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御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离不开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
一、“文房四宝”之笔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檀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及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现在常见的品种有“石獾”、“狼毫”、“兰竹”、“叶筋”、“红毛”、“羽箭”等,其笔型大小不一。软毫笔,一般是用羊亳加工制成,特点是柔软、含水量大。大小型号,品种也很多,大型的如“提斗”、“抓笔”等,中小型的如“鹤劲”、“鹤脚”等等。兼毫笔'是用硬毫与软毫相间制成的,刚柔适中。我们现在常见的如“紫毫”、大中小“白云”
等。笔分长、短、大、小,运用起来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画大幅的画用大笔,画小幅的画用小笔。这些都是一般的规律,但又不能拘泥,如有的画者爱用羊毫,有的爱用狼毫,也有的爱用大笔作小画,认为这样能收到意酣墨饱的效果。
一、“文房四宝”之墨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
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干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存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我们现在有多种书画用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一般来说,画工笔,最好用研磨的墨;写意画,因用墨量大,可用书画墨汁。
说到中国画的用墨,还需说说中国画的用色。“文房四宝”中的墨,就应该包含有色的意思,因为色也是中国画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色在绘画上我们又把它称为颜料,中国画的颜料与西洋画的颜料是不同的。西洋画的颜料都是化学品。
中国画的颜料有两种性质,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中国画的颜料比西洋画的颜料种类简单,但给人的感觉却不同,它们使中国画的色彩具有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今天,中国画家们为了更丰富地表现生活,也兼用了一些西洋画的水彩、水粉颜料,但这只可适当地搭配,一定要保持中国画的色彩特点;如果西洋画的颜料用过了头,就不像中国画了。
三、“文房四宝”之纸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着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特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缣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着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都知道,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古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中国古时候绘画多画干帛和绢上,其实帛也是一种绢类织物。画画用的绢是特制的,现在有一些工笔画家还喜欢用绢作画。大约到了宋元时代,人们才开始大量用纸作画。绢和纸各有特点,纸是植物制品,绢是丝织品,笔墨画在纸上,容易表现出笔墨和色彩的变化。画在绢上,其画的光洁度就更强一些。我们现在主要是用纸作画,一般是宣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现在常用的熟宣有“冰雪宣”、“蝉衣笺”、“云母宣”等。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常见的品种有“净皮”、“棉料”、“棉连”等。
除宣纸外,有的画家还喜欢用皮纸作画,皮纸又称高丽纸,它的性能与宣纸相似,但价格却便宜得多。所以,初学画的人也常用这种纸。
四、“文房四宝”之砚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分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
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处于较低的状态,进行粗放式的农业经营,农业投入和消耗较大,但产出率十分低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五、总结
[]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破裂
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而手术治疗是唯一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白内障的手术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发展。目前最先进、效果最好的方法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但白内障超声乳化的开展有自身特征,需要把握手术技巧,熟练手术操作才能取得满足效果,否则就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如后囊破裂、角膜失代偿等。笔者经过约500例猪眼的练习,现将2003年6月以来开展的手术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3年6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以来共行手术286例326眼,其中双眼患者40例80眼,男140例154眼,女146例172眼。年龄最大91岁,最小7岁,平均66.83岁。术前视力从光感到0.4。高度近视60眼,糖尿病性白内障32眼,外伤性白内障13眼,视网膜脱离术后4眼,晶体不全脱位3眼,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1眼,角膜移植术后1眼。核的硬度从透明晶体到5级硬核,4~5级硬核35眼,透明晶体5例10眼,“冒烟”白内障40眼。
1.2手术方式球周麻醉或表面麻醉,角巩膜缘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水核分离,最早的30例手术病人使用超斜面向上的方法,其后的手术使用超斜面向下,待核劈开以后,将斜面转向侧方,只剩小块核后再将斜面转向上。主要使用乳化劈裂法将核乳化吸出。注吸皮质,植入折叠晶体或普通晶体,注吸黏弹剂,恢复前房,切口不缝合或缝合1~2针。术中如遇后囊破裂,立即停止超吸,避免扩大裂口,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策略摘要:(1)改行ECCE;(2)前段玻切;(3)低灌干吸(无核有皮质残存者);(4)裂口小,人工晶体仍然植入囊袋,否则植入睫状沟或前房。
2结果
2.1后囊破裂发生原因20眼后囊破裂占超声乳化手术326眼的6.1%,核块坠入玻璃体腔3例(0.92%)。其发生原因,见表1。表120眼后囊破裂发生原因
2.2核分级和后囊破裂情况见表2。表2核分级和后囊破裂情况
2.3326眼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破裂2个时间段分布情况见表3。表3326眼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破裂2个时间段分布情况20眼后囊破裂患者经妥善处理后10眼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8眼植入睫状沟,1眼植入前房晶体,1例未植入晶体。术后视力0.5以上者9眼占50.0%,0.2~0.4者8眼占44.4%,0.1以下者1眼占5.5%。
3讨论
