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分析;圆柱
“圆柱和圆锥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一些基本知识,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感知上,并没有对其深入的探索,当遇到与此相关的实际应用的时候很少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也缺乏数学求证的严谨性。本文就以“圆柱和圆锥”教学为例,试谈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需求矛盾,让学生在数学中感知生活运用,在生活运用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本文通过圆柱和圆锥认识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一:“圆柱的认识”教学
1.游戏引入
基于学生对已认识到图形基础上,我设计如下游戏: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平面和立体图形(长方形/体、正方形/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放进一个布袋子,然后让个学生任意摸一个袋子里的图形,并通过触摸说一说所摸到的图形的特征,让其他的学生根据这个学生的描述进行猜测此图形的名称,比比哪个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在竞争的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分析:通过游戏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忆和复习,也使学生对各种图形知识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这也为接下来圆柱的认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对“特征”这一含义有了认知,为接下来的这个立体图形的特征认识做好引入。而这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活动中感知二者的特征。
2.引入圆柱特征,通过展示、触摸感知
3.组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得出圆柱的特征
刚才已经让学生触摸并感知了圆柱的特征,接下来就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感知进行说一说,加强课堂交流。
生1:圆柱上下粗细是一样的。
生2:圆柱的上下面都是由圆形构成的(通过这个学生的分析,教师适时的引出底面的概念)。
生3:圆柱容易滚动(通过此特点引出侧面概念,让学生分析下侧面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面)。
师:教师展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通过弯曲变成一个柱形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进行验证,互相交流活动体会。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什么关系。
(2)圆柱的两个底面直径是否一样。
(3)圆柱的两个底面周长是否一样。
教师总结:只要两个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中的一个方面相等,就说明他们之间的其他方面都相等,也就是完全相同。
分析:圆柱在生活中的存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是学生学习圆柱的良好素材,而对圆柱的认识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怎么样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圆柱,通过实际观察、动手,让学生用数学研究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通过教学活动提搞学生数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也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深入研究圆柱的特征
5.圆柱高的认识
分析: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圆锥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探究,相应的也就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进行主动迁移,能够运用数学的方法去探究生后中的问题。
通过上述两则案例的分析,主要体现了“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教学中能够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把数学迁移到生活中,如课堂中让个学生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在上述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究,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生活素材,以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夏文成.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J].教学与管理, 2008(8).
一、 巧选材: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
怎样走出习作教学的困境,让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跨越的一道坎。我想,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伙伴”的作用,引导同学们在“熟悉的地方”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前不久,我们班写《我的新同学》这篇习作。在指导选材时,我们设计了“材料大市场”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们尽情展示自己选择的习作材料。但是在交流选材时,不少学生选择的“人云亦云”的材料,比如,帮助同学、刻苦学习等不新鲜的材料。于是,我让学生做一做游戏——“习作材料脑筋急转弯”。让他们进行逆向思维——讲一讲同学的“缺点”。学生们记忆的阀门被打开了,平时生活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喜欢听课插嘴的同学,上课爱打瞌睡的同学,做作业粗心大意的同学,课间喜欢恶作剧的同学,爱向班主任告密的“特务”……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我又让他们接着做“四面开花”的小游戏,让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练习。我在黑板上写下“外号”两个字,接着问他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哪个同学?同学们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有的想到 “三好”同学(爱睡、爱玩、爱吃),有的想到了一些“标点符号”,有的想到班中的“懒羊羊”,有的则想到班级的“黑脸包公”……就这样,我与学生们畅快地分享着,愉快地交流着。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课堂也充溢着欢乐的气氛。
二、 巧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伙伴”并不是简单的“告诉”,而需要教师努力去追求“打开”的艺术:努力打开另一扇窗,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
本学期,我指导学生们写一写“发生在班级里的一件事”前,又和他们做了一次游戏:聊一聊,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确定本次习作的主题呢?他们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谈自己的立意,很多内容富有新意,让大家耳目一新:有的从环保的角度讲了班长带领大家设计宣传牌,号召大家爱护校园草坪的事;有的从同学关系角度切入,说了自己用臭虫捉弄女同学的事;有的谈了中午班主任老师不在,教室里“闹翻天”的趣事;有的选择有趣课堂这个角度,讲述课堂上一件件有趣的事情;有的则回忆了儿童节游戏活动的精彩瞬间……
同样的习作话题,教师和学生们的脑筋转了一个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在这个过程中,习作变成了“游戏”,教师则成了学生们的“伙伴”,是和学生们一起阅读学生的习作时的“思想动态”:当他们的见解“独具匠心”,教师就毫不吝啬地加以鼓励;当他们思维凝滞不前时,教师则在一旁“指点迷津”;当学生的见解需要提升时,教师则要“雪中送炭”。
