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糖尿病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糖尿病医生论文

第1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郭清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目前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垂体组委员,国际糖尿病青年编委和医学综合编委。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和干预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5篇,第1作者18篇;5篇被SCI或Medline收录,参编书籍4本,参加翻译糖尿病巨著《Joslin糖尿病学》;所参与的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2006年获总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硕士研究生论文交流荣获一等奖;第九届全国糖尿病大会论文比赛被评为优秀论文,选送第四届中日糖尿病大会英文发言。参与多项国家、院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的研究。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危害及挑战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据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人数位居全球之首。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亦呈显著增长趋势。糖尿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患人群,有人称两者为“危险的二重奏”。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4~5倍,国外报道为40~80%,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新诊断患者中为38%。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没有高血压患者相比,心血管事件相对危险性及病死率明显增加。近年来发表的大型临床试验报告,如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欧洲收缩期高血压试验、高血压最佳治疗试验、糖尿病人的高血压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研究等,均已明确显示,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与心血管事件高发生率有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主要心血管事件、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总病死率均显著增高,而且这种关联在全球不同种族和地域的研究对象中完全一致。正是基于许多国际多中心大型研究的结果,美国JNC-Ⅶ,WHO/ISH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指出,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现有糖尿病即应列入高危组或者很高危组,糖尿病是高血压预后的高度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存在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而与此同时也存在三“低”,即知晓率低、服药(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2004年我们参与的调查显示中国地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2%,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医生为患者制定的目标血压值以及实际达标情况与指南还存在一定差距。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达标率仅为20%~40%,明显低于总体达标率。无论专科医生还是全科医生,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控制均任重而道远。

糖尿病降压治疗的临床意义和地位

有关糖尿病降血压治疗与并发症的关系在八十年代初已受到重视,当时发现糖尿病患者降血压治疗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可使尿白蛋白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率减慢。在八十年代后期启 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长疗程研究。九十年代多项糖尿病降血压治疗研究陆续报道。各类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延缓糖尿病肾脏、心血管并发症。

比如UKPDS对1 148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随访8.4年(中位数)的研究显示,严格控制组血压多下降10/5 mm Hg可便患者从多方面获益。

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下降24%;

糖尿病相关死亡下降32%;

所有大血管病变下降34%;

脑卒中风险下降44%;

心肌梗死风险下降21%;

心力衰竭下降56%;

所有微血管病变下降37%;

视网膜病变进展下降34%;

视力恶化下降47%;

微量白蛋白尿(≥50 mg/L)和明显蛋白尿(≥300 mg/L)分别下降29%和39%。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相继公布了高血压系列防治指南,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这一特殊人群提出了专门的规范管理方法,如2003年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NC-7)、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ESC/ESH2003)、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欧洲高血压协会(ESH)2007版高血压防治指南、欧洲高血压协会(ESH)2009版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等。

指南对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如下(见表1)。

糖尿病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中被列为很高危(见表2),提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害性已被得到充分重视。

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的控制目标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易受高血压损伤的靶器官,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 Hg时即应开始降压治疗,对于一般人员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 Hg,以往指南提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但2009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到,虽然以前的指南曾建议将心血管风险极高危(有心血管事件史)或糖尿病患者收缩压降至130 mm Hg以下,但其证据并不甚充分。迄今尚无随机试验证实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 Hg以下可使糖尿病患者更多获益,因此这些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近来,一些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提示,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J形”曲线现象,即当血压水平低于某一界值时,患者心血管危险水平不仅不会继续降低,反而逐渐增高。这一现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在降压治疗时应该设定血压低限。然而现有证据显示,若患者不存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当血压水平≥120/75 mm Hg时,可能不会发生“J形”曲线现象。新指南虽然没有明确划定降压治疗的血压低限,但首次明确指出血压水平过低可能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新指南指出,基于现有证据,将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设定在130~139/80~85 mm Hg范围是合理的,并在这个范围将血压尽可能降低。血压继续降低是否会对患者产生有益影响尚期待更多研究证据。同样将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考虑到大多数患者的血压达标困难,因此新指南未制定具体的血压目标值,而是建议患者适度降压,这一做法更符合临床实际。

关于血压在正常高值的糖尿 病患者是否应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尚缺乏充分证据,但若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则仍推荐进行降压治疗。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宜个体化,一般将血压降至130/80 mm Hg以下,合并有脑卒中恢复期后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 Hg以下。

表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

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不仅需要符合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要求,还有如下特殊性。

1 小剂量开始 初始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因降压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因此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 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又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如使用中、短效制剂,则需要每天2~3次用药。

3 个体化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合适患者的降压药物。

4 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任何药物治疗均鼓励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否则事倍功半。如(1)控制体重;(2)减少食盐摄入量每天在6 g左右;(3)合理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脂肪;(4)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调查显示单纯控制体重,体重下降10 kg可使血压下降5~20 mm Hg;膳食限盐可使血压下降2~8 mm Hg;增加体力活动可使血压下降4~9 mm Hg。

5 联合用药 不同类型药物有其特殊的优点及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需要1种以上的降压药物,2级以上高血压常需联合用药治疗,以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但具有相似或重叠机制的药物(如ACEI与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联用,此类联合疗效并不优于单独应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给出一些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见表3)。

