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师范大学自主招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范大学自主招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关键词: 韩国大学;自主招生改革;修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73.2/G6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3-0063-06一、 大学单独考试的自主招生

韩国在建国以后直到1969年实行大学单独考试的自主招生办法。韩国借鉴美国的教育经验,实行大学单独考试招生制度。招生时主要以各大学单独考试的成绩为主进行录取。教育部于1971年新设立的教育政策审议会确定1972年为大学招生改革年,进一步改革大学自主招生制度,实行学科定额招生制,以按科系招生代替按专业招生。各大学单独举行的考试科目有多种方式,主要有作文题、一般论述题、综合科目题等论述考试,也有动手操作考试,还有面试和口试。测试考生大学学习所要求的学习能力是大学单独举行考试的主要目的。各大学单独考试的录取标准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大学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附加面试成绩,也有的大学主要以高中学习成绩为主。有些大学每年多次招生,甚至有的在1年之中就有11次的入学考试。到了70年代主要实行全国统一预考和各大学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制度。为了加强对大学自主招生的管理,韩国出台了《大学整备法案》,规范了国家统一的大学入学预备考试和大学单独考试的自主招生制度。规定考生在参加各大学单独举行的入学考试之前必须有参加全国统一的预考成绩合格资格证。统一预考的科目有6科,包括国文、数学、社会、科学、英文、实业或家政。其中国文、英文、数学等主科也是各大学举行的入学考试科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育部规定不再进行大学预备考试和各大学单独入学考试,于1982年制定了“大学入学学力考查”招生制度\[1\]。与此同时,国家还制定了《教育正常化及消除补习热方案》,实行全国统考与高中成绩相结合的大学招生办法。

由大学单独举行的考试,重点是用来检测考生是否具备校院、科系所要求的学习专修能力,大学充分享有录取新生的自主招生权。这种考试制度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基本上缓和了政府控制高考与高校自主考试之间的矛盾。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规范大学自主招生,韩国政府在80年代改革大学自主招生制度,取消定额招生规定,实行毕业生定员制度,允许各大学按超出招生计划的30%招生,采取在学期间淘汰的办法。1985年实行的招生定额制度,采取大学入学学力考试与高中在校成绩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根据考试的成绩及高中的学习成绩,考生自行填报大学志愿。大学在招生时可对考生进行入学加试,再参考考生统考成绩和高中期间的成绩。这种招生办法有时也出现了高中学校不严格上报学生高中在校成绩的问题,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的自主招生权。这种统考须对考生所有学科的学力进行考查,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当时的大学入学学力考查相当于全国统一高考。一些名牌大学竞争激烈,录取标准较高,而有些院校因生源不足不断放宽录取的标准。

二、 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基础上的自主招生

经过多次高考制度的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大学招生主要依据大学入学学力考试、论文测试和中学学习分数的综合成绩录取学生。从1994年起,韩国实行新的大学招生办法,把大学入学学力考查改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各大学依据学生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成绩、大学自行考查成绩和高中在校成绩进行招生。招生院校还要分别对考生进行考查,重点考查考生的高中成绩。对于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成绩和大学各自考查成绩,各大学可自由选择考查,也可以都不考查。高中在校成绩成为大学录取的重要标准,这使中等学校和学生更加重视高中阶段的学习教育。为了确保大学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和高中教育的连续性,便于国家对大学招生的调控和监管,韩国注重扩大大学的招生自和学生选择大学机会的权利,对大学自主招生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大学入学考试主要包括:语言类科目为60分,数理探索科目为100分,外语(英语)类科目为40分。试题不超出高中期间所学课程范围,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不出偏题和怪题为难考生。为了使考试更加公正、准确和高效,政府还规定笔试是考试的主要方式,选择题成为考试的基本题型,并利用计算机评卷。大学招生主要以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成绩、考生高中综合生活记录簿成绩、论述成绩和面试成绩等作为录取学生的标准。录取时也要参考考生的自我介绍材料和口述测试、获奖材料、参加活动情况等资料。为了方便国家大学入学预备考试和大学单独考试的进行,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监控和管理,在限定全国统一考试时间的同时,各大学可随时招生和追加招生。每个年度的1月27日―2月28日,各大学针对在随时录取、提前录取、定时录取等招生考试中未被录取和登记注册的学生再进行一次招生。为照顾特殊情况的考生,对外交官子女考生、农村和渔村考生、海外韩国侨民考生、外国考生、少年少女家长考生、生活困难的考生、对国家独立有功者的子女考生等实施特别考核选拔,还准许大学通过一般考核招收对父母特别孝敬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单独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为了鼓励相关科目成绩突出的学生升入大学,理科大学和工科大学注重录取数学科目和科学类科目特别优秀的考生,而外语类相关大学的外语专业注重录取高中综合生活记录、外语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适应性和实际能力,也能够保障大学的新生质量。这次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统一高考和统一招生的弊端,在强调国家统一考试的同时,更加重视扩大高校的自,使大学招生过程更加趋向合理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增加学生考试机会,2005年以后的高考科目中的数理科目又细化为数理A和数理B,社会和科学探究科目另加职业探究、第二外语为汉文等8个语种\[2\]。社会和科学探究科目虽然分成若干的考试科目,但考生可从中只选择1个科目进行考试。

三、 参考考试分数等级与

中学手册成绩的自主招生

20世纪90年代,韩国实行单一的统一考试,内容不够灵活,科目设置也不太合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分数为主的大学招生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引导学生只注重高考分数的一些作用。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和特殊才能,韩国教育部制定了统一考试分数等级制度。2002年以后,韩国大学入学考试改变过去只计算高考总分的做法,把各科考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分为9个等级,大学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分数等级和中学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招生。各大学招生时不仅要依据考生统考成绩等级,也要参考大学面试成绩、中学学生手册成绩、技能专长成绩等情况\[3\]。学生高中学习情况在考试分数等级制招生时受到重视。考生高中期间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担任班级干部或学校干部经历、学校社团活动参与情况、参加各种竞赛和科学作品展览等情况以及教师或者校长的推荐书等都成为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内容。为了增加考生被大学初选的机会,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实行一个分数段同属一个等级办法,使考生通过初选的机会比以前有所增加。分数等级制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制度,使大学招生录取能平等、公平地面对成绩在同一等级的考生。与此同时,以高考总分成绩录取新生的招生方式也成了历史。为了使大学自主招生更加公正、科学,韩国的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规定,高中教育须向大学提供合适的学苗,并要能保证学生质量。

韩国大学自主招生旨在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改变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录取的状况。教育部门要求自主招生考试要突出高中阶段的课程比例,自主招生改革应兼顾考生特长。韩国在2008学年度高考制度改善试案中就强调压缩高考成绩的比例,注重考生中学生活记录簿成绩。高中学生簿中要具体记录学生各科目的成绩、科目平均分数、标准偏差分数以及学生在学期间的读书活动情况。成绩评语“秀、优、美、良、可”记录和排名顺序不得在高中学生簿中体现。大学自主招生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录取。各大学录取时在依据考生高考成绩的同时,要切实参考包括考生中学成绩和日常表现在内的综合指标,使更具创造性和发展潜力的优秀考生能进入相应的大学。为了不再一考定终身,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大学自主招生改变了过去主要依据学生高考成绩录取的现象,国家允许大学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组织单独考试,要求考试试题以高中的学习内容为主,强调要招收有特长的学生,招生导向应有利于学生的平时学习和中学的素质教育。从2008学年开始再次增加考生中学学校生活记录簿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相应减少高考成绩的比例。高中学生记录簿在记录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记录学生中学贡献、读书活动等学校生活内容。大学招生时可根据相关科目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在中学期间读书活动等方面的成绩。为了发现和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改变过去以考生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的招生办法,大学自主招生十分注重考生中学学习成绩和中学参加活动表现等综合成绩。这也是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韩国政府十分重视扩大高校招生自,提倡大学自主招生,允许各大学单独进行考试选拔学生。大学单独举行的笔试须在中学教科书范围内出题,试题中的主观题或论文题要不少于试卷总分数的50%。各大学统一组织学能测试后才能进行笔试,笔试科目不得超出两科。政府还规定大学自主招生时,考生总成绩中的中学成绩须占40%以上。把按分数招生制改为按成绩等级招生制,使学生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专长和特别技能。由于高考等级制往往造成同一等级考生过多,使大学招生工作经常遇到一些新问题。有的大学只好增加录取标准新细则或再进行深层次的面试或加试。

