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石油工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石油工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石油工业论文

第1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是一种采用多种定量和定性的方法,针对国家政策、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等造成的人群健康效应进行评价和改进的结构化方法。目前,已得到认可的健康影响评价方法和模型有20余种,如Merseyside评价模型、Bielefeld评价模型、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等。在开展健康影响评价时,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对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筛选。

(1)方法和模型成熟,有相关数据和资料支持,可信度较高,能将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所选用的评价模型和数据是开展健康影响评价的关键,由于技术原因,所有的健康评价模型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和监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最初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83年提出,后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方法已被中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参数手册[3]。目前,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和基础数据,已存在的模型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新的技术和模型被不断引入,为方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和危险度特征分析四部分[4]。危害鉴定属于定性危害评价,通过搜集流行病学资料、毒理学资料和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环境暴露是否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作出科学的判定。暴露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关键步骤,在本环节需要确定易感人群、有害暴露因素、暴露剂量、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暴露途径等暴露因子,为风险评估提供定量依据。剂量—反应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核心步骤,目的是确定暴露人群中健康危害效应的发生率与暴露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步骤,它通过综合前面三个阶段所获得的数据,对不同暴露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的发生概率和发生强度进行估算,是环境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2)有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相关机构正式出版过使用指南和技术标准。不同组织和机构所公布的健康影响评价模式都包括筛选、确定范围、风险评价、决策、实施五个环节,但不同的健康评价程序在具体操作顺序和评价侧重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Bielefeld法对健康影响预测的前期分析过程要求较为严格,要求从项目、社区、人口、环境背景值、额外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毒性物质与疾病登记署(ATSDR)采用的健康影响评价程序以暴露评价、健康损害效应评价、健康干预为重点,将公众参与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中。ATSDR健康影响评价程序要求评价人员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定操作步骤,形成了多向网络化的评价流程,突出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欧洲使用较多的是Merseyside评价模式,国际健康影响评价协会在2001年出版的《TheMerseysideGuidelineforHealthImpactAssessment》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见图1。

(3)方法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强,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适当,便于推广。健康影响评价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但现阶段还面临着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的问题,因此需要在评价工作开展之前对评价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具体使用到的工具、方法和模型。这就要求评价流程相对简化,可操作性强;评价方法和模型易于理解,可接受性强。安全剂量法、致癌强度系数法等评价方法技术先进,可以对有阈和无阈化学物质进行定量评价,但是由于评价过程技术复杂,不便于普通评价工作者掌握,所以不适合在建设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中采用。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技术成熟,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其评价过程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而在公共卫生建设落后的地区往往存在健康基础监测数据缺乏或不准确的问题,会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公共会议、Delphi法、焦点小组讨论、利益相关者访谈等方法在健康影响评价中使用较多,方法易于接受,便于实践操作,但需要对使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发展中国家开展健康影响评价使用更多的是一种快速评价工具,该工具基于一种健康医学模式,认为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即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营养、损伤和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建设项目对周边的生物环境、化学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经济状况、公共服务等产生的潜在影响,预测由此造成的人群健康损害风险,提出相应的预防、减缓和应急措施。目前,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发展组织已经制定了这类评价方法的准则,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在城市污水回用、大型石化项目建设等领域进行了使用。

(4)综合考虑具体评价项目的现场情况和评价目的。除本身的因素外,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选择还受到现场状况和评价目的的影响。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健康法规、居民健康意识、公共卫生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会对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界定差异也会导致评价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英国在健康影响评价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产前暴露、个人行为和方式、心理环境、物理化学环境、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等,对躯体损害以外的健康危害行为较为重视,而在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公共卫生建设较为落后的地区则相对忽略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健康损害,关注点集中在躯体健康损害上。

2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

不确定性贯穿于健康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为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性分析,明确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来源、性质以及传播,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

2.1来源与识别健康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产生于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主要分为三类。①情景不确定性。其包括对人群信息、暴露环境等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描述。②模型不确定性。由于数学模型是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对真实情况简化后得到的数学关系,而实际情况则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参数不确定性。由于在认识水平、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参数的确定还存在不精确性,不确定性的传播也会使误差进一步加大。从整个健康影响评价过程来看,不确定性主要产生在健康损害效应评价、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评价三个环节。在健康损害效应评价中,健康异常不能被及时识别、健康损害程度的鉴定不准确等是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暴露评价涉及范围广,暴露情景多样,污染物摄入途径复杂,加之基础研究范围的限制,很难给出完整、准确的评估信息。暴露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基础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监测过程中的误差、各种估算方程本身的缺陷等。流行病学资料的搜集、由高剂量向低剂量的外推、由动物剂量向人体剂量的外推等都是剂量—反应评价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2.2不确定性分析在健康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利用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估,二是利用敏感性分析和变异性分析对数学模型中各变量在结果中的相对贡献程度进行评估。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主要方法有蒙特卡罗方法、泰勒简化方法、概率树方法、模糊集理论方法等。蒙特卡罗法以概率模型为基础,利用随机数对不确定性参数产生的各种结果进行模拟,并通过概率分布的形式进行表示,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许多研究表明,MCA的分析结果存在合理性,通过MCA分析可以使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得到增加[5,6]。模糊集理论方法利用隶属度来表示结果的可能性,是定性分析方法。Shakhawat等人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废水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7]。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估模型输入变量对输出结果贡献的相对大小,可以对评价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进行筛选[8];变异性分析用于对关键因子变化范围的评估。

3结论

第2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很是复杂,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设备作为石油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其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设备的连续稳定性。如果设备出现缺陷和故障,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随之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可靠性管理研究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设备管理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技术而存在的,让企业的生产建立在最佳化的物质基础之上。管理好、使用好、维修好、改进好现有的企业设备,能够用最少的设备使用寿命获取最大的设备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种和产量上,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2.1设备管理的难点

2.1.1设备管理的组织落后。在一定意义上,这种严密的分工和固定工作职责,会形成企业机构重叠,不能快速的做出反应,企业运转灵活性较弱。

2.1.2设别管理流程落后。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职能分布在企业的财务、物资、科技技术研究,发展等部门,设备的使用、采购、维修等都分置于各个部门,不利于管理设备运行的全过程,也不利于管理设备费用的周期性。

2.1.3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想要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就应当先进行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培训,原有的设备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

2.1.4缺乏管理约束奖惩机制。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奖励和约束,没有配套的奖惩机制和约束机制,就不能有效的调动设备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无法保证设备的可靠性运行。

