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

第1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展趋势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微观经济学自建立以来便获得了长足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微观经济学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微观经济学无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诺贝尔经济学奖诞生以来不少奖项都是由研究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所获得,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微观经济学是获得了较快发展的。今后对此不断加强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对于我国经济学的研究也将能够起到借鉴意义。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理论创新是微观经济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管制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领域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对于在这些不同成果应该不断加强研究。

1.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公共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新领域,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重点分析了一群人如何自行组织起来来解决公共资源问题,从而提出了研究公共资源的一种新范式。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构建起以来的一整套公共资源分析框架得到了人们地赞赏,人们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学者评论其了基本的经济教条,奥斯特罗姆成了实际上公认的公共经济学家,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的创始人。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人们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起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其一起获得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利佛・威廉森在经济管理尤其在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的劳动经济学本身是存在着重大缺陷的,该理论体系本身远离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戴蒙德以及戴尔・莫滕森等人对其进行了补充修正,这些学者主要是对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冲突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建立起了一系列复杂模型,通过这些模型解释了政府干预政策的应用将会使得市场运行起来更有效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他们还提出了提升搜寻效率的措施,这对于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重要地理论依据,对此今后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研究。该领域当前已经成为劳动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对于这种理论今后应该大胆研究不断创新。

3.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地重要分支,不少学者都在福利经济学领域都取得了突出贡献,霍布斯和庇古是旧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他们认为经济福利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数量以及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为了实现福利最大化就应该进行财产转移。新福利经济学则主要分成了社会福利函数论派及补偿原则论派这两大派。这两种派别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社会福利函数论派中的阿罗以及萨缪尔森认为帕累托最优并没有明确究竟是哪一个最优状态才能够使得社会福利能够得到最优,正因为如此,今后就需要利用社会福利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社会福利函数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方面的创新应该引起注意。这些学者认为效用可能曲线同社会无差异曲线之间的切点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状态。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后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福利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阿马蒂亚・森做出了突出贡献,森对福利经济学进行批判性重建,森对社会选择理论规范性命题进行了基础性工作。他认为阿罗定理公里性条件应该进行更加明确的表述,为了进一步研究,他还对阿罗定理进行修改。自由悖论是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帕累托条件同自由选择条件应用在无限制定义域的社会选择框架中的时候,两者之间将会出现矛盾。此外森还对萨缪尔森把社会福利看做是个人效用总和的函数观点进行了批评。能力功能概念的引入是森的重要理论贡献。对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对其不断加强研究。这样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情况。

4.管制经济学

在管制经济学方面,斯蒂格勒是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他首先对政府的管制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主要在《经济管制论》中利用案例分析法来对管制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当前斯蒂格勒已经成为重要地创始人。

二、微观经济学方法的创新

在观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的同时,对于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有助于今后的进步。当前不少新方法的得到了普遍应用,对于这些新方法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1.计量经济学的出现

计量经济学是拉格・弗里希创造的一门学科,之后迪鲁布等人对此作出了贡献,詹姆斯・海克曼等人是在微观计量经济领域作出特殊贡献从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这些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微观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出现对于个人层面上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都能够进行经验型地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将更有助于实现科学地分析研究。微观计量经济学实际上给今后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地研究方法。

2.博弈论的引进

当前博弈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中,博弈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当前的博弈论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博弈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的,通过利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将有助于拓展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也比较多,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埃尔文・罗斯以及罗伊德・沙普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罗斯主要是用博弈论修不了运转不佳的庞大体系,沙普利则被认为是博弈论的具体化身,潜在博弈论指数是其主要贡献。《随机博弈》是其典型代表作。

3.统计学的应用

当前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统计学得到了广泛应用。统计学的应用对于提升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弗里德曼在其《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就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在经过统计分析之后发现货币实际数量的长期变化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从而构建起了他的弗氏货币学说。

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分析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今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微观经济学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1.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随着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降火拓展到人类的所有行为中。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家庭作为重要的生产基本单位将会被纳入到微观经济分析中,舒尔茨和贝克尔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发现家庭本身就像是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既可以生产用于增加未来收益的产品,同时还能够生产消费。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将会被看做是一种政治市场而纳入到经济分析中,布坎南以及塔洛克所创建起来的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一种重要地研究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政治制度同最佳经济状态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将呈现出交叉性、多元性以及综合性

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分析方法将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经济理论同数学的结合将能够形成数理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风尚。

现代微观经济学今后将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注将有助于了解这种发展趋势。本文重点通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分析了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 经济学( 第18 版)[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

[2]柴盈,曾云敏. 纪念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J]. 经济学动态,2012( 8) : 97

[3]周勤. 管制经济学的理论、政策及其应用[J]. 东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 8) : 50

第2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关键词】经济单位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无差异曲线 均衡价格 效用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1] 钟世洪:微观经济学教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第3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现状

首先,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初就存在很多对该课程的误解。有些学生抱着很强的功利心来看待《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以为微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快速致富,宏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去政府部门运作经济政策。但是微观经济学远非致富之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也不能马上带给我们实在的经济效益。《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分析方法,一种看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视角,其所擅长的经济解释更是人所诟病的“事后诸葛”。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就把经济学混同于会计学,但是我们知道会计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有标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而经济学却并非一门技术,其经济理论众多,流派庞杂,对于有些争议各流派无从统一(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如果我们以会计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学,必然感觉思维混乱,课程学习难以进行。

其次,很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有到无。一些抱着极强功利心学习的学生在看到经济学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时就会失望而归,同样,那些以会计学思维方式对待经济分析的学生在看到众多有争议的理论时就视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畏途。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为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经济数学和图表分析,特别是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对微积分的掌握要求较高,这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打击较大。

再次,学生缺少与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想法,但是却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如果仅仅依靠课后10分钟来和老师讨论,显然不仅时间仓促而且也让老师疲于应对,无法休息。

(二)理论课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本课程作为传统的理论课程一直以来给人以理论性强的印象,一提西方经济学这门课,大家就会反应出成堆的图表、公式和数学模型,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抽象性。西方经济学理论虽然来自于经济现象但都经过一定的抽象,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与数理推理的方法,将一些非主要因素剔除后研究现象背后蕴藏着的普遍规律。所以,理论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

2.系统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推理很严密,体系庞杂。从整体上看,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内容。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中心,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框架。宏观经济学则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形成了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短期与长期决定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框架。这些知识模块的联系非常紧密,形成相互依存的体系。

3.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阐释离不开数学工具,大学低年级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用得最多的是微积分,偶尔也用概率论。从简单的基数效用论,到较为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都有数学工具参与其中,这对学生的数学功底有一定的要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探讨

根据国家教育部精神可知,学科目标定位既要反映时代特征又要反映中国特色。当前经济学的特点是务实、精准、数学化。每个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与路径离不开学校的特色,只有培育出有特色的人才才能在高校林立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具体来说,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目标就是,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理念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注重兴趣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将经济学研究问题方法与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福前教授曾说,“《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认为“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把经济学真正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作为一些即成教条的灌输,而区分二者的关键在教师”。

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兴趣与爱好的培养,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经济学的魅力,点燃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热情,适度提倡点“拜金思想”。第二,基本能力的塑造与提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炼一般规律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第三,从经济问题到经济思想再到经济数学模型间的游刃有余,其中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以及解释。学生能娴熟地将一个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表述为数学模型,用其解来帮助解释经济现象。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通过案例教学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有些还需要辅以晦涩的数理分析来论证说明,令学生们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果。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定义、理论,用贴近现实生活的一些事件来解释,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同学们参与进来,真正地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

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辨识哲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平淡讲解,那么案例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2、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同学分成两个组,然后出一个共辩题目。比如“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然后让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材料,课堂上辩论。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学会主动地学习,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必须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高度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讲述,对于较难理解的理论部分,应该结合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仔细讲解且一般在课上留时间让学生体验消化,课后留下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熟练地练习,尽量做到举一反三。

