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辅导员培训范文

辅导员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员培训

第1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一、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把辅导员当成一种职业,更要把辅导员当成

一份事业来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阶段,文化发展空前繁杂,社会思潮泥沙俱下,如何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一个人都需要面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认清教师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事业,要把教育事业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面对拜金主义盛行我们教师的价值观一定不要盲从,而是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这种风气的错误性,以及为了改变这种风气,我们教师需要用过硬的素质来抵御这种风气。对把教育当事业的人,我怀有真诚的敬意。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亦为人模范。三尺讲台上的我们,意气风发,教书育人;三尺讲台下的我们,文明尔雅,为人师表。教师是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承者,表里如一是对我们最高的要求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风筝要想飞得高,必须由底下的线牵引着,假如没有了这根束缚它的线,风筝只能掉在地上。我们如果是那只风筝,那师德就是在我们脚下牵引着我们前进的那根线。如果线断了,即使我们再努力,也不会飞的久,更不会飞得高。

三、良师、益友双重身份

第2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一、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现状

(一)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2008年6月27日,以高校为依托,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基地主要负责对各高校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进修培训。此后,分层次、多形式的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以广东省为例,广东各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各高校坚持辅导员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不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本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方案,还积极报名参加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的岗前培训课程,对新任辅导员进行围绕政治理论、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自我发展等主题进行培训,以求提高新上岗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

(二)培训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

辅导员岗前培训课程的内容的设置从以“学生事务管理和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也必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辅导员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三位一体”为主题来展开,焦点不再仅仅局限在如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身上,而将辅导员的自身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融为一体,打打扩展了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内容。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8月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课程内容就有九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新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辅导员工作经验研究等。

二、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辅导员培训取得的成效不小,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一)培训学员涣散,课程重视度不够

造成培训学员涣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高校和辅导员员本身的思想认识有偏差;二是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层次不一。

就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来讲,由于新生工作的紧迫性,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疏于认识,对辅导员岗前培训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统一的要求。就培训学员个体来讲,或对岗前培训怀有抵触情绪,认为岗前培训仅仅是形式;或急功近利,以方便职称评定为参加培训的唯一动力;或自恃过高,不屑参加培训,甚至逃离培训。

此外,据了解,每年都有一些高校因为招聘时间较晚,或者组织辅导员报名的工作滞后,使得不少辅导员不能如期参加当年的岗前培训,只能轮到下期甚至下年再参加岗前培训。于是,每年参加岗前培训的学员除了新进入辅导员职业的人员之外,还有不少工作了一年半载的辅导员。由于岗前培训课程针对的是新上岗的基本没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因此,不少已经参加工作的辅导员对培训态度冷淡,完全只是为了拿到培训证书。这种态度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其他参加培训的辅导员。

(二)培训形式单一,课程吸引力不大

一是课堂缺乏互动。近年来,笔者参加了数次广东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之后发现,辅导员岗前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以专家为主角的专题讲座直接使培训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基本处于被支配地位。由于培训时间有限,主讲专家学者基本上采用以课堂为中心的理论讲授,课堂互动相对较少。

二是课后讨论流于形式。由于培训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交流往往安排在晚上或者课后。基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培训组织方往往没有硬性规定各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的场地和时间,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部分小组成员以种种借口不参加讨论,甚至个别小组以组长收集组员意见为形式,没有任何交流。

(三)培训内容枯燥,课程实践性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大多涉及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辅导员工作方法和技巧等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实践训练,开始以增强辅导员心理素质和提高团队意识等为主题开展拓展训练,2011年8月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也在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中安排了两个早晨和一个上午的体验式教育培训,但由于时间短,难以开展系统的主题培训,所以这个实践课程的训练效果也难以体现。

(四)考核机制不健全,培训约束力不高

辅导员岗前培训作为一种手段,其效果如何应该要由完善的考核机制来测评。目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仅仅以课堂出勤率和结业论文来进行考核。课堂出勤这一硬性规定让不少学员反感,而结业论文的批阅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的操作使得论文撰写往往流于程序,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念必须大力宣传,要向有关各级领导部门、高校各个部门、广大师生以及全社会宣传。只有在认识上达成一致,辅导员队伍建设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充足的动力。

因此,一方面,各高校应站在师资管理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宣传鼓励新辅导员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工作,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主动联系组织方和辅导员个人,协助做好培训报名等工作。另一方面,培训学员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岗前培训对学校、学生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培训学员参加岗前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职场准入通行证,而且是为了要明确高等教育发展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还是为了能尽快完成角色转化,为自身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作好准备。

(二)建立规定,规范培训

当前,各高校关于辅导员培训中的具体管理考核程序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走上法制化轨道。因此,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培训的相关规定对于规范辅导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具体规定的制定必须具备以下四层含义:一是对培训学员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培训学员的理论知识要求。三是对培训学员的思想纪律要求。四是对培训考核方式的规定。

(三)形式多样,拓展培训

一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在岗前培训课堂中,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比较讨论等形式,提高辅导员参加培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是业余生活多样化,组织管理人性化。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经过一整天的学习,需要放松身心。培训基地可以提供一些活动场地,组织一些课余活动丰富培训生活,促进辅导员的身心发展。

(四)完善内容,强化师资

一是完善课程安排。培训基地应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组织授课老师、有关专家成立教学团队,精心编写岗前培训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培训基地应根据时间和场地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学习考察、课题研究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配备优秀师资。培训基地应配备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备专业水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专家和学者为岗前培训的教师。

