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第1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字: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城市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地理的分布性、事件的动态性、资源的易购性以及局部的多样性等,这种种问题都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应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城市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城市是综合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以及多媒体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功能机制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动态监管,以及时的发现城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用众多技术手段和信息系统,本文就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中心,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论述。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以该系统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为城市的管理和生活提供了一种多层面的且立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对数字化城市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GIS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具体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

一GIS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交通流通量逐年上升,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度提升,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利用GIS进行停车场的规划和管理,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停车规划,并且提升管理的效率,这样就能够降低成本,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同时,GIS还应用在机动车污染查询、分析以及显示系统中,通过这一系统,就能够实时的反映出机动车的污染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动车污染控制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持。

交通的发展同样也会带来噪声的污染,将GIS和城区交通噪声数据相结合,就能够通过建立的模型,对未来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为有效缓解噪声污染提供帮助可支持。

除此之外,GIS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还涉及到物流配送、车辆行驶安全管理、公路客运换成站选址的布局以及车辆监控调度等方面,应用该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城市交通运营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以及完善性,并且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二GIS在数字化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GIS应用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能够保证基础数据的详尽、精确和可靠,并且能够提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规划建设中,利用GIS软件,能够方便快捷的生成各种规划用途和相关的规划报告,并且能够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工作,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和增补。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遥感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图片质量大幅度提升,信息量也更为丰富,因此说,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将卫星遥感技术和GIS相结合,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图片的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研究,这样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

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项目的审批,利用GIS能够更好的完成审批工作。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是一项较为繁重且复杂的工作,传统的审批方式存在着审批周期长、计算精度差以及数据不规范且图纸不易保存的现象,而将GIS引入到审批规划中,能够优化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同时加大项目审核的深度和高度,这样一来将会最大限度的提升规划和管理审查的质量,并且能够确保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除此之外,利用GIS,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图形数据采集以及更新的工作,建立起一体化的动态更新机制,更好的为项目的审批工作服务。

三GIS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着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例如生活垃圾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处治,地下管线的铺设等,这些问题都和城市中生存的人息息相关。应用GIS,能够更好的将这些生活问题处理好,为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的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垃圾大量产生,垃圾的处理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利用GIS能够更好的实现处理。例如,该技术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对垃圾填埋厂进行选址,并且决定垃圾桶的最优位置,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优化垃圾中转站的选址过程,使该过程更为高效和科学。同时,综合的分析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收集、运输以及中转和处理各个阶段的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也是GIS在垃圾处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城市是人聚集的大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面对城市中的各类突发事件,相关部门应该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并且要建立起科学的预测和预警机制,确保人员能够快速科学的处理应急问题。利用GIS中的可视化技术以及信息整合技术,能够增强空间分析能力,为相关部门提供各种有效的信息,并对人口、设施等信息进行集成和可视化的表达,通过数据的共享技术加快对事件的处理。

城市生活中离不开通信,具体的生活中也离不开给排水系统、热力燃气系统等,这些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也是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要想确保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行,就需要重点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应用GIS技术,能够对地下管网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的监督,并对能够实现地下管网的图档管理、输配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综合查询和统计的功能,这样将会提高管网信息的利用效率。对于地下管线应用GIS技术较为成熟的领域主要有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天然气输配管网调度监控系统以及城市部件、事件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的促进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应用。

除此之外,GIS还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会带来大量的城市管理工作,面对复杂的工作,应用GIS能够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并且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空间。GIS能够为城市公共服务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连接,以便为市民提供快速科学的信息服务,例如该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公共设施管理系统、医疗资源查询系统以及商业网点管理系统等,这样能够更加便捷市民的生活,这也是GIS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的应用。

结束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GIS,能够更好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本文就以GIS为中心,对其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数字化城市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桂英 张桂利 张鹏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08期

[2] 杜森 董晓媛 田洪军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甘肃科技,2006年第09期

[3] 董旭琴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领域和发展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论坛论文集,2005年

