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建议

第1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目前,内蒙古各类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多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25户,中小企业占全区企业中枢的99%以上。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全区24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90%以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信息技术。特别是冶金、机械、电力、乳业和化工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效十分显著。伊利集团、蒙牛集团、鄂尔多斯集团、包钢集团、伊化集团等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在企业管理、产品销售方面也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现已建成企业资源计划(ERP)和覆盖全国的产品分销系统,市场营销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其中,鄂尔多斯集团与子公司、分公司之间的生产和管理过程全部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包钢集团、伊利集团、鄂尔多斯集团等一批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进行改造,企业总体效益明显增加。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根据内蒙古传统产业的结构特点,近年来,内蒙古重点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我区传统产业,以“企业上网工程”为切入点,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钢在冶炼、轧钢、电力调度等方面,引入新联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工控软件,仅热电厂8号锅炉煤改高炉外排废气计算机控制系统一项工程改造,就使包钢一年节约近1500万元;包钢医疗保险系统升级改造工程使包钢一年堵塞近4800万元的漏洞。包铝电解槽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使电解电流效率平均提高1%,增产1000吨,增效600万元。北方重汽成功实施的ERP管理系统,覆盖了公司人、财、物与产、供、销的各个方面,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全面整合,走出一条由信息管理创造经济效益的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

在物流领域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建设方面,我区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分别对通辽市物流园区、内蒙古巴运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安快物流集团公司三家有代表性的信息化物流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和推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管理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建成了以“地市级营运货车信息管理系统”和集仓储、理货、包装、运输、信息处理于一体的三座大型物流园区,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我区在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上采取政府推动,运营商搭台,企业唱戏,IT服务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方法。由运营商搭建平台,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第三方力量发挥其技术、人才、网络等优势参与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

我区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能够实现CAD、OA、MIS系统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作为企业信息化最核心的REP系统,实现的企业不足1%,我区目前还有近一半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即使是一些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也多是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阶段,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更谈不上信息共享。

二、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淡漠,缺乏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目前我区大部分企业家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知识经验明显不足。有关数据表明,我区有大约有40%的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80%以上的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员。

(二) 企业信息化应用层次不高

目前我区企业信息化应用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机应用,指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在生产经营中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制作表格和上网获取信息;第二个层次是局域网应用,即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建设,实现协同办公、信息共享和对外交流;第三层次是企业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即企业通过实放ERP,建立基于网络的企业物流管理、网络营销、技术交流、CRM、电子商务等。而目前我区在拥有计算机的中小企业中约有80%仍停留在第一层次上。

(三)信息化缺乏“量身定制”的产品

从目前我国IT界为企业提供的各类信息化产品看,多数产品不能很好地与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所涉及的行业众多,量大面广,个性化需求千差万别,造成大多数厂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市场上难以找到完全适用中小企业的产品。

(四)开展电子商务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电子商务的管理还不够规范;三是现行的支付方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需要。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是:

1.企业本身缺乏内在动力

目前很多企业家认为,企业的生产能力、销售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些与企业的生存有直接的关系,而信息化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此外,多数企业资金缺乏,拿不出太多的钱搞信息化建设,普遍认为信息化是政府推动的事,因此政府不出钱,企业也不会主动。甚至有些企业申报信息化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目的,就是从政府那里获得经费,政府给多少,信息化项目就投入多少。信息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冲动,而是来自于政府的推动,这样,企业信息化就难以迈开实质性的步伐。

2.缺乏信息化专门人才队伍、专家队伍

一是多数企业没有CIO首席信息官,是否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老总说了算,企业缺乏CIO的整体规划,或者说整体规划总是滞后于单元应用,走一步看一步,信息化的实施更多是依靠老总的个人魅力,而不是制度;二是没有专门的技术队伍,缺乏专门的IT人才。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专业的IT人才,再加上IT人员本身流动频繁,要保持高素质的IT人才成本高昂。

3.企业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信息化从CAD时代进入到ERP时代,信息化应用从部门级应用提升到企业级应用,信息化软件从CAD、财务管理、OA发展到了ERP、CRM、SCM,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专家十分缺乏,企业要想寻找到既懂专业生产又熟悉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专家是比较困难的。

4.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流程重组(BPR),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讲往往是要伤筋动骨

目前我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业务流程不清晰,而企业信息化第一步就是要改变现有的企业管理流程,重新设计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全新的企业流程。这样势必影响到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使企业经历过一次痛苦的重生。因此信息化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自我革命。

5.社会对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区企业信息化仍处在示范实施阶段,政府直接投入十分有限;多数大中企业尚处于观望状态。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同时,在试点示范企业中,多数是大中型企业,而小型企业却很少或基本没有。这一方面是由于小企业实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对小企业的信息化重视不够,支持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是大企业的事情,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坚持领导参与

企业信息意识是企业对各种社会信息现象的能动反映。它影响着企业对信息采集和处理的需求(这种信息需求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目的动机性)以及需求的准确表达和具体的处理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信息都具有满足人们信息要求的价值,但是,这种满足的实现不是自动的,而是取决于信息接受者的信息意识水平。企业信息意识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信息开发利用效果的差异。因此,企业信息意识水平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使企业业务活动透明化。因此,信息化建设就有可能冲击现行管理中的一些不符合管理规律但又沿袭已久的传统观念和思想、作风和习惯、程序和方法,甚至责权关系和体制结构。当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岗位发生调整时,有可能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当某项业务(尤其是跨部门的业务)需要指定数据提供、维护等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的时候,不同部门的业务人员可能会从自己部门的本位出发,或者从自己的业务处理习惯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使信息化的工作停滞在对某个环节重复式的协商、讨论上,延长实施过程。这些时候就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并参与信息化工作。

(二)做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工作

“凡事预则立”,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信息化工作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更复杂。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中心是用技术手段实现管理,那么它就不仅仅是技术范畴内的事情,更多还是管理范畴的事情,实施的过程中涉及的职能部门多,业务范围广,而且企业信息化将要贯穿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生变化,企业的发展目标将是不同的,企业信息化必须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工作的战略计划。

(三)保障必要的资金投入

追求最大的利润是企业始终如一的目标,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投入),企业信息化也不例外。企业信息化的投入是持续性的,而非一次性投入;同时也是多方位的,对信息化各要素的进行投入,包括软硬件平台、日常管理等。

企业信息化的这种投入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化而变化,例如:信息管理的成本随着信息化范围的扩大而增加;软硬件平台的投入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相对减少;信息开发成本也会随着应用系统的复杂性和深层次性而增加。据国外资料分析,一般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构成大致为资源成本(软硬件构架、数据库软件等)占总成本的20%、日常管理成本占42%、用户运行维护成本占26%、评估咨询成本占12%。

(四)软件实施与管理制度优化并重

在信息化发展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由于受“技术领先”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忽视非技术因素,认为只要技术领先,就“无所不能”,管理模式、制度上不必发生任何更改,结果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失败或效益低下。由于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不断会有各种业务由手工处理转移到信息化平台上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业务,这时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变更业务机构,使新业务得到规范化,条理化,以期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某特定时期实施的软件只能实现一定业务范围内的功能,并非“万能”,只有相关业务的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与软件功能完好配合了,信息化协助管理的目的才能达到。

