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校本课程研修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研修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研修方案

第1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一、校本研修的优势

(一)校本研修具备针对性

校本研修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因而其研修方案与研修计划具备较强的针对性,直接用于解决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校本研修的内容由教师实际工作中的不足来决定,可涉及教学技巧、教育观念、师德建设等各个方面,无论教师在工作中出现了何种问题,都能够通过参加校本研修得以解决。由此可见,校本研修最大的优势是针对性较强。

(二)校本研修具备灵活性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其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都可进行灵活选择,教师的研修内容可预设,也可在研修现场决定。其形式也较为灵活,可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修,也可通过个体形式进行分散研修。而其研修场所可在课堂中,也可在课堂外。总而言之,校本研修极具灵活性,教师可依照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从而为其进修提供较大便利。

二、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关键意义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建主要针对的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校本研发的实际意义就是坚持学校教师为根本,并且将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相关的教育人士作为发展的主体,从而结合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当前的设备设施构建课程。针对教学资源匮乏的地区,学校教师是课程创建的核心。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学校所具备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的根本内容、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方式,都是当前农村初中教师需要考虑的根本问题。课程设计是一项系统且庞大的工程,需要保证多方面的有效配合与引导,加强及时沟通,全面贯彻落实提升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根本方针。农村初中教师需要掌握课程设计的主要理论与技能,由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农村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育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步,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也相应呈现出良好趋势。但就整体发展状况而言,农村地区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仍旧面临较大的挑战。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区大部分学校已充分意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但因为地区局限性,往往易出现资源匮乏或信息缺乏即时性等问题,无形中影响了校本研修效果,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为解决此类问题,农村学校需要对校本研修制度予以创新,为农村美术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平台。

(一)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发展观明确强调,坚持以“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为目标,由此在备课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经验以及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部分农村学校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缺少足够能力的美术教师,由此导致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造型表现能力较弱,学生美术基础较为单薄,难以完成所设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遵循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变迁中的家园》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实际的要求与方式:通过合作,制作校园沙盘模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三维立体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但是当前农村学校的学生难以收集到相关的制作沙盘的材料,因此不能完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将教学目标变成“了解环境艺术的作用与意义,学习环境艺术壁画、雕塑小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因为雕塑小品也是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利用身边易得材料尝试与体验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结合地区特色,灵活运用教材

美术课标更为注重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108--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本土资源与教材之间的关联,实现整合分类,促进美术课堂与学生之间的关联。例如,在教学《与建筑相伴》期间,了解壁画是公共环境中大型艺术作品的一种,体验壁画与环境、与历史、与文化的联系;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共同讨论主题、内容、形式,完成壁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农村学生对此类画相对陌生,并且没有专业的工具,因为一节课程让学生准备专业工具并不实际,因此依照教材的实际需求完成壁画的制作也不可能。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装饰画创作,又可以替代绘画工具是当前思考的根本问题。由此想到种子拼贴,黄豆、绿豆、红豆都是天然的颜料,并且这些材料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收集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课程作业转变成为种子进行装饰画创作,引导学生运用铅笔起稿,之后再运用种子将所绘制的线条填满,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进而作品的完成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势利导,运用乡土气息开发艺术课程

“校本”是当前学校对国家课程教育教材的最关键补充,校本课后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运用知识,是提升训练技能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结合当地差异性编制适合学生的校本练习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在近几年课程不断推进的阶段,对校本练习编制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当高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民间美术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并且也是经过世代传承下来的艺术结晶,绚丽多彩的民间美术是文化创建的主要资源。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期间,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的校本课程都可以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在《泥土的味道》教学期间,本课在赏析传统文化、了解特定工艺的过程中,更要结合区域文化特征,特别是本土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那么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壶等地域文化便可成为泥塑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在实际作品呈现的期间,学生也会因此感觉十分自豪,这样的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人文色彩,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美术的魅力。

