命令”。比如叫宝宝自己吃饭,孩子没吃上几口,要么撒得桌上地上到处都是,要么吃两口下桌跑两圈,最后干脆把碗推到大人面前说:“你喂我。”家长往往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妥协。这种一味的迁就、退让,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养成每天喂饭的坏习惯。也有的家长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开始还有坚持、督促,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时间一长,自己忘了检查,结果流于形式。这实际上比没有“命令”更坏,因为这会使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说话可以不算数,纪律可以不遵守。当然,这里说的“严”,并非要孩子一朝一夕就达到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现象,应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儿童铅中毒后果严重
铅中毒是指儿童接触铅,导致体内铅负荷达到较高水平,对儿童造成健康及生长发育的危害。
铅与铁、钙、镁、锌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完全不同,铅对人体没有任何生理功能,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的铅水平,或者说铅的含量,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铅含量来检查,单位为微克每升。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及我国大城市的医疗儿童保健机构已将儿童铅中毒的诊断标准确定为50微克/升。但鉴于铅的危害巨大,不少学者都主张铅对儿童生长发育危害没有最低限值,因为任何水平铅暴露都是有害的。
铅对儿童的神经系统的损害最大,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育,影响儿童智商。有研究显示,儿童的血铅水平每上升100微克/升,其智商就下降6~8分。也有研究发现,儿童过高的血铅水平与儿童多动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攻击以及成年后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除了神经系统外,铅还会对儿童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骨科发育都会造成损害,还会引起各类营养素、微量元素丢失造成酶系统紊乱,继而引发相关生理功能低下。严重的铅中毒甚至会造成儿童死亡。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铅中毒
与成人相比,儿童对铅的吸收更多,排泄更少,更容易出现铅中毒。铅进去多,出来少,不小心就铅中毒了。
儿童对于铅的吸收率约在42%~53%。儿童对铅的吸收通过肠道吸收和呼吸道吸收两种方式。其中肠道吸收是儿童铅吸收的主要途径。儿童有比较多的手口动作,喜欢把手放到嘴里,手没洗干净就容易把铅尘吃进去。其次,儿童单位体重摄入食物比成人要多,通过食物途径摄入的铅也相对较多。儿童的胃排空比较快,这时候铅的吸收率也会增高。
除了消化道吸收,儿童通过呼吸道吸收的铅也不少。空气中的铅经呼吸道吸入肺内,再通过肺泡毛细血管吸收入血。铅主要积聚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大气中,而距地面75~100厘米处刚好是儿童的呼吸带;儿童对氧的需求量大,吸入铅的量同样也更多。
除了更容易吸收铅外,儿童排铅的能力也远不及成年人。成人每天的最大排铅量为500微克,而1岁左右的幼儿每天排铅量只有成人的1/17。进入儿童体内的铅只有66%左右能被排出,其他的都留在体内。
预防铅中毒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铅在体内的量越少越好,最好是零。但在工业化的今天,要让人体铅摄入量为零非常困难。现在基本上所有人体内都存有或多或少的铅。要想让体内铅少一些,离铅中毒远一些,就要从一些生活上的细节做起。
在日常饮食方面,要少吃含铅量高的食物,多吃能帮助排铅的食物。每天早上用自来水时,将水龙头打开放1~5分钟,把水管内静置了一晚的水放掉。平常多吃鱼、肉、蛋、禽及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来促进排铅,如油菜、卷心菜、苦瓜、猕猴桃、枣等。蔬菜水果食用前能削皮就削皮,不能削皮的必须要清洗干净。不吃或少吃高铅的食品,如传统方法制作的皮蛋和爆米花,少吃膨化食品,少喝易拉罐饮料。多吃奶制品等富含钙物质,多吃瘦肉、黑芝麻等富含铁食物,多吃肉类、海产品、坚果、粗粮等富含锌食物。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习惯;培养
我们要孩子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孩子的一日生活做起,从细节做起。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确实,幼儿园的许多活动都在生活中进行,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小班来说,就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帮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常规培养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
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不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会经常哭闹,这样不利于常规的培养。首先要为小班幼儿营造―个熟悉的环境,当幼儿第一天入园,设法用玩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稳定幼儿情绪,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生活。
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并且第―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寓常规教育于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之中,有序,有趣的内容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服从常规要求,开始师生之间的亲切互动。这样会使孩子更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缩短情绪波动时间,比较顺利地适应集体生活。
二、建立合理的常规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及制度化,通过常规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不应该怎样做。借以形成幼儿―系列神经联系,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同时也有利于成人的工作,以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各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制订常规时,一要考虑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合理负担;二要考虑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三要考虑应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为幼儿充分的、自由的活动创设条件;四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同时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小、中、大三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因地因时制宜。切忌规定过细、限制过多、管得过死、操之过急和一刀切的偏向。
三、随机教育,潜移默化
日常生活活动是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也是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个途径。在组织领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最容易观察到幼儿对周围事物、对同伴和对待劳动的态度,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机教育。例如组织幼儿进餐,使他们在整洁、安静、愉快的环境中吃饱、吃好,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进餐习惯和独立进餐能力,以利于幼儿健康地生长发育,这些是最起码的、必须做到的要求。然而,教师的工作不应当仅仅做到这―步,还应充分利用进餐机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结合具体事物,教幼儿认识餐具、食品丰富等相应的词汇,“今天炊事员阿姨给我们做的菜多香啊!多美啊!绿色的菠菜,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木耳,白色的豆腐,还有圆圆的小丸子呐!”还可以结合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当一个幼儿不小心把肉丸子掉在地上,为了怕老师批评,轻轻地踢到别的小朋友脚旁时;当有的幼儿为了抢吃盘子中剩得不多的面包而狼吞虎咽时,教师最容易洞察幼儿的内心活动,也最容易联系实际,富有说服力地进行教育。同样,在盥洗,入厕,饮水乃至自由活动的前前后后,幼儿之间是否友爱是否讲文明礼貌,对公物是否爱护,对成人劳动是否尊重等,教师都可以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教师在组织领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定要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观《纲要》的有关要求,不能操之过急。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