以上数字显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在手术开展前阶段发生率高。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后囊破裂的发生率逐渐降低[1]。从过程来看在超乳时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撕囊及注吸时出现较多。其中2眼患者发生于灌注液用完后前房消失,器械损伤后囊破裂,实不应该。从核的分级来看,硬核(4~5级)以上最多,还有高前额、小瞳孔和浅前房等非凡病例。从手术人数的阶段分析是个负相关现象,本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囊破裂情况和国内文献报道基本相符[2,3]。手术后囊破裂的直接原因是技术不熟练有关。因此摘要:(1)要正规化培训规范化操作,后囊破裂在国外有经验者仅0.9%[4],超乳术中前期后囊破裂达到10%。后期226眼时降至4.4%。因此成功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减少其并发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强手术基本功的练习和强调正规化培训,遵循操作技术规范化[5]。(2)循序渐进,逐渐熟练技巧。初期最好避免轻易破囊的4级以上的硬核和高前额、深眼窝、小睑裂、角膜混浊、小瞳孔以及浅前房等操作难度大的病例,如本组后囊破裂70%是硬核组,因此2~3级核则比较平安。初学者勿做硬核,而选择3级核以下的病例,采取相应办法,这样才能使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可能降至最低程度。(3)对有红光反射的前囊撕囊时一般不困难,而膨胀期和白色内障则撕囊相对困难,前者因晶状体内压力大,撕囊中一碰即可能成放射状向赤道部裂开直到后囊,后者则因对比度差,而且前囊膜薄而脆,在视野不清的情况下撕囊,有可能牵拉力失控,致豁口无限裂开。以上两种情况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灼器撕囊,白色内障亦可采用吲哚青绿使前囊染色后再行撕囊[6]。(4)超乳的各个环节把握恰如其分摘要:①撕囊口外形最好是略呈纵椭圆形,这样便于劈核操作,便于吸除12点钟方位的皮质;②水分离时BSS中加盐酸肾上腺素以便维持较大的瞳孔,针头轻贴囊口缘的囊下,非凡是3级以下的核,使皮质和囊完全分离,必要时使核旋转多圈,有利于清除皮质,减少在吸清皮质时造成破囊的机会;③注吸时不要过分强调吸完12点钟的皮质,可以留待晶体植入后旋转晶体轻松吸取松动的皮质;④在中间挖洞后拦截劈核很好,可避免出现上述情况;⑤植入人工晶体前扩大切口勿忘记先注足黏弹剂,同时切口不能过小,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时(推注器或镊夹)在弹开时不注重会翻转,调整位置时也可能造成后囊破裂;⑥重视每一个环节,避免出现灌注液用完,前房消失等情况;⑦浪涌是超乳过程中造成后囊破裂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做硬核时,故术中要保持前房稳定。在核块或皮质快要吸完时停止注吸或超乳,利用辅助器械压碎之,再注吸即可避免浪涌。(5)强调练习。开展超乳之前进行动物眼练习,熟悉及把握仪器的性能,把握撕囊技巧,利于减少后囊破裂的发生。(6)出现后囊破裂,应尽可能植入人工晶体,清除干净突出的玻璃体,尽可能恢复视力。
[参考文献]
1何守志.重视正规化培训积极稳妥的推广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技术.中华眼科杂志,1998,34摘要:85.
2洪荣照,吴护平.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的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华眼科杂志,1998,34摘要:93-95.
3王文清,贾丽丽,杨冠,等.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原因的临床观察及防治原则.中华眼科杂志,2001,37摘要:325-327.
4黄红深.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损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摘要:78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防范措施
1.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建筑工程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行业。我国也在开始不断加大对该行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也逐年扩招。但是,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条件的差异性和地域性,也导致从业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从而也影响着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1施工人员管理问题
(1)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员可以靠着关系或者是凭借某一个高层的喜好而进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准入机制的不合理,不严格,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经济,不明财务甚至不懂技术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程项目的管理层,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机构臃肿。(2)在施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对人员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脱节严重,同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奖惩、任免、选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为主,管理也比较随意。
1.2工程用料问题
(1)材料采购环节,为了大力节省施工成本,各种质量低劣的工程物料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同时,采购环节暗箱操作严重,抽取提成,拿回扣等情况普遍。其次,材料堆放位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对各种物料进行存储时候没有严格安排进场时间,在材料管理存储过程中,各种材料发生潮湿,霉变,挥发,磨损情况严重。(2)建筑工程施工材材料质量检测方法落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其次,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测力度不够,检测结果缺乏真实性。对质量检测制度贯彻执行不力,检测标准不够严格,抽样不合理,材料质量安全隐患比较多。检测人员缺乏职业操守,因为私利而弄虚作假,材料检测的结果缺乏真实性。
1.3施工操作问题
首先,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素质偏低,对各种各机械设备的操控不够熟练,手工操作比重比较大,失误比较多,因此,容易发生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的现象。其次,同时,对各种施工标准和施工的规章制度理解不深入,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科学的监督机制。最后,建筑工程建设中,各种砂浆,混凝土,石灰浆等配比不合理。比如为额外利益在配置砂浆的时候不按照标准比例,经常偷工减料;在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或者施工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经常会擅自去掉其中几个规格的砂浆,对于搅拌用水缺乏检验检测,忽略了水质对于物料的影响,这样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4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实施安全施工管理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客观要求。但是,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首先,建筑工程建设中,缺乏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方式落后,对国家的各种安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追去经济效益忽视对施工安全的控制,施工人员本身安全意识薄弱。都使得建筑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频繁。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进步,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迅速,并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为了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促进整个行业管理上的成熟,笔者结合多年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在借鉴他人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进行分析。
2.1加强对人的管理
(1)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管理。管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用心管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的实质,同时,要改善决策方式,加强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体化,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促进人员关系的和谐。(2)由于建筑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2.2建立专门的物料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建筑用料的质量和安全
