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艺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将他们打造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特征
(一)重技能轻文化
艺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途径有所不同,他们在高考前需要加试,然后参加文化课考试才能够进入高校接受专业化艺术教育。相比较之下,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分数偏低,且高校招生仅关注其技能,对艺术专业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其更加关注专业技能,忽视了文化课学习。因此进入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较弱,且思想政治素养较为匮乏。
(二)缺乏理想信念
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发源地,艺术专业学生经过艺术熏陶,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度更高。因此艺术学生多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艺术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较为模糊,极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非常薄弱。
(三)纪律性不强
在校艺术专业学生多为90后,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新时期,物质与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感丰富。一些术专业学生过于自信,活在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目中无人[1]。常常只顾及自身利益,过于表现自己,缺乏纪律性。可见,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构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
(一)明确教育目标
大学生接受教育最多的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思政教育中,课堂是重要阵地。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应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双重需求。如在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德沃夏克写作背景,将捷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怀。而美术系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自由引导人民》,教师可以对作品内涵进行介绍,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使其能够认识到作为人民艺术家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性,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渗透传统文化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民族自信心。中华传统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艺术建立在历史、文学等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也应坚持该项原则,应适当延伸其深度和广度,改变单一学习模式,深化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鉴赏力[2]。除此之外,高校艺术专业还应将戏剧、戏曲及京剧等融合到一起,丰富艺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重视隐性教育
校园艺术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丰富学生生活,且能够达到隐性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要从顶层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采用多样形式,以此来适应新时代艺术学生心理特点,为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节日等机会,举行与节日主题相一致的活动。如清明节时,可以举行祭奠民族英雄的朗诵会等;中秋节举行古典舞大赛等,将思政教育无形渗透至校园艺术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现阶段,高校艺术文化活动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出具雏形的校园文化已经在各所高校开展[3]。如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等,既能够在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够体现大学精神。其他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活动。如创作与校园生活、景观等相关的艺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学生爱国等情结,且能够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艺术专业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思想、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祖国未来发展。艺术专业学生与一般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个性鲜明、理想思想欠缺。因此高校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将爱国主义作为重点,重视隐性教育,并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在学习艺术内涵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艺术品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树立好榜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2.
第二作者:郭云飞(1974.09),男(汉族),籍贯:河北,工作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工作:共青团工作,现任职务:团委书记,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开发与整合教育资源的管理活动,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手段来实现最终目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是构成管理活动的五项基本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手段。本文主要探讨有效管理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及对策。
关键词:有效管理;思想政治;重要性
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曾经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变迁。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使得学生不必按照传统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问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接受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从而扩大了视野,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问和渠道。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1.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现状、成因、对策研究等方面。论文还从宏观的角度对如何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存在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我国自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但不局限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包括加强高等教育的政策调控和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调整就业政策,规范人才市场、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大学生的需求稳中有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较好地解决。
二、有效管理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需要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它需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它需要管理学、运筹学的专门知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组织管理学生群体的水平和效率;它还需要社会学的有关知识,教育和指导大学生成功步入社会,为他们的人生进行导航。所以,辅导员要认真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培训进修,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步入社会,为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学习和就业等问题释疑解惑,首先自己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锤炼,积累较为深厚的人生阅历,才能做好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工作研究。辅导员对工作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及时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思考学生工作的科学规律,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开展研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正如法国学者亨利·法约尔所说的,“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非常普遍且相当重要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管理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要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管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目的