三、 巧构思:不拘一格见真功
指导构思时,作为“伙伴”,我们要发挥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全新的视角去诠释,想方设法“包装”自己的习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静静”地倾听,简明扼要地点评,以及对重点进行凸显和提醒,更需要教师起导航与矫正的作用。
本学期,我们班在写“我的妈妈”这篇习作时,我又在班级中进行“金点子创意大赛”评选活动。学生们针对“怎样写可以让读者眼前一亮?”进行讨论交流,他们纷纷开动脑筋,使出了自己的“妙招”和“绝招”:有的同学说准备用书信的形式来写,在信中写一写深夜妈妈在电脑上疯狂“偷菜”,写出妈妈的“贪玩”,并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妈妈严于律己;有的同学准备写日常生活中的几个“特写镜头”,写妈妈与脸上的痘痘进行“战斗”的趣事;有的则准备给妈妈写一份“评语”,通过“写评语”的方式表现妈妈的优点;有的同学准备用“家庭四大新闻”的形式来写,写出妈妈对家庭的贡献……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看起来进行了“金点子”的评比,实质上是举重若轻,在“穿针引线”,跟学生一起进行习作写法的交流与探讨,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了写作的水平。
四、 巧评改:思维碰撞显精彩
学生习作中的“亮点”犹如娇艳的花朵,需要真心的呵护,真诚的赞美,对于他们习作中的不足,则需要教师用巧妙的方式,小心翼翼地提醒,这样才有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开展了“聊天式习作评点”。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精彩的习作或片段,其他同学从习作题目的选择、材料安排、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点评。学生们可以抓住文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即兴发言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可以真心地表达赞美,可以即兴采访同学,也可以现场求助教师。作为“伙伴”的教师,参与其中,时而静静旁观,时而推波助澜,时而理性引导,让他们在点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
当然,习作的“伙伴”并不仅仅是教师,爸爸妈妈、小伙伴,甚至网友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伙伴”。为了让同学们的习作有更多的读者,为了让更多的“伙伴”参与他们的习作,我还在班级中采用“发帖点评”的教学策略。
一、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南,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坚决贯彻,努力开创我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关心下一代工作,肩负着“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的使命,我们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关工委工作的认识。从我们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看,35岁以下的小青年在农村已经几乎看不到,流入城镇与企业的高达90%以上,仍旧留居农村的青壮年大都从事专业生产或成为种植大户。这一重大变化直接涉及到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如何开展。关工委和老同志,要在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思谋工作,努力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到全局工作中去。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切实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普遍开展“中国梦、我的梦”、“老少共筑中国梦”等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力度,营造学习英模、崇尚典型、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把关工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要继续抓好普法教育。过去的一年,全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法教育活动,声势大、范围广、要求严、力度硬,认阅了资料、下发了作业题与考卷、进行了比赛和考试,特别是中小学生做到了班班、人人参加。通过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年要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帮扶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去年,村已申报了“零犯罪村”、中学已申报了“零犯罪学校”,等待检查验收与授牌。各村、中小学、各企业的关工委要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的普法与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使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要促进企业关工委工作规范化。近两年来,民营企业关工委工作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国关工委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了全国民营企业关工委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安徽省关工委也把加强民营企业关工委建设列入工作要求,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着力推进;市也于2013年8月连发两份文件,成立了市民营企业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民营企业关工委工作意见》;我们街道关工委从2009年起开始组建企业关工委,分三批共建立了10个,“情况材料”先后在省《关工通讯》上刊登、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大会上作了发言、在全市关工委主任会议上作了交流,并于2013年底,为各企业关工委发了统一做的门牌、“宣传栏”表样、企业关工委资料手册。新的一年里,各企业关工委要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妥善安排好关工委工作,做到组织上健全、工作有人抓、场地有布置、活动有计划、干事有记录,要开展青年职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做贡献,要投入助学帮困、汇报社会活动,要争先创优《五好关工委》工作。总之,使已经组建的民营企业关工委达到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四、要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关心下一代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一方面。家长的一切,对孩子至关重要,所以要办好“家长学校”。市关工委曾于2012年8月发了文件《宁关工[2012]22号》,对全市家长学校管理作了规定。特别是中小学要高度重视,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国家规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职责范围,列入工作日程。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给予协助与配合。各村虽没有学校,但有孩子,也要由村两委负责办好家长学校。经过努力,逐步使家长学校的举办达到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系列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的目标要求。各关工委要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更好地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学校 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06-02
