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1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2.分享与传授经验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2]王春波.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04期

第2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历史当中,除了选择题很难之外,大题也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在答历史大题的时候,最好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套路,这样我们答题会快很多,也会简便很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我们要从材料中,获得重要的信息,材料当中,会有很多的信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参考的,甚至有些题,可能我们会在原材料中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理解材料中,讲的是什么内容,需要我们怎么去理解,把材料当中最关键性的词语找到,有了关键词性的词语,我们就能够想到书本当中的信息了,知道信息,我们就能够把这道历史大题答上了。

我们在平时训练的的时候,有些类似的题型,答题的方法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些题型是固定的文字表达方式的,平时学习做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文字表达方式记下来,这样遇到同种类型的题,我们就知道怎么答了,知道怎么答题才是最快的,所以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

不同类型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的,你拿到这个材料题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大题是什么类型的,如果是观点或者是认识类型的,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解题思路一般都是你要先对这个观点进行肯定或者是否定,然后在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辩证。

高中历史大题注意事项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

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1.评价型大题

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

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比较型大题

确定比较项:人物、时代、主要事迹、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过程、目的、性质、影响、意义。确定比较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3.分析型大题

注意对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的分析。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意义一般是指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概述型大题

答题时注意:用词恰当,语言简练;合理利用阶段特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学科术语,少用文学语言。

5.综合型大题

第3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讲评课 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

一、目标的优化设计

1.准确定位。

审视每一堂优质的历史讲评课,不难发现都有其共通之处,那就是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学生始终能全心投入,思维活跃。目前部分教师讲评课指导思想不明确,因而在行动上表现为:教师自顾自地讲,学生反应如何懒得去关心。笔者认为,教师在设定讲评目标时应从学生的需要着眼,从学生的可能入手,即充分依据学生的学情和学力。这里的“需要”指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包含历史高考的需要,即考试要考可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这里的“可能”指的是讲评目标的预设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俗地说就是“跳一跳,摘得到”,与讲评目标无关的内容一概不说。

2.精心准备。

对教师而言,必须认真做好细致的考情分析工作。如小题得分率、总得分率,试卷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典型错误,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等,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对试卷整体进行综合分析,找准倾向性错误的原因,列出正确的解题方法,确定讲评的重点,并编制好变式训练题。同时,下发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身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讲评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筛选和归类,明确讲评目标,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师的讲评目标能始终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步,以确保讲评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评前的自我纠错工作也是必须做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课前要把试卷(含作业)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分析错因,找出不足,并认真做好自我纠错和查漏补缺的工作。

3.优化目标。

讲评目标是在对测试结果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目前,讲评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讲评目标不明确。笔者以为,讲评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订正答案,纠正错误,对所考知识(即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系统建构和巩固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如何审题、如何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如何组织答案、如何规范答题等,实现“讲一题,会一类,通一法”的讲评目标。以审题能力的培养为例,让学生明确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审问题。明确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第二步:审引导语。有的材料解析题在题目前面往往有几句导入性的话,看似多余,实际上却包含着主题等一些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第三步:审读材料。材料的类型多样、来源广泛,无论是什么材料都要仔细阅读,了解材料的出处、作者等,把握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厘清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问题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对作业和练习的态度、答题的规范、书写的习惯等要进一步明确要求。

二、内容的优化设计

1.讲错例与错因。

讲评课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否则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教师在每次阅卷后讲评前都要认真检查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得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这样,习题讲评就可以建立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用于学生遇到困难等待教师帮助之时。集中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切实中肯地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练习讲评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内化提高。

2.讲拓展与变化。

讲评课要讲拓展和变化。一是要拓展讲评课的宽度,扩大知识量,不能就题论题,应根据知识点间的联系,不断启发学生。二是要挖掘讲评课的深度,引导学生在知识层次、能力深度上进行重点突破。每道题按原题讲完之后,教师还要对重点题型借题发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将问题纵向延伸和横向展开,形成网络,可采用变情景、变条件、变要求、变题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试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种条件下正确运用该知识解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对该知识题型不同变换形式的常规解题思路。