(五)健全机制,严格考核

第3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

我于__月__日-__日在__大学参加了__省高校辅导员培训班秋季第四期的培训,获益匪浅。感谢省教育厅,感谢__大学,感谢母校,让我有了这么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从教育厅领导的讲话中使我倍感辅导员职务的意义和责任的重大;从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葛宝岳副教授的报告中,使我明白辅导员从事的是感动心灵的事业,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术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__大学学工部部长戴国立老师《学生应急事件处理的策略与方法》的报告给了我深深的启示;__大学教育学院葛坤英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报告则具体指明了辅导员工作的道路。同时在这次培训中,除了听报告,还有会下座谈交流,还有文娱联欢,更有难忘的素质拓展训练。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培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多触动和感慨,在加深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更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良心上的工作。教育部第___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要求第一条便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将辅导员工作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这一服务性更加使我觉得辅导员从事的是良心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态度和处理学生事件的方法上。涵盖热心、耐心、公心、爱心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共同作用。

比如我现在带的是大一的学生,新入校门的他们是怀着无限憧憬走进大学校门的,对大学里的各项事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怎么来规划大学生涯,不知道如何度过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时光,这就需要辅导员下功夫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上文化多元思想多流的渗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时不时地会困惑,会迷茫,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名人生导师来进行指引。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就需要来担当引路人这一角色。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拿出十分的热心,密切___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学生困顿的时刻,在学生疑惑的时刻,在学生艰难的时刻,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还记得素质拓展训练中那段生命之旅,正是因为有一双无论在平坦的泥地还是在陡峭的山路,无论在铁丝网下还是在独木桥上都不松懈的手,才让广大女学员感动得痛哭流涕。我想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充当那双手的作用,陪伴学生度过大学四年。同时,在学生有思想问题找你解决的时候,要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同时给与真诚的建议。他们的思想可能比较天真,可能比较不成熟,这就需要辅导员耐心地听,耐心地讲,而不要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浮躁的情绪,真正做到情为学生所系。

之所以说辅导员是一份良心的工作,还表现在奖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的核实、助学金的发放上。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公心和爱心。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学年评优奖先,使奖学金真正落实到优秀的学生。同时认真核查贫困学生实际情况,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使助学金真正发放到他们手里。鼓励贫困学生不自卑不心虚不攀比,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总之,真正做到利为学生所谋。

第二,辅导员工作是对能力的挑战性工作。这个能力包括了协调力、应变力、沟通力,具体指的是协调上级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上通下达的能力,应变学生___的处理能力,沟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就协调力来讲。从事辅导员工作两个月以来,虽然时间还很短暂,但已经真切地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助学金、越冬补助等贫困资助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规懂校纪知校史、学习___大会议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编排班级、宿舍、学号,选任班干,___活动等日常管理工作,这些都成了辅导员工作中的必修课。这就需要应对学生处、教务处、党委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布置,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若不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则充当不了桥梁这一角色。

就应变力来讲。学生工作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的,虽然日常管理还能找到一些固定的模式,但总排除不了___的可能。面对___,要求辅导员做到沉着冷静,第一时间上报,从大处着眼,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

就沟通力来讲。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需要交流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让学生满意,是否被学生接受,在学生不好意思向老师反映的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作为中间人协调。同时辅导员也应经常向老师了解学生的上课表现及出勤情况。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辅导员就要积极解决调和矛盾。维护年级学生的和谐、稳定。

第三,辅导员工作要求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要求便是自身政治强。必须与时俱进,___国内国际时事政治,___国际局势的发展变迁;主动并经常学习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论指引自身的行为。“学高仅能为师,德高方能为范”,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成为一名令学生尊敬和钦佩的大学良师益友。同时,科学文化的加强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先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作为与他们打交道的我们也要具备较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有更多交流的话题,更准确地为他们引路。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比如我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就要在工作中把这一门课尽快补上,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术,掌握教导方法,应用到做学生工作的实践中,指导工作有序地开展。

另外,在此次培训中,另我感受较深的一点还有,专职辅导员未来方向的发展。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也被推上了一定的高度,受到越来越多的___。教育部提出鼓励专职辅导员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些都使我很受鼓舞,坚定了从事这份工作的信心。

短短的五天培训结束了,我们学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彼此学生工作经验的交流中,在令人捧腹的文艺娱乐中,在触动人心的拓展训练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欢声笑语和瞬间感动,而是同为学生工作者的那份认同感和责任感,那份为人师表的沉重和坚毅。

第4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学校是班主任同时兼任辅导员工作,班主任们应深有体会,辅导员工作确实是一项比较辛苦、劳累的工作,就自己的工作实际,感觉比当普通教师要多花费许多的时间、精力,无论是队员管理还是小干部培训,无论是常规管理还是活动策划,都需要自己耐心、细心地去做。同时,随着岗位的变化,面临的工作压力更重了,这些都是作为辅导员要面临的考验。但无论是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同志对我们的希望寄语,还是几位已过花甲之年的上海市少先队名师的言传身教无不让我憧憬“红领巾与银发齐飘扬”的梦想,不管工作多累,困难多大,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好本职工作。

二、加强业务学习,服务少先队工作

几天的培训,对于新担任辅导员工作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自己从前不知道的东西。*总辅导员讲的“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和沈功玲老师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与少先队发展”的剖析,为自己今后开展少先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保障;袁莉老师的“辅导员的辅导艺术与技巧”、张静涟老师的“辅导员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训练”让我耳目一新,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维。

