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海洋经济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经济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经济价值

第1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继发子宫性闭经;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48-02

闭经有原发性和继发性闭经之分,对于年满18周岁仍没有月经来潮的女性,这种症状为原发性闭经。月经来潮正常的女性,建立了月经周期以后,月经稀少,或者月经间断来潮达6个月以上,而且患者年龄未达到绝经年龄,一般对于停经满三个周期以上的症状,则定义为继发性闭经。在中医理论中,血疲气滞、精血稀发、血气虚空所致继发性闭经,前者为实,后者为虚,中医本着疏通实者,补养虚者进行治疗。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采用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进行继发子宫性闭经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继发子宫性闭经患者9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继发子宫性闭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年龄最小的患者27岁,最大的患者43岁,平均年龄为(32.58±3.24)岁;病程最短的患者有8个月,最长的患者有23个月,平均病程为(12.37±2.52)个月。给予西医方式治疗的48例患者,设为比对组;年龄最小的患者25岁,最大的患者42岁,平均年龄为(33.24±2.84)岁;病程最短的患者有6个月,最长病程有24个月,平均病程为(12.23±2.47)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临床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量稀少,或月经停止;孕激素检验和雌孕激素检验均为阴性;卵巢激素水平未见异常。两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均有流产史,包括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临床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的50例继发子宫性闭经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治疗。基本处方为:80g黄芪、10g当归、12g地龙、10g桃仁、12g赤芍、12g红花。加减处方为:大便秘结加9g生大黄;痰湿阻滞加9g半夏;气滞血瘀加9g丹参;肾虚体寒加6g附子;体虚神倦加30g茯苓和9g苍术;带下色黄加9g栀子和10g牡丹皮。水煎后取汤汁300ml,每天1剂,分2次服用,1个月/疗程。比对组的48例继发子宫性闭经患者,采用西医方式乙烯雌酚加黄体酮进行治疗。

1.3 评定标准

恢复月经来潮,并且连续3次月经周期较为规律,为治愈;患者恢复月经来潮,但周期仍未恢复规律,为有效; 月经仍未来潮,临床相关症状无减轻,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5.0统计学软件;t检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5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9例,治愈率38.00%;有效27例,占54.00%;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00%。比对组的48例患者经治疗后,10例患者治愈,治愈率20.83%;27例患者有效,占56.25%;11例患者无效,占22.92%;总有效率为77.08%。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整体比较,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且P

3 讨论

正常的月经有赖于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功能的协调,其中任何环节发生病变都可导致闭经,其他内分泌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或某些精神因素、环境改变、寒冷、消耗性疾病、刮宫过深、放射线治疗等也可引起闭经。中医认为, 闭经属于经闭范畴, 主因虚实两种病因。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方式具有活血通络, 养血补虚的功效。基本处方主要使用地龙、红花、赤芍、当归、桃仁和黄芪。其中, 地龙具有活络疏经之用, 红花、赤芍以及桃仁具有活血化疲功效, 当归是临床常用的养血止痛、活血补血的药物, 黄芪在药方中剂量相对更大, 具有补气益中, 补虚健脾的功效。同时, 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辩证加减使用其他辅药对症治疗, 利于全面调养治疗,实现标本兼治。另外, 补阳还五汤还具有改善脑部血供的功效, 可以有效扩张血管, 利于造血功能的增强, 可对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起到全身的调适功效。

本文统计资料显示,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2.00%,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比对组的总有效率为77.0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4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且P

参考文献:

[1] 杨帆, 谢亚莉.继发性闭经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 (9) : 62-63.

[2] 岳小红,郭文焕,张成秀.治疗继发性闭经经验[J].甘肃中医,2010,23( 11) : 34-35.

第2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524088)

摘要:海洋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开发中面临着资源枯竭、种群衰退、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传统的海洋管理模式无法应对这些突发问题,亟需人类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本文从生态系统的定义出发、立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探索了海洋综合管理的体系构建。旨在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系统;海洋综合管理;内涵界定;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研究”(编号 XCWHRCZXSK2013-26)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吴杰(1988-),男,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管理与政策。Wujie124218@163.com

谢红燕(1990-),女,祖籍安徽安庆,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通讯作者:宁凌(1967- ),男,祖籍安徽安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发展、海洋管理与政策。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9.02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对海洋认识加深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规划,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生生物逐渐灭绝,海洋危机不断加深。据有关资料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海洋生态系统正处在退化状态,这一数据可占全球的60%”,如何拯救海洋生态系统?这是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

1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及概况

海洋生态系统(Marine Ecosystem)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1]。要明确海洋生态系统的内涵,首先我们应从生态系统(Ecosystem)的由来入手。

1.1生态系统的产生及其发展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产生的,其发展历程(图1)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时期;产生时期;发展演化;学科分支。

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由英国生态学者阿瑟·乔治·斯坦利(Arthur George Tansley )于1935年提出。他认为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首次将“系统”这一概念引入生态学中,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而在此之前,有记载显示德国人K.A.默比乌斯于1877年和美国人S.A.福布斯于1887年曾分别用生物群落 (Biocoenosis)和小宇宙 (Microcosm)这两个词,描述了类似内容,可视为生态学的萌芽阶段。

A.G.斯坦利的这一“生态系”理论后来经过充实和发展,逐渐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40年代后,生态系统由理论进入实验阶段。特别是1960年以后,基于数学、系统分析、计算机和控制论的生态系统研究,使生态系统研究逐渐由定性走向定量,并逐渐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若干边缘分支。海洋生态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1.2海洋生态系统的路径及其表述

相比于其他领域生态方面的研究,海洋生态研究的起步要晚的多,于1970年后才开始。1972年美国、日本、加拿大学者基于慢性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所进行的“控制生态系统污染实验” (简称CEPEX)揭开了海洋生态科学研究的序幕。而在世纪之交,由于海岸带、河流入海口等地方的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持续衰退,从而引起了世界海洋国家的普遍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简称UNCED,在借鉴陆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EBM)概念[2]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来管理海洋资源和开发海洋活动,从而实现沿岸和近海环境综合管和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概念的形成,为以后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类似于CEPEX的装置,研究了包括海-气界面相互关系,水-沉积物相互关系,生物海洋学等海洋分支系统,为划分详细的海洋生态学科打下了基础。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海洋生态文献,并具体研究了海洋生态系统代表性概念之后,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海洋生态系统做表述:

