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校本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方案》和《松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4583行动方案》的精神和要求,我认真参与了《校本培训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下面是我研究此课题时的几点认识:
一、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学习:
1、强化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需要、课题研究的需要和自身理论建设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在组内或学校做专题汇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培训。
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定期集体充电。坚持”依需定学,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原则,针对不同内容,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集中辅导、请专家讲座、学习成果交流等形式进行有计划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3、积极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工作中与老教师教师真诚沟通,互助合作,分享成功。除了师徒结对的常规做法之外,进行研究式听课,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思考来交流,带着策略去实践,循环往复,共同提高。
4、科研攻关,突破难点。“合理分配讲练时间,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系列活动中,为了攻克研究的难点,我们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课标教材与学生,找寻有效的设计策略,研究课堂学习方式,找寻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多元评价体系,突破了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教研组与教师对有效教学设计组织能力,促进了课堂四十分钟效率的改变。
二、利用好名师的资源是当前推动优秀教师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此,我积极吸取了我校利用的校外名师资源,有效开辟校外的名师引领“绿色通道”。
我借助区域研修这棵大树,依托区域研修这个平台,与区域内兄弟学校,相互协作,积极参与各种研修活动。
与东北师大附中联谊,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位教师都拜东北师大附中的相应学科的名师为师,在2011年4月份我去了东北师大学习。
我校聘请德高望重的原松原市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宋景文教授,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顾问,帮助我们谋划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我做了八年级生物《细菌》一节示范课,同时在现场会上我和同组教师进行了插花艺术表演。
三、在《校本培训有效性》这个总课题的引领下,要求全校任课人人有研究主题,这些主题来自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困惑,大到“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方式的改革”,小到“一个环节、一种方法”的策略研究,力争小研究可以做出大文章。我的实验课题是《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每学期四个案例,一个课题总结,此举为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素质的发展对于学校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师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展开,以往经验型的教师培养已经跟不上学校急速发展的要求,现实呼唤着对培训理念、方法、途径等进行科学研究,让校本培训成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支撑。我认为,校本培训应该为教师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切条件与可能,不应该是培训者主观臆断地对教师的强加;应该让教师主动参与,使他们成为培训的主体,为他们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师把参与培训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这样教师才会真正地发展,并且更具有发展的潜在性。
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从教过程中的脱产培训,而是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才能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建立基于教师工作学校的具体情况,与教师工作最为贴近的校本研训机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导方向和必然选择。
一、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组织实施
片段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它通常将参研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7人为宜,面对一组约20人左右的学生,或面对指导专家和教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片段教学,并将实况用摄像机摄录下来。然后,在指导专家引领下,由小组成员反复观看所录制的教学录像,进行讨论、评价和小结。
片段教学一般分为节选式与专题式两种类型,节选式片段教学较适合于新教师,专题式片段教学则适合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生物学校本研修中,组织者可根据参研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某种片段教学方式,或灵活使用上述两种方式。通过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组织实施,可以让参研教师在学习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多项教学技能。一般校本研修的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基本步骤如下。
1.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在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之前,指导教师组织参研教师学习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学技能、片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反馈评价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指导生物学片段教学实践。开展片段教学活动时,先由参研教师利用2~3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及其设计意图等,从而提高片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2.教学技能的展示与分析
生物学教学技能类型多样,由于参研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要帮助参研教师进行个人教学技能分析,再根据其实际需要或潜在的教学特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技能训练,逐渐帮助参研者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在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项或几项生物教学技能让参研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或进行教学技能展示,通过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帮助其改正、完善,从而提高参研教师的生物学教学技能。
3.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
在上述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展示分析的基础上,参研教师进行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可以是某生物学专题的、某一课时的或某一片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片段教学设计时,参研者可根据指导专家指定内容或自己想讲的教材内容,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某项教学技能如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技能或总结技能等进行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
4.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研习
片段教学研习过程也叫做“角色扮演”。对于生物学片段教学来说,往往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教学现场可有学生或无学生。比如,在当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的片段教学比赛一般采用无学生的,参赛教师只是面向评委专家进行虚拟片段教学。对于虚境型片段教学,虽无学生参与,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仍须遵循教育教学普遍规律、课程改革相关要求来规划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不管片段教学现场有没有学生参与,教师须做到“眼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须关注片段教学的相对完整性,向听者展现清晰与完整的主题活动过程,从而让听者产生真实的课堂教学感。
5.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
和常规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比,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首先应着力于引导参研教师转变思想,要从关注“自己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其次是,引导参研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第三是,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为基准,关注教师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可借助录像设备、同伴互助和专家指导开展生物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首先,指导者与参研者共同观看实训录像。接着,由执教者分析自己的执教体会、教学优点和存在问题等,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再由参研教师与指导教师按照教学技能评价表或按“2+2”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即每人谈两个优点,两条改进的建议。最后,执教者综合大家的意见后,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再进行第二轮研习。如此,执教者的教学技能水平将可得到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可逐步形成,这是一个循环增值的过程。
可见,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实施也是一种行动研究,是参研教师在指导教师、同伴教师等相关人员帮助下,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改进。这种改进能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内化、提升为教育理念,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外化为教学行为,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6.教学技能的整合研习
在生物学教学技能比赛或职称进级考核中的生物学片段教学,要考核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教学技能。由于参研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在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前期组织实施时,指导教师是将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某项生物技能,再根据参研教师的技能研修需要,进行专项的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研修中后期时,指导教师可根据参研教师的差异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项生物教学技能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其综合运用各项生物教学技能的水平。
