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诠释西方管理会计理论阶段。虽然产生于西方的管理会计原则上也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但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市场机制、管理信息、文化观念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管理会计涉及的多种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完全适合我国企业,而我国又极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和实际结合不紧密。
二、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一)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素来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例如,对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迄今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理论的贫乏,导致管理会计实务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行为科学等一些研究成果已被陆续引入到管理会计之中,扩大了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但是,管理会计对于源自这些不同学科的科学成果,尚未能全面而充分地消化,人们还只是依据这些成果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作了程度有限的修正,有些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还缺乏应用价值。
(二)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等所建立和使用的模型就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它必须假设:单价是一常数;单价和销售量相互独立;总成本线是一直线。然而,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很多,现实经济活动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显得越来越滞后,从而难以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和推广。
(三)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传统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所赖以立足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陈旧过时。例如,关于存货问题,它允许存货存在,并主张通过计算最优经济批量来实现对存货的最优控制,但这种观念却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只要严格按照经济批量来采购,就能降低成本,于是乎,在实践中他们为了获取数量折扣而往往大量采购,由此造成原材料大量积压和资金大量被占用。
(四)目光短浅,只重视眼前利益
传统管理会计在制订经营目标、进行决策分析和成本控制时,往往只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及现有产品的降本节流等问题,其所关心的是眼前利益,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对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非货币计量因素的影响,忽视追求长期的综合程度更高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例如,在质量成本问题上,其最佳质量成本概念乃是指在使内外部损失成本及预防和检验费用四项之和最低时的质量水平上,并以此为质量成本控制的总目标。然而,这仅适用于企业目前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据此可能会收到短期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之效果。但是,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由于产品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到今后集团系列产品的销售,甚至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五)方法落后,信息失真
传统管理会计的某些成本核算方法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例如,制造费用的分配几十年来一直是采用以人工小时作标准来加以实施的,然而,在电子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脑辅助设计和弹性制造系统广泛应用下的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的今天,直接人工费用大幅度减少,高度自动化设备排除了对普通机器操作工的需要,而代之以能对设备进行调试和正常维护的技术工人,于是,单位产出的直接人工费用变得微乎其微了,可以说,传统意义的直接人工费用几乎为零。
三、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成本管理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是否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是否可运用性。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化。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21世纪管理的中心课题是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因此还要综合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在知识经济中,企业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而不是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多少资金。
(三)人本管理方面
一、加大改革力度,在推行会计委派制上有新突破
我区的会计委派工作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在实施源头治腐工程,强化会计监督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为了适应各项改革的要求,我们的会计委派工作也必须有新突破。
一是开展了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工作。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开,为实现“三个确保”,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现状,我们根据市会计局的有关精神,决定改革我区农村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5月份,我们先后深入到牌楼、子陵等3个乡镇、12个村对当前农村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剖析。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外地改革先进经验,我们提出了在农村全面推行会计服务的新思路:即一设立,在全区各乡镇(街办)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二取消,取消各村现有银行账户,取消各村会计岗位和机构;六统一,统一记账程序,统一审批程序,统一报账程序,统一档案保管程序,统一会计信息反馈程序,统一管理制度。然后,我们根据局党组的意见,选择了马河镇进行试点工作。我们几下马河,向镇委镇政府进行汇报,同经管站等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目前,已制定出了实施方案,确定了人员,全镇十个村的银行余额也已移交到了财政所,预计明年元月份将正式运行。
二是规范了财务集中核算管理。1月份,我们对区教育局和交通局财务核算集中分中心委派了2名主任,及时掌握和了解二个分中心在财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针对集中核算和零户统管报账员更换频繁,管理混乱的情况,及时制定并出台了《会计人员变更管理办法》,对报账员变更审批程序,应具备的条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报账员的监督管理,规范了会计行为。
三是对我区的重点水利工程——仙居河水利工程实施了政府委派会计。通过认真考核、评审,一月份,我们选派了一名原则性强、业务精、工作责任性高的同志担任该项目的财务总监,负责项目的基本建设及财务管理工作,对项目的会计核算,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加大服务力度,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上有新举措
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会计人员素质的高底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始终把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今年来,我们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强化优质服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会计人员的思想、理论和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原创:
1、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一是把好“进口关”。今年,我们在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工作中,从报名起就开始严格考核,认真检查有关证件,对不符合条件的报考者不予登记;考试前聘请资深老师进行集中辅导;考试中严肃考场纪律,做到公平、公正。今年我们共组织59人参加考试,有44人考试合格拿到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合格率为75%。二是把好“年检关”。我们严格按照市财政局关于做好会计换发会计证从业资格证书及年检工作的通知精神,做到了三“严”:一是严格会计人员会计证的换证、年检程序,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热情服务;二是严格会计人员会计证的换证、年检条件,对不具备条件的持证人员坚决不予换证、年检;三是严格会计人员执业制度,对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全部建立了诚信档案。今年,我们共为1000余名会计人员进行了年检、换证,全部达到了要求。