(1)海洋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包含近岸和大洋2大部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泛指海、陆交汇与过渡地带。学者王其翔, 唐学玺(2010)[3]对此做了详细研究,并把海湾、河口、盐沼区、红树林、上升流区、珊瑚礁等9大不同类别生态系统规划为近岸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指远离大陆、受人类影响小、自然调控能力强的生态系统。

(2)海洋生态系统在内容上由生物、非生物环境构成。生物环境包含海洋动、植物以及水中微生物。非生物环境由有机物、无机物、海水盐度、深度、光照、水团、潮汐等构成。崔木花,侯永轶(2008)认为这两部分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同等重要[4],无论缺少哪一方,都会丧失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3)海洋生态系统在类别上是一种动力学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既囊括了海生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互助、互动、互相影响的庞大动力学系统:又涵盖了包括生物、生物化学、地质、物理等在内的相互叠加过程及其非线性作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5]。

2海洋综合管理的发展路径

海洋综合管理是现代政府对特定海域进行的高层次形态管理,世界上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最早的国家是美国。海洋综合管理概念的发展在国际上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唤醒了沿海国家的海洋意识,并引发了学者对海洋综合管理理论的探讨。其中代表性的有:A.温内达赫尔(1980)论述了海洋综合政策的重要性;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6]对海洋综合管理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将其纳入了美国九大海洋管理种类之中;A.D.库珀[7](1992)通过将海洋管理与土地利用管理进行比较,得出了海洋综合管理的难度更大,复杂性更强等特点,剖析了管理复杂性的原因,提出通过制定适宜的管理体系,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海洋整体利益;G.皮特[8](1992)则认为任何单一的海洋管理体系都难以应对和管理海洋系统,我们必须制定出海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并通过国家间的协作,实现海洋的整体优化;B.塞亚·恩[9](1993)则认为要通过建立一种动态平衡机制,来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长期发展。

中国在海洋综合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学者鹿守本[10]开创了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先河,并在其著作《海洋管理通论》中对海洋价值、海洋管理特点和海洋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学者陈东胜[11](1998)认为应在海洋权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相协调的条件下进行海洋综合管理:胡增祥等[12](2001)则认为要制定适应本国国情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并将海洋综合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了公海区域,认为其理应受到各国保护;学者吕建华[13](2004)则直接提出构建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谭柏平[14](2008)则认为应该将海洋资源管理作为海洋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了一整套海洋综合管理方案:此外政府出台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对海洋综合管理内涵、海洋管理的预期目标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于海洋综合管理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基本停留在问题的提出阶段,缺乏定量化的数据研究,不能促进海洋综合管理的深入化发展。

3海洋生态系统综合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综合管理的系统分析之后,本文从海洋管理的范围选取、目标确立、方法制定和实施原则4个方面来构建综合化的海洋生态管理体系。(图2)

图注: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是以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为三大基本目标,在空间上包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在内容上应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通过立法、行政、经济三大管理方法,在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对策原则的条件下,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目标发展。图中的海洋非生物环境系统因其自身的循环、调节和再平衡功能,可在非人类干预下、通过自身功能来实现部分海洋综合管理目标。图2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内涵解析图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涉及空间、内容两大管理范围。(1)空间上:囊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如表1所示,近岸生态系统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河口、海湾、盐沼区等9大不同种类生态系统,需要针对9大种类系统的不同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大洋生态系统包括远洋、极地两类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生态环境进行细致化管理。(2)内容上: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2大部分。生物种群的管理需要对水中动、植物、微生物利用特制工具,对其进行专业化分类管理。非生物环境的管理需要涉及到有机物、无机物、潮间带以及海水盐度、深度等众多问题。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包含三大管理目标。(1)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海洋生态管理应强化生态资源的持续化管理,通过纵向整合生物资源、横向发展生物链条,达到生物资源的持续化发展;(2)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目标,这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难点。因为要实现近岸9大生态系统的合理循环,2大远洋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和数以亿计的种群发展,需要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做到主次分明、统筹兼顾,从而实现整体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3)生态与经济价值共赢目标。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的协调化发展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最终落脚点。人类对海洋进行综合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实现海洋发展的同时,来为人类提供各种价值,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价值。所以海洋综合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将人类经济价值附加到海洋生态价值之中,在实现生态价值的同时,来获得人类所需的经济价值。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三大管理方法。(1)海洋立法:根本保障海洋综合管理坚决执行的措施是构建海洋生态立法,形成一套生态管理的立法体系。这一体系的立法应该包括海洋资源管理立法、海洋环境检测立法、海洋经济发展立法以及海洋生态评估立法这四大方面;(2)行政管理:这是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必要手段。在海洋生态立法的基础上,只有依靠国家的行政机构,依靠海洋执法人员的宣传、贯彻和执行,才能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才能促使我国的海洋综合管理走向持续化、正轨化的道路;(3)经济措施:有效的经济措施可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全面发展。通过奖-惩结合来保证生物多样性发展;通过高科技技术投入来实现海洋生态化发展。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对策实施应遵循三大原则。(1)合理性原则:在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对策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对策的合理性原则,根据其海洋生态种群的特性合理地、适中地执行管理政策,以达到政策预期的最高值;(2)适应性原则:要根据生态系统的变化程度、受污染的严重程度来实施相应的对策,做到政策适应环境,对策解决问题等效果;(3)可持续性原则:在既不影响海洋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来实施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当性海洋开发活动。

4结论和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具有如下特征:它是以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可循环发展、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为基本目标,在空间上包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在内容上应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2大部分,通过立法、行政、经济三大方法管理,在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对策原则的条件下,达到多层海洋管理目标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化管理,需要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更需要高科技和先进技术的支撑,并通过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的评估系统和评价体系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和完善。本文只是对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后还需做大量定量分析,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评估以及评估体系建立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ike.baidu.com/view/381042.htm

[2] Crumbine R E. 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 [J].Conservation Biology, 1994(8):27-38

[3] 王其翔, 唐学玺.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与分类.海洋环境科学,2010,29(1): 131-138

[4] 崔木花,侯永轶. 海洋开发中的生态管理探析[J]. 特区经济,2008(05):145-147

[5] 刘慧,苏纪兰.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理论与实践[J].地球科学进展,2014,29(2):275-284.

