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工程学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等18个院(部),开设本科专业45个,涵盖工、管、理、艺、文、法六大学科门类。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1.3万人,研究生近千人。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方向)近30个。另有管理学和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还有建筑与土木工程、工业设计工程2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以及工程管理等5个专业先后通过全国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专门化方向)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审批并获得双学位授予权。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包括“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4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中心),有建筑设计院、工程勘察公司和工程监理公司等实训基地。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亿元,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400余种。
学校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0余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6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300余人。学校拥有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录选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跨世纪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二三层次人选和吉林省勘察设计大师等40余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学校在北方寒地建筑节能、先进建筑结构材料和绿色建筑材料、先进工程装备制造、热能回收与利用、流域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工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并获得国家住建部授予的“全国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2项,省部级以上勘察设计奖励20余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科技论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重要检索机构刊物收录650余篇。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及各类建筑、规划、结构设计竞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奖励300余项。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关键词:国际IEEE专业认证;教学改革;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为了探索适应于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北京交通大学工程教育和学科发展,提高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特色专业教育国际化,依托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两个国家特色专业的学科优势,2011年5月,我校与IEEE国际认证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依据ABET专业认证准则,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本科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自动化”申报参加国际IEEE专业认证评估。
IEEE专业认证专家对我校院管理、专业建设、实验室设备、员工决心和热情、学生激情和活力等方面给出极高评价,认为我校“两个专业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已经超过国际认证的工程学位要求”,“IEEE中国”也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我校本科“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的新闻。
一、认证机构与ABET认证准则
1. 国际认证机构与ABET认证准则
目前国际知名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有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IEAUST)、台湾地区IEET、新加坡 IES、德国ASIIN、加拿大CCPE、南非ECSA。
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是一个得到美国官方承认的非政府组织,是美国高教界和工程界广泛认可和支持的唯一的工程教育专业鉴定机构。华盛顿协议目前签约成员组织(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成员)有:美国(ABET),加拿大、南非、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中国香港、新加坡、新西兰、日本、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14个成员组织。中国也计划在2013年6月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
ABET推行了“基本等效评估(Substantial Equivalency Evaluation)”,为没有全国性专业鉴定机构国家的相关专业点进行评估,用ABET准则衡量其质量与水准。ABET还设立了“学历评估(Educational Credentials Evaluation)”部,为学生个人作学历评估,以确定其学历与ABET准则的异同,以便在美国深造或就业。
ABET是一个会员制的机构,会员单位大多是美国的主要工程师学会,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等。每个会员单位推荐1~3名代表组成董事会,一般有几十人,是ABET的最高领导。董事会下设四个鉴定委员会(工程鉴定委员会EAC、技术鉴定委员会TAC、计算科学鉴定委员会CAC、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ASAC)及十几个常务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四个鉴定委员会中,工程鉴定委员会(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EAC)负责各工程专业的鉴定,这些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
ABET认证准则包括以下3个文档:ABET工程专业鉴定准则,2011—2012 鉴定周期;ABET自评问卷:自评报告模板,2012—2013评审周期;ABET的《认证政策和程序手册》(APPM)”,2011—2012鉴定周期。
2. 国际与国内认证准则对比
ABET认证准则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并广泛采用的认证准则,我们国家也计划在2013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国内2012年开始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将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新标准,主要参考ABET准则,同时也兼顾了2012年前使用的旧标准的部分准则。ABET准则与国内2012年及之前的认证准则名称对比见下表。
二、参加IEEE专业认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两个国家特色专业顺利通过国际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保证了两个特色专业工程教育的质量,满足了它们在充满活力和竞争的环境中的需要,推进了我校电信学院特色专业教育国际化,提高了专业办学水平。下面就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参加IEEE专业认证的工作经验谈一点体会。
1. 提升了人才培养理念,达成了国际认证共识
