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长鼓励孩子的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锻炼孩子,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办到的剑三事情。孩子在小的时候家长都会担心累到孩子,甚至是衣服都会帮孩子穿好,这样的话其实并不好。作为家长要锻炼孩子,让孩子做简单事情,如穿衣等,让孩子多尝试多学习,自然就会减少孩子的依赖。
2、给孩子制定生活目标,让孩子逐渐远离懒惰。很多孩子喜好吃好吃的,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但是却不想干活,作为父母可以将孩子喜欢的食物玩具等作为奖励,鼓励孩子在完成自己的事情后再给予食物或者是玩具,这样慢慢就消除了孩子懒惰的习惯。
3、家长鼓励孩子要多动手。很多的家长在听到孩子抱怨后就处于疼爱的心理,帮助孩子完成,但是殊不知这样恰恰是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或者用激将法让孩子多动手去做自己的事情,慢慢就会好起来。
(来源:文章屋网 )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关键词】家园沟通;留守儿童;教育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家长为了生计而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时间在半年以上,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儿童。我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目前就读于我们园的留守儿童较多,人数为56人,占全园儿童数量的30%。这些幼儿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有的父母离异或者去世、大多数是父母外出打工依靠爷爷奶奶或亲戚抚养留守。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与联系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一、科学合理,热爱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热爱和关怀,是幼儿教师教育好幼儿的根本,也是搞好与家长沟通的根本。老师要热爱每一个幼儿,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如果老师只爱一部分孩子,冷落另一部分孩子,那么被冷落孩子的家长就会和教师的关系疏远。家长是敏感的,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也愿意别人尤其是教师爱他们的孩子。可见,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孩子,是打开家长心灵的大门的钥匙。
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子,性格内向、吃饭挑食,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平时,我尽量多和她交往,并让其他孩子主动与她做好朋友,鼓励她勇敢的与小伙伴交流。渐渐甜甜与其他孩子的交往多了起来,随之也出现这样那样磕磕碰碰的问题,每次我都向其家长做出详细的解释,让家长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慢慢的家长也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偏激。
这个事例说明了与家长的沟通要及时,更要有耐心。
二、提供机会,家园交流
甜甜奶奶以前是我园有名的“我不管”,借用她的话就是――我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我家交学费了教育是老师的事。我们幼儿园经常开家长会,最近几次甜甜奶奶每次都来得及时,听得认真,用她的话说“再忙,家长会我一定要来的,夜里孩子睡了我照样可以干活”。有时针对不少像甜甜这种留守儿童存在挑食、偏食等问题,我通过家长会告诉家长:孩子的口味是受环境的影响形成的,再加上学龄前儿童的“受暗示性”强,所以大人在饮食上的习惯和言行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如果大人挑剔食物或在孩子面前讲这不好吃那没滋味,孩子也会先入为主,不爱吃这些食物了。孩子挑食,家长百依百顺,这样就助长了孩子偏食的毛病。应该让孩子吃得杂一些:以米、面、谷类为主食,以鱼、肉、蛋、奶、蔬菜、水果等为辅食。我还和家长们谈谈孩子在园吃饭、喝水、吃点心等等一些情况,孩子们自己吃完一定量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去取饭,吃完饭自己收拾碗筷放入桶内等等。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倾听、解释、陈述的技巧。教师越表现出乐于倾听,家长就越愿意与你交流。
三、换位思考,相互体谅
人世间需要理解,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融洽与信任。记得刚开始工作时,新生入园的第一天,小二班门口围拢了好几个家长,互相交谈着。门里隐隐传出了孩子的哭声,家长们便心急地趴在门缝处或隔着窗子往里望。这时,阳阳奶奶看着班里那几个抽泣的小孩儿,心理很不是滋味,推开了小二班的门抱着阳阳走了进来。带班的老师忙跟了出来。阳阳奶奶想把抱着的阳阳放到椅子上,可阳阳就是抓着奶奶的衣服不撒手,还哇哇大哭起来,另外几个小孩儿也跟着放声大哭起来。老师一看这情景,马上从阳阳奶奶手里抱起阳阳往里走去。阳阳奶奶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感觉孩子像被别人抢走了一样。因此,阳阳奶奶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很差。
我们知道,小班幼儿入园困难,很大程度与家长放不开手有关。越是难舍难分越会增加幼儿的分离焦虑。老师的做法其实是在帮助家长,但是家长却不明白教师的用心良苦。因此,在接小班的时候,我总是事先与家长沟通好,告诉他们要如何做,才能让他们的孩子能够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和家长都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使幼儿的教育工作做得更顺畅、更有效。
四、加强联系,携手前进
俗话说:“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家长有的水平很高,我们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虚心向家求意见,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据我了解,像甜甜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都经常打电话,这是他们主要的联系方式。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与父母在电话里“汇报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情感上有了归依感、安全感。现在甜甜爸妈定期的与我电话联系而且开通了家校通。上次我们班有个亲子合作“毛线画”比赛,甜甜妈妈从网上找了个图样发给我,请我把它打印出来,让奶孙俩照样子做了一副“精美”的“小花鸭的一家”毛线图。我把作品在全班展示,甜甜很高兴,也变得有自信了。
总之,跟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沟通、交流、合作中,家园共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潜能,我们身边的这一群留守儿童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到底选择哪一种?