2.2实行以利用率为中心的设备维修管理

以设备利用率作为维修策略中的主要维修,是以利用率为中心的一种维修方式。对于企业设备维修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四种维修。一:定期维修。这种维修的特点是利用生产的空隙对设备进行有效维护,在人力、物力上都有事先充分的准备。对于随着时间变化的设备故障,定期维修不失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故障发生无规律和故障复杂的设备。二:视情维修。指的是根据故障出现后再确定维修策略和方法,这也叫设备状态维修。三:事后维修。事后维修就不需要任何的计划,但是要在人力、物力上做好准备,对设备故障详细检查,再进行维修。这样的成本较低,可以作为最后考虑的维修。四:机会维修。是配合视情和事后的一种维修方式。机会维修讲求的是把握时机,提高费用的有效使用率。如果设备的维修发生的比较频繁,可以适当考虑改进维修,再选择其他的维修方式。

2.3维修机构改革管理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维修队伍,也成立了一系列设备预防、检测中心。各个企业的检修部门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逐步的独立出现,形成单独的检修公司,实行独立的经营和核算。除此之外,各个石油化工企业之间加强了相互合作,相互支援。这些改革都调动起了维修人员对设备维修工作的积极性。

2.4采用先进的技术维修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的先进维修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各种各样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的维修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即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维修的质量。尤其是近几年像耐火纤维喷涂与新型防腐材料等高科技的应用,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县级的技术维修手段,大大的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现代化维修水平。

2.5设备的维护与技术改造管理

一:日常设备维护管理。日常维护是要求操作工人在每一班生产中进行的,包括生产前对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做好设备发成异常的情况的准备,能够及时的处理设备故障;二:管理设备技术改造。设备技术改造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经验与成果,改进目前的设备结构,更换新的部件、安装新的设备,来补偿有形的、无形的磨损。通过新型的技术改造,改善原有的设备技术性能,增强设备功能,,让设备整体或者局部达到新设备的技术要求。而新设备技术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经济效益好、现实作用高。

3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研究

可靠性指的是在产品、系统的有关条件、时间的规定之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产品的可靠性主要存在“时间”、“条件”和“功能”上的规定。规定条件:企业设备所在的使用环境、使用的条件、维护及保养条件等;规定时间:一般来说设备工作时间越久,其可靠性就越低。企业设备的可靠性强调了时间条件这个因素,但是在产品产生的质量性能上却不包含时间条件这一要素。所以一个设备的可靠性区别于其余技术性能的根本在于时间内的规定其评价的优劣;规定功能:企业设备应当具有的技术性能指标的综合评价。

从通俗意义上来说,设备的可靠性保证的主要手段就是维修。维修主要包括维护与修理两方面,细化些也可以分为监测与维护。设备的维修效果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可靠性,也可以保证系统的有效度。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就能够延长系统正常使用时间,提高设备的维修性,可以缩短设备使用时停留的时间,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

3.1设备运行的监测

实施设备运行监测是对设备维修保养的有效措施,可以让管理者轻松的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缺陷及隐患,及时的帮助管理者选取合适的维修方式,在什么时间段进行维修,才能保证设备的可靠连续性。

3.1.1基于风险特种设备检验

基于风险检验指的是通过设备的风险分析,找出企业高危害设备,通过RBI分析并计算出重要设备的风险,依据设备风险的排序进行可能性和后果性的分析。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相关的企业设备维修计划,然后制定有效方法管理可能引起的风险,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进而达到降低风险,节约成本的目的。

3.1.2定点测厚法

对企业设备和管线进行大规模的定点测厚。在设备容易腐蚀的部位,进行测厚。然后根据所得数据来判断,从而对腐蚀减薄的趋势作出对应计划,进行周期性的维修,及时的发现设备故障隐患,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1.3大型机械监测与诊断

石油化工企业中,大型旋转机械运用的较多,由于机械的各方面的要求很高,对维修造成很大的难题。在大型设备的运行中,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设备的各种故障。大型机械本身价格昂贵,机械故障会引起整条生产线的停车,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计的。

大型机械的监测与诊断应分为选择设备、确定设备监测级别、建立预测维修系统、制定监测标准、做好预警报告、处理设备缺陷。合理的运用监测和诊断:可以及时、准确、有效的判断设备运行中的各种异常,从而让故障得到预防和消除,将设备故障危害降到最低;可以判断出故障维修的时间与部位,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减少误工来降低维修成本;对设备的状态监测,可以提供设备的最新数据和信息,确保设备的技术改造和优化。

3.2设备维修

3.2.1设备维修的重要性

维修是为了保证设备更好的运行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活动。主要包含有维护(保持设备良好状态所进行的工作),修理(将设备恢复到良好状态的工作)。

维修对于设备可靠性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维修可以提高设备完好率,增加设备使用的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维修的结果能够让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得到增加,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确保企业能够健康、迅速的发展。维修是对未来的一种隐性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维修可以收获投资成本,并可以增值。

3.2.2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通过对设备提前的检查,发现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防止设备故障的发生,让设备能够在规定的状态中进行的各种维修。

3.2.3恢复性维修

恢复性维修指设备在发生故障以后,通过维修将设备恢复到规定状态的方式。(状态的监控维修是通过积累设备故障信息,对设备故障的原因、趋势进行分析,对设备连续可靠性水平的维修。监控维修没有规定设备的使用时间,能够有效利用设备受命,降低工作量,是一种经济效益明显的维修方式。)

3.2.3改进性维修

改进型维修是指有效利用设备任务完成的时机,对设备进行改进,是提高设备可靠性、安全性的维修,主要分为改善性与无维修设计。

改善性维修指的是为了消除设备设计与制造上的缺陷,再配合上设备的维修,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上的改良。无维修设计指设备在到使用寿命之前都不存在设备维修,作为一次性产品直到报废。

3.2.4综合性维修

综合性维修是将以上所述的所有维修方式按照相互配合,取其各种维修方式的长处,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3.3维修方式的选择

维修方式合理的选择指的是使用最低费用达到最好效果的修理方式。任何一种休息方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企业应该从生产特点、设备运行特点、故障产生的规律等进行择优选择。故障包含有规律性、随机性的故障,而在这两种故障中包含有发展期和无发展期两种。

第3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石油企业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包括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计划、维修情况和保养周期记录等,是一项涉及内容繁琐且范围广泛地系统性工作。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是石油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对待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策略和维护手段,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1机械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在石油施工企业中,能够接触到施工现场和直接使用机械设备的人员较多,社会关系较为复杂,流动性极强,并且管理技术人员的自身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精准的业务标准。通过了解发现,施工现场对工程机械进行操作的技术人员往往文化水平低下,从未受到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指导和培训,甚至有一些人员为了能够迅速上岗而办理假证的现象。另外,部分工程机械管理人员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职业素质过低,经常会在机械设备运营和工期期间擅自逃岗,并未对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记录,对机械设备的管理过程无人问津,没有要求,将会给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留下诸多管理问题和安全隐患。这些在企业工程管理人员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将不能促使机械设备得到更为高效的运转和使用,对石油施工企业的经营总体状况产生制约。