3.讲思路与方法。

讲思路即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中不能简单地对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是在考查什么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评时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与板书也应力求简洁扼要。讲方法即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并从中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选择题中如果问的是“根本原因”“最重要”等等,若是经济方面的内容,解题思路就应以“经济”为主,“经济”又以“生产力”为主,“生产力”又以“科技或工具”为主。

4.讲技巧与规范。

具体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答案要做到“两化”,即要点化、系统化。要点化是指在组织答案时,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能根据赋分迅速作出要答几个要点的判断;系统化是指要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二是语言要做到“两化”,即简洁化、专业化。简洁化是指在组织答案时,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练。专业化是指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织答案。三是书写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即在组织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单独作一段,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要用序号标明,而且还要注意问题的先后顺序和答案要点的次序。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由于细心、冷静、时间安排、解题速度、书写和规范性等非智力因素会导致学生的失分,教师应要求学生减小或控制这样的失误,并作必要的指导。

三、策略的优化设计

1.讲评主体由“教师为主”变为“学生为本”。

讲评课起着温故知新的作用。可有些教师往往要上讲评课了,觉得特别轻松,带着一张卷子或一份作业走进教室,“就题讲题”“一讲到底”,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讲评效果很差。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思考基础上总结出了“试卷分析――学生纠错――学生讲评――教师拓展――学生小结――强化练习”的高效历史讲评课模式。学生在认真纠错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错误率高的题,启发学生踊跃上讲台讲评,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只有教师在讲的教学的情形,而是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生本教育。学生自己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和再运用,课堂成了师生共赢的天地。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和指导,如指导学生抓住提示关键,选准解题突破口,引导学生归纳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等。学生讲评要体现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清楚解题思路,建立正确的解题思维模式,提高运用历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讲评手段由“机械单一”变为“生动多样”。

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高中历史讲评课也需要教师运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多媒体等。这些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生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理解题意,而且能增加课堂容量。对于主观题,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做好记录后进行分类,在讲评过程中,用视频展示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家共同诊断,进行优劣比较,对于被展示问题的学生来说,优秀的则受到激励,对其他人也是一种借鉴;欠缺的则吸取教训,对其他人起到了警戒作用。

3.讲评方法由“单纯的评”变为“评练结合”。

第4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历史新课改的性质与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新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本人结合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这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新授课有一个学案。老师要精心制作学案,课前发给同学们学案。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填空或者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环节由学生自己思考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人结合岳麓版必修一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来做具体的说明。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授课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做具体的解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通过问题"秦始皇创立丞相制度,是不是丞相制度一直存在呢"与问题"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调动起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做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同学们对照课本在20分钟时间内将学案上的内容填完,并且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及时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不会的问题。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让不同类型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学生自己将学案上做的题目答案展示出来,老师及时订正,及时引导,及时鼓励与评价,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并且及时地概括出本节课的主线: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体现皇权的不断加强。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通过学案中的题目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面介绍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历史新课改的新理念与基本精神,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岳麓书社 2005年版

[2] 孔繁刚 "学生心目中的'主体'与'互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年11月

[3] 张晓英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中国教研网 2005年

[4] 陈映兰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育资源网" 2007年

(接上页)事物、现象、原理和规律讲清楚;学生不会形象思维,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地理事物、现象的存在、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地理非常重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一、讲评目标的改变:从单维目标到多维目标

由于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在组织上的侧重点,进而决定了教学策略、方法在选择上的注意点。因此,作为实现讲评课整体性改变的前提,首先要实现的是讲评目标的改变,即努力实现由"单维"到"多维"的改变。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从面面俱到到重点突出

当下的高一历史讲评课,很多教师较为定势地将试题从头到尾依次讲述,并努力依托各个试题延伸出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单从原有的教学目标维度来审视,这种讲评内容的定位,能依托一张试卷的讲评,帮助学生复习试卷所涵盖的整个知识结构,来实现最大限度的查漏补缺。

