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地理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一项新的教学理念,正因为新,因此并不存在现有的经验作为借鉴,只可以通过过去的经验,再同现实的状况相结合,实行具体分析,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应对方法,才可以在高考中获胜,获得优秀的成绩。最近几届的高考当中,大量的能力型、应用型的文综试题逐渐增加。高考更加关注于实践性和创新性。在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将新课标的理念渗入进去,让地理课程具有独特的魅力,让地理课的课堂可以大放光彩,让平静的课堂教学可以变得有趣,并且让地理课不再成为一门留有遗憾的学科呢?
一、对于新课标理念下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当进口课程准则
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应当严格依照地理课程的准则进行,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一切问题的设计都要通过课程准则的结构进行,这也使确保复习工作不会远离高考需求的关键环节。对新课标理念下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问题,不但是常规教学里要求处理的问题,也是对于高考复习备战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高三地理复习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里对于地理问题关键来源于教材、资料、试题等,最主要来源于本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发现问题并采取原创的适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地理问题比较少见。我们通常遇到的状况是,老师详细讲解教材或资料里的每一个关于地理的问题,反复的印制试卷、试题,可是却忽略了必要的研究,促成复习备战里有关地理的问题远离于课标以外,最后错过了提升能力的良机。
地理教材作为编制教材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释才进行教学文本编写的,教材版本的不同对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展现出编制工作人员对课程准则的理解均不相同。因为某些原因,新课标没有规定的内容却经常出现在某些教材当中,所以,课标规定的内容也会不出现在某些教材当中。因此,教材里的某些问题的设计或许是脱离了课程准则的需求。源于教材的教学辅助资料同实体也具备了相关的问题,老师只有更加仔细的研究课程准则为基础,再次对资料进行选择,才可以正确的展现适合课标需求的地理问题,让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最大程度的让学生了解考试的要求。
二、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关注能力和知识
能力作为文综测试的主因,它的出发点是通过考察的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命题,研究使用知识解析真实问题的能力。外表体现了高考试题经常以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实际问题的意境,通过问题的需求,用某种主要知识作为核心问题进行展开,来测试学生解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透过向弟子进行启迪式的提问方法促进教学;大约也是这个时期的西方,位于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教育过程里构成了闻名遐迩的“产婆术”,也就是要不断的提问、追寻、渐渐出现学生回答里的不足,仍学生在长期的思考中,明确自身结论里的荒谬,并让学生自身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在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根据课程准则来进行,加入相对不足的行为动词,完全将教学目的要求的行为动词考虑进去,让学生通过不断地了解掌握这些行为动词的指向和意义,确定具体的复习力度,也就是能力的要求,这样才可以在高考中明确方向,这也是寻求地理问题设计价值的意义。
三、问题的设计要将思维的定律打破
很多教学案例都可以证明,思维定势对处理问题具有的不好的影响,如果新的问题环境出现,它会有效防止学生出现新解题的思路或者出现新的创新思维来处理新的问题。
所以,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不要依靠书本上的习题、资料上的习题来进行,而是要运用被你法进行,所有创新的挖掘性能云因,要对思维定势负责。
四、问题的设计要多注意其他样式
学生在通过高考的测试题时会经常遇到棘手的事情,既觉得熟悉,也觉陌生。新的习题状况,会无法远离新问题及典型性,没有办法把貌合神离的新问题同具有特点的问题进行概括,这样才更容易感受出卖方的主人。
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现出教师教学的问题,获取的知识道路,更加不够清晰,待到抽象,他运用的面积也就会越来越大。比如说:可以将自然界、背景灯进行创造,可是创造出相同的地理问题;可以通过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把地理图像里的地理元素改掉,再展现出更新的地理情境。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下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要完全运用生活里的地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地理课程对学生终身受益。在课堂教学过程里,老师要经常创新教学情景,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出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会到地理复习课教学的独特魅力。老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让学生进行指导性学习,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来。教学的法则不可以是固定模式的。要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才可以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渗入到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当中,地理课不再成为一门留有遗憾的学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地理 创新实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59-01
地理新课标中明确的提出了对于地理教学的要求,尤其注重地理学习的有用性,让学生在生活学习感悟中自觉的重视地理学习,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转变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地理教学重视的是体验式学习,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地理课堂的教学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创新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研,将地理课程教学赋予生命力,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生活中善于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活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传授。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中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目标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的特点,以自己所在地区作为学生的探索发现的对象,通过对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我们爱国情怀,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高中地理教学有自身的教学特色,体现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随着课程标准的变化,这些教学特点也被赋予了时展的特色,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实现快乐学习、创造性学习。
(一)直观性
地理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更重视的形象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最为直观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现实现象的观察和学习能够达到最为直观的感受。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感受,重视体验式的学习,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
(二)现实性
教学基本内容向学生传授的的科学的只是构造,但是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特点就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所以这种现实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三、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对策
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将课堂教学的影响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当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调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重视教学体验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课程的导入开始教师就需要设定合理的教学情境,知识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完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性的地理教学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直观的教学感受,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方式的展示将书面内容灵活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将高中课程进行课题分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汇报,加深学生们学习探索的兴趣,通过交流学习强化知识的吸收。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明确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焦秋生.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网络资源 初中地理 教学
将多媒体和地理教学整合在一起,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教学,营造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氛围,它不仅能体现老师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以探究、自主、合作为出发点的主体学习,它很好的改变了传统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结构,让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的提高都得到了落实。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大力发挥素质教育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提高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现代初中地理真正摆脱了传统的老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模式,为了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多种教育技术被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如: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视听技术,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等。多媒体技术是把动画、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整合在一起,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集成性与可控性,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有效功能,让学生进行学习验证、调整学习进度、实时反馈,最后为学生提供可调节的读写、视听学习环境。在这期间,老师是一切工作的指导者与领路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有效发挥。