[4] 张勇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北京测绘,2005年第04期

第2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探讨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配置城建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库,依据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以城建档案网络为平台,依托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档案信息化的提法已经有不短的一段时间了,但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许多地方却依然还是新课题,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破题。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城建档案馆(室)工作实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 城建档案及其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城市建设档案简称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材料。其范围很广,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资料、城市勘察测绘资料、城市规划资料、城市建设管理资料、市政工程资料、公用设施资料交通运输设施资料、工业建筑资料、民用及公共建筑资料、风景名胜、园林绿化资料、环境保护资料、城市建设科研资料、城市防洪资料以及人防设施和搞震资料等等。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城建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信资源进行处置、管理,为城市建设提供利用服务。可以把档案信息化概括为“三化”: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二是档案信息网络化;三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一体化。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包含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和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两个不同的层次。档案信息网络化,就是通过档案网络站点,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是档案部门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内容包括档案工作信息、档案机构信息、档案资源信息、档案利用服务信息等。

2 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要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档案管理的流程,实现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管理;其次是完善网络,建立档案馆内部局域网和与主管单位办公自动化网连接的内部网,实现信息共享和电子档案网上归档。现阶段中小城建档案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城建档案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与主管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联网,加强网络维护和数据收集维护,包括数据迁移、建立建设工程项目储备数据库;工程建设数据库、串并联系统、重点工程动画演示系统、文档一体化系统。

其次是要事将传统的纸质文档和图纸通过扫描、图像优化、压缩归档等数字化技术加工成电子化的信息数据,并写入光盘,保存在镜像服务器大容量硬盘中,并提供网上高速的存取服务,同时要开展档案借阅利用,岗位培训等活动,实现行政确认行为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这也是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3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实际应用中,它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较,其优越性十分显著。一是检索查询方便。传统的检索方式,档案管理人员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记录到库房中查找,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可以实现即时查询,管理人员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二是查借工作可控。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查借阅采用计算机管理,操作方便,还可以动产生催还记录,对过期不还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还。三是管理省时省力。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理达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即可在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录入后,可以方便地打印出相关的收发文单据、汇总表,打印出档案的背脊、封面、案卷目录、文件目录、备考表等。档案库中的信息需要统计,并形成报表,由计算机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的效率。四是提高工作实效。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部门管理员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可以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4 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工作重点

一要切实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的领导和规划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各地城建档案馆(室)应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使之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避免重复性劳动,确保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建立在统一、扎实的基础平台之上。同时,还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工作体制,确定专职的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按照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做好城建信息的生成、传播与利用工作。二要切实加快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标准与制度建设。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包括数字档案相关要领定义、移交、整理、价值鉴定、存储、著录、安全性保证、原始性保证、检索途径、利用方式等;

5 小结

总之,信息化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端的重要性,档案的信息化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从传统的纸质载体逐步进入了数字化的历史新进程,档案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档案界和档案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对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利用者提供了跨越地域和时空的一种全新而又便捷的方式。作为城建档案工作者,我们应不断解放思想,挖掘自身潜力,进一步探索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新方法、新领域,使之发展更快、更好、更合理,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1 用科学发展观处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

新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等不断涌现,提出了一系列档案学基本理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如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电子档案的鉴定问题、电子文件数据管理问题、数字城建档案馆(室)建设问题等。对这些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因新技术运用所引发的理论问题,城建档案管理者都必须作出理性与科学的分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城建档案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认识长远并立足当前,用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当前和今后都会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2 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保障

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障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档案信息存储安全,另一方面,是档案信息利用安全。在信息存储安全方面,要增强城建档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做好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监控,存储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加装有效的防毒软件,内部局域网要与一切外部网实行物理隔离,各种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备份,保存到符合保管要求的脱机载体上,确保城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在利用安全上,既不能只强调利用而忽视保密,将不该上网公开的内容公开或未设置访问权限,又不能只强调保密而限制利用,使可利用的城建档案信息过少,应坚持利用和保密并重原则。

3 有效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3.1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