教育管理主要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白由全面地发展,激励他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就是通过加强对人的管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2.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不同于社会其他领域的管理活动,它具备社会其他管理领域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白身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是思想政治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始终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首位。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为依据,正确处理教育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其次是管理的民主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人对人的管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管教型”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与被教育者平等相处、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相互监督。坚持民主方法实现管理的计划、决策、组织等职能。其三是管理的开放性。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在开放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法治化和多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大趋势。在这种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规律,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社会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属于管理的领域和范畴,应遵循管理工作的规律,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完成。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更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做出符合实际的价值评判,以便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想管理。(作者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佳,伍波,张双秀,唐丽娟.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技风,2009(12)
[2]王军.从学生角度出发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2009(33)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高职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87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学生,为社会不断输出各行各业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社会实践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在实践中的技能素质,还可以在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学校的课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而有所感悟,思想方面有所进步。
一、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体系
(一)注重实践活动的与时俱进
社会实践问题,一定要与时俱进,安排合适的实践活动,灌输适应社会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跟随市场的变化,从实际出发,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落到实处。有时候如果有必要的准备,还可以就近建设实践基地,模拟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体现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强调实践活动从易到难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体系具有一致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感悟一些道理,更能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中,要注重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让学生能有准备和成长的空间,不可以操之过急。所以,在具体的教育中,层次要有所分化。
(三)明确思想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
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点。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活动中应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确定活动内容与方式。基本原则应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实践教学过程贯彻以人为本的知道自相。并且针对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体系构造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实践体系构造一定要明确具体的方向,还要丰富其实践体系的层次感,打造高职院校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一)社会实践体系方向
高职院校中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主要有三个目标要求:政治要求、专业要求、职业要求。根据这三个目标具体可以划分三个方向,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其二是依靠专业技能深入工作岗位提高实践能力,其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道德观。三个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每个大的方向都要正确实施,培养到一定的目标要求。
(二)社会实践体系的层次性
从高职教育中的实际情况观察,要根据不同的年級安排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在第一学年中,应该从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入手,由于学生初入大学,社会技能欠缺,学校主要从知识教育和一些浅显的问卷调查实践展开教育工作,先培养他们的积极性,锻炼意志,提高思想素质。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化学习,深入实践工作,让学生了解行业形式和行业发展状态,并从中接受服务素质教育,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第三年,由于高职院校的具体工作安排不一致,有的是第三年一整年进行实地岗位培训,有的则是半年。按不同的实习计划,安排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观教育。
从入学时间将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前一层的学习是为后一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后一层的学习是在不断充实和升华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学生们通过层次化的学习,并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具体
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向前发展,根据其教育的三个方向制定相应的途径。
(一)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将一些可以生活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放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去,并统一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中,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实际状况,共同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首先,制定适合各年级的教学计划,形成有序化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教育成果。其次,建立一支师资强劲的教育队伍,由专业课程教师为学生进行具体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有了具体的认识和评价。反之,也要设立教师评价标准,由学生完成教师的评价工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还要懂得运用各种资源,重大活动事件可以安排开展主体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认知度,激发他们的社会实践参与感。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作用,融入政治、学术等因素进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在趣味中感知学习。
(二)专业技能在具体实习场所发挥作用
专业技能深入岗位实训。学校虽然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受学校地方的限制,实践工作有一定制约性,而校外的实践活动则显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参与空间更广泛,锻炼性更强,更能突出社会实践的效果。深入实践单位学习,在工作中,掌握在校无法学习的知识积累经验,随时随地,保持追求真知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比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度,又能营造一种学习积极性。加强社会实践功能性,教师在为学生把关实习场所时,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的指导学生参与专业性强的实习工作,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技能型人才。
(三)培养好的职业道德和就业观,促进就业
高职学生在学习的最后一年,要进行见习工作,深入到工作岗位,学习专业的技能和职场生活守则。学校在这一年中,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培养积极的职业道德观念。学校应该经常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毕业生就业专题讲座等可以为高职生就业起到帮助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他们正确的就业观,以及择业观。
[关键词]学科交叉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韩卓丽(1981-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91)张辰琛(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学院马列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4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研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当中,人们开始利用交叉学科的原理和思想观点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利用学科系统集成的方式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在交叉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应从多学科、跨学科及超学科研究这三个不同层面来把握和分析。多学科研究是指:合理借鉴运用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跨学科研究是指:我们要通过分析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总结出学科之间在认识观和方法论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综合研究。超学科研究是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层面的哲学研究,超越狭隘学科的界限,采用全景式的分析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纳入一个没有学科界限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当中。这三种不同层面的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使学科之间能跨越界限,促使高校中的所有学科形成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