二、生物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设计是开展片段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应明确如何设计片段教学。
1.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的内容
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技能要素、资源与工具准备和时间分配等。
(1)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在生物课堂的有效渗透与有机达成,可以提高片段教学的质量。三维目标的制订是生物学教师备课的前提,制定三维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参研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及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生物学教材、正确表述片段教学三维目标及设计意图,提高参研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生物的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并能用相对性状的概念判断相关的实例;在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后,能得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结论;通过介绍几种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食品,以及转基因食物知情权的纠纷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教师活动设计。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的活动主要包括讲授、演示、提问、板书、组织阅读和讨论、归纳总结等,这些活动在备课时可预先设定,并预设教师活动的时间,这样使得教学设计或教学流程更具有操作性。当然,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存在着诸多不定因素,指导教师有必要指导参研教师进行应对练习,以提高参研者教学机智。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中,在讲解“基因控制性状”时,教师可展示“家庭成员特征调查表”中的典型个案,引导学生思考调查结果,并尝试从调查结果中提出“父母的性状如何遗传给后代”的思考题。接着,教师继续出示转基因鼠的实验图,指导学生读P27图,并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尝试完成思考题。最后,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转基因鼠中的关键技术,教师再播放一小段显微注射视频,同时进行巡视、记录与适时指导。
(3)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是为了“学”,“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行为主要有阅读、倾听、交流、观察、思考、回答、讨论、操作等。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教师在备课中要对学生的学或活动进行预设,甚至是预设学生可能遇上的学习障碍或困难,通过“不顺畅”活动设计促进形成虚拟的课堂精彩生成,这突发状况的出现让虚拟课堂更像真实课堂。在片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都应尽可能考虑到,做到“眼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中,在讲解“基因控制性状”时,学生活动的预设如下:学生通过交流调查结果,进一步强化概念;学生尝试归纳亲代性状可在子代出现,并思考其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和图例,开展讨论,思考并尝试解决“人们研究的是鼠的哪一个性状?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接着,以“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为障碍设置“不顺畅学习”环节,最后,在师生分析了转基因超级鼠研制过程之后,得出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得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结论。
(4)呈现所练习的教学技能。
在组织开展生物片段教学活动时,教师研习的教学技能应具体、明确。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明某环节主要研习某个教学技能,如练习导入技能或指导学生思维的技能等。
(5)资源与工具准备。
在生物学片段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同样需要进行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工具的有效运用,教师在设计片段教学时,可在教学设计中注明所使用的资源,以便课前准备,课中使用。课件、学案、板书等辅助工具也应注明。
(6)时间分配。
在10-15分钟片段教学过程中,参研教师要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忌拖堂,以确保片段教学的有序进行。在生物片段教学活动中,执教者切忌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导入环节上,而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活动,以突出教学重点和展现自己的教学亮点。
2.注意事项
在进行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参研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策略和资源运用分析及反馈评价设计分析等。设计时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条是设计好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条是设计好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预设好学生的反应,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与思;以及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生物学片段教学时不管面对的是评委专家还是学生,教师都要重视片段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美国波帕姆教授指出:“合理的教育决策依赖于教育评价的准确性。”生物学片段教学中的一句“你太棒了!”“你说得太好了!”显得有点笼统,教师要多些差异关注,还要做到全面、有效、帮助、鼓励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研修需求;研修品位;研修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26-05
人是大自然的早产儿,是尚未完成的生命存在,造物主将他“塑造”了一半,便赋予他自我完善的潜能同时也赋予他自我造就的使命,让他出发了。唯其尚未完成,故人所蕴藏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人所可能达到的发展境界也是无限的;然而,也唯其人之潜能的无限与人的发展可能的无限,决定了人对自身认识的艰难,也决定了人对自身教育的艰难。教师,从事的恰恰是培育人发展人的教育工作,这注定了教师人生必须走潜心研究不懈探索之路,注定了专业发展将是教师职场生活的永恒主题。
为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在职场生活中赢得更多专业自由,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停留于传统的成熟,应突破经验,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发展境界——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教师专业素养高位发展”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发表浅见:
一、视界:着眼唤醒高位发展的内在研修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的发展过程,是需求不断产生并不断获得满足的过程。因人是自然生物与社会文化双重存在,所以人的需求也有生理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又因动力类型不同,故人的需求又可分为内驱型和外驱型两种类型。教师从业过程中,其专业发展客观上是社会对教师个体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仅将社会要求作为外在压力去驱策教师,而应将其转化为内驱型动力,唤醒教师自我策励、主动发展的内在需求,方能使教师持之以恒用心研修,走上高位发展轨道。我们觉得主要可着眼于以下三个层面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1.唤醒职业情趣需求
人在果腹暖体、安居无危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种种社会需求,其中有这样一种需求,它表现为寻找自己喜好且得以持续寄托自己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乐趣的某种活动。这种需求即是情趣需求,或称情感需求,是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情感,是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向度,是从整体上表现人精神状况的外部表征,也是反映人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命质量。”[1]当情感处于积极(正面)状态,并与积极的趣味结为一体成为高雅情趣时,对人生发展境界的提升所产生的增益作用和推动力量是极其强大的。然而,在现代科学理性日渐被奉为圭臬、人类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的现代社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也被功利所染指、被技术所控制,“在技术理性的驱动下,教师专业发展注重的是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师情感方面的培养”[2]。因为缺失了对教育这份崇高职业应有的积极情感体验,缺失了对教育这份职业生活特有的高雅趣味的内在需求,教师要么陷于难耐的空虚和无趣,要么堕入功利的疯狂和蛮干,而疯狂蛮干绝不可能让教师专业发展走上高位轨道。由此,高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唤醒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情趣需求,在情趣需求的驱动下,才能敏感地体验与学生“共同生活”带来的趣味,才能不断地创造和享受诗意洋溢且新意迭出的教育生活。
2.唤醒教育伦理需求
教育是以人为起点以人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善”举。教育之善,在过程上表现为致力于让受教育者愉悦地求知并不断体验求知成功的愉悦,在目的上表现为致力于使受教育者获得一份幸福的生活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这就表明了:教师从事的这份教育职业,是无比崇高的;进而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承诺通过自己的教育给学生未来生活以幸福(实现目的善),还得承诺自己当下的教育行为能给学生心灵以保护(体现过程善);不仅要承诺不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还得承诺恪守教师德性遵循教育伦理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于是,教师须涵养德性,即“道德情感、自觉、良心、对学生的爱、自尊和自重在其责任和义务的层次上、向教师本人的实实在在需要转变”[3]。教师须遵循伦理,即对作为与教师拥有同等主体人格的学生始终不渝地给予尊重、理解、关爱、呵护。这种涵养德性与遵循伦理,在心理感受上不能将伦理规范视为外在力量,遵循它是出于被迫,是“知之”而行;而应将伦理规范转化为内在力量,遵循它是出于需求,是“欲之”而行——这是我们期望的伦理境界:“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相辅相成,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4]教师只有这样将践行德性、遵循伦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将自己的热情、爱心、汗水、智慧无怨无悔地倾注于富有创意的教育生活中、奉献给茁壮成长的学生时,才能由衷产生无比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3.唤醒人生价值需求
价值,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用途或积极作用”[5],即“此物”的存在能满足“彼物”需要的属性。教育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存在,其价值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二是“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即“人通过接受教育,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和个性,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技巧,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为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6]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并且作为教育者,直接践行教育的使命,实现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价值正是由教师通过其教育实践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客观上也成了教育活动的价值主体,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正是教师作为教育者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马斯洛在其“五层次需要说”中提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这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人实现自我之生命价值的需要;对教师而言,则是通过教育实践实现教育之育人价值进而实现自己作为教育者生命价值的需要。如果这一论点在理论上是立得住脚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将唤醒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内在需求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重要策略来实施,将这种高层次需要唤醒了,教师就不仅会从目标维度努力促成教育价值的实现,还会从过程维度悉心“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和方法”“去教育学生,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实现的活动”[7]。