1.2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石油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牵涉的内容广泛,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建立完善有效的设备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范,才能进行标准化的统一管理。而现实情况反映出来的是,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着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严谨的现象,缺乏对机械设备的资料档案建立、使用信息记录、台账归集和管理计划等环节的制定,导致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台账混乱、机械设备使用率低、故障维修次数频繁,管理工作无章可循。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滞后,不仅不利于机械设备权责的划分,而且不能从根本上剔除机械设备管理的弊端。

1.3忽略机械设备保养工作企业工程的机械设备属于慢性耗损的过程,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周期计划,才能确保机械运转的有效性和使用延长性,对其进行保养和检查才能保证在使用的过程中高效运转,提升使用效率。但现实情况则相反,大多数技术人员在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只“用”不“修”,完全忽视了对机械设备的保养,更加不会结合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施工工程制定目标和计划,从而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工期。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不规范,造成机械设备使用率低、工作效能低、且故障频发,最终将会使得机械设备加快磨损程度,缩短设备原本的使用寿命,将会对石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增加机械设备维修费用和故障处理时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生产负担。

1.4对机械设备维修不及时一些石油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费用和周期性检查费用,经常会延迟机械设备的检查维修时间,并未停止机械设备的运转工作,长久以往,最终导致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按照正常的施工计划正常工作,延误工期,产生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种问题的出现,将会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不能产生更多的工作产量,对石油施工企业的发展运营起到不可估量的制约作用。

2.影响石油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原因

石油施工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设备的管理维护程度不够,不利于企业调整施工进度,提高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械设备管理能力较低石油施工企业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力量薄弱,由于工程项目设计的范围较广,所以对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调动较为频繁,将直接导致部分项目的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检测和维护工作出现空档,不能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形成周期性管理。由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职业素质不高,通常会忽略对机械设备的监管工作,随意找人替代,有时候甚至会安排没有从业经验的人员管理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的管理基础设施薄弱,通常都是机械设备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维修工作,延误施工工期。很多石油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开展切实有效的维护工作,各种记录台账、管理程序、检查情况混乱,甚至一片空白。企业高层的经营人员对现场施工的检查和监督工作脱节,严重时将直接引发安全事故。

2.2机械设备管理认识不到位石油施工企业对设备的管理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保养的不良现象,即使有些单位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实行了定人机制,抽调出专门的管理小组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检查和监督,但是并没有对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制度,不能对管理人员起到约束性作用,使得管理人员出现不负责的态度,对机械设备管理的认识水平不够,对设备的使用包用不包修,出现设备故障时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在对机械设备进行故障检查和维修时,很多管理人员没有责任心,草率应付,马虎了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机械设备的故障问题,在操作规程上出现严重违规的现象,出现问题时相互推卸,不能对管理工作负起责任。

3.提升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石油施工企业要想更好、更快速的适应市场竞争,就要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要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一定的利润空间,实行精细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指导要加强力度,树立经营生产的管理理念。

3.1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制度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要想促使管理工作能够朝向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就要首先制定出可行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工作任务和职责,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业务指导,树立起全员管理的理念,促使管理人员将机械设备当做自己的财产对待,实现细致化管理和使用。在人员的调动和选拔上,一定要选取出责任心强、洞察力高,拥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这样才能规范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各类设备的登记、档案建立、使用台账和维护记录等工作,对各类机械设备的材料进行汇总和保留,确保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不延长石油施工项目的工期。

3.2落实机械设备维护的制度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也是确保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的主要环节之一,任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发生磨损现象,保养和维护的原因就是要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弊端,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对机械设备维护人员的安排上,要建立相关奖惩制度,实现安全运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4.结语

第4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仓储管理;库存控制

仓储是指支持企业运营的物资(包括生产与管理工作)在仓库中的存储活动。仓储管理是指对库内物资和仓库设备、设施及其布局进行计划和管理,利用已有的仓储资源对仓储物资进行服务包括中间发生的计划、协调、控制的过程。而石油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对仓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仓储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有所拓展。

1石油化工企业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业务管理不规范

目前石化企业仓储所存在的问题主表现为管理方式粗放、精细化程度不高。仓储部门与生产部门、职能部门等部门之间没有清晰界定,导致管理职责未能有效明确,无法实现管理闭环,监督部门也没有尽到监督职责。仓储管理过于零散,集中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包括人力资源和物料资源。

1.2库存资金占用大

库存资金占用较高,库存物资结构不合理。储备定额设定过高,远远大于生产所要求的定额。由此,普遍存在着超储现象,资源浪费严重。各物资使用单位定期上物料购入计划,部分关键设备所需的物资,即使已经达到了应急需求,为了能够达到储备定额,仍然继续采购,最终造成库存积压。有部分物资甚至尚未使用,由于设备的改造,致使其失去使用价值,进行报废,造成了物料的浪费。并且,长期无动态物资占用了资金和仓库,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1.3库房建设达不到要求

库房能力不足,存储性能不高。主要表现为:

1.3.1成品仓库能力不足。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物资储备量不断增加,由于库房建设长期缺乏投入,导致库房存储能力较差,出现堵库现象,也经常发生换库费用。

1.3.2仓储设施老化,安全隐患严重。设施陈旧和老化的情况,不能满足生产、防火、防盗等基本管理的需求,从而影响仓库内物料的质量;起重机等设备没有及时大修,长期处于半工作的状态。

1.3.3仓库设施与其功能和用途未能实现匹配。仓储主体、辅助建筑和附属设施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且各部分的功能标识不明显;同时,设备与其储存的物资无法匹配。

1.3.4危险品的原料库房未达到存储要求。尤其是建设较早的库房,投入生产时间较长,设施陈旧,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问题。

1.4企业信息管理不完善

企业现有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共享性较差,信息通道闭塞,导致物资信息无法完全录入,从而无法有效管理。并且信息相对独立,没有做到企业信息共享,造成存储混乱,无法进行批次管理的情况发生,同时,管理决策也无法进行支持功能,降低了管理效能。

2石油化工企业仓储管理措施

2.1建立完善的仓储管理制度

完善的仓储制度是企业仓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制定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仓储管理的岗位职责,规范其工作内容,梳理包括物资验收入库、领料出库、物资盘点、物料保管、设备保养等流程。对物料实行表单式管理,建立各种统计报表和台账。