(四)注重文化挖掘,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期间,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本课程有所继承和创新,如我国的剪纸,剪纸历史的部分也加入了关于纸的介绍,纸是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让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剪纸的相关内容。在介绍各类剪纸作品时可以发现学生对文字类型的《百福图》《百寿图》有极高的兴趣,却难以对文字内容产生深入了解。部分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老师,其中的文字属于中国吗?”还有的学生会问:“这些文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讨,并且适宜地介绍相关篆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属—楷书—行书”的发展过程,在探讨“福”与“寿”为什么有那么多种书写方式时让学生了解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对中国发展的主要贡献。并且这些福与寿的一百种书写方式也都是秦统一六国之前人们所运用的文字,由此就会全面消除学生心中的困惑,并且学生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也会有全新的认识,由此可使学生感叹祖国的伟大,并且明白剪纸背后的历史故事。

(五)实施多样化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基础,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内容,那么教学评价的价值与作用才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教学评价的有效落实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且还可以将知识转变成为素养与质量。如在给学生讲解完有关线描写生的知识之后,教师应当为学生创建具体的绘画命题,从而使学生可以依照题目自主完成绘画作品。学生在实际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所学习的“波浪线可以表示水面”“可以将主物体放在画面中间”“绿色可以表示森林”等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看看学生是否能将所学习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美的创造中,并对生活事物运用美术技能进行美的装饰。不仅如此,在教学评价当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作品进行生活化的评价,并且作品的色彩也可以适当增加生活元素。

四、结语

第2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一、启动阶段:改革家与发起者

    变革的启动过程是为了变革的推广与实施所采取的动员方式和计划过程。变革启动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领导困境,是在进行革新之前就寻求大多数人的同意还是一开始就自行决定。[3]如果领导炮制的愿景仅仅是纸上的东西,当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而领导未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坚持,仅采取肤浅的谈论而不是有根据的咨询和行动时,这一愿景并不会得到发展。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的问题:创新性的观念(外来的思想)要与学校现有的文化、习惯产生碰撞,进而产生抵制与消解,学校教师不愿意理会或者不想理会关于变革的事宜,部分教师犹豫不决或存在困惑,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接受并愿意追随。面对此种情况,校长应凭借自身的学术智慧与专业特长,不断地在教师群体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用改革家的勇气与决心,承担起变革发起者的角色与责任。

    (一)“唤醒”——引起变革共鸣

    教师课程改革意识的唤醒一方面有赖于课程改革方案与构想的清晰程度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要靠校长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培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校长意识到仅仅一次的培训并不能够唤醒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与热情。为此,学校利用假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与学习,并为教师布置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作业。时至今日,有些教师回忆说,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理解确实是从那一个假期开始的。事实上,集中的理论培训与学习使广大教师经历了一次头脑的风暴与思想的涤荡,唤醒了教师最初的课程改革意识。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课程变革都不是等待全体教师高涨热情的到来,而是在持续推进与“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度,此时真正的“唤醒”才刚刚开始。

    (二)“卷入”——激起研究热情

    建立核心的研究团队有效地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启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后,学校将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以及学校的课程主任、教学主任组建成研究团队,将重要的职责赋予这些支撑整个课程开发的“关键人物”。他们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职责和权力的下放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研究和变革的极大热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阶段,这些被“卷入”的关键人物成为了校长这个课程改革发起者的最初的同盟。

    二、推行阶段:推动者与扶持者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就是要有计划地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将实施方案与教师更广泛地联系起来,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后续的深入实施做好组织、思想和资金的保障。学校的课程领导团队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校长或者学校的领导班子扩大为已经融入了“关键人物”的课程领导团队。课程领导内涵的丰富,决定了校长角色由最初的改革家与发动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者与扶持者。

    (一)权力下放,自主驱动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组建了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团队,赋权增能,实现了学科的自主发展。学科团队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学科教师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展开了课程研究与开发。同时,学科主任实施对本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对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方案。学科研究团队的成立无形中更广泛地吸纳了一线教师来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以学科课程委员会为核心的新一层级的课程领导,为广大教师直接参与变革提供了足够的基层组织保障。

    (二)研培并举,多元沟通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要经过自上而下、由局部到全体的传递与共享。信息沟通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文本上的,如学校文件的下发,同时也包括会议、沙龙、培训等多种形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学校一方面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实施方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托学校的教研活动,将研讨与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校本课程开发与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关联,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推进教师的持续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实施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三)资金扶持,适当激励