[6] J.M.阿姆斯特朗,P.C.赖纳著.美国海洋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 Alistair D. Couper. History of ocean management.[A]/ / Paolo Fabbri . Ocean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nge [C].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1992

[8] Gerard Peer. Ocean management in practice[A]/ / Paolo Fabbri. Ocean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nge[C].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1992

[9] Biliana Cicin-S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1993, 21:1-3

[10]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11] 陈东胜.海洋综合管理基本概念、要素和特点[J].广东科技,1998(12):5-7

[12] 胡增祥,马英杰 ,解新英.对我国海洋综合管理政策与法律框架的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6-59

第3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价值;经济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农业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水的资源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许多国家或地区响应的出现水的危机现象。进入21世纪,水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有无数迹象表明,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滥用并无节制的消耗各种自然谈资源,从而逐渐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水资源的利用也是如此,如果不加以节制,不能够认识到水资源的真正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水问题将严重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

一、水资源量

所谓的水资源并不是指地球上所存在的所有的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对水资源的定义如下:“地球表层可提供人类利用的水”称之为水资源。由此可见,水资源的范围是相对很小的。

整个地球上大约有13.86×108km3的水量,其中96.6以上的是人类的所不能饮用的海洋水,余下水文3.4左右也不全是淡水,其中淡水量仅占73左右,而且其中的68.7又为雪山冰川水,30.1的为土壤水和地下水,剩下的仅有0.4的淡水资源。因此实际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77。

在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711.5×109km3居世界第六位,根据1995年的人口统计,我国人口为1211210×103人,计算的我国当时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38.6m3在世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第121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相当于排名第一的冰岛的1/290,加拿大的1/44,美国的1/5,日本的1/2.由此可见,我国人均占有严重缺乏,被列为世界40个严重的缺水国之一。

二、水资源价值

(一)价值理论

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是否具有价值,特别是对于未经开发的水资源而言,是否具有价值呢?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水资源的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显然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的理论观点即“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所决定的”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我们认为对于未开发的水资源,即没有人类的劳动,也就不存在劳动时间这个概念,但对于这些水资源我们的观点有一定价值。所以我们就不能至少是不完全能用这一观点来解释水资源的价值。

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其本身对人类就有一定的效用,通过这一观点,引用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水资源的价值及其市场价格的确定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对于未开发的水资源和人类未涉足的水资源的边际效益为零,这样一来,这些水资源的价值也就为零,这与我们认为的为开发的水资源其本身存在的价值相违背,所以利用这种观点来解释水资源的价值理论也是不够完全的。

事物的存在性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内在的属性,现代西方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中突出了存在价值或非使用价值的概念。存在价值认为资源是一种财富,由于其存在性能给人类提供其可利用性和消耗性的服务而使其本身具有与一般事物的价值所不同的价值。水资源的存在就产生其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并不因为你是否去开发利用他而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物种的的同情和关注。基于以上几种观点,对于分析水资源的价值理论我们就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水资源价值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单独的价值理论观点都不能完善的包括水资源的价值总量。为此,环境资源家对环境资源的价值作了新的界定,引入了总经济价值理论。水作为一种环境资源其总经济价值有两部分组成:即水资源作为一种物品被使用或消耗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和偏好,这就是水资源的使用价值;不仅如此,由于水资源的不足,为了满足后人对水资源的需求保持是职员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有些人愿意支付成本或放弃当前受益去保护水资源,这就是水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其主要形式存在价值和未来价值。

对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又可以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及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又可称为消耗性使用价值。例如把水用于生产生活,使其水量减少或者使其使水质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水的原有性质或功能,使其在某些场所可能失去原有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又称为非消耗性使用价值,例如可把水资源用于观赏旅游,从中取得收益而不改变其水质水量。水是一种维持人类生存的资源,随着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人类维持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未来的情况,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水资源不至于过度的消耗,相应的水资源的价值也就产生了新的方面即选择价值,这种价值的产生取决于水资源的供需变化,并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水资源的总的经济价值可用一下公式表示:TE=YNY=YIYOEΦ

其实水资源的使用价值与生产这种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边际效益等有关,而其非使用价值与水资源的存在性稀缺性以及其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有关。水资源总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表现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表现为存在价值和未来价值。

三、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水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稀缺性、水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

(一)稀缺性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特别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一种物质,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不会发生短缺,不会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课持续发展带来危险,那么这种物质也就没有其确实的经济价值可言,所以说,只有稀缺物质才会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水作为一种资源,在目前看来已经发生了短缺,它并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也就是水资源价值存在的主要的充分的条件,水资源首先体现了稀缺性。其价值量的大小是其在不同地区、不同需水时段的稀缺程度的体现。

(二)水资源产权

水资源的价值有其产权方面的体现。假设一种资源的产权没有所属,任何个人或者是团体都可以随意的使用这种资源,而不用支付任何的费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资源是无限的,否则总会产生稀缺。我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除非是资源无限不存在稀缺,任何人才可以 任何方式占有、使用资源而不支付报酬。因此,有限的、稀缺的水资源的使用,必须按市场规则转让并支付一定得费用,这是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的体现。

(三)劳动价值

对于水资源价值中的劳动价值,主要是指水资源所有者为了在交易和开发利用中对其数量和质量的管理所产生的劳动价值。主要包括;水利规划、资源保护、环境鉴别、水文、气象观测等各种投入。

四、结论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几个结论:

1、水资源的价值不能简单的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而定义,也不能仅以边际效益价值理论对其分析。

2、水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包括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

3、水资源价值产生的基础在于其稀缺性,由于稀缺性对人类、环境、生态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从而使其具有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4、地球上的水资源无论是被开发的还是未被开发的,都具有价值,其价值以其存在价值为基础,有稀缺性、产权和劳动价值来表现与衡量。

参考文献:

[1] 陈家琦,王 浩, 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马 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建龙.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徐惠恩谈海洋玉髓

(“海洋玉髓”首席收藏家)

徐惠恩说:海洋玉髓产于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在亿万年前的海洋深处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奇特的地壳变化演变形成;它集宝玉石的柔润通透与黄龙玉及巴林石的奇特草花于一身;更重要的是这种宝玉石级的原料在马达加斯加的储存量极为稀少――综合这种奇石产地、材质、图案的特殊性,专家建议将其命名为“海洋玉髓”。

“第一次发现海洋玉髓是在当地的一家古玩店里。当老板拿出一块质地晶莹白皙、圆润通透,画面宛如仙境的''石头''时,我完全被震惊了: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漂亮的''石头''?”徐惠恩坦言,

其第一印象就是这“石头”是否出自世间?它质地坚硬而不失柔润和细腻,丰富艳丽的色彩、奇美的纹理而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万古灵秀在其中的生命凝聚。在大自然绝妙的“天工”面前,古往今来任何一位艺术大师都显得黯然失色、自叹不如。

海洋玉髓与一般玛瑙质(类)收藏品有何区别?