二、视点:着意提升高位发展的个体研修品位
教师的专业生活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构成,其“内容是很丰富的,但从教师的专业特征来考量,教师专业生活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教师活动:学习、思考和教育”[8]。我们三年前曾提出的“学习、思考、行动”三项教师专业研修内容与此几乎无异。当时我们这样认为:从教师专业素养高位发展诉求出发,教师学习、思考、行动不能停留于传统习惯和一般水准上,应该有与“高位发展”相匹配的更高要求,着意提升学习、思考和行动品位。
1.高端读书,提升学习品位
教师个体学习最主要的形式是读书。时下,可读之书浩如烟海,教师该读之书也不计其数,一个人即使不去从事任何别的工作,倾其毕生时间去读书,能够读到的书恐也千不能一、万不能一,何况,教师作为“铸魂”的工程师,从事复杂的精神劳动,如果他钟爱教育,心系学生,以其全副精力投入教育,全部情感付与学生,所有智慧用于创造和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活,焉能有整大块时间“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所以教师读书须杜绝盲选滥读,力求精选细读。精选细读什么书?对于历经近十多年的自我修炼和在职培训,已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来说,我们并不赞同再去捣鼓师范里早就进修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些经典教科书上的“普遍真理”该内化的都内化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对教师既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不再具有全新的启示和颠覆性的改变;我们也不赞同专读那些优秀的教学设想、精彩的教学实录或者完美的教学经验总结,这些文章大多只是文字翻新之作,骨子里并无特别可鉴之处,很多是自己想到了做到了只差没有写出来发表而已。我们认为应该读些“高端”书籍,懂些“高端”理论,比如:读读哲学,方知世界的本源与本质;读读人学,方知人之生命的双重属性;读读社会学,方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读读文化学,方知人、人的世界及其互动关系;读读教育哲学,方知教育原是何事、该作何事、已是何样、终将何如……这样高瞻远瞩,才能看清脚下的教育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2.深度追问,提升思考品位
追问,是源于人意识深处的探究欲望,它发端于对未知的好奇,表现为对事物存在依据的探究与解释;深度追问表现为深度探究与深度解释,亦即对事物存在的诸多依据中初始之因及终极之果的探究与解释,这样的探究与解释,绝不是直观触目便见的当下情形,也不是浅思即明的显在因素,而是以睿智的理论“目力”、无畏的批判勇气穿透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达至终极因果的探究与解释。“我思故我在”,表明思考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表征;“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表明思想是让弱小的人变得强大的重要根源;“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表明反思是人的生活有无价值的分水岭。哲人如是认为,我们不无同感。然而,当今教育职场中,教师普遍存在思维惰性,缺乏追问意识与省思精神,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步入高位轨道,形成高位态势。据此,倡导深度追问,涵养省思品质,是该提到教师专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上了。对教师而言,深度追问就是:不只停留于提高成绩的策略追问,必须追问支撑策略的最高法则;不只局限于教育过失的追问,必须追问过失产生的根源;不能偏执于寻找学生因素的追问,必须追问教师自身的因素;不能拘泥于教育行为的追问,必须追问行为背后的理念……总之,习惯于教育之“技”“艺”的追问不行,必须追问教育之“道”“理”;只有问明了大“道”至“理”,才知道现实教育对在何处错在何方,只有在大“道”至“理”的烛照下,教育才能在原点处远离功利,返璞归真。
3.新意设计,提升行动品位
周而复始的轮回,是事物的一种运动方式,但“轮回”绝非重复,每一个轮回,总伴随着某些“新质”的生成,故有“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的开悟,更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怀。进而言之,事物正是在于它“守常”与“求变”有机统一的运动中坚守自我并超越自我,如果有“常”而无“变”,则不能推陈出新,实现发展;如果有“变”而无“常”,则走向自我悖论,沦为它物。在学校场域中,教师的教育活动,尤其是知识教学过程,除了内容有更新、结构趋复杂之外,每天上班下班、上课下课,这样刻板的作息规则和生存状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是“日复一日”的轮回。世纪之初掀起的课改热潮,也曾使学校教改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也曾使课堂教学出现耳目一新的精彩,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日益严重,属于教师自由创新的特有领地,教师已无意“耕耘”,可以让教师彰显个性的教育家园,教师已无暇顾及;对自己主导着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已逐渐习惯了每天以同样的时间流程和同样的活动方式刻板地重复着,于是,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枯燥,学生产生知觉疲劳,丧失学习兴趣。新意设计,旨在倡导教师以教育教学这一特定“事物”运动主体的角色,注重实践创新,不断生成合乎规律的创造性构想并付诸行动,从而可以让自己与学生共在的教学生活充满乐趣,可以让自己的教育对象在学习过程中频频留下惊奇和喜悦,可以让自己的专业发展真正走上高位轨道。
三、视域:着力推进高位发展的校本研修实践
教师劳动,既不同于现代工业流水线上严格服从生产规程、劳动主体可以彼此替代、毫无个性差异的技术操作,也不同于纯粹自然状态下完全依照自我意志、劳动主体绝对彼此独立、毫无相互牵扯的农耕劳作;教师劳动是非常典型的既自主着又互动着的个性化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在专业发展维度上,每个教师专业研修的个人行为在教师群体中发生,当整个教师群体的活动与教师个人心理需求产生内在一致时,教师个人行为便获得了环境的有力支持,可以汲取来自群体的激励力量。据此,为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位发展,学校应着力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校本研修实践:
1.建构研修课程的实践
我们认为,从学校层面看,基于高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不可能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来实现,更不可能通过陈旧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以备课为主题、以个体为主体的“集体办公”活动来实现。那些我们曾经无怨无悔投入满腔热情付出辛勤劳动的“教研”和“办公”活动,充其量只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其目的仅仅在于确保课堂教学的过程尽量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知识传授的任务尽量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课堂课后的练习尽量能够保质保量地做好——这,显然不足以,至少如今已不足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高位发展的校本研修形式。能够直接促进高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的教师校本研修实践,应该着力于对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在品质”提升价值的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式,这种研修内容与研修方式应该具有课程意味,亦即研修主题应该课题化,研修内容应该体系化,研修过程应该规范化。课题化,就是遵循时代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审视和发现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与教师成长中的缺陷,将问题概括为课题;体系化,就是将所有由问题概括而来的课题,以逻辑方法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区别内容,划分层级,搭建起纲目清晰的课题系统;规范化,就是因人制宜确定研修的教师,因时制宜安排研修的步骤,有序拉开过程,扎实付诸行动,不断提炼总结,随时显化成果。这样,每个教师都有具体的研修内容、固定的研修时间和明确的研修目标,高位发展的愿景便有望实现。
2.打造研修精英的实践
团体动力学表明: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精英”对于“大众”有着“聚合”和“牵引”作用,在精英分子的积极作用之下,团体之“水”能被不断激活,进而焕发蓬勃的生机。学校场域中,教师队伍是一个“知识型”的特殊社会团体,相对于非“知识型”团体而言,“精英”教师对于“大众”教师的积极作用可能会更为明显,打造“精英”,对于激活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愿望,尤其是高位发展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有目共睹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那就是他们对学习的热爱,那些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9]这一事实至少表明:教育精英从其成长过程看是研修精英。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也借鉴教育精英的产生机制,我们以为:校本研修不仅应通过打造研修精英来培植教育精英,也应通过打造研修精英来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奢望所有教师都能在校本研修中成为精英,但我们不能不在校本研修中精心筹划并始终贯穿有目的有步骤地重点打造研修精英。这样做,其一,在精英培育的愿景设计、舆论造势、苗子考察、对象筛选、人员确定、活动实施等过程中,能将所有教师“卷入”,形成全员参与氛围,产生整体提高效应;其二,每一轮研修精英的诞生,都将为其余教师树立起“高位发展”的生动范本,通过其示范作用的发挥,为其余教师激活和增强高位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发展经验借鉴。
3.培育研修文化的实践
“场”理论表明: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种场相互叠加的复合场之中,文化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生活场。所谓“文化场”,“是指特定的时空中各文化元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综合场”,它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它动态地、深刻地揭示着文化要素之间、文化与社会之间、文化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10]。教师存在于特定的文化场,教师发展也实现于特定的文化场,这个文化场便是“教师发展文化场”,“它依托于具体的教室、校园与社区等空间环境以及当中的观念体系、文化性格与各种习俗”[11]。从微观系统看,“教师发展文化场”“是教师在生活、教育和发展的具体情景中所真实地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文化环境,是教师发展文化场的核心层,具体体现在教师生活于其中的家庭、课堂、学校等场所中”,这个“文化场的微观系统是影响教师发展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文化环境”[12]。有鉴于上述论点,学校作为教师职场生活的核心环境,并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组织依托,应发挥组织主体作用,凭借特有的组织力量,努力通过宣传研修意义、健全研修制度、完善研修范式、丰富研修活动、形成研修习惯等举措来悉心培育研修文化,构建“教师发展文化场”,为教师营造自觉研修、主动发展、钟情教育、成就自我的“观念体系”、“文化性格”和“各种习俗”,让教师“浸润”其中,汲取其养,日渐形成“集体记忆”和共同行为方式,从而整体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实现教师的高位发展预期。
参考文献:
[1][2]马多秀.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3][4]刘宗南.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之维[J].教育学(人大复印期刊),2011(4).
