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使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知识型员工是企业重要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条件,因而企业应加强知识型员工管理,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当前,企业虽然构建一系列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但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有所忽视,难以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而针对知识型员工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尤为重要,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一、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中的不足
(一)绩效管理体系不够系统化
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中,传统绩效管理体系不具备系统性,导致该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企业加强知识型员工管理。首先,在绩效管理中,针对员工的考核以定期考核为主,使管理考核暴露出单一的劣势。其次,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中,未能根据知识型员工而量身定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量化指标比较突出,虽然能够反映企业员工个体的业绩,但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大多以团队合作方式而完成任务,其量化指标不合理;另一方面,在绩效管理中,管理者与知识型员工缺乏必要的沟通,致使员工未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工作计划,与企业目标发生偏离。
(二)忽视对知识型员工职业目标与发展的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型员工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提供发展的机会,能够使企业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企业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忽视其职业目标制定和职业发展,导致知识型员工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平台。其次,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金钱能够对知识型员工给予更多激励,所以在员工激励过程中,采用物质和金钱挂钩的激励方式,但却忽视知识型员工的职业成就需求。基于此,企业未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降低企业绩效管理成效。由此可见,企业在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时,应立足于知识型员工需求,以强化管理。
(三)知识型员工的参与度不高
许多企业在制定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中,能够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或建议,有助于企业从全方位视角而加强知识管理。但是,知识型员工的参加相对较少,导致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制定与完善中,往往忽视知识型员工群体的实际需求。首先,绩效管理目标可能过低,使许多员工轻而易举的而完成指标,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其次,绩效管理目标可能相对较高,不仅使员工在工作实践中力不从心,而且不能实现绩效管理目标。可见,由于知识型员工在绩效管理体系制定完善中的缺席,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降低团队凝聚力。
(四)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
在企业绩效管理中,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及时反馈,使知识型员工对自身的考核评价结果不明确。基于此,对知识型员工未来发展有不良影响。首先,绩效评价是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实况的有效评价,其结果具有总结性,能够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工作指导,使其在未来工作中发扬长处,改善不足。然而,企业绩效评价后,知识型员工不知晓评价结果,其未来发展不具针对性。其次,绩效评价结果如若不能反馈给知识型员工,使绩效考评形同虚设,过于形式化,难以激励员工。
二、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发展战略影响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必要性,其战略决定着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定位,甚至作用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可见,企业发展战略是影响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如果企业发展战略缺乏明确的定位,则知识型员工不能对自我加以有效定位,其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对企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树立明确的战略定位,可以为知识型员工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因素有许多,如发展前景、员工薪酬福利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
(二)知识型员工需求影响绩效管理
在企业发展中,知识型员工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其需求具有个体性。首先,知识型员工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必定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发展,如升职加薪等。在工作实践中,知识型员工不断积累自身的经验,其能力素质水平明显提升,因而对企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其次,如果企业忽视知识型员工取得的成就,则不能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懈怠心理,甚至跳槽,对企业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由此可见,企业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应对知识型员工综合方面的需求给予高度重视,如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对其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等,可增强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三)人岗匹配影响绩效管理
对于企业知识型员工而言,人岗是否匹配,对企业绩效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而合理安排岗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使其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如若能够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能力素质要求更高的工作岗位,则可以激发员工提升自我的热情,有助于知识型员工接受挑战。但是,如果企业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的工作岗位,与其实际能力不相匹配,则对企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工作岗位要求过高,则知识型员工难以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工作岗位要求过低,则对知识型员工而言,不具备挑战力,降低企业整体绩效水平。
(四)知识型员工成长环境影响绩效管理
企业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工作实施中,环境对绩效管理水平有重要影响。首先,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软环境,能够对知识型员工发挥约束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否、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对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有影响。其次,知识型员工通常融入于企业团队中,通过合作而完成工作任务,因而员工与团队员工及企业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决定着企业绩效管理水平。因此,知识型员工的成长环境对绩效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员工才能更好完成工作,同时为企业发展发挥着推动性作用。
三、知识型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明确绩效管理内容
就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员工绩效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而确定员工绩效目标尤为重要。由于知识型员工往往通过团队合作而完成工作任务,因而在绩效考核中,该团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员工绩效与其工作岗位、工作效率和成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二,绩效评价是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中尤为关键的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使知识型员工明确自身的工作优势与不足,并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而完善自我,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各项活动中。第三,绩效提升是绩效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通过绩效提升,能够深入挖掘知识型员工的潜能,使其更为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确定绩效管理流程
企业针对知识型员工而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管理流程,以更好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所以,相关人员应确定绩效管理流程。首先,企业相关负责人针对绩效管理而制定更为详尽的计划,如针对知识型员工个体特点、工作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完善计划,在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为企业绩效管理奠定有利条件。其次,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可根据系列数据信息对绩效管理计划加以调整,使其更具适用性。再次,为增强绩效管理实施成效,企业方面有必要针对管理者和知识型员工而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以不断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确保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第四,绩效考核评价与结果反馈中,能够使知识型员工明确自身工作中的不足等,为后期改进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提升绩效目标是绩效管理实施中的最后流程,对提升知识型员工绩效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设定绩效管理目标
