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高一语文的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语文的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语文的学习

第1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考 语文 全国卷 教学建议

一、前言

今年教育部要求语文等部分学科要开始使用高考全国卷,争取明年高考时全部统一使用全国卷,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影响非常大,而且对于语文教学也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全国卷的形式、特征以及规律,才能发现其与本省语文教学的共通点,从而实现二者的衔接。

二、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研究

从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新课标全国卷I、II两种,一直以来江西等省份就使用新课标全国卷I,整体难度比较适中,而甘肃等省份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卷II,整体难度较低。根本本省的情况来看,使用新课标全国卷I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下文主要是对全国卷I进行分析。从试卷考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高考全国卷I主要由各大板块构成,其中诗歌鉴赏、默写以及现代文阅读等部分占了相当大的分值,且难度有所增加,例如默写并不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更强调考查他们的理解能力;从结构与层次的角度来看,试卷内容含有阅读题与表达题两大题型,这类题型主要是检验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总之,整个试卷不是非常注重学生的识记考察,而是着重于考查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从写作题的角度来看,写作题紧扣社会的时事热点,择取的都是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该题型强调各学科间的联系,重视传统美德与精神内涵的传承,考查的是学生整体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虽然以往各个省份所使用的语文高考考卷不一样,但是考查的重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使用高考全国卷后,各省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不需要做出太大的改变。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发扬原有的教学经验。全国卷与其它版本的语文高考试卷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出入,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继续采用以往总结的优秀教学技能,在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各个版本的语文高考考卷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使全国卷的题型与地方考卷的题型不一样,但是知识结构是一样的,全部都是围绕高中语文教学展开。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而言,全国卷比较注重翻新,各大题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整个试卷中并不是很注重考查学生的本土性东西,而是考查学生的思维灵活度,给予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根据形势作出改变,逐渐的完成教学的过渡与完善。在全国通过使用全国卷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虽然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但是并不需要全部翻新,而是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模式能够更加的适应教材。高中语文教师可在实践中一边探索一边转变,尽可能保持稳中有变,在当前的教学基础上重点攻破全国卷的疑难点问题。例如,在全国卷的几大考查板块中,诗歌鉴赏题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对于习惯地方自主命题的学生而言,一时难以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点对这一模块进行研究,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实际教学中可以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对学生进行指АM时,诗歌鉴赏题模块的内容通常都是择取学生不是很熟悉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充分掌握语文教材的所有相关知识,不能只记重点,对于较为生僻的知识也要了解,这样才能在高考中从容的答题。而且题型有所偏向于主观性,并不是很注重学生考查学生的纯粹知识性,更加注重考查其对于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

四、结语

高考语文全国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总体上来看,虽然它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继续使用以往总结的教学经验,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改变,以便更快的完成教学的过渡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黄金萍. 整体稳中有变,着眼素养能力――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分析与评价[J]. 湖南教育(B版),2016,07:22-25.

[2]席作禹.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3]曹佳,杨美霞,王璐.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 中国校外教育.1.