[5]刘桂影,李森.论课堂教学话语的实质、价值与优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
[6][7]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教育学(人大复印期刊),2003(11).
[8]王卫东.学·思·教:教师专业生活的核心内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
一、规范课程管理,严把教学常规关。
教学工作是我校各项工作的重点,为了贯彻新的教班学理念,在校务会,教导处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提出了10条具体的要求。
1、教案检查
集中检查教案,大多数教师能按学校要求书写教案。总体来看,上交及时并能超周备课、书写规范的教师有:王艳秋、李东萍、阮春燕、王慧、程贺梅、张宝立、李淑贤、孙香萍、王慧玲、李秀芝、白荣杰、王东梅、程桂红、刘英、袁晓伟、郅雪峰,特别是韩凤英、曹丽红、栗凤秋、王淑琴等,她们不仅备课认真,内容详实而且每次上交都很及时。
2、课堂监控
教导处每天都不定时的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能按学校规定进入课堂授课。本学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班级辅导的教师有:张洪岩88节、王国奇82节、朱向莲77节、周晶69节、王洋68节、宋华65节、王春艳64节、王东梅63节、刘英62节、程鹤梅55节、孙香萍52节、杨艳43节、王慧41节、郑露寒38节、王艳秋37节、杨明佳37节、郅雪峰37节、孙明岩34节、李淑贤31节、李东萍30节、王惠玲30节、刘英杰30节、曲新生26节等。
3、组织阶段性测试
为了检验教学成果,组织大型阶段性测试三次,每次都召开了考务会议,对考试的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考试过程做到规范、合理,对王国奇、李洪岩、刘玉兰、陈文阁、孙尚武、张若银等提出特殊表扬,他们监考纪律好,秩序井然。
4、抓好了初一新生小初学习的过渡衔接工作。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在全体任课教师的努力工作下,教学工作一切正常。
二、教研组的管理规范化。
校领导根据学校整体安排,积极深入所辖教研组,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各个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研专题,结合本学科特点可以设立更小的活动主题,教研组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要有主题,两周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活动有详细的活动记录和过程性材料。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市片教研活动和网上论坛,教研组长根据学校教研计划制定出符合本教研组特点的教研组工作计划,计划明确具体、实用性强,并认真实施。
各备课组根据教导处安排进行了集体备课,并都及时上交了集体备课记录。各备课组根据本学科具体情况制定了教学进度,教导处在听课中发现,大多备课组都能根据进度表实施教学,使教学工作有计划进行。
教研组内也进行了轮听课活动。全校任课教师76人,参加研讨课做课的4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3、2%,其中除48周岁以上教师语文组11人上课的有王艳秋、阮春艳、徐鹤群、朱向莲、李淑贤、王慧、张洪岩、张宝立、李东萍、程鹤梅、刘晶慧,共11节全员参加;数学组12人上课的有孙香萍、杨艳、郝丽霞、王东梅、贾荣艳、周晶、王春艳、王洋、孙明岩,共9节;英语组9人上课的曹智龙、刘玉贤、康美玲、郑露寒、赵博、刘英杰、杨明嘉,共7节;历史组4人参加的有李洪岩、白荣杰共2节;物理组孙洪顺、刘玉兰、袁晓伟、郅雪峰、纪海霞、刘瑛;化学组魏强、付秀华、钟明慧;生物组赵丽杰、高亚杰;地理组曲新生、郑善莲;政治组洪然、程桂红、闫伟;体育组孙尚武、朱强、魏海涛、陈炳忠;音乐组王萌、李楠。美术组、计算机组没有参加。对参加的教师提出表扬。参加人数全的教研组有语文组、物理组、体育组、生物组、地理组、政治组、化学组、音乐组。
在这次研讨课中,很多老师认真进行听课。组内听课较好的教研组有语文组、物理组、数学组、地理组、生物组、体育组。很多教师认真听课,这种虚心学习的精神值得表扬。参与听课的教师人数比以往要多,参与听课的教师共50人,听课较多的有刘玉贤听课12节,王春艳、王桂侠8节,王惠玲、贾荣燕7节,王东梅、孙香萍、李东萍6节,李洪岩、王慧5节,还有张宝立、曹智龙、杨明佳、程贺梅、魏海涛、朱强、纪海霞也听了4节。
总体看,上课老师都能认真对待,精心准备,参与度高,有热情。
教学各环节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凑、扎实,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能够通过预习提纲的发放,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动手操作中总结归纳问题。能够做到讲练结合,重点强调。教研组长也出题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和上学期教导处的测试相比有提高。
当然,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还存有差距。
1、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简单的问答式,缺少灵活性。讲课只是停在教材基础的层次,没有对教材深入挖掘。
2、有的教师还存在板书的书写不够工整规范,授课的语言不够简练、准确、没有精心设计临时想到就说,课堂环节衔接生硬。
3、在有的课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还不够。课堂上好学生唱主角,课堂上齐答太多,提问、讨论轮不到学困生,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课堂气氛很活跃、正确率高,教师课上得心应手。其实这些都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也就更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了。
建议大家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我们对新课标内容的学习还应更加深入,准确把握,以此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希望教师们多读新课标的书籍,多看优秀教学案例,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重视研修落实,提高教学实效。
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校领导在校本研修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上至校长,下至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全程参与校本研修。
校领导重视课堂教学情况,本学期除教导处每天不定时的听课,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
为了强化教师上课质量,我校从本学期9月6日起,开展“领导点名课”活动。采用领导点名上课的方式,在教师上课前才告知教师到多媒体上课。坚持每天至少听一堂课,不定时听课。由李校长、戴校长、卢主任、李主任构成的听课小组进行听课,听课后根据当堂所学进行测试并记入平时考核成绩。其他没课教师看楼下通知自觉听课,教导处检查记录。
优点:
1、大部分教师有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有的教师已有了措施。如:
①给学生足够的消化时间,强化了巩固复习,通过练习举一反三;
②有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③开展了游戏,竞赛等活动;
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⑤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大部分教师讲课都比较好,课上的认真,从上课看,教师备课较充分,落实目标,结构层次合理,重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双基”和能力的培养。
3、大部分教师肯吃苦,肯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
4、大部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教材分析,使用的能力较好。教学时,能够注意学生细节知识及重点知识的强调,能够扩展和延伸知识点。
5、部分教师的课堂体现了科研课题,把课题与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建议:
所听22节课,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低,学生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不够多,究其原因如下:
1、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教学落脚点找好,大部分教师把教学的落脚点落在如何教上,新理念的落脚点应落在学生怎样学上,课堂应该以它为主线突出出来,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这个落脚点来活动。
2、教学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大部分教师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如何学的措施。只注重教师本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完成了教学的40%-50%,学生的学应占教学的50%-60%,教学的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会用。主要问题体现:①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练的少,教师教学流程不够优化,教学不够精,例,习题没有筛选,代表性不够典型,这样的教学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接受思考、消化的时间少,教学效益不高;②教师不组织教学,平时教学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不知道如何听课。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多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多。④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者,指导者。把学生带到哪里、怎样带、是否带到,若未带到怎么办,这四个问题应解决。⑤没有反馈措施,学生学什么样,教师不掌握,没法进行二次授课或二次纠正。
3、大练教师教学基本功
如:①如何优化教学流程;②如何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如何设计教学;③写好板书,教学语言的运用;④提高自己教学的组织和调控能力;⑤如何筛选例、习题等,习题课如何讲,不只是对答案,如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教给学生让他们去办,不是只看或欣赏教师去办。
4、理科与文科的教学都没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教给学生如何思维。
理科应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让学生知道思维的来龙去脉。
文科没有注重对学生情感、情操的培养,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想去思考。有的教师把课文分析变成了对作者文本的欣赏和赞美,并没有指出文本本位的特点,也没有指出今后学习完,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教给学生怎样去用,把学生培养出评论者,并不是应用者,我们要的应是应用者。
文科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5、教师要有责任心,要对学生负责任,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缺少有效的沟通。教师教学经验暂时不足不怕,怕的是不下功夫的教师,希望教师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要坚持不懈必有好处。我还要说,咱们要有危机感,要有忧患意识,提倡把十三中看在自己的家一样来经营。
四、加强教师学习,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本学期,我们更加注重了学习的实效性,使学习活动不再流于形式。
李校长、戴校长及卢主任每月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具有指导教育实践,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学习,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积极组织教师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各教研组根据本组确定的教研主题寻找有关教学理论,组织教师学习,用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写出自己的自学笔记。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经验,上交了教学案例和论文。
继续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科任教师每周一第八节、班主任每周二第七节进行培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通过考核。
五、加强校本培训,提高科研与实践能力,以科研促发展。
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抓好对教师课题的指导工作。突出理论学习的实用性,鼓励教师学以治用,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利用信息报进行专题讲座学习,李洪英《素质教育,育人为先》、戴校长《营造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卢主任《听课:探解课堂现场的真谛》。教师通过自学、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每月上交一份教学反思。
六、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案还有个别教师没有关注学情。听课方面还有少数教师被动听课不能主动学习。极少数教师私自串课,上课接打手机。在每次的考试中都有极个别教师监考不认真,长时间离开考场,也有的教师合分的误差比较大,质量分析中难度等级计算错误,项目填写不全。错误类型分析的不够全面。
一、始终坚持了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原则
本学年,我校根据《市区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要点》《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学部工作计划》和《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办公室2010——2011学年工作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继续教育工作。我校始终紧扣“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确定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校本研修、项目研修课题;切实抓好远程非学历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了读书活动,从而实现了教研活动、继续教育活动真正服务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一目的,初步了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研、继续教育文化,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好了务。