1.少先队的基本知识是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应该熟知的,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可以说,*总辅导员的讲的“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是最细致、最生动的。他的讲座图文并茂、讲练结合,通过几个面阐述了目前少先队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将整堂报告的内容总结为:“讲孩子听得懂,听的进的话;干孩子乐参与,心中盼事;做孩子能认同,信得过的人”。袁莉老师的“辅导员的辅导艺术与技巧”、张静涟老师的“辅导员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训练”,对我们的现实工作具有很明确的指导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32个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不要搞表演式队会,做到“重心下移,灵活多样,凸显自主,尊重个性,倡导探究”;其次,辅导员的艺术应做到“一、近、新、深”;最后,作为辅导员思想上要做到“忠于职守、多干几年”。前两项内容是对工作内容做了方向性指导,后一项内容是对辅导员思想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

2.少先队活动要做大、做强。通过培训使我了解了搞好品牌活动的意义:给少先队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在他们快乐童年时代留下深刻的记忆,促进队员良好品德在活动中形成,做到“有形活动,无痕德育”。少先队员是我们党的预备队,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需要将队员放在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挥组织优势,提升团队力量,促进队员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三、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

第5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2017年9月1日,在新学期开学伊始,作为一名新进辅导员,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岗位培训班。通过为期两天的培训,让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了初步认识,深感辅导员工作的艰辛与责任,下面就我参加此次培训的体会,进行汇报如下。

一、培训内容

在本次培训过程中,共同学习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版),对规定当中涉及以前内容的修订内容进行了重点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管理规定的细则。听取了校长对书记在辅导员培训上重要讲话的传达,对于辅导员学习的重要性,积极落实辅导员学习的实效性,认真把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正确性,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分析。校长对所有辅导员作了《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讲座。

共同学习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副校长就辅导员日常工作内容与规范进行了讲解。经管系就辅导员应知应会的各项制度与规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安排。

二、对辅导员定位的认识

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管理中的辅助角色,通过培训学习,对于辅导员的定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角色定位方面,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导师、人生导师、知心导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工作定位方面,作为辅导员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沟通,做到协同育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聚焦主责主业;在学生潜能开发与主动性方面进行激励,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职责定位方面,应做好服务育人、学生管理工作。

二、对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

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日常工作职责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中,应注意用心辅助,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用情引导,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用心呵护,做学生身边的知心人。基于以上工作内容,对于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与技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与自我提升,提高个人素质。

1、培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的首要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个人品德高尚的示范者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因此,作为辅导员应当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时刻与党和组织方针政策相一致。从而进一步培养“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具有临大特质的学生。

2、加强个人学习。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学生学,进行全方位的学习。随着知识、信息传播迅速的加快,学生的知识面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这对辅导员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新挑战。为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处理,需要辅导员加强个人学习和知识积累。因此除在专业领域拓宽知识储备外,在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管理学方面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学以致用。多与其他辅导员进行交流,吸收精华,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3、培养健康的体魄与积极的工作心态。日常工作生活之余,应加强个人运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锻炼,以应对较繁忙的工作,疏导工作压力。善于自我调节缓解压力,以阳光心态来面对学生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处理情绪,再解决事情。遇到任何麻烦,能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用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的错误。做到不为情绪左右,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4、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定期做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对个人工作进行有效梳理,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使工作,更具有条理性。定期听课,加强学风建设。定期与学生干部了解学生动态,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未来工作的一些打算

从原来的工作岗位进入到大学辅导员角色,个人需要尽快实现一个角色的转换。特别是在近期,应当尽快梳理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注重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1、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充实理论知识,通过向书本学、向老辅导员请教,集中精力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大胆实践,提高自己处理应对学生问题的综合能力;

2、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以提高落实学校各项决议的工作效率;

3、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通过QQ群、微信、电话、主题班会、一对一交流等方式,与学生加强交流,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同学,多与他们交心谈心、坦诚相待,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4、注重班委制度建设,培养民主氛围。在具体工作中要以实事求是、公正严明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弘扬正气,严厉批评不良现象,在广大同学的尊重与信任中去开展工作。

第6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胜任力 素质结构 培训设计

一、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和能力素质结构

随着我国高校事务的拓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方面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想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辅导员要想承担起新时期的工作使命,就必须进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包括辅导员素质和辅导员的配备与选拔、辅导员角色定位、能力建设、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等方面。其核心在于辅导员的胜任力和能力素质结构。

现有研究将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动机、特质、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知识与技能。其中,动机、特质、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作为胜任力特征体现的是个体间的隐性区别,而知识与技能则是显性区别。显性特征在鉴别胜任力时更加易于被察觉,相对于隐性特征较易习得,而隐性特征则相对稳定且较难改变。

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分类,现有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维度: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其中,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修为、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知识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等。

从上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表现在素质结构上,这些素质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可鉴别的又有不易鉴别的,既有容易获得的又有不易获得的,既有基础性的又有高层次的。我们提高辅导员胜任力,就需要通过对其素质结构的研究设计出相应的培训体系和优化方法。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结构与胜任力要求的差距

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高校辅导员现有能力素质结构总体而言与胜任力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够健全、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仍有不足、工作态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方面。

(一)知识结构不够健全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决定了辅导员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管理知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结构。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现有的高校辅导员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居多,涵盖多个知识领域的少,现有的工作内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至少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通过专业知识与工作对象更好的融合,能够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二)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仍有不足

当前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培养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通过思想教育来开展育人工作,通过德育教育来进行树人工作,简而言之,以思想育人,以德育树人就是当前辅导员工作的神圣使命。工作使命决定了辅导员要拥有面对“人”所具备的多种技能。而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部分是专兼职相结合,还有一部分是以兼职为主,这个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状态,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比较缺乏,面对复杂而庞大的工作对象所出现的形形的问题,有时手足无措,面对不同的个体出现的同一问题,在引导和解决方面明显表现出能力和技能不足,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

