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寄宿制学校必须在各个方面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以此来管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思想变化、行为变化等,在加强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重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塑造。主要阐述了在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中如何加强管理制度,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学校的管理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寄宿制;管理模式;初探
一、寄宿制学校的重要责任与现状
现阶段,我们国家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不同阶段,都有寄宿制学校,年龄不同,我们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也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随之改变。在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寄宿制学校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也有弊,利是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能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同时,在寄宿制学校长时间生活的学生,很容易在性格上产生极端的表现,比如,很多学生由于远离家长的照顾,性格比较内向,学校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开导,最终会导致性格孤僻、自卑。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寄宿制学校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同时要引导他们的性格和行为能力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成长。更要有明确的意识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我们把时间过多地用到了工作中,在面对家庭的时候难免有所忽略。因此,据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或者被动地选择了住宿式学校,孩子选择了住宿制学校,不H减少了家长的时间,也同时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管理和互动。但是,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格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让学生觉得远离了家长就无人管制,形成叛逆的性格。
二、加强学校的卫生安全意识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是群体生活,这个时候我们更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这些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课上安全、户外安全和饮食安全。这些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安全,很多的新闻和网络上都在不断报道,中小学生的食堂饮食不断出现问题。学生集体中毒、学生饮食不健康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不仅人心惶惶,也同时侧面说明了我们大部分学校对于食堂的饮食管理不到位,没有一个强制的安全措施来维护和管理学生们的饮食健康问题,无法对学生的饮食安全提供保障。因此,作为寄宿制学校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学校食堂的饮食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饮食健康。加强食堂人员的服务意识,注重他们的穿着整洁,加强对食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人员素质管理,提高他们的卫生安全意识,保证他们在准备食物时能够干净卫生。同时,学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食堂的巡视,经常性地对食堂进行清理和消毒,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饮食危害和学校内环境导致的病毒的产生。
三、加强对学生的保护措施
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呆在学校里,因此,我们要知道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加强饮食安全的管理,也要保障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学生集体活动时的安全管理,中小学生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他们的精力旺盛,集体活动时往往容易造成摔伤和磕碰。所以我们要提高学校的安全管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加安全课堂的培训。通过事例向学生说明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警惕性,确保他们自我安全意识的保护。
四、增加学校的户外活动
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我们更要加强学生的户外活动学习,增加他们与自然的接触,增加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魅力,增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并且通过户外活动来增强学生互相合作、互帮互助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通过活动来增强他们自身的思维扩散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了住宿制学校。不仅节省了家长的时间,也同时提高了对学生的管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现代住宿制学校的管理,跟随时代进步的步伐,不断改变教学和管理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魅力的建设,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魏少庭.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德育策略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下旬),2016(8).
摘要: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是职业学校技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操作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等都起着先导性的作用。本文从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文件制度的管理等几个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中职校;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管理