3、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和老师平等探讨问题的教学方法。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讲新概念、新方法很多,学生容易感觉枯燥、难以把握,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理论课程讲解需简明扼要,准确生动,占用较少时间;大量时间应用案例,启发学生利用理论思考,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观点。

比如供求理论教学中,需求定理部分以老师授课为主,讲解需求概念、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和需求量的区别及需求定理;供给理论部分以学生参与为主,按照需求理论的层次设计供给理论讲解层次,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工负责,每人讲解一部分。可采用淘汰制的方法,比如一个学生讲解不符合要求,那么下一个学生上来补充,做到点面结合、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学完毕,予以点评,并计人个人的成绩和小组的成绩。讲解完毕,提出思考题:是否有供求原理的反例?请学生讨论,给出反例,并做恰当说明。

总之,只要我们多思考,多注意搜集相关资料,《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讲得很精彩,学生也会学得很轻松。

【参考文献】

第4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系统性强。西方经济学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这种体系仍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例如,微观经济学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和市场出清假设为前提,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得出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机制能自主实现经济均衡。宏观经济学则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以解决市场失灵为己任,形成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得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政府干预可以实现均衡。现在,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又融合了许多流派的思想,以不断补充其理论的不足。

2.实用性强。所谓实用性主要指它基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病状进行分析,做出诊断,开出处方。西方经济学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为己任,正如上面所讲,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就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问题。近几年,西方经济学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同时,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一些研究结论,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3.简明的经济分析框架。一个规范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

4.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分析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了经济学的所有论题。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借助数学模型可以把逻辑关系一步步推演下来,做到严密精确。简洁恰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理解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现象。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消化。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再者,高职的学生年龄较低,社会阅历简单,对社会实践了解有限,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些都增加了讲授和理解的难度。

2.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现在不仅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要学,而且诸如信息专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5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两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3.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不适应。经济学是借助数学模型解析经济现象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形式化及其逻辑的严密性给其在经济分析中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好处。但初学西方经济学时,学生大多对复杂的几何图形、数学公式、数学证明不太适应,不理解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很难把它们与文字描述统一起来。

4.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目前,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是以外国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缺乏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无助于了解并解决中国现实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问题。面对经济学教科书深奥理论的大杂烩中充斥着不现实的图像和专业术语,即使教师告诉学生模型的直观意义,由于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学生还是摸不着头脑,每一章都令人困惑,更不清楚下面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从而认为经济学是枯燥的、沉闷的。

三、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创新路径

1.把握核心,理清主线

西方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决定”,主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主题是资源利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理出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把各部分内容串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特点。

2.训练经济学思维

教学要认真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还要反映求知者的本质和知识的获得过程。教一门课,不是建造有关这一科目的一个小型的现代图书室,而是使学生亲自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一名史学家那样思考史学,使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了解经济学家如何研究他们的领域,这需要通过教学创新来完成。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会经济学方法

掌握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学好经济学的基础性问题。例如,均衡分析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均衡模型研究一个经济及其所有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与资源配置决定问题,这对于理解市场机制的效率与稳定性,进行宏观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了关键的基础理论支撑。

4.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与发展,脱离实际生活的经济理论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教学中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可以列举实例对原理进行分析。例如,讲授弹性理论,可以列举我们身边的事说明弹性理论在价格上的应用,像弹性系数较小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人们的消费支出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弹性系数较大的奢侈品,价格上涨,对奢侈品的需求量会减少,但不会影响人们的具体生活。再如,在讲到IS-LM模型时,可结合中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实践来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宏观经济中一些重要的总量和政府政策的意图,将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知识,将呆板的模型变成现实的图画。

5.教学内容注重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保持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

经济学理论总是赶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教科书总是赶不上经济理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经常关注本领域最新发展和动态,不断把一些较为前沿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有用的信息。

6.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需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这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形象的方法,将理论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案例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学中,寻找结合教学内容的真实事件进行分析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训练学生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经典的“蜜蜂与果园”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学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多媒体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参考资料、有关的经济事件材料等,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记忆与理解。

(3)实验教学法。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最经典的例子是供给需求模型实验,该实验源远流长,可以一直追溯到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伯伦于加世纪40年代在哈佛课堂上开始的市场实验。供求实验中,学生自己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是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的以及背后有怎样的深刻原因。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切身感受到确实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我们每一位参加实验的交易者,最终使价格和成交量收敛于某一稳定的数值。学生利用课堂实验可以检验理论和发现理论,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4)讨论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促进研讨的深化,最后教师可以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概括性理解。

除此以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研究促使学生应用在课堂上较少用到的创造技能。

参考文献

[1]丁学政.西方经济学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A].新世纪新思考[C],1999.

[2]杨帆.对于中国地下经济的粗略估计[N].天津工商报,2000.

[3]高鸿业.为什么要研究西方发展经济学[J].世界经济,1981,(7).

[4]陈岱荪.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J].财经科学,1981,(03).

第5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第一章:导言

通过本章的教学,能够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并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要求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定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资源稀缺与人类需要欲望的矛盾

二、经济学的定义:选择、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均衡价格形成的一系列相关概念;需求与供给、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供求规律、弹性,充分理解价格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了解均衡价格、弹性在现实经济中运用的一般原理等内容。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定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二、供给:定义、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第二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需求变动、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三、均衡价格的运用: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第三节 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二、供给弹性:供给弹性的含义、分类

三、蛛网理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如何达到效用化实现消费者均衡的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及消费者均衡决定。

第一节 边际效用分析

一、欲望与效用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

三、消费者均衡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无差异曲线:定义、特征

二、消费者均衡: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生产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量化和产品化这一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规模经济的含义;短期成本的变动;并要求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化的条件和规模,既生产要素的组合;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及机会成本概念。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函数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

三、规模经济

第二节 成本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及各短期成本变动的特征、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二、收益:总收益、边际收益

三、利润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等成本线、等产量线

二、组合的确定:等成本线切于等产量线

第四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含义

二、机会成本含义

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要求理解和掌握在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垒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广方是如何进行化产量、价格决策的有关问题。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

二、完全竞争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含义

二、完全垄断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垄断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二、垄断竞争下的均衡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的含义

二、寡头理论

三、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与总结

第六章 分配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理解西方社会的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侧重掌握工资的决定以及洛伦斯曲线和基层系数的含义。

第一节 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边际生产力

二、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

第二节 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二、工资理论

三、利息理论

四、地租理论

五、利润理论

第三节 洛伦斯曲线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洛伦斯曲线的运用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国民经济各种流量模型的恒等关系。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具体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分法:支出法、收人法、部门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关系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

二、对国民收入核算中缺陷的纠正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储蓄、消费和投资

一、投资与储蓄的关系

二、消费函数

三、储蓄函数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流量循环的模型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般化

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变动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变动与调节

一、国民收入的变动

二、国民收入的调节

第二节 乘数理论

一、乘数的概念

二、乘数的公式

第十章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了解传统就业理论和凯恩斯就业理论,掌握凯恩斯对失业存在的解释、IS-LM模型。

第一节 传统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萨伊定律

二、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三、工资的决定与工人的充分就业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一、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

二、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三、失业的存在及其根源:边际消费倾向、灵活偏好、资本边际效率

第三节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IS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二、LM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三、IS-LM分析: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同时均衡:四个区域中点的含义

四、IS-LM分析的意义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理解国民收入波动的因素,并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分类,了解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乘数-加速原理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学生自学要求:

第一节 经济周期概论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二、经济周期的分类

三、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纯货币理论、投资过渡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理论、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第二节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结合的理论

一、加速原理

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相结合

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动因、源泉、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等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基本公式

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四、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索的分析

三、关于增长极限理论的简介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政府宏观经济制定的背景和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掌握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宏观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用以及供给管理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况:目标、需求管理

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宏观经济政策——需求管理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 赤字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银行制度、货币乘数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改变准备率、其他措施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一、相机抉择

二、菲利蒲斯曲线及其运用

二、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满分150分。

三、参阅教材

第6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关键词]火车快餐供给需求供需价格均衡理论弹性理论

一、火车快餐价格问题的提出

火车是人们长途旅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因此火车一直是运送长途旅客最多的交通工具。火车旅行有众多的优点,如票价较合理,运送速度较快,安全度较高,运输量大等,但火车也有自己明显的缺点,如普通客运车停站多、运行慢,火车车厢较拥挤、特别是春节前后,火车买票难等。去年春天,南方大部分地区闹雪灾,很多火车被困在半路上,尤其是京广线的。在被困在半路上的火车上,曾经发生过一包方便面曾卖到80元的高价。物以稀为贵,供给少,需求量大,价格自然贵。火车快餐价格较高这正是旅客们遇到的一个难题。众所周知,火车快餐价格常常高出市场价数倍,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火车快餐价格如此之高呢?

