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

第1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历来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被认为是所谓的“副科”,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的历史课往往采用“走过场”的形式,或者是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大量缩减。平时遇到课程紧张,历史课就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历史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不参加评比或者大打折扣后再参加评比。大学科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绝对不允许学生在自习课的时间里学习历史的,只有在考试前的一星期内才允许学生突击。

更令人寒心的是学生家长对历史的轻视:考试后部分家长从来不关心孩子的历史考得怎么样。

多数学生对历史极不重视,抱着应付的心态,上课不认真听,课后更是置之不理。即使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平时也很少在家自觉学习历史,总认为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就能考好。其实,历史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容易,要学好历史,必须平时打好基础,特别是平时的每堂历史课上都要学得高效。

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课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呢?由于历史学科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极不被重视,这使得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自我定位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有的教师认为初中历史课很好上,难度不大,所以不钻研教法学法,课堂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每堂课都是“满堂灌”。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可见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十分低下。但是,很多县市中考毕竟还是要考历史的,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强化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很有现实意义。

要真正地构建高效课堂,首先必须学习先进的高效课堂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近几年,我学习了一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下面我运用这些理念,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及时复习

脑科学研究认为,复习是有时效限制的,也就是说,抓住时效进行复习可以延长记忆的时间。反复进行几次复习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沉淀。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二天、一周之后和一个月之后是三个最佳的复习时间。

在上新课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每周的第一节课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周学过的主要内容,每月用一节到两节课的时间复习本月所学的内容。从教学实践看,及时复习的效果很显著。

二、确定目标

课堂上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在上新课前,老师要在黑板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老师设计的问题,这里展示的问题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自主探究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的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要指导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主探究的结果在书上做适当的标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的优势是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交流、研讨、帮助、合作、竞争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另外,要使小组合作的规模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增强合作效果。

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一些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讨论。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四个人讨论,四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全班学生讨论,还解决不了的,老师精讲点拨。

五、展示点评

只有通过展示,老师才能知道学生是如何探究的,才能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展示,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后,通过适当的形式展示探究的成果,主要形式有语言表达、上黑板展示、写在纸上展示等。学生展示后,老师点拨,讲重点、易错点和易混点。

六、拓展延伸

前面几个环节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如何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老师进一步带领学生由知识层面走向能力层面,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得怎么样,要通过迁移、拓展和训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要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拓展性、创新性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七、当堂评价

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第一种方式是口头评价。课堂上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或展示之后,学生自我评价,或其他学生及时评价,或老师及时评价,要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对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第二种方式是书面评价。对于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讲义的形式,根据问题的特点以不同的题型出现(每题标出分值),在学生复习之后,立即进行考查。考查结束后,当堂组织学生进行批改,然后评讲、订正。表扬本节课学习优秀的学生,授予“高效学习小能手”的称号,激励他们以后继续努力。

第2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导入 创新教学 课外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思考,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探究、思考、分析过程中获得和发展,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优化导入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从导入环节开始进行教学优化,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新颖的导入方式进行。好的导入环节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顺利、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距离较大,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历史学习对自己的作用,认为历史学习不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不高。有趣的导入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探究学习,拉近学生和历史学科的距离,促进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纸质一分钱”的图片,让他们通过认真观察一分钱上有什么?通过有趣的导入环节,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历史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比较新旧知识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通过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导火索等因素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对学过的几个不平等条约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深入探究和分析,学生有效掌握《》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危害。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比较,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历史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历史课堂的教学,还要结合历史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面,获得新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组织历史讲座。在课外时间组织历史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和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资料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增加他们的知识量,促进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历史讲座中,由于氛围轻松,方式灵活,深受学生的喜欢。通过历史知识讲座,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让他们直接地接触历史古迹,加深感受。同时,在倾听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过程中,要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树立学好历史知识的信念。

3.制作历史画报。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定主题,根据主题制作历史画报,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寻找素材,使画报内容充实,布局新颖,在积极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四、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3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结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结尾和课堂开端、过程一样重要,处理得当可以使学生能及时系统化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开展;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归纳、概括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精炼的语言或者文字、表格、图示等,将课堂学习的知识、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清理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巩固,并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归纳时要突出主题、纲目分明,指出学生容易混淆和误解的地方。

比如,学习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节后归纳、概括如下:

1.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这一政治体制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2.经济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3.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4.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渗透知识、情感、思想等感染学生,给学生启迪