老师通过网络论坛,搜集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上传的精华帖,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将知识面拓展到书本以外。同时,老师也需要从多个领域关注地理科目与帖子,通过存储信息资源,对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与处理,从而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建成资源库,让论坛拥有资源存储的功能,将教学设计、试题与教学资源利用帖子等形式进行存储,有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最后,整合资料性质进行分化与归类,需要时再下载使用。
通过在网上搜集和地理相关的笑话或者经典内容,将其变成日志上传到空间。或者建立博客,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想、反思与教学资料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课改就是老师整合已有的教学思想,将与地理、国家发展直接相关的信息搜集在一起,同时这也是考试导向与地理界学者一直关注的领域,而教学工作则需要面向社会与经济发展。这也是当今课标与学科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它是地理在现代教学中的要求。在进行网络资料整理的过程中,老师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也将得到改善。
二、培养识图与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切知识的来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论坛中的笑话、幽默与谜语整合各种知识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知识情境,充分利用语言进行新课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凝聚注意力,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兴趣。
从地理教材编写过程来看:有大量地理图像,具体包含示意图、统计图、分布图与景观图等,以及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漫画,地理图像作为整个教材学习的关键,它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性,对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分布规律与内在联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图像功能,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如:在学习火山分布与地震带时,先注意六大板块的边界与范围,然后结合《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以引领学生掌握火山与地震带分布位置,和前图进行对照后,得到最终结论:地震与火山多集中于两个板块交界。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地理图像能帮助学生调动思维与感觉器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图样的能力。
三、优化第二课堂,学会识记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改革;新课标
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将信息化技术与地理教学模式相融合,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则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要求
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明确提出的。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被给出,其中明确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促进地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这已然成为地理教学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条件下,虽然传统教育对地理教育的束缚正在逐步减弱,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步入地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例如,教师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度不够,与地理课程的结合点较少,教学模式选择和应用不合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改革。
2.课程范式创新的要求
在地理课程改革逐步强化发展的背景下,地理教学范式展现出了差异化和时代化的特点。我国地理教学改革深受时代教育观念和学科科学发展的影响,不停地在发生着改变。教学范式虽然种类多样,但都存在着本身的优点以及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对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选择适合某种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而达到吸引学生、充实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3.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运用,设备上,加强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运用;技术上,依赖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资源上,主要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制作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源。
(2)教学范式创新理论。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为地理教学范式的创新点明了道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学生的课程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和教学媒体;或者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地理教学模式设计重点在于围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形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定教”,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一,要考虑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地理学习中。
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教学、地理数据存储与可视化、数字地图操作等。另外,还包括基于GIS数据输出的应用,如利用GIS软件输出地图数据、专题地图等。
第二,要考虑如何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整合地理信息资源和工具。
第三,要考虑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三、结论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26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级学校进行了一场信息化的改革,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现代化水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到,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明确指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加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加入一些传统教学无法展示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因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学校配备齐全的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设计,将一些地理图文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自己的专业解读,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分析
1.设施配备不完备
虽然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费用却让一些高中对于该要求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高中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关于教育设备配置的经费也比较少,地理教学新增的信息技术应用要求使得原本有限的经费完全不够用。而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要求有完整的设备配置,还需要持续地添置硬件设施,采购教学需要的软件,同时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2.师资条件不合格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求的就是教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具体操作,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具体可以运用在哪些教学内容上。不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不太了解,更别提熟练运用进行教学了。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非但不能帮助他们更形象生动地进行地理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3.教育观念不合理
虽然新课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适当加入信息技术的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节课都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学设计方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此外,现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教师进行演示,将知识单向传输给学生,这反而分散了W生的注意力,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好。教师应多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打破程序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探究。
二、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1.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建设
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理抽象知识。政府应该加大对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设施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地理教育设备的全套配置。在信息技术设备齐全的条件下,学校应健全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地理教学内容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设计原则及可用内容,提供给地理教师,方便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信息化设计,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能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2.提升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准
