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第1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现代通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06-02

目前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如果想要将来从事这个领域,就必须先学好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现代通信技术应用综合了多门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复杂度、深度以及难度。现代通信技术应用主要是介绍通信的概念、原理、性能、分析方法、技术、计算应用等,它不但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该门课程的内容是无趣无味,可谓是学生无兴趣学,教师也无情绪讲,课堂气氛是又沉又闷。如何改变这样尴尬的状况,是当前许多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年试点课的教学尝试,笔者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并在实际教学中略显成效。

1 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与源泉[1]。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了,才会自发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地提高其能力。基础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问题,尤其是数学基础和电学的功底都比较差,对于理论的分析计算无疑是“雪上加霜”,并且会产生畏学的情绪;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限,课上听不懂,课下看不懂,使得不明白的问题越积越多,如此下去,也就越来越不愿意去学习了。

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笔者选用了一些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电子产品,比如无线耳机、调频调幅收音机、小型对讲机、移动手机、无线蓝牙、卫星电视等技术或者应用作为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人的话音频段相同,但是在同一个信道传输时却不会相互干扰?为什么CDMA要比GSM系统更好?其优势是什么?日常应用时如何DIY一个电视天线?是否可以DIY一个无线耳机呢?ATM机为什么能够进行异地存取款?无线测向运动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随着一道道问题的解答,同时配以课程相关内容的介绍,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课程产生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兴趣,觉得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熟悉的、使用的,也没什么难的,便会主动地去探索。当然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形成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2 讲授灵活,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对交通系统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非常的了解,所以笔者在讲解现代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类比交通法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比如,笔者将整个通信网类比成交通网,将通信系统类比成交通系统,不同的通信方式就好比是各式各样的交通方式,通信系统分为两种信道:有线信道,如双绞线、电缆、光缆等;无线信道,如红外线、电磁波等。这些可以类比成为交通系统中的铁路、公路、空中航道和海中航道等不同的交通方式。那么信道就类比为道路,信道容量就类比为道路的宽度,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就类比为各种汽车,信息从信源至信宿就类比为汽车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各种交通工具组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网,同样,各种通信设备就构成了复杂多样的通信网。通过类比讲解教学,学生对整个通信系统就会在脑海中留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加深了理解。

3 更新观念,选用恰当的教学过程

在现代通信技术应用的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侧重原理的分析,这样导致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系统分析抽象、电路计算复杂,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觉得十分困难,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太难学了。当然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要素之一,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2]。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座位上听,这种机械、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上的渴求了。

另外,这门课程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验证结论性的实践又占了大多数,学生学过后不知道这些电路、那些系统究竟有何应用。因此,笔者将原来教材仅仅作为了参考资料,把所有的章节分解,选出核心的部分,重新进行整合,根据实际应用选取典型可实施的项目,将相关的几个知识点综合覆盖起来。比如:在讲授模拟调制系统时,就可以选用调频调幅收音机为例;在讲授数字基带、频带调制系统时,就可以选用数字机顶盒为例;在讲授多址、复用、编码、同步时,就可以选用GSM移动系统;等等。这样以实际的应用为引入的教学,就避免了学生学习时的盲目性。

比如说模拟调制系统这部分涉及了调制、解调、混频、选频等知识点。以前这些内容是按章节讲授的,而且是先原理分析、后电路计算,学生学过后只会算题,不知道如何应用。在选取调频调幅收音机这个常见载体后,就可以既轻松又明确地完成这些知识点的讲授。首先,笔者让学生讨论他们所熟悉的调频调幅收音机,工作频率、工作方式、元器件组成等,然后笔者把需要的部分从学生的讨论中提取出来,通过讲义、课件、实物等,将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混频、选频等知识点通过收音机结合起来讲授。然后等学生对各单元组成电路有了认知、理解、分析计算能力之后,引导学生对各单元组成电路中的元器件进行相关的计算、选取、测量和装配焊接等。最后,收音机装配完成后,让学生利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仪表测量各点波形,记录参数,进行最后的调试验收。若不能完成正常功能,还要进一步地做故障检查,分析原因,并且排除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施后,学生在掌握调制、解调、混频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对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能力,还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4 调整授课内容,与时俱进