第2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激发 职高学生 语文兴趣 策略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学习的巨型驱动器。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精神和灵魂的乐园。然而职高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普遍不够浓厚,特别是对语文的学习明显表现出厌倦的情绪,这使得职高的语文课堂陷入尴尬的境地。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论述了激发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五个方向,尝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效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职高生,目前职高生总体学习成绩偏差,多数职高生是初中阶段的落榜者,夸张点说,职高是他们“穷途末路”时的选择。他们是带着失望无奈甚至自卑的心理跨进职高大门的。他们那颗脆弱的心需要特别呵护,他们的缺陷与不足需要特别的包容。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心、耐心与信心教不好学生,更教不好职高生。对职高学生,我们要用爱来感染他们,对他们施以赏识教育,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热爱又赏识的教师,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极度欢迎。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自然就会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这种学习的良效连锁反应就会使学生产生想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二、强调语文的功用,努力激发学生趋利性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内心渴盼学好语文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与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愿、自立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具体适当目标,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努力,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三、用心设计精彩的导语和设置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成功的导语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做了重要的铺垫。精心设计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采用歌曲导入课堂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在上《城南旧事》这篇课文的时候,选用了李叔同的《送别》进行导入,《送别》这首歌曲带着淡淡的忧伤,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忧伤的送别场景,学生纷纷沉浸在一个忧伤的氛围中,这样的话,学生很容易进入《城南旧事》的课文情境中,比较容易理解课文中的感情了,也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用心设置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激发起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职高语文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循序渐进,成功的心理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兴趣有赖于成功。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经常获得成功,就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情感愉悦,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职高学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基础比较薄弱,听起课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开始对语文畏而远之。如果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把讲课节奏放慢,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为止。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吃透一部分内容。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当他真正吃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成功的心理体验自然就会促使他产生一种强烈学下去的兴趣,然后兴趣驱使他自觉学习。随着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不断加深,就会产生自信,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这种良性循环在学习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职高语文课堂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注重师生互动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情趣”。把知识的传授融入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让学生轻松地陶醉其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得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要积极地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职高语文教学方式要多而活,学生才不会感到厌倦,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把激发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相互结合,融会贯通,一定能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提高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教师教授过程才有吸引力。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硬性的灌输知识,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能够展现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孜孜不倦地探索的问题,结合平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运用优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蕴含的美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可以交流思想,传情达意。而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教学,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传授语文基本理论知识外,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思维能力与语言美学鉴赏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做起,在讲课的时候就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不同,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新颖别致的情境中享受语言的美,感觉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教师教课犹如一部成功的小说或电影,不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情节与意境,还要有生动、优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有了这些因素,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知识的殿堂,不再认为语文只是一门抽象、难掌握的学科,而是一门能在知识的探索中自由翱翔的有趣的学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能够针对课文中美妙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语言,有什么寓意等;同时,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又要讲究语言的选择,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得到升华。为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仔细推敲,认真构思,力争使授课语言做到巧妙恰当、准确明晰,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二、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眼球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处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更喜欢鲜艳的色彩、活动的事物、可爱的形象与美妙的声音等,如果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定会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动画片之所以让小学生们欲罢不能,就是因为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课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单纯的文字对于他们而言,显得过于单调和枯燥,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不能将传统的“我讲你听”“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一本书”延续到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要引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增强教学的具体性、生动性、可感性。在这方面,多媒体就是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得力助手。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可以变生硬死板的文字为丰富多彩、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产生愉悦的审美效果。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自然会调动起来,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心情也变得舒畅、愉悦、同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讲《趵突泉》一文时,结合该文的写景抒情模式,在教学前我精心准备了课文的配乐朗读和相关影像,首先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熟悉课文,从听觉中感知趵突泉的魅力。继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相关影像,让学生们尽情地欣赏凉亭旁、垂柳下池水清澈,大泉不断翻滚,小泉不断地冒出形态各异的气泡的美景。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脸上伴有着迷的微笑,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趵突泉公园里。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趵突泉太美了,难怪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整堂课因为有了多媒体的相伴,学生们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讲台,目不转睛地听着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兴趣高涨。多媒体教学通过大屏幕,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死气沉沉的情境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趣味导入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趣味导入就是其中的一种。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上课一开始,学生们往往刚从课下的嬉戏打闹中平静下来,很多学生还久久进入不了状态,这时趣味引入就显得极为重要,上课伊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在讲授《五彩池》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翻动课本,有的组成小组积极讨论。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入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影像导入”等。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学习对象上。而兴趣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才可以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当然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过于急于求成,它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不断研究与探讨,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叶坤. 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与职业,2008,(04).

2.徐燕舞.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师.2011.(06).

3.陈运斌,马心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J].动画世界,2012,(05).