但是,从新的教学目标维度,以及讲评课的功能、特性,和客观条件限制(主要是课时限制)来看,则讲评内容上的面面俱到往往弊大于利。从知识掌握的顺序看,这样的讲评课已经变质、越位为一种复习课,而且是致力于重复劳动的,较为庸俗化的复习课。从教学效果来看,正是内容上的面面俱到,才会有照卷宣讲而不做取舍,才会有一卷多课而课时紧张,才会有教师为主的短平快教学,从而造成对学生主体性发挥、讲评手段多样化以及效果长远化的忽视。即使学生确有所得,也只是单纯知识维度上的再认,大多数学生是在已有发展区中乏味地徘徊,对讲评课必然兴趣阙如。

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从面面俱到改变为重点突出。讲评课的重点,应当是教材重难点与高错误率的交集,应当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思维水平(已有发展区)与试题的成功解答所要求的知识、思维水平(目标发展区)之间,存在的那段差距。教师在讲评课上的使命,就是要突出重点,着力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使这段差距能够被成功整合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通过知识支持、思维点拨,辅助学生实现对这些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三、讲评策略的改变:从因循守旧到优化创新

讲评内容改变后,处理内容的策略和方法也必然随之改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讲评顺序:从照卷宣讲到重新整合

讲评顺序的改变,其实就是根据客观条件和学情需要,对讲评内容按一定规则进行重新整合,使得讲评过程更具逻辑性,学生的认知过程更能循序渐进。

若是期中、期末考试的讲评课,因为要考虑到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这时一张试卷就少有同类、变式题目的共存,以及前后衔接的知识点出现,往往因其广而显得散。这时的讲评顺序,可以调整为按错误率的高低进行整合,先讲错误率最高,也就是学生在整体上最急于解决,能带来最大收获的试题,由此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另外,期中、期末试卷,虽有考查的知识点较分散的特点,但这并不影响很多题目存在审题、解题的方法、技巧,答题的规范、习惯等方面的重复性、相似性。如果以此来重新整合讲评顺序,就有针对性地强化了某些方法、技巧的运用和规范、习惯的养成,发挥出了讲评课对提升历史学科能力的特有功能,这对正处于学科能力养成阶段的高一学生而言格外重要。

2.讲评时间:从一卷多课到一卷一课

更重要的是,从学情角度看,"及时"意味着学生对自己各道试题的审题、解题、答题过程还有着比较清晰的记忆,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还原。如此,在教师讲评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导致自己解答失误的原由何在,并将科学、合理的解题过程,与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比较,更好地查找不足,弥补缺陷。

当然,讲评时间的改变,是以讲评内容、讲评顺序的改变为前提的。无论是内容上突出重点还是顺序上重新整合,都是以或删减或叠合的方式完成了内容的压缩,从而保证了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讲评而不降低整体的教学效果。

3.讲评方法:从师讲为主到生讲为主

我们既然强调讲评课具有反思性、反省性,就要认识到这反思、反省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但在高一历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使讲评课成为其"一言堂"。其出发点,一是想要增加课堂容量,即认为学生的茫然、犹豫、思索、争论,会减慢课堂节奏,降低课堂效率。二是希望在高一这个高中生学习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段,能把历史学科最佳的思路、方法呈现给学生,即认为学生的思路、方法总不尽善尽美,不利于其最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一言堂"之不可取,在于它是以教师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种越俎代庖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讲过了不懂"和"教过了还不会"。

二是在授课时要实现"学生的过程参与"。针对典型试题,应当鼓励学生,特别是做错的学生起来将自己原有的审题、解题思路,以及方法、技巧的运用。然后视情况,或由其反思,或由同学们一起来诊断,在讨论、探究中发现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由,思考解决、补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茫然、犹豫、思考乃至争论,都是学生学科能力养成过程中的必然环节。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茫然时提醒,在犹豫时点拨,在思考时支持,在争论时引导。多问"该不该"、"能不能"、"对不对",帮助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得出最佳解题方案。