(1)要严格材料进入标准。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如商用混凝土就必须在生产现场检查水泥、砂石质量、配料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搅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做好质量的抽样检测,客观记录。(2)采用正确的方法保管建筑材料。进场的建筑材料应按照平面布局堆放并设立标识,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做好防水工作,防止水泥受潮、钢筋锈蚀等。在材料保存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取用时应先检测再使用。
2.3严格执行施工标准,实施规范性操作
(1)制定完善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对所有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操作培训,从理论上深刻明白操控原理,从实践中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务必使所用施工人员都可以严格达到施工标准,操控熟练,能够满足工程技术相关规范,杜绝胡乱施工操作的现象。
(2)从全面控制的角度出发,找出产生误差或者失误的原因,分析制约每道工序质量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消除恶劣影响,减少制约工程质量的因素。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的前后执行顺序,杜绝前后跳跃施工,尤其是时间急促,施工匆忙时期,要尽量减少多种工序的交叉,保证整个施工顺序的合理稳定。
2.4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控制
首先,建筑工程要建立健全施工的安全控制机制,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其次,要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实施安全知识培训,更新安全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式,最后,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将各种安全管理规范和国家的安全法规落实到实处,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安全施工。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总体而言,建筑工程的管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强管理探究,有助于完善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助于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考;美术教育;透视
无论是素描还是油画甚至是国画,我们如果想要在一个平面上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事物的实际情况,那么物体的远近大小一定会有所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可以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透视方法。那么,我们研究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推进高考基础美术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在高考基础美术教育过程当中进行透视教育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将在正文进行重点的讨论。
1.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
1.1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升作品的质量,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帮助上。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透视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国画、油画、还是素描当中,都是通用的,只要能够领会到这种手法的精髓,学生就可以自主的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并且学生在学习透视的同时,也会接触到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到一些启发。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极其有效的,它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的正面影响,这也是学校为什么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教育力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1.2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
透视这种艺术手法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们必须要清楚什么是焦点,如何在图像中模拟出人的视线,如何将事物的大小与事物距离人的远近结合。只有做好了这几点,透视手法的应用才算是成功的。这个过程更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将这些深奥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的应用好此类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还在于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了透视手法,学生们不仅仅会对这种艺术手法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将在透视手法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学到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其他的各个方面,解放自己的思想。这对于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因为这一点,我国的各类学校也应当加大对于透视手法的教育力度。
2.如何进行在高考基础美术教育过程当中进行透视教育
2.1鼓励学生多多观察
我们应当从观察、思考、创作这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透视教育。具体而言,我们首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多多的对生活当中的失误进行观察。毕竟,从根本上来讲,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为了学好透视手法,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视线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出物体究竟需要进行怎样比例的远近大小缩放才算是合理。
2.2引导学生多多思考
我们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程度,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多多进行思考。从根本上来讲,只有深入的对于这种方法进行思考,学生们才可以对这种方法有较深的理解,才能够在自己的创作工程当中对这种方法进行应用。在进行透视的教学时,不应当仅仅是将透视的基本原理概念之类的东西教给他们,而是应当交给他们遇到问题的思考方式,这样当他们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才可以独立的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老师讲过的东西。
2.3帮助学生多多创作
