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发挥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保证新世纪的教育质量,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优化教学的策略,即打造新课堂,赋予课堂教学与学习新的文化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按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接轨。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学”的手段,结果是教师惯于“一言堂”,学生惯于洗耳恭听;教师只求讲深讲透,学生忙于强记强背、被动接受,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余地。在教师不辞辛劳地讲完一节课后,仍有许多学生对某些重要的知识不甚了解,可见这严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创新的理念。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种师生关系限制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有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两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地学习。例如教学《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理想。于是我进行了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四、多鼓励,增强学生成就感
心理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但他们的自尊心强,常常会因为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或困难而失去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难度的把握。除了确定总的教学目标以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确定不同的近期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后,则确定新的、提高了的近期目标。当然,这些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只要学生认真努力就可以实现,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追求之中,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鼓励性语言在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教师应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内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内容,如“你说得很好”、“这一点非常对”;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要以委婉的方式给学生指出来,使学生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完善课堂结构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对各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加深与发展,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教学组织与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中历史课程不仅仅有强大的人文、社会功能,使学生丰富见识与开阔视野,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要转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是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运用启发式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反问式启发、多媒体启发、辩论式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再者,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身和不同历史之间的联系没有了解清楚,容易在学习中将已学的历史事件混淆,记不住或弄错历史事件。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时间串联、历史人物串联或社会矛盾串联,将所有相关联系的事件和人物串联在一起,并根据这些串联的知识点组成小模块,分配给学生去查询,启发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对历史内容的有效联系,加强记忆,促进理解。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引导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特点。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就对故事性的知识情节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教学,将重点的、特定的历史情节运用情境教学法,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相应的历史情节,以达到加深理解与掌握。情境教学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情节演绎对历史知识的发展过程有更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这样诙谐的课堂演绎方式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另外,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方向提出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例如,“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的胜利吗?”通过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式教学法
“填鸭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地讲,学生在台下不停地记,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历史课成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课程,导致许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先让学生把平时学习、课前预习所遇到的问题或疑点提出来,由学生一起讨论,或老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认真构思讨论的内容和目的,设计好教学环节,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重视发展学生的开口能力及思绪能力,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使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历史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历史教学中学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胜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2(12).
[2]常国强.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学园,2012(10).
[3]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无线互联科技,2012(01).
[4]吴春祥.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13).
[5]王召军.浅析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J].新课程,2010(10).
一、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从不说二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欣赏者。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意趣盎然的历史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在《领先世界的科学文化》一课中,在介绍了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他巨大贡献的认可,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文自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圆周率有什么用?”虽然不乏幼稚,但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
三、倡导“个体创新”精神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离不开史书(主要是历史课本),但又不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墨守成规,而应有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我因其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同学对这句据理力争,认为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他举例中国历史上一些落后的民族曾大举进攻先进的中原地区,如:金兵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建元、满洲打败明朝,这些落后民族就先后打败有着先进科技文化的汉族。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也使我不禁拍手称赞。这一问题虽然史学界已有探讨,但他在不依靠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逆向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个人首创”,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一堂好的、高效的历史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看插图、如何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这些方法的指导应不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六、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1)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和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今天的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还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创意识。”而“沉稳”、“灵活变通”、“创新精神”均来源于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气质风度。