城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交换机、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平衡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务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只有做好基础建设,才能稳步、健康、高效地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3.2 经费投入是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保障。经费不足是影响城建档案馆走向网络化的最大障碍。加大投入,取决于建设主管部门领导对现代化城建档案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事实证明,网络化的优越性和作用是巨大的,作为城市建设信息服务中心的城建档案馆,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城建档案馆自身也要通过多种创收渠道增加收入,增强造血功能。

第4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2008年初,第一版《数字油田建设与实践――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付梓,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陈新发作为第一作者,赫然出现在扉页上。

这位兼具市长和总经理双重身份的信息化践行者,在今年又当之无愧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信息化市长。在将油田信息化推向一个高度的时候,他开始把头转向了城市的信息化。今年3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陈曾透露:“未来我们在积极推进油田信息化的同时,还将在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上加大力度。”

这一说法,与克拉玛依市提出了“世界石油城”的战略构想颇有关联。按照他的设想,“世界石油城”在着力建设油气生产、炼油化工、技术服务、机械制造、石油储备、工程教育六大基地的同时,还将突出培育金融、信息、旅游三大产业。此时的信息化,正是克拉玛依经济转型题中应有之义。

克拉玛依的城市信息化工作,从“首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开始。但在陈新发心里,这次论坛是对克拉玛依城市信息化的一次“把脉”――在他心里,除了“世界石油城”的构想之外,还有另一幅美好的图景:2015年,基本实现数字城市;2020年,在新疆率先把克拉玛依建设成现代化城市。

在此基础上,他们制定和确立了建设“数字克拉玛依”,打造“信息强市”的构想,主要体现是“数字强政”、“数字惠民”与“数字兴业”。为此,从2008年至2015年,他们将分步实施,完成6类建设任务及64项建设工程。

2011年,克拉玛依市在完成数字克拉玛依建设总体设计,开展档案资源的电子化,完成信息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通过系统集成与整合,逐步打破了金税、金财、金土、金保等“十二金”工程之间的信息壁垒。未来,他们还将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联动,形成规模化的信息服务产业。

作为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克拉玛依的信息化与石油产业自然也是密不可分。

陈曾向记者解释:“在城市转型中也要利用数字油田的经验和成果来建设城市,形成一些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形成克拉玛依的数字产业链。”当然,信息化建设助推城市的转型,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可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5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由于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缺乏明确认识,目前有些地方的城建档案工作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利用手段,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城建档案信息利用数量和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改变传统档案管理与利用方式,带动和促进各项业务建设的动力,着力推动城建档案业务建设的重心向信息化建设全面转移,从根本上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工作的创新。

二、树立全新的档案工作理念,积极应对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变革

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由软件、硬件、数据三部分组成。其中,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可以通过引进得到,唯独数据库的构筑只能依靠自己扎实建设。因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和成功运作,要靠基础数据的支撑和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为此,必须努力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调整到适应信息化建设上来。一方面,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联系实际,不断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应用工作的力度,积极扩展研发成果和实际应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档案管理和档案数字化工作,推动主要业务工作重点有序向信息化建设全面转移。

三、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数字化、网络化不等于信息化。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制定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同于信息化建设,而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2.立足现实,加强标准化建设。城建档案信息技术处理,既有地域上的差异性,又有业务上的共同性。目前,各地城建档案馆普遍单独进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无论是经济性、通用性都不利于协调统一。当务之急是加强城建档案馆之间的横向联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把计算机应用及适合共性特点的软件开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要力求软件功能设计既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应用性,争取在最大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以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确保“城市记忆”功能的实现。城建档案集中、系统地保存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信息优势。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要解决好与城市建设系统各专业、各行业及其管理环节上的合作,实现城建档案信息与相关信息的融合贯通,还要解决好信息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安全传输问题,确保“城市记忆”功能的实现。

4.注重质量,加强特色建设。信息化不应流于表面和形式,而是要注重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档案信息是否适合用户需求,是否实现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全面拓展和最大优化。如果传输的档案信息不能被接受和利用,那么信息化就意义不大。为此,城建档案工作必须与社会广泛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掌握信息利用规律,深入挖掘馆藏潜力,注重特色建设,在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充分体现吸引用户的魅力。