海洋玉髓具优质玛瑙属性。提到玛瑙,大家印象中都是“物美价廉”的。这其实是误解。玛瑙在古代就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并颇受皇家喜爱,元代皇家还专门设有玛瑙玉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玛瑙更是身价不菲。再近一点的“小鸡出壳”、“沧桑”等,都是身价过亿。就像翡翠,老坑阳绿的翡翠与普通翡翠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一样,海洋玉髓,就是玛瑙中最顶级的品类。

海洋玉髓作为收藏新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有哪些?

综合众多专家的意见,海洋玉髓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美”。“海洋玉髓”拥有极品羊脂玉般的质地,细腻、光滑、圆润、通透,人的思维能想象到的图案都能在“海洋玉髓”上找到,有人物、有花鸟、有水墨山水,有的甚至你能在上面找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一幅幅大自然纯真的天工佳作,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历练,足以让任何一幅画作显得那么稚嫩,任何一位丹青大师都会黯然失色。

其次是稀,“海洋玉髓”的产地是马达加斯加,原石的储量本就不多,并且从数万吨原石里只能挑选出约百分之一含有美妙纹理的原石――极像翡翠的“赌石”,从数万吨原石中得到质地优良、图案精美无暇的上品确是少之又少。

再次是奇,“海洋玉髓”的图案比巴林石及黄龙玉的草花更丰富,令人惊奇惊叹。

季荣伦谈海洋玉髓

虽然,喜欢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值得收藏的品种却不是很多。来自于马达加斯加的海洋玉髓,润白、纯净,非常难得,它的莹润剔透使其别有韵味,兼具黄龙玉和玉石的优质特点。而它奇特的草花图案更是具备广泛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它对促进国际文化和资源的交流,都非常有意义,是赏石领域里的大好事。

挖掘海洋玉髓的价值其实可以跨两个行业,一是个珠宝业,一个是赏石领域。在目前的珠宝市场上,各种镯子、配件琳琅满目,而像海洋玉髓这样含有独特草花图案的玛瑙却很少见,如果将其巧妙地加工制作,将会是难得的佩戴精品。

如果将其作为观赏石,光是颜色白净,质地细腻是远远不够的,其文化内涵才是彰显其珍贵的关键。而海洋玉髓所独具的草花图案正是其不可多得的文化元。

刘元生谈海洋玉髓

玛瑙,我们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作为雕刻材料,主要以暗红色的为主。但是海洋玉髓,这种颜色和图案,还是第一次见到,我觉得是比较新奇的。

海洋玉髓十分有特色。第一,图案美观。在玛瑙里面,有草花图案的不少。但是相比较来说,海洋玉髓的图案更丰富、更完整。

另外,从地质学角度来说,玛瑙中的草花作为一种现象,在地质现象里是比较普遍的。但是“海洋玉髓”比较特别。其他品种的草花图案以平面居多,但海洋玉髓的岩石层是曲面的比较多,立体感比较强。相当于是“长”在了石头中间已经愈合了的一种图案。所以,海洋玉髓的原石材料极为稀少。

再从市场的角度看,现在,玉雕行业面临着买不起材料问题,并且,原材料快要枯竭了。以大家熟悉的翡翠、白玉为例,最近三年涨了至少十倍。这些原料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性产品,随着人们对其认知程度不断加深,价格还会不断高涨。

但以白玉翡翠为代表的玉石很难满足现在的中国市场了,而“海洋玉髓”恰好及时地弥补了市场空缺。所以,此时海洋玉髓的出现是一个好消息。

刘谈海洋玉髓

(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员刘)

“海洋玉髓太漂亮了,应该让更多的人看看这么美丽的‘海底精灵’,出这本书很有意义啊!”

高美斯

谈海洋玉髓

“光滑、温润的手感,细腻、通透的质感,丰富多彩的图案,让人啧啧称奇。

张原谈海洋玉髓

海洋玉髓拥有着优质玛瑙的属性,不仅如此,海洋玉髓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每块海洋玉髓上独一无二的花草图案正是其文化元素所在,人的思维能想象到的图案都能在这方寸之上找到,有人物、有花鸟、有水墨山水,有的甚至能组合出一年四季的景色。

俗话说“时间是一切,时间是人生存在的资本。”这句话用来描述海洋玉髓的存 在也再贴切不过,海洋玉髓这一深埋在海底的精灵,它的形成离不开亿万年岁月的洗礼及地壳变化。

“观赏石是大自然形成的,其中似与不似的东西多,成像的东西少,能成具象的东西更少。物以稀为贵,海洋 玉髓里能形成这么多具象的图案很是难得,未来市场价值也一定不菲。”

“未来中国的观赏石事业任重而道 远。”张原说。观赏 石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及其采集、收藏、展示、交流、贸易等 一系列相关活动,从属性上说,是一项涉及科学、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仅仅靠一个部门或某个区域性 社团组织进行管理是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 的、能够连接政府和社会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观赏 石社团组织势在必行。

王丽霞谈海洋玉髓

(参与起草过“观赏石鉴评标准”的专家组成员)

“海洋玉髓的奇特草花让我感觉惊奇,但徐惠恩与海洋玉髓的奇缘更让我感慨。”王丽霞说。她呼吁,海洋玉髓具备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是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事业,因此需要产业的滋养和支撑。而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往更高的档次定位,才能体现它的经济价值。

第5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功能;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广东阳江