(2)要善于以准确、凝练、形象并充满哲理与文采的课堂语言来表达历史。“作为现实的人,今天的历史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情’是一种充溢于心中的强烈感觉,它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我深信它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激情使历史母体受孕。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因为,那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倦不堪。” 确实是这样的,授课时只有真情倾注,才能使历史在激情飞扬的师生之间互动着。只有这样,历史课才会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历史课。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标,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要想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教师必须要探寻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优化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学途径
在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不够透彻。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即教师需要将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目前很多历史教师仍然将课本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当前历史学科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试卷答题,不能够有效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主要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虽然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但却无法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含义,也意识不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导致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完善。教师主要是采用灌输式和做题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也没有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用符合学生特征和时代进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途径
1.高中历史教学设置生活化教学目标
历史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时,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心理特点,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需要体现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并能够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高中历史教学除了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让学生通过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人格和情感教学,从而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
2.创设生活化历史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时,需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创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知识需要学生掌握,但如果仅仅采用语言和文字教学的方法,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该知识点,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加具象或直观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如,教师在进行“”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英国商人和中国商人,并运用不同的道具进行货物交换演示。刚开始中国商人手中具有诸多货物,如茶叶,可以换取更多的金钱,而当英国商人利用鸦片进行交易时,中国商人逐渐货财两空,所有的货物和黄金都被英国商人换走。通过情景演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背后的含义。
3.丰富生活化历史教学内容
大部分高中生认为历史知识属于过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没有影响,因此不愿意学习历史。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历史中的著名人物岳飞,让学生了解岳飞的一生,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品德,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电视、电影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与岳飞相关的历史事件,并采用辩证思维对岳飞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岳飞爱国精神的价值。
4.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难以使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如教师在进行世界文化遗产教学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记录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造型、价值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中传统历史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与当前我国的教育理念不符。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历史教师需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以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等创新方式让学生喜欢并能够自主自觉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杨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81-182.
[2]张爱玲.现代教育理念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白板的有效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2-63.
一、创设真实实验情景,促进师生的有效交互
好动、好奇、好想是学生的天性。而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最能满足他们这一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巧妙地设计化学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组间讨论完善方案,师生动手操作实验,一步一步地探索、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第十单元“酸和碱”中,讲到NaOH与CO■的反应时,课本上仅仅有一个化学方程式,并提示NaOH要密封保存,此外就没有其他内容了。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NaOH与CO■的反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NaOH与CO■发生了反应?”话音刚落,学生立即兴奋起来,绞尽脑汁地去想,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想出答案的人。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已经有学生开始和同桌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检验生成物是不是碳酸盐可以证明,即向生成物中加入稀盐酸,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NaOH与CO■发生了反应;有的学生想到以前做过的一道关于气体体积与压强差的实验题,从而想到用烧瓶内的气球自动胀大的实验来证明,即在大烧瓶中充满CO■,烧瓶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伸入烧瓶导管的一端绑好一个瘪气球,拔开胶塞,倒入浓NaOH溶液后立即塞紧,振荡,再观察气球的变化,从而来判断二者是否发生了反应。于是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相互交流、讨论,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最后,我在学生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将这个实验设计成“美丽的喷泉”实验。在喷泉喷出的一瞬间,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学生们感到化学是如此的有趣,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以肯定地说:这是由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种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激烈讨论,并通过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全身心地融入教学过程,才促成了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而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也正是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力,改变以往沉闷、了无生气的课堂,进而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二、举办“百家争鸣”互动论坛,有效促进生生互动
“百家争鸣”互动论坛,是交互式教学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采用个体互动、小组互动等多种形式,但前提是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力求把课本上的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过程。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作为积极的旁观者,深入到学生中间,把握时机顺势引导,及时在交流中点拨,在问题中讨论,使学生在争论、讨论、相互启发中进步提高。
比如:如何鉴别无污染的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提示学生可以从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等方面设计方案,从而形成多种具体的鉴别方法。)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由小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上台展示本组的“战果”并答“记者”问,由全班学生评价。问题一出,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地思考,争先恐后地发言,希望自己所在的组想出好方案获得“最佳设计奖”。第一组得出用品尝的方法鉴别;第二组是分别加热,蒸发一段时间后,有白色固体析出的是食盐水;第三组是加入少量NaCl固体振荡,若固体溶解则该液体为蒸馏水;第四组是:分别加入一定量的AgNO■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该液体为饱和食盐水;第五组居然是:取新鲜菜叶,分别投入待测液中,一段时间以后,菜叶萎缩变软的杯子里是饱和食盐水,菜叶饱满挺拔的杯子里是蒸馏水……每个组的学生都为自己所在组的表现感到兴奋并且惊奇,觉得很有成就感,有的组还试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小组的观点,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
