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

第1篇: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成教专升本“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科研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成教古代文学教学却陷入了一种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境地。其中固然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所致。本人从事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二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在现行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变革,考试形式的转换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

一、因时制宜,选用合适教材

加强成人专升本高等教育,须从课程的设置入手。首先在教材选用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成教特色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尚缺乏统一的“专升本”中文本科教学大纲,没有适合自己特色的教材。据了解,很多学校借用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普通本专科教材用于成人教材。其教学内容与专科阶段多有重复,难以激发专升本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有特色的成教人才。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上有明显的不同,在选取教材时,应突出成教特色。

(二)避免教材老化

“游史朱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权威版本,学术底蕴扎实,在体例、选篇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上大体是公允的。但因时代因素,其思想体系和一些学术观点已显陈旧,选篇上也有重政治教化而轻艺术价值的倾向。以此来规范以自学为主的“专升本”课程的教学,有悖于教师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培养能力这一根本宗旨。此后学界也出版了一些角度新颖、立论高远的古代文学教材,但有些提法尚不够严谨。在目前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本种类繁多、选材不一的状况下,教师在选用教材时,既要考虑学员的学习目的和实际需求,及时关注学术动态,捕捉最新学科信息,丰富教材的内容,还应增加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以弥补上述教材的不足。

(三)加强教材建设

要大力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化、成人化的教材体系。有条件的可以编选具有成人教育特色,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合适教材。针对目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及专升本学员实际需求,我们在编写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导思想和编写体例上有比较大的突破,先后编写了“古代诗歌专题”、“古代散文专题”、“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等讲义和配套的文学作品选,形成了一套适合专升本学员使用的初级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明年可以正式出版。这套教材在充分吸收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上,从文学体裁的演变发展以及各种文体的传承关系出发,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专升本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对文学作品选,在不忽略道德价值思想价值的前提下,加大了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的选读。同时,有选择地向学员推荐其它读本,并鼓励学员课下根据个人兴趣,阅读有关作家的专集、选集乃至全集,拓宽其阅读视野,这样既保证学员考试中有章可循,又不囿成见,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事实证明,我们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所有学科教师年年被评为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师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本学科最早被评为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教学团队。

二、因人制宜,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我们不必纠结教学内容到底是以文学史为主还是以作品选为主,应根椐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在确立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方法传授

专升本学员已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学知识基础,教学重点不宜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传授研究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要拓展学员的文学史知识视野,培养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人才。因此要着重引导学员学会如何学习、学好这门课程,怎样阅读分析古代诗文作品和评论人物形象,如何思考探究有关学术问题等。

(二)突出师范性教育

成教专升本中文学员多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因此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从教素质和从教能力的培养。一是重点拓宽学员的知识领域,进一步提高学员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二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密切关注中学语文教改实际,及时调整教读篇目,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三)突出时代性教育

这既是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专升本学员现代意识的必然要求。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的老化和僵化。若让这门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学中就应密切联系成人学习特点,从专升本学员的实际出发,关注学术发展动态,不断吸收学术界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握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性问题,让学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受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我们在教学中除了积极吸纳新的理论、方法,及时更新完善中国文学史知识和观念外,还有意识地去挖掘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研究性、创新性等现代意义,使培养学员的综合素养落到实处。

三、因材施教,彰显成教特色

许多论者指出,古代文学课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明显不利于成教学生发挥主动性,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成教专升本学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教学手段仍停留在只见“工具不见人”的层次上,或者满堂灌、一言堂,势必影响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教与学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方法上必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有的放矢,突出成教特色。

转贴于

(一)强化学员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话语权,使得知识传授几乎完全变成了单向的信息发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也是导致部分学员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把握专升本学员的学习特点,做好角色的转变,从传声筒的位置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重点由教师把知识“讲”明白转向引导学员自己去“探”明白,使学员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去获得知识,完成自我的提升。这是成人教育课堂所要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课堂上教师可适度地综合运用答疑式、点评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有效组织教学,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师生真正互动起来,这样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更充分地自主研讨。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强化和突出学员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思辨和实际写作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革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是面向新世纪教育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必将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信息量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投影、教学课件等,就会相应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阐释,既可以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减少之间的矛盾,同时,较之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得以充分地体现。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作品,意蕴丰富,韵味无穷。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古典诗词与音乐、绘画等其他传统艺术相融互动的优势,借助声频、视频等形象的直观画面,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弥补其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员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设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

