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地理信息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信息科学

第1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起步阶段。随着社会进步,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增幅超过300%,2011年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从业人员约80万人,从业机构超过2万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到2020年年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对高校本科专业行了调整,专业由原来的504个调整为294个,教育部特别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一点说明地理信息产业的特殊优势和生命力。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再次调整,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各种资料的统计表明,2000年有37所院校设立了GIS专业,2003年有93个高校开设了GIS专业,2007年全国共有161所高校设置GIS专业,2012年全国共有168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2]。从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2.1教师专业素养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又走入学校,并没有机会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3]。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2.2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脱节

由于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相应的实验教材很难跟上。据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胆尝试采用电子教材,某些部门或是软件出品单位不要只是将精力放在软件使用帮助上,也应当随之出品入门级或更高档次的电子实验教材,弥补实验教材陈旧落后更新慢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非常明显,与各人才培养层次与方向脱节,没有针对各个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统一化、系统化的教材的建设[4]。

2.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5]。大多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学生的素质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还有因师资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6]。

2.4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

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层次的培养来看,名称上存在不相称,一些专家建议,对于理科院校或从地理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可以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但对于工科院校或从测绘等方向发展起来的,可以改称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磨合共融发展,也可能在将来二者会统一于新的名称。

2.5资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在一般本科类院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7]。

2.6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

对于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相应评价体系。尤其针对一般本院校来说,不论是以测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还是以地理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务社会,不应靠少数顶级院校的科学进展,更多是发挥好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育资源,让地理信息科学的大众化教育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实处,从而彰显地理视角。

3建议与发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应遵循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

这个专业无论是从测绘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还是从以地理学空间分析应用为主的理科发展起来的,大家都会认为本专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从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业情况来分析,本科阶段是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时期,研究生阶段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本科阶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市场,更不能成为步入社会的培训场所。大学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认知善恶发育成型的阶段,让学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大学本科的教学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3.2培养空间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变

空间思维能力不只是让人知道东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理信息科学的普及也是对全民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ESRI在美国会对小孩子进行免费的地理知识讲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地理空间的概念,启发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3人才培养上要在权威机构中划分出层次

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地理信息科学学位教育应强化技能培训,这部分人才培养就落在一些以测绘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另一类别是以地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院校专业上应突出地学方面的应用。总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能够创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3.4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技术水平认证来规范地理信息从业人员的水平

国家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地理信息产业。规定必须要有相当水平的从业人员才能承接各种项目。原因就是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关系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如果政策法规跟不上,那么将会一片混乱。3.5为一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申请教学或科研项目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层面上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保障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工作者真正地申请到地理信息科学项目,如教育部科技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等或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等各级协会都可以组织建立保障机制并实施这种运行模式。

3.6分层次规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第2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关键词】数据结构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教学内容改革

一、前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算法和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两大支柱。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数据结构是GIS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计算机专业和GIS专业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重点也不同。因此,在GIS专业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GIS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通过数据结构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基于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运算,如插入、删除、检索等;基于各种数据结构的算法,例如基于图的最短路径分析、查找算法等;分析算法的效率,主要指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1]。

GIS专业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新型专业。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计算机功底,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处理和分析二维/三维的地理空间数据。然而教师在当前的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非空间数据的处理,较少涉及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学生对于数据结构与GIS专业的关系非常疑惑,特别是常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与专业相结合,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引入空间数据存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关系、空间分析等与GIS专业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数据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对GIS的学习也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GIS专业的数据结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一)数据结构用于空间数据存储和运算

数据结构研究内容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结构。它们不仅能够对非空间数据进行表达,也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表达。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对数据结构存储的内容进行扩展,数据结构中存储的不再是整型、浮点型、字符型等简单类型,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空间数据。

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点、线和面等不同维度的矢量和栅格空间数据、影像空间数据的结构体(或类),并实现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结构的定义和运算,使数据结构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空间数据。

(二)树结构用于空间数据管理

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树结构,设计典型的空间数据索引。空间数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其海量特征。海量的空间数据管理,需要设计相应的空间索引。作为一种辅的空间数据结构,空间索引介于空间操作算法和空间对象之间,它通过筛选作用,排除大量与特定空间操作无关的空间对象,从而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比较有代表性的空间索引有格网索引、四叉树索引、R树和R+树索引、CELL树索引。

