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投资资金的分类管理
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的使用需要根据其建设性质应用到指定的工程建设中,而且建设资金的来源均不相同,那么对资金使用的条件要求也不同。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的财政资金使用,拨付施工单位的每一项资金都应该按照来源的不同,给专项资金建立一个分类管理的程序,并给审计部门提供有效的监管方式。如金融机构贷款的资金项目,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该金融机构会对建设单位进行监管,监管内容包括资金的提取和支出情况。因此专项资金的分类管理程序应要求建设单位收到每一项资金都按照其来源进行分类、登记,从而提高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和项目结束后,方便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金融机构的审计部门开展资金使用监督工作[2]。
2.保证专项资金应用指定的建设上
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使用的资金不管是政府的财政资金、金融机构贷款还是建设单位独自筹备的资金都要求应用在指定的工程建设中去,其中对政府财政资金的应用特别需要引起注意,每级政府财政资金在拨付时,都会说明资金使用在建设什么样的工程建筑、工程的哪个阶段,如由中央补助建设的公租房和廉租住房资金,主要用于工程项目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省级和市级的专项补贴资金及政府债券资金等,分别在哪人阶段投入。每级政府都要对各个项目投资的资金进行有效的规划、严格的财务绩效管理等,建设单位要承担起建设资金管理的责任,设立固定的账户对资金进行分类存储,并保证专项资金应用在指定的建设工程上,禁止任何政府、个人以单位名义对资金进行挪用或虚报,所谓的专项资金,指的不只是工程在投入建设的过程的资金,还包括资金项目的投资和使用,资金应该被应用到指定的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同时还要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因此财务部门的资金核算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3]。
二、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1)不同资金来源的分类管理为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在使用方面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需要随时了解不同来源的资金投入的工程建设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具体的投资和结余都进行统计和规划,当管理上由于监管不当,出现所有资金都汇入同一个银行账户,应区分资金的来源,及时按建设性质划转至专用账户,达到有效管理专项资金的目的,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首先应包括资金的核算、资金收入与支出和项目的投资成本等内容,而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比较特殊的建设项目,为其建立财务管理体系,除具备以上三个内容之外,还要对资金的来源设立不同的资金管理项目,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按建设项目分类、再根据分类设置账户,如政府的财政资金——xx银行账户、金融机构贷款的资金——xx银行账户、建设单位独自筹备的资金——xx银行账户,设立不同的账户后,还要根据资金的使用方向进行详细的记录。(2)记录资金投入与支出的详细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具有多种类型,包含着各种不同性质的房屋建设要求,主要的工程项目类型有廉租住房、公租房还有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等,对于不同的项目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来源也不同,为了方便建设单位能对来往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在设立不同资金来源管理项目及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加上资金投入与支出的详细项目的记录,能为项目建设资金的核算带来极大的便利[4]。详细项目的记录可以利用财务软件来完成,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项目、收入与支出项目和成本项目归为成本的综合核算,同时把建设工程作为主要的核算项目,不同性质的房屋作为项目记录。
三、加大资金预算的管理力度
加大资金预算的管理力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保证建设单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筹备到足够的资金;②为帮助工程建设控制成本。同时还要对工程建设过程可能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风险进行防御,如果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资金的使用就要严格按照资金支出的步骤要求进行,经过财务管理部门的审批、检验等正规程序,并将资金总数和办理手续过程出具证明,以利于工程正式完成之后由建设单位向财政部门支取增加的款项,避免因资金流动的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财务管理出现窘境,增大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财务投资成本,进而增加工程建设过程出现的财务风险可能性。
四、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和扩大初步设计阶段,是影响工程投资相当重要阶段,项目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对项目投资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筑规模、内容,建筑水平的确定以及设备的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的高低。要正确合理地制定投资决算,就要在投资阶段认真做好下面工作:
1.市场研究,包括项目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这是项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要解决项目的“必要性”。
2.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的研究,这是决策的技术基础,它要解决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
3.军事效益研究,在工程建设项目军事效益方面,主要对军事保障能力、生活保障能力和安全防护效能研究,使之为部队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留足发展空间,提供快捷方便,安全可靠的保证,从而提高军事效益。