初中历史课堂结尾,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新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可以渗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可以渗透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情感的熏陶。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许许多多是感人至深的。比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郑和七次下西洋等等。在课堂结尾向学生渗透这些人物及其事迹感染学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能促使学生将历史学习自觉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三、设计悬念,诱导学生自觉地把历史学习延伸到课外

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以悬念作课堂结尾,激起学生猜测、探究、查阅资料,为下一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比如:学习《戊戍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一八九八年,慈禧太后一伙在北京发动,囚禁了光绪皇帝,废除了新法,康有为、梁启超被迫出逃,六君子遇难。中华民族就此亡国灭种了吗?学生迫切了解中国自此向何处去,课后看课本、查资料,虽课断而思不断、语已停而意不停。

四、引入合作竞争,强化课堂学习技能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结尾处,学生仍然是主体。在学习任务基本结束后,我们按照学生的合作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合作与竞争。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训练,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一组一组的题目,有必答、有抢答,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不同组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这有合作有竞争的氛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能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

五、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课堂结尾,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以前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历史课前后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而且比较也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用的较多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比较式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教学内容。

第4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细节;阅读资源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学科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反思,现谨将自己的一点做法及感受小结如下,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彰显细节魅力,点燃学习兴趣

历史细节或充满情趣,或发人深省,或催人泪下……这样的细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又不被遗忘。历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利用历史细节,可以弥补教科书叙述中的不足,在学生心里留下波澜。教学中,笔者喜欢筛选一些有教学价值的历史细节,利用它们来设计问题,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思维,拨动其情感之弦。

譬如,笔者执教《秦朝的统一》一课,课堂上笔者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四个细节来“复活”人物:荆轲刺秦王、秦嬴政采纳军事家尉缭的建议以及尉缭对秦嬴政的评价、秦王奚落王翦并请再次请王翦出山、秦始皇在梁山宫怒杀随从。通过这些细节的插入,使学生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如讲授《左宗棠和》一课,笔者引入邓世昌壮烈牺牲的细节,向学生深情地讲述着中的悲壮一幕: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辫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与爱犬一起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这一细节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

在教学中,教师筛选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并恰当运用,可以突出人物的活动与精神风貌,让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深刻地定格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曾经真实的存在;同时,这些细节在教学中的充分利用,还能大大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历史,使历史学习不再停留在“读、背、练、考”这一肤浅层面,而是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了解自己的民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情感教育,达成“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这种历史体验实践既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情景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而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历史教材中可以对学生行情感教育内容很多,如“中华民族的”这一学习主题,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英雄事迹,而且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任务。历史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是割裂和独立的,它需要融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在这学习主题的教学中,笔者见缝插针、自然而然地进行历史情感教育,突出了中国军民为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如播放片断,补充讲述的战绩,课后结合主题活动三“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的实施,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笔者认为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脑海中留下几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珍视阅读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务必要珍视阅读资源,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作用、能力要求及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需要决定的。当今的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内容丰富多彩,荟萃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除了文本之外,就是相关的历史插图,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关于如何利用历史教科书中的阅读资源,徐州市第十三中学杨琳老师作出了这样的总结,可供我们思考与借鉴:①读前言——作为历史课本的开篇,前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功能;②读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构建知识框架,不至于发生史实混淆错乱的现象,也有利于答题;③读导言——或介绍本课史实的时代背景、或提纲挈领概括正文主旨、或设问激趣引人入胜、或拓展丰富学生视野,阅读导言可以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确定了基调、有了指向标;④读正文——课本正文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历史新课标的精神,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叙事简洁明确、字斟句酌、分量适中;⑤读史料——课文为筋骨,史料如血肉,正像梁启超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⑥读图片——从图片中有什么到说明了什么,要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让图片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场景;⑦读练习——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练习读题,正确答题,是提升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⑧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以弥补历史课本的不足;了解更新的史学动态,增强时代意识;融合学科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5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学好历史。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并且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给予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浅谈如何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一科目,就很难用心学习,自然也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会轻松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快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还是和传统的教学一样,一上课直接平铺直叙进入新课,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积极有效的导入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紧抓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恰当地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更贴近历史学科,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声音、图片、动画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展示,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综合感官被有效调动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不论是哪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亲身的体验与参与,深入了解和研究。要想真正激发起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和平台。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便是很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运用、巩固了课堂所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一般来讲,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历史剧,开展历史辩论会、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

二、 给予学生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探索学习保驾护航

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有力因素。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拓展与延伸。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呢?