当前的农村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三个特点:学习基础差、思维能力差、不喜欢思考问题。同时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也存在资源不同、生源不同、师资不同等现状。如果照搬城市学校的教学模式必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农村教师必须探索出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如何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谈三点看法。
一、领悟高效教学内涵,转变课堂角色
笔者认为高效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自主思考与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而教师在其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教师只需要助学、评学、督学,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真正做到转变课堂角色。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预习后,指定一个学生到前台讲课。该生先把表面积的概念解释一遍,接着把自己组装好的圆柱拆分,变成了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最后总结得出只要把两个圆的面积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只需在课堂末尾让学生明确每个步骤是计算什么,用到什么条件,提醒学生计算中易出现的错误即可。这种让学生当老师的转变课堂角色的形式,创建出一个开放、民主、互动的课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舞台、一个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精心备课,制作多样化学案
要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案的多样化影响着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摆脱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呆板、枯燥的学案材料,精心制作形式丰富、内容生动、题材新颖的学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趣味性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特点,制作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案,让农村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拉近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然后用幽默的语言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的机会。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内角和是36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显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二)实践性教学
学案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会活用知识。因此,教师要设计实践型的学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写一写,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使之在学习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实践性教学主要有:①动手操作。如:在复习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笔者设计学案:用一根长20米的绳子围一个圈,最大能围多少平方米?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生活中思考、发现数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如:调查家里近两个月的用水、用电情况,整理和分析调查得到的信息,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合理建议。③研究总结。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提供给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写数学日记、小论文、办数学手抄报、说数学小故事等。
(三)拓展性教学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备课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应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延伸型教案的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知识,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精心准备。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利息、利率》有关知识后,教师让学生课后到各银行了解国家规定的年利率情况,储蓄中有哪些种类可以不用缴纳利息税,提前支取或延期支取的利息计算情况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补充了所学知识,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组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共同进步
由于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农村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他们的可塑性也更强。组建学习小组这一教学措施的实施是根据当前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差异性特点而开展的,可以让农村学生各显所长、相互监督、共同进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在具体的组建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性格爱好、思维习惯等差异,将全班学生合理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优化组内成员,务必做到能取长补短。其次,组内要推选出小组长,主要负所有组员的学习状态、讨论内容、问题反馈及与其他组的交流沟通,由于其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对各组长进行定期的考核,有效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最后,在具体的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分配任务时也要考虑任务难度,明确分工,采取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相结合,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小组讨论中要重视组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防止出现部分组员钻空子、看热闹的现象,并且各小组互相检查、互相督促,达成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优化校园氛围,体验国学