中图分类号 S7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28-02

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它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中上部,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乔木、藤本及草本组成的潮滩湿地生物群落[1]。它是陆地显花植物进入海洋边缘演化而成,占据于海岸生态关键区,适应于特殊环境从而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2],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防护海岸、实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阳江市红树林湿地位于阳江市的北津港、海陵山湾、丰头港濠山,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夏季受南方气团控制,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气团影响,温暖湿润,多年平均气温22.4℃,1月平均气温14.8℃,7月平均气温28.2℃,≥10℃年积温7 981.2℃,年平均日照时数1 877.2h,年平均降水量2 446.3mm,历年最大降水量3 220mm(1970年)。阳江市沿海宜林滩涂盐度较高,达25‰~30‰,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平均位1.5m,平均低潮位-0.24m。阳江市红树林湿地植物群落主要为红树林群落,有8科12属12种,其中真红树8种即秋茄、木榄、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漆、卤蕨和老鼠,半红树植物4种即海芒果、黄槿、假茉莉和阔苞菊。红树植物以桐花树群落、秋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为主,一般高2~3m,盖度为50%~80%。阳江红树林湿地具有与茂名红树林湿地相似的鸟类,主要为鹭鸟,同时具有1目3科6种两栖动物和1目1科6种哺乳动物,均为常见的蛙类或鼠类。海陵湾分布的大面积红树林是鱼虾蟹贝的天然觅食和繁殖场,候鸟迁移驻足和食物补充地。阳江著名的海港和旅游风景点闸坡港和阳江海陵岛的著名景点十里银滩旅游区旁生长着大面积的红树林,是这里旅游区的一大卖点,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观光渡假[4]。

红树林作为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风消浪、维护岸堤、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调节大气、改良土壤、促淤造陆、美化海岸景观、开发生态旅游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16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的评估中,红树林位列第4[5],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显著,因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实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生产力水平,维护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高光合率、高呼吸率、高归还率的特点。我国红树林区每年的凋落物干重为6 310~12 550 kg/hm2,高达其当年生物量的40%,为林中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形成了一个理想的觅食和繁衍的环境,成为咸淡水交迭的环境下生存的动植物、微生物丰富的基因库,为动物多样性的维持和近海渔业高生产力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主要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保障。

(2)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功能。红树林发达的根系,形成稳固的网络支持系统,使植物体牢牢地扎根于滩涂上,并且盘根错节地形成严密的栅栏,增加了海滩面的摩擦力,能减缓水体流速,起到防风消浪的作用。当红树林覆盖度大于0.4、林带宽度在100m以上时,其消波系数可达85%,能把10级大风刮起的巨浪化为平波。根据专家评估法,1km红树林分布海岸线每年可提供约8万元的台风灾害防护效益。

(3)维护CO2的平衡功能。红树植物属于阔叶林,据估计阔叶林在生长季节1d可消耗CO2 1 000kg/hm2,释放O2 730 kg/hm2。红树林沼泽中H2S的含量很高,泥滩中大量的厌氧菌在光照条件下能利用H2S为还原剂,使CO2还原为有机物,这是陆地森林所没有的机制。因此,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红树植物从环境中大量吸收CO2并释放出O2,这对净化大气,减少产生温室效应的根源,维护CO2的平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促淤造陆、抵御全球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的负影响功能。红树林一方面通过密集交错的根系减缓水体流速,沉降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同时网罗碎屑,加速了潮水和陆地径流带来的泥砂和悬浮物在林区的沉积,促进土壤的形成;另一方面,大量的凋落物,加上林内丰富的海洋生物的排泄物、遗骸等,都为红树林海岸的淤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有资料表明,红树林滩地的淤积速度为附近光滩的2~3倍。红树林在促淤造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的威胁。

(5)净化污染物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可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对各种污染物进行处理并加以吸收、积累而起到净化作用。利用红树林微生物对海岸工业油污、船舶油污、原油泄漏等进行处理收到了巨大的功效;红树林湿地具有潜在的净化污水能力,将初级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到红树林系统内,能有效地减轻污水的富营养化效应;红树林可吸收SO2、HF、Cl2、CO2和其他有害气体,对放射性物质也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6)生态旅游、科学研究价值。红树林海岸是热带、亚热带海滨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以及科学研究价值。红树林生态旅游以生态和环保为特色,通过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在游客观赏海鸟和海底森林美景的同时,向游客传播生态与环境科学、海岸地貌、海洋生物等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7)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除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外,红树林的经济价值不可忽视。红树植物树皮可作为单宁及染料的萃取原料;木材可供为建材、柱材、家俱用材及薪炭材;红树林内的海鲜比裸滩的更肥美,而且无污染,故在红树林下进行合理的海产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如果能充分利用红树林的枯枝落叶作为食物来源还可以节省饲养成本。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的扩张和不适当的海滩经济开发,导致红树林资源毁坏的问题愈演愈烈[3]。世界红树林分布地图册资料显示[6],全球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 Ong(1995)[7]认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每年毁坏1%的红树林面积仍然是个保守的估计数据。我国红树林从20世纪50~90年代初的40多年间面积锐减了68.7%,现存林分中80%以上为退化次生林,种群衰退,海岸环境日益恶化,因此红树林造林、恢复、发展和保护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已列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之一[8]和湿地保护行动计划[9]。

受经济利益驱动,群众围垦养殖等活动普遍,阳江市海陵大堤红树林由于缺少正常潮汐淹浸,已经大面积死亡,加上人们对红树林保护意识不强,管理不严等多方面的原因,使阳江市红树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加之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台风等灾害天气给我国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严重的破坏。2008年9月阳江市海陵大堤遭到特大台风“黑格比”的严重破坏,海陵大堤被台风海浪冲开缺口8处,路面被毁,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5亿元。“黑格比”肆虐后,阳江市市政府工作人员对岸堤破坏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有红树林庇护的大堤在台风中受损较小,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大堤遭到了严重破坏。阳江市市政府对此非常关注,并决心恢复红树林,重新建立起阳江沿海大堤的天然防护屏障。总之,无论从红树林无可替代的功能价值出发,还是从阳江市现有红树林的生态现状考虑,阳江市海岸红树林带的恢复与保护无疑是阳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阳江海岸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乔民,张叶春.华南红树林海岸生物地貌过程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7,17(4):344-353.

[2] NYBAKEN J W.海洋生物学、生态学探讨[M].林志恒,李和平,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3] PETER K,ERIC CFB,SANGA S.Man in the mangroves [M].Tokyo: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85.

[4] 陈桂珠,何克军.广东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广州:中山大学,2001.

[5] COSTANZA R,DP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p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e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6] MARK S,FRANCO IS B,COLIN F.World Mangrove Atlas[M].Smith Settle,Oley,WestYorkshire,UK,1997.

[7] ONG J E.The ecology of mangrov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J].Hydrobiologia,1995(295):343-351.