(三)工作态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业上对学生进行辅导、行为上对学生进行规范、心理上对学生进行输导、就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五个方面。无论是进行思想的引导还是心理的疏导,其效果很难当即得以体现,或许在学生毕业时才能显现,或许毕业多年以后甚至更久才能体现,因此其工作价值体现的滞后性决定了其工作的难以计量性。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容易被忽视,进而影响了辅导员所在环境中的地位和认同度。调研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群体在高校中容易被边缘化,职业发展通道不明朗使得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极易出现工作疲惫和职业倦怠。因此,需思索如何保证辅导员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态度。

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设计

(一)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对比当前辅导员所具有的素质与胜任目标所具备的素质间的差距,形成培训需求。培训需求不仅需要分析辅导员素质欠缺,也需要对培训条件与培训环境进行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辅导员需求分析、培训环境需求分析、工作任务需求分析。

1.辅导员需求分析

辅导员需求分析是指分析辅导员目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品质和个性特征与胜任力要求的差距,以确定相应的培训导向,根据导向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2.培训环境需求分析

培训环境需求是指根据培训氛围、辅导员工作地点、时代要求等条件限制或决定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导向。培训环境需求既可以是对培训有促进作用的需求,也可以是对培训有限制作用的需求,这取决于培训的资源、氛围、硬件及软件条件、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处在是否有利于培训的程度。

3.工作任务需求分析

工作任务需求分析是指通过辅导员各项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辅导员在开展以及完成特定工作时所需具备的胜任力特征。影响工作任务需求因素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次序。因此,工作内容、对象、次序分析对于确定工作任务需求具有指导意义。其中工作内容分析是指明确辅导员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培训具有针对性。工作对象分析是指明确辅导员具体工作对象,根据工作对象的特征,确定工作方式方法,形成对该类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工作次序分析是指明确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区别,根据重要性排序确定培训项目及内容的先后顺序与重点。

(二)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培训设计

首先,高校应当把辅导员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整体培训范畴,划定承训的具体部门,明确培训责任与目标,指明参与培训的辅导员,与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协商培训内容与方式。

其次,辅导员自身应当明确差距,扬长补短,积极参与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做好规划,确保培训效果,拓展自身素质,提升胜任力。

在对培训设计具体环节中,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步骤。

1.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得出的培训导向,对辅导员形成此次培训的正确预期有指示与引导作用,使得辅导员能够为培训多做准备、合理规划,辅导员和承担培训者之间增加沟通交流,有助于培训效果的达成。

2.确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的主体,而培训内容则要根据辅导员的差异性进行具体设计。不同年龄、性别、学院,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辅导员所需要的胜任力都有所不同。针对辅导员的个性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才能切实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3.确定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可以是聘请的外部培训机构人员、外校教师,也可以是本校针对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较为资深或者在某一领域表现杰出的专业教师或管理干部。

4.区分培训跨度

基于胜任力的素质具有较易习得与较难培训的差异性,对于较易习得的显性素质,如:知识素质,可以设计相对短期的培训跨度与课程,而那些比较隐性的较难获得的素质,如:态度品质,则需要设计更为长期、综合的培训跨度与课程,甚至在培训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考核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些内隐的素质培训效果。

5.确定培训方式方法

培训方式可以采取一种,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培训。同时,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培训,结合案例分析、实战训练、沟通交流、课程讲授等不同方式进行,更有效地保证培训时间与效果。

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需要密切结合辅导员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胜任力特征,培训设计与培训实施过程应该以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计划为导向,培训效果评估应该结合培训预期,充分考虑培训环境与培训条件。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兼顾培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注重辅导员工作对象的个性化特征,不断变革更新培训内容,切合培训要求,从而确保培训体系有效针对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达到培训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运用[D].山西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4.

[2]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3):90-94.

[3]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 高校理论战线,2006(4).

[4]孙定建.浅议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第7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高校辅导员培训 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32-02

教育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将发生在教育情境中的事件以及行为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叙事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兴起,目前成了基础理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这种研究方式将长久以来教育叙事与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得以弥补,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互助的桥梁。现今,把教育叙事引入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中,通过培训的过程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教育故事,在讲述中实现分享与共鸣,在讲述中实现专家的碰撞与研究,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研、研中用的培训过程,促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培训的效力与影响力。

一、教育叙事研究在校内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作为培训参与主体身份的主动建构

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导向在于深度挖掘“我”,也就是个人的真实情感与教育经历,回归对人的心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高度关注。由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中,在价值导向上摒弃了先前培训组织者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关注辅导员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抛弃了过去单方面经验传授与输出,凸显来自于一线辅导员教育生活的突出事件与教育情节;在培训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授课的培训方式,凸显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与思考。作为参与培训的辅导员而言,参与培训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回顾工作经历、梳理工作思路、反思个人工作、主动提升个人理论素养的过程,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的意识,促进主体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辅导员形成研讨性学习团队,带动辅导员群体进步

作为高校一线的辅导员,具体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若干天,若干有经验的授课教师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传授与理论讲授,无法全方位地满足辅导员工作的动态发展需要。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并非单个人简单地记录教育事实,而是重在群体成员梳理教育生活经历与反思教育事件,总结教育经验的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更加凸显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凸显群体智慧,群策群力,到参与培训的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凸显经验分享,互助互利,整个团队建设都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建构过程,改变了以往导师临时组合,学员学完即散的现状,重点凸显了研讨性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理念,搭建沟通网络,实现群体性共同进步。