6 降压药物选择的争议 2009欧洲高血压指南认为常用5类降压药物即利尿剂、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 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βB)的降压作用无显著差别。由于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显示不同降压药物在降低心血管总体风险或特定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如卒中、心肌梗死)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仍然建议利尿剂、ACEI、钙拮抗剂、ARB及βB均可用于抗高血压的初始与维持治疗。指南进一步强调血压下降幅度是患者获益的根本保障,所选药物种类并不是患者获益与否的决定因素。每种药物均有其各自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应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选择。传统的一线、二线药物的分类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指南不推荐使用。

近年来,βB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广泛争论的热点之一。2009年修订的欧洲指南认为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明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弱于其他降压药物。虽然βB对糖代谢具有潜在不良影响且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但药物诱发的糖尿病是否与自然发生的糖尿病具有相同的不良预后尚属未知,因此不宜据此否认此药的临床作用。另外,由于不同βB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βB的临床作用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可能有显著差别。由于上述理由,贸然下调此类药物的临床地位是不甚妥当的,故βB仍应被视为一类有效的降压药物。

关于噻嗪类利尿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欧洲高血压指南并不认同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报告(JNC7)的观点。2009欧洲高血压指南认为噻嗪类利尿剂的临床地位仍存在争议,目前关于此类药物逆转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证据很少,现有的少数研究显示噻嗪类利尿剂的靶器官保护作用逊于钙拮抗剂或ACEI。不仅如此,大量研究显示在各类常用降压药物中,利尿剂和βB的耐受性最差。此外,联合治疗防治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ACCOMPLISH)研究结果则有力撼动了噻嗪类利尿剂在联合用药中的基石地位。基于上述考虑,新指南并不认为噻嗪类利尿剂是一类出众的降压药物。

总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危害巨大,将会加速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增加患者的病死率。积极干预和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能明显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降低病死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指南给出糖尿病降压治疗的策略,但临床和实践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专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共同努力,充分认识该类特殊人群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结合指南进行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最终达到减少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高预后的目的。

第2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8-02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1]。糖尿病足的发病主要与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细菌感染三大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2]。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总结分析糖尿病足的护理要点,提高临床的治愈率。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2例糖尿病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45~83岁。糖尿病史1个月至40年;糖尿病并发肾病17例,并发周围神经病变28例,并发下肢血管病变17例,并发感染24例,其中并发甲癣17例;足部发生溃疡时间为半月至2年;入院平均腔腹血糖11.3 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19.4mmol/L。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3],本组均为2级以上。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32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运用护理程序护理,患者血糖控制比较满意,空腹血糖7.1 mmol/L以下;餐后2 h后血糖10.2 mmol/L以下。治愈22例,好转9例,截肢1例。

2 护理方法

2.1 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开展知识讲座等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评估等形式对其宣传和教育。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血糖的控制方法、监测血糖的意义、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等,针对其个人的情况,做到正确规范用药,定期检测血糖,重视血糖控制。

2.2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等方法控制血糖水平。血糖控制良好有利于创面愈合,减轻微血管和动脉血管的损伤,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4]。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应严格、长期执行饮食计划,给予患者低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适量脂肪的饮食;同时三餐要定时、定量。同时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血糖与饮食的关系,提高饮食对糖尿病重要性的认知。降糖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短效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治疗、短效+长效胰岛素+口服药治疗等。

2.3 足部溃疡面的处理

2. 3 . 1 ①采用清创法,清除坏死组织,脓腔较深,引流不畅者,给予切开引流术。②局部换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部分溃疡可用双氧水冲洗,充分消毒后根据创面情况清除腐烂组织,吸收渗液,保持伤口湿润,促进肉芽生长,保护新生上皮组织。③局部用药:根据药敏结果涂用敏感抗生素、胰岛素6-8u,有真菌感染者联合抗真菌药物涂擦,油纱填塞引流,避免渗出粘连。部分年老患者溃疡生长缓慢加用重组碱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表皮生长。

2.3.2 换药时间间隔 根据创面分泌物的多少及创面的具体情况调整换药的次数,若渗出较多,每天换药1-2次,分泌物或渗出较少且肉芽组织新鲜时间隔1~2d换药1次。

2.4 心理护理:糖尿病足患者面对截肢的危险和经济的压力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等心理,从而影响进食情况、血糖波动、情绪等。因此护士应多安慰、多鼓励、适时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正确引导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①每次治疗护理前将患肢创面好转的信息传达给患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告诉患者乐观的情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利于创面愈合,而精神紧张可使血糖波动。②经常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耐心解释病情,了解患者的期望和忧虑,通过心理辅导解除其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③与医生沟通,尽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建立新型的护患、医患关系。

3 讨论

糖尿病足开始时常是一个小伤口,但大量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最终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足主要诱发因素是高血糖,血糖监测不及时,血糖控制不理想,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较多,合并感染等诱因常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糖尿病足患者常常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缺乏重视,没有对足部进行保健,一旦发生足部微小损伤且溃疡形成,极易继发感染,西南地区天气潮湿,足部感染合并甲癣者多,且难以治愈。通过对32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有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此加强糖尿病足的护理,对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降低糖尿病足的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牛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足的护理是一项十分关键和艰巨的工作,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糖尿病足治疗的成败,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之外,还必须具有耐心、细心和恒心,这样才能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9

[2] 邹玲梅,陆春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肽、血脂水平与胆结石关系探讨[期刊论文].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