随着地理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也应使自己逐步适应新课标的地理教学要求,慢慢转变自己的知识传递者角色,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教师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地理知识,并将新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保证学生们学习到最先进的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堂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少教师习惯将所有的课堂知识完整全面地展现在屏幕上,限制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一个高质量的课件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运用信息技术搜查资料,对未知的地理科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方能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酸雨的形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形成的过程及其危害,探究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式获取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更多的是将一些传统课堂无法展示出来的图片信息以及高科技应用领域的知识展现出来,但是一些基础的地理理论知识还是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传授的,而且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一地理“洋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们也在草稿纸上跟着画,了解洋流的类型与具体信息,以及其形成规律,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球的运动过程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形象展示出来,促进学生对于黄赤交角的概念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类抽象知识的理解。
4.开展应用型教学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实际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范例,让学生们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实际可用性的了解,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每天的天气预报中都有卫星云图,偶尔还可以看到台风的旋转、冷风的推进过程等这些动态的气候景象。在“天气和气候”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展示常见的相关图像,教师运用理论知识将这些图像翻译成文字信息。对学生们来说,气团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通过教师对卫星云图的解读,既能促进学生们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解读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对地理课堂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形象的展示,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水平。然而,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信息技术设施配备不完备、师资条件不合格以及教育观念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准,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应用型教学,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为地理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旋晓伟,王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2]林田田.浅析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3]陶力越.基于主题情景式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以“城市(City)・绿色(Green)・工业(Industry)”一课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S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学定教 主体性 地理教学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把设计重心从“教”向“学”转移,“教”为“学”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达到高中地理学科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学生的所学内容、已有基础和学习习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活动组织形式。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统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从课标分析、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等方面把握教学的起点,实施“以学定教”,提升教学的效果。[1]
一、深入理解课标内容,实施“以学定教”
教师只有深入理解课标内容,才能构建教学设计的全面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标的二次开发和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确定每节内容的具体目标。同时在课标内容二次开发中,教师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维度进行具体细化。在细化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学生作为目标行为的主体,同时目标内容的设计要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展开。
如以鲁教版必须一第二单元中天气系统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课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师可将课标内容细化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气团、锋面的概念,说出锋面的类型;用示意图说明冷暖锋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用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推测对天气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绘制冷暖锋示意图,思考锋面的本质属性和差异;通过观察动画课件,探究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过程;通过绘制北半球高低压系统示意图,探究其对天气的影响过程;在北半球高低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推测南半球高低压系统的气流状况和天气变化,并进一步探究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探究成果。
二、深入对教材解读 ,实施“以学定教”
教师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需要全面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知识的前后联系,对地理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作深层次的探索,对地理原理规律的认知过程做出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构想。如在鲁教版必须一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对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鲁教版天气系统部分是在大气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大气运动和全球性大气环流等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叙述性语言和活动性探究方式进行内容呈现,教材图文并茂,让学生对抽象的天气系统进行直观形象的认知。如教学中可以引用1998年长江洪水实例和气团概念分析,为锋面、高低压系统的学习认知进行了较好的铺垫。同时,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方便学生的自学和合作探究,也体现课标倡导重视地理问题探究的理念。
三、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实施“以学定教”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内化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关,教师需要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中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经验,熟悉对新知识学习所需要的地理能力和情感。教师可从认知现状、已有生活经验、信息加工能力和不同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来分析,为学习需要分析做准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决定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和成因的分析,考虑学生在学习该部分教学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考虑有什么方式和方法创设情景呈现地理信息,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感受成功。[2]
如天气对学生来并不陌生,但生活中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却并不清楚,不能从地理科学角度来加以分析解释。同时锋面、高低压这些常见天气系统也比较抽象,需要借助天气现象来进行间接感知。但高中学生对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有透过天气现象寻找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探索欲望。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立体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再加上有初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铺垫,能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中通过比较等方法,分析归纳出不同天气系统下的天气变化。虽然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图技能,但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绘制各种天气系统示意图的能力,也很难主动尝试进行图文结合来发现和提出问题。