2.2加强仓储工作的过程管理

(1)严把物资验收入库关,规范物资验收入库的程序和方法,按规定做好物资的验收入库工作。根据以单为主、以单核货、逐项对照的原则进行货物验收入库,并且做到检验物资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包装、物资外观及随身带资料是否齐全等。对于合格的物资,及时办理入库的各项手续;对于不合格物资,及时与物资采购人员联系,进行相关后续处理。(2)做好物资的保管和保养工作,要树立物资摆放、设备保养、库区卫生的专业化标准。(3)规范物资领用制度,保证物资顺利出库。领用物资时要确保手续齐全,在缺乏合格的领用手续时,禁止物料出库。即将出库的物资,为了确保物、卡、账的一致,要及时进行系统账务处理。(4)物资盘点要科学且规范。进行永续盘点,将定期盘点和重点盘点相结合,年度、季度、月度都应认真进行物资盘点工作,认真填写基础盘点台账,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无误。

2.3实行库存指标责任制

(1)明确仓储工作人员的责任,仓储工作人员按工作周期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物资进行统计。包括种类、数量及资金,并标明库存变化的原因,并与上一工作周期库存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为仓储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2)盘点积压的库存物资。对仓库内长积压的物资情况进行统计,及时分析物资积压原因,并且积极与有关人员联系,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物资的合理使用。

2.4加强仓储工作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也是仓储管理的重点。尤其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安全掌握着企业的命脉。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物资安全、仓库设备的安全和消防安全等都属于仓储安全。将物资放置于指定仓库,制定严格的安全制度,将仓库消防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个人。(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定期举行安全活动日,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采用学习安全文件、典型案例、安全通报等形式,充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2)加强安全责任意识的教育,在装卸、搬运时做好安全工作,保证仓库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3)开展隐患排查,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重点对仓库设施、用电安全及电器设备进行大排查,及时消除仓库管理中的不安全隐患。组织开展应预案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和应对技能,为仓储管理工作提供安全保证。

2.5进行仓库建设规划

把现代物资仓储的建设作为目标,加快标准化库房的建设,把改造和完善仓储的基础设施作为重点,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改造落后的设备,把作业高效化、物资流动顺畅化、作业机械化作为目标,实现仓储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同时要对仓库建设进行规划,即整合库房资源、建设专业化和标准化库房和建立专业的配送体系。

2.6加强库存控制管理

(1)要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比例,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物资总量应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掌握库存量的动态,能够适时适量地订货,以免出现超储缺货的情况;适时开展降库利库工作,减少仓储占用的空间,降低库存费用;并加速资金的周转,解决库存资金周转慢、占用量大的问题。(2)物资管理部门应组织员工编写专项储备物资表、重要物资表和应急抢险物资表等,核定年度储备定额应控制储备总量,避免出现超储积压的情况。(3)及时开展代销、代储合作。代销代储是补充采购的主要形式,是实现生产商与供应商互利双赢的有效手段。通过代储代销业务,可以拓宽仓储管理部门的业务渠道,是仓储部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2.7建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石油化工行业特点建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入库单、销售单、领用单等分别建立数据库,保证企业仓储的物资发生额能够得到准确的记录,对数据库的记录要定期维护、更新。采取措施拓宽企业信息通道,保证信息交流通常,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全企业信息形成网形系统,使仓储物资得到统一、有序的管理。

3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石油化工市场也在快速扩张。但由于石油石化产品长期处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危险环境,因此,石油化工产业与其他行业的仓储不能统一而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掌握好仓储,才能掌握企业盈利的源泉。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当做好仓储管理工作,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作者:撒帮文 单位: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俞霖.某生产企业仓储管理优化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02):32~34.

第5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1.企业简介

X国有路桥施工企业始建于1954年,现有员工4672名,有职称工程技术人员2300名。企业注册资本3.1亿元,总资产为58.6628亿元,净资产6.2763亿元。2001年获建设部首批授予的“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同时拥有房建总承包一级、隧道施工专业承包一级、市政工程总承包二级,一类、二类甲、二类乙养护和起重设备安装专业二级等资质,形成了宝塔形资质结构。

2.X国有路桥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财务管理职能削弱

过分注重项目部的财务管理模式,造成了X国有路桥施工企业项目部的会计工作,更多的侧重会计核算职能,严重的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虽然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但是各个项目部单独设立账套,一些业务仍依赖于项目部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时项目部财务人员对核算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核算规范的理解可能也会产生差异,导致各个项目部基础会计工作的质量尚且参差不齐。

(2)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之下,项目部作为财务管理的抓手和轴心,造成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出点多线长的管理现状。而总部在资金管理方面一直处于主导性位置,项目部所需资金,需集中到各自所属的二级(分)子企业,再由其上报总部。经过层层审批,方能将资金调配至各二级(分)子企业,再下拨到项目部。就造成了总部对接多个需求单位,加之整个财务管理链条较长,效率较低,造成了X国有路桥施工企业资金分散的情况。极大的削弱了企业在资金筹集、调配和使用方面的效率。

(3)项目成本控制力低下,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X国有路桥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项目部成本控制方面的措施,较为简化,仍然存在着,按传统施工经营经验进行成本控制的不科学现象。同时,依靠传统经验成本降低率编制的成本执行计划,就会造成对施工现场机械、物资、劳务等材料、施工条件、工期要求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材料成本核算、施工设计变更、变更索赔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因此,由于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项目成本控制力低下,项目的实际经营效益难以保证,最终导致企业的效益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二、X国有路桥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实践

本文对于X国有路桥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改进:首先,将X企业财会部领导的财务区域中心细分成财务核算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分别立足于传统财务核算和新型财务管理决策机制,对施工项目从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其次,针对X企业不断开展的新型施工项目,将其管理与传统项目的管理进行分离。在X企业财会部之外成立专门管理新型施工项目的建设管理分企业(事业部)。最后,经过对X企业实施的财务区域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改进,有利于X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更加有效的专项管理,通过对传统施工项目和新型施工项目管理的分离。首先:可以构建全新的财务人员序列,而且在序列内部有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有利于财务人员队伍数量、业务能力的建设;其次,将传统施工项目和新型施工项目进行差异化管理,可以针对不同的施工项目特征进行专项管控,结合财务区域中心的完整只能配置,结合基础会计核算以及财务分析、管理职能的发挥。最终实现X企业愈加全面、准确的实现对资金、成本、利润的控制和监管,提高了X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

三、X国有路桥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1.财务区域中心工作流程的完善

在财务集中管理的要求下,财务区域中心调整现有会计核算和管理流程,使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由项目到中心集中。财务区域中心的流程制度体系分为业务处理流程、岗位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三大类,并体现在多个方面。针对财务区域中心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应加强对资金、预算、责任成本和信息共享的管理。

2.实施财务区域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1)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为前提

