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

第1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第2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兴趣,激发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教育论文,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教育论文,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 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论文,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 职教论坛,2010,1.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3]丁宇,邓泽宏.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第3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一、“十一五”职工教育培训主要目标

1、以打造品牌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挖掘职教资源,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2、坚持以继续教育为重点,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人才。

(1)进一步加强干部学历教育。“十一五”期间,干部学历80%达到大专以上,为企业外出创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2)继续开展专业技术干部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培训。组织多层次的培训讲座,到重点院校和知名企业请学者、教授、专家来矿传经送宝。

(3)开展管理干部的计算机等级培训,干部计算机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3、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突出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满足创业发展人才需求。

(1)加大教学基地“现代化”建设。在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信息管理等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对人才的需求。

(2)实行岗位技能“按需”培训。在培养目标上,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所需人才挂钩,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缺少什么技能就补什么技能,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果。

(3)实现两个转化。一是从注重理论培训向注重实践培训转化,切实提高职工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从注重短期培训向注重中长期培训转化,加大高级工和工人技师的培训力度。

二、下半年职工教育培训主要工作

1、发挥四级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功能,强化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搞好一般工种和四级安培中心培训的特殊工种的安全资格培训、复训工作,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2、认真执行庞党发(2006)43号、44号文精神,做好职工日常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节约型企业的相关工作。

3、继续执行庞矿党政办(2006)6号文和某某矿司教委办(2006)13号文精神,圆满完成全年品行习练计划。

4、继续执行庞矿发(2006)89号文精神,认真做好三违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5、做好省安全培训系统的资料输入工作及安全培训一人一档工作。做好办证、换证、发证存档工作。

6、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发动,认真落实职工教育论文征集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把教育培训状况、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三是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四是制定奖罚标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

第4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1

摘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广泛实施,标志着独生子女时代的终结。二孩时代的全面到来,势必会带来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数量的变动不可避免地会对不同阶段教育的发展、资源配置、规模等产生影响。

关键词:二孩政策;教师;教育规模;教育资源配置

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将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也给幼儿教育的发展和规划带来新的挑战。“百年人生,立于幼学”,幼儿教育担负着“人之初”教育的重大责任。作为人生的初始工程,它关系着亿万幼儿的成长发展,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着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将来。

一、学前教育迎来新的机遇

“2015年11月4日,按照我国计划生育有关部门的预测,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未来几年新生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增加。数据显示,最高年份人口出生数量会超过2000万。”新生人口数将在2016年到2020年迎来增长的高峰。西南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正式实施,从2019年开始,学前教育资源将大幅度增长。2016年到2020年在园儿童人数将从4000万增长到5000万,约新增1000万个需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需求在不断增加,实际却依旧面临着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随着政策的落实,人口数目的增长,原本存在的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但问题的加剧也带来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二孩的到来,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品牌较好的私立幼儿园收费标准可能会变得更高,公立和普惠性幼儿园学位紧缺。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综合各种因素公办和普惠性的幼儿园将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公立及普惠性幼儿园却供应不足,造成了学前资源的相对紧张以及学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公益性幼儿园,重点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促进学前教育服务公平化将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私立幼儿园也应更新理念提高质量,在与国际新的教育理念接轨的同时融合本土特色,为民众提供多种选择。与此同时,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早教行业、培训机构等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的方式、观念产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幼儿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重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许多家庭从原来的“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结构变成了“四二二”形式的家庭结构。很多家庭将转变为非独生子女结构,长久以来的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家庭结构。二孩的到来,亲子关系发生变化,家中的老大不再孤单,有了新的游戏伙伴。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家长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二孩较小,家长很容易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老二身上,使得家中的长子(女)出现心理落差感觉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他们害怕自己不再是家中的唯一,担心弟弟或妹妹夺走父母的爱,并将这种失落感归罪于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从而开始抗拒家里多了一个弟弟或妹妹,并采取各种极端的手段威胁抵触。因此做好沟通,协调好家长与两个孩子关系以及教导两个孩子和谐相处是每个二孩家庭必须面临的新课程。家庭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教育方式作出适当地调整也是家长们面临的挑战。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公平理智施爱是必要的,关注长子(女)的心理变化是必须的。家长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转变传统的独生子女教育观念,建立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适应新的亲子关系,做好二孩生育前的沟通和解释工作,让孩子早些适应自己即将成为哥哥或者姐姐的事实,缓解其心理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为几代人的唯一寄托,家长把所有的爱和所有的期待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一切地对孩子进行各种培养。二孩的到来,这种唯一状态将会被打破,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存在使得父母过于集中的注意力得到分散,原有的过度关注、过度期望的教育观念将会得到平衡和改善。