(五)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实用信息化软件

即使企业拥有了IT部门,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但是综合起来看,开发能力同软件公司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软硬件产品还要从IT市场上购买。软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维护需要企业做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企业在软件选型时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充分分析自己的需求,明确判别自己的生产过程是哪种类型,然后再同可以提供相应产品的供应商接触,通过供应商的演示、企业个性要求答疑、针对本企业的解决方案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信息处理系统,而且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用具备前瞻性的思想考虑和指导信息化工作。

(六)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

第2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整合;数据仓库;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化软件

目前,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信息系统的构成上看,主要有财务系统,处理日常的业务的ERP系统,办公系统,辅助生产、设计的控制或工具类软件,电子商务网站系统等,有的还建立了数据仓库系统。应该说企业信息系统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决策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

许多企业的信息化主管都有这种感觉,感觉企业该上的系统都上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实际上企业信息化还有很多的事值得做。不同的企业情况不同,在企业信息化上的做法也不同。下面仅就几个最常见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建议主要分为软件系统整合、数据仓库建设、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协同化4个方面。

一、软件系统整合

首先,应该做软件系统整合,即EAI。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是分阶段进行的。比如先上财务软件,再上ERP软件,又上了办公系统。但软件系统往往是由多家公司开发和实施的,虽说有这样或那样的接口,表面上把几个系统连起来了,但往往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这种没有整合过的系统,在各自的范围内都起各自的作用。但是企业的需求是没有界限的,总有需求出现在几个系统的边界上,这种需求往往很难在软件中实现,多家软件公司也往往互相推诿。做软件系统整合的投资很大,国外的经验看,会占到整个软件系统投资的30%~40%。虽然国内的信息化普及晚,企业要求的水准也相应低些,但所占的比例也很高。

软件系统整合的技术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3个常用的。首先是单点登录。多个软件系统有各自的用户名/口令系统,现在可以建立一套统一的用户名口令,统一存储到一个系统中,这个系统往往采用一种叫做轻量级目录服务的技术。其次是信息门户。信息门户是目前的一种热门技术,它可以把多个软件商开发的系统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界面里,提高用户访问信息系统的效率。第三是利用EAI软件重新规划和改造系统间的接口,使系统间的访问更顺畅更专业。例如使用消息中间件把多个信息系统连接起来。消息中间件的好处一是使系统互联容易,二是系统间耦合小,即使一个系统临时关闭了,别的系统发给它的信息也不会丢失,别的系统也不用等待这个系统。还有种EAI技术目前正在发展成熟中,叫做业务工作流。它的思路是设立一台业务工作流服务器来调度和管理多个软件系统间互操作工作,定义一些流程来调用多个软件系统来完成一个较长和较复杂的业务。现在的软件商都认识到了,即使软件产品做的功能再强,具体到企业也总有各自特殊的需求。所以一般都发展出了一些开发框架,便于企业或其合作伙伴整合其他系统或开发个性化功能。前面的两种整合分别是界面层和应用层整合,第三种整合是数据层整合,也就是数据仓库建设。

二、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可以看成一种软件整合的方式,但由于它很特殊,作用很明显,所以可以拿出来单独说。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初期,建设者往往很在乎功能,在乎日常的使用,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商也是这样。但企业信息系统还有个重要职能不能忽视,那就是为企业积累数据。现在是信息时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把握信息的能力很重要。企业要处理的信息一方面来自市场,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内,而且往往从企业内的数据(如销售和购进数据)可以反应出企业外(市场和供应商等)的一些情况,所以要重视企业数据的积累、保存、分析和挖掘。即使在成功运行了各种软件系统的企业内,企业的高级主管往往还在抱怨“看不到数”。企业决策层需要的数据往往是多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经提炼后才能够用,原来分散在各个软件系统中的报表或查询无法满足决策要求。

数据仓库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库,它从各个系统抽取数据,从企业决策者需要出发,把数据按多个角度建立模型,使数据使用者能够不受限制地取到需要的信息。如果一个需求需要很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出,比如预测下个月销售量,那么这被称为数据挖掘。

数据仓库的数据特点一是全,包括各个软件系统中的数据;二是久,一般保存多年的数据;三是快,专门为查询快设计;四是活,可以多角度查询。三、财务业务一体化

国外和国内在财务业务一体化方面还是有差距的。国内企业大多是先上的财务软件,后上的业务管理系统,往往是两家软件公司的产品。把财务和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软件整合。因为财务和业务的实际关联很紧,要把两者整合在一起必须要特殊处理。我们知道,国外企业用的很多ERP软件中直接内嵌财务软件。我们国内的会计人员每天录入的各种凭证在ERP系统中是自动产生的。业务系统自动产生凭证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小和减少重复录入带来的人为错误,二是避免了财务和业务在统计口径上的不一致。为了做到财务业务一体化,从管理上先要统一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对一些数据的看法和统计口径,然后要改进软件,主要是改进业务系统。如果原来业务系统具有“自动产生会计分录”功能,那么现在要把它用起来。如果原来业务系统没有这种功能,那么可以参照一些成熟ERP软件的做法,增加这项功能。自动分录的原理介绍已经超出了本文章的范围,它主要是利用一些事先设定好明细科目、辅助核算等自动产生会计凭证和凭证分录。这种改进业务系统的工作量是不小的。如果预算允许和其他条件允许,可以考虑把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同时更换为一家软件公司的成熟产品。需要提醒一句的是,财务业务一体化不仅仅是个软件的升级过程,更多是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加强协作的过程。软件升级后因为两类部门的业务流程的升级没有跟上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是不少的。

四、信息系统协同化

相对前面的3个建议,信息系统协同化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要做到这点,需要软件公司更大的支持。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是最近几年才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做法。所谓协同化,就是把企业管理软件和企业办公系统、个人办公软件等集成在一起。原来的企业管理系统,如ERP兴盛时代,主要的操作者都是企业内的一些核心岗位和核心人员。企业员工个人相对于整个业务系统来说是“渺小”的。而步入21世纪后,随着电脑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软件内容的丰富,企业内更多的员工都有了个人电脑。越来越多原来不被管理系统重视的岗位和人员也提出访问系统的要求。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个人能力对企业的贡献,希望通过员工间沟通和协作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解决这些矛盾,有的企业上了办公软件。当企业内出现了一个需求后,信息部门先判断这个需求是属于业务系统的还是办公系统,然后决定在哪个系统中实现。如果在两个系统都可以实现,具体谁来实现就有一定偶然性了。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办公系统出现了大量业务性的功能,最终结果是企业内出现不少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解放思想,让业务系统“协同化”,把办公系统的内容直接加到业务系统中。让死板的业务系统灵活化、个人化、日常化、全民化。有的软件公司尝试把办公系统中常用的人际工作流技术应用到业务系统中,把个人办公系统中的邮件系统、即时消息系统、移动终端访问等技术直接做到了业务系统中,并提出业务系统协同化的概念。