目前通信技术发展飞速,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原有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已经跟不上时展了,教师在授课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根据高职学生就业的目标,避免过多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突出实际的应用,讲授最基本内容即可,没有必要过深过难过多地分析和计算。

另外,还可以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适时地增加IDC、MSTP、Asterisk、3G等,这些都是新技术新应用,可以通过讲座等方式介绍给学生,与时俱进。

5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实施效果

针对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的内容,可以采用课件、录像等教学手段增强实施的效果。比如在介绍课程时,就可以用3D录像以两个人用手机打电话为例,介绍通信系统的组成,说明信源、输入变换、发送端、信道、接收端、输出变换、信宿对应的含义、功能及涉及的内容等,使学生对这门课先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不是糊里糊涂地就是一通死记的概念。

同时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仿真技术,利用Multisim等软件进行虚拟实训,这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一种仿真技术,对于教学也非常有利,它能够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直观,而且对学校而言也能够降低实训的耗材成本。

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创建自主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虚拟教学课堂,并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后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师生间的双向反馈,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6 以实用为目的,创新实验教学

在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只是辅助,总是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在少而不多的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和结论性实验又占了大多数。另外,各学校购买的实验设备也是固定的几个,操作点也因为实验设备而被相对地固定了,不能随意地改变内容,使得学生只能完成固定的实验内容,多年不变。而这些实验内容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现今新技术的需求,当学生完成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后,竟然不知道这些器件、电路、系统究竟是如何选用的,它们有何实际的应用,如果有了其他的功能要求又该如何设计实现等。

根据这些问题,笔者为学生建立了验证+仿真+创新的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学。验证性实验则是在现有的实验设备上对理论知识点进行验证,加深理解,这是一个基础;仿真性实验则是通过仿真软件为平台进行系统的设计,这是一个提高;创新性实验则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型项目的研发,项目可以是原有的,也可以是创新的,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电子竞赛等。

另外,在组织形式上也可以安排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独立完成制订、设计、选件、测试、排查,完成报告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书写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尽管还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或制约,但是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3]。通过这些对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课程的改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会越来越浓,他们的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课程 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讲授教学密不可分,如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力求形象生动。与此同时,传统教育渐渐显露出讲授教学的各种弊端,不利于学生日常学习的全面发展,这就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较高要求,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目前形势下,高中数学的教育现状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改革存在重重挑战。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1.国外的整合现状

美国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使用技术来辅助所有学生学习数学,为科技化应用数学做好理论准备。他们给予在职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建立老师服务网站,鼓励老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轻松自如应用电脑对学生进行教学。另外,自主开发相关学习信息技术的教材资料。美国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且实至名归,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实践讲授教学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在数学课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课程标准提出讲授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计算机、计算器等仪器,提高讲授的教学效果、学习效率,为科技应用的发展奠定雄厚的数学实力基础;澳大利亚规定将计算机技能纳入教学技能,利用互联网进行评估教学;英国在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中发现,信息技术渐渐成为了数学讲授教学的重要技术能力;德国开设信息学必修课程。

2.国内的整合现状

改革纲要指出,必须广泛地普及信息技术的使用,增进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互动整合,丰富教学内容的讲解形式、学生的学习体制、师生的互动方式,改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在力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中深入发展,带有目的性的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教育学者将整合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封闭式整合、开放式整合和全方位整合,即以知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更系统研究渐进式整合的方式推动教育的变革。

二、现代信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重重困难

自教育部提出“班班通”的要求之后,目前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教学环境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但是,相应的应用水平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国内教育系统的本质虽然仍然在不断的改进之中,但是依然处在“重知识轻素质”的应试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农村高中多媒体设施配置不全面。目前,教育学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将渐进式发展的教育变革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老师可以利用其编辑动画、速算等方式辅助教学,更多的教育学家认为,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依然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只是借助计算机将更丰富的信息直接传输给学生,即使准备了上课所需课件,只是走形式般念念,为节省时间将教材内容直接输送到计算机上,技术水平不高,更有老师认为计算机教学设计环节麻烦、备课效率不高而选择不使用计算机教学。