五、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为保证幼儿的健康,安全和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对幼儿生活予以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悉心照料不等于包办代替。过分“保护”,会影响幼儿自理、自立能力的形成,因此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要代做。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运用鼓励、表扬,想方设法让幼儿学会,而不能由教师为他们一擦一洗了事。否则,会养成他们的依赖性。对幼儿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当幼儿出现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提醒纠正。
总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小班开始,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丁芳.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成功(教育)》.2011年23期.
新课程实施后,传统的体育课程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由课程的名称可以发现课程外延的扩展:不再是单单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和运动方式的培训,而是开始关注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注重以体育运动促使学生身体和心理更健康。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应该有所转变:不再以突出体育技能、技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是以体育专业知识为抓手,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养成有规律运动的生活习惯,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学起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生的人生就是一张白纸,家长与教师向这张白纸“描绘”什么,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极不科学:喜欢宅在家里长时间看电视、上网;喜欢细的食物,要么过多摄入肉食,要么就是素食主义者;有部分人喜欢整天泡在麻将桌上;有人喜欢每天都熬夜到很晚……大人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在对班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家长不允许低年级小学生单独上学,不许孩子单独外出玩耍。家长认为,外面的不安全因素太多,如果自己没时间陪同,就是让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也不允许孩子外出玩耍。在饮食方面,家长往往是对孩子宠爱有加,完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好恶选择,导致学生要么营养过剩,要么营养不良。面对小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生活习惯,体育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灌输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将教育成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矫正器。比如,让学生懂得户外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意义――晒太阳有助于钙的吸收,能有效预防佝偻病;运动有助于身体发育,能促使身体更快地成长;跑步能提高心肺功能;体操能增加身体骨骼的柔韧度;学习间隙的户外活动,能减轻眼疲劳,有效预防近视眼;等等。当学生了解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就会变得更主动。
2 从快乐体育入手,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小学生对任何一件事的态度都取决于能否从中体验到快乐。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学习内容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运动形式,让学生感到体育课“累并快乐着”,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小学生体能较差,心理特点也决定他们不喜欢长时间从事某一件事。因此,教师不要安排超过学生体能和心理承受力的运动方式,比如没有任何形式变换的绕圈跑步,这只能加重学生的厌烦和恐惧心理,使学生对整个体育课都产生排斥。假如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教师也要安排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快乐地跳跃、奔跑、躲闪;可以采用投沙包的方式,让学生以不同的运动方式参与到游戏中来;也可以让学生玩“跳房子”“木头人”的游戏。
在教高年级学生打篮球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不会运球、带球,投篮时暴露出弹跳力不足。如果教师让学生反复训练这些动作,一方面会因单调引起学生的厌烦;另一方面也会因难度太高而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不妨让一半学生结组进行“拍球”比赛,看谁拍得自如而数量多;另一半进行集体跳绳游戏,两人摇绳,其他人排成一队,轮流跑着跳过摇动的长绳,并要成功跑到对面,谁被绳子绊住就去替换摇绳人。半节课后,跳绳的学生与拍球的学生交换。让游戏成为运动的载体,既保证了学生必要的运动量,能提高运动技能,也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竞争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的运动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打好基础。
3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编排,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以室外运动为主的“重体育、轻文化”的安排格局,实现身体与精神双管齐下,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能中“武”轻“文”,不能只强调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检查自己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的习惯:是否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是否养成勤换洗衣服的习惯;是否勤剪指甲;早起、晚上是否刷牙;是否勤理发;是否有喝生水的不良习惯;是否有乱扔果皮纸屑的坏习惯;是否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是否有迷恋网络游戏、耽误功课或休息的坏习惯;等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讲一讲这些不良习惯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困扰,同时让学生对这些不良习惯进行点评,并提出互相监督改正的措施和手段。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片和新闻视频,以鲜活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些不良习惯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震撼,从内心对这些不良习惯产生抵制思想。
比如,播放网瘾少年的痛苦生活,他们因迷恋网络游戏耽误学习,与家长产生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而离家出走,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人因为长期缺乏锻炼,出现身体上的残疾,手颤抖不已,双腿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生活不能自理。学生从中切实感受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树立起抵制不良生活习惯的思想,同时也激发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4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让学生从小学起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健康。合理的膳食是维持营养平衡、保证身体健康的首要条件。教育小学生要不挑食、不偏食,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既要做到主副食搭配,还要做到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保证每天牛奶、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某种食物的味道而拒绝食用。比如,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芹菜、茴香、胡萝卜等蔬菜,有的小学生不喜欢吃粗杂粮,有的小学生不吃肉类、鱼类,等等。这都会影响营养结构的完整,会影响身体的发育。教育学生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营养问题。
