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化妆品贸易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妆品贸易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妆品贸易论文

第1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文章就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奢侈品贸易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富裕人群快速涌现,中国正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中国将是最具潜力的奢侈品消费大国。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规模达到8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18%,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截至2008年10月份,中国奢侈品消费比2007年消费总额递增8%~10%,达到86亿美元,而因为经济危机,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国。[1]奢侈品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快速成长和传播,对于奢侈品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经济学理论中均衡量。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与品质最高的产品,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商品学上讲,价格高并不意味着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的高价性也绝非是生产与使用过高过多的物质成本的积累与堆砌,而是在其背后有一个完美体系支撑和百年文化传承。而美学家则定义为,“奢侈品”是一种生活被艺术化的符号,是一种把生活追求变为美学的外在标志,“奢侈品”就是一种艺术美学的直接代表,它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涵义。“奢侈品”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为它们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它是亲切的、细腻的、敏锐的、最人性化的,而且奢侈品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中。

二、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一)消费年龄年轻化

在国外,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一般在30~40岁年龄段之间,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50岁左右的人都有,但20岁~30岁的消费者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1倍。2007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例如,登喜路品牌在中国的消费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5岁左右,大概为25岁。[2]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据此,可以把年轻人消费群体分为两种消费类型:“真正可以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和“花光所有钱来买一小件奢侈品的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性在奢侈品方面支出庞大。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奢侈品业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客户基础,时髦富裕的都市女性愿意善待自己,十分迷恋奢侈品的魅力。

(二)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

目前,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3]不要说国产名牌,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也使其身价下降,这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攻等诸多因素有关。奢侈品牌主要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欧洲,奢侈品范围广泛,涵盖银器、铜器、水晶玻璃、皮革、出版和装潢等等。瑞士军刀、ZIPPO打火机令许多年轻人着迷,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是一座未开启的金山,虽然我国有“水井坊”、“国窖1573”等奢华品牌,但为人所知的数量实在不多,几乎没有能够跟外国奢侈品牌竞争。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本土奢侈产品,中国本土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做一套西装上万块的永止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还有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比如,南京云锦等,但由于缺乏“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和品牌宣传手段,使得我国本土的奢侈产品不被外国甚至本国国民所熟悉和热爱。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吸引许多外国奢侈品品牌商们的眼球,遗憾的是中国奢侈品却缺位,还没有引起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足够重视。

(三)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

在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有房屋、汽车、阖家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美食等等,无所不包。只要拥有最高的质量,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听新年音乐会都可以成为奢侈品消费。而我国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商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和体验。虽然,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论坛,专为富豪级人士专门定制的顶级保健品等在我国也开始备受关注,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买家们已经开始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但那毕竟是少数,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将集中于个人用的奢侈商品,即高档时装、高档皮具、珠宝、名表、顶级化妆品和香水、古董字画等高档商品。[4]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因此奢侈品在我国的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时期和过程,这也吸引了大量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扩张。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统计,中国目前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其中约1000万至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他们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皮包、化妆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用品。该协会预计,到2010年国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人数将增加到2.5亿人。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我国目前已超过人均收入1500美元的水平,部分沿海城市甚至已经超过2500美元,因此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正在快速增长。

(四)在消费地点上,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实现

即使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中国消费者也更偏向在市区商业中心,或大型购物商场里购物,这让他们有机会到处逛逛,挑选不同的品牌和产品。另外,由于高关税的缘故,许多中国消费者喜欢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香港购买奢侈品。根据法国旅游局统计,中国旅游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目前全球顶级奢侈品牌消费额中中国人占据了5%的比例,其中3%是中国游客在海外购买的。

三、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美国媒体称,受金融海啸影响,全球奢侈品贸易陷入低迷,数据显示过去11个月,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各大品牌纷纷降价自救,但中国市场却逆市上扬,保持22%的强劲增长。[1]中国市场奢侈品贸易的强劲走势,几乎没有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从奢侈品的追随者不畏寒潮继续壮大可见一斑。这也更加坚定了奢侈品巨头中国布局市场的决心。英国媒体称:传统奢侈品大国美国和日本都遭受重创,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众多奢侈品巨头抓到了中国这根救命稻草,纷纷进军中国。意大利顶级品牌范思哲称,2009年亚洲市场将成为它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功不可没。法国媒体报道称:“看看那些奢侈品在美国的遭遇吧,他们现在正在中国投资。日内瓦手表商在过去两个月里造访过7个国家,试图向世界富人推销其售价为200多万元的泰坦尼克-DNA系列手表,结果没有哪国人比中国人对此更感兴趣。”

中国商务部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亿人口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鉴于经济危机,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1]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本土的奢侈品从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仅是品牌,中国的投资商、零售商和设计师,包括制造商都有机会从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中获益。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无限昂然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张瑞杰,等. 年增22%中国全球奢侈品市场救命稻草[N]. 法制晚报,2008,(11).

[2]王微微. 关于发展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思考[J]. 中国物价,2008,(9).

第2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绿色贸易壁垒能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产品的环境保护水平,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但在环保大潮的冲击下,一些贸易企业会由于产品不符合要求而面临出口困境。本文以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据报道,陕西省最大的果品出口企业华圣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去年初承接了欧洲商300吨“粉红女士”苹果的预约订单,但到秋冬交货时,跑遍全省果区却只收到20吨合格产品,得来不易的国际订单就这样飞了,究其原因,是一些果农图省钱省事不套袋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所致。另据报道,浙江舟山出产的冻虾仁以个大味鲜闻名海外,欧洲是它多年的传统市场,然而,最近舟山冻虾仁突然被欧洲一些公司退了货,并被索赔,原来当地检验部门从部分舟山冻虾仁中查到了10亿分之0.2克的氯霉素。此类事件不胜举,这就是贸易中常见的绿色贸易壁垒。

1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社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某些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其合法性已经得到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认可。从狭义上讲,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供给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目标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科技的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从而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现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2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当代全球有许多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如土壤遭到破坏、气

候变化和能源浪费、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荒漠化、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等。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并不一定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但是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环境保护,则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造成影响。这就为某些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据,即对特定的环境问题,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采取相应的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

2.2各国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口号的绿色行为最初只不过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但在60年代以后,很快就发展成为一种运动,各种绿色组织、绿党等相继出现,逐渐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环境问题也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政治问题,并不可避免的波及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于是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各种措施,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

2.3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及绿色观念的发展和深人。许多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不断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环境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深深地教育了广大人民,保护生态环境是枚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们的环境意识迅速觉醒和提高,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呼声也不断高涨。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为特点的绿色价值观,绿色观念得以不断发展并深人人心。

2.4发达国家力图保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冷战结束后,经济优先成为国际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及其所占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不同,在环境保护资金和环保技术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各种环保问题在不同国家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程度不同,决定着各国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水平高低有别的环境标准又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增减又直接影响到一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 辩证地看待绿色贸易壁垒

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来看,合法的绿色贸易壁垒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深得民心,能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产品的环境保护水平,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客观上促进了全世界环保水平的提高。对中国来说,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个机遇。

3.1有利影响。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有助于国内外贸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开发绿色产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降低能耗与原料消耗,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宽环保产品的市场。

3.1.1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和环境管理经验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利于我国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环境因素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要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必须尽快适应出口对象国在贸易中的环境法规和措施,其中关键是生产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战略,要求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使之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向发展,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突破发达国家在外贸中环境法规和措施构筑的绿色壁垒。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发达国家在贸易中的环保措施可以起到促进我国外贸环境管理的作用,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1.2为环保产业面向出口带来了巨大潜力。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世界环保产业市场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环保市场的年增长率为6%,以东亚、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环保市场增长率则超过1000,大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到2000年,环保产业市场已达到5430亿美元左右。同时,绿色产品市场也在迅速崛起,1993年,我国环保产品出口为1亿美元,不到全球环保市场的0.l oo,同年,我国环保市场需求占世界的0.80o,环保产品产值为17.3亿美元,进口1.”亿美元。面对巨大的全球市场,我国的环保产品出口有着巨大的潜力。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等5个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到1993年底,我国环保产业企业的数量达8651个,全国环保产品共出口45500台(套),创外汇3164.6万美元。

3.1.3绿色产品极具出口潜力。发达国家的环保法规和措施促使企业进行绿色产品的开发和采用环境无害的新技术。随着绿色浪潮的到来,各种绿色产品应运而生,诸如绿色食品、绿色玩具、绿色化妆品、绿色汽车、绿色住宅等。据报导,美国仅在1990年就有600种新的绿色产品问世。我国也适应这一绿色潮流,改变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国际绿色产品市场在稳步增长,我国参与的绿色产品国际贸易额不到世界总额的0.l %,这就为我国绿色产品走向国际提供了可能的市场发展余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面市的无氟冰箱已达10余个品牌,微波炉生产厂家已超过20家,各种不含磷洗涤用品、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等也从无到有,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3.1.4促使企业转变营销观念。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和措施,也促使企业由过去旧的营销观念转变为更全面、更先进的观念。它的内容包括:企业提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而且要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要关心和增进社会福利,它强调将企业利润、消费需要和社会利益三个方面统一起来。这样,有意识的指导行动,使企业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储存、运输和营销等过程中就会自觉地考虑到社会利益(包括环境利益),并采用“绿色营销”战略,使环境意识深人人心。现在,绿色产品除采用一般的销售渠道外,还建立了绿色产品销售专门通道。精明的厂家纷纷设立绿色产品专柜、绿色产品专卖店、绿色专柜、绿色走廊等。这些销售绿色产品的商店、柜台等多采用绿色材料装饰,并挂着绿色产品的宣传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等标语。此外,企业在销售绿色产品的过程中,为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在出售绿色产品的同时还附加绿色服务,绿色产品采用绿色包装,介绍环保知识,开展以绿色为主题的促销赞助环保活动等。企业采取的这些绿色营销手段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使用商品的同时受到了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了环保意识,从而能够自发、主动地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3.1.5促进我国对进出口产品的环境管理。前面已经提到,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十分严格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制。因此,一些环境质量较差的产品将很难再进人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发达国家通过强化环境管理给自己罩上了巨大的保护网。这样,那些不符合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产品就只好将目标转向环境管制相对松懈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市场上有许多进口产品的环境质量十分低劣,以某省为例,1994年对进口化妆品的一次抽查中,共抽取29种(32个)样品,有5种(7个)样品有毒元素汞的含量超过标准规定,不合格率达21.9%,其中有泰国产的“丽曼维他命E芦荟珍珠膏”,其标签注明“绝不含汞”,而实际汞含量却超标4倍之多。进口食品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36种人参和花旗参类食品饮品中含有人工色素和香精超过国家标准。进口骆驼啧食用油微生物指标超标竟达10倍。某些发达国家竟然企图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其废物处理厂,每年约有5000万吨的危险废物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洋垃圾进口事件在我国屡禁不止,一些生活垃圾以其它名义运进国内。以上事实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再不采取措施制止这种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各有关部门应行动起来,加强进口商品的环境管理,阻止不符合我国环境标准的产品进人我国境内。

3.2不利影响。由于国内环保教育不足,公众环保意识较弱,在环保大潮的冲击下,一些贸易企业会由于产品不符合要求而面临出口困境,无疑会影响其经济效益;另外,一些增加环保投人的企业,短期内成本会增加,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环境管理内容繁杂,且不易收集,加大了有关机构的指导难度。

4 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中国应知难而进,紧跟发达国家,建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

4.1建立我国正常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此举既能有效地保护我国人民与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绿色贸易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就像专利在市场竞争中的正当权益一样,谁控制了国际环境技术指标,谁就占据了国际市场的有利地位。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应成为我国应对WTO的战略措施。

4.3通过适当的宣传方式和培训,引起各级政府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影响的高度重视,学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绿色贸易措施,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4.4建立统一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体系。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涉及到经济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监督、商检等政府有关部门,国家要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竞争。

4.5加强对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及中长期跟踪和预测研究。当前特别要对我国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容量大的产品技术领域的环境标准国际化研究,如移动电话辐射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

4.6绿色贸易壁垒是国家之间环境技术实力的较量。国家“十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部署将来20年内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标准检测与实验机构,加强检测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国环境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第3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实训模式;评估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由于近年金融海啸的影响,现在全国各地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的开发随意性比较大,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资格证书为考试而设,例如强化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强化国际单证员资格考试等;二、依托理论课程开发,例如报关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等;三、语言强化训练途径,例如:翻译实训、口语实训等。从总体上说,目前实训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系统性、完整性还不完善。本文在实际的岗位需要与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建造了一个递进式的实训模式,是从模拟软件实训、感性认知实训、模拟情景实训逐渐递进到企业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训与校内虚拟电子工作后台实训两种模式。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提供学生以后的岗位任务与实际工作过程,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按照递进式级别分了以下五个级别:

第一级为感性专业认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各个企业进行参观与学习,还可以邀请相关从业人士到学校开讲座进行讲解,并且还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具有创新性的方式给学生带来熟悉未来的工作过程与就业方向的条件。现在学生只是寥寥的观察学习,企业也经常在实训项目中忽略了实际操作,这样学生仅仅得到了很肤浅的感官知识。为了避免这样事的持续发生,学生在对企业进行参观时,学校不仅限于让学生参观企业实际的地方,并且还可以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企业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问,更多的介绍各个部门的功能、报关流程、生产流程等等,特别是对企业文化的讲解,从而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对专业知识的喜爱不断加强,使学生对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产生美好的愿望。

第二级为模拟情景训练, 模拟情景训练为整个实训模式的关键。在此实训阶段,要将学生将来的工作内容为背景,预想学生将遇到的工作任务,并且要将实际的工作内容来设计模拟情景。比如产品市场信息检索模拟情景的实训任务为:某位学生的工作在一家生产化妆品产品的企业,现在企业想要与国际市场的客户合作。市场部总监让刚工作的毕业生查找相关化妆品国际市场现状的信息并且撰写报告这种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的信息,毕业生在接到任务后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信息检索。