受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委托,韩国高考先进化研究会为了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增加学生参加统一高考的机会,提倡大学单独进行考试,不断提高学生中学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拟从2014年起,每年度的11月份将分两次进行高考,两次高考时间须间隔15天。考试科目统一为语文、数学、英语和探求4门。语文、数学和英语考试科目又分别为A型科目和B型科目两种,A型科目试题应比现行高考试题范围小、难度低一些,而B型科目题与现行高考题的难易程度类似。学生可根据大学的招生标准自行选择考试次数和科目类型。若两次考试都参加,可选取两次考试中成绩分数高的一次作为高考成绩\[4\]。

四、 日趋科学完善的大学自主招生

各国的高考都力图通过完善考试制度全面地考查学生上大学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长技能,为大学选拔出更多更好的学苗。在韩国社会上曾出现“学力主义”思潮,一个人的学历文凭对其身份地位、就业和工资待遇等都有很大影响。大学招生成了韩国朝野、各界、学生及学生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韩国大学招生在国家统一政策框架内,各院校可结合本校招生专业及考生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招生办法。大学自主招生制度具有统一、自主、灵活、多样等特点。为了充分发挥高考在大学招生中的作用,近年来,韩国对大学自主招生及大学招生规模不断加以宏观调控。大学录取尽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定时招生,但也允许大学随时招生、追加招生,也有面试推荐入学和特别考核录取的招生规定\[5\]。大学招生将过去的知识性考试转变为大学修学能力测试,使大学自主招生日趋科学完善,体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

(一) 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是大学自主招生的根本前提

韩国的高考被称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是大学入学考试的重要基础。现行的韩国高考都在每年的11月中旬进行\[6\]。高考限定考试科目,考题偏重中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以中学教育阶段的文化课为高考命题范围。学生可有多次选择上大学的机会,大学招生时可以结合本校专业特点自主选择适合专业学习发展的考生进行录取。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有必考科目,也有必选考试科目,还有任选考试科目。考试科目曾被减少到只有数理领域、语言领域、外语领域、社会探究领域或科学探究领域4门\[7\]。韩国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是对考生学科知识的测验,也是对考生升学适应能力的测试。考试主要为了考查考生中学教育阶段的学力和进入大学的学习适应能力。高考要在一天内考完语言、数理、社会或科学探究、外语和第二外语5门现行的考试科目。韩国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内的社会竞争相当激烈,考生家长们也都煞费苦心地教育孩子考上如愿的好大学。学生们都必须拼命学习,争取大学入学考试考出好成绩,以期升入理想的大学。

(二)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自主招生的考点

为了考查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韩国大学考试题型多为主观试题。高考主要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考试科目试题内容不得超出学生在中学所学基本知识范围,侧重考查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还规定,不允许进行只以国文、英语、数学等科目为主的大学考试。大学录取十分重视高中综合成绩,占招生总数35%被大学录取的多是通过特别选考的有技能特长的学生。韩国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等院校注重招收有外语功底和艺术等特长的学生,每年都招收100多名有外语专长或其他技能特长的学生,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学自主招生向学生综合素质倾斜的政策激活了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和一些课外活动。在韩国中学教学计划中,为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启发式、激励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人品意志、团队精神、科研技能、实践能力、环保意识和全球理念等。

(三) 考生内审成绩等综合成绩是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依据

为了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不足,韩国在大学招生时实行高考内审制。考生内审成绩是大学招生时参考的重要内容。内审成绩综合体现了学生所在高中学校对学生在学期间关于学习成绩、出勤率、活动表现等情况的评价。按照内审成绩的计算方法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须占总成绩的80%,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活动表现等成绩占总成绩的10%。其中分为15等级,每等级相差2.5分的学习成绩是大学招生时的主要参考成绩。大学录取新生时,除高考成绩外,更多地要参考考生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虽然是大学自主招生的基本依据,但是也要参考内审成绩等综合评价成绩\[8\]。为了切实保障大学新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学单独考试和面试后,通过对学生内审成绩中的中学综合情况记录簿、教学以外的科目成绩、计算机科目等成绩综合评价招收学生。大学招生时必须参考学生在高中时的在校学习和参加中学社团等活动的情况表现的内审成绩。内审成绩曾是大学录取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发展及学生各学科学习成绩的全面发展。内审成绩现已改为高中综合生活记录簿成绩。

(四) 灵活多样的录取标准是大学自主招生的突出优势

韩国政府赋予大学很多招生自,甚至把招生定员权利也交给了大学\[9\],大学有权依据教育与人力资源部6种录取标准规定本校自主招生方案,大学自主招生十分机动灵活。各大学可根据各自学科的特色与教育内容的需要单独举行笔试、面试和口试等各种考试,也可自主确定论述考试和形式多样的动手操作等考试。招生方式灵活多样,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也不尽相同。灵活多样、自主多元的大学自主招生,彻底改变了过去统一的高考方式。韩国高考追求公平竞争,也受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的影响。韩国在各类考试中竞争十分激烈、影响面最大的考试可当属大学入学考试了。为了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竞争,激发大学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自主招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招生录取工作更加灵活,更加公正公平,韩国的大学充分享有大学招生的自,在大学招生时独立行使自主招收新生的权力。招生部门允许大学以中学在校日常成绩和专业能力为主要的录取标准录取艺术体育类考生,还可适当降低艺术类和体育类考生的高考最低录取线。高丽大学新增设的网络国防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网络战斗精英。报考这个大学网络国防专业的学生从2011年起可被减免大学4年学费,所需学费由国家国防部划拨。学生获得大学毕业证后即可到韩国军队工作并晋升为军官\[10\]。灵活的大学自主招生制度既架起了大学同中学联系、沟通的桥梁,推进了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学自主招收学生,促进学生在学习、特长、技能、人格意志、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衡发展。韩国现行大学自主招生实行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大学招生多元标准、录取方式灵活多样的自主招生体制便于大学选拔人才,也方便了学生挑选大学。

(五) 公平公正是大学自主招生的基本原则

韩国大学的招生考试竞争相当激烈。大学自主招生过程中,要求招生录取人员必需身正,身正是公平公正招生的前提。修身、正己已成为韩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韩国传统文化信奉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身思想\[11\]。所有人民大众甚至包括国家最高首领都应该通过修身而净化心灵,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样才能提升整个民族的素养。每个社会成员个体都要以修身为本,培养美好道德情操。只有全体民众都有教养,社会讲文明知仁礼,国家才会是高度文明的国家。韩国政府要求大学在自主招生中必须坚持公平高于一切的原则。韩国大学录取人员追求公平公正是韩国大学自主招生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自主招生改革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为了确保大学自主招生公平和教育公平,近些年来,韩国每年都增加了在农村和渔村招收录取新生的人数。为了照顾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和特别困难家庭学生,自2009年起又制定了大学招生机会均等分配政策,在国家招生计划外招收6.4万名大学生,相当于国家招生计划总数的11%。政府要求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要从方案设计、命题内容到录取生源的区域分布等都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为了科学选拔新生,多方面招收学生,改革大学及一些专业的遴选方式,使大学招生更加专业化,确保大学录取公正公平,韩国的大学自主招生改革还实行入学查定官制度,这个制度也被称为入学调整官制度。查定官要详细考察各个高中的基本情况,全程监督大学录取,考生的成绩、个人自然情况、发展潜质等都须经过入学调整官审查专家综合评估,逐渐完善大学自主招生体系,使大学切实能选拔更多适合本校培养需要的优秀人才\[8\]。

韩国大学自主招生制度频繁改革,使健全合理的大学自主招生办法不断助推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进行,自主招生制度更加日臻完善。随着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日益勃兴,大学自主招生改革正在为韩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高校应借鉴韩国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充分享受招生自的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招生公平性的要求,将招生的标准、考试办法、考核人选名单和录取结果及时公示\[12\],使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有序展开,科学便捷地选拔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琴.韩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73-74.