第4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生 英语学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06-02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对从医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医学生要学好英语,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西方医学文献及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本文针对目前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医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入学英语基础最直接的反映指标是高考英语成绩。根据笔者对某校2011级护理、助产两个专业共150名学生的随机调查,在及格线90分以上的只占43%,不及格的比例57%。近六成学生的英语成绩在及格线以下,这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此外,中国学生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是被动性地接受知识,不主动,比较内向,再加上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的兴趣较低。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毕业以后自己去到乡村医院上班,英语用不上,因而就认为英语可学可不学。

(二)缺乏“浸泡式”的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制约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宜的语言环境对于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非常重要。M.Swain曾进行过“浸泡式”教学实验,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习者“浸泡”在外语环境里,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要求学生在衣食住行的过程中只能使用英语,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该语言的目的。然而,医专学生普遍缺少英语的实际语言环境,很难学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学的语言难以学以致用,影响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学生对英语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水平。

(三)传统的教学大班模式影响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由于班级规模大、教学环境不理想、学生的水平差异明显,加之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在绝大多数高校中,英语大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以掌握语言知识为主,教学内容以词、句的意义和语篇分析为主,教学方法以讲解和翻译为主,成绩测试以书面表达为主,而以语言运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交际教学还没有真正进入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影响了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数过多、规模过大,大班英语教学中仅有的师生间的一对一交流活动也只限于教师和个别学生,而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行为则大大受到限制,他们只能被动地输入,而不能主动地输出。由于缺乏师生交流,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使许多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盲目的状态,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许多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信心。

二、对策

(一)结合医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觉得记单词是一个难题,医学词汇更是如此。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进行构词法教学,扩大医学英语词汇量。还可以请专业老师作一些有关医学英语词汇来源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医学英语词汇的来源,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医学英语中,绝大多数的外来词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希腊语来源的前缀:anti-对抗,抑制,如antibiotic抗生素。card-,cardio-,心脏,如cardioscope心脏检查器。dys-不良,恶化,如dyspepsia消化不良,dysuria排尿困难。拉丁语来源的前缀:ante-前,如antebrachium前臂。bili-胆汁,如bilirubin 胆红素,bilitlavin 胆黄素。cereb-,cerebro-大脑。如cerebritis大脑炎。sero-血清,浆液,如serovaccine血清疫苗。学习医学英语的发展史会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学生缺乏“浸泡式”的英语学习环境,那么,学校应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浸泡式”的英语学习环境。事实上,浸泡式培训倡导的是一个英语游泳池的理念:让学生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中培养语感,无论课上课下,学生都完全沉浸在英语海洋里,尤其是在课堂上,反复锤炼英语技能,持续地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和生活,最终帮助学生达到自觉自然地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浸泡式”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英语与之沟通,从语速、用词等方面均作出细心的调整,以配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这正是他们锻炼和自我表现的好机会,“浸泡式”的英语学习环境会让他们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就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以医护活动为背景的浸泡式培训,如给病人导诊,询问病人的病情,做常规检查,下诊断书,给病人开药,病人回家后的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设计真实的医护场景,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英语环境中。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集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多媒体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语音室进行操练,从跟读,自己读,到根据示范自己设计场景对话,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三)改进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要求,应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现代英语教学,尤其是高职英语教学应把语言知识的应用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倡在语境中呈现、操练语言知识,在真实的情景中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据此,英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在导入、呈现、操练、巩固、应用等各个环节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场所。针对大班教学,可以开展小组间的以医护活动为背景的情景对话、同组成员之间的有效纠错、电影情节讨论及模仿等活动,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获取信息,使其感受到所学的是一门有用的“活的语言”。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医学专科学校的英语教学应突出“以实践为核心,以英语为主线,以医护活动为背景”教育特色,而过分强调B级英语考试的过级率,学生会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过程应强调交际性,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英语的好习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性别差异,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转变,培养有一定听说写译能力、能进行简单涉外交际的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In S. Gass and C. Madden.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ss New bury House,1985

[2]吴雷达,任红润,徐斌,孙燕,王林博,张婧.高职高专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和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楼青,朱吉梅.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王宝爱,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调查分析及措施[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5]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5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职教 语文 教学改革 昆曲人才

为保护昆曲,文化部专门制定了《保护和振兴昆曲十年规划》,昆曲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指出人才是关键。艺术类高职昆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昆曲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要根据昆曲专业的特色,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教学更应如此,刻不容缓。