第三级为模拟软件实训。近几年来,这种模拟软件得到快速发展,学生可以在仿真业务操作的这种实训过程中增强其本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列如学生可以在国际贸易流程的软件实训的过程中学习到全真的外贸流程,还可以增强、熟知从事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操作技能。这种模拟软件实训软件中不仅有这些内容,还具有对国际贸易知识与各种外贸术语列如FOB、CIF等等的详解,在当学生学习软件实训里的内容时遇到不会的贸易知识,马上能够通过软件的查询得到解决,用以上的方法,能够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级为后台虚拟的实训模式,这一实训模式不仅是整个体系的主要部分,还体现了创新的实际操作模式。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科与一般的理工科实习不相同,学生很难被企业大量的接收为实习工作人员。从传统的商务模式逐渐转向 B2B平台的电子商务的现代国际贸易的业务,许多的外贸业务的工作人员不仅限于在公司办公室找寻工作,更多的是在家通过电子平台做SOHU工作。越来越多的公司要求工作者时常的对信息收集,整理与网络营销活动,比如为了找寻与更多的商家合作,将产品信息通过网络传到B2B平台等等方法。企业与学校签订工学结合协议,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为企业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在B2B平台,网络黄页,开创企业博客,还可以通过各类搜索引擎等各种方法为企业寻找和提供潜在合作公司的信息。

第五级为顶岗实习。学生可以自己在公司中实习,但是指导老师要在学生实习全过程中进行观察,并且还要与用人单位积极的交流沟通。沟通分三方面,一要熟知学生的实习的具体岗位,实习单位性质,安全状况与食宿状况;二要知道学生的工作成绩与实习进展的方面;三要熟知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指导老师要激励、帮助学生要正确看待发展, 正确看待工作, 正确看待自己在实习的过程中,并且要更好的使学生在对未来职业规划中积极地引导。

以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靠老师,主要看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笔试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阻碍。学生的卷面成绩将不再是实训评估中的唯一依据在实训教学模式下。科学的多元化实训评估体系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基础,并将多种形式的评价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其中有实习成绩、理论考核与实训。

一,不能仅限于学生在做完实训教学后的实训作业与报告,

还要加强对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过程的观察、监控、评价。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实训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每一位学生的实训日志都要仔细观看。实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实训日记,这里不仅记录着每门实训过程,还记录着平日成绩。平日成绩包括技能分、理论分、创新分等。教师考核学生实训成绩的依据有很多方面,如自我管理、沟通合作、创新等。

二,实训职业技能教学效果评估要将学生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加入。学生要在学习进出口贸易实务、单证等等这些实训课之后,需要让学生参加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的职业资格考试,并且要求其考试过关,取得资格证书。

三,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摒弃陈旧的模式就要在评估体系时将企业懂技术懂管理的工作人员参与讨论,发挥其在实训教学的作用。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实现层次作为学生实训成绩定等基准, 以学生从业的职业岗位与企业的用人技能标准作为蓝本,把实践经验多的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来完成学生实训课程的评价。

四,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在校学生对企业的文化不了解,只限于在学校的生活,毕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在实训课程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结合企业的文化,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训课程文化。如可以建立公司惩奖制度, 进行奖励与惩罚等。实训课程企业文化进行的考核, 能够使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对员工群体的规范,凝聚功能等,增强学生无形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

五,当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习中学到的业务运营情况相结合,写出毕业论文。课程与就业,实训与考证, 文化与素质都相结合,只有这样做,才能不仅完成教学的目标,还能够很好的对实训教学的成果进行评估。其实,这种实训评估体系的建设是很动态的,可以随时根据企业用人尺度的不同,不断地进行调整,不断的完善,这样评估体系才能够使服务高职实训教育的目标得到实现。

将动态的评估体系、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强学生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将实训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种实训机制不仅能使学生更加喜爱与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的未来就业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何芸.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6期.

[2]唐莉玲,陈剑懋.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初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第4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1)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早就出现,但是通常认为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奥利费?谢尔登(Oliver Sheldon)(谢佩洪、周祖城,2009),1924年他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道德因素。①1953年,波文的《商人的社会责任》提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被认为开启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兴起与思辨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思辨阶段,主要围绕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展开,并没有涉及到任何有关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因此又被称为狭义企业社会责任。

②拓展与发散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响应、社会绩效和公共责任,因此被称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

③工具化与操作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④细化与推广阶段。21世纪,企业接管了部分公民权,使企业公民概念引起学者的注意。除此之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如阿吉莱拉(2007)建立了多水平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对员工、其他内外相关者、政府合作等多层次影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⑤引入与本土化阶段。从国内研究看,2000年-2005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期,除了对西方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整理外,主要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本土化并进行创新。

(2)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波文(1953)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追求商业利益时,同时遵守做那些根据社会目标和价值观期望的政策、决策和活动方针的义务。麦圭尔(1963)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延伸到经济和法律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②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中去,该定义开始聚焦于企业活动所能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群体上,即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巴拉巴尼斯等(1998)进一步指出企业应该对其任一行为所能影响的人群、社区和环境,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人群或社区生活负责。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迫于社会的压力采取的被动反应,而应该是企业应该具备的额内在品质。

(3)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与道德、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标准等因素融合。它包括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能同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达到“双赢”的效果。

2.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投资的优势

大多数中国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负担”,是从企业的盈利中分离出一部分回馈给社会。这种观点使企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看成对立的两面。事实上,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不是企业的“负担”,反而可以作为帮助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成为我国的企业在经济转型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究竟可以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呢?

(1)加强品牌建设,赢得顾客信任

一项针对全球26个国家25000人的调查发现,人们对企业的好感度不仅仅来自企业的品牌和信誉,更多的来自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注重生态平衡、生态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除了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上,还注重企业是否参与和支持社会公益。以英国的化妆品品牌美体小铺来说,该企业一直坚决反对用动物进行试验,产品的原料都是纯天然提取,品牌强调简单环保。正是企业的环保理念,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公众的好感度,最终征服了消费者。

(2)提高企业利润

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已成为一种趋势。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投资论坛在2012年底的一份报告指出,至2012年,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从1995年的6390亿美金增长至3744万亿美金的规模,增长率高达376%。全球领先的消费产品生产和经销商高乐氏公司,他们投入两千多万美元研发非合成清洁产品系列,虽然该产品的研发费用较高,产品定价比传统的清洁产品高15%,但是相比之下,该公司研发的绿工坊产品在美国天然清洁剂的市场中占有40%的份额,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利润。③

(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011年,索尼公司荣获“201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社会责任”的称号,正是因为索尼公司把创新与社会责任相融合,才推动了它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其中,使企业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创新,这种角度的转换和不断更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3.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影响分析

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长期的战略规划,今天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投资,最终该企业将会发展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1)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指明了方向

管理学注重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管理。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注公众利益等相关理念融入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让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行为的内在约束,以获得持久竞争力。

(2)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为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持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不是纯粹的价值投资,而是价值提升,它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关注利益,还要关注环境、生态效益,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企业能获得社会的信任和相对健康的经济环境,进而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两者结合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体现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企业以自身利益为中心,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长远利益而制定的战略规划。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进行社会责任投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解:

①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5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设置动物福利壁垒来对国际贸易施加影响。文章对动物福利壁垒的主要特征以及对我国出口状况和潜在的贸易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活动最初是由一些关心动物福利的民间人士和动物保护团体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末,英国功利主义哲学JeremyBentham首先提到动物的福利问题,认为动物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1822年,理查德·马丁(Martin)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即《马丁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国也在1850年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1866年由美国外交官亨利·伯格(HenryBergh)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ASP—CA),并推动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动物福利法:《反虐待法》。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我们应该对动物权利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因为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公众开始转而关注生产活动中对动物福利的影响。1965年的英国政府发表的“BrambellRepo~”报告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关注的集中反映。其后,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动物福利间题:Moberg(1987)和Barnett(1987)认为生理指标应该在评估动物福利上起主要作用;Mcglone(1993)同样认为生理指标优于行为指标,因为它们更客观而且更少一些人为倾向性;Duncan(1993,1996)建议动物福利应该和动物感受而不是它们的生理或别的指标相联系。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比如,对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在宰杀时,应当使用高压电快速击中致命部位,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失去知觉,以减少宰杀的痛苦,并且必须隔离屠宰,以防被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不少欧美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特点

(一)合理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把动物仅仅当作人生存的资源发展到保护动物最后提升到了福利保护的地位,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进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动物福利法规。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外衣,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歧视性和隐蔽性

动物福利条款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动物福利标准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强者制定标准,对弱者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实施即使是非歧视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体动物及动物制品一视同仁,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障碍。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如何讲“动物福利支出”,此外,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合法外衣,而且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实施领域的广泛性

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客体目前主要针对活体动物的进口。但有向其它与动物和动物制品有关的领域和上下游产业施加影响的趋势,与动物制品有关的行业,如:餐饮业、化妆品业、医药业、服装业等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和波及。由于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的呼声和抗议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公司迫于国际供货的养殖场采取措施,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不得采用强迫进食等虐待动物的措施,否则将停止进货。

(四)复杂性和争议性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动物保护,又涉及到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动物福利问题有它合理生的一面,但如果以“动物福利”名义来设置贸易壁垒并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上面,那么将有可能使出口国人民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这种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优先考虑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公正,而且这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可能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动物福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大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利用方式

(一)利用WTO有关动物福利的条款限制进口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关于动物福利以一般例外等形式出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规定以一般例外措施、卫生检疫、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壁垒、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的形式,限制进口。欧盟和美国目前正在考虑用不可诉的动物福利保护补贴。

(二)用国际兽医局OIE标准限制进口

国际兽医局的OIE标准有关于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利用这些标准来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达~gJlOIE所规定的标准,否则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无法向WTO提出贸易纠纷仲裁。

(三)用国内动物福利法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对于动物福利一般都有国内立法。这些动物福利法成为限制对外国产品进口的借口。要进口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内动物福利标准,如果外国产品在生产、加工或者屠宰过程中受到虐待,低于国内的动物福利法所规定的标准,就不准进口。

四、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一)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猪注水”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很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自发而生,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12004年在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成的一座38只恒河猴慰灵碑。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类健康献身的动物。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福利意识水平在提高,但总体上仍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动物福利立法进程需继续推进

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外,其他地区针对动物福利立法还相当滞后,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法律。然而在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不但对列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要依法保护。对于一般动物,特别是那些人工饲养的禽畜,也要给予“动物福利”。最近几年,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开始出现针对动物福利的条款,~N2004年12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的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伦理审查”。正在修订和准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写入法案中,但和国际动物福利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系急需完善。

(三)禽畜产业动物福利实施细则不完善

由于动物福利公众意识淡薄及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使得我国禽畜产业的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宰杀方面的实施细则令人堪忧,达不到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我国目前畜禽产业饲养密度大动物生活条件差,运输条件选不到要求。粗暴屠宰等现象普通存在。作为食品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各类动物的生存状态急剧恶化。同时动物异地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量越来越大,这样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不仅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很难经得起国际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经不起风浪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而且对其他动物相关产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对我国养殖业出口的影响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要求保证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避免肉体疼痛和精神恐惧以及享有表达天性等方面的自由,即使在贸易运输的过程当中,也要求每只动物与同类伙伴在一起,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笼舍清洁,饮食和空气充足、新鲜,屠宰这些动物时要单独进行,以免影响其他动物受到刺激和惊吓。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2002年,欧盟国家的一个畜牧产品进口商曾经造访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准备大量购买一批活体肉鸡,但是,这笔生意最终因该公司“不够宽敞、舒适的鸡舍”而流产。

(二)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中药的生产大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原理和神奇的疗效世人皆知。但是,现在许多中药的制药方法却遭到批评和抵制,如活熊取胆。由于是活熊取胆汁,这个过程势必给熊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往往会使熊惨叫不已。虽然熊胆汁在中药用药里疗效显著,但是,这种令熊痛苦不堪的取汁方法却遭遇了不少的批评。又如,我国某著名品牌的龟鳖丸在国外销售时也曾遭遇国外消费者的抵制。原因是该厂在介绍其采用的生产技术时,提到要将野生龟鳖冷冻到零下192℃,这样制成的药品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比直接食用龟鳖的效果要好很多,但这种制药方法在国外却遭到了强烈抗议和抵制,影响其制品在海外的销售。我国中药的疗效世人皆知,但中药的出口却屡屡碰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药动物的福利没有得到保障。

(三)对我国水产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养殖大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水产品产量为4855万吨。尽管我国水产品具有比较大的出口潜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诸多有关规定和法令。欧盟多个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就对屠宰动物有严格要求,其中包括卖鱼者不能将活鱼直接卖给顾客,由商家把鱼放进电箱里快速杀死后才能出售。美国的“濒危物种法案”将龟列为保护对象之一,禁止所有不符合TED(海龟隔离器,装于海虾拖网颈部,便于误人拖网的海龟逃生)装备要求的国家或地区捕获的野生虾及虾类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从1995年至今仍禁止进口我国的虾类产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的一些渔船上没有海龟逃生装置。2002年的“食人鲳”事件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食人鲳”是属于“黑名单”物种,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要求我国有关方面必须对“食人鲳”实施安乐死,否则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

六、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推进动物福利立法

应紧跟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如美国就有“动物福利法案”;英国有“猪福利法案”;欧盟制定了宰杀动物的法规;除欧美之外,亚洲的新、马、泰和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动物福利法规。

(二)积极椎广和宣传动物福利标准

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动物福利要求,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动物福利标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国际贸易壁垒动态,提供动物出口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养殖技术的进步。

(三)改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提倡健康养殖

动物福利壁垒会给出口企业短期内带来成本增加甚至是禁止陛壁垒等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动物是为人服务的,但关键是怎么服务。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企业应改变传统对待动物的观念和作业方式,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人道的畜养和屠宰,在兼顾对动物利用的同时,考虑动物的福利状况。

(四)从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寥寥可数,动物制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三大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食物链质量安全控制常常出现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动物经营者很少考虑动物的福利,而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动物福利标准定得太低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定得过高,又脱离了我国实际,加重经营者的负担,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监测和监管力度,以保护公众健康和动物福利。