5.着重用户的实际与需求。不同方面的用户是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用者,但由于受计算机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使城建档案信息化与一些用户还有一定距离。重要的是要建设一种便捷的、更加适应用户需求的新型档案信息服务关系,充分照顾用户需求,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

6.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原来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着力培养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对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对现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大家创造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的机会。其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招聘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招聘信息化专业人才要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实行用人制度上的社会化运作。通过实行培养现有人员和引进专业人员的办法,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时得心应手。

第6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建档案的载体也出现了磁盘、U盘、光盘等大量电子文件形式,因此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必须走数字化建设的道路,才能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文章以南阳市城乡规划建设档案馆为例,分析城建档案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概念

档案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形式的原始记录,其内容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保存的各种记录,以备后续查看。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把传统存储介质的原始档案资料利用数字化手段转换成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即利用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像、声像等形式,利用U盘、光盘等存储管理技术将其存储于其它大量的存储介质上。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档案资料检索查询的效率,并且可以连接局域网、互联网,实现数字档案的管理网络。

二、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首先,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促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新形势相适应,才能顺应时展要求。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信息数字化技术获取信息,互联网几乎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要依托,城建档案信息包含了城市建设、规划及管理过程中所有原始的信息资源,而在信息社会中数字化建设是必经之路。其次,城建档案的信息形态及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建设工程在各个阶段均离不开计算机辅助技术,施工、出图等环节会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CAD、CAC等技术的普遍应用均决定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入数字时代。再次,未来信息化社会对城建档案服务功能的要求促使其必须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实体利用形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城建档案信息检索及应用的需求,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各部门均推行信息化建设模式,在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会形成大量的建设电子文件,因此城建档案管理只有采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才能与其它各相关部门工作相适应。最后,城建档案管理向着信息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实际工程中各个环节会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则会导致资源流失或重复加工。而加强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会促使这些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真实、长期的保存城市建设活动中的各种原始记录,真实实现城建档案成为城市建设资源库的作用。

三、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重点内容

以南阳市城乡规划建设档案馆为例,其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基本功能

首先要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基于电子文件归档交换平台,利用电子文件网上报送系统多层面、多门系、多维度采集各类城市建设规划信息,城建信息必须符合必须长期存储、与归档要求相符;应归档单位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各类电子档案,再通过数据库技术将资源档案集中在一起,便于后续检索、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其次,数据保存与利用功能,利用磁盘、光盘等各类技术手段,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备份、存储;而利用数据扫描、智能检索等功能,则可将相关信息方便、快捷的检索出来,并实现及时输出。再次,数据管理功能,即对大量原始电子档案进行系统化管理,对其进行分类、排序、价值鉴定、数据检验、生成检索目录、数据统计及自动打印输出等,并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技术管理,利用身份认证保密技术、询问控制技术等,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最后,城建档案的宣传功能。充分发挥数字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便于公众对城市面貌及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将其制作成视频、画册等形式,向社会宣传城建档案管的服务功能,使其对城建档案工作有更多了解与支持。

(二)信息化标准建设

一方面,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参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相关规范与档案行业内标准,与南阳城建档案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统一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技术规范。另一方面,要认真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等,以保证数据规范、资源格式的统一。

(三)加大基础性投入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必须依赖成熟的技术与完善的设备,因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向上级职能部门说明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具体而言,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基础性投入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方面服务器的配置要能够满足海量数据存储与快速检索利用的需求;在音频、视频、多媒体设备方面加大投入,提高相机的质量,存储卡、录音笔等硬件设备也要保证质量;配置计算机、移动硬盘、DVD刻录机、光盘打印机及高速扫描仪等日常办公必需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异地容灾系统,对重要数据进行容灾备份,保证计算机系统在受到自然灾害或网络攻击时可迅速恢复正常工作;设置计算机网络化消防监控系统,对温湿度等环境配套系统进行完善,最大程度上保证城建档案的安全性。