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是职业学校技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通过电子电工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电子电工方面的基本技能,还可以让其掌握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电工电子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涉及到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测量、电气控制(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电子装配与调试、电子CAD、电子仿真等,实训教学内容根据具体专业有所选择和侧重。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操作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等都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是与实训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管理问题。实训教学是一项非常繁烦、责任重大(如安全问题)的工作,管理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实训教学的准备、实施直至总结和反思都离不开管理的问题。本文所涉及到的管理问题主要是如何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体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文件制度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加强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学生管理的一重要环节。电子电工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基本焊接训练及产品的焊接、调试和组装。整个实训实际就是一个电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是生产工艺的浓缩,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电子产品的报废。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急于动手焊接制作电子产品不重视基础训练,以至于眼高手低,做出的产品不仅外观不美,性能参数也不合格,因焊接不仔细而造成的漏焊、虚焊、连焊的现象很多,尤其是排线焊接的错误率较高。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安排学生利用废旧印刷电路板进行拆卸、焊接实训,对此提出具体要求:焊点无虚焊、表面光洁且大小一致。经过焊接练习合格后,再发放实训产品的配件正式安装。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电子产品的合格率,而且也使学生的基本焊接技能得到了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如以手工电焊接线作为基本训练,让学生在废旧电路板上反复练习,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讲操作要领并作示范和解答问题。再用正式印刷电路板练习,学生自己检验质量,小组互检,小组长写评议。这样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使用电烙铁焊接的基本功。为了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我们课题组采取的做法是严格要求,严格考核,认真总结。严格要求,是为了确保电子电工实训的顺利进行,要求学生进入电子电工实训室,必须学习实训规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每人自觉遵守。实行分组、组长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提高管理的自觉性。强调“必须安全用电”的意识,了解安全用电知识。严格考核,要结合电子电工实训的内容严格考核,采取“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级制评分办法,由学生根据训练内容自检、小组评议和教师验收实习产品质量综合评定成绩。认真总结,电子电工实训结束,要求每人写一份书面总结,总结在实训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素质有哪些认识、收获和体会以及对电子电工实训有哪些意见和好的建议。
二、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教师的管理
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电子、机电以及工科类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加强动手能力的系统工程。面对21 世纪电气、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技能性人才的紧缺局面,对电子技术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指导老师,具备综合实践技能是指导学生更好提高实践技能的关键。
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一是熟练地使用电工、电子仪器检测元件的能力。电工电子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常用的电工电子测量仪表熟练应用。如:万用表、功率表、电压表、电流表、示波器、稳压源、晶体管特性仪、扫频仪等仪表。二是熟练使用常用电工电子工具的能力,如剥线钳、斜嘴钳、压接头钳、电工刀、螺丝刀、电笔和电烙铁等。三是要具有应用现代电工电子设备的能力。现代电工电子设备主要以微电脑控制,如利用变频原理、PLC 控制器控制各种现代自动化设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训对象调整实训教学内容。我们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生源基础较差,但他们性格活泼、好动,对实训很感兴趣。电子电工实训课程的安排时间为四到五周。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中专班学生侧重基本技能训练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对“对口单招班”学生则在理论基础知识上和基本技能训练上全面兼顾。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己动手制作产品。对于部分懒惰的学生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实践;对于一些难点、疑点,让学生们相互研究、相互讨论,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对相关教学文件的管理
为加强对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相关教学文件的管理,我们制定了相关教学培养目标,并对教学基本要求的应用做了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电工电子仪表、仪器的基本结构及正确使用与维护;2.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正确识别与检测方法;3.理解常用电子电路和简单电子整机电路的分析、检测与常见故障排除方法;4.掌握电子电路安装的工艺知识。
能力培养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表、仪器;2.能正确阅读分析电路原理图和设备方框图,并能根据原理图绘制简单印刷电路;3.初步学会借助工具书、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及产品目录等资料,查阅电子元器件及产品有关数据、功能和使用方法;4.能按电路图要求,正确安装、调试单元电子电路、简单整机电路;5.处理电子设备的典型故障。
论文摘要:立足于知识社会和不确定性社会?分析企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讨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 )5提出了著名的ES 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在组织中通过两种学习式—正式学习(培训、示范、规范、正式沟通等)和非正式学习〔熏陶、感染、非正
关键词:语言实训室 科学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38-02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日益普及。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视、听、说为主的外语教学将逐步取代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语言实训室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学中,普遍使用了多媒体语言实训室。伴随着高校教学的发展和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最初简单的语音室也逐步地过渡到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并正向着数字化语言实训室方向发展。数字化网络语言实训室的推广和使用,使得外语教学的内容、手段乃至一些传统观念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多媒体语言实训室所具备的强大功能,不仅使教师在常规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自我测试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高校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它们阻碍了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也不利于高校语音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本文围绕有关高校多媒体语言实训室使用和管理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其成因和对策展开探讨。