(三)有助于辅导员培训由制度性安排向开放性平台转变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辅导员要参加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一直作为制度性要求在贯彻实施。由于培训的时间有限,在效果的拓展性与延续性方面难以实现动态的帮扶与支持。教育叙事研究指导下的培训工作,通过参与培训学员的团队建设与教育事实分享、互动平台的搭建,为今后的辅导员培训搭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共享平台,从分享教育经历——反思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实践互动”的思路出发,不仅为参加辅导员培训的学员搭建了一个长期联系,互助帮扶的平台,同时,也为辅导员群体提供了一个拓展学习的平台,通过培训搭建的平台,带动辅导员群体的学习交流,实现制度性向开放性平台的重大转型,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策略

(一)培训的教师与培训的学员

所谓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高校的辅导员培训作为众多培训中的一种,主要有培训的导师与培训辅导员组成,培训导师是培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是参与培训的学习者,两者在整个培训中处于双主体的地位,两者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好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参加培训与组织培训的目标的终极统一。

首先,培训中的导师。为了充分掌握辅导员工作的一手资料,提供适合辅导员培训的工作方法与理论指导,第一,组建导师团队。一方面,通过团队各类人员的选拔,挑选出涉及到辅导员工作相关方面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包含有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专家、优秀学生工作者三个大类,保证导师组成上形成理论与实践方面专家的有机组合。另一方面,稳定团队的人员组成,以此通过长期的团体协作,共同研究辅导员工作,发现辅导员工作的教育规律与特征,为展开辅导员培训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第二,准备培训教材。这里的教材是展开培训的素材,与过去的培训不同的是,导师团队的教材并非是各自为政,各抒己见的,而是在教材设置上强调导师团队对于培训内容的宏观掌控与基础框架的集中搭建,保证培训的过程中导师所培训的内容具有相对统一的目标,并在每一次的培训中总结与思考,构建培训体系与模块,实现培训的系统化。第三,拓展培训方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征,充分尊重培训导师与学员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每位学员在参与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第四,研究学员特征。由于学员来自于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导师在培训前期充分了解学员的工作特点与特征,有助于有的放矢,让所有参与学员都能够受益。

其次,培训中的学员。培训的学员集中为高校的辅导员,他们不同于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工作经历与个人阅历,所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作为学员,首先,认真准备。根据培训教材,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寻找问题,梳理思路,总结经验,做好与导师与小组成员学习交流的准备。其次,转换角色。作为参与培训的学员,需要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通过短时间的学习难以获得工作中的所有知识,但是,通过培训中的经验碰撞与思考,帮助自己开拓思路,提升理论水平,指导具体工作。第三,主动参与,总结反思。通过培训过程中与导师的学习讨论与小组学习讨论,养成培养自身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且学会在讨论与协作中实现问题的解决。最后,形成好的习惯。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养成记录个人工作经历,及时总结思考的好习惯,并为后期的专业研究积累素材,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培训的基本流程

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指导下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具体包含了前期准备、研讨反思、指导实践的三个环节。

首先,前期准备。前期的准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收集资料。为了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好地贴近辅导员工作的实际与现实需求,需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与自我叙述等不同的方式收集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资料,具体包括班级建设、宿舍管理、奖惩评定、帮困助学、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持教育事件情节的完整性以及涉及方面的完整性。第二,选择资料。在培训资料的编排与选择上,并非所有的教育事件都可以成为培训的内容加以应用。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典型性。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并非每一个事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需要在众多教育事件中寻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展开记叙。2.矛盾冲突性。在辅导员工作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有些事件中包含着剧烈的矛盾冲突,或者包含着隐晦的信息、内涵以及内在矛盾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事件。第三,分析资料。在前期资料收集与选择的基础上,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进行模块划分与归类,并在每一个模块下划分若干专题,配备一些典型叙事案例作为支撑。这里的重点在于“叙事”,为围绕某个教育主题展开叙述,叙事中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件情节完整性,配合明确的叙事线索、内在矛盾以及潜藏的教育理论,为激发研究者展开讨论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研讨反思。基于前期准备的培训资料,形成指导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保证了培训内容上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培训中也可以配合工作录音、影像资料等物化手段配合展示。作为培训环节中的中心环节,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整体质量,具体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培训导师准备的培训素材以及培训过程激发了学员的研讨兴趣与热情,才会有讨论中思想的碰撞与摩擦,最终反馈培训信息,实现双向互动,为后期修订以及更新培训素材,建构培训体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才能充分感受到思维碰撞与思路开拓的乐趣,形成主动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提升理论学习的水平,为今后教育工作梳理思路掌握工作方法。所以,在这个研讨反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员激发围绕教育主题展开研讨的意识,并培养学员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研讨教育事件的能力,最终实现在丰富的教育叙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运用普适性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与转化。

最后,指导实践。所有的培训,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围绕教育事件的讨论,都是为指导的辅导员工作服务的。无法指导实践的培训是无效的,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提升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拓展平台,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导师的有限性,需要通过现代网络手段实现平台的拓展功能。具体的资源来源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学员基于个人兴趣、专业与关注热点,将短时间培训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专题继续研讨,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团队协作,并可以与导师联系,指导专题研究,保证了培训的深度延续,这样,在培训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展开的后期研究,既解决了辅导员研究没有资源,没有话说的尴尬局面,也为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打下基础。同时,将团队的研究成果与个人的教育体验、研究体会,通过培训平台进行,实现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需要伴随着辅导员工作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导师与团队成员的专题研讨,分享学员的个人经历,实现导师的教学相长,为动态更新培训教材提供支持。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培训平台招募人员,组建团队展开专题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在培训平台上实现共享。第三,拓展培训潜在人群。由于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并非所有辅导员都能够连续、长期地获得培训方面的资源与智力支持,通过搭建培训网站,分享培训资源,能够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学习与研讨的平台,通过彼此的经验分享,拓展培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带动辅导员群体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邱瑜.教育科学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2]徐燕.叙事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吴国琴.叙事行动研究: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

[4]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和怎么做[J].教育研究,2007(7).