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计算机帮扶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若多媒体等基础设施得不到全面配置,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积极利用网络系统,查询相关资料,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具备独到解决问题的素质,大部分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即使听说过几何画板,鲜少有人自己操作加以了解。

第三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这种信息教学环境,既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活跃度,激起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高中数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倍感压力的学科,由于学习方式的差异造成成绩千差万别,老师是否对计算机教学持有跃跃欲试的心态,学生是否敢于亲历数学实验与操作等问题,都是摆在教育变革面前的难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1.高中数学课程中可以加以利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到的软件工具非常丰富,如几何画板、Microsoft Mathematics、科学型计算器、TI图形计算器等。有的学校还可以组建数学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数学体验的信息化环境,借助软件工具可以演示解决函数、立体几何、统计学、圆锥曲线等多方面的难题,促进教育体制的变革。

2.切实提升老师课堂讲授的质量

广义上讲,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学校课堂,信息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愈要迎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愈要开发这些数学课程资源,这就考验了老师意识上与能力上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实际参与数学实验,引导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不单纯注重学习结果,更帮扶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因而,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学校的多媒体教学,重视对老师的培训。

3.加快转变学生的思考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渐渐摆脱灌输式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只是听从老师教学安排向自主分析研究的转变,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习惯,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为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要求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技术就如同学习生活技能一样重要,帮助学生发现自主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完成富有挑战的学习内容。

4.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充分整合

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将老师执行的一般归纳总结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注入实验、讨论、合作等环节,使学生成为讲授教学过程中的的活跃参与者,培养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改善学习氛围。其次,一旦老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发挥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借鉴国外诸如远程教学、视频互助等模式,在意识上与能力上支持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保障整合的深层次发展。

四、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需要遵守教学的必要性、平衡性、实践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实现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更好地学好、用好数学。实际讲授教学中,这种整合模式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亟待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分析,避免整合过程的盲目性,敢于应对整合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找出解决方案,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我们也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通过教育学者、老师、学生的不懈探究与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会取得骄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子彬.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4,(62):61.

[2]叶志浩.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2,(17):24.

第3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高校、研究性学习、基于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顺应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掌握超越课程背后的学习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划、推展,并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传播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媒体基本知识通过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视听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应用技能。

二、问题分析

根据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认真探索,寻求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将课堂的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通过网络中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检索网络中超越时空的海量知识。此外网络中强大的认知工具既可以创设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如powerpoint、authorware、word、excel等,这些软件的使用也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者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展示与管理,可以追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可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进。

三、实施中应解决的问题

经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了确定课题-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各个研究环节,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意识。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研究基本功的欠缺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较少接触研究性学习,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尚不具备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能力与意识,收集资料与分析创新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改变对教师、课堂、教材的依赖心理,主动的体验学习,有效地参与研究。

目前高校普遍对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需要建立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改革对“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与科研通过研究性学习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时数,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创新和经验交流,在全校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与条件,创设资源丰富的教与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从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到提出问题、指导选题、建立小组,再到课题论证、总结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课堂与课后始终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非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

四、关键在于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教材体系的创新,又可以是内容的创新,还可能是结构的创新。20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更多的是内容的创新,因为任何新的技术都不是首先为教育而开发,要将之应用于教育,就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改进它、完善它或者探讨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方法,毕竟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育优化为追求目标。

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干线式”教学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选出其中的最佳途径向学生介绍、传授,让学生掌握通达目标实现的最佳的直接方法。它分为教材编写方面和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对技术充分研究,在分析学生已有IT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提炼出技术中的精华,在教材中反映的仅仅是有用的且是学生未知或未掌握的技术精华。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干线式”方法大体可用“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12个字概括。“干线通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所有内容直指任务的完成,而且必须提炼出一般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实例跟进”是用具体的例子作为一般方法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般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引入“教学探讨活动”是创新,而且更多的创新是让创新的形式充满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探讨活动”所设计的议题,既有意义,学生又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同学间的互助才能完成,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新型的学习模式,积累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运用经验,为其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主体应该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2]李萌.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4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1图书馆学学科属性