选修课有助于拓展学员的专业知识领域,提高知识研讨层次。特别是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单靠有限的必修课课时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对于专升本学员开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安排上,既要考虑到专业的学术性,又要兼顾学员的实际需求,即从教能力的培养。如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建安作家研究、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专题作家研究,既可以开阔学员的学习思路和知识视野,也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选修课的开设还要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需求,这类课程应占有有一定比例,如“中学古诗词欣赏”、“中学文言阅读”、“中学古代小说分析”、“古典诗词与学生人格培养”、“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等。这些专题讲座的开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更能激发学员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第2篇: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古代文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26-03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技能型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表明由过去单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在教学上既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专业文学知识,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学科广,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和名家们无数优秀作品。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却感到困难重重。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强调文学史解读,忽略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也使得学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出纯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大胆尝试,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的知识点,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相当大,除了文学发展史外,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流派。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曲,赋、骈文、散文、戏曲和小说,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史学、美学甚至包括文艺学、文献学。但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占64个学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内容,整合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学常识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首先,选取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领会在文学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思潮不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学的时代性。其次,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先秦有《诗经》《离骚》,唐诗有李、杜,明清小说有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过学习它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对整个古代文学的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诗歌起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的精神源头进行情境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以浪漫主义诗歌为开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体会作品的魅力,并对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过分着重文学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学,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文学知识与文学体验并重。这种融知识传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与审美养为一体的课程框架,有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谱系。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压缩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安排古代文学只有一个学年,这就产生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数过少的矛盾。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都沿袭了分段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的模式,这使得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割裂开来,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建构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灌输而忽略基础知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不利。因此,要使古代文学教学在质上有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该规划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师分析作品、学生记笔记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教师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补充相关的材料。如对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绍、一些作品的解读,由于文字晦涩,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讲堂上讲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情景―项目―学习档案”的循环模式,把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系统的档案。在这个模式中,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首先创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生环境,把学习者带入到学习环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媒体素质,资源索引和学习网站。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根据任务驱动,进入到问题任务环节。第二阶段是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学习。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入学习当中,他们的角色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和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甚至专家进行互动,并且有丰富的资源作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是学习的评价阶段。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建立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如在先秦文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创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这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开端”这个关键词去收集和学习相关的诗歌,了解诗经开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楚辞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并把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等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学生写读书笔记、作品分析,然后把这些建立成一个个学习档案。这个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当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模式里,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部门,它支撑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面对古代文学广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可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诵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关雎》一诗的讲授中,提出古人的认为这首诗是吟咏“后妃之德”,让学生去讨论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并且通过分析,理解《诗经》里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的反映,以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且从这些爱情诗引申到后世对《诗经》的吸收。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引导学生乐于探讨,敢于质疑,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作品。

2.诵读式教学。文学的美在于赏析,在于发现。古代诗文的美除其文学性外,还有音乐性。诵读式教学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结合起来。诵读教学法包括示范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示范诵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通过音像示范。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读出作品的感情,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而学生的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诵读作品。这样不仅能体会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也可以体会其音乐之美。如对汉赋的解读。让学生诵读抒情小赋《归田赋》。先让学生集体诵读,然后再由个人诵读。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里面的清新平浅的语言,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的心情。而在学习《焦仲卿妻》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从焦母、兰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通过诵读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课文。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3.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如何看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里找资料,从多个侧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项羽这个人物,通过文章中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了解《史记》的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后世文人对项羽的评价中寻找材料,进行讨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后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三、延伸课外活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注意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如在班上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唐诗宋词的教学,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临摹字帖进行诗文书写;在一些绝言律诗的教学上,结合教师技能,让学生扮演教师,撰写讲解的简单教案,并进行讲解。举办这些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指导作用。这些有竞争的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弥补课堂教学知识局限性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备学生、备课本、备内容”,改变教学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2]戴干明.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报,2012(9)