这么小的孩子,到底应该要“特长”还是要“全面”?或者是“多多益善”?
……
虽然对此类问题探讨过不少,但还是不断有家长给我们发来疑问,而且语气中流露着同样的急切。其实,孩子的所谓“特长”如果作为家长急功近利心理的载体,是一种危险;作为随波逐流的突发奇想,是一种莽撞;作为“交给老师,就一了百了”的“省事”,则是一种自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研究生王岫就给我们展示了这个道理,并且给出了作为一项长期工程,父母从前至后可参考的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
――编者
良好的特长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品质,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又可以成为人全面发展的动力系统,促使健康个性的形成。可以说,每个孩子都生来就是某方面的天才,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关键是看他是否遇到了充足的条件,是否得到了合适的挖掘。
智慧妈咪探 “天资”
一、 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1 “适时”
孩子在2~3岁时往往看不出明显的兴趣定向和特长,此时不宜进行专门化的定向训练。但他们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恰恰给了家长鼓励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和感知的大好时机。您可以通过让孩子看、听、闻等,全面调动他的各种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丰富他的感性经验。
关键词2 “察言”
孩子4~5岁时,开始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从这时起,您就可以注意多倾听孩子们之间的议论来了解孩子的兴趣。如,“我喜欢给洋娃娃做衣服”,“我和爷爷下棋,爷爷总输”,“我喜欢李老师的电子琴,我也想弹好听的歌曲”。另外,此时的孩子问题也特别多,您要多关注他经常问哪些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3 “观行”
您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对某件事的投入。如,孩子非常喜欢讲故事;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看到别人下棋,他可以神情专注地在一旁观看;孩子总喜欢拆东西……总之,孩子表现出的一切行为都预示着他的兴趣所在。
二、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认识他人的新模式。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内省的”等,而不同的智力类型有不同的成才方式。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为我们设计了测测孩子天赋的测验。您不妨作个参照,看看自己的孩子哪种智力占优势?
1、善于记忆诗歌和富有情趣的电视台词;
2、很少迷路,尤其是女孩;
3、能注意到别人情绪的各种变化;
4、经常问像“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类的话;
5、动作协调优雅;
6、能很好地按调子唱歌;
7、经常问“雷鸣闪电”等宇宙间的问题;
8、你改用了讲述故事时常用的一个词时,他会纠正你;
9、很快学会系鞋带、穿袜、骑车;
10、喜欢扮演角色、编故事,且做得很像样;11、乘车时会说:“去年冬天奶奶带我来过这地方”;
12、爱听不同的乐器演奏,并能讲出乐器的名称;
13、擅长画地图、绘物体;
14、喜欢模仿各种表情和各种体育动作;
15、按规格、颜色收藏玩具;
16、善于表达做某事的感受;
17、很会讲故事;
18、喜欢评论各种声音;
19、与陌生人见面时会说出:“他使我想起小明的爸爸的样子”之类的话;
20、能准确说出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言语智能:1、8、17
音乐智能:6、12、18
逻辑数学智能:4、7、15
空间想象智能:2、11、13
身体运动智能:5、9、14
内省智能:10、16、20
了解他人智能:3、10、19
总之,在进行特长教育前,您首先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孩子有个全面的把握。
聪明妈咪好心态
一、尊重兴趣,发挥自主性
孩子只有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和需要,才会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您在对孩子进行特长培养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更多地从他的志向和内在潜智出发。千万不要强迫他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