[2]徐小洲.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

[3]刘志东.韩国高等教育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114-115.

[4]邹晓梦.韩国公布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考试科目缩减一半\[N\].南方日报,2010-09-01(B07).

[5]肖美良,曹火群.韩国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5):76-77.

[6]南黎明.韩国:高考被称核战争\[N\].郑州晚报,2011-11-11(A20).

[7]杨继龙,但昭彬.韩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9):53-57.

[8]李忠辉.韩国大学招生制度变革及2008年大学考试动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8(10):35-40.

[9]黄建如.中日韩高校招生制度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43.

[10]环球.韩国大学招收网战精英学费全免毕业晋升军官\[N\].华商晨报,2011-06-11(A12).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

[12]王元伟.自主招生政策的利益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2):8.

Reform of Korea Universities’ Autonomous Enrollment

LIU Zhidong

(Logistics Group,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第2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关键词: 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 大一统

高校办学自是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章第11条规定的“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所取得的权力,其主要包括:招生权、学科专业设置权、人事权、财务权、教学权、国际交流权等。高校办学自是尊重大学自主地位、维护高校权益、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1]《高等教育法》第32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不过,从该规定看,它只是赋予了高校很有限的招生自。[2]

扩招期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之后,高校结构、类型多样化,教育主管部门继续采取措施切实下放高校办学自。其中,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备受关注。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是想把那些真正优秀的、有特殊才能的,却可能高考失手的考生录进重点大学,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对于怎样影响及如何兼顾教育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如何实行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这个概念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前期就已提出来了,并由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的前身之一)率先实践。根据当时的报道:“在上海市政府和高教局的支持下,1993年秋季上海工业大学面向社会自主招收全部自费生,不参加全国和全市的统一招生。这在全国尚属首次。”[3]

2001年,江苏省的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试行申请经教育部批准,从而成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第一批吃螃蟹者。2002年,江苏省又有3所高校加入了自主选拔录取的行列。2003年2月,教育部在上述6所高校试行的基础上,又确定了一批自主招生的高校,从而把试行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改革的高校增加到22所。自主招生是经教育部批准试点的这些高校,可以不受1∶1.2调档比例限制,自主确定在同批、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的调档比例和要求,择优录取经过申请、批准、公示、测试、审批等环节的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8]

我国目前53所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属于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目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是指高等学校在政府批准的基础上,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根据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要求,选拔适合学校特色的有特长的学生”。[5]

我国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试行打破了长期以来“大一统”的高校招生模式。如何使得高校招生在操作中既能体现其公平性,又能为高校有效地招揽到合适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招生讨论的一个焦点。无可否认,自主招考的确存在某种程度的缺憾,在录取计划中的地区差异、自主招生选拔中的偏差、高校收费制对公平性的制约及城乡受教育机会悬殊等方面的确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暗箱操作的情况。

二、我国高校为什么实行自主招生

1.我国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的初衷是想把那些真正优秀的、有特殊才能的,却可能因高考失手的考生录进重点大学。

2003年,教育部批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部分重点大学在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试行自主招生、自主考试。到2007年,试点学校总数增加到59个,有越来越多的素质高却不擅应试的学生和“特长突出、考分疲软”的“偏才”、“怪才”通过这一政策享受到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6]

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例之所以确定在5%以内,而不是10%、20%,正是为了尊重与维护统一高考在保障基本教育公平方面的功能,保障绝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而对于一些具有特长的学生,自主招考体现了对其个性的人文关怀。这样,既考虑了“机会平等”,又考虑了“个体差异”;既顾及公平,又不忘效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一种公平性的进步。公平的教育既要让所有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机会,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最适合自身的发展。[6]

2.我国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的根本动力,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高等学校的不断发展。

以多样化、职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更新旧的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扩大高校自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国部分院校试行自主招生,这是改革传统招生录取制度的目标和要求,也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必然举措。[9]

从各试点高校所规定的报考条件来看,学科潜力大、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文学、语言等某一领域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成为各校青睐的对象。这种“不唯分,只唯才”的录取标准观较好地体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心,有利于高校培养具有更强适应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建设型人才。[9]所以说,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更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如何影响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这主要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起点公平,也就是入学机会公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等如何,都享有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公平,也就是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公平,如同类学校的教育物质条件大体一致,师资力量水平与学校类型级别相符合,并与同类学校大体一致;教育者公平地对待每一位不同背景的学生,并且根据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结果公平,也就是学业成就基本均等,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可以理解为: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在经过某一教育过程之后,大体上获得了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教育公平涉及制度和操作两个层面。教育制度层面的公平是通过对教育关系、教育行为和教育发展的协调、规范和引导,以保障教育秩序、达成教育目的、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实践过程。为了更好地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制度化,首先,保障受教育结果公平的政策应着力于完善招生考试制度,除了“大一统”的高考形式,也要考虑灵活的自主招考形式。其次,在考试方法上应增加选拔性考试以外的测定教育结果的有效方式。再次,在考试制度设置方面,应采取国家考试、区域考试、学校考试相结合的制度,配套实施新的招生录取制度等。最后,在宏观政策指导的前提下,政府应给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选拔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学生的自主决策权,使各个学校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和实际来选择真正适合实现其培养目标的人才,让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决策的实体。相比较而言,操作层面的公平正受到威胁,无可否认,自主招考的确存在某种程度的缺憾,在考试成本、名额投放、操作流程等方面也的确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暗箱操作的情况,这些都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而与指导性的制度没有关系。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一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问题,就怀疑这个制度的正确性、可行性,甚至于贬低、否定这个制度。我们应客观、理性地对这个制度本身和这个制度的操作过程加以审视,找出问题的真正症结之所在。

我们知道,美国各一流大学都是根据各校的办学理念实行自主招生,其招生标准也是同中有异的,而且其灵活性很强,可以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查,又不致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与我国现在正在实行的自主招生可以说是不谋而和。这充公说明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的出发点和政策是正确的,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或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统一高考确实具有其保障最基本的程序性公平的强大功能,但是有忽视局部、漠视特殊的缺陷,而自主招生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之所以确定为5%以内,而不是10%、20%,正是为了尊重与维护统一高考在保障基本教育公平方面的功能,保障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而对于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学生,自主招生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个性的人文关怀。这样,既考虑了“机会公平”,又考虑了“个体差异”;既顾及公平,又不忘效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一种公平性的进步。

公平的教育既要让所有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机会,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最适合自身的发展,为此,大一统的高考不断增强着自己的针对性。自主招生亦如此,由于自主招生中考生的范围小,考试的针对性较强,也就容易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拔,以及以后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自主招生给了一些专业素质高、有培养和发展潜力,却在“大一统”的高考模式下难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学生以重新选择的空间。这种情况,从相对的、个别学校、部分学生的公平性出发,表面上似乎是缩小了公平性,而实际上却是扩大了公平性。如果仅仅把教育公平看成是大众意义上的“同一起跑线”,而不考虑少数人和个体这个特殊群体,这样的教育公平就很难说是公平的。

由此可见,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更不是整齐划一,应该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之间确立一种合理曲张的状态,也就是在确保整体、一般公平的前提下,合理地考虑到局部、特殊的公平。这里所讲的整体、一般正是“大一统”的高考模式,而局部、特殊就是自主招生模式。也就是说,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我国的高校招生模式应该是“大一统”加“自主招生”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刘慧珍主编.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6,4(3).

[3]王一鸣.自主招生引发的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02).

[4]徐瑞英.试论自主招生模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5]程斯辉.自主招生与高校的自觉、自律和创新[J].湖北招生考试,2004,(06).