[3]黄澄华.高职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困境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刘伟.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基金项目】贵港职业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课题(130208,A)

第3篇: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阅读,对于当代人来说,和吃饭穿衣、婚姻嫁娶、成家立业、生老病死一样,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来说,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有必要的精神需求。而读书就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一门集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性学科,这几者纵横交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而阅读作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的一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学诸个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主体中的主体。因为,如果没有阅读,便无从写作,而阅读更是检验学生对汉字字形、读音等的掌握能力的检验方式之一。

阅读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来看,书面语言是比口头语言出现得晚的一种更高级的语言形式,使用书面语言是比使用口头语言更高级的语言能力,使用书面语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口头语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书面语言则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1.认真研读阅读的意义,使阅读教学具有一个明确的思想指导

关于“阅读”的解释,有很多种说法:“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不是简单地用眼睛看。它着重强调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是一个要求更深层地强调读者内心的过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意义和目的上,在教学要求和任务上,在教学方法和过程上,在教学价值取向上,既要明确,又要注意区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教师要抓住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使阅读变成一种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思想感情的过程,使之变成一种思想上的旅行。

2.教师在讲读时要注意“文史哲不分家”,密切构建学科联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常所说的“文史哲不分家”,就是指文学的产生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历史背景等密切联系。例如在讲《史记》时,它的本质属性其实是历史的,但是因为史记本身的故事性强,语言纵横捭阖,气势汹涌,无论从思想的深度,还是内容的广度,或者是文采上,它都是文质兼美的古代文学作品。而历史背景、意识形态、主流文化、风土人情等都是影响文学思想、内容、题材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之前,先树立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对文学进行整体的感知。教师在这之前一定要先做好示范,精讲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

在教学《鸿门宴》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某种渠道,或上网查阅,或阅读相关书籍,以搜集楚汉之争的相关历史材料,使学生深入感受在历史关键时刻项羽和刘邦等人的紧张心情,通过人物临危时的反应揣摩古代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如教《隆中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部分剧情,使学生在声色并茂的剧情中感悟诸葛亮的传奇事迹,从人格精神和历史地位的角度对诸葛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学习内容产生深厚兴趣。如教《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教师可以介绍保定市狼牙山五烈士和的英雄事迹,并拓展阅读鲁迅在文中提及的《思旧赋》,如若学生在《思旧赋》中又有许多不易懂的地方,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对其进行钻研,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新的知识,还使他们树立了一种意识,即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书本,还要借助课本这一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延伸。又如苏秦、张仪对合纵与连横持有不同看法,学生需要了解苏秦、张仪的情况,可阅读《史记》中的片断,使知识扩展到新的领域,并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3.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第4篇: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劲锐人物:徐,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2011级研究生。2009年、2010年连夺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0年获甘肃省三好学生称号、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2010年当选第二届文学之新选拔赛全国45强。其短篇、散文见于《最小说》《萌芽》《青年文学》《散文诗》及各类青春文集,著有长篇小说《小米村断代史》。

意外之一、二:

高考失利,专业被调

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与文学结缘。

高二文理分班,我选择了文科,理由仅仅是为了躲避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的十校联考,我以黑马之姿拿到了全班第二的好成绩。霎时,我对近在眼前的高考有了更多憧憬。我在每本辅导书的末页上写下大大的“复旦”两字,藏着捂着,做题的间隙翻过去偷瞄两眼,像是怀揣着神圣的宝藏,怕一不小心被谁掠夺了去。

可惜,游戏结束,我出局了。

一家人因为我的发挥失常慌了阵脚,考前的所有规划付诸流水,家人只得忧心忡忡地为我出谋划策。最终,根据高中的强项和兴趣,我填报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外语系。“兰州”――这是那个夏天在我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一个我从未梦想也从未涉足过的地域。