二、火车快餐价格问题产生的原因

1.根据供需理论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量是指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作为需求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购买的欲望;第二,有购买的能力。而供给量是指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作为供给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出售愿望,第二,有供给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在火车还是其他地方,民以食为天,人们总是离不开吃饭的,因此旅客对火车快餐有一种天然的需求,而且在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是于乘坐火车旅客的人数成正比的。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在我们国家,火车是由政府控制的,分配额疏散旅客是它的公共服务性质,但火车服务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商品属性。提供快餐有利可图,因此基本上所有长途运行的火车都提供快餐。从火车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火车运营商也不得不如此考虑,特别是一趟就运行数天的列车。火车上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

根据需求定理,即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而且需求函数向右下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便可以总结出需求法则来,也就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同理,供给定理则是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供给函数是一条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的线。供给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火车车厢容量有限,即火车快餐供给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火车乘客的数量较大,他们对快餐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火车快餐的供给量。这样在市场价格情况下,就造成了火车快餐的供不应求,因此火车快餐价格高于日常价格几倍以上。而且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如果火车快餐保持原价的话,就会出现争抢的局面,而且不利于火车运营商获取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火车运营商一方面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为了火车平安稳定的运行,他都要将价格提高。

2.根据供需均衡理论分析

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同时,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均衡数量,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如果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不变。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可以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按照需求定理,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而以供给定理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分析火车快餐定价问题,我们可以供需均衡来分析。根据上述有关均衡的定义,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减少。相反,供给一方则尽可能的抬高价格,价格太低会减少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因此,供求力量相抵时,市场价格倾向于保持不变,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达到均衡的点称为均衡点,达到均衡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所对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如果高于均衡价格,由此时决定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减少,这就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有些生产者的产品就会卖不掉,因此在高于均衡点的价格下,这些商品生产者不能实现他们的生产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商品生产者就会降价出售,从而导致整个市场上的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随着的需求量增加,而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但是,只要新的市场价格仍使得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逐渐降低,直到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为止。同样如果低于均衡价格,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直到实现均衡。而火车快餐生产者的供给量低于,乘客们的需求量,迫使生产者提高快餐价格,达到均衡价格。

随着价格的慢慢提高,从收入低的旅客们开始慢慢地减少对火车快餐的需求。火车快餐价格提的越高,人们的需求量越小,直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这样就造成了火车上快餐的价格远远的高于市场上快餐的价格。这也是火车快餐过高的原因之一。

3.从弹性角度分析

所谓弹性,就是反映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为相似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和奢侈品、市场、时间的长短等。也就是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可以分为五种情况:1.需求量不受价格影响的完全无弹性。2.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无限的完全有弹性。3需求量随价格同比例变动的单一弹性。4.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富有弹性和5与此相反的缺乏弹性。而供给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供给量变动那个对它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关键的决定因素泽是所考虑的时间长短。

在一般情况下,快餐是人们的一种日常消费品,它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但是在供不应求的火车上,它便变成了富有弹性的稀有品,因此,价格的变动将会极大的影响乘客对快餐的需求量。

三、火车快餐价格问题的面对的阻碍

人们在火车上并不是仅仅吃快餐,当然在事实上,人们还有其它的选择。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因为:影响需求的因素除价格外还包括第一,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相关的是指实用价值密切关联的商品,一是替代品,火车快餐的替代品可以是方便面,面包,八宝粥等;另一种是相关品,如火车提供的盒饭一般要配上一双筷子。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负相关。第二,消费者的嗜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感兴趣,则他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或者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消费者收入越大,对于商品市场的需求也越大。第四,买者的数量,乘坐火车的人群基本上为农民工、学生,他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可以控制在很小。此外需求还与消费者对将来价格的预期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火车上吃还有其它选择,如吃方便面,面包等等,因此这些都将会减少乘客对快餐的需求,同样在火车上的这些食品价格依然高的离谱,人们自然会选择在上火车之前携带这些食品。乘客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少了,价格便开始降,直到达到供求均衡。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在火车将要进终点站前,火车上的快餐、水果等等都会选择降价出售,这也是受供求理论的影响。乘客需求少了,火车食品此时供大于求,他们也自然而然的选择降价处理。

四、结论

1.火车相关部门增加对快餐的供给,进而适度降低价格,使普通老百姓都消费的起。

2.多携带吃的便利食品,像方便面,面包,牛奶,八宝粥等。

3.火车上一般有热水提供,不要怕麻烦,携带个大杯子,用热水将它们加热或泡着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政府进行补助,保证铁路成为真正便民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第三版

第7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关键词:价格 货币 需求 供给

一、 需求与需求量

在货币经济中,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脱胎于商品之间的交换并且取代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在人们的观念中,价格是货币对商品的一种交换比例衡量;我们还应该看到,价格同时还是商品对货币的一种交换比例衡量。例如,用货币衡量土豆的比价表示为:2公斤/元,而用土豆衡量货币的比价则表示为:0.5元/公斤。

交易是持币者和持物者双方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需求是货币对商品的需求,也是商品对货币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当我们将这个双向过程理解为货币持有者是“需求方”,商品持有者是“供给方”的时候,持币的需求者的决策范围是MV①,持物的供给者的决策范围是PY②。也就是说,在货币经济中,市场需求是由货币收入M和货币流通速度V共同决定;市场供给是由商品量Y和商品价格P共同决定。MV和PY都是用货币量衡量的(如:元),不是用实物量衡量的(如:公斤)。在货币经济中,用货币量衡量的需求是交易量与交易价格的乘积,同时也是需求量与需求价格的乘积和供给量与供给价格的乘积。需求不可能是一个物量概念Y(如5公斤大米),必须是一个货币的量值概念PY(如:6元/公斤大米×5公斤大米=30元)。社会货币存量M和商品存量Y 不可能建立数学关系,即:M≠Y。货币量值的需求MV和货币量值的供给PY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MV=PY成立的基础。

在宏观经济上,总需求只能是货币量概念,物量概念的总需求根本不可能存在,原因很简单:大米和电视机不能相加。

在本文,我们将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作为逻辑的起点。其中,M、V、P、Y分别代表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以及交易量。费雪是这样解释这个等式的:“在一年内的交易额中,付出的货币等于所购买商品的总值。方程式有货币的一方和商品的一方。货币一方是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商品一方是交易数量与交易价格的乘积。”③

二、新古典需求理论的假定与逻辑

货币对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这就是新古典的需求定理;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新古典的供给定理。当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某一点达到平衡时即形成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