全面认识IEEE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达成国际IEEE专业认证共识,有利于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次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的国际IEEE专业认证是国内、校内的第一次,学校和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本次IEEE专业认证工作,多次召开国际IEEE专业认证工作会议,充分了解认证机构,认真研究认证准则,理解和领会评估体系中有关“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成效、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校对专业的支持”等各项指标的内涵。强调重视评估过程,在评估过程中找问题,找差距;重视评估工作,明确评估任务,全面动员,齐心协力,形成了良好的评估氛围,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中心地位。
2. 依据IEEE专业认证准则要求,促进了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国际化
研究和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就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国际化办学的管理体系。通过参加IEEE专业认证工作,使我们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学生管理、学生成效、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管理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进了教学文件的规范化与国际化。
针对学生,加强了对学生绩效的评估和对学生进步的跟踪的程序,加强了对相关信息、调查问卷、就业反馈等证明文件的保存。增加了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对学生学业建议和就业指导的次数、深度和广度。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明确了学校“建设成为以信息与管理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力求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应具备的能力相统一,还体现出专业对所有赞助商、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在制定2012年新的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我们将课程体系与国际化接轨,提高了大学数学和基础科学的基本要求,在设计工程科目时,强化了将知识延伸到创造性的应用。在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时,特别强调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列出教学的具体成效,必须明确地指出学完该课程学生能够与准则3中列出的学生成效的哪一条相对应,课程大纲还简短列出了该课程所覆盖的论题。
在学生成效方面,除了要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求解能力之外,还加强了学生对职业和伦理责任的认知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组织完成实验的能力,工程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等用具体课程进行了说明。
在涉及教职员工的权利和责任部分,具体阐述了在专业指导、评审、评价过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效等方面教职员工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院长、系主任、课程负责人所起的作用。
在教学设施方面,介绍了参与专业的学生如何就工具设备、电脑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接受到适当的指导。
3. 通过参加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学院目前开设了27门双语课程,其中2门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参与评估工作的40多名教师中,双语教师几乎占了一半,他们都是参加认证工作的主力军。通过参与IEEE专业认证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凝聚、锻炼、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了解国际IEEE专业认证的内涵,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从国际化的发展角度重视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国际化办学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使得我们以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可行。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教师必将进一步深化双语教学,从原版教材的选取、课程大纲的编写、课程内容的更新,电子教案的展示,教学方法的改进,均应按照IEEE认证准则提出的要求和格式完成,逐步向全英文教学拓展,实现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4. 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办学国际化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机制
不断完善的国际化教学管理制度,为办学国际化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通过本次国际IEEE专业认证工作,依据ABET认证准则与自评报告要求,针对“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成效、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校对专业的支持”等八个准则都进行了规范管理。我们也更加明确了有关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如教材、学生作业、实验报告、成绩单、试卷、试卷分析、平时成绩、毕业设计、雇主调查、毕业生调查、应届毕业生问卷,辅导员考核表、班主任考核表,各种思测加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加分、体育加分、文艺加分、先进班集体、优秀班干部、参加各种大赛的比例和成绩,参加全国考试的比例和通过率,转专业的人数和比例,学生评教等等工作实现常态化管理,还应保存重要会议记录、评估结果、意见建议以及它们是在哪里实施的等其他信息,为专业办学国际化以及今后进行国际、国内认证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关键词:建构主义;交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50-03
一、引言
“交通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成之一,是一门整合交通工程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于一体的专业课程,是交通工程学与系统工程学、工业设计原理以及城市科学的有机结合[1]。然而,正是由于该课程理论基础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已有很多高校的教师意识到该门课程的特点,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济大学根据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了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并对重点院校、普通三本院校和网络教育的学生进行实践,获得较好的效果[2];东南大学则以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交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3];还有一些学校和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和时间,均获得一定的效果[5,6]。已有教学研究成果表明,交通设计的教学方法必须从课程的特点出发,以一定的项目或问题为载体进行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交通设计课程的特点