企业针对知识型员工建设绩效管理体系时,有必要设定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合理定位,而且知识型员工可以对自我定位,同时对企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制定更为详尽的企业战略目标,并将目标精髓与实际业务积极落实到个体员工,既发挥激励性作用,又能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在设定绩效管理目标时,必须对根本目标进行有效分解,以制定更为可行的绩效管理目标,一是确定企业绩效管理总目标;二是针对绩效管理流程的实施与预期结果而制定目标;三是针对企业各部门而确定目标;四是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实际工作岗位而设定目标。
(四)确定绩效管理指标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未能针对知识型员工而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因而其传统绩效管理指标过于量化,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不相适应。对此,针对知识型员工而确定绩效管理指标。首先,从知识型员工能力素质水平的维度看,可设立品质绩效、工作能力绩效两个指标,能够对员工的基本素质水平有全面考察。其次,从知识型员工能力发挥的维度讲,个体工作任务绩效、团队中协同关系绩效两个指标是重要组成部分,可对知识型员工有进一步考察。最后,从知识型员工的能力潜质层面讲,学习成长绩效是重要指标,能够指引知识型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
(五)营造企业软环境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助于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所以,营造良好的企业软环境具有必要性。首先,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绩效文化环境,对知识型员工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有助于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其次,为确保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贯彻和落实,相关人员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以营造良好的企业软环境。
(六)提升知识型员工的能力素质
知识型员工绩效提升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提升知识型员工的能力素质,能够实现绩效提升,对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总体绩效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相关人员可从以下方面而开展工作。首先,企业管理者加强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其需求,以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实施计划,推进该项工作的发展进程。其次,企业方面应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给予必要的激励,注重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满足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求,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最后,鼓励知识型员工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绩效业绩。
四、结论
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能够为企业更好管理人力资源提供规范性作用。但是,企业要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必须针对知识型员工而构建系统的、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因此,企业完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应遵循建设思路,主要包括:明确绩效管理内容、确定绩效管理流程、设定绩效管理目标、确定绩效管理指标、营造企业软环境、提升知识型员工的能力素质等。
参考文献:
[1]王素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9091
[2]李松.企业知识员工的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06:4142
[3]哈维・怀特,肖志颖,萧鸣政.公共部门中员工绩效提升与管理模式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13,04:7785
[4]贾建锋,赵希男,范芙蓉.知识型员工行为能力的因素结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2:18621868+1899
[5]许敏,宋亚欣.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04:365369
[6]周文斌.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11,12:8393
[7]郑伟.浅析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中的激励作用[J].中国市场,2011,49:9091
[8]许良.浅谈粮油科技企业管理体系创新与组织文化建设[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03:5255
21世纪,世界将全面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全面讲求质故的经济。高水平的产品质童和企业经营运行质量将成为企业生存和成长的第一要素;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增长质量也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原动/J,正如美M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所说,“20世纪迠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虽的世纪”。
21世纪,质量管理环境将出现以下变化:
1.1顾客价值期望发生变化。
在21世纪的全球市场中,顾客对质量的要求足:本质上完美;经济上可以承受(即买得起);由用户决定:
1.2公司将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此压力像一把剪刀,其两片锐利的刀锋正不断地逼近公司一片是向上的成本,另一片是向下的价格,在21世纪,公司将努力使高质萤和低成本变成伙伴,而非敌手。
1.3管理观念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21世纪的管理观念认为最基本的改善力量应源于对组织中每一成员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引导和利用。全球质量改善的中心是把员工的力量和卓越的管理者融合起来。
1.4传统的质量“合格”概念将过时。
在21世纪,质量标准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各种技术标准仅能作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别依据,过剩经济的出现,使很多合格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只能成为无人问津的“废品'因此,只有让用户完全满意的产品才能变成商品,才能创造价值。质量是顾客所要而非公司所给。
公司欲解决现时的经营问题且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成为发展和盈利的领先者,必须进行质量管理创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其中,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一个新思路。
2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
供应链,也被称为价值链或需求链,包括顾客、供应商、过程、产品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有影响的各种资源。供应链强调的是公司之间的过程与关系。
供应链管理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给顾客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经营一体化。供应链是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对从事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直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质量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包括合作伙伴)的质璧管理。
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由优质及时的原材料、严格精确的设计、精密稳定的制造过程和全面周到的销售服务来共同构筑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意味着核心企业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腿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要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做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在21世纪,市场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质量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企业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企业价值的倍增:
2.1调整整个企业来实现传递获利的,必要的、优势的顾客价值
企业把最终保证顾客对产品与服务的满意作为有效价值传递的驱动力,尽力识别和理解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将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对顾客要求做出快速反应,随时接受顾客的反馈,不断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2.2实现合作伙伴间的无缝联接,降低制造成本
企业努力使得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即合作伙伴,明确其对质量的责任与义务,并保证实现。伙伴之间的质量协定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严格按照契约中的承诺,来检测合作伙伴的质量与服务。质量不仅仅通过最终的测试来进行控制,还有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及时消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合作伙伴间质量管理的无缝联接,并且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企业的制造成本。
2.3有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整体质量
企业在其供应链中仅仅是使用了很少的一部分知识。正确的战略是理解、衡量、创造、展汗、留存、转移和保存知识。供应链质量管理将改变企业之间信息封闭模式,实行供应链中信息、知识ft享,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件和时滞,以信息、知识共享为基础构筑企业之间的合作。核心企业依靠分销商搜集的顾客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将更存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通过知识资本获得利润.
3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保证产品整体质量
如何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来保证产品整体质量?以下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广州汽车工业的圪头企业,也是广州市国企改革的典型,.,在走出广州te致的阴影后,依靠内部革新和外部支持,通过供应链(见图一)质量管理,走上了一条具冇中闽持色的全面质量管理之路。