“百家争鸣”使得静态的课堂变为开放的、动态的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探究成果,使他们意识到各自的学习只是一种相对的真理,并非完美无缺,但是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展开想象的翅膀,群策群力,从而集中多人的智慧,使之变得完善。这不仅让学生养成遇事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使其学会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意与成果。
三、建立师生交互的长效机制,营造“师生共进”的沃土
交互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形成“师生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对学生而言,能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得到教师的认可,是学生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拿教师评价用语来说,如果教师总是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如“你真棒”、“好的”、“很好”等激励用语,长此以往就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为此,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该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如“有问题吗?”“还有什么补充意见吗?”“你们小组同学怎样看他们的见解?”“想说就说吧!”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千万不能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内心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会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另外,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如果得到同学的一句“哇!太棒了!”“太厉害啦!”“太有才啦!”或者是得到了不用教师号召而是学生情不自禁的掌声时,那种兴奋、发自内心的得意已经写在了脸上!
对于教师而言,交互式教学还使教师形成了一整套的问题设计思路,在教学中,哪些地方适合设计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适合学生交互讨论,哪些问题适合动手实验,哪些问题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已经做了全面的梳理。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谓是“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总之,新课程标准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其间,在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设计并实施交互策略,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关注合作探究的知识习得的过程,就能够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推荐的书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改 新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笔者在此次新课改理论的培训过程当中,收获颇丰。在将新课改理论运用到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时,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充满活力而富有生机。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位学生纯真的笑脸,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掌声,我的心情也是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沐浴了地理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为了教学而教学的观念,坚决不能再搞死记硬背。所以,我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特色,有效地融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学生思考、思维的开端,思维就是对事物形象以及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由此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内在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是很强,因此中学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使用训练空间想象能力的材料,把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通过比较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教师通过必要的指导、阐释,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并且要适时地进行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下游、中游和上游各部分的流域面积,并指出有明显缩小的现象,将这种直观且又一反常态的现象,作为学生从直观现象中训练空间想象能力的素材。众所周知,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相当大,流经下游地面平缓的平原时,泥沙沉积,将黄河河床不断抬高,从而形成闻名的“地上河”,黄河河床一旦高出地平面,其支流河水就不能够再流入黄河干道。老师在讲解黄河河道中游环境时,教师已经间接地讲出了原因,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初中生尚处在年龄较小的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不是很长,且容易分散,讲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讲解和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且不能太难,否则将会造成个别学生在动,其他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例如在讲亚洲的地理环境时,可以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把歌曲的歌词投影在多媒体上,让同学们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
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地理教学反馈进行反思,充分了解学生动态
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应把学生从“静” 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通过“好动”,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教学课堂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单纯的来讲历史,如果不是用作学术教学或是教学目的,历史具备很高的趣味性,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的看过一些历史剧。通过古人的做法,我们加以反思,会联想到自己,会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色,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变换自己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经验供后人交流与学习。也可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们更清楚自己的脚步方向,避免走很多前人走过的弯路。综上所述,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实际帮助的学科,不断为初中同学渗透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为同学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
1初中生的独特性
1.1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初中生作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一个群体,其引导程度是非常容易的,这个时候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充分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才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从心底让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所认知,激发其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1.2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同学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同学是比较依赖家长的。所以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为同学们灌输自主学习的思想。学校也要与家长之间保持沟通,时刻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1]如此便可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状态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当学生在校期间有什么不良动态,教师也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停留较长的时间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2科学的教学模式
2.1灌输历史的重要性:要想对历史学科进行更好的学习,首要的问题就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同学们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只有让同学们意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压力,压力就会产生动力来支撑他们继续不断的学习。处于初中阶段,人生观尚未成熟,需要教师引导其拥有正确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