4.经济效益研究,对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主要解决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问题,从而选择更加合理、可持续性更强的项目方案,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价值。
二、做好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1.合理的设计方案不仅仅会影响到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效益,还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建成使用后的运行成本和维修成本。因此,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好了,也就等于为整个项目投资的控制开了个好头,反之,合理控制建设项目的投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做好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是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采用设计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建设方案,这样做可以在多家公司,多个方案的基础上选择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将投资控制在建设方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
2.设计中加强技术经济分析。设计过程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因此,在总平面图设计、建筑空间和平面设计、建筑结构和建材的选择、工艺技术方案以及设备的造型与设计等主要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案的比选,从而实现设计产品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经济合理,进而达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采用限额设计,限额设计主要以建设方的需求为前提,结合技术与经济指标,在事先既定的投资范围内进行设计,拿出符合建设方要求的图纸来。建设方根据本单位实际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设计单位则按照项目投资力度,结合建设方的需求拿出相应的方案,这样做既避免了因盲目设计导致的反复修改,也可节省时间、节省设计费用。
4.严格控制设计质量,建设方队设计单位提供的图纸不仅要及时组织本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查,还要委托专业的审图公司进行审查,以减少施工实施过程中的图纸变更,防止因变更过多导致在经费结算阶段出现甲乙双方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为日后的决算审核打下良好基础。
5.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基础上,适当推广标准化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提高设计速度,节省设计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
三、做好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主要是依据概算确定工程价格。通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控制和有效管理、控制工程投资,并通过竣工结算对工程的投资总额进行合理确定。做好该阶段投资控制应做好以下几点:
1.应制定完整细致的投资控制网络,将每一分解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人,并对其可能发生的投资超控现象,事先予以制定对策,监督实施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做到能动控制。
2.在实施工程中,要严格控制签证,对涉及到成本增加的变更,要会同建设方予以确认后方可变更。要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现象的发生,要制定一定的成本控制奖惩措施。对每一签证的发生,都应对其发生的原因,是否必须发生,是否能增加投资,有无索赔内容,都应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和详细的记录。对不合理的成本增加,应分清责任,追究责任。使每一笔的成本增加都有一个来源去处。从制度上确保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
四、做好工程决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1.1我国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简析乡土文化即农村区域文化,依附于农业、农民、农村,具有典型的“三农”特色。乡土文化和农业一样,具有弱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的演变,如不注重保护与传承,该种文化可能会逐渐消亡。因为在城镇化进程中,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人们过分注重物质追求和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性,由此而产生的技术泛滥、文化同化和城镇建设同质化问题,无疑使原本朴素、宁静和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乡土文化传承断裂、被逐渐解构甚至泯灭的风险[4]。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近年来,我国乡土文化发展较快,由表1可知,群众文化机构个数及从业人员数从1990年的9087个、70319人增加到2012年的43876个和156228人,分别增长了3.8倍和1.2倍。自1996年以来,群众文化机构个数和从业人员数趋于稳定,波动幅度较小,2006年后,从业人员数开始新一轮的增长,更多的人参与到乡土文化发展与传承工作中去。另外,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或载体,举办文化展览、开展文艺演出等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佳工具,2012年全国共开展各项活动80万余场,约为1990年的6倍,此举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达到推广普及的效果。当然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有序的工作,打造和培养一只稳定的传承队伍,保证传承者和受传承者的持续性是维持文化长久不衰的重要途径[5],2012年全国共开展38.7万次乡土文化培训,不断充实、壮大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作为公益性事业,群众文化机构收入来源有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我国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财政拨款逐年增加,22年来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2012年国家财政拨款高达13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0.1%。总体来看,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资金供给能够维持其正常活动运转,除1999年(-66439万元)、2000年(-1541万元)、2001年(-679万元)、2007年(-27421万元)和2012年(-14202万元)存在当期财政赤字外,其余年份收入均大于支出。而赤字年份仅是当期收入小于支出,以往年份的结余累积足以弥补当期收支亏损。