信息系统协同化既是一种软件技术,更多的是一种软件指导思想。目标是打造智能企业,让员工在信息系统的协调下自由有序地工作,获得指导,获得信息,发挥出创造力。

第3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遵循国家和省的企业信息化指导方针,围绕建设富强和谐新**的战略目标,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在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促进行业信息化和优化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突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我市产业链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两端的延伸,为我市产业和城市双升级服务,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双转型。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实施。政府做好政策导向、宣传、鼓励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信息化中的主体地位;在搞好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同时,各级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和信息化需求,指导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企业的不同类型及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程度和水平,实行分类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并结合自身职能,制订目标措施,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周密实施。

三、总体目标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包括创新过程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管理机制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等。**期间,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企业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率有较大提高。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购销系统,实现企业营销创新;全市中小型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电子商务应用有较大的普及,全市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专业镇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二)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有明显成效。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能力、改进制造过程,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两自”企业;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等工业支柱产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应用率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以上。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应用率达到60%以上,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中小型企业实现财务、物料和营销管理信息化的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

(四)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效果显著。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升级的主要手段,有效带动我市产业经济结构和城市管理模式的调整升级,推进我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全市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市和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技术能力和市场占有规模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能耗比和成本进一步下降,企业信息化为全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四、主要任务

推进企业信息化总的任务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当前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大局,围绕城市产业双升级的需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典型示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企业信息化之路。

(一)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组织体制。着眼于增强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和企业运营效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整合,大力推进企业应用ERP/CRM/SCM以及商业智能(BI)、知识管理(KM)等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逐步提升企业集成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企业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重点大型企业。工业行业企业重点推广ERP、SCM、CRM等管理信息化系统,其他行业企业要推行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注重发挥企业网站的商务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和拓宽电子商务的范围和水平。

――中小企业。广大中小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的企业,要通过模块化改造,尽快建立各种子系统;对建有部分子系统的企业,要积极推行系统集成,发挥综合效用。

(二)促进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我市工业支柱产业重点推进产品生产过程信息化,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技术CAD/CAM/CAPP/CAE/PLM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等应用,实现企业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建立企业产品设计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互相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加强公共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和企业信息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信息技术应用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节能降耗产品,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物资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行业。以提高企业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为目标,重点推广应用CAD/CAM、CAPP、CIMS、CAT(计算机辅助测试)、PDM(产品数据管理)等技术。

——纺织服装行业。以适应大规模定制的发展需要为目标,重点推广CAD/CAM、印花分色制版系统、染色配色系统、自动裁剪系统和试穿系统等。

——家具、玩具、食品饮料等行业。以提高产品的卫生安全和绿色环保等功能和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为目标,重点推广应用CAD/CAM、CIMS、PDM、FMS、模糊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技术。

——化工、医药、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目标,重点推广先进控制技术(APC),集散控制技术(DC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FCS)等。

(三)促进产业服务信息化

围绕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要分行业逐步建立完备的企业信息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为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工商领域重点行业建立行业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包括行业企业和产品数据库、行业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等),逐步建立产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提供行业咨询、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商,形成与我市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整合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信息服务商、行业专家等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技术支持以及教育培训等服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服务。同时,要有效整合资源,构建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网络,借助各类信息化技术服务商强大的服务网络资源和专业的服务运营能力,建立起遍布全市的信息化服务网点,以实现企业获得快速响应的服务。

(四)促进企业商务营销信息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务贸易活动,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EDI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会员管理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实现电子订货、电子转帐和票证自动处理,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建立全市性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应用配套设施、服务与安全体系和各类应用系统。推进商务模式创新,促进企业由产品管理为中心转向客户管理为中心,以开放型的过程管理取代传统的功能管理,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

——建立和培育行业门户网站,发挥网络虚拟市场优势。立足**实际,以产业为依托,以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优化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带动行业电子商务的开展。支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网上开店、数字证书认证、在线支付和物流信息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商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运用网络技术,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工业企业要积极采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方式,建立企业联盟和发展虚拟制造,推进供应链管理,大大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现网络化的信息采集和,大力推行电子结算、电子拍卖,重点依托流通龙头企业建立网上批发市场和网上商城,创新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批发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五)促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

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人才瓶颈’问题的关键举措,对于有效避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整合利用科研院校、信息化服务企业和社会培训中介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建立省、市两级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各类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为企业培训信息化急需的人才;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想方设法留住企业的各种信息化专业人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支持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通过巡展、演示、培训、讲座、现场体验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活动方式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将信息化技术深入普及到镇、村和企业基层,拉近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信息化的距离,促使企业各级经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不断地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以信息化武装他们的思想和头脑,从而全面提高企业人才队伍的信息化专业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形成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合力。市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建立全市企业信息化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对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内容,制定支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指导我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制订扶持和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和省扶持企业信息化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将企业信息化项目纳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重点,市财政挖潜改造资金和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扶持和倾斜,加强共性技术应用平台和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积极发挥市“科技**”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由市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基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倍增工程”、企业信息化推广的“信翔工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智富工程”等四大企业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加快全市企业信息化步伐,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二)实施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基工程”,构建多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以我市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等为依托,逐步建立各类行业和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区域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等服务体系,为全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

2.筹建成立**市企业信息化促进服务中心,为我市各类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资源开发、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各种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建立和开发等技术支援及咨询服务,以助提高我市各行业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

3.推动**市企业信息化行业协会的筹组成立,加快行业技术和行业信息等资源的开发、整合及利用,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多元化投资渠道,由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牵头组织社会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实行信息资源有偿使用,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商品化。

4.加快电子标签、电子商务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配套建设,以及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建设。

5.加大力度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实际,重点推进以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务、数字电视、网络游戏、远程教育、动漫创意等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发挥信息服务业在我市服务产业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倍增工程”,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1.引导企业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在“科技**”资金中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四大工程”,优先扶持工业支柱产业和工业商贸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生产管理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倍增;同时鼓励一批产品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引导,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倍增。

2.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我市传统工业商贸行业,实现竞争力倍增。要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的形式,为传统工业商贸行业提供行业信息化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传统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针对制约传统工业商贸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广与普及对提高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有重大作用的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工业行业的机电一体化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劳动密集程度和人力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利保护能力,从而加快推进传统工业和商贸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实现行业核心竞争力倍增。

3.统筹规划,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宏观指导,实现效率倍增。各级政府部门要参照省、市有关做法,建立健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协调机制,全面指导企业信息化工作,密切配合,以多元化方式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形成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合力倍增;同时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制定本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方案,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和产业集聚地区及重点企业率先突破,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倍增。

(四)实施企业信息化推广“信翔工程”,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及时总结、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大力普及企业信息化知识,引导各行业企业转变观念,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逼感,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运营能力。

2.大力抓好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组织实施工业支柱产业、商贸流通业和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探索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模式。根据企业规模和行业的情况,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一批信息化基础条件好、管理规范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企业信息化的示范企业;选择一批行业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的信息化项目,作为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选择一批服务质量好、开发能力强的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作为企业信息化示范服务商。对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服务商实行动态管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五)实施企业信息化人才“智富工程”,搭建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