如何创造性运用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类职业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专业教学实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做到文化课为专业教学服务。

一、昆曲地位及人才需求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老而高雅的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

目前,昆曲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随着社会文化背景迁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戏曲开始不景气,传统戏曲普遍受到冷遇,昆曲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虽然联合国吹来的东风让我们看到了昆曲曾经的辉煌,但我们更应正视昆曲的发展。大力培养新一代昆曲人才是昆曲发展的关键。

新时期昆曲人才应具有高水平的表演才能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创造力和勇于改革创新戏曲艺术事业的气魄。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昆曲人才的艺术职业学校,在平时文化课教学中需要如何努力,才能更好地和昆曲人才的培养接轨呢?

二、艺术类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艺术类职业学校文化课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此现状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是无高考压力,使语文学习的短期目标缺失,长期目标又难以形成;三是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无兴趣,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较认真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

最近在高职昆曲表演专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个现象,让笔者想到了一个可以尝试进行改革和探索的语文教学模式,将语文课和专业“学戏”课相结合,简称“文”与“戏”的结合。

三、教学改革中“文”与“戏”的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材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既然目前所用教材不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那么可以结合专业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材内容。笔者提出“文”与“戏”结合的教学改革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昆曲专业大多数学生缺乏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无高考压力,觉得文化课不需要花心思去学习,但普遍对自己专业感兴趣。语文课上,偶尔会看到2008级昆曲学生在座位上比划专业课上的手势动作,嘴里似乎还默默背词;2009级昆曲班中,在讲《牡丹亭·惊梦》片段,提到“春香闹学”中的老生陈最良时,一位游离课堂之外的学生突然说:“老师,陈最良是谁呀?”当跟他解释的时候,他听得很认真。这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出现的小插曲,说明学生对和自己专业相近的内容普遍感兴趣。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以这样的兴趣点来组织语文教学,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二)有助于学戏课的理解和掌握

古典戏剧剧本毕竟带有点文言性质,学生理解起来确实存在障碍,在上2009级昆曲《中外戏剧作品选读》选修教材时,问及学生《牡丹亭·惊梦》中的台词,“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如何解释时,许多学生都说不懂。而部分学生其实正在学戏课上学唱《惊梦》片段,这说明学生在学戏过程中并未对唱词有准确的理解。语文课的讲解和分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

(三)剧本的文学价值普遍较高

昆曲剧本内容非常值得学生精读和欣赏,其文学价值绝不低于其他选修教材。况且从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就进入到选修阶段,在学生开始学戏课之后,与其选修其他内容不如选与学生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古典文学剧本,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徜徉在古典戏文中,提高学生文学修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戏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可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语文应用和审美教育两种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双重任务。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百戏之祖”,形成了东方独有的文化审美特征,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剧本继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文辞典雅。学生在专业课上所学经典折子戏都是古代戏曲文学的不朽之作,如《牡丹亭·游园》《长生殿·小宴》《水浒记·活捉》《浣纱记·寄子》《白蛇传·水斗》等。

将经典昆曲剧本作为语文课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欣赏昆曲剧本内容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更好地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戏曲文化,提高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能力。还可以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从戏曲表演者所具备的能力来看

明代戏曲家潘之恒常年观剧,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戏曲表演的审美标准,提出“才、慧、敏”的范畴概念。所谓“慧”,指演员所秉含的内在理解能力,即“一目默记,一接神会,一隅旁通,慧所涵也”。

汤显祖,昆剧表演理论的真正奠基人。认为艺人只有在舞台上自觉地流露出角色真实的内心情感,才有可能使观众在观赏中进入忘我的境界。要准确体验角色的情感,艺人对剧本必须想方设法“博解其词而通领其意”。

关于扮演,李渔提出,演员在演剧之前,首先要“解明曲意”,即细致深刻地领会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征。“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