适量运动是指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健康运动的范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不提倡学生从事超极限体力运动,那样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学生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导致体能下降、身体肥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出明确的运动目标:每天锻炼一小时左右,尽可能从事多种体育活动,让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这是保证学生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保持小学生精神活力的重要手段。
规律的生活是指按时作息,既包括按时间睡觉、起床,也包括按时进餐,有规律地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维护身体健康的很多生理功能都在晚上进行,而且需要在睡眠中进行,因此,保证小学生不低于9小时的睡眠,并按照人体生物钟本身的规律作息是最健康的作息方式。小学生正在长身体的阶段,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一日三餐要定时、保质保量。每天在早晨或者傍晚的固定时间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既能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能提高身体素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运动是训练学生各种心理机能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的运动训练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学习上的成败。并通过体育运动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悦纳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养成教育;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83-02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意思是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也正是我们努力培养教育,使其受到养成教育而形成种种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实践证明,在这个阶段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受益终身。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学校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市场经济意识已经渗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政治意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崛起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学生的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训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习惯。纵观校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式的发展,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学校全面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标存在反差。孟德斯鸠曾经说:“一个人一生要受三种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眼下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需求上舍得大量投资,另一方面,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少关心。很多家长是因为某学校学习成绩高,才把孩子送去读书,很少有人看重学校的德育工作搞得好,而去选择。我校处在城郊结合处,大多数家长是农民、工人、下岗职工、个体户。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在校状况,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向学校,交给老师。这就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了代沟。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长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一切,减少了孩子未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孩子无法感受到由实践而获得的进步,无法体验满足与乐趣,当然也无法从由于失败和挫折中换来的经验教训,其结果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高。
因此,我校提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享受美好生活的理念。同时开展了系列的活动。
一、打造“人文”校园,陶冶道德情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体现出童真童趣,让学生在校园里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场所,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学生礼仪常规”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各班班主任深入研究本班的实际,开辟班级文化阵地,注重营造扎实的班风、学风,讲究创新,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班级活动,创建和谐、快乐的校园。
真正发挥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队活动中活泼成长。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发挥少先队员的小主人精神,建设好督导岗、读书角、卫生角等阵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成长舞台。继续加强少先队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少先队社区教育为突破口,开展评选“校园之星”、“专题性国旗下讲话”等有学校鲜明个性的教育活动。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落实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在学生行为规范上下苦功,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开展多种专题活动,真正改变学生行为习惯。继续深入开展“雏鹰争章”活动,每学期评选先进班集体,对评上的班级,进行表彰。组织周星、月星、学期星的评选活动。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学会做人做起。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月活动,每年四月为校园读书节、五月为校园艺术节、十月为校园健身节、十一月为校园科技节……努力打造和谐文明的校园,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大力宣传典型
“育人先育己”,教师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言行举止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中树立典型,会使学生感到更直接、更熟悉,更加真切可信,学生才更容易去效仿。因此,通过板报、橱窗和红领巾广播站大力宣传典型人和典型事,让学生有学习的目标。