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学科归属,正如其定义一样,学科属性也是在不断地争议中发展,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观点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它是综合科学,有人认为是社会科学,有人认为是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还有学者认为是管理学科[1]。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划分如此困难的原因在于,图书馆学是一个不断扩展,不断融合的学科。从它的学科体系发展角度就可以看出,它在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内容与其他学科也有交叉情况,如传播学、经济学、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情报学、心理学等。它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图书馆学自身的难题,同时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过程有着支持的作用。如图书馆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过程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大大缩短了研究的时间,精确了研究的结果。而图书馆学对于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整理、聚类等研究方法为计算机挖掘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这种融合性和相互作用性的特质导致了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划分不明确。正因为这种不明确性才赋予了图书馆学一种特有的“关联性”,它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关联,辅助其研究过程,也推动自身发展。现代图书馆学融入了多种属性的科学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研究和应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2图书馆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2.1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指20世纪以来发展的自然科学。是在人类现代史上形成的科学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的主要成就是:物理学领域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生物学领域的分子生物学等全新的系统科学。在这些成就的推动下,各个学科领域都发生深刻革命,分化为4000多个学科,形成庞大的结构体系,从总体上可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大层次,每一层次内部又包含上千个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众多的交叉学科。现代科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发达的生产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科学的技术化和数学化,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生产、社会一体化等。根据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的本质的归纳,它是“数学的”、“研究的”、“技术的”、“现实之物的”。这样的性质看似与社会科学联系不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其技术成果得到了移植和借用。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如生物化学、天文物理学等)和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语言和方法。科学社会学、技术经济、管理科学、未来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

2.2图书馆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早在18世纪,中国的图书馆界学者就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进行过探讨,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革命性的跃进,新的科学原理、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像潮水一般冲击着图书馆的旧领地。它迫使学者把视野从图书馆学这一小天地里扩展开来,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由于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冲击,图书馆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地扩充,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储存技术、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出现和应用,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使得图书馆学从传统的手工编目借阅向自动化模式转变;网络技术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使图书馆学研究的信息流动性更强、形式更多样、范围更广泛;视听多媒体技术使得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从单一的文字型信息拓展到了音、像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模式;信息储存技术转变了图书馆学的信息储存理念,打开了图书馆学的眼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的普及,图书馆早已向着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纵观近20年的图书馆学,不管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科学进步、发展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图书馆学也随着进步,吸取营养、丰富研究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彻底改变了了信息、知识的传递物质手段和速度,改变着图书馆学的学科组织和发展,而图书馆学作为研究信息、知识传递的学科,它的发展又决定着社会知识信息传递和利用的形态和手段,决定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社会是一个大循环,每个学科都是这个循环中的一个环节,都有着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而且每个学科的独立性减弱,逐渐融合,出现研究内容交叉的情况。现代图书馆学开始转变研究方向,从对“书”的研究到对“人”的研究,这其中不乏需要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在国外已有不少学校在图书馆学课程中增加读者行为学、读者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融合的内容也逐渐成为图书馆学新的研究领域。由此看来,图书馆学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它与现代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现代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图书馆学的进步,创新着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的进步也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和创新提供着有力的数据、信息条件,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总结现代科学和图书馆学的关系:①图书馆学要想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②现代科学丰富、改变了图书馆学的面貌,为图书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开拓新领域。③现代学科为图书馆学提供新的理论基础,解除了社会科学的束缚,向自然科学理论方法学习。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学更加综合化,扩张了它的研究内容和领域。⑤图书馆学为现代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结论

