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题阅读;高效课堂
实施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更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怎样做我们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呢?新语文主题阅读“单元主题教学法”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开展主题鲜明的单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单元教学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1.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促使学生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主题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在“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继续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了解掌握汉字的起源、演变等知识以及汉字中的成语、谐音、歇后语等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使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正在形成的人格之中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的竞争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2.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多角度阐释主题内涵的语言魅力,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文本中获得异样的感受。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输入法阅读,形成以主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的圆。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本组教材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在学习《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问:“你学过的古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有哪些?”以旧有的知识引领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思考;在学习《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时,又问:“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在课外的时间,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量的积累,能让学生逐渐达到研究主题、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体现轻松的课堂
新课改中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在“主题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觉得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轻松地学语文?学生之所以能在课堂上井然有序地学习,这和教师循循善诱的教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之初,就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要大力发扬那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认知和探究实践的“自主”精神,以此感染、激发那些沉默、被动听课的学生主动地进行质疑、讨论、探究。我们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不要为了追求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不管什么知识、什么内容就轻易让学生进行合作,要让学生带着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真正需要“合作”的时候“合作”,这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无效劳动”。教师必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全面调控合作过程,提高合作质量。其实,“合作探究”不仅体现在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上,还体现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互帮互学、轻松学习的目的。
三、单元主题学法优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单元主题教学法的切入,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大量的阅读,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大胆变革和创新。不变革,如何能完成如此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加强学法指导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读中识字,读中理解感悟,读中明写法表达,这难道不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法吗?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少了教师的繁琐分析,学生直接与文本亲密接触,文本的美言美语更比教师的教学语言强得多。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得最多的是让学生有思考地读书的“批注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文章中的疑惑和亮点,自己去进行圈点批注,还有让学生悟其神的“情感式诵读”,让学生自己根据单元主题,去找寻合适的朗读情感。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的阅读面广了,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关键词:学习的起点;学习生成点;学习状态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为主线。著名的特级教师勒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在新理念下,教师要想教得有效,并让学生学得高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上的生成,甚至是课后的反思,都要考虑到学情,并以学定教,才能真正适合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教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构建生本高效课堂。
一、教学预设: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说过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有的课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向高年段靠,中高年级的教学与低年段的区别不大。有的老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知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的教学时间,我们深为上课的学生感到痛心。”的确,像这样“找不准教学的起点”,随意拔高要求或者低估学生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随处可见。如一次校内教研课,我校一位老师执教四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教师让学生找到反映作者感情的变化句子(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之后,让学生制作作者心情变化曲线图。应该说这样设计很好,因为其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但遗憾的是,学生还没有对这些语句进行内涵品味,教师就直接让他们将这些词放在“情感坐标系”的相应位置,造成学生只是盲目地乱摆,而讲不出这样放的理由。这是因为中间缺少了一个“分析、品读”的环节。没有“分析理解”为基础,四年级的学生是爬不上“综合”这个高级台阶的。