1.2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简析近年我国城镇化发展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3年的53.7%,年均每年增加1%左右。简新华(2010)认为这种较快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今后将会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继续推进,并在2020年达到60%左右。按城镇化率同比增加值的大小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78年~1995年),这一时期除1979年(1.1%)和1984年(1.4%)外,城镇化率同比增长均低于一个百分点,属于初始发展阶段;第2阶段(1996年~2005年),前8年内,城镇化率增长值保持在1.5%和1.4%之间,较为稳定,2004年和2005年则有所放缓,分别为1.3%和1.2%,但总体处于较高的增长阶段;第3阶段(2006年~至今),城镇化率增长处于波动较大的状态,2010年同比增加3.1%,创历年最高。我国城镇化的较快发展是由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共同推进的。人口城镇化是显性的动力,土地城镇化则起辅作用。土地城镇化推动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间接性地体现在城镇化率波动中。陈凤桂(2010)通过对城镇化率的分解,分析得出在2002年以后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大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并在2007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7],这种超前的土地城镇化并不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有悖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宗旨。但随着我国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要求的提升,内涵、高效、绿色的城镇化必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
2关于土地城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归结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而土地是客体,同时土地与人又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之前,以往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以土地城镇化为主,即以城市扩张、农民进城为主要特征,强调的是量,追求是的高城镇化率.属于粗放型城镇化发展。在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村庄被整体规划、农户集体迁居新住所,有些地方出现“千城一面”、“规划混乱”、“好大喜功”、“伪造古董”等四大怪现状[8],即所谓的“统一规划”局面。不同地区、民族通过城镇化最终走向了大一统,却失去了象征区域特点的精神文脉。土地城镇化的推进不应是简单地造城运动,城镇化不仅要有具体形态,还要有文化内涵。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民族风情等打造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的特色城镇品牌。尤其是古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要在充分保留乡土文化载体的基础上进行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嵌入旅游、商业化的思想。但商业化的深度要吻合地区文化的真实性,避免过度地商业化而导致乡土文化传承走向相反的方向。总之,土地城镇化要秉承“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原则,有保留的推进村庄整治,用科学的文化观指引新型城镇化建设。
3关于人口城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思考
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人的城镇化,而不仅仅是土地城镇化。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由农村走向城市。2013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955和8896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9.7%和12.4%,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不断推进。在2030年之前,我国城镇化率将要达到70%,再次增加2亿农村人口的转移,实现更多的农民市民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存在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被市民化的人口是否真正融入到市民群体中,市民化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存在“伪城市化”等问题都值得商榷。人的城市化本质就是文化重构,长期形成的价值观、财富观、职业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往往使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更大的阻力与障碍[2],尤其是少数民族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受本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可能会面临本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一方面这种冲突会带来生活上的不适与心理上的落差,阻碍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引发民族或城乡冲突。这会使城镇化的质量大打折扣。即使乡土文化能够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脱离农村土壤的乡土文化仍然面临着被主流文化同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消失等危机。因此,在乡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搭建两种文化融合的平台,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乡土文化特有的载体,使二者既有交叉又各具特色,避免彼重此轻。