第6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卫生检验学是针对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检验、测试和监测食品、饮用水、环境、人体和相关物品中致病因索和相关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建立在现化分析、微生物检验和毒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交叉与应用的学科,它集各种现代测试、检查仪器设备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融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各类健康相关产品和生物材料等诸多对象。卫生检验学是预防控制疾病、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环节。卫生检验学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卫生法规和标准的建立、贯彻提供重要依据,为社会需求提供检测服务,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提供支撑。

近10年来,随着我省各级政府对卫生检验及相关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注重,公共卫生领域监管力度加大,我省卫生检验学科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仪器设备和办公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专业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业务技术培训力度明显加大,卫生检验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级疾控机构的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但卫生检验工作涉及现代各种科学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保证和可靠而稳定的经费来源及支持力度,要真正确保本学科持续发展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人人享有健康服务,还任重道远。

本文从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质量控制四个方面报告如下。

1 卫生理化检验

1.1概述

卫生理化检验是运用物理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代分析仪器技术手段,针对食品、水以及生物与环境材料等对象,对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因素所进行的分析与测试。

1.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非典”之后,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了卫生检验能力建设,开展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规范了检验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卫生检验网络,充实了卫生检验人员,通过各种技术培训,提高了卫生检验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更新和购置了仪器设备,使得卫生检验工作条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明显缩短,标准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2003年,国家颁发了新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2006年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新标准及检验方法的出台,为食品和饮水安全提供了检验技术支撑。

1.2.1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理化检验

1953年,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开始设立卫生组(科),随后其它市县亦成立卫生科(股),开展理化检测。省内高校陆续开设预防医学、分析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为我省培养了卫生检验人才。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退出微量和痕量分析舞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在地市级机构得到广泛应用,色谱光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加速溶剂萃取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在省级机构得到了应用。ELISA等方法被用于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的快速筛查。2003年,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全省各地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年开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参加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工作,并开展治理“矮桌”污染,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自2010年来,按照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的职责要求,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省九地市及相关监测县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的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对18大类食品样品中的有害元素、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和禁用物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近百个,基本覆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系统。全省历年监测任务的完成率和数据准确率均位居全国前列。针对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开展了养殖鱼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代谢物和氯霉素类药物等专题研究,加强了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高了业务能力。201C年来,完成淡水鱼孔雀石绿、肉制品瘦肉精等食品安全监督检测,对奶粉三聚氰胺、食品中塑化剂、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长乐市食用鲎食物中毒事故、福州北冬虫草食物中毒开展应急检测。完成氰化物、毒鼠强、氟乙酰胺和溴敌隆等二十几起鼠药中毒事故的应急检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全国首批保健食品评价机构,开展保健食品中芦荟甙、角鲨烯和皂甙等31种功效成分的检测,开展了原花青素、虫草素、腺苷和洛伐他汀等功效成分的方法研究。开展30余项食物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承担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并参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的重点项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省疾控中心作为全省疾控系统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核心,发挥着业务指导作用,是全省唯一具有保健食品、涉水产品检测评价资质的机构,在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营养与功能、环境健康监测和检测等的某些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专业人员围绕氯丙醇、丙烯酰胺、有机锡、多氯联苯、真菌毒素、贝类毒素、氯丙酯、氯霉素、重金属、洛伐他汀等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保健食品功效因子进行科研立项,针对检测技术等开展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和厅级课题15项,合作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20余项。20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污染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典型食品中氯丙醇污染的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福建医学科技奖,《二嗯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等7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食品中瘦肉精检测技术等约20个项目获得地市级科技奖励。修订了食品中三氯杀螨醇、维生素B1、N-亚硝胺、氯丙醇、黄曲霉毒素和1,3一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约20项,制订了鱼露、蜂蜜等卫生标准或卫生规范7项。合作出版《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等著作10部。全省疾控系统每年举办各类理化检测技术培训班、研讨会8~10次,以加强检验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1.2.2水质与环境理化检验

水质理化检验是了解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已长期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突发饮用水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监测等工作。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安定的民生大事。近10年来,随着理化检验技术和分析仪器的进步,以及对水中化学致病因子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WHO和世界各国修订了水质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按照此标准,饮用水监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这对全省疾控机构的水质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自2004年开始,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以掌握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表明我省农村水质安全问题突出,水质合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水厂的消毒设施或措施不完善,导致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较低。在水质监测的能力方面,省级和部分设区市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水质检测能力较强,检测项目达到九十几项,省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在全国居前列,在2012年卫生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卫生监督技能大赛的水质检测能力比赛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成绩排第五名;在CNAS多次能力验证如水中铅、镉和水中无机盐(四项)等项目检测中,测定结果接均值,处于全国最好水平之列;在2010年紫金矿业水污染物事故的应急检测中,水质检测项目(20余项)与国家疾控中心结果完全一致,为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然而。县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较弱。在42项水质常规检验项目中,平均每个县仅能开展27项(占64.6%)。在仪器配备方面,按全国爱卫办要求调查的27类仪器设备统计,平均每个县仅购置12类,购置率为43.3%。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万分之一天平、恒温干燥箱和酸度计平均每个县仅有一台以上。但其它仪器则不足一台。在被调查的38个县中,只有2个县配置火焰原子吸收仪等较为先进的仪器,县级均未配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和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部分县级机构质控工作待加强,全省38个监测点所在疾控机构中,通过计量认证的仅占81.6%(31/38),未开展计量认证的占18.4%;在砷、氟化物和氯化物盲样考核中,指标全部合格的机构占80.7%。

2010年起,全省全面开展城市饮用水监测工作,疾控机构根据水质卫生监测方案,对市县城区市政水厂与自建水厂的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和城市学校自备供水进行监测。省级机构还开展涉水产品卫生学检验与评价工作。

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省级疾控机构开展居民血、尿、头发和胃液等人体生物样品中有害物的监测和暴露评估,完成了《福建人群体内有害物质蓄积水平的动态》、《五氯酚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影响》、《胃癌高发现场化学病因——微量元素与胃癌病因关系》、《福建省正常人群血清、头发微量元素正常值》、《福州市正常人群血中铅、镉含量监测》、《福州地区儿童血铅水平监测》和《连城铅锌矿镉污染与人群影响研究》等省部级课题研究。

1.2.3公共场所和室内环境理化监测

公共场所卫生涉及环境卫生学的许多领域,包括大气、饮用水、室内空气以及噪声、采暖、采光、照明、公共用品污染等卫生问题。通过监测,可制订与实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评估有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确定相关措施的有效性,以达到预防与控制疾病、保障公众健康的目的。公共场所监测包括作业场所、实验动物环境及洁净区等场所的46项指标。省级疾控机构每年监测10家省级单位的公共场所卫生,项目有甲醛和微生物等8项。还开展医院手术部、保健品厂、饮料厂清洁车间的洁净度监测工作,监测21个理化项目。设区市和县级疾控机构也开展公共场所的卫生检验、卫生学评价。近10年来,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居室装修热的兴起,装饰材料、烹调和吸烟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尤其建筑结构密闭性能的改善,空调的普遍使用,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因此,省疾控机构和部分疾控中心开展了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

1.3卫生理化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凸显,滥用非食用物质、食品掺杂掺假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风险监测和突发事故应急检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全省卫生理化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能力与先进省份尚有一定差距,一些关键检测仪器仍然不足,前处理自动化水平不高,非食用物质排查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能力不足,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随着仪器精密度和检出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生物与环境介质中健康安全指标严控的渴求,国与国之间贸易保护的增加,导致食品中很多指标的检测限由mg/kg降低到ug/kg乃至ng/kg的浓度水平,这导致检测过程复杂。除了丙烯酰胺、多环芳烃和真菌毒素等传统食品化学污染物问题外,当前我国禁用化学物质滥用情况尤为突出,这给我省食品理化检验带来较大压力。

水质检验方面,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普遍偏少,分析自动化水平不高,检验项目离国家的规划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县级实验室。水质污染事故应急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省水质安全和检验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开展较少,在水质检测标准研制上的投入不大。随着涉水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新的卫生学问题不断出现。个人生活用品和药物的广泛使用,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这些新的挑战都要求疾控机构开发多残留、超痕量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平台,进一步做好科研技术储备。

目前公共场所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缺乏、不完善,法规、标准和检验方法之间不够配套,甚至时有错误。某些卫生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全省从事公共场所监测的技术人才偏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经费投入少,监测设备偏少,购置、更新和维修困难。这些因素影响监测质量和速度,在基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1.4卫生理化检验趋势与展望

食品卫生检验学科将从食品安全与营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监控技术人手,配合国家和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规划的要求,瞄准和跟踪国内外先进检测监测技术手段,大力加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有害因素、功效成分的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提高检测方法的通量、精确度和灵敏度等,继续加强快速筛查方法的研究应用,建立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

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新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GB5749-2006全面实施,该标准大幅度增加了检测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新增71项指标,而且一些对健康危害较大的铅、镉、砷、四氯化碳、硝酸盐氮等指标限值更加严格。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5750-2006的要求也更高,对仪器投人、自动化和试验消耗品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对饮用水保障工作的重视,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设施和检测设备的改善,人员技能和队伍素质的提高,饮用水检测工作将明显得到提升,检测质量再上新台阶,为饮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今后主要工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的重视,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做到监测仪器数量合理、人员操作熟练、维护管理科学。要增加监测人员的数量,加强培训,提高人员能力与素质。配合实施《国家健康行动计划》,开展对居民生活区以及公共场所PM2.5的监测。加快研制现场实时监测仪器,建立规范、快速的监测方法,完善和提高现场实时检测技术,适应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求。开展空气有机污染物的系统监测和研究,开展室内环境和公共场所污染来源、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建立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

2 卫生微生物检验

2.1概述

卫生微生物检验通过对食品、水、环境、物品及人体等载体中有益和有害微生物进行规范的检验和监测,微生物检验既集成了各种现代分析技术,也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从而形成从外部到内部、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评价的完整的检验方法技术体系。

2.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分别南原省卫生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承担,环境卫生微生物后由省环境卫生监测站承担,1983年,这两项检验工作合并到原省卫生防疫站。各地市防疫站也组建相关科室承担该工作。1976年.1984年间,检验人员在工作环境相对简陋和信息相对闭塞的条件下,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眢情况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霉菌和真菌毒素检验研究较为深入。1984年,我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公布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科得到重视,人员和设备等投入明显增加,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检测的自动化、仪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工作呈现出全面、快速、定量的发展趋势。

1984年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如完成1985年永安冷饮沙门氏菌中毒、1994年某大宾馆群体细菌中毒和1996年某中专学校数百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等数次食物中毒的应急检验。2000年前后,各地检验机构在人员、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特别自2000年省疾控中心加入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全国同行认可;现代检测设备也有所配备,如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细菌生化快速筛选仪。各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省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能力验证通过率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开始,多次举办了影响力大的全国性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包括乳品抗生素残留、维生素、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肠道致病菌、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香港海鸥菌等的检测。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方面贡献较大,制订了GB4789.4—2010、GB/T4789.7-2008、GB/T4789.29-2008和GB/T4789.30-2010等标准,研制了蜂蜜中嗜渗酵母菌的检测方法。这说明我省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能力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自2009年后,随着《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职能的调整,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有所减少,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逐年上升。全省举办了生活饮用水、化妆品、饮用天然矿泉水、公共场所、空气洁净度等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对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进行了宣贯,基层机构环境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了规范。在满足环境微生物检验需求外,在沙溪口蓝藻污染事件、天然矿泉水微生物检验方法等饮用水污染事件中。我省也体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所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率较高。省级单位在全国能力验证考核中获得满意结果。开展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监测工作,2010年省级机构获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清洗、监测评价资质,可开展集中空调清洗效果的卫生监测。

2.3微生物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全省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水未经消毒出现的微生物问题,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仅为50%,县级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质控水平亟待加强。虽然卫生微生物检验是基层卫生检验机构普遍开展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偏少,仪器设备配置不足,自动化程度低且更新维修难度大,与国家规划配置要求差距不小。检验人员较少、部分为兼职且业务素质不够高;基层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多,奖励机制不灵活、待遇较低,工作量较大,重复性工作多,开展更高层次研究的机会小,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都造成基层单位检验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不断发生的突发事故应急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机构疲于应付,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病因查明率低。

2.4卫生微生物检验发展趋势与展望

卫生微生物检验是保障食品、水等健康相关产品安全和公共场所卫生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卫生微生物检验的作用,运用和开发各类检测新技术,满足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行业发展的需求。卫生微生物检验正朝着简便快速、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自动化、标准化和无损检测的方向发展,以指示菌代表致病菌及其毒素存在的方法已被直接检出致病菌或其毒素的方法所代替。发展绿色检验技术,研制新型检验仪器和方法已成潮流。食品微生物学重点运用基因分型技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检验技术,提高致病菌DNA溯源能力,应用免疫学方法拓展生物毒素的研究领域。配合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跟踪国际国内检验技术的发展潮流。推广应用核酸技术,发展实时在线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病原菌的精确定量和溯源技术,为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和食物中毒的诊断服务。食源性疾病监控研究的重点是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和从食品生产到销售多环节的全省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在研究食品中危害因素与暴露水平的基础上上,找出食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阈值。

3 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

3.1概述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保健食品功能学是研究保健食品中活性(功能)组分与机体相互作用,并阐明其作用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3.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工作与国内先进省份一样,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未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能够开展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第一、二阶段全部以及第三阶段部分项目的评价工作。我省食品毒理学学科发展偏向应用性,目前,全省仅省疾控中心从事食品毒理学检验,检验工作朝着更加严谨、规范的方向迈进。省疾控中心多次参加实验窒能力验证.均获得优秀的成绩。与应用毒理学所取得成绩相比,我省在食品毒理学科研、跟踪国内外最新进展方面,略有不足。