总之,传统地理教案按“以教定教”的形式,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记,明显呈现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从教与学的角度看,教学的改进是不断促进和完善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则作为辅、支持性、配合性的活动。正因如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 实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中地理教学主要面对的是人类生活的客观地理环境,可以说整个地理环境其实就是一个地理“实验室”。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都基本处于静态,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很难掌握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开展地理实验有利于开拓学生学习的环境,使得地理教学更加的活泼生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实验内容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内容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要让学生切实能够感受到、体验到,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意义。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设计了模拟热力环流实验、农作物品种调查、地球自转及公转运动的演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绘制、调查人口迁移情况、观察、测量初步分析城市自行车及机动车路面使用情况等10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建议的实验内容主要有13项,其中需要联系当地的相关情况的一共有6个,比如,利用当地人口资料,绘制合理的统计图表,探究人口发展模式及迁移特点、观察本地水文地质地貌情况、对当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进行调查,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主要的保护治理措施等等,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一共有4个,比如大气温室效应模拟、气压带风带移动情况模拟、水循环模拟、洋流模拟。由此可以看到,新课标背景之下,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高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频繁,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除了教材、新课程标准列出的一些地理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自行的设计一些实验,比如模拟季风的形成、模拟气旋与反气旋、模拟暖锋及冷锋天气、开展沉积物分选实验、自流井模型制作、断层形成模型制作等等。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地理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二、地理实验教学设计
地理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科学性、可操作性、典型性、可接受性、活动性及探究性五个原则,要切实能够正确的反映某一地理过程中内在规律,实验过程中的所有的细节都必须具有科学性;要始终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为出发点,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在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的前提之下确保实验的效果;实验内容要能够体现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各种地理概念,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防止学生对知识产生负迁移,影响其学习效果;地理实验必须要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水平,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亲自的操作,从而获取知识,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设计实验内容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探究性,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取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设计沉积物分选实验时,首先明确实验名称“沉积物的分选”,然后选择实验用器材“水、随时、粘土、玻璃瓶、粗砂”,其次设计实验过程“将相同比例的粘土、碎石及粗砂均匀混合后放置在玻璃瓶之中,三种物质的体积不得超过玻璃瓶容量的一半。然后将玻璃瓶注满水,拧紧瓶盖后剧烈震荡后将玻璃瓶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静置沉淀,观察各种沉淀成分的排列顺序”,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之后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选择的实验材料及其沉积过程与大自然中实际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可以明显的发现,颗粒较大的物质沉在下部,粘土细颗粒则主要在上部”。该实验过程是通过直接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间接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自然地理事物对象的演变过程。模拟实验由实物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两种手段,实物模拟主要是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使用实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比如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地球的运动情况,实验过程中用手电筒发出的光代表太阳光,分别从地球仪北极及南极上空打开,用手从左向右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
结束语
实验对于高中地理学习非常有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展地理实验,通过直接实验、计算机模拟、实物模拟、演示实验等多种实验方法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各种地理概念,从而提高地理实验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实验的内容及教学设计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蕾、陈晓. 例谈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方案的设计[J]. 地理教学,2013(14).
[2] 费月.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史利杰、徐宝芳. 积极开展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活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尤其是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创新也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思想。以往的教学,我们往往只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而缺少一种教学的创新思维,这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学效率下降,最终也不利于我们师生双方的全面和谐发展。现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学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就来谈一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在日常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利用感性的教学材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铺垫。
在我们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可以遇见很多的教学素材。这些教学素材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武器,也是在这些素材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将地理教学工作做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对教学工作做出一个调整。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好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有这方面的思想作指导。由于我们的很多教师都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思路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为了做好我们的地理教学工作,为了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出转变、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进行教学材料的选择的过程中选择好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然后再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关于感性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多和自己的同行进行交流,在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做好指导,也为教师本人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好。
二、教师在日常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思维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清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而更好地知道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关地理学科,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知识面非常丰富,涉及的知识点多、涉及的国家、地域也全面,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大地理意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走出狭小的地域范围,将视野扩展到全世界的各个区域。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好指导,也可以为学生的全球思维的养成奠定基础。我们都知道,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带来积极进取的正面影响。学生在学习了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以后,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意识,通常会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发愤图强,进而促进我们的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而且在学习这些地域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也是有着很大帮助的,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点,争取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在日常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地理学科中的学习工具,特别是地图,通过地图培养学生的图像创新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是有一种必备的学习工具:地图。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相比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地理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应用好这种工具。地图是我们进行地理学习的指导性工具,也是我们树立全球地理意识的保障。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地图,有关地图的知识,也是我们全面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地图这个工具使用好。这是我们指导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也是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的有效教学工具。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看地理,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一些地域的知识点,也可以将我们的思路扩大到那些所要学习的地域,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在看地图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对地图背后隐藏的地理知识以及那些地域的人文风情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液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师在日常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