二、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学年初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组,确保了教研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组长:(校长、书记)深入教研、继续教育第一线,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有效地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
副组长:(教科室主任),始终坚持踏实工作的原则,深入各教研组调查了解,及时安排任务,全程监督实施。
成员:。各教研组长对本组工作尽心尽职,充分发挥领头作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2、继续教育辅导员:精心准备,认真辅导。
3、继续教育工作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三、本学年完成继续教育内容概述。
本学年,我校依据区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之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继续教育活动。
1、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了第二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教科室安排部署下,指导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并督促上网学习。我校语文、数学、英语各有5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地理、生物各有2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2、开展了读书教育专着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活动,全体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读后各教师撰写了心得体验文章来归纳、整理收获。
3、青年教师培训。根据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确定了4个培养对象及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与教研组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较快,培养效果明显。在片区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特别是李宇指导学生科技发明获市级一等奖。
4、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区级骨干培训,本校也加大培训力度。
5、远程非学历培训。本学年,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采取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加培训后各教师都撰写心得文章归纳整理学习所得。
6、开展“高效课堂讲坛活动”。在业务学习会上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及时了解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的相关理论。
7、参加中学二片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我校积极参与中学二片区文科、理科说课竞赛。参加宜八中学科培训。
8、参加师训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
9、本学年我校派遣等11人次到外地学习。
10、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上课、评课活动。
11、各教研组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
政史地组:农村初中政史地知识过手最有效的方法探寻
数学组: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
艺体组:农村初中课间操改革初探
语文组:重视课堂提高效益的研究
英语组:宗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境创设探索
理化生组:农村初中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
三、不足与反思
一、目标任务
2017―2020年,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支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国家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二)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支持教师培养培训资源匮乏省份与资源丰富省份联合组织实施计划,建立承担单位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组建专业化培训专家团队,建成一批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有条件的基地试点探索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构建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2000年在筹备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领导认真总结了全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新鲜经验,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提法进行了反复斟酌。国际上有两种提法,一种是“结合”(combin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K-12 curriculum),指的是信息技术和课程两个主体结合;另一种提法是“整合”(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K-12 curriculum),强调相对信息技术而言学科课程是主体,强调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和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最后形成的共识是在会议上正式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会议上全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她指出:“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这里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层含意:第一,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第三,是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第四,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中,尽管对“整合”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上述关于“整合”的四层含意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2000年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几乎涉及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通过融入信息资源丰富和拓展基础课程,开发基于问题的探究课程和教学活动,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建立学习评价和反馈的新机制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十年来取得显著进展的标志是: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在数以万计的学校开展,受益学生超过百万,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实验成果
广大中小学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那些历经几轮实验,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的课题,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效上,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八岁能读会写研究”与上海中学“构建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研究”的理论意义
近十年来,脑科学对儿童早期认知的规律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婴幼儿的研究表明:即使只有四个月的婴儿,已对某些知识领域出现了“高度抽象、作预计和可再生的模型”,学习一种语言是婴幼儿早期重要的活动。脑科学研究发现,语义信息处理或接受新的词汇是经历决定型的,这类学习通常在大脑的双侧脑后区进行,和经历出现的时间无关。但是,学习文法的能力和敏感期有关(经历期待型),当学习者的年龄小于13岁时,只有他的左半脑参与此类学习。当学习者长大以后,双侧脑区都会被激活,用双侧脑区进行学习者要比仅用左半脑的学习者困难,因此,儿童语言能力的早期开发对其终身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八岁能读会写研究”应用科学和规范的实验方法,验证了把信息技术融入语言学习中后,使八岁儿童“能读会写”是有可能的。
上海中学“构建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
上海中学长期以来关注数字化环境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出数字化挑战要求学校重新审视乃至变更部分学科的基础内容,大幅度提升学校课程内容的现代性,使课程与数字技术整合走出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创新性的新路。
学校从开发学生潜质出发,建设了学科、工程、技能和艺术四类18个数字化实验室。针对学科内容现代化的需要,构建了数字化物理、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等7个学科类数字化实验室;针对现行课程工程科目缺失,建设自动控制基础、汽车基本原理等5个数字化实验室;针对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新建了气象观察等3个技能类数字化实验室;针对国际上高科技进入艺术类科目教学的趋势,新建了视觉艺术实验室等3个艺术类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与计算机和网络中心的综合,初步形成了学校的数字化环境。
在上海中学的课程期望总图谱中,有知识拓展、视野开阔、解析探究和实践应用等4类发展型课程共800多个科目/模块,其中70%以上已在学校开设供学生选修,开设的发展型课程中有60多个科目/模块整合了数字化内容。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从城市推向农村,基于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结构
长期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一直是一种理想,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教师很难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特点和需要去搜集资源应用于教学,因而仅仅用教材教只能是一种划一的知识传授教学。农村远教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从“教教材”到“用资源教”的转变,使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理念走向现实,必将对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均衡化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的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模式是基于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它的三种形态是基于光盘资源的辅助教学模式、基于多媒体资源的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合作自主探究模式。尽管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教学的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已能看出对改进农村教育教和学的巨大潜力。
3.聚焦课堂,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课例
十年中涌现的优秀课例的意义已超过了其展示的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和学,而是在教学实践创新层面上起到了导向性、前沿性和示范性作用,对于破解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前进中的难题有一定的启示。
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分层差异化教学的课例
分层差异化学习活动是应用计算机教室的控制平台,针对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开展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的个性化学习。由温州市实验小学林曦曦老师执教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课Earth Day是关于“地球自述”的语篇,该课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过去整洁、和谐的地球与现在遭受严重污染的地球,并学习相关英语表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听懂、理解及流利朗读语篇内容,并能运用所学语言对地球环境进行描述。从学生英语学业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出发,林老师利用计算机教室环境,实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差异性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选择性学习,采用的教学的策略是:
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水平特点对纯正语音进行跟读模仿;
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自行查找课件中丰富的资源,解决生词的拼读;
允许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用不同进度朗读课文,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搜索引擎学习更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内容。
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明显效果是,学习困难学生也能用英语表达地球环境污染问题,达到了学习目标。
高中数字化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探索
由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赵东峰老师执教的高中选修课《“双缝干涉”实验》应用信息技木改进演示实验装置,让学生经历假设、实验观察、验证、解释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发现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对于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途径作了有益的尝试。