健康相关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包括化妆品、消杀产品及涉水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我省消杀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发展多年来一直稳步发展,常开展的项目有急性经口毒性、经皮毒性、皮肤刺激、眼刺激、阴道粘膜刺激和皮肤变态等试验。化妆品和涉水产品卫生毒理学检测项目开展较为齐全,但社会委托样品较少。

我省依山靠海,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毒理学检测有其特殊性,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毒素中毒在食物中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尤为常见,毒素种类和中毒事故数量呈增加趋势。常见生物毒素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雪卡毒素和毒蕈毒素等,中毒食物品种有河豚鱼、织纹螺、贻贝和毒蘑菇等。目前全省开展海洋生物毒素毒理检测的机构仅少数几家,但在检测的规范化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我省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卫生部认定的全国首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能开展免疫力增强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和抗氧化等2l项功能学的检验与评价。

我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卫生毒理学、保健食品功能学科研工作的重视,在全国保健食品功能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做出不少贡献。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与功能因子关键检测技术》子课题、国家药监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等多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方法改进等科研工作。注重关键毒理学技术的攻关,开展了肺癌胃癌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癌症早期筛查生物标识技术、致癌化学物的筛查方法和遗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申报了致癌物筛查评价技术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其中《p53、GADD45a基因表达水平在评价食品化学物致癌性中的应用》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二丁基锡对人羊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得省卫生厅青年科研项目资助。在《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卫生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论文约10篇。

3.3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疾控机构卫生毒理学工作无归口管理和技术指导部门,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会议,缺乏沟通渠道和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少,业务技术提高慢。全省从事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的人员不足,学科发展不快。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卫生毒理学检验除少量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测外,大部分工作都是社会第三方委托检测,属于市场调节行为,而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全部为委托检测服务,以一类公益性机构从事第三方检测存在一定困难。中毒事件应急检测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检测工作不够规范。部分实验动物和有证毒素标准品难以获得。应用毒理学技术发展缓慢,未能跟上世界范围内毒理学学科前沿的迅速发展,毒理学检验分支学科的科研工作受到制约。2010年开始,国家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机构资质审批机构与检测机构行政主管机构属于两个部门,导致协调沟通难度加大,对检测工作产生不少影响。

3.4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毒理学试验方法朝着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方向发展,研究更灵敏可靠的评价方法、指标以及筛选敏感动物、器官和组织已成主流。保健食品功能学试验方法将向指标客观、定量、更加注重人体试验方向发展。卫生毒理学发展趋势是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环境基因组学到环境表观基因组学、从描述毒理学到预测毒理学。我省卫生毒理学科研究新方向包括开展病理常规指标量化、化学毒物联合毒作用研究,建立毒性病理学的标准检查程序和诊断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研究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的毒理学新方法。

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在立足于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满足群众保健需求、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功能的定位将更加注重调节机体功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针对特定人群,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功能的设立更注重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功能评价方法和判断标准将更加科学、公认、可行。我省将重点开展药食同源植物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推广应用GLP规范,研究新型吸入染毒装置,开展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围的研究。开展人体试食试验规范化、动物试验条件控制、样品前处理的科学性及规范化、生物毒素毒力检测方法的国产化和规范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经验探索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开展对我省影响较大的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估工作。引进基因芯片、基因测序、基因扩增、分子杂交、单细胞凝胶电泳、图谱图像分析、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

4 质量控制

4.1概述

卫生检验机构为卫生执法、疾病控制和健康相关产品服务,因此卫生检测的生命在于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随着社会各界法律意识的增强,检验机构间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服务效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近年来得到很大重视。通过对人员、环境、设备、物资、信息等技术资源加以管理和控制,使抽样、样品保存、前处理、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检测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最终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并持续改进,使检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全省卫生检验实验室共91家,61家获得实验窒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厦门、南平、泉州和三明等9家机构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原省卫生防疫站于1994年成立了质管办,负责计量认证等质量管理工作,1996年获得省级计量认证,2005年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2010年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2012年获得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至2011年底,省疾控中心共参加CNAS的35次能力验证活动,涉及食品、化妆品、水及涉水产品等,参数80多项,满意率为96.3%。还参加国家药监局、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组织的质控考核。食品中黄曲霉毒素(4种)、氯丙醇、氯丙醇脂肪酸酯和氯霉素的国际比对考核,均获得“满意”的结果;省疾控中心多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监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食源性致病菌质控考核和能力验证,参加美国ERA水中菌落总数国际比对,结果为“满意”。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得到提升,已被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摆上重要议程。为提高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省疾控中心多次举办疾控系统质量管理培训班,同时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水质和食品检测的比对工作,包括铅、铁、锰、氟、亚硝酸盐氮、二氧化硫、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致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项目。省疾控中心组织了全省食品检验机构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考核。2011年起作为微生物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单位,组织全省108家食品检验机构(疾控、质检、农检、药检等系统)参加了菌落总数实验窒间比对。厦门、龙岩、三明等部分地市疾控机构针对辖区内机构开展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实验室除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每年均制定内部质控计划,在理化检验中采用加标回收率、平行试验、空白对照、实验室间比对复测、阳性样品重复测试等多种方式;在微生物检验中通过培养基质控、关键试剂验收、阴阳对照等多种方式确保检测结果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配合国家制定了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方案。

4.3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①开展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和内部质量控制等质控工作的经费缺乏来源。②检验人员质量意识还不够强,质量控制工作不够规范,未能充分考虑从采样到检验以及报告出具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针对胜不够强。③体系文件规定与实际检验操作协调性不够强,甚至脱节。④与质控工作相关的有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畅通,物资保障不及时。⑤缺乏激励机制,检验部门和人员参加外部质量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隋绪。⑥质量控制活动覆盖的项目不够广,未覆盖到子领域,公共场所监测、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验证活动少。⑦对能力验证结果的分析总结不够,尤其是出现可疑或不满意结果时,对原因分析的深度不够。⑧年度质控计划落实不彻底,质量监督员和内审员在本部门检验质控中发挥的作用不够。

4.4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当前质量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无论是较之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需求、政府对实验室监督管理的需求、还是对于新领域检测技术的需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引进智能化纠错程序。利用统计技术对检验过程进行连续监控,对输出质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过程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针对重要的、薄弱的检测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参加国内外的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选择性参加国际性比对活动。能力验证的产品将由单一的食品、水质扩大到卫生检验的各个领域,如公共场所、室内环境和集中空调清洗相关卫生指标或者标志物。注重实验室日常规范化的管理和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把外部质控所用的技术措施应用于日常检测,减少质控给检验带来的风险。努力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全省性实验室能力验证与比对活动,鼓励参加国际性质控比对活动和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推动县级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规范检验检测工作,规范检验人员行为,提高检测质量,保证各项检验出证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I生。促进质量控制考核工作标准化、常规化,以平常的心态同等对待质控考核和日常检测工作,对于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学习质量控制先进技术,建立适合我省卫生检验实验室间比对样品制备的管理体系,满足质控考核需求。要注重采样、样品流转、前处理、样品检验、数据处理、数据审核、检验报告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 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面临的挑战

5.1经费投入少、仪器设备不足

政府对卫生检验实验室的投入明显不如其它系统同类检测机构,公共卫生经费中用于卫生检验的比例也较低,缺少专项工作经费。检验收费标准滞后,有偿检测服务收入低,不少项目是赔本检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各级疾控机构开展检验技术储备、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均有困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是开展卫生检验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疾控中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器设备老化、不足和缺乏的现象,省级机构虽然接近国家基本的设备配置要求,但近一半市县级机构达不到国家要求,这已成为阻碍和制约全省卫生检验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气相色谱仪、蛋白质分析仪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等仪器使用时间长、老化现象严重。旋转蒸发仪、冷冻高速离心机和超低温冰箱等常用前处理设备数量不足,使实验室难于应付日益繁重的常规检测和突发事件应急检测。省级疾控中心缺乏低本底α、β测量仪、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快速检测设备(Filta-Max xpres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等必要的仪器设备,使得水质全分析检测能力达不到106项的要求。用于非法添加物检验检测的高端仪器设备仍为空白。

5.2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检验人员数量不够、结构不尽合理、培训机会少,人员业务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检验市场需求和国家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人员在开展新项目和掌握新设备方面面临困难。人员年龄比例不够合理,有的机构高龄职工比例较高,而有的机构则青年人员比例偏高。学科带头人、高水平领军人物少;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论文水平和质量待加强。对检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挖掘不够。

5.3对卫生检验学科认识不够

现代卫生检验对仪器设备、物资和人员投入要求越来越高。卫生检验工作如未科学合理安排和管理,将可能是投入多、产出少,这影响到决策层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再投入。实验室建设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不到位,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资源共享利用难。部分设备利用率偏低,甚至长期闲置,产出低下,进而影响到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设备维修更新经费不足,大型仪器设备投入后,缺乏后期维修经费来源。在检测能力建设上缺乏统一规划,未充分考虑地区和需求的差异,应建设区域性实验室,分工发展各自优势的检测领域和项目。

5.4学科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够

检验人员多满足于简单按照国家检验规范或标准进行检验,方法验证等研究工作开展少,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不够。食品卫生检验研究较多,而公共场所监测、饮用水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较少。卫生检验人员科研创新精神与大学、研究所等机构相比有较大差距,科研立项少,论文深度不够,卫生检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综上所述,就我省卫生检验总体能力而言,不论是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水平、检验项目,还是专业技术队伍,都难以满足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6 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工作方针,以人为本,服务于疾控工作的大局,全力满足社会需求。深化改革,实现疾控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利用,建立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卫生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为全省人民的健康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发展思路要正确定位、机制要创新,卫生检验部门本质上还是检验服务机构,在业务开展、服务、管理等方面应考虑社会第三方中介组织的特点,实现检测的公正、准确、及时、科学、高效。多探索多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卫生检验机构持续发展的制度和工作模式。

6.1增加投入、改善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

当今检测水平和效率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先进可靠的仪器设备,各级疾控机构卫检经费都存在较大缺口,仪器设备更新、维修费用不足,基层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下滑严重。政府部门要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增加投入,提高检验人员待遇,改善仪器装备和设施条件。

6.2加强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性较强,人才是卫生检验学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检验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具有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职业道德高尚的检验队伍是保证学科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提早做好检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重点着眼于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培养,鼓励在岗学习,强化学科带头人作用和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要立足于已有人才队伍,同时有重点地培养领军人物,鼓励课题研究和科研协作。争取优惠政策和提高优厚待遇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从事卫检工作。

6.3研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评估亟需检验技术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饮用水关键指标检测方法研究,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做好技术储备,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饮用水监测和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验服务。针对我省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开展自主检测技术的开发,如贝类毒素、蘑菇毒素、剧毒鼠药和易被误用的剧毒中药材和野生植物的检测技术。开发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的便携式仪器或技术,满足卫生监管监测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6.4开展标准制(修)订,为卫生执法服务

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和地方食品安全、饮用水等标准的制(修)订,使已有成熟、较为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牵头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卫生规范。鼓励参加其他机构的标准制订活动,通过方法验证、比对等形式,来做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储备工作,走出加快检验能力建设的新路。

6.5加强技术交流,促进机构间的合作协作

加强与其他行业、部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先进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实验室资源向社会开放。扩大国际间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培训。

第7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提要] 近年来,一些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问题大量存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本文首先运用相关理论模型,对产品责任的界定问题和产品质量信号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借鉴了国外关于产品市场政府管制的经验,基于此,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条件下,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出现市场均衡配置无效。面对市场配置的失灵,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市场中的信息传递,由于信息传递的高成本以及经济活动监测的困难,就要求政府管制发挥潜在的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有关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食品质量问题频频发生,事件数量和危害程度日益呈上升趋势。例如,安徽省阜阳市的“假奶粉”案件;浙江省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再如,广东省中山市 78人因食用带有甲胺磷农药残留“蔬菜”而食物中毒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洛)的猪肉,浙江省杭州市 60多人食物中毒和广东信宣县百余人食物中毒案件;青海西宁铁路一中学生食堂和北京某小学集体食堂因加工和贮藏过程中食品卫生措施控制不当,分别造成 105名中学生和 100多名小学生食物中毒。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涉及的总人数约2万~4万人,但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0%,实际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是 20万~40万人(徐寒梅等,2003)。

另外,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4年的最新抽检结果显示。我国一些产品质量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例如,冰淇淋、雪糕、山葡萄酒的合格率不及 60%;童车的质量合格率仅有25.8%;汽车灯具和电热水壶等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也不到80%。详见表 l。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些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问题大量存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似乎生产厂商没有动力去采取防范和改进质量的措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严格的损害责任;另一方面是并没有因为产品质量而带来需求的减少。实际上这在现实中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则是关于产品责任的界定问题;二则是质量信号的有效性问题。

二、产品责任界定的模型分析

产品责任的规则是厂商和消费者之间风险配置的机制它决定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风险和所承担损失是如何分配的。实际上,我们所要解决的就是在可选择的责任规则下的配置效率问题(Spulber,1999)。

1.产品市场中的严格责任

我们首先来分析消费者的福利函数设定。假定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q和 Y,其中 q是承担一种随机货币损失为 L的商品,y是一种可数商品;同时,消费者是风险厌恶的,他的效用函数 U(q,y)是凹性的;再者,购买 q商品的损失只有在交易完成后才能够被观察到。因而,消费者可以购买的 Y商品就为:y…W Pq L,其中P是商品q的价格。

就购买q商品的货币损失 L而言,它的函数为 L(q,z e),q表示购买商品的数量,z表示产品质量水平,e表示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并假定 e的概率分布可知,概率密度函数为H(e),h(e)=dH(e)/de,eC-(0,oo)。同时,损失 L将伴随 q递增,伴随 z递减,伴随e递增。

在对厂商执行严格责任的条件下①,可以作为一种完全的意外合同,将所有的风险转移给厂商,此时消费者处于完全保险状态,所以如(5)所示,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生产成本加边际预期损失。同时,如(6)式所示,厂商的边际防范费用(即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支出)等于产品失效造成预期边际损失的减少。实际上,严格责任就是在没有明确风险分配协议的情况下最优地分配风险,从而达到社会的最优产出和厂商的最优质量防范。