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兴趣,您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功利心理。学特长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对外语、艺术感兴趣。所以,当您的孩子表现出对摆弄钟表、拆卸汽车、饲养动物等感兴趣时,千万不要横加指责,认为孩子没出息。孩子最怕听到“弄这个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或者是“你以后应该成为音乐家,而不是修理匠!”因为在这种指责中,你很可能无意中“枪毙”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而只不过多了一个庸俗的艺术家。其实,只要孩子自己觉得幸福,那么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人生,您都要支持他。
提示:幼儿生性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您要做好观察,最好提供多样的刺激如环境的、视觉的等,看这种兴趣是否持久,然后再考虑安排学习。这样,既可做到尊重孩子,又可使您的投资更合理。
二、保持良好心态,调整期望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期望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最近发展区理论”也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家长的期望应在孩子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上。所以,您在进行培养时,不要过分强调出人头地,太看重所谓的输赢。别用孩子认识多少单词来评判他的语言能力,别用音乐考级来衡量他的艺术潜能。降低您期望值的最好办法是制定阶段性的培养目标,每个目标的制定都要以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实现为标准,然后循序渐进。这不仅可以使孩子体味到成功的,还能增强他的自信、耐心和毅力,以准备挑战下一个难关。
在培养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因为教育孩子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投入许多的心血。今天的投入可能在孩子今后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所体现。所以,您应学会等待,更应始终对孩子充满信心。
提示:勿盲目攀比。横向比较会使您产生盲目的焦虑或过高的期望,不能以正常心态看待自己孩子的发展。另外,面对蜂拥而来的特长教育热潮,您要有主见,不要盲目从众。
成功妈咪贵在坚持
一、开商,注重全面发展
孩子学习特长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甚至忍耐。现代研究表明,情商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成功与否。所以,您在重视开发智商的同时,也要注重情商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房间,按时学习,自己照顾自己等。如果他在这些实际活动中不断地经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但是从中提高了他的自我控制、独立自主等能力,那么,这将是你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提示:多项特长≠全面发展。特长教育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特长教育势必会挤占孩子休息和玩的时间。
二、创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06-01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流行享乐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三:唯我独尊 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一切为了孩子;后进生;个体差异
一、师长鼓励给关爱
很多后进生,因各方面落后于普通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自信,甚至自卑,不乐意参加班级活动,不喜欢与同学相处。而这样的孩子,却恰恰是更渴望被关注、被爱的孩子。爱学生,才能认识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尊敬你、服从你。后进生的内心情感十分细腻,他们往往能敏锐地捕捉到老师的爱的信息,主动与之碰撞。你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的举动,甚至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像雨露阳光注入学生的心田,从而激起他们向上的渴望。班上有个女生,个子高高的,身材胖胖的,因为在同龄人中略显“高壮”,使其他孩子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她。而这个“微胖”女孩细腻敏感的心思,使她也“主动”地远离了同学。久而久之,她的学习也落后了。作业中的字糊涂而混乱!更不用讲质量了。而正因为如此,她显得更渴望被关心与鼓舞。所以,我得把她“救”出来。上课了,我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抛给她回答,然后趁机表扬她;课后,我会时不时地走到她身边,话话家常,表现我对她的喜欢。偶尔有进步了,我会毫不吝啬地赞赏她:哇,小佳颖的字越写越工整了;小佳颖课文读得真动听……慢慢地,小女孩感受到我对她的喜欢,她也以努力地学习来报答我。你看,下课时,大家都去玩了,她却拿着课本有声有色地读着课文。我知道,她开始向学了。只是,光有一颗向学的心还不足以提高她的学习成绩,怎么办呢?
