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技术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Now knowledge spillover is one of the heated topics about technology economics educa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Spillover dista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ffecting 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re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is a prerequisite for knowledge spillovers. The imitation innova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achieve the spillovers. Knowledge spillovers have some space limitations.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demonstrate a declining trend with increasing the distance.
关键词: 技术经济;知识溢出;溢出效应
Key words: technology economics;knowledge spillovers;spillover effect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019-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05),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ZDIXM012,2012JDXM004),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2Y03)资助。
作者简介:王子龙(1978-),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杨宇(1980-),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文化。
0 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技术要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中把技术进步因素视为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的剩余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通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当代经济增长越来越缺乏解释力。技术经济学科体系的建立验证了当代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关注技术要素的重要性。目前技术经济学界对其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较多争论,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技术创新、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知识经济等,其中知识溢出效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知识溢出的多空间尺度耦合、空间知识溢出测度以及知识溢出机制是近期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主要动向。关于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一是从宏观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二是从微观讨论知识溢出与网络、空间距离及R&D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溢出分为通过学术出版物等非嵌入性知识载体实现的知识溢出和通过知识主体间面对面交流的知识溢出[1]。地理邻近性在区域知识溢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知识溢出受到地域范围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情况下,地理距离越近的主体,发生知识溢出的几率就越大[2]。知识溢出广泛存在于地理邻近和技术结构相似的区域间,地理和技术比较邻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发生。
1 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所谓知识溢出效应是指知识溢出接受者通过加工整合获得的溢出知识,并对其进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或其他价值。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会不断传播,最终为全球所共享,有时候这个传播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并且传播时间也较长。永远独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早已不存在,相反在历史长河中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非常短暂。科学技术本身演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和技术流动的低成本。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彼此之间的依赖度逐渐增大,在知识技术网络中,融合了几乎所有国家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传送量与运输成本随着商品知识密集度的增高其相关性变小。知识溢出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知识溢出正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知识溢出能够加快人力资本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构筑,有利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随着知识的交流、网络媒体的传播、人力资本的流动等都会引发溢出效应,利用相关知识接受者进行生产或创新,导致其成本低于知识溢出方产生的成本,“搭便车”企业以低于平均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使知识溢出方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溢出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知识势差,知识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知识接受企业的模仿和创新。当知识领先者的优势超过知识接受者的优势时,知识接受者通过对领先知识进行模仿和学习,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获得知识溢出收益。
知识溢出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相关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的集群。知识溢出是企业间空间距离的函数,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效应会降低,进而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地区化或区域化[3]。多种知识之间的联合生产不会因知识种类的增加而出现设备的大幅度更改,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步的完善,在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产生范围经济。当只考虑两种产品的生产时,其成本函数为:SC=■式中SC表示范围经济程度,Q1,Q2分别表示两种知识产出数量,C(Q1),C(Q2)为相应的成本,C(Q1,Q2)为联合生产两种知识的平均成本。SC>0表示联合生产成本小于独立生产成本之和,即联合产生范围经济,SC越大表示范围经济程度越高。SC
2 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
知识溢出的大小与知识接受企业同知识领先者空间位置上的邻近程度密切相关;知识溢出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技术知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如果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仅依赖于特殊的非空间因素,空间距离对于知识传播没有影响。否则,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就存在空间局限性[4]。这里实证研究对象为14个OECD国家,即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与美国;研究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由于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与美国的R&D支出占据了研究对象的9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里视这五个国家(G5)为其他九个国家的知识溢出来源。G5与相关国家的空间距离如表1所示。
利用技术调整后的传统制造业统计数据,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知识溢出的空间地域性:
lnFcit=?琢ci+?琢t+?茁ln[scit+?酌(■sgite■)+?着cit,?坌c,i,t
这里,c表示国家,i表示产业,t表示时间,s表示累积R&D支出,g表示G5中的一国,Dcg表示c与G5中的某一国家g的空间距离,?琢ci、?琢t,?茁、?酌与?啄为相关估计参数,?着cit表示误差项。参数?茁反映了与本国R&D密切相关的生产率弹性,?酌则表明从外国R&D中获取利益后的生产率大小。?啄表示距离参数,即R&D的地方化程度,通常由在空间距离不等条件下外国R&D对本国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变化度来确定[5]。根据G5与相关国家空间距离及产业数据可以得出实证研究结果为:国内R&D效果?啄=0.054,来自G5国R&D相对效果?酌=1.129,距离参数?啄=0.495。由于?酌为正且?啄为正,这表明来自G5国R&D的有效性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国与国之间的知识溢出已经超越区域地理边界,知识正负向溢出的空间距离变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邻近区域对本区域存在非常明显的正向知识溢出效应,知识空间溢出的作用强度呈现随着空间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的特征。
3 研究结论
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势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条件,接受企业的模仿创新是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知识溢出正效应表现为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空间距离越近知识溢出流越大,远离溢出源的地区受到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进行直接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小,其突出表现是溢出中间阻力增大,溢出速度相对较慢。由于新技术被同行业模仿随空间距离的增加存在时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知识溢出时滞及知识退化率与知识溢出效应成反比例变化。
参考文献:
[1]盛垒.西方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进展探析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0):2-9.