第4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9日

一、内部控制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部控制信息化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提高信息传播与沟通的速度和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是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有效防范企业运营风险,促进内部控制高效发挥作用,更好地保障企业目标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要求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框架本身的构架特点。COSO(2013)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下简称新框架)扩展了财务报告标准,既包含财务报告,也包含非财务报告。信息化是整合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重要工具,可以增强内部控制报告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新框架对它的定义是“企业管理层从内、外部获得或生成并且使用相关的有质量的信息来支持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转,并假设数据交流具有安全性和准确性”。新框架下信息的沟通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组织获取、加工与使用高质量的信息,以支持内部控制发挥作用;二是组织在内部沟通信息(包括控制目标和职责范围)以支持内部控制发挥作用;三是组织与外部相关各方就影响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信息进行沟通。信息就像是内部控制的神经系统,支持内部控制运行并有效发挥作用,对推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其目标实现至关重要。而信息系统是企业获得并且使用信息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信息化和自动化带动了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质的变革,并将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融入其中。

(二)追求高效的企业管理理念。随着信息技术大发展与企业工作效率的需求,我国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企业越来越多使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等信息技术,处理大量交易和人工无法完成的复杂数据信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流程、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都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内部控制流程以前全部是用纸质表格、人工签字审批,现在将部分内部控制流程嵌入信息系统进行流转,审批人随时可以进行办公;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有询问、观察、检查和再执行,以前就是测试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测试,翻看纸质资料,耗时、耗力、费用高,现在通过信息技术支持,测试人员可以远程对于嵌入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测试。也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的涌现,使得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人进行控制,对于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的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并融入企业全面信息管理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三)政府监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要求。政府监管方面,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因素的主旨和各项具体内容。信息与沟通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之一。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指出,企业组织开展信息与沟通评价,应当以内部信息传递、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等相关应用指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工作现状。总体而言,中国石油集团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大型企业的前列。但由于建设的目的、时间等因素影响,目前在用的各个系统相对独立。例如,由普联公司开发的FMIS7.0在集团公司财务系统全面应用,实现了集团公司层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是独立的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HR系统)在集团公司各单位成功应用,因上线日期早于ERP系统,目前未与ERP系统融合。另外,如合同管理系统、安全环保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也是独立的。这是造成各个信息系统数据不能相互共享的现状。系统使用者对来源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需要人工干预、整理后,手工再录入自己使用的系统中。

(二)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情况

1、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集团公司建立符合发展战略并与经营管理活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为内部控制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和顺畅的沟通渠道,统一部署ERP系统作为主要支撑系统进行相关信息处理。

2、内部控制流程使用的信息系统。笔者所在单位是中国石油集团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第一批试点单位,体系建设于2007年启动,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经过6年多的运行,目前发展到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涵盖公司经营管理各领域,较为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2015年底,公司以法律、经营、财务风险为控制点的流程逐步完善,涵盖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环保、技术质量、三重一大、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管理领域流程173个,关键控制点181个,60%以上的业务流程已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流转。由于ERP系统主要包含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核心模块,但在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要求的日常业务审批及专业管理方面功能不足。因此,公司目前应用EMIS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处理,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如合同管理业务,从合同相对方评价,各类合同审核会签,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变更与解除,合同结算,合同专用章管理到合同归档、统计分析,纠纷处理等流程都在EMIS办公自动化系统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表单资料扫描上传系统,相关岗位在流程各步骤的处理意见均可追溯查询。对于嵌入EMIS系统的这部分流程,内部控制测试可以实现远程操作,一般不必到现场进行测试。EMIS办公自动化系统尚未实现与ERP系统的对接。

3、内部控制测试使用的信息系统。中国石油内部控制测试系统使用的是ARCM3.X。在测试系统中,进行测试的内部控制流程通过操作员及主审、项目经理、测试管理员三级审核,完成从创建测试任务到出具测试结果的工作流程。系统管理员进行业务建模、自动创建测试任务,主审分配测试任务给测试员,被测试单位接受测试任务、测试员填写测试任务、提交测试结果,主审审核测试任务(主审审核不通过的测试任务,测试员需要重新填写测试状态)、将测试审核结果提交项目经理审核(主审审核通过并且测试状态是存在例外事项的测试任务,项目经理可以审核为“缺陷”和“非缺陷”),项目经理将审核结果提交测试管理员(主审审核通过的测试任务测试管理员可以审核为不通过,这样主审可以重新审核测试任务。项目经理审核完的测试任务,测试管理员审核为不通过,那么主审需要重新审核,项目经理也需要重新审核),完成以上步骤后,由项目经理进行缺陷评估、测试结果统计分析,测试管理员输出测试结果统计报表。以上测试任务填写及审核均支持在线和离线状态。通过内部控制测试管理模块,实现内控审计测试结果录入、审核、查询与统计分析。

三、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和其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适应,共同决定着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与流程。回顾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运行历程,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自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近8年来,也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但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

(二)已有的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相脱节,信息孤岛现象仍未消除。由于系统上线的时间不同,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各业务系统之间都各自分离。企业目前在用的信息系统多样,已有的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相脱节,影响了信息的及时获取和传递,无法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使内部控制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都未实现融合,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使内部控制人员难以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有关事件和内外部活动,无法对经济、行业因素和控制问题进行迅速响应,面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反应迟缓,难以预先诊断经营风险状况。

(三)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企业信息传递涉及方方面面,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土壤。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更上一个台阶。部分重点业务流程未嵌入信息系统,使企业整体业务流程运行的流畅性受到影响。信息化覆盖面不全,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未实现信息化,仍依赖手工完成。内部控制测试和外部评估工作主要方式是现场测试、跟单测试、关键控制测试、电子表格测试,主要依靠人工,测试过程资料(包含跟单测试表的测试步骤及发现,离线表单的测试对象描述等)和结果均需手工整理后,二次录入ARCM3.X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查询与统计分析。

(四)信息化对内部控制工作提出新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产生更深影响,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信息数据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内部控制需要满足保护信息资产的需求;二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系统融合,使得企业的网络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信息系统从单独分离到综合信息系统,一旦遭到人为或自然破坏,整个系统将陷入瘫痪,需要提高防范与信息系统有关风险的能力,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内部控制工作;三是信息化使得内部控制人工干预减少,人的主观能动性减弱,对信息系统的灵活性、智能型要求提高。

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优化建议

(一)管理层重视,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由于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日益增加,环境变化越趋复杂和快速。为建立实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企业高层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工作,加大信息化投入,从源头抓起,统筹安排,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驶入安全稳定的信息系统高速公路,将信息源源不断、安全高效地输送到组织运行的各个角落,用制度约束系统,以系统规范行为。

(二)加快推进以ERP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要求获取的信息全面完整、质量高,不仅包括内外部财务报告信息,还包括非财务报告信息。完整和全面的数据对数据转为内部控制信息至关重要。在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加快各业务系统融合是获取全面数据、管理提升的有效手段。加快推进以ERP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建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是集团公司既定的工作部署。实现ERP与其他系统融合,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司管理创新,是公司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通过整合集团公司在用信息系统,统一操作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利用综合信息平台为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实时取数、数据共享、动态分析、预警功能,实现企业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化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1、通过加大信息化覆盖面,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集团公司利用综合信息平台和移动互联网,及时向全体员工传达企业各项信息,向客户、供应商等外部利益相关方传递相关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石油内网主页包含公司信息、行业信息、办公平台。如企业文化栏目,公司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规章制度栏目,在用和失效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理信息化,方便员工及时查询,有章可循,工作合规。集团公司建立了公众微博、微信号,传递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接收相关信息。在以往通过匿名举报、举报热线电话、邮箱等方式基础上,内部控制信息化增加和举报监督渠道,预防舞弊行为发生。把内部控制融入公司文化,变成全员、全过程的员工自觉行动。