由此可见,了解学生学情,并将教学放在最近发展区,是以学定教、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呢?在把握课标、熟悉教材、了解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一定要分析学生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哪些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哪些是学生自己或者通过合作就能学会的,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和指导才能学会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知识需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等。了解了学情后,可结合最近发展区,科学恰当地确定适合学情和符合教材体式特点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找准学习疑惑点,再依此确定教学起点,并进行有效教学。
二、教学过程:捕捉“有效生成点”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若教师能充分运用机智、巧妙选择和聚焦,利用有价值的“生成点”抓住生成并和课堂预设有机结合,顺应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实效。
那一天的语文课,我正上得津津有味,突然发现一些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视线也转向了别处,个别学生竟捂着嘴偷笑。我正准备提醒学生“专心”,一位学生忍耐不住叫了起来:“老师,看!小壁虎!”这下学生的注意力全都转向了墙角。我随着学生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墙角与天花板的交汇处,一只壁虎不知从哪儿钻出来趴在那儿一动不动。学生的眼睛为小壁虎这个“不速之客”闪闪发着光彩,他们的目光偷偷地瞟向墙角的小壁虎,看似平静的课堂实际上并不平静。怎么办?为什么一只小小的壁虎比老师更有吸引力?我想起了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我要充分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进行教学。既然孩子们对小壁虎感兴趣,就从小壁虎入手吧!正好本单元有个观察动物外形的说话练习,何不抓住这一天赐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展现个性呢?我思考了一下,对学生说:“看来你们都很喜欢小壁虎,那你们能说说小壁虎的样子吗?”这下学生来了兴致,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壁虎,嘴里开始念念有词:
“小壁虎长着小脑袋,长尾巴,四条腿。”“小壁虎的眼睛小小的,身子扁扁的,尾巴长长的。”……我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来个编故事比赛,故事里要有这只可爱的小壁虎,如果在故事中能告诉大家小壁虎的样子,小壁虎的本领,小壁虎与别的动物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更棒了。”“耶!”学生兴高采烈,一个个动起了脑筋。于是一个个精彩而富有创意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这节课,虽然我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打断了原定的学习知识的进程,但这一偶发事件并没有带给我一丝懊丧,相反的,和学生一样也沉浸在一种喜悦之中。壁虎这一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们欢乐、喜悦、激动,激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活力,这不正是教育所提倡的吗?课堂上,如果能有效利用生成的、有价值的偶发事件资源,与学生的已有资源相融合,适时进行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这样有价值的偶发事件资源,就能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收获正能量的审美体验。这是依据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提高教学实效、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反思:关注“学习的状态”以学定教
上学期,我执教完《女娲补天》一公开课后进行了反思:本次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给动画片配音的活动环节,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堂活动的设计,但是活动设计出来了,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配音是怎么一回事,有的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配音,有的学生虽然勉强配音却不能跟上画面的节奏……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我对学生的学情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以学定教。通过这次的课堂,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教学设计和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当学生出现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更多地在以老师的身份考虑“我怎么教”,而没有立足学生考虑“我怎么学”,更多的设计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关注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将是我后期工作和教学中应该重点学习和突破的地方。
总之,重视学情,依据学情,以学定教,并运用适合学情的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快速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关键。
参考文献:
2016年5月15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实验先锋吴兴国与他的“当代传奇剧场”正在上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缪尔・贝克特的名剧《等待戈多》。这是一部反戏剧的戏剧,最挑战导演能力的戏剧。
吴兴国11岁进入戏校,一生再没有出过戏,以武生立足,再磕头转老生,靠的是京剧吃饭,却眼睁睁看到这个剧种的落幕。一个年轻人如何生存下去,不得不求变。如果说吴兴国的使命是要看京剧能在现代社会走多远,而他的意志就是求变的锋芒。要跟时代说:我来了;要跟传统说:我还在。这是刀锋的顾忌。
那一年,周正荣在后台找到吴兴国说:“你的个头,嗓子,功夫,扮相都挺好,应当学老生,武戏都是由昆曲而来,而真想学得京剧,要学集大成的老生,你看以前带团的都是老生”。周先生,上海戏校第一届毕业生,台湾四大须生之一,老生头牌。吴兴国最初只是笑笑,心想你不懂时代,后来他慢慢听进去,想明白了,那时他已是军中剧团的“当红武生”,又在云门舞集的草创阶段成为顶梁柱,但如果要区别于众人而立足时代,必须要先拿到京剧的精髓。这一头磕下去,是已望见将来抬头转身的前程。
拜师六年,遵从传统的师徒关系,端茶倒水,垂首而立,稍有犯错,就是藤棍伺候。
周先生去劳军,吴兴国必随着。部队劳军既是演的任务也是看的任务。除了老长官懂一点,台下都谈笑喧哗像在菜场一般。吴兴国跑龙套,站在台上后方,心里一片凄凉。长官不好意思,起立喊“肃静”,不到十分钟,又是一片菜场。
一次山区演出,夜深起雾,台上台下两不相见,一片混乱嘈杂,却没人敢喊停,先生入神,板眼不乱,身步不慌, 直至曲终。站在台上的吴兴国,感觉到了继承的分量。“不管任何的纷乱和羞辱,照样唱。你到底学什么,你学的是那个精神。它不是我老师发明的,他也是继承来的。继承这个道统和艺术。”
一切抵不过时代变了。1987年台湾宣布解除长达38年的令,政治威权时代结束,自由表达和多元创作的趋势变得明朗。当戏曲的观众仅剩下白发的老先生,再去部队,长官说直接盖章吧,表示你演过了,你可以回去了。一个月十场任务,盖十个章又是多容易呢。
吴兴国最终离了师父,开始实验创新,用的还是京剧的功夫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但拿的是西方的剧本,从莎士比亚,希腊悲剧,到契诃夫,卡夫卡,贝克特。他活下来,路也走得很宽,很野。戏服、唱腔改了,一桌二椅的空间改了。一边是现代派的认可和叫好,一边是传统的叫骂和讨伐,“你这还是京剧吗?”