第3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目前的糖尿病主要分两种――1型和2型。二者都有高血糖特征,但病因和治疗方法都不同。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类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健康组织,使身体停止制造胰岛素。当病人自己的抗体攻击胰腺的胰岛素生产细胞时,这种病就开始了。自抗体只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而在2型中没有,新方法就是通过这一点来区别它们。

研究人员开发的微芯片利用纳米技术来检测1型糖尿病,能把1型和2型快速区别开来。原有老方法用放射性材料来检测自身抗体,需要几天时间,每次花几百美元。相比之下,微芯片不用放射性材料,几分钟就能出结果,每个芯片预计成本约20美元,可测试15次以上。而且微芯片用血量更少,不用抽血,只需指尖采血即可。

他们用该芯片对一些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诊断出了哪些人患有糖尿病,而哪些人没有。此外,这种方法对1型糖尿病高风险者,如病人的亲属也有利,因为医生能在他们显出症状之前,跟踪监测他们的自抗体水平。

“自抗体就是个‘水晶球’。”论文高级作者、斯坦福大学露西尔・帕卡德儿童医院儿科内分泌学副教授布莱思・费尔德曼说,“即使你现在还没有糖尿病,如果你血液里有和糖尿病有关的自抗体,患病的风险就高,有了多种自抗体后,风险就超过90%了。”

十年前患1型糖尿病的似乎只有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似乎只有肥胖中年人。由于差异明显,人们常省掉实验室检测,因为老方法昂贵而困难。但现在,约1/4的糖尿病儿童是2型,越来越多的成人糖尿病是1型,其原因尚不清楚。人们需要更好的检测技术,因为现在病情已变。

第4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出诊时间:星期一(全天)

怀孕本是件高兴事,可是当糖尿病也来凑热闹时,准妈妈可要小心了。那么,患了妊娠期糖尿病应该如何应对呢?

糖尿病对母亲、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或者是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亲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病情重或血糖控制不良者,对母亲的影响是:容易发生流产、死胎、感染、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体重≥4000g)、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母亲的生命;对胎儿的影响是:胎儿易生长受限,畸形率也增高了,新生儿易患呼吸窘迫综合症,低血糖等。

妊娠期糖尿病饮食注意

饮食要多样,一天所摄入的卡路里和碳水化合物要均匀分配,确保正餐和零食的比例合理。

不要错过任何一餐,且吃饭要定时定量,这样血糖水平就会更加稳定。

妊娠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水平早上最可能出现紊乱。为了把血糖控制在健康范围内,多半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包括面包、谷类、水果和牛奶)的摄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尽可能少吃水果、喝果汁。

多吃高纤食物(例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全麦面包、谷类和豆类食物。这些食物比普通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更慢,会使血糖在饭后不会升得太高。蔬菜中魔芋、芹菜、竹笋、香菇、木耳、各种菌类膳食纤维都很丰富。而对于水果,在妊娠糖尿病病情控制满意的情况下(如空腹血糖小于5.8mmol/L,餐后2小时小于6.7mmol/L),可酌情吃水果。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如青苹果、梨、桃、草莓、柚子、桔子等。水果最好在餐间食用,每天一份的量。若妊娠糖尿病期间的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考虑用黄瓜、西红柿等代替水果。

少吃(或者干脆完全不吃)含有单糖的食物和饮料,例如汽水、果汁、果味茶以及大部分甜点,因为这些食物会迅速升高血糖水平。

牛奶含的乳糖很高,为了减少糖负荷,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可以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喝奶,或喝糖尿病配方奶,也不妨尝试在苏打水里放一点柠檬、橙汁。

适当地增加运动量也是保持妊娠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正常的好方法.需要向医生咨询运动的量和强度。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以个体化,以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以保证胎儿安全为前提条件。

产后仍需控制血糖

绝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能够恢复,但有40%~50%产妇在产后5~10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产后5年内是发展为糖尿病的高峰期,并且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包含一部分妊娠前存在的糖代谢异常者,因此产后进行血糖检查非常重要。产后12周复查口服75克糖耐量试验,如果正常,以后每2年复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每年检查一次。每次随访同时要进行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和体育锻炼。

第5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糖尿病与痛风都是体内代谢异常所引起的疾病,两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营养过剩是其发病因素之一,发病基础均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因此,饮食条件优越者易患此病。有人认为肥胖、痛风和糖尿病是三联征,肥胖可诱发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糖。另外因为糖尿病患者调节血糖的胰岛素缺乏,导致体内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影响其他物质的代谢,致使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人体内的尿酸是由食物中的嘌呤(蛋白质的中间代谢产物)代谢和体内自身代谢产生的。因此,血糖值高者,尿酸值也会比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糖尿病患者中伴有痛风者约占0.1%~9%,而伴有高尿酸血症者要占2%~50%。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原因可能是:①糖尿病者体内黄嘌呤转变为尿酸增多。②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肾脏血流量减少,使肾小球缺氧,乳酸生成增加,与尿酸竞争性排泄,致尿酸排泄减少。③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致使血尿酸增加。

互相兼顾,综合治疗

综上所述,虽然二病临床表现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并互相关联,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因此治疗中应注意互相兼顾,综合治疗。

一般从膳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教育和心理治疗、病情监测五方面进行综合治疗,以膳食治疗最为重要。