第5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中国,焊接,制造,技术

焊接是现代制造业中最为重要的材料成形和加工技术之一,焊接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近年我国焊接制造技术中几个主要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未来焊接制造领域的发展策略建议。由于钢材仍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占主导地位的基础结构材料,应加强新一代钢材焊接冶金理论的研究及高品质焊接材料的发展;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加强无铅连接材料及无铅封装技术的研究是发展无铅电子技术的唯一途径;以激光束、电子束为代表的高能束流焊接技术可大幅提高焊接生产效率,我国应加强其在装备制造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对焊接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可为深入理解焊接过程中的复杂物理现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近年来我国在焊接热过程、残余应力与变形以及焊接冶金等方面的数值模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应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自动化焊接和智能化焊接是实现高效焊接制造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其集成应用技术的研究;我国应加强焊接结构完整性评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是确保焊接结构可靠服役的重要前提。

焊接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艺,它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诞生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20世以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各种新的焊接技术层出不穷,等离子物理、电子束、红外线、真空、超声、声学、微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都在焊接上获得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焊接技术发展的基础,增强了焊接技术的能力,扩大了焊接技术应用的范围。目前,已经形成了几十种各具特色的焊接方法。焊接技术已经在能源、交通、化工、机械、特种设备、电子、航空航天、石油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日益渗透到焊接领域,促进了现代焊接技术的快速发展。

从早期的气焊、电弧焊发展至今天的近百种焊接方法,焊接技术依托于能源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前进,当今焊接中已采用了力、热、电、磁、光、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能源手段。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源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不同的材料上,通过一系列热力学、冶金学和力学相互作用过程制造出各种工程结构和零件。人们对这个过程进行不懈探究,衍生出独具特色的焊接冶金学、焊接物理和焊接力学等学科,并由此指导焊接材料、焊接制造工艺和焊接结构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电弧熔化焊仍是目前焊接生产中的基础技术,保持高效、优质、低成本的焊接过程是人们一直所关注的方向。以激光束、电子束、等离子束为代表的高能束流焊接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在进行厚板焊接时甚至可以不开坡口直接对接焊,因此近年来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和发展,尤其是采用激光复合电弧的焊接技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自动化焊接和智能化焊接是提高焊接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核电工程、重容重机、航空航天等行业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成套焊接专机,而焊接机器人则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铁路、船舶、航天、一般制造业等行业的焊接生产中有明显的增长。这二者都依赖于成熟的焊接自动化控制技术。综合利用机械、电弧、光等物理信息对焊接过程进行控制和检测,是实现自动化焊接的基础,同时又可以保证焊接过程向智能化发展。在智能化焊接过程时,机器可在敏锐捕捉焊接特征信号和信息的基础上,直接模拟焊工进行操作。

对焊接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与仿真,可以为深入理解焊接过程中的复杂物理现象进而实现焊接过程自动化提供重要而实用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随着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高度发展,现在已经能够通过数值模拟和仿真的方法对焊接热过程、焊接冶金过程及焊接结构的应力变形等物理化学现象进行求解和分析,预测焊缝组织、性能及焊接结构的应力与变形,并指导焊接生产。近年来在焊接热过程、残余应力与变形以及焊接冶金等方面的数值模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焊接材料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气保护实芯焊丝及埋弧焊实芯焊丝的品种和品质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包括各种不同强度级别的高强钢焊丝、耐热钢焊丝、低温钢焊丝、耐大气腐蚀钢焊丝、不锈钢焊丝等。此外,我国还急需研制和生产自保护和堆焊用药芯焊丝。至于目前国内外厂家推出的无镀铜焊丝,应该称为特种涂层焊丝,由于各厂家涂层成分不同和表面处理方式的差异,焊丝的性能也有不同。性能优良的涂层和表面处理工艺,不但起防锈和的作用,焊接时不产生铜烟尘,而且可提升焊丝的电弧稳定性和减少焊接飞溅。目前,国内外厂家对这种焊丝涂层和表面处理工艺仍在不断改进中,期望这种焊丝与精确控制电弧过渡的数字化逆变焊机相配合,可以实现高效率、低飞溅的大电流CO2焊接,达到相当于药芯焊丝焊接的工艺效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6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自从1609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以来,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使得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的漫长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带来了人类宇宙观的数次重大飞跃,促进了基础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并确立了“恒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和“宇宙大爆炸标准模型”两大理论框架。在此过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还获得了超过十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本人并没有设立诺贝尔天文学奖,因此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只能根据其对其它学科的重要程度获得其它学科的诺贝尔奖。)其中最近的三次分别为2002年、2006年和2011年,这显示了天文学这一古老学科的强大生命力。