三、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生育二孩的家长大部分是80后和部分的90后以及少数的70后,随着近些年媒体的介入与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这种需求将变得更加强烈,无论从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配套的硬件设施,还是对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幼教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家长对幼儿教师期望的增高;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短缺却在进一步地加剧,尤其是高素质幼儿教师。各幼儿园渴望拥有热爱学前教育、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有新的学前教育理念、技能扎实全面、愿意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入门资格较低,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不到合格的标准。放开二孩政策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二孩的到来,家中幼儿的社会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家中的老大要接受弟弟或妹妹到来的现实,弟弟或妹妹也要学习如何和哥哥或姐姐相处。如何应对这种关系的变化,不但是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不单要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应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交流,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培养孩子互帮互助的精神,相互分享的意识,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四、对教育资源发展规划的影响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人口数量的增长,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应当未雨绸缪,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新的发展规划,确保学前教育的稳定发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兴办面向大众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城区配套幼儿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与此同时更应注重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增配师资以及修建新的园舍,确保教育公平。其次,加强学前教师的培养和补充。幼儿教师的不足严重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师德高尚、技能全面、组织完善的学前教师队伍。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全面合理地扩充幼教队伍,完善幼儿教师权益保障体系,提高学前教师的地位,特别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创新培训,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给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建构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保证所有幼儿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2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中。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培训,明确游戏课程化建设的方向和实施内容、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幼儿游戏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在幼儿能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游戏的教育价值的体现方式就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本文对情景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情景游戏;幼儿教育;应用

伴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教育价值获得了社会大力支持和认同。它将幼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融入到游戏中,幼儿园课程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园课程的教育功能,游戏成为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对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游戏激活幼儿的思维,展现自我,培养创新意识及智力的开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在幼儿教育中开设情景游戏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幼儿时期重视幼儿思维模式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把握好幼儿自身的发展情况,采取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有趣的情景游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让幼儿在情景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开发他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通过情景游戏让幼儿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和道理,在情景游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师要做到将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正确引导幼儿认知这个世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幼儿老师应该从生活中发现引领幼儿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且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把游戏带入到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游戏的教育价值。幼儿教育开设情景游戏,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教学中去,让幼儿的天性得以释放,这样才能实现游戏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

二、情景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意识在初级的发展阶段,所以对于幼儿教师,想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是首要的问题。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学前教育目标实现的最佳选择,而情景游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多媒体在情景游戏中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游戏,可以启发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对事物的认知,多媒体的特色功能也为幼儿教育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先天条件。目前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国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儿的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情景游戏教学时,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巧妙的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实现情景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目标。比如幼儿对动画非常感兴趣,那么幼儿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动画的片段开设相关情景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幼儿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幼儿创设出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情景,让幼儿有种切身体验的真实感觉,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并加深记忆。提高幼儿学习能力、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幼儿认知能力的变换过程。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采取生动又有趣的教学方式,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情景游戏中

当幼儿抗拒参加幼儿园的情景游戏教学活动时,幼儿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和开导幼儿,让他们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如果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得优异,那么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表扬,促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因为教师的表扬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继续强化他们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更加有动力去学习和认真做事,起到非常有效的教育效果。由于幼儿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幼师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到一些知识和道理。并且游戏可以给幼儿们带来欢愉,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把游戏规则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幼儿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幼儿们身边和生活中发生的细微现象,进而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使幼儿认知这个世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游戏过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正确引导幼儿创新思维及自主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情景游戏营造课堂氛围

总之,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游戏因素,塑造生动活跃的幼儿园课堂氛围。借助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学,幼儿园的教学形式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教学。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景游戏独有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进行幼儿的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教学效率。把游戏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采取科学有效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运用游戏性的语言,例如在幼儿认识香蕉这种水果种类时,在开头通过猜谜语、播放有关的歌曲引导幼儿参与到合作竞猜游戏中去。通过情景游戏加深幼儿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激发幼儿智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幼师通过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对幼儿耐心地教导,从而调动幼儿们对游戏的兴趣,正确引导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综上所述,在幼儿早期的学前教育中,游戏带来的天性释放和学前教育目标的价值体现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小学教师在对学生开设情景游戏教学时,要将幼儿放在主置,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思维的分散和头脑的灵活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感觉到喜悦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3

摘要: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教育方面,一生之计就是幼儿教育,与之后的教育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带给学生知识的教育不同,幼儿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幼儿正确的三观基础和良好的习惯,以确保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帮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也同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才能为我国幼儿带来更好的教育。