交通设计课程的定位为:“以培养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能力,为其构建更好地服务与社会的专业平台为目标,形成系统而有效地运用交通工程学基本原理对策交通问题,最佳地组合交通各要素,形成具有可实施性的系统的改善交通方案,或将良好的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措施有效地转换成最佳地工程方案,最佳地适应交通功能和交通中微观特征的方法与体系。”这就决定了,该门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创新要求高等特点。
(一)理论基础广
交通设计是以交通的通畅、安全、便利、节能减排及其效率化等为目标,系统的资源、环境和投资等条件为约束,最佳地分配交通系统的通行权和时间与空间等。其涉及的理论基础不仅包括交通工程学的相关理论,还包括系统工程学、工业设计原理、城市设计原理、道路设计相关理论以及资源和观景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该门课程是建立在多学科的交叉的基础上的,并将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综合性强
由于交通问题成因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多,因此在面向实际交通问题进行对策设计和方案优化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三)实践性强
交通设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交通系统的问题分析、对策设计和方案优化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其面向的对象为实际的交通系统。因此,该门课程必须从实际系统和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目标。
(四)创造性强
在对策交通问题时,交通设计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约束最佳地进行交通系统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的分配和设计。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判断、分析、评估等多个环节创造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也不是多样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于1966年提出,后来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不断丰富该理论,目前该教育理论已在西方教育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7]。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动的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随机通达式:对同一知识点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时间条件下开展教学,使学生对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问题获得多方面的认知。
支架式:将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可以按照由小到大的步骤,逐步建构整个教学内容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达到深刻而全面的认知。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而在8月15日中国青年报也报道了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该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大学,中国内地共23所大学榜上有名,清华大学再次进入世界前200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6所大学排在第201-300名。
2000年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招生,内地与香港名校的生源之争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香港中文大学等其他港校的加入,更是使这场生源之争不断升级。而最近连续的两个大学排行榜,再一次把内地与香港名校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参考指标不尽相同,ARWU更注重学术性而QSWUR的指标更多样化,但QSWUR和ARWU两个排行榜中排名较前的名校却惊人的一致,即内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和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这12所名校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可以说各领域学科都有一定的实力,但根据两个排行榜的学科领域排行来看,各个名校又都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北京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简称理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简称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简称生命)、临床医学与药学(简称医科)和社会科学(简称社科)五大领域均未能进入100强,但在学科排名中北大的数学、化学、计算机和经济学/商学均位列76-100名,物理学科的排名也接近100名,实力毋容置疑。而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艺术人文(第18名)、工程技术(第34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4名)、自然科学(第17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1名)均进入了50强,除工程技术外其余领域均为内地高校第一,展现了非常强大的综合实力。
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北大有18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北大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在这些重点学科中还有1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赵敦华(哲学与宗教学)、蒋绍愚(中文)、陆俭明(中文)、温儒敏(中文)、阎步克(历史)、邓小南(历史)、高毅(历史)、姜伯驹(数学)、丘维声(数学)、张恭庆(数学)、王稼军(物理)、吴思诚(物理)、段连运(化学)、许崇任(生命科学)、祝学光(医学)、王杉(医学)。此外,还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他们主讲的课程也多为精品课程。北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90门,其中数学科学学院(6门)、物理学院(9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5门)、中国语言文学系(8门)和医学部(19门)较多。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清华大学
众所周知,清华的工科是最强的,两个大学排行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科进入了50强(第45名),而理科、生命、医科和社科均未进入百强。学科排名中,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50强(第46名),而数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商学未进入百强。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程技术排名第十,是内地和香港这12所名校中唯一排在前十位的学科领域。在清华的21个一级重点学科中,清华工科独占16项,包括: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工科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最多的,共有11名,他们是:申永胜(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华成英(自动化系)、孙宏斌(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范钦珊(航天航空学院)、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钱易(环境学院)、郝吉明(环境学院)、胡洪营(环境学院)、袁驷(土木工程系)、傅水根(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有90门,工科课程占了一半以上(48门)。以如此强劲的实力,清华工科绝对是中国顶尖工程师的摇篮。