第6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闽台 海洋经济 建设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自然资源的宝库,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资源、开拓新产业的主要领域。闽台海洋产业合作具有很大优势和潜力。

一、海洋资源开发的互补优势

位于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台湾海峡,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海峡之间既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又有得天独厚的港湾资源,还有开发潜力巨大的海洋旅游、矿产、能源等资源,成为海峡闽台的共同优势。

1.台湾海峡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台湾海峡和台湾北部近海区,有长江以南祖国大陆诸河川流入,携带了极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海中饵料充足,海底平坦,生物资源丰富,有利鱼类栖息繁殖,形成良好的拖网鱼场,东部海域有黑潮暖流经过,为鱼群回游之路。由于台湾海峡地处亚热带,海水水温经常保持在20-30℃之间,海水盐度30%0-32‰,酸碱度8-8.6,在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30米处,还有海洋软体动物(贝类和头足类)分布,有利于养殖业发展。台湾海峡生物资源种类多达30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各类生物资源400多种。鱼类约5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百种以上,其中绸、鲻、鳍、黄鱼、狗鱼、鱼参、鱼师、旗鱼、飞鱼等20多种为主要捕捞类外,此处还有珊瑚、石花菜、虾、蟹和各种贝类、藻类资源。

2.台湾海峡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70多种,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矿床、矿(化)点2000余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固体矿产地约200处,钛铁、磁铁、金红石、独居石和石、石英砂、花岗石、叶蜡石和高岭土等的储量巨大。这些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品质较优,开采条件好,综合利用率高的特点。据海洋油气调查,台湾海峡有两个面积较大的油气田,总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预测油气资源总量达3亿吨以上。如果能早日开发海峡油气资源,可使闽台原油基本自给,并促进石化支柱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两矿产资源共同优势明显。

3.台湾海峡在海洋运输中的区位优势。台湾海峡地处东亚地区的中心位置,是一条著名的国际黄金水道,是东北亚与东南亚、太平洋北部与印度洋沿岸、大西洋沿岸经贸往来的航运交通要道和枢纽地带,在世界航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与华南两大经济圈的中间,俗称为我国的“海上走廊”。这种区位优势使台湾海峡的港口拥有众多的航线及开设更多航线的潜力。而福建全省海岸线3224公里,沿海还有1 404个大小岛屿,具有良好的海洋航运条件,目前已建成的三大港口有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港等。因此,若闽台能够实现完全通航,台湾海峡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极佳的超级天然良港,对闽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闽台如能利用台湾海峡这一黄金水道,共同发展海洋运输业,将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4.台湾海峡气候为优越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皆可旅游,适合发展海洋旅游业。海洋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重要流向和热点。海洋旅游就是以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包括广阔的海洋、漫长的海岸带、柔软的海滨沙滩、风光秀丽的海湾海岛和珊瑚岛、五光十色的浅海水生物等的观光、休息、娱乐和健身活动等。自然的造化,人类的活动,形成了台湾海峡丰富多彩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碧海金沙、奇石宝礁、海洋生物、渔乡风俗、历史遗迹、现代化建设工程等,加上独特的海洋性气候,构成极有魅力的特色海岛风光,是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整个海域估计约有两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很有希望的远景区。闽台如果能够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将成为闽台极具竞争力的共同优势。

二、大力开展海洋产业合作

闽台在海洋产业开发方面的合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的合作主要是海洋渔业的发展。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是海洋石油勘探的交流和合作,1 99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台湾中油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勘探“潮汕凹陷”和台南盆地部分海域的石油资源。在闽台海洋产业合作主要是海洋渔业和航运业。至2002年在福建兴办的台资海洋与渔业企业达377个,合同利用台资4.46亿美元,成为水产出口创汇的中坚力量。闽台海洋渔业合作,促进了福建海洋渔业养殖业水平的提高和渔业产业化的发展。闽台海洋产业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只要进一步构建海洋开发新机制,使闽台海洋产业科技交流与经贸合作不断深入,海洋资源开发与合作一定可以取得新的突破。今后一段时间,闽台海洋产业开发的重点领域主要有:

1.海峡两岸海洋资源的开发。由于闽台资源禀赋、开发能力的差异,以及经贸政策的不同,闽台目前的合作方式可以福建吸收台湾资金、在福建海域共同进行海洋资源开发为主。通过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利用福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鼓励台湾嫁接和改造福建的海洋开发企业,鼓励台资企业直接投资远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科技、海洋环保等领域,使得福建海洋与渔业加快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台资企业也可获得丰厚的回报,达到双赢的结果。

2.海峡两岸航运港口体系的构建。海峡东海岸拥有高雄、台中、基隆三个国际商港,同时这些港口都有附属港,且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之中。海峡西岸多属基岩型海岸,有大小港湾1 25个,包括著名的罗源湾、嵋州湾、泉州湾、马尾港、厦门港、东山港等十多个深水良港。在规模组合上,大、中、小港址齐备;在分布上,遍布全区各岸段,有利于建成较完善的港口体系。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闽台众多的港口对于双方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最短时间的资源互补具有促进的作用,对闽台乃至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然而闽台如果只是以本地区的利益为立足点,来开发建设港口,而未能实现闽台港口资源的整合,有可能形成闽台航运市场的过度竞争,不但不利于海洋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还可能影响闽台的经济发展。为此,在开发利用台湾海峡航运港口资源的过程中,应该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求出发,使区域内的航运港口布局合理,在开发建设和营运的过程中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强有力的整体辐射能力,使台湾海峡的所有港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涉及闽台共同经济利益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福建的港口建设和航运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台湾在资金、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加强闽台在港口建设及航运业方面的合作。

第7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概念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海洋文化的划分并不是以地域作为划分的标准,并不是所有海滨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归属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其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海南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海南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经济,形成南海蓝色经济区。

1.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以文化产业的概念为参照,“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2]。这个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从性质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海洋文化产品、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从产业过程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按照产业化的方式和手段经营文化,并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到产业运行的轨道中;就其产业功能而言,海洋文化产业以满足消费者及市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的功能。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2.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产业类别: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对其它的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还能推动饮食、商业、交通、住宿业等相关配套部门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因此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节庆会展业包括海洋文化节庆业和海洋文化会展业,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它具有高收益、无污染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极强带动力等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海洋节庆会展业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和运作模式。在我国海洋节庆会展示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因其经济效益高和经济拉动作用大而备受关注,成为海洋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将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海面上,带给消费者以更为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这也是海洋体闲体育产业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因其自然、健康、时尚的特征成为热门产业,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海洋文艺产业:海洋文艺是长期与海为伴,从事海洋生产和实践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海洋艺术产业就是将海洋艺术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生产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艺术产品。

也有学者采取集群列举法,将海洋文化产业细分为以下类别: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3]。