我们为了进行透视教育,还需要帮助学生过多多的进行创作和练习。为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对这种手法进行理解,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多多的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帮助他们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才可以慢慢的加深。具体来讲,我们多带他们去林荫小道、著名建筑等处进行写真创作,并对他们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对进行几次练习,学生们的水平自然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究竟能提高多少,就要看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勤奋程度了。
结语
高考基础美术教育中透视方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取得更好地成绩等方面。我们为了达成这三点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多多思考、鼓励学生多多观察、帮助学生多多创作。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透视手法的理解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参考文献:
开放教育的学习,导学特别重要,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对于本课程的导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这是导学的根本。在这个设计方案中,要包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的学习资源、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学习形式和方式方法等。通过一体化设计方案,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资源等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其次,在面授辅导课上,要安排“盐化工生产技术教与学”专题辅导,把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详细讲解给学生,要给学生交代清楚,该门课程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交互讨论的安排等。通过专题辅导,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更加增加了信心。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直观立体化
由于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课时有限,要把所有的知识讲清、讲透这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可以大大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学时间来详细把各个知识点弄清楚。特别对盐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有大量的工艺流程、生产路线、关键设备等,单凭辅导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通过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让这些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三、重视实验环节,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前,辅导教师一定和学生交代清楚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实验过程,并且对实验结果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比如,我们在做钾离子的测定时,我们是用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培养学生配置各种标准试剂的能力;二是让学生了解各种试剂的储存条件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氯化钾必须是在120℃下恒重干燥的情况称重等;三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的工作曲线;四是让学生掌握检验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K+的方法原理及实验过程。整个实验结束后,辅导教师和学生一定对本次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失败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最后要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环节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路径
关键词:花卉栽培 彩化作用 问题与方法
1种植花卉的作用
1.1在生活、文化中的作用
花卉能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轻松愉快,消除疲劳,增进身心健康,还能锻炼意志和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特别是当经过自己辛勤劳动而培育出的花开放时,那种心情是无法比拟的。在国内外,人们都把花作为美好、幸福、吉祥、友谊的象征,在喜庆日子、宴会、探亲访友、看望病人、迎送宾客以及国际交往活动等场合中,用花作为馈赠礼物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1.2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花卉是园林绿化、美化和香化环境的重要材料。把花卉用来布置花坛、花镜、花台、花丛等,为人们提供优美的工作和休息环境,使人们在生活之中或劳动之余得以欣赏自然,从而达到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服务的目的。花卉还有防尘、杀菌、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低城市噪音等作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极有益处。
2花卉培育中应注意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对策
2.1水分问题
花卉主要靠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靠蒸腾作用而消耗大量的水分。一般花卉的培育因季节种类繁多,原产地条件不同,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大体可以把花卉分为5个类型:一是耐旱花卉。这类花卉耐旱性强,能忍受较长期的土壤干旱而继续生存,如仙人掌类;二是半耐旱花卉。这类花卉耐旱性比耐旱花卉差,如山茶、杜鹃等;三是中性花卉。这类花卉对土壤水分的要求多于半耐旱花卉,但也不能在全湿的土壤中生长,如月季、苏铁等;四是耐湿花卉。这尖花卉喜欢湿润的土壤,忌土壤干燥,如花叶万年青、蕨类等;五是水生花卉。这类花卉必须生长在水中,如荷花、睡莲等。 一是在冬季,大多数花卉处于休眠半休眠状态,要节制浇水,5~7 d浇水1次,且应该在中午进行浇水。二是在其他季节,根据花卉对水分的要求不同,一般以土壤的含水量状态来进行浇水。例如对于耐旱花卉,要等到盆土完全干时才进行浇水,切忌土壤长期湿润,如果无法正确掌握浇水原则,则应该注意保持土壤“宁干勿湿”;对于中性花卉,等到盆土表面约3 cm深处干时,就需要浇水了。浇水时间应在上午或傍晚,特别在夏季不要在中午浇水。
有时候因未能及时浇水而使盆土过干,植株出现嫩枝低垂、叶片萎蔫的情况,此时不要立即大量浇水,而应该把花盆放在湿度大的荫处,再逐步少量淋水,随植株逐渐恢复挺立,再增加浇水量。有时浇水过多或连阴久雨,或盆内积水,植株出现了萎蔫或叶色发暗,即发生涝害。这时可把植株带泥脱离花盆,放在阴凉通风避雨处,以散发水汽,并向叶片少量喷水,过3~5 d植株复原后再重新上盆。
2.2温度问题
在各类花卉中,耐热力最强的是水生花卉,其次是仙人掌类和一年生草花,还有能在夏季连续开花的大红花、剑兰、夹竹桃、紫薇等,以及如橡胶榕、棕榈、苏铁等观叶类花卉。春、秋两季开花的牡丹、芍药、大丽花等耐热力比较差。耐热力最差的除秋植球根花卉外,还有许多原产于热带亚热带高山、雨林中的花卉,如仙客来、倒挂金钟等。夏季盆栽的植株,如果温度太高需要降温,特别在中午,可以把盆花移放到树荫下或阴凉处,并且保持通风良好,这样才能让盆花不受高温的危害。如有条件还应时常向植株叶面喷水,以达到降温目的。
2.3花卉营养元素缺乏问题
要使花卉能良好地生长开花,必须有足够的营养作保证。一般在花卉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某种营养元素不足,就会在植株上出现这种营养的缺乏症,也就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定的病症。在家庭养花中如果能掌握这个营养缺乏症的诊断方法,就可以对症下药,补充肥料,让盆花健康茁壮地成长。下面是几种主要营养元素缺乏时植株可能表现出来的症状。一是缺氮症。植株叶色发黄甚至干枯,叶小,植株瘦小。茎细弱并有破裂,花数稀少。二是缺磷症。叶色暗绿,生长延缓。下部叶的叶脉间黄化,常带紫色,特别是在叶柄上,叶早落。花小而少,花色不好,果实发育不良。三是缺钾症。下部叶有病斑,在叶尖及叶缘常出现枯死。黄化部分从边缘向中部扩展,以后边缘部分变褐色而向下皱缩,最后下部叶和老叶脱落。四是缺镁症。下部叶黄化,在晚期常出现枯斑,黄化出现于叶脉间,叶脉仍为绿色,叶缘向上或向下反曲而形成皱缩,在叶脉间常在一日之间出现枯斑。五是缺钙症。嫩叶的尖端和边缘腐败,幼叶的尖常形成钩状。根系在上述病症出现以前已经死亡。顶芽通常死亡。六是缺铁症。病症发生于新叶,叶脉间黄化,叶脉仍保持绿色。病斑不常出现。严重时叶缘及叶尖干枯,有时向内扩展,形成较大面积,仅有较大叶脉保持绿色。七是缺锰症。病症发生于新叶,病斑通常于全叶面,极细叶脉仍保持为绿色,形成细网状。花小而花色不良。