2、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实施继续教育,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做了两件事。一是为了贯彻落实新制度新准则,我们将新制度新准则的培训纳入到今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并在4月份进行了一期培训,共有400多人参加了培训,经过考试,对成绩合格者发放了培训证书。此外,我们还在会计从业资格证换证及年检过程中严格把关,对没有新制度新准则培训合格证的一律要求补学,截止12月底,又有120多人进行了登记报名。二是开展经常性的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诚信教育。10月份我们组织全区的会计人员参加了“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百题知识竞赛”活动,由于我们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热情服务,广大会计人员参赛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区共有300多名会计人员和单位法人参加了本次竞赛活动,参与率达到了在册会计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通过这次活动,在我区营造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使会计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3、加大会计电算化培训力度。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是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今年,我们根据培训学员的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一是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切实解决会计人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对白天没有时间的学员,安排开晚班;二是合理安排考试,对通过自学能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不必参加培训而直接安排考试。这样一来,深受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前来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往年有大幅增长,全年共培训合格初级电算化人员近500人,中级电算化人员60人。
4、加强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建设。为了规范和完善会计人员管理工作,我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添置微机、安装软件,对会计人员实行了信息化管理,现在报名、培训、办证、查询都通过微机操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方便了会计人员,强化了人员管理。
三、加大监管力度,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上有新手段
会计基础工作是实现会计现代化的基石,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又是加强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水平的前提。一年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夯实了会计基础。
1、实施建帐监管。我们按照《荆门市建帐监管暂行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对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和零户统管的单位进行了建帐监管,并出台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各单位在交接会计档案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新帐登记和旧帐注册。
2、加强会计诚信建设。一是大力宣传会计诚信建设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二是建立诚信档案,严格评级标准;三是开展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诚信教育,并长抓不懈,使会计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都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四、加大评选活动,在评先表优上有新收获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会计队伍建设,促进会计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财会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我们结合全市“双先表彰”工作安排,对全区财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严格和评选,自下而上的评选出了东宝区教育局、洋丰集团等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新制度新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成绩显著,热爱本职工作、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廉洁自律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全区财会行业掀起学先进、赶先进和争先进的热潮。原创:
五、加大征收力度,在农税征管上有新办法
今年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后明确征收主体、结算到户正式运行的第一年。根据安排,我科负责子陵镇美满村的农业税收征工作。该村共有七个小组,305户农户,全年农业税任务13.8万元。
由于美满村往年的税收任务都完成的比较好,因此人们都说美满村的工作好搞。但当我们来到该村进行征收时,却发现该村和以前不同,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一是取消了历年来的奖励措施;二是旱情严重;三是少数干部认为只是协税、护税,存在依赖思想。因此工作难度成倍增加,致使收入进度一度掉在全镇的后面。面对困难,我们及时研究分析对策,挑战困难,变压力为主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边和镇变电站联系帮助农民解决抗旱设施,一边收税。科里包所的同志天天迎晨曦去,踏露水归,渴了喝一口“天然纯净水”,饿了啃一块“充饥快餐”,始终奋战在征收第一线。俗话说:投入才有回报,耕耘才有收获,正是我们辛勤的汗水,踏实的作风,浇灌了丰收的果实。在今年夏、秋两季农业税征收工作中,我们都是按时间、按进度、保质量园满完成了任务。
2003年会计管理的各项工作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明年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一是会计监管面不够宽,《会计法》执法检查没有落到实处;二是会计建帐监管的力度不够,措施不力;三是工作主动性不强。
2004年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办好“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统一规范,将农村会计服务工作在全区推开。原创:
二是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建帐监管工作,规范私营企业、民办企业的建帐行为,摸清税源。
三是加大新法规新制度的贯彻实施力度。在大力宣传《会计法》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会计执法检查;要认真宣传贯彻《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办法》。
关键词会计监管会计监管模式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
会计监管是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会计监管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一项制度安排或是一种管理活动,它是指会计监管主体对被监管单位或经济组织的会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再监督和再管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监管模式则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不断博弈的结果。会计监管是我国会计界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当前还没有一个完整和统一的观点。
1会计监管的基本模式及评价
会计监管模式从总的方面来看,可分为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独立监管模式等三种模式。
(1)行业自律模式。该模式是指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建立一套自律监管机制,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的监管。该模式对会计行业的监管主要是依靠民间会计职业团体进行的,政府部门基本上不参与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模式在会计职业团体机构完备的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加拿大、澳大利亚、1999年之前的英国和2002年之前的美国采用的都是这种监管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政府部门对行业监管过度介入,增大全社会的管制成本,出现政府失灵;其缺点是容易造成对市场会计监管的放纵,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政府监管模式。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管,会计职业团体的主管部门是政府部门,会计职业团体中一般设有政府代表以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的会计职业团体甚至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完全独立于政府部门的会计职业团体不发挥监管作用,通常仅仅是对会员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采用该模式的国家有法国、德国、日本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按市场机制运作,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又可有效地避免市场失灵;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依法实施制裁。其缺点是很难真正界定政府会计监管和市场会计监管的范围,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会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出现政府失灵。