    适当的激励能够唤起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信心。学校设立了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并提供资金保障,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设良好的环境。获得专项基金支持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引领、带动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此同时又孕育了新型的研究团队,使更多的教师以多元的身份和形式参与课程变革,不断实现其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与价值。

    三、实施阶段:协调者与促进者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实施,原有的课程体制与新课程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校长、学科主任和教师所经历的角色转变。校长作为最高一级的课程领导者更多地成为了变革的协调者和促进者,而学科主任和教师更加自觉、理性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让教师有能力、有动机、有条件在变革中参与研究与反思,已经成为课程领导在本阶段的使命。

    (一)转变制度,确保落实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学校发现原有的课程制度遇到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比如:一些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对集中的课时,新增加的校本课程可能会占用学科课程有限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的定期研发与学校原有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研究质量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引发学校课程制度、教研制度的变革。此时校长适时大胆引入学校课程制度的变革,提高制度对于改革的适应度,从而将变革引向深入。

    首先,学校将传统的固定的课时制度改变为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课时制度应该为课程内容的需要服务,传统的课时制度保障了学科教学的统一性,但忽视了学科的独特性以及不同课程形态的差异性,无法满足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而弹性课时制度通过设立长、短课时,能够满足不同课型的需要,能够为某些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提供相对集中且较长的课时,从而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学校将教研制度转化为研修制度。传统的教研制度更多地指向常规教学的备课活动,并没有为广大教师提供针对某些问题的专门研讨时间,而且多数是以集体讨论的固定形式进行,缺乏教师的内省与反思。为此,学校将传统的备课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结合起来,规定了每月两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日,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活动,也为教师的个人反思预留了时间与空间,真正实现了教师的内外兼修。

    (二)跟进督导,提高质量

    在实施阶段,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学科范围内均衡发展。各学科原有的发展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研究的深入程度与课程开发的质量也是各有差异的。对于每一个开发校本课程的学科或者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实践方面的指导。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督导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学校的课程主任以及学科主任组成,定期参与所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并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督促各学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

    在变革的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推进遇到了来自制度上的阻力,同时也遇到了来自研究团队自身的压力,而问题的解决与缓解,需要来自制度上以及组织上的有力的革新与改善措施,这些进一步彰显了课程领导对推进变革的决心与执行力。

    四、成果阶段:评价者与推广者

    评估一直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领导在评估阶段,一方面要全面总结,整体评价,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评价者与推广者。

    (一)关注多元视角,全面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全面、客观地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动态地把握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评价始终坚持学生发展评价与教师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通过观察、测量来评价校本课程作用于学习者身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经历的发展和成长。同时,校长也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各学科课程开发委员会建立了本学科课程开发档案,定期记录研究日志。学校鼓励各学科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优秀案例汇编成集,从而提高了学校研究成果的水平与档次。

    (二)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广校本研究成果

    高质量的成果代表着学校和学科较高的课程开发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总结与推广的过程中,应遵循实效性强、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成本低的原则。学校确定了研究发表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学校的研究发表会,通过该项制度为推广校本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使教师能够分享在实践中生成的经验与智慧,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精品意识,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学校的变革成果与变革的过程同样重要。学校在变革的历程中,要善于总结、提炼高品质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学校科研与课程变革的实际效率,通过成果的继承与发扬,进一步传承学校变革的精神与旨趣,从而实现变革的可持续性。而课程领导者要为课程变革的评价提供导向,为成果的分享与推广提供支持与帮助。

    透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课程领导内部结构上呈现出了多层级化的发展态势,即除了校长以外,学科开发主任以及随着课程开发深入推进所涌现出的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了多元力量的课程领导群体,从整体上提高了课程领导的能力。内涵的扩展决定了课程领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4个阶段所经历的角色转化,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不同的领导策略,其核心在于不断通过权力下放与监管指导相结合,为教师广泛、持久地参与学校课程变革提供思想、资金和组织上的保障,从而推动课程制度的重建,使课程变革持续、全面引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44-48.