祸不单行,现实与设想再次出现偏差,我被调剂到了第二志愿汉语言文学专业。事与愿违的沮丧和失落此起彼伏,甚至离开学还有半个多月时,我就抱定了和中文系决裂的心,铆劲复习外语,盘算着一开学就向学院提出转专业申请。

现在回忆起来,那个惨淡的夏天,居然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人生之难以预料,可见一斑。

意外之三:

爱上第二志愿

“中文系和教育系是师大最好的院系,古代文学还是国家精品课程,你小子居然想转专业?!”听过我的想法后,中文系的学姐狠狠地敲了敲我的脑袋。的确,虽然只上了一周课,但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等精彩的课程已经让我察觉它极强的学科实力,我的第二志愿专业绝不是“第二公民”。转专业计划是否该暂缓?汉语、外语都是语言,我相信我可以学好。

无心插柳也好,无巧不成书也罢,扎根文学院,成了我逐步发掘潜能的契机。

中文系的课程学习更倾向于自学,所以许多人直呼“太清闲”“太无聊”,将整块整块的时间扔给了电脑游戏。起初我也深有同感,由于电脑水平欠佳,我便以写作消遣寂寞,至少能留下白纸黑字的凭证。在自习室或宿舍,我每天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散文,打磨自己的文字功底。同是“打发时间”,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结果,当然也造就不同的人。

写作是孤独的,写作前的练笔更是如此。大一第一学期,我就用坏了一支英雄钢笔,写完了一本两厘米厚的本子,常常一个月写出七八篇散文,三四个万字短篇。写到一定程度后,我开始向各大杂志投稿,但无论是通过邮局寄送的打印稿,还是通过公共邮箱发送的电子稿,均石沉大海。要知道,当时的我打字还不熟练,为了保证写作的连贯性,每一份稿件都是先写在本子上,细心修改后再逐字逐句敲打出来的。虽比不上高三复习辛苦,但也没有更轻松。付出的心血连一封退稿信都换不来,好比复习得再卖力,分数却毫无涨势,实在打击积极性!

回望那段日子,不得不佩服自己的精力和毅力。校刊编辑部的学姐说,每个人总有那么一段时期是精力特别旺盛的,有的人把精力转化为暴力,酗酒斗殴;有的人把它转化为虚荣心,到处标榜炫耀;有的人把它转化为求知欲,譬如图书馆的考研一族;还有的转化为倾诉欲,比如我。

很快,我便从频频退稿升级到常有文章发表。光凭努力可能还不能把人变成大作家,但要把我这个对文学一窍不通的愣头青变成小文青,还是绰绰有余的。

我还会转专业吗?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意外之四:

咋咋呼呼赢来一等奖

一天,编辑部的头头递给我一本杂志,扉页上印着硕大的三个字:新概念。“喂,去试试。”

我剪下报名表,挑出一份比较满意的作品,赶在大赛截稿前寄出。之后的日子,该看书看书该写字写字,几乎忘了此事。虽然新概念创新作文大赛不算太大型的比赛,但对一个之前毫无文学理想、上大学后才开始认真写东西的“外行”来说,除了“重在参与”,也不敢再奢望更多了。

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傍晚,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寄出的参赛稿,一番搜索后发现名单早于年前公布。鼠标急速滚动,指针跳过人数最多的A组,继而是B组,最后停在C组上,第二个便是“徐”。

我入围了!如遭雷击,难以置信。像许多平凡的小人物一样,我从不相信“命运眷顾”这码事,连买饮料也鲜有“再来一瓶”的好运。但是生活,真的会在你毫无预期的情况下,给你一个惊喜。

像所有怀揣文学梦的孩子,我战战兢兢地步入考场,最后战战兢兢地从先锋作家马原手里接过那方水晶奖杯――一等奖。

我很幸运,但那些堆积如山的习作本和无数杳无回音的稿件,不会同意我仅仅拥有幸运。想起高中,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拼尽全力,结果往往还是阴晴不定。想要成功,大概真的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着力点。而这个着力点,就隐藏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的人可以一眼洞穿了然于胸,而有的则需要一个逐渐廓清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属于后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清兴趣更是关键。不要轻易将自己局限在某处,假如当初我执意转了专业,估计我将失去这片别样景致的天地。有时候,“兴趣”是比“理想”更伟大的词。理想是板上钉钉的坐标,框住了你的所有关注,而兴趣是幽昧火光,明明灭灭,潜藏无限可能。