[2]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8(4):1549-1566.
[3]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7(5):76-86.
[论文摘要]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目前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内容相对比较孤立,联系性不是很强,没有能够发挥基础课程的应有作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更好的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需要以及更好的配合专业发展做了一些分析,在整合基础课程相关内容、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更好的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适逢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大潮,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工学结合。本人在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专业建设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说说自己的体会。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一个前期的铺垫,从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上面来说,它应该是强调专业的通识教育,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一般而言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构成艺术)、图形创意等课程,整体而言,在课程设置相差不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装饰雕塑、图案等课程等,不一而足。
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位老师的重视,在实践中正不断地加以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反响。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从目前来看,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的模式,开设内容都是按照素描、色彩、构成等进行分类,尽管在教学内容上面偏向于设计教学,但也不排除简单照搬照抄过去的模式等现象,和本科相比,最大区别就是课时数量上的压缩。这样,一方面由于高职层次学生绘画水平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基础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千人一面,导致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在此情况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如何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将教学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融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起到应该具有的作用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专业及社会的发展
毋庸置疑,由于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服务职能,因此他也要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说,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历史都比较短暂,在课程设置上难免出现本科类似专业的翻版,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就业市场的开拓,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还留有历史印迹,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在许多方面难免也存在一些过时的理念。
另外,学生进校时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同学进校以后还是攀比高考专业分数的高低,注重绘画技能的衡量,对于设计专业的内涵理解还不是特别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课程学时上,基础课的课时时数也是有限的,一般每门基础课的课时都是在5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或者被动和孤立的去学习既有的课程,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如何和已有的教学条件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体现所开设专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其次,从教师方面的情况来看,还存在思想不重视,实际教学方法和预计不统一的现象,认为改革是专业课老师的事,基础课不是那么很重要的印象。
这种现象是由多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由于过去的精英教育背景,一般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他们习惯以自己的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来套用到高职教学模式当中,要么过分强调照搬国内甚至国外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要么还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方式,甚至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方法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有意无意的灌输纯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单纯地作为传统的素描知识教学,或者课堂训练的内容依然注重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而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
再次,从教学模式上来说。目前,情景教学,岗位模拟实训是得到广泛认可的高职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需求的变化。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成为大家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学要求,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同,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从思想的重视程度来说,基础课任教老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更适用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和专业能力以及岗位挂钩并不是很明显,加上教学硬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管也实施了项目化教学,但还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需要对这种模式加以总结和创新。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初探
1.打破传统学科分类,整合相关课程,突出基础课程作用
高职设计专业由于学时有限,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了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偏低,如果按照具体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必然出现课时平均分配,结果就会导致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学生感觉课程犹如鸡肋。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学生的调研,现实的教学效果确实如此,很多学生在上完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之后,普遍感觉教学时间太短,还没进入状态课程就换了其他课程内容。
因此,为真正体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在基础课程的内容上可以大胆做一些调整。参考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特色与样式,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组成综合的基础课程,在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内容,设置成综合基础课程,在学时上保持总量不减少,素描和色彩等原来的传统课程内容仅仅作为创意的表达手段融合在项目过程当中加以训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2.借鉴专业课程项目化模式,强化课程组织结构
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前所述,过分强调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的提高,而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来讲整体偏弱,很多学生进校之前,可能都是半路出家,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再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结果注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最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学生在上完两门课程之后,能将两门课程加以联系的很少,一般都认为,设计素描训练还是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的延续,如何将设计素描和色彩知识结合进行新的创造往往意识不足。其他诸如构成课程之中的形态采集、形态组合规律等知识、图形创意课程之中的图形组织知识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定位及目标来强调项目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几门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模块打破课程的界限,设置工作任务,将按课程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一体,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规律设计课程训练项目的顺序,融合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目标。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沟通,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进而解决学时的有限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进行
3.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
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好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以适应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由于课程模式的更新,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既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训练的启示作用,又能将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发挥出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另外,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统一思想,经常性的组织教学的研讨和学习,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
4.营造宽松的环境,尊重老师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再完美,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学校来说,要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技术上面支持和配套,另外,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配备,教学一线老师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性调动都离不开保障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7卷,2007,(6).