任何一家企业进行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改革,必然会涉及到对企业原有管理架构、组织层级的改变,并涉及一系列的人员配置等内容。在将原有垂直化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扁平化改革时,原有的二级(分)子公司的地位会有所下降,而财务区域中心的管理地位和管理权限会有所上升。如何落实财务区域中心的权力,是决定财务区域化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2)严格规范制度建设是基础

施工企业必须重新在财务区域中心的层面,建立规范的会计制度、内控制度以及财务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并结合资金管理、成本控制、资金预算、风险防范为核心,建立会计核算、成本控制、预算方案、报表编制、财务核算等一系列严格的财务制度。

四、结束语

第6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目前应用的相关物流信息系统是为了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物流业务各个环节中,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其特点主要是具有固化管理、优化操作、资源和信息共享、数据分析传递快捷准确,且能够在动态管理中决策,使物流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高效等等。

1.1公司物流管理模式专业化采购管理模式:业务部门按照GW公司总部划分物资的60个大类来组建的采购管理模式。其主要职责是完成本部门执行所属大类的所有区域需求物资的采购并跟踪至办理合格入库手续。一体化采购管理模式:业务部门按照GW公司境内外项目部全球各大区域而对应组建的采购保障管理模式。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所属区域(项目部)所有需求物资的采购,并跟踪至入库、出库、发运到指定项目部。

1.2公司常用采购方式一级物资采购:GW公司总部制定了一级采购管理目录,由总部授权所属单位集中采购管理小组实施采购。年度框架协议采购:GW公司总部一级物资(及以下)的物资,参照一级物资采购办法按年度进行招标或谈判签订年度框架协议的采购。其它常用方式采购:询比价采购、招投标采购、单一来源(谈判)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代储代销采购、网上超市采购、运输服务采购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维修、租赁类采购等。

1.3常用的物资信息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GW公司总部投入使用的在线价格查询、订单审批、入库和出库等业务物流数据系统。PS(PeopleSoft)系统:由GW公司投资开发使用的网页式物流软件。境外项目部通过网络PS系统向国内总部提报采购计划,国内业务与ERP系统切换,执行完后再集港发运,并通过PS该系统将相关信息反馈各境外项目部。GW公司总部合同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合同在线审批系统。GW公司总部物采平台系统:GW公司总部内部投入使用的物资采购方案审批、寻源采购及信息同步与共享业务等在线系统。公司价格审批系统:公司对常用物资低于招标额度而投入使用的价格审批系统。公文网络平台:公司还利用公文办公平台传递与审批业务文件,包括供应商管理、考评、招投标方案审批和招标结果上报备案等。

2公司物资供应链及管理系统

2.1供应链与全球采购供应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些相互合作的企业所构成的整体,这些企业通过合作事先战略定位,增加运作效率。全球采购:全球采购是一种方法,他要求采购将整个世界看作是组成部件、服务以及最终产品的潜在来源。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进入新市场,或者获得同一个供应商的帮助使全球企业更具竞争力。尽管有局限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为整个世界既是一个市场又是一个供给源。

2.2公司物资供应管理系统GW为钻修井、测录试和井下作业的综合技术服务型石油钻探型企业,其供应链管理及相关核算系统具有典型的施工企业特点。

(1)计划立项系统:GW各项目部根据作业队伍物资需求信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配件类由物管中心审批,固定资产及长摊类由规划计划处审批。

(2)采购系统:公司采购业务部门根据计划指令需求的规格及数量,以优质低成本完成的物资采购。公司负责GW境内外的装备类和二级(及以下)统购物资采购与运输;GW二级单位和境外项目部根据自主采购权限和范围行使补充采购职能。

(3)运输系统:公司运输保障部根据运输计划将物资及时发运到境内外各项目部。主要委托货运或货运公司操作;境外项目部配合目的港货物清关及之后的内陆运输,GW生产协调处是运输管理职能部门。

(4)仓储系统:公司仓储站负责妥善保管物资,正确及时完成入库、出库并形成相应记录。该部分由境内和境外两部分组成,境内仓库主要为境内作业队而临时储存的周转仓库,境外为当地仓库,包括项目部仓库和作业队仓库。

(5)生产协调系统:GW生产协调处牵头并由物资的需求单位和各境内外项目部组成,它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保障中心和生产协调指挥中心。

(6)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负责收集供应链管理各环节财务信息、材料核算与资金流动,是反映公司物资的周转和消耗等状态的系统,主要由GW财务资产处、二级单位财务科和项目部财务部组成。

3、管理模式优化

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简析人员管理和计划管理欠完善,尤其是供应保障管理模式问题最为突出。

3.1物资供应保障管理模式

物资保障管理模式优化前,境内外共设立了9个专业化大类采购部门(见表1),分别负责相应的大类物资的采购。

3.1.1境内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内项目部由于供应商、物资业务人员和作业现场人员相对来说距离近,沟通方便。在作业现场遇到任何问题,从技术、人力、库存备货、设备回厂返修及各种应急设备和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利于快速处理。对于供应商来说专业化的采购其数量是规模化和大批量,更便于他们组织提供售后服务。

3.1.2境外项目部采购管理境外项目部则不具备以上优势,且还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出口退税、到港物资清关、项目成本结转等多个复杂环节。境外物资需求弱化了专业化采购的规模批量优势,反而凸显个性化、区域化、紧急化与整体化等特点。由于境外后勤保障人员少,物资到货时间则越短越好,批次越少越有利清关和内陆运输。针对每个订单的包装、交货期和国家不同等差异性需求较大,专业化采购会由于各部门业务量、办事效率和业务人员不同,而容易产生很多物流环节上的瓶颈问题,再加上物资到货、验收和出入库以及运输集港、装船等业务与运输保障部人员的衔接等,更会直接降低物流时效,有些问题的滞后解决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所以,对境外项目来说,一体化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3.2采购计划和运输计划

3.2.1采购计划信息不全面境外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物资计划提报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化工类和测录试两类物资采购计划,境外项目部一直按大类提报且比较专业。主要是这两个专业涉及的物料种类较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对所用物资的熟知程度较高。相对钻探类物资而言,物资种类庞杂,现场物资管理人员大都是机械师或电气师兼职,对所有跨大类物资属性并不一定全部熟悉,物资采购计划型号、技术规格及物资编码等会产生一些误差。采购过程中,有些物资信息需要反复确认,会使采购周期延长。还有作业现场人员对物资消耗无准确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分析判断,未能实现科学化、系统化采购计划管理。