就某一商品而言,新古典需求理论中量与价的互动包含着若干个“其他条件”不变④,没有这些假定前提,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不能成立。即使这样,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没有能够为“吉芬商品”的存在找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假定和逻辑,只能用“例外”处理。在面对需求理论的特例“劣等品”和“吉芬商品”时,新古典经济学是以“收入效应为负”来进行解释的。如果恩格尔曲线的实证结论可以用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解释所谓“劣等品”的话,对需求量和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吉芬商品)的解释似乎有点牵强。“马歇尔第一个发现,所谓的需求普遍定律,可能存在例外,也即吉芬之谜,用现代语言说,吉芬之谜也就是价格变动的正收入效应绝对值很大,超过那种变动的负替代效应。罗伯特·吉芬先生实际上从未表述过的这个吉芬之谜(斯蒂格勒,1965年,第379页 ——原文引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马歇尔看到了吉芬之谜的这一点,并因而决定找出它。马歇尔发现,从实践的目的出发,我们在确定单个需求曲线时,必须考虑嗜好、未来价格的预期、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所有价格(而不是所研究的一种价格)。然而,这样就不可能证明,事实上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需求定律。”⑤

⑥下降将带来持币者“实际收入”的增加,正常情况下应该需求上升⑦。这个结论有一个隐含的假定:商品是财富而货币不是财富⑧。预算约束下效用最大化的马歇尔需求函数,直白一点就是说,如果不把手中的货币全部变为商品,就是非理性的。众所周知,市场交易是一个连续过程,“理性地”将货币全部变成商品在任何一个时间维度上都不可能,因为那将导致交易过程的终结。要保证交易过程的连续性(市场经济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们必须在保存货币和保存商品之间权衡一个比例,人们可以随时将货币变成商品(只要愿意出高价购买商品),也可以随时将商品变成货币(只要愿意出低价甚至负价格出售商品——例如雇人将某种商品扔掉)。如果货币不是认可的财富而商品是认可的财富,货币与商品之间的交易将得不到交易的一方——商品持有者的认可,交易就不可能进行。

微观经济学的马歇尔需求函数意味着,将货币完全变现为商品才是理性的(满足预算)。这与马歇尔效应中K的变化是矛盾的。

在需求价格与需求量的互动过程中,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我们都不可能证明货币能够外生于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关系(准确一点说,没有货币就不可能有价格)。当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中的MV被新古典供求理论抽象为一个不变的量时,MV=PY中就仅仅有成交价格P和成交量Y的互动。因为需求MV是不变的,价格P上升,需求量则下降,是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在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之间的必然权衡⑨。也就是说,如果新古典“不变的其他条件”包括货币供应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V,价格上升则商品需求量下降,这与新古典需求理论一致;如果新古典“不变的其他条件”不包括货币供应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V,则成交价格与成交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⑩,新古典的需求理论就不存在。

与马歇尔的货币外生的微观价格决定论相反,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认为,币值决定于国民用通货形态保有的购买力总额与通货数量之比,“人们想以通货形式保存其资源的比例愈小,通货总值就愈低,也就是说,与一定数量的通货相对应的物价就愈高。”⒒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被人们称之为“马歇尔效应”。庇古在1920年发表的《福利经济学》里将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用公式M=KPY表示。简单地看来,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是以全社会的商品货币交易为对象,剑桥方程式M=KPY则着眼于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就个人而言,需要持有多少货币实质上是选择以什么方式保有自己的资产(即,用货币的形式还是用非货币的商品形式)。在全社会总量上,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中的M是相等的,这是因为,在货币没有丧失信用被人们当作废物抛弃之前,一个人手中货币的减少必然等于另一个人手中货币的增加。将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合并考虑可以推论出:KV=1,这意味着,如果货币供应量M和商品供应量Y不变,在消费者减持货币资产M增持非货币资产Y时,用马歇尔效应解释是现金余额K下降,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解释是货币流通速度V 提高,这时,价格水平将升高作适应性调整。另外一方面同样成立:当价格水平P上升时,马歇尔效应中的现金余额K下降,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V 提高。

马歇尔需求函数认为,将货币全部花掉(满足预算)是理性的;而马歇尔效应的结论是,人们会在保存货币和保存商品之间进行权衡,也就是说,将货币全部花掉是非理性的。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什么?仍然以新古典的消费者预算约束=PY 为例。如果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MV=PY去衡量新古典的消费者预算约束=PY,我们就会发现,新古典的消费者预算约束得以成立是因为它将MV=PY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V假定为1,才能够得出:M=PY 的结论。

因为KV=1,如果V=1,则K=1,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论 M=KPY 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 合一成为M=PY 。“这显然很简单,然而是错误的,”⒓这等于在任何一个时间维度,M=PY就是货币在交易后就消失了,类似于马克思的简单价值形式,不可能适用于完全货币经济的分析。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V的本质含义“不是度量1美圆的花费次数,而是它在一年内变为收入的次数。”⒔在这里,时间的维度是一年。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认为,MV=PY 衡等,成交价格P必然与成交量Y 、货币量M、货币流通速度V相关。而我们看到的新古典供求理论中只有成交价格P和成交量Y两个因素。MV被抽象掉了,或者说,在新古典的价格与供求的互动中,货币是外生的。即: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是新古典需求理论中“不变”的“其他条件”之一。

将M=PY中被抽象掉的V合并考虑,即:MV=PY,可以发现,由于马歇尔效应K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变化幅度极大的一个变量(窖藏货币的流通速度V是零,恶性通货膨胀时期货币的流通速度V是无穷大)。这也就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V可变的市场经济不能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供固定的预算线。

三、把货币作为内生变量的需求逻辑与价格变动中的货币替代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价值形式以及后来的货币形式,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必须满足持物者、持币者的财富需求⒕。价格变动中人们的理是权衡在持物(这里的物是指用货币衡量的物的价值,即:PY)和持币(M)中哪一个更合算,即:用货币衡量的M+PY的最大化。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价格预期是人们决定马歇尔效应中的K的主要因素,因为:“如果预期总的商品价格下降,将会强化人们的持币欲望;如果预期总的商品价格上升,则强化人们持物的欲望。⒖”

如果必备商品(如:穷人的土豆)没有替代商品,即:MV=PY,在土豆价格P上升时,为了活下去,他不能减少土豆的需求量Y,在他能够支配的MV中,若货币收入M不变,他只能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V,在马歇尔效应中则是K下降,减少货币余额,这时,价格虽然上升,但市场对土豆的需求量不变。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劣等品”。

如果预期土豆价格P仍将上升,影响到对所持货币的价值判断时(即,所持货币在对必购物品土豆的购买中将贬值,例如,一美元货币今天可以买1公斤土豆,明天可以买0.5公斤土豆,后天只能买0.1公斤土豆),持币是不合算的,在他能够支配的MV中,若货币收入M不变,他将加速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V,在马歇尔效应中则是K加速下降,降低货币余额,增加商品持有量,如果K下降的比例超过了价格P上升的比例,将出现土豆价格上升,市场对土豆的需求量上升更快的情况。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吉芬商品”。

如果货币收入M不变,商品Y无替代(但可有可无,即,非必需品),当价格P变化时,在M=KPY的分析框架中,若影响到对货币价值的判断,则K变化。例如,若P下降,K则上升,则V下降,意味着货币余额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下降;若P上升,K反而下降,则V上升,意味着货币余额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上升。

如果货币量M不变,商品Y无替代(但可有可无,即,非必需品),当价格P变化时,在M=KPY的分析框架中,若没有影响到对货币价值的判断,则K不变,价格P上升而K不变时,在M=KPY里,需求量Y必然下降。在MV=PY中,则是V不变,同样是P上升意味着需求量Y下降。

因此,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马歇尔效应都可以表明,在价格变动中,如果没有商品替代的可能,出于用货币衡量的财富M+PY最大化的目的,人们在持物和持币之间的选择将导致财富结构中商品和货币的互相替代。这个替代使得成交价格与成交量之间未必是必然的相关关系