1、直线没有端点,没有长度,可以无限延伸。
2、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射线可以无限延伸,并且射线有方向。
3、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点可以引出两条射线。
4、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圆的半径、直径都是线段。
5、角的两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射线的长度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得越大角就越大。
6、几个易错的角边关系:
(1)平角的两边是射线,平角不是直线。
(2)三角形、四边形中的角的两边是线段。
(3)圆心角的两边是线段。
7、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8、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9、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二、class三角形
1、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2、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4、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5、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它们面积相等。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三、正方形面积
1、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正方形面积:两条对角线长度的积÷2
四、三角形、四边形的关系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组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组成一个正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圆
1、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则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增加r×2。
2、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3、半圆的周长公式:C=d?2+d或C=pr+2r
4、半圆面积=圆的面积/2
5、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或缩小以上倍数的平方倍。
六、圆柱、圆锥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那么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3、把一个圆柱沿着半径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面,增加的面积是r×h×2。
4、把一个圆柱沿着底面直径劈开,得到两个半圆柱体,表面积和比原来增加了两个长方形的面,增加的面积和是d×h×2。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理实一体化;课改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广告业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广告对于创意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就在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条件和应对策略提出一点拙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平面艺术设计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其他专业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专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紧密相关,包括设计的理念和风格,必须和社会的导向相结合,因此要求我们任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另一方面要对流行元素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具备相关的软硬件条件以便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
(1)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以配合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加强服务意识,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 开展个性化教育, 实施分类教学。其次, 教师要具备“ 双师素质” 。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职教发展要求。
(2)教学辅助文件设计也要配合
为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案和实践要求设计一个系列的教学文件,并根据客观情况进行及时变更,以适应教学要求的变化。比如设计PPT教案和请知名设计师给学生讲解设计风格和设计元素的相关实践知识,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书写教案时,这必须打破传统,紧密按照实践要求安排课时的授课计划, 并保障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3)硬件环境要配合。
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就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硬件环境, 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教室。专业教室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氛围, 专业教室内分为实训教学区和教学研讨区两部分。实训教学区提供学生操作演练的实训设备, 设备要与实际生产保持同步,或有一定的超前性,研讨区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讨论的场所, 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对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尤其重要,没有直观的视觉体验,就很难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
二、平面艺术设计授课过程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能够控制课堂节奏,确保课堂按照计划正常秩序进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和以往的课堂秩序不同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调节课堂气氛,要求在发挥学生学习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讲授,因此课堂安排和以往坐在教室里的固定座位上听老师讲课, 学生记笔记不同,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嫩能够在课堂上“ 动” 起来, 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尺寸一定要把握好,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但还不能让学生乱了套。因此, 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严抓课堂纪律, 多花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合理安排学生操作练习, 维持好课堂秩序。
(2)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堂内容实行分类有差别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进行分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如对于贪玩、好动, 但很聪明的学生, 采取对他施加压力, 进行引导和督促, 经常与他们谈心, 加强教育, 端正其学习态度。对于只管自己埋头学习, 不管别人的学生, 我们应充分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 使这部分学生既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 又可帮助班级里成绩差的同学, 培养这部分学生在工作中的有效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 使潜能得以有效地发挥。总之, 对于个性各异的学生, 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这种分类教学, 才能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 成绩均有提高。
(3)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