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着重彰显国学经典,多元的视觉与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1.百米古诗词长廊。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能够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和开拓创新获得成功的情感。充分挖掘学校围墙平面资源,以底蕴厚重、持久耐用的黑色大理石为原材料,采用了便于学生阅读的楷、宋、隶、行四种书写体进行刻制。学校领导和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尝试雕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建起了百米中华诗词长廊。精选了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中46首,其中五言诗30首,七言诗16首。清晨和课间,学生驻足诗词前朗读、欣赏,“润物细无声”,激发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2.国学经典走廊。为引领学生走进国学经典文化,感悟华夏文脉,学校根据各楼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儒家学派为主,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为重点内容,每楼层一个主题,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国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一楼设计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的《三字经》《弟子规》两个蒙学内容。二楼主题是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四书”,基于“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认知考虑,让学生从小就能触摸到国学文化的精髓,为他们今后成长做好铺垫。三楼主题是儒家的“五经”,精选了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名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濡染学生践行忠信、义理。四楼设计了诸子百家的经典名著,以名片、名言的形式一一做以介绍,实现了文化经典与视觉空间艺术的有机结合。
3.“国学园地”宣传板。为营造更为浓厚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学校成立了“国学园地”板报宣传小组,组织设计了图文并茂、生动丰富的华夏文明、经典诵读、笔墨春秋、国粹天空四个板块,每月一期展示在一楼最为显著的位置。“国学园地”的开辟,使学生在上下楼举手投足间,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和深厚哲理,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4.国学经典阅读专栏。为了弘扬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激励学生阅读,各个班级开辟了“国学经典阅读专栏”。一至五年级的学生根据年段学习诵读的不同内容,或抄写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名句,或给古诗词配画,或自编经典诗文手抄报……虽然学生的笔墨稚嫩,但主题鲜明,构思精巧,色彩鲜艳,充分地展现了他们在国学经典教育学习中的收获。锻炼了学生抄写、材料收集、排版、美工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优化阅读途径,感悟国学
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校构建了国学诵读校本课、经典晨读、课前诵读、自主诵读四个基本阅读途径,感悟高尚的民族精神和做人的道理,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传承国学。
1.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了适合本校特点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选拔有一定编辑能力和国学素养的教师组成编委会,制定了国学经典诵读本课程开发方案,开发了一至五年级5本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每个年级的经典诵读内容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古诗部分,收集了本年级教材以外的又与教材相关联的经典诗词;二是经典诵读部分,按照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及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分别安排了《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四书”“五经”《陋室铭》《少年中国说》等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每一册分上、下两学期,古诗和国学经典各为15课,共30学时内容。各册读本主要由课题、古诗文、 注释、译文和赏析、背景几个板块组成。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由各年级语文教师任课,并纳入课表和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诵读、探究、交流,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国学经典晨读。学校安排每周一至周五早7:10-7:30的晨读,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由班主任和学生“小老师”组织进行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配乐吟诵,学生自主选择。经过实践,学生的记忆能力显著提升,国学经典的积累量大幅度提高。优美的节律、丰富的经典文化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晨读中的“古诗配画交流”更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3.课前诵读。即在课前候课的时间里,学生有组织地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表演。候课时间较短,因此主要内容为古诗词。日常化的诵读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记忆,通过“熟知、想象、升华”这一感悟过程,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培养健全人格。
4.自主诵读。学校建立电子图书网络系统,实现“国学图书班班通”,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查阅。30个教学班均设立了图书角。容纳了学校集中配备、自编国学欣赏、学生自备交流三方面的图书。让国学读物走近学生身边,拓宽经典阅读范围,增厚学生国学知识的积淀。每每课间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埋头看同一本书;有的学生被一些段落的精彩描写打动了,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其他学生慢慢围上去聆听、讨论,有的学生将自己所学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深刻地感悟在点点滴滴中生成,促进了个体感悟到整体感悟拓展。
三、优化活动延伸,传承国学
1.国学文化节。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文化节系列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经典古诗文歌曲表演、古诗配画比赛、古典诗词书法展览、国学经典专栏评比、国学经典手抄报评选、古诗词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激趣,以赛促读。活动中学生诵国学、唱国学、书国学、画国学,多姿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是精神的洗礼、灵魂的超越、人性的回归和情感的升华。
2.国学广播。学校创办“国韵馨香”校园国学广播站。为学生构建传承国学体验交流平台。开辟了“古诗仿写”“阅读心得”“我说诗文”“经典故事”“经典歌曲”专栏。全校学生可以自主地把自己阅读国学的成果以自己喜欢方式在广播中分享给全校学生,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
3.国学大学堂。为进一步拓宽国学教育渠道,让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逐步实现知识学问的积累、文化品位提升、道德品质的提高。学校开设“国学大学堂”。选拔了6位具有较高国学修养、对国学教育认识深刻、富有工作热情的教师组建了国学讲师团。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围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采用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讲解、互动交流、观看视频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授课,两周一课时,为国学传承、学生成长构建新的平台。
