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生产管理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管理的知识

第1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人们对于药品生产中所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与研究思路,同时对于企业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标准也提出了新策略,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在制药工作中对于药品质量的提高也迈上了新台阶,从而降低了药品质量风险,避免了药品质量隐患的发生,从而为群众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放心药品。

一、企业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重要性

作为生产现场质量监控,其重要性在于以抽查的方式发现系统及偶然差错及误差,起到眼镜的作用,例如,无菌药品生产前,系统及生产线验证的均为关键操作设备及环境,不可能兼顾全部,而正常生产时,由于循环往复的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会日益降低,生产现场由于人员限制,车间管理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质量隐患的存在,现场质量控制人员作为第三方,会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的存在,并及时予以纠正及上报,已及时进行整改。

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是药品质量保证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工作中重心是在日常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确保产品的质量,即人们常说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以及有效期内的稳定性。

二、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药品市场上屡禁不止的不合格药品的出现,便暴露出了我们在药品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不足,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方面体现在对药品的材料以及包装管理的不规范操作,由于很多药品生产厂家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去检测,这就给药品的生产留下了很大的隐患;第二方面则是药品的生产管理比较混乱,由于很多厂家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生产周期的合理的把控,而且,这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严格按照GMP方面的相关要求去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出现质量不过关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情况,出厂合格的药品可能受到储存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质量问题,从而引起矛盾。

毋庸置疑,药品的生产质量不仅关乎到企业的生存,而且也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却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行业制度不完善、药品生产厂家管理水平低以及药品生产人员业务能力相对较低等多方面现象的存在。行业制度的不健全往往会给很多不法分子留下很多的可乘之机,其中尤其以一些投机倒把的商人利用这种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不合格药品的倒卖为主;企业管理水平的局限也造成了药品从研发、生产到出厂检验的环节缺陷或是生产过程中的混乱无序;从业人员医药知识的不完备也造成药品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而流入市面的潜在威胁,因此,应从以上一方面入手,加强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力度,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几项措施来作为药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二、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解决建议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国内市场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工作环节分工不明确,权责不能分清,由于管理上的失误而造成员工工作绩效上的懈怠,从而降低了药品的生产质量。另外,有些企业管理思路比较清晰,但执行力较差,导致企业管理成为空话,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随之下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匮乏的管理对象的管理力度。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把好质量关,在药品的配置、生产和出厂阶段设立严格的检验工序,明确人员分工,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生产操作章程,并且完善监督机制,对于发现的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找出原因,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2、注重人员培训,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FDA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分为3个层次,包括新人的培训、日常培训和优化培训。新人培训:新进入监管人员监督技巧的获得必须经历很强的针对性培训,要求具备丰富经验的监管官员带教至少一年的时间。日常培训:保证提供不间断的专业教育和核心能力的培训,以维持监管人员的工作水平。优化培训: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鼓励、资助优秀雇员进修和提高。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可以借鉴美国FDA对药品监管人员的培训经验,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充分履行各自监管职责。

3、加强生产过程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应对生产现场、环境、物料、生产设备、工艺参数、人员操作等进行监控。要求生产设备处于已清洁状态并在清洁有效期内,设备是在确认或校验有效期内的正常状态,以确保生产条件始终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称量、配料、投料均应有独立复核人复核,物料标签及时填写、粘贴,能正确指示物料信息,数量正确。如物料领料时,车间生产主管根据批生产指令,通知车间材料员向库房领取检验合格的原料、辅料。车间材料员逐一对库房来料进行核对,无误后接收物料,并将物料制操作人。配制操作前,操作人员根据产品工艺卡和批生产指令逐一核对原辅料名称、批号、检验报告,检查原辅料外观质量,并计算、复核投料量,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再对其进行复核。

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在生产现场要检查房间、设备等状态标识应与操作间正在进行操作的产品是否一致,批记录内容与现场内容是否一致。生产操作过程、参数控制是否符合工艺规程,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批记录及岗位操作规范程序的要求,生产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填写批记录及其他记录,填写符合要求。物料、中间产品进出暂存间流程要求正确,交接手续齐全,领发料数量正确,应双人复核;物料标签及状态应标识齐全、正确,摆放整齐有序。

4、严格执行GMP

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在药品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目的在于消除采购、生产、发运销售全过程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污染和混淆,向市场提供符合标准、符合用户要求的药品,自1999年8月1日起正式实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我国目前药品生产行业的主要规范,应该得到各个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的高度重视和严格执行,但行业内部部分中小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完全按照相关规范进行,造成了药品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加强药品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各大企业均应严格按照GMP的相关规定执行,确保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安全规范,并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与GMP良好结合。

结束语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者对药品将会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水平将更加均稳定、更加安全有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药品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我们期盼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能严格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药品质量,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药品生产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S].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编写

第2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零缺陷”管理理念;提升产品质量;实践应用

“零缺陷”管理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战略与政策(正确的事)、运营与控制(正确地做事)、效率与能力(第一次)。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创建可信赖的和有用的组织,组织的目标是提供客户、供应商和员工需要的满足或解决方案,要求管理者必须清晰描述三个需要,采取措施,坚决执行,来取得成功的业务和系统的成功。获得零缺陷的产品是“零缺陷”管理的期望结果,要想达到零缺陷的目标,必须通过所有人致力于细节和避免错误,培养人们做好工作和能够一次做好工作的工作态度,主张抓质量作为生产的根本,在提高了人的素质的前提下,有效实现质量真正的进步。