意外之五:

唯一一个非“211”“985”出身的研究生

大三学年末,我以三年综合测评第一的班级排名,拿到了学院的保研资格。我心仪南开大学,但南开规定报考者所在的学校必须为“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而母校西北师范大学却是资格之外的省属重点大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给南开大学文学院的乔以钢老师发了一封电邮,将情况大致陈述一番,隔天便收到了乔老师的热情回复:“‘新概念’的孩子到我这儿来我就会负责到底。”

十月初赴天津应试,我立身于一众“985”名校的高材生之中,倒也少了很多心理负担。由于准备充分,笔试很顺利,一份卷子写得满满当当,下午面试结束,乔老师当场就让我回去好好准备。“来年再见。”乔老师说。来年再见?!如果我没有猜错,这是在暗示我,我已经提前成了南开大学文学院2011届研究生!

曾以为是意外再次降临,事后和乔老师闲聊,才知道原来为了给我破格复试的机会,他打了详尽的报告和材料上交给学院,才使我成为当年南开录取的唯一一个非“211”“985”高校的学生。

第5篇: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探索

作者:吴海超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外国文学”作为师专中文系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其重要地位自然不容忽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授课情况和直接体验,笔者认为师专外国文学的教学应该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专业特色,根据学生主体的情况来决定“讲什么”和“怎么讲”,让学生既学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阔其视野,帮助他们树立国际情操。

1课前调查与组织好第一堂课相结合

外国文学史课程一般是在高年级开设,在学外国文学史课程时,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课程,所以他们相对比较熟悉中国文学,而对外国文学比较陌生。因此,与中国文学比起来,外国文学教师必须切实了解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外国文学的认知等情况。

笔者采取的做法是第一堂课进行调查,75%的学生均坦言,平时大多接触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很少接触外国文学。甚至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基本的外国文学名著都不了解,15%的学生提到会同时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但对外国的文化不太理解和认同。1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比较感兴趣。可以说,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人名太长难以记住等原因,大多数学生觉得外国文学比较难懂,不太感兴趣,情况不容乐观。

那么,怎样去安排第一堂课,为学生扭转观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以第一节课为“契机”,帮助学生自发意识到学习外国文学能为其开启一扇接触、解读外国文学艺术的视窗,提供一条了解认识其他民族生活文化、心路历程的重要途径。学生探知欲被激发之后,再合理、科学地安排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

一般外国文学第一节课主要讲授绪论及学习方法等,而笔者的做法是,先讲授希腊的文化特征和希腊神话。比如在讲到希腊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和强烈的荣誉感时,斯巴达人将羸弱的婴儿丢下深渊,战场上的逃兵会被母亲亲手杀死等,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原来外国文化这么有意思。在讲到希腊神话时,宙斯有七任妻子,而且还随时、随地、随性地与其他女神或者民间女子产生恋情;爱神阿弗洛狄特除了丈夫火神赫菲斯托斯外,还有战神、海神等众多情人。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刚接触这些内容时,既觉得有趣,又表示不能理解希腊神的婚姻和关系。教师着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疑惑点,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对情感的自由追求、对民主精神的追求等某些与中国文化不同的特质,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教师给学生开启一扇瑰丽的外国文学艺术之窗,学生将自发去发现条条通往“罗马”的道路。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笔者再倒回来讲绪论,介绍外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概况和相关的学习方法,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2纵向深入与横向扩展相结合