(3)独立监管模式。独立监管模式由独立于政府和会计职业的机构依照授权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管,该机构中会计行业之外的成员应占多数,政府部门不直接进行监管,但可通过对独立监管机构的管制间接发挥作用。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美国。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监管模式。根据该法案,美国组建了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代替AICPA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监管机构,PCAOB是一个独立于政府部门和会计行业的机构,其委员的3/5来自会计行业以外的人士。独立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该机构相对于行业自律监管模式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于政府监管模式来说则是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独立管制可以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全部领域实施管制,且灵活性要高于政府管制;独立管制可以解决政府管制不当的问题,能促使其有效克服官僚化问题,从而具有高于政府管制的管制效率。但是独立监管模式也存在着独立监管的经费来源不容易解决、政府和自律组织对独立监管机构是否支持和支持程度会如何等问题。
2我国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会计监管模式可以说是政府监管模式,国家财政部门、审计机构、证监会、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都有监管权。这种监管模式形成了政府监管分散、社会监管乏力、内部监管薄弱的局面,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1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和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的,产权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症结所在。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占有绝大比例,这就使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国有企业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都是国有产权的代表,但又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造成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的状态。就内部监控体系而言,国有企业也按照规定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但由于其地位的不独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不首先规范公司行为,会计行为就不可能自动优化,也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状态。
2.2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政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实施监管的,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体,以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该体系从原则性规范到操作性规范,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同时必须承认我国在会计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会计监管的法规性文件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法律责任体系。我国质量控制体系等法规存在着系统性不强、制度准则并存等诸多问题,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是行政、刑事、民事三者并重,缺一不可。我国目前的状况突出表现为对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而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法律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致使投资者的损失实际上得不到赔偿。
(2)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从会计监管的法律环境看,部门立法、部门分割,相互交叉或存在遗漏和抵触现象,没有一个规范的体系,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定性。
2.3会计监管体制不健全
监管主体不清,监管机构重叠,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头监管现象普遍存在。国家财政部门、审计机构、证监会、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有监管权。但由于各自职责不清,造成了监管主次不分、监管不力,如国家审计部门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下达审计检查书,财政部门在国家有要求的情况下也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检查,而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组织机构又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日常检查。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会计监管实质上是多方位监管。这种多方位监管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是:一是各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多头监管,导致监管部门的职能异化,以至于不分主次,将会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最终导致无效的监管;二是会造成政府监管效率低下,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助长会计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3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的具体构想
会计监管模式的选择应该植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而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监管的模式。笔者认为,当前适合我国的监管模式是政府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辅的模式。采用政府监管为主导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性,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对违规行为做出有力的约束和惩处。
3.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
由于内部控制的优化是建立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我国应继续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探索,必要时强制推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建设。要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当前国有股股权一股独大的局面,实现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调整。在优化产权的基础上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监管实践中,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管更是重中之重。首先,客观存在的外部人士与内部人士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监管效果和监管质量的差异;其次,外部监管由于环境和条件所限,其监管行为往往发生在事后,而内部监管可以在事中进行监管;最后,内部监管实质上是一种自我监管,整个的监管都是建立在自我监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个有效的自我监管机制,整个监管无从谈起。结合我国实际,可采取如下对策: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并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审;强化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改变目前对建立审计委员会的非强制性要求,可以考虑将建立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写进《公司法》。
3.2建立、健全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注重会计准则制定的前瞻性和提高公众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同时应把会计报表信息造假法律责任个人化,特别是加大直接责任人的个人法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在会计监管中的震慑作用。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加强对现金流量表及表外信息披露的监管,扩大表外披露的范围。健全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应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重、三者不可或缺的。民事责任追究是治理造假的有力措施,执法必严对于会计舞弊是一种真实可信的阻吓力量。因此,应借鉴《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抓紧修订、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与行业监管有关的会计、证券、司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注册会计师法》应特别就下列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责权范围及其协调机制;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机构建设和自律管理机制;市场准入条件及限制、市场公平、平等竞争及反垄断;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及职业责任保险等。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3.3以政府监管为主,加强行业自律