十年以后,一次在德国教学,午休入睡的他梦见与师父起了争执,又失手杀了师父,一身汗惊醒。两月以后他从报纸上看到师父过世的消息。去祭奠,见到的却是一个基督教的葬礼仪式,想磕头,被牧师拦住。他坐到一边,眼泪往下掉,是一种罪疚,认定这是师父的惩罚,他离经叛道的创新或许就是杀了师父的那柄剑――死了都于你无干,不受你的磕头。
这种乱臣贼子的心情或许在他排演的第一个西方戏剧角色中就找得到。麦克白。当时33岁的吴兴国带着一群戏班出生的年轻人决定背水一战,要么覆没,要么突围,“如果剧本没有错,错的就是我们,错的就是这个剧种”。他理解的麦克白就是欲望和野心,这也是年轻的特征。要不要为自己的欲望和野心搏一把?三场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和盛赞,大家抱在一起痛哭,算是长久憋屈的宣泄,后来他形容这是唱给自己的哀歌。就像拿着纸钱祭悼自己,看分明京剧的时代已经过去。
有经纪人找来要求他们加演一场,要帮他们寻找市场。可就是这一场又将事情推往失控:年轻的灯光师因为太累,在工作中睡着,摔下脚手架,人就这样没了。人生的无常,最兴奋的时候好像也是最可怕的时候,吴兴国说,即使再得意也是胆战心惊。
然而,刀锋的意志不能曲折。
这个一岁丧父,一辈子只和母亲在一起不超过五年的孩子发展出一种执拗和倔强。提到戏校的训练,他比划着,地上一滩水连汗带泪。就是在皮开肉绽的规训里,他开始收获认可,那位最凶,打人最狠的花脸老师走过来,稳稳地说,“不错,好好努力”。等老师转背离开,他喜不自禁蹦起三尺高。家是无可选择的过往,而勤勉精进所做的功夫是可叫板命运的筹码。
直到今天他仍坚信他的使命就是要看京剧的元素能在现代社会中走多远?“怎么能丢呢?我舍不得啊,它(京剧)多好啊。那么精致,能表达那么丰富细腻的情感。”他几次说道,但是不多会儿,他又说:“我不是做京剧啊,凭什么用京剧的条条框框来评价我。”
刀锋一切必见两面。每次的抵抗和否认,却是一个背面,是指摘者所说的保存。
“其实不用外面对我这些创新批评,我自己永远都在心里面觉得我是罪过,是一种罪过。”
1987年,吴兴国的太太林秀伟成立太古踏舞团。仅有的两名成员就是他们夫妻俩。第一个剧目《世纪末神话》演的是关于女娲补天。制作人联系到台北市国军文艺中心的剧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误会呢?那是专门用来演传统戏曲的”。吴兴国扮演初生婴儿,穿一条舞蹈用的,身上裹着塑胶膜,光是这个扮相这就是欺师灭祖的忌讳。“剧场是有灵性的啊,”他说,“它几十年上演的就是传统剧目”。
演出前一天的记者会,吴兴国要表演一个片断,发生了严重的意外。“是被祖师爷惩罚的!我的直觉这么说为什么要在一个这么传统的殿堂里演那么夸张的一个舞蹈?”他挥舞着手臂,“根本不用别人给你压力,我心里的罪疚就已经很重,大到极点。”他的脸正朝向窗外,目光中并没有一个采访者,他继续往下说。
“第一个戏就摔死一个灯光师,我们跪在他母亲的面前,虽然她不怪罪我们,但我们自己要问:我们到底在拼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不论最后迎来了多大的认可和掌声,我们都告诫自己:罪疚,是存敬畏的心。”
在吴兴国看来继承京剧的艺术也就继承了儒家的道统,而那个道统太重了,吴曾经用“坐牢”来形容。“时代已经变了,我们能不能稍稍,稍稍改一点呢?改那么一点点呢?”他手指拿捏着,像是在拿捏一个分寸,要谦卑地但冒犯地开始一个讨价还价。
“程砚秋的哭腔是不得已啊,他的声音变不回去了,但他不走。如果我还喜欢这个,那我怎么在这个哭腔里面找到一种特质来发挥。就是因为爱,你就不走,不然早被赶出去了。梅兰芳不也在创新吗?如果他不唱《黛玉葬花》和《一缕麻》,京剧也不会有其后的发展。如果只是继承流派和形式,那就根本不懂京剧。既不知道京剧的命脉,也不知道京剧的艺术。”
谈到今天学戏的年轻人的出路,吴兴国很替他们担忧:如果转行放弃,那从小所受的苦就白受了。但是进入剧团十年之内也唱不到主角,他们会反思是不是在混日子。等唱到主角,又会反问是不是只能继承和模仿――他太明白这个心理历程。他鼓励年轻人融入这个时代,身段和手段都需要更柔软灵活。吴兴国版的《十八扯》加进了饶舌和街舞,《水浒・荡寇志》加进了摇滚,孙二娘穿上了网眼袜。
关键词: 新课标 新课改 化学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的目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通过学习理论、先进经验,我结合化学教学实践,总结所思、所想、所做。
一、转变教育观念
黑格尔认为:“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观念更新。”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支撑,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力图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追求和倡导的核心理念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承认并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具有的自主性、主体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一轮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充分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改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制定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策略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化学教科书中能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随处可看到“活动与探究”的字样,给出活动形式、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来自三个方面:社会实践、学生生活、教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制订探究问题的方案。探究形式:讨论、调查、提出问题、查资料、实验、交流、思想归纳、应用。例如:在学习“铜”内容时,主要采用的是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实际,举出许多有趣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在青铜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具都是用青铜制造的,因为青铜有耐腐蚀的性质,这说明铜元素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诸如此类的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建立模型,然后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与以往的学习方法不同。为使学生学习好新教材,我们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