第3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目标,学进度,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第4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分项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扎实推进课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切实负责,着力践行课改各项具体工作,特成立以下12个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1、课改全面工作领导机构

组长:

成员:

2、课程管理及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3、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4、选课指导中心

组长:

成员:

5、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织:

成员:

6、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7、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各>文秘站:

8、通用技术课程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9、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席:

成员:

班主任、学科老师,学生代表

10、教分评价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刘克和 副组长:田明 张建清

成员:魏亚明 蔡德军 龚建林

11、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及课改成果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12、课改“样板校”辐射及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县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实验中学)

二、目标规划,分期实施

按照《成都市普通高中课改工作指导意见》和成都市课改办工作要求,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新课改各项工作,结合校本实际,着力做好八项具体工作:

1、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编制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相关制度。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有计划地进行队伍培养。

5、稳定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抓好课堂教学。

7、做实校本研修。

8、着力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拟定三年目标规划并分期着力实施:

学校近期(20__年7月-20__年7月)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改”: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着力培训教师,做好新课程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培训及培训后培训工作,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注重“五项策略”,实施“六步教学”,努力研究新课程,规范教学设计,编写新课程教学“导学案”,着力研究新课程目标“叙写”和可操作性,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1、制定“大邑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按八个学习领域15个学科的课程架构健全学科备课组,用好新教材。探究新课程下大邑中学“自主参与式课堂策略与模式。实施“三段(课前、课中、课后)、六步”课堂教学。

2、强化老师新课程各项培训及校本培训,开发新课程资源,稳定教学质量。

3、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力上好必修课,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出更多选修课,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5、做好学生学科模块学习过程评价登记工作,做好学生学期、学年学分认定和登记工作。

6、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

7、着力做好市级样板校区域性引领工作(建立课改推进工作月工作研讨制度,并邀请县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参加,起好市级样板校辐射、引领作用)。

学校中期(20__年7月—20__年7月)的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我与新课程同行”:大力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着力推动“三个教学整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努力实现三大提升(开发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推进校本课改特色研究,凸显符合大邑中学特色的“自主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六步”课堂教学特色)。

2、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微格”课堂参与式教学管理。

3、有序推进校本选修课程。

4、进一步研究符合校本实际的选修课程、创新修习方式,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水平和质效。

5、大幅度提高必修课的模块教学效果。

6、着力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并逐渐

总结、提炼出符合校本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内容、方式,评价和管理模式、特色。7、开好通用技术课,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方法与途径,提高通用技术的实效性、彰显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特色。8、切实做好学科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工作,结合省会考和学籍管理,做好学年学生学分认定登记和上档工作。同时做好学生补修、补考工作。

9、切实做好教学课改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学校中远期(20__年7月—2013年7月)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收获新课改”:巩固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特色,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精品选修课程,完善多元教学评价、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新课程下教学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备考机制。本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符合校本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2、做好市级样本校规定的新课改实验研究、总结、提炼工作。

3、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科模块教学设计库、试题库。编写符合大邑中学校本实际的“导学案”,并形成大邑中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特色,以期推广、运用。

4、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丰富和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库,使校园网络和学科资源库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挥显著作用。

5、建立符合校本实际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资源库,并以此形成特色。6、构建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和机制,完善我校首轮新课程改革下的学分认定和教分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7、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运行和管理体系。

8、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学生选修课程,教师校本研修课程体系和特色,并进行推广、辐射。

第5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为了扎实推进课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切实负责,着力践行课改各项具体工作,特成立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二、目标规划。分期实施

结合校本实际,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新课改各项工作。着力做好八项具体工作:

1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编制我校新课程方案的相关制度。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有计划地进行队伍培养。

5稳定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抓好课堂教学。

7做实校本研修。

8着力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拟定三年目标规划并分期着力实施:

践行新课改”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学校近期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走进新课程。着力培训教师,做好新课程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培训及培训后培训工作,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注重“五项策略”实施“三步六环”教学模式,努力研究新课程,规范教学设计,编写新课程教学“导学案”着力研究新课程目标“叙写”和可操作性,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本阶段要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1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按八个学习领域六个教研组的课程架构健全学科备课组。用好新教材。探究新课程下“自主参与式课堂策略与模式。实施“三步(学、探、测)六环”课堂教学。

2强化老师新课程各项培训及校本培训。开发新课程资源,稳定教学质量。

3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力上好必修课,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出更多选修课,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5做好学生学科学习过程评价登记工作。做好学生学期、学年学分认定和登记工作。