1.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这是膳食治疗的总原则,其他措施不得与此相违背。限制精制糖,多吃含糖低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供给充足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限制蛋白质、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选用牛奶、鸡蛋等含嘌呤少的食物作为蛋白质来源,少食海鲜、动物内脏、肥肉,食物清淡,少用调味品。严格禁酒,多饮水,每日至少2500~3000毫升。

2.患者到正规医院,请专科医生制定用药方案,千万不要轻信所谓“根治”、“神效”,因为就目前的医疗水平,对此二病还无法根治。

3.坚持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控制理想体重,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肥胖可诱发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症。

4.从医疗和家属两个角度开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学习到有关医疗知识及简单心理疏导方法。在饮食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并持之以恒,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很有益处,可大大减少各种并发症,对患者间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总之,糖尿病和痛风是可防、可治的,不防不治会出现多种器官的并发症,延迟和制止病情及并发症的发展与恶化可减少致残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祝开思,副主任医师,305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中国保健协会骨质疏松分会理事、全军内分泌学会委员、全军老年医学会委员。1995年毕业于301医院研究生院,从事内分泌专业工作20余年。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老年骨质疏松、痛风的诊断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正确指导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和解决疑难病例。科研重点方向为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病和糖耐量低减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第6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采访嘉宾 :

黄新余,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普通外科行政副主任。师从国际著名外科学专家钱允庆教授。两次赴美国访问、学习,主攻胰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27年,对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胃肠道肿瘤和甲状腺疾病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胰腺肿瘤及复杂胆道疾病、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细致,技术精湛。开展了CT引导下32F导管后腹膜穿刺引流微创方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显著提高了其抢救成功率。对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开展了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和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等损伤控制手术。成功开展了数十例高龄胰腺癌患者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并发症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市、局级课题多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参编《胰腺外科学》、《胰腺外科疾病诊断治疗学》等专著2部。

殷峻,医学博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200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事内分泌专业临床及科研工作十余年。2005年5月至2011年1月赴美国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及弗吉利亚联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级、市级及局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SCI收录19篇。临床擅长:疑难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以及肥胖的诊治。

《科学生活》:殷教授,我们知道糖尿病是缺少胰岛素,而胰岛素瘤导致了胰岛素增多,这是否会引起血糖下降?

殷教授:胰岛素瘤,本身属于低血糖的一个部分。我们内分泌科主要是看糖尿病的,大家知道糖尿病最大的特点是高血糖,高血糖对人的损害是慢性的、长期的,因此如果预期寿命不长,不妨说年事已高,对血糖控制的要求就可以适当放松。但是低血糖危害比高血糖更大,所以以前美国糖尿病年会(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111个国家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参加的大会,研究糖尿病的学者都会去参加)开会的时候,其中低血糖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概只有几个人。但现在低血糖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部分,甚至在大会总结报告的时候,将近一半的论题都是和低血糖相关的,比如糖尿病病人低血糖该怎么处理,我们该怎么预防低血糖,怎么降低低血糖的风险,因为低血糖会造成人的死亡。比方说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的死亡率要高,死亡年龄要小,相当一部分1型糖尿病的患者年纪轻轻就死掉了,以前也不知道死因是什么,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仪器叫持续动态血糖检测仪(CGMS),通过监测数据发现病人是发生低血糖而死掉的。现在发现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夜里死于低血糖,这和胰岛素注射等很多因素有关。

低血糖这个疾病本身的风险比较大,危害也比较大,丝毫不亚于糖尿病。而且低血糖的发病率也很高,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糖尿病人只要治疗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血糖,几乎每个糖尿病病人都发生过低血糖,除非这个人的血糖从来就没有控制到位过,血糖一直是十几甚至二十几,那当然不会发生低血糖;如果一个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确实控制得比较好,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在某一时候发生低血糖。另外,糖尿病的前期也会发生低血糖,很多人到医院来看病说自己低血糖,实际上不是低血糖,而是快要生糖尿病了。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就是胰岛素瘤。

《科学生活》:我们知道胰腺肿瘤是癌中之王,人们谈之色变,那么胰岛素瘤可怕吗?

殷教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胰岛素瘤的原因。因为胰岛素瘤导致的低血糖是可以根治的,而其他低血糖没法根治。比方说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打胰岛素就肯定会发生低血糖,只不过什么时候发我们不得而知。医生只能调整方案,以尽量减少发生低血糖的次数,或者延长发生低血糖的间隔时间,但是医生没法避免发生低血糖这个事实。同样的,很多糖尿病早期的患者,以低血糖为早期症状,这个我们也没办法,因为这些人低血糖确实会消失,但是消失之后就会发糖尿病,治疗低血糖没有什么意义,而胰岛素瘤和上述两种情况完全不同,它是可以根治的,通过手术治疗,血糖马上就可以恢复正常。

《科学生活》:胰岛素瘤是否容易被发现,它有哪些特点?