进而论之,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如,商品提价后,需求量增加。即新古典认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方向起作用,在绝对值上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作为一种现象存在,原因之一是某些商品对特定人群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因之二是价格变动影响到特定持币者对货币价值的衡量。例如土豆价格上升,因为收入限制,不可能用牛肉(或其它高档食品)替代,但同样不可能不吃饭,穷人将降低货币余额保持对土豆的需求量;若土豆价格上升影响到穷人对货币价值的衡量,穷人将加速降低货币余额,虽然土豆价格上升,但需求量上升更快。同样的逻辑,当富人的某项支出仅仅用于购买某一高档商品或奢侈品时(同样没有替代品),也会出现价格与需求量的同方向变动情况。

四、宏观价格变动的效应问题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以商品市场为中心建立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主要有两个:一是由马歇尔均衡价格模型改进而来的总供求模型,即AD-AS模型;二是凯恩斯建立的总收支模型,即NI-AE模型。

与马歇尔均衡价格模型类似,总需求是价格的函数, AD=f(P)。AD(Aggregate Demand)是一个商品和服务的物量概念(Y),是由价格(P)决定的。在这里,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外生变量。在新古典的微观需求曲线和宏观需求曲线中,价格和需求量都是反方向变化,但机理不同,前者是用效用理论解释的,后者是用实际货币余额理论解释的。

没有人能够否定MV=PY恒等的绝对性。若由价格水平P决定的AD-AS模型成立,如同微观分析一样,必须假定V=1,⒗使得M=PY。再进一步假定货币M外生(即成为不变的“其他条件”之一),AD=f(P)的真实含义就是:需求M不变,消费者在需求量Y和价格P之间权衡:P上升则Y下降; P下降则Y上升,于是,价格决定的新古典宏观需求理论成立。这个需求是一个物量概念而不是一个货币量概念。前面已经说过,在宏观经济上,物量概念的总需求根本不存在,原因很简单:大米和电视机不能相加。

在以货币衡量的总需求 AE=MV(NI-AE模型)中,AE(Aggregate Expenditures)是一个货币量概念,所涉及的内容是货币供应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V。在这里,费雪方程式MV=PY和剑桥方程式M=KPY依然成立,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内生变量,总需求:AE=MV=PY。

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中合并考虑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在M=KPY中,若货币总量M和商品总量Y不变,价格水平P上升,则K降低,则V提高,若V提高的幅度高于P上升的幅度,则总需求MV上升,需求上升使得价格P继续上升,直至MV=PY恢复平衡。若V提高的幅度低于于P上升的幅度,则总需求MV下降,需求下降使得价格P回落,直至MV=PY恢复平衡。

这里我们看到另外一个逻辑过程:在宏观经济中,物价水平与需求并不存在一个必然的同向运动或异向运动。

在(费雪方程式)或者在 M=KPY (剑桥方程式) 中,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因素是价格P的变化,在价格P上升的情况下,若人们的预期依然是价格P上升,所有人都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依然保存货币是吃亏的。这时,人们的理性反应是降低货币余额使K下降(剑桥效应),这必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上升(费雪效应),使得以货币衡量的总需求 AE=MV 上升。

在198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中,价格上升,需求也上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持续的通货紧缩并没有出现需求上升的局面;美国十九世纪后期的通货紧缩伴随着的同样是需求不振。这些现象能用马歇尔的K效应解释,而不可能用新古典的宏观经济总需求理论去解释。在社会总量上,商品价格总水平P上升,就是货币贬值,人们将降低用通货形式保存的财富数量,货币对商品的需求反而上升;另一个方面,商品价格总水平P下降,就是货币升值,人们将提高用通货形式保存的财富数量,货币对商品的需求反而下降。

将新古典微观需求理论推广到宏观领域产生的致命问题是:总需求既没有新古典的替代效应也没有新古典的收入效应。所有的商品价格都上涨不可能有替代,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将上涨不是意味着收入将下降⒘,而是意味着保存货币是吃亏的,剑桥效应将会起作用,降低用通货形式保存的财富的结果是货币对商品的需求上升,全部商品成为“吉芬商品”。这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升,总需求同时上升的原因。

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不仅持币者要将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甚至商品的生产者也会将自己的货币换成商品。没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之分,只有以“通货形式保存财富者”和以“商品形式保存财富者”之分。所谓需求,是货币对商品的需求,同时也是商品对货币的需求。恶性通货膨胀期间,商品拒绝对货币的需求也可以证明这个需求的双向性。

恶性通货膨胀使人们抛弃货币而退出流通,使得“货币烫手”。恶性通货紧缩则使人们保存(或窖藏)货币而使货币退出流通,以物价下跌为主要标志的通货紧缩的内在含义是货币升值,面对预期的商品物价下降,人们的理性选择是保存货币(甚至窖藏货币⒙)而不是持物,使得“货币失踪”。

庇古效应⒚认为,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储蓄将减少消费将增加。庇古的这个思想同样是建立在商品是财富而货币不是财富的基础上的。在一个时期内(比如一年),如果交易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过程(V≠1),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总财富是:M+PY。而不是单一的货币M或者商品Y。抛去了效用假设理论,为了M+PY的最大化,货币流通速度V是货币持有者的投机工具,价格P则是商品持有者的投机工具,并且,任何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是单一的货币持有者或商品持有者。

新古典的微观需求理论模型和宏观总需求理论模型都是以货币外生或货币中性为假定前提的。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货币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内,货币中性可以作如下定义:如果在由名义货币供给变动引起的最初均衡破坏之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的实际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之前相同而达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当模型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⒛全部经济体制中都没有一个货币供应体系能够去自动地、恰当地为经济体系提供货币,而且保证货币供应量不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V、商品价格P和商品量Y。在外生货币理论中,是货币供给决定货币需求;而在内生货币理论中,是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经济理论中的货币,应该的内生而实际的外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五、结论

如果MV=P1Y1=PY,即,需求商品Y无替代,货币流通速度V≠1,价格P的上升不能减少人们对不可替代品Y的稳定需求,若没有新的货币收入来源(M不变),就只有提高货币流通速度V,反映在马歇尔效应上就是降低货币在资产中的比重K。这时,价格上升并不导致需求量下降。这就是经典意义上的“劣等品”或“奢侈品”。

如果MV=PY,即,需求商品Y无替代,预期的价格P上升意味着持币是不合算的,这时,作为人们的理性选择,马歇尔效应将起作用,在M=KPY中K加速下降, 在MV=PY则V加速上升。即,价格上升时,需求将以更大的幅度上升。这就是经典意义上的“吉芬商品”。

新古典需求理论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商品的可替代性。如果没有商品之间的替代,与货币相对应的商品都可能是“吉芬商品”。价格变动导致的财富结构中货币与商品的互相替代现象可以解释微观经济学中的“吉芬商品”现象(价格上升需求上升),也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的抢购现象(价格水平上升需求上升)。

研究市场学的价格理论时,在边际和效用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格理论在市场学价格理论中没有任何价值。将货币内生的价格理论去重新解释价格变动中的需求变动时,可以发现,市场学价格理论的本质是利用价格变动去改变市场份额,前提是商品之间具有可替代性,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降低价格需求上升。正是在这里,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与市场学的价格理论达到了统一。

在MV=PY中,如果新古典经济学的“其它条件不变”是MV不变,即,以货币衡量的需求不变,成交价格与成交量反向变动,这与新古典的需求理论一致。如果新古典经济学的“其它条件不变”是M不变,当价格变化影响到对货币价值的判断时,则V变化,因为V的变动幅度可能高于、等于或低于价格P的变动幅度,因此,在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可能上升,也可能不变或下降。如果MV=PY中的四个变量均可变,则成交价格与成交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注释:

①一个是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用于支出(M变化),一个是改变货币余额(V变化,因为KV=1),或者M和V同时变化。

②面对市场需求,可以改变商品供应价格P,也可以改变商品供应量Y,或者P、Y同时改变。

③Fisher,I.1911,《The Purchase Power of Money》, New York , Macmillan

④斯蒂格勒,《价格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米尔顿.弗里德曼 ,《价格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第二章。综合斯蒂格勒和弗里德曼的观点,这些“其他条件”包括:1、其他商品的价格;2 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或支出;3、购买者的趣味或偏好;4、其他商品的数量。