一、五大短板:当前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现代办公知识滞后
笔者所在单位目前建有8个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分别为专业英语、专业日语、专业韩语以及非外语专业的公共英语、公共日语教学提供服务。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录音机+粉笔”的传统式的外语教学及语言实训模式,所有的外语听力、口语会话课程,以及相当部分的单元教学课程都能够在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内进行,现有的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开出率普遍较高。
然而,虽然现在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开出课时数并不低,教师使用语音设备较频繁,但部分教师对语音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还是不高,需要管理人员每次手把手进行技术支持,难以独立使用各项功能。目前新配备的多媒体语言实训室设备较多是功能较齐全的教学系统,但不少教师所使用的功能并不多。有些教师把语音设备变成简单的录音机、对讲机、影碟机来使用,浪费了物力、财力。多媒体语言实训室设备的功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相对落后,使得数字化网络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的基本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多数教师还没有形成一种“大教育”的观念,没有形成“开放式教学”,“交互式教学”,“个别化教学”意识。
(二)现代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等米下锅”现象亟待改变
一方面是多媒体教学系统功能多样,但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缺乏大量系统教学课件的尴尬。自行制作教学课件目前存在着技术上和资金上的困难,外部市场又鲜有真正适合教学的原创的课件资源。形式上的完备与内容上的缺失形成了巨大落差,阻碍了数字化网络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的功能的发挥。
(三)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设备正常运转
大部分师生都能基本遵守多媒体语言实训室使用管理规定,但仍存在个别学生故意破坏语音设备。有些学生进入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后故意对语音设备进行破坏,如私自搬动语音设备;进行破坏性操作;随意删除设备中的原有文件信息;私设CMOS密码和屏保密码;故意损坏耳机插头、话筒;在教师主控台乱操作设备,使语音系统软件与硬件发生冲突,使信号无法传输,或“死机”等现象。有些学生擅自带其他人员进入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在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内大声喧哗、打闹、吐痰、吃零食;随地乱扔杂物,课后一片狼藉;在设备、桌椅、墙上乱写乱画;在语音设备上玩游戏等。
(四)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影响多媒体语言实训室运行
外部环境的保障作用对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的正常运转也不可忽视。由于供电电压不稳烧坏电源、屋顶渗漏导致仪器进水受潮短路不断、墙体表层大块剥落砸坏设备,以及不合格装修部件导致的设备接触不良影响设备稳定运行等对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的正常教学造成了不小的消极影响,甚至造成了数额较大的损失。另外,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困扰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实际运行中病毒感染常使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无法正常工作。
(五)制度运行效果不理想
尽管学校和院系均曾就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管理颁布过规定,但实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违反规定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仍不时发生。尤其是一些学生对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管理存逆反心理,对约束自身不当行为的制度规则缺乏必要的认同感,增加了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管理的难度。还有一些学生因违规操作造成设备故障后仍称不知晓相关操作规程,对于自己的危险操作造成的严重危害缺乏基本的认识,这说明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管理的各项制度的公众认知度还不高。
二、四大举措:多媒体语言实训室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与教师沟通
一些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对于信息技术的接触时间不长;一些教师刚从偏远地区调入,不仅对于现代化教学设备非常陌生,也一时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甚至更觉得黑板+粉笔顺手,使用多媒体语言实训室会造成额外的麻烦。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队伍中普及时间还不长,普及水平还不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循序渐进。
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以便教师结合硬件功能和教学目的进行先期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日常技术支持,以便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根据硬件设备使用情况和个人偏好及时调整日后的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传授、多媒体语言实训室操作程序的培训两方面,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语音设备的功能和用法,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树立开放式教学、交互式教学、个别化教学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引导教师在课件制作上,要科学实用、符合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辅助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建设多媒体语言实训室时,还要及时听取收集教师意见,要及时对使用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二)关注学情,刚柔相济,充分理解并适度引导学生的诉求
青年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在多媒体语言实训室显得好动。年龄层次的特点是某些破坏行为的部分原因。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身行为缺乏清醒认识和必要的自控能力,对于他人的劝诫却强烈抵制,这也是造成管理困难的部分原因。
这就要求对实训室规定的贯彻要坚持刚柔相济、强制性和情感性、严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管理者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培养亲和力。管理者的亲和力是实现人文管理的关键因素。亲和力来自于真诚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思想,是一种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和周围人的形象感召力。管理者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从学生第一次进入语言实训室,管理者真诚坦率、睿智幽默的自我介绍就能树立可亲可信的形象,很快就能让学生认识和悦纳。
同时,还要适当了解班级情况,与一些同学交换联系方式,与他们交上朋友。这样的沟通,能有效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构建融洽的人际环境。这时,管理者介绍并执行语言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学生会很快理解和接受。