6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

教学水平,学校中期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与新课程同行”大力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着力推动“三个教学整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努力实现三大提升(开发水平。管理水平)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推进校本课改特色研究。凸显符合我校特色的自主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六环”课堂教学特色)

2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微格”课堂参与式教学管理。

3有序推进校本教学课程。

4进一步研究符合校本实际的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和质效。

5开好通用技术课。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方法与途径,提高通用技术的实效性、彰显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特色。

6切实做好学科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工作。

7切实做好教学课改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中远期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收获新课改”巩固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特色。形成精品选修课程,完善多元教学评价、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新课程下教学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考评机制。本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符合校本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2做好本校规定的新课改实验研究、总结、提炼工作。

3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科教学设计。以期推广、运用。编写符我校本实际的导学案”并形成我校“三步”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特色。

4构建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和机制。完善我校首轮新课程改革下的学分认定和教分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5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运行和管理体系。

6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学生课程体系和特色。

第6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1、夯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聚焦课堂,从细节抓起,从上课前、课堂上抓起,从教师自身抓起。开展各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在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坚持听常规课的制度,加强听评课活动。结合学校本学期的领导分工,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教师的常规听评课活动,即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各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的学段或者学科进行听评课主抓。做到日日进课堂,天天有交流。同时结合教师的个案跟踪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常规听评课活动。

教师一学期听各级各类课不少于15节,45周岁以上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

(3)组织扎实的教学活动,学生活动重心下移,突出教研组的功能。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少而精,大约在3次左右。日常性学生评比活动继续由教研组组织,学期初由各教研组制定计划,报学校教务处,由学校教务处负责活动的监督与协调。

(4)学生作业的检查力度。本学期将实施学生作业领导跟踪制,每位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的年级进行一定周期的学科作业关注和指导。力求使作业布置在数量和质量上上新的台阶。注重特色作业的布置和反馈。同时,加强同轨班任课教师交流,重视单元检测,淡化终结性考试。

(5)组织好十一月初的第五届“创新杯”青年教师智能大赛,本届大赛在比赛的方式方法上将进行全新的改革,力求为全体教师提供锤炼自己业务的机会和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同时总结上学期的教师说课大赛经验教训,组织进行第二届“精彩一刻”说课大赛。

2、以“单元主题教学”为引领,开展系统的以“课例研究”为主的实践主题校本教研活动,分层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依托“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学校教研组“课例研究” 实践主题校本教研活动。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引领的课堂教学在我校实施一个学期以来,深受大多数教师的认同,本学期将继续依此为引领,在教研组内开展扎实有效的“课例研究”活动。教研组内教师继续分二部分齐头并进,一部分骨干教师在进行自我的教育科研的同时,引领组内的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和课例研讨;另一部分教师以课例研讨的形式研究自己课堂中困惑的问题,逐个击破,获得收获。

教研活动常规化,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分管领导跟进参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建立多渠道的校本研修机制,以扎实的校本培训为主渠道,结合教师自学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本学期的校本研修工作要在扎实开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实效、高效,为发掘教师主动性,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推波助澜。

本学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培训分为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参加校外培训的领导和教师在回校后两周内,利用校内培训时间进行二次培训,传达培训的主要精神。

校内培训继续扩展以往的思路。主要安排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主题主要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精神、课堂教室实际问题、班主任经验介绍以及教育叙事交流活动。每次培训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培训教师,培训内容要精炼。培训结束后组织短时间的研讨互动,或谈收获,或谈困惑。培训要有笔记和反思,在业务笔记本上体现参加培训的记录和培训后的反思。

(2)开展以“叙述教学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叙事研究活动。本学期要加强集中交流与研讨,利用校本培训时间计划安排两次集中交流研讨时间。加大对校园网教师论坛的关注程度,鼓励教师在教学论坛上多交流,多研讨。