(一)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读史能力

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或者进行课堂阅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教材的建议,告诉学生应该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哪些知识上,并且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一边读一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以便在教师讲授时有重点地听课。学生在预习学习中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和质疑,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便会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化,有效提高读史能力。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降低背诵的难度,提高记忆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进行纵横比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一般而言,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会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较,能够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更加准确地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生;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96-02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所以就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学案导学的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的载体是学案,方法是导学,即一种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指导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起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案导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学是学案的主要中心以及实践,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导学指的就是利用学案,再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在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方案,主动的阅读教材内容[1],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根据学案的模式来完成学习的内容,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加深教学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准备好学案导学的设计工作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前,应该先设计好学案导学。导学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根据三个功能来设计:第一、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方法,例如:问题情境的设计、知识回顾等,将自己要在课堂中要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怎样开展整个学习活动。除此之外,就是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讲解《》这一课时,应该明确的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找出的时间以及的起因经过等);第三、教学目标的明确设置,可以提升教学的导向作用,并且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促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以学案导学为主进行小组讨论

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小组探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小组对学案的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可以获取一定的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这样就会使学生很快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对学生内容理解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措施,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以前学过的内容,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2]。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学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采取指导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课堂评价

教师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小组评价方式,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虽然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可能不是很准确,但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会不断地质疑自己,并且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不仅有效的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4.利用学案导学进行扩展学习

教师利用学案导学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靠教材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3]。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历史材料,在课堂上适当的加入一些课外的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拓展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很多教师所运用,并且也在教育中不断的拓展完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改进了历史教学的模式,同时也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苏丽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136-136,137.

[2]刘兆欣.“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166.

第7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1.上好导言课,做好衔接。

“历史是副科”不是学生与生俱来就有的认识,这种认识与初中的教育经历相关。高一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导言课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重新认识历史这门课程。因此在正式开课之前,应通过导言课来告诉学生历史是鲜活的、流动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现在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介绍食物的历史、姓名中的家族历史、文字的演变、酒器的变化、服饰的历史等内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单纯的故事。同时,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用途并不只局限于考试,它更大的价值是在于借鉴。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人类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成长的,所以任何漠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肤浅和偏见的。要让学生从开始学习时就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智慧。

2.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达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2.1学习观念转型

老师在高一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通史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使学生尝试接受高中模块史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观念由原来“历史是副科”转变为“历史是高考科目”,意识到高中阶段历史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2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历史的教课形式和开卷考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历史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历史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历史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高中历史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

3.在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一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4.帮学生形成历史的知识体系

历史教材,不管怎么改,它都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教与学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与否。因此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灵活运用知识,和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

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都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需要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联系,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5.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第8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初中新一轮课改已十年,但大部分教师对开展活动课的认识依然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现状

1.开设情况不容乐观。现实情况是,由于中考压力和师资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对活动课教学不重视,尤其是农村校。以龙岩市为例:据调查,30%左右的教师基本不开设活动课;50%多的教师会择内容依课时开,大概七八年级每学期开一至两节;只有不到20%的教师开展比较正常,但都不包括九年级。因为九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学业负担重,根本无暇顾及历史这个纯等级科目。

2.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薄弱。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本身是应试教育的速成品,再加上常年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会考什么、怎么考”十分在行,但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对如何整合主题活动课与历史知识教学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直接导致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与创造性。《课程标准》中“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的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就显得非常困难。

3.学生对活动课缺乏热情。有些教师在活动课实施过程中,牢牢地控制着课堂的主阵地,学生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有序的“探究”。而当学生不知该如何来准备活动课时,教师的指导又不到位,经常让学生感到“一上活动课,就不知所措!”这就导致学生对活动课缺乏热情,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所有初中历史教师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对策

(一)不断开发课程资源,让初中历史活动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接近

1.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深挖初中历史活动课内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它体现的很多是家乡历史文化,这就为深挖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捷径。

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我们利用永定地处中央苏区,是老革命根据地和客家聚居地的有利条件,摆脱了课程的刻意安排,引导学生从本校开发的有关本地的革命史和客家文化史等内容来设计本课教学。这一做法达到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与分析整理资料能力的双重目的。

2.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扩展初中历史活动课外延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整合主题实践活动与历史活动课教学就成了推动历史活动课深入开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永定二中历史老师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远足”来推动活动课的开展,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七年级学生徒步12公里到永定一个知青农场——西溪农场,教师们就根据课程安排,让学生去寻找农场与知青的历史;八年级学生到革命老区金砂,教师们带着学生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进文物古迹、走近革命人物……;九年级学生到永定土楼群中的南溪土楼群和洪坑土楼群,教师们带领着学生走进客家人的开创历史中,认识客家人的勤劳与勇敢、聪明与智慧。回到学校后,通过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故事演讲或做活动展板等,达到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目的。这就为历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依靠中考命题,充分发挥命题对教师授课的导向作用