另外,应对学生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性,管理者除了讲授使用前的操作规范外,更重要的是落实责任制,提高责任心,增强责任感。向他们介绍语言实训室的情况,语音系统的性能,详细讲解如何正确使用设备,如声道的选择,音量的调节,声音的录制等。需要指出的是,要给予学生动手操作接触设备的机会,而不要简单粗暴地阻止学生接触设备。所谓“松绑”并非指任由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随意操作,而是引导甚至鼓励学生正确操作各类部件,体验各种功能,满足其好动的愿望。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学生得到了关怀,心理上获得了满足,人格上受到了尊重,积极配合管理者的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以身作则,强化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日常管理工作要坚持原则,务必做到有法必依。管理人员应会同任课教师做到率先垂范,给学生以良好的行动暗示。如果管理者能以身作则,恪守规范,就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染周边的人群,而一旦形成了科学文明的优良风气,破坏规则的行为就会显著减少。相反,如若管理者言行不一,因人而异,其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最终人们会失去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的认同感,破坏软环境。
同时,还要事后公开制度执行情况,通过公示栏、张贴统计表等形式,将每个阶段每个班级的使用情况公示。与学生教师考核体系挂钩,表扬遵守规定的正面典型,对于个别严重违反实训室规则的行为,不能简单依照相关规定处罚了事,而应向其说明其错误行为的危害性并告知其处罚依据,同时还要给予相关人员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以便事后进一步优化实训室管理制度与设施,避免再次发生影响正常教学的事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教学软件的缺乏和设备的老旧需要资金投入的支持,由于版权制度的相关要求,购买正版教学资源往往价格不菲,甚至超过硬件设备的费用;而供电、网络、多媒体语言实训室土木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造价预算的制约。要解决“等米下锅”和“后院起火”的麻烦,必要的资金投入不能打折扣,这是能够产生长期收益的项目。
结语
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的应用,不仅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实验室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的管理是一项严格的技术管理工作,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使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要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内涵建设,既要胜任现代技术装备的工作要求,又要有构建和谐环境的综合素质。随着教学改革和探索的不断推进,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但我们坚信,多媒体语言实训室管理和使用中的新老问题最终必将获得解决!
参考文献:
[1]金红玲.浅析利用多媒体语音室教学对我校英语教学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7,(15).
关键词:新课程价值观;高师学校管理;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我国教育领域各个层面深刻的变革,尤其对高师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教师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及管理模式等基于此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拓展了我们的管理思维和知识空间,为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重新建构高师学校管理平台,更新教师教育管理理念,实现高师学校管理职能的重大转变。转变高师学校管理职能,首要的问题是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即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民主的新课程价值观,统一思想,实力作为,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高师学校的管理效能。
一、新课程价值观的含义及特征
价值观是对某种事物的持久信念,深植于个人心中并指导其行为,是人类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价值观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又是个体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既是人们对某事、某物、某人的赞成和反对态度,也是对知识价值、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等高度的概括化。
不论人们对价值观理解的方位如何不同,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教育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创设的一种价值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既要促使个体社会化,又要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教育具有这种特殊性质,因此,对教育领域的价值观的问题要加以综合理解,才能把握其全部的内涵。
(一)新课程价值观的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其根本价值就在于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置于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全面为本,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的。
(二)新课程价值观的特征
新课程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主动,是指学生个体在对将发生的行为的价值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以后作出选择和行动。健康,要求学生的个体思维、个体行为应该同步并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当我们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新经济当代,竞争的激烈,使学生们一踏进校门就开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或是被选择,教育目的随之进一步具体化。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个体主动、健康发展的能力是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加之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新课程价值观念体系。新基础教育课程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它的主要内容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通过教学活动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我们的教师教育正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为本,因此其内容和要求既应该是基础性的,又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程价值观在高师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改革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换代,教学形式的更新,它更多的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多元化改革。新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改革中,特别是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中处于核心指导的地位。究其本身来说,它既是新课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中的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教育价值本位的构筑基石。透视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活动行为,新课程价值观会自然显现。课程改革进程中,其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新课程的变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点和评价标准。高师学校是教师的摇篮,教育工作者们在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尺度出发,确立高校教学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相应的教育行为和管理。我们知道,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高师学校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还是教学体制的改革,凡此种种教育行为的实践,只有与适应时展的新课程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推动高师学校管理改革的成功进行。
