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冶金经济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冶金经济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冶金经济与管理

第1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效益 资金管理 经济效益

一、资金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关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资金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效益就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量、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量同劳动消耗量、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主要是靠资金、成本、收入等资金指标所表现出来的,

(1)企业总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目标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一致,资金管理是企业总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资金目标的执行与管理一定服从于企业管理的总体目标。

(2)企业成长的环境。因此对于一个企业,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目标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能被过分夸大,这就要求在制定目标时企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准,既要发挥企业所拥有的生产经营优势,也要采用先进合理的生产技术与方法,这样就会使企业较快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分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企业的资金管理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资金的变现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资金系统的完善与管理。国家提倡节约型社会,企业从节约资金的角度来考虑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坚持“节约原则”通过对资金确定合理的需要量制定出资金管理计划,对资金进行盘点、盘活,提升资金的使用率。

第二,提高对资金系统的运用。企业通过对资金进行合理的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利润,只有对资金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才能为企业创造最为根本性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分配资金系统的管理。资金的如何合理的分配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随着经营机制的不断转变,企业内部的资金收益如何科学的进行分配显得尤为重要。

三、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混乱制约着资金管理的效果。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一套与资金计划相匹配的资金使用分配方案,但是这种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落实渠道、管理水平的限制,一些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具备操作性,这就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出现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企业按照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进行资金管理还要解决企业在生产、销售及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必然出现投资失控的情况,这种与资金管理不符的情况严重制约着企业资金管理的效果,同时也加大的企业管理的风险。

(2)制度不健全限制了企业资金管理。在企业中,需要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实行自上而下的简便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建成比较完备的资金监督与调控考查制,同时要对资金管理全程严格监督与管控。但现在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做到这点,少数人控制了企业的资金使得企业管理阶层对于资金运动无法进行自由调控。另一方面,就算企业有监督职能与监督制度,由于企业的资金流向不能得到及时的上报,因此监督者也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做到及时的监控,这就必然造成资金管理工作的名不副实。

企业资金比较分散制约了资金管理效率。企业资金分散已经阻碍了资金管理的发展,企业中二级单位繁杂、账户太多导致难以集中管理,资金分散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造成资金停滞从而不能进入流通渠道,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沉淀资金。企业在资金的运作过程中随意性太大这就导致企业在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弱,资金周转的速度不利于提高。资金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四、提高资金管理、经济效益的具体对策

(1)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如何才能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首先需要企业将资金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通过引导企业内部的员工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资金管理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同时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及一线职工更加清楚企业效益与资金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企业资金管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循环。

(2)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企业在管理资金制度的不健全势必会阻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通过对企业资金进行严格的审批、严格把控减少企业资金流动较为盲目的现状。企业管理者或者主管必须对资金的调动做审查、亲自把关。通过使用现代化方法监控资金的具体流向,通^定期、不定期开展资金研讨会议,通过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做合理、科学分析。通过对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做好下一个阶段的资金预算,通过对上一期的企业资金的具体的管理情况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上一阶段经济效益的对比情况对资金的管理提供更多的管理方法。

(3)盘活积压的资金。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积压很多物资,企业流程资金所占比率降低,企业资金周期延长。所以企业必须从困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或者救活自己的发展方法或者途径,通过激活积压的资金或者通过对物资进行变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企业资金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

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是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具体如何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满意的水平或者在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就需要每个企业结合其自身发展的实际,对症下药,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资金的管理控制与经济效益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通过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在抓好财务资金管理的同时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主动协调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促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一、ERP中的资金管理

ERP中的资金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1、现金管理。现金管理通过财务、物流等其他模块信息的集成,以及通过和银行数据的交换(电子银行对账单),动态监测企业的资金动向、在途资金和流动资金预测,执行资金集中管理和控制功能。

2、金融交易管理。交易管理包含金融工具管理和贷款管理。利用现金管理监测到的流动性状况,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长期或短期的投资和融资,包括贷款、有价证券、货币市场、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交易管理负责管理与金融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交易的全过程,它可以同时利用交易管理数据动态地更新现金管理和财务会计数据,如贷款的本金、利息、还款信息(包括计划和实际的),而且还会更新流动性预测,并在财务会计中生成会计信息。