二、课外辅导为转化
后进生的学习基础会比较差,需要老师多下功夫才能帮忙补缺补漏。平常,布置作业时,我会有针对性地给小佳颖布置一些较基础的,量少一点的作业。而在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在中午一点二十分的时候准时出现在教室里。辅导小佳颖做作业,指导她写字,听她朗读课文,给她听写生字,和她一起看课外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小佳颖的学习成绩渐渐地有了进步。
三、生生互助进步快
在我的行为的引导下,班上的学生对小佳颖的态度也有了转变。游戏时,个别学生会来邀请她;放学时,有些孩子会与她结伴而行。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劳动时认真负责的小佳颖担任班上的劳动委员,给她委以重任,为她创造参与组织管理和实践的机会,让她积极活动起来,提高她的自主管理能力,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集体,不但增强她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激发她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较好地推动她的发展,增强其自信心、上进心,促使她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让她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发光、发热。再者,我召开了班委会,讨论如何更好地帮助小佳颖。会上产生了“多帮一”的扶助策略。多个优秀的孩子负责帮助小佳颖的学习。课后与她一起做作业、读书看报……慢慢地,小佳颖的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和同学的交往自卑也消除了。以前连交作业都不敢看着我的她,现在虽然腼腆却能开心地向老师问好了。看着她的进步,我感到特别的高兴。
四、家校联系促成长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重视家校联系,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更好地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服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但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而后进生往往由于自卑心理或自弃心理不会主动与家长交流在校情况,家长来校也不容易,于是我注意加强与家长的教育信息沟通,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孩子有了进步,我及时地向家长“报喜”;有空去小佳颖家作客,了解她在家的表现;期中家长会上,将自己学习到的教育知识与家长们共享……家长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知道各自的任务,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成长。
五、大耐心和小期待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工作。后进生在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时常会出现反复。教师在这个时候,不能灰心丧气,而应有的放矢,以极大的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工作。而对于后进生,我们更不能怀抱一步登天的心态,对他们的期待要小一些,给他们设定一个小目标,让他们体验“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就感。心态放平,终有一天,后进生就能迈出这个圈,与其他学生一样,更幸福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总之,一个后进生的进步,离不开师长的鼓励与辅导,离不开同伴的邀请与帮助,也离不开父母的爱与教导。这群更需要爱和帮助的孩子,相信,给他们一片草地,他们就能奔跑;给他们一片蓝天,他们亦能飞翔!
参考文献:
2013年随着一档《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亲子沟通、家庭教养方式问题成为了全国的热门话题。一时间举国上下都在讨论节目中明星和孩子的相处方式,称赞做得好的,批评做得不好的。可以说亲子沟通和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问题,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但是,如果教养方式存在问题,那么将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教育中就容易形成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这种方式也渐渐成为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父母为何这样“爱”――溺爱的本质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多数家长都知道溺爱不好,可是:为什么明知不好,却有那么多的家长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行为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内在父母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的理想父母的内化。内在小孩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溺爱,表面上是家长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家长的“内在父母”溺爱“内在小孩”。家长把自己的“内在小孩”投射给了自己的孩子,就造成了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溺爱似乎是伟大的,因为是父母牺牲自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这个伟大只是一个外表,其心理意义是家长对自己“内在小孩”的无限满足。所以,我们说,溺爱是一种家长的自恋,他看不到孩子真正的成长性的需要。无限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地给予自己的“内在小孩”,弥补自己婴幼儿时期的缺失。这一代的溺爱行为,需要追溯到上一代,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上一代的教养方式是忽视的话,这一代的教养方式必然是溺爱。而在溺爱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食着上一代教养方式延续下来的恶果。
二 、在这样的“爱”之下成长――溺爱的种类及危害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溺爱和纵容型溺爱。包办型溺爱的家长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家长,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大、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一)关于包办型溺爱
案例一:A 男,30岁,工程师
A最近背着家人辞去高薪厚职,失业在家,苦闷、脾气暴躁。从小到大,家里的人什么都替他想好,安排好,他什么都不用想,就是读好书就行了。大学本科毕业前父母动用人事关系帮他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他也顺利地评上工程师职称。A之前曾告诉家人想辞职,被家人阻止。
包办型溺爱是家长在制造另外一个自己,让孩子为父母而活。
18岁之前,我们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2~4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鼓励子女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探索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但是包办型溺爱的家长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此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真实感受常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造成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寻找答案,结果就会迷失了自己。那么,无论家长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以A为例,父母以“为他好”的名义,替他安排好他的人生,背后的意思就是“我才知道什么是对你有好处的,你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高薪厚职、平稳的人生不是A自己寻找出来的,而是他的长辈们“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好的。由于他欠缺从小到大的主动探索的过程,如果他并不想认同长辈们的看法的话,他就很容易为了取得自而轻易走向与长辈们设定的相反的方向。那么,他背着家人辞职就不难理解了。