第8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跟班学习;意会认知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是高校辅导员开阔眼界、学习业务、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培训方式之一,是受训辅导员学习、体会、运用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的过程。以意会认知视角探讨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法,是从认识论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法的实效。

一、“跟班学习”培训的提出及特点

(一)“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广西区教育厅为强化高校辅导员实践锻炼、提升高校骨干辅导员综合素质,于2014年3月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实施方案》、《广西高校辅导员赴区外高校跟班学习管理办法(试行)》,施行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制度并形成其特有的辅导员培训方式。

(二)“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针对性的特点。首先,对受训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要求。“跟班学习”培训方式要求受训辅导员“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这一要求从思想理论层面为培训成效作出保证。其次,对受训辅导员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要求,“跟班学习”培训方式要求派出受训辅导员为“专职从事学生工作三年以上,工作业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者优先)、综合评价良好。”这一要求从能力层面对培训成效作出保证。再次,要求受训辅导员“善于创新、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努力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这一要求从创新能力层面对培训成效作出了保证。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在出发前,主管部门对受训辅导员进行统一口径的行前培训,派出高校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和受训辅导员特点进行专门培训,做到行前培训的统专结合。“跟班学习”培训期间,接收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接收高校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对受训辅导员进行专岗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锻炼。“跟班学习”培训结束后,由主管部门组织学习工作情况汇报和交流,进一步总结、推广学习、工作经验和成果。

高校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方式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跟班学习”培训要求受训辅导员“积极主动参与接收高校的日常工作、项目实施、课题研究、课程学习”,这从对受训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上说明“跟班学习”培训是具有实践性的培训。其要求受训辅导员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结合所认知的接收高校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即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上升循环在实际工作中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二、“跟班学习”培训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跟班学习”培训是“师徒制”学习

“跟班学习”是一种“师徒制”学习。在意会认知视角中,“师徒制”是“一种难以说出其细节的技能,只能通过实践,由师傅传递给徒弟。这就使该种技艺的传播被局限在亲身体验的范围内”。“跟班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师徒制,师傅不仅是某位优秀辅导员,还是特定范围的优秀辅导员群体。“跟班学习”受训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充分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合作,对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工作方式、做法、行为的观察和模仿,亲身体会并揣摩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效地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中获取其先进工作理念、优秀做法。

对于受训辅导员来说,从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身上学习到先进工作理念、业务技能和工作艺术受训的重要目的。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有很多难以明确言述的工作经验和技巧,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取得已有成效的宝贵财富。因难以通过言述进行培训讲授而无法得到较好或较完整的传递,造成辅导员工作经验资源的浪费。通过“跟班学习”培训,使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得以传递、传播、推广,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具创新、更具实效。

(二)“跟班学习”培训是实践学习

“跟班学习”培训是一种实践学习。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和变化。“跟班学习”培训模式遵守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受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这一规律,强调培训中的实践环节,将培训内容和要求间接地渗透到受训辅导员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跟班学习”培训模式通过实践环节作用于受训辅导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这一规律。

受训辅导员出于学习和工作的需求、出于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对辅导员培训所传授的信息加以认知、选择、加工、整合。有意识地通过工作实践检验所接受的培训内容,会无意识地认知、认同隐含在培训内容和工作实践中的意会成分,从而潜移默化地将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方法内居为自身的意会知识并建构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并以工作实践的方式外显出来,最终实现提升受训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目的。

三、强化“跟班学习”培训实效的途径

(一)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

“跟班学习”培训的受训辅导员是各高校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干辅导员,基本具有中级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这些受训辅导员在先前工作中已积累一定经验、形成特定工作方式方法并有一定成效。这些已有的、先在的知识、经验、工作方式方法是受训辅导员先在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的表现。

根据意会认知理论,认知主体的认知行为依赖于基于认知主体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而对来自认知对象的信息的重组。受训辅导员接受培训的过程是新的关于辅导员工作的知识的建构过程。受训辅导员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将先在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解构、重组培训内容以形成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并用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指导辅导员工作实践。“跟班学习”培训模式则是通过将受训辅导员个体建构方式与包含共同学习、工作协同的协同建构方式相结合,从受训辅导员获取培训知识开始,到以一定工作实践的情景支援和通过工作实践进行的个人反思为途径对培训信息进行转化,再到以受训辅导员个人与培训者之间、受训辅导员个人之间的交往为支撑,在群体的支持与协作下进行反思,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通过建构受训辅导员新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使受训辅导员能更好理解、内化、内居以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为表现的培训内容,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二)强化优秀辅导员意会知识的显性化

辅导员工作艺术存在大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一个有经验的优秀辅导员,因其拥有大量包含者个人因素的意会知识和经验技能,通过其自身特有的经验思维和直觉思维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辅导员技能和方法。这些个人特有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技能往往因为辅导员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的不同难以完整的言传和理解,更多的是仅通过辅导员工作实践表现出来。将这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辅导员工作隐性经验、技能显性化并加以传递,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群体的工作能力,利于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作为隐性知识的意会知识虽然难以表达,但是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媒介实现表达目的。优秀辅导员获优秀辅导员群体在传授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时,用隐喻或象征的办法,在辅导员共有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基础上,通过运用图片、影像等多种手段和工作,将意会知识转换为一种可以理解的知识,进而实现意会知识的显性化。知识的传播及知识的认知都受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所影像,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通过建立培训者与受训辅导员之间的工作共同体、建立受训辅导员群体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使得培训者与受训辅导员、受训辅导员与受训辅导员共建共同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建立和谐、互助的工作与学习关系,使得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做法得以显性化并得以更好的传递,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三)强化受训辅导员知行转化能力