《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正式颁布并生效,表明美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时代的来临。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单纯的行业自律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同时由于我国政府监管模式的种种问题,决定了我国应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管理为补充的会计监管体系。政府监管要与行业自律实行优势互补。行业自律要积极配合政府监管,与政府监管的要求形成有机的统一,弥补政府监管在信息反馈和知识存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对行业自律工作予以支持和引导,积极推进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建设,强化自律组织的技术援助功能,引导会计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必须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分清各自的权限,增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独立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地位独立,并且有法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该由他们承担会计监管的主要职能。其中财政部门作为主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其行业准入及退出资格认定、市场秩序维护、监管标准制定、审计质量检查、违规处罚等职责及权限,同时应负责统一协调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及其与行业协会间的关系;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综合性经济监督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其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执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并具有最终审计监督权;证监会作为最高证券监管机构,应当履行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的质量进行监管检查,并对违法造假者予以惩戒等职责及权限。
3.4借鉴美国公共监管体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严格按《会计法》的要求约束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同一客户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和咨询服务,从制度上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开展会计诚信教育,通过诚信教育,让会计人员懂得诚信是会计师必备的职业操守和立足之本,承担责任是一切公共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柴珐.关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8)
2任明川.安然事件与会计监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8)
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组织核算工作所建立的工作机构和制定的工作制度及工作纪律,也叫做“财务管理”;而另一部分是能更好的进行反映、核算并按照规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即被称之为“会计核算”。以往的会计核算一直沿袭着用原始的手工方式进行凭证编制、账务登记、编制报表等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导致会计人员周而复始地劳作于相应的会计核算程序之中,工作量十分繁重,影响了会计人员探寻更加科学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和有效发挥“参谋”作用的积极性。随着近几年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财务软件的应用的大量普及,会计工作者已基本摆脱了原始手工工作方式的束缚,获得了时间与空间的解放,亦即有可能在更广阔、更具有深度的范围和领域对会计核算业务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
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重要领域。财务会计着眼于过去和现在,注重对经济事项的“复制与还原”严格遵守“公认会计原则”,按照客观、真实和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经济业务的活动轨迹,且主要服务于与本单位经济事项有联系外部环境;管理会计侧重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依据管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数量化管理和决策等理论,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会计系统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进、吸收和应用到的经济效益决策分析业务中,注重强化对现在和未来经济事项的评价、分析、预测和确定,其工作的侧重点主要在单位的内部。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向财务会计领域渗透与扩展的趋势
全球性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形势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对外部市场环境未来变化的把握以及对内部管理、控制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经营管理层对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扩展和提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参谋”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表现形式和反映效果上,要求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在经营目标决策、防范经营风险、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保障实施经营过程等方面提供准确反映、判断和确定未来经营活动的数据、信息、方案、意见及办法,这也成为管理层确定经营目标的首选内容。
工作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扩大知识视野,汲取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提高对本单位事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认识,尽快摆脱传统核算办法对自身的束缚,从服务单位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把严格细致地核算与科学有效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借鉴和参照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原理、技能、办法等具体内容,使其融入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中,以适应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同时,协助企业管理层强化内部管理,科学谨慎地制定既能代表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策略,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充分调动和挖掘经营潜力,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优质服务。这也是对转换会计工作机制提出的新要求。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的相互包容和有效发挥作用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同是实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经济效益的运营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经营能力与盈利水平分析等指标的综合应用,通过电子技术的传递大大拓宽和加深了会计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效果,这就为二者互相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创建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核算管理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会计的本质是通过实施管理职能对经济事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过程的复核与评价,是复合型的管理活动。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融入管理会计的本量利分析、经济效益评价、最佳经济存货批量确定、经营决策与资本支出的分析及评价、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单位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等相关因素,便于财务会计在核算活动中从财务和管理两个方面实现对经营目标确定、方案决策、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实行控制等活动的监督和反映。