4.特色学习活动。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拓展国学教育,对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成立了中国画、书法、对联、茶艺、乒乓球、传统礼仪、中华诗意、武术等学习小组。选派有专业素质、有专业特长,具有任课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全校学生打破年级制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自主选择课程参加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自主学习国学的空间得以拓展。
四、优化生活实践,和谐成长
关键词:展示;魅力;激发;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一年级的学生初次跨入小学,他们对学校、教师充满了好奇心。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索的巨大内驱力。我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课时精心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置身于数学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尽快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做到事半功倍。小学数学的内容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比如在教学“青蛙吃害虫”时,可先播放动画图片,让学生猜一猜青蛙能做什么,是谁的好朋友?接着在多媒体屏幕上让大青蛙吃56只害虫,小青蛙吃30只害虫。这个导入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了最好的铺垫。通过生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也感到要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处处要用到数学知识。
二、动手操作,感悟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灵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摸一摸,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比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为了让学生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可以启发学生说说教室中哪些物体属于什么图形,让学生对要学的图形有所感知,然后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充分认识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再进一步利用各种图形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可拼成2008年的运动员、圣诞树、小鱼、房子……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又如在教学“发新书”时,让学生想一想,女生29人,男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29+18( )人,怎样计算?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自己解答,从而采用最适合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说:“20+10=30,9+8=17,30+17=47”;有的学生“29+10=39,39+8=47”;有的学生说:“30+18=48,48-1=47”;还有一位学生说:“用竖式来计算。”可见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体现了学法的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个性。
三、小组合作,获取知识
在数学课堂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结成学生共同体。这样做,有利于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如在教学“购物”时,我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组长当售货员,其他三名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课本后的彩图)购买自己想买的文具。让学生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买的?学生分组反馈(1)生1:我买了一本2角钱的练习本;生2:我买了一把8角钱的尺子;生3:我买了一支钢笔,正好一元钱。(2)生1:我买了一个6元5角的文具盒;生2:我买了一枝5角钱的铅笔;生3:我买了一块1角钱的橡皮……这样,在教学中可以多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人人练说的基础上,同桌互说,小组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训练效益。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课堂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教学“买文具”中,请学生当售货员,老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售货员没有零钱找给老师,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然后让售货员自己去想办法。经过交流后,5元能换5张1元,2元能换2张1元,5角能换5张1角,售货员就能把钱找还给老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了实际问题,从而也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1、因时因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科学课与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原来平时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和科学有关,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水,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得,苏教版三年级的《水》这一单元也可以充分让学生活动,如做一做表面张力的实验,让学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轻放回形针,看看能放多少个。用红色和蓝色的水养几朵花,体验水的毛细现象。学生发现水的这些神奇现象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再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由于刚开学没多长时间气温还是比较低的,不适合养蚕,待条件合适的时候再一起学习。
2、就地取材,丰富学生的科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学校里有很多的实验器材,但是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学具。例如《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纸杯、棉线等材料做土电话,来充分认识与声音有关的知识,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的优化运行,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
二、打造高效课堂,提升科学素养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能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他才会有探究下去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