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接受培训的辅导员学习、认知培训内容,而是通过“跟班学习”强化受训辅导员学习、认知培训内容并将培训内容转化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也就是实现培训对象由“知”向“行”的转化。

根据意会认知理论,直接决定认知者行为的不是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是其行为态度。态度是认知者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判断和心理倾向。“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外显的态度,即是被人们所承认的、所意识到的态度,一种是隐性态度,即难以为人们所察觉,是无意识的、自动产生的内在态度。”显性态度对认知主体的行为影响较为缓慢,而隐性态度因其信息输出过程快而快速影响认知主体的行为判断。在辅导员“跟班学习”培训中,受训辅导员经过系统的学习、认知,从思想上接受培训内容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工作实践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构建新的工作态度体系。受训辅导员在长期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隐性的态度不会因为新态度体系的形成而马上失去作用。作为一种长期工作实践中沉积下来的无意识态度,隐性态度最快地被激活,从而影响对事物的行为反应。由此产生了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如有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并不突出。

要解决辅导员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就必须在“跟班学习”培训中重视受训辅导员的意会认知。在培训中不单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传授,还须着重实践的内容和环节,组织、安排受训辅导员切合实际的参加工作实践,使受训辅导员的理论体系和思维体系变得更为完善。通过参与到实际工作,受训辅导员可以应用并检验从前期观察到的优秀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方式、做法、行为,结合自身原有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背景,在隐性态度的作用下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形成支配受训辅导员开展辅导员工作的行为态度和习惯性力量,以解决知行转化困难的问题,以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广西高校辅导员赴区外高校跟班学习管理办法(试行).

[2] M.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kegan paul,pvii.

[3] 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实施方案(桂党高工宣〔2014〕3号).

[4]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第9篇:辅导员培训范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处,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心理委员制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朋辈心理咨询本土化的一种探索,而系统、长效的心理培训模式是心理委员制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将朋辈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心理委员的培训课程,不仅可以解决心理咨询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也能发挥团体辅导技术互动性、迁移性和实操性强的特点,是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有效创新。

关键词 :朋辈团体辅导;心理委员;培训;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15—03

项目基金: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11CY019)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章玉祉(1983— ),女,浙田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认知心理学。

高校的心理委员制度是我国对西方朋辈心理咨询本土化的一个尝试和探索。[1]通过在大学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最大潜能,共同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营造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但由于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开展定期调研,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完善制度和创新培养模式,仍然是当前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中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心理委员工作现状的调查

2013年,笔者就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现状问题对广东某高校的所有各二级学院进行了走访,并对在校的216名心理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和各二级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及主管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交流、座谈的过程中,各位副书记和辅导员普遍反映班级心理委员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薄弱、无法很好履行心理委员的职责等问题。同时,主管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带领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问题。例如,某些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品质并不适合担任心理委员的工作,但他们又在班委选举中胜出了,那么辅导员老师应该如何处理?由于学校和二级学院对于心理委员的培训还不够系统、全面,导致很多心理委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最后,不仅心理工作没做好,反而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奸细”,这种情况该如何疏导?心理委员队伍的流动性大,大部分同学体验完一年就想去尝试其他工作,而这个流动性又和该岗位的专业要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随后,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全校的心理委员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心理委员的工作动机、工作意愿、职责的明确度及工作的困境四个方面,题型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调查结果显示,76%的心理委员的任职时间在一年以内,并且只有12%的心理委员表示愿意长期担任这一职务,这一数据说明心理委员队伍的流动性非常大。在自我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方面,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正常或是比较好的,这一数据说明心理委员的整体心理素质较好。在心理委员工作的喜爱度和工作动机方面,8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心理委员的工作,并且大部分学生是本着希望可以帮助别人(73%)、喜欢心理学(53%)或是想锻炼自己(58%)的动机来竞选心理委员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以解决自身问题(19%)或混个干部(3%)当为目的的。在工作职责的明确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77%)、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66%)和定期汇报危机个案(59%)是心理委员的重要职责,这个数据表明大部分心理委员都能较明确地知晓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工作困境方面,74%的学生认为目前开展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以专家讲座(47%)、心理委员培训(51%)、心理委员交流(36%)和团体心理辅导(45%)等形式给予心理委员专业的培训和督导。在最后一题“谈谈你对学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想法和建议”的回答中,大部分学生的建议都集中在加强培训和扩大交流等方面。

心理委员问卷的调查结果和二级学院的反馈存在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一些矛盾。一致的地方是心理委员的流动性确实很大,在受访的所有心理委员中,有76%的心理委员是任职在一年以内的心理委员,并且只有很少的同学(12%)愿意继续担任这一职务。其次,心理委员确实存在缺乏专业知识而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但是,从心理委员的调查反馈中也可以发现,大部分心理委员竞选这一岗位是出于对心理工作的热情而非其他动机,大部分心理委员也明确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没能将这些潜能发挥出来?可能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缺乏系统、长效的心理培训模式。