图一广州本田供应链物流示总
3.1树立战略合作意识,把提高质量看作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21世纪,市场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把提高质_设肴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供应链上各贸易伙伴闭体进行战略合作,获得供应商、企业、分销商和顾客各方利益的统一。广州本田的做法是把这种战略合作意识写人企业哲学之中。广州本田的企业衍学是:“尊重个性”、“三个喜悦”。[3]“尊重个性”是指,互相尊重各自独立的个性,以平等的关系互相信赖,发挥各自拥有的力量,并以此共同分享喜悦。“三个喜悦”即“购买的喜悦”、“销售的喜悦”、“制造的喜悦”,是希望根据“尊重个性”同所有和本田的企业活动发生关系的人们建立一种能够共同分享喜悦的相互信赖关系^广州本田的企业哲学充分体现了“利他、群己合一”的基本思想。
3.2控制零部件供应,获得源流保障
只有坚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顾客满意,而高质量的产品要求有高质量的零部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广州本田始终保持对零部件质量的高要求,从而为整车工作打好基础。
广州本田按照QCDDME(质量、成本、供货服务、研究开发、管理、生产要件)原则对零部件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使零部件供应质量达到生产标准。
为保证用户——广州本田能贯彻其质量方针,供应商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最经济的//法生产高质量的零件或材料。供应商的质量保ilH体系必须满足广州本田的要求,关键是将广州本丨U的要求融人到供应商自己的生产工艺中,建立一;f-质圮保证体制,明确规定设计、质量、生产制造:质V:及各部门之间的责任。
通过供应商的质童保证体系,广州本田的零件与j:IT的计划、准备和改进得到保证,以确保稳定的工;iY-im同时,供应商有责任保证由二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得到丨样的保证。为此,自供应商从广州本田的农购部收到技术规格起,广州本田的相关部门将为供戍商在零件和工序的计划、开发和改进方面提供帮助,以便供应商正确、清楚地理解企业的要求。
3.3严格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质量,并快速获得!市场信息反馈A质钻产品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销售服务体系送|达w客,才能培养和形成忠诚的顾客群。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推行一套特有的背销模式一一“四位一体”销售服务体系,它集整车销忾,代后服务、零部件供应和信息反馈于一体。这种前店ff;厂的销售及服务模式在中国汽车工业由广州i4-[n汗次弓I人,其能够做到统一销售、统一形象、统一j调配,忠诚地为顾客服务,真正体现“用户第一”,实现i“为顾客提供喜悦,是我们最大的喜悦”。
做好销售服务,需要通过销售服务店的努力,制造商的支持-广州本田在培训、技支持、信息交流、广告策划等方面对销售服务店给予大力支持。各销售服务店在各自的区域内独立运行,通过提供服务,保持自身长期稳定发展。
对分销商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的关键一环。广州本田的分销较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分销商的具体操作有严格的规格,这区别于一般制造商将产品交给分销商后,销售权同时移交。广州本田对价格、最终用户、跨区销售、定金收取、客户来源、全年各月供车计划、销售行为规范、客户管理甚至具体的登记和操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顾客能够充分享受本田提供的优质服务,获得一致的性价比;而分销商即使在市场萧条的情况下也不会恶性竞争,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信息反馈是销售服务店的4大职能之一,要负责搜集顾客信息,代表广州本田与顾客定期沟通。广州本田因此及时了解市场的商业信息、市场的质量信息和用户的使用信息,以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的需求动向和消费趋势。
[关键字] 公路工程监理 施工质量管理 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公路工程监理的主要工作职责
1.1公路工程监理的角色。在公路工程建设时,一般都采用业主、承包商、监理三足鼎立的组织架构。监理一般是指由业主委托,对承包商建设的公路工程建设进行工程质量把关的人员。下面本文将通过五个方面,来阐述一个监理人员的具体工作
1.2 严把工程的质量关。一是,要把握公路工程的材料关。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的好与坏,一个合格的公路工程监理人员一般会根据合理的抽样原则来对材料样品进行真实性的质量检查。原材料一旦不合格,就要求立刻清理出去,不在施工现场保留。二是,严把实验关。对采集到的原材料,一定要及时进行实验,要么独立完成质量检测要么对施工方提供的检测样本进行监督。三是,严把工艺关。工艺实验关系到公路施工的施工工艺和工程质量,工程监理必须对施工工艺实验路段重点检测。
1.3 对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监理人员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工程开始之前,做好技术交底,对相关工艺,材料等都有详细材料。二是,对材料半成品进行全程控制,按进度要求对半成品进行监测。三是,对施工机械设备控制。四是,在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工程工序进行阶段性验收。
1.4 对路面工程质量监理。一个合格的工程监理对施工质量监控一定会对路面工程质量格外关注。因为路面工程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质量。一般来说,工程监理人员通常会通过四部来对路面工程进行监测:一是,原材料的把关。要特别注意不同的配料和搅拌工序对混凝土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严格执行实验的相关数据;二是,保证压实作业效果,一旦发现效果不佳,立刻要求承包商返工;三是,摊铺作业。摊铺作业需要连续性,在这一阶段一定要进行全程控制,一旦发现问题,立刻解决;四是,整平作业。整平作业关系到基层与路面的密实度,合理的整平作业对公路质量和保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1.5 做好责任落实工作。工程验收合格以后,监理人员要按照相关的规定,签发证书。对未来责任期内可能出现的状况,对施工方督促改进和弥补。
2 公路工程监理人员相关的规范
2.1 我国有专门的相关法规来进行对监理人员的监管。这里着重说明一下,作为一个合格的公路监理人员必要的个人素质和业务素质。
2.2 公路工程管理人员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公路工程监理是一个宏观的范畴,在业务方面,一般有监理单位、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驻地监理工程师、监理人员来构成。根据组织或机构的大小和业务范围不同,来对公路工程实施监管计划制定、监管细则调整、实验工程、巡视工程和旁站监管等职责。一般,我国相关规定: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和国际一级公路必须设立一级监理单位,二级以下的设立二级监理机构;具体情况可以视实际情况来决定。
2.3 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人员工作。一是,在监理驻地需要配置常规的实验设备;二是,要掌握工地情况,做到验收地面线准确无误,工程量和工程进度一目了然;三是,要按照合同要求,仔细核实公路工程相关的情况包括公路工程承包商提供的原材料情况,占地面积情况;四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检查体系,将巡视、旁站、实验综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保证无缝隙监管。五是,定期召开监理会议,对承包商在公路工程不合理的地方和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并对业主说明监管计划相关的内容。六是,审查承包商的人员配置和施工组织,及时签发动工令。
2.4 监理文件的整理和归纳。监理系统非常的庞杂,要求监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监理的文件一般包括:工程变更令、旁站记录、监理与环保监理文件、质量监理文件、费用监理文件、进度监理文件、合同管理文件及工程监理月报、监理工作报告、合同管理文件及工程监理月报、监理日志、会议纪要、施工安全监理与环保监理文件、巡视记录、旁站记录、监理工作指令、工程变更令、费用监理文件、工程分项开工的申请批复、试验抽检的原始记录等。
2.5 试运行阶段监理人员工作。公路工程完成以后,需要试运行。这时,监管人员首先需要检测是否工程按照预定计划完成,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再次需要认真做好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通知公路承包方限期整改;最后,当试运行周期完成后,监理单位应该按照业主和承包商签订好的合同对工程进行验收,并作出正确的验收报告。
3.公路工程监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思考
3.1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公路以及由单纯的修建工作,演变成了一项具有复杂性社会关系的行为。在众多的利益面前,如何保证公路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监管成为了现实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点
3.2 必须要建立健全公路工程监理队伍。一,业主在选择监理单位时,必须挑选有良好信誉和相应资质的单位。二,监理单位作为一个机构,国家必须要加强对其的业务监管能力,定期考核,考察,对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机构及时向社会通报并取消其工程监理资格。三是,作为公路工程监理单位本身,必须要有熟悉业务,职业素质高的监理人员。四,监管单位监管核心步骤如实验。巡视等工作中,必须要制定自身的准则和细则,以免发生部分监理人员而造成工程质量的不确定性。五,重视数据和实践,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3.3 建立符合公路工程监管规律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加强监管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明确业主,承包商,监理方的义务与责任,并协助承包商监理比较健全的自我监管小组。
3.4 加强公路工程监理基层性工作。一是,要做到技术上标准明确。工程监管相关标准要做到量化,具体到每一个细节,每个施工步骤。二是,施工方案和监管方案要提前准备。开工前,对承包方送到的施工方案进行实用性和技术性探讨,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三是,加强监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建立健全相关的责任制度和业务分工,做到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人身上,防止人员踢皮球现象。
结束语: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公路工程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必须重视监理工作质量把关和检查能力。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监理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管系统宏观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管的设备还需要进一步的升级。但是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未来我国的公路工程监理工作能力必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廖永发 关于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 2007.9
[2] 谭小湖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与控制技术[J].2008.4