殷教授:胰岛素瘤有几个特征。一个是发病率相对比较低,也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病人到处求医。我们医院的胰岛素瘤患者几乎没有首诊到我们医院来的,基本上都是在其他医院包括外地医院辗转了很多地方才过来。这也很正常,第一因为发病率比较低,所以老百姓不认识胰岛素瘤。第二个就算发现是胰岛素瘤,很多医院的医生也不敢动,因为胰岛素瘤发病率低,没练过手,所以很多医生也不敢开刀。第三,放射科看得少,他们也不敢打报告。举个例子,我们这有个病人,在上海某家医院检查、住院一段时间也没搞清楚,后来到我们医院,结果拍好片子一看,是很典型的胰岛素瘤,片子上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我们就把病人在前一个医院拍的片子调出来看,结果发现在那个部位也是清清楚楚的,有个胰岛素瘤,但是没有打出报告。因为见得少,所以医生也不敢打这个报告。就算是胰腺里面有一个东西,但放射科医生不和临床医生联系的话,也没法判断这个瘤是什么性质,所以就会漏诊。而如果医院的各个科室联系十分紧密,放射科和临床医生的合作、互动非常强,那么胰岛素瘤的诊断率就会非常高,而且由于现在影像学非常发达,所以定位也非常准确。

胰岛素瘤病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病人吊着糖水还会发低血糖。而一般的低血糖病人,喝点糖水、吃点饼干、巧克力也就可以了。我们有个苏州的病人,在当地去了好几家医院也没看出究竟,到我们这边做了动态CT、核磁共振后就确诊了,而且定位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再找外科医生会诊,然后转过去手术,问题就解决了。因此拯救了相当多的胰岛素瘤患者。

《科学生活》:长期的低血糖会给人带来哪些危

害呢?

殷教授:一般来说,胰岛素瘤的患者年纪相对比较轻,二三十岁也有,三四十岁也有,这么年轻的人成天发低血糖怎么受得了?因为人的大脑是需要葡萄糖供应的,长期缺少糖的供应会导致痴呆。而且胰岛素瘤患者会不停地发低血糖,那么病人就要不停地吃,就会越来越胖,越胖也越要吃。因为胰岛素瘤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异常增高,导致人要不停地吃,也没办法不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肥胖等很多并发症。再加上很频繁的低血糖对血管也是一个很不好的刺激。因为一发生低血糖人就处于应激状态。其实一般人都有过低血糖的感觉:肚子很难受,比如中饭前,晚上快要下班时,或者是在回家的路上,可能会发低血糖,感觉浑身不舒服,这个时候人会心慌、出冷汗、坐立不安,这时人的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肾上腺素开始分泌,这些对人是个刺激,刺激一两次没问题,老是这么刺激,人就受不了了。所以低血糖对心血管的危害很大,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科学生活》:黄主任,您做过很多胰岛素瘤的手术,请您给我们读者介绍一些这方面的典型病例。

黄主任:我们治疗的低血糖病人的病史都非常典型,这些病人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有小孩、老人、中年人,发生低血糖对他们整个生活、工作、学习都受影响。有一个农民,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低血糖的症状往往在饥饿或者运动之后发生。所以他只要一开始劳作就会发生低血糖,家里的十亩地没人种都荒芜掉了,这对整个家庭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手术台上,胰岛素瘤切除以后半个小时,他的血糖就正常了,从此症状都消失了,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了。

还有些胰岛素瘤患者总是犯低血糖,没办法正常工作,单位不要他了,被迫下岗,经过手术治疗,痊愈后又可以重新工作了。

有位老太太,她每天晚上睡前要吃一顿饭,半夜还要起来吃一顿,如果不吃第二天早上就醒不过来,她老伴把闹钟调到半夜两点钟准时叫她起床。

这些症状都非常典型,有的病人上厕所,低血糖犯了就晕倒在厕所里。还有种病人,因为老是低血糖,病人也知道怎么缓解,就是吃东西,吃了就不发病。所以一犯低血糖就吃,还没有低血糖就吃,吃得很多很多,所以一年之内体重增加了二三十斤的很多,有的病人体重增加到200斤。骤胖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因为低血糖发作会出现晕迷甚至严重的抽筋,所以有些病人跑到精神病医院,被误诊为癫痫而使用一些精神病的药物进行治疗。大概有一大半的胰岛素瘤病人会被误诊,有些虽然被怀疑是胰岛素瘤,但是定位不明确,医生也不敢开刀,怕万一开刀找不到瘤子。

《科学生活》: 胰岛素瘤的诊断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么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黄主任:为什么有些病人在其他医院诊断不了,有些是经验问题,但有些确实是做了增强CT也看不到。问题是,为什么有的病人的胰岛素瘤看得到,有的病人看不到?我们就去研究,发现这个肿瘤的显像和造影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有些肿瘤很早就显像了,有的肿瘤很晚才显像,而我们做CT扫描的时候,一般是20秒钟显像,所以20秒钟的时候这个肿瘤显影了就看得到,如果没有显影就看不到。所以有一部分人做CT显不出来就是这种原因,太早的和太晚的就显不出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和放射科就想了一个办法,叫“动态扫描”,我们打了照影剂进去就开始扫描,扫一分钟。所以只要一分钟之内任何一个时候能够显影,我们都能查出来。这样就把一部分容易漏诊的胰岛素瘤患者及时发现了,可见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使很多病人受益。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知道胰腺肿瘤治疗效果不是太好,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5年内生存率非常低,而胰岛素瘤正好相反,是我们手术当中唯一能够彻底治愈的疾病,而且效果是立竿见影。一开好刀,病人的症状马上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手术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科学生活》:胰岛素瘤的治疗有风险吗?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黄主任:一般来说,胰岛素瘤都非常小,在2厘米以内。只要找到,我们手术当中就比较容易拿掉。我们来看看胰腺,它分胰腺的头部、体部和尾部。胰岛素瘤可能长在胰腺的任何位置,一般来说,胰岛素瘤都会长在胰腺相对比较表面的位置,它往往有个包膜,把它摘掉就行了。但是胰腺手术的难点就是,因为胰腺要分泌胰液,手术很容易造成胰漏,发生胰漏会引起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手术摘掉这个肿瘤之前,我们要判断它与胰管的关系。如果这个瘤子非常贴近胰管,那就要非常当心,否则手术后胰液就会漏出来,会腐蚀周围血管、组织、器官,导致其糜烂。如果是靠近胰管,我们会将一部分的胰腺切断,再用肠子和残余的胰腺做一个吻合。这样既保证了胰腺的功能又把这个瘤子拿掉了。