[6]幽风.更公平、更素质:我看高校自主招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7,(44).

[7]梁水芹.对我国高校招生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理性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7,(7).

[8]刘自团.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

第3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关键词: 自主选拔录取 生源质量评估 五届生源

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实施已有十余年,作为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自主选拔录取制度弥补了仅以高考分数定结果的片面性,为具备学科特长和技能优势的考生开辟了另一条进入理想高校学习的路径。自主选拔录取的目的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实证检验,而对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的调查与评估是关键,生源质量越高表明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有效性越好。本文拟从实证角度出发,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对南京农业大学近五年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考察,对比自主选拔生源质量与普通统招生源质量或专业平均、校平均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观测历届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的动态变化状况,最终得出有效结论。

一、自主选拔录取生源概况

本文选取生源省份和户籍类型两个指标考察录取生源的个体特征,选取填报专业类别考察生源的专业偏好。生源省份和户籍类型可以反映南京农业大学的自主招生在各省城乡的填报情况,专业类别能充分展现自主选拔学生对南京农业大学各类专业的偏好程度。

(一)自主选拔录取考生个体特征。

从数据可以看出,由于信息不对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及既定的录取方案差异,导致省内考生竞争优势强,前期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以省内为主。2012年之后由于录取政策的调整及招生宣传的扩大,加上国家提倡扩大招收农村生源考生政策的引导,近五年,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总数呈增长态势,生源省份分布趋向均衡,城镇户籍人数比例不断下降。从生源省份分布和城乡分布看,以往江苏生源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正逐步消失,山东、安徽等省份生源数目迅速增多;城镇户籍学生比例逐渐减少,五年之中农村户籍学生占比从1/5提升至1/3。

(二)自主选拔录取考生专业偏好。

数据显示,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考生整体偏好的专业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学科。金融学是历届自主选拔录取考生选择比例最高的专业,且比例逐年提升至40%左右,农学、理学等学科选择人数比例偏少且波动较大。考生选择金融的原因是多样的,部分考生是基于对专业的兴趣,部分考生认为其就业形势较好,也有考生盲目追求高分热门专业。农业院校应该大力宣传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真正挖掘出一批对特色专业及涉农专业具有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的学生,让他们顺利进入学校学习,为创建一流农业大学选拔更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在实际招生中,如果考生仅仅将获得自主选拔资格当成跨入高校的捷径,当做能顺利录取高分专业的跳板,而不是对出于对专业研究的兴趣和爱好,则和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初衷相悖。

(三)考生选择专业的动因分析。

了解考生在自主选拔阶段填报专业时的认知程度、心理活动、填报专业的动机等能直观反映出考生对专业的偏好是否基于兴趣和爱好。在描述自主选拔生源个体特征和专业偏好,统计填报专业时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在校的2010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信息搜集,主要包括自主选拔时的状态、参加自主选拔填报专业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填报原因、进入本科学习后对所填报专业的满意程度及原因。

自主选拔录取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有效补充应当选拔具备学科特长或技能突出的人才,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更加希望能招收具备科研兴趣和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入校培养,参与自主选拔测试的理想生源应当是基于对该专业有浓烈兴趣及学科特长而报考的。但从实际看,自主选拔生源在选择意向专业时超过1/4的学生是根据家长的意见而选择的,由此可见,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受现实因素影响较大,家长的干预可能会改变考生最初的选择。因此在自主选拔录取报考阶段,要鼓励生源基于兴趣爱好进行学校的选择和专业的填报,注重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积累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调查学生入校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发现,67.7%生源对所选专业满意;25%生源表示一般7.6%生源表示不满意。这说明有部分考生在自主选拔录取报考阶段,志愿填报和个人兴趣结合度不高,导致进校后,对于专业的满意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与当初选拔的初衷相悖。

二、生源质量的四阶段评估

从时间序列层面对比自主录取学生和普通统招学生不仅符合一般逻辑,而且能更加清晰地揭示学生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具体划分为自主选拔阶段、高考统考阶段、本科学习阶段和毕业去向阶段。将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作为实验组,同届普通招考生源作为对照组,进行总体分析。研究过程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总体样本进行特征描述和对比分析。在高考统考和本科学习阶段,都以成绩作为生源质量的判断依据,其中高考生源与同省入校普通生源进行对比,进校后和同专业内普通生源进行对比,包括生源总数、生源省份、户籍类型、录取专业、投档成绩与专业录取线、GPA与专业平均GPA,校级奖项获得次数、毕业去向及保送读研情况等,通过这些数据,观测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与普通统招生源质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期得出准确的结论和参考性建议。

(一)自主选拔测试阶段。

对2010级至2013级共计288位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1%的学生参与自主选拔测试的考生学习成绩突出,获得省级竞赛奖项的学生占24.7%,文体特长生占16%,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的学生仅2.4%。参加南京农业自主选拔测试的生源总体在高中阶段成绩表现突出,但是拔尖人才不多,生源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考文化统考阶段。

根据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方案的规定,拟录取考生高考达到本省重点批次控制线(即本一本分数线),即可进入签约的相关专业学习。2009―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的高考分数与普通考生录取分数相比,变化较大。大多数自主选拔进校的学生高考分数是低于学校的投档分数线的。结合考生所录取的专业,大部分考生的专业录取分数低于普通录取考生,自主选拔录取制度成功地为这批学生建立了入校的捷径,让其以低于普通考生的分数顺利进入意向专业学习。

(三)本科在校阶段。

1.专业学习

GPA指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校学生专业方面学习状况,GPA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专业知识积累,因此低于平均GPA的学生其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可能性就越低。在自主选拔阶段,选拔的生源相对优异,经过在高考统考和本科学习阶段,自主选拔的生源质量有下滑趋势。从表中看出,2013级生源近2/3的高考成绩低于专业录取线,超过1/2的GPA低于专业平均GPA,说明自主选拔录取生源的专业潜能不高,学科特长不明显,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综合能力

学习成绩是衡量生源质量的一个方面,综合能力是衡量生源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简单将考试成绩和校级奖励获得次数作为生源质量评价的两类指标。在此次调查中,通过校级奖项的获得次数作为考察生源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9级和2010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人均获得校级奖项的次数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数据表明,大部分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的综合能力较强,在校表现突出,各方面能力较强,普遍高于普通学生。

(四)毕业去向阶段。

从2009―2013年毕业生去向中可以看出,2009级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升学率大大高于普通学生;2010级自主选拔考生为应届毕业生,目前保研比例基本与普通学生持平。实践证明,这批学生比普通学生更具有科研能力。由于2011―2013年考生仍在本科学习中,样本数量偏少,还需继续跟踪调查。

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自主选拔生源数量增多,地区分布均匀,农村比例生源比例加大,实际录取人数逐年增多,为学校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该部分考生进校后,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乐于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和学术科研活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通过各项数据发现,学校的自主选拔录取制度成为部分生源进入“211”高校学习的一条捷径,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进校后的学习与普通学生相比不占优势,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偏科严重,整体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需要加大对该批学生入校后的跟踪评价与人才培养力度。

三、优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途径与方法

(一)扩大招生范围,提高生源报考质量。

加大自主招生宣传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学校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和毕业前景的宣传。为增强自主选拔工作的针对性,高校可结合优质生源基地中学的建设,将自主选拔考生生源的物色和吸引工作与中学阶段的培养结合起来,并适当向高一、高二年级前移。自主招生制度对我校生源冲击影响较大,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今后开展的自主招生,不能局限于高考分数的补充,而是制度上的创新,是逐步扩大高校招生的重要途径。自主招生不局限于选拔人,而是选拔出更适合大学培养,并且具有专业潜力的人,对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自主招生不局限于招生关口,更是大学自主培养体系的重要体现。

(二)结合学校特色,遴选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专业纳入自主选拔录取。

要改变以往几乎所有专业参与自主招生选择的局面,对专业进行调整,明确必须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才能参与选拔,突出优势学科,平衡文理科结构,遴选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专业纳入自主选拔录取,实现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专业“宽泛”向“特色”方向的转变,凸显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为学校争取更多学农爱农的优质生源,使我校高素质人才选拔更具有针对性。

(三)创新选拔方式,完善综合评价择优选拔的方法和机制。

高考考察的内容可以弱化,对于专业的要求进行强化测试。取消笔试,面试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测试方案为主,在有条件省份,参考高考成绩、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进行评价录取,全方位考察考生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体系。选拔的方式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和考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选择。结合中学的推荐意见及考生所获奖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操作,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接触,切实选拔出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四)建立质量跟踪评价机制,注重后期发展。

高校应建立自主选拔录取考生跟踪培养档案,对其在校表现和发展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还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制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自主招生是学校与考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如何吸引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也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双管齐下,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结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设置更多本硕博连读的相关专业,如果数量允许,则可以单独编班,选派优秀的导师进行指导,教学资源相对倾斜。

参考文献:

[1]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三种模式辨析[J].考试研究,2008,04:44-54.