一、“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意义

“零缺陷”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变革”,是实现组织“跨越式”发展的利器,尤其是面对日益变化的企业发展环境,和快速增长的人们的物质需求,都需要变革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创造企业发展的高度。践行零缺陷理念,一次把事情做对,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和量化控制,是对所有企业形势和未来发展的准确把握。随着高精尖产品的日益增多,企业任务越来越发艰巨,零缺陷质量管理倡导“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会不发生产品的缺陷,并且可以优化检验流程,互检和专检进行适当减少,生产效率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质量成本从根本上得到降低。事前对问题的预防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重点,重视控制内部过程,重视通过过程为客户创造价值,将零缺陷质量文化理念植入企业各项管理者的固有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实践零缺陷管理,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二、“零缺陷”管理在提升产品质量中的实践措施

(一)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工作思路

1、构建零缺陷下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组建零缺陷质量管理项目推进团队,作出管理承诺,明确零缺陷质量管理项目目标,制定团队工作细则及激励政策,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零缺陷项目,推进零缺陷管理项目的进程。2、实施零缺陷质量文化建设,开展大范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对试点产品车间进行零缺陷深层次的宣传活动,深入开展零缺陷理念培训活动,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践行零缺陷管理,使零缺陷逐渐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标准。

(二)构建零缺陷下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一是,零缺陷质量管理项目推进团队,由上至下可分为三层,即指导委员会、推进办公室、零缺陷质量文化建设工作组和产品质量先期策划与过程控制工作组,分别逐级汇报项目进展,确保零缺陷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二是,制定严格的零缺陷项目工作审核制度,由公司高层领导、主要职能部门组成,审批零缺陷质量管理项目的各项实施措施,为项目提供必要资源保证,评估和审核项目成果;三是,制定零缺陷项目工作内容,并建立项目工作的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保障工作内容的而有效实行。实行激励机制,对在零缺陷项目推进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零缺陷项目,顺利推进零缺陷管理的进程;四是,定期组织召开零缺陷项目调度会,开展零缺陷文化和技术改进的交流活动,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施零缺陷质量文化建设

首先,开展大范围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借助不同形式的媒介进行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建立零缺陷质量文化信息交流平台,针对不同阶层人员开展不同的零缺陷管理知识培训,培养零缺陷质量管理推进师等,进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知识学习和宣贯,营造零缺陷质量文化氛围;其次,建立零缺陷质量文化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建立零缺陷专题网站、报刊等有形载体,报道企业内部的零缺陷动态快讯、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宣传覆盖全员,提高全体员工对零缺陷质量管理的认识;再次,对试点产品车间进行零缺陷深层次的推广和实行,通过零缺陷理念培训活动、零缺陷训练营等,吸引员工的关注与重视,深入认识零缺陷的价值观,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践行零缺陷管理,使零缺陷逐渐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标准。

(四)推行零缺陷质量技术改进

结合产品的加工流程的特点及生产经验,开展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编制产品试生产控制计划及过程指导书、过程能力研究计划、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进行试生产,优化产品过程控制流程。在生产产品的车间,贯彻零缺陷管理工作标准,及时发现产品车间质量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策划技术改进的方向及内容。积极吸取其他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改进本企业的零缺陷管理的实施方案,以满足本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零缺陷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围绕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实施该管理理念,企业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就要专注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零缺陷管理,在此基础上,贯彻实施零缺陷管理理念的各项内容,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第3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健词】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

一、引言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以下简称本安体系)是最早由神华集团部分生产矿井在对国际流行的现代化安全管理理论进行实践后,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完成课题研究,并获得成功的一套基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理论体系。

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以下简称青安岗)创建活动是各地方、各企业共青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监督岗”、“ 青年安全岗”、“青年文明生产监督岗”等青年安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由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并逐步规范开展的青年安全生产活动。

本文在对本安体系和青安岗活动进行诠释的同时,寻找两者的必须联系和共同规律。经过探索实践,本安体系可以做为青安岗创建活动的一种理论依据,用本安体系指导青安岗创建,不仅是可以为这一青年安全活动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创建方法和创建流程,也有利于提高创建质量,提升创建水平,促进青安岗创建活动成为行之有效的青年安全生产管理手段之一。

二、 本安体系与青安岗创建活动的基本概念

(一) 本安体系的概念

本安体系是一套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经过多周期的不断循环建设,通过闭环管理,逐渐完善提高的全面、系统、可持续改进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

(二)青安岗的概念

青安岗创建活动是以青年职工为主体,以安全生产示范为导向,以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监督管理为内容,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为目的的群众性安全实践活动。

三、 本安体系是指导青安岗创建活动的有效方式

(一)用本安体系指导青安岗创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

从风险预控的角度讲,本安体系是一套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以青工为主体的青安岗是全员参与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安岗创建活动因此成为安全管理理论指导下的重要实践方法。

(二)本安体系与青安岗创建在管理实质上具备高度一致性

青安岗创建活动是以青工为主体,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为目的的群众性安全实践活动,青安岗活动中强调对青工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首先造就的是一大批“自控人”,与本安体系中主动管理实现本质安全化的论调相一致。

(三) 青安岗创建方法和措施与本安体系建设相适应

本安体系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青安岗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以青工为主体开展安全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危险源辨识提供了基本保障。

本安体系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青安岗开展“反三违、查隐患、堵漏洞”活动,并将安全监管工作纳入本安体系,也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安体系以风险预控为核心,青安岗活动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在要把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青工成为本安体系建设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本安体系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青安岗活动在以安全生产示范为导向的前提下,岗员的亲身示范树立了员工安全行为的标杆,深度矫正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其示范效应同时也成为不安全行为管控的着力点之一,实现了安全管理的新突破

四、本安体系是青安岗创建活动的科学依据

(一) 依据本安体系理论指导青安岗制度建设

乌海能源公司遵循制度的体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重新修订了青安岗管理制度,该制度按照本安体系要求对青安岗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框架和管理机制进行了梳理,为青安岗健全机构、明确责任、确定工作规则和量化考核奠定了基础。