包办型溺爱会给孩子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迷失与内疚的并存。在包办型溺爱环境中长大的人习惯性地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他们习惯性地顺从他人的决定,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答应,没有内在的自我界限。因为当他们想拒绝的时候,脑海中会内疚:“他们对我那么好,我怎么能生气呢?”“他们是为我好,我怎么能拒绝呢?”二是隐蔽性的极大的愤怒。这种愤怒是从小到大累积的大大小小的挫败感所形成的。举例来说,孩子步履蹒跚,想拿到10米外的玩具,你心急地把玩具递到他的面前,可能你会给他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同时你也在他心中埋下挫败的种子:我无能,父母万能。一个本科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一家大公司,谋了个好职位。这样可能会缓解毕业时短暂的焦虑,却也让他承担着挫败感:“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我,还是要靠父母才能找到工作”。如果刚好那份工作的特点是非常清闲的时候,又正好印证了他的低自我价值感。对于A来说,既然不能对长辈生气,那生自己的气总可以吧?离开公司就是愤怒的极端表现方式。
(二)关于纵容型溺爱
案例二:B 男,7岁,全寄宿
每次周一早上,B由母亲开车送到校门口后都不肯下车,双手紧抓安全带,哭闹不止,母亲和老师怎么哄都不行,一旦他进入教室则一切正常。老师反映该学生与同学交往、玩耍得都挺开心的,生活老师反映该学生在宿舍也没有哭闹情况,睡眠状况良好。
案例三:C 男,12岁,全寄宿
家长反映该生在家脾气暴躁,跟母亲关系很僵,甚至动手打母亲,但是一旦回到学校,他又会“命令”母亲每天给他打一个电话,如果没接到母亲的电话,他就会主动打电话给母亲,直到母亲接通他的电话为止,但并没有紧急的事务。老师反映该生在校比较规矩,对老师有礼貌。
案例四:D 男,7岁,全寄宿
D在教学区并没有异常现象,但在生活区不服从生活老师管教,有暴力倾向。根据老师反映,有一次,该生把别人打得流血了,但是他妈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他几句。根据妈妈反映,该生的爷爷奶奶比较纵容他,他在家也打过爷爷奶奶,但他们没有表示出不愉快。
纵容型溺爱使家长制造出自己的敌人。
纵容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在纵容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可以这样讲,在包办型溺爱中,家长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家长僵化的复制品,而在纵容型溺爱中,家长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在后者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这是一种最为懒惰的教养方式,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教养方式。
以B的家长为例,他们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特意在B的房间安装了一盏小小的灯,为的是让B晚上上厕所的时候不至于摔交或撞伤。所以,对于全寄宿的B来说,在学校的宿舍睡觉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少了一盏时刻亮着的小小的灯。对于从未体验过黑暗的他来说,对宿舍的不适应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的家长从未帮助过他去适应环境而是努力去制造一个让他能适应的环境。有了痛苦的经验,就加强了B离开学校的决心,但是母亲并没有立刻答应,于是,每到周一的早上,他与母亲的拉锯战就不断重复上映。哭闹是他表达恐惧与愤怒的方式:“以前你都顺我的意,这一次你也要顺我的意不可。”
而C的成长经历也表明父母存在过度纵容的现象。C直到上五年级的时候,还会因为想要一个玩具而在地上长时间打滚,甚至离家出走,直到父母妥协为止。
而D比较特殊,看起来是隔代溺爱。实际上是家长在为自己的溺爱找借口:是我的长辈这样做,不是我故意溺爱孩子的,他们是长辈,我不能反对权威。
纵容型溺爱无一例外是从物质上的满足开始。B、C从小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家长从不拒绝。对于2~4岁的孩子来说,家长是全知全能的,能满足自己一切的需要,而父母也可以轻松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无法帮助他克服对黑暗的恐惧、无法帮助他适应环境。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无法帮助他学习与其他人交往。于是,在纵容型溺爱下长大的人,通常有三大弊病。
一是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粘到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成为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们只知道索取,让亲人关注自己、满足自己,却拒绝对亲人付出,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离家出走只是他们的一种手段,他们不会真的离开。如果是儿童,他会在家长看到的时候跑掉,又会在家长寻找不到的时候出现。
二是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当他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时候,他们会呵斥对方,甚至用伤害自己来达到目的。
三是爱无能。家长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没有机会领悟到: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我立即要,我就是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三、什么是我们需要的爱――真爱契机
包办型溺爱看起来挺好的,可以让孩子少受点苦,少受点挫折,孩子的人生又能很好安排。但是家长费尽心思,却没有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这肯定不是真正的爱。纵容型溺爱更是一种懒惰的爱,把掌控的权力交给没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其破坏力更大。家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这是纵容之下,家长为自己制造出来的敌人,为社会制造出来的无能之辈,这样的行为就更谈不上是真爱了。
爱是一个抽象词,世界上有太多的行为都打着“爱”的幌子。虽然说对于爱的定义有无数种,但是唯一不变的是:爱的唯一真正的目标是心灵的成长。任何违背这个目标的行为绝对不是爱的行为。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一) 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
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给孩子一切,包括放弃自己的幸福来给予孩子,这种溺爱的给予是给孩子最大的毒药。”所以对于溺爱的矫正,第一点是家长层面的矫正,家长要先放弃原有的溺爱模式,重新建立真爱模式,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畅快交流的成长空间,提供锻炼的机会,充分信任孩子,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建立这样的真爱模式是矫正溺爱行为的第一步,只要迈出这一步,离成功已经近了一半。很多家长的教养模式已经养成,矫正需要时间,尤其是隔代溺爱,更需要漫长的转变。
(二)平等对待,自理自立
很多处于溺爱模式下的孩子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矫正溺爱,提供真爱的过程中,要注意“去自我中心化”,通过教育使孩子重新认识到,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照顾自己。改变孩子的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认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有需求要合理地达成,不合理的要求不会被允许,不是所有人都会像家人一样照顾到自己的情绪。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多被溺爱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从生活上的自理到心理上的自立,孩子才能真正做到独立,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
(三)处理疑惧心理,疏导对立情绪