⑤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六章。

⑥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8页。

⑦在新古典的经济学理论中,某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是指所有其它商品的名义价格与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实际收入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并且假定:价格上升,实际收入下降,需求下降;反之则反是)。

⑧如果货币是财富,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货币升值,持币比持物合算,货币对商品的需求上升将是非理性的。

⑨例如,就电视厂商来说,面对每年10000元的稳定市场需求,他可以用每台2000元的价格卖5台电视机,也可以用每台2500元的价格卖4台电视机。

⑩宋承先在序言中认为,“在MV=PY的四个变量中,要推导出相应经济主体的行为的理论命题,必须假定其中两个变量为给定”。 陆家骝,《货币分析的结构与变迁》,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⒒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页

⒓梅耶、杜森贝里、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287页。

⒔梅耶、杜森贝里、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288页。

⒕马歇尔将“货币”和“商品”平等地称之为“资源”,如果没有这个平等,就不可能增加或减少货币在资产中的比重K。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页。

⒖Piguo,A.C.(1924),Essay on applied Economics,p.p.177-179.London,Macmillan.

⒗这同样会陷入梅耶等认定的错误之中。梅耶,《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287页。魏克赛尔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认为简单货币数量论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仿佛是一个固定的没有伸缩的量,环绕着一个不变的平均水平作波动;然而实际上它是会完全自动地扩大或收缩的,同时,特别是由于经济进步的结果,它能够作几乎任何如所想望的增加,并且在理论上它的伸缩力是没有限制的。” 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页。

⒘准确一点说,商品价格上升对持币者来说是收入下降的,但是,对持物者来说是收入上升的。

⒙货币成为“财宝”。

⒚Pigou,A.C.(1943),“The Classical Stationary state”,Economic Journal,53,December,pp.343-351.

⒛劳伦斯·哈里斯,《货币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参考文献:

Fisher,I.1911,,《The Purchase Power of Money》,New York,Macmillan

Marshall,A.(1920):Principal of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

Hicks,J.(1939):Value of Capital.Oxford:Clarendon Press.

Green,H.A.J.(1976):Consumer Theory.London: Macmillan.

Stigler,G.(1950):The Development of Utility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imy,58:307-27,373-96.

Debreu,G.(1959): Theory of Value.New York:John Wiley.

Friedman,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 i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December (1949): 463-495

A.C. Pigou.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acmillan, 1920.

A.C. Pigou. Essay on applied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 1924.

Pigou,A.C.(1943),“The Classical Stationary state”,Economic Journal,53,December.

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劳伦斯·哈里斯,《货币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

柳欣,《资本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魏埙、蔡继明、刘俊民、柳欣,《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陆家骝,《货币分析的结构与变迁》,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勒,《价格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米尔顿.弗里德曼 ,《价格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

梅耶、杜森贝里、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第8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作为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而产生的,市场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是因为其能够比战争等其他方式更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新制度经济学这种市场观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差异。它揭示并弥补了后者的许多不足或局限性,有助于人们对市场形成更为完整深入科学的认识。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市场观

新制度经济学市场观,是指新制度经济学家对诸如市场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其有效的运行需要什么样产权制度前提、有什么经济社会代价等有关市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观点。新制度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分歧。他们的思想揭示并弥补了主流经济学市场观许多重要的局限性或不足,有助于人们对市场获得更为完整、深入、科学的认识。

一、市场是一种制度

“市场并不像它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者对“市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法并不一致。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买卖双方自由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地方,是价格存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地方。如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场所,而是指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主和卖主彼此之间的往来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②斯蒂格勒也认为,“市场是一个区域,在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是趋于一致”。③普瑞尔指出,市场是“(1)买者和卖者碰面议定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2)价格存在的地方,(3)价格受到供求力影响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地区”、“区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确定的空间,也包括无形不确定的空间。④在逻辑上,价格的存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是买卖双方在自由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必然伴生的现象。所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买卖双方对商品或劳务进行自由交易的行为是“市场”的根本。只要存在着关于某种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着关于该物品的市场的存在。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看法与主流经济学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所说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个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时才会普遍存在和有效地进行的现象。科斯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意识到经济体系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存在着私人法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则和规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达成”。⑤布伦南和布坎南认为市场意味着一系列运作规则,“个人行为恰好是在这些规则之下在市场中产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自由交易行为并不是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使此种行为能够有效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则和规定”的“法律体系”。正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们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安排”或一种“制度”。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个社会体系视为依靠技术、法规或习惯对稀缺资源使用导致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市场只是人类所曾采取的许多“解决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种⑦。张五常说,“市场本身是一种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样,市场被创造出来在其他约束条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鲁博顿和瑞切特说,“市场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进行反复交易(与个体之间的零星交易相对应)的社会安排,‘市场’这个组织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一种制度)和人构成,人们创造了这些规则并将它运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这些制度“决定了每个潜在交易者的产权分配并对这些产权如何使用或转让作出了规定”,其目标是使“绝大多数潜在交易方有机会参与竞争”,⑩并“有效地组织交易”。[11]

总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价格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们所看到的买卖双方自由地确定交换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过程或行为,只是在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社会安排”或“法则和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普遍性存在的现象,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所力图促进的东西。

二、市场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

由于主流经济学把市场归结为人们自由自愿的交换行为,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由交换行为的发生,即意味着市场的产生。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导致交换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人类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14]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观念中,无论是斯密说的交换倾向,还是门格尔所说的人类经济行为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还是“分工”,都不是由人们可识辨的外在于个人的人为的有形强制行为的结果,而是自然或基于个人理性而自发生成的。把交易行为的发生或市场的产生归因于这些自发性或自然生成的有关人性或经济的事实表明,在主流经济学里,市场被看作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稀缺性所必然导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它是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产生存在的。阿尔钦指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阻碍了每个个人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通称为竞争。因为,按照定义,既然没有办法消除竞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15]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人类为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而“作的安排包揽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包括战争、罢工、选举、宗教权威、法律仲裁、交换和投机。每一个社会都采用过这些方法。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强调的解决与资源稀缺相联系的问题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这里的“交换”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安排”,因此显然不是主要指行为,而是指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为他人拥有的财物的制度,即其所说的市场制度。

由于在历史上或在现实中,人类还常用许多非市场手段如战争、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来解决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所以他们强调,人们选择市场作为解决因资源稀缺问题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17]自由交换要成为一种现实的普遍的行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权力来加以补充”,[18]需要得到“以国家暴力或惩罚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没有政府的协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用于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经济问题即由于稀缺资源使用而发生的利益冲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强调它需要公共权力的“补充”表明,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市场不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的结果,因此是基于集体理性人为建构的,具有强制的性质。这一点在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三、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要对为什么市场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就需要对他们赖于解释的市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对于人类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斯密本人和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予以解释或证明,也是难以证明的[21]。分工的程度与市场范围是相互依赖的[22],所以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独立于市场对其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人类经济行为遵循“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只是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西方经济学家至今都没能对该假设的普遍存在性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总的来说,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里,还没有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

由于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选择的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安排的一种,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就从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较的角度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他们认为,之所以是市场而不是“战争”等其他手段成了人类社会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为总的来说,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较低,能确保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率。

德姆塞茨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产权制度其实就是一组界定行为的原则,它规定了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而具体规定“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与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他说,“依靠暴力进行竞争一般不受称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许使用暴力,就看不清这种竞争的前提,即无法估计其净收益了”。而在市场上“通过‘自愿’谈判进行的竞争”之所以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权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术手段,同样还提供了排除造成净损失的手段”,[23]即“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这就使得它“要比通过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竞争,更能为社会增加实际财富”。[24]德姆塞茨还认为,如果不经过市场协调就使用民主政治体制的集体决策或法庭裁定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就无法得到通过自由市场交易所揭示的为确保经济的高效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管它们采用哪一种效率标准,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痒’,还很容易错判”,导致比市场更低的效率。总之,在他看来,“恰恰是由于要掌握这些关于效率的先决性条件过于困难,才使得通过自由市场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权及资源使用方式成为一种很实用的方法”。[25]