2.4花卉合理施肥问题
花卉需要足够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才能良好地生长开花,因为土壤中往往含有的营养不足,所以需要设法补充。施肥是使花卉获得充足营养的主要手段。施肥可以分为施基肥和追肥2种,基肥一般以有机肥料为主,其施用量因土质、土壤肥力状况和花卉种类而异,若土壤团粒结构差、肥力不足,需多施,多年生木本花卉可多施。
追肥是为了弥补基肥的不足,在花卉生长发育过程中补充施用肥料的过程。一是适时。就是按照花卉的需要进行施肥。如一般春秋两季是花卉生长发育的旺盛期,也是追肥的适宜时间。冬季气温低,植株生长缓慢甚至休眠,可少施或都不施。叶色黄或淡绿叶小质薄、花芽形成不足、植株细弱、侧枝短小等情况出现则多是缺肥的表现,应及时给予追肥补充。二是适当。即根据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需肥特点来进行施肥,如苗期多施氮肥,开化结果期要多施磷、钾肥,越冬前的花卉,应多施钾肥以利于越冬。
2.5花木修剪整形问题
所谓修剪,就是指对植株的局部或某一器官实施具体整理。修剪可以使树形圆满紧凑,改善植株内的通风透光条件,节省养分,使植株各部分器官的生理机能相协调,从而使生长均衡,防止徒长和促进开化结果,以提高观赏价值。所谓整形,就是通过修剪,设立支柱与支架、拉枝、曲枝等手段,将植株的外形和骨架进行整理,以达到株形美观、调节生长发育的目的。
作为盆栽花卉来说,修剪按照进行时期的不同,可以分为生长期修剪和修眠期修剪2种。生长期修剪主要在春、夏、秋三季进行,修剪量较小,包括摘心、除芽、摘蕾、除黄叶、剪枝等,以观果为主的种类还应及时疏花疏果。休眠期修剪常在晚秋至翌春发芽前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于文学的教学法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网络会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06-02
基于文学的EFL教学法是用文学文本替换原有的经过改编的课文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模式。通过对英语文学原著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让他们了解文学作品中承载的英美文化、历史、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具体背景知识,甚至一些批评方法和批评流派方面的知识等,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开拓他们的视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集成型、交互性、分布性和数字化等特征十分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拓展使教育有了无数种选择。将计算机技术融入语言课堂,给语言学习和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同时文学教材的引入将充分挖掘语言学习的文化和历史维度。
基于文学的EFL教学法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与文学作品的互动为切入点,使教学材料变得生动有趣、内涵丰富,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欲望。读者反应理论认为读者是积极的理解者,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随着其具有的不同的审美经验和阅读条件而变化。这种观点强调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基于文学的教学法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础上。
计算机技术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浩瀚的网络都为实现多元互动打下基础。在使用这些工具的同时,学生自身和学习过程都发生了有意义的改变。研究者认为质变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能够让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对自身的看法得到改善,这种能力和态度上的根本转变是成为终生学习者的必要条件。这种转变并不是注定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经历三种思考的过程:第一种是内容思考(content reflection),对问题的内容或描述的思考;第二种是过程思考(process reflection),对现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评估;最后是前提思考(premise reflection),即对问题本身提出疑问。学习者对于这些思考过程的把握程度可以表明他们的学习是处于低级还是高级阶段。计算机辅助的学习环境可以加速学生的转变过程,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思考过程。计算机已证明了在语言教学上的价值。当计算机技术恰当地与基于文学的教学相融合,就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重要作用。
一 观看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辅助教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播放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同时激发学生重新审视已读文学文本的愿望,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作品内涵。电影能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更直观的认识。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文学与电影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如今这个信息资讯发达的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流行化倾向愈加明显,英美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被一一搬上银幕,这为英语课堂增添了新鲜而富有活力的教学素材。电影为文学名著提供了更多种讲解和学习的途径。
此外,观看影视文学作品能够增强学习效果。心理学对人类记忆特点的研究数据表明,通过听觉、视觉与自身实践能记忆65%的语言材料内容。利用电影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记忆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的积极性。电影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一种教辅手段,可以帮助师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结合电影与文本,引导学生以研究性的态度,通过经典文学改编电影的欣赏和文本阅读的比较来不断深入阅读文本,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和一种交流的欲望,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原作与改编电影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差异。当学生真正地沉浸到对原作和影片的思考之中,他们的写作和表述就十分清晰,讨论也会更热烈和深入。
二 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进行课堂活动