要求教师写业务笔记和反思,使以上工作得以良好的体现。业务笔记摘抄8篇以上,叙事和反思10篇以上。

(3)现代教育技术相关培训

本学期继续进行网页制作培训。培训时间安排在双周四下午,要求40周岁以下教师参加。

(4)45周岁以下教师制作课件并编写课件说明不少于4个,按月上交教务处,逐步建立学校课间资源库。

4、继续做好十一五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其它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深入、扎实开展,计划课题组成员每月开例会一次,总结、研讨课题研究工作。对于三个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校课题、三个国家级课题和两个市级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落实上突出“实”,让教育科研研究真正为我们教学服务,推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5、结合区教研室的学校、教师个案跟踪活动,开展学校内对教师、学生的个案跟踪。

上学期启动的对教师和学生的“个案跟踪”活动,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确实也是很有效地,所以本学期将总结上学期的经验教训,继续深入开展此项活动。具体是各分管领导指定个人跟踪的老师,被跟踪的老师在自己班内指定2个左右跟踪学生,做好跟踪记录。

6、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

本学期的校本课程有新的调整,即在全校开设硬笔书法校本课程,推广跳绳校本课程,以三、四年级为主。而剪纸将作为学校的特色社团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新的变动,每年级任课教师和学生是商定研究主题,并在二、三个月内完成对此主题的研究。请任教老师注意过程资料的搜集和积累。

7、书香校园工程将在本学期启动。

书香校园作为我校申报的市级校园特色,已经酝酿了两个学期了,经过学校领导研究和审查,决定在本学期全面铺开。

(1)教师读书工程。

提倡阅读,提倡积累,提倡反思,提倡实践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本学期计划由教务处对教师读书进行推荐,并继续组织“读书沙龙”交流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各种杂志借阅的实效性,规范各教研组报刊杂志的借阅手续。

(2)学生读书工程。

读书工程在教师队伍里推行了一年半的时间,效果很好。计划本学期继续在教师队伍中开展读书工程,同时推广到学生中,在学生中也开展读书工程。具体是每个年级的学生经过商讨,确定每年级阅读主题,在此主题的引领下,教师指定必读书目,同时推荐阅读书目。让本内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必读书目的阅读,有精力和能力的同学阅读推荐书目。结合必读书目,教师在学校规定的阅读课上或者语文课上进行导读课、精华赏析等阅读指导课,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同时结合班级内的指定位置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读后感、采蜜集等过程性资料。

(3)举办新年读书节。

在新年前后举办一小读书节。

第7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研修的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研修内容,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有关教师和教育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汤老师所论述的校本研修,特征如下:一是强调了研修主体和研修内容,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研修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修行动要基于校情,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二是强调了校本研修的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即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三是指出了校本研修的综合性,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融为一体;四指出校本研修是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

我校在定位校本研修时,主要依学者汤立宏的观点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校本研修融入“弘美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之一。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及建设现状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弘美教育”是以“立仁弘美”为核心价值观,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美,不是表面理解的仅仅限于美,而是包含了德、智、体、美,包含了教育的本|特征。

弘美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学校核心价值观处于精神文化体系中的最高逻辑位置,育人目标与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歌处于次级逻辑位置。

弘美教育的办学实践体系办学理念体系的载体,包含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具体可分作: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等。

(二)“弘美教育”建设现状

2015年,学校选择了从学校办学实践线索切入,在尊重和延续首都师大二附中的历史和传统,不断裂、不隔断、不偏离及符合学校发展事实和文化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访谈、调研,采用倒推法,提出了“弘美教育”这一核心词,进而对理论基础、基本内涵、表述形式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等。

现阶段建设的重点在于:

1.根据文化建设方案所提供的框架,形成具体的可落实的操作方案或行动方案,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领域。

2.构建落实学校文化的行为抓手,确保学校文化从概念到实践体系再到行为的落地。

包括:课堂行为标准、教师评价标准、仪式等等。

二、“弘美教育”中的校本研修

(一)开展校本研修的出发点

1.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体系只有一个逻辑起点,然后依照学校文化操作变量依此分解这个概念。在逻辑分解过程中,使用统一逻辑下的不同概念表述各个逻辑层级。“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词,由此而确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立仁 弘美”,育人目标“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办学目标“立仁书院 弘美花园”,在这一具有和美的价值属性、结构化的功能属性、行动论的方法属性、自洽的逻辑属性的文化结构中,“立仁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源头,是实践所支撑的核心,是工作的出发点,育人目标则成了学校工作的作用点。