3、市场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管理模块通过相关的数据接口,动态地监控交易过程,从交易管理中获得企业动态的投融资状态信息,实时地获取金融市场的各种数据,从而实时地进行敏感性分析、风险分析和模拟,从而帮助企业评估市场风险,及时调整金融交易,以达到最低限度地控制企业投资风险的目的。

二、ERP环境下资金管理的特点

ERP环境下集成化财务管理是指以ERP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集成技术和集成管理的理念,将财务、生产业务与供应链集成起来,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动态管理,以适应集团全球发展战略的需要,ERP环境下资金管理与传统的资金管理相比,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ERP系统使业务流程与会计流程融为一体,为资金的实时控制提供了条件。传统的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相互分离,会计只能对业务的发生进行事后核算和反映,从而导致会计控制职能难以发挥作用。在ERP环境下,当业务事件发生时,会计可以实时地采集详细的业务信息,并能自动生成相关的财务信息。“集成”是ERP中财务管理理念的重大突破,通过“财务对业务的全程监控”的应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控制点,从而完成实时、自动地执行控制规则,使会计进行货币资金的事中控制成为可能。

2、集成的网络管理平台为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提供了支持。对于拥有多家合资公司、销售网络遍布的集团企业,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其经营行为规范、安全和高效,是众多企业集团力图解决但又很难解决好的问题。ERP中集成化网络管理平台,强化了企业的财务监督管理职能,使上级对下级指标的考核、分析更加便捷,能在事前控制资金流向及成本费用支出,堵塞漏洞,及时纠正下属单位随意开支和投资行为;能直接从总体上控制企业投资规模和负债规模,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实时监督资金支出,可以对每一笔收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直接做出判断,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的和不合理的行为,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通过ERP共享平台,集团资金管理模块可以以各下属企业的资金数据为前提,通过集团层面的现金管理、资金流动计划和内部银行完成内部的资金调配。它可以根据整个集团层面的资金盈余或短缺情况,通过统一的交易管理平台,在外部金融市场上进行金融交易。最后利用信息分析器、市场风险分析器和资产组合分析器等工具,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风险和效益的最优。

3、ERP系统为资金预算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实施基础。预算控制是一种有效的货币资金控制方法。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下,企业资金预算编制时间长、控制难,预算管理往往是流于形式。在ERP系统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动态的预算执行过程对下级单位付现成本支出实施间接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核算直接监控企业的成本费用,有效控制预算外成本费用的发生,使企业的成本控制更加轻松,能够避免大项目在集团内部立项多、核算不准确、内容不一致、成本分割无法控制、项目整体效益无法分析的局面。ERP中的资金预算数据集中存放在共享的数据库中,各层管理人员可以共享数据,没有时滞,为预算的编制、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提供了条件。企业可以运用ERP系统将编制好的预算沿项目结构自上而下分配下去,对于预算的控制,系统还提供了各种工具,如原始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更新、预算下达和预算结转等,将制订资金预算控制方案嵌入到ERP系统中由程序自动控制,可以使预算执行具有刚性;利用系统生成的实时信息,及时分析预算执行的结果和偏差,找出原因,以便控制风险,同时又使资金预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挥最大的货币资金使用效率。

三、ERP系统对企业资金控制的新挑战

ERP环境下,财务部门的工作范围从单纯的会计核算业务,扩展到相关的管理业务。财务机构主要职能的转变,减弱了核算和监督工作在财务人员基本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而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企业管理,对汇集到财务中枢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财务机构职能的转变,要求企业适时调整财务机构内部的设置,应随着业务重心的转移,压缩会计核算机构设置和人员,同时增加财务机构中的预算、稽核、成本控制、内审等财务管理分支机构,充实大量专职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员,真正实现由会计核算型向经营决策型的转变。由于财务工作主要职能的转变,财务人员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完成从账房先生向财务分析师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设置相关的控制措施,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更需要对企业业务模式、盈利方式、业务流程、行业背景等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尽快调整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提高预测、分析、控制、决策方面的能力,坚持市场导向、服务导向,使财务工作成为决策层实现企业战略的有力工具。同时,网络技术下的ERP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地给财务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形成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财务管理队伍。