尤其是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决策和控制为财务会计所吸纳、消化,可以使传统的会计职能从单一的经济业务审核向综合型复验、审查和核算方面转化;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控制;从单一的会计控制向财务管理业务一体化控制这“三个职能转变”的方面进行管理职能扩展,从而实施更便于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操作和更能够向生产、经营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使得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的覆盖范围不再受到传统职能的限制,进而有效地扩大财务会计核算的内涵与外延,强化工作职能和提升工作质量。
一、管理会计最新理论
(一)国内管理会计最新理论
管理会计是与财务会计并列的,重点是为组织内部实行经济目标而服务的,同时也为组织外部使用者服务的,以财务信息为基础,同时使用其他相关资料,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对管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借以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绩效评价的管理活动。
(二)国外管理会计最新理论
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组织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类资源并承担相应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统计、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从组织实际来看,管理会计本质上是组织内部的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是组织内部的决策支持系统,是以会计理念和科学管理理念为指导,同时结合社会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使用者决策分析,以组织经济活动为对象,运用管理、经济、会计、社会和心理等学科的科学方法,重点对财务信息分析使用,实现对组织经济活动的优化决策和控制的管理活动,是现代会计系统的两大分支之一。
二、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管理理论是管理会计的基石
首先管理会计在管理层决策前,需要会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在执行中和执行后也需要会计部门提供资料进行评价执行绩效,必要时还需要财务数据来决定预算目标的调整。其次管理会计也要以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为依据,脱离准确、真实和完整的会计核算、实行管理会计决策就是空中楼阁。最后财务信息的创新与应用也需要通过管理会计作用来实现,以扩大信息交换处理能力和兼容能力。虽然在实务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着对会计对象处理方法与技术的不同,但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多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对财务会计所生成、提供的信息进行再核对、再整理、再分析和再决策。
(二)管理理论的科学化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推力
如“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这些与泰勒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而后与全面预算控制理论,作业成本法、管理会计模型、管理信息相关性研究等形成了管理会计理论。
(三)多元的理论背景,延展了管理会计的决策应用
例如实践理论化理论,通过治理性、行为人网络、受托责任系统和适应性方面等来探讨管理会计的社会、组织、文化特性。它强调特定行为者对系统影响,是有关理解组织中的人如何具体使用广泛可用的会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如何形成、这种使用可能怎样改变现存会计并产生其他人可用的新会计解决方案。例如心理学理论,它假定行为依赖于个体心理表征,而这些心理表征与个体环境或财富的客观指标存在重要差异。如研究预算时上下级之间匹配、下级成员间的群体动力如何影响雇员的心理和行为以及是对其动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还有研究预算目标难度对个人绩效的影响和研究上级利用会计信息评估下级绩效如何影响下级压力及其与其他雇员关系等。例如经济学理论,在管理会计中一些具有经济学的技术指标方法正在得以运用并且不断得到发展,如经济学方法模型在管理会计中的使用等。例如权变理论,通过设计与环境、技术、规模、结构、战略以及文化特征相匹配的检验来解释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例如批判理论,通过分析管理会计的角色变化与其他管理技术和社会经济变化如何关联,连接过去和未来,如战略管理会计等。例如理论,用来解决信息、会计和薪酬系统的特征如何影响激励问题和激励问题的存在如何影响信息、会计和薪酬系统的设计和结构。例如社会学理论,分析会计的社会属性和组织属性,如行为会计学等。
三、管理会计的方法
由于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的多样性和管理会计本质特点决定管理会计实践方法和对象具有多样性和财务性,但以上方法都是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组织的财务管理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会计的实践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成本管理类,成本分类和成本决策,如标准成本管理、责任成本会计和作业成本管理等。控制类,预算编制、资本预算、业绩衡量和评价、组织控制和国际管制等,如全面预算管理、融资决策、投资决策、流动资金决策和经济价值评估等。其他类,会计信息系统、标杆管理、全面治理管理、零存货、转移定价、价值链分析和战略管理等。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联系
会计是为加强组织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财务信息系统,它具有反映职能,又有控制职能,同时又发展到参与决策职能。这些职能应归结为一种管理活动,因此组织进行会计系统管理也属于管理活动范畴。那么会计系统作为组织管理系统必备系统,随着组织管理发展它已发展成为管理会计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两大分支。并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客体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现在它也不在局限于财务信息,还扩展到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本和无形资源等。财务会计信息的目标在于提供财务信息来为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依据和外部使用者提供组织的财务资金动态活动和资产状况的静态报告。管理会计则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对组织经济活动及人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它是财务信息再核对、再分析和再决策,同时综合非财务信息来参与管理层决策。财务会计的客体以组织的动态的资金信息和静态的资产信息为主;管理会计的客体是在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非财务信息对组织及其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
(二)区别
首先管理会计属于“经济信息决策会计”,它主要是为组织内各管理层提供经济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是为提高组织效益、效率目标服务,其作用是提高经济利润,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而财务会计既要对内又要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属于“财务信息公开会计”。其次在功能定位方面,管理会计它既要解析过去,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来提供控制现在和决策未来的决策依据;又要控制现在,通过财务会计信息的反馈及时修正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组织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预算决策预定的目标进行;同时还要筹划未来,通过管理会计决策工具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提供管理层决策需要的决策数据,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属于“经济管理型会计”。而财务会计则是记录单位已经发生资金业务,属于“报告型会计”。最后在程序与方法方面,管理会计主要是为组织自身服务,强调“条条道路通罗马”,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多种多样,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重点在于趋势判断,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显性成本”而且要考虑“隐性成本”。而财务会计有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受会计规范的约束,重点在于会计信息规范,核算时只核算“显性成本”。
五、管理会计的决策