4结论与讨论
1.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管理人员只将目光放在个别环节上,例如成本方面、工程进度方面等,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管理重心的偏移也使得管理人员在信息录入时,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不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1.2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人才不足
建筑企业要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不仅具备丰富的建筑企业管理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但是目前建筑企业中,信息化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有效地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提高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要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认识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将信息化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提高建筑企业领导以及管理人员的认识,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给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2.2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
由于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方法,管理信息化建设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无法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美结合,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得到有效地开展。所以要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协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基础,建筑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发展与建设,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措施,通过设置培训班、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和操作水平,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培养一批能力素质高,既了解建筑企业管理知识,也精通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4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各个部门及环节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并根据不同部门以及建筑的不同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发展建设。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电子版的公告栏等信息共享系统,为工作人员的使用提供便利,同时,加强文件资料、图纸等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各部门、环节信息、资料的有效衔接和整合,及时补充最新信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3结语
1.1信息采集
但凡和项目安排相关的信息,都需要准确无误的采集,完成信息的合理采集要达到完整全面的效果。因此,需要建设合理的规章、依据各项条例的需求,条例信息应让项目负责人管理,单位质量技术部门是信息处理指责部门。需要组成条例管理信息部门,让项目负责人管理和指挥,以及进行信息处理的全面解决,和专职人士相互配合。
1.2信息加工、整理
工程项目信息的处理、完善的标的是最初采集的信息,依据管理的原则和规划,采用相应的方式、工具、手法和技能针对其进行解析调整,然后得到可保存、可使用以及切实有效的信息档案。让建设方采集的信息用系统的方式完成筛选、归纳之后,整理成各类信息,交给项目负责部门,需要注意的是另外部门采集的信息,要注意收集信息的正确性,收集资料的完整性,收集方式的可行性等要素参考,完成核实、归纳与筛选,让即时信息保持最新。
1.3信息传输
依据建设项目管控工程的规定与项目内部协调构造、工作成效以及环节的拓展。连接各部门及员工之间,各个管理层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要保证信息的交流通道的流畅,一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远离即时更新的信息,就会减弱控制的根基、决定的依据和调整的基础,导致建设工程项目正常运转。
1.4信息储存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保存要筹建完整的数据中心,各种数据信息要用档案的方式汇总完成,汇总的手段一定要符合规定。能够依照工程来进行归纳,同样的工程可以通过数量、品质、规章、完成度进行归纳,对于解决完善后的信息档案,能采编成文档的就要采编成文档,能组装成册页的就要组装成书册,最后要按照规定的方式建档完善,帮助项目处理和管控等环节。
2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
工程流程信息量增加、渠道宽泛、保存分类、种类多样,从始至终都在不断更替改变中,面对多种实用环境,具备信息量大、体系性强和信息反馈弱、运输鼓掌等特色。工程信息始终出现在工程的运转期限中,由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等级、不同的信息所构建,工程信息在整体工程运作的流程中起着重要影响。怎样将信息准确、完善的递交给项目需求方手中,就要求对工程信息展开全面完整、即时、信息化的管控。
2.1信息系统管理
成立信息管控体系,用体系的理论和思路,从大范围、多角度、全方位上面了解和处理标的。信息管控要保证体系管控,原因是管控标的不仅是一个体系,而且是另外一个更大规模体系的一分子,也就是子体系。然后,基于体系是信息流通的渠道,是循序功效得到运转的重点和条件,实现管控信息资料和信息行为,就不能抛开循序通道的管控。最后,体系是对信息资料与信息行为开展信息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的信息管控的目的都要通过体系去解决。成立工程信息编目体系,和流程环节分析构件同样正式,让工程流程计划完整之后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完成本环节的更改、股价、地点时间、资源整理、品质管控等每个环节都按照WBS体系进行编目。
2.2信息的动态管理