第3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管理 集中管理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的开展资金管理工作,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由于企业集团规模较大,而且层级也比较多,通过资金集中管理,能够起到很好的管理效能,不仅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也能够更好的防范风险。尽管当前绝大多数企业集团在这方面具有一定成效,但仍然有个别企业集团在这方面出现问题,需要引起企业集团的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破解存在的问题,推动资金集中管理改革和创新,促进资金集中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集团在开展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符合企业集团实际的管理模式,而集中管理是比较符合企业集团实际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受重视的形势下,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更具有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

(1)对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价值,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集团在集中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对分散资金进行“集中化”和“系统化”的安排与管理,这样能够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使企业集团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资金管理,比如在融资、投资等诸多方面进行集中管理,能够极大提高资金效益。

(2)对于防范企业资金管理风险具有重要价值,企业集团的下属公司较多,如果不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势必会导致企业集团的下属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各自为政”,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而通过集中管理,能够更好的控制企业集团的各类资金,并且能够建立比较统一、完善的监管机制,进而防范风险。

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集中管理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而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然有个别企业集团在资金集团中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不足

资金集中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资金集中管理的运营机制建设,而加强信息化建设则显得十分重要。但当前一些企业集团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够到位,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更多的是“管”而不是“理”,还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分析工作,因而也会制约资金集中管理效益。还有个别企业集团没有建立财务共享平台,使得资金集中管理平台、财务集中核算平台、全面预算平台信息数据无法共享,相互隔离,各自独立运行,比如,资金预算无法很好的嵌入资金集中管理平台进行控制,或是财务核算无法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导入,造成数据无效率地重复统计,甚至各平台数据之间相互有出入,内部信息传递相对比较滞后,相互之间也缺少协同性,同样会制约管理效能。

(二)资金集中管理“管控化”不足

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是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当前一些企业集团在风险管制方面没有引起重视,特别是很多企业集团在开展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属于集中管理模式,但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比较薄弱,失去了集中管理的价值。比如当前一些企业集团由于属于“家族管理”模式,因而在集中管理方面的经验显得不足,管理队伍建设也不够到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经营者的权限过大,没有建立比较科学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同时也没有开展资金风险监督工作,只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开始重视,但为时已晚。

(三)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化”不足

集中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高度重视系统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但从当前一些企业集团来看,在资金集中管理的系统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到位的地方,比如个别企业集团在开展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总部与下属公司之间的关系,总部的权限过大,下属公司基本上无法参与到管理体系中来,这就导致资金管理“过死”,不利于资金管理的灵活性。再比如,还有个别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运行体系,下属公司资金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人员建设不到位。

三、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化路径

集中管理对于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效能具有重要价值,这就需要企业集团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解决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资金集中管理取得更好成效。

(一)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要求企业集团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在建立财务共享平台和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平台上狠下功夫,这是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并且要在建立有效的平台方面取得突破。企业集团要从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互联网+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升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既要加大软件和硬件投入力度,又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创新。比如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资金集中管理当中,加强分析、预测以及决策辅助功能建设;再比如可以将“云存储技术”应用于资金集中管理,建立资金管理共享平台。

(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管控化”能力

企业集团要将强化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建设作为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战略性举措,着力提升资金管理的管控化。这就需要企业集团在具体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建立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加强制度的落实与执行,确保各个方面都树立强烈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提升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要大力加强资金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对资金管理的监督工作,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分析和解决,确保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将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结合起来,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防范机制。

(三)完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化”体系

在开展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系统化建设,强化资金管理运行体系建设。要建立自上而下的资金管理体系,健全和完善总部、下属公司以及相关方面的资金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要高度重视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分配、筹措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正确处理好总部管理与下属公司管理之间的关系,给予下属公司适应的管理权限,让下属公司参与到资金集中管理中来,对管理工作多提意见和建议,形成资金集中管理的强大合力,这样能够使资金集中管理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资金集中管理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十分重要,在提高资金效益以及控制资金方面意义重大,但当前一些企业集团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以及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集团要在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管控化、系统化方面下功夫,突出资金集中管理的科学性、全面性与持续性,促进资金集中管理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谢阳春.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商,2015(46)

第4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一、现金流预算精益化管理内涵及其评估框架

(一)现金流预算精细化管理内涵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预算管理概念的不断发展,现金流预算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现金流预算的目标是保证现金流在经营活动中的流动性,防止财务危机,调节现金平衡性;而当前对现金流预算的定位,是从价值管理的理念出发,使公司现金流价值最大化。见图(1)。