4.讲评手段:从单一单调到多样多媒

第6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与智育、德育、美育以及体育紧密联系的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可以全面开展素质健康教育。虽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途径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但是作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学校来说,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在完成课程需要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也是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而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时候也需要教师注意进行全员性策略的结合。历史作为高中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承担一定的培养重任。历史学习作为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识活动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科所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师要能够运用心理学技术和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穿插,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学科教学主要是接收、加工和处理教学内容,是认识活动的内容。心理健康因素以调节和动力的作用不参与智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主要有三种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习科学发展;学习教学有时候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作用、相互配合。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实际教学中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漠。虽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提出三四十年了,但是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真正应用此观念的却并不多,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教师在升学率等因素的压力下,很少在课程紧张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暇在实际教学中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师辛辛苦苦地在讲台上教授知识,但学生却因为教学模式的呆板和枯燥而昏昏欲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很多高中教师甚至会将教材本身中所含有的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删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只是文字后所总结的题型、解题技巧和规律,使得课堂了无生机,这就是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普遍现状。

2.学生缺乏心理健康因素。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负担最重的一个阶段,学习内容多、难,而历史一直都被看作为高中阶段的小科,不被学生所重视,随着学生进入高中时间的增加,学生会更轻视历史学科。

学生觉得历史是小学科,远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也不大;有很多学生将历史课堂当作了休息课,在课上呼呼大睡;还有的学生做别的学科的题目,很少有学生和教师相互呼应。

三、从理论上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多元智能。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将人类的智能分为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自我认识智能,表示着人所具有的多种智能。还有很多的潜能能够被开发出来,历史潜能就是学生潜在所具有的能力,通过获得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历史潜能。

2.建构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存在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来进行主动构建,从而不断建构外部世界的知识,来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观点对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影响很大,同时学习的动机、价值观和情感也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略。

四、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途径

了解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现状、作用等内容后,我们来研究如何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从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角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储备。是否能做好高中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言谈举止,通过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学生,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修炼自己的学识、人格、形象、理论储备和情感来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让自己变得更为完美、出色,从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01

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无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来看,都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进而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我们教师能否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的前提条件。

一、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新课程虽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明显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二、重视备课环节

高效的教学备课工作,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但在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未能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课标、教材与学生的关系;二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三是利用网络资源与个人创新的关系;四是历史课型与教学手段匹配的关系,导致备课效果不彰。教师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开展备课工作无可厚非,但我们更应耐心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使备课工作达到最佳效果。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但个性化的备课却能发挥教师个人特长,也能使教者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四、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

历史是一门线索性极强的科目,脉络清晰的线索可以使你无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分类,归纳成三条大线,即: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中国的近代经济的发展。而在列强的侵略的这条线索下,可以归纳到、第二次、中国边疆地^的新危机、、中日、帝国主义的狂潮、、以及日本等,这样就把分散的历史通过列强侵华这条线联系起来了,省下了我们很多工夫。还有,课本有些东西看似零碎,只要我们注意整理,还可以找出其历史线索,无论是时间线还是空间线。

五、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历史的高考题型,一般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要切实地注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凡是书上的文字都应认真去看,还有书上的小字部分,每页的注释,也要做到一一过目。不要侥幸的认为这不会考,那不会考。要抓住考试重点的同时,全面地铺开战线。还要反复不断地看书,持之以恒,特别对重要的章节有强烈的印象,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好了,才能完成从“自由王国”的飞跃。最后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就有了心理优势,不至于在高考时过于紧张。

六、传授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第8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在备考时,树立为每个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备考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在备课中要过好学生观和教材关。备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知识底数、认知心理、学习态度、可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复习对策。其次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打乱目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重组加工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和训练点,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第三,要吃透教材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其纵横联系,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络。第四,注意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把握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形成技能技巧,由不会用到会用。第四,关注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学习过程的问题。第五,要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住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德育目标,解决全面育人问题。第六,在备考时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不仅要有“整合”的意识,而且还具有“整合”的能力。