优势学科:上文所列的16个工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商管理、美术
复旦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复旦只有工科进入了世界百强(52-75名)。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则显示,复旦的艺术人文(第49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45名)进入了世界大学50强,工程技术(第98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67名)、自然科学(第56名)均进入了世界百强,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复旦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国家级教学名师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他们是:陈纪修(数学)、陆谷孙(外国语言文学)、袁志刚(经济学院)、范康年(化学)、陈思和(中文)、乔守怡(生命科学)、俞吾金(哲学)。复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38门,也基本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中。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
与清华相似,上海交大的传统优势也是在工科。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上海交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同时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QSWUR的排名中,工程技术排名第37位,在内地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和北大,而生命科学与医药(第124名)、自然科学(第114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127名)位于百强之外,艺术人文则未上榜。当然,随着上海交大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后劲不容小视。上海交大9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全部与工科有关: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分布则较广泛:洪嘉振(建筑工程与力学)、郑树棠 (外国语言文学)、乐经良(数学)、孙麒麟(体育)、王如竹(机械与动力工程)、林志新(生命科学技术)、郭晓奎(医学)。上海交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0门。
优势学科: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南京大学
南大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但化学学科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高于北大的排名。QSWUR排名中南大较突出的领域是自然科学进入了百强,位列第85名,其余学科领域进入了前200名:艺术人文位列136名,工程技术位列163名、生命科学与医药位列193名,社会科学/管理位列131名。南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位:范从来(商学院)、卢德馨(匡亚明学院)、王守仁(外国语学院)、桑新民(公共管理学院)、左玉辉(环境学院)、沈坤荣(商学院)、徐士进(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晓虹(社会学院)、刘厚俊(经济学院)、李满春(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56门。
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科大的工科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也进入了百强(52-75名),而QSWUR的排名中,中科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表现突出,均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59名和第72名,而生命科学与医药则位列156名,而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均未上榜。中科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教学名师则有7名:陈国良(计算机)、李尚志(数学)、史济怀(数学)、施蕴渝(生命科学)、程福臻(天文与应用物理) 、霍剑青(天文与应用物理)、向守平(天文与应用物理)。中科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13门。
优势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浙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第52-75名),而学科排名中有两项进入百强:化学(76-100名)和计算机(51-75名)。QSWUR的排名也显示,浙大在工程技术领域表现突出,进入了百强(第68名),其余领域排名为:艺术人文199名、生命科学与医药206名、自然科学139名、社会科学/管理212名。浙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4个: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 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名:陆国栋(机械与能源学院)、林正炎(数学)、杨启帆(数学)、吴秀明(中文)、何莲珍(外语学院)、应义斌(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何勇(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吴敏(生命科学学院)、刘旭(光学)、朱军 (农学)。浙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64门。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
香港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大学(简称港大) 在两大排行榜上的差异较大。在ARWU中,港大的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仅在学科排名上有化学(51-75名)和计算机(76-100名)进入百强;而在QSWUR中,港大的艺术人文(第25名)、工程技术(45)、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8名)、自然科学(第46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3名)均进入50强,是一所实力雄厚而均衡的名校。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在QSWUR中以上领域的排名港大均低于北大,但总排名却是港大高于北大,这可能与港大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有关。
由于香港地区院校不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各种评估和评奖,因而没有如内地名校一样的国家重点学科等数据,只能根据以上学科领域排名及网络资料推荐优势学科。
优势学科:建筑、法律、医学、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哲学及脑神经科学)、文学、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计算器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及通讯工程、讯息工程、工业工程及科技管理、后勤工程及物流管理、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屋宇设备工程、医学工程)
香港中文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76-100名),在学科排名中,中大有三个进入百强:数学(第50名)、化学(76-100名)、计算机(第30名,在12所名校中仅次于香港科技大学),优势突出。而在QSWUR的排名中,中大的五个学科领域均排名百强之列:艺术人文47名、工程技术82名、生命科学与医药60名、自然科学90名、社会科学/管理38名,同样是一所实力均衡而强劲的名校。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计算机、中文、翻译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会计学、社会学、法律