(二)依据本安体系指导建立青安岗组织机构

乌海能源公司建立和调整了青安岗活动组委会,形成了由青安岗总岗、分岗、青安岗、青岗员为一体的青安岗组织体系。无论是哪一级组织,都有安监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本安体系的实施人员参与到了青安岗活动中,为本安体系指导青安岗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 依据本安体系指导青安岗活动确定隐患整改流程

乌海能源公司邀请安监局专业人员设计了《隐患信息反馈卡》,保证了青岗员上岗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整改落实。隐患整改流程的确定为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闭环管理。

五、 本安体系指导青安岗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实践

(一) 充分发挥青岗员安全示范导向作用

乌海能源公司青安岗活动以班建岗、以班配岗,岗员从各生产班组中选拔、聘用,目前800多名青岗员涉及128个工种,基本覆盖了各生单位的主要岗位。活动中,岗员通过矿帽、袖标、胸牌等亮明身份做示范,规范上岗保安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广大职工,实现了安全自保、互保和联保。在深化安全生产导向作用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示范效果。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份,乌海能源公司下设22个青安分岗,194个青安岗,岗员共计869人。在青年安全生产示范活动中,可以带动和影响青工6574人,活动辐射职工总数达15674人。

(二)深入引领青工安全思想教育活动

乌海能源公司青安岗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引领青工开展安全思想教育活动,以本安体系实施年、本安体系达标年和本安体系提升年为契机,开展了“安全一百天,青年勇争先”、“安全生产示范 神乌青年先行”等安全主题实践活动。公司团委网站开辟了青年安全文化建设专栏,制作了《青安岗工作简讯》。

通过举办安全曲艺大赛、开展安全演讲、安全案例分析、安全征文、安全漫画格言警句征集、安全慰问演出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安全文化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了全体青年,营造了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教育引导青工牢固树立了 “责任与青春同在,安全与生产共赢”的乌海能源公司青年安全文化理念。

(三)不断加大青工安全技能培训力度

乌海能源公司各级青安岗组织采用分级教育培训的方式,把青工技能培训与本安体系建设相结合,在配合安监部门及科队、班组做好青工安全知识学习和安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深入开展危险源辨识,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事故应急预案,掌握逃生救灾的相关常识,青工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据统计,近三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128次,参与人数达28594人次(见表1)。

(四) 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

乌海能源公司明确青安岗创建条件和工作流程,细化青岗员的权利职责,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安全监管中以集中上岗和零点夜查活动为载体,采取集中上岗与分散检查相结合的形式,认真查找生产环节中的问题和不安全隐患。据计,三年来,各级青安岗组织岗员上岗223934佘次,开展集中上岗6612次,零点夜查7608次,现场查出隐患及问题160144条,提出合理化建议7833条(见表2)。

四、结论

根据乌海能源公司用本安体系指导青安岗创建活动的实践和探索,可以充分证明,在本安体系指导下,青安岗工作正在向规范、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青安岗活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青安岗也成为青工参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践基地。在本安体系指导青安岗创建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和带动广大青工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在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引导青年持续性地为企业安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郝 贵.强力推进本安体系结构 实现煤矿本质安全[J] .神华安全,2011 [2]武予鲁.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第4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Abstract: The new GMP will be issued soon which is known as the strictest GMP in history. If implemented suitably, mos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re facing large reshuffle. To be invincible in the reshuffl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must have a system of integrated design and correct implementation to integrate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关键词:新版GMP;行业大洗牌;综合设计和正确实施的系统

Key words: new GMP;industry reshuffle;system of integrated design and correct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92-01

1质量教育,常抓不懈

高度重视全员教育,实施切实有效的全员培训计划。在质量教育方面,重点突出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质量管理文件、SOP、微生物知识和质量管理文件、药品不良反应知识、质量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等内容;在培训执行方面,采取“3+2+1”模式(3为三级培训:全员培训+部门培训+班组培训;2为二重考核:理论考核+现场技能考核;1为每人一个培训档案),实现了员工理论知识的及时更新、岗位技能的稳步提高。在培训形式方面:采取以下多种形式全方位提高各级员工的质量意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①内部培训: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组织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岗位SOP、药品不良反应、质量意识等知识的定期培训。②外派培训:派出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国家认证中心、药监局、药检所及精密仪器分析厂家等举办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③函授培训:管理干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参加关于管理知识、统计技术等内容的远程培训。④邀请专家来企业对内审员进行GMP、CGMP、EU-GMP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内审员的自检水平。

2质量管理,职责明确

不断强化质量管理,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文件管理体系以及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职责等手段,实现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全渗透,产品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管理制度和文件严格按照GMP要求,管理文件涵盖药品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等物料管理及供应商管理;工艺用水系统管理;空气净化系统管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管理;计量管理;仓储管理;验证管理;偏差管理;变更管理;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管理;产品放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管理;投诉及产品退回收回管理;根据岗位制定了相应的质量职责,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3质量制度,严格执行

在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方面,企业推行《内部顾客满意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质量部负责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并督促各部门的实施;管理部定期对各车间、部室的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人力资源部会同各级职能部门对检查结果进行考核,贯彻执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并在员工的收入和年终考评中予以体现,确保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4质量方针,层层推进

一方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质量,其内容进一步向市场服务质量、业务质量等方面拓展,要求企业生产、设备、仓储、质量、财务各系统作为营销的支持系统,不仅要努力为市场、客户和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安全的药品,更要从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客户和患者的利益,一切为市场服务,力求一切让客户满意。另一方面,层层分解落实各级部门的质量目标,各部门相应制定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使各级员工充分意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5质量评审,切实有效

通过每月召开一次质量、技术分析会,详细讨论、分析产品质量及制度执行情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明确整改计划、要求和时间。为了有效预防生产过程中出现偏差,加强每一生产过程的监控,专职质监员对每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每个岗位的操作都符合SOP要求,审核每批生产记录;各级职能管理部门每日多次巡视生产现场,并按生产批次进行工艺查证和物料衡算;化验室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药品生产环境和工艺用水严格进行定期监控。