[摘 要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财务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财务管理要适应新形势 ,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 ,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 :强化知识资产管理 ;建立网络财务 ;推行财务资源计划 ;改进财务报告模式 ;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财务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都面临新挑战。本文仅就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思路 ,作一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占主导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 ,也出现巨大变化 ,如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 ,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 ,大大增大 ;电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 ,使会计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速度愈来愈快 ;企业员工以高智力的人材为主体 ;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正在加速占领市场。传统财务管理 ,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些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相应对策 ,这些对策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一)知识资产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 ,而知识经济则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 ,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 ,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 ,而企业的创新能力 ,将成为评价知识资产的主要依据。有人将知识资产定义为 :“知识、实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拥有 ,这使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可见 ,知识资产涉及企业的竞争力 ,如商标、专利、商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方法等。
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 ,明显提高。如美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 ,已超过 50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 ,早在 1 995年 3月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原则说明书中 ,就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改为 :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这充分表明知识资产的加入 ,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超过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使知识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 ,必须对传统资产计价方法 ,进行创新。
(二)建立网络财务
新世纪的财务与会计 ,面临信息日益集成的严峻考验。企业各信息子系统的分工 ,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应建立网络财务的技术构架 ,将各个分立的信息子系统 ,集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网络财务的特点在于 :其一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为使企业的业务活动同财务资源相结合 ,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需要运用网络技术。其二 ,在线管理。为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与监控 ,及时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并作出财务安排 ,通过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 ,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三 ,电子商务。这预示着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 ,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网络财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信息的关系 ,变得更紧密 ,如产品开发活动将会把市场机会与技术可能性 ,结合为一个商业化过程。有了网络财务 ,就可以根据瞬息变化的市场状况 ,重构与分合会计主体 ,在互联网上及时出具“虚拟公司”的实时报告。
(三)推行财务资源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 ,是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管理技术的精华。它把企业管理信息 ,按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 ,为企业的生产管理 ,提供有效的信息。应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管理经验 ,在制造资源计划构架的基础上 ,把与企业管理有密切联系的财务、销售和经营规划等功能 ,包括进来 ,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财务状况 ,进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
财务资源计划系统是MRPII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它包括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供应链统筹和全面流程管理等内容。这一系统的运行 ,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 ,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 ,并进行加工制造 ,准时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 ,以满足用户消费的需要。同时 ,它除编制产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计划外 ,还能把每日的营运资源数据 ,及时进行归类整理 ,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 ,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四)改进财务报告的模式
传统的财务报表 ,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 ,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 ,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发生了质的变化 ,信息的使用者 ,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力信息 ,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 ,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 ,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 ,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 :1 .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 ,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其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 ,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 ,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 ,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2 .增设人力资源信息表。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 ,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3 .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 ,保护好环境 ,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 ,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 ,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1 充分发挥工程项目领导职能
1.1要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目标,并保证全体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和各工作部门坚持贯彻执行;对工程项目目标分解,对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功能性施工项目、关键与特殊工序、现场主要管理工作等要明确其基本要求、质量目标和工作控制要点,并要求责任部门和单位制定保证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定期对工程项目方针目标管理进行诊断和综合性考评。
1.2要将工程项目方针目标考核结果与经济承包责任制挂钩,保证实施质量体系所必须的组织机构、责任、程序、过程和资源的健全和完善,以促进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转。
1.3要加强质量成本、材料质量、质量检验、安全生产、施工进度等各职能的协调和管理,要重视核算、分析和评价各项质量要素和目标项目的有关费用,使质量损失费用降到最低。
2 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在施工管理中要建立健全与工程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并规定各机构的隶属关系和联系方法,许多施工单位还在施工中组建了质量管理小组,成立了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承担并协调全工程的目标管理。还要明确规定工程项目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使之能按要求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并规定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控制内容和控制措施。
3 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4 施工现场跟踪检查对公路施工的工程质量管理起关键作用
施工现场的跟踪检查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会发现很多质量问题。所以,为了保证跟踪检查工作的准确性,质量管理人员要随时保持着工作状态,在施工现场勤走动,观察并记录所发现的问题,并及时的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
同时,质量管理人员在现场还起到了督促的作用,监督公路的施工人员能够规范施工,并对公路工程的一些项目进行抽查,例如,施工材料,混凝土中沙石与水的比例是否合理,钢筋强度是否符合规范等。质量管理人员对公路的施工人员做出正确的质量指导操作,发现的质量问题,不要相互推卸责任,施工人员要与质量管理人员协商后进行处理。因此,质量管理人员只有在公路施工现场做详细的调研,指导工作,才能够做到责任明确,制定出合适的质量问题解决方案,为公路施工的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保证。