第7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糖尿病人究竟每天能摄入多少糖分?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将人们划分为两大主要派别――低糖派以及反对低糖派。前者认为,低糖饮食使糖尿病人对药物的依赖更少、血糖更容易控制;而后者认为,糖尿病人完全有权利、也完全可以享受与普通人一样的饮食,不必刻意减少糖分的摄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两种观点很可能都是对的。

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当今的美国,糖尿病人是怎么吃东西的。在美国糖尿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以及美国饮食营养协会等几家权威机构的联合倡议下,大多数糖尿病人采取了一种营养均衡的膳食,其中包含足够的瘦肉、牛奶、全麦食品、健康的油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至于其中含糖的量,美国注册营养师、营养学专家马里恩・弗兰兹博士表示:“一般来讲,建议每天摄入糖分的量应该占到能量供应来源的40%~45%,这是一个比较适中的摄入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糖尿病界的主流观点是糖尿病人应摄入适量的糖分。同时,他们还强调糖分的来源应该是全谷物食品,不要吃加工过于精细的米、面,因为这会损失大量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反对低糖派认为,许多含糖分的食物,同时也是蕴含大量其他营养成分的宝库,比如说水果、蔬菜、豆类和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热量低而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豆类含有大量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奶制品则能够为我们提供充足的钙,有益骨骼健康。这些营养成分对我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因此,低糖膳食理论的反对者们认为,过于强调减少膳食中的糖分,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不仅如此,反对低糖派还提醒我们,别忘了糖还能提供充足的能量,“这就像汽油对于汽车的意义一样。因此在我看来,那些认为糖是敌人的人,都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尼尔・巴纳德如此表示。在其2006年发表于《糖尿病护理》的论文中,他还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碳水化合物成分高达75%的素食者,胆固醇、血糖水平均较普通膳食的糖尿病患者更低。碳水化合物即指糖类与纤维素的总称。

营养学专家马里恩・弗兰兹博士指出:“糖并不是糖尿病人的敌人,因为你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所控制。你可以很好地与糖共处,只要你的摄入量与身体需要量达到平衡。不过分控制糖分的摄入,对糖尿病人而言往往还意味着更高的生活自由度和满意度。”

事实上也是如此,临床统计数据表明,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被告知只要适量,他们仍可以吃他们喜欢的食物,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对降糖药的依从性;而如果告诉一个糖尿病患者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常常会导致他形成自暴自弃的态度,对治疗的依从性不佳。

而低糖派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身患1型糖尿病40多年,现在本身又是糖尿病专家的理查德・贝恩斯坦博士是低糖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写了本书,书名叫《贝恩斯坦博士的降糖法则》,指导人们如何使血糖达标。贝恩斯坦博士力挺低糖膳食理念,他现身说法地告诉人们,得益于低糖膳食,他最终治愈了伴随多年的心脏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也相当理想。

贝恩斯坦博士及其他低糖派人士认为,控制血糖最首要的做法就是“釜底抽薪”,也就是从饮食上尽可能地减少糖分的摄入,因为它们在体内很快就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迅速升高。

低糖派认为,如果饮食中含很多糖,那么为了避免摄入过量,糖尿病人势必要对其含量进行计算,而这个工作即便是针对带有成分标签的袋装食品都不容易,更何况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食物的含糖量都一目了然,根据摄入糖分的量来调整用药更是沦为一句空话。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就不吃高糖食物,代之以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使得每天摄入的糖分控制在20~30克以内,只占能量来源的10%以下。低糖派还认为,低糖饮食能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低血糖症出现的风险。

反对者又提出,低糖膳食不容易长期坚持,而且,其引以为傲的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代表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实际上是由于体重减轻导致的,与膳食是否低糖并无直接关系。低糖派随即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系副教授玛丽・嘉伦表示:“数据表明,低糖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便体重不减轻,血糖也比普通膳食者控制得更好。”

早在2004年,玛丽・嘉伦就在《糖尿病杂志》发表了她的研究:两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一组采取低糖饮食(摄入糖分占能量来源的20%),另一组采取高糖饮食(摄入糖分占能量来源的55%),五星期之后发现,低糖饮食组的血糖水平更低。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副教授威廉姆在2005年发表于《营养与代谢》杂志的论文显示,每天摄入糖分控制在20克以内,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从而减少降糖药用量,乃至于停药。另一项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研究表明,与普通膳食相比,每天摄入糖分控制在30克以内,坚持一年,就能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并能增加“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这三项研究之中,血糖的改善均不依赖于体重的降低。

两派之间的分歧还远不止于此,例如,反对低糖派认为,身体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而极力减少饮食中的糖分也就意味着摄入更多的脂肪,包括不健康的饱和脂肪(动物油脂)等,而这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低糖派则认为,目前人们对饱和脂肪仍然存在着误解,其实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能够升高冠心病等疾病风险,甚至最近有研究表明,饱和脂肪对人体还有一些我们此前所不知道的益处。

目前在学术界,低糖派与反对低糖派之间的论战仍在继续,究其原因,在于低糖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仍然没有定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普通糖尿病人应该怎么办呢?