3.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关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人类在与海洋的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了无形的语言、习俗、信仰、艺术等精神财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财富。海洋产业是一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所以单从两者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就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可以对海洋文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海洋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会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将会带来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资源,与其他海洋文化产业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海南共有海岛(含礁和沙洲)280个。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南北纵跨1800多公里,东西横跨1000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68个,海洋渔场面积16434公顷,海洋水产品在800种以上。在海南岛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主要经济虾类17种,鱼类资源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40多种,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海南岛东部、南部大陆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渔场以及西、中、南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资源可捕量约200万吨,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开发潜力巨大。南海诸岛岛礁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诸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另外,南海诸岛岛礁上美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更是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四、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路径探讨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争取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大力建设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政府要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引导。首先,要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经济,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以海湾优势为依托,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大型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业、邮轮游艇产业。以海口、三亚等滨海城市为依托,培育发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加强支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还应对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与监管,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宣传方面的投入。

2.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多元化。要提升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侨务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鉴与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合作与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资、外资的进入,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解决好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融资问题。可采取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样既可以解决产业建设融资难的瓶颈,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发全社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热情,提高项目开发建设效率。对于外资的进入,可以同时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设备设施和知名品牌影响力。政府应主动引导和争取,通过产业博览会、网上推广平台、成立专项开发小组等形式,积极寻求民资、外资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快策划并启动一批世界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一是将海洋文化融入滨海旅游文化产业,深度研究开发海洋旅游,积极策划、设计、包装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产品,如海洋休闲渔业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热带海岛生态旅游、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温泉康乐度假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等;发展会展、邮轮游船、水上运动、文化艺术、海洋科普生态、海洋康疗保健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二是发展游艇经济,将海南打造成中国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与国际游艇行业的合作,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发游艇旅游项目,兴建国际一流的游艇俱乐部,打造环海南岛的游艇经济圈。”[4]三是利用滨海城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的优势,策划并建设世界级热带海洋文化主题公园重大项目,不断提升热带海洋旅游文化竞争力。

4.从战略高度培育和树立海洋文化意识。应充分认识海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未来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公众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海洋价值观。要重新审视和科学论证海洋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将海洋文化建设作为海南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标,切实增强海洋文化的发展活力。大力宣传普及海洋基础知识,提高全体市民的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围。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利用海洋文化座谈会、海洋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节等机会,深入研究、挖掘和宣传海南海洋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将海南打造为全国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开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第8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11生态容量的计算方法

生态容量也称生态足迹供给或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所能提供给全部人口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公式如下:犈犆=犖×犲犮=犖×狀犼=1(犪犼×狉犼×狔犼)(1)式中:犈犆为生态容量,犖为区域人口数,犲犮为人均生态容量;犼为土地类型,犪犼为人均实际占有的第犼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狉犼为均衡因子,用以校正不同土地类型生物生产能力的差异;狔犼为产量因子,用以校正不同国家或地区与全球平均土地生产能力的差异。基于各类土地均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和空间互斥的考虑,在计算生态容量时,各类土地面积中需要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育面积[5-6]。

12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足迹需求,是指生产区域人口消费的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

13生态盈余/赤字的计算方法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是区域生态容量供给与需求的差值,用以衡量区域生态足迹盈亏及供需矛盾等,公式如下:犈犛=犈犇=犈犆-犈犉=犖(犲犮-犲犳)(3)式中:犈犛表示生态盈余,为正值;犈犇表示生态赤字,为负值。

2改进的海岸带生态足迹模型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各类土地生态系统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为前提,将人类的食物和能源消费需求通过折算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相应的把生态系统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及化石能源地(用来吸纳废弃物)等6种类型。事实上这一假设完全忽略了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废弃物吸纳、生物多样性保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功能,因此应用这一理论得出的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局限。海岸带是海洋延伸至大陆架以及和陆地的交界地带,虽然其生态系统结构与陆地不尽相同,但是具有和陆地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鉴于此,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考虑,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旨在客观全面地反映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供需矛盾及区域人口的整体需求等。

21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是生态系统为维持人类生存提供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7-8],即包括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文化娱乐服务等直接利用价值,也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间接利用价值。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随机性、动态性和区域性的非线性巨系统,并且由于没有成熟和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标准,且价值计算过程中多利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及揭示偏好法等替代方法,因此得出的评价结果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数值通常偏大,导致实践应用中常常遇到困难[9-10]。

高地等对我国各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广泛研究,针对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偏高的问题,提出了适用我国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的修正方法,提出:定义全国单位面积农田年均产粮的经济价值为1;其他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农田粮食生产服务价值相比较,比值为相应土地生态系统的当量因子。同时提出:定义1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于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1/7。结合上述定义和方法、依据我国年均粮食单产及市场平均价格,即可计算各类土地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11]。

参考谢高地等提出的分类方法,将大连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分为与之一一对应的耕地、林地、草地、养殖用海域、滨海湿地及非养殖用海域等6种类型,并以相应当量因子计算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依据大连市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大连市平均粮食单产5887kg/hm2,原粮市场平均价格每千克2.44元等数据[14-15],计算出2012年大连市海岸带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大连市单位面积的各类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均高于相应类型土地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其整体经济地位是相符合的。

22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因子计算

为了更好地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相互之间的广泛联系以及全面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结合近年来大连市城市建设对滨海湿地的占用情况等,将大连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分为滨海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养殖用海域、建设用地和非养殖性海域(吸纳废弃物之用)等6种类型。同时,改进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算法,提出海岸带生态足迹模型的相应因子计算方法如下:均衡因子取大连市各类海岸带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服务功能总价值与耕地生态系统的比值(建设用地、化石能源地分别和滨海湿地、非养殖用海域对应)。6种类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均衡因子依次为:1、3.16、1.05、6.67、9.08、0.06。产量因子取大连市单位面积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与相应类型土地全国平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比值。根据表1和表2计算,可得大连市各类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产量因子相同,均为1.15。

23海洋生态压力指数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

为了衡量人们在享受海岸带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过程中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大小,提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海洋生态压力指数模型:犈犜犐=(犈犉-犈犆)/犈犆(4)式中:犈犜犐为海洋生态压力指数,表示海岸带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的差值占生态足迹供给的比重,其值越高表明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越大,是一个负向指标。为了衡量海岸带生态系统向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功能之后,根据自身剩余的经济发展空间的大小,提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犛犇犐=(犈犆-犈犉)/犈犉(5)式中:犛犇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表示海岸带生态足迹供给与需求的差值占生态足迹需求的比重,其值越高表明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空间越大,为正向指标。