5 公路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施工进度,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施工单位中往往流行着这样的观念,就是如果要想保证工程的质量,那么就要通过减缓进度和降低效益来实现。但是,在实质上,公路工程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之间并不存在着矛盾,它们是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如果一个项目工程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那么就会减少工程返工,进而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工程进度,同时减少了对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提高了工程的效益。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
1 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
1.1 涉及技术广泛,工程系统庞大
公路工程的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着方方面面的工作,由此可见公路工程的施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多方面努力配合共同完成。具体到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以下几方面。(1)在技术投入方面。公路工程施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需要大量的技术作为支撑,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2)工程体系方面。公路工程的施工由多个部分组成,不同部分有其具体的需要,和其特有的质量检测标准。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1.2 野外施工,受自然环境影响
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室外施工项目,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几乎全程都处于露天的情况下。这就造成了公路施工过程中受自然天气的影响严重。在公路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在关注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要要及时的掌握各种气象信息。对于大雪,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要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因天气的原因影响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1.3 场地和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因此公路工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无论是公路工程的施工场地,施工人员还是施工设备,都要随着公路工程施工的结束进行转移,移接下一个工程。这就需要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在运输和人员转移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建立起符合工程流动性的灵活多变的应急措施。
2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路基质量问题
公路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公路的路基建设是公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路施工中备受公路施工单位的重视。但是在现在的路基施工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2.1.1 路基塌陷
路基塌陷是路基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质量问题,其严重影响着公路的施工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由于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填方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填方对于路基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中,经常因为施工人员忽略填方后的管理工作,或是在填方过程中由于施工失误,使填方出现问题,造成路基的塌陷。
2.1.2 路基裂缝
路基的裂缝问题一般是出现在路基工程结束以后甚至到竣工投入使用后才出现,这直接影响着公路的使用。造成路基裂缝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两个。(1)在公路工程路基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人员施工粗糙,不注重施工细节,对于路基周边的淤泥没有及时清理,为路基质量埋下隐患。
2.2 路面质量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压路机对公路的路基进行数次的碾压,如果使用的碾压机相同,碾压的土质也相同的情况下,最初对公路的路基进行碾压的时候会明显的影响到路基土的干密度。之后随着对公路路基碾压次数的不断增加,会不断的降低干密度的增长率,直到使土的干密度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才能够使干密度保持平衡。对公路进行施工的企业需要科学的对碾压的潮湿土填筑的标准,这些指标主要是通过进行建筑工程的检查和试验得出的,主要包括:压路机规格、型号和填层等。对于施工中会出现的不稳定的问题,需要科学的使用冻融翻浆的治理技术来防治问题的产生。
2.3 施工人员素质低
上文提到过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大,而人员流动在其中尤为突出。由于经常性的人员流动,造成公路施工单位施工人员的缺乏,因此在招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几乎没有什么专业上的要求。这就致使整个公路工程施工团队专业素质不足,无法满足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阻碍了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 针对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管理措施
3.1 注重材料选择,严把质量关
公路施工中材料的选购是公路施工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了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公路工程的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材料的选购,在材料方面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1)专人负责。在材料的选购方面一定要选择专人进行负责,避免人员分散过广给不法商家造成机会。要进行专人采买,专人把关。(2)在材料检测方面。在选购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形式上购买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更要对产品进行专业的检测,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3)在责任追究上。公路施工单位在材料的选购上要采取负责制,采买人员要对采买回的材料负责,如出现问题,要追究责任。
3.2 做好施工测量,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公路工程施工对于具体的数据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测量问题,施工单位一定要给予关注,避免因测量失误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具体应做到以下两方面,在测量人员方面。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测量工作,一定要选用专业的测量人员进行专业的测量,严禁将非专业人员测量的数据用于公路工程施工中。
3.3 加大施工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人员素质低的情况,公路施工单位自身要积极的采取解决措施,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人员低条件准入,高条件上岗。这种办法是针对公路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种变通的办法。为满足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的大量需求,施工单位在招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降低条件,以扩大招工量。但是在人员招入后,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做好上岗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不达标准者严禁上岗。(2)注重日常培训。对于员工的培训不仅要在上岗之前,施工人员日常工作中也要注重对其专业素质的培养,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学习,提高施工团队的专业素质。
3.4 合理的控制碾压程序
公路路基的压实度质量的好坏会受到碾压程序的影响,以及碾压中使用的压实机具等都会影响压实度。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土质选择适合的压实机具。注重进行碾压的过程中,按照先慢后快、先轻后重以及先周围后中央的施工程序进行操作,同时还需要注重保持两个相邻的轮道重合的宽度在1/3的标准原则。之后需要公路施工中的施工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进行公路试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逐渐的摸索出合理控制碾压程序的措施。如果其中公路路基的压实具体的厚度是30cm的话,这时候土层中的含水量处于最佳状态,当公路的路基在96区以下的时候,使用砂性的土层使用25t振动压路机进行路基的压实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进行静压,之后再使用振动的模式进行第二次的碾压,之后需要在进行静压一次,经过这几个过程可以保证公路路基达到合格的压实度。而当土层选用的是粘土的时候,需要使用1St的振动压路机进行施工,也是需要首先进行静压,但是之后需要开启振动模式进行三次的碾压,完成之后进行静压一次,便可达到合格的压实度。因此为了保证公路的路基具有合格的压实度,应该在白天进行公路路基的碾压工作,这样不仅能够防止其中路面存在重复碾压或者漏压的问题,还能够不断的提高公路路基碾压的质量,保证压实度。
4 总结
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是公路施工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今后的公路施工过程中,公路施工单位应加大对公路施工技术的控制与管理,打造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品质公路。
参考文献:
[1]果佳丽.关于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
[2]潘智芬.关于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9).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Abstract:With the swift and violent development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will get onto the track of the normal one progressively, the quality of protecting personnel of constructors and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a lot,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will be used extensively, project quality the management level will be brought up to a new step.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the highway, guarantee the highway uses quality and fund benefit, i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text combines pract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for many years, on strengthening the work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the problem of management of a quality is done with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Key words:highway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control