6质量奖惩,全员考核

企业需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奖惩制度,如《质量奖考核管理办法》、《日检查日考核制度》、《黄牌警告制度》、《合理化建议实施管理办法》等,进行全员考核。企业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部门或车间组织的QC小组活动、技术创新等项目。推行工程及技术人员的考核聘用制度,实行末位淘汰,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人力资源部按照企业的奖惩制度和各级部门提供的对所负责的考核岗位、人员月度、年度质量考核结果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7质量把关,一票否决

质量部作为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在药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对购入原辅料、中间体及成品放行,物料供应商资质审计等各项管理中认真履行质量否决权。

现在国际上推行的ICH-Q9要求通过风险评估设计质量,2008年2月欧盟率先将“质量风险管理”引入药品GMP指南,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制药企业的薄弱环节。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制药企业必须从日常的每个风险评估中设计质量,通过在实施过程中,去发现漏洞,才能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齐二药”、“三鹿奶粉”事件为我们生产企业、流通环节以及政府敲了一次警钟。虽然报道说监管方面有漏洞,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制药企业本身来说,质量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体现在执行力不够,所有的程序设计以及管理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落实,才造成了层层把关不利,以至于产品出问题,企业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随着新版GMP的逐步实施,中国药企通过洗牌整合后,将会更好地提升制药行业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ICH指导委员会.质量风险管理[Z].2005.

[2]ICH指导委员会.制药质量体系[Z].2007.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S].2009.

[4]钟汉清,戴久永,译.戴明论质量管理[M].2003.

第5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机械制造企业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为企业国内市场的巩固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人,国外知名机械制造企业的涌入,使得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低下,成为国内企业市场竟争力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摆脱落后的生产管理现状,维持和提升企业现有竞争能力,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现状

1、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不协调

生产计划是根据企业经营目标所制定的产品生产预期目标,生产计划的制定,对于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工作人员从企业经营现状出发,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科学的进行拟定,并且适时调整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生产计划的合理性,保证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但是,对于当前我国多数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企业的生产计划合理性存在问题,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实际的作业计划存在较大的冲突。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的不协调,往往导致企业出现产品供应不足或者库存量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影响,导致企业经营效益的降低,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成本急剧增加,给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对于多数机械制造企业来说,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以产品为单位,即对生产车间下达产品生产数量目标。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的约束,导致机械产品生产需要进行拆分,即按照零件数量制定作业计划。由于各零部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导致实际的作业时间和产品数量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来说势必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影响。

2、产品仓库积压严重

产品仓库积压严重,也是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产品仓库积压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较为盲目,企业虽然在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对市场展开了分析和评估,并且了解到市场的需求量,但是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现状出发,没有对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行合理分析,在产品生产制造结束之后,由于产品性能、环保性能以及其他问题的影响,使得产品无法及时地投入市场,从而导致库存积压问题的发生。同时,部分客户发出生产订单后,企业由于生产故障以及生产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提供充足产品,客户则以生产周期过长而取消产品订单,从而导致产品滞销,企业库存由此增加。此外,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企业生产原材无法及时供应,也会导致生产计划受到影响,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完成生产活动,造成积压。

3、生产成本高

生产成本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生产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经济效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目前,我国多数机械生产企业都是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管理,企业的成本核算、预期收益等分析统计工作不到位,导致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依据,最终使得企业生产居高不下,企业的经营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者逐渐加强了对生产成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使得生产成本的控制流于形式。

4、生产管理范畴过大

对于现代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企业的生产管理涵盖了企业从原材采购、库存、生产到销售和售后的全过程,企业不仅需要开展产品的制造活动,同时需要开展销售和售后等工作。随着企业生产管理范畴的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生产管理面临更多挑战。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1、科学安排生产计划

首先,机械制造企业必须从生产计划人手,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活动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秩序。在生产计划的制定时,企业必须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科学性,即企业的生产计划必须要以产品零部件生产数量为单位进行下达,将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相统一,确保实际生产数量。同时,企业生产计划必须合理,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围绕企业的实际现状出发,如市场情况、企业生产能力等因素,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外,企业必须要针对市场的变化和波动,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生产计划,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2、降低库存

企业库存积压问题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但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成本的增加,还会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并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影响。从企业库存积压原因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控制企业库存。首先,做好客户的选择和筛选,确保订单顺利落实,避兔违约问题的发生。同时,做好市场调查工作,防止由于盲目生产而导致的产品滞销。此外,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杜绝产品质量导致的库存压力。

3、合理管控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的控制是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关注的话题。企业要实现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必须要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加强对先进管理人才的引人,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科学、专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其次,企业必须要做好相关成本预算工作,使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有所依据,依靠预算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

4、缩小生产管理范畴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生产管理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管理内容涵盖到了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售后等诸多方面,这使得企业生产管理负担不断加重,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陷人更为尴尬的困境。为此,企业为提升生产管理质量,必须要加强对生产管理内容的分析和归类,将生产管理中部分内容剥离,企业首先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以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生产管理工作对于机械制造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生产管理,做好生产计划的制定,采取合理的手段控制企业库存,利用先进的管理队伍实现成本管控,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全.浅析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

[2]王哲健,乔金友,逄锦旺.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第6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创新;管理;生产现场;运用;方法

在目前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知识创新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就要求企业能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全方位地开展创新,是企业必须突破的核心性课题之一。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根据皮亚杰的思想,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一般而言,知识内涵由于本质上的差异,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另一类是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一般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一般是指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的独特性知识。Nonaka和Tadeuchi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以Nonaka的“场”的概念来说,知识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知识类型的转变。

知识管理活动是围绕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在知识转化导致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尤其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才可共享,从而形成知识。

二、生产现场的企业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措施

根据生产现场的特点,要实施生产现场的知识创新与管理,有以下几个措施:

1、企业实行准时生产,以准时生产思想作为现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2、组建创新团队,以创新团队为主体,实施知识创新与管理。通过知识螺旋的社会化和结合化过程,以团队协作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学习,实现广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从而使某项隐性知识不再仅仅为单个员工所拥有,而是被团队成员所共有。

3、在企业推广工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是一种工程技术,在今天,它对人们研究与开发的若干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持功能。

4、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平台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主要就表现为以下几点:具有支持内部与外部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通道;具有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具有支持获取、提炼、存储、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工具。

三、以JIT作为现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JIT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JIT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时生产。它将传统生产过程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改为后道工序根据“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货,看板系统是JIT生产现场控制技术的核心,但JIT不仅仅是看板管理。

1、生产流程化。即按生产汽车所需的工序从最后一个工序开始往前推,确定前面一个工序的类别,并依次的恰当安排生产流程,根据流程与每个环节所需库存数量和时间先后来安排库存和组织物流。尽量减少物资在生产现场的停滞与搬运,让物资在生产流程上毫无阻碍地流动。

2、生产均衡化。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生产的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生产各种产品。

3、资源配置合理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实现降低成本目标的最终途径,具体指在生产线内外所有的设备、人员和零部件都得到最合理的调配和分派,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及时的方式到位。

4、在企业推广工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是一种工程技术,在今天,它对人们研究与开发的若干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持功能。如灵捷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精益生产系统等,都需要工业工程的开发与应用。可以说,工业工程是生产方式实现的支撑性技术体系,特别是改善活动依托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工业工程。

5、构建知识管理平台。要剖析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还要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主要表现为:具有支持内部与外部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通道;具有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具有支持获取、提炼、存储、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工具。

第7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采油企业 前线生产指挥管理模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57-02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是中国石油下属的一个专业化采油大厂。组建于1971年,管理区域横跨陕西、宁夏两省(区)的14个市(县)的28个9镇,管辖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实行厂、作业区、井区三级管理,承担着靖安、吴起、油房庄、大水坑等12个主力油田57个生产区块的开发管理工作。近年来,采油三厂针对长距离、大范围、分散化的作业实际,结合现代信息化、精细化、实时化的管理要求,按照“前线指挥、精确制导、自主调动、标准管理、精益技术、人文支撑”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采油厂前线生产指挥模式,为奎厂的持续有效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前线生产指挥管理模式形成的背景

1.传统生产指挥方式不能适应长距离、大范围、环境复杂的作业特点。采油三厂油区横跨陕西、宁夏两省区,全厂的12个主力油田57个生产区块。全部处于戈壁草原和黄土高原之中。地广人稀、沟壑纵横、地貌破碎、自然环境恶劣。整个生产布局呈现“站点多、战线长、管理面广”的特点。从厂机关银川到陕北的靖安油田,最远迭300多多公里,决策信息沿管理链避级递减。使生产指挥难度加大。

2.发展战略的转变蛤生产指挥带来新的诸多压力。随着中国石油“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指导方针的确立,长庆油田公司制定了“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实现5000万”的发展战略。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仍然给与公司“投资不减、产量不减”的政策和要求,从而给整体生产管理带来诸多压力。

3.现代化管理的转变促使采油厂生产管理与时俱进。受美军前方精确指挥后方的现代化作战思想的启示,生产管理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过去被动式的后方集权指挥的管理模式明显不适应现代化、快节奏的发展要求,采油厂的生产管理需要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人工巡栓、“大海捞针、守株待兔”、问题处理的被动方式,转变为智能管理、电子巡并、“精确制导”、实时反馈的主动方式。实现生产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4.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呼唤新的生产指挥方式。采油三厂近年来实现了储量、产量、效益的持续增长,这种持续增长。不仅仅要求各项工作在数量上有所提高,更要求在质量上得到飞跃。从而适应油田持续大发展的需要。

5.多元化的价值观消减了传统指挥效力。1999年石油企业重组以来,对传统用工方式进行了变革。合同化、合同制、市场化用工等多种用工形式取代原有的国有合同化用工渐渐成为油田生产一线的主力。这些都直接消减了石油企业多年形成的以文化为基础的命令性生产指挥方式。需要赋予生产指挥新的管理内涵。进一步发挥人的“可再生生产力”的效能。

二、采油企业前线生产指挥管理模式内涵

简单地说,前线生产指挥模式就是围绕一线生产需求,对机构、流程、资源配置、监控体系及相应权责进行整体优化,以精确制导、自主调动、快速反应、高效管理实现生产稳定运行的生产指挥系统。

主要是借鏊现代军事前线调动、精确打击的指挥方式,以实现超前的、精益有效的生产管理为目标,赋予前线生产管理团队独立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的权力,优化人、财、物、机、环等管理要素配置,利用全方位、数字化的生产及产量监控分析体系,实现对生产情况的精确制导,按照规范的生产流程管理体系及时合理地调动前线和后方资源。快速解决当前及潜在问题,保障日常生产的高质量完成。同时,不断促进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系统整体效能。形成适应采油厂走半径、远距离管理的前线生产指挥管理模式,实现油田生产管理的良性循环。

前线生产指挥管理模式具有:“靠前指挥、充分授权、层面互动、节点控制、要素优化、一体化运行”的特点。

三、构建前线生产指挥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

建立前线生产指挥中心,持续推进一体化、集约化管理,强化信息化建设,完善产量监控体系和缋效量化考核体系,规范生产运行规范化的流程机制,探索文化管理,转变管理方式,持续提升精益有效管理水平,实现生产管理的超前反应、精确运作、安全有序、科学自主。