二、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评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好高中历史,必须掌握好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要做到:拓展主干知识的深度、广度,训练思维方法,做到“先死后活,死中求活,死活结合,死去活来”,即要打牢基础知识,不能生吞活剥、自始至终紧密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拓展主干知识的深度、广度,在运用中使知识消化,并通过对知识由记忆到理解运用的过程,最终达到左右逢源,运用自如的境界。总而言之,夯实基础方法多样,及时记忆,反复复习,真正做到记得住、记得全、想得起、用得上,切忌复习中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三、活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教科书是目前学生手中的最好的阅读材料。在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时,要求学生把教材当作材料去阅读,去分析,究竟怎样去读课本呢?首先找题眼。在阅读教材每个自然段的时候,要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看课本,要具体分析每个自然段的核心内容,依据核心内容去解答问题。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在阅读材料过程中,要强调知识的准确性,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切入分析。第三,把握住教材上的重要插图、数据表等。注重全面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包括隐含信息,要注意图例、数字的变化、图片反映的内容,插图本身表达的事物,对重要信息合理发挥等,高考要求不能停留在材料表面,而要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但在学习上也有普遍性规律可循,针对目前高中历史高考题,以材料为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要求,首先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必须让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尤为重要;其次给材料分层次,建议依据标点符号合理划分段落;第三,抓住关键词句,强调知识的准确性,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切入分析,还要注意材料出处的时间,人物等有效信息;第四,忠实于材料。在所给的材料观点与教材内容有出入(史学争论),说法不一,甚至相矛盾时,一定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设问要求“根据材料-----”时就要老老实实的的从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不能因为材料与教材内容相一致而脱离材料,反对照搬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第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要求学生答题时不能停留在材料表面,而要深入分析,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总之要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有限信息,并充分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来解题。

五、有效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第9篇: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会考复习 有效性

近年来,高中历史会考试题呈现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这对学生的考前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复习的效果,显得格外重要。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我们高一历史老师根据会考标准要求,充分发挥每个教师之所长,精心策划,和谐备考,自编了一套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教学方案,用心设计适合我校实际的会考复习课件,为提高会考复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两耳要闻窗外事,一心慎读圣贤书——细酌文本,让学生“读”得有味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因此,在高一历史会考的复习中,我认为教师采取的复习方式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采取符合学生“口味”的阅读式复习,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老师。

一般的复习课,对老师来说容易陷入“炒冷饭”的枯燥,对学生来说会导致厌倦感,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教学便成了低效。为此我们老师应该在会考复习课上引导学生把自己零散的知识连成片,再结成网。如本人在课堂复习中,对复习方式做了这样的调整: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阅读本节课的课前提示和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后,用复习课件中的“知识结构树”加以整体回顾,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做到一精再精,改原先的先讲后练方式为边讲边练的方式,减轻学生疲劳和单调感;除了根据考纲还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设计习题,题目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几节课下来,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所以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基础上细酌文本比单纯灌输基础知识更为有效。

没有坚固的地基,肯定筑不起高楼;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是空谈。高中历史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应该落实到文本中的课前提示上,并且会考主观题的答案要点也往往都集中在每一节的课前提示,我认为熟读课前提示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甚至构建历史基本线索具有很好的效果。只有这样,阅读教材文本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有些学生认为阅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不然,关键是要找对阅读文本的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清晰的领会文本的内涵,形成历史知识脉络进而提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因此,我觉得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文本,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内涵。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得有趣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一学生由于偏科严重,对历史会考重视不够,班主任在学习引导上的不当等原因,学习兴趣不浓。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的历史会考复习课尽可能多的通过创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复习课前的备课时要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结合复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为本位,灌输新课程创新教育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真切而有感染力。因此,在复习课中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和课堂气氛。如我在设计《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复习方案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在2008奥运会期间中央台准备拍一纪录片《中国帝制(秦——清)的演变》,介绍我国悠久的政治文明。如果你是导演,你觉得哪些政治制度应该会出现在这个记录片里面?要求:按时间先后次序;内容要详实。又如设计《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的复习方案时,我设计了以下情境:某历史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要举办一次近代以来(到20世纪中期以前),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维护奋起抗争的史实展览,以此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会出现在这次的展览?如此设计,能够变学生有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在身心愉悦的参与过程中了解了本专题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构建起知识脉络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妙拨方法,让学生“记”得有劲