在溺爱矫正的过程中,由于和先前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孩子可能一时间接受不了,会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反应。首先会产生疑惧心理,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家长这样对我是不是生我的气”?甚至会产生“家长不再爱我”的想法,这种心理是需要疏导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告诉孩子家长对他的爱,今后会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之前家长有很多做错的地方。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他没有错,而是父母在纠正自己的过错。另外,孩子还可能产生一些对立的情绪,以前想得到什么就能轻松得到什么的时光没有了,孩子自然接受不了,会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比如发脾气、摔东西等等。这个时候作为家长要制止孩子的这一行为,不予理睬或者是行为教导,不去纵容孩子的这一行为,耐心等待孩子情绪宣泄完毕之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之前什么地方不对,什么是对的,今后如何”等这样的信息。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⒈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⒉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常见方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二、现代孩子差强人意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 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转贴于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纵观社会,不难发现,现代家庭教育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成天把孩子关在高高的院墙里,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硬逼孩子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成天不是做作业就是读书,不是读书就是做作业,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单调的生活别说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十分讨厌,就是成人也难以适应,难怪孩子不喜欢家长,甚至讨厌。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有的家长则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干坏事,这样的家长在纯真的孩子心中简直就是大坏蛋,深恶痛绝,彻底没有地位,这时你的教育会有效吗?……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家庭教育的对策
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面对两代人的关系日益恶化,现代家庭教育该如何适应呢?
(一)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年代已逝,父母与孩子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而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孩子有他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父母应该时常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做积极的肯定与支持,即使发现孩子有错误,这个错误是父母认为的,孩子却不认为是错,毕竟孩子的社会阅历不深,还有许多东西是他们未知的,这是的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除了打就是骂,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孩子也许当时服从,但内心都在咕哝,不服气,甚至产生逆反心,如果长期积存,一旦爆发出来,后果可想而知。
(二)家长应该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你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成不了“李四光”、“陈景润”,但他也许能成为“徐虎”、“刘翔”之类的人才,你有何必苦苦要“分”、要孩子考大学呢?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都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光有高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不好,即使考上了大学,将来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被社会淘汰出局,甚至走上歧道,那时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结合教育的现状,笔者总结出了现代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十原则,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1.爱: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胜于对玩具的需求。
建议: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2.规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应该教给他一些为人处事的规则,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建议:使用严厉的但能被孩子理解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不管你什么时候再犯这样的错误,我都会阻止你的,直到你自己改正为止。”
3.以身作则:对孩子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的行为,因为在孩子整个成长中,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榜样。
建议: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看着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4.自尊: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
建议:即使孩子的发展与你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或者他的表现令你难以理解,你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你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作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还要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
5.表扬、批评恰当: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称赞是重要的,但如果言过其实,反而有损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的健康发展。相反,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则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建议:让孩子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在他做完后说一声好,让孩子有成就感。
6.良好的健康习惯:父母注重身体、饮食卫生,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照料好自己的身体很重要。
建议:让孩子定期去医院接受必要的体验,让孩子了解坏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7.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忙,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每周和孩子一起计划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期盼这个时刻的到来,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和他在一起。
8.学习动力:要注重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切忌拔苗助长。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过大的压力会影响他内在学习动力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在幼儿期就开始指导孩子阅读;培养他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好奇心;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讨论问题。
9.幽默感: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和孩子一起欢笑: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要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建议:和孩子一起阅读幽默书籍,看喜剧电影;当孩子尝试幽默行为时,父母应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10.伙伴关系:孩子需要和同龄或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耍,你所要做的是适时给他们一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