一、学科交叉研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理论教育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真正地独立。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从原来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断向学科教育的方向转变,又从学科教育向科学的形态进行转变。随着科学日益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向着专业化、学科化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学科,所以凡是关于“人”的学科都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都应该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二)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传统的社会秩序、社会心理以及道德理念都发生着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也产生了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也包括了多个方面,例如学业压力、家庭生活环境、大学生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方面。如果只是靠传统的单一学科视角去分析这些问题,很难找到良好的解决途径,并且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他学科交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现如今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不能有效解决的复杂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科交叉并不是单纯学科之间的叠加、拼凑与合并,它的目的在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能够相互地交叉渗透,从而使知识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学科交叉的形式来弥补单一学科的不足,最终真正实现学科的发展。
(三)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理论性课程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表现得不明显。通过学科交叉研究能够使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方法以及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观点和新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使其他学科好的教育经验和方法能够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来,从而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更为深入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交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尚未发展成熟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是在一些领域和专门的人员中进行,并没有真正地形成研究者群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只能从少数学者的理论文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范围过于单一,并没有向其他学科真正地展开,这使高校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在一些高校中还出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现象,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而把所有知识都试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这反而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明显跟不上课程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找不到合理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易造成阻碍
我国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第一,在学科性质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希望能够利用其他学科的优秀方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二,在内容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心理、道德等多种方面内容,包含范围非常广泛;第三,在对象上,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多样性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所以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具有多样性;第四,在教育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人的认知、信仰、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造成了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也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需要我们合理利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学科研究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想要发展,就必须有许多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人员来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现如今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员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他学科。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积累的不足,造成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科交叉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很多都利用其他学科固化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很难构架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大学生也很难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大学生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混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
三、学科交叉背景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主动创新与兼容并蓄之间的统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创新发展,必须进行自主创新。首先,应当立足于的基本理论,把充分结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通过对理论地探讨,使实现中国化,从而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继承优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采用创新的思路和知识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兼容并蓄;其次,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流和互动,合理借鉴它们的教育经验、知识体系以及学习方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改进,以适应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最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整合和创新,运用多学科的资源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需要经过量的积累才能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从低到高、由浅及深、从虚到实、从旧到新地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地来进行发展。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基础,不断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之中推进多学科之间的研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思想,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理论的碰撞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要鼓励其他学科的力量进入到思想政治学科中来,使学科之间形成合力。高校也可以通过研究会以及学术论坛等形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通过联合攻关的形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特性。
(二)注重学术分化与系统整合之间的统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把学科研究的中心从低级逐步向高级渗透和融合,使学科之间的理论得到互补,促进学科之间的共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创新精神,不能只改良学科的局部或某一个因素,必须从整体着眼进行统筹协调,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到不同学科对于某一种问题的共同理解,在不同学科之上达到知识体系的统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还要充分发挥学科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整合效应,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高校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在制度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机制,使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没有阻碍,学科之间能够分工合作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应当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的管理和指导,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注重政治纪律与学术自由之间的统筹
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使学科跨越边界,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当利用理论体系,构建出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网络。一方面,促进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起对问题的统一共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具有统一共识的科学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观点,从而有效避免因学术语言的交错转译而使学科交叉研究陷入分化的局面。另一方面,按照一定的路线、方向构建出更为规范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用我们日益完善的研究成果,把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整合,寻找出一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刚.交叉学科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2]顾海良.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及其实现条件[J].高校理论战线,2011(1).
[3]杨素云.稳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0).
[4]刘华政.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中的教育形式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2(29).