在平面艺术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如果教学过程中, 教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 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 教师自己就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 学生设计的是否规范是否合理, 老师不管不问,这对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起不到作用了。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 其实就是有形式无实质,正确的做法是老师讲清设计原理之后,将学生设计需要的步骤和相关原理很清楚的写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按照相关的思路开展自主设计,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巡回指导, 及时纠正个别学生设计中不正确的地方,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和强调, 提醒学生并引起学生重视,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否则学生就一无所获。平面艺术设计的座屏在评比过程的展示很容易能对学生的设计起到竞争作用,设计好的作品,让学生可以进行经验介绍,学生在讲解的时候提升了自己,而其他学生通过同龄人的思路更用以接受,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如果课堂上不讲究质量、不讲效率, 学生没有时间观念, 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自己做,而老师不加以指导的话,学生就没有紧迫感。教师应改变这种状态,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比赛, 老师在一旁给学生记时打分, 并挑选几个好学生来协助老师进行当裁判, 同时给予干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设计差一些的学生以鼓励, 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 做的好的学生就更想露一手, 信心百倍, 因此暂时做的不好的学生也想努力赶上, 不甘落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考核方法;个性化教学
一、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除了绘画、雕塑这些传统的艺术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专业。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的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下设专业有电脑艺术设计、钢琴调律、广告设计与制作、人物形象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很多专业及子专业,还有很多专业在开发之中。
其中多部分专业都与计算机有关,有的还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由此可知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工作对于学生专业发展以及将来的就业有很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龙头和先导课程,是重点部分。做好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工作首先要从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它是学生从事工作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资源的搜集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外,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相关软件的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
二、考核方法的选择
1. 坚持社会标准考核
社会的需求是我们的办学方向,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使之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坚持社会标准的考核。即通过考取社会证书的方式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计算机基础》课程现在的社会认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证书,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另一个是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CCT(Common Computer Test),简称高校等考。
现在高职学校一般选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证书。因为这个证书重操作、轻理论,实用性强。从多年来的教学情况看,该证书更加适合高职学生。
2. 考核方法
课程评价时,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取证后方可取得本课程的学分,且学期总评为:考证合格(70%)+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是由上机作业、平时测试、学习态度、出勤等组成。目前从执行情况看效果比较理想。
但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很多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证书,由于证书有很多种,哪一种合适不容易界定,还有的人根据专业需求考取了一些艺术类计算机证书,可以不可以顶替《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证书呢?
由此看来采用多样考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坚持社会标准,以《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证书水平内容为参照即可,水平高于这个证书的可以直接免修。
三、开展个性化教学
1. 个性多样性的形成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千差万别,专业涉及面很广。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专业形成了学生来源的多样性。由于艺术的专业特点,有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职业趣向,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充满活力、专业情结浓厚。艺术学生习惯于发散性思维,不像理科学生那样有条理,即使是来自同一个城市的同龄人也有较大个体的差异。所有这些使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化很强。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多样的,有的已经具备免修的水平,有的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为各地区计算机教学水平差距很大,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即使同在北京各个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程度也是不同的。总的说来北京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明显高于外地学生。
2.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在艺术11级某班,在这个班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计算机水平相差悬殊。全班共31人,14人计算机水平比较低,10人左右计算机水平比较高,9人计算机水平处于中等。对于这种情况,分层次教学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根据各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教学中也进行了分层次的尝试,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难度教学。结果表明在高等、中等水平中效果较好,但是在下等水平的14个人中效果不好。于是对于在下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可以分成有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有习惯不好的,有厌学的等等,每个人的情况又有不同。如果采取同一种方法,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教师对于比较特殊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具有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教学,也就是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同互动,实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个性化教学,注重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独特性出发,老师专门针对一个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及讲义,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真正做到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分层次教学也可以看成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需要教师的敬业和付出。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分层的基础上,针对特殊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逐个分析,制定了每个人的帮助计划,调用了教师、班主任、班干部共同协作,最终有12人顺利通过了考核拿到了证书,其余2人也有很大的进步。实践表明,个性化教学这种做法需要大家一起合作、一起奉献,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 课程时间设置上的改革
根据学生初始的计算机水平高低,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成短期、中期、长期班。以证书的基本要求为参考,有效地组织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最合理的教学帮助,从而提高课程的效率。虽然这种做法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进行较大的课程时间调整。操作中可以考虑与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一起开设,学的快的学生可以多拿选修课的学分;也可以考虑阶段课的方式进行。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大很多,但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2. 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采用趣味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自己动手开发适合学生的课件,形成精品课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专业做好后续课程的衔接工作;教学中时刻注意将艺术理念及养成教育贯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的改革给教师在艺术素养上、专业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教学管理上的改革