关键词:现代幼儿教育;幼儿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一、现代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机构的审核、监管不够严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自己子女教育问题上更是不留余力地进行培养,唯恐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就落后别的孩子太多,争先恐后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更好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无疑成为了很多商人眼中的好项目,于是乎就出现了大量借着幼儿教育大热的东风而成立的幼儿园,各种形形的幼儿园更是呈现了遍地开花的景象,然而这看似生机勃勃的幼儿教育发展,却因为审核和监管的问题使幼儿教育存在很大的隐患,很多地方的幼儿园更是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象。例如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过去我们没有注意的地方都相继暴露出了问题,幼儿园幼师虐童事件就是其中一项,家长们怎么都不能够相信,自己信任老师、信任幼儿园,将孩子交到他们的手中,却等同于把孩子推到了恶魔的手中,而且从越来越多的虐童事件曝光来看,幼儿园幼师虐童俨然不是个别的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幼儿教育当中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很多幼儿园对幼师的审核上放松了标准。一些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会去录用没有幼师资格证的人成为幼师,可想而知这些幼儿园的教学水平如何,在这种幼儿园当中,幼儿能够学到什么完全是未知数,同时政府部门对幼儿园的监管不够严格,更是纵容这种现象出现的温床。2.幼儿被集中饲养般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每个孩子都是在被当做集体中的一员在接受教育,想要得到老师们的鼓励甚至奖励,孩子们就必须要满足老师所提出的要求才可以,而满足不了老师的要求很多时候会被打上“差”孩子的标签,就如同优秀影视作品《看上去很美》中一样,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小红花,在这种教育下,幼儿们的天性往往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很多幼儿或许在别的方面有着极高的天分,却因为这种教育被打上了“差”孩子的标签,这无疑是幼儿教育的失败。

二、让现代幼儿教育更好的对策

1.增强幼儿园建设审核标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教育方面,想要给幼儿更好的教育,就必须先建立起更为科学、更为严格的幼师审核标准和幼儿园监管方式,确保每一个幼儿园的正规性,严厉打击不正规的幼儿园,以带给幼儿们更优质的幼儿教育为理念进行办学。同时幼儿园本身也更应当加强对幼师的审核,对于没有幼师资格证的幼师坚决不录用,对于危害幼儿健康的害群之马更应当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予以制裁,而不是单纯地开除就解决问题,以此为孩子们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幼儿教育,真正有效地培养孩子,让幼儿教育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衷心祝愿未来的幼儿教育中不再出现虐童事件,让幼儿都能够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2.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一个幼儿实际上都有着他们的特点,先天与后天的影响使得他们每一个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们有的对数字很敏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总是能展现出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也有的幼儿对语言更感兴趣,使得他们在学习语文或英语的时候能够比其他的孩子更快。在这种前提条件下,教学当中自然就显得一些孩子更“聪明”一些,而有的孩子则“笨”一些,所以并不能用这种方式去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所以为了带给我国幼儿更适合他们的幼儿教育,现代幼儿教育必须摈弃过去的“集中养殖”式的幼儿教育,在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被照顾到的同时,也应当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去制订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幼儿在得到了平衡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幼儿的优点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进步夯实基础。3.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关键一环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自己的父母都是“全知全能”的代表,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更是无条件的信任,同样的一个道理由孩子的父母说出来,也远比老师说出来更有效,可见在幼儿教育当中,幼儿家长的能量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在幼儿教育当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让幼儿家长明白他们对幼儿的深远影响,让幼儿家长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幼儿得到全方位,立体的教育。同时幼师们也应当更进一步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将每一个幼儿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将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以此来更具耐心地进行幼儿教育,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中也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总结

对于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来说,教育永远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那么幼儿教育就是国家未来的基石。在我国民间,也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也许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实际上也说明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希望笔者的浅见能够让更多的幼儿教育从业者参与到讨论中来,将自己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与他人进行分享,让现代幼儿教育能够更健康地发展下去,为我国的幼儿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4

[摘要]幼儿教育质量的好坏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才能保证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在许多幼儿园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来与与幼儿教育进行整合,可见其对幼儿教育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出现在许多方面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文章就二者的整合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整合