(四)信息资源建设

首先进行目录数据库建设。要根据《档案著录规则》要求建立目录数据检查审核制度,对目录数据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数据录入过程及录入结果的规范性;其次,建设全文数据库,普通数据库存储仅存储某个文件的关键字,而全文数据库则采用模糊查询即可检索到更多涉及到文章的内容,从而获取更为丰富、具体的资源信息。加快开发全文档案系统和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全文数据库结构设计应符合检索优先原则,推荐使用通用格式。最后,加强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对馆藏珍贵、重要的影像、照片、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新建归档资料全部进行数字化归档,一律使用数字化录入归档保存。

参考文献:

[1] 李新民,邱书巧.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探析[J].城建档案,2013(11)

[2] 赵群. 探讨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模式[J]. 科技信息,2010(3)

第7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开发一系列公共产品,为老百姓服务。

新年过后,各地政府都希望与智慧城市走得更近。

作为杭州市经信委分管智慧城市工作的副主任杨福颂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上把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经信委主要领导指示落到实处,对下考虑如何带领团队将“智慧杭州”建设落地,把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变为现实。

事实上,杨福颂确实面临着压力。在国内,已有20多个大中城市在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而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意向的城市总数已达到了150多个。杭州市在2012年也颁布了《“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下称《规则》),用于指导“智慧杭州”建设。

杨福颂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杭州建设智慧城市具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今后“智慧杭州”建设任务依旧不敢松懈。”

百姓需求为先

“智慧杭州”的提出是基于对“数字杭州”建设的总结和反思。2000年以后,全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杭州市也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通过十多年建设后,在“数字杭州”建设上,杭州市在数字城管、市民卡、交通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旅游信息化等项目中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杨福颂看来,最为突出的领域是电子政务。目前,杭州市建立了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四大基础数据库,有效解决了政府信息共建共享、业务协同等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共享问题,杭州市还和国务院新闻办合作建设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目前一期项目和二期项目已经完工。

当然,在“数字杭州”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问题。近几年,杭州市努力强调在建设过程中要减少重复投资,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但是还没有真正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除此之外,此前由于受政策、机制、观念的影响,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推动起来举步维艰,相对于还没有建立综合性系统的城市来说,杭州在这方面的体会更为深刻。

然而,杭州市的老百姓并没有马上感觉到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杨福颂认为,虽然在此前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中,杭州市面向电子政务方面的建设比重较大,但并不是说杭州市政府没有建设服务于百姓的信息化项目,而是老百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快捷程度与他们的期望值还有差距。

在“数字杭州”建设上,杭州市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杭州市政府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量变到质变

为什么在数字城市之后,又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杨福颂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这二者之间有一定差异性。“智慧杭州”建设和“数字杭州”建设,最大的差异在于,这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果仅仅是数量上的差异,那只是“新瓶装老酒”。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服务对象的转变和提升。早期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服务于管理者和决策者,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面向管理者、决策者,更重要是服务于老百姓。“一个城市智慧与否,我认为管理者、决策者很重要,但是老百姓是否能感觉到方便、智慧更重要。”杨福颂说。

事实上,由传统信息化建设向智慧城市转变,最重要的是建设模式的转变和提升。以前,各个部门自己建设系统,自己运维,这种建设模式必然决定了很难解决重复建设、信息共享以及更大程度上为民生服务的问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云模式的大量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杭州市将主要采取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以云平台建设为主体的模式来打造“智慧杭州”,从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手段和资源也在逐渐增多。此前十多年,信息化建设更多考虑利用当时的因特网和软件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既定目标。而“智慧杭州”将把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全部集中起来,包括通讯网、广播电视网、传感网、物联网、GPS网等各类网络资源,拓展存储、传输、终端应用功能,这将使智慧城市建设比以往有很大的转变和提升。

当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深入,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被各城市所重视,杭州市也不例外。杨福颂指出以前政府更多地关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安全性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杨福颂认为要早期、全方位介入信息安全,如果模式化调整完了,信息安全跟不上,带来的危害会更大。