2.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校本研修所站角度不一表述多样,但基于“实际问题”成为了研修具有共性的出发点,“校本研修”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场所,以促进本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本,以结合本校和教师本人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以建立教师为主体、包括专业人员和学校领导在内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动为直接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教师教育形式。上述王祖琴版定义,强调了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场所,教师及专业人员、学校领导的研修出发点为教育(改革)实践。

(二)校本研修的主体、内容

1.校本研修主体

在诸多研究校本研修的论文中,强调了教师是研修的主体,而课程及课程的实施则是校本研修的聚焦点,但我们应该看到,从课程实施本身的角度看,课程实施既不是学生每一个人相互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独立进行的活动,更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课程也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因而,就课程一个方面看,校本研修的主体可有以下组合: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师―年级组,教师―教学干部,教师―德育干部,教师―校长等等。课程领域内,具体研修内容不同则组合方式不同。

2.校本研修的内容

将“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落实,需依据实践体系构建行为框架,上文论述,我校工作的重点确立为: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方面。这六个操作变量之间,及与理念体系的操作变量之间,逻辑关系具有自洽性,即逻辑自洽性,指概念、观点的前后一贯性和相容性,均在校本研修的范畴之内。

综上两点,我校将全员(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均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辅之以专业研究人员,以不同的组合形式,研修本领域或跨领域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都基于“立仁弘美”核心价值观,为教师的发展及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服务的原则。

(三)校本研修的技术路线

我校校本研修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首先,在确定研究问题和预期的研究目标后,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获得一些思路和启示。

其次,开始着手研究工具的开发和测试。

随后,修正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再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描述现状,发现问题。

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形成调研报告。

(四)校本研修的模式

1.研修模式建立的原则

教师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以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研修手段,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原有的教师校外培训或教师校本培训的简单移植。在我校校本研修模式的确立上,需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弘美立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为育人目标服务。

(2)坚持“以校为本”的理念,本校作为研修的基本单位,以促进本校学生的培育、本校教师及本校的发展为研修目的。

(3)坚持“以师为本”的理念,教师是研修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专业观念、改造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效能。

(4)坚持“行动研究”的原则,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2.教师校本研修的模式举隅

(1)接受―借鉴式校本研修。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促进教师与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整合,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研修活动的组织应当注重帮助教师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和自主建构上。其具体做法有:专家讲座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读书活动(研读优秀教育论著论文)、教学案例观摩研讨等。

(2)反思―探究式校本研修。主要特征是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修,有较大的自。其具体做法有:对教学活动分片断进行分析提炼的“微格研修”,以系列性课例为载体的“课例研修”,以教学问题解决为主要线索的“教学诊断研修”,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追忆评析的“案例反思研修”,以典型学生或教师的成长历程剖析为主的“个案研修”等。

3.以“弘美课题群”为带动有机整合校本研究模式

2015年至今,已立项市级课题两项、首师大共同体课题两项:

区级课题17项,覆盖了15个教研组,18人次参与市级课题研究,113人次参与区级及共同体的课题研究,注重学科间的打通,注重关注学科的前沿信息。

以此组成了:

(1)以《“弘美教育”理念及践研究》为统领,《首师大二附中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一级课题。

(2)以首师大共同体课题《首师大二附中“弘美”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为示范引领的,包含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实践要素五个课题为主的二级课题。

(3)以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政治学科核心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以首师大二附中为案例》为龙头的涉及具体学科的,聚焦具体学科问题的三级课题。

(4)校级课题、备课组小课题、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为四级课题,让研究落地生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整合研修方式,及时校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工作状态,提高教师员工素养,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办学目标。

三、校本研修与“弘美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校本研修是实现“弘美教育”理念的主要实践方式

从本校教学教育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到以本校教师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选择研究程序,例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等,再到选择评价方法,每一环节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手段,将理念落实落地。

(二)校本研修融入到“弘美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的一部分

在教师文化部分以“魅力教师”来命名。魅力教师有两个标准,一是有学问,二是有品位,弘美教育的这两个词在教师身上投射出来。

在组织建设上:成立以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研修队伍,突出校长、领军人物的研修引领作用。加强市级、区级、校级课题立项,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明确时间节点和成果形式,要求提交合理规范的研究报告,争取发表。