香港科技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的工科排名第36名,为两地高校之冠,其社科排名52-75名,使科大成为十二名校中唯一有两大领域位列百强的;在学科排名中,计算机排名第21位,也是两地高校之冠,而经济学/商学也进入了50强(第45名)。QSWUR的排名中,科大的工程技术排名第22位,仅次于清华;生命科学与医药(第86名)、自然科学(第55名)、社会科学/管理(第43名)也实力强劲,艺术人文(第195名)则稍逊。因此可以说科大是一所工科优势比较突出的名校。
优势学科:工程学院、商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理学院(数学、生物学)、人文社科学、会计、分子神经学
香港城市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的工科在ARWU中也进入了50强(第42名),学科排名中则有两项进入50强:数学(52-75名)和计算机(第50名)。在QSWUR的排名中,城大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展现较强实力,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79名和第72名,工程技术(第119名)和自然科学(第186名)也具有一定实力。
优势学科:商学、法学、创意媒体、数学、计算机、社会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数学(76-100名)与计算机(51-75)进入了学科排名百强。在QSWUR中,理大在艺术人文(第172名)、工程技术(第91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25名)、社会科学/管理(163名)等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实力。
优势学科:酒店及旅游管理、辅助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眼科视光学、放射学)、工程、物流
【相关链接】:
关键词:PBL 教学模式 交通设计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79-01
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育方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ture Based Learnging,LBL)相比,在设计理念、实际效果、实施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有着根本区别[1]。PBL教学法始于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大学医学院,基本教学程序是:临床病案问题自学讨论总结[2]。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一种主流教学方法。近年来PBL教学法试行结果证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LBL),PBL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造型、实用型、开拓型人才。目前,PBL教学法只在国内医学和某些基础课程实验课教学中进行了试点,但是在工程学科尚未得到有效应用。
“交通设计”是近年来逐步形成的改善城市交通的应用技术,目标是对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最佳改善交通的方案;同时交通问题一般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复杂性、局限性,难以有标准答案,更需要发挥创造力和集体智慧。因此,在交通设计课程中会安排案例教学课程,但是,传统交通设计教学模式如何与PBL教学模式有效结合,是我们教学中面临的难点。我们尝试在交通设计案例教学中采取PBL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被试与方法
1.1 被试
将交通工程专业2009级2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2名,对照组26名,分别实施PBL、LBL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前期基础课学习、入学成绩、男女比例、出勤率无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1)课前准备:编制交叉口整治的PBL案例,授课前2周将PBL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2)分工与讨论:随机分为2组,每组13名学生,分配工作角色,提出目标、问题,形成讨论提纲。(3)精读整理: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就交叉口整治的问题表征、致因、方法等进行精读与整理。(4)小组讨论,相互发问、应答,并记录在案,形成小组总体意见。(5)大班讨论,各组指定1名代表发言,并由学生总结,教师作必要补充。
1.3 效果评估
课程结束后并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统一考试,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考试成绩采用t检验比较,问卷结果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学生基础理论成绩、交叉口案例分析客观题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交叉口案例分析主观题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
本研究结果表明:
(1)PBL和LBL教学模式对学生基础理论成绩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可认为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作用趋于一致。
(2)实验组的案例分析主观题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PBL教学模式在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优于LBL教学模式。
(3)绝大多数学生对于PBL教学模式在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设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团队精神方面持肯定态度。
3 讨论
(1)LBL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
LBL其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知识系统,课堂信息量大;由于知识的流动是单向性的,即教师-学生[3],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性、创造性不够。
P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PBL教学模式挖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上,符合现代工程教育的理念:“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行为习惯”,在实际应用中,PBL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发扬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在PBL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处于辅地位,教师不仅仅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激励者[3]。总体而言,正如旅游中导游角色,最重要的是将知识如同优美风景一样展现给学生,同时也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走在正确道路上。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掌握PBL教学模式,具有驾驭课堂的技能。
总之,PBL教学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改变了传统的工程专业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适用于交通设计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对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分析能力和学习效率,最终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交通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汤丰林,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比较教育研究,2009,21(1):73-77.