在教师的管理中应加强教学检查,严格执行听课制度,加强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从而确保每节课的质量。同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共同做好学生情况的研究,与相关专业负责人及班主任联系及时处理学生的问题,一起探讨针对每个学生的最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学生在整个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状态。确实地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作为高职艺术学院的教师应该加强艺术修养,培养敬业精神,树立服务于学生的理念,用辛勤的汗水呵护好、培养好国家未来的艺术人才。
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这样的人才,要求学生在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期间,不断积累和掌握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作技术和能力,以便就业时实现与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这样,对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在书本教学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岗位实践教学的能力,而专业执业活动的开展可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依据相关规定,根据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旅游事业单位岗位从业要求,独立开展岗位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从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出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一)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执业能力。教学执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履行应用性人才培养职责、完成应用性教学任务、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它具有培养目标性、知识传授性、教学方法性等等特点。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执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专业教学实践和旅游行业从业标准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反映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性知识传授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符合旅游行业岗位从业的需要,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和岗位实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扮演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师角色和实习师傅角色的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传授者和实践训练指导者,与学生合作完成专业实训、实习任务,帮助学生成为旅游行业的准员工;三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应用性效果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对专业教学过程和专业教学成果进行应用性评价的能力,这种教学评价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以实践能力为指标,对学生的应用性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应用性教学能力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
(二)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执业能力。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执业能力,也称专业岗位执业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以旅游岗位员工的身份在旅游行业中从业的能力。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社会上兼职做旅行社经理、酒店经理或职业导游,表明他们的专业能力已经达到旅游行业执业活动水准,可以有力地推动他们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在旅游岗位执业活动中,不断开发自己的各种岗位能力。首先,要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研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运用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不断开发旅游产品的能力,并且这种旅游产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合格产品;其次,要开发对旅游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服务流程改造的能力、对旅游服务技术改造的能力、对旅游企业管理改造的能力和对旅游行业运作改进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长期深入旅游行业一线,长期蹲守在旅游岗位之中,与旅游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最后,要开发知识成果转化的能力。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开发,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根据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旅游行业服务新流程、旅游行业服务新技术、旅游企业的新产品等等。
(三)从事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执业能力。从事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执业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要求教师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既要开发教书育人能力,又要开发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综合执业能力应有之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为地方服务的意识,时刻探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机会,并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执业活动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地方旅游行业和企业进行决策咨询服务、业务培训服务和管理指导服务,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备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能力,具备了解地方旅游行业与企业发展现状的沟通能力,具备与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协调能力。
二、应用技术大学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的要求
(一)具有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执业经历。应用技术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有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执业经历,这是先进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的启示。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办学,得益于教师在各类专业执业活动中锻炼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使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各行各业急需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德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因此调整。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德国的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执业能力为突破口,将专业执业经历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录用的必备条件,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岗位水准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从专业教师的执业活动抓起,培养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