[5]简福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办法和评分标准改革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统一体
一、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李合亮在《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一文中运用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理论上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词语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组成新的词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着力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社会服务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②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为实现社会的有序管理服务,又要注重高职生的人的本性及其实现途径,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所谓职业生涯内涵,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进入学校教育。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 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③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提出后,各国及各地区,如印度、台湾等地的学校教育都先后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质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大陆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结合毕业生就业指导,逐步引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作了简述,但能把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多。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教育紧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更加得势。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的关系是融会贯通和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都是在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使高职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和多个层次去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就业市场化的环境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二)教育内容的融通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本着眼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方向,突出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及实现途径,而且体现了职业生涯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质、任务和作用。
(三)教育方法的互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都突出人性化教育,二者的共同特征都有具有实践性。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榜样教育、自我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在二者的教育中都得到充分体现,都是为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服务,共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使之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人生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现阶段,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二、影响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法宝;解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但并不因此就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忽略了时代变化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更不能潜意识的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西方的东西,而不敢放开引用。辨证唯物论从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但也不夸大其作用。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学科虽然各有其位,其功能不同,但都不是孤立的,内容交叉呈现,可以通融互补,相互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载体上,应与时俱进。职业生涯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应在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中起重要作用。
(二) 二者结合尚缺乏有效的切入点。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需要规范的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其它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心马列主义被边缘化。而职业生涯教育也在强调课程的属性及其功能的特点。
认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无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一般都有意识的避开这一“高压线”,尽可能回避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教学计划,还师资队伍建设,或教学研究都是单独运作,各不相联。这不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的理论说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理论支撑,造成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和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高院校生涯教育建设相对滞后。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国仍处于始创过程。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各高职院校虽然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成立有“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就业指导中心”并非专业管理机构,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只有少数是取得国家认定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大多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来承担,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多,能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也存在较大困难,对高职生在就业上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地分析就更少了。因此,教育内容较泛,主要是:一是培训高职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指导填写求职表格,制作求职材料,策划求职技巧,掌握与雇主面谈的艺术及服饰的准备,寻找有发展机会的就业职位。二是对高职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目标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向毕业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从课程建设及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重外在“包装”工作,轻内在素质提升,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构建、实施保障等方面尚存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三、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考
(一)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应同步开展。高职生的第一课就是“新入学教育”。目的是稳定学生心态,使之树立专业思想。然而,现实中,高职生由于入学前不了解专业的内涵,选错专业或“扎堆”的现象较为普遍。要想更换专业较难,因而痛苦、无奈、厌学、消极、甚至退学的也不乏其人。理论研究表明,职业取向决定专业取向,专业发展成就事业发展。高职生的职业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于解决的。结合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远大理想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正确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在入学第一天起,就应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让职业理想和思想感情与3年学习生活同步。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职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并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高职生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毕业时才不会出现就业恐慌。另外,高职院校应允许部分学生调换专业,这样有利于减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学校本身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实施这项改革的关键是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早在1999年在实行学生转专业制度的改革,使数千名学生在学习期间重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④。进入21世纪后,不少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改革,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融为一体。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学科。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其他课程教育一样,最终要依靠相关的专业教师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教师较匮乏,素质不高,制约着职业生涯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发挥职业生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落到实处,需要加强职业生涯教师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这些教师具有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对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培训,使他们既掌握职业生涯教育知识,又了解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及就业政策,成为既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能胜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是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足额配备专任职业指导老师,不断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地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教育课应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范畴。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课程,顺应了高职生的意愿,强化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教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管理机构,大多依附在公共教研室和学工部门之间;课程建设落后,有的只作选修课开设;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 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要改进这些状况,需要本标兼治,注重完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是确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的归属。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体系、性质、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管理等现状,把职业生涯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范畴,列为高职生的必修课,协助职能部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强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着重加强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的规范性;构建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核心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使教育环节的开展既能立足于社会职业发展实际和就业政策实际,又能适合高职生鲜活的个体需要,以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为主要任务。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加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将更加突出理论课的实践性和务实性,更加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使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和进一步向着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发展。
注释:
① 百度百科.思想政治教育[eb/ol]. baike.baidu.com/view/8959.htm
②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4
③百度百科.职业生涯教育[eb/ol].baike.baidu.com/view/1253940.htm