三、有意练习,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的练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有反复,这决定了这一过程的曲折与复杂性。因此要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训练的目标。做好监督指导工作。每周由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值周学生重点抓,班主任、任课教师配合抓,做到“事事在育人,时时在育人,处处在育人,人人在育人”的工作局面。日积月累,坚持下去,以达到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单向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四、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要延伸到家庭。教师要了解学生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指导家长的教育,开办家长学校,利用课余时间,搞好各种培训。经常与家长沟通,召开家长座谈会,将一些教育方法介绍给家长,以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五、重视评价,深化养成教育
1 坚持言传与身教并重,树立榜样影响幼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因此,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家长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表率。比如:我们先从个人卫生方面做起,杜绝了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在保持外部环境卫生方面,也注意到了乱丢果皮纸屑及随地吐痰的不良影响,都牢记把垃圾扔入箱、吐痰入盂,过去常有倒剩菜剩饭的现象也不见了,操场上带班活动后乱丢的器械也能及时整理好等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抓住优点进行表扬,其他的幼儿就能起到榜样与鞭策的作用。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所以,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 坚持环境与一日活动相结合,潜移默化教育幼儿
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是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其中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幼儿园的根本活动,由于各年级幼儿的个体差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千万不能违背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各年级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每个阶段内重点培养目标,将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目标渗透在五大领域的活动中,比如:大班故事《下巴上的洞洞》教育幼儿吃饭时如果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造成桌面、地面、身上的不干净。对于那些不愿意自己吃饭的孩子要鼓励他,适时表扬他;对于那些挑食的孩子,要和他讲道理,提醒他每种菜都有很好的营养,只有不挑食的孩子身体才长得高、长得胖。小班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洗手》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下了解小手的作用,掌握了洗手的方法。中班通过音乐游戏《小毛巾》让孩子们边读儿歌边自己洗脸,在这样富有童趣的儿歌的吸引下,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洗脸的技能。开展主题活动《牙齿健康人人爱》、《我们爱洗澡》、《讲卫生,最干净》、《洗洗小脚丫》、《不干净的手指》等使幼儿了解了如何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干净及身体清洁的重要性。区域活动《娃娃家》游戏,引导幼儿不要趴着睡觉。让孩子睡得舒适。除此以外还通过诗文、讨论、绘画、游戏、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的随机教育,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环境创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手段,有效的环境创设能帮助我们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可以将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比如:洗手池上贴着皱着眉头地水龙头,旁边写着:“请关紧我”,提醒孩子们洗手后关紧水龙头,寝室墙面上挂有正确睡姿的图片,洗手池边有图文并茂正确的洗手步骤等等,在孩子们欣赏画面的同时,起到了提醒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墙壁会“说话”,使孩子们的行为更加规范了,久而久之,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3 坚持家庭与园所一致,共同培养幼儿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包含多种因素在内的大工程。它不仅需要教师长期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所以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幼儿园生活常规及生活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经常督促孩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代替”较多,同时有这样的观念:等你做不如我去做省事,因此,在吃饭时家长喂饭、喝水时家长给端着水杯等等。然而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成共识,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并且使幼儿已有的良好卫生习惯得到保护和巩固。
4 坚持多表扬多鼓励,正面引导幼儿
“能追上小明吗?”是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节应用题,其中的内容如下:
小明每天早上7:30从家出发,他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中途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分析: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距离相等,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画出线段示意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很清楚了。进而求解、归纳、拓展训练。在课后小结中老师点拨说,我们收获哪些知识?还受到哪些教育呢?周围几个学生的语言引起了我的深思:
生1:当家长真的不容易,不仅要辛苦送书,而且可能要耽误工作受批评。――多么善解人意的语言。
生2:我们从小应该养成认真的做事习惯,不能丢三落四。――观察图形多么仔细。
生3:小明爸爸边跑边叫,何不给小明打个电话,小明回头去找,两人都不耽误,岂不两全其美呢?――回答的既有现代气息,又多了好的设计方案。
生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偶然的听课机会激起了我的思绪,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正是要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科渗透,形成育人的合力吗?这样的素材不值得我们这些数学教师有效挖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仔细品尝了这一章中相连的几节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选取不仅都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素材,而且蕴育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鲜活的数学内涵。
日历中的方程告诉我们:切身去体验问题情景,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不仅要善于观察他们的变化规律,而且要动脑思考他们的数量关系,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合理推广数学结论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变胖了(既等积变形)启示我们,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变形前后物体只有形状不同,而其它完全相同这样一个生活哲理。如相同的橡皮泥捏不同的人)
如打折销售中,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与分析,不仅知道商家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而且了解了实际问题是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求解、解释结果的合理性,既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研究模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思路。
希望工程义演中,学生学会了遇到问题解答的选择性和思维的逆向性,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接纳了义演,才能倍加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乐于助人!难道我们的社会不缺乏这样的内容吗?