(二)完备的执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录用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应用性转型发展阶段,各应用型专业的办学处于探讨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只能借鉴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实现快速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要求专业教师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的任职资格要求有:博士学位;至少5年的行业、企业岗位执业经历,而且5年中,至少有3年属于完全脱产工作状态,这3年中,教师完全脱离学校工作,全身心投入专业相关领域的岗位工作;至少2年的教学或培训经历。这种任职要求使得专业教师时刻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保持联系,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教学,使专业教学与企业同步,保证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岗位就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内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聘用上,也应该奉行“学位+行业经历+培训经历”的模式,以此为基础,录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录用制度体系。
(三)旅游行业企业执业能力不断提升是教师考核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应该是应用技术大学对在岗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考核的指标。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工作满4年,就需要主动申请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工作1个学期,目的是了解最近几年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同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生产实践同步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执业能力。这种情况属于对在岗教师的继续培训范畴,应该纳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岗位考核范围。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每隔3~5年,就到旅游行业企业中脱产顶岗1个学期,保证他们的执业能力持续不断地提升。
三、营造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执业能力的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执业活动是否积极,执业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与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学校大力营造教师参与专业执业活动的氛围,是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一)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造到行业企业执业的机会。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刚刚起步,各种管理制度都需要改革,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推进制度还不健全,表现为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执业活动的口号较多,切实的保障制度较少或者较为笼统,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事业单位执业锻炼的实际行动得不到充分的制度肯定和利益保障;同时,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展,但是还没有得到全社会最广泛、最深入的认可,多数企业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它们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接受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参与岗位执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给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执业活动的教师往往游离于企业中主要的专业岗位,而在一些边缘岗位虚位以待,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执业活动不但少,而且效果欠佳。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对内完善教师专业执业活动管理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岗位执业活动的积极性;对外与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疏通渠道,为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提高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重要的岗位支持。
(二)建立积极参与旅游行业企业执业活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校改革的关键是应用性大学转型,围绕这一中心工作,一切有利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做法都应该鼓励,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岗位执业活动。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应该以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归宿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包括专业岗位执业活动在内的各种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活动,并给予合理的激励。比如,将参与岗位执业活动和行业企业运行实践活动等内容,纳入到职称评审上,从根本上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向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教师转变;又如,改革学校的绩效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任职考核标准之一,同时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工作量支持。
(三)科学安排,稳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专业执业活动,是提升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科学的方案支持,学校要科学规划校内教师的执业活动,除了脱产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大规模地外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岗位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执业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扩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增进对校内专业教师的传帮带。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是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专业领域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和岗位执业能力,不但能够改善专业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传授先进的岗位工作经验,并通过对校内教师的传帮带,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知识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说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讲明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自身前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我所在的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完全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情况下都要跨头任教。我主要担任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工作,在十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过程中知识点的迁移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注重融会贯通,采用实例教学实现知识点的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要把学过的某些知识联系到其他问题中,从而解决问题。产生知识迁移的前提是知识的共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横向对比,不难发现两者的第一章的内容上有相当大的重复,都是讲解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为了更加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我在初中课堂上以图片展示为主。