今后智慧城市应该加大国产软硬件设备比重,提升中国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前在信息化建设中以技术驱动为主,哪家公司的技术好就用哪个。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将以适度为原则,能够保证系统运营稳定、可靠即可,以此来带动国产软硬件设施的发展。

以前,信息化建设和本地本土企业产业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在“智慧杭州”建设中,杭州市不仅仅立足于项目建设,还立足于产业发展。杨福颂更多地考虑如何带动本市形成智慧产业,形成一大批能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不仅仅是电子信息行业的集成电路、软件、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还有传统企业的升级转型。把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提升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杨福颂眼中,智慧城市应该是这样的:老百姓不但能感受到城市的智能化,也要感受到自己的口袋很殷实才行。杭州市也是基于这一目标,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引入民营资本

《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使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融合所带来的城市功能、运行效率和生活品质有显著提升,城市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在《规划》中,“智慧杭州”建设框架已一目了然。但是《规划》的总体高度较高,原则性也较强,“智慧杭州”建设主要还需落地执行。

今后一段时间,杭州市将紧紧围绕杭州“政务云”这一重点项目,带动“智慧杭州”建设再上台阶。同时,杭州市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将统一在政务云平台上进行开发和部署,信息化项目涉及到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传输需求、安全需求、运维服务需求等都将集中解决,不再是各部门分散建设。

为了打造新一代政务云平台,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好共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问题,统一提供计算存储,随后解决数据交换业务协同以及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杨福颂表示,“我们的政务云平台预计在今年上半年上线运行。不只是新项目,老项目也要迁移到这个平台上。”

与此同时,杭州市将围绕智慧城管和智慧安监两大试点推动“智慧杭州”建设。事实上,数字城管是杭州建设得比较好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发展为智慧城管是杨福颂需要考虑的。而智慧安监所包括的交通、安全、监督和特种车辆监管项目,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事实上,杭州市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社会资金引入到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围绕民生服务开发一系列公共产品,为老百姓服务。“在杭州市经信委进行初步调研的情况下,很多民营企业都有意向在这方面和政府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杨福颂说。

杨福颂指出,杭州市考虑把公共交通的信息数据开放出来,让企业开发智慧出行的产品,而不再是政府投资开发。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产品目前大都是面向管理者和老师,杭州市政府希望企业积极探索,开发出为学生、家长服务的产品。在城市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上,由于政府受到机制、体制、财力、观念等多方因素制约,杭州市也希望能够引入民营资本进行建设和运维。对于在市民卡建设上积累的大量数据,杨福颂期待有第三方企业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开发应用,以此为杭州市民、新杭州人和外来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保健方面,杭州市期望引入社会资金,以保护个人隐私为前提,优先开发出能够供老百姓使用的个人保健产品。杨福颂说:“目前杭州市已经建立了几百万份电子病历,虽然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先把个人健康前置出来,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方便、智慧、快捷的个人保健。”

今后,杭州市可能采取战略合作或者特许授权的方式,让民间资本介入,为杭州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产品。比方说公共信息服务厅、医疗快捷结算、区县市城乡统筹、市民卡的应用等。

第8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城建档案的信息化进程

思想认识不到位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认识不到位。随着《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的宣传贯彻执行不断深入,目前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对城市的建设、规划、管理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看还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有一定的距离。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受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及管理思维的禁锢,在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上不够积极。二是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认识不到位,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得到当地城建档案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领导认识不到位,对城建档案信息化重视不够,在资金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方面自然就不能给予大力支持。三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特别是建设单位在提供档案时,基本上没有数字化、信息化的档案资料。因此,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向公众展示城建档案信息化成果,强化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意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软、硬件配置不到位,制约了县级城建档案信息化进程