心理委员不同于一般的班级干部,不仅需要一腔热情,更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专业心理知识的武装,不懂得具体问题的应对方法,即使怀有热情、明确职责,心理委员也无法开展工作,因此,系统的专业培训是将潜在的心理委员转变成真正能够承担职责的心理委员的重要桥梁,只有将桥梁搭建好,才能实现当初在设置心理委员时规划的一些愿景。

二、当前心理委员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理念不清晰

当前,很多高校都普遍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也开设了心理委员的相关培训课程。但是,心理委员到底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承担哪些职责往往比较模糊。有些高校常常将心理委员等同于朋辈辅导员和班级咨询师,认为他们应该担负起班级同学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因此,在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中融入了大量的心理咨询师的理论和实操的内容。但是,这样的培训理念是和心理委员的职责相悖的。事实上,心理委员需要履行的两个最重要的职责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排查心理危机人群。因此,在心理委员入职之初,对他们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应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并且根据心理委员的职责来设计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心理委员课程培训计划主要由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自行确定,而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委员人数较多而心理咨询老师相对较少的矛盾,因此,各心理咨询中心只能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精力的具体情况来制订相关的培训计划。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学期初期,对心理委员进行统一的几个学时的培训,在随后的工作中,不再有后续的交流和指导,大部分心理委员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甚至有研究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然而,心理委员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班级干部,他们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在今后的心理委员培训工作中,仍需要通过不断开发人力资源的方式来提高心理委员培训的专业性、系统性和长效性。

(三)培训模式单一化

目前,国内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在心理委员的培训中也是如此。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适合大班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传递和教师对班级纪律的把握等等。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方式比较刻板,难以激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主动探索,不利于实操课程的进行等等。心理委员的培训目的更像是一个岗前培训,经过这个培训,心理委员们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在相应的状况下该具体怎么做,但是,这种培训效果是在当下的培训模式下难以达到的。

(四)培训缺乏实用性

心理委员的工作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可在当下的培训过程中,往往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培训老师常常只关注心理委员制度、职责和相关理论的介绍,而没有开展相关的实操训练,这导致心理委员只是对一般的心理知识理论进行了理解和记忆,但不知道这个理论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开展具有什么意义,也无法通过情景的模拟来熟悉未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对的方式。

三、运用团体辅导等技术开拓心理委员培训新模式

面对当前心理委员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开拓心理委员培训的新模式。比如,有的研究者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心理委员的培训。[2]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总结出应对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心理委员对今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讨论、总结出的方法也可以直接应用于今后的工作,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项目教学法是比案例教学法更进一步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心理委员的培训过程。[3]因为项目教学法不仅包括典型项目(个案、问题)的收集和小组讨论过程,还有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实施的过程,即不同的同学担任不同的角色,生动再现这一问题,并在这一情境下,进行问题的解决。

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都是对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创新探讨,但这些教学方式也主要依托于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仍然不能解决高校心理师资匮乏的问题。因此,仍需要开拓新的人力资源来解决这一矛盾。朋辈团体辅导是将朋辈力量和团体辅导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它不仅可以解决师资的难题,而且也具有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的互动性、迁移性。

(一)朋辈团体辅导技术的优势

朋辈即朋友、同辈之意,该词来自于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旨在通过选拔、培养一批和来访者背景相同,价值观相似的朋辈咨询员来弥补心理咨询师资不足的问题,也为某些心理咨询工作带来新的视角。朋辈团体辅导技术是指以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朋辈为领导者,带领各个心理委员小组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从而将心理委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术传递给心理委员的过程。这种技术可以解决心理培训工作中师资匮乏的问题,同时,还能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培训模式,实现培训的多样化。

(二)朋辈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的步骤

1.选拔优秀的朋辈队伍

朋辈小组讨论的模式是将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到心理委员的培训师资中来,因此,对于朋辈的选择需要严格把关。朋辈由二级学院选拔报送,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考核、确定。选拔出的朋辈队伍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二级学院辅导站的双重管理,需定期接受心理咨询中心的培训和督导。

2.设计各年级的心理委员培训课程内容

根据各个年级心理委员工作的特点,设计课程培训内容。比如一年级的培训课程,应当包括心理委员角色定位、危机识别和处理、沟通技巧等内容,二、三年级的内容应该包括日常个案的探讨以及学习、交友、恋爱等发展性问题的团体辅导内容,四年级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对整个心理委员工作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以及面对毕业就业问题的一些团体辅导设计。

3.心理咨询中心就每次专题内容对朋辈进行培训

每年分时段对各个年级的心理委员进行团体培训。心理咨询中心根据设计好的培训课程内容,先对全校朋辈进行培训,整个过程模拟心理委员的培训过程,每个朋辈小组包含5~6个成员,主要是帮助朋辈更好地理解培训主题,掌握培训的技巧。

4.朋辈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

根据心理咨询中心的培训内容,朋辈回到各自的二级学院,对心理委员开展相关培训。一般5~6个心理委员为一个小组,根据每次的主题安排,可以进行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活动。每次培训结束后,各小组对自己的培训效果进行总结。

(三)朋辈团体辅导技术实施的注意事项

朋辈团体小组以朋辈为主要力量进行心理委员培训,因此,对朋辈的选拔和考核工作一定要严格把关。同时,中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应主题明确,指引详细。最后,心理咨询中心需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和朋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改进今后的培训工作。

总之,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为了真正发挥这支队伍的潜能,必须创新心理委员的培养模式,形成系统、长效的培训体系。当然,各种培训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此,根据不同的培训主题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发挥不同培训模式的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远超,赵山.心理委员制度: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来燕,李海滨,刘曼曼.案例教学在班级心理委员培养中的运用——以某高校心理委员培训项目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

[3]刘静.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2(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