当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复杂,它不仅受到技术、经济、责任等方面的约束,并兼顾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已成当务之急。应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检基础工作、加强过程质量的控制三方面入手。
1建立以工程施工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键,有利于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控制。为此,既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监理和施工企业自检,要在公路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①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②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③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以工程施工项目为核心的检验和质管组织:①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②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③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
2建立健全业务素质较强的监理队伍
(1)选择具有相应资质、资信等级的施工单位。参建的施工单位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施工经验,并能配备高素质的足够的施工人员及配置齐全的机械设备,先进、高素质的施工单位是保证工程质量及进度的前提。
(2)监理单位作为一个监督管理机构,除具有相应资质、资信等级外,还应具备一批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高,有着多年施工及监理经验的人员,从而保证“三控二管一协调”的具体落实,其目的就是出一个优良的产品。
(3)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总结,对施工过程中先进的施工工艺及方法,给予肯定,并通过例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有效的指导施工。
3加强质检基础工作
3.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
(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
(3)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3.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
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公路建设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实验室,配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公路建设主管单位对各级管理单位拨发专款配置器具。
3.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工作
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及时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3.4建立健全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联质奖惩制,做到奖罚分明,发挥经济的作用。
3.5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各级领导要尊重科学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举办工程质量研讨会,总结交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的继续教育,重视知识,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4加强过程质量的控制
4.1设计质量的控制
(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
(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批。
(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施工单位直接提出或通过监理工程师上报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以书面解释或补充规定。
4.2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与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进人施工现场。
4.3施工质量的控制
(1)抓好各施工阶段,以防患于未然。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有的放矢地对重点、突出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施工内部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目的是为提高工程质量。
(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
(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4.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
(1)明确质量检验标准、内容和手段。检验标准指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即达到规范化、规程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检验内容主要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质量事故尽可能地消灭在施工过程中,这样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检测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2)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交验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进行妥善管理,该返工的一定要返工,该停工的也一定要停工,不能迁就。检查和评定、评估和建议,都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纠正。过去往往偏重事后把关,只注意结果,不注意中间检查和控制的工作习惯。
5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目前应围绕这3个环节,结合当地条件,尽可能充实,丰富内容,强化手段。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这都有待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管薪酬;规制;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045-04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制按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手段,前者如限薪令,后者包括税收和会计政策以及高管薪酬的强制性信息披露。直接的限薪令多出于应急,不仅运用少且不具有持续性。税收與会计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與个人的成本與收益达到调节薪酬的目的。强制性高管薪酬信息披露不仅受制于企业信息披露的行为激励,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及其反过来对高管薪酬及企业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更具复杂性。本文基于强制性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管制的理论基础,分析其效应,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规制实践提供参考。
一、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强制性信息披露管制的理论基础
对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是否需要管制存在不同的观点。基于“管理者权力观”的高管薪酬理论认为,高管对董事会的影响力造成高管自定薪酬的事实。因此,需要对高管薪酬实施监管,尤其是提高高管薪酬及其制定过程的透明度,以约束高管的自利行为。基于“最优契约观”的高管薪酬理论认为,高管薪酬是董事会接受股东的委托、代表股东的利益而基于市场公平原则與高管签订的契约,其实质是股东與高管之间的内部契约,不需要其他利益团体的干预和影响。
从高管薪酬信息需求角度看,无论高管薪酬是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确定,还是由管理层权力作用下的自我确定,股东都具有对高管薪酬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判断公司高管对经营成果的分享是否合理和激励是否有效;基于对管理层的监督,股东还需要了解高管薪酬的制定依据以及制定过程的合规性。从高管薪酬信息供给的角度看,薪酬对个体而言多属个人隐私,对企业而言则属商业秘密,无论是高管还是企业均不具备披露薪酬信息的内在动力。即便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高管薪酬信息也难以成为自愿披露的范畴。高管薪酬信息需求的存在和供给不足的矛盾,理论上需要对高管薪酬信息实施强制性披露,满足现有以及潜在投资者对高管薪酬信息的需求,以利于股东掌握管理者薪酬制定的相关信息,提高股东对董事会和高管的监督效率。
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强制性信息披露管制的效应
目前,各国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实施不同程度的管制,其目的一是符合股东的利益诉求,重在发挥高管薪酬的激励效应。二是满足社会对公平的诉求,重在保持高管薪酬與其他阶层收入水平的合理性。
(一)高管薪酬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激励效应
通过提高高管薪酬信息透明度以实现高管薪酬激励效应的监管意图,至今未得到一致的证据支持。杰森和墨菲(Jensen&Murphy)基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分析发现,高管薪酬與其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极不相称,从最大的250家上市公司看,公司市场价值每增加1000美元,高管仅获得6.7美分的工资及奖金。即使把所有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已拥有的股票及因离职可能带来的收入都考虑进去,也仅为2.59美元。他们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高管薪酬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即公司迫于薪酬信息披露带来的外部压力而选择次优的薪酬结构:本应基于业绩给予高管高额薪酬的公司担心外部压力,主动降低薪酬以迎合公众偏好,而本应获得较低薪酬的高管则追求與平均水平看齐而使薪酬水平得以提高。这两种情形最终侵蚀了高管薪酬與公司业绩的关系,形成僵化的薪酬体系。高管薪酬信息披露通常引来媒体的高度关注,如高管薪酬年度排行,其中难免产生负面评价。媒体的负面评价通常导致被关注企业的高管薪酬结构发生变化,如,减少受关注较多的股票期权,更多地采用关注度较少的限制性股票,其结果是整体薪酬水平发生改变,而业绩敏感度却伴随负面的媒体关注而降低。对此也有不同的证据,弗里德曼和萨克斯(Frydman&Saks)分析了1936~2005年美国高管薪酬的变动,发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的高管薪酬水平基本较为平稳,1980~2005年的高管薪酬水平快速上升,但與企业增长保持基本相同的比率,表明这一期间高管薪酬对业绩的敏感度提高了。克雷格黑德等(Craighead et.al)研究加拿大1993年10月仿效美国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强制性披露监管的效应,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具体反映在披露政策实施前后非上市公司和分散持股的公众公司在薪酬與业绩敏感性变化上的差异:在信息披露政策实施前,上市公司的薪酬业绩敏感度低于非上市公司;而在政策实施后,出现相反的结果。斯旺和周(Swan&Zhou)针对加拿大的研究同样发现,强制性披露要求没有对整体薪酬水平造成影响,但强化了薪酬的激励效应,表明在薪酬契约对股东不透明的情况下,会降低管理者薪酬的激励效应。