(二)现金流预算管理评估框架

笔者认为,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预算管理评估框架可以从以下管理环节和驱动因素构建。见图(2)。

可以将现金流管理环节可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中长期战略性现金流规划与预算,短期现金流预算(月度预算)与付款计划,现金流预算业务控制以及现金流预算分析与评价。这四个阶段彼此形成首尾衔接、相互作用控制并反馈,从而形成现金流闭环管理。

二、现金流预算管理模型构建及应用

(一)现金流预算管理模型构建及应用

现金流预算模型构建的出发点是提高收入的预测能力,并通过判断售电量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改善售电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即构建月度现金流入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收入和业务支出预算结合起来自动反映为年度总体现金流,从而为业务决策对现金流的影响提供判断依据,提升预算的决策支持能力,即构建年度预算编制模型。同时,为了使资金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提升资金在月度及年度间的收支平衡能力,即构建资金平衡模型。预测模型、预算编制模型及资金平衡模型在财务预算流程中的定位和作用。见图(3)。

(二)预测模型构建及应用

ARIMA 模型又称B-J模型,是自回归模型中的一种,该方法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的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向未来年度延伸,从而进行短期预测。Winters 季节指数平滑模型是时间序列法中的一种重要模型,基本思想是把具体线性趋势、季节变动和随机变动的时间序列进行分解研究,并与指数平滑法相结合,分别对长期趋势、趋势的增量和季节变动作出平滑估计,然后建立预测模型,外推预测值。特别适用于包含趋势和季节变化的时间序列预测。

直接预测法是使用某个年度之前的现金流来预测该年度的现金流。间接预测法是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预测出电量,电价预测模型预测出电价,两者相乘得到售电收入,然后再通过线性函数模型也就是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售电现金流入。两种方法各有优势:现金流直接预测法简单直接且易操作;现金流间接预测法能够反映现金流入与售电量、售电价变化的关系和敏感性。两种预测方法、预测机制预测结果比较见表(1)。

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直接逐月预测SRIMA方法的预测效果最好,预测最准确。直接预测全年时,直接holt-winters乘法比间接预测方法的效果好一些,但是间接全年预测法可以对售电现金流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因素分析。无论是从绝对误差的平均值还是波动率,三种方法的预测效果都要优于原有业务部门的预测效果。

由于项目客观限制,对售电量的预测主要基于数据本身的特点;对于影响售电量的外部因素,目前考虑了温度异常变化的影响;未来可以考虑加入其他外部因素,以期进一步完善预测方法。

(三)现金流预算编制模型构建及应用

现有财务年度预算模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金流预算与资产负债和损益预算缺乏必要关联;二是预算编制结果无法同时模拟前端业务指标对现金流和核心绩效指标的影响。通过预算编制模型,根据年度预算和业务假设,可以根据预算模型来自动生成年度现金流预算,使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和损益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如售电收入和应收账款变化直接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购电费支出和应付购电费变化直接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见图(4)。

在此基础上,预算编制模型还可以为年度管理决策提供场景分析支持。即改变年初业务假设,观察对各项关键指标和现金流的影响。由于兼顾了绩效指标如利润总额、EVA等和现金流表现,可以进而为决策提供更均衡全面的参考。见图(5)。

(四)资金平衡管理

在预算编制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资金流入预测和支出安排,借助模型自动计算功能,提出资金流向均衡分配指导意见,以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

(1)年度资金平衡。年度收支平衡目标首先是分析年初预期资金存量曲线,对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隐患的月份自动预警。然后按照当年资金控制要求设定预期资金存量,通过自动计算调整可变流出调整量,使原始资金存量达到预期水平,使全年资金使用均衡有效。

(2)月度资金收支平衡。月度收支平衡模型的主要目标,第一是分析月现金累积流入以及扣除购电费等固定支出后流入情况,得出流入流出匹配规律;第二是设定预期现金存量,优化流出时点和顺序安排支付。通过采用高峰流入与低谷流出匹配的方法,计算优化后每月三次集中支付额度,从而使整个月份的现金存量可控、在控,满足短期业务运营要求。

第5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价值

其一,我国国内的客观环境原因。受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经济都不景气,但是竞争关系却没有受到影响,市场竞争的扩大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我国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建立资源节约的新型增长方式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其二,我国企业与外企相比有着诸多的不足,如: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的技术能力不强,人员不稳定和管理水平落后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迫使我国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必须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