2、利用信息系统固化内部控制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在企业各层级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如果依赖人工建立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造成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因此,需要利用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业务流转、信息传递,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内部控制主要通过流程进行控制活动,信息化本身的目的之一,就是促使企业将好的管理做法固化为信息化中的规则与流程。

公司目前主要工作:一是继续将剩余40%的流程和新增业务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二是着力解决流程审批时限问题。为保证流程执行的及时性,集团公司了业务限时办结制度,各项流程审批时限,要求各环节签批的业务两天内完成。各部门也细化了业务办结时限。对于无法登录系统进行审批的,通过信息平台的授权功能实现岗位授权审批。

内部控制办公室(以下简称内控办)以内部控制流程为切入点,对信息传递过程的速度与质量进行分析,优化内部控制流程。通过梳理业务流程,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职能分配及管理业务职责划分,进一步规范岗位职责,明确岗位授权,消除管理业务重叠、横向纵向职能不清晰、没有制度支撑、管理职能不落实等问题。每年梳理“各单位、各部门内控手册流程图及需要上报的报表资料清单”,使得各部门职责明确,流程清晰,减少公司管理的盲点。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极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工作效率,减少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率、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并为内部控制测试工作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3、内部控制测试工作信息化。内部控制测试是对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现场测试和非现场测试两种方式。公司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办法》规定,“原则要求测试覆盖率不低于50%,重要流程覆盖率不低于70%,关键控制覆盖率要达到90%”。通过信息系统流转的业务流程,实施证据表单都已扫描上传系统,对于这类流程的测试,内控办主要通过信息系统随时随地进行非现场测试,有效化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又满足了测试覆盖率,对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注重信息安全控制。信息系统自身也存在风险,需要加强执行过程管理和内部控制测试。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测试内容包括公司层面控制测试、业务活动层面控制测试(含跟单测试和关键控制测试)和信息系统层面控制测试三部分。信息系统安全控制包含访问控制、数据资源控制、系统软硬件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等方面。具体包括控制环境、信息安全、项目建设管理、系统变更管理、信息系统日常运作、最终用户操作等。

信息系统控制测试含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信息系统总体控制GCC指的是内部控制中对信息系统相关部分的控制,保证由信息系统支持的流程控制是可靠的、生成的数据和报告是可信的。集团公司根据COSO要素、COBIT等国内外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制定并信息系统总体控制规范,包含实施规范和测试规范。实施规范要求将信息系统控制的执行最终落实在各岗位人员具体操作上,并在执行过程中保留完整的证据链,保证信息系统总体控制执行的规范化。测试规范要求有配套的测试监督方法和定期检查机制,保证信息系统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形成一个执行――检查――整改的良性循环。集团公司范围内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和信息运营维护工作参照此标准进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方面,关注企业业务管理流程及专业管理流程中影响财务数据的交易处理环节或系统处理环节的控制,已有的控制设计涉及ERP、FMIS等管理系统。对于新上线的信息系统及原信息系统的功能变更均会导致应用控制变化,且各个系统所处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实现方式的不同,应用控制再根据不同的系统逐个识别。

五、启示

(一)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顶层设计,注重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性和推动力。几乎所有的集团和单位都不同程度存在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资源和成本浪费。对于新建公司和准备实施此项工作的企业,应加以借鉴。企业应该制定与战略决策相适应的信息技术长期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既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又降低成本。通过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同时,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注重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性和推动力,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二)信息化不是万能的,制度是根本,职业判断不能忽视。没有信息化是万万不能的,但信息化也不是万能的。对于内部控制工作而言,企业的制度是根本,首先应建立完善适合企业经营情况的制度。内部控制是以人为主体,实施内控的是人,监督检查的主体是人。业务流程运行与实际出现差异时,应及时分析解决和持续优化,必要时按规定做出合理变更;遇有紧急、临时、突发等特殊情况,业务流程中未明确具体程序时,应由业务主管领导酌情相机处置,并做好记录,而不是一味僵化执行。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其他系统控制测试相比,信息系统控制测试人员需具有信息管理技术、业务流程基础、财务核算基础三方面的综合技术能力。因此,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加强复合型测试人员培养。同时,测试人员本身也应持续学习新知识,跟上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速度,满足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宇.“云时代”下创新财务检查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广西财务与会计,2015.1.

第5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企业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起着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以契约为保证积聚和整合知识,知识与资源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的知识,进而通过可观察的企业能力及行为转化为企业绩效,企业的知识存量、结构,以及吸收、整合知识能力的异质性是形成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因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网络作为内部显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知识管理的操作平台和基本工具。

    国外学者从企业管理职能(运营、规划与战略)层次范畴揭示了信息化对企业资源的配置经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路径(图1),呈现一种高阶依赖低阶支撑的综合运用形态,国内学者从功效的角度将信息化的功能归纳为媒介、协同、驱动和诱导四类功能,并提出四种功能相互作用下的创新促进机制:主体关系培育引导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均衡机制,以及知识创新链优化机制。

    企业的创新是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创新,而信息化需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制度诸要素协同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综合理论研究,并结合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可以从四个逐级抽象和深入的阶段来认识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图2),从中探求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

    (1)信息流通媒介功能。实施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的企业,内外部实体可借助电子邮件、浏览器、文件服务器等方式进行快捷沟通。显性知识以可编码的信息形式存储在系统中,提供了信息共享和跨实体范围的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化革新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这是应用于组织结构整合的知识体现,引致了组织协作程度提高和管理优化。由于组织内部存在分工,可编码知识在流通与运作过程中,将因各组成单元的功能及任务需求差异性而出现有选择的淀积,从而呈现知识配置的优化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借助信息系统的媒介功能,不同管理层次的员工可以平等、开放地快速沟通,命令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层级,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驱使组织架构向网络化、扁平化进行整合。企业在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能力提高计划精度,减少时间消耗,通过实施时间管理获得速度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共享、运作的需求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信息化媒介可以明显地促进知识共享和运作的效率,然而这是一种处于下意识层面的对知识的管理。当企业认识到自己作为知识集合体的本质,能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从而主动地为企业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创造条件,如:激励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开发组织单元的知识学习能力,减轻知识转移的障碍等。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积聚(学习、获取、存储)、知识评估体系、知识的运用和转化(SECI模型)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知识价值的鉴别和知识资产的商品化予以充分关注:前者是促使微观知识存量和宏观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知识存量应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后者则是知识资产价值和企业绩效体现的根本目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4)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优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运营管理进步的外象,深入到战略层次,其底蕴和根本目的则是建立具备创新诱导能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知识良性动态循环的环境,体现为:知识流通、共享、转换的阻尼小;组织单元及员工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存量来学习、理解新知识;企业管理者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中,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全员创新的创新型文化得到崇尚和弥漫;在管理机制上,应能协同发挥创新个体的外部激励和内在的创新自激励;组织的创新不是一时的,而是受到知识的运动所诱导,遵循“知识流通和运用发现创新点或问题涌现创新行动实施产生创新成果再激励”的路径,源源不断地持续产生的。企业创新型核心能力(企业配置、使用资源,以及发现未来机会的能力)由此得以提升和优化。