[2]刘业炜.解读普通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J].考试与招生,2011,02:13-15.

[3]刘明利.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新生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40-42.

[4]郑润.优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途径与方法探析――基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的调查[J].文教资料,2010,15:160-163.

[5]方曼,张彦昭,李翰超.我国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现状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4:85-87.

[6]姜钢.完善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26-28.

第4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东南大学选拔“特等生”,2008年为50名,2009年70名,2010年则有150名。东南大学负责人认为,从前两年的情况看,“特等生”综合素质明显高于通过高考招进来的学生。入选该校自主招生名单的学生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等”“一等”和“二等”,其中“特等”通过面试的方式从“一等”中产生。“一等级别的考生一旦入选特等,即便高考成绩为零分,也可以上东大。”东大宣传部副部长陆海这样说。

东大自主招生“特等生”角逐,第一轮是语、数、外和物理考试,与一般的高考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后一轮的面试。面试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有主题无主持”讨论,考生7个一组,围绕一个主题自由发言,5位面试专家根据考生现场表现打分。第二个环节是“一对多”考问,即一个学生面对5位面试专家的考问,包括看题回答问题、听题回答问题等。

有参加过面试的考生表示,面试考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能力,考题都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几乎没有课本上的内容,因此不能死读书,要多关心窗外事。

通信工程就业较好

随着电气信息行业的发展,通信工程成为近年来高考生填报较热的工科专业之一。调查显示,在2008届本科各专业小类中,通信工程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平均月收入为2418元,高于全国2008届本科毕业生88%的半年后就业率、2133元的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也高于同届工科大类毕业生90%的半年后就业率与2208元的平均月收入。通信工程专业往往男生就读更具优势,2008届通信工程专业的男性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567元,高于当届男性毕业生的平均水平(2249元)。

通信工程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例为70%,主要在电信和其他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电子和电器设备及其零件制造业以及软件业就业,从事的职业包括电子工程师、通讯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员、电子工程技术员等。

开设有通信工程专业且就业质量较高的“211工程”大学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非211本科院校包括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

多所名校开设新兴艺术类专业

近年很多高校开设了新兴艺术类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新兴艺术类专业主要是针对近年社会需要而新发展起来的专业,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艺术管理、设计理论与策划、文化产业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等等。此外,不少航空院校招收空乘专业,这个专业也属于艺术类专业。这些新兴艺术类专业,很多并不需要特别的艺术专长,同学们经过短期针对性的训练,大多可以达标。录取是按照文化成绩排序,与专业成绩的高低无关,过关即可。

据了解,部分高校新兴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分数线比二本线要低25%以上,仅相当于三本、大专。且这些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就业前景较好。专家分析,如果考生文化成绩只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原先的定位只在三本与大专之间,那么,报考这些新兴艺术类专业,则有进入重点本科高校深造的机会。但是,普通类考生如果要报考这些专业,必须先参加高校的专业考试。考试形式一般是面试、命题写作加上综合素质测试,侧重于考查写作能力、策划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全国开设新兴艺术类专业的本科高校有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暨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大学、成都理工广播影视学院等100多所。

高考二本分数可上的重点军事院校

军校招生专业一般分为两大类,即技术类和指挥类。技术类专业为部队、军队科研单位、军队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毕业学员主要到部队的各个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指挥类专业是为基层部队培养排长以上职务的人才,学员不仅要懂得武器装备的操作和使用,而且要学会如何带兵、如何管理。一般来说,技术类专业录取分数比较高,多在一本控制线以上;指挥类专业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多在二本控制线以上。

下面两所军校,不论技术类专业还是指挥类专业,在全军高校中都属于品牌专业,有的甚至还是军队系统中独一无二的专业。可是由于它们在录取时对考生的身体和政审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所以在各地招生时,都安排在二批本科控制线投档。

国际关系学院。该校绝大部分专业要求在一批本科线以上投档,但侦察与特种兵指挥专业投档时分数线一般在二批本科线以上。该专业属于指挥类非技术专业,只招男生,主要是培养全军侦察与特种部(分)队的排长级人才,学员毕业后分到全军特种部(分)队。

南京政治学院。学校开设的主要专业有哲学、军事新闻学、政治经济学、军事历史、图书情报学、档案学等。其中军事新闻学、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在全军院校中属于独一无二的品牌专业。学校各专业均在提前批录取,在各省招生时,提档线控制在二批本科以上,并且招收少部分女生。

三成本科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对全国已就业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29%的本科毕业生和39%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调查总结了11个学科门类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其中哲学类对口率最低,仅为32%,医学对口率最高,达到90%。

调查发现,医学、工学等专业对口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性较强,毕业生具有专业技能在求职时更具优势,同时较高的专业门槛也导致其他专业毕业生涉足这些领域的难度较大。

反观哲学、法学等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学科门类,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相对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容易适应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这些专业的就业环境不够理想,或者是就业面过窄(如哲学),或者是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况太严重(如法学),迫使更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从调查结果还可看到,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的毕业生们在求职时花费通常会稍高。但是,不论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有关或者无关,两组人群取得的报酬和工作能力满意度不相上下。也就是说,是否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对毕业生的收入不造成直接影响。

湖北16所高校组建师范联盟

华中师大、湖北师院等16所在鄂高等师范院校在华中师大成立“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这是湖北省高校首次对师范生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整合的尝试。

第5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关键词】体积;通法;割补法

数学解题通法是解决一类问题时可以采用的共同方法,高考在立体几何知识的考查中,常常涉及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问题,对这类问题求解方法较多,现结合案例解析一下关于立体几何中求体积问题的几种方法.

案例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已知面ABCD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EF∥AB,EF=32,EF与面AC的距离为2,则该多面体的w积为().

A.92

B.5

C.6

D.152

(一)分割法

根据该几何体自身不是常规柱、锥、台体的现象,考虑使用分割的办法将这个多面体分割成常规几何体.结合已知条件,考虑利用EF∥AB,及EF与面AC的距离为2,连接EB,EC,那么多面体ABCDEF就转化成了四棱锥E-ABCD和三棱锥F-EBC的组合体.再通过适当转化即可求出体积了.

如图,连接EB,EC,则四棱锥E-ABCD体积VE-ABCD=13×32×2=6.

AB=2EF,EF∥AB,

SEAB=2SBEF,

VF-EBC=VC-EBF=12VC-ABE=12VE-ABC

=12×12VE-ABCD=32,

V=VE-ABCD+VF-EBC=6+32=152.

注:当然,分割多面体ABCDEF的方式不止这一种,仅利用这个方式说明可以使用分割法求几何体体积.大家不妨尝试一下,还可以怎样分割呢?

事实上,根据刚才方法一的前半段计算,再结合这个题目是选择题,可以使用下面的估算法.

(二)估算法

由方法(一),该多面体体积一定大于6,根据选项,只能选D.

有了方法一的引导,在分割多面体ABCDEF为常规几何体的过程中,还可以尝试下面的分割方法.