“以愉快的心情学得的,会永远记着”,这是马什对记忆的一种理解。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把它牢牢记住,就是博闻强记。没有记忆力,整个智力构架就要坍塌,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活动都要仰仗头脑里的记忆功能。正因为人类具有这种独特的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才可能逐步建立起现代文明社会。

高中会考历史的记忆主要是记知识要点,而知识要点则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会考标准》确定的考点来开展复习,抓住课本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识记。为了调动平时学生的记忆兴趣和记忆的效果,我们在课堂复习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如排比记忆法、单字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例如排比记忆法:在讲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归纳为“一牛一弹二钢,二兰三油四个人”。一牛:成功合成牛胰岛素;一弹:成功地试验第一颗原子弹;二钢:武汉、包头钢铁基地。二兰:兰新、包兰铁路;三油: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四个人:艰苦创业的大庆工人王进喜、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青年女工向秀丽。还有在复习必修二中国古代农具的使用可用顺口溜记忆法总结为:商农始用夏朝铜,春秋战国铁牛用,曹魏马钧翻车好,曲辕筒车助唐农。又比如在复习《》和《》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沙重苏杭2亿两,割让辽台开工厂,免收内税任意闯;4.5亿是赔款,东交民巷为使馆,驻兵北京山海关,保证人民不造反。例如在复习《》的主要内容时可用单字记忆法归纳为“割赔开议”。还有就是归类记忆法:例中国近代史可归类:一次失败的变法();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次革命(、、);四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第二次、、中日、)。这样的记法能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在快乐中记忆、在记忆中快乐。当然每个厨师烧菜都有自己的诀窍,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亦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如何把历史课堂教学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让学生“爱吃”。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记忆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点中的“弱项”和“盲区”,我觉得不失为提高记忆基础知识的一种捷径。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挑试题,让学生“练”得有效

亚里士多德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在会考实战中学生要想捕到鱼,就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捕鱼技巧,让学生通过试题的训练,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教师不能盲目地搞题海战术,而是应该整合练习资源,精做巧练,提高“练”的效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会考复习所使用的试题要进行有效取舍。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的全面掌握,从而达到练习的有效。我们结合温州市会考复习会议精神,征订了一份大家普遍反映良好的练习,同时也精选了部分练习,在保证试题精干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重点选择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那些易错而又重要的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加以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要归纳、整理,建立“错题集”,将每一次试题训练中曾经做错的问题集中起来,把错题还原到教材或笔记的内容当中以加深印象,同时试题训练一个阶段后要求学生对错题集进行总结、反思、分享,以达到“错有所改、错有所思、错有所得”,鼓励学生针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经常翻翻看看,对错题认真反思,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还有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错题反思及时作出反馈,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练习的效率就会更高。

当然仅仅有好的练习设计还不够,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学法指导。因为时常出现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教师要教会学生首先审题,分清题目结构,即明确提示项、中心项、限定项、求答项是什么,回答问题;其次,组织答案要角度多元、层次清楚、用词规范、避免错别字;最后,做好练习后复查。所以分析试题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得到科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科学地“练”和科学地“讲”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的会考复习教学方式应该是针对学生特点而采用的方式,是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即一切的出发点还是在学生。因此,教师要精心备教材,更要精心备学生。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变化的学习状况,灵活改变会考复习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和单调感,让课堂氛围和谐一些,使学生学得轻松一点;让教学方法巧妙一些,使学习行为主动一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持久地保持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课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复习的效果,让学生愉快又高效地应对会考。

参考文献:

[1]《例说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起》蔡江彭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年8期

[2]《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若干问题》 毕晓黎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