2、开展活动发现问题,促进探究的欲望。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摆的研究》,在课的开始时为每组随机准备一个铁架台、几个不同重量的钩码和几根不同长度的线,一个秒表。让学生先观察这些材料,然后做一个摆,让这个摆自由摆动15秒时间。当学生发现每个摆的摆动次数不一样时,自然就联想到各组实验材料的不同,于是就提出了 “摆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的科学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并经历由“现象研究”到“问题提出”的过程,使每个学生不仅有深刻的体验,而且都顺其自然地卷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很快,学生就得出了“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摆绳长度、摆角大小有关。”的猜测,并积极地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可见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研讨交流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意识。由于学生通过对材料动手实践充分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探究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大胆讲出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虽然,学生的认识可能还处在复合思维甚至混合思维的阶段,可能会把许多不相关的事物当成因果关系,产生片面认识甚至错误的想法,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矛盾挑起学生争论,让一些核心的问题在学生的争辩中显露出来。从而找出其中的真理。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在研讨时出现了这样的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两个物体撞击产生的,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受到了力的作用等。此时,教师不要立刻下判断,而要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如:鼓槌敲打鼓面时,放在鼓面上的小泡沫球什么表现?当你不再敲它时,还有声音吗?这时鼓面是否还在振动?说明什么?大家用手摸自己的喉部,试着发出声音——停止发声!发生时有什么感觉?不发声时还有振动吗?敲击音叉后立即放入水中会有什么表现……学生通过再次观察与讨论,就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声音是否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在物体振动有马上用力按住,声音是否会马上停止?”。有了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的原理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三、课后研究创新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在科学课中,常常是不知不觉中已到下课时间,但所要探究的问题还没能马上解决。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的习惯。作为教师不能把拓展、延伸仅仅当作一道“风景”来装饰和点缀我们的课堂,而要注意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提问,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展开后续研究,将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将学生在课上的探究激情保持到课外去。
每次去听课,都能看到整个大楼里孩子们急匆匆找教室的身影。在开学的前两周,孩子找不到教室,在大楼里迷路的情况比比皆是,甚至还会看到有新生受不了这种陡然增加强度的学习节奏,在一楼的大厅里哭鼻子,行政老师、保安甚至校长会去拥抱、安抚这些孩子。刚开始我为校方不给新生提供路线图或标示而纳闷,认为这是他们工作的疏漏,但经过长期的观察,我才知这是校方有意在锻炼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独立能力。他们认为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校园内的迷路可以让孩子自行解决。这也侧面体现了美国教育中的一个价值倾向:允许孩子犯错并自行纠错。我在随后的听课中,同样能感觉到美国教育以玩乐为主的想法。
一、音乐教育教学概况
纽约市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各个学校可自主选择其中的模块作为自己的实施内容。J.H.S157学校选择了音乐、视觉艺术和戏剧,并给这三门课程命名为“才能计划”(talent programme) 。全校六至九年级(含特殊教育)共有 1310名学生,有978人参加了“才能计划”,占总人数的75%。其中选音乐课(合唱和管乐)的总人数为455人,占“才能计划”选课人数的46% 。
纽约市的初中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始于小学五年级,大概在每年的四月份,五年级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张附近初中的艺术课程选修表,孩子们可以在选修表中勾选自己想学的课程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上交。这次选课是初级中学对九月份入学新生艺术课选课意向的一次摸底,在7月20日左右,学校会召开全体新生家长的见面会,除了给家长们介绍初中的一日学习常规、课程设置、注意事项和家长职责等重要信息之外,还有一项事宜就是再一次确认孩子的艺术选课,家长可以再填一份选课表,允许与上一次学生填写的有所不同。学校提供充分的课时和师资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选上他们喜欢的艺术课。
J.H.S157学校有两位音乐老师,分别负责器乐与合唱的授课。两个专用教室,器乐教室的隔壁是学生存放乐器的乐器室,乐器全部由学校免费提供,学生只需交付小部分的维修基金即可,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乐器室的门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无人监管,学生自由出入,取出自己所租的乐器到教室上课。让我惊讶的是乐器室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从不拥堵,从无吵闹现象,后来发现学生会自行错开时间取乐器,因此会非常安静有序。
器乐课和合唱课每周都是三个课时,但三个课时无法满足众多爱好艺术的学生的需求,所以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课后辅导课(extended-day,小学称作after school )来延长艺术课的课时。J.H.S157学校的课后辅导课的时间是在每周一至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后再加一节45分钟的课。可见学校对于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其他学科,让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课堂教学实录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和国内的不同,那就是纽约的初中音乐课堂趋向有知识难度和训练难度的专业化教育。无论是目标的设置还是教学的组织,都是围绕音乐作品而展开的,即围绕如何发好声,唱好曲目;如何奏准音,吹好曲目而展开的。纽约的老师认为学习音乐的技能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音乐课才是真正的音乐课。
(一)合唱课
萨拉(Sara)是一位日常说话带有歌唱状态、有着典型“美国身材”的女老师。上课前,萨拉首先带领学生做一套自创的放松颈椎和肩膀的运动,接下来弹奏电子琴带领学生做发声练习,与专业声乐练声曲不同,发声练习更多运用富有歌唱性的练声曲,在音阶提高的同时,速度逐渐加快锻炼学生的高音建立和气息支撑。对待六年级新生,萨拉用的是一首三声部加律动的练声曲,既通过轮唱练习多声部感觉,又在游戏中释放着轮唱声部衔接的压力。接下来就是唱作品,除了唱、纠错和练习,还是唱。教授新曲目,萨拉运用的是整体教唱法,哪个声部出现问题就会单独对该声部进行纠正。通常一节课里面会唱两至三首作品,不强调在一节课里解决一首歌的所有问题,也不强求练声的质量和声音的绝对完美,但会要求学生唱准作品的表情记号,如渐强、渐弱、换气和跳音等,以体会作品的感情起伏和情绪色彩。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进行大量练习以帮助学生音高和音位的建立,同时用拍手念歌词来掌握节奏。萨拉共上七节课,教唱中萨拉做出大量的示范,没有见她停止过用嗓,这样的敬业精神令人折服。
在每天这样反复练习的唱歌课中,学生们为什么还能做到兴趣盎然?我发现每一节课,学生似乎不需要教师用所谓的“启发法”,他们可以随时举手发问,讨论关于作品背后的主题思想和普世价值,或是关于自由、民主、权力和社会问题等有分量的话题。而萨拉总是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时不时插上一句话,给孩子们空间和时间以满足他们的讨论。这算不算教学技巧?我想应该是的。
为了体现个别辅导与集体教学的不同,萨拉将参加三天课后辅导课的学生分别整编为两个女声合唱队和一个男声合唱队,所唱的曲目和平时的集体教学是相同的。据我观察,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到日常集体课时,这些上过辅导课的学生可以带领自己的声部音准,在团队中无疑起到了骨干带头的作用。