实验器材的创新设计:
常见的双缝干涉实验仪器如图1所示,调整起来复杂,而且只能通过目镜对现象进行观察。用来做学生分组实验效果尚可,用来做演示实验则实在勉为其难。但如果学生在本节课的研讨中不能亲眼看到光的干涉现象,显然就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认知环节。为此,教师设计制作了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字化分析的“双缝干涉分析仪”。仪器结构如图2所示(摄像头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连接,照片中未拍摄计算机)。
4.基于网络的参与式的教师研修模式的推广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革新
走向校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研修一体的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反思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为抓手,旨在解决学校发展和改革实际问题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传统的校本研修实验,强调教师的个人反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缺乏专业引领和信息支持,缺乏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交互,这种从地域上囿于学校内部的封闭模式不符合现代教育开放、合作、交互的特点。十年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构建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实验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博客在教师中的兴起,形成了一种充分应用网络实现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大范围的交流切磋相结合,促进专家与一线教师交互、校际间教师交互的新型的参与式教师研修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
在充分肯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的显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没有得到解决,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理论还滞后于实践。
1.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育即生成,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复杂过程,而这一过程具有确定和非确定、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可以预设,如对教学目标、环境、教学活动框架的预设,但是预设不是“复制”,不是对课堂上发生的鲜活的互动过程进行全盘程式化的预设。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实质上“屏蔽”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也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我们提倡的是教学活动的框架设计方法。教学活动结构不是模式或模板,而是一种灵活的骨架,它只是提示教师设计什么,而不是具体要求教师按一种程式化的模式要求进行设计,这样的骨架就可以支撑起丰富的、符合教师个性化特点的教学形态。
2.“学科缺失”问题
著名的美国教师教育专家Shulman曾指出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对教学十分重要,但这被不少研究者所忽视了,他把这样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称之为“缺失范式”。我们在“整合”的实践中追求的往往是一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通用教学模式,由于缺少专业学科领域背景,最终提出的所谓一般教学设计模式,就是Shulman指出的一种“缺失范式”。在被我国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引用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有一段往往被人忽略但十分重要的话:“本书的目的不是孤立地促进技术的使用,而是在专业学科领域背景下,把它作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具”。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教语文和教数学是不一样的,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怎样按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具体探讨信息技术模式策略的应用,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的组织、学科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的特殊方式,探索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在这方面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当薄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未来展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引下,聚焦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在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创新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在每个教室的互联互通、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进班级的基础上,实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的常态化。
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建设合作与学生“做中学”的课堂,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新时期,在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发展的人才,其成长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加强基础教育阶段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全面理解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以学生为本,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队伍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在区域、学校等层面,在政策、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方面加强支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人才;专业素养
2016年教师节,回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慰问师生,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引导教师成为“四个引路人”的指示精神,探索在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2016年12月20日,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人才科学研究院举办“首都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16年研讨会”,梳理最近一年来的调研和科研成果。同时结合新近公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邀请多方智力,共同探讨首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人才发展的方向。
一、理论引领:破解“引路人”成长和发展的新困境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何劲松在大会发言中指出,首都基础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深综改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意识上,教育人才还没有被真正作为第一资源置于教育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结构上,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的差距仍难以弥合;数量上,人事制度的严苛导致教师缺口不断扩大;质量上,教师职称比例和实际的教育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还有待提升等等。虽然其中存在体制、环境、政策等外部因素的限制,但不能否认,教育内容、评价和方式的改革还需加大力度。首先,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落到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解决上,用学生发展的问题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其次,当务之急是落实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强调取长补短,而非一枝独秀;再次,发挥教师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营造适宜的体制、机制环境,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系统推进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从教育制度的设计,到教师待遇的调整,结合教师的自身职业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讨论,为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如何理解“引路人”的含义?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方能赋予学生以向上的正能量,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所以教育的本质在于价值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生涯规划指导,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引领;同时,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要求和需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包括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新形势、新动向。第二,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潜能,分析学生的优势,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给学生设计不同的成才路径,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道路。第三,教师要掌握人的成长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尤其是后者,包括成长成才的规律、继承创新的规律、目标和条件相结合的规律、理论和实践相互转化的规律,等等,以便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依据,更好地培养人才。第四,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教师作为引路人,不是背着、牵着学生走,而是为他们指明未来自己前行的方向。所以教师要建立方法库,掌握学习的方法、创新的方法;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教育,包括开设专门的方法课;另外,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而当前,教师还存在一些欠缺,比如教师缺乏发现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学生还没有成为教师专业的主要内涵;教师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了解不到位,导致为社会培育和输送的人才缺乏针对性;教师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全面,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结构性偏差,等等。针对于此,钟祖荣建议,在教师培训的目标上,需要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更加全面的职业观,或称为教师观,对“教师何为”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要引导教师更深度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教师培训课程方面,强化教师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研究、诊断学生的方法,强化教师对于人才成长规律的把握,强化教师对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师培训方式上,助力教师走向社会,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助力教师走近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案,通过案例研讨的方式,辅以心理学的理论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助力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采用典型示范、理论研讨相结合的途径,把经验和问题,同教育教学、心理学、人才成长的理论紧密结合。
二、科研助力:把握“引路人”发展的新内涵
(一)全面理解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