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分享。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源包括报纸、百科全书、杂志和研究论文等都有了电子版格式,并且几乎所有大学图书馆都提供网上文献传递服务,因此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较轻松地查找并获得具有权威性或时效性的资料。这些资源在各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例如作家的自传或传记,里面谈到某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尤其在写作过程中做出的重要决定,学生可以清楚了解地文学创作的真实案例,以此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语言学习的产出阶段——即写作当中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开头介绍一下所读文学作品的作者信息,例如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风格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图片或选取影像资料中有代表性的一些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讲稿。将演讲配以各种形式的资料展示,不仅有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而且由于有了其他视觉和听觉材料的辅助,那些对自己口语不太自信的学生也可以很好地表达思想,不会感到过分紧张。网络资源搜索可以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减少焦虑感。
其次,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学文本的任何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比如情节、人物、背景或主题,然后进行全班讨论。学生准备这类讲演时需要对之前学习的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整合。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讲稿的过程中,学生们重点经历了质变学习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过程思考阶段,因为他们需要对演讲内容、相关图片进行选取,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向全班同学传递观点方面达成一致的意见。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反映出他们对媒体对信息传达的影响力的思考,证明了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不仅改变了学习过程,也改变了学习结果。此时教师作为指导者需要负责引导学生逐渐意识到这种转变过程。
三 通过电子邮件及网络会议软件增强课后交流
新兴的电脑媒介交际(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能够让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远距离交流,其中最常用的是电子邮件和网络会议系统。在这些科技的辅助下,教师甚至可以进行网上的小型讲座。在互动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就某个议题用目的语进行讨论。第一个展开讨论的学生一定是对文本进行了仔细的研读之后才能提出观点,其他同学需要在认真阅读了他的观点基础上才能做出回应,从而学生们系统地进行了阅读和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达到交流的目的并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为了增强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可提前准备几个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进行更细致的探讨。由于这类问题关系到在线讨论的成功与否以及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提出灵活开放性的话题。那些针对故事情节等提出的问题只会产生相似的回答,当所有参与讨论的学生写出答案之后,就没有更多的话可说,讨论也就无法继续进行了。
学生在这种自主讨论中将意识到如果想要这场讨论持续进行,他们就必须提出问题、引领对话朝新的方向发展。参与者很快便学会建立他们的操作规则,也就是每个人先写出各自对最先提出问题的回答,然后再针对彼此的想法进行讨论。这确保了讨论者百分之百的参与,要求每个学生都为讨论做出贡献。另外,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与其他人在某些地方的理解不同,之后通过争论力求达成一致意见。学生从前期的基于各自的理解提出假设的阶段过渡到用各种证据评估衡量自己或同学的假设,并在最终得出可靠结论的同时思考引发不同理解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质变学习的三个思考阶段,锻炼了思维能力。
网上讨论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随意,不用像面对面交谈时那样紧张。这样学生们可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和话题上,不用担心眼神交流可能会带来的压力和对自己的不信任。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公告板(BBS)的功能下节课讲义的重要内容供学生预习。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大概了解本课的核心,进行相关阅读或提前准备想向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这类课前讲义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不太容易找到的资料的网址链接,这样能节省学生盲目搜索的时间,提高预习效率。
当计算机技术与基于文学的EFL教学法充分融合时,将成为改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辅以计算机技术的、以文学作品为教材的教学方法改进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质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为学生通常都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尝试。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辅助支持的作用,并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例如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日程安排来选择上网搜索资料的时间。网络不仅提供具有丰富信息的材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提供了更多在课后延续课堂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不用见面的情况下交流思想,尤其是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和咨询。
参考文献
[1]Cranton, P.(1994).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de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
[2]戴锦华.“写在前面”[A].罗伯特·斯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编《文学与电影》序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默多克对科学的追问继承了西方者对技术理性的反思,不仅涉及科学的实施和运作方式等社会公众领域,更涉及广阔的文化领域。他认为应把科学以及所有影响我们社会的其他议题一起带入公众领域,要让公众了解科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这一研究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启迪意义。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同样需要直面科学与技术的诸多不可预知因素。