    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2信息化对微电子企业知识范畴产生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微电子产业早在1991年即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范围之一。微电子企业可划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两类,前者通过CAD软件生产IC功能电路图和工艺版图;后者则通过复杂昂贵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制造出最终的集成电路。两者分别是技术研发型和生产制造型高新企业的代表。

    我们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上海地区部分微电子企业调研了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调查表明微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受调研企业均实现了内部联网,与外部广域网接通,并拥有或正在筹建对外的WEB网站.受调研的IC制造企业和近60%的IC设计企业建立了用于生产计划、进度控制的信息系统,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方式被广泛运用。微电子企业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繁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内生性,能够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而国家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如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也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调研企业明显体现出信息化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特征。①企业在内部广泛运用网络手段共享知识资源(图3),同时通过外部网吸纳外部知识。受调研员工中,70%认为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内部网获取,46%认为主要通过外部网获取与工作相关的外部信息。②IC制造类企业基本都通过广域网向供应链上游的IC设计企业客户提供了信息虚拟通道,以便客户在授权的范围内局部访问自己的内部生产数据,进行进度监控,体现了供应链范围的知识共享行为。③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任务委派使企业组织架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层级关系、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呈现出柔性化组织的特点,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也有所增大。然而在管理沟通有效性方面,绝大部分员工则认同“工作会议”与“面对面委派”等非信息化方式。

    3当前的问题及对策

    就被调研的企业总体来看,对知识的管理还是处于自发性的、下意识的形态。管理者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有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对知识的管理。这其实仅仅处于知识管理渐进模型的第二进阶。这种管理形态容易受到市场的短期利益所驱动,因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培育创新竞争力的核心任务,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在享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容易旁生出对信息系统的非理性依赖。信息化的直接优势体现在可编码知识的共享上,然而应用于默会知识的转移则是困难的,这方面组织单元、个体间的正面沟通和长时期磨合不可或缺。如果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过分依赖信息系统来沟通,会产生沟通效率损失,还可能使管理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拒绝知识转移的误解。在微电子企业员工中对沟通方式有效性的调研结果佐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知识外溢是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负效应,通过信息系统外溢是引起知识外溢的其中一种原因。在所考察的微电子企业中,存在着通过严格监控信息载体进出,尽可能减少对合作企业的数据共享范围,以及限制离职人员一段时间内不能在本行业从业等手段减轻知识外溢的做法。对合作客户降低数据共享程度一定情况下会引起合作的信任缺失问题,这需要从知识联盟管理的角度加以研究。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高新产业起步晚,专业人才紧缺,企业呈现人员的高流动性,员工跳槽将引起知识外溢和企业内知识资产遗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求提高,除了要进行企业规章、常规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将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创新观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员工。

    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强调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管理的高度,以及管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管理体制。

    1)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是知识管理体系的本质有所认知,并要认识到知识良性循环环境和企业知识存量的有效积聚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驱动因素,从意识层面上主动实施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内设置首席知识官(CTO)和各个层级的知识经理是有效的途径,进而构建公司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2)培育知识共享和转换的良性循环过程。既要促进组织单元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沟通频度,同时也要提升组织单元和员工个体的知识存量及其与新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吸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尤其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转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对体制改变、科研成果产生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挖掘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将其显性化,通过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手段广为传播;知识资产默会知识,将显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贯彻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去。可操作的手段有增加正面协作和交流频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定比例的人员轮岗制,兼顾开发团队的人员稳定和流动性。应促使个体知识转换到企业组织的结构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具有排他性、难以复制的,能有效避免知识的外溢和遗失。以CTO为首的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在知识转换过程中应当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第6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财务价值管理;施工预算基础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经营效益,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路桥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而是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规模较大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又是一个与其他管理职能紧密联系较多的重要系统。其原因首先在于财务管理侧重于价值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变化,都可以随时通过财务绩效体现出来。但是,要真正实现财务价值管理的诸多目标,还必须满足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公司运作的所有环节都务必与财务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公司运作的所有过程状态都务必时刻反映在财务账表上面;三是经过加工处理之后的财务信息,必须立即反馈到公司各级经营管理者,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案,从而达到发送管理,提高绩效的目的。

一、 路桥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决定企业最终的生存和发展。当前路桥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工程一般采用招标方式,使得利润空间非常狭小,而且施工工程分部地理位置范围广,资金流动性大,使得资金管理难度非常大,因此探讨路桥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路桥施工企业无法获得高额收入,只能从降低自身施工成本角度增加企业利润,而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应首先从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角度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

然而,当前路桥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规范还不完善,致使工程垫支资金越来越多,拖欠工程账款的现象特别严重,严重制约了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路桥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迫在眉睫,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路桥施工企业必须把资金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在企业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完善资金管理措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以使得路桥施工企业健康、长期稳定的发展。

集体企业应做好资金的支出安排,尽量延长资金的增值时间,对购买物资所需资金尽量采取转账方式,缩短资金的闲置时间。健全产品赊销政策,组织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清欠队伍,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清欠方式加强收款力度,减少坏账损失。要尽量准确的计算物资使用数量,做好物资购进时间、数量等的计划安排,使得物资库存量、进货量、使用量衔接起来。积极地开展清仓查储,定

期盘存物资,减少超储和断料的情况发生,减少资金占用损失和物资丢失问题。

二、路桥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意义及措施

路桥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可以使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资金管理更加严格,财务预测更加精确,财务报表更加快捷,财务控制更加集中,可以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使路桥施工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环节流程的高度集成,并能够产生互动。不管组织有多少个分支机构,有多少个工程项目,也不管在什么地方施工作业,有多少经营业务,整个企业也都能够形成以财务信息化为纽带而高度集成一体的管理中心。

当然,路桥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多方面的,它由多个信息子系统构成。

但是财务信息化必须是也必须是路桥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工作。只有有效地掌握和控制资金流动,才能够控制物流,进而控制施工经营的全过程。同时根据企业信息化秩序渐进原则,施工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的基础上,向公司其他职能系统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即以财务信息为切入点,从而实现路桥企业集团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由此可知,积极抓好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内容。

加快实施财务电算化进程的意义:

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进行记帐、算帐、报帐,以及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对财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业务,这是财务电算化的基本功能。其中前一层次属于核算电算化,后一层属于财务管理电算化。

(一)尽快健全完善财务核算电算化系统模块结构

路桥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电算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应考虑由以下要素组成:

1.系统初始化模块:即设置系统需要的所有参数,建立数据库;建立总帐并且

各帐户初始数据;规范有关计算公式、表格的定义;规定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操作的权限,以及人员分工和操作口令等;

2.财务帐务处理模块:在计算机上填制、审核凭证、设置帐户、复式记帐、管理所有的财务帐簿。

3.财务核算模块:可分为:①单项核算模块:包括设立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往来帐款核算、销售核算等子系统。②成本核算模块:其中又包括标准成本核算模块和实际成本核算模块以及成本差异分析模块等。

(二)建立设置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

该系统是路桥施工企业电算化财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财务核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具有管理功能的子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对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加强对施工企业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分析与控制等工作,推动企业出色地完成正确筹集资金、提高资金效益、降低施工成本、增加公司利润、合理分配收益、严格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等任务,达到提高公司支付能力和盈利能力、改善财务状况、扩大财务成果等财务管理目标。