空间索引的设计需要树结构的支持。例如,四叉树空间索引的构建可以用树结构进行描述。通过建立树结构表示,表达地理空间对象,能够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快速检索。

(三)图结构用于空间关系表示

GIS不仅关心空间目标自身的几何特征及属性,还必须能够处理其与所处环境间的关系。因此,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并设计相应的图结构,使图数据结构能够对各种空间关系进行计算机表达。

空间关系是GIS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主要包含拓扑、方位和度量空间关系。拓扑关系描述了空间对象在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方位关系描述了空间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度量空间关系是用某种度量空间中的度量来描述对象间的关系。因此,数据结构支持空间关系的计算机表达,也是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空间关系可以通过图数据结构来表达。图G是由集合V(G)和E(G)组成,记为G=(V,E),其中V(G)是顶点的非空有限集合,E(G)是边的有限集合,边是点的无序对或有序对。在空间关系的表达过程中,采用顶点表示地理空间对象,边表示地理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V(G)表示地理空间对象集合,E(G)表示地理空间对象关系的集合。然而,地理空间对象之间存在多种空间关系,例如,地理空间对象A和B之间的拓扑关系为相离、方位关系为东、度量关系为10米。这就需要定义多种子图,分别表达不同的空间关系,然后将各种子图进行合并,形成一更高级别的图集合。可以定义图的集合:,其中,表示图的集合,分别表示各种子图。

(四)数据结构应用于空间分析

GIS包含很多空间分析方法,如叠置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等。其中,网络分析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设计相应的图结构和改进的Dijkstra算法进行路径选择、资源分配和网流量分析。

网络分析可以通过图数据结构实现。例如,基于图数据结构和改进的Dijkstra算法能够进行网络分析。进行网络分析,能够选取一条最优的路径,也可以选择合理的资源配置中心,同样可以选择最佳的布局中心。

四、结论和展望

空间数据存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关系、空间分析是GIS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教师结合GIS专业特色,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强调数据结构在GIS方面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既有利于增强GIS专业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兴趣,又有利于GIS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胡学钢,张晶,周红鹃,等.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3(S2):138-141.

[3]姜跃.《数据结构》课程的教改与实践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3): 71-73.

第3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摘 要: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已经成为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的各行各业的基本工具。本文在分析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学科背景等问题的基础上,对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从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考试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对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1、非GIS专业开设GIS课程的必要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1]。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兴起,经过50多年的发展,GIS已经渗透到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各个行业,成为各个行业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从而使得GIS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由于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2]。相对于GIS专业的学生,非GIS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对GIS先行课程如计算机、地图学、地理学、测绘学、数据结构、数据库等知识不甚了解。导致非GIS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抓不住重点,觉得理论性太强,学习很吃力,和本专业联系不大,不敢兴趣。所以非GIS专业的GIS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必须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设置。

2、课程教学安排的探讨

非GIS课程的设计应紧密结合本专业,使学生掌握GIS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常采用的方法,掌握空间数据的采集、输入和编辑等基本内容和方法,熟悉GIS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以GIS软件为基本工具,解决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实际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根据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实纲,确定合理的课时、学分、授课方式、实验内容等,根据专业需求进行内容的筛选,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进行合理课时分配,确定考核形式和要求。

2.1教学内容组织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型边缘学科,其显著特点是多学科集成,涉及的知识面广,发展与内容更新的速度快,渗透性和空间抽象性强,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对于非GIS专业而言,由于专业课程的限制,在基本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对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编制非GIS专业的教学大纲时,应考虑非GIS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让学生了解GIS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GIS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GIS的数据来源,利用GIS专业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编辑、空间分析以及GIS产品的制作与输出的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与建模等部分内容。培养非GIS专业学生利用GIS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意识,增强学生利用GIS处理本专业基本问题的能力。

2.2理论教学模式

非GIS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行式上,采取讲解、演示、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形式,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GIS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对比学生熟悉的选课以及查询成绩的教学管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让其了解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非GIS专业开展GIS课程的目的是为其专业提供一个GIS分析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用来解决其专业领域的问题。因此,在讲解GIS在本专业的具体应用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利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特点。但是,在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应选择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相关的应用案例。