④崔新军.转系将成为推动传统高教体制改革的“切口” [eb/ol]•xjtunews.xjtu.edu.cn/jydt/2003-04/1049126400d861.shtml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他们在获取信息之后要经过筛选和过滤等几个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这种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者来说,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大学生比较适应的方法进行教学,用坚持不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意志,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高校的教育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教育形式让学生形成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同并自觉遵守、内化于心才是最终目的。也只有真正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遇到不良社会现象时才能敢于面对,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思维和行动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教学内容上,要保证教学理念的科学性,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逻辑思维的推敲,能够对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真正实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了解大学生发展动态,为大学生发展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
2.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就是要转变以往教师灌输教学的模式,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内因,而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外因,对学生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客观性原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更不能以简单的说教作为教学方法,而要客观的分析当前大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做到与时俱进,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深入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解决学生的客观困难,坚持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培养学生在考虑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价值。
4.实践性原则。当前部分高校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形式,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中,就要在进行传统理论观念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对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自我教育培养,树立自己坚强的意志,以此来增强自己社会生存能力,服务他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优化构建
要构建并且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和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主体,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机制,并且严格按照规定落实。
(一)增强受教育主体学生的自律及自我教育能力
1.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大学生群体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群体,他们具有稳定的思维,希望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生部分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大学生自身观念中去。同时,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就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优势,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密切联系和团结同学,积极弘扬正能量,将党和国家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给学生,并且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发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正确引导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组织,例如通过学生自己的社团开展相关的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化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学生自己建设和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自发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积极的兴趣。同时,学校还要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供经费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结合网络科技的发展,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中开展,大力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是所有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行为的方向,对于自律性教育和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自身学习能力和自律行为的水平。高校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教育和传统的灌输方式上,而应该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学生内心,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方针和指南。通过正确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并用其思维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深化教育主体高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功能
1.在保证内化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基础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和国际形式,以大学生实际思想变化为依据,结合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编制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调动起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作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式与政策的教学。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营造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全方位培育具有坚定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是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知识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也要从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着手,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坚决贯彻执行。同时,高校教师和各级行政部门也都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加强自身学习,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教育学生,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去培养学生,为育人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提升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负责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学生,辅导员需要加强对自身工作职责的认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经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缺乏对工作职责的合理认知,在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下是高职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认为自身前途渺茫
在高职学校中,辅导员绩效的考核标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是否达标、日常生活是否违反规定、党政事务处理得是否得体。由于短期内的工作成效并不明显,导致辅导员在绩效考核中并不占优势。虽然付出辛苦的劳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肯定会大不如前。缺乏职业归属感,一定程度上会对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高职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没有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导致辅导员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使得辅导员对于职业的发展前景感到困惑。
2.认为得不到重视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多,相比而言高于其他任职教师的工作量。然而任职教师因为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导致辅导员的收入相对较低。对于不平等的待遇,辅导员会认为学校不重视自身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对于工作的态度不够积极,更加无法积极地引导学生。
3.不明确自身的职责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相对复杂,既要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兼顾学生的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还要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量的工作内容,很容易造成辅导员情绪上的波动,不能正确看待工作的职责。
二、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策略
1.明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活动
为了稳定高职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要设置完善的晋升机制,加强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职业的成就感,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辅导员可以组建一个群,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联系,取得相互的信任,为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准备。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提高辅导员专业知识水平
辅导员作为师资队伍中的核心人物,应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否则在教育中很难提高成效。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完成自己分内事务的基础上,再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懂得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重点,有效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强化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被重视的程度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务,包括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在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之前,辅导员应该提升自身的行为修养,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辅导员需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发挥到实践教学中,才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提高相应的工资待遇。总而言之,高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尹晨曦.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有效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教育模式 全方位 全过程
随着国家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的出台,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并且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相比,有许多不同点,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弱。客观上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能像普通高职院校教师一样的教学方法。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当前,“90后”已成为高职高校在读学生中的主体人群,部分“90后”高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追求思想独立,他们倡导“我的青春我做主”,不喜欢被父母、老师刻意安排。笔者发现,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真正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此外,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比如,笔者所在的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就鼓励学生到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这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很好出路。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却缩短了学生在校内的集中学习时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由原有的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走向开放自由的社会教育环境,学校监管力度弱化,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基础管理难度。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那就是全方位,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充分整合一切教育资源,从学生踏进校门的第一天直至走向工作岗位,对其进行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1 抓好课堂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这里首先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谈起。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更多的关注自我,性情率真、说想说的、做想做的、追求独立、自由,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课堂教学若采用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即使事实再翔实、内容再丰富,也往往很难打动他们的心,很难引起共鸣。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采用互动模式的课堂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互动教育模式,就是避开单一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转而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中,充分做到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材料,可以是一段视频,也可以是某一新闻,也可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小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师最后再加以引导。