在路桥施工企业内部,尽管财务核算电算化已经广泛展开,但是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还未正式启动。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繁杂,方法众多,不同企业之间情况也有较大差别,不像财务核算电算化可以统一规范,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较难统一开发。但是从路桥施工企业实际出发,还是可以把财务管理电算化设置为三大功能系统:

1.财务预测与决策系统

①财务预测:包括市场资源前景预测、工程进度预测、施工消耗预测、计量

回收及利润预测、市场价格预测、税收优惠预测以及工艺、技术、设备、能源方面各种因素变化预测等;

②财务决策:又分为投资决策,包括投资规模、设备更新决策;筹资决策,包括筹资数量、筹资结构、筹资方式决策;成本决策,包括目标成本、功能成本和最低成本决策;利润决策,包括目标利润和最优利润决策等。

2.财务预算控制与考核系统

①财务预算电算化管理要建立在公司销售预算、施工预算基础之上,内容包

括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利润预算、预计中的资产负债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等;

②财务控制要以财务预算为依据,并通过制定财务控制标准及严格执行标

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执行与标准之间的差异,以确保财务指标的实现;

③财务考核:通过将财务预算指标与财务核算结果相比较,评价和考核预算执行情况,正确评估财务管理业绩。

3.财务分析系统,包括:

①财务状况分析:将财务指标进行对比,通过该系统模块了解预测指标的完成情况,了解各主要指标的升降及发展趋势;

②利润分析:通过对利润总额和利润构成各项目进行分析,了解利润变动的各项影响因素;

③资产分析:通过系统模块了解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结构变动和增减数

量是否合理,掌握影响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相关因素;

④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该模块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的分析,

了解公司负债偿还能力的大小和信用程度。 推进路桥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组织保障体系。这就涉及到认真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一是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与亲自抓信息工作,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包括财务信息化的关键前提;二是技术层能够从路桥施工企业的实际出发,研制科学有效的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大方向大趋势,做到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适应性的有效结合,既要推出有个性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又要善于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使用维护等技术外包,企业负责核心的业务管理;三是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够成功地实现信息采集、传输与共享。因为只有采集来自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原始信息,才是最准确、及时的信息,才能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够为科学决策提供真实依据。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我国企业预算起步较晚,上世纪九十年代部分企业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2002年财政部颁发《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财企[2002]102号)后,全面预算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经过十几年的预算管理实践,我国大中型企业大多已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其中不乏优秀企业已从预算组织机构、预算目标的确定和分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考评等方面搭建起较完善的预算管理运行体系。但是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化,尤其是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化方面尚不成熟。基于多年从事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经验,笔者拟就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集团需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进行固化

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通常从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和确定预算编制方案开始,经过健全预算组织机构、规范预算管理流程,逐渐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集团自身业务和管理特点的预算管理运行体系。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覆盖全业务、全流程和全体员工,因此企业集团在初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后,如何在众多成员企业中固化预算管理运行体系,如何将预算管理运行体系快速导入新成员企业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集团通过实施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能将包括预算组织机构、预算编制模型、预算管理流程在内的预算管理运行体系进行固化和推广。

(二)企业集团需借助信息化工具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效率

多数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初期预算编制工作需通过Excel表格手工操作。Excel作为预算管理工具的缺点是报表公式和报表格式易被改动,数据版本容易产生混乱,预算科目、产品服务、组织机构等基础资料标准化较差。同时,由于企业集团层级和成员企业较多,预算编报流程较长,导致企业集团预算编制费时、费力,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及时性要求。

企业集团通过预算管理信息化能够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将预算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编制事务中解放出来;能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分析职能,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更好地支持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集团需借助信息化手段对预算信息与其他管理信息进行整合

企业集团管理报告需包含预算管理信息,而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考评过程中也需要及时、准确的获得会计和业务数据。Excel预算表单与ERP系统及其他系统不能集成,是造成不少企业集团预算管理“重编制、轻控制”的重要原因。

企业集团可通过规划和实施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ERP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较好衔接,引入预算预警机制,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力度,有效落实预算目标,逐步解决可能存在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两张皮”现象。

二、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应涵盖的主要功能

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运行体系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固化和提升。通常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系统需包含和实现以下主要功能:预算组织机构管理、预算目标管理、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控制管理和预算考评管理。

(一)预算组织机构管理功能

预算组织结构是全面预算管理有序开展的基础环境。企业集团的预算组织机构包括预算决策机构、预算日常管理机构和预算管理责任网络。预算决策机构是负责有关预算制度、预算目标、预算方案和预算调整审批决策的机构,一般包括董事会及其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日常管理机构是预算管理的日常执行机构,负责处理预算管理的日常事务,一般指预算管理办公室或具体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管理责任网络是预算管理的执行层,是各层责任预算的执行主体,由公司各部门和下属各单位组成。

预算管理系统必须将企业集团的预算组织机构纳入同一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同时,通过权限设置实现不同层级的公司只能看到本级及其下级单位的预算组织机构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维护。

(二)预算目标管理功能

预算目标是预算期内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是战略规划在预算年度中的体现,是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指引。企业集团预算实践中预算目标的确定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考虑企业集团战略与发展阶段、行业及业务特点、股东要求及外部评价等建立企业集团预算目标指标体系;基于企业集团战略规划目标、行业竞争态势、可动用的资源等因素确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本性支出等企业集团年度预算目标;根据各成员企业所处产业链特点、指标本身在预算管控中的可操作性设定各成员企业预算目标指标体系;依照不同成员企业的资源占用和回报预期,将企业集团预算目标向下级成员企业分解。

预算管理系统在预算目标管理方面需将企业集团预算目标的确定和分解模型内置于预算管理系统;有些企业集团预算目标的确定和分解需经过上下沟通过程,因此系统需考虑通过权限设定和流程管理工具实现预算目标确定和分解的流程管理。

(三)预算编制管理功能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预算启动、预算编制、预算上报、预算审核及审批、年度预算下达等环节。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系统在预算编制方面主要应实现预算编制方案管理和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预算编制方案可拆解为编制表格、编制说明、编制逻辑、汇总合并,预算管理系统需通过设定科目维度、数据成员、计算规则将预算编制方案予以实现。预算管理系统还需通过增加预算版本维度满足企业集团对预算版本(初稿预算、终稿预算、年终调整预算)和预算情景(预算数据、预测数据、实际数据)的需要。

企业集团的预算编制通常需要逐级上报审批,因此预算管理系统需通过设置和固化预算管理流程,明确预算管理责任,较好的实现预算管理过程的“上下反复”,进而保证预算编制更合理、依据更充分。

(四)预算执行与控制功能

预算执行和控制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集团预算一经下达,各成员企业将集团总部批准或核准的预算作为预算期内组织、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将年度预算细化,形成责任预算;通过组织预算执行和分期控制,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执行和控制包括预算授权执行、预算执行分析与预测、预算调整等内容。