以下为萨拉的一份课堂教学计划:
年 级:六年级
标 题:独唱
目 标:如何处理合唱中的独唱
本计划符合《纽约市音乐教学蓝图》中的音乐创造、音乐素养、建立联系、职业与终身学习。
单元目标:讨论探究高级别合唱中如何演唱两个声部
学会倾听整体声音效果;唱出和谐的声音;咬字的统一;音调的匹配;复习视唱练耳的技巧。
教学过程:做一做(Do now),学生就一些文字性材料(期刊、练习册等)两人一组进行交流分享和总结(十分钟)
热身(Warm ups),身体参与的律动性歌唱练习(五分钟)
知识重点:独唱的定义、独唱部分的音符和节奏
可能出现的概念混淆点: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开始唱独唱部分
迷你课堂(Mini-Lesson):独唱的练习(三分钟)
课堂练习:复习WE ARE ONE的独唱部分,进行独唱练习(二十分钟)
分 享:请学生尝试独唱(两分钟)
总 结:老师集中回顾教学内容
预期的效果:学生会获得合唱中的独唱部分的知识,自信地掌握WE ARE ONE独唱部分的音符和节奏。
教学评价:视觉(合唱的手势、身体姿势、音乐标记),听觉(通过音符位置来听音乐),自我评价。
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
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学生(即非英语国家刚来美国的学生):跟同伴相互学习交流;用手势、肢体等可见的方法;身体一系列的反应;示范代表;音乐的强化;音乐的变化。
对于特殊教育或者受政府资助的学生群体:跟同伴相互学习交流;用手势、肢体等可见的方法;身体一系列的反应;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示范;音乐的强化。
对于行为障碍的学生的教学策略:跟同伴相互学习交流;独自学习;进行奖励(给予独唱的机会);和家庭共同制定行为计划。
由此可见,看似很随意的课,但每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背后的意义都符合《纽约市音乐教学蓝图》,日常教学也有着类似我国教案式的清晰思路。
由于没有材,我很想研究他们以什么标准来选择教学材料,于是我在课堂里边听课边不由自主地用《纽约市音乐教学蓝图》里面的相关条文来审视这些学生人手一张的歌单,发现萨拉的取材体现了《纽约市音乐教学蓝图》中多元文化、经典性、趣味性和通用性等要求。多元性体现在大量选用世界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有美国黑人灵歌、墨西哥民歌等。例如,Lo Yissa Goy是一首希伯来民歌,老师就用希伯来语教唱这首歌以体现这种多元价值意义的存在。有些作品弘扬美国精神、张扬个性、倡导自由精神,但同时非常强调个性中的共性、团体与合作。例如,2011年“印第安纳州的旋律制造者”成立75周年的会歌《我们是一体》(WE ARE ONE)中的歌词:我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脸,但我们的心一起跳动。所选用的曲目歌词很简单,几乎是两句或者四句在不断重复。学生没有背歌词的压力,并且旋律、和声极其优美,学生们每一次都唱得非常自我陶醉。
(二)管乐课
库瓦斯(Cuevas)是一位严谨而活泼的管乐老师,大学的专业是长笛,但管乐团里所有乐器她都会演奏,这样才能胜任管乐队的基本教学。除此以外,她还能对每一样乐器进行简单修理,而这些本领是在纽约的中学里担任乐队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管乐课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初级通常由六年级的新生和高年级没有器乐基础的学生组成,中级班通常是由学习了一年以上的学生组成,高级班则是由学习了两至三年的学生组成。每一个班级人数通常为二十几人,十人左右的木管组(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巴松)、七至八人的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五至六人的打击乐组(木琴、钢片琴、打鼓、定音鼓,架子鼓),三至四把电吉他。
库瓦斯习惯把每一节课的教案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给学生看,其教学流程基本按照教案来进行,以下是2013年10月29日中级乐队班教案。
目 标:当我们演奏STAR WARS(即电影《星球大战》的主题曲)中的第5至13小节、第13至21小节时,如何展示技巧和音乐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做一做,复习上一次乐器小测试的细则,你可以自行练习这个小测验五分钟。(就是要学生就上一次要测试的作品片段做一个大约五分钟的练习,老师辅导,有时候是大家一起看着她的指挥进行练习或者复习)。热身,B调的听力训练。(从教室里我看到好几本封面标明“warm ups”的教材,里面是各条小练习曲)
迷你课堂:复习上一次乐器小测试并且阐述STAR WARS中的第三至四小节主要旋律的区别。
排 练:STAR WARS的主旋律;低声部铜管练习将要测试的第13至21小节,其他声部练习将要测试的第5至13小节的测试。(这节课要解决的新的教学内容)
家庭作业:STAR WARS中的第27至31小节,JUPITER中的第1至25小节中的练习。
打击乐器的同学作业:想一想你会怎么演奏音乐会上的每一首作品。
在教授时,库瓦斯通常是用长笛带领教学。在初级班,她需要不厌其烦地示范吹一个音,学生跟着吹一音,由于乐器不同,她需要下台走到位置前一组一组地教,不停地轮换乐器进行示范和讲解,教完萨克斯、长笛等木管组,再教长号、小号等铜管组,其他组别的学生自行在原位练习自己的声部。节奏练习更多是借助节拍器来帮忙,通常是乐队的整体合奏练习,有问题就停下来纠错,在演奏基本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处理。一个学期下来,每一个班都可以完成四至五首作品的集体演奏任务。
和合唱课程一样,库瓦斯一周有三个课时的课后辅导班,她把周一和周二安排为个别辅导课,选课的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可以任意出入管乐教室接受她的个人辅导,周三是特意给那些对爵士乐感兴趣学生开设的爵士乐课,成员基本都是各个班的骨干分子。
三、教学评价过程性
评价和音乐会
课堂调研一段时间后,我切实体会到国内所说的美国教学评价的灵活性、过程性和成长性。J.H.S157学校的音乐学习评价伴随平时的课堂教学而展开。首先,各个班级人数少,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学习一个新的作品后,老师随堂会有一些小测试,它的进行也是很灵活机动的,可能需要学生在班上演奏几个小节,也可能是口头评价作品。第三,非常重视学生的自评。老师会给每位学生发一个表格,表格中有姓名、班级以及家长的签名档,要求学生在列出的四个档次中划上自己属于哪一档。第一档是“完美”,所有的音符和节奏准确无误,演奏流利,富有音乐性,表演符合作品风格,富有表现力;第二档是“好”,大多数音符、节奏准确,能尽力做到与作品风格的吻合,表演准确但表现性有待提高;第三档是“需要继续努力”,音符节奏不准确,不流利,表演不符合音乐的风格,缺乏表现性;第四档是“关注我,帮助我”,大多数音符和节奏出错,不能表达作品风格,演奏低于一般标准。表格第二项是学生自我反思,要求学生填写以下问题:1.你的演奏和你所想的一样好吗?2. 你认为你的演奏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水平?3.下一步你要如何做才能和这一次有所不同?4.你需要什么帮助使你的水平提升?这些全部填好且必须家长签字后统一交给老师。处于第四档的同学,老师就会找时间给他们开小灶进行课外辅导。第四,在平时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例如,倾听别人演奏时用竖起的大拇指表示很好,用横向的大拇指表示符合基本标准,用大拇指朝下表示差,并要学生们回答理由。在所有的课堂包括音乐课中,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记笔记,笔记本连同上述评价材料都要学生自己存放在书包里文件夹(folder)中,等一个学期下来后就构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档案袋评价”了。
在我听课期间,适逢学校举办歌曲写作比赛,声乐老师给每位学生分发一份比赛规定,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创作一首主题为“克服困难”的歌曲,与同伴分享你的才华,入围的作品将会在2014年5月份举行的春季音乐会上演出,可以一个人写歌也可以两个人合作,利用回家的时间或者在课后辅导班上创作,老师在周三的第五节课、每一天的第六节课或者课后辅导班上接受学生的征询和辅导。
比赛由音乐教师小组来听学生的演唱,但他们看不见学生本人,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老师不会参加。此外老师会在学生写歌的时候,指导学生考虑以下问题:
这首歌吸引人吗?它的结构很好吗?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首歌?合唱要怎样处理才能把这首歌唱得更好?歌曲是否加入独唱的部分?声音是否和谐?是否整首歌都需要齐唱?歌曲是否有趣?是否需要重复?本组的学习同伴能否很容易地学好这首歌并精彩地现出来?会不会喜欢这首歌并在此间找到乐趣?这些歌词能不能正确表现战胜困难的主题?