3大连市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分析

依据大连市统计局公布的2003—2012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提供的各类土地利用情况及各类物资消费账户、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数据库提供的相应能源、物资的全球平均产量等数据,结合本研究得出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的计算值,分别利用式(1)至式(5)计算近10年大连市人均生态容量、生态足迹、生态盈余/赤字以及海洋生态压力指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海洋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2003年以来,大连市人均生态容量持续增加,涨幅达到10.93%,年均增速接近1.1%,表明近10年来大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人均生态足迹整体上持续增加,涨幅接近60.74%,年均增速在年均生态容量的5.5倍以上;人均生态盈余从2006年发生逆转,开始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海岸带资源环境的生态约束作用持续增大。其中2009—2011年,生态赤字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反复波动和之后持续增长之势,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决策与权衡。另外从表3可以看出,10年来大连市的海洋生态压力整体上持续加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持续减小,如不能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将严重影响大连市的海洋生态安全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在大连市再次进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十二五”时期,为了实现把大连市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龙头的发展目标,大连市将面临严峻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维护海岸带生态平衡等一系列挑战。为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大连市海洋功能区划》,切实提高对滨海滩涂湿地、盐沼、岛屿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是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4结论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构建了大连市海岸带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改进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计算方法,得出2003—2012年大连市人均生态足迹、生态容量及生态盈余/赤字等,充分显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之间广泛的联系以及区域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需求等。

第9篇:海洋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字]湿地的景观改造,修复,社会效益,生态意义。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湿地的含义: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二、湿地改造和修复的价值和作用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中天然水体的开发和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使得人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自然水体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保障人们的用水安全作用至关重要,为人类和生物的多样化在城市中提供了一块珍贵的生态休闲栖居地。

湿地的价值: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湿地的直接生产物及其所带来的生态旅游产业又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

生态与环境的价值

1生态价值

湿地因其大多数处于海陆交界,咸淡水交汇处,因此生境异质性高,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是多种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是很多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同时也是很多濒危鱼类的栖息地,因此湿地改造和修复是避免进一步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

2水文价值

湿地对于区域内的水循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湿地可以进行截留和储存雨水来降低洪水的危害,然后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渗透缓慢的释放到河流中,减少了洪害发生时下游的损失,同时湿地自身的生态系统的高生产力还可以对水质进行改善。湿地中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吸收、转化并固定污染物质的环境,净化水环境。

3社会经济价值

a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湿地的使用价值主要包括其直接生产产物如淡水、稻米、水产品和泥炭等及由于湿地的美好环境吸引及开发的垂钓野营等的生态旅游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可是使当地的社会获得很大的收益,经济收入得到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而湿地的非使用价值多为生态类的贡献如改善水质,防洪蓄洪,吸收营养物质和调节小气候等,同时还能为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b积极的外部效应,影响深远的经济增值

湿地的美好环境对周边的居住质量,生活品质具有积极的外部效应,可以让人们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改善人们的生活情趣,让人们接近自然,体会自然,享受自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渠道和就业机会,及商业开发价值。

三、湿地改造和修复的手法及步骤

1.调查方法:采用以遥感(RS) 为主,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辅的“3S”技术。即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类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植被类型及面积,所属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采访和手机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通过水文资料的调研对湿地的常水位,雨季最高水位和旱季最低水位及防洪线标高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同时测绘现场驳岸的坡度及土壤构成情况。建立湿地模型对湿地管理极为重要。湿地模型主要包括湿地生态模型、湿地化学模型和湿地形态变化模型。该模型可用作管理工具,以定量的评价湿地开发活动及保护管理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可用作预测评价工具,以预测湿地水文及其他“动力”特征的变化;可用作试验工具,以检湿地的概念、理论和湿地研究基本实测数据;也可用作辅助设计工具,以在湿地的重新自然化和人工湿地的建造工程中用于辅助设计工程设施的结构、形式和参数等。湿地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确其精确范围。由于湿地作为动力作用极为活跃的生态系统, 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所以湿地遥感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对湿地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湿地评价

进行湿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制订合理的湿地保护对策提供依据,主要包括湿地功能评价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前者着重对湿地内部过程的分析比较,常用湿地机理模型作为依据;后者又包括湿地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主要依据是实测数据和评价模型的预测结果。Brinson等在湿地水文地貌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功能评价的方法,将湿地评价分解为5 个步骤。Ainslie则在Brinson的HGM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快速的湿地功能评价方法。Larson等指出,快速湿地评价方法作为地景规划的有效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在欧洲,Maltby 等进行了多国间河岸湿地的对比研究,并利用动力模型和定期的观测来确定湿地功能分析阈值。在同一项的对比研究中,Murphy等描述了把湿地有机物作为湿地功能标志的可能性,发现这些标志和湿地类型之间确实存在合理的联系。在美国,Novitzk 提出利用地景级别的标志来评价全国生态健康状态的长期趋势,并且为此设立了实验场。湿地功能的定量评价是决策者需要的有力依据。

3.水体净化系统的设计。根据湿地评价得出的科学结论,结合水体的检测结果,决定是否人为的对水体的净化进行干预。

人工湿地的主要净化过程及净化的主要污染物

4.合理的引入植被

根据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湿地驳岸处水深深度的不同,结合水生植物特性,进行周期短、见效快、生长旺盛的合理的立体性植物种植,使得植物物种尽量的本土化、多样化,尽快的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环境优美的湿地景观。

湿地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生长环境,适宜生长的湿地植物种类是不同的。人工湿地一般选取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污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美学和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人工湿地中使用最多的水生植物为香蒲、芦苇和灯心草,这些植物都广泛存在并能忍受冰冻。香蒲在水深0.15 m的环境中生存占优势;灯心草为0.05~0.25 m;芦苇适宜生长在岸边和浅水区中,最深可生长于1.5m的深水区域。香蒲和灯心草的根系主要在0.3 m以内的区域,芦苇的根系达 0.6 m,宽叶香蒲则达到0.8 m。

5.合理的设计亲水设施及游览步道,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过度的开发湿地景观,人为的参与湿地活动会对湿地本身的恢复能力造成影响,科学的依据湿地的现状进行设计,合理的设计开发强度,尽量控制亲水设施和游览步道的数量,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环境恢复和改造的影响,使得湿地系统发挥其生物多样性,涵养洪水的能力,及维护生态平衡的能力,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