“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树叶开始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树木的年轮,铭刻着它的年龄……”通过一幅幅图片,说明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把学生分成耳语组、接力组、喇叭组、网虫组,采用不同方式传递电话号码的信息来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样的内容到了高中课堂,我如果再采用图片展示和做游戏的这种方法再讲一遍,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我采用“野外生存实验”“感觉剥夺案例”“美国国防部报告”等教学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来分析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让高中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接触到不同学科层面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实现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给人们的生活、发展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善于归纳类比,在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操作技能的迁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件日新月异地推陈出新,让我们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每一个软件,教科书上的软件一般都会落后于市面上的软件版本。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接触Word的第一堂新课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其实,在小学里已经接触过Word这个软件,如果再从怎样启动程序开始讲解,恐怕学生觉得自己都会了也不高兴再听。到了高中,就应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教学生掌握某种应用程序的一般规律,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初中的“应用文档设计”这一章节中,我通过对比展示学生写的作文普通电子稿、与设计好的带有图文混排超链接等的作文选,这样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来逐步探索。沿着这个思路一路下来,到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我并不是以教为主, 而是用这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体验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加工的方便之处。
字处理软件的变化非常迅速,曾经流行一时的软件和版本,过两三年或更短的时间就可能已经落伍,被功能更强的新产品所替代。但大多数数字处理软件都有相似的窗口元素、功能构成、窗口菜单和操作规则。这不仅体现在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之间,不同公司的字处理软件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事实上,只要图形界面时代还在继续,许多操作方法和规律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如果掌握了Word2000的基本使用方法,那么使用Word2003、Word2013也会相对容易些。掌握了Word,学习Office系列软件时,教师只要点拨一些画龙点睛的方法,学生便很容易找到相应操作的入口了,也都会比较容易上手。
三、联系生活实践,实现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纵向迁移
关于迁移过程的实现,贾德在本世纪初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成分,这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实现迁移的关键则在于学习者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知识点等,直接给学生讲,学生不易理解,还会感到抽象枯燥,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老师如果借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巧设比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初中阶段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的Excel教学,主要是介绍数据统计与分析的一般过程,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际表格数据进行讲解,侧重于知识点的积累。而高中阶段“表格信息加工”这部分内容,我更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化,由于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是多义的。同时,因为生活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需求有所差异,对数据的加工总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通过类比,从而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很多知识有一定的共通性。这就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上的惰性,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衔接,灵活运用知识迁移,合理进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娟.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2
关键词:数字心电图机;电池电量指示;故障排除
引言
目前,数字心电图机是我国医用电子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在于计量人体心脏活动中心肌细胞兴奋所产生的各种电生理信号用以诊断心脏有无传导阻滞等病理问题[1]。便携式数字心电图机通常采用交流220V和12V蓄电池双电源供电模式,其中12V蓄电池为其在运动中使用供电,并时刻为打印机提供电源[2]。为了避免出现因电量不足造成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或过放电引起蓄电池受损,在数字心电图机中必须设计有电池电量指示电路,故而电量指示是电路构成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单元电路[3]。而电池电量指示异常则会造成使用人员对医疗设备供电能力的误判断,严重者可致使医疗事故。因此对于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学生有必要掌握该电路故障排除方法。文章基于数字心电图机教学平台(上海谱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详述电池电压指示电路,该平台基于ECG-6951D型心电图机,全部电路对外开放,能够灵活设置典型故障可操作性强。
1 电池电量指示电路分析
电池电量指示电路由三端集成稳压器TL431ACD、集成运放LM324AD、三极管Q2、Q3以及发光二极管D11、D12、D21组成。TL431ACD提供2.5V基准电压[4]与LM324AD构成的电压比较器进行比较输出实现三段电压指示。其中三段电压比较器翻转时电池电压临界值分别为(以串联电阻总值R=R23+R29+R36+R139+R41=461.2KΩ计算):第一段U6D+=(2.5V×461.2K)/(100K+40.2K)=8.22V;第二段U6C+=(2.5V×461.2K)/(100K+40.2K+10K)=7.67V;第三段U6B-=(2.5V×461.2K)/(100K+40.2K+10K+11K)=7.15V。
当电池电压充足UBAT+≥8.22V时,U6D、U6C输出为高电平,D11和D21点亮;U6B输出为低电平,U6A输出亦为低电平,Q2导通,D12点亮;当7.67V≤UBAT+≤8.22V时,U6D输出为低电平,U6C输出高电平,D21灭,D11仍点亮;U6B输出状态不变,D12仍点亮;当7.15V≤UBAT+≤7.67V时,U6D、U6C、U6B均输出低电平,D11和D21灭,D12仍点亮;当UBAT+≤7.15V时,D11和D21保持熄灭状态不变,U6B输出变为高电平约为12V,该输出电压经过电阻R30、R138分压后得到6V电压加与U6A同相输入端,U6A的输出也为高电平,向电容器C15进行充电,当电容两端的电压高于6V,则输出为低电平,D12亮,电容C15放电,当其再次低于6V时,输出又变为高电平,D12灭,出现循环闪烁。
Q3为N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当UGS>UGS(th)(一般为2-4V)开启电压时,MOS管能正常工作。MOS管栅极电压UGS=(12V×R39)/(R39+R37)=6V>UGS(th),MOS管导通,保障二极管D11,D12,D21阴极均为低电平。
2 电池电量指示电路故障排除
电池电量指示电路故障现象可归纳为指示灯不亮,亮度异常,指示灯闪烁周期异常或不闪烁这几种。文章先就最低电量指示灯D12始终点亮故障进行排除分析。由于D11、D21指示灯显示正常说明TL431ACD基准电压模块、Q3二极管阴极低电压供应模块、U6C、U6D比较器模块均正常。因为低电压指示灯能够点亮所以U6B和Q2应该正常。故可能发生的故障点在U6A或电容部分。首先先对U6A进行测试,即对LM324AD芯片1、2、3管脚电平测定,若U6A管脚2号脚始终为低电平,3号脚电压在6V左右,1号脚输出始终为高电平说明U6A正常,否则就需要更换LM324AD芯片。在排除U6A异常的情况下,对U6A2脚的电容进行测试判断,用电容表测试C15对地电容值,若电容值显示为0,说明电容被短路造成。亮度异常故障则考虑为限流电阻R33、R38、R35是否出现损坏,可以采用测阻值或是替代法来进行。指示灯不亮若出现全不亮则首先对Q3MOS管检测是否正常,测定Q3管栅极电压是否为6V,漏极电压是否为低电平,若是则Q3管正常,说明问题出现在LM324芯片上面,替换芯片即可。若只出现某一路LED灯不亮,则需排查LED灯是否正常,相对用的比较器和电阻是否有损坏即可。
3 结束语
数字心电图机是医疗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该设备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过放电致使蓄电池的损坏,电池电量指示不可或缺。本实验教学平台所采用的三段电池电量指示电路主要由LM324AD构成的比较器、三端集成稳压器TL431ACD、三极管以及发光二极管组成。该电路主要故障类型为单个或全部指示灯不亮、亮度异常、闪烁周期异常或不闪烁,并根据不同故障现象结合电路原理分析进行故障排除。
参考文献
[1]王沙木.数字心电图机计量检定项目的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4):2.
[2]赵东升.PHILIPS PageWriter Trim I 心电图机直流开关电源供电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设备,2014(27):17-18.