经费不足,财政只保证人头费,计算机及相关应用管理软件的购置,都需要城建档案馆自行筹集,情况好的县级城建档案馆只实现了目录级的计算机管理,只能进行馆内目录查询,没有档案网站,只能由工作人员手工存取实体档案文件提供复印服务。情况差一些的目录级的计算机管理档案都没有实现。基础设施不完善。县级城建档案馆大多库房面积小,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现代化信息设备配置不足,信息化工作无法开展。

(三)人员配置不足,缺少信息化管理专业人员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是人才现代化,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档案人员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更新,同时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技能、较高的文化素养。县级城建档案馆管理人员,大多数还停留在收发、查找的阶段,缺少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业务规范不熟悉,完全靠自己摸索和后期培训。人员混岗流动性大,有限地培训学习收效甚微,业务工作开展有心无力。

二、推进县级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依法履行职责

依法治档是城建档案工作的基础。县市城建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建档案馆要进一步加强档案法制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把城建档案工作落实到实处。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工程档案资料工作纳入建设工程竣工备案程序。积极开展城建档案执法工作,依法查处违反城建档案管理规定的责任单位,做到档案应收尽收,齐全完整。

(二)加大投入,建立城建档案数据库

县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受机构、人员、资金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起步较晚。在完善机构、配置人员的基础上加大资金力度,添置软硬件设备。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录入等方式,将传统城建档案馆纸张档案和图纸通过扫描、图像优化、压缩归档等数字化技术加工成电子化的信息数据。逐步实现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建立数字资源库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要保证在接收纸质城建档案的同时接收一套电子档案包括图纸、施工内业的电子版。同时要统一标准格式来进行数字化,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三)合理配备人员,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

第9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范文

“智慧城市”一词于2009年初由IBM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正式提出,但其概念起源可以追溯至2006年,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智能交通系统成功实施为开端,逐步被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毕竟属于新兴事物,其发展路径及模式尚无定论,加之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情况不尽相同,发展水平互有差距,建设目标各有侧重,所以各建设主体在理解上也存在着相当差异。我们一方面应当承认“因时、因地制宜”来调整智慧城市发展思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应当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创新性和变革性,具有某些必备的基本特性特征。以下即对目前较为常见的三大智慧城市认识误区进行辨析。

其中对智慧城市最大的认识误区是智慧城市等同于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指基于宽带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计算资源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切中了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这一现实问题。事实上,数字城市的确可以被看作为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我国多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快也属燃眉之急,但不能因此降低了智慧城市的标准和水平,缩小了智慧城市的目标和愿景。除却基础设施及衍生业务外,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于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能够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因此,智慧城市可以具备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但数字城市无法囊括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误区之二是智慧城市等同于信息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政务建设、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无不涉及。与智慧城市所强调的信息技术及产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多领域、多样化、多层次、多途径的全面应用相比,颇有如出一辙之感。即使是很多发达地区,也在此方面形成了对智慧城市的又一典型误读。智慧城市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大系统”概念,在于集成性、整合性及融合性;而信息化往往只局限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纵向成果突出,但横向甚少关联。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城市的兴起还有一层重大意义,就是要打破因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和部门间条块利益分割而导致的信息化孤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即是打造智慧城市大系统的有力支撑,使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具备了共享资源、协同运作的物质基础。因此,智慧城市可以突破信息化建设中的关联性壁垒,但信息化建设无法全面展现智慧城市的规划蓝图。

将智慧城市等同于技术创新是对智慧城市的第三个误区。诚然,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将希望一味寄托于自身技术出现划时代创新,拖慢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或者直接购买国外产品、服务及方案,试图完全复制国外智慧城市成功案例。缺“芯”少“核”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固有问题,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就一定会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渗透徒做嫁衣。现阶段各地区最需要的,是即刻制定宏观层面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应用驱动而非技术突破为主要切入点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充分重视技术创新而又不完全依赖,通过“干中学”和“先行先试”摸索出一条最为适合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因此,智慧城市可以采纳技术创新的适用成果,但技术创新无法完全左右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走向。

总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新颖、长期而又复杂的大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对其内涵界定做出明确辨析,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区域利益,切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给建设成果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