管理会计是既懂往后看、能操作财务,又懂往前看、能为决策服务的管理活动。而在组织的管理发展过程中,为实现“经济、效率、效果、环境和公平”目标的实现,组织居于首位的管理决策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组织经济价值,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得市场份额,最终取得经济利润。管理会计决策就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管理会计发展之初的决策目标是提高利润、降低成本,主要是成本决策,通过财务控制来降低成本,如“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例如福特汽车的成本管理决策。接着管理会计决策目标定位于参与决策,为组织管理进行预测、计划、决策、预算管理和控制信息,如引入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存货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计划决策模型,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链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等,例如戴尔的零库存管理就上升到该组织的战略层面。当今时代管理会计决策发展到组织经济价值创造阶段,管理会计决策突破了财务信息范围,越来越多的接受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信息,从战略、经营决策、商业运营等各个层面掌握并有效利用所需的管理信息,如ERP系统使用和平衡计分卡工具的使用。例如平衡计分卡是从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将组织的战略转换成可量化的数字指标和可确定的组织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目标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它是从财务指标来研究组织的获利能力,从内部经营研究组织的综合提升力,从客户子模块研究组织的竞争能力,从学习创新设计研究组织的创新力和后续发展力。
六、结语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1、当前企业会计体制和会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体制和会计管理现状
(1)会计机构设置:企业均设财务部负责财务和会计工作,财务部下分设财务科和会计科。
(2)领导隶属关系:企业财务部负责人均归公司总经理领导,对公司总经理负责。
(3)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80%的企业根据国家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4)会计管理以会计核算为主,会计预测仅有50%的企业使用。
1.2 会计体制和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者主导会计体制模式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通过控制经营者的任免和报酬来控制企业,达到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目的。经营者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权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完成受托责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虽然是一种委托―被委托关系,实际是企业的共同控制主体。会计信息是他们的沟通工具。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并对经营者实施必要的干预。经营者为完成受托责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决策,最终又利用会计信息报告其行为结果。众所周知,由于客观存在着“人风险”,理论和实践中又无法设计出一种完美的契约来消除。
(2)经营者主导会计体制模式弱化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能。《会计法》规定,我国实行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会计监督,即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
(3)社会监督对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流于形式。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社会监督具有中介性、公证性,并因其专业而具有权威性。
(4)国家监督对企业会计监督的缺失。国家监督,主要是指政府财政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不再是单纯的单一型国有经济。许多非国有经济,如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的改变,使我国对企业会计传统的单一型外部监督即国家监督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深化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
2.1 改善企业会计体制,改变经营者主导会计体制模式
事实表明,经营者主导会计体制模式会弱化企业会计管理职能,不利于发挥企业会计管理的控制、监督等职能,甚至影响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因此,有必要改善企业会计体制,改变经营者主导会计体制模式。
我们可以参考现代企业管理中的CEO和CFO制度,CEO和CFO均由企业所有者委派,对企业所有者负责。企业会计机构由CFO领导并负责。这种企业所有者主导会计体制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经营者对会计管理的不良影响与干预,有利于正确发挥会计管理的各项职能。
2.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1)制定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明确规定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
(2)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内部会计监督,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2.3 强化社会监督对企业会计管理的作用
提高社会监督机构的执业水准和道德水准,增加社会监督机构的监督责任,以强化社会监督的作用。
2.4 落实对企业会计管理的国家监督
国家财政部门应担负起法律规定的国家监督责任,落实对企业会计管理的国家监督。国家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管理的国家监督应实行“分级实施,对口负责”的办法,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同级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由财政部门内设机构按行业对口负责,采用抽查的方法实施。
3、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以提高经济效益
3.1 充分发挥会计预测管理职能,强化资金管理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提高资金使用率。强化资金管理的要点是:做好财务预测,合理测定资金需要量,多渠道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资金存量,合理配置资源;高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加快资金的周转,向资金管理要效益。如某集团公司针对所属各企业资金管理分散的情况,成立了财务中心,财务管理人员努力营造较好的银企关系,尽可能及时借入成本低的资金;将所属各级财务核算单位的资金统筹调动,实行资金管理“三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借贷款、统一调度,从而确保了公司生产经营及建设所需的资金既无沉淀、又无缺口;实行资金有偿使用,使企业有限的资金能“管在有序中,用在刀刃上”,有效地降低了资金占用,减少了贷款利息支出,大大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2 充分发挥会计控制职能,强化成本费用管理
当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会计控制职能,强化成本费用管理。企业应该认真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加强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用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挖掘节约潜力,不断降低成本费用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3.3 强化会计预算管理职能,确保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企业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年初对生产经营的布局、产量、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分别进行测算,并编制详细预算,在年度财务计划中安排实施,并结合经济责任制进行预算考核,使整个企业形成以预算导向的经营观念。在半年度结算后,应及时比较半年度实际业绩与预算指标,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实际业绩调整年度预算,使年度预算能够顺利完成,从而确保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法制的健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机遇。只有充分认识和分析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认真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明确会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加强领导者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体制,规范会计秩序,完善内部监督制度,才能强化会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方恩慧.管理会计在制造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会计之友(中),2007(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计算机在企业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下面笔者就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还不是很完善