1.健全组织,优化布局,形成强化生产指挥的整体合力。一是成立前线生产指挥中心,贴近生产履行指挥职能。厂在地处靖安油田腹地的顺宁设立前线生产指挥中心。主要履行安全、生产和技术三大管理职责,同时作为全厂的生产指挥中枢,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厂生产的协调、服务、指导、监督,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年度业缋目标。生产指挥中心构成:按照精干、高效、机构优化的原则,将管理重心前移。其中,生产运行科、质量安全环保科等生产安全管理部门为常驻科室,地质和工艺技术等技术服务部门均由负责人带队轮流值班。由3-4名厂领导班子成员常驻指挥。目前,前指的常驻、问驻人员60余名。二是优化全厂组织机构设置,适应大油田管理需要。根据油田管理需要,2001年以来,陆续压缩一些老油田作业区人员,合并、划分、新设采油作业区,优化调整机关科室、机关附属和辅助生产单位,形成了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目前全厂作业区数量已从1999年时的5个增加到11个,满足了生产建设的需要。三是推进基屡井区化改革,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了撤销采油队建制的井区化改革。对作业区机关进行优化重组、剥离辅助服务单位,使原来垂直、高耸的“塔式管理”模式趋于扁平,管理链条处于最短,基本形成了快捷、高效的管理结构。

2.严格计划,科学考核,提高生产指挥的执行力和有效性。(1)科学下达生产计划。科学下达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的前提,采油三厂在认真分析新井、老井、措施井在产量各构成要素中的特点,确立了“年度指导性计划和月度指令性计划相结合、严肃月度计划”的思路,不断规范生产计划管理,实现了生产计划的均衡科学。一是在年度指导性生产计划的下达过程中,按照地质所宏观编制全厂年度配产方案――厂专题套议审核――厂长审批――计划科下述配产计划的步骤,最终形成各作业区的年度原油生产计划;二是月度指令性生产计划的下达过程中,综合考虑老井稳产、措施增产、新井产油三方面的产量构成,首先分部门核定老井、新井、措施井配产计划,史由计划科参考上期原油生产能力汇总确定。厂专题会议审核,力求对每个原油产量增长点的计算精确

到每天。采油作业区对月度指令性计划的完成情况直接作为月度业绩考核的依据。同时,给予千吨级作业区自行配产权利,推行诚信配产,鼓励其按照自身生产实际,申报月度产量计划,提交厂专题会议审核,两种方式齐头并进,既体现了配产的科学性、精确性。又激发了各采油作业区生产管理的诚信意识和自主意识。(2)强化生产指标的考核。日常考核:特产量目标按照作业区一井区两个层次进行避级分解,结合生产管理特点。厂定期通过盘库来掌握作业区产量运行情况,实行“五天一盘库,十天一对照,一月一考核”;作业区定期通过产液量来掌握井区的生产情况,五天一时照一孝或超过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要给予记功等特别奖励。采油作业区(大队级)单位对井区(小队)的综合考核办法,遵循厂“6+1”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并报厂备案。

3.依托科技,搭建平台,实现生产指挥手段的信息化和科学化。(1)应用网络技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2001年以来。建立了覆盖银川办公区和全部三级单位机关和部分作业区177个井站的网络系统,实现了网络办公、资源共享。(2)完善信息平台,提高指挥效率。我厂根据生产实际,相继开发应用了生产数据采集与系统、井站视频监视系统、油井动态监测系统。特别是在靖安、昊起油田,着重应用推广了基于无线网络基础的视频监测系统、油井动态监测系统,在靖:联和靖三联成功应用了站库巡检系统、语音警示系统,及时准确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为生产决策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持,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3)更新配置先进设施。确保通讯联系畅通无阻。针对生产井区运用无线集群电话和电台进行联络存在的费用高、电波干扰大、设备老化等诸多问题,我厂借助于中国移动和联通在油田区域信号覆盖的有利条件,在井组值班室及生活区改变现有的固定通讯模式,试行公众移动通讯模式。规定话费限额。在运行中规范操作,对各种设备、设施进行有效管理,确保信息反馈的快捷高效。

4.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实现生产指挥的规范运作和超前、精确反应。(1)持续完善生产管理制度,规范生产运行流程。在油田开发技术管理上,以油藏和井筒分析为先导,坚持“三级动态分析”制度,探索和推广实用技术措施。增强生产管理的预见性和系统性。(2)加强日常生产过程的管理。对原油产量运行的控制,根据偏差大小,采用五级“节,最”控制办法。一是每天产量运行曲线控制;:是五天盘库产量预警;三是旬度欠产专题分析;四是月度欠产主要领导欠产专题分析;五是配套执行重点工作月度督办制。(3)建立生产预警管理体系。采油三厂通过建立井组、井区、作业区三个层面的生产预警管理体系,实现了预警指标的有效监控、实时反馈和及时应对。

5.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在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生产指挥权威。(1)抓好新井投产工作。前线生产指挥中心将新井投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专门成立新井投产组,积极与产建项目组、作业区、各施工单位协作配合,自责投产工作。从编制月度投产计划、跟踪试油进度、前期投产准备到安装下聚、管线连头、接电等全套投产作业,均全程督促协调,确保早投产、早拿油。(2)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生产指挥中心贴近一线,将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作为日常重点工作,通过深入现场、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文化引导,有效了消减人、物、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促进了全厂六个杜绝、三个不超和零事故目标的实现,确保了全厂安全平稳生产。(3)加强后勤保障管理。指挥中心坚持“服务生产、保障到位、快捷高效”的原则,在井下作业、电力春检、道路管护、防洪防汛、冬防保温、设备管理、物资采供等环节中超前考虑、积极组织,全力保障,有力确保了各项生产工作的平稳有序。(4)厦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重点是做好应急抢险组织和保油护矿I作。通过编制应急预案,明确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提前储备应急物资,确保生产应急和保油护矿等的快速机动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建立前线生产指挥管理模式后取得的效果

1.生产管理稳健运行。通过建立前线生产指挥模式,使采油三厂的生产管理工作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型向效益型、被动型向超前型、行政命令型向自我调节型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