3.2.2运输计划信息不准确运输计划是运输部门执行运输任务的唯一依据,计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反映计划提报质量的关键。计划提报不及时将给运输货物的箱单发票制作、实物包装、数量核对、询船、定舱、报关、报检、运输全程监控和定险定损等工作带来很多隐患,也会导致货物无法报关或清关或不能及时到达等问题。公司对提交运输计划的要求,成套设备应在预计起运35天前,配件和材料应在预计起运25天前。突出问题是为了市场开发需求,成套设备运输和公司统购物资运输计划,基本上都是刚采购完或在采购过程中就提交了信息不完整的运输计划,物资合同号、金额、包装、重量、尺寸等信息误差较大,给后续运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3物资库存及周转方面

3.3.1境内物资仓储管理水平一般公司境内现场物资仓储功能主要由境内仓储站和临时库房来完成,各境内仓储站的布局需要根据项目和井队移动作业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境内需求物资采购后,先送达公司境内各地仓储站,再由需求单位自提或提交运输申请后由公司安排二次倒运到作业现场。由于二次短倒需求的特殊性,往往所承运车辆吨位与所承载货物量不匹配,时有车辆亏载而造成浪费的现象。

3.3.2境外需求物资国内周转库效率不高境外需求物资周转库收货是按照国内厂家货到后验收入库,其计划性不强。出库物资也是根据项目紧急程度来安排装箱和提交运输计划,缺乏全程信息共享和全流程货物动态的计划性和高效性,时有装好了货物又掏箱的现象发生。由于整个过程有物资入库、开箱查验、入出库、包装、分类装箱、提交运输计划、集箱与集港等多个环节,导致采购和运输部门无法准确掌控实时动态的准确信息,直接影响了货物的整个发运效率。由于仓储管理不到位,也会出现延迟收发货、货差或发错货物等现象;有些向境外周转的测录试临时储备物资和一些装备,无法及时核准到具体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库存和在途物资。

3.3.3境外项目部库存管理有待提高境外作业现场物资管理由项目部及作业队负责,库存周转率较低原因:

(1)物资种类繁多。主机有多种不同的规格型号,相应所需零配件的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均不同,各种常用物资达4-5万项,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作业地点分散,办理入出库耗时费力,运输距离长,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还有对库存管理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手段不强等因素。

3.4供应商管理不尽科学

目前公司入网供应商800余家,其中生产型的企业不足一半。按照目前GW境内外的工作量,供应商总数削减一半即可满足整个GW的生产需要。因大量低水平小生产商和中间商的介入,不但造成整个供应商管理工作量的增加,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成本逐年增高。

3.5质量管理措施滞后

公司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中心,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对货物的质量抽捡,合格率很低。公司无专业检测设施和手段,到货验收只通过目测检查进行质量把关,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化工类物资批批检验,配件类是箱箱打开逐个查验,在流转繁琐的程序中,经常遇到项目紧急需求物资,只能空运进行补救,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3.6物流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依据近期的调查结果,公司三分之一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未设立专职物资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后勤保障管理人员。有些海外项目虽有物资管理专职机构,在专职人员定编配置上严重不足,也是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培训、配置和储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是供应链所有程序能否规范运行的关键。

4、优化后的机构、业务流程设置及优势

4.1业务部门设置

2013年公司实施采购专业化和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优化策略,境内业务保留了原专业化采购的9个采购部门(详见表1)。境外业务按照区域新增设了四个区域保障部(化工、测录试保留境内外专业化采购),境外保障部实行采购、运输、退税和结算业务一体化,即每一单业务都由一个业务人员从头至尾做下来,避免了中间环节因工作交接出现误差。国际贸易部负责保障业务以外的所有贸易类业务,运输保障部按照区域分设中东、中亚、美洲和非洲四个区域化运输业务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的大型装备运输和设备回运等运输保障业务及结算等工作。

4.2管理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4.2.1供应链整体优化方面综合分析GW供应链管理现状,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基础管理薄弱,尤其是过时的保障管理模式和流程是导致保障效率不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公司技术管理部(编码科)职能,增加编码管理、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建立成套设备台账和配套清单,落实原配套厂家相关信息等。

(2)整合生产经营部,使其负责计划、仓储、生产协调和经营管理。

(3)加强国际贸易部的采购职能,将一类集中采购物资、集团电子商务采购物资和第三国采购物资纳入国际贸易部业务范围。结合国际贸易采购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其专业化采购和国际采购能力。

4.2.2物资保障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优势互补物资供应链业务流应该是融合专业化标的物与通过公司供应链全流程的优化,质量控制、结算办理和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效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4.3采购计划管理方面

为了解决部分不具备条件的项目部未能通过ERP系统提报准确的采购计划,避免计划提报不及时、规格型号和物资编码不齐全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反复确认和数据重复录入,简化审批流程等工作,公司在采购计划管理上下功夫,从部门设置的源头上优化设置,且不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4.4采购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各专业采购部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供应商管理,接受公司采购计划指令,按要求完成各项采购任务。境内保留专业化采购模式,境外按照区域一体化模式,力争同一批次采购需求计划按照统一的流转时间进行供应,避免了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替,使海外项目物资的信息跟踪、出口退税和境外成本核算得以顺利进行。

4.5运输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仓储管理站和运输保障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指令接收采购物资,负责物资的验收及库存管理,根据运输计划组织物资发运。通过统筹安排,加强各仓储站虚拟入出库的管理(直达料),靠前管控,最终提高了所需物资发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6生产经营协调体系

该体系主要负责完成物资需求计划汇总和流转,下达采购及运输指令,协调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等各个环节。GW层面主要由物管中心和生产协调处组成。公司整合了生产经营部,作为公司的物资调剂、采购、仓储、计划和生产保障协调体系核心。

4.7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质量和仓储管理体系

4.7.1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严把供应商和服务商准入关,定期开展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评审和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加强了供应商考察和资质认证工作,由境外项目或境内作业单位根据现场装备、配件及化工品的使用情况,推荐信得过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结合资质认证和使用单位质量反馈,将供应商数量逐步控制在200-300家以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

4.7.2质量管理、管控前移组织同类产品成本对标分析,确定合理价格,同生产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提高质量保证金比例,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加大处罚力度。不定期对供应商和服务商进行产品和服务定期检查或突击抽查,使供应商和服务商最终能够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至由供应商自己来管控。

4.7.3技术体系管理对所有境内外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和配套清单(含配套供应商),规范技术、技术协议、质量和检测标准库。建立物资生命周期表,完善物资编码库、合同价格库、优质供应商和服务商名录库,不断更新各仓储站的实际库存数据,强制执行单证备案和档案管理程序,以满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技术信息需求。

4.7.4物流过程控制管理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完成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认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加大年度框架协议组织实施力度,缩短组织周期,优化结算程序,大大提高了框架协议物资的保障效率。如境外需求的化工品,通过框架协议减少了合同签订量,缩短并统一了各供应商的框架协议下物资的生产周期、质量和运输包装要求,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库存。