关键词:材料类 “学科-专业”一体化 学科交叉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121-03
学科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即根据学问的性质而界定的知识集合;而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同时,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即“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集合”。学科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两个最主要方面。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两者在本质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1-3]。 因此,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以学科发展支持本科专业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末期,国家启动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此后,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始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开始兴起并逐渐施行。专业建设方面,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本科教育改革的力度,实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学科专业质量评估、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工作。在此背景下,全国高等学校对在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谭荣波[4]对“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进行了辨析;郭必裕[5]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杜卫等人[6]对新建地方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曾冬梅等人[7]提出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学术组织系统建设的设想;陈琳等人[2]提出了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材料学科[8]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实践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备工艺、结构、性质及服役行为。随着科技发展,材料学科已呈现相互交叉综合发展趋势。在深化材料学科交叉和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杜庆洋等人[9]研究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材料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武昭妤[8]对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进阶式培养模式结合实践探索。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现状可知,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构成、动力机制和实践评价机制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学科建设或专业建设的管理方面,缺少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调的系统构成、动力机制、实践评价机制等研究;“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具体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实证分析,难以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从而影响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
(2)材料“学科-专业”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利于深化材料学科交叉。目前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子系统常常被割裂开,而且由于观念、制度和政策等原因,高校和教师经常过分重视学科而忽视专业建设,致使两者失衡从而产生“两张皮”现象[2],难以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不易发挥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因此,研究材料“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构成及内在关系,构建学科与专业协同演化模式,加强实践,将会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1 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设计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个专业方向和“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发展平台,急需深化材料学科交叉,以更好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为了强化本科教学地位、优化本科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培养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提出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及设计方案。
1.1 合理设置教学、科研机构,加强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
结合长安大学现有材料学科和专业,紧扣学科交叉,合理设置与管理教学、科研机构,加强学科研究与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提出适合长安大学的材料“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
1.2 平衡教学、科研资源,统筹资源平台有效支持一体化建设
平衡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协调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成立实验中心,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探求资源平台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持的有效途径。
1.3 加强制度管理与政策保障,完善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构建合理的领导组织体系和良好的政策平台,形成开放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管理绩效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良叉协调发展,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将通过实施系别调整、成立研究所和设置实验教学中心等措施,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2 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
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
2.1 调整系别,加强专业学科交叉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名称设置,通过对国内知名材料学院的调研,结合本科专业名称和学院发展现状,紧扣学科交叉,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学院于2016年1月对本科教学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将原来5个教学系调整为4个教学系,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含道路材料工程和能源与电子材料两个专业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系别调整前后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调整后,每个教学系设置专业负责人1名,主要负责安排和管理该系的本科教学,实行学院领导班子联系各系制度,院领导负责联系一个系,明确相关责任和任务。
2.2 成立研究所,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院科研水平,争取更多科研增量,结合学院研究发展方向和教师科研方向,学院于2016年1月成立“材料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等共9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由5~15位教师组成,研究所成员可跨系组合,促进了研究方向和学科交叉。新成立的9研究所提现了学院的学科特色,同时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相应的二级学科点建设和发展,应满足了学院整体学科布局。每个研究所设置所长1名,负责研究所的建设、管理,组织研究所考核与分配;实行学院领导班子分管研究所制度和学科负责人制度,同时对应负责管理建设材料学位点的相应二级学科。
2.3 设置实验中心,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结合学院教学场所和设备分散的特点,根据学院实验教学的需求,于2016年4月建设成立了实验中心。该中心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材料分析测试实验室等共计7个实验室组成,主要承担本科生实验教学,兼顾学院科学研究需要。实验中心人员由学院实验室编制教师组成,该类教师不参加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教师单独考核。设置实验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2名,负责实验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学院所有实验设备归口到实验中心管理,实验教学所需设备由实验中心统一安排,全面实行网上预约制度。
通过设置实验中心,实现了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平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协调,让全院资源统一化管理、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提高了学院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和开放度,初步实现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2.4 加强“学科一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制度管理与政策保障
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人事绩效改革,根据学院系所调整、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设置等一系列可见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按照教学、科研、实验室和行政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为满足学校绩效考核的要求,争取更多绩效增量,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忧患意识,业绩考核将实行对团队进行考核模式;业绩考核将分解到研究所、实验中心和学院行政,分别进行考核,实行多劳多得。学院正在制定相关绩效考核政策进行保障。
2.5 其它实践探索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结合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需要,还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结合长安大学现有材料学科特点,加强学科子系统建设,如学术梯队、带头人、研究基地、学位点、学科管理制度等。
(2)结合已有成果,加强专业子系统建设,如: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
(3)结合材料类大类招生政策、教师评价模式、学科与专业评估指标,制定2016大类招生本科培养方案,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4)通过打通学科交叉壁垒,继续推行“班导师制”“学术导师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等多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结语
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围绕该院学科和专业交叉,通过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和学院系所调整、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设置等一系列可见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对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此外还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一体化建设需要,加强了学科子系统建设、专业子系统建设、大类招生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政策制定等。通过多方面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指引下,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相关“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正在实践与探索之中,对该院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已初步显现,对其它高校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纪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动因与路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之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125-129.