工程项目处理信息管控是伴随信息的进度渐渐开展的,是改进的流程,同样也是一个交替运行的流程。工程项目信息一般都是变动的,工程流程中的信息和另外的应用信息也相同,都有信息的生存期限,因为工程在完成过程中都存在不能确定的要素,工程信息也都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例如设计效果图,某个工程项目有不同的设计语言和规划环节的效果图,效果图的更改和换新信息成为信息的交替管控的重点。成立信息反馈体系,即时了解实施过程中的差距,能够协调高效的管理和调整,假如实施过程中出现反馈不足,在造成大的负面影响时才查出,就会让工程承受损失。
2.3项目信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工程项目的构建从头到尾的流程当中,和项目息息相关的技艺、成本、管控、法规等各个要素的信息开始汇总,过程非常的复杂且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工作。信息管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信息源自整体项目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以及各种要素的加入甚至是项目管控的各类指责系统,是工程项目系统的完善和管控的基础,是协调因素之间彼此勾连的重要形式和工作环节之间的细节内容的通道。因为工程项目之前并没有联系,但是在过程中增加了很多要求和准则,并且增加了新的待处理信息。
2.4建设工程信息化
1.1工程造价的概念
工程造价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是指:在整体建设项目的实施进程中,建设项目预期资金的支出,是建设项目实际资金费用在固定资产的部分,也有一部分学者将工程造价看做是建设项目实施的整体过程中,形成固定、非固定、无形资产而产生的资金消耗总和。从概念的定义判断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知:工程造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对工程造价予以行业的重视和发展的关注。
1.2工程造价管理
通俗地讲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对建设项目各阶段和各环节进行造价方面的管理,就是对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进行集中、精细和科学控制,以此来降低建设项目的消耗和费用,使其达到建设项目设计的工程预算范围内。对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解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广度,要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企业适应竞争和市场的重要前提。要站在维护行业进步的出发点去审视工程造价管理的定义,要利用动态发展的理念去发掘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使其能够为建设项目各环节、各阶段提供有益地帮助和作用。
2、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实施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穿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每时每刻,对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各主要过程和环节有着重要的管理价值和经济效益。工程造价管理可以规范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合同修改,使工程项目相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得到维护;工程造价管理可以强化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技术的应用,使新技术和新工艺得以在建设项目中得到实际应用,在提高建设项目实施效率的同时,提升建设项目实施的质量;工程造价管理可以调整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各方面要素,使项目实施的环境得到优化,通过调整和完善来保障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确保建设工程各方面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取得。
3、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进行科学工程造价管理的要点
3.1优化建设项目的设计
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应该以优化设计为切入点,展开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工作,要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与施工和现场的实际,通过设计的优化和方案的调整做到建设项目成本的真正控制,以分析法、价值计算法等方法最大程度地实现建设项目成本的节约与控制。
3.2加强招投标管理
在有关招投标文件中,要规范、正确、完整地填写清单,不可遗漏或者发生书面错误。招标方在进行招标预算时,要按照招标文件重新复核工程量,重新确定工程量的清单数据,避免清单数据出现错误,才能让工程造价预算更加准确。评审中标单位时,要认真判定投标报价是否可靠,企业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对报价高低的原因及报价内容等都要全面、仔细地进行审查和分析,再对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审。
3.3加强合同变更管理
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变更合同主要包括合同内变更和合同外变更,合同内的变更是指对原来合同承包范围加以变更,但合同的实质性没有发生改变;合同外变更是对合同实质性重新修改,让合同产生新的法律效应。变更合同时,有关负责人员要重新认真审核合同文件,对工程变更条款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确认,然后再确定是否需要对合同进行变更。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变更合同时,工程师要向承包方提交变更建议书,承包方接到变更意见后,要明确所建议的内容是否符合变更合同的条件,若变更建议具备充分的理由,承包方再经过周密的考虑确定对合同进行变更,同时和合同另一方取得协商。变更合同时要综合各方面情况,仔细斟酌,考虑合同变更可能产生的后果。
3.4加强建设项目结算管理
在进行工程量结算时,工程量清单里的项目要根据报价的综合定价来确认,对于清单里没有牵涉到的项目要根据现行法规及预算定额进行结算。在工程竣工结算时,要尽量防止建设方或者施工方因为各种因素引发赔偿纠纷,若发生赔偿事件,要根据合同条款,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索赔纠纷进行正确、合理地解决。
4、结语
政府性的城市建设开展的投资项目最大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完成我国市政项目建设,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投资中仍然缺乏成功的经验,因此,政府会将具体的投资项目委托给相应的城市建设公司,对项目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管理,具体的资金都是通过各个地方政府下发到建设公司,作为项目正常运作与管理的资金。对于建设单位自身而言,政府性城市建设开展的投资项目与别的项目工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制定比较科学规范的财务核算方式,最终导致城市建设单位在实际的项目建设中,经常会出现成本费用以及核算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的稳定运行,因此,完善财务会计具体的核算工作对于城市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性城市建设所有投资项目基本的特性