二、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

后金融危机环境使企业经济管理的重心开始向以价值为基础的方向转变,对于企业日常来说,不再是一味地注重经济的生产,而是逐渐向多元化的综合性管理发展。企业的综合性管理同样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措施之一,目前的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经营和规划进行控制,最后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二)企业经济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联性

企业中的各个环节都和企业管理存在一定性的联系,在这些关联中当然包括企业部门和人员,企业经济管理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和企业员工的经济收入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在企业建设当中,只有拥有良好的经济管理的气氛,才能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管理措施的实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财务价值预算存在性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决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企业全年、季度或者是月份的经济收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这说明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能直接反映企业运营的一个状态,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和制定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从整体上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方法。

三、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最应该首先改变的就是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能够决定企业经济管理整体的方向,具有导向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不仅要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还要注重对企业高层领导思想观念的更新,领导者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员工才能更好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进战略意识,要让员工在危机意识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树立良好的全局观和危C意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实践工作,从而在创新中寻找到合适的经济管理模式。

(二)企业经济管理经营方式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经济管理经营方式的创新。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不断地改革创新管理策略,不管在日常管理还是经营活动中都必须逐步提升管理的深度、广度和弹性等。还应该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经营联盟,注重品牌化的效应,加强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以树立品牌效应,利用品牌来带动生产的效益。采取这种创新品牌的方式有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形成企业的软实力竞争力,对企业的整体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财务约束制度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还应该要求企业创新财务约束制度,务必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加以确定和完善,是财务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对日常运营中的公车使用,外来人员接待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用以约束。根据财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运营的财务支出机制,在实际的运用中,要真正地做到按规章制度办事,有助于趋于管理内部资金的整体利用率。企业内部还要对部门的预算费用进行细化,建立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预算制度,对财务的预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的资金和固定的资产要定期进行盘查,对财产实施登记制度,实现各种财产的透明化管理,方便企业高层领导根据财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并保证在企业运行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企业应积极为财务部门引进先进的电子设备,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展开远程查账、报账和审计等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在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使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加谨慎,同时为企业的重大决策出具参考数据,提高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以此达到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性。在后金融危机出现后,部分企业减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用反而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企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创新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员工的稳定性,加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可以定期地举办关公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更多的感受、理解、认同企业的文化,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6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一、主要做法

(一)打造产业示范基地

“丰饶的土壤,适宜的气候”造就了迁西县为最佳板栗适生区,成就了迁西“中国板栗第一乡”的盛誉,板栗生产管理经验丰富。多年来,迁西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出台了《迁西板栗示范园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生产标准化宣传,扩大标准化基地规模;积极做好板栗的绿色有机生产,县内建有燕山科学实验站、县林果技术培训中心、乡镇林果技术服务站、村林果技术服务队等板栗科研、示范、技术推广基地。全县建成万亩板栗标准示范园3个,千亩标准示范园20个,板栗专业村达320个,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板栗标准化生产的辐射带动网络。目前全县板栗生产基本实现了基地建设品种化、生产技术规范化、生产过程无害化、采收储藏科学化的标准化模式;全县有70万亩板栗基地顺利通过了河北省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迁西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栗出口基地。

(二)争创行业第一品牌

迁西县独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域内板栗具有其它板栗无法比拟的优良品质。为争创行业品牌,2002年,“迁西板栗”证明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 “迁西板栗”商标在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国板栗行业中第一枚驰名商标。2014年在浙江大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这县“迁西板栗”品牌价值达19.30亿元。

(三)抢占市场最重份额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接轨,以及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等影响,国内板栗市场越来越成为市场的绝对主体。为抢占国内板栗市场,这县致力于迁西板栗产业与周边县区板栗产业、全国板栗产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先后举办了“全国板栗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金秋板栗节”、“中日栗商恳谈会”、“中国・迁西栗花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积极参加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中国特产文化年、中国(廊坊)农产品博览会等活动,强化迁西板栗在市场上的影响,多手段抢占市场份额。为开辟国内更广阔的市场,积极与国内大中城市超市建立合作,成功打入美国沃尔玛旗下在广州、成都的山姆会员超市和台资企业好又多连锁超市。建立网上专卖店,并适时向国内外客商供求信息,为全国板栗商户、栗商、栗农间接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目前,这县根据板栗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禽畜养殖等林下经济、开发乡村旅游、利用栗树剩余物养殖栗蘑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四)拓展产业多元经济