2.3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上机实验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许多内容如数据采集、编辑、空间查询与分析、地图的编制与输出等都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同学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实验内容设计除与教学内容同步外,还应与相关专业紧密结合,最好是以学生所学专业问题为实验目标,选取适量的实验数据,通过GIS的不同专业软件操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软件一般选择比较成熟的ESRI公司的ArcView软件和ArcGIS软件。从简到难,要求学生对这2款软件的界面、基本功能以及一般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熟练的操作。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实验的具体内容应尽可能地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GIS知识,与专业相结合来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GIS理论知识和本专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实验课程,不但加深了对GIS的基本功能的了解,而且能够利用GIS工具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2.4考核方式上选择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拓宽在GIS领域的知识,就必须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使考试方式灵活多样。要抛开传统的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考试形式,针对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本身的特点,可以采用如课后作业、实验成果、读书报告、设计、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成绩按一定比例分配的考核行式。这样使学生能抛开课本,养成随时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并能分析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了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针对考试的内容要合理的选取: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还需要考核学生与实验相关的软件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分析能力。通过这样的形式,改变学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风气,能较好的体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结束语

由于GIS本身的特点以及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以及GIS空间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GIS被越来越多的专业所应用。然而针对不同专业和技术背景的人员,对GIS的理论及应用的掌握是有所不同的。非GIS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从多环节进行合理的设置和优化。另外,加强GIS授课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相关专业水平,也是促进GIS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汤国安.赵牡丹.杨昕.周毅等.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特点与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4.

[3] 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陈建飞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贾泽露.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思考[J].测绘科学,2008.33(5)230-232.

第4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随着人们对旅游地理信息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智能旅游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在旅游业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这也就要求进入旅游相关领域的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GIS基础。因此,对于旅游类专业来说,将GIS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中,是旅游学科知识体系演化和变革的需要,是旅游学科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为此,国内外学者从旅游类GIS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各类问题,如对GIS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脱节、教学实践环节缺乏针对性等。就此,本文首先对旅游学科GIS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旅游类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框架,为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路径。

一、GIS在旅游学科中的作用

从GIS学科发展来看,GIS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GIS)向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GIS)发展是在1992年前后。从单纯GIS科学知识传授到GIS科学思想传播的升华,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伴随Web技术的普及,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GIS)成为当前GIS研究的热点之一。GIS是一个发展的技术、科学、服务,GIS的发展必然延伸其在旅游学科中的应用,也必然带来旅游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作为技术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

GIS技术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重要技术保障。旅游者通过空间移动行为,与旅游环境的产生交互过程,形成旅游者活动规律。可见,旅游者活动信息属于一种发生在旅游环境内、具有严格地理维的地理信息。GIS技术对旅游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与传输,以其高效处理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制图技术、动态过程分析等特点,为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由此,GIS技术与3G技术、VR技术、Web技术等共同组成旅游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这也是旅游院校引进GIS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作为科学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

作为科学思想的GIS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空间思维方式。旅游学科属于研究人的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导致旅游类专业培养侧重于管理能力但忽略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理解旅游现象空间关联性,如何高效利用旅游者活动信息进行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监测等,成为旅游院校学生逻辑思维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旅游类专业开设GIS课程能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其原因是GIS学科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背景,强调逻辑性;通过对GIS理论理解和软件应用,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字旅游空间模型的概念和原理,突破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如此一来,GIS课程就会使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且逻辑,而这恰好是当代旅游人才所必需的思维能力之一。

(三)作为服务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

GIS技术为旅游产业提供位置服务(LBS)。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空间移动的人类行为,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其服务。作为位置信息技术,GIS技术天生就是一种精准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因而与生俱来兼具提供位置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属性。因此,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是GIS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内对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果,根据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要求,利用GIS可以建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系统,给旅游者提供数据库查询,从而为旅游消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旅游类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框架建构

旅游类GIS课程教学目标是服务于旅游学科,属于GIS学科的应用层面。在此课程定位下,如何挖掘有限学时(36学时,2学分),合理布局理论和实践学时,是获得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结合旅游学科特点与GIS课程实践,引入“逆向”和“分步骤”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GIS课程进行如下改革:

(一)教学目标: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空间分析能力

旅游类GIS课程目标建设可分为:(1)习得GIS软件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课堂演示和上机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一种GIS软件的核心功能,具备熟悉运用GIS软件的能力;(2)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GIS理论框架和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以及了解GIS发展前沿和趋势;(3)为旅游提供GIS服务,使学生能够胜任与GIS软件有关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实验-原理-实习”融合形成“逆向阶梯式”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类专业GIS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及其在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教学内容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实验训练,基础理论和课程设计,这三个模块形成一个阶梯状的进阶式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而言,实验训练模块重点以主流GIS软件(如ArcGIS)基本操作为核心,目的在于对工具软件的认知和熟悉。先“做练习,后讲原理,再练习,再回顾”,逆向循环学习方式,提高学时利用率。基础理论模块重点强调GIS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GIS经典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和地学背景知识补充介绍。课程设计模块包括:地图制图、遥感数字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该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围绕“校园景区”,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实现对GIS软件核心功能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面向实践的案例化、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1)演示教学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实验训练模块,主要是解决学生对GIS课程的感性认识问题,即让学生熟悉GIS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操作方式和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是,教师首先借助GIS软件,演示实验内容,讲解实验中地学问题或模型的GIS软件处理过程;然后学生依据实验任务完成相应的模拟操作,了解实验软件的处理运作方式。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分析与评价GIS软件各个模块功能和实验结果。(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与基础理论模块,目的在于解决旅游类专业学生对GIS基础理论难以理解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选取是该模块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取之于旅游产业实践的案例素材比较复杂,需将案例精简成为教学素材,以利于提高学生利用GI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能促进对GIS软件的掌握及基础理论理解。例如在自驾游线路规划问题上,可精简成采用临近分析、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功能进行建模分析。(3)项目教学法:该方法应用于课程设计模块,主要是解决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将校园类比成景区,开展面向旅游景区的项目化教学,基本实施环节如下:建立项目团队,依据班级情况,每5-7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和实施单位,完成一个应用项目设计。应用项目招标,开设校园旅游线路规划、校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校园旅游适宜度评价、虚拟校园、校园电子导游等项目,学生以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方式招标立项。项目实施辅导,课程建立2名主讲教师、2名研究生助理共同辅导项目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必须做到及时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交流项目思路及分享应用设计成果。项目成果提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应用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答辩,对其取得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鼓励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整理发表。

三、结语

第5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一、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采用“三维”模式,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地理知识灵活运用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具体的地理原理的同时,才能形成地理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一定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能只走“形式”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地理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讨论、拼地图游戏、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等。但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我们熟知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一问题,课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三、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和实践地理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新课标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某一物体影子长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对能力较强的同学,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6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地理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这样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1、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当然,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不亦乐乎,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缺从来也没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学中只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以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节课的质量不是看老师用了那些花哨的教学手段、不在于课堂气氛如何的活跃,更重要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自身为主.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必要的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教师点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知识。

2、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的预设上下功夫,如何把这堂课的内容先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就是如何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贴近生活,让学生找到自身和课本的切合点,把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引入到教室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课本中的地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也比较容易。

3、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

随着新课程大刀阔斧的改革,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得以深化,课堂教学重知识的动态生成越来越显著,这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精心备课,才能设计好的教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前就要明确所要讲授章节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上下功夫,深入钻研中学地理新课标和新版本的教材,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无误的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2)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突破策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明确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做到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同时还解决了疑点,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又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一堂课中的重点如果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就有所遗漏,该进行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也没有到位,课堂教学内容单薄粗浅,这势必大大影响课堂效率。一堂课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教师讲解时简明扼要,提问时富于启发性,使学生思想有所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树立终生学习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实施,不光要改变教师的“教”,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为积极的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

[1] [2]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升。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中不能放松地理知识的积累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我们教师也不能步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为“重过程”而忽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能以忽视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代价。因为地理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注意克服探究和讨论学习方式的泛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探究式和讨论式是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活动难度大,必须精心设计。就地理学科内容来看,涉及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和综合性强的地理知识,才适宜引导学生探究。在设计探究讨论学习活动时,必须把握好它的量和度,要防止课课都有探究,节节都搞讨论,克服探究活动次数过多,讨论走过场,频率过快,问题肤浅等泛化现象。

、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不是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使教学工具与教学主体相适应,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注意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口头回答、指图、填图、读图分析、演示操作、资料整理、成果展示等评价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信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融合在一起。

第7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地获得知识的途径,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灵活处理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理念

现用的地理教材中,甘肃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陈旧,编排无新意,无法及时反应本省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重新编写教材时,搜集最新资料,结合旧教材,灵活和有创造性的进行取舍、增删、整合,增加相关的历史、经济、交通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