2.全员产量意识显著增强。通过建立前线生产指挥模式,既统一了全厂的生产指挥决策,又激发了基层各管理单元的上产积极性,形成了层面互动、协力上产的良好氛圃。

3.油田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全油田保持了工类开发水平。红井子、油房庄、吴旗等老油田实现了稳定开发。

第8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由于建筑施工本身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工期较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做好建筑施工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因此,我们要从建筑施工实际出发,针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有关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真正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生产。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目的是为了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并提升生产的安全系数,同时达到美观、经济、适用等要求,建筑工程的监理部门应该担负起指挥和控制的职责,对生产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进行管理。又由于建筑工程质量关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希望文章能够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

1.1建筑施工流水性

建筑施工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则是需经常更换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像流水线一样,动态性较大。有时在一夜之内像钢结构的焊接、土方的搬运、混凝土的浇筑等工作都会变得完全不同。工地现场随着施工的逐渐推进会从地下几十米变成几百米的高楼大厦。所以,建筑工程的周边环境和作业条件都在发生改变,一些较高的风险也会隐含在流水施工过程中,但相应的防护措施总是不能跟上施工的脚步。

1.2企业与项目安全工作的分离性

企业安全措施之所以无法落实到项目部,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公司与项目部的脱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施工单位负责多个项目且项目分散还脱离企业管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项目部需承担整个责任。此外,在观念上项目经济过于重效益和重生产,希望施工人员能尽量缩短工程时间,以致忽视安全,进而也会忽视公司所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

1.3安全生产关系的复杂性

建筑安全管理的难度取决于多个建设主体的存在和其关系的复杂性,涉及了多个单位,如建设、设计、勘察、监理及施工等。施工单位主要负责施工现场安全,总承包单位负责施工总承包且对分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还要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目前建筑业内部分包责任制已经成为常规管理模式,但分包队伍流动性较大,有的则相对稳定,导致施工现场人员变动性很大,生产关系也因此变得很复杂。

1.4安全问题的多样性

建筑产品是固定在土地上的,建筑结构有多种样式,规模大小不一,工艺方法和建筑功能也较多元化,使得建筑产品也不相同,也决定了建筑安全问题的多样性。不同的建筑产品对机械设备、施工技术、防护用品及人员和材料的要求都不一样,建筑现场环境的差异性也较大,种种因素决定了会有不同的安全问题出现在建筑过程中。

2、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对施工人员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建筑施工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在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的招募要求较低,不太严格,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他们不借选用一些技能不合格、素质较低的人员来从事具体的施工工作。而施工人员作为建筑施工的直接操作者,密切影响着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一些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较低,技能水平不足,很难适应实际施工的需要。有的建筑施工单位在人员招募进来之后,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工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的培训,直接导致施工人员在这方面没有树立基本统一的认识,影响到了建筑施工的质量及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人员本身就数量庞大,管理起来存在困难,难以全面照顾到每一个施工人员,更无法确保他们都能够遵守相应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章程。

其次,建筑施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要做好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建筑的安全和质量控制进程。然而,就我国目前建筑施工的管理现状而言,对管理缺乏足够重视以及管理水平不高,致使难以对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筑施工单位的领导层对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要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要么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管理方案,并没有结合建筑施工实际,收效不大。或者虽然管理方案不存在问题,但并没有将方案严格执行贯彻,再好的方案也只是一纸空文。

再次,监督机制不足。近几年来,一些烂尾楼、豆腐渣工程屡见诸于报端,当建筑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饱受垢病的同时,人们渐渐的发现,是建筑施工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屡见不鲜、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不足、安全质量设施配备不足、监管体系不到位等等。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例如,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施工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对建筑的安全和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3、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途径

针对上文中提及的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采取一些途径,解决问题,切实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首先,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招募,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升其安全和质量意识。建筑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招募,仔细筛选那些素质较高,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实际需要的人员,不能一味地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而放开施工人员的招募。人员招募进来之后,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既包括建筑施工实际情况的介绍,又包括必备的劳动技能,还包括安全和质量意识。只有熟悉了建筑施工实际情况,才能够明确具体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掌握了必备的劳动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筑施工的实际需要,做好建筑施工的具体工作;只有树立了安全和质量意识,才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相关行为,努

力保障建筑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此外,对于施工人员数目较大,管理不便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管理。

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建立的前提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在很多时候,管理意识不足、管理难以落到实处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来负责。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构,安排数量足够的专业管理人员,明确其应当履行的职能,使之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践行管理工作。当管理不到位或者是出现失职的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启动相应的应对机制,并能够追究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的责任。此外,还需要在建筑施工单位建立完善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得管理部门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时能够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从事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工作。

再次,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外的监督作用。就内而言,建筑施工单位要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密切监督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安全和质量都能够达到要求,使控制措施落到实处。例如,建筑施工方内部的监督部门应当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监督,既包括对材料来源、材料质量的监督,还要包括对材料存放的监督。就外而言,监理单位要切实做好对建筑施工的监理工作,如果发现质量及安全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并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去解决。还可以将对建筑施工的一些数据内容对外公布,使得与该建筑有关的人能够充分了解与该建筑有关的信息,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结语:目前,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仍存在不足,对此,作为相关工作者,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存在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途径积极解决问题,这才是做好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的应有之道。

参考文献:

[1]缪培建.房建施工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2,12:72+74.