对于教师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特别强调教师的自主知识和自主专业发展。以学生的发展知识为基础和核心,即关注学生发展的六个维度———生理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公民—道德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健康与安全发展以及艺术和审美发展,应当成为教师自主知识的主要内容。同时,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思考的阶段,而应该通过自主创设教室文化环境,通过教室布置此类外化具体的行动,对学生进行理解其中的内涵,同时完成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对比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如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写在黑板上;搜集学生情感表达的单词和照片张贴在墙壁上;将学生分组并赋予每个孩子一定的社会角色等等,一定是用可见的、具体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融入具体教学之中。进而教师在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学科、学会技能、学会共同体生活。同时,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需要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是当前教室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包、一支笔”的状态。另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能力十分关键,学生领导力很重要,但同样都取决于学生整体发展的知识的建构能力,这种建构能力绝非依靠专家指导,而一定是教师自我建构的。以学生为本,北京教育学院的余新教授就如何帮助教师创建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进行了课程模块的创新设计。借用哈佛大学罗伯特•凯根教授的“变革免疫”理论,他认为改变教师行为并非单纯依赖知识技能的输入,而关键在于改变教师消极的态度习惯。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生态课堂的认知理解层面,而是要上升到行为的高度,对教师行为加以引导和改变。因此,设计出由8个课程模块建构下的组合圈课程,其中,现场观摩、课例研究模块旨在将教师带入情境;文献阅读、专题讲座模块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补偿;技能培训引进国外成熟的SCL项目进行现场指导;课堂转化、实践反思、规律方法模块帮助教师输出培训成果,落实培训成效。创新的课程模型通过在高中9个学科、初中13个学科的教师群体中开展的3个项目实验,完成了对这一模式有效性的验证,并进一步向与传统课堂融合的思路迈进。
(二)关注不同类型教师队伍素养提升
针对青年教师、“教非所学”教师、农村教师三个群体的发展策略和队伍建设,相关研究者也都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青年教师方面,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人才科学研究院教育人才研究中心以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首届“京师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设计展示活动的1103位参赛的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京教杯’参赛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及反思”报告。课题组通过问卷分析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有效问卷850份。其中550人填写问卷开放题,37人接受了结构化的深度访问。最终,从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知识、观念、能力、情感四个维度,课题组认为,参赛教师的“情感素养”亟待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反思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的观念还需深化。工作太忙、缺乏自主选择权、培训机会不均等、培训欠缺针对性成为限制其参加培训进修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课题组建议,教育行政机构及培训部门应当在理念更新、环境创设、专业支持与服务指导、校本研修与协同发展四个层面用力,培训设计要根据教师“明示的需要”而非“推断出的需要”,同时重心下移,建构“学校内在、自主研修+外部专业支持”的新型研修机制,支持教师自主成长、激活自主发展空间。对“教非所学”教师的调研是基于北京市2018年中考改革的背景展开的,“教非所学”是指教师目前所教授的学科非本人在专科以上教育经历中所学的专业,以此定义统计北京市共计1003名初中学段史地政生“教非所学”教师。课题组回收了794份有效问卷,走访了4区5校,对校长、教研组长、“教非所学”、教师培训者开展访谈调研。调研发现,乡村学校涉及历史、地理、生物的“教非所学”程度更高,镇区程度次之,城区程度最低。从“教非所学”教师现状来看,教师普遍教龄偏长、职称水平和原始学历水平偏低,70%的教师曾经任教两个学科以上,长期呈“流动”状态。而导致教师“教非所学”的原因,有包括学校欠缺本学科教师、工作量不满等学校教师构成的结构性原因,也有包括兴趣志向、身体不适等个人因素。针对“教非所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研究认为,在职前培养方面,应增强专业教师的有效供给,严把资格认定的“入口关”和招聘与入职门槛,关注学科的平衡;教师交流与岗位调配方面,区、学校之间推行跨校兼课、联合走教,学校尽量保证教师所教学科的稳定性;培训方面,市、区、校三级建立协调机制,运用知识讲座、教学指导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新中考改革进行培训内容设计,对于学生发展、考试评价等方面加强学习。另外,对于“教非所学”教师中学习能力较强的教师,注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利于今后综合学科人才的储备。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农村学校分布比较分散,教师数量较少,教师交流学习机会较少,因此,教师团队的组建和团队中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首都师范大学的刘晓玫教授多年致力于乡村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借助乔恩•R•卡曾巴赫的团队绩效曲线理论,将团队进行了工作群队、假团队、潜在团队、真团队、高绩效团队的区分。她认为,在学校中,如果仅仅把教师简单聚集在一起,就只是一个工作群体,而唯有把需求不同但目标和愿景相同的教师,通过科学规划组织学习交流分享,才能达到高绩效团队的建设目标。通过对北京市两个远郊区进行调研发现,农村教师的团队建设目前问题还很复杂,比如团队构建多是自上而下,很少有教师自发组织;一些名师工作室虽然已经挂牌成立,但还没有协助教师发展的实际行动;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得到政策层面切实的关注;缺乏名师和专家指导,也缺乏带领教师走出农村开阔视野的机遇。因此,需要推动四个策略的有效实施———激活动因,遵循团队绩效曲线,打造“真”教师团队,让教师自主而非被动地参与团队建设;凝聚团队,共同愿景,共生共赢,合作互动,而不只局限于谈论学校的日常见闻;完善机制,加强客观条件保障和激励性评估系统,让有益的培训惠及更多的教师;科技助力,打破知识垄断,便捷共同体交流,借助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团队中的成员实现交流和分享。
三、实践探索:创新培养“引路人”的有效路径
(一)区域探索的经验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大区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发展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厚条件,更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陆云泉分享了近年来海淀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首先,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配置。包括在把牢教师入口方面,完善教育人才标准,规范准入制度,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师招聘办法;同时构建新任教师、成熟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区级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基础教育名家的“雁阵模式”。资源配置及管理方面,对内建立并完善了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结合集团办学、跟岗培训、开放型教学、送教上门、在线辅导等形式,创新交流形式,扩大交流范围。对外整合人才资源,规范引进程序,明确引进条件、工资待遇和住房保障,实现兼容并包,为我所用。在全国首创“区聘校用”模式,建立非编制管理的教育人才储备库。其次,构建现代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创新现代教育人事体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积极推进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努力完善教师培训工作体系,加快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强强联合开展资源建设,大力加强名师队伍培养,积极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全面启动“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第三,创新现代教育人事体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继续升级“海淀教师证”的含金量,营造全区上下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增强海淀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改革,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全面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同时加快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努力提升海淀北部农村地区师资水平。“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朝阳区将“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写入区域教育发展目标,总结“十二五”期间的成功做法,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刘丽彬认为,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是最关键要素。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朝阳区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得到全区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在财政投入、政策倾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包括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组成的教育人才工作部门联动机制;“两委”加大人才工作的机制建设,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把人才工作列入重大专项议程;学校层面,适应每个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索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另外,朝阳区重视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朝阳研训模式,打造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朝阳区教研中心、朝阳区信息网络中心“三位一体”的大研训格局;以需求为基础,构建研训服务体系,建立研训资源开发、研训队伍建设、研训质量管理一体化服务体系;践行“三个唤醒”研训理念,唤醒教师认识教育价值、探索教育规律、规划专业发展;以标准为引领,健全研训资源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研训实效。推进“三大计划”———“青蓝计划”“翱翔计划”“教育家计划”,促进专业发展;推动“导师带教”等六大项目联动,构建骨干高端人才成长序列。提升人才治理能力服务强区建设,突破进京落户、家属就业等人才聚集的瓶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队伍整体提升,人才结构整体优化。
(二)学校的改进案例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提出了“无穷大”教师成长模型。模型的核心聚焦于教师的主动成长,通过教师能力的提升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感,通过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变促进教师的归属感,互相促进,环环相扣,完成教师生生不息的成长模型。2014年,在北京市教育深综改背景下,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增加了2个校区和4所分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教师队伍的特点来说,结构更加多元化,而稳定性则受到冲击。因此,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自我发展的阶梯图,让每一位教师看到自己的成长目标。同时,面对“互联网+”的趋势,学校关注教师是否能完成主动调试,是否能建立信息技术素养,而非简单以计算机操作技术为衡量指标。此外,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倒逼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确认,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四个组成,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教师的动力系统,其次关注教师能力系统、观念系统、知识系统,通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推动教师素养的养成。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长期聚焦教师专业自发性发展的探索,学校在“聚•宽”文化的引领下,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确定了“明慧•博雅”的教师发展目标———在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之外,倡导教师拥有端庄典雅的气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阔博大的胸襟;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道德的表率。管杰校长介绍,学校经过6年的教师专业成长自发性研究,把握教师成长规律,打通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外在诉求,使教师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发,成为其职业层次体系中满足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后一种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与教育教学工作形成相生相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运用培养教师的反思力、加强教师的研究力、帮助教师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实践策略,推动实施叙事研修、翻转研修、体验式学习等创新研修方式。
一、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注重养成教育,进一步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
1、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开展班主任岗位练兵活动。坚持以德育实践活动课为练兵主阵地,举办“第八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