潘之恒戏曲审美标准中的“慧”,汤显祖二度创作理论中“博解其词而通领其意”,以及李渔的“解明曲意”,都在向我们阐述一个真理,即作为昆曲演员必须精确地理解剧本内容,洞悉剧本中角色的情感,最终在舞台表演时才可能“舞蹈者不知情之所由来”,使“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而以上所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用心培养和积累。这对于正在学校学戏的学生来说,最好的训练和积累过程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和培养。

(六)可以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论》的论述,有效教学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通常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效率,以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做出判断,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语文课堂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始终给学生一种吸引。

“文”与“戏”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吸引力的指引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文”与“戏”结合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和戏文教学两门课的考评机制要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探索一种更加适合改革之后的教学考核和学生成绩测评模式。

(二)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戏剧剧本的研究,拓展戏剧专业方面的文学理论知识。同时,要和专业老师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上课内容和方式,如何让“文”与“戏”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同时提升。

当然,如何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分步落实,需要教学的循序渐进。相信凡是真心致力于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能力,也愿意去钻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文”与“戏”的结合,是艺术类职业学校尤其是戏曲表演类专业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值得探讨的课改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新雷,朱栋霖.中国昆曲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2011年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基本是以应试为主导,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语法词汇等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学生也更愿意把时间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上。但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视中西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产生误解。而且高考中亦不乏对学生文化知识及跨文化能力的检测,这就提醒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词汇、句法、语音、语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辅以英语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语言内容背后的英语国家文化意义。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文化领悟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高中阶段给学生带来的困惑,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感谢和答谢语。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直系亲属之间很少用“谢谢”这个词,如果使用,会让对方产生距离感,但在英语国家中“Thank you”使用率非常高,几乎一切场合都适用,即使是父母或者子女,都不例外,在交际中它是最起码的礼节。二是称呼语。目前国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的倾向:比如,青年人对长辈通常称“叔叔”、“阿姨”;对平辈则称“大哥”、“大姐”、“小弟”等,而英语国家只有关系非常密切才使用此类用语,如“Uncle Tom”等。三是赞美语。在英语国家中,赞美一个人的外貌,或者表扬一个人工作能力等,得到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但我们则处理的就比较复杂,觉得很不好意思,也总会客气一番;四是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很不相同,区别很大。对于朋友送来的节日礼物,我们都要客气一番。总是表现得无可奈何的样子,接受后也不能当面打开。而在英语国家中,他们对友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而且显得理所当然,并会欣然道谢和接受。五是隐私。我们有时对初次见面的人,为了表示关心和友好,常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却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需要保密的,是不能随便问和告诉别人的。六是词汇。英语词汇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讲解,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的本身意义出发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这个词,在英语国家和在中国,都与喜庆日子有关,如“red-letter days”(节假日)。我们国家红色还象征革命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red”则意味着危险状态或都使人生气,如“red flag”就是“引人生气的事”这个意思,而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则是表示亏损,负债。“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如“老祖宗”,“老王”,年龄越大,资格越老,而西方国家很少有人愿意自称”old”。在他们看来,因为“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来看待,以上这些都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

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心研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使英语教学易于被学生理解掌握。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内容包括词汇、习语、习俗的比较,指导学生发现英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在学习一个单元知识之前,对该单元相关背景文化知识做一个简明的介绍,比如历史背景、地理常识、政治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描述所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学科教学辅助手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不例外。为学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如《乱世佳人》、《出水芙蓉》、《哈里波特》、《与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学生呈现直观的中西文化材料,强化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同时新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材料略加改编,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让各种语言环境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成为情景的主人,寓教于乐。

增强高中生对西方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对不同文化群体进行理解认同最有效的时期。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就必须注重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揭示英语的本质,使学生理解英语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并借助合适的文化导入内容,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英语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英语的交际规约,自觉地融入英语文化的环境中,在英语交际中逐步地运用自然得体的语言,从而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第7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产生许多问题,学习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究竟什么是“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问题”的:一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二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等等。心理学的角度将“问题”定义为指个人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经验直接处理的一种情景。哲学家们从哲学的角度认为:问题是基于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完成积累,为解决某种未知而提出的任务。

由此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同样用到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关键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没有欲望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维, 没有思维学生更不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就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因为感知到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而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