随着观测和探测能力的进步,在人类永无止境地探索宇宙的进程中,新的天文发现有着井喷般的趋势,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宇宙伽马射线暴、引力波、引力透镜、太阳系外行星等的发现,有力地刺激并推动了天文学自身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天文学的重大问题可以被概括为“一黑、两暗、三起源”,也就是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和天体以及生命的起源,其中“一黑和两暗”构成了宇宙的“骨架”,而“三起源”则构成了宇宙的“血肉”。同时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也是基础物理学的重大研究问题,而“地外生命”的探索则涉及了包括化学、生命科学和哲学在内的多个学科。因此天文学再度成为新现象、新思想和新概念的源泉。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曾经世界领先,但是中国天文学对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却贡献甚微。同样,中国古代的技术和生产力曾经世界领先,比如直到时期,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GDP还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贡献却非常之少。一个几乎人所共知、但最令人不愿接受的事实,就是几乎从中学到研究生的所有理工科教科书的知识都来自于西方。因此从至今,中国一直是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消费”国,而不是“贡献”国。

现代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却可谓微不足道,这很值得我们深刻反省。造成中国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上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本人认为中国文化中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7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多媒体教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发挥其优势,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写字、阅读、作文等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支撑和提升作用。

一、识字教学

识字是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如采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无味。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汉字的特征。如教“苗、描、瞄、喵、猫、锚”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一片田野,上面长满了禾苗,旁边一个“田”字,然后动画演示:田里的一株禾苗慢慢变成了“艹”,移到了“田”上,并随即在“苗”的上方出现拼音。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记住“苗”字的?在学习了基本字“苗(禾苗)”之后,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苗”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打靶时瞄准射击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瞄准”的“瞄”字在“苗”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目字旁,教师在“苗”上用鼠标一点,一个如眼睛般闪动的目字旁就飞了过来,与“苗”字组成了“瞄”字。以同样的方法教“描、喵、猫、锚”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苗(禾苗)瞄(瞄准)描(描红)喵(喵喵叫)猫(小猫)锚(铁锚),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此外,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写字教学。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

二、阅读教学

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跨越时间和空间,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有效克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习带来的不便。

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美景,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词语,并相机出示文中描写瀑布壮观景象的词语,学生一下子就对“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咆哮而下、雄伟壮观、流连忘返”等词语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接着,依次出示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景象和“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词语,学生都感到很震惊,自然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为顺利开展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了解了原因后,都纷纷谴责环境的破坏者,表示要做地球卫士,保护环境。可见,视听的冲击力远非文本所能比拟。不用老师的说教,环保意识就已在学生心中萌生。

三、作文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都能写出通顺完整的文章,但作文却空洞乏味,不生动也不具体。怎么办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中,可以将由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文本、动画、影视、音乐等信息直接引进课堂,为学生作文创设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情境,这时教师再加强导向、调控,就可以激发兴趣。这样的作文课堂,能让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与写作潜能。

2、指导观察,合理想象。

造成学生作文空洞乏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写作抓不住重点,内容不丰富,例子不典型,因而作文也平铺直叙,没有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场景,让学生学会观察。在指导观察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多媒体教学环境创设的直观、生动、形象的场景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修改评议,激发激情。

第8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1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光滑的墙壁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塑料板上;(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2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用物理知识去说明实际现象背后的为什么,例如:(1)烧水的铝壶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圆圈,这些同心圆圈起什么作用?(2)油炸食品时,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声,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3)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小水珠,这是为什么?(4)为什么许多电冰箱和电视的后背都涂成黑色?

在回答这些解释现象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问题中原有的日常生活用语转变为物理语言,做解释时不要依据直觉的生活经验而要紧紧依据物理知识抓住现象的本质.