因此,高师学校的管理改革中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能够改变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培养的僵化状态,纠正当前教学实践中价值观追求模糊不清的现象,有效化解当前思维单向渗透的问题,使各个学科从根本上真正有机的结合,促进和优化高师学校的教学,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从事基础教育的能力,并糅和平和民主的高师学校管理氛围,提高高师学校管理改革层次和水平。
三、新课程价值观在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中的建构意义
科学的管理必须以学校为本,只有学校的管理者真正动起来,教师们真正动起来,学生们真正动起来,新课程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以高师学校管理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创新高师学校管理,充分挖掘和开发学校存在的潜力,释放学校生命活力。
1.提升创新能力
智育和美育、科学和艺术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将有益的成果创造出来。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只给予智育以充分的重视而忽视了美育,那么学生将会具有较为狭窄的知识面。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有机结合智育和美育、科学和艺术,从而将艺术领域的科学家及科学领域的艺术家培养出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对创新教育进行大力的实施,从而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有效培养起来。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活动兴趣,因此在其参与学生体艺社团活动时应该将社会分为几个种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其从模仿升华为创作,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显著提升,并使学生的多元需求得到切实有效的满足,将一批有相关兴趣的学生吸引过来使其参与其中,最终为将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出来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提升审美能力
艺术对世界进行掌握的方式为审美,其本质在于对自然和社会的美、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的美进行深入的理解,用艺术的眼光对周围现实进行深入的认识,将美的创造能力培养起来。在对学生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显著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学生体艺社团成员的专业艺术功底并不扎实,因此就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在相关专业的学习班中积极参与,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及艺术素养的显著提升。我们应该通过管理学生体艺社团帮助学生将正确的审美观念树立起来,促进其审美素质的显著提升,将其对美的兴趣及追求激发出来,将其健全的人格及个性塑造出来,从而为其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3.提升心理素质
兴趣型社团参与者具有较高的激情度,但是由于以往缺乏平衡的心态及自信心等,因此在工作活动中一旦有对立的意见出现,就极易引发心理上的障碍及矛盾,从而对整个社团活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学生体艺社团成员的情感交流与协作,从为人处世中对整个社团的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从而将一个和谐型学生体艺社团建立起来。
二、学生体艺社团柔性管理体系的构建手段
1.教学管理
在学生体艺社团柔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是一个主渠道,在柔性管理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使具有较为薄弱的艺术专业基础但较高的艺术兴趣的学生将艺术基础知识夯实,还能够有效地使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的学生不断增强积累专业知识的力度,在学生体艺社团柔性管理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活动管理
活动管理的目标为各类学生艺术活动,其载体为不同活动,组织部门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等,承办部门为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具体组织实施部门为各学生体艺社团。它具有较广的涉及面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在对学生体艺社团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其还能够将一大批具有不同艺术特长的学生吸引过来使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将教育和管理的多样性有效体现出来,对艺术教育的覆盖面进行有效拓展,促进艺术教育层级功能的显著增强。活动管理模式将兴趣和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能够对文化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并将视野进一步拓宽,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文化资源管理
文化资源管理对学生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学生体艺社团柔性管理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其对学生体艺社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其他社团一样,学生体艺社团达到社团组织目标的载体也为活动,而社团所处环境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活动的开展。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体艺社团发展的文化基础不但包括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园文化氛围,而且还包括管理文化等,而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将文化基础一步步建立起来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其不断向前发展。这些不可避免会受到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从学校角度管理又是极为困难的,因此要想顺利达到目标,将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就必须加强学校管理的力度并对学校管理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困惑;压力分析
分析小学教师面临的困惑,进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对推动小学教学意义重大。
一、当前小学教师面临的困惑分析
1.教学参与度不高