(一)项目资金筹集具有的特殊性
政府性城市建设的所有投资项目具体的资金来源并不是所有企业内部的自有资金,也不是来源于外来的借款,而是通过政府进行拨款完成基本建设。如今,我国不断加强对城市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一些公共设施建设,涉及的投资项目都逐渐开始建设,同时,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可是拨付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资金的数额巨大。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财务部门提供的投资计划以及工程具体的进度向投资公司进行拨款,得到政府的资金以后,相应的投资公司,按照工程整体的进展将资金支付给各个建设单位。
(二)政府性建设所有项目会计核算工作具有的特殊性
大部分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们内心的文化需求,绝大多数公共设施的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建设,并且整个项目涉及的费用单据比较复杂,具体的核算工作量比较大,每个月都要整理完成上报到相关的监理单位,经过相关单位的审批以后,根据制定的合同内容以及整个工程的完成情况支付进度款。因此,在城市建设所有的项目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充分的结合基本的会计制度,最终制定出适应城市建设具体项目的方法。
三、政府性城市建设开展投资项目内部会计核算的主要方式
政府性城市建设具体的投资项目与其他的项目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所以,想要有效的提升这一项目的投资建设工作,需要将具体的建设工程按照相关的规定分为政府资金建设工程或者是非政府性资金建设工程。在非政府性资金建设的具体工程中,工程具体的资金核算工作需要利用专项的工程完成核算工作,同时结合企业内部会计的基本准则,不难发现,工程使用的材料资金以及结算资金等内容都属于各个承包商拥有的转向科目。具体的核算工作需要保证以下几点:
(一)加强政府资金拨入以及支付具体的核算工作
城市建设具体的投资公司需要政府进行专项拨款,并且专项拨款属于城市建设的政府补贴。结合制定的新会计准则,所有的政府补贴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资金存在一定关联的政府补贴,第二种,收益存在一定关联的政府补贴。这两种政府补贴属于不同的分类,具体会计核算使用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加强对专项成本进行的套计核算
在进行城市建设具体项目的所有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对工程具体的地点、结构以及工期进行准确的安排,这也是成本核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保证处于成本核算规定的主要对象以及制定的开支范围内,需要对工程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施工项目开展土地征用、安装或者是拆迁等各种额外费用的征收工作,并对使用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完成成本具体的资金核算工作。例如,在城市公园的具体建设中,需要开发商以及相应的承包商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确定所有需要核算的对象以及内容,并且,需要完全按照前期预算的内容完成各种资金的支出。但是对于城市建设的各种必须承担的间接费用的支出,需要对这一类的资金支出进行统一科学合理的核算。
(三)加强竣工专项具体的成本核算工作
想要有效的加强竣工专项具体的成本核算工作,需要在原有的所有资产中完成专项资产的合理设置,积极的完成各种竣工结算的工程项目,并按照计划的具体成本及时的进行成本的核算工作。另外,一些政府性城市建设具体的投资项目及时达到了正常运行的使用状态,却并没有完成具体的竣工阶段的所有工作。
四、结束语
关键词:工程项目 文化 落地化
作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心。项目文化有独立的内涵,是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辐射力的集合,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展示的平台,在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和激励项目管理人才成长上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项目管理文化,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控制,取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才能树立良好的项目形象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才能赢得业主,占领市场。加强项目文化建设,精心打造项目“产品文化”,使之成为一种独特品牌,是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1.推进工程项目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性
一是施工企业经营领域、施工区域的日趋扩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日趋缩短,职工队伍高速流动、高度分散,企业管理跨度不断延伸、难度不断增加。尽快转变管理理念,融入文化管理,已成为市场发展对我们建筑企业的迫切要求。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企业的文化品位成为市场认同的重要标准。许多项目因为安全、质量、环保等管理因素出现问题,究其根本,还是企业文化理念落后。建筑市场的竞争,是企业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竞争。三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先进企业相比,更多差距是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念等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因此,强化企业软件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势在必行。
2.项目文化建设的起步点是纳入项目策划