1.会计电算化未能站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度进行研究。因过分注意软件的会计核算功能,而轻视了财务管理和控制、决策功能。会计软件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模拟手工核算方法,缺少管理功能。财务系统大多以记账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并局限在财务部门内部。目前流通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功能在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范畴,只能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不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会计功能。近年来虽然倡导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但由于各种原因,一般只从财务管理的要求出发,未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未能有机结合。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而且会计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从而造成数据在内外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信息不能通畅,既影响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综合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子系统应该从其他业务子系统获取诸如成本、折旧、销售、工资等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各业务子系统也应从财务子系统取得支持,但由于各自独立发展,互相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往往一个子系统的打印输出成了另一个子系统的键盘输入。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在开发时,没有统一规划,而是采用单项开发,再通过“转账凭证”的方式传递各种数据,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核算模块是彼此孤立的“孤岛”。
3.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既不能通过Internct网络向股东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也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更不能有选择地披露相关的人事、技术、设备以及股东所关心的其他信息。此外,普遍存在支持跨网集团的多方业务,使财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差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磁性存储介质上,这些存储介质上的信息机器可读形式存在的,因此很容易被复制、删除、篡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数据库技术的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财务数据。可见会计电算化犯罪是一种高科技、新技术下的新型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使会计信息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动脑筋,却没有真正研究数据的保密问题。对于安全性更是难尽人意,系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瘫痪或遭病毒侵袭就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从软件方面着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1.ERP软件与普通财务软件接口方式。ERP(Entc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对于我国企业界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是基于MRP需求计划上发展起来的。它吸收并内嵌了国际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2.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网络化发展。过去的会计电算化以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为主,现在的会计电算化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为主。在会计电算化的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Internet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且传递速度十分迅速,因此企业的在线财务报告有可能随时更新,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及时收集和处理各项交易事项产生的数据,并立即将处理结果传递给财务报告系统;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就能借助在线财务报告随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会计信息达到自动化。日常会计工作中,所有的账务处理从凭证的取得、填制到有关的账项调整,再到最终会计报表的生成、财务报告的等均在网络上进行,最大范围的实现信息处理电子化,降低有关纸张、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将有关会计人员从繁忙的手工记账系统中解脱出来。有关会计信息数据的传递均通过供需双方收发电子邮件或由需求方登录供给方的网站进行访问,以获得充分的会计信息,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建好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1.健全的数据控制结构。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管理,基础工作是财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更是会计电算化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只有基础工作完善,业务流程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才有可能真正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创造效益;加强系统备份、恢复的管理,满足系统业务连续不间断的要求,避免由于自然灾难、事故、设备的损坏和恶意的破坏行为带来系统停顿使服务功能更新丧失。
2.加强技术方面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控制。在ERP业界流行一句话:“三分软件,七分组织,十二分数据”,这充分体现了会计信息数据的重要性。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我们可以建立用户身份验证及权限管理控制制度、系统管理多重控制制度、业务申请处理流程控制制度、预算管理流程控制制度、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审计和检查制度等。例如可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数据签名技术、隧道技术等措施。
3.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和职能的有效控制。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部门相隔离的信息孤岛,而是不同的信息相互融合、集成的信息系统。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他们所完成的也不是一种受托责任。会计人员已经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紧密相连。因此,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标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总之,再完美的理论也需要实践来检验,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始终根据谁需要会计信息,谁提供会计信息的实现途径的逻辑层次,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会计信息的供求状况,永远是我们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新平。ERP战略下的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7)
2.常剑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控制方法[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3(11)
3.张卫。网络会计的信息安全与防范[J].市场周刊。商务,2004(12)
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形成阶段,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阶段。这两阶段都属于经济效益型管理会计。而以重视生态环境适应、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型管理会计阶段,则更加重视企业同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1)将边际贡献的计算引入生态环境成本。生态型管理会计强调生态环境成本的准确量化,要求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该追求生态环境保护和业绩提升的共同进步,但是生态环境成本的计量需要相应的标准规范做指引。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企业对所处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加以确认,实现外部环境成本的量化。从成本形态的角度来讲,生态环境成本应该被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环境成本,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期间成本-变动生态环境成本
这样计算的优势在于,外部成本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出现在企业的管理报告中,迫使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成本加以考虑,体现了生态型管理会计的特点和优势。
(2)将本量利分析引入生态补偿成本。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在进行本量利分析的过程中难以对企业的生态环境成本加以考虑,而生态环境成本不同于以往的产品成本,也正因此其计算和衡量难以体现准确性和科学性。生态型管理会计应该在产品本量利分析中引入全新概念——生态补偿成本,即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后期的生态环境还原到产品生产之初应该支付的费用。综上,盈亏临界点在计算时应按照以下公式:
某一产品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3)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成本预算内容。传统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缺乏对于生态成本的考量,而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在全面预算中单独分设生态环境预算的相关内容,在企业制定预算和生产经营计划之初实现生态型预算的监管和控制,对于企业的生态型建设至关重要。比如,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环境成本预算内容,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应该增加生态环境成本的量化,进而影响企业业绩评估。
(4)在战略管理中突出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生态型战略管理将突出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动态地加以反映,使得生产成本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材料的成本、生产工人的工资和相关的期间费用等方面,对于产品成本的计算能够与生态环境加以联系,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生态型战略管理将生态保护提升到战略层面,加大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在每一道生产工序上对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加以监督,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加以修正,努力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它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来进行动态反映,将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环境保护同企业发展成本有机结合。
生态型管理会计旨在提倡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目的在于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实施更是一种理念的普及,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借助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可抑制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的出现,缓解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全球化趋势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障。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型管理会计将以全新的姿态不断飞奔!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计算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的两个分支,各有特点,充分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明确学习的重点,更深入地掌握它们的理论思想,以便在实际工作中综合、灵活地运用。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也被称为“外部会计”,其作用是对外发挥提供会计信息的职能,它定期地将财务报表提供给企业外部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如股票持有人、债权人、政府机构、潜在投资者,为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以供这些外部使用者做决策;管理会计则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各种管理信息,帮助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更好地做出有关人力、物力、资金、产品、服务、消费者、业绩考评等各方面的决策,因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对内,包括经理、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被称为“内部会计”。
2、信息时效不同。财务会计基于历史信息定期编制,关注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信息,其时效性是滞后的。管理会计可以根据需要决定编制时间,关注的是当前的甚至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具有未来导向性。
3、报告遵守的原则不同。财务会计受公认的、法定的会计准则的制约,报告必须遵守国家政府规定的会计制度。管理会计的报告只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需要,不受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限制,为了满足内部人员使用需求、满足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管理需要,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编制,会计、统计、数理统计等方法皆可。
4、报告责任不同。财务会计报告是正式报告,具有法律责任。管理会计提供的报告不是正式报告,不具有法律责任。
5、所需信息种类不同。财务会计需要的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所需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有关经营过程、技术、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评估信息,以便管理者做出决策。
6、对报告及其所需信息的要求不同。财务会计要求信息是客观的、准确的、可查的、经常性的,要求数据可靠、相关。管理会计的报告侧重规划未来,不要求绝对客观,可以是相对主观的、估计的、相对准确的,只要相关、有效即可。
7、核算范围不同。财务会计着重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核算范围必须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而管理会计的核算范围既可以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以车间、部门、小组为单位,核算关于局部决策的信息。
8、对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在学习财务会计时,学生需要按照会计准则学习科目设置、账务处理、做出分录、编制规范的财务报表,牢记会计准则、账户名称,掌握严格、规范的会计知识体系。实务中,财会人员也有严格、标准、统一的准则要求,每月、每年的工作流程也基本不变,侧重要求从业人员的谨慎、认真、仔细。而在学习管理会计时,学生不仅要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对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理财等多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及。实务中,管理会计工作复杂多变,要求管理者灵活、变通地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更需要创新实践的能力、探索学习的精神,要懂得如何将管理理论、方法与会计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的具体表现举例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上述区别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下面以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完全成本计算法为例进行比较。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之一,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将企业全部成本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完全成本计算法也称吸收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财务会计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将全部成本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即所有发生的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等。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编制对外财务会计报告时必须使用完全成本计算法。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生产成本的处理,变动成本法将其作为期间费用,而完全成本法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两者的存货计价内容、销售成本、利润均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固定生产成本由当期生产的全部产品负担,期末存货中也有部分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变化影响了利润的高低,这对于管理人员的业绩考评十分不利,有时销售量增加,利润仍会下降。相比之下,变动成本法避免了存货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只把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期末存货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销售数量是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显然,变动成本法能更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帮助企业客观地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如此,变动成本法仍有一些不足,比如在实际中难以确认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方便编制对外报告、无法满足长期决策需要等。因此,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最好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使用。目前,电算化的普及使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兼用,以满足企业不同的需求。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