2.产品市场中的有限责任

厂商常常只能够以其资产为限对消费者损失承担有限责任,下面我们来看,当厂商承担有限责任时的市场均衡。首先界定 e(q,Z)为损失等于厂商资产时的随机参数,那么L[q,Z,e(q,Z)]=A,其中A为厂商资产。假定,消费者既不能通过保险市场,也不能通过与厂商的意外合同安排获得完全的损失补偿,也就是说消费者获得损失补偿最多只能以厂商资产为限,同时这又取决于随机参数的变化。

得出消费者的预期效用为:

则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大于边际成本和预期的边际损失之和,不符合(5)和(6)式中所表示的社会福利最优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厂商对提高质量的行为的不可观测性,在有限责任条件下,厂商并不具有充分防范的动力,如果考虑到保险市场的不完善,那么消费者将不得不承担厂商的风险转移。另外,以厂商资产为界限的责任承担,则意味着潜在责任在超过厂商的承担能力时,所谓的侵权法律效应将受到抑止0,消费者将更加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考虑到诉讼成本高昂问题,那么诉讼费用也将是责任规则设定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自然,在厂商不具有防范动力,其行为难以被观测,在一个缺乏责任且不会造成市场“稀薄”的条件下,政府的严格责任规则设计将是减轻信息约束和维持市场运行的有效方式。

现实中,严格责任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Weidenbaum(2002,第 86页)将其归纳为三方面的原因:除了以上我们所谈到的市场配置效率的原因,即厂商以最佳的状态去降低成本和进行事故防范之外,还因为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应该得到补偿,并且这种损失的补偿应该扩展到从产品中获益的人们。

三、产品质量信号的模型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是产品质量的体现,即价格完全作为产品质量的体现。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这一前提将会发生扭曲。更有甚者,如果是基于一次性博弈的考虑厂商就有可能会不断地转换交易的场所或自己的身份,自然也更加没有动力去改进质量,出现“劣质品驱逐良品”的现象。即使在一次性博弈中,如何使价格作为质量的信号发挥作用,这种机制也是存在的,即创造一种厂商无动力去欺骗也不敢去欺骗的市场运行机制。Salop和 Stiglitz(1977)设计了在一次性博弈中,通过信息持有者对无信息者的正外部性,创造一个激励相容的环境,来迫使厂商改进质量的模型该模型对政府管制的角色定位具有极强的启示性。

假定在一个时期内,已经有 e部分的消费者掌握了完全的信息,且 e为外生的。z表示质量,z=l时,表示质量优,则生产成本 Cl>0;z=0时,表示质量差,则生产成本 1)。

当厂商提供质优商品时,厂商利润为:

时,厂商提供质优产品的收益大于提供质差产品的收益时他才有改进质量的动机,使 z=1。 从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当价格足够高时,厂商才有动力改进质量。较高的价格能够保证厂商的收益,如果提供质差的产品,厂商必将付出较大的市场损失,此时提供质差商品的动力相对减弱。基于此,当市场中有 e的消费者掌握信息时,对于无信息的消费者而言,价格高就是一个质优的信号。

如果说厂商定价为 P=0时,,此时厂商提供质优商品。如果消费者的对该商品的偏好强,愿意支付高价格(p-~0),同时掌握信息的消费者比重较高,那么就会达到我们的初衷,即厂商既无动力去欺骗,也不敢去欺骗。这时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如果 e值越高,则厂商更有可能提供质优商品。这说明提高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持有量,将有利于防止假冒伪劣。这也就是说如何提高 e的正外部性,将有利于全体消费者。不难看出,政府通过采取促进信息的搜寻和传递的政策行为,例如,出版消费者报告、产品质量曝光等行为,强化了产品质量信息的有效性,将有利于提高掌握信息的消费者比重,将有利于抑止厂商生产质差商品的企图。

四、我国产品市场政府管制的定位

在上文对相关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借鉴国外对产品市场管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国外产品市场管制经验的借鉴

在美国,消费产品是受到有关政府部门一系列的规章来进行管制的(主要规章见表2),这些权威的政府部门包括食品和药品管理局(H)A)、农业部、联邦贸易委员会和交通部但是,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是最具有广泛职责的。他们的分工是: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和农业部管理食品、烟草、药物和化妆品;环境保护局管理农药;财政部部分管理轻武器和酒精;交通部管理汽车;其余的多达1万种以上的产品经国会授权消费品委员会管理。

总体来讲,在美国市场上政府对于信息披露的各种规章是相当严格的,任何产品只要呈现出对个人形成伤害或死亡的不合理危险,就可以通过法院的命令给予查封和定罪。同时,对于信息披露的监督也是广泛的,例如,在广告内容的确定上,中介机构和消费者家庭参与到对广告内容的判断上。另外,消费者委员会通过广泛的授权④,使消费者积极地参加到委员会的活动中来,可以说是对厂商的行为形成了更加广泛的监督。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促进下,已经引起了企业对预防潜在风险发生的高度重视,例如,许多企业采取的自愿惩治做法,减少可能产生的不利公告的弊端(详见表 3)。这些充分显示了在一定市场竞争基础的条件下,通过政府严格管制和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可以形成厂商、消费者、政府、中介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促进信息披露的局面。因此,结合我国市场的现实,在产品信息披露管制方面的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在加强政府对严格责任规则设定的同时,注重发挥消费者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对厂商在信息披露上的有效激励。

2.政府管制定位一:严格我国产品市场责任

我国产品市场具有垄断性较强、容量超大与市场发育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也是对中国市场条件的一个基本判断。发生在食品、药品市场中对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案件,就充分地证明了上述判断。同时,这种市场特征也演化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中国市场上的特殊表现。

虽然存在逆向选择,但是市场并没有直接表现为萎缩的势头,反而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厂商生产的产品可以不断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并在不同消费水平的市场上达到符合厂商利益的“分类均衡”,同时,厂商还可以不断变化自己的名称,以不同的身份在市场上出现,自然收益并没有因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减少,但是所有的损失自然由消费者承担。可以说,中国市场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充分地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势力(market power)的紧密相联。信息的拥有者总是有运用市场势力的企图,企业可以通过“销售”和其他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搜寻成本的人群中发现这种市场势力,反复实现这种在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的优势能力。

另外,在道德风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隐藏行为和隐藏知识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行为规范,厂商的预期都是集中在短期收益上,同时,消费者也在“不得不”的情形下表示认同,并形成了彼此间的“默契”。实际上,这些所有的“分类均衡”和“默契”都是建立在不考虑消费者福利的前提下的,似乎我国的消费者具有世界上最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近期的假火腿、假奶粉等恶性事件中就可窥一斑。虽然我国没有一个完善的产品保险市场,诉讼的相对成本又很高,但是对厂商的责任约束又是最为有限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不对称难免会出现,但是市场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后果,并直接影响着市场行为。因此,面对中国特有的市场现实,市中严格责任的设定就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了,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严格责任规则的设定,对厂商的质量防范行为进严格约束,构成严格信息约束,最终实现在考虑厂商和消者利益基础上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3.政府管制定位二:强化产品质量信息披露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市场信息的正外部性是极其有限的。政府管制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市场准入上,试图通过一定的质量标准的确定达到市场信息有效性提高的目的实际上,质量标准的滞后性并没有带来产品质量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由于市场准入限制所带来的“垄断”极大地限制了市场本身竞争性的发育,使得厂商更加没有信息披露的动力。相应地,政府作为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的职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政府向消费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另外,由于中国市场存在分割现象,各地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造成公共市场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成本过高。表现出政府没有信息生产和传递的动力,而更多关注于“准入”的管理。因此,政府对产品信息披露管制重心的调整和平衡,并探索出信息搜集和传递低成本的管制模式,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注 释 :

①现实中,对严格责任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不存在交易费用(即不包括信息的搜寻成本、合同履约的成本等)的前提下达成的完全意外合同,或者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消费者能够获得全部的产品保险。

②实际上,产品的召回制度就是对这种潜在责任在超过厂商的承担能力风险的有效防范。

③这个独立的管理机构是在 1972年出台后成立的,使命是“保护公众免遭不合理的消费产品带来伤害的风险”。委员会为消费产品建立安全标准,禁止呈现过度伤害危险的产品,以及制定消费产品从制造到最终销售整个过程的基本政策。

④消费者安全委员会规定任何“有兴趣的人”都能够要求该委员会展开一次、修正或取消一项消费产品安全标准的行动。安全标准涉及产品的性能和内容,以及成分、设计、结构、加工、包装和标签等。事实上,消费者委员会运行是高效的,它管理了1万多种产品,但经费预算也只有环境保护局的1%。

参考文献

1.Salop,S.,andStiglitz。J.“BargainsandRip—offs;AModel oMonopolistically Co mpetitive Price Dispersions.”Review of Ec0l1omistudies,October 1977,44(3),PP.493—510.

2.spul ,D.,余晖译:(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第8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国际电子商务;商务英语;校企合作;创业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传统商务与网络技术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外贸的主要手段。自2006年我国电子商务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以来,每年均以高于70%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已达15万亿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电子商务突显了自身低成本、高效率、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

艾瑞咨询的《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及薪酬研究报告》显示,电子商务行业已经成为高薪行业,企业间电子商务业务(b2b)人员月平均收入水平达6800元。

电子商务行业已呈现薪资起点高、增长速度快的特点,从业人员人才缺口将持续走高,仅2008年我国企业新增电子商务用人需要即超过230万,预示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宽广。

根据对我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2003~2006级毕业生的调查,在已就业的学生中,有70%~80%从事与国际电子商务有关的工作。部分学生由于业绩突出,二三年内就被提拔为业务主管,甚至有的已经通过该途径创业成功。

各种信息表明,国际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式,国际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强劲。作为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并且有能力探索培养国际电子商务人才的途径,高职院校开设国际电子商务课程势在必行。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两年的专业课程教学,笔者拟提出国际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构想。

教学内容

教材选择培养国际电子商务人才要以实践为主,以技术为辅;以达到商务目的为主,以构建商务平台为辅;以商务英语交流为主,以外贸基本知识为辅。这样筛选下来,就出现了教材很多但却无从选择的尴尬境地。电子商务的教材多以技术为主,如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网页制作、网络安全等;电子商务英语教材也多以计算机网络英语为主,涉及外贸的很少。少数几个国际电子商务教材,多以外贸知识电子化为主,而外贸英语则较少涉及,传统的商务英语教材涉及的商务活动与电子商务在手段和实现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教材可不必局限于一本书或者纸质教材,笔者推荐上海对外经贸学院章学拯的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精品课网站。该网站对各种外贸软件应用、中国电子口岸、网络支付、电子磋商、电子报关报检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尤其是电子磋商、单证模拟软件等的视频可以给学生提供十分直观的认识。在开发信等函电往来方面,推荐中国海关出版社的《小小开发信、订单滚滚来》和《外贸技巧与邮件实战》、外贸之友网站(澳大利亚人创办,可以对读者提供的外贸开发信进行修改),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电子商务开发信、商务往来的e-mail写作有更好的认识,这是国际电子商务的敲门砖,在整个国际电子商务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还可参考阿里巴巴公司编著的《e时代外贸英语》,为学生在函电特别是网络口语方面提供素材。在商务方面,则可以借鉴中国海关出版社的《出口营销实战》,其中大量的通过互联网寻找目标客户、实用出口营销网址、外贸人员的实践经验都可给学生很好的启发,使学生学到非常实用的国际电子商务知识。总之,教材的选择应突出外贸的电子化、商务英语的网络化、互联网技术的弱化。

网络资源在学期初,就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外贸论坛、btob网址、博客等资源。如“福步外贸论坛”被誉为外贸第一论坛,每天汇集的专业贸易人士超过2000人,其中有许多专业人士的心得体会、案例分析、专业英语等,是外贸人员必看的论坛;“龙之向导”可提供各国黄页、各国搜索引擎、各国主要外贸btob平台、各种外贸学习资源等等,是外贸网址集大成者;“阿里巴巴论坛”及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公司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龙头,btob的老大,正在不断发展,是国内最重要的电子商务平台,在中小企业中非常有影响力,论坛资料很有指导意义;外贸精英网尤其是其贸易网站资源也很丰富;“中国国际海运网外贸论坛”拥有领先的海运交际网络,专业打造海运界最大的网上俱乐部,在物流方面优势明显。至于btob的主要网址,tradekey、globalsouces、阿里巴巴等介绍的就更多了。关于电子单证的制作,世格软件教学平台的介绍非常详细。这些资源可使学生不经过实习就能懂得不少外贸的经验和教训,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领悟力强的学生还可以结识许多朋友,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人脉基础。

电脑技术手段做网页的软件,如dm、html等能简单地应用,掌握静态网页的制作方法足矣,因为绝大多数btob网站都是静态的,至于复杂的后台程序知识不是该专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pdf的制作与应用是外贸实践中很重要的,各种im工具,如外国客户常用的skype、msn、yahoo、messenger等使用很少。教学中不但要求会注册使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这些工具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使学生敢于与外国人进行语聊和视频对话,培养学生与外商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能力。各种搜索引擎,特别是google的使用及seo(搜索引擎优化)与adware广告等的运用,可视学生的程度而定,避免陷入技术泥潭。在这一类教学中,应把握电子商务的目的,千万不可陷入追求高端电脑技术的误区。

教学特点

(一)教学地点和设施

如果教学条件好,应设置电子商务实验室,保证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能上internet最好。国际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优秀的教学模拟系统加以辅助。参照上海对外贸易学院its系统,外贸模拟应用软件应强调:(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自己组建公司,自己发盘、还盘,磋商合同等。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2)全程各环节的模拟,从网上找客户、价格磋商、签订合同、制单等等,进行全程电子化操作,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3)教师的全程监控和实时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学生只是一味地去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很多时候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就像工厂师傅带徒弟那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4)教学软件的信息丰富、即时更新,可使学生真正感受外贸市场的激烈竞争,创造出完美的模拟环境。