2、进一步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第一,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指导、管理和评估;第二,进一步研究“家长学校”工作,开展班主任论坛、家长学校经验汇报、先进学校现场会。第三,加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抓好课堂教学和辅导室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师。
3、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第一,举办新班主任培训班,颁发班主任资格证书。举办主题为“我幸福我是班主任”的师德演讲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决赛期间同时培训新班主任;第二,继续实施“五个一”实践活动。
二、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抓实抓细常规教学
(一)改进教学设计
1.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
(1)开展对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再研究
①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目标和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教学标准和目标,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和教学理念,从学科教学的操作层面正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
②把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体会与课标进行对照,按照课标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自觉以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行为。
(2)开展对教材的学习研究
①通盘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
a.明确本学科、本册书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b.总结本学科、本册书的知识、能力、价值体系,准确确定学科的三维目标,以便从学科结构的角度规划每一节的课堂教学。
②深入分析单元、课时教材
a.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编写意图
b.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资源开发,用好、用实、用活教材
2. 认真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等,以便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3. 改进教学设计
(1)要树立质量意识,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日常的教学设计,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明确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教学设计可参照现成的教案,但必须规范、项目齐全,不允许不写教案上课,不允许在书上写教案和用购买的不经改造的现成的教案,照搬照抄教学设计上不出有效的课。
(2)备课组或教师个人进行单元备课。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重难点、教学方法策略、课时分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分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同一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师上课前再进行个性化的改造。乡镇中心校统筹村小同一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
(4)加大名优教师优质资源的辐射力度,引领带动其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5)使用农远光盘的课可只备光盘使用策略。
(6)教研组进行公开课的集体备课。
(7)小学同一学年的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两个教师一个组合,分别教语文、数学,互为班任。
(8)同一学年、同一学科的教师可尝试根据自己的特长各选择一部分教学内容,分别承担自己选择部分的全部班级的教学任务。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磨务实高效的课堂
1.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本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使教师掌握本学科教学的基本课型、基本技能,切实提高教学的基本能力,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推进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积极推进探究式学习,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具体教学中要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感知体验、充分展示表达、大胆质疑问难、深入交流评价、自主发现和建构知识、应用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快乐学习,变学生单纯的背诵、记忆为多元化的领会和理解。
3.提倡发挥教师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各中小学除毕业班外每一学科抓一个典型,研究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5.有机器人的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课程标准开满机器人课程,并做好学生参加市机器人大赛的培训。
(三)改进练习和作业的设置和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能帮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还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教师实施个别辅导的有效载体。 1
小编推荐与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1.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小卷和课后作业,做到目的明确、难度适宜、题量适中,可留必做和选做作业,也可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尽量做到“堂堂清”,少留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前自己先做一遍。
2. 如用现成的练习册必须精心选择,不能全部作为练习和作业。
3. 规范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所有留的作业必须批改。作业批改主要采取要点指导和评语激励等方式,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讲评的方式,对学习上有困难或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激励,对学困生实施面批和个别辅导。也可尝试让学生互评一部分作业,教师有选择地评一部分作业。作业批改的批语和符号要规范。
4. 教师要从作业中捕捉教学信息、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反馈,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每人均有作业批改记录,对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改正措施。
三、深入抓好校本研修和岗位练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强化以问题驱动的研修活动,加强教师的教学实践操作,通过研修和练兵活动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理性自觉,促进教师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技术的提升,让教师看到差距、改变现状,克服保守意识和懒散、疲沓的工作习惯,使教师在一点点的努力中改变自己,
1. 学校领导要安排固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进修学校下发的必学内容和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的必学内容,制定好学习计划,做好学习记录,教师写学习启示,教师写教学启示。
2. 学校中心教研组要对照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认真开展本校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抓住一、二个重点项目做好研究计划和研究记录。
3. 学校各学科教研组要对照各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认真开展本学科教学方法、策略和学科教学现象、问题的研究,抓住一、二个重点项目做好研究计划和研究记录。
4. 以学习研究求发展。引导教师用学术的眼光研究自己的教学,用研究的心态面对每一堂课,提倡教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自学学科教学内容知识,包括使知识系统化、通俗化、简单化和教学的方法策略,并进行改进课堂教学的“草根化”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随时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5. 引导教师做好教学反思,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工作。
6. 开展主题式练兵。本学期除教师进修学校规定进行的“精细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有效教学能力”的练兵外,每位教师还要结合常规教学进行常态的教育技术练兵,真正做到“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7. 各校业务校长和教师要借助电话、教研员博客等经常与教师进修学校咨询、沟通、对话,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8. 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指导,了解本校的教学现状,抓好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落实,实现对教学工作的有效指导。
9. 各中小学组织一次农远教育资源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库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保证农远资源光盘的使用占总课时的10%以上。
10.抓好小学科学、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由每个班级学生记录实验情况。
11.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在各项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组织实效性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结合教师所依赖的学科背景和课堂教学实际整合培训方式、组织教研活动。
1.做好“市专家讲师团赴宾县对语、数、英教师专业能力应用性培训”的现场组织工作和培训后各中小学的研讨交流活动。
2.做好参加市农村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专项培训和“市乡村教师进名校”教师的选送工作。
3.加强区域学校和教师的协作,围绕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教学有效性,做好县中小学以“落实新课程教学基本模式和学科新课程教学基本模式,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分片教学展示和研修活动。每三所学校为一个教研片,每校数学、语文、英语学科各作一节展示课,由学校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由一名青年教师作课,课后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研讨交流。
4.组织以“有效应用农远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为主题的全县中小学农远资源应用教学展示活动,每校做一节展示课。
5.组织全县中小学美术、中学音乐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活动。
6.抓好培训效果的跟踪问效,以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为主攻方向,加强培训的后续管理与指导,拉动培训成果向新的教学行为的转化。各中小学要抓好教师进行培训后的教学实践,组织培训后的汇报讲座和教学展示。教师进修学校将通过分片教研和教学检查进行培训的跟踪问效。(培训效果一是知识效果,通过考试评估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的提高。二是能力效果,通过日常教学行为评估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三是终极效果。通过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
五、深入开展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1.深化校长岗位练兵,组织“乡村校长进名校”取经活动。
2.组织全县中小学业务校长赴哈市名优学校考察活动。
3.做好迎接哈市干训工作检查的准备工作。
4.继续组织全县中小学业务校长教育理论、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测试考查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县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估 【2】 小编推荐与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1.按照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制定检查方案,并认真组织检查组深入学校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评估,确保检查的公平公正。详见《2011-2011学年度宾县中小学教学工作检查记实》。
2.每所学校在数学、语文教研组中抽一个教研组评价教研片其它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详见《课堂教学评价表》。
七、抓好教研培训基点校建设和中小学特色发展学校创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中学基点校:二中、三中、四中、大千、宾西一中、宾西二中、胜利一中、胜利二中、新甸中学、满井中学、宾安一中、青阳中学。
小学基点校:一小、二小、三小、五小、七小、宾西中心校、胜利中心校、满井中心校、鸟河中心校、民和中心校、宾安中心校、县幼儿园、胜利中心小学幼儿园。
附1:工作日程表
附2: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附3:学案的内容参考
附4:课堂教学评价表
附5:2011-2011学年度宾县中小学教学工作检查记实
附6:教研组评课评价表
附7: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
[3] 小编推荐与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