第8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目的 分析肺癌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分析35例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伴随疾病、误诊的疾病。结果 肺癌老年人多见,伴随疾病多,临床误诊为肺炎占首位。结论 提高对肺癌的警惕性和诊断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肺癌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城市中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虽然新设备、新技术的临床运用对早期诊断有所帮助,临床误诊仍较多见[1]。为了提高肺癌的诊断水平,将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住院的35例肺癌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误诊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45~65岁11例,66~78岁24例,中位年龄69.9岁;周围型肺癌24例,中央型肺癌11例。

1.2伴随疾病

35例肺癌既往患慢性支气管5例,高血压病4例,冠心病3例,肺结核2例,糖尿病4例,脑血栓3例,支气管扩张2例。

1.3病理分型

腺癌17例,鳞癌10例,小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1例,腺鳞癌1例,肺泡细胞癌1例,未定型癌2例。

1.4误诊病例

本组35例误诊病例,误诊为肺炎16例,占首位。其他有肺结核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支气管扩张3例,脑血管疾病3例,骨性关节炎1例,皮肌炎1例。误诊时间为1~6个月。

2讨论

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肺癌起病隐匿,许多早期即发生转移,致其临床表现复杂。由于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思维片面,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本组35例肺癌患者均为住院患者,误诊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原发病的诊断。老年人常伴随呼吸系统疾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发生肺癌时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咯血加重而就诊,医生容易受原有疾病诊断的影响,满足于已知的诊断,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从而造成误诊。误诊为肺炎的居首位,占58.82%,其次为肺结核。

(2)对肺癌肺外症状认识不足。少数肺癌病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1例骨关节疼痛、杵状指,误诊为骨性关节炎长达6个月,行肺CT检查后诊断肺癌。1例误诊为皮肌炎,反复住院治疗不缓解,最后确诊为肺癌。3例以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就诊于神经内科,行肺部检查后明确诊断。在无肺部症状而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患者极易造成误诊。

(3)缺乏胸片或CT的动态观察。满足一次胸部X线平片及一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未能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4)忽视糖尿病是肿瘤易患因素。T2DM患者发生各种恶性肿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大大增加[2],有人认为架接糖尿病和肿瘤的桥梁是高胰岛素血症,血清高胰岛素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3]。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下降,参与细胞有氧代谢的酶系统受损,有氧代谢过程发生障碍,无氧酵解增强。正常细胞的糖酵解能力弱于肿瘤细胞,因此高血糖状态更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4]。本组4例糖尿病出现发热、咳嗽、气短,误诊为肺炎,抗炎治疗无效,多次复查CT,最后确诊为肺癌。

因此,笔者认为要减少肺癌的误诊率,首先要提高对肺癌的警觉性。有以下症状之一时应高度警惕肺癌的发生:①患者不明原因的咳嗽和/或痰血或原有咳嗽性质改变,抗炎治疗无效者。②无诱因出现胸部、肩背部痛和/或有其他骨、关节痛,短期内出现杵状指(趾)者。③胸腔积液反复抽取仍生长较快,尤其为血性胸水者。④不明原因的声嘶或头面部水肿。⑤X线胸片显示的斑片影、云絮状阴影、肺底有积液,特别是抗炎治疗后,其阴影吸收缓慢或病灶阴影反而增大者,或在一定部位出现反复发作的炎性变。⑥颈部、锁骨下或者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⑦糖尿病患者发热,咳嗽,抗炎治疗无效者。

其次,要熟练掌握肺癌的诊断技术。仔细询问病史,反复进行检查,注意胸片或CT动态变化,反复查痰找瘤细胞,行纤支镜检查,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点钳取活检,同时刷片,分泌物灌洗液等送检,必要时复查。胸腔积液患者早期抽胸水、行胸膜活检及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肺癌诊断的重要的一部分,常用的指标有CEA、NSE、CYFRA21、CA125等。

[参考文献]

[1] 吴一龙. 肺癌延误诊断的原因及对策[J]. 临床误诊误治,2000,13(2):80.

[2]Coughlin SS,Calle EE, Teras LR, et al. Diabetes mellitus as a predictor of cancer mortality in a large cohort of US adults[J]. Am J Epidemiol,2004,159(12):l160-1167.