(二)高管薪酬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公平效应
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监管的另一目标是制约高管过高的薪酬,但其结果却超乎监管的意图。波切克和格林斯坦(Bebchuk&Grinstein)考察了1993~2003年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发现其增长超出了业绩和行业因素的变动,薪酬最高的五位高管的收入总额占公司净收入的比重由1993~1995年的5%上升至2001~2003年的9.8%。还有研究表明,从高管薪酬的相对水平看,1992~2000年,美国首席执行官(CEO)平均收入(经价格调整后)翻了4倍,由1992年的350万增加到1470万,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CEO的平均收入相对普通员工的倍数由1991年的140倍扩大到2003年的500倍。高管薪酬在2008~2009年出现少有的下降之后,又于2010年急剧增加,其中标普500公司CEO薪酬比2009年上涨了35%,创40年来的年度最高涨幅,这與尚处于高失业率的经济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高管薪酬对外披露使高管薪酬水平成为市场评价公司价值的信号之一。为向外界传递本公司高管能力好于平均水平的信号,以使市场对公司价值具有更高的评价,董事会通常为高管制定高于市场平均的薪酬水平。以让外界对公司形成较好的预期,这是薪酬信息披露导致高管薪酬增长速度快于普通员工的内在原因。曾纳(Zenner)针对美国1992~1993年薪酬信息披露和税收政策效应的研究发现,随后的高管薪酬整体水平出现明显的提高,原来薪酬水平较低的公司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伴随对高管实施股票期权的披露要求,1993年后股票期权在高管薪酬所占比例大幅增加,反映了高管薪酬披露所带来的螺旋效应與趋同效应。比兹亚克和纳威恩(Bizjak&Naveen)研究了美国2006年对高管薪酬制定参照企业的强制性披露要求所导致的后果,结果表明薪酬标杆的运用及其披露导致高管薪酬呈持续的螺旋式上涨。與此相反的观点认为,高管薪酬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高管对公司市场价值提高的贡献而非管理者权利,或是近年来由于技术变革而产生的对拥有此类技能的回报。
(三)高管薪酬强制性信息披露與管理层道德风险
高管薪酬强制性信息披露管制可能因管理层自利行为而加大信息披露的成本,损害股东利益。实证会计理论揭示高管通常选择增加其效用或福利的报告政策,在信息披露方面通常实施三种行为,即夸大自己的努力程度、模糊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隐藏信息。罗宾逊(Robinson)针对2006年修改的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发现,高管薪酬较高并受到媒体负面关注的公司,普遍违反信息披露规则,说明获得高额薪酬的高管存在有意遗漏或隐瞒信息的动机。为规避外部愤怒所导致的压力,管理层存在利用各种方式合法化其薪酬的激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6年增加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一是要求披露薪酬制定时作为参照的具体公司的名称,以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对比,确定高管薪酬的合理性。针对这一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选择参照企业时普遍存在操纵行为,这一信息披露要求实施后的显著变化是将较低薪酬的企业从原来的参照名单中删除,而让拥有较高薪酬的企业进入参照名单,这种行为在高管薪酬受到股东反对以及监督机制较弱的公司尤为严重。
总之,信息披露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同时运行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是要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二是要符合公众对财富和权力的评判标准。以上不同的研究证据也表明,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管制未能完全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监管意图。从效率监管目标看,期望通过信息披露发挥外部机制对董事会和高管在薪酬制定过程的行为监督,更多时候演变为公众的强烈不满,其结果是设计并披露符合公众评判标准而非股东价值创造的薪酬契约成为更多上市公司的普遍做法。在市场机制能够起到约束人道德风险作用的情况下,过度的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管制也将抵消薪酬的激励作用。从薪酬公平的监管目标看,期望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发挥市场对高管“过高”薪酬的监督,结果却引发高管薪酬的“竞赛效应”,导致其成为高管薪酬螺旋式上涨的原因之一。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增加管理层暴露其自利行为的风险,管理层为寻求风险补偿必然伺机要求更高的回报,或歪曲信息以模糊公众视线。目前的研究只停留在信息披露是否引起薪酬與业绩敏感度下降层面,由于薪酬與业绩敏感度下降,以及进一步诱导高管的道德风险行为而给股东造成的价值损失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三、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监管的启示
我国上市公司是以股权集中为主的结构模式,无论是大股东控制模式下的大股东與高管合谋,还是其他产权主导下的所有者缺位,均表现为“内部人控制”的特征。目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很大程度上仍受管理者的影响,高管在其薪酬制定中存在明显的自利行为,该行为不仅导致高管更多的超额薪酬和更高的薪酬水平,且加大了與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降低甚至消除了薪酬的激励作用。目前,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存在直接的行政管制,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高管权力更大,在职消费也更高,且更容易利用控制权来提高自身的薪酬水平。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的治理结构以及高管薪酬的管制效应,高管薪酬管制范围应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包括所有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管制目标应基于公司的不同产权性质而有所侧重。尽管不同产权性质公司的管制目标存在差异,但管制方式应由直接的行政约束转变为更多地依赖市场的约束。
(一)完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
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包含三个内容:薪酬内容及构成、薪酬制定的依据、薪酬制定的程序。目前,对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法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與格式准则第2号——年报的内容與格式》。现有法规总体上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仅要求披露总额,并对总额包含的内容做出具体说明,但无须披露各项内容的具体金额。此外,构成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重要部分的股权激励與在职消费仍不包括在薪酬总额中,对于高管薪酬制定依据和制定程序的披露要求过于笼统。对此,首先应扩大对高管薪酬内涵的界定,明确高管薪酬构成的具体项目和金额。其次,应细化高管薪酬制定依据和制定过程的披露要求,提高薪酬制定过程的透明度,促使董事会在薪酬制定过程中的独立與监督作用,减少管理层对薪酬制定的影响,提高薪酬契约的有效性,促使管理层为股东创造财富而非直接转移。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的受众包括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群体,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对于来自工会、媒体、公众的压力以及由此所做出的反应,容易导致高管薪酬总体上趋于向上、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平均水平,高管薪酬结构也逐渐趋于大家共同采用的模式,以避免成为例外而受到负面评价,如此迎合公众偏好的薪酬契约必然影响效率的改进。强制性信息披露监管的难度在于如何平衡基于不同目的的信息需求者的利益诉求。在规范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时,应根据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而有所侧重,如,对国有产权性质的公司,应细化对薪酬内容與结构的披露,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监管目标;对非国有产权性质的公司,应强化对薪酬制定依据及薪酬制定程序的披露,以侧重于实现效率的监管目标。
(二)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应與其他监管机制结合
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促使高管薪酬制定的直接参與者加强自律,同时有利于外部股东的监督,以完善高管薪酬契约。单从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无法实现上述监管目标,信息披露监管需要與其他监管机制相结合。高管薪酬契约应从根本上回归高管與股东之间的契约,让股东在决定高管薪酬时行使相应的权力。目前,我国的公司法没有赋予股东大会审议高管薪酬的职权,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交股东大会通过的程序,是在董事会批准并提交证监会无异议之后。对此,一方面我国应在立法和相关法规层面赋予股东对高管薪酬制定的表决权,另一方面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强董事受托责任意识。目前,各国普遍倡导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的模式,董事会在高管薪酬契约的确定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董事與管理层之间的独立性以及董事能够在面临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选择有利于股东价值创造的薪酬契约,是确保高管薪酬公允和有效的前提。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heory of value chain provide a good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 and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value chain theory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value chain thinking to internal control, analyzes to build the key steps of internal control which can adapt the value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ternal control should be the value-added activities which take 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the strategic goal, and take the taking various "stream" in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line of control and can constantly perfect itself.