为了建立完整的区域地理概念,乡土地理的阐述可涉及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与动物、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等诸多方面,但不宜平铺直叙,要突出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多安排一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勘察学校周边与以前有何不同,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通过上网等形式了解家乡的环境,分析有哪些环境问题,应采用怎样的措施”等活动。

全新构建教材的内容框架,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包含了历史和地理内容。“锦绣甘肃”介绍自然地理概况,“古韵甘肃”介绍历史遗迹,“腾飞甘肃”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我们的家园”介绍有关兰州市的风俗、小吃等。

努力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每节课的设计包括“知识链接”“传授新课”“课后探究”三个板块,“知识链接”目的是复习与新内容相关的知识,“课后探究”的设计是把课内知识传授引伸到课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

乡土地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校外资源包括:1、科普场所: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水文站等。2、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如地形、地貌、植被等。3、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文物古迹等,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各学科融合。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的共鸣

要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拓展,课堂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在“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兰州)”教学中,我在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添加了昔日的兰州交通状况、现在的建设成就、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等内容,补充了同学们感兴趣的正在建设中的、连接市区和郊区的地铁交通、及高速公路系统的介绍。今昔交通鲜明的对照和对今后美好蓝图的设想,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

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交流,分享体验,共同探讨的研究活动。在“兰州──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一节教学前,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实践活动:①上网搜寻不同时期的兰州地图,比较城区范围、交通方式、绿化布局的发展变化,列表小结。②采访周围的长辈,了解他们对兰州以前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居住条件的感受和对现在的生活条件的认识,并做较详细的记录。③利用所获得的文字资料,再搜集一些兰州城市建设的图片,制作成墙报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知识,比较分析这些图片、事例,深入讨论、拓展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认识家乡过去的状况和现在的发展,引申到关注家乡的未来,甚至于描绘、设计、构想家乡未来的宏伟蓝图。

三、淡化知识点,着重于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兰州──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教学中,教材中的高速公路、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的名称,是将其作为学生熟悉兰州交通图的着眼点,涉及出行路线的一个选择。教学中,可设计现实问题,①让学生在《市区交通图》上标出学校、住所的位置,在有比例尺的图上运用比例尺计算它们的距离;②画出每天上学的行走路线,并标明方位;③设计以学校为起点,目的地分别为西站、西北师范大学、北京的快捷经济的多条出行线路。要求注明选用的交通工具、主要线路、中转的港口和站点的名称。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实用价值,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主动学习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四、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第8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连接,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并能够自主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策略。高中地理教师课堂设计是地理知识、心理学内容、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呈现。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构成因素

1. 教材内容分析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材料,也是知识具体展现的一个平台。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中心思想,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引申内容,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高中地理主要是利用三维地理教学目标,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三种目标深入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掌握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

3. 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单一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教学内容评价能力。教学内容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评价能够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充分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三、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观的具体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水平和情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明确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教学的目标,并充分了解教材中所展现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例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对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并形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的良好美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

2. 丰富地理教学方式,创建生动课堂。教师要注重加强对游戏教学法、激趣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灯内容,要进行着重的讲解,使学生避免出现思想误区等问题。例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个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模拟城市空间和城市中的结构组合,加深学生对城市中各种板块的深入理解。

第9篇: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教学问题 思考

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空间地理数据采集、储存、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的计算机系统。①自1963年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IS)出现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随着GIS行业的发展和GIS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GIS高等教育发展也十分迅速,从1998年教育部设立GIS本科专业至今,我国已有超过20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GIS专业,开设GIS原理课程的非GIS专业就更多了。②浙江农林大学于2001年陆续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测绘工程、生态学、林学等6个专业开设GIS原理课程,已有10多 年的开课历史且于2005年起开办GIS专业。与此同时,教师在GIS原理课程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学生的GIS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逐年提高。但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重点谈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教学改革的想法。

1 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回顾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从一门课开始到开办一个专业,实验教学经历了实验室从无到有,软件平台从1个到3个、实验内容从仅有验证性实验发展到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全部开出。实验内容不断丰富,难度不断加大,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优秀的GIS技术人才。但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GIS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学习被动,主动性差

在理论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很丰富;而学生以听讲为主,以致课堂上互动不足、气氛平淡,常出现学生打瞌睡、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现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是参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模拟实验,甚至教师一边操作、学生一边模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没有自主性,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创造性和分析能力不能得到训练。