第9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朱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学组成员;儿科学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内分泌学会委员等。从事儿科内分泌专业28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加写作书目12部,获科研成果奖4项,发表科普文章20余篇。擅长儿童生长障碍、儿童糖尿病、性早熟、肥胖病等疾病的诊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有一位患糖尿病的小朋友,病情已基本稳定,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突然有一天,他的姑姑说:她做了一个梦,说孩子的病好了,可以停用胰岛素。而他的父母就真的听信了“这个梦”的指引,给孩子停用了胰岛素。3天后这位小病友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再次住进医院,抢救两天才得以脱离危险,家长后悔万分。

虽然儿童1型糖尿病是一种需终生依赖胰岛素治疗的疾病,但只要患儿和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病情会很好地控制。患儿不但可以像健康的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而且生长发育也不会受到影响。家长千万注意不要“有病乱投医”,更不能迷信,随便停用胰岛素,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应当汲取。

大约有40%的患儿是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新发病),而需入院积极救治。但对已明确糖尿病诊断的患儿如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家长节假日期间容易忽视或放松对孩子的饮食管理);各种呼吸道、胃肠道的感染、精神紧张或各种应激状态,特别是像上面那位小病友那样突然停用胰岛素等情况,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发因素。如遇感染和应激等情况时,胰岛素用量应酌情增加,并密切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的变化,如血糖>16.8毫摩尔/升,尿酮体阳性,同时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严重时呼吸深长、呼出气有酮味(一种烂苹果味)应及时送到医院救治。就诊时一定要跟接诊医生讲明孩子患有糖尿病,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使医生能够尽快采取适当的救治措施,使孩子转危为安。

低血糖

糖尿病患儿血糖增高不容置疑,那么糖尿病患儿与低血糖有关吗?实际上,对一个糖尿病患儿来讲,低血糖和高血糖一样将与他们相伴随。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十分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在某些情况下低血糖的危害性甚至比高血糖更严重。

发现低血糖

当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低血糖反应,因此糖尿病患儿应维持血糖不低于3.3毫摩尔/升为宜。低血糖的症状可轻可重,时间可长可短,有时容易纠正,有时也比较顽固。症状的轻重不仅与血糖下降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糖下降的速度、低血糖持续的时间有关。同时低血糖表现的个体差异也较大,就是说每个人低血糖的症状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小病友和(或)家长了解发生低血糖时的特点很重要。可以通过经常自行监测血糖来发现,特别是在有不适感觉时马上测血糖,如此时血糖在2.8毫摩尔/升以下,证明是发生了低血糖。把每次孩子发生低血糖的表现记录下来,就可以逐渐掌握孩子发生低血糖的特点了。

认识低血糖

低血糖的症状到底有哪些呢?有些患儿首先表现为出虚汗,开始仅有手心或额头出汗,严重时可全身大汗淋漓;继而出现心跳加快、心慌、眩晕、双手颤抖;饥饿感、全身无力、双腿发软、行走不稳,视物不清、眼冒金花;有的还表现为手足和(或)嘴唇麻木或有刺痛感,说话含糊不清,心情焦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行为怪异(作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动作),性格改变等。少数患者可直接发生低血糖昏迷甚至惊厥。低血糖反复发作可引起脑功能障碍、智力倒退或癫痫。特别要注意无感知性低血糖的发生。无感知性低血糖是指患儿感觉低血糖症状的能力下降或缺失,血糖下降至2.7毫摩尔/升以下时,患儿仍无低血糖症状,但患者很快会从感觉良好变为精神恍惚或意识丧失,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恢复。有人曾就“你是否能发觉低血糖症状?”的回答,将1型糖尿病患儿分为3类:40%能正确认知,47%对低血糖的认知减退,13%为无感知性低血糖。而后两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分别增加5.1和9.6倍。

防治低血糖

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首先要了解低血糖的发生原因。比如胰岛素用量过多;注射胰岛素后未能按时按量进餐;无准备地参加剧烈运动;疾病进入蜜月期后胰岛素减量不及时;此外影响胰岛素吸收的一些因素,如不按时更换注射部位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使胰岛素的吸收作用高峰与餐后的血糖高峰不能相适应,而造成血糖波动,在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低血糖的表现程度虽有不同,一旦发生低血糖,获得及时的救治很重要。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能够自我感知,可自行处理。再严重些,或较小的孩子发生低血糖时不能表达,此时家人的细心观查和帮助就十分重要了。这两种情况通过即刻口服快速吸收的单糖类碳水化合物,如5~15克葡萄糖或蔗糖块,100毫升果汁或甜饮料,如果效果不明显,5~10分钟后可再重复一次,接着可进食3~4块咸饼干或25克馒头等食品,一般经上述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但需监测血糖直至恢复正常为止。若已处于半昏迷或昏迷状态,不管有无惊厥,给予一些口服甜饮料后,都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因为患儿可能需要胃肠道外治疗,即需要缓慢输注5%~10%葡萄糖或注射胰高血糖素,否则会危及患儿生命。还特别应提高对无感知性低血糖的认识,防患于未然。

一般低血糖如果发生在白天,比较容易被发现而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果低血糖发生在夜间,危险性就加大。因此注意监测睡觉前(晚9~10点)的血糖水平很重要。如睡前血糖大于6.0毫摩尔/升, 88%的患者夜间将不会发生低血糖事件;如果睡前血糖小于6.0毫摩尔/升,则80%的患者夜间将会发生低血糖。此时可适当调整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或睡前加餐(总热量不变,调整各餐的热量分配)。若清晨发现患儿诉说头痛或情绪不好时,提示后半夜可能出现了低血糖,需次日凌晨3时监测血糖,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当怀疑孩子发生了低血糖,但手边又无微量血糖仪,不能立即监测血糖时,可先给孩子喝一些果汁或糖水,如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说明孩子是发生了低血糖。反之,可能不是,需进一步去医院检查。不是低血糖喝了糖水怎么办?此时家长也不必太过于担心,因为最坏的结果是血糖一时升高,但是与发生低血糖而救治不及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相比就小得多了。

运动中的低血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