第9篇:生产管理的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历史背景;科学哲学;科学史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其发展脱离了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它不再把科学看成是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社会体制来加以分析,而着重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考察。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转向不仅造就了欧洲知识社会学在科学社会研究领域的复兴,而且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脱离了传统的科学社会学。

事实上,70年代中期以后,在科学社会学日趋成熟的同时,它所遭受的批评和挑战也日渐增多。一方面是对默顿学派的两个基本理论:四条科学规范和科学奖励系统进行批评;另一方面,对整个传统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模式,也就是对默顿模式提出了批评。科学社会学所遭遇的困难并不是孤立的,这有着深刻的哲学和历史背景,也正是这种哲学和历史背景导致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科学史背景

科学史是最早出现的研究科学的学科,因此科学史的研究方向自然极大地影响科学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近大半个世纪,在科学史研究领域中,30年代是“外在论”占据优势,而二战期间和战后20多年,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内在论”。“内在论”者更多关注的构筑一幅前后一致的科学进步图像,而较少考虑,或即便是注意到了科学演进中的争论,也只是先人为主地肯定或否定了争论的某一方。虽然库恩提醒内在论者,“在重构历史的过程中‘科学家应当特别留意他的对象的明显错误,这不是因为错误本身而是因为这些错误揭示了更多的实际思想,而不只是给出科学家如何记录下现代科学家依然保留的那些结论和论据’。但实际情况仍然难尽人意。”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新的“外在论”浪潮又重新占据优势。70年代以后复兴的“外在论”决不意味着简单“返回”30年代的“外在论”,而是对过去全部争论中所蕴含的概念意义进行一次彻底再思考,这个再思考导致了新型研究方法迅速进入“科学”(确切地说是进入“自然知识”)。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家在科学史的研究中,虽然对科学发现中的“优先权”之争进行了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争论来理解科学的运行过程,但其过多地诉诸于心理因素,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分析。这时,科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从“内部”的思想史转向复杂文化整体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英国科学哲学家海斯也谈论到这个问题,她认为,科学史界关于内史和外史的传统争论或严格界限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正在消失,科学史的研究注意到了科学理论信念体系的社会条件。

与科学史戚戚相关的科学社会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70年代中期开始了深刻的变化,如布鲁尔、巴恩斯、夏平等人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们以为最纯粹的理论科学领域,如数学、物理学领域仍然是社会力量在起作用,科学发展并不完全是靠它本身的理性力量,科学工作也与非科学工作一样是从无序到有序,科学并不先验地比其它知识形式更优越,科学的思维模式也可以与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比较。因此,着重对科学知识进行研究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正是在这种科学史发展背景中滋生蔓延。同时,科学知识社会学也化解了科学史研究中内外史的矛盾,因为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不仅关注科学理性对知识的影响,也强调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作用。当然,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也离不开更大范围的科学哲学背景。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科学哲学背景

实际上,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哲学“搭档”是统治科学哲学领域40多年的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遵循l8一l9世纪理性主义传统,坚持知识“二分法”,认为科学知识是实证的、客观的和线性积累的。理论的选择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判断知识是否科学应诉诸于经验证实。这种哲学观点主张对科学进行纯粹的理性重建,完全排除各种非理性因素,把科学认识论或方法论加以高度逻辑化和形式化,把对科学的研究局限在认识论的范围内,似乎科学只是个别科学家从事的工作,而不是一项集体的或社会的事业。这不但使社会学家从一开始便假定科学知识是“纯理性”、“纯客观”的,而且使科学社会学限于研究科学的“合乎理性”的社会关系,使科学社会学不过是“纯理性”科学家的社会学和科学职业的社会学。正是实证哲学的影响,使人们排除了对科学知识过程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可以这么说,科学哲学中逻辑学派的基本观点,渗入到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中来。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最初并非从社会学理论本身,而是从科学哲学的争论中引发的,更确切地说,是从打破传统科学哲学中科学知识的实证主义“标准”观点而开始的。

60年代初,库恩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代表了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的出现,随着波普一库恩的争论,库恩的著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产生重大影响。库恩学说的核心——“范式”学说超过了传统的哲学概念的范围,除了理论学说和概念以外,它还包括了科学家使用工具、在科学活动中范例的选择等等内容,特别是他把“范式”概念与“科学共同体”联系起来,范式的内容包括了科学团体从事科学活动的一切内容。也有人认为库恩的观点是与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朗依的观点一脉相承,因为波朗依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科学家共同体”的概念,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认为科学不是开始于观察和实验,而是开始于进入科学家集体,进入科学家组织。然而,无论怎样,库恩理论的影响结束了逻辑学派在科学哲学中的统治地位,以逻辑经验主义为科学哲学背景的默顿学派当然也就难逃厄运。

库恩理论认为:所有科学知识都是由科学活动的特定“范式”决定的。离开了“范式”,科学的评价本性不可能得到理解。库恩同时还提出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的发展模式,常规科学就是在范式指导下解决难题,而科学革命则是以一种新范式取代原有的旧范式。库恩的范式学说、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知识社会学的传统有紧密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了70年代中期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这种科学知识社会学力图突破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的局限,坚持把社会学的分析应用于自然科学的知识本身,并且倡导了某些经验研究的方法。

应当提出的是,以后出现的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家(如拉卡托斯和劳丹)的工作,他们确有区别于逻辑经验主义的地方:他们受到库恩的常规科学传统以及“范式”思想的鼓舞,提出了“方法论纲领”和“研究传统”理论。但他们认为科学家选择一种“进步”理论是理性行为,无须进一步解释这些行为,而那些依赖着“退化”理论的科学家是无理性的,解释这类无理性行为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任务。后经验主义的这一基本立场和逻辑经验主义如出一辙,因此,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有较大的冲突。

总之,科学知识社会学在70年代中期首先是在英国出现,这与英国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者的知识背景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爱丁堡学派,如巴恩斯、布鲁尔、埃奇等人。另外,巴斯大学的柯林斯、约克大学的马尔凯,他们的研究重点也都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如柯林斯提出了“相对主义的实证纲领”。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和学术交流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形成了英国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而法国的拉图尔在70年代后期运用人类学方法,对美国一个科学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对在实验室进行的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作了社会学的分析,著有《实验室生活》,在欧洲联盟和美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