“中考是指挥棒!”只要有中考,人们在教学中的视线就不会离开这根指挥棒。因此,我们要真正达到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2012年龙岩市初中历史中考命题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第五大题综合题(一),是根据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来进行命题的。省市县普教室的教研员和一些资深教师对这一命题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触动了老师们的神经,在改卷场上,就有不少教师在探讨如何才能把活动课上得更精彩、更有效,使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改变教与学的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

1.提供公共资源,解决农村学校活动课难开展的问题

在龙岩市,农村校占了多数,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教师方面,农村学校历史专业老师不足,有些边远山区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教师;学生方面,不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就是住校,这使得学生生成的经验和阅历很有限,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活动课的参与程度,削弱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怎样才能保证活动课的正常开展,是摆在初中历史教师面前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组织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并将其整理成册提供给上课老师,有条件的还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校园网共享。

在上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课四“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时,由于学生马上就要参加地理、生物的中考,根本没有时间准备,而大部分历史老师在下载及整合音乐方面并不擅长。因此,我们请教了音乐老师和计算机老师,合力制作出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将教学设计及相应的补充资料装订成册。我们把它上传到教育局域网,受到了县里其他学校老师的赞扬,他们说:从此能省心省力地上好这堂课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活动课,开拓的是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主动的、开放的和发现式的学习方式。

第9篇:初中历史课外知识拓展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科;开放化;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最为主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较大的收益。虽然课堂教学好处多多,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课堂教学的过于封闭性。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封闭性,使得很多历史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并且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这显然与如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那么,怎样才能够既保留课堂教学的诸多优势,又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在开放的历史课堂下推动历史学科的素质化。

一、开放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然而,很多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往往把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历史教材之上,这样就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充满局限性。事实上,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往往涉及到政治、地理、哲学、数学、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局限在历史教材上,必然会影响历史学科内容的开放性。因此,除了历史教材以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围绕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给学生补充一些政治、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丰富历史课堂内容的含量,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不怕远征难》这课的内容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与有关的历史资料、诗词、歌曲、影片资料等等,以丰富学生对的认识。经过学生的课前准备,在上课以后,有的学生准备了的《》诗词,有的则搜集了一些与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地球的红飘带》、《西行漫记》等,还有的学生在课下观看了一些与有关的影片,在课堂上给同学介绍了一些自己的观影感受。就这样,在学生的齐心努力之下,原本封闭的课堂内容变得开放起来,原本十几分钟就可以讲完的课本上的的内容变得非常丰富。由于课堂内容开放,形式多样,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升,这样自然就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开放教学过程

在历史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五段式的教学,包括课前导入、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可以说,在五段式的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呈现出一个封闭的状态,而学生的思维也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教学过程中来回游走。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封闭单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早就失去了对历史课堂的新鲜感。为此,开放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模式是眼下很多历史教师都应当关注的问题。在历史课堂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一些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引导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五段式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开放灵活。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中华文化的勃兴》时,由于这两课文化史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如果采取传统的五段式教学,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根本讲不了太多的东西,很多内容最多就是点到而已。于是,笔者就决定采取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方式,围绕着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围绕着问题寻找相关的资料。到了课堂上,笔者就以讲解问题的形式把教材上的重点知识串了一遍。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工作,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上即使教师的讲课速度较快,学生依然听得游刃有余,虽然涉及的教学资料很多,但由于以问题的形式进行综合,又不显得杂乱。就这样,在开放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三、开放评价模式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评价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事实上,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关于应试教育的危害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那么为什么应试教育现象依然是屡禁不止呢?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形成对单一封闭考试评价模式的冲击力。与其它学科一样,在历史学科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依然是以终结性的考试为主,在评价模式不做根本改革的情况下,应试教育的完全消失根本就无从谈起。虽然对评价模式的改革无法在短时期内完成,但是作为教师,还是可以从眼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努力打破现行的评价模式,开放评价模式。有了开放评价模式的指导,教师的历史教学活动自然不会局限在死记硬背上,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再只盯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间等知识的记忆上,这对于推行历史学科的素质化自然是大有帮助。

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更加开阔,而封闭的课堂教学显然与这一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大力开放历史课堂,才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必要前提,才是实现历史学科素质化的必然之途。

【参考文献】

[1]郝燕虹.初中历史开放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2005年26期.

[2]陈笑梅.浅谈历史学科开放式课堂教学[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3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