一、整合优势

(一)提升学习热情

孩子在幼儿时期普遍有着这样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新奇的事物更能产生兴趣等,因此在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学习兴趣,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仅仅去根据设定的好的教学内容去进行讲解,并且讲解的相对枯燥,因为幼儿好动的特性,在课堂内容没有吸引力时,课堂气氛就会较为混乱,这种教育形式,幼儿很难产生学习的热情,面对这样的情况不仅不会使幼儿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学习能力不会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幼儿的发展。然而在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信息技术有较强的灵活性,在进行教学中内容的设定也能更加丰富,并且呈现出的动画、图片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能延长注意的时间,动画视频直观的将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幼儿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随之提升了。

(二)陶冶情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首先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信息技术中那些有趣的内容很容易使幼儿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使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想象的空间,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很容易展现一些思维逻辑方面的内容,幼儿通过多媒体的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短片,其中可以包括一些绘画、歌唱、舞蹈等内容,让幼儿通过有趣的小短片,可以让幼儿对这些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使得幼儿愿意主动的学习这些内容,不断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整合的方法及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培养思维能力

在幼儿时期如果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幼儿的各项发展都是有助益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如果单靠教师的语言阐述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并不容易,但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就相对容易了,在进行《三只小猪》故事的课程时,笔者就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了教学当中,笔者没有直接将教材拿出来对幼儿进行故事教学而是将这个故事实现进行了录音并且还配上了合适的音乐,在课程开始时直接将故事的录音播放给了幼儿,因为故事的录音中不仅有语言故事的讲述还有动听的音乐,幼儿听的非常认真并且笔者还观察到许多幼儿在听故事时还会模仿故事中的动作。故事听完后笔者进行了提问,哪只小猪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幼儿在听完问题后,积极的进行回忆,并回答了笔者提出的问题,幼儿们还结合着小猪的动作和大灰狼的动作进行了模仿,并且表演的很形象,这时笔者并没有结束课程而是再次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课程进行了总结,教师将《三只小猪》的动画场景播放出来让幼儿欣赏,幼儿在观看故事时可以了解到小猪们是怎样盖房子的,并且什么样的房子更结实,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可以使幼儿的听觉、视觉以及感觉上都能被信息技术调动起来,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培养幼儿认知能力

幼儿时期已经有许多的知识具有抽象性,幼儿很难将其中的知识理解透彻,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幼儿在枯燥、乏味的环境中本身就不会产生兴趣,再加上比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幼儿在认识的过程中就显得很被动,教师也会发现,即使自己很用心的在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也没有什么提升,但是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全新的景象,信息技术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比较直观,许多科学现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呈现幼儿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例如教师在进行科学领域《磁铁的秘密》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真正能让幼儿去动手操作的材料并不多,那么许多无法操作的材料幼儿就不能判断,他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限制了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将这一问题解决,教师事先可以将想向幼儿展示的材料制作到多媒体课件当中去,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对幼儿进行展示了,并且这种展示的效果有时会比真正的操作能更清晰的将实验现象展示出来,并且一些实验现象稍纵即逝,采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幼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反复观看,了解其中的秘密。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这就是在信息技术下孩子们产生的主动、精彩、新奇的特性作用下的结果。

第5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第6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即是"经济关系市场化"。在此背景下探讨了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同时阐释了教育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和特点。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引言

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过怎样认识和解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诸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教育领域来看,怎样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它是竞争性价格,市场供求,市场体系等一系列市场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1]。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关系市场化。竞争性市场是全部经济关系的凝结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中;全部生产要素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而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2]。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在供求关系上,市场要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在量的关系上表现为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在资源配置上,则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

2. 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2.1 市场经济使得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进一步加重

从目前来看,农基础教育未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得快速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同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种失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牺牲了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占同龄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儿童享受不到较好的教育。这种失衡显然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宗旨[3]。市场经济,消除了计划经济中大多的限制性因子,使得资源的自由流动性得以加强。 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市场机制的内在动力下,大批教师尤其是青年优秀教师纷纷流向城市,表现出了极为严重的"缺钙"和"骨质疏松"症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城市的师资力量在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

2.2 市场经济运行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由于其存在明显的竞争机制,使得原来人才与岗位之间"一对一"的分配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对一"的竞争型关系。需求方在供求关系上表现出更大的选择的主动权,从而使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而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先天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表现出明显的有心无力。所以,看似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在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是一筹莫展,仍旧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农村教育如何面对当代社会对人才的严格挑选一个严峻,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增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由于增长率的不同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九五"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1996年的2.51倍上到2000年的2.79倍,2003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4年为3.21倍,2005年为3.22倍。经济条件是制约现代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便无从改善,师资力量得不到补充,教育质量的提高将受到极大的束缚。