外国文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还应注重在纵向深入上加强力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看法。在解读思路上,教师不把自己的理解和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多作思路上的引导,在多角度解读的基础上,获得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自我见解和最佳诠释。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在为父亲复仇的责任明确以后,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改革社会,他都必须尽快行动。但是,哈姆雷特却犹豫不决,一再拖延。哈姆雷特为什么犹豫延宕呢?教师不应急于把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环境背景、人物特性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学生根据哈姆雷特的台词“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分析,哈姆雷特认识到他的责任不单是为父复仇,还要“重整乾坤”,他不知道“怎么做”,也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犹豫不决。有的学生从“生存还是毁灭”这句台词分析哈姆雷特属于优柔寡断、敏感的性格特点,没有果断的行动力量。学生言之有理的分析,教师给予肯定。学生不够成熟的结论,教师要进行质疑并引导,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强调“横向拓展”,即教师应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方面来探讨外国文学史的流变,并从音乐、美术、民俗等方面去拓宽学生的视野。

笔者在讲第一堂课时,已经让学生领略到异域文化的魅力,再回头讲授“绪论”部分。外国文学包括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在给学生阐释西方文学的人文观念和文学母题时,使其对整个西方文学的人文景观有了贯穿始终的清晰脉络。而东方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伦理化和等级化,强调载道教化、惩恶扬善的文学观念。泰戈尔说:“西方艺术或许相信人的灵魂,但是它并不真正相信宇宙万物有一个灵魂。而东方艺术信仰这一点……于是在东方,我们不必追求细节,不必看重细节,因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普遍的灵魂。①通过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比照,找出文学与之相关的联系,揭示了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基本走向,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东、西方文学和社会文化。

威尔逊说:“文学是人格和社会的表现。”②所以,在兼顾了文学史和作品理解的同时,还应结合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多方面开展多层面的研究,使之成为外国文学课程的组成部分,立体地构建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框架。

3课堂反馈与及时调整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反映是动态的,我们不能以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应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来调整“讲什么”和“怎样讲”。笔者采取的做法是课间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内容可以是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接受情况、对作家作品的阅读情况。只有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动态反映采纳最恰当的方式。另外,在每个期末,笔者都会让学生反馈他们学习的收获和存在哪些不足,以及有哪些建议等。

不同班级由于基础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上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比如讲授《伪君子》时,活跃的班级可以布置他们表演答尔丢夫的伪善,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比较内敛的班级,教师可以大方地将答尔丢夫的伪善表演给学生看,并鼓励学生敢于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肢体语言,让他们真正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

教师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和学生的“学什么”、“怎么学”应该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必须在教学中采纳学生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建议进行教学。比如学生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影、网络等帮助他们感受和了解外国文学。有的学生建议,除了教师讲授,还应该授之以“渔”,他们已经逐渐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学生还提到他们在阅读能力上还有待提高等。

当然,学生的某些建议未必是科学的、准确的,教师通过分析辨别,抓住最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来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只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反馈进行教学,才能将教师“要讲什么”和学生“能学什么”很好地结合,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承和精神体验相结合

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师范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体现文学课、文学知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师范教育的特征,两者不可偏废。

师范性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量让学生讨论交流并试讲某部分内容,增强主体意识并提高表达能力等。时机成熟时,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能够锻炼学生的胆识和思辨能力。(2)教师在学期初列出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让学生阅读,并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论题让学生准备具有针对性的发言。(3)表演、改编有关外国文学名著。允许学生发挥主体想象进行现代性阐释,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4)结合教学内容和师范教学性质,通过写读书笔记、制作小课件、撰写小论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可以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比如外国文学史读书会、专题讲座、影视观摩与讨论、参观访问等活动。提早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一、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古诗的教学,忌逐句串讲。关键在于朗读。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如果总是形式单一的朗读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因此,在教学生朗读古诗时,我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首先会很有感情地范读一遍,再一句一句地领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有停顿,有节奏,读出感情。因为低年级学生最善于模仿。在巩固练习朗诵时,我除了让学生分组读、比赛读之外,还会让学生通过拍节奏的方式朗诵古诗,让学生边拍边读,也可一组拍节奏另一组按此节奏朗读,这样使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节奏,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在学生比较熟悉古诗之后,则让学生表演背诵,学生通过表演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会通过一些动作或表情的辅助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内容。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则要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比如,通过配上古典音乐让学生进行朗读,读出古诗的古典韵味。让学生模仿诗人的样子,摇头摆尾的吟诗,学生们都是非常有兴趣的。