项目管理人员要有远见卓识,从项目上马之始就要注意精心培育项目文化,要把项目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项目前期策划,并自觉地将其注入施工生产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产生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一是要定位目标。要制定项目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对开展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编制原则、实施方案等做出明确规定;要坚持文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规划、同布置、同实施、同检查的原则,明确文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明确各方面的工作责任,强化绩效考核,以确保做到把源头、重过程、看实效。二是要严格标准。要按照企业文化建设标准,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在规范统一的基础上实行动态调整,做好企业文化的设计策划和具体操作工作;在贯彻落实三大识别系统过程中,切实找准工地现场实施与母体企业要求的结合点,确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保证文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协调运作、有效推进。三是要注重创新。要立足工程建设实际,加强不同单位工程、工点的个性文化建设,突出自身文化建设特点,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和内容,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品味,丰富文化内涵,全面促进项目文化建设工作。
3.项目文化建设的关键点是现场过程管理
项目现场文化建设是项目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归纳为现场宣传和文明施工两大部分。抓好现场宣传和文明施工对于促进项目综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做法上,一是要突出形象塑造,优化现场宣传环境。以项目部驻地和施工现场为重点,严格按照母体企业的VI手册规范要求,因地制宜设立“一站、二门、三栏、四牌”等各种宣传设施,即设立宣传站,设立驻地和洞口彩门,设立板报宣传栏、竞赛评比栏、厂务公开栏,设立工程简介牌、宣传标语牌、安全质量警示牌、工程进度显示牌,宣传企业的良好形象。二是要优化现场工作环境。现场办公场所考虑统一采用高标准的彩板房,主要的规章制度要统一打印装裱,悬挂上墙等等。三是倡导文明意识,优化现场卫生环境。把现场文明的创建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指标,随时随地向职工传达项目部在现场文明方面的管理要求和奖罚措施,不管是对自己企业的职工还是分包队伍的人员,要一视同仁,都要求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四是营造和谐氛围,优化现场人文环境。要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文明工地”等活动以扩大交流,增进友谊;要主动与项目所在地政府部门联系,自觉接受他们领导,以赢得支持,便于开展工作;要经常与新闻媒体沟通,欢迎单位及群众来访并主动向他们介绍工程和施工情况,以求公众了解项目,了解现场,进而了解和理解企业,通过借助外界力量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水利工程的建设基础设置的完善,操作设备的安全性成为首要目标,水利的建设代表着国家水利资源的储存量,对全国人民生活用水的保障。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离不开水,国家开展水利建设,城建单位对施工方要严格把关,确保施工方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保证水利建设预期正常完工。
1.1监督管理方针
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方有着执行的权力,应当正确使用职权进行监督管理。政府作为最高监督管理者有着最高的权力,要对城建单位和施工方进行监督管理,指出他们的问题及时改进。政府部门对自己的执行权要做到尽职尽责,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城建单位应当做到为施工方的监管,对施工方录用员工的监督,对现场施工人员操作的规范程度监管,督促施工人员按照标准化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损伤,严格控制在施工现场进行违规操作,施工方和城建部门有权力对违规操作的员工处罚或者解除劳务合同。各方应尽到自己的监管义务和监督管理责任,遇到问题不得推卸责任。监管部门组建不久,即投入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于时间仓促,监管机构出现内部分工不合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更有甚者监守自盗,对国家的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这些现象都使得监管的力度大大降低。
1.2合理分配任务
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城建单位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性质麻木,不了解工作本质所在,应在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前进行培训,为施工人员讲解工作内容与工作中遇到的事项,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避免造成人员伤亡,施工单位应当尽到督促施工人员的责任。政府要尽到监管工作,监管施工单位用人情况和施工方的建设,对施工方建设的质量进行缉查,并且与施工单位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进行监管。遇到问题应及时处理,不可耽误施工方施工。水利工程的建设应当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宣传水利建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优势,会给国家以及个人带来哪些好处。建设水利工程会给国家水利资源的利用和水利发电带来便民的服务,应当受到广大社会群众的认可,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水利工程将会带动国家水质改善利用和水利发电设施,为国家电网提供高输出的电力。
1.3投资严谨
按照我国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性质,勘察设计工作是项目前期决策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现场勘察设计形成模拟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预算出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成本,在国内重大工程项目中,盲目决策会造成投资方资金的浪费、效率损失无法估量。投资方应当按照市场建材和市场用人情况进行估算,施工完成时间也是投资方估算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方雇佣多余人员和超标购买建筑材料是水利建设主要损耗之首,减少损耗是投资方首要目标,做到有效地利用施工材料,避免铺张浪费,造成重要损失。不正当操作也会给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投资方应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标准化操作,避免出现员工伤亡事故的发生。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