关键词:家园协作;幼儿;生活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72-01
新世纪的婴幼儿教育提倡智力的启蒙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尽管这一点被众多家长所熟悉和共知,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毕竟放眼当下的婴幼儿教育,似乎更多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略显薄弱。哪怕众多家长发现了对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极易忽略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的协同配合对于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意义。为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通过环境强化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加强与幼儿家庭的联系,二者共同打造家园合作,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学前教育,使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构成一个教育圈,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1.现阶段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现状
1.1 家长重知识教育而轻习惯教育。根据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幼儿园家长更重视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几首歌、几首古诗等,而忽略了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习惯的好坏。随着社会教育竞争压力不断加强,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而根本不问孩子的意愿,这种忽视儿童主动性的教育方式显然是畸形的。又或者,由于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存在着溺爱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1.2 教师在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缺乏连贯性。从理论上而言,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建立合理必要的管理机制,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致力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但实际生活中的幼儿园教育往往缺乏连贯性,教师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也只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
1.3 幼儿园对家长的综合指导不足。传统的家园合作往往忽视了合作双方的平等性,大多以幼儿园为主导,家庭方面总有推卸责任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长对于幼儿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缺乏对幼儿在幼儿园中起居的关注,并未真正理解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失衡,同时,幼儿园对家长的综合指导不足,两重阻碍导致双方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和不知所措。
2.家园协作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意义
2.1 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综合意义。家庭是在幼儿成长早期影响最为强烈的环境,孩子从出生到踏入社会,有半数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行为习惯引导,家庭对于儿童的成长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而幼儿园则是还在除了家庭之外的第二学堂,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接受系统性的文化素质奠基和身体素质发展,由第一教育和第二教育的共同作用,儿童可以在幼儿阶段树立良好的个人基础。
2.2 有助于合理引导幼儿的心理特征。通俗而言,幼儿和成人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年龄段,在心理差异上,而这可谓是泾渭分明。因此,在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教学上,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需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耐心、热情地引导,将抽象的东西转化问具体生动的概念,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3.家园协作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3.1 构建家园协作基本框架。家园协作机制的建立要求幼儿的幼儿园和家庭可以根据双方的基础构建家园协作框架,在科学引导幼儿生活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作息、饮食、睡眠等方面,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科学时间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合理的日常起居安排,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在日常的吃饭、睡觉等时间的控制上,也可以采用时间把控的模式,并将此与家长进行交流。家庭和幼儿园作为两个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有着各自的核心优势,无论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还是家长提供的幼儿日常情况信息,都有助于双方交流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及时调整家园合作机制,有效推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2 树立榜样激励机制。幼儿的是非判别能力较弱,但对于来自成人的肯定和鼓励是十分重视的,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合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即使鼓励和表扬幼儿在生活中的一些良好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可以表扬吃饭速度和个人卫生处理得比较好的孩子,并且让其他孩子进行学习。同时,幼儿的模仿能力也较强,因此,幼儿园可以即使鼓励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较好的同学,让其他孩子向他学习,模仿他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及时纠正自身的行为缺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 关注幼儿差异,合理纠正习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心理发展情况还是习惯培养历程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个别情况进行教育引导,保证整体的平稳进步。一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照顾的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一些吃饭拖沓,睡眠不及时等情况,教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孩子严格遵守时间,给与一些奖励和表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习惯。在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和睡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再次考量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的欠缺之处,逐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4.结语
以"家园合作、共同成长"为理念的家园协作桥梁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提供一个坚不可摧的成长环境,一方面幼儿园在幼儿在校期间提供集中的教育,保证其安全和良好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了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和信心。家长们力求让孩子在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环境,这一种努力不光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还有效提高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效果。家庭提供家长的支持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幼儿园提供集中的教育和有策略的呵护,共同推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为其一生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行为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沛媛,董雅芬. 重习惯养成,让孩子终身受益[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05)
[2] 胡耀岗,寇文亮. 试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