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学生只要能听懂就可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要求不高。其实小学生是乐于探索、勤于探索的,但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机会,因而使小学生的探索能力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对话沟通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在以教促学中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知识的理解和发展过程,这也是开放教学模式的最终体现。
2.课堂掌控能力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趋于主导地位,所以能够掌握课堂全局。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教师不能灵活地掌握课堂教学进度,其中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掌握的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技能和相关的教学技巧,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兴趣不大;第二,教师不能把现代教学理念内化,并表现为外化的教学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教师产生压力的分析
对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检查频繁以及教学以外其他事情占用精力较大,是目前教师面临压力的两大来源。以上两个问题都和学校的管理联系密切,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管理上的不足。针对学校管理出现的问题,学校要做相应的工作改进:(1)学校管理目标的侧重点要放到学生能力发展加强和改进上,不应该把精力放到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检查,教学过程限制规定过多等方面,应该让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到教学研究和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上。(2)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予教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己任。(3)学校管理要运用一切可利用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教师能够接触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相关的专业研讨会,在会议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互补,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视野。
总之,在近期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的压力和困惑。学校管理者在了解这一情况以后,要采取措施培养教师坚韧的人格特质和抗压能力;在学校倡导平等民主的管理理念,让教师在工作中把压力变成动力,以积极的心态面临教学中的挑战,这也是开展压力缓解的重要途径。
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改中校长应有的管理行为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校长的应有管理行为包括:
1、帮助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应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校长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并有效地运行。让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必定引起一场教育因素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就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中心。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要求是: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第三,教师首先成为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校长应帮助教师学会判断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教学研究中体验成功。
2、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校长应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家长、教师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功。这些特点,校长都应该促使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付诸教学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3、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
作为校长,应注意发现和体验学校管理重构对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在新课程与学校发展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教师、校长、教研员以及各种教育力量如何加强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对当地的风俗、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组织人员开发校本课程,创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事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
4、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作为校长,应了解认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进而产生改革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校长应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对于学生的评价,《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纲要》指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校长应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更具有激励功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论文摘要:超理性决策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决策模式。从超理性决策的界定、管理者采取超理性决策的原因以及影响超理性决策的相关因素等视角,对超理性决策予以初步的学术探讨。
一、对于超理性决策的界定
超理性决策是一种特殊的决策,目前学界还未对其作深人地探讨。笔者认为,超理性决策是基于学校管理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凭借直觉和灵感来做出判断的过程。超理性决策除了具有一般决策的特征之外,还需要说明的是:
(1)超理性决策不是非理性行为。r. m克朗认为:“当没有理性逻辑推论过程或者超理性过程超过前者的时候,超理性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超理性过程不是非理性行为,后者常由在恐慌状态下产生的紧张和焦躁所引起,但是在超理性过程与非理性行为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可见,超理性决策与非理性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2)超理性决策不是超出理性的决策。超理性决策是基于经验和知识的决策,不是没有理性的盲目决策。它在实际决策中也进行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纯粹的无理性选择,整个决策过程中始终伴有逻辑的推测和判断,只不过是没有按照理性逻辑推论的步骤进行而已。之所以说它是超理性的决策,也主要是由于它的非常规性,在决策时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和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瞬间顿悟。
(3)超理性决策不是神秘主义决策。超理性决策过程中确实有凭借一种无以名状的直觉或灵感来判断的成分,但依据的主要是管理者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采取具体行动前,管理者通过直觉思维对决策问题已经心中有数了。超理性决策并不意味着决策与某种超自然的神秘主义有关,更不是完全由人力之外的神秘力量来主宰决策的。