张五常指出,市场上的竞争“汇集了所有潜在所有者的知识——即可供选择的合约安排知识和资源使用的知识”,而“合约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又“降低了执行合约的成本”,这样就“降低了寻找和追求最有价值的选择来签定合约把一种资源用于生产的成本”。[26]他还认为,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致租金消散的标准”,[27]所以在他看来,“一般来说,管理决策是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作出的决策。当价格信息引导从事的每一种活动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必然减少”。[28]因此张五常认为,正是由于实施自由市场制度社会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场制度的社会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生产力,才使得市场能广泛地拓展到原来排斥市场的国家。[29]

很明显,德姆塞茨和张五常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从市场更能促进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来解释,而后者则是从市场更能节省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但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来说,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这表明,他们二者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场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为根据来解释市场的普遍存在性。这种解释也进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集体理性和集体选择的基础。转贴于   四、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市场运行是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过程,也是物品价格的形成和决定的过程。价格形成和决定的理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家把任何经济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描绘成了只是由那些与其产权制度安排无关的诸如偏好、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资源结构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函数,因此,完全忽略了产权安排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另外,在该理论里,“交易成本被假定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界定不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这表明,主流经济学蕴涵着产权与市场运行效率是不相关的市场观。

对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来说,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设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该经济理论的最为核心的命题。它认为,在该假设条件下,产权界定会通过影响市场交易成本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所以,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的关系是该学派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强烈的动力以最有价值的方式使用其产权”,[33]而个人产权即个人对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的任何弱化,如产权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场价格信息质量的下降,[35]从而使得以市场出清价格的交换不能实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37]。要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产权界定必须首先高度稳定”,[38]“要求不存在对合约条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对合约选择的限制”,以确保每一个人即“可以自己将物品或资源用于他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用途,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合约安排达到这种用途”。[39]由于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要靠国家,对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来自国家。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对尊重私有产权给以可信的承诺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40]严格限制政府剥夺财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础是繁荣的市场所必备的。[41]

五、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

为给市场经济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除了宣扬社会利益会因为个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为得到有效促进的“无形之手”原理之外,他们还不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学说或定理来证明,在市场经济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普遍和谐。如萨伊定律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利害是休戚与共的;[4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则更是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个能让每一个人“凭自愿对它作出贡献,而获得的则超过他的贡献,并且总是增加着他的满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个人独立完全协调”的“美丽组织”;[43]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自由市场经济描述成为没有剥削的正义的世界。[44]在目前,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把介绍阿罗和德布鲁等所证明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作为微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来宣扬任何一个人的福利都不可能因竞争性市场的存在而变得更差的观点。[45]

新制度经济学家明确反对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这种和谐论。在他们看来,市场并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这不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利益冲突是市场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还在于他们认为:

1. 市场并不能消除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冲突,任何交换都必然包含着冲突或竞争的方面。阿尔钦说,由于资源“稀缺”这一“约束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资源不能同时用来满足竞争性的需求”,[47]“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必然地”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市场”是“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在市场制度下,“交换行为是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买者就能够为了从卖者那里获得商品而同别的买者展开竞争”。[48]因此,市场交换固然可能因为它是每个买者和卖者借以达到更理想境况的手段而具有协作行为的性质,但它具有竞争行为的性质也是显然的。所以,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家不应该只把交换当作协作行为来考察,忽视它的“竞争方面”。[49]

2. 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说‘自由市场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也能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就不正确了”。因为“市场在权衡比较得益和受损时,是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自由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举例说,“当新产品进入市场时,自由市场在运作中承载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种新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益处,人们购买了这种产品,则被它取代的、原有产品的生产者就受到损害。”所以,他强调指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或认为 “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的观念”,是出于“对市场功能和运营”的“完全错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必须摒弃”[50]。

3. 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场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认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常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种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那样,那么也会因其无法容忍的非实用性(即没有效率),而很快就让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场“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该制度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尔钦认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个完美无缺的标准是有效的”。“市场”的这种“不完美”或“缺陷”是人们要获得它的“更大优点”所必须承受的“代价”。[52]

从其反对市场和谐论的最后一个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反对市场和谐论,揭示市场的不和谐性,特别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对自由市场制度,而是为了反对那些一看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应该用政府来取代市场的干预主义。从这一角度讲,它的目的其实和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和谐论一样,都是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

六、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主义市场观与主流经济学的市场观有深刻的差异。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新制度主义市场观是一种新的市场观。在笔者看来,无论从推进人们对市场的认识来说,还是从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能够确保经济持续有效运行的稳定均衡制度的社会来说,这种新市场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起来,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它强调市场存在的制度基础,有助于人们认识到,自由交易并不像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所暗示的那样是仅仅依赖个人理性就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的行为,它需要某种特定经济制度的支持,好的市场(sound market)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完全自发的秩序,它包含并体现着某种人为的秩序,它需要建构理性主义的努力。其二,它指出市场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这一性质,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一个社会选择市场,首先并不是由于市场拥有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那些美好的性质,而是因为该社会存在着需靠它来解决的由于资源稀缺所导致的无法消除的使用冲突。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以自由交易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所需要——但为他人所拥有的物品的市场行为,首先并不是如正统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是一种个人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强制的行为。其三,它较为深刻地阐明了市场在确保经济的普遍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为其他任何社会制度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之所在,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为充分地认识到在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选择市场经济制度的经济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四,它对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所具有的影响的揭示,有助于政府认识到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制度对确保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性,意识到滥用国家权力——这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唯一能够合法地对个人产权进行侵犯的权力——对经济的可能的危害性。其五,它较为客观地揭示了那些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消除的社会冲突以及由这些冲突所导致的为有效率的市场所不能加以制止的有害后果的普遍存在性,有助于人们较为充分地意识到,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市场和谐论是不现实的,市场效率不是免费的午餐,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经济的不和谐甚至危机,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

注释:

①【美】E曼斯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理论与运用》,郑琳华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6页。

②【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版,第18页。

③【美】J斯蒂格勒:《价格理论》,施仁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83页。

④【美】FL普瑞尔:《东西方经济体制比较:研究指南》,钱伟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171-172页。

⑤R. H. 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2, No. 4 (Sep., 1992), pp. 713-719,P718。

⑥Brennan,G.,and J.M.Buchanan,1985,The Reasons of Rules.Cambrie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3。

⑦[16][17][33][36][47]A. A. Alchian, H.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3, No.1,(Mar.1973), pp16-27、P16、pp19-22、P22。

⑧[27]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527、436页。

⑨⑩[11][18][20]【美】EG富鲁博顿、【德】R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范式》,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4、350、365、343页。

[12][2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版,第13、16-20页。

[1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版,第20页;【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2月版,第18页;【英】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版,第81页。

[14][21]【奥】C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絜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0、97页。

[15][19][46][48][49][52]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80、68、69、68-69、79页。

[23][24][25][38][50][51]【美】H德姆塞茨:《产权制度中的道德与效率》,载于【美】H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段毅才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26-351、346、337、338、336-337页。

[26]张五常:《佃农理论》,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第83页。

[28]Steven N. S. Cheung,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No. 1 (Apr., 1983), pp. 1-21,P5。

[29]张五常:《共有产权》,载于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430页。

[30]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Oct.,1960, pp1-44。

[31]科斯:《科斯的评论》,载于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469页。

[32][3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70、pp56-58。

[34]H.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7, May, 1967, pp347-359.P354-35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64。

[35]H. Demsetz,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7, Oct.,1964. pp11-26,P19-20。

[37]R. H. 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Oct., 1959), pp. 1-40,P27。