如果不具备价格昂贵的电子实训室与电子模拟软件的条件,至少应保证教师的电脑上网演示。各种搜索引擎的技巧使用和优化,paypal等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各种im工具的应用等必须给学生演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国际结算课件、通商汇的电子口岸模拟教学软件、世格软件模拟操作系统等,可使学生快速融入各种单证的学习,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尤其是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国际结算课件,将信用证复杂的步骤讲解做成flash动画,可以清楚直观地将信用证的流程解释清楚,学生看两遍基本就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而如果照书本讲解,很多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

任务法就是将学生分组,不断地给他们布置任务,完成一个任务加一定的分数,完成最后的任务给一定的奖励。就像现在很多网络rpg(角色扮演)游戏那样,不断分配任务、不断完成、不断升级、不断获得奖励,使人陶醉其中。根据国际电子商务的特点,可将一整套交易行为进行划分。比如,第一步,让学生到企业获取产品资料、报价单;第二步,让学生熟悉产品,掌握中英文说明、型号、规格、产品海关归类编码、英文所属类别、中英文别名等;第三步,到搜索引擎、btob网站寻找客户,然后发一封开发信;第四步,如果有回应的话,进一步通过e-mail、skype等,利用商务英语与外商进行价格、质量等条款的磋商;第五步,合同条件确定,运用easytodo、起航货代软件等外贸单证软件制单。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能力差别很大,有的第一步就不愿做或不敢做,敷衍了事,后面的任务就很难展开。而有的学生一开始就积极努力,打电话联系厂商,亲自到外贸工厂与供应商联系产品,熟悉产品后,在各大搜索引擎及外贸btob平台上宣传、查找信息,进行洽谈,到最后完成制单。甚至有的学生做了网址进行产品推介,有的保存了大量与外商磋商的英语素材。因此,英语能力的差别是任务完成水平差别的主要原因,主动创新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在网络上演示、实施的,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搜索引擎的各种技巧、优化推广、商务英语即时工具的使用等等,都是网络即时教学,每次课都是直播,内容总是在变化,这是书本无法提供的。在学期初,就可让学生熟悉阿里旺旺、msn、skype、雅虎通等,要求他们主动与外商交流,交流记录多的给予加分。另外,hotmail,gmail等著名的e-mail网站都应要求学生注册,所有的作业、测试都应通过e-mail进行。要建立班级qq群,共享课程相关资料,博客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对学生引导和传授知识的效果。

突出英语教学对于国际电子商务课程,互联网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英语是这门课程的特色和灵魂。熟悉外贸产品、进行开发信的写作,在msn、skype、e-mail上的交流,在google、yahoo等英文引擎上的搜索等,都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在这方面,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例、句型,让学生模仿练习是很重要的,互联网上的大量英语学习网址、im即时工具提供的与外国人聊天的平台、外国的论坛、博客等都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国际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是:(1)单词不多,但产品的英文名称、规格、标准、型号等有一些较难的词汇,如纺织材料就有很多专业词汇需要熟悉。教师应根据当地外贸优势企业的产品,归纳总结专业词汇进行教学,使学生较早熟悉当地外贸产品的相关英语词汇。(2)函电和外贸谈判都有简约化、口语化的趋势,交流是主要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注重推动学生开口讲英语,不要追求复杂的句型、绕口的词汇。提高听力课的比重,增加听力课的课时是很有必要的。

课上与课下结合国际电子商务是一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更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工具,教好这门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以便培养出毕业即能上岗的学生。对此,笔者做了一些尝试:(1)通过平常测验和观察,挑出一些英语和计算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业余时间为一些企业做电子商务,一般是毕业生所在的企业,这样沟通比较方便,资料提供及时。利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资料,以外贸企业的名义寻找客户、进行外贸磋商。用这种方式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锻炼。(2)在布置寻找客户资料的作业时,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取得产品说明和报价单,不许在网上复制。告诉学生在外贸领域电子商务并不总是万能的,打电话、亲自拜访有时更有效。(3)课外作业和测试多在网上进行。这样就能解决课堂上对学生操作的效果监督不力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英文的gtalk、gmail注册后,要求加笔者为好友,给笔者发一封英文e-mail,内容有用户名和密码,笔者收到后,测试学生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样就能了解学生是否会注册和使用了。(4)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很快,经常邀请从事该业务的优秀外贸业务员、业务经理来校进行讲座、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外贸实践人员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什么是实用的技术,什么是实用的英语,还可提供一些有用的网址和技巧,在就业要求、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给学生提出好的建议。

(三)教学合作

国际电子商务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一门集英语、计算机、营销、国贸实务、外贸函电、外贸谈判等多学科的综合课程,是一门可以直接与就业岗位挂钩、培养实际技能的课程,其发展很快,需要教师和学生努力实践。笔者有几个建议,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

与阿里巴巴合作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的高文宇老师曾经探讨职业院校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事实已经证明是成功的。从2004年9月至今,阿里学院与三百多所院校建立了课程合作,已经有5万名大学生通过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其优势在于,有国内最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大量中小企业进入,有大量外贸专业人才,有阿里巴巴50万家会员企业的丰富实战经验,这些都是职业院校欠缺而且很难通过努力实现的。尤其是阿里学院致力于培养小企业电子商务和管理人才,解决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碰到的人才“瓶颈”问题的教学理念,正好与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外贸中小企业商务人才的目标接近。其50万家会员企业更是未来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金矿”。就其课程而言,阿里学院的课程紧跟国际电子商务实际,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尤其在网络营销、职业素质、商务礼仪、网络安全等方面经验丰富,所欠缺的可能只是英语的教学,而这正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强项。阿里巴巴需要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推广使用其平台,高职院校需要利用其丰富的电子商务经验和庞大的就业平台,双方的合作应该是双赢的。

第9篇:化妆品贸易论文范文

中文摘要 1

英文翻译 II

目录 III

1.前言 1

1.1皮革行业在我国的现状 1

1.2加脂剂的作用 1

1.3加脂剂的种类性能 2

1.4蓖麻油的性能 2

2.实验部分 4

2.1主要试剂、原料、反应器 4

2.2亚硫酸化蓖麻油的制备 5

2.2.1蓖麻油改性的工艺流程 5

2.2.2改性蓖麻油的制备 6

2.3加脂实验 6

2.4产品分析测试 6

2.4.1表面张力的测定 6

2.4.2电导率的测定 7

2.4.3混合物中马来酸酐含量的测定 7

2.4.4羟值的测定  8

2.4.5碘值的测定 8

3.结果与讨论 10

3.1合成反应示意图 10

3.2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测定及其动力学曲线 10

3.3温度对蓖麻油马来酸酐酯化反应的影响 12

3.4原料比对实验产生的影响 13

3.4.1马来酸酐与蓖麻油的不同配比对实验的影响 13

3.4.2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不同配比对亚硫酸化的影响 13

3.5亚硫酸化后产品的稳定性 14

3.6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比较 15

4.结论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1.前言

1.1皮革行业在我国的现状

皮革行业是我国轻工行业中的支柱产业。2005年我国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完成销售收入22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进出口方面,2005年我国皮革工业(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及鞋类商品出口364.2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皮革及制品(含皮鞋)出口32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近年来,随着皮革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革生产大国,以及皮革贸易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

虽然我国作为国际皮革和皮制品生产中心之一,目前我国各类皮化助剂产品总需求量已超过100万吨,但由于产品结构极其不合理,国内自给率仅占50%~60%,尤其是高档皮化全靠进口来弥补,需求量很大。而皮革加脂剂是用量最大的皮化产品。但我国的皮革加脂剂行业存在一个现象,就像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皮革化工材料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魏德卿所说的: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因为这种研究既花时间又花经费,没人愿意搞。比如对制革过程的深入研究欠缺,化工材料对皮革的作用到底是怎样的,也不十分清楚。而这一现象就直接导致了本行业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加脂工序中,只有部分加脂剂被皮革吸收,其余的存留于废液中形成污染物,使废水中的BOD、COD增加,一方面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隐患,另一方面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1.2加脂剂的作用

加脂剂的作用就是通过化学与物理作用使皮革的内部纤维被具有作用的油脂包裹起来或纤维表面亲和了大量的“油性”分子,平衡了革纤维表面能量,使原来的高能表面转变为低能表面,增加了纤维间的相互可移动性,从而使皮革变得柔软,耐折,获得了在应用方面的使用价值[1] 。

加脂是制革生产中的一道工序,是用油脂或加脂剂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对皮革进行处理,使皮革吸收一定量的油脂材料而赋予成革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使用性能的过程。加脂对皮革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革的柔软性、手感的舒适性、抗张强度和撕裂强度、延伸性、吸水性、透气性及透水汽性、防水性、比重等。一般说来,皮革经过加脂后其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延伸性都要提高;加脂是增加革的柔软性的最重要工序之一;同时皮革的孔率、比重和透气性也要受到加脂的影响,皮革的含油量越大其孔率就越小,得革率增加;革的表面手感、吸水性、防水性等性能随加脂材料的种类,用量及加脂方法的不同而变化;加脂对皮革还有一定的填充作用,特别是具有填充作用的加脂剂,其填充作用比较突出[2] 。

总之,加脂是制革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工序之一,它决定着成革柔软性,丰满性和弹性,影响着成革的强度,伸长率等物理机械性能和手感特性以及皮革的吸水性、透水汽性、透气性等卫生性能,甚至可以通过加脂来赋予成革防水、防油、抗污、阻燃、防雾化等特殊的使用性能。

1.3加脂剂的种类性能

由于加工方法的差异和使用性能不同,加脂剂的产品种类很多,但决定其性能的主要是加脂剂组成中的油性成分和乳化剂成分的结构及其比例。按加脂剂活性物的离子性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加脂剂四大类,其中以阴离子型用量最大,应用最广。亚硫酸化改性蓖麻油就属于阴离子型加脂剂。

1.4蓖麻油的性能

蓖麻油是自然界具有独特性能的植物油,是蓖麻油酸唯一的工业原料。蓖麻油是由蓖麻籽(含油量为47%~50%)制取的一种干性油,在-18℃不凝固。500~600℃不变质、不燃烧。粗蓖麻油经脱酸、洗涤、脱水、脱色、过滤制成的精制蓖麻油的密度为0.945~0.965g/cm3 ,碘值为83~90mg I/g,羟值为155mgKOH/g,皂化值为178mgKOH/g以上,酸值为1.11~2.8mgKOH/g蓖麻油在自然界是羟价最高的油脂,主要含蓖麻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主成分为三蓖麻醇酸甘油酯,分子结构中含有一般植物油脂肪酸分子烃烯键、三个酯键和三个羟基。其熔程和粘度比其他油脂小。蓖麻油可作为多种化学反应或单元加工的基料。蓖麻油易发生水解、裂化、皂化、酯化、酰胺化、加成、氧化、卤化、磺化、酸化、环氧化、乙氧基化等多种化学反应,其衍生产品之多,应用范围之广,为任何其他自然原料所不及,蓖麻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3]。

蓖麻油的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是印度,其次是巴西,世界最高年产量可达1800kt。我国富产蓖麻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主要产地集中在新疆、东北的长岭、洮南、大安、镇莱、前旗等地。我国的蓖麻油含油率为率48.1%~49.37% ,含水5.83%~6.26%。

蓖麻油很早就已经被开发利用[4],最初只是简单油发生多种化学反应生成众多的衍生产品,大多为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品种有200种左右,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可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在美国其应用分配为:精制油48% ,脱水油20% ,生产癸二酸30%,其他应用2%,年消耗蓖麻油约80kt。日本年需进口3kt ,占总用量的79%,主要用于涂料、硬化油、癸二酸、表面活性剂、化妆品等。法国为世界蓖麻油的进口大国,法国AID公司垄断着尼龙11的生产技术,近年从印度和我国大量进口蓖麻油,再精制成尼龙11和其他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向全世界推销。尼龙l1特别适用制造汽车软管,在航天、汽车、电子、城市输油管道等均有大量应用[5]。尼龙11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找到理想的替代品。

蓖麻油有如下用途:表面活性剂的原料、表面活性剂、化妆品系列、增塑剂、聚氨酯等合成材料等。 蓖麻油在用作表面活性剂(如皮革加脂剂)方面有: 土耳其红油、烷醇酰胺、十一烯酸单乙醇酰胺琥珀酸酯磺酸二钠盐等[6,7]。

发展蓖麻产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我国,由于蓖麻籽的国家收购价格降低,产量已在逐年下降,1999年国内的蓖麻籽总产量为240kt,产油仅100kt,用于生产癸二酸约40kt,其他的新产品开发用量甚少,大多直接加工成初级品外销。由于产不足需,国内已在大量进口蓖麻油。在我国发展蓖麻生产已是当务之急,我国蓖麻油的加工技术落后,开发的新品种不多,产量低,应用范围小,有些品种尚属空白,从发展势态来看,加速各种蓖麻油衍生产品的开发,发展蓖麻油的深加工产品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2.实验部分

2.1主要试剂、原料、反应器

实验所需要的主要原料和试剂列于表1中。

表1  主要原料和试剂

名称                 级别             来源/生产商

     蓖麻油               分析纯      宜兴市展望化工试剂厂

    马来酸酐              分析纯      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亚硫酸钠              分析纯      浙江省永嘉县化工试剂厂

    KOH固体               分析纯      杭州萧山化学试剂厂

      HCl                 分析纯      衢州巨化试剂有限公司

    异丙醇                分析纯      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吡啶                 分析纯      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冰醋酸                分析纯      安徽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无水乙醇              分析纯      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三氯甲烷              分析纯      杭州高昌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碘化钾                分析纯      巨化集团公司试剂厂

     碘                   分析纯      浙江省永嘉县化工试剂厂

重镉酸钾              分析纯      宜兴市展望化工试剂厂

实验所需要的主要仪器和设备列于表2中。

表2  主要仪器和设备

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三口烧瓶                 250mL  磨口              1个