(三)分割法

设G,H分别为AB,CD的中点,连接EG,GH,EH,则EG∥FB,EH∥FC,GH∥BC,得棱柱EGH-FBC.

由题意得,VE-AGHD=13SAGHD×2=13×3×3×12×2=3,

VEGH-FBC=3VB-EGH=3VE-BGH=3×12VE-GBCH

=32VE-AGHD=32×3=92.

V=VE-AGHD+VEGH-FBC=3+92=152.

除了对几何体进行分割外,还可以尝试将这个不规则几何体补成规则几何体,比如,下面这个方法.

(四)补形法

延长EF至G,使FG=AB=3,连接AG,DG,EC,EB,则多面体BCF-ADG为斜三棱柱,其直截面面积

S=12×2×3=3,则

VBCF-ADG=S・AB=9.

又面BCF∥面ADG,E为FG中点,

2VE-ADG+VE-ABCD=VBCF-ADG,

即2VE-ADG=9-13×3×3×2=3,

VE-ADG=32,

V=VBCF-ADG-VE-ADG=9-32=152.

通法具有发展性、概括性和多样性,本题是一道非典型多面体,主要考查对图形的分解、组合与变形的能力,是一道考查创新意识的有效题型;求解有关体积问题时,可以参考一下策略:① 等体积变换;② 分割求和;③ 补体(补形);④ 还台为锥.此题还可以使用估算法或特殊化法.

【参考文献】

第6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一、试点学院概述

试点学院是教育部设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也是高等学校里的“改革特区”。教育部共设立了17个试点学院,分别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17个试点学院来自“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高校的比例分别是13∶3∶1,涵盖工、理、经管、教育、医学等5个学科门类(另1个综合实体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1个培优类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1个国际学院———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比例为6∶4∶2∶1∶1,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占比分别是41%和35%。

二、试点学院改革举措

围绕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试点学院改革主要针对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源、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体制机制保障等四个方面展开,立足各学院自身特点,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在本科生生源招录选拔方面,主要以创新基于国家统一高考的自主招录方式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强调从学校、学科、企业三个角度全面观察选拔学生,设立了“三三制”自主招生委员会[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实行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4];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以实施工程科学“夏令营”和“冬令营”为抓手,选拔具有潜力的学生[5]。在研究生生源招录选拔方面,主要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优先鼓励招收具有创新实践活动经历的学生,破格录取具有特殊能力的学生[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采取硕士自主命题招生,博士试行“推荐—审核”招生,并单列招生计划[4]。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个性化培养以及文化素质培养等方面。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建立了以课程组为主导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即课程由教授“组团”来完成授课,每个教授至少参加两个课程组以参与一线教学活动,同时制定了教授值班制度,以“OpenHour”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与教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6];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过组建本、硕、博相互融合的新型学生学业团队培养学生的学习规划、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能力[7];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强调校企深度协同合作,建立融合社会资源的工程实践基地,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同时学生可参与真实的企业实践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培养质量[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强调学生的差异化对待和个性化培养,通过不同类型(科学型、技术科学型、工程型)导师的自由选择,获得适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差异化培养[3];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建立“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提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8]。3.教师聘任与考评制度改革。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建立了“育人优先”的用人导向,实施了基于学科发展规划的教师选聘机制和基于团队制的教师绩效管理机制改革[5];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建立了教师全球招聘、人才引进第三方评价和“一人一价”、“按水平定薪”制度[9];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推行师资分类管理,“以学术水平定岗级、以教学质量保收入”,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施可并轨AB轨制,“A轨”岗位采用现行考核和薪酬体系,“B轨”岗位设置增量薪酬,实行年薪制[7]。4.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均坚持并实行教授治学,相关事务由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处理,确保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度分离、协调发挥[4,9]。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三个一级学科为基础组建三个分院[7],理顺学院学科之间的关系,释放学科活力,强化学院实力;同时强调“放权”和“规范”,确保学院办学自的适度掌握和合理利用。

三、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试点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0]。这些做法和举措给各类高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改革举措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改革主体本身的特点和现状,全盘照搬并不可取。因此,本文在研究试点学院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总结了有效实现改革的一般步骤。1.明确改革目的。改革不是盲目地“去旧迎新”,更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试点学院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的,各学院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和行业需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如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以构建“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层次兼备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从而围绕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出发,打破原有的壁垒,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和要素。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前必须立足现状、面向未来,明确改革的最终目的,理顺改革思路,为改革之路指明方向。2.做好顶层设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试点学院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必须有所依据,如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依据“综合改革”的思维和方式,制订了“一个核心、双轮驱动、三项抓手、四个突破”的试点学院改革方案[5],作为整个改革项目的依据,为改革目的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前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明确各项任务的主题、详细目标等,建立改革战线。3.分步推进实施。改革不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改革,而是涉及全校乃至整个高教系统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活动,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几十个项目的实施。因此必须在改革目标的指引下、在顶层设计的牵引下,明确各项任务的重要程度、时间节点等,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分步方案,有序推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势必会影响一部人的当前利益,改革进程有可能遭受人为的阻力,因此方案的实施必须宣传到位,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从而集全校之力共同推进。

四、结语

第7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教育市场化新公共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32-02

一、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教育体制僵化

传统的公共教育体制尽管解决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问题,但这种教育体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要求,这些僵化的规范要求被强加于公立学校,使公立学校成为结构臃肿、效率低下的机构,形成了大学管理集权化、机构衙门化和职员官僚化等一系列问题。公共教育中的科层体制还使学校机构往往背离它的初始目标,漠视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可以说,缺乏效率和质量低下被认为是公共教育体制的两个最重大的缺陷。[注1]官本位的人事任用制度导向及其带来的官本位意识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而蔓延于高校。

2.学校缺乏办学自

在科层组织模式下,控制学校运作的基础主要建立在非个人因素的“学校规则”或“学校政策”的力量上,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将学校内部等级权力的行使制度化。这样的科层化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权力过于向行政管理偏移,势必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发挥。学术主要组成人员――教授在决策中的权威作用受到忽略;基层的自受到限制,因而抑制了基层活力及创造性的发挥。“所有的学校都是科层制的,通过规章制度管理成员的行为。其结构是等级性的,而且有与各种角色相一致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科层制的学校机构有一个缺点,即官僚制及其生存变成了它们自身的目的,而学校的目标却成了次要的东西”。[注2]

3.资源配置仍是政府主导

现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主要还是计划手段,这种配置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和流动。第二,人为划定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把有限的资源向少数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倾斜,这必将对大多数高等学校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名牌大学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不是政府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政府越培养,大学功能越退化。第三,排斥市场,拒绝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介入,政府独揽公共教育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权。[注3]

二、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产品属性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于英国、美国、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理论思潮,也是近年来深刻影响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行政革新的主导性思想之一。在宽泛的意义上,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政府治理理论,又指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的新型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进行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主义侧重于把经济学原理和私营部门管理的方法与精神引入到公共管理之中,提出了顾客导向、绩效管理、分权原则、公共责任等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理念,从而把公共管理的范畴延伸到了政府之外。新公共管理的一个主特征是“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来,即实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注4]新公共管理主义将公共产品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核心公共产品,这是只能由政府提供和政府生产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国家机关管理、警察、国家安全和社会保障等等;另一种是准公共产品,也叫混合公共产品,是指公共性与兼备,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这是可以由私人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参与提供的半公共服务,如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等等。从这个概念出发,教育产品就是那种介于私人产品和核心公共产品之间的混合公共产品。受新公共管理主义的影响,面对日益增加的高等教育需求,国家已无力也不必继续垄断高等教育市场。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赋予大学更大的自,而国家更多的只担当监督作用,这样才能增加高等教育系统的效率、效能和效益。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

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国家日趋流行,它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但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成为市场主导型的高等教育,这些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所借鉴。