当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了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后,会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会感到对自然,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将激励他们以更高昂的热情去学好新的物理知识.

3结合物理知识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领域十分广阔,联系物理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我们举出一些结合初中物理知识教学介绍现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1)结合重力的教学介绍宇航员登月时,在月球上走路的情况以及我国首次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宇航员失重的情景;(2)结合摩擦力的教学介绍气垫船和气垫轴承利用空气膜大大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以及磁浮列车;(3)结合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介绍人造地球同步卫星;(4)结合液体压强的教学介绍深水潜水技术;(5)结合能量的教学介绍葛坝水电站、三峡工程、潮汐发电、风力发电和波浪发电;(6)结合光的反射的教学介绍光导纤维通迅;(7)结合液化的教学介绍火箭的液体燃料,超低温的获得;(8)结合升华的教学介绍干冰致冷、人工降雨;(9)结合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学介绍人造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运行过程.

应该注意,课堂上联系现代科学技术,教师应该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模型、录像等教学手段,概略地介绍科技成果的内容、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要着重讲清它与所学物理知识的联系.

4把物理知识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

第9篇: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当今,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数学的教学必须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应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综合改革,争取取得新突破;应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和实习教学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实践操作、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高职特色;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相长。

一、 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模式的综合改革。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优化。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完成更多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工具软件来简化数学上一些复杂的理论证明,从大量繁琐冗长的公式推导和问题计算过程中得到解放,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进行更多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从这一点来说,这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新的形势下高职教育不断压缩理论教学课时的改革需要。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得以更好地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与之密切相关联的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教师应融入离散数学的有关教学内容,加进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运筹学等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使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其他课程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处理。

大量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传统方法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处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空间立体图形的绘制、移动、旋转、缩放等课程内容的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变得比较直观易懂。在计算导数和积分、求解微分方程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工具软件教学省时省力,而且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中心,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立体化教材,它由电子教科书、音像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助教助学课件、工具软件、试题库、教学资源库等有机组成。立体化教材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并发挥其优势,进行多种媒体技术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设计教学要求进行开发、制作并使用,能极大地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习教学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相对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技巧和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术、技巧和技能演示的直观程度是计算机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

1.增设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就是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数学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验可以理解为“数学模型方法”的初步实践。

2.“数学模型方法”。

它是科学技术中常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一方面,数学建模可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用数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数学建模将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进行数值计算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充分运用问题案例、讨论、观摩、模拟、实际操作等教学形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教师应加强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遵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以数学方法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模块化教学方式和要求,积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去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学位层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发展应以教师为本。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这应当引起各级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管理者要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素质和能力,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提升能力。

(1)内部培养。

各校应制订出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规划和教师的培养计划,通过举办高职教育理论专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学术报告会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在岗职业培训。各校应聘请校内外高水平教师、科研人员或技术工程人员对教师进行“一对一”方式的指导,通过过程考核、目标考核等促使教师在各方面有持续的发展和提高。

(2)校外培养。

各校应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学校外的各类培训,如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活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教师座谈研讨,互派教师学习交流,安排到国内外进修和考察等形式,来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2.强化实践。

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应用能力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迅速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1)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紧密结合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注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改进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高职院校应采用定方向、定计划、定时间、定要求、定目标的“五定”原则安排教师到社会、行业、企业中去,到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进行工作,通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和培养,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使社会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能及时反馈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高职院校应发挥企业在培训职教师资中的积极作用,强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各高职院校对培养培训基地应更广泛地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对在职教师进行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专业实践技能、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工作,提倡教师一专多能。

3.优化结构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规模较大,但结构比较单一,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有效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战斗力。

(1)教师要成为复合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体系,高职教育要立足区域,面向世界,要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2)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各高职院校对积极安排教师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尽快提高工程师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提高学历,逐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现在教师在教学一线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无暇进行自主学习、自我钻研,这对教师的成长、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高职院校应立足长远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各高职院校通过校内外的培养,能使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甚至专业带头人,在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创出自己的特色成就。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