  温度计                   0-150℃                  1支

  电子恒速搅拌器           S-212                    1台

  酸碱式滴定管              50 mL                   1套

  铁架台                                            1台

  锥形瓶                   100mL                   6个

  锥形瓶                   250mL                    2个

  直型冷凝管                                        1个

  电子称                                            1台

  移液管                 10mL  3mL                 各1支

  甘油浴                                            一套

  注射器                    10mL                    2支

  焦利称                                            一套

摩尔电导率仪                                        一套

                             

2.2亚硫酸化蓖麻油的制备

2.2.1蓖麻油改性的工艺流程

     蓖麻油的改性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蓖麻油的改性工艺流程

2.2.2改性蓖麻油的制备

改性蓖麻油的制备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将蓖麻油与马来酸酐进行酯化得到改性蓖麻油;第二步,将得到的改性蓖麻油与亚硫酸钠的饱和溶液进行亚硫酸化,得到亚硫酸化改性蓖麻油。

2.3加脂实验

    取一定量的磺化油,DB,OSL和实验所生产的亚硫酸化改性蓖麻油若干,配成有效含量都为1%的以上各种溶液。取其溶液300mL,测表面张力及摩尔电导率;然后将溶液移到500mL的锥形瓶中,再加入裁好的皮块,扎好瓶口,放入摇床,设定温度为50℃,转速180转/分钟。1小时后取出,冷却至室温,测其表面张力及摩尔电导率。

2.4产品分析测试

2.4.1表面张力的测定[8]

(1)按挂好弹簧,小镜和砝码盘,再调节三脚底座上的螺丝,使小镜J悬于玻璃管的中间。转动升降旋钮,使得“三线对齐”,记下此时的读数L。

(2)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依次将质量为m的砝码加在弹簧下方的砝码盘内,每次都要调节升降旋钮,使得三线对齐,并分别记下每次加砝码相应的读数L1L2,……L9,用逐差法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k1=5mg/(L5-L0) ,  k2=5mg/(L6-L1) ,  k3=5mg/(L7-L2) ,  k4=5mg/(L8-L3)

k5=5mg/(L9-L4)  

劲度系数的平均值为

             k=(k1+k2+k3+k4+k5)/5

(3)用镊子夹持金属丝框,置于酒精灯上烧红后,挂在小镜下端的钩上,转动升降旋钮,使金属框浸入放在平台上的被测液面中,轻轻转动升降旋钮,使金属框上升到刚好在被测液体的下方。松开玻璃管夹与金属管的固定骡丝,使玻璃夹沿管移动到镜面水平线,玻璃管水平线及其在镜面上的像三线对齐,记下此时游标卡尺上的读数S0。

(4)眼睛盯住玻璃管,在保持三线对齐的情况下,左右手同步调节,左手调节平台下的旋钮,使平台向下;右手旋转升降旋钮使弹簧上拉,直到金属丝框突然跳出水平,即拉破了待测液面膜。记下此时的读数S,则拉破液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S-S0。

(5)重复步骤3和4五次,测出弹簧的平均伸长及其平均绝对误差。于是表面张力大小为

f=F-mg=k(S-S0)

(6)记录室温。测出宝盖形金属丝框的长度和直径各三次,求,则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为

                  a= k(S-S0)/2(l-d)

2.4.2电导率的测定

将配制好的溶液和加皮反应的残留液用摩尔电导率仪,测其摩尔电导率。测之前电导率仪需预热30分钟,矫正读数,在测量时,每次之间都应该用蒸馏水将电极清洗干净,并用滤纸将电极檫干。

2.4.3混合物中马来酸酐含量的测定[9]

混合物中马来酸酐含量的测定方法:

  准确称取0.5~1.0g马来酸酐与蓖麻油反应后的混合物,放入100mL的锥形瓶中。再量取9.0mL的异丙醇,加到混合物中。静置5~10分钟,待混合物完全溶解在异丙醇后,用10mL移液管移入10mL0.5mol/L的KOH溶液。滴加2~3滴1%的酚酞指示剂。摇匀,待KOH与未反应的马来酸酐反应完全后,再用0.05mol/L的HCl溶液滴定。记下反应前后滴定管中HCl的量以及样品混合物的量,计算出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含量。

  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 ×98

式中C—-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质量分数;

  ――KOH溶液的浓度;  ――KOH溶液的体积;

  ――HCl溶液的浓度;   ――HCl溶液的体积;

   W――样品的质量。

2.4.4羟值的测定 [10]

    称取样品0.5~1.0g(准确至0.0002g)于锥形瓶中,精确移入乙酰化试剂3ml,将空气冷凝管装于瓶口上,置锥形瓶于温度保持在96℃~99℃的甘油浴中,使锥形瓶底部浸入甘油约1cm处,加热2小时。取出锥形瓶,稍冷,加入蒸馏水1ml,摇匀后再放到96℃~99℃甘油浴中加热5分钟。取出锥形瓶,冷却至室温,用中性乙醇冲洗空气冷凝管内壁及锥形瓶内壁。待瓶内物溶匀后,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持续30s不变色为终点。

    同时做空白试验。

计算:脂肪醇的羟值 = 

式中:V0――空白试验耗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4――样品测定耗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4――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M4――样品的质量,g;

     56.11――氢氧化钾的毫摩尔质量,mg/mol;

   以两隔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脂肪醇的羟值。

   (平行测定结果与其算术平均值之差应不大超过3mgKOH/g)

2.4.5碘值的测定

原理:用氯化碘与油脂重 不饱和酸起加成反应,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过剩的氯化碘和碘分子,计算出以油脂中的不饱和酸反应所消耗的氯化碘相当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再计算出碘值(碘值是指100g油脂试样所吸收的卤素,以相当量碘的克数来表示。)

                     

试剂:(所用试剂为分析纯)

   冰乙酸、碘化钾15%水溶液、盐酸(密度为1.19g/mL)、三氯甲烷碘氯化钾淀粉指示液、0.1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氯化碘溶液、蒸馏水。

氯化碘溶液配制:  溶解16.24g氯化钾于1000mL冰乙酸中,或按韦氏溶液配置方法配置,即溶解13g碘于1000mL冰乙酸中(溶解时略微加热),然后置于1000mL棕色瓶中。冷却后,倒出100~200mL于另一棕色瓶中,置阴暗处供调整之用。通入氯气至剩余的800~900mL碘溶液,至溶液由深色渐渐变淡直到桔红色透明为止。氯气通入量按校正方法校正后,用预先留成的碘液予以调整。校正方法:分别取碘溶液及新配制的韦氏溶液各25mL加入15%碘化钾溶液各20mL,再各加蒸馏水100mL,用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时,加0.1mol/L淀粉指示液,连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止。新配制的韦氏溶液所消耗之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应接近于碘溶液的2倍。

测定程序:精确称取干燥之样品2.3g(根据碘值的大小称量可增减),置于碘量瓶中,加入三氯甲烷15mL。待样品溶解后,用移液管加入氯化钾溶液25mL,充分摇匀后置于25℃左右的暗处30min。将碘量瓶从暗处取出,加入碘化钾20mL,再加整流水100mL,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边摇边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液1mL,再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同时在相同条件下做空白试验。

 计算结果

                    

式中: -碘值,g/100g

      B-空白试验所耗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S-样品试验所耗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硫代硫酸钠标准的浓度,mol/L

      m-样品的质量,g

     0.1269-碘原子的毫克摩尔质量,g/mmol

     平均试验结果的允许误差为0.05。

3.结果与讨论

3.1合成反应示意图[11]

 

3.2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测定及其动力学曲线

在装有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马来酸酐和一定质量的蓖麻油。将三口烧瓶置于油浴中,当温度达到设计温度时开始计时,而后每隔一小时用注射器取样分析,做混合物中马来酸酐含量的测定,并确定最优温度和反应时间。将各个温度下,每隔1小时测得的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图2。

表3 各个温度下各个时间下混合物中马来酸酐含量

时间

温度  1h 2h 3h 4h 5h 6h

90℃ 0.162076 0.146907 0.102422 0.03468 0.036354 0.036769

98℃ 0.073854 0.050376 0.049431 0.04724 0.048299 0.047788

110℃ 0.050030 0.033341 0.029589 0.03124 0.029963 0.030633

120℃ 0.041521 0.034492 0.032335 0.02829 0.026948 0.026238

                      

                 

图2 各个温度下各个时间下混合物中马来酸酐含量

注:――表示90℃时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质量分率的变化;

      ■――表示98℃时时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质量分率的变化;

      ╳――表示110℃时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质量分率的变化;

*――表示120℃时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质量分率的变化。

    从表3、图2可以看出:反应温度越高,曲线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即反应达到完全时所耗的时间越短;90℃时马来酸酐与蓖麻油反应速度较慢,且反应速度逐渐增加至反应完全的过程;在98℃,110℃,120℃的反应速率比较快,反应完全的时间也较短。

由于反应温度越高,马来酸酐中不饱和的碳碳双键越容易被氧化,且温度越高,氧化反应的速率也越快的,反应完全所花时间越少,故需找到一合适温度使其反应速度较快,副反应又较少。经过实验对比,得出110℃比较合适,反应时间为5小时较佳。

3.3温度对蓖麻油马来酸酐酯化反应的影响

对实验组的数据做些处理,可以得到反应温度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不同反应温度对酯化的影响

      注: ――表示90℃时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转化率的变化;

            ■――表示98℃时时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转化率的变化;

            ――表示110℃时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转化率的变化;

╳――表示120℃时混合物中马来酸酐的转化率的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在酯化反应中,马来酸酐的酯化转化率较高。且不同温度下,马来酸酐在反应达到平衡前的转化率与时间曲线基本上呈直线关系。由动力学知识可知,此反应为二级反应,从直线的斜率可得出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温度越高,其反应的速率常数越大。

3.4原料比对实验产生的影响

3.4.1马来酸酐与蓖麻油的不同配比对实验的影响

   将马来酸酐与蓖麻油的不同配比(mol/mol)及其测定得出的羟值,测定结果见表4、图4。

表4  不同配比下的马来酸酐与蓖麻油与羟值的关系

配比     0.422118 1.063638 1.214597 1.269676 1.419413 1.463173

羟值 137.9596 323.2985 202.8668 87.4195 176.3918 150.7589

 

图4  不同配比下的马来酸酐与蓖麻油与羟值的关系                          

                      

    由图4可以看出,当n(马来酸酐):n(蓖麻油)=1.1:1左右时,羟值达到一个峰值, 说明中和1g脂肪醇乙酰化的乙酸所消耗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表明此时,马来酸酐与蓖麻油反应达到平衡; 当n(马来酸酐):n(蓖麻油)=1.27 : 1时,羟值有一个谷值,同理可知此时,马来酸酐与蓖麻油反应收率最差。

3.4.2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不同配比对亚硫酸化的影响

    在最优的马来酸酐与蓖麻油的配比下,进行亚硫酸化反应。得到结果见表5图5:

表5  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比例对亚硫酸化的影响

不同配比 0.9518 1.0654 1.1896 1.3245 1.5653 1.6737 1.9587

碘值 128.2162 128.6790 129.4203 133.7057 134.5353 134.6608 134.6595

                               

 

    

            图5  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比例与碘值的关系

由表5、图5可知,在n(亚硫酸钠):n(马来酸酐)的值增加时曲线有一个上升至平衡的过程,当n(亚硫酸钠):n(马来酸酐)=1.67:1后,碘值不再变化,可认为在n(亚硫酸钠):n(马来酸酐)=1.67:1这点的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3.5亚硫酸化后产品的稳定性

产品的稳定性可初步的由将产品与蒸馏水配制成10%的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漂油析出来判断。实验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的配比下的10%溶液的稳定性

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的配比                    10%溶液的稳定性

 24小时        48小时

0.9518 有漂油 有漂 油

1.0654 有漂油 有漂油

1.1896 无漂油 有漂油

1.3245 无漂油 有漂油

1.5653 无漂油 无漂油

1.6737 无漂油 无漂油

1.9587 无漂油 无漂油

   由表6可以看出当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的配比在1.1896:1时,10%的溶液在24小时内比较稳定,当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的配比在1.5653:1时,产品有好的稳定性。

3.6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比较

自制产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进行比较:磺化油、DB、OSL,结果见表7。表7  自制产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比较

      不同产品   

产品比较 亚硫酸化改性蓖麻油 磺化油 OSL DB

有效含量% 53% 74% 95% 87%

外观 淡黄色 黄色 黄棕色 黄棕色

未反应 电导率 1.05 0.73 0.32 0.37

 表面张力(×10-3)N/m 3.84 3.24 1.11 2.12

反应后 电导率 1.33 1.04 0.59 0.78

 表面张力

(×10-3)N/m 3.14 3.08 4.19 2.43

 皮的收缩率 79.20% 75.13% 79.20% 83.78%

 皮的手感 一般 一般 好 较好

注:以上的比较都是在配制成有效含量为1%的溶液的条件下进行的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皮革加脂剂OSL的各个性能指标都最好,自制的亚硫酸化改性蓖麻油与磺化油性能相当。

4.结论

1. 经过实验对比,得出酯化温度在110℃比较合适,反应时间为5小时较佳;

2. 当n(马来酸酐):n(蓖麻油)=1.1:1左右时,马来酸酐与蓖麻油反应达到平衡;

3. 当n(亚硫酸钠):n(马来酸酐)=1.67:1时,亚硫酸化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4. 当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的配比在1.1896:1时,10%的溶液在24小时内比较稳定,当亚硫酸钠与马来酸酐的配比在1.5653:1时,产品有好的稳定性;

5. 皮革加脂剂OSL的各个性能指标都最好,自制的亚硫酸化改性蓖麻油与磺化油性能相当。

 

致 谢

这次毕业论文从开题到审稿都受到了朱春凤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整个毕业论文开展当中,朱老师严谨的科研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思维,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宽容谦逊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上和工作上受益匪浅。在此,我特向我的指导老师朱春凤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我的实验搭档---李学北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配合与帮助多年来我学业上的进步,也离不开父母亲人对我的教诲,支持和鼓励,特别感谢他们对我无私的爱。

最后,感谢生化学院的老师与同学在这学习期间的关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兰云军.皮革化学品的制备— —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83-87.