1.2 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搭配不合理

GIS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本同步,每一章理论课相应安排至少一次实验,因而实验内容量大,需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从多数高校GIS精品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比例来看,多数都在3∶2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2,③④而我校多年来这个比例一直是2∶1,且从学生的反馈与实际教学过程也反映了实验教学时数偏少的问题。实验教学时数偏少会造成教学节奏偏快,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衔接,部分学生感觉理论课枯燥乏味,实验课不能完成实验目标,致使其有很强的挫败感。

1.3 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GIS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课程,仅仅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延伸,考核的重点是知识点的记忆而不是实践应用。目前GIS原理课程的考核仍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实验教学部分的考核成绩包含在平时成绩里,而平时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30%,除去平时成绩里的作业与考勤部分,实验部分的成绩所占比例更少了,致使部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降低。

1.4 GIS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目前多数实验教材设计的内容都是分章节、针对单一目标设计的,未考虑前后实验内容的连续性,缺乏一个把所有知识点串起来的综合案例,尤其缺乏针对专业设计的案例。文献中已有这方面的探索,但在教材编写上几乎是完全处于空白状态。④⑤

1.5 国产GIS软件平台不足

目前流行的GIS软件有ARCGIS、MAPINFO、MAPGIS、SUPERMAP等。前两个是美国产软件,在国内应用广泛影响大而深远。后两个是国产软件,目前在土地规划管理、地质等许多行业占领了应用市场。ARCGIS、MAPINFO软件的实验教程较多,且多数教师熟悉这两款软件。我校GIS课程所使用的软件平台也以这两种软件为主,国产软件较少使用。为了适应GIS人才市场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GIS实验教学应增强国产主流GIS软件的培训,为学生进入国产GIS软件设计开发领域做些必要的准备。

2 教学改革建议与措施

2.1 注重学生专业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GIS原理是各专业本科生学习GIS知识的入门课程,有些专业的学生上这门课之前对GIS原理是不了解的,认为与所学本专业无关,产生了学习GIS原理没用的看法。这就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从第一堂课就开始借助实例讲授GIS技术在学生所学专业当中的应用,并结合GIS课程在不同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组织设计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城市规划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运用GIS解决规划数据管理、分析、制图的需要,就需要制图方面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增加在GIS开发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逐渐认识到GIS原理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理解 GIS技术在所学专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GIS原理的兴趣。

2.2 加强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GIS原理的理论教学可充分利用提问式、启发式、案例式、实习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2.3 注重各章节的联系,把握课程主线

由于学科的交叉性,GIS原理教学内容会涉及地理学、测绘、数据结构、数值算法、遥感等多学科内容。这些知识点分散于各个章节中,极易使学生感觉不同章节的跨度大、关联性差、内容庞杂且不易把握。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前后章节内容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理解整个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编辑、分析、输出这一条主线。如地理空间数学基础、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均是阐述空间数据是怎么存储的。学生掌握这一主线,再由主线发散到各章节的知识点,就不会感觉教学内容的分散了。

2.4 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GIS技术是以计算机与GIS软件为基础来解决各应用领域的空间地理数据获取、管理、分析、制图等任务的重要工具。因而学生能够使用1~2 种典型的GIS软件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简单问题是GIS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48~52个课时的学习,使学生既要理解GIS基础理论,又要掌握软件的使用,对于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有畏难情绪。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快更好地消化吸收所教授的学习内容,需要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一方面,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时间的前后顺序。比如,空间数据模型的理论课教授时,如果能先上实践课,学生对空间数据有了直观的认识,那么理论教学时,学生就不会感到因为课程内容太抽象而理解困难,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2.5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实践能力

当前,GIS应用已由专业化向社会化方向发展,GIS专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都倾向于实用化阶段。⑥因此在GIS实践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学生GIS技术的应用能力,将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与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增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综合型、设计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工程类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另一方面,为学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良好平台与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给一幅遥感图像,要求学生提取专题信息并制作专题图这样一个大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我校的城规专业GIS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利用网络平台,促进信息化

充分利用网络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实践教学内容制作实验操作过程的演示课件与交互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提供学生自学平台。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复习提供一个方便的学习环境。此外,还可利用网络课堂与QQ等的聊天工具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调节课程进度与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