3.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简而言之即是指"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就城乡教育而言,城市教育由于基础条件、教师资源的优势,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成就,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和创新促进教学的更大进步。而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教师资源流失,从而加重了农村教育的不景气。这样就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极分化现象,即教育中的马太效应。这种效应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同时,城乡教育体制没有完善,农村教育建设滞后造成的。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应当说是要极力避免和防止的,因为这种现象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如果不妥善解决会肯定会出现大问题。

4. 应对策略

4.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

私以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须发挥有形手的作用。首先,政府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其次,给农村教师增加工资并及时发放,允许农村教师有第二副业以达到增收的目的,避免农村教师为了生计而奔入城市的现象发生。第三,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上的鼓励,能够安心塌实地留在农村。

4.2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

农村教师一般学历不高,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与城市教师有较大差距。通过实施对农村教师的切实有效的再培训与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从根本上缩小与城市教师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再教育可以使在职农村教师的思想得到升华,责任感加强,从而投身农村奉献教育的决心更加坚定,避免农村教师的过度流失,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4.3 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使农村孩子上的起学

农村居民(包括教师)的经济收入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和教师的流动问题,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给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市场竞争,获取更多的经济增长的成果才是缩小平服差距的根本方法。

5. 小结

基础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是中国能否真正富强的根基,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体制上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努力创设良好的城乡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干忠主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8.P30.

[2] 张绍焱主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P59.

第7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前景分析。

所谓的动漫产业,就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扶持,但与国际动漫大国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一些专业的动漫人才脱颖而出,一些动漫作品走出国门。

一、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动画产品数量增长出现飞跃截止到2009年12月17日统计,2009年已经各省广电部门审查通过的国产动画片达到275部,总产量已经超过2008年的总量,达到138749分钟。

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水平、艺术质量也随着动画产量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二)政策上的扶持与资金上的注入。

国家财政设有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文化部于2008年9月启动“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对优秀原创漫画作品、漫画创作者、动漫演出作品、演出创作者(团队)、优秀原创网络动漫作品、优秀网络动漫创作者(团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动画片创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享受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文化部还以奖励和补贴的形式,鼓励动漫企业走向世界,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国际化。如:对能参加国际知名展会的动漫企业给予鼓励和补贴;对国产动漫产品设出口奖励和补贴专项资金等;影视动画上升到与文学、戏剧、电影相等的地位。由此可见,政府不仅积极扶持原创动漫作品和作者,而且还积极推广原创动漫作品。目的是打造一批具有充满活力的动漫企业和有国际知名度的动漫形象和作品。

(三)一批优秀的动漫作品踏出国门动漫无国界,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一些优秀的动漫文化产品以精美的制作、细腻的画面、健康积极的内容,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踏出国门。这些代表自己的“拳头”作品,展现了中国原创动漫在国际市场上日渐崛起的价值和地位,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由中央电视台斥资近4000万元打造的52集大型动画系列剧《小鲤鱼历险记》

截至2008年5月中旬,《小鲤鱼历险记》已发行至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印度等51个国家和地区。

二、动漫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动漫产业今后发展模式已日渐清晰。

(一)以衍生产业支持原创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动画衍生产品开发是今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市场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不断提升动漫形象,为后期动漫作品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挖掘市场潜力积聚人气,以达到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的目的。所以企业要努力提升自身品牌认知度,建立合理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为衍生产品开发保驾护航。

(二)以3G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动漫产业将使动漫及衍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动漫产业将借助IT技术,吸收电影、动画以及网络游戏的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机动漫产业,形成更具生命力、更有发展潜力。

(三)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动漫人才教育论文"target="_blank">职业教育。

第8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87-03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等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高等教育体制也随之不断进行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探索。由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清晰,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混淆不清,缺乏灵活性、开放性,需要调整与重构培养模式,从而能更好的适应高校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

一、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及局限

1.研究生培养系统不完善,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推动下加速发展,整个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硕士研究生作为本科、硕士、博士这一整个高层次人才培养链条的中间的重要环节,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尤其面对当前学术研究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校师资的培养取向日渐向博士层次倾斜的新形势下,同时具有为博士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及为社会提供实用人才的双重功能,学术型硕士生教育工作应如何合理兼顾二者的关系,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成为其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学术型硕士生培养目标还未明确化,虽然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发展迅速,已经打破了过去的单一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且应用型学位研究生基本采取各高校自定招生的形式,有大幅度增加。但其培养模式仍然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混为一谈。一些重点高校采用缩短了学术型硕士生培养年限的方式,但在总体思路上,硕士生培养要求仍然与传统要求是一致的,并未冲破硕、博分阶段式培养,仍未能从整体连贯性、可持续性角度来改革并解决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因此,完善研究生培养系统,明确学术型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别,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亟需改革的问题。