,Chem Soc Rev,1992,21(2):127-136.

[3] 王洪宇,刘群元.蓖麻油及其衍生物在涂料中的应用[J],涂料工业,2004,34(3):51-55.

[4] 汪多仁.蓖麻油与菜籽油的应用进展[J],粮食与油脂,2OO0,21(2):12-14.

,J Agric Food Chem,1993,41(3):366-371.

[6] 赵国玺,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33—454.

[7] 张福莲,冷春丽,田玉平,张举贤.磷酸化-马来酸蓖麻油醇酸酯[J],皮革化工,2006,23(7):33-36.

[8] 李明,陈烨,王建中.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9-43.

[9] 胡合贵,戚国荣,李新华,等.马来酸酐与十八醇酯化反应研究[J],高校化学学报,1999,5(13):466-469.

[10]国家轻工业局标准.国家轻工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423.

[11]杨秀芳.蓖麻油改性产品的研究及应用[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4(21):121-122.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maleic anhydride

1. Field of the Invention

This invention relates to personal care products,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skin and hair car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a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which provides a substantive skin feel for the user, and to a method for making such useful adducts with no free acid anhydride therein.

2. Description of the Prior Art

Reaction products of castor oil and dehydrated castor oil with maleic anhydride have been disclosed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they usually involve other components in the reaction mixture which are present to provide the product with suitable properties for use, for example, as hardening agents for epoxy resins, or for leather fat liquoring, or as emulsifiers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chloride and other aqueous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as lubricants for rolling mills. For example, SU 445688, published Feb. 26, 1975, described paint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castor oil and maleic anhydride having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free maleic anhydride, particularly, about 1-4%; and DE 3202408, published Aug. 4, 1983, disclosed the use of castor oil and cyclic anhydride adducts as flexibilizing agents for epoxy resins.

Accordingly, it is an object of the invention to provide a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a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free acid anhydride, and a process for making such advantageous adduct, which is carried out with no significant side reactions.

Another object of the invention is to affor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articularly for skin care, which provide a highly substantive skin feel, as well as moisturization benefits, and hair care, particularly hair conditioning, in both leave-on and rinse-off applications, which products include a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having no free acid anhydride.

These and other objects and features of the invention will be made apparent from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thereof.

SUMMARY OF THE INVENTION

The invention herein provides a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a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free acid anhydride therein. The mole ratio of anhydride to castor oil in the high purity adduct is in the range of 0.5:1 to 2.5:1, with 1:1 being the preferred ratio.

The adduct is made by a process which is carried out with no significant side reactions, including (a) reacting castor oil and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at a temperature of 75-120.degree. C. for 4 to 24 hours, and then (b) continuing the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at least 1 week to react any remaining acid anhydride. Preferably step (a) is carried out at about 100.degree. C. for about 6-8 hours, and (b) is carried out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about 1-2 weeks. Preferably, the product of (a) is held at 50-80.degree. C. for 24 hours while drumming the batch, as it decreases the time required for step (b).

The product of such a process is the desired high purity, 1:1 adduct with no free acid anhydride detectable by ordinary gas chromatography (GC).

The adduct of the invention finds commercial application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both leave-on and rinse-off modes of application. These include skin care cleansing and treatment products, which provide the user with a substantive skin feel and moisturization benefits; and in hair conditioning composition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INVENTION

Castor oil is one of three triglycerides that contain principally one fatty acid; it is about 90% ricinoleic acid, or 12-hydroxyoleic acid. The other two are tung oil, which is about 80% eleostearic acid, and oiticica oil, which is about 80% licanic acid. The hydroxyl group of the ricinoleic acid reacts like a typical secondary alcohol, i.e. it can be eliminated or esterified.

Elimination is a dehydration reaction which gives rise to about a 60:40 mixture of non-conjugated-to-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isomers in the product, which is called dehydrated castor oil and sold as a drying oil. The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residues are suitable for a Diels-Alder reaction with dienophiles such as maleic anhydride, maleic acid or fumaric acid. Both dehydration and Diels-Alder reactions are considered undesirable side reactions in this invention. Crosslinking is another undesirable side reaction, which becomes significant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25-150.degree. C.

Esterification of castor oil can occur by reaction with an anhydride. When the anhydride is cyclic, e.g. maleic or succinic anhydride, the carboxylic acid group formed during the reaction remains attached in the product. At any given temperature, an equilibrium is established between starting materials and product where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the more starting materials are observed. For example, at 100.degree. C., the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of maleic anhydride in such a reaction is 1% of the starting amount.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equilibrium is far on the side of the desired product; however the reaction time is inordinately long.

In this invention, reaction between castor oil and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is suitably run at about 75-120.degree. C., preferably at about 100.degree. C. for maleic anhydride and 120.degree. C. for succinic anhydride. The reactions reach 98-99% conversion in 6-8 hours. Upon cooling slowly and standing for a day or two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conversion is >99%, and after 1 week or longer, it is quantitative, i.e. no free acid anhydride can be detected by GC.

This reaction cannot be forced to completion by holding it for a longer time at 100.degree. C., or by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a significant back-reaction. Furthermore, if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undesirable crosslinking is observed in the product, which is detected by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 Eventually, the ester is eliminated to afford a partially dehydrated castor oil and carboxylic acid, which in the case of maleic acid can undergo the Diels-Alder reaction, as described above. Crosslinking is observed at about 125-150.degree. C. and the Diels-Alder reaction at about 150-170.degree. C. Accordingly, the reaction with maleic anhydride can be run at 120.degree. C. for 4 hours with negligible crosslinking; however, the amount of free acid anhydride present at 120.degree. C. is higher (about 1.5-2%) than at 100.degree. C. (about 0.8-1.2%), and the time required for its disappearance at room temperature is correspondingly much longer.

Thus,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about 75-120.degree. C. is considered suitable, for a reaction time of about 4 to 24 hours; however, a temperature of about 100-120.degree. C., depending on the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is much preferred, for an initial reaction time of about 6-8 hours and a subsequent room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of about 1-2 weeks.

The invention will now be illustrated by the following examples, in which Examples 1-3 describe the process for making the high purity adducts of the invention, and Examples 4-5 describe skin car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such adducts.

EXAMPLE 1

A 2-I, four-neck round bottom flask is fitted with a heating mantle/temperature controller, agitator, nitrogen inlet tube, vacuum/atmospheric take off tube, and cold water condenser. The flask is charged with 1000.0 g (1.066 mol) of castor oil and 104.5 g (1.066 mol) (1:1 mole ratio) of maleic anhydride. The agitation is started and the air is evacuated from the system by applying full vacuum from a mechanical oil pump. After 5 minutes, the system is isolated from the vacuum pump and nitrogen is admitted to bring the pressure back to atmospheric. This evacuation-filling procedure is repeated two more times. A nitrogen sweep of 0.1 cubic foot per hour is set and the batch is quickly heated to 100.degree. C. This temperature is held for 6-8 hours, until GC of two consecutive samples shows a conversion of 98.0% or higher. The batch is filtered at about 70-90.degree. C. and allowed to cool to room temperature slowly over several hours. After 1-2 days, the conversion is 99.0% or higher and after 1-2 weeks, it is >99.9%, i.e. no free maleic anhydride is detectable by GC.

EXAMPLE 2

The apparatus described in Example 1 is charged with 150.0 g (0.16 mol) of castor oil and 16.0 g (0.16 mol) of succinic anhydride. The system is purged with nitrogen as described in the previous example and quickly heated to 120.degree. C. After 4-6 hours, the conversion is 98-99% and the batch is filtered at 70-90.degree. C. It is allowed to cool slowly to room temperature, where the conversion is 100% within 1-2 days.

 

In summary, the high purity adducts of castor oil and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free acid anhydride therein, and advantageous use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such as skin care and hair care products. In such skin care compositions as body washes, a significant moisturization effect is achieved in both leave-on and rinse-off modes of application.

 

高纯度蓖麻油和马来酸酐的反应

背景

这个发明用于个人护理产品,而且是对皮肤及毛发的特别护理,其成分含高纯度合物蓖麻油和环状羧酸酐。 其中规定了对于用户来说的实质性皮肤感觉和制作方法等游离酸酸酐有机化合物。

简介

反应产物蓖麻油和脱水蓖麻油与马来酸酐在文献已被披露。 然而, 在目前提供的产品中,他们通常会涉及其他成分的混合物反应,使用举例来说,如硬化剂的环氧树脂或皮革加脂剂, 或作为乳化剂聚合的氯乙烯和其他水性聚合物, 以及油的组成。 举例来说,苏445688刊登于1975年2月26日, 描述颜料含有成分的反应产物蓖麻油和马来酸酐有大量马来酸酐自由基,约1-4成; 和德3202408刊登于1983年8月4日, 据透露,使用蓖麻油和环酸酐加合物作为氧化剂的环氧树脂。

因此,它是一个针对性的发明,以提供高纯度化合物蓖麻油和环状羧酸 酸酐,特点是没有游离酸酐,工艺制作简单等。有利于化合物进行无明显不良反应。

另一个针对性的发明,是给予个人的护理产品,特别是皮肤护理, 它提供了非常实质性的皮肤感觉,以及保湿效果,护发,尤其头发的调节 。 其中产品包括高纯度蓖麻油和羧酸酐的化合物无游离酸酸酐。

综述

这是一个高纯度化合物蓖麻油和环状羧酸酐的发明,特点是缺乏自由酸酐。 高纯度化合物的酸酐蓖麻油的物质量之比范围为0.5:1—2.5:1 ,以比例1:1认为首选。

这是由一个进行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化合过程, 包括: (一)蓖麻油和环状羧酸酐的反应,温度为摄氏75-120℃。 时间为4至24小时, (二)继续反应, 剩余的酸酐在室温下反应至少1周。 最好一次(一) 约在100℃进行了反应。 时间约6-8小时,和室温下进行了约1-2周。 最好的产品(一)在 50-80℃完成 时间为24小时,而另一批,因为它是降低所需的时间,步骤( b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是理想的高纯度, 1:1加合物,没有游离酸酐探测普通气相色谱( GC )。

合物的发现发明的商业应用在个人护理产品, 这既适合留在冲洗过的方式申请。 这些措施包括皮肤清洁护理和治疗产品 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实质性的皮肤感觉和保湿好处; 和头发调理成分。

实验

蓖麻油是三酸甘油酯,主要包含一个脂肪酸; 这是约90%的蓖麻酸, 或12 环氧酸了。 其他两位都是桐油,即约80% eleostearic酸,食用油, 其中约80% L酸了。 羟基的蓖麻酸的反应就像一个典型的酒精中,即可以消除或酯化。

消除了脱水反应,产生约60:40混合非共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的 产品,即所谓脱水蓖麻油和销售作为晒油。共轭亚油酸残留适合Diels-Alder反应与dienophiles如顺酐 马来酸或富马酸。 双方脱水及Diels-Alder反应被认为是不良的副作用,在这个发明。 交另一侧不良反应,它已经成为很大的温度范围内对125-150℃ 。(c)酯化蓖麻油可发生反应的酸酐。 当酸酐是循环的,例如: 马来或琥珀酸酐,羧酸组成的小组在反应仍然附产品。 在任何温度下,平衡之间建立了原料和产品有较高的温度。 例如,在100℃ 。平衡浓度顺酐这种反应是1%的起始数额。 在室温下,平衡是远远站在一边的理想产品; 但是反应时间过长。

在这个发明中,蓖麻油、环羧酸酐的反应是发生在75-120摄氏度,对顺酐来所最好约在100摄氏度。对琥珀酸酐来说在120摄氏度。反应达到98-99%转换需要6-8小时. 慢慢冷却后,在室温下放置一两天,转化率大于99%, 经过1周或更长的时间,这是量化,即没有游离酸酐可被检测选到通过GC。

此反应不能被强迫完成在100摄氏度无论你给多长时间。但是增加温度会存在着后备反应. 此外,如果温度增加,我们不要的产物就会在产品中出现,可以被尺寸排斥色谱(SEC)所检测到。 最终,酯是消失形成了一部分羧酸脱水蓖麻油,会发生在马来酸酐能进行在Diels-Alder反应,如上所 述。副反应会发生在125-150摄氏度。Diels-Alder反应约在150-170摄氏度。因此,顺酐反应可以发生在120摄氏度,而且在4小时不会发生交联反应, 然而,未反应的酸酐在120摄氏度会比100摄氏度多(约0.8~1.2%),而其所需的时间也相对消失室温更长。

因此,反应温度约75-120摄氏度为适合,反应时间大约为4至24小时; 不过,温度大约100-120摄氏度取决于羧酸酐是最好的,初步反应时间大约为6-8小时,随后室温反应时间约1-2周。

这发明现在会用下面的实例来阐述, 其中1-3事例说明制作过程的高纯度成分的发明 ,4-5事例描述含有这种成分的护肤组成物。

例子1

四口圆底烧瓶底部装有加热器/温度控制器、搅拌器、氮气入口管 真空/常压起飞管、冷凝器冷水. 瓶被装入1000.0克(1.066摩尔)蓖麻油、104.5克(1:1)(摩尔比1.066克分子)顺酐. 搅拌器开始工作,空气开始从系统中被疏散通过使用真空机油泵。 5分钟后,该系统是由真空泵和氮孤立隔离并使压力逐渐升至大气压力. 这一疏散灌氮程序重复两次以上。氮气以0.1立方每小时的速度进入其它的一批正在迅速加热到100摄氏度。在这一温度下6-8小时 直到两个连续的样本显示选区转换98.0%以上. 间歇过滤大约在70-90摄氏度,可以在室温下慢慢冷却几小时。经过1-2天,转换率可达99.0%或更高,经过1-2个星期,大于99.9%, 在CG中也不会被检测到游离的顺酐。

例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