4.7.5扩大可行的虚拟入出库比例境内物资在具备直达施工现场的条件下,由公司国内仓储站人员到项目需求目的地进行现场联合验收并办理虚拟入出库,即提高了运送效率又节余了大量的周转时间和倒运成本。境外项目在保证公司统购物资和合理物资库存量的基础上,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直达料的比例。业务员在给厂家下达订单时即可将包装要求和运装要求等一次性详细的规范下达,具备发运条件后即可直接将货物运抵提前确定好的货代堆

4.8利用信息化,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4.8.1完善物资编码管理公司组织人员按照“唯一和通用”的原则,对公司生产作业涉及的各种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物资中外文名称,大大减少了由于名称不一致而造成编码不准确或一物多码的情况。

4.8.2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推广在物资计划及采购环节中获取了以下良好的效果:

(1)物资需求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需经过多种传递路径和审批手续,实现了实时记录,便于信息使用部门及时掌握物资计划完成的时效性,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的不及时、不准确,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后只能存储在本部门的问题,冲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3)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简化了单据传递及会计核算流程。

4.9国际化物流供应体系的建立

公司在境外建立了两个子公司,全球物流供应体系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在全球其他合适的地区增设3-5处境外物流采购供应基地,实现物流的当地采购,就近供应,以降低物流成本。借鉴国际成熟企业经验,制定规范的物流基地管理标准,保证了公司国际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高起点、高标准,较好地实现了保障供应、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依据经济效益原则,明确各境外物流基地的物资采购供应目录,规定并规范了各业务部门和单位的业务范围。

4.10发展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国际贸易的增长带动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的顺畅促进国际贸易,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GW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展示平台将大大拉动公司国际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业务既是日常生产物资保障的补充,也是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

5、结语

第7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根据化工企业生产特点可知,技术改造的实质就是进一步优化设备检测、维护方法。总结现阶段常见的设备检测、维护技术,无损检测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故障检测技术,通过微型计算机清晰显示设备内部情况,为维修人员解决相关故障提供真实资料。对化工企业而言,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无损检测技术无需拆卸设备外壳,并且能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完成检测,满足化工企业设备工作量大的特点;②无损检测技术适用于多种设备检测,满足化工企业设备种类繁多等特点,可为企业降低维修成本。因此,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应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可进一步扩大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

2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的主要目的,是为保证设备能恢复良好的工作状态,与设备日常维护相比,设备维修属于一种消极的补救办法。但总体而言,设备维修在提升设备运行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提高设备品质,改善设备使用效率。(1)设备维修方法①预防性维修:预防性维修是指通过设备检修,发现潜在故障风险并进行维修,以防止更大的故障发生。常见的预防性维修方法主要为:设备内部擦拭、向设备内部添加油等。②修复性维修:修复性维修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后,为保证设备能恢复到最佳工作状态而进行的维修活动,常见的修复性维修方法主要为:更换设备零件与设备经济性改良等。(2)维修方法选择从设备运行角度来讲,设备的故障具有征兆,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在选择维修方法之前,可通过预测、观察和记录,及时判断设备的状态维修。一般而言,具有规律性但无明显发展期的故障,可按照设备使用寿命,开展定期修理;或设备故障不明显,可采用事后维修。对于部分偶发性并具有发展期的故障,例如轴承故障等,由于轴承出现故障的概率的不确定的,但故障却具有相应的发展期,可通过日常检测发现故障,所以应当采用状态维修。对于部分易于修理的零部件,可选择事后维修方式,并将维修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其他故障处理中。对于偶发性但无发展期的故障,因无从得知其将要发生故障,只有采用事后维修,但对于重点设备,突然停机损失较大,应设置备用机器,出现故障时可立即更换或代用,直到故障排除为止。

3结语

第8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1.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优势

食品工业初具规模。作为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省一直重视食品工业发展与食品工业基地建设。2006年全省388个产业集群中,食品产业集群达到72个,占总数的18.6%。到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644家,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小麦粉、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饼干等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均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位列全国第二,鲜冷藏冻肉、白酒、果汁、卷烟等居全国第三位。如今,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河南最大的支柱产业,食品制造加工产业不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产业配套上,都逐渐显现出聚集效应,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有以思念、三全、白象为代表的速冻产业集群,以大用、双汇、华英、众品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永城为代表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是河南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2.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劣势

品牌建设方面。河南食品工业体系中缺少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公认的品牌,即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人们对某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观的认识,最能代表某个地方的食品或产品,特产就是一种区域品牌,如宁夏枸杞、山东阿胶、新疆红枣。品牌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河南食品工业跨越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方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方面,部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食品工业原料缺乏优势。例如小麦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产量虽大,但是绝大部分品种不适宜生产糕点、饼干等高附加值食品。另一方面,与食品工业关联度较高的加工制造、包装、物流、商贸企业规模较小,食品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较弱。大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产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投入产出效益较差。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食品工业布局的聚集效应还不够强,存在地域分割与地域保护现象,尚未形成一个规模较大、去地域化概念的食品工业聚集区。产品创新方面。河南食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导产品不清晰,初级产品较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多数食品生产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研发经费投入量较小,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企业各类在职员工普遍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导致一线生产人员劳动技能偏低,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食品工业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缺乏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由于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存在凭经验生产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能耗高。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定位趋同,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更有甚者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严重影响河南食品工业品牌形象。管理模式方面。第一,管理理念落后。部分食品工业企业起点较低,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有些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模式中,管理理念落后,创新不足,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影响企业发展。第二,企业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现有食品工业体系中企业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极少,小企业众多。2006年底,河南省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只有2000余家,仅占总数的5%。这种两极分化的发展模式会降低河南食品工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食品安全方面。近年来,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不利于我省食品工业区域品牌形象的建立。同时,也为我省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在食品生产中一起个别事件,甚至是一个谣言,就可能把整个行业打垮。

3.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机遇政策机遇

2009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打造国内一流的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蔬、油脂、饮料三大区域优势产业,培育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着力提高冷链、绿色、功能食品比重。建设优质粮食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奶源基地、油料基地、水产基地、粮食加工基地、肉制品加工基地、乳制品加工基地、油料加工基地、果蔬加工基地。构建企业和品牌、产业基地、现代物流、技术创新、质量安全、人力资源六大支撑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原经济区建设给我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潜在市场规模庞大。根据国际经验和经济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食品消费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食品的需求总量还会继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健康性,绿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将成为新的消费潮流,消费方式的转变为食品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进一步调整,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速度正逐渐加快。与其他中西部省份相比,河南省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大量生产原料,我省是粮食主产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再加上食品工业良好的发展基础,对食品生产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