关键词:价值链;内部控制;风险链;价值创造
Key words: value chain;internal control;risk chain;value creation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35-02
0引言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概念,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在探索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这一战略性问题的过程中对企业价值链活动这一微观层面的深度思考与探索。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众所周知,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环境下,如何设计与价值链相匹配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价值链思想与价值链优化
价值链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协作理论、泰罗的分工―协作思想、法约尔的组织管理思想和系统管理理论,同时也是在市场竞争、生产过程、营销过程、组织管理等企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条件下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的深刻反思与总结。价值链管理的优势在于它不但关注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活动的优化与协调,更关注这些价值链活动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在由上下游关联的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体系中,存在行业价值链,即纵向价值链,它反映了“供应商―核心企业―渠道”组成的外部价值链。同时,核心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合体构成了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很难从整体层面或个别环节的竞争去分析如何获取竞争优势,而只能分析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因为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因此,实施价值链管理是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经之路。企业应基于价值链思想,构建基于价值导向,面向战略层面,获取持续竞争力和优化企业价值链的管理体系,包括内部控制。在波特看来,要实现价值创造的目的,公司的各种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具体到某一项或多项活动是价值创造因素还是成本驱动因素,则要进行具体分析(Porter,1985)。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可以将公司的活动分解为影响公司相对成本地位和影响产品差异的不同具体活动,这些活动的组合创造出产品,为顾客提供价值,从而塑造出公司的竞争优势。从波特有关的战略观点来看,这些活动本身的不同方式以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是不同的公司战略的本质所在(Porter,1996)。因此,有必要通过价值链优化,设计最优的价值链。价值链管理的关键在于优化企业价值链。为了实现企业价值链最优的目的,企业必须对价值链活动进行重组,而对业务流程重组和实施企业信息化是实现这一企业战略的关键。一般地,企业应把整个价值链分解为与战略相关的作业、成本、收入和资产,并把它们分配到“有价值的作业”中。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强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组织,完成成本最低、差异最佳,从而价值增值最大的目标。通过价值链分析,研究各活动(或活动再细分的作业)的增值情况,区分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增值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企业需要保留的价值链活动。但这是一个绝对数,只是说明了对企业的价值是有贡献的。而需要考虑各增值活动的增值能力,则不仅要考虑其是否为正的价值,还要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利润等条件下的综合价值贡献能力。而非增值活动不仅不能创造价值,甚至还有可能摧毁价值。因此,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必须通过合并、选择、去除等方法消除非增值活动,实现价值链的优化。
2价值链管理思想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
2.1 内部控制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一项特殊的价值增值活动根据价值链管理思想,企业的价值管理应在整体上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实务中,则需要运用价值理论,通过流程重组在战略层面、管理层面、作业层面实施价值增值措施。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而在其公司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全员参与的措施和程序。其中,实现其经营目标是最终落脚点。既然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就必然要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战略目标。价值链管理和内部控制虽然各有侧重,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价值最大化,这也就是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内部控制目标定位。因此,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价值链中的一项活动,它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一项特殊的价值增值活动。
2.2 内部控制应保证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获取竞争优势企业要实现价值最大化,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而竞争优势又最终来自于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即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此时,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客户获得的超额价值来源于企业在为客户提供同等价值的条件下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服务和产品,或者在相同的价格条件下为客户提供独树一帜的有更高价值或附加值的服务或产品。因此,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决定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所贡献的各种活动是否适当,包括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实施。成本领先与差异化两种竞争战略都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保证战略的实施,并通过竞争结果来验证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否有效。在成本领先战略中,企业要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就必须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均的水平,才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竞争对手相比相当或相对较低的成本价位上,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地位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通常意味着严格的控制系统、管理费用最小化、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及对学习曲线的贡献。在维持成本领先战略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在保证经营效果和效率,提高企业的效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上起着重大作用。在差异化战略的指导下,企业追求在客户关注的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提供更优的产品或服务价值。企业以其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以其独特的行业地位满足客户的要求,企业也因其独特的地位而获得溢价的报酬,获取竞争优势。内部控制通过建立信息与沟通系统,实施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以更好地应对差异化战略可能面临的风险。特别是针对产品研发阶段和营销服务阶段的内部控制,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持续保证。竞争战略是要在行业竞争中追求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竞争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的吸引力在不断变化,或增或减,而竞争地位则反映竞争者之间持续的激烈争斗。乃至于长时期的市场均衡状态也会因竞争的变化而出其不意地被打破。某一企业对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地位会有所作为,这也使竞争战略选择充满了风险。竞争战略不仅要对环境做出反应,而且试图根据企业的利润来塑造环境,改变产业状况。这些战略性的选择与战略性的反应为企业增加了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此时,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的内部控制不仅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战略决策提供制度保障,还要能预警和监测风险的发生,并制定应对措施。
2.3 内部控制贯穿于所有的价值链活动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通常不利于鉴定其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而又相互联系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企业的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且奠定了差异化的基础。一流的研发团队、一流的生产流程、一流的分销体系、良好的物流规划等都可能产生成本优势。而高品质的采购、优良的产品设计、订单拉动式的生产模式等因素则可能为企业提供卓越的产品,帮助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因此,我们必须使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的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分析竞争优势。价值链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组建比其竞争对手更优的战略活动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我们可以认为,由众多价值活动组成的价值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同时还要保证各项价值活动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内部控制为各项分离的价值活动的正常运行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提供了制度保证。另外,通过内部控制的反馈机制,可以对价值活动进行不断协调与优化。贯穿于所有价值链活动中的内部控制组成了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联系着企业内部的各业务单元、各部门和员工、作业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同时还联系着外部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联盟、虚拟企业、虚拟价值链、网络直销等新形式的企业经营形式的出现,则更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
2.4 内部控制要结合价值活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并确定关键控制点波特将公司活动分解为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是以此为标准的:不同的经济性;不同的差异化;对成本的影响。不同的价值活动存在差异,各项价值活动不同的经济性和不同的成本使得它们在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价值活动有增值与非增值之分,即使是增值活动其提供和创造的价值也有大小。内部控制的实施会产生成本,因此既不能因考虑成本而使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也不能只追求有效的内部控制而不考虑成本。实行某项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获得的收益。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应结合价值活动的价值创造功能对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对于价值创造和贡献大的活动就应建立更完善的内部控制,其成本可以相对更高。而增值功能明显或相对偏低的活动其内部控制可以相对简略,以节省成本。即内部控制的建立要考虑价值活动的价值分布情况,应设计出与价值分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从价值链整体来看,建立了内部控制后的价值活动应比建立内部控制之前的价值活动贡献更大的价值,而内部控制创造的效益应大于建立和运行内部控制产生的成本。
整个价值链中的某些价值活动贡献的价值占整个价值链贡献的价值的比重可能很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高附加值的价值活动作为整个价值链的关键控制点。因为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所在,理所当然地应当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关注领域。
参考文献:
[1]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