因为有机会在新疆和静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所以本人对新疆和静高级中学四个班(一个尖子班,一个重点班,两个普通班)学生高中学习(尤其是化学学习)中是否缺乏问题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分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9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

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现代教育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大家都听之任之;学生不会自己思考,不会自己提出问题,不能从老师的讲解和点拨中受到启发,主动提出科学问题,班级中好的学习氛围难以形成,好的学习群体也难以形成,也就是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79.8%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极少或从不提问,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问题意识比较浅薄,不会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大的意义。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并自我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其实某些时候学生也明白提出问的益处,但是为何他们不愿提问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极少或从不提问的原因有很多,更多的人是有问题但不想问,感觉没有问题的学生是很少的,甚至有的还是有问题没机会问,最后就会草草解决。当然,学生有问题但不想问的原因也有很多,可能是怕老师批评或其他原因,也有的是有问题以后自己解决,还有的是不喜欢这门课或这个老师,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这些原因首先说明学生在提问时存在心理障碍,可能是害怕老师或同学嘲笑,根本无法做到敢想敢问;另外可能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心理上对老师有畏惧感,所以有了问题宁可自己解决也不去主动问老师;还有就是可能是老师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对这门课或这个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兴趣,拒绝提出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还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自主学习。

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3]。学生如有问题意识,他们的思维活动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询相关资料,请教老师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中扩充了知识量,并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只有问题的提出,才会有信息的获得,最终才会有问题的解决。

另外,调查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难发现问题,具体在化学课堂上,经常提出问题的只有2.2%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人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所以,发现不了问题就不会驱使自己去解决问题,更不会在实践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3]。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会在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的驱使下,进行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质量。

第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3]。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说过:“若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见,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得出,在新疆这个地方,学生还是比较缺乏问题意识,在学习上普遍没有自觉性,更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化学课上,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完成这节课内容,下课后也从来不巩固,当然更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因此这里的学生学习都很费力,成绩也普遍不是很好,因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要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就要先分析他们无问题意识的原因。造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观念障碍。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只需要回答就可以了,因此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是教师的权威障碍。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许多学生把教师的言行视为真理。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课堂,即使个别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有时也因为课堂气氛严肃紧张或老师的威严而害怕对老师提问。

最后是教学方法的障碍。不能否认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也就是说学生比较习惯接受结论,不习惯通过自己的实际和探索总结出新的原理和方法,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5]。教师应该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好奇心,发现问题,并追根究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引起探索欲望并开始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的权威和传统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好奇心受到了严重的压制,所以学生往往不敢提问,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积极给予鼓励和评价,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的不成熟,努力创造民主 、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

最后,教师应该有创造个性。老师的思维方式、探究意识常常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创造个性是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创造个性,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探究式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创新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通过这次调查和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让课堂变得更活跃,就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只是一味的让老师问,学生听,因此应该从老师自身抓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个性和修养,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教学氛围和条件,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不再害怕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孙永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5-6.

[2]赖敏.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传承(人文教育版),2007,(7):109-111.

[3]李宜勤.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2,(3):14-15,23.

[4]龚明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4,(2):113.

[5]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1999,(1):130.

作者简介:

第8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中德育课 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

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学生能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去培育。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高中德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能否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必须从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入手[1]。

1、高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1.1传统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道尊严”仍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2]。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和教材权威的认可和崇拜,以及学生长期以来处于被动式接受教育的地位,师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普遍认为教师讲的和教材里写的肯定都是对的,在课堂上只要能听懂教学内容,能回答教师的提问就行了。因此,学生就失去提问的原动力。

1.2厌学情况严重,不想提问题

问题意识的产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发生过程,学生的学习态度对问题意识的产生尤为重要。源自内心的热爱、迷恋和追求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内部力量。具有较强求知欲和认识兴趣的学生,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但是,由于家庭溺爱、教育失效、专业选择不当等原因,部分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因此,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学习、课堂睡倒一大片等厌学的现象较多[3]。同时,部分职高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引起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发生一系列的不良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取巧、一夜暴富等思想占据了他们的头脑。这就导致学生懒得去学习、去思考,问题意识也就无从产生。