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指导。化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要认真观察化学现象,分析化学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化学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观察方法。(1)顺序观察法。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比较观摩。(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全面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学生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如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且会燃烧,有噼啪响声,证明钠跟水反应的系列性质。组建兴趣小组的方法,进行培优拔尖式的辅导;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倍加爱护,热情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应集体辅导,对个性问题,应个别辅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重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提醒学生听、看、记、问、想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2.建构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是零散的,只有多整理建构有效的网络,才能使知识活化,记忆更加牢固。老师要指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思路畅通,思维活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基础上,形成越来越有层次的化学知识网络结构,体验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蕴涵的化学思想、化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3.引导自我反省。
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反思,监控学习行为。如讲究做题的效率,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本题运用哪些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哪些知识点,选用哪些化学知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他问题时是否用过,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每人都记“错题集”,记下平时化学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并分析错误原因,逐个订正,到下次考试前再拿出来翻翻、看看。实践证明,有了“错题集”,考过的内容再错的机率降低,对增强教学效果非常有益。学生每天都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在学习中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4.知识联系社会。
首先,要重视化学实验现象、方法、装置、原理等知识的积累;其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初步解释;最后,提倡学生通过看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学习、应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注重教学环节
化学新课程分必修和选修模块,给了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评价方式多样化、习题类型多样化、获取资源的方式多样化等,为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查五个环节。在实践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备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授新教材教师要敢于创新,跳出教材用教材,深层次、多维度研究,实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结构的最佳结合。我每周保证两次集体备课时间,研究课堂教学的重点、疑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集体备课要求“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学案。在备课中中心发言人不仅要完整地分析整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经常和老教材做对比,提出教学建议,还要提前准备这一节课的学案、练习。大家在备课活动中积极发言,共同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为了搞清一个问题,不仅要查阅教参、各种教辅资料及大学资料,还要上网搜索。
2.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我摒弃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的教学方法,大胆地探究、思考,提高探究能力,让“激励、民主、开放、探究”成为每堂化学课的主旋律。
(1)精讲精练。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提高时间利用率与教学效率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分层推进,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提倡精讲精练,要抓重点、讲难点、释疑点、讲规律,注重提炼、归纳、点拨,加强对方法和能力的指导,使讲解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使学生的练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目的。
(2)机智点拨。学生在自主构建、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开口说话,学会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我们机智地点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讨论。机智点拨办法有三种:第一,旁敲侧击,不直接指出该怎样,而是侧面提示。第二,牵线搭桥,有时在讨论中,就缺一过渡,学生很难“翻坎”,这时教师可相机辅助。第三,是“女娲补天”,有时问题已经讨论接近尾声,就只差一点,教师给予补充,使其“天衣无缝”。
(3)即时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做出及时、全面、正确的评价,从教学的效果上来讲,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积极学习,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评价的行动策略有:营造氛围,有利评价;多元感悟,全面评价;把握时机,适时评价;赏识有度,适当评价。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表现得更突出,更强烈。因此在组织学生讨论中,相机鼓励很有必要。学生在满足了成功欲望之后,情绪就会更亢奋,思维就会更活跃,态度就会更积极,行动就会更投入。鼓励的话语要正确、多样、适度、有针对性、动情。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我始终重视教师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后记”。通过这种教育行动研究法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成熟。教学反思通常包括写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写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捕捉偶发事件中的瞬间灵感;写学生创新,丰富教学材料,拓宽教学思路;写再教设计,摸索规律,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3.作业――巩固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