对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批判是西方及欧美新左派的一贯立场。早在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首开从人本主义对技术理性进行异化批判的理论先河。他的技术理性批判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化进程的分析展开的。他认为理性化进程已经进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政治管理以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社会进人到了被技术理性严格统治和支配的历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存在本性遭到了全面的扼杀和毁灭。在经济活动中,人被严重地片面化和原子化。合理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工业的大机器生产和严格的劳动分工,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严重的主体间疏离。从政治管理领域看,人的管理活动被严格地模式化和齐一化。他曾调侃官僚政治机构下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非常类似于“机器的操作”,并且在枯燥乏味和死板单调方面,确实还经常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从人的精神领域观之,由于物化和理性化的全面和总体性的统治,致使人的主观世界完全为物化意识所支配。这种物化意识表现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认识停留于局部,失去了对整体的联系的把握,丧失了革命的主体性和反抗精神。卢卡奇的上述观点深深地启迪了他的后人。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发表的《启蒙辩证法)),是技术理性批判的经典表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谈论的“启蒙”不是指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神权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那场启蒙运动,而是泛指人类社会在近现代的理性化进程中所发生的所有强调理性的至上性和人对自然的技术征服的启蒙运动或思想解放进程。他们在这里所说的“辩证法”,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指谓事物结构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或事物的矛盾运动,而是特指事物走向反面、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启蒙辩证法”就是要揭示以理性和技术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对自然的统治权为宗旨的启蒙最终走向了反面,走向了理性的启蒙的自我毁灭和理性对人的统治的悲剧。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的悲剧性的辩证法就在于,它所设想的人对自然的无限的统治权和人的普遍的自由等目标非但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而且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毁灭。在理性普遍统治的世界中,“人类不是进人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在他们看来,20世纪人类历史的状况表明,启蒙的世界不是一个人性全面发展的世界,而是一个普遍异化的世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启蒙用知识取代犷神话,使人的思维服从于理性的逻辑,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认识的进步,但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理性思维往往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容易停留于对事物的直接的认识和精确的描述,而缺乏对现存的否定性的理解和超越。“当思想归结为数学公式时,世界就是用它自己的尺度被认可的。一切作为主体理性胜利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一切存在的东西对逻辑的公式所作的从属,都是以理性顺从直接出现的东西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启蒙精神停留于这种以抽象性和直接性为特征、缺少主题的价值尺度、缺少对现存的否定性理解的理性认识时,它本身就不再作为现存世界的否定力量,而是作为与现实等同或认同的肯定的思想。这样,启蒙精神就成了一种崇拜理性思维和科学认识,缺少主体性与否定性的新的迷信和神话。应当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上述认识是深刻的,尤其是他们所经历的时代,正是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的时期。如果说经历了后工业时代,现在的西方知识分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上已经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观点的话,那么在20世纪40年代,在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远未被人们重视的时候提出上述思考,其思想价值就更应当肯定了。
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这是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表述形态,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该书的基本思路是: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经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这种能力的人。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一dimension)一词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等方面都是单向度的。人们失去的“第二度”是什么呢?就是否定性和批判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的真实性质。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和技术的异化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揭示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现代社会的技术统治形式及其特征、技术异化背景中人的生存困境、技术异化的原因、技术异化的扬弃等重大问题。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技术世界中,现代劳动者经历了被整合或一体化到现存技术体系和现存社会秩序中的过程。技术理性通过确立富足与自由的生活目标实施着真正的统治,从而把所有真正的对立面整合起来。“在一个压制性总体的统治下,自由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工具。个人可以进行选择的范围,不是决定人类自由的程度,而是决定个人选择什么和实际上选择什么的根本因素。”马尔库塞指出,通过技术理性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新社会是一个消除了工人的反抗性的一体化的社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成了单向度的人。作为一个思想家,马尔库塞甚至认为单向度人的出现,对于社会的进化而言不是一种积极的现象。虽然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劳动者甚至主动地与现存制度认同,但在实际上,劳动者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维度,即否定和批判的维度,其后果是使社会失去了自我超越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基本生存是由个人无法控制的力量和机制所决定的。因此在马尔库塞看来,人们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并没有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们是升华了的奴隶,但毕竟还是奴隶。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的论述是建立在当代文化批判思潮发展的前沿的,同韦伯、齐美尔、卢卡奇等思想家关于理性的分析批判有着共同的基础,同时与20世纪生态文化的兴起也有着呼应关系,尽管其理论本身存在着不少争议,但他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的确给了后人不少启迪。