1.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该实行教育分权,就是将市场机制引人公共教育领域,传统的官僚体制已被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模式所取代,官僚制组织已不再是政府提供教育产品或服务的惟一方式,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管制和合同的形式进行间接运作,而不一定是直接的提供者。一言以蔽之,市场机制在公共教育领域的引入是以官僚体制的失效作为前提的,依靠市场提供服务是人们所寻求的替代官僚制的主要手段。[注5]在新的市场制度基础上加强高等学校自治并打破科层制的束缚,政府各级行政机构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应从传统的直接办学转化为间接调控,建立一种以“高等学校自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而不是以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的”公共教育体系。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政府教育改革的目的直指公共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其主要措施是将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引入高校,推行“教育的市场化重构”。[注1]把财政调拨、人员调配和政策制定等权力下放到各个教育机构,强调教育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在教育领域中的责任与权利,尤其是强化了受教育者在教育市场中拥有最大机会的选择权。

2.增强高等学校办学自

新公共管理主义主张政府用授权或分权的方法,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实现其自我服务与管理。所以对高校来说,政府要放权、授权,由“官僚”转变为“管理者”。因此,为了建立和培植能有效适应市场的学校,必须实行分权制,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层面上。大学作为独立法人和办学主体应依法享有的人事、财务、学术、规划等方面的自,未能全面落实。在分权方面,最有创意的政策思路就是校本管理和教师赋权(empowerment),即通过向学校乃至教师的放权为低效率的学校教育创设比原先更优良的环境。[注6]政府必须把以下几个方面的权力和职能彻底交给学校:第一,专业设置权。应当允许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尤其是在接受政府宏观结构性调控任务的情况下,能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自主设置适销对路的专业,增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第二,自主招生权。应当允许高校根据专业实际,自主决定招生办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自主组织招生考试并录取学生。第三,人事权。应当允许高等学校依据德才兼备的标准,自主选聘领导干部,自主聘用教职工,自主评聘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第四,薪酬分配权。应当允许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地位、办学质量和经费收入状况,酌情自主确定薪酬的标准和分配办法,政策上不强求一律。[注7]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活动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支配,高等教育要实现市场化,扩大高校办学自是必然要求。

3.高等教育资源以市场配置为主,国家监督、协调为辅。

新公共管理认为与政府部门相比,市场具有更强的优势,能够纠正政府的种种偏差,给社会、企业和公民带来更多的自由和活力,为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提供了一个更优的选择。因此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准市场等激励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品质。官僚机构垄断公共服务生产的传统模式无疑以巨大的交易成本为代价,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应运用市场检验或签约外包将公共服务转由非官僚机构承担,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利用官僚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和利用市场都存在交易成本,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政府与市场两者的合理边界,使总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在官僚机构垄断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引入市场机制是合理的选择,但同时亦应注意到运用市场机制也需付出交易成本。对学校自身来说,今后也必须在市场与计划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以市场配置为主,国家监督、协调为辅, 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注8]

四、结 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深化与发展,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深化教育行政体制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行政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行政水平和教育行政效率,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新公共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与大学文化和制度的结合程度”。[注9]“新公共管理只有在兼顾效率与公平、规范与创新、责任性与自主性等的基础上,在一个更广大的范围内进行系统整合,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注10]因此充分研究与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把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征与趋势,是践行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作用必由之路。

注 释

1 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

2 [英]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4

3 许 杰.教育分权:公共教育体制范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4(2):11

4 Kieron Walsh, Public Servicesand Market Mechanism, Macmillan Press LTD, 1995:6

5 许 杰.教育分权:公共教育体制范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4(2):13

6 [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蒋衡等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4~214

7 省略/admin/list1.asp?id=161

8 赵霖平、王林芳.新公共管理学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4(4):31

9 孙贵聪.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管理主义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70

10 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评价[J].中山大学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6

参考文献

1 陈正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

第8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混合学习,是近年来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形成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把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整合,其核心思想就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混合学习首先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之中,因为企业培训教学对象为在职人员,属于成人教育范畴。因此,“混合学习”原理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1]。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思路:

1.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科学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形成“主导—主体”的模式,使二者紧密结合,互为条件,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2.重视对信息通道的研究。混合学习的研究本质是对信息通道的研究。研究采用什么样的信息通道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接受知识,有利于保证学习效果。

3.注重媒体选择,实现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媒体的选择与组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又能节省成本,协调速度、规模与效益之间的问题,是混合学习理论所积极关注的。

二、传统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融合的效能

1.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优势互补。在网络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实践中,双方都有优势,但也有较为明显的劣势。在两者的融合中,我们把成人教育中的面授辅导与网络教育的在线学习整合起来,先由教师或专家对所学知识进行面对面或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现场指导和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清楚学习的意义、重点、方法和学习进度安排;然后由学生在线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进行具体知识内容的建构,积极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最后通过教师面对面地辅导,进行总结性串讲与梳理,并开展由教师主导的教学评价。形成“主导—主体—主导”的混合模式,有利于保证学习效果,体现学习的个性化特征。

2.有利于信息通道的完善与通畅。教学活动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活动,没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教学过程就不可能发生。[2]在传统成人教育中,教师基本掌握着信息源,通过课堂教学,以面对面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信息通道简捷通顺。而网络教育,因为信息源处于网络或者学习系统之中,信息通道变得较为复杂而多样,习惯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学生,则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导致信息传递中断。把网络教育与传统成人教育融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入师生的面对面交流,不仅丰富了原有的信息通道,更有利于在教师的主导活动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或适应信息通道,保证信息通道的畅通。

3.使媒体选择更有效率,更能突出个性化。目前,多数地区的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机构还是分设的,所有的资源按两套来进行配置,难免会出现重复和浪费。如果把两种教育形式融合,即使在教学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取消重复付出的成本,也会提高媒体选择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把传统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相融合,并不是要媒体选择单一化,而是要让媒体选择更适合对应的学习者或者学科要求。比如对于网络条件好的地区,我们可以基于网络技术甚至是移动技术和数字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支持。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信件、电子邮件或者光盘与较多面授则有可能更适合学习者的需求。

三、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融合中,很多高校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融合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融合层次较低

混合学习根据混合的复杂程度,有四种不同的类型或者说层次,即元素的结合、整合与融合、协作与合作、超越和扩展。[3]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做了部门整合的尝试,但很多仍然是一块牌子下分几个部门办公,貌合神离。个别做得较好的高校,进行了部门和办公人员的合并,甚至在教材、面授辅导等个别元素或环节中进行了整合或相互借鉴,但缺乏整体的融合规划,在招生要求、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还继续延用原有的体制,充其量仅仅达到了混合学习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与人们所期望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这其中有高校的主观能动性不够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则是来自于原有教育体制之间的阻隔与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条块划分。传统教育要与网络教育深度融合,还有待于对现有成人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

2.融合过程中壁垒重重

(1)入学机制紊乱。目前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招生入学组织主体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自相对较小。而网络教育则采取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试,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有完全的办学自,宽进机制非常明显。同一高校,同样的成人学历文凭,较为相近的学习方式,在入口机制上却不统一,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在实践中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高校的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生源规划,给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也造成了较大的障碍。(2)教学过程分块管理不利于融通。教学过程的融合是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融合的关键[4],但在融合的实践中,却也面临种种问题,不利于相互之间的融通。首先,在学籍管理方面,学生信息虽然都需在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进行学籍注册,但同一高校在该网上的操作却有不同的通道,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想从成人教育转入网络教育,或是从网络教育转入成人教育,却无法实现,自然也无法实现学分互认。其次,大部分高校,成人教育还在延用原有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同一高校的同一专业与网络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出入。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很难深入。最后,成人教育采用固定的学习期限,而网络教育则采取学分弹性学制,不同的评价体制,造成了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也是融合中所面临的问题。(3)校外支持服务体系的融合也面临难题。在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二者都采取的是与校外支持服务体系———校外站点合作办学的模式,要进行教育形式上的融合,对校外站点进行融合也是必要的举措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两种教育形式主办高校和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定位、职能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合作双方在责权利方面的不一致,使二者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整合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3.技术媒体建设或改造需要较大的投入