在制度建设上:完善计划管理制度、过程收集制度、结果评价制度。在引入首师大附中年度评审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制定《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过程记载考核制度》、《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质量评估方案》。

四、校本研修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弘美教育”这一大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运用校本研修的策略,不断梳理和完善学校办学实践体系,从管理到课程到公共关系等一系列文化建设,能将育人目标落在具体的实践领域,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体现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特点,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保持和传承我校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具有的一定优势,提升我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

第8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建构工作体系,彰显学校特色

“礼诚善”教育是学校的特色教育,积淀文化底蕴,形成价值追求,其在于把传统道德教育精华融入现代教育过程,从现代教育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出发,建构明礼守则、诚信待人、善学善教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了突显“礼诚善”办学特色,学校重新诠释“礼诚善”教育内涵,把尊重、理解、关爱 作为教育思想的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出:明礼从尊重开始,诚信从理解起步,至善从关爱做起。尊重学生,诚信待人,积爱成善,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学校遵循着“明礼、诚信、合作、至善,做有修养的幸福人”的治学理念,建构学校的文化体系,形成朴实、严谨、勤奋、和谐的文化气息。

打造班级文化,形成育人氛围

在建构学校文化体系中,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学校充分发挥家长、教师、学生的特殊作用,共同制定班级目标,设计建设方案,开展“班徽”设计大赛,集体制定班级公约,研究“班级口号”。利用教科研,探索班级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以年级特点和班级实际选择切入点,注重班级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每一次活动取得实效,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利用班队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挖掘教育资源,营造教育氛围。

关注常态课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常态课实效,学校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即:备课从严、课堂尚实、作业求精、辅导务全,评价树正。教学中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到“五有”。有意,明确“教与学”的知识点、能力点,挖掘学科中学习习惯要点,安排好教育渗透点。有序,将知识能力具体化、层次化,做到循序渐进。有机,将教育内容和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学习能力。有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规律,学生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掌握学科知识。有效,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实际,讲求方法,注重实效。以校本研修“课堂观察”为抓手,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课程改革,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第9篇:校本课程研修方案范文

本刊讯 (记者邓园生)为了增强普通高中校长的课改意识,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江西省于2008年底分三批组织全省549所高中学校校长进行了集中培训,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占铭出席开班典礼并讲话。

王占铭强调,课改有实效,校长要先行。参训校长要统一认识,充分认识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性,坚持开展校本教研,科学推进新课程实验。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管理机制,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做到“我与课改共同成长”。

据悉,这次培训先后聘请了教育部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志祥、湖南师范大学石鸥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专题报告的主题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解读、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

培训期间,培训班还组织了参训校长分别赴广东、海南、江苏等新课程实验区样本校学习考察。

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丰城市教育局党委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选准“做科学发展标兵,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集中破解阻碍推进素质教育的五大难题:一是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难题,下大力气解决城乡之问、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不平衡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二是破解师资队伍素质不强的难题,建立起能出能进、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更新校长办学理念,引导城市教师到农村执教和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三是破解学校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问题,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向管理要质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文化:四是破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坚持配、管、用并重,以用为目的,努力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利用率的最大化:五是破解教育教学评价单一化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科学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引导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饶水仔胡剑辉)

特色育人成效显著

景德镇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以陶瓷文化、陶瓷艺术为特色,坚持服务于青少年和公益性的原则,积极开展陶瓷艺术培训、作品展示、陶艺研讨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省内外乃至国外青少年的欢迎。从2004年10月投入使用至今,已接待国内外中小学生、幼儿22万人次。

景德镇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系20()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中小学陶艺培训的实训、实践基地,面向国内外青少年学生和陶瓷艺术爱好者开放,建有陶艺制作、学习培训、活动展示等几大中心区域,被列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之一。(谢文彦)

江西省教研室专题调研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最近,江西省教研室将高中学科教研员组成四个调研小组分别到南昌、新余、上饶、吉安、赣州、景德镇等设区市,以听课、交流、研讨、座谈等多种方式对普通高中开展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