2.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较模糊。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相互紧密关联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大要素共同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运行方式与组织模式。”[1]尤其要强调培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模糊,与本科生培养模式近似,并且与应用型研究生共同培养,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方式松散,培养过程单调,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学术型研究生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与优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学术型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共同发展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满足研究生教育追求学术价值与适应市场需求的合理化发展。美国威斯康星嚣张查理斯・范海斯提出大学具有三项服务职能:“(1)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工作的公民;(2)发展和创新知识;(3)传播和推广知识,使之解决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实际问题”。[2]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务长约瑟夫・C伯克教授也曾对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进行过论述,他认为“学术和商业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取向,他们被不同人格的各种专业人员追求者,学术的目的是通过探索来发现真理并传播这些基本原则,而商业的目的则是通过畅销产品的开发和供应来获得利润。”[3]学术型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则充分体现了学术和商业两种不同的规范和价值取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学者、追求学术价值,推进科研创新。应用型研究生则以培养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实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增进技术创新、知识应用。

3.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培养质量评价监控机制。目前高校大部分设立了专门的校、院两级管理机构。校一级的研究生院主要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及就业等工作和事宜;在院一级则设立研究生思想教育与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与教学,研究生实施导师负责制,导师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培养与毕业审核职责。院校对学生实质性的培养作用不明显。但是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缺乏评价和监控机制,对相应的导师资格审查和培养质量缺乏相应的明确约束制度。美国高校拥有严谨的质量监控机制,各种中间组织严密监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美国大学联合会最为出名,其成员由哈佛大学等一些研究型大学组成,将监督博士生教育质量作为职责,设立了严格的评价标准,对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条件进行了规定,有效保障了研究生的培养素质。此外,美国高校对博士生论文具有原创性要求,这些评价制度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钻研精神。

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素分析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具体的培养目标而对其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标准进行要求,以形成规范的、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研究生培养有章可循。“并非是对原有培养模式的完全摒弃,而是在吸收或者包容原有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一种发展,一种转变”。[4]研究生培养模式包含了四要素,即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目标旨在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人员。从发展角度和其层次要求来看,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已从硕士研究生提高到了博士层次。因此,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同异并存,体现出共同的和差异性的目标。一方面要为研究生夯实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该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好准备,从而实现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层次的衔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专博兼具。学术型研究生应该与本科生教育相比体现其高层次性和研究性。因此,它以专业教学活动为基础,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并且能够围绕该专业开展研究和创新工作。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分化与综合发展趋势,跨学科领域研究较过去已经大大拓展。因此,学术型研究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又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以适应科技发展对学术创新的要求。

2。科研攻坚。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承担着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和发展知识的重任。日本《研究生院标准》对研究生学位明确规定:“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对从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再增添新的见解,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同时在其专攻领域内养成指导研究的能力。”[5]

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应该恪守严格的录取标准,科学全面地考察学生的思想、学术修养、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国外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对优秀生源的条件限定明确,如美国要求考生大学的平均成绩在75分(满分100分)以上;英国要求学生的本科毕业证书是一级或者二级荣誉学位。德国和英国虽然研究生录取没有考试形式,但招生时都非常注重面谈效果、申请书和专家的推荐书。面谈过程中,导师会提出较宽泛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科研素质、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一些大学还将GRE成绩综合能力考试作为选拔条件,以此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术潜能。此外,学生在本科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也成为高校录取研究生的重要参考标准。招生质量是保证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应区别于本科教学的单纯知识传授,而应该侧重科研探索、知识创新,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注重研究性、参与性启发式教学。西方国家专家学者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通常会采用Seminar教学法,采用学术交流方式,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开展的自主开放探讨式的学习活动。传统导师一对一负责制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私人关系,学生无法最大限度接触到其他导师的不同思想,学术交流与融合欠缺。“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互相渗透、不断分化综合并以综合为主流的发展趋势中,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在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点上。”[6]

学术型研究生自入学到毕业离校,培养时间跨度较长,因此,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设立不同的质量评价和监控措施,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虽然目前高校都设有中期检查制度,以激励研究生对自身能力进行查漏补缺,但目前的中期检查流于形式,检查力度与标准要求过低,而且缺少相应的处罚措施。西方国家已经普遍采用资格考试与淘汰制并举的考试制度。在博士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之前,均要参加资格考试,考察其是否已经具备独立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资格考试的淘汰率在5%~30%不等。这种考评制度对研究生的质量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路径