(1)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必须要有新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但建设新的技术系统或更新原有的网络系统,需要有较大的持续的经济投入,而这又和急遽下降的成人教育生源量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基于成本与效益预期的考虑,使部分高校犹豫不决。(2)校外站点开展一种教育形式,在设备和人员、物资方面较为充足,但若把两种教育形式融合,校外站点则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基于利益的考量,校外站点的贯彻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四、关于融合中的几点思考

1.融合不可以一蹴而就,而是要与时俱进,分步实施

(1)在招生方面,可以先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教育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比如同一所高校,根据市场情况,在同一地域,可以整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在该地区尚未被广泛接受的教育形式,适当减少招生的专业类别,集中优势学科,做大做强。(2)在教学环节,对于二者的融合可分步实践,逐步融合。其一,找好突破口,做好双方的结合。可以先从相同专业的相同课程入手,找到融合的突破口,优先尝试材、统一安排辅导、统一学籍管理等较易实现的部分,逐步推进两者之间的结合。其二,教学环节逐步推进,做好双方的有效组合。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的统一开始,逐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作业、考核等方面做好整合[5],统一支持服务和融合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实现双方的基本整合。其三,统一规划,做好整合。即逐步打通管理平台、学习平台、服务平台之间的阻隔,统一规划招生专业,做好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尝试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尝试建立学生可自由选择教育方式,自由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进行互转互认机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2.在信息通道上,区分对待,彰显各自的优势

混合学习原理的核心观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信息通道和媒体选择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区分对待:(1)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专业,成人教育向网络化倾向。对于较适合于开展网络教育的专业,比如文科类专业,我们尽量考虑使用网络教学,“逐步将函授教育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6],成人教育的函授面授辅导,也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网上视频答疑系统、交流社区等予以实现,以期节省成本。(2)以技能性为主的专业,网络教育传统化。而对于不适合于开展网络教育的专业,比如美术等技能型专业,可以采用函授、业余的方式。理论部分选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操作部分,可以有效利用教室、实验室等信息通道,开展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以保证教学质量。(3)教学方式可多元化,信息通道对应多层次配备。对于某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或者非学历培训,比如教师班主任管理或者新课改等课程或培训,可在网络、面授等基础上,把学生在单位的实践或实训基地的业绩纳入考核,不仅要关注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实战中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效果。

3.在媒体选择上,以资源建设为核心,注重实用性

第9篇: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成德达才,德育为先

“成德达才,社会中坚,基祯缔造,肇始青年,努力爱春华,及时着先鞭,撷文明之茂实,扬智慧之灵泉,步吾前贤,薪火长传,舍我青年,大任更谁肩。”这是首师大附中老校歌的歌词,就是这首简约的老校歌,深深地沉淀在首师大附中万千学子的血脉里,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吟唱着它的旋律走出校门,迈进大学,踏入社会,奔赴世界各地。近百年来,改变的是校名,变迁的是校址,不变的是“成德达才”的育人理念,传承的是“舍我青年,大任更谁肩”的责任担当意识。

进入新时期,首师大附中形成了“三注重,两兼顾,一体现”的办学特色,即注重德育、注重实践、注重文化,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两相兼顾,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成德达才”的教育理念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品德优秀,能力突出,胸怀宽广,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首师大附中学生培养目标:一种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两种精神――勇于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三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主体性德育培育主体性人格

首师大附中依靠主体性德育模式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德育的实质是育“德”,培养人的思想品德。主体性德育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培育和创设相应的德育环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品德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

主体性德育有以下特点。

1.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师大附中把“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内涵,并被全体教职员工广泛认可。课堂学习、班级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社团的组建与管理,学生都是绝对的“主人”,教师只做幕后顾问。“你们自己来,有困难老师帮助你”已经成为首师大附中老师们的口头禅。

在主体性德育过程中,表面看来教师已经“退居二线”,而事实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全程观察者、全程引导者、全程激励者、全程服务者。教师的工作更为复杂和灵活,对教师的教育智慧要求更高。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不停地“唤醒”,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每一位学生生命中的人性之美。

“尊重每一位学生”,包括尊重每一位犯错误的学生。在主体性德育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完全呈现,“走弯路”“犯错误”是很正常的。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更需要以“尊重、发展”的态度,“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美好和温暖。

2.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主体能力是指能动地驾驭外部环境,不断推动自身才能发展的能力。学生的主体能力越强,其自主、自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首师大附中为学生主体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主体性德育、活动育人是首师大附中的育人特色。学生会、校团委每年由学生自主改选,民主而规范。校学生会下设文艺部、体育部、宣传部、学习部、权益部、外联部、社团部、校刊编辑部。学生会每个部门都有定期的全校性的活动,如学习部组织的“学生论坛”,体育部组织的“振兴杯”体育大赛,文艺部组织的“春之声”合唱节,“校园歌手”大赛等。校团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志愿者服务部、活动部、团刊编辑部、权益部。校团委组织的“12・9远足活动”成为我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被同学们评为最受欢迎的教育活动。校团委活动部组织的辩论赛、志愿者服务部组织的“爱心行动”,在同学当中也颇有影响。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学生表彰活动,完全由学生创意策划。他们设计的师生走红毯活动,牵动着校园内每个师生的情感,所有员工都盼望被学生邀请走上红毯为学生颁奖。学生正是在系列活动的组织历练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设想,自我完善、自主成长。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主体能力获得突飞猛进的提升。

3.开发和完善系列主体性德育特色课程

课程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首师大附中系列化德育特色课程是主体性德育实践与落实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首师大附中开发并完善系列化德育特色课程,如“入学教育系列课程”“班会系列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系列课程”“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等。除此之外,首师大附中还开发了独具特色的主体性德育课程。

发展指导课程――引领学生规划未来。主体性德育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2012年9月,首师大附中在新高一年级开设了“发展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高中伊始就做好人生规划。发展指导课以发展力为核心,从领导力、创造力、学习力、健康力、规划力和文化力六方面入手,全面培养高素质中学生。这门课程涉及领域广泛,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如“规划力”课程有“大学专业设置了解”“大学自主招生介绍”“职业体验活动”等。“创造力”课程内容有“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方法训练”等。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自觉与创新的氛围中了解自己,发展自己。

博识课程――开启智慧,涵养性灵。首师大附中自2001年开设“博识课”。博识课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为基本理念,每周一个半天,在初一、初二、高一年级开设。博识课程充分发挥首都文化、科技、艺术等资源优势,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计划。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艺术馆、科研基地、名人故居等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学生上完“博识课”后,以研究性学习论文、调查报告、交流展示等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收获。“博识课”在首师大附中开设10多年来,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博识课”开启学生智慧,涵养学生性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社会名家进校园――激励学生以大师为范。首师大附中自2011年9月起,以“校长邀你听讲座”的形式,邀请社会名家进校园与中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科学、艺术、军事、经济等各行各业的名家大师纷纷走进校园,与中学生对话。每次名家大师讲座交流之后,学生都兴奋地围拢过去,提问、签名、拍照……名家大师激发了青少年的梦想,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激励学生勇敢前行。而每次讲座与交流,学生都会缜密组织,细心策划,从这一特色课程中获益良多。

主体性德育激发人性之美

尊重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宽容是养育美德的必要过程,信任是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表扬、肯定是激发学生进取的法宝,这是首师大附中主体性德育的信条。正是因为学生在首师大附中受到的是尊重、宽容、信任、表扬和肯定,因此这里的学生自信、独立、热爱学校、责任感强。在这里,没有任何一名学生破坏学校公物,有的是遍布校园每个场所、每项活动的志愿者队伍;这里没有任何一位学生不喜欢这所学校,有的是校友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感恩话语和视频祝福。首师大附中校园已经形成了以正气、和气、大气为主要特点的“校园气候群”,这让每一位教师心中暗自骄傲。在这里,德育以心灵雕塑心灵,以思想引领思想,以智慧启迪智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