[2]陈琳,龚秀敏.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2(3):22-26.
[3]赵金锋,王红岩,何艳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17-19.
[4]谭荣波.高校“学科专业”的辨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0-142.
[5]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23-26.
[6]杜卫,陈恒.新建地方院校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9-41.
[7]曾冬梅,唐纪良,武波.学术组织创新: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之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0-153.
1.1教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完成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科研任务的巨大压力,由于扩招导致的师生比较低,教师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上。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承担教师工作,其本身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毕业设计题目的工程实践性不强,或完全脱离工程实践。
1.2学生绝大多数应用性本科院校将毕业设计过程全部安排在第八学期,因此,很多毕业生由于面临找工作、实习、研究生复试和公务员考试等问题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毕业设计,甚至出现了抄袭现象。因此,最为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设计并没有完全达到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效果。
1.3管理不同于集中式教学,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相对较为分散,且毕业设计历时近四个月,周期较长,再加上学生的就业压力和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客观上给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往往流于形式。
2产学研用视角下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为规范毕业设计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出台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实施细则》等相关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选题、导师选派、过程安排与管理、成果考核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强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2.1工作流程考虑到第七学期学生面临就业找工作的客观问题,通常将理论教学安排在前12周,在13-20周为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第七学期后半部分相对而言时间较为灵活。因此,调整了毕业设计工作流程的时间节点,将图1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流程中“第一项指导教师填写、提交题目”至“第八项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16周至第19周完成。这样,学生提前开始进行毕业设计,缓解了第八学期学生和教师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的状况。
2.2选题作为该校七个“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之一,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即依托本专业拥有的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具有多年工程实践经历的企业教师,实行指导教师与校内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共同申报与院系二级(必要时校院系三级)的选题审查制度,要求申报课题数量大于学生人数20%。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要求变更题目(中期检查之后不许再变更)的情况,需填写《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毕业设计题目变更审批表》。严格按照“一人一题”、“真题实做”的模式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由多名学生共同参加的项目,必须明确每名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在毕业设计题目上加以区别)。由于采用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需求,进而保证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科研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包含实际工程项目、科研项目等类型。
2.3指导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负责,企业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指导教师要求责任心强,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独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同一组指导教师(双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8名。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要求变更指导教师的情况,需填写《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变更申请表》。通过校企合作,部分学生到签约单位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与科研生产一线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车辆工程专业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建T-TEP培训中心,“订单式”培养丰田汽车服务工程师,因此,“丰田班”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来自丰田汽车公司生产任务;如签约到北京亚新科天纬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基于油泵油嘴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与过程控制、产品销售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开展毕业设计工程,毕业设计过程在亚新科天纬公司完成。
2.4过程管理学院对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进行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审阅(预答辩)等多次检查。开题答辩主要检查学生的对选题和任务书的理解、调研资料的整理和开题报告的撰写质量、主要技术指标和拟解决关键问题的正确性及毕业设计路线和进程安排的合理性等,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主要检查题目或指导教师的变更情况、毕业设计进度情况、过程管理材料的填写情况、学生所做工作与设计任务的符合度及预期达成情况、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途径等情况,重点检查督促在初期被警告学生的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毕业设计审阅(预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进行审核评价,并对是否同意参加答辩及推优给出初步意见。毕业设计审阅(预答辩)主要采取分组答辩的形式,查看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过程管理材料的填写情况、答辩安排组织情况的合理性,并让学生熟悉答辩的流程,在此过程中,近三年还对部分学生的成果进行外审和检查。其中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材料中的《毕业设计指导记录》,是检查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师生的互动情况,指导记录内容包括:指导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指导时间、学生签字、教师签字等,可以评价指导教师的指导到位情况,借此督促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并随时做好记录,认真填写指导记录。指导教师(包括企业导师)检查学生进度每周不少于2次,指导时间不低于2学时/人•周。在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要求定期向学院指导教师以邮件或电话的形式汇报工作,系主任定期检查《毕业设计指导记录》。
2.5答辩答辩是毕业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占10%)、指导教师成绩(占20%)、预答辩成绩(占20%)和答辩成绩(占5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出勤、开题和中期检查的综合情况,根据考勤表和各小组上报的成绩按照4:3:3的权重给出。毕业设计答辩由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主持,下设若干答辩小组,其成员包括院系领导、专业教师、企业或科研院所技术人员,每组设一名秘书。对于在签约单位完成的毕业设计,与企业导师单独成立答辩小组,小组成员中企业导师人数比例不得低于40%。各答辩小组根据各项成绩的权重,确定该生的最终毕业设计成绩,成绩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还要填写优秀毕业设计推荐表上报答辩委员会进行审查,答辩委员会从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中,推选“黑龙江工程学院优秀毕业设计”(简称“校优”),评选数量为各教学单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总数的2%。再从“校优”中推荐产生黑龙江工程学院“创新杯”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数量为各教学单位本科生毕业设计总数的1%,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与工程实际结合的毕业设计优先推选“校优”,评选依据为《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标准》。