2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生活老师的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生活老师来执行。专职教师掌握到的学生信息资源有限,而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生活老师却常常掌握着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深入细致,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及时与学生交流思想,关心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生活老师,应该成为受学生欢迎和值得信任的良师益友,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困惑。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学生越来越多、辅导员和班主任相对较少,学校应该抓好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生活老师的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等,解决好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称、职务评聘等问题,调动起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3 充分发挥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学生社团的力量
充分发挥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学生社团的力量,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塑造自我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民情,增强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种类型的报告会、演讲会,拓宽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好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
4 做好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到企业顶岗实习会占很大一部分时间。顶岗实习,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封闭的学校变为开放的社会,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校应该和学生实习企业做好沟通,共同制定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方案,全面评估和研究新的工作环境、信息环境、社区环境、经济环境、治安环境等可能会给实习学生带来的影响。学校需针对工学结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相关情况作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和组建思想品德过硬的工学结合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定期会议、个人谈话、小组讨论、带班师傅反馈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制定科学安全预案,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普遍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及时矫正消极影响,使高职学生德技并举、和谐发展。
5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就业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学历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歧视,某些学生可能会因此产生较严重的自卑感、抑郁感。针对这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肯定,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地进行就业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于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学生,要对其进行鼓励,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专业和个人实际的职业理想,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出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规划。
6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可缺,但来自学生家庭的教育也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有些事情不会对老师说,却可能对家长说。学校要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各项办学理念,向学生家长讲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这样规定的原因,把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情况反映给家长,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浑然一体。
7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多样化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绩评价,除了单一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成绩外,还应该把学生在学校和实习企业时的各种表现,把老师、家长、其他同学、工学结合带班师傅等的评价纳入进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通过考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法治观,使学生了解国家不同时期所实施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不是通过一张试卷就能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范围应该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动态的。
参考文献:
[1] 林玲玲, 武雪周. “90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思考.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0,26(1): 47-50.
[2] 王伟.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延边党校学报, 2010, 25(2): 102-104.
[3] 高东, 贾少英, 王滨有. 高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 (10):40-4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此,如何顺应时代特点,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
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通之处。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本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日标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水平,能够将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内化为内在的精神驱动力,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新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在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一)育人目标一致
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主要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分析、规划职业目标、掌握就业求职技能,为未来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二者育人目标是一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育人功能一统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水平,为将来走上社会谋取职业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人生理念教育以及思维模式的优秀人才,发挥其在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从功能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相互融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育人内容一体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进行职业方向规划,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除此之外,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诸如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可见,在内容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融合的,二者相互渗透。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有效实施载体,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认知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正确分析和客观评价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它要求对自我进行全面认知和反思,有利于让大学生自觉地把自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从这一点来讲,它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找准工作着手点,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目标导向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生加强对自身的分析和了解,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诸如明确学习动机、树立发展目标、付诸行动等。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大学生产生精神动力,促使他们去实现既定目标,从而起到目标指引和导向作用。
(三)心理教育功能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大学生来讲,严峻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影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及时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其内在潜能,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激励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给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个整体的安排,它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近期目标和未来规划。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集中精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运用于实现自身的目标上来,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四、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有重点,能够大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因此,作为学校层面来讲,必须要明确工作机制,采取必要措施:一是建立学生职业发展培训档案。从大学生进入大学生开始,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将学生纳入到职业规划中来,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素质,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做成文档记录在册,形成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培养发展档案;二是开展多种有益于职业发展的培训和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行业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大学生拓展多种职业生涯发展渠道。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课堂教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教材,引入课堂。职业生涯规划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来抓,并在宏观上确立课程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教育评价等,建立起有效的教育体系,形成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实现二者的相互贯通和渗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三是在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进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规划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大学是准社会状态,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实习期。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学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得到历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适应社会,体验职场,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增添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使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学习择业技巧,也应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这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教育中,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创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与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实践课结合,掌握创业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创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提升其创业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创业典范的教育作用,以先进个人和典型事例为示范,以此来教育学生,激励学生。
参考文献:
[1]宁曼荣.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南社会科学,2006,(0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