这次活动的评分有四个等级: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每个等级从主题、音乐创造力、歌唱能力、情感的深度四个层面来评价,以音乐创造力这一项为例。
优等:整首音乐作品的和声、音符、旋律和音调运用得很精彩,不是一味地重复,会让听众感觉到很愉悦。歌曲听起来很真实并独一无二。
良好:部分和声、音符、旋律和音调运用得很精彩,不是一味地重复,会让听众感觉到很愉悦。歌曲听起来很真实并独一无二。
及格:和声、音符、旋律、音调的运用比前两个级别弱一些,有些地方重复,感觉听起来不太吸引人,甚至是熟悉的流行歌曲。
不及格:和声、音符、旋律和音调的运用稍差,重复很多,形式老套,听起来跟很多歌曲相似。
无论是合唱课还是管乐课,按照纽约学校不成文的惯例,在每学期结束时要开音乐会来展示一个学期下来每个班级学到的五至六首合唱曲和四至五首管乐曲,按我个人的理解,这实际上是校本课程中最真实的教学评价。尽管纽约市教育局对每一所公立学校的艺术教育有量化的、可操作和执行力很强的教学评价制度,但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似乎更关心的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学生个体的参与,对于这些一年至少两次的音乐会,学校高度重视,而家长更是把它当成一件比去林肯中心或卡耐基音乐厅看音乐会更期待和重视的事情。学校对学生是否化妆,是否统一服装没有硬性规定,家长毋需为孩子租借服装,以孩子的表演为基准。因此,无论是家长、学生和老师都是轻松愉悦地在完成整个过程。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素质教育
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特别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一、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首要途径,操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教师用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俗语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道出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亲自见到(如,演示实验的现象、结果),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中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已经知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会转变为碳酸钠)要求学生不用任何仪器、药品鉴别实验室中长期存放的两瓶试剂,一是盐酸溶液,一是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发现其中一组只有少数学生能回答,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做,找不到突破口。其实很简单,通国观察就可以鉴别了: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有白色固体。也就是说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不能应用,只有教师提示,才知如此简单。而另外一组学生看到两个试剂瓶,立即能做出正确判断。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实验太重要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如仅拿出试剂瓶),也能让学生有如此大的差别。因此,教学中还是应该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空洞的说实验现象强多了。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化学概念。了解化学原理,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观察的方法,可以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现象,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二、化学实验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中观察到的只是感性认识,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由现象到本质需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从物理学科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教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教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对一些实验的改进,更能开拓学生的智力。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专家认为,我国的中学生与发达国家同年级的中学生比较,理论知识比较强,但动手能力不如他们。这在我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另外,实验习题课也是通过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实验习题课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验习题课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实验操作能力的检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习题课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措施。
总之,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安排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仪器,还要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牢固的确立化学实验教学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经历“撕画”、“吹压画”的动手操作过程,自主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异同点。
2.能够识别生活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并能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3.经历操作、观察、归纳、对比、分类、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撕画”活动引入,激发探究欲望
师演示:将一张白纸对折,用手撕出半个蝴蝶,打开,成一个。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用准备好的白纸开始撕画)
师:谁来展示一下,并给你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师叫了十几个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将他们的作品粘在黑板上。)
师:观察我们的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对称)
师:为什么它们都是对称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有部分学生在下面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很好。我们把具有这些特征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你能否根据刚才的回答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大致意思对都加以肯定)
师: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问题:判断下面的图形(图l所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么判断的?若是,请在图1中画出对称轴
生1:我认为①②④⑥⑦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第5个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2:我是看出来的,紫荆花的每个花瓣都是一样。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师:反对的请举手,能不能说说你反对的理由?(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
生3:我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将第5幅图对折。发现对称轴两边不能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只有一个学生举手)
生4:他的看法我大部分同意,但是他说对折以后,对称轴两边不能重合,我认为这个时候这条折线不能称为对称轴,应该称一条直线。因为只有当这个图形已经是轴对称图形了,才能称为对称轴。
师:他回答的好不好?(大部分学生自动为他鼓掌)这也提醒我们在说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严密性。再看看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要画成一条直线。
二、“吹压画”活动,化解本课难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撕画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画方法,你们想不想学?
(投影仪上演示:将一滴墨汁滴在投影纸上,用嘴吹开,沿墨迹旁一直线折叠,再打开,出现了一棵松树的样子。有学生发出惊叹,有学生在叫“松树、松树”)
师:这叫“吹压画”,你们想试试吗?
(生动手制作“吹压画”,师巡视。有的对轴称两边是连在一起的,有的是分开的。)
师:谁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一定要起个好听的名字啊!
(师叫一部分学生自己把作品贴在黑板上,把作品的名字写在作品下面。师标上序号)
师:想一想,如果让你们给这些作品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与同伴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气氛热烈,分的有道理都加以肯定。)
师:从数学的角度来分,第二种分类方法更合适。(师把同类的放在一起)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们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可以重叠在一起。
生2:分开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一个图形沿直线对折,而这些是两个图形沿直线对折。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同意)其实,像这样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我们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仍叫对称轴。通过刚才这个过程,你能说说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异同点吗?与同伴交流。
(生交流后得出异同点)
三、尝试运用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师:非常好。我们把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统称为轴对称现象。(板课题)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的轴对称现象。观看影片,你能找出几处轴对称现象。
(多媒体播放:《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生回答)
师:除了影片中出现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生:甲虫,蚊子,蟑螂,苍蝇(有学生笑)
师:很好,看来你对昆虫很感兴趣。努力,说不定将来成个生物学家呢!还有吗?
(其他学生回答)
师: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轴对称现象。
四、课堂归纳小结,学生自主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本周学校将利用橱窗办一次画展,要求以“轴对称图形”为绘画基础,创作一些作品,主题不限。绘画方式不限。希望学生踊跃参加。
教学评析:
1.本节课以“实验一探究一发现一运用”的模式展开,运用多媒体及其教具、学具,引导学生通过“看一做一想一做”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熟练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获得终身发展的学习动力。
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从数学上来说,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与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本节课设计了一些观察活动,每个观察活动的思维要求不一样,步步深入,不断抽象概括,不断接近概念的本质,使概念的内含与外延得到充分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