这县注重全面发展板栗产业,经济开发日益呈现多元化。在产品深加工方面,在继续做好糖炒板栗、真空包装板栗仁、栗子罐头、栗子饼等传统产品基础上,把科技元素融入开发栗花、幼栗茶、板栗酒、黄酮酒等高端产品;在开发树下经济方面,发展散养野猪、柴鸡等畜牧业,效益突显;在板栗剩余物开发方面,利用栗花研制开发出栗花香水、栗花花露水,利用栗木制作工艺品,用废弃的栗树枝加工制作板材等;在栗蘑培养方面,2014年,全县以栗蘑为主的食用菌栽培达到3000万棒,年产鲜栗蘑600余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3 亿元。在生态旅游方面,建起了中国板栗博物馆、板栗观光园、板栗“农家乐”旅游场所等,推出了“栗花节”、“板栗节”等旅游节目,吸引着城里人离城下乡“赏栗花,观栗景,拾栗子,煮栗饭”,带动栗农增收2亿元。

二、几点启示

迁西板栗产业发展业绩是值得自豪的,但产业发展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探索实践,经历诸多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在产业发展中,有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一)发展定位是奠定产业振兴的基石

多年来,迁西县始终把板栗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始终强调板栗产业对栗农的增收致富、对栗乡人民的情结、对全县的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县委、县政府从发展战略上始终把板栗产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来抓,作为全县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来打造,把板栗产业作为建设林牧大县、实施生态立县的重要支撑。

(二)成立专门机构是力促产业发展的保障

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产业发展的保障。为发展壮大板栗产业,这县自2000年开始就成立了板栗产业发展专门机构―迁西县板栗产业化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板栗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板栗市场监管、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品品牌建设等工作,促使迁西板栗走上了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三)标准生产是引导栗农增收的途径

这县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潜在优势,采取区域化布局,推广科学、标准化栽培,提高株产、增加亩产,提升规模效益,实现了板栗产业的产量扩张。板栗由上世纪的亩产20公斤发展到目前的亩产60公斤,并使板栗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产量的增加、质量的保障使栗农收入成倍增长,栗农收入由过去人均不足千元,发展到日前人均2000多元。

第7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企业转型

低碳经济主要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指导,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来减少高能耗企业的碳排放量,在保障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前提下再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它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而应运而生的。我国是一个对煤炭资源有较强依赖的大国,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煤炭资源无论是在开采及加工使用的整个过程均会有或多或少的碳排放出来,会给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威胁,因而,必须在煤炭企业中贯彻节能减排的概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

一、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限制因素

1.没有树立低碳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物质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能源消耗量也越来越大,社会能源消耗构成中的一个很庞大的部分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人们并没有改善的意识,在心中并没有树立低碳的理念。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煤炭企业,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致使碳排放量过大,从而对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煤炭能源的主导地位

煤炭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大型的工业行业都主要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能源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致使了它的能源消耗量非常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来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3.煤炭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面对进一步严峻化的环境形势,一些煤炭企业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缓解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创新与发展,而创新的基础便是建立在拥有良好的技术支持上,但我国许多煤炭企业机械设备落后,从而造成了能源消耗量高,但实际利用率比较低的局面,使资源的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而为了保障经济效益,便会加大煤炭资源的投入,进而产生更高的能源消耗。

二、为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1.宣传低碳经济理念,引导人们树立低碳生活的意识

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量也是全社会能耗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为了让每个人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来,必须对低碳生活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低碳生活对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在心中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观念,减少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从对一些高能耗产品的依赖转移到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上,企业在明确人们的需求后,便会更加积极着手开展产业经济模式转型的工作,开发出更多低碳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2.贯彻节能减排理念,优化企业能源配置