(4)超理性决策过程主要是直觉思维过程。美国现代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中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它不是以仔细的、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二、采用超理性决策的原因分析
1.环境的复杂性
当前学校的管理者们面临的决策环境与过去相比复杂得多,诸如:政策导向的变化、学生家长的诉求、社会对学校的期望等等,都对决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许多问题根本无先例可援,管理者只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抉择。而理性决策者往往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希望用线性关系找到所谓的最优的解,而我们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复变函数关系,很少可以找到哪个关系是线性关系,因此,那种纯粹的理性决策模式对学校的实际决策意义不大,它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纯粹的数学模型也许只能在理论上找到满意的答案,但却很少能为学校现实问题找到正确的办法。
2.事件的突发性
学校的任何一个事件是不会因为人为的安排而按时发生的,它们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如学生的打架事件、学生的意外伤害、教师的教学失误、急性传染病传播等等都是不可预期的。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和决策,如果按照一般的理性决策处理的话,往往是既没有考虑的时间,又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果,而基于学校管理者经验的超理性决策,常常可以得到尽管不是最好但却令人满意的结果。
3.信息的缺失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信息纷繁芜杂、瞬息万变,学校管理者们也许永远处于信息缺失的地位,在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完全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满足这个条件,那将意味着决策者永远会因信息缺失而无法进行决策。同时,任何一个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在既缺乏信息又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具有普遍承认的绝对最佳决策是做不到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最佳决策。事实上,管理者并不是在得到全部信息后再作决定,而常常是在掌握了相关决策状况的基本信息后就做出对应的决策。
4.时间的紧迫性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们即使有可能完全收集到以确定地解决某一个复杂的问题的相关信息,但也会由于时间的限制,而不得不在信息还没有能够收集齐全的时候,就被要求做出决策。另外,由于事情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发展的,即使花很长时间得到了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找到最佳方案,也可能因为错过时效,而使最佳方案变得毫无实际价值。例如:校内的意外骚乱,决策者一定是先控制事态,稳定学生的情绪,避免扩大化,然后再调查事发原因,找到有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不会是一味地去追求信息的准确和全面。
5资源的有限性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以前大大增加,学校的资金、校舍、图书、用地等都严重不足,可控资源明显短缺,很多学校都在超负荷运行。在这种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决策的成本和代价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管理者不会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不惜代价的一直讨论下去,在关键时刻,会根据所能掌握的现有资源在最后的期限内做出相关决策,这个决策很可能是权宜的,但却是符合实际的,它可以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
可见,一向被传统观念视为属于非常规的超理性决策在学校实际管理和决策时含有合理的成分。
三、影响超理性决策的相关因素
1全面的知识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学校管理者知识的多少对于形成超理性决策具有基础性作用,它直接影响决策的成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懂得教育和管理学科的理论,还要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历史、人文、地理,并对文学、艺术、体育等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观察敏锐,善于明辨是非,具有远见卓识。否则,对问题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2丰富的经验
经验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总结,是理论的直接来源。学校管理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超理性决策具有很强的决定作用。当前学校都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机遇稍纵即逝,关键在于谁能把握住,而这时经验就显得至关重要。管理者要善于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决策经验。那些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全部,实际决策中最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什么都搞一刀切,决策要有针对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综合能力
管理者越来越处于复杂而多变的决策环境中,学校决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意见整合的过程,看准问题是一个方面,能否采取统一行动是问题的另一方面,这都需要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针对各种偶发、随机和不确定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战略思考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能使学校管理者统观全局、权衡利弊、兼听多谋、通达权变,说服不同意见者,并最终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创新的精神
今后学校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每所学校能占有并控制的资源将逐渐减少,学校要想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强项和特色。学校管理者要能不被传统思维、习惯势力和环境压力所束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对认定的正确目标要百折不挠地去努力实现。学校管理者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中抢先一步开辟出新路径。那种等等看、慢慢来、随大流的保守思维永远也不会催生出超理性的决策,也就无法产生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与进步。
5.超凡的胆略
学校管理者在关键时刻要具有超凡的胆略,这是管理者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品格。胆略不是鲁莽拍板,不是赤膊上阵,不是盲目冒进,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超理性决策能否进人执行阶肆,执行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怎么解决,由谁来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学校管理者胆略的考验,管理者要敢于当机立断,果断决策,要敢于承担责任,顶住压力开拓前进。否则,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势必错过决策的最佳时机而贻误大事,痛失发展的机遇。
四、对超理性决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