2.2全方位教学:当前的教学水准不断在提升,教学硬件越来越强。同学们的学习环境非常好,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设施为同学们进行生动有趣味的课堂。让同学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在课堂开始为要讲述的课程进行烘托,先播放相关的视频,[2]首先将同学们带入历史场景当中,也可以组织同学们根据比较著名的历史名段演绎情景剧,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2.3教学技巧:技巧是通往结果的一个捷径,教学也是如此。拿捏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同学们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与同学们兴趣相关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提前备课,教师起辅助作用,让同学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整个课节的内容串讲一下,当同学有不足之处,教师及时进行改正。还有就是运用多媒体,在课前为同学们放映相关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故事有一个印象,并激发起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遐想,这样就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促使下,学习效率定会有所改变。
3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3.1教学模式的创新:过去的历史教学就是老师不停在讲,不停的书写着板书,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创新也应运而生。教师们更加注重挖掘同学们的潜力,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对历史学科的学科探索能力,教师逐步转变角色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学生才是主体。
3.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给人的印象一定是严厉的、古板的,但是当今社会的教师们的角色已经在不断的进行转变,教师逐渐衍变成同学们的朋友的角色,在这种角色之下的教学氛围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教学氛围是教学课堂中的魂,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在一种轻松欢乐的氛围之下,学习的结果也是非常不同的。[3]教师一改过去的严肃面孔,走向“亲民”角色,带领同学们在历史课堂上谈古论今。
3.3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所一直努力想改善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来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师们也应该定期的进行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只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教学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够带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而发的。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
4结语
初中生是祖国的希望,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如何对其进行优质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长们所急切关注的。历史知识是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新课程引领教学,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权艳舫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纯琼.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人间,2015,195(36):26-26.
[2]石毅.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4(A5):143-143.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76-01
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这些问题成为诸多老师研究的课题重点,也值得我们每一个深思和警醒,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有效举措来实现这些目标呢,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采取有效举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进行探究和学习,即使遭遇困难也会勇敢面对和克服,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坚决摒弃以往自身占据课堂绝对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应有的课堂权力,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比如学习数学可以有效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开发大脑潜能,还可向学生系统介绍一些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拉近数学学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最后教师要注意创设有技巧的问题情境,可以把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技巧,使之深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及乐趣,教师还可抽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下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用这些伟大数学家的数学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学好数学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为此可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把握数学信息,在阅读数学材料和知识时,能够分辨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和模型,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及抽象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在给学生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题目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规律,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模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看待问题,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此外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创意之处,并归结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和借鉴。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定理知识,这样可有效避免学生发散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漫无目的性,依赖数学定理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伪存真,取精华去糟粕,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规律,例如在探索“是否存在正n边形的一个内角比它的外角还大130度”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依靠内角和及外角和的计算公式展开联想、分析和研究,在反复的思维过程中寻找出答案;其次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中创新性思维素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延伸和补充,帮助学生走出惯性思维的定势,在面对新问题时,能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和定理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此外教师在布置课余作业时,要鼓励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解题,不但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帮助他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实现高效的创新性学习。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教会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数学材料的阅读是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系到能否成功解开习题,为此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细致入微、边读边思考,并对其中的关键点标注出来,把涉及的知识点和定理罗列出来,这样可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的效率;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建议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错题,并在旁边分析出做错的原因及思维误区,对于较为经典和容易出错的试题,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相信每看一次学生都能收获新的东西,获得新的启发,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敏感性和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新课标理念之下,要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争取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为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石迎春. 新课改中数学教师应树立的基本理念[J]. 教育革新,2008 12.
手段;师生关系;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90―01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
一、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学”的手段,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更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应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的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要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更需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要通过语言,更要发掘校本的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的。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中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满足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再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