4.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挑战

食品出口形势严峻。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的进出口有严格的标准,设置了较高的进入壁垒,由于饮食习惯、地域文化的差异,很多国家对食品准入的要求非常高,例如,法国、德国等国家禁止进口中国月饼,美国则对中国月饼制定了极为严苛的限制,类似的“绿色壁垒”还有很多,使河南省食品工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显得较为被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近一段时间,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影响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2008年9月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很多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丧失信心,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购买港澳或海外市场上的婴幼儿奶粉,造成港澳奶粉市场一度出现短缺,香港特区政府不得不做出限购的规定。国外食品企业的进入。正当消费者对国内食品企业出现信任危机时,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并凭借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快速占领国内市场,对国内食品产业产生威胁。

二、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引导,合理布局,整体开发,促进产业升级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需要政府多方面引导和支持。在食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现有资源的梳理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对一些家庭作坊式的食品生产企业加强管理监督,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关停不合格小作坊。技术是发展食品工业的基础,政府应加强产业宏观预测和具体指导,加大对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科研资金投入,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良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食品工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由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行业专业研发机构,以研发水平的提高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加快食品生产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优先发展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产品。针对现有食品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不规范、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等现象,加强对具有高素质食品生产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充分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检测体系,建立从实验室到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各级政府要努力完成《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战略目标: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提升文化内涵,树立河南制造品牌

一个品牌就是一个金字招牌,品牌代表一个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一个地区的品牌就是一个地区的金字招牌,整个地区、整个行业都将是受益者,河南食品工业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一块金字招牌。依托文化资源,提升发展内涵。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就包括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食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发扬,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开发特色产品,提升产品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百年老店”。食品生产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部分食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利润,逃避责任,轻投入,重产出,导致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不优,口碑不佳,品牌建设落后。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法律约束,政府引导,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食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敢于承担责任,把消费者的利益和企业形象放在第一位,企业的损失放在第二位。

3.扩充食品工业产业链,提高发展质量

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丰富农产品类型。农业是食品工业重要的上游产业,农业生产应注意市场与农户相结合,企业与农户相结合,为食品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绿色食品是我省食品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农业机具的使用范围,寻找化肥、农药的替代品,减少污染。原料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我省食品企业进入对食品安全控制极严的海外市场。探索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规模发展是河南食品工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的必然之路。食品工业是联动性比较强的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面粉加工为例,上游可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下游可以开发面粉深加工项目,如焙烤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糕点等,实现循环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鼓励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由原来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注重依靠科技提高产品档次,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发展。试点食品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新型旅游方式,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工业旅游不但可以推介企业产品,还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好时巧克力工厂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巧克力类糖果制造工厂。游客可以乘坐小火车参观巧克力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边走边了解巧克力的制作过程,欣赏并品尝各种包装精致美味的巧克力产品,参观完毕,还可以到巧克力商店购买各种巧克力制品。好时巧克力工厂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项目之一,好时巧克力工厂的做法为我省试点食品工业旅游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河南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观光旅游,为发展食品工业旅游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探索性地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龙头食品企业开展旅游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游客不希望只看企业的生产线,更希望通过一些新奇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体验,这就要求开展工业旅游的食品企业不仅要有良好的形象和吸引力,还需要有趣的旅游项目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保证。

4.实施人才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第9篇:石油工业论文范文

根据水平井特点采用内径为19mm的连续油管,其外径22mm,长度3500m。连续油管采用碳素钢制造,材料的屈服强度为482~758MPa,硬度HRC22,满足了作业时连续油管产生塑性变形和韧性的要求。为了满足高温要求,采用航天隔热技术对测试电缆进行处理,研制开发了高温测试电缆,电缆为七芯铠装测试电缆,直径12mm,长度3500m,电缆由7芯组成,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在水平井测试过程中井口往往存在高温高压,因此对井口密封要求较高。引进美国国民油井公司生产地防喷系统解决了井口密封技术难题,防喷盒是对连续油管进行动、静密封,液压式操作。防喷盒抗H2S腐蚀,耐压为70MPa,耐温完全能满足新疆油田水平井测试井口安全防喷的要求。开发了测试专用平台,该平台结构更加结实牢固,增加了稳定及安全性。针对稠油高温注气井温度较高的特点,研发了GWCSY高温压力温度测试仪,测试仪器本身没有存储功能,只有单一的信号采集及传输传感器,仪器耐温达到300℃,耐压70MPa。压力温度测试仪把井下的压力温度信号传输至地面。地面数据采集系统由数据采集车、信号接收器、数据处理及存储器、数据接收软件平台、动力控制系统操作面板组成。

现场应用情况

1水平井连续油管测试系统现场操作技术培训

水平井连续油管测试系统设备复杂、造价高,为了提高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确保测试设备及测试过程的安全,2009年中石化江汉四机厂的技术人员到克拉玛依现场对新科澳公司操作人员进行为期1个月设备操作培训,形成了一套熟练操作技术规程。

2水平井测试试验实施情况

2009年7月,开始进入现场试验,至2012年月11月,在油田开展水平测试,共进行流动压力温度测试、不稳定试井测试40井次,试验均取得了成功。

3现场测试资料及分析解释

(1)HWT001稀油水平井测试及解释该井位于克拉玛依油田某井区克下组油藏的西南部,井深1403m,水平段长250m。目前5.0mm油嘴自喷生产,日产液9.8t,含水58.8%,日产气6710m3,油压5.2MPa,套压5.3MPa。该井2009年8月4日开始测试,先测试全井筒和水平段流压、流温梯度,流压、流温梯度测试从井口至863m每100m停测一个台阶点,从863m至1113m每50m停测一个台阶点,从1163m至1383m每10m停测一个台阶点,每个测点均测试5分钟。流压、流温梯度测试结束后,在水平段中部1278m处关井测试压力恢复曲线至8月11日结束。水平段的流压、流温曲线(图1)分析表明只有部分井段出液,水平井段1163m-1183m(斜深)压力、温度较高,可能以产油为主;1273m-1293m(斜深)及1343m-1373m(斜深)压力高、温度低,可能以产水为主。

(2)HWT002稠油水平井温度测试及解释HWT002为某区块一口稠油蒸汽吞吐井,焖井后自喷生产后,为分析判断油层吸汽效果,采用水平井连续油管测试设备对该井水平段进行温度测试,测试成果曲线如图2所示。从测试成果曲线来看,在487m附近温度出现高温异常,压力也较高,分析认为注汽时该处存在管柱漏失。在599.5-647.62m处温度曲线出现相对高温区,认为是主要的吸汽层段和主要的出液层段,靠近水平井段A点及B点区域温度相对较低,吸汽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