2.6效果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严格且规范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体系,坚持开展毕业设计自检工程,结合学校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体系,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呈现上升趋势。
3结语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37-02
依据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形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通运输行业,紧密加强校企合作,为工程一线或企业输送培养具有较强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运用开发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一定技术管理水平的专门人才。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工程实践应用问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大学生学习期间与企业结合,了解企业岗位工作特点,掌握企业工作流程,进而实现在校期间接近工程,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养成工程意识[1]。本文依托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总结,进而依托实践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使之成为共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基地,达到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进步,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
1、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总体思路
建立深层次、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出符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依托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环境,通过学生创新活动资助、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依托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以及技术服务,并有义务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2-3]。
(二)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人才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以及工程能力训练,合作中采用如下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培训急需人才。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基地的建设任务
根据黑龙建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借助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契机,结合黑龙江龙运集团的运营业务,借助双方合作基础,建立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力争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建设的基本任务有:
(一)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依托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出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行业实践教学特色。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和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逐步建立 “一条主线、四层次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培养素质与提高学生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分别是:专业基础技术应用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岗前实践。具体内涵见表1:
(三) 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建立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化到能力培养。
(1)除教学大纲上已明文规定独立的实践课程外,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实践课及实践学时的安排与设置问题,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实践内容重复、实践方法简单的问题。
(2)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报告批改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3)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对实践课的教学要求,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实施实践教学目标管理,最终形成教师为全面培养而教,学生为全面发展而学。
(4)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践基地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5)逐步施行实践教学及实践技术成果奖励制度。为了鼓励教师能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训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促使实践技术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不断增强实训教学工作活力。
(四)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从实践教育基地生产、科研第一线聘请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实践教学。以此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双方共同建立和投入进行道路运输资格证、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为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提供支持。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均为紧缺人才行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就业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提前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状况,更快进入岗位角色。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为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提供支撑平台。
三、基地的运行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正常运转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实现建设目标,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促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全面规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也要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具体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职责、企业的职责、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订、组织与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指导教师选聘、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制度的规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如:校外实训中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实训现场纪律、实训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守则等。通过完善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管理办法。探索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环节、各环节的任务和要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的工作。
四、结论
通过“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重点建设内容,将基地建设成集教学、专业基础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也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可利用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为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方面的资源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使相关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依托基地通过不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设计产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让老师和部分学生参与进去,逐步推行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新模式,学生和老师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鲍怀富.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2] 倪吉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渤海大学学报,2013(4).
[3] 石晶,魏丹,段敏.汽车类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1).
作者简介
鲍宇(197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