纵观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结构,其中煤炭消耗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从我国煤炭的储存量便可以看出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从煤炭资源本身入手,保障其使用的清洁性,将其转化为对环境污染比较少的资源类型。当前,我国已经在此方面展开了一定的研究,推出了煤清洁的技术,即利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将能耗比较大的煤炭固体资源提炼为比较清洁的气态或液态的资源形式。目前我国已经有应用到此项技术,诸如将工业手段应用于煤炭清洁,进而制作出的煤制天然气及油等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将煤炭资源中比较丰厚的二氧化碳提炼出来,进而使之转变为较为清洁的能源,再将其投入使用。经过清洁的煤炭资源处理,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优化了能源结构,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且这项技术实施过程成本消耗较低,不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是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同时,除了煤炭清洁技术外,为了进一步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还需要不断开发、研究出新的技术手段,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为煤炭资源的低碳利用创造良好的技术支持,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3.完善国家的政策支持体系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制定了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但真正处于建设中的低碳产业依然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要促使煤炭企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一方面,国家除了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外,还需要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针对许多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量而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对该行为实施严格的控制,保障煤炭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模式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煤炭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的相关技术,提炼出更多的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企业的经济。

参考文献:

第8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就业工作 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44-01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近年来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过程管理的实践,对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就业工作过程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就业困难问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就业困难直接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很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焦虑、悲观、冷漠等;第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机会较少,待业时间长,这使得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于闲置状态,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出卖体力谋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第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大学毕业后无业可就,会使本来已陷入经济困境的家庭雪上加霜,导致家庭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就业成本压力过大

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化,学生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外出到企业求职,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不断提高的就业成本成为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相对高额的就业花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困难学生择业的范围,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到外地就业的机会。

2.就业期望值较高

通过调查我校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对工作地点、薪酬水平、工作性质等因素追求过高,造成企业的要求和学生期望“不对接”。这些学生为了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往往就业期望值较高,而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也使他们择业范围缩小,出现就业困难。

3.就业市场准入难度指数明显增加

从近几年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看,一些大型央企、中直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已经提出非“985”和“211”院校毕业生禁入的要求;一些事业单位准入时设置了很多“门槛”,人为增加了准入的难度;再加之部分省份实行地方生源保护政策,较少招聘外地生源。

4.引导学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依然较难

从调研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都不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他们的目光总是停留在国内一线大城市或大单位;就业意向大多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过于追求高薪、舒适和名气;“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没有全身心地进入就业状态和求职当中,就业观念还急需改变。

三、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学生就业过程管理

为保证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作者所在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从协议书发放、就业信息公布、就业协议签订、毕业档案派遣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管理,提高我校就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毕业生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履行规范的签约程序,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2.创新就业指导内容,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特别重视实施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即改变学校以往仅限于毕业班或者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再组织就业专题讲座的情况。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全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形成较为完善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要做好从大一到大四的就业指导工作,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不同的内容,例如面试技巧培训、就业政策普及、创新能力培养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率

近几年来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承受着因扩招而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又无法彻底摆脱他们的“精英情结”,因而表现出极为矛盾的就业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他们既表现出实际化的就业去向,又有理想化的特征,因此在择业的地区倾向方面,趋向于经济发达、环境较好的省份或大城市;另一方面在择业岗位上,则趋向大型央企、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等。基于这种情况,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所在院系要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在客观审视自身素质条件的基础上降低期望值,找准定位,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和签约率。

4.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目前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伪造相关证书以及违约等现象,在进行就业教育时,要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教育这些学生重视勤奋、爱岗、敬业、奉献等职业精神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同时要着重教育学生信守协议内容,树立诚信意识,提高学生就业稳定率。

总之,就业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稳定学生就业率,提高就业层次,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全校各院系和广大教职工从认识到行动的通力配合。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过程管理是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新的举措,这项举措在新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它在推动我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就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强,黄平.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

[2]黎斌,黎娟.浅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

黎斌(1982-),男,研究生,吉林省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信息管理部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9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为了加强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根据市劳动局《关于贯彻实施〈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京劳险发〔1998〕69号)文件有关规定,现就2001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息问题做如下规定:

    1.北京市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中2001年1月1日的定期存款利率以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1月1日的定期存款利率为准,其标准为月利率1.875‰(年利率2.25%÷12个月)。

    2.北京市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中2001年1月1日的活期存款利率以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1月1日的活期存款利率为准,其标准为月利率0.825‰(年利率0.99%÷12个月)。

    3.请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计算机管理人员在北京市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维护模块的保险利率调整中录入如下数值:

           调整日期        项目         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