完善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从其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与质量评价机制等要素角度着手,明晰培养目标,严格录取标准,完善导师负责制度,建立质量评价制度。实现其重构,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政策支持、制度创新,需要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高校教育改革,观念转变是先导。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走向多元,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需要高校和社会首先从整体观念上树立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培养并存的认识,从而在具体实践中对不同的研究生类型采取不同的针对性培养方式。随着知识经济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越来越深化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依赖越来越强,因此对学术型研究生也提出更多样化的需求。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应该走出传统的埋头书本教育模式,逐渐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培养各个领域的高层次科研人员,还负有培养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也不能仅限于科学理论的创造,还要包括对技术创新与知识应用的再发展,技术创新的是基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也是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面对各种新形势下的挑战,传统的专注理论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科技的快速变革。因此,需要探索适应新时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宽视角、深层次的学科体系和培养计划,以明确区别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立法和相关政策还相对不完善,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认为政府指导、学术权威和市场调节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强学位类型的多样化,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质量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以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健全。此外,在政府职能角度应该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性。西方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方面,政府仅仅是宏观调控,赋予高校较大的自主办学权力,不直接干预高校内部管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应该更多用立法、政策指导等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而对于学校的招生、教学组织与管理、专业学科设置、财产管理等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其自。如学术型研究生可根据学校学科情况发展一些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在尊重高校自主办学权的基础上,政府要定期开展评估活动,把握研究生教育评价方向,制定相关的评估政策与标准,根据学术型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的不同分别做出具体规定。调动社会力量、社会团体从多方面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督。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还离不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师资队伍的健全。学分制仍然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学年学分制下,一般研究生在前一年或者一年半进行课程学习,拿到相应的学分,后一年开展论文写作。这种单一的管理制度虽然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但随着学术型研究生主体性意识的提升,个性化发展与科研深化的需求,学分管理制度已经限制了研究生培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高校可探索制定富有弹性的培养计划,如申请课程免修,根据知识结构选择课程和学习进度,学分互认互换,申请导师组的重建等方式。使研究生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教学教师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实施了高校之间学分交换、承认、转移等制度,增进了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学术交流。我国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过少,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迫切需要高校之间增进学习,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建立和制定学分交换承认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随着高校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生导师队伍科研水平的高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师生比例的协调与否,直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应完善导师聘任制,合理配置研究生导致比例,为导师自身水平的提升提供培训机会。对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学、科研任务定职责,将学生的考核与导师考核直接挂钩,引进竞争机制,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

参考文献:

[1]李向军.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2010,(1).

[2]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论文集[M].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3]刘力.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2,(4).

[4]陈学飞,等著.西方怎样培养博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9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平民教育 乡村建设运动 国际背景

一、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在十五世纪以前长达一千年的欧洲发展历史上,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相对于同时期的中国而言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同样代表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教育水平在中世纪的欧洲也远远称不上发达,即便由宫廷和教会把持的精英教育有一定的规模,但依其所培养的对象仅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和少数精英分子,包括农民阶层在内的一般平民是没有权利和资格接受教育的。在经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平民化和大众化教育的思潮才稍见端倪,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面向一般平民的初级教育才有所发展,但是这种社会大众教育仍然是简单的,在受众数量和教育水平上与精英教育相比较有极大的差距。但是,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欧洲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平民主义”思潮,以及在这种思潮和精神影响下产生的《人权宣言》却沿袭了以人为本、重视教育的理念。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的裴斯泰洛齐就认为:“即使最贫困和最被人遗弃的孩子,上帝也寄予了天赋的才能——在孩子粗笨害羞和显然无能的背后,蕴藏着最优秀的才华,最珍贵的能力。在这些可怜的孩子接受真诚的爱心教育中,显著的天赋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1]裴斯泰洛齐身体力行,在欧洲小国瑞士大张旗鼓推行教育运动,使瑞士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成为当时欧洲教育的典范,这一模式至今仍被称之为人类教育历史上的奇迹,而且,在瑞士模式的启发和带动之下,欧洲各国纷纷效法其成功之道,崇尚教育、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德国在汲取瑞士教育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念,制订了深刻影响德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法》,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并且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的教育,所有教育经费由国家免费提供,不接受教育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历了近代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在“人本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以国家为投资主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而实现了整个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其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已领先于当时世界上其他各个地区和国家。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国家真正开始认识到大规模开展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实施全民普及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末是近代西方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阶段。西方平民教育运动作为近代西方国家主要教育发展趋势之一,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近代意义上民族国家概念的确立和教育民主化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有效地实行普及教育,大多数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制规定这种带有普及意义的平民教育的义务性质,这种平民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平民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社会包括农民在内的一般民众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西方社会率先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