预算管理系统需将企业ERP系统建立衔接,将各层级预算组织机构的责任预算导入ERP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动用预算和支付资金都必须以预算为基础按授权范围执行,超预算费用必须按照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预算追加后方能执行;预算管理系统应能从ERP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中及时、准确获得预算执行数据(实际数据),以便及时进行预算执行分析和滚动预测;考虑到企业处于高度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之中,客观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原有预算目标丧失了实现的基础,预算管理系统需考虑设计预算调整模型,满足企业集团和成员企业预算调整的需求。

(五)预算考评

预算考评是对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达成程度的评价,预算考评指标通常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预算管理系统应考虑按企业考核频率及时取得预算考评指标(主要是定量指标)的执行情况,自动化计算考评对象的考评成绩。

三、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注重整体规划

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众多,一方面各成员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尽相同,预算管理重点和预算管理方案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各成员企业间多存在较多关联交易,成员企业间需要统一和衔接预算假设。基于上述原因,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注重整体规划,做到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同时还需满足成员企业的个性化预算管理需求。

(二)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选择合适的预算管理软件

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从理论上实施思路有二:一是基于现有ERP系统进行功能拓展满足全面预算管理需求;二是开发或使用独立的预算管理软件并与ERP系统建立接口。因此,企业集团可选择基于其ERP系统(如SAP、用友、浪潮)开发预算管理系统,这比较适合ERP系统应用比较成熟、ERP软件产品相对统一的企业集团;而成员企业应用多种ERP产品或ERP系统应用不够深入的企业集团,则可以考虑开发或使用独立的预算管理软件(如Oracle Hyperion、IBM Cognos等预算管理软件)。

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成功实施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对现行预算运行体系进行充分调研、确定合理的系统建设目标、制定正确的实施策略、保证必要的资源投入等。笔者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有助于学术界的预算理论研究和企业届的预算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 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09(2):93-94.

第8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流程;编码

【中图分类号】TE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47-02

引言:2003年11月,建设部下发《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后,几年来,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型骨干施工企业已经把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其他施工企业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从原来的购买工具软件、财务软件、预算软件、成本软件到开始上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营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而且不少企业还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

1、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国内许多大型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理念、项目管理水平,特别是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与国外大型承包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许多领导对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存在偏见,认为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购买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及项目管理软件;而且在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培训等方面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和费用。

(2)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被动的,为了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任务或仅仅做一些形象工程。另一种极端则是希望信息化能马上见效,或短期内解决企业所碰到的问题。

(3)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而不是单纯的数据处理计算机化,只有高水平的顾问团队,才能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管理流程,并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其中,真正让管理人员与信息系统组成密不可分的人—机系统,这样才是真正的信息化。

(4)目前,我国涉足建筑领域信息化的软件公司大多是开发工具软件出身,对企业级项目管理流程及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熟悉,往往只靠几个月的需求调查,就开始给施工企业“量身订做”。这样不仅影响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甚至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打击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因此,只有先通过管理咨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诊断,进行流程优化,并制定科学的分步实施方案,才能对症下药。

(5)信息化的价值在于应用,要制定企业信息制度,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培养员工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并通过提高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改进。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1)决策正确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目前的企业信息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由单纯的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为主导,而技术人员又缺乏施工企业管理及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不了解;同时,施工企业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判断力,在与信息化技术提供方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导致盲目听从技术提供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陷入“信息化黑洞”,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了纯技术问题,造成技术含量很高,但不适用的结果。这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聘请既懂施工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以降低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概率。

(2)现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系统不符合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多项目的管理系统或企业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纳入企业管理系统中通盘考虑,否则信息化建设就与实际的项目管理分离,成了“两张皮”。

(3)成功的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因此,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构建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管理组织职能分解、项目管理工作流程、项目管理信息流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等的规范化、科学化。

(4)施工企业总经理重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施工企业的总经理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那么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成功。因此,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实行“—把手”负责制,由企业的总经理挂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并设立信息主管,由专门、专人具体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能在每年的企业预算中规划出专项资金,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需要。

(5)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阻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标准。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和标准化工作,重视技术和管理资源的积累以及规范化,重点要将材料编码、WBS编码、费用编码、文件编码、价格库、文档结构、文档分发矩阵、文档控制流程等一系列对大型集成应用系统有关键影响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解决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标准问题。

(6)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加大对安全防范的投入。如果企业关键数据和信息泄露出去,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施工企业无疑会是致命打击。另外,还要注意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会使工作瘫痪,特别是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及项目会对信息系统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如果初期信息安全设计不充分,将会留下许多后患。

(7)要做好信息化工作,最好找一家大的、有信誉、负责任并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管理的升级。这就要求软件企业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长期地为企业提供维护及升级服务。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软件公司的实施能力与培训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用户的使用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训企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员工对系统的认同感。

3、结束语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是深层次的企业内部变革,涉及企业内部的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企业组织机构和职能的重新调整,还涉及到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改进。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重塑企业的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造出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水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2008年

第9篇:企业信息化建议范文

1.1基本框架

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适时引入ERP理念,从最初的HIS系统的基础模块,发展到如今以HIS、LIS、PACS三大核心主营系统,并配合周边的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办公应用系统(OA系统)、绩效系统等为辅助的全面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初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全院级信息体系,并逐步积累起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为下一步的信息化深入改革和发展,构筑更加完善的医院ERP基本框架(图1)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主要措施

为达到人、财、物的有效统一,我院结合实际情况,在进行基于ERP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细节入手,对原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增加了部分软件子系统,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强化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整体耐受性,逐步实现了临床业务和各项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各种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在各部门乃至全院进行数字化传递,并提供可供参考的统计数据,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医院管理者控制、管理和决策的能力。主要措施:①充分利用系统平台可控功能,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品质,加大系统对日常业务工作、物资和财务数据的采集范围和采集量,增加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②配置和改善各子系统数据交互接口,完善终端硬件控制功能,确保网络流畅与安全;③加大信息化系统对财务行为的干预和支持;④通过优化系统内置管理流程,设立标准化的电子化单据模板;⑤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结构化改造,使医院岗位状况、人员流动信息等情况更加明晰,同时,数据库与医院现有的HIS系统相连,可读取设备运行数据并进行监测和分析,对设备的效率和效益情况能够随时掌握;⑥借鉴多家医院经验,绩效考核实现信息化支撑;⑦通过设置权限,系统软件适时监控功能得到增强;⑧自主开发满意度测评等信息子系统,增加服务型软硬件。

2实施效果和评价

2.1实施效果

通过更新管理理念与思维,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院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多项功能:①最大限度保证医疗资源实时共享;②办公一体化更加流畅;③财务管理条理清晰,院科两级成本核算趋于一致;④设备、物资管理可控性增强;⑤人事管理信息明了,考核更加准确;⑥绩效考核信息化,全成本核算成为可能;⑦医院风险防范能力提升;⑧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2.2内外部评价

该信息化系统实施后,通过内外部问卷调查,医院满意度明显提升。由于工作程序的简化,使流程更加清晰,职工反映工作量大大减少,医护人员从繁琐的杂事中解放出来

,工作积极性与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院管理者则认为该系统的实施,让管理变得更加易操控,协调类工作明显减少,职工集体意识加强,全院各科整体能动性增强,同时,医院内耗减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运营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大多数患者认为,信息化系统实施后,医院看病方便、消费明白、服务人性化,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得到提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