[40]D. C. North,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Jun.,1994, pp.359-368.:P366,P361;D. C. North:《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62-178页。

[41]B.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s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ecure Marke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转引自【美】EG富鲁博顿、【德】R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范式》,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4页。

[42]【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10月版,第141-149页。

[43]【法】巴师夏:《经济和谐》,载于季陶达:《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1963年9月版,第205-220页。

[44]【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版,第1-16页。

[45]【美】安德鲁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下),刘文欣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737页。

参考文献

第9篇:微观经济学供求定理范文

关键词:均衡;一般均衡;局部均衡;虚拟均衡;真实均衡。

一般均衡论既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那只可爱的“叉子” 作为经典保留起来。然而,我在考察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却发现,迄今为止所通行的一般均衡模型只是人们、确切地讲是经济学家们的一种想象,在现实市场中并不存在。如果我们以一种不存在的理论模型分析并指导经济运行,其结果将是严重的。

一、短期:供给法则与一般均衡理论

从短期看,一般均衡论主要错在对供给法则及供给曲线的认识上。我选择三位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并以他们的著述为研究对象。

1.供给法则与供给曲线

⑴瓦尔拉斯的描述: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卖方的委托人喊出更高的价格,从而使供给价格升高;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买方的委托人喊出更低的价格,从而使供给价格回落。①

瓦尔拉斯设想的是两种商品(A与B)之间的交换。A以B作价,形成B对A的需求价;B以A作价,形成B对A的供给价。假定有m单位的A和n单位的B,则从瓦尔拉斯的交换方程所引申的公式:和中可以看到,m作为需求量与其需求价格成反比,而m作为供给量与其供给价格成正比。②简而言之,彼方出价越高,此方供给越多,即:贱买贵卖。

⑵马歇尔的描述:当需求价格大于供给价格时,卖主不但可以通过满足此时的需求量获利,而且“这时就有一种倾向于增加出售数量的积极力量起着作用。”于是伴随着价格的上涨,市场上的供给量有所增加;反之,当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时,卖主所获收益不足以使其产生供货动力,其供货量就会减少。于是,伴随着价格的下降,市场上的供给量就会有所减少。②

⑶萨缪尔森的描述:“随着玉米黍片价格的上升,更多的玉米黍片将被生产出来。”“考察供给的决定因素的基本点在于:生产者提供商品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了乐趣和博爱。例如,在较高的价格下,厂商会提供更多的玉米黍片,因为这样会更加有利可图;相反,当玉米黍的价格下降到生产成本之下时,厂商就会转向其他的行业。”③

归纳起来,从瓦尔拉斯开始,经济学家们对供给法则所作的描述是: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供给曲线的走向在纵坐标描述供给价格而横坐标描述供给量的坐标系中,不言而喻地表现为右斜上扬形状。

2.供给曲线上扬的原因。

a)收益递减律的作用(成本推动)。在经济学家们看来,收益递减首先是由成本提高、亦即生产费用的提高造成的,而生产费用就是供给价格。所以,随着供给量的增长,生产费用(供给价格)也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比供给量还要快。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就一定是上扬的。首先提出这一解释的是马歇尔先生,他认为,正是由于生产费用的持续增加,供给曲线上扬才是必然的。④

凯恩斯在分析了设备、劳动力和供给价格的关系后说道:“故一般说来,要在一特定设备上增加产量,供给价格必增。故不论工资单位是否改变,产量增加总连带着物价上涨。”⑤也可以这样理解,即:供给价格的上涨是资本流量的增加所导致的结果。

萨缪尔森对马歇尔的观点加以肯定:“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益递减规律。我们不妨以酒为例来说明这个重要的规律。如果社会需要更多的酒,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劳动追加到适于种植酿酒葡萄的土地上。而每一个新增劳动所增添的产品数量则是递减的。因此,刺激产出增加所必须的价格水平就要上升。”⑥

b)赢利动机。萨缪尔森继续研究他的酒:“通过提高酒的价格,社会能够诱导酒的生产者生产和出售更多的酒,酒的供给曲线因此便是向上倾斜的。”⑦较高的价格会产生较高的利润,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下,现有的生产者会增加产量以谋求更多的利润,而众多的新厂商亦会纷纷涌入这一市场。再看看斯蒂格利茨,他把这一认识叙述得非常简单:“一般来说,市场供给曲线从左到右向上倾斜是由于两个原因:在较高价格上,市场上的厂商愿意生产更多;在较高的价格上,更多的厂商愿意进入市场生产这种物品。”⑧

c)需求拉动。需求增长,特别是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下,市场价格被持续抬高,供给量获得持续增长,而需求则在持续抬高的价格下被迫收敛,双方最终实现均衡。古典经济学对此置信无疑。瓦尔拉斯讲道:“如果不存在这一均等,则为了达到平衡价格,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的商品的价格必然要上升,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商品的价格必然要下降。”⑨

3.一般均衡模型

莱昂•瓦尔拉斯于1874年4月出版《纯粹经济学要义》,经济学界公认他在该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从此奠定了现代经济分析的基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于1890年,在书中马歇尔巧妙地提出在特定的时期内将特定的商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部均衡理论,并以此取代难以实际应用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还开创性地将供求曲线勾画成了我们今天常常看到的那个叉子(见图表1)。但从本质上讲,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是一致的。

⑴曲线的斜率。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这是一般均衡模型的关键,只有这样,均衡过程才是“收敛”的,因此均衡的实现才是可能的和稳定的。

⑵均衡的实现过程。一般均衡理论所描述的均衡过程就是蛛网定理所描述的过程。尽管人们只是在分析农产品时才使用“蛛网定理”这个词,但实际上非农市场的均衡过程也呈现蛛网的特征。因为,供求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以价格信号的方式传达给另一方,从而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后者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前者。这种互为因果的反应过程在马歇尔的“叉子”上势必表现为类似“蛛网”一样的形态。我们把这类交替反应过程称作网状均衡过程。

一定价格上所愿意出售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⒒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意愿并不等于现实,更不等于规律,将其混为一谈必然大错特错!

到目前为止,我所调查的企业,就其供给表列而言,均未呈现出教科书中所描述的状况。但是,为保证研究的公正性和普遍性,不宜以个别企业的资料作为说服的例证。我们以2001年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描述供给价格的变化,以工业增加值作为供给量增长的象征性指标,于是得到一组与传统相悖的数据结构及曲线(见图表2——a,b,c)⒓。

成需求曲线右上扬的原因有些与供给曲线右上扬的原因相同,有些则是特有的:第一,由于适度通货膨胀的原因,消费价格指数在长期内总体上是递增的;第二,居民消费支出总体上也是递增的,且增幅一般高于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幅。

由于在统计上并没有、也很难取得“需求”的数据,所以我们以消费的增长趋势来代表需求的增长趋势。消费与需求虽不完全相同,但由于消费是需求的主要构成部分,故其总趋势是一致的。遗憾的是,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统计年鉴》(参考文献15)中只有“总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这一指标备有历年的数据,所以这一指标被视作“需求”的“替代品”。

从图表6中可以看到,“需求”曲线尽管存在某种程度的起伏(折线部分),但总的趋势是右上扬的(直线部分)。直线部分是对8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因此有理由相信,长期需求曲线一定是右上扬的。

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阶梯状的互动过程总是一个“回归”或“收敛”的过程。

4.长期真实均衡模型

⑴曲线的斜率

前面已经证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走向都是右上扬的,因此其斜率均为正值。但是,若要满足模型的稳定性,需求曲线的斜率必须大于供给曲线的斜率,以便曲线产生“收敛”的效果。那么,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不是真的大于供给曲线的斜率呢?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从需求角度讲,在正常年份下,收入增长的速度高于价格上涨的速度,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是递减的。对于收入越来越丰厚的家庭来说,即使价格出现一定的攀升现象,需求也不会有较大的波动,因此需求对价格的反应较为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