二、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与流派的发展轨迹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关于教育的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涉及平民教育的思潮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平民教育思潮不仅仅是某一个教育流派的自我发展,而是与各种教育思潮紧紧纠缠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展。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此起彼伏,其涉及内容之丰富和发展速度之迅猛前所未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民主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思潮等,这些思潮从价值理念和演进路径角度而言都具有某种共同倾向,就是均强调教育在程序和实质上的公平正义和科学合理。各种教育思潮都有其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侧重点,但从平民教育视角出发,这些教育思潮无疑对当时的平民教育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思想补充作用,从某个角度而言,它们亦是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ADULT EDUCATION COMMITTEE)倡议:将成人教育变成社会生活整体的一部分,使全民在他一生的任何时候,都可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奠定了成人教育的理论基础。“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2]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从英国首先发展起来的,然后推行到西方各国,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科学教育思潮源自于清末变法图强之时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其教育观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教育民主化改革的进程,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实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的展开;女子教育的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3]杜威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教育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思潮,其关于教育的目的性、教育途径的生活化、教育教学的方法等一系列教育理念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杜威强调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他以经验主义价值论和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适应。“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提倡反映科学、民主和进步意识的民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带有实用性质的实业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旨在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以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和完整人性;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知能,使其拥有自主意识、自立精神、主动性、发动力,以及协作共业之精神;激发起献身社会和改造世界的热情。由此,也就需要国家和全社会花费巨大代价具体实施平民教育”。[4]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改变了西方教育的面貌,使之由传统进入现代,对20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当时的各国农民教育实践来看,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美国和欧洲国家丹麦。“在西欧和美国兴起一场旨在改革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这场运动,在西欧被称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则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5]1909年罗斯福总统呼吁发动乡村生活改进运动,试图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改进,促进民众素质的进步和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相关政策和法律的配套支持下,国会通过乡村教育议案,主张乡村教育以“养成公民的农民”为目标。美国的乡村生活教育运动既施行一般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注意教授一般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常识,通过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不断教化,使乡村人民成为“机警的、爱国的、思想高尚且又安于陇亩”的公民。其教育措施和教化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设立乡村图书馆,完善基督教堂机构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中心,开设农民互助合作组织,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等。丹麦的农民教育主要通过民众学校这种形式加以推行,在当时欧洲和世界教育界享有盛誉,丹麦的农民教育与当时英国的工人教育和苏联的扫盲教育并称为世界三大教育运动[6],其取得的成就及对其他国家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启示意义是极其巨大的。“以格龙维、柯尔德、施洛特为代表的丹麦教育家,提倡民众高等教育,推进乡村社会的改进与合作事业的发展。他们以历史与诗歌为媒介,着力于文化的传播,激发青年农民的心理与情绪,唤起民族精神的觉醒”。[7]丹麦民众学校是施行农民教育的核心机构,它和人民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民众学校重视农民的职业训练,教授与农业有关的科目,比较重视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但教学的最终目标却始终着力于文化的传播,以觉醒普通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宗旨,并不仅仅限于施行职业的训练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提高。正是由于丹麦民众学校的有效运转和农民教育的成功实践,才造就了当时丹麦经济的飞跃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欧洲发展史中丹麦的农民教育运动被誉为“丹麦重生的命脉”。非常推崇丹麦平民教育模式的梁漱溟认为“丹麦农业之发达、合作之隆盛,皆以其教育为原动力”。[8]

三、西风东渐:西方平民教育思潮促进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极大的影响,自以来一直处于变革图强、寻求国家富强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由于自身变革的强烈愿望,西方以平民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潮一经传入,就在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旨在提高包括农民在内的民众素质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兴起无疑与其广泛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其中西方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的人格魅力和中国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19年4月,杜威作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应中国五大教育团体邀请来华讲学,他在中国进行了百余场讲演,并实地采访了多个省市,讲学长达两年,其思想和言论在报刊广为传播,中国社会迅速出现了风靡全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股“杜威热”,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实践,旨在救亡图存,有国外留学背景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在介绍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传播其教育理念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等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归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始终致力于用西方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采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研究中国乡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即是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6.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国强,林李楠.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与中国近代教育民主化改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张之沧.论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及现实意义.“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5]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

[6]茅仲英,唐孝纯.俞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76.

[7]周逸先,宋恩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历史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