二、 吟唱古诗

古诗具有节奏之美、音韵之美,给古诗配上音乐来演唱,其乐无穷。像《静夜思》《咏鹅》这些古诗,现在的音乐教材有现成的歌曲,则可直接教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音乐教材上都有乐曲,所以,对于有些古诗,我们自己创编一些好听又简单的旋律给古诗配上乐曲,教学生演唱,学生唱得是不亦乐乎。而学生更感兴趣的则是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又喜欢的旋律来演唱。记得在教学《暮江吟》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吟唱,有一位学生配上《茉莉花》这首歌的旋律,效果非常好,无论是乐曲、节奏都配得很协调,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甚至在以后的课前准备这几分钟里都经常吟唱这首歌。

三、以画配诗

古诗韵味深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字面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更何况古诗中有很多题画诗,如《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依画面内容而写的,再比如像《江南春》《夏日四时杂兴》等古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鲜明的图画。这样让学生以画配诗,不仅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了古诗,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才能画出与古诗相匹配的画来。

四、用书法写古诗

我们说古诗和书法都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给古诗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也使课堂气氛增色不少。如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古诗的不同书法作品,如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当然,这些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还可直接展示教师的书法作品,这样,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去欣赏古诗,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对书法产生了兴趣。课后,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喜欢的字体书写所学的这首古诗,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加深了对古诗的印象,默写古诗也就不再困难了。

五、拓展古诗

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小学课本里的古诗也就那么几十首,仅仅这样阅读量太少了,要更深入地了解古诗就必须在课后大量阅读其他古诗,再召开诗歌会。诗歌会的内容、形式要多样,且有趣味性。可设计以下一些活动内容:

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2. 出示诗句,让学生猜诗名、作者等;

3. 按要求说诗句,如思乡类、写景类、送别类等;

4. 说出相同题目的不同内容的古诗;

5. 编一编、演一演古诗的情景剧。

第7篇: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人文性

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职院校,凭借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长期以来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发生了偏离和错位。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并提出了种种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人文性尤其明显。所谓人文性,主要指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及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当下大的时代环境中,作为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

首先,学科魅力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日益枯萎和暗淡,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类似于“显学”的辉煌,但时至今日,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建国后的文学因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命运曾一度大起大落。与政治的关系刚刚冷却下来,却又遭遇更为强劲的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再一次难以自持,在金钱化、欲望化的书写中,沦入万劫不复的堕落的深谷,读者也由寄予厚望变为弃之而去。文学面临的生存困境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其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本来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一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捉襟见肘。

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技术化,使课时一减再减,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2001年10月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基于这一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向实践倾斜,对一些理论性强、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不论如何评价这一变化,都必须承认并正视这一事实。

再次,学生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耐力。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距,只是人文素质和知识面处于劣势。此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虽然视野较开阔,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作业,也大多虚与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认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忙于考这个“本”那个“证”,精力分散,上课自然就不可能专心致志了。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笔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视角,就如何突出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通过构建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一定要先讲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张扬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教育。重建对文学的信心。

其次,针对高职院校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设置特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根据以上情况,我对课程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在不多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文学常识、文学现象的讲解,将作品的阅读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读书笔记,并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记入成绩。当涉及作品时,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印象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布置作业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又要让好学生觉得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这样,在对作业进行考评时,才能凸显档次,体现公正原则。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会牵涉到对教材的选择或重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理论深度适中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博参深思的前提下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依然很重要,但主要由教师点拨,要求学生在课后的阅读中去体验、去感悟作品,并写下心得和体会,既注重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又强调写作方面的训练。可谓一箭双雕。同时,还加入了专题报告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所谓专题报告式,是由教师指定作品,让学生阅读,根据笔记选定一名学生做专题报告,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最后分析总结;讨论式教学则由教师集中选出几个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中间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再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并加以总结。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和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并强化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