对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批判也是西方和欧美新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西方和欧美新左派阵营的代表人物们几乎都有所论述,伴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潮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他们的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扩大。其中,格雷厄姆·默多克的有关论述值得关注。在《通俗表现形式和后常态科学: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斗争》里,默多克对科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开展研究的切人点虽然是转基因食品等社会问题,但研究视野却涉及科学的实施和运作方式等社会公众领域,涉及广阔的文化领域。默多克认为:“科学求得大众的支持是因为科学发现各种应用会让生活更安稳、更可靠和令每一个人更满足。然而,近些年来,一系列新生事物已经侵蚀了长足‘进步’的承诺,这些新生事物瓦解和破坏了现有的假设和实践,并且开创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后常态’的科学。这并不是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标签。这个前缀‘后’过于强调和过去状况的突然决裂,虽然‘常态的’暗示在独立的研究人员和重要的权力持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之间的关系比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更平稳。虽然如此,最近二十年,毋庸置疑,在科学的智力组织和经济组织及政治的显著部分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它们一起深刻地改变了科学的实施和运作方式。”
默多克在文中提醒人们注意:最近四百年,科学家一直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扩大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影响,而且试图最大限度地从实际应用中获益。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为典型的哥特式叙事传统展望了杀气腾腾的科学的黑暗远景,很早就公然质疑了支撑这项普及事业的科学在持续进步的假设,但是,直到关于核武器和全球温室效应的新发展公然抗议这种假设,这种假设才不再占有优势支配地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和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核能事故之后,曾被宣传为格外干净清洁、生态上友善而安全的核资源突然成为巨大的威胁而不是解决方案。同时,人们非常熟悉的诸如汽车和冰箱,原来居然都是拓宽臭氧层空洞和加速全球天气恶化的帮凶。未曾预料的一连串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摆在面前。科学似乎已经到达了它的极限点。这个星球提出的关于责任和平等的基本伦理问题没有了答案。这是一个象征符号的真空区,留待后人从其他资源里填补。
默多克从社会学角度提醒人们注意:资本主义的重心从工业化生产转移到策略性信息和操纵上,所以核心科技的掌握变成了枢纽性的经济资源,这改变了科学和商业之间已经确立的联系,因为当代资本只对那些会创建更多资本的研究投资感兴趣,“所能完成的全部研究就是那种能赚钱的研究”。科学研究原本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由政府投资完成,但由于政府的各种财政危机,科研投入减少,科学家只能四处寻求研究基金,因而被更加牢靠地拴在资本积累的环状运动中。结果,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渐首先成为商业资产,日益激起一些不快的小冲突,诸如关于谁应拥有专利权和谁应控制其应用等等。
他还尖锐指出:“新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商业价值连同日益加强的风险(充分评估它可能携载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前就对其进行应用所具有的危险性)把各种科学问题转移到政治竟技场上来,在这个政治竟技场,这些科学问题深陷于社团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持续的交叉火力网中。”他举例指出,商业计算强调短期利益并让国家来应对随后可能造成的任何社会或环境的损失。另一方面,公民和消费者,关注后代的未来并期望国家能让各公司为它们的投资可能引起的长期风险负责。科学“专家”特别是那些为政府或大公司工作的科学家不再得到信任。他们逐渐被视为部分利益的代表而不是公众利益的代表。结果,自上而下的代表系统处于自下而上的大众要求参与关键决策的日渐增长的压力之下。
持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立场的人们一向认为,科学家连同企业家都是掌握“进步”进程的现代性英雄。他们的各种发明和“承诺”把人们从对饥饿和疾病的恐慌中解放出来,而且增加舒适和选择的水准。然而默多克认为,这种持续进步的故事并非没有受到质疑。许多都是16世纪希伯来传说中有生命的假人高莱姆(Golem)(一个有生命的泥仆)故事的各种变本。在这个最初是犹太童话的中世纪早期版本中,这些人是作为仁慈的力量救助那些处于苦难当中的人和保护人们反抗压迫的,但约翰·施密特在1682年出版的神话调查却发现,他们开始反抗奴役状态并且“给他们的主人造成巨大的灾害”。玛丽·雪莱正是拿这个难以驾驭的人物作为她的弗兰肯斯坦创作原型,反过来弗兰肯斯坦又变成了一种核心的隐喻,象征科学无力应对自身的发明造成的出乎预料的后果之可怕状况。近些年来由于核能工厂事故及全球温室效应,日益增强的风险意识又被再度强化。然而有两种科技—计算机和转基因食物—与新兴的信息资本主义秩序联系最紧密,而且最全面地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也成了最近最具影响力的各种顾虑之核心所在。首批广泛普及的转基因食品—萨弗西红柿,在1994年进人市场后,受到全球普遍喝彩和欢迎,甚至受到像《卫报》这样的报纸的欢迎。然而不久后,人们就对转基因技术采取了批评姿态。将西红柿作为转基因革命的“先锋前卫”,是一个辉煌的选择,因为“西红柿已无处不在—在色拉里,在酱料、比萨、馅饼、三明治里”·一但是这种普遍存在也尖锐地呈现出可能具有的一般风险性,它暗示着消费者即使有意避免,却最终无法回避。1999年西红柿变成了被广泛采纳的不确定的意象,为三个国家的新闻界发动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活动提供了图像抛锚点。它们的涵盖面从《独立报》的一个成熟的西红柿的简单素描,到《每日快讯》的显微镜下的西红柿图片,再到《每日邮报》标语展示的一片参差不齐外形的西红柿片,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的特别有力的意象。
“转基因技术日渐增多的问题与关于计算机可能的故障日渐加剧的焦虑相符。一系列病毒摧毁了数据,破坏了软件,已经证实了‘网络社会’的脆弱,但直到对关于‘千年虫’造成的可能的影响的恐惧开始在1999年积蓄成一股强大的势头,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辩论以同样的方式表明了转基因成分如何彻底地与日常食品融为一体,‘千年虫’的媒体传播覆盖面清楚地表明计算机技术如何变得无处不在,故障如何影响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否拥有计算机。英国政府的一张传单在1999年中期为商业辩护道,“在每一种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微处理器和许多现代仪器、控制器和机器的嵌人系统(芯片)中都存在有潜在的问题……电梯和自动扶梯、火灾检测和报警系统”。默多克在文中还提到了一个经典的个案,关于预期的后果和按透视原理缩小的时间规模……常规设计的决策局限于数字计算机的可调时钟,计算机应用仍然相对受限,似乎能够使整个社会系统陷人瘫痪,切掉电源,搅乱金融交易,破坏一系列家用电器。在这场事件当中,预言被证实没能实现。当英国政府千年虫中心(GMC)在2001年1月1日报告,“英国国内外一片宁静。没有与千年虫有关的问题的表现”,在这儿可以听得见如释重负的口气,但是政府在内阁已经设置了特别的单元“让各种部长、媒体和公众详尽地了解正在发生什么和正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个事实表明他们如何真诚地对待这种情形以及直到12点的钟声敲响前还依然不可预知的影响。英国广播公司当然做了最坏的打算。它的千年虫之夜的工作室的后墙由一个强有力的意象主宰,预期的混乱浪潮以巨大的外形险恶的昆虫的巨幅照片和一条沿着世界地图移动的各国抵达午夜的线的形式展示出来。全球的新年欢宴的现场播报不断地被全球“千年虫”情形的最新报道打断,报道计算机故障的定位点显示在地图上。
由此,默多克认为,我们日益意识到,所有的人为干涉都具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影响,这一特点破坏了科学的权威以及革新总是加速社会“进步”的假设。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科学家和政府都面对着疑虑日益加重的公众。“我们见证了一个过渡时期,从科学家自动地受到尊敬的时期过渡到了现在,现在人们质疑他们的权威性”并且要求参与磋商重大革新。许多评论家欢迎这种趋势并盼望更广大的“科学民主化进程·一把科学还有所有影响我们社会的其他议题一起带入公众辩论”。另一方面政府却不太欢迎这种倾向。谈论风险是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它,就不再能轻易地控制,并可能提供一个发光棒,指引对政府业绩的更普遍的不满,就像在转基因的辩论中一样。在“进步”的年代,人们依据政府配置商品和辩论的公正程度来判断评价政府。在一个综合风险的时代,公众则开始根据政府根除或削减可避免的危险或“坏事”的能力来评判政府。而且,因为关于风险的决策总是涉及困难的价值和利益问题,关乎孰得孰失,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转向公众辩沦的中心。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