关键词: 多模态 高职高专 艺术设计专业 英语教学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英语教学的难点
1.艺术设计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
艺术设计类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对图片色彩声效等刺激特别敏感,然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稍弱。其性格崇尚自由与创新,具有探索和冒险精神,而不是简单遵循教师的指示,因此对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但是同时其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
2.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英语学科,入校时一些学生基础就比较差,因此缺乏信心,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英语学科有较强的畏难情绪。现行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其兴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多数艺术设计类学生英语学习为工具型动机驱使。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突出的国际性特点,学生中潜藏着强烈的英语学习愿望和学习需求。他们希望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的指导下,通过建立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主题教学模式,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确实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二、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Halliday(1973:1-2)把语言看做一个社会符号系统(social semeotic),即一个表义系统。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还有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这些表义系统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这种观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近十几年来,许多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2],分别是:(1)文化层面;(2)语境层面;(3)意义层面;(4)形式层面,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5)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
三、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在高校中的普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声音模态的交际,影像、图片、教师的手势、语态等模态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多模态教学体系下,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多模态特点,教材本身包括的文字、图片、色彩甚至附带光盘、网络课堂,谨慎选择教学内容,协调使用不同的教学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交际法等和教学技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重新认识从前被忽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非语言符号资源,充分利用多模态协作,弥补传统课堂单一文字和语言模态的缺陷。
广义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学不仅包括教授知识和理论,而且包括教学生提高技能、能力和素质等。这些因素与Kress和Van Leeuven所说的“修辞/认识立场”、“修辞框架”相关[3]。据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五个主要教学目标类别,即把教材看做权威,照本宣科;把教学看做知识传授,设法帮助学生理解;把教学看做一种程序,帮学生掌握技能;把教学看做一种经历,让学生参与实践;把教学看做一种手段,帮学生发展表意资源[4]。
教学程序可以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的变化不断变化,其中的教学阶段在不断变化,而且每个教学环节有其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态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课堂的宏观教学情景和目标,而且要考虑每个阶段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更要为每个具体的教学阶段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模态组合。
1.改进教材权威型的立场,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材。
在把教材作为知识权威来源的理念指导下,老师的任务是按照教材提供的知识学习程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没有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余地,但能使教师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尽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都不认同,但这种教学理念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量存在,特别是在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中。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媒介,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和学习效果。然而,外语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不同的是,在外语教材中,不仅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学习的难易程度安排的知识教学程序,而且有技能的培训程序和措施。所以,它可以不完全是知识型的,而是混合型的,有时也可能是以能力为主的,如在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驱动下,编写的教材都具有这个特点。目前,国内还没有较具影响力的艺术英语教材,大多数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所用的英语教材均为综合性的英语教材,尽管少数院校勉强使用了标有艺术英语字样的教材,也往往因教材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师资的不完善而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构建大学英语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有一套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水平及艺术专业本身特点的艺术英语教材。
2.将知识获取型的模式和技能训练型的模式相结合。
知识获取型的模式把教学看做知识学习的过程,设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存入记忆中。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解释、说明、演示、问答、讨论等。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大部分都是以这种模式为主的。
技能训练型把教学看做一种程序,帮学生掌握技能。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设法帮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其中心是行动和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做”的过程。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知识传授或者是辅助的,帮助获得技能,或者根本没有地位,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训练、做事、行动、演示等。目前这种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是词汇量不足和语法掌握不准确,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英语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掌握。因此,如果一味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知识获取,就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没有基本能力,技能训练也无从谈起。此外,高职高专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以英语为工具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因此,高职英语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只有两者完全吻合,高职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艺术设计类的学生面向国际市场,所学专业知识更加前沿,因此对技能训练型的模式有更高需求。突出职业性的技能训练模式能在真实的职场或模拟的职场中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从“懂知识”到“会应用”,从而获得根本提高。
3.根据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性格特征,适当采取经历体验型模式。
经历体验型模式把教学看做一种经历,让学生参与实践,其基本理念是“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所以,这种教学理念是老师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交际过程,在实践中自己体会语言的特点和规律[5],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交际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的主要过程和阶段是行动和行为,知识传授在这里没有地位,教学的过程主要为做事、行动、活动等。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对真实体验较为敏感,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适当的经历体验能够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参加外籍教师讲座,与留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与专业相关的项目,都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语境,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具体化。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对客观条件要求较高,真实情境并不可能随时发生,因此只能适当穿插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作为补充。
4.通过第二课堂提高资源发展型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比重。
资源发展型模式把教学看做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发展表意资源。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用尽各种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表意资源。这样,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涉及获取所必需的交际技能和素质,还涉及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有关文化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由于资源发展型模式对英语教师本身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还需对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但是由于高职高专中英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资源限制等多种原因,这种模式一直未能得到充分运用。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第二课堂的兴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网络课程等手段,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发掘资源,帮助学生对专业背景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从教学的途径上讲,由于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的方法和程序也应呈现综合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的所有方法都可以拿来用,关键是各种方法都用得适宜和得当。本文探讨了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及理念,但这个研究还是初步的,本研究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优化,以及细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Martin J 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3]Kress,G.Jewitt,C.Ogborn,J.&Tsatsarelis.C.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M].London:Continuum,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