2、高中德育课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2.1培养提问兴趣,使学生想问

要使学生积极提问,那么就要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然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即直接接受前人创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成果,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其更多地了解到这些理论知识或实践结果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可以使其体会到人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艰辛,体会到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方便和愉悦,从而激发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欲望[4]。同时,让学生明白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道理。实际上,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有了动力,才能激起提问的兴趣,进而主动提问。

2.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像,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尊重学生的提问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提问,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推理、标新立异、不墨守陈规、不惟书、不惟上、不盲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

2.4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在预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质疑一般出现在新旧知识衔接、重难点知识、概念、两个相近易混的知识点以及书本中某些看似与现实生活不符合的理论等处。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只要勤学善思,认真细致地观察,善于比较,做学习和生活上的“有心人”,才有助于提高质疑问难的水平和能力。

3、结论

在此背景下,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技能又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德育课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修养、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心理素质、社会人文素质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善思会问、大胆质疑、敢于创新,从而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开群.从几则课例看“问题教学”之“问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8期第13至15页

[2]蔡雪娥.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问卷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29一132页

第9篇:高一语文的学习范文

关键词:概率;教学;主要问题;教学建议

概率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的问题创设情境大多源于生活,学生喜欢学习且易于接受。在概率这部分中,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是最基本的题型。由于概率这部分内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多,对试验结果的重复、遗漏情况不易察觉,学生总感觉一讲就会,一做就错,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时所产生的错误,大多是由于概念理解不清、思路不灵活、方法混淆、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问题引起的。在教学实际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对随机事件这一概念的错误理解。在高中阶段开始学习概率时,学生对许多问题还无法进行理性判断,往往只能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很难正确地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相对稳定性,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

2.学生对概率和频率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频率就是概率,频率和概率一样的,在试验前就是确定的。在遇到问题情境和题干数据发生变化时,许多学生就会怀疑自己的答案,不能持有肯定的态度,这与他们对概率的定义理解不清有关。

3.学生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理解错误。处理古典概型问题,只要求出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即可解决,困难在于确定基本事件,并使之具有有限性和等可能性。其中判断等可能性很容易被学生忽略,也是使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要做好这一点,需要解法灵活,思维严谨,切忌想当然。

4.古典概型中的放回与不放回,有序与无序是学生易于出错的问题,关键在于正确掌握是否放回,是否有序,要多加分析,多加练习。

5.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概念不清也是学生常犯的错误,搞不清互斥与对立的联系与区别。

6.对“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但概率为0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概率为1,但概率为1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这个问题,学生理解不透。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克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困难的如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注重概率概念课设计,加深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搞好概率概念的教学,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要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数学史以及众多数学家的趣闻轶事和智慧的思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概率论这门学科的一些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和认识相关概念、定理、公式的意义和起源。

二、充分利用概率实验,使学生正确认识随机现象

学生在学习概率之前已经对概率有着自己的认识,但有很多是错误的,他们往往会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概率值,用自创的方法去比较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另外在学习概率期间也会产生新的错误观念,而在学习结束后仍会存在某些错误认识。虽然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概率值,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教科书学习会做一部分题,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就明确了概率的意义,也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弃了已有的与理论相悖的直觉认识。所以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些不断收集的信息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使学生正确认识随机现象及感受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淡化复杂计算,领悟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实质

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都是概率模型,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讲清模型,使学生知道该如何选择模型,然后运算求解。即知道该如何确定基本事件空间和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不同的是,古典概型的基本事件空间和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是有限的,而几何概型是无限的。

四、注重解决概率问题思路的多样性,一题多讲,开拓学生思维

调查发现传统的“精讲多练”模式对于确定性数学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概率问题的解决,却没有显著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概率研究的是不确定的现象,概率的题型不能用简单的几种类型来归纳。随着事件条件的变化,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选择恰当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用多种方法求解概率问题是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对概率理解陷入误区的学生,通过多种解答方法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得到对问题的正确认识。一题多讲模式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脱离死记硬背的状态,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