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幼儿教师寄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教师寄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教师寄语

第1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关注点一:关注活动规范的落实还是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

规范固然重要与必要,但教师由于过度强调动作规范导致过度讲示,过度注意安全规范导致过度约束。使得幼儿失去很多迎接挑战和困难的锻炼机会,从而滞后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从下面的表1中可见,在14位教师中,在教学活动中,由于讲评以及动作的示范讲解,而暂停幼儿练习超过6次以上的占了71%,最多的两位教师甚至达到了12次,平均不到2分钟就暂停一次,基本是幼儿跳一次就停一下,进行讲评。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一次教学活动中,幼儿跳的次数低于20次的有10个活动,练习密度整体较低。教学中出现了收得多放得少、讲得多练得少、停得多动得少的现象。教师大量时间用在管理、讲解、示范上,造成了幼儿活动时间少,活动专注度低的局面。

教师讲解示范统计表(表1)

幼儿练习次数统计表(表2)

建议:教师应从重关注教学规范走向重关注幼儿的运动能力。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教师在注重必要规范教学的基础上,要将自己的目光逐步转向关注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是否得以发展。

1.关注幼儿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走、跑、跳等是人体活动的基本动作,没有很高的规范性。这些基本动作只有在人体不断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与成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过于关注幼儿跳的动作如何,更应关注的是如何搭建、创设幼儿跳的情境与跳的机会,让幼儿在跳的活动中,发展跳的基本能力。

2.关注幼儿身体活动方法的习得。

动作的掌握表示了幼儿“学会”,而身体活动方法的习得表示了幼儿“会用”。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学会从高处向下跳、向前跳、向侧跳、向后跳、连续跳等跳的基本动作,还要让幼儿学会一些跳的练习方法,如跳房子、连续双脚跳比远、跳皮筋、跳过障碍等跳的游戏或方法。身体活动方法的习得可以引导幼儿的练习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活动方式。

3.关注幼儿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

幼儿的体育活动习惯,需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学习和养成,例如在纵跳的练习中,幼儿对吊挂的标志物只能是触摸,不可以拉扯,要爱护器材;跑步时不能推拉同伴;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自主练习中要遵守相应的常规等等。就运动安全而言,幼儿身体活动得越多,动作就练习得越多,动作的熟练度也就越高,相应的能力发展也快,从而避免幼儿因能力不足、动作不熟练而产生的意外伤害事故。

关注点二:关注教学情景的设置还是幼儿的使用效度

情景教学策略在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中是教师的首选,几乎逢课从情景引入,将情景贯穿到结束。然而,那些有景无用、有趣无用、有景无法的教学情境设置,不能真正推动幼儿的学习。

【场景1】Y教师,场景主题:果园;教具准备:立体大树若干、不干胶贴成小水沟、3个筐、背景音乐、大量桔子、苹果、香蕉的自制图片;协助教学人员:4名。主要问题:(1)场景犹如丰收的果园,但直至活动结束,许多“水果”未被幼儿使用。(2)采摘“水果”的高度设置过低,幼儿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碰到,无练习跳的价值。并且,悬吊水果图片的绳子是固定的,教师无法当场调节“水果”的高度。

【场景2】X教师在导入环节组织幼儿模拟开各种各样的车,围着场地跑了一圈又一圈,约5分钟后,教师指着前面一处空无一物的地方说:“果园到了,我们开始摘桔子吧!”

建议:教师应从过度崇尚情景形式走向关注幼儿的运用实效。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教学情景应是有利于幼儿学习活动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场景创设。因此,教师在情景设置的时候,需要逐渐转向多角度考虑、观察幼儿的实际需求与运用实效,使教学情景的作用恰当、科学。

1.关注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场景1的问题是有情景成摆设(有景无用),大部分教具成为观看的道具,而且还将原本需要原地纵跳的活动变成了抬手采摘果子,活动失去挑战性。场景2则无情景,教师带着幼儿来到的是假想的“果园”,并围着操场跑了足足五分钟,准备活动与后期纵跳触物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既不能激发起幼儿纵跳的兴趣,也完全与活动的特点不相符合。情景创设不是仅仅为了烘托练习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根据学习活动的内涵,设置便于幼儿学习与练习的场景。在纵跳触物的练习中,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场景让幼儿跳更得有味、更有趣、更有持久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设置连续的向前跳、十字象限跳、纵跳头触物、纵跳按门铃等练习场景。这样的情境设置既简单又实用,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容,还强化了向上跳的动作,发展了幼儿跳的能力,激发并保持了幼儿学习的持久性,真正发挥了情景的功效。

2.关注情景创设的高效性。

情景的运用要指向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14个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学辅助人员,最少是2位,多的4位。教辅人员中有的放置材料、有的放音乐、有的帮忙递道具,没有一个执教教师是独自一个人开展教学活动的。14个活动中,变换场景的多则10次,少则5次,都没有真正把情景的作用发挥出来。为了情景而情景,说明了情景设计的无目标及情景运用的不熟练。情景与道具的运用是为了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并且为幼儿的运动提供支持与帮助。但任何辅助设施的运用必须有“度”,过多过滥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还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将简单的教学过程复杂化,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情景创设的高效性。

例如:S教师设置了青蛙捉蚊子的情景,其中“荷叶”这一道具贯穿始终,简单而高效地引领着整个教学活动:

关注三:关注教学的预设还是幼儿的临场变化

很多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前会大费脑筋地进行活动设计和准备,他们认为只要设计好活动方案、准备好教具,教学就不会有问题了,只“备”自己不“备”幼儿。所以当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的应对策略就出现了差错。

【场景3】W教师执教活动“小猴摘桃”中环节3的片段:教师拉了一根系满桃子图片的绳子,要求孩子们从原地纵跳触物变为摘物。一个矮个子的女孩使出全身力气跳,也只能用手指刚刚触到桃子,于是她东瞅瞅西瞧瞧,想找到一处可以摘到桃的地方。这时,教师催促她:“跳起来摘呀。”女孩无奈地连续向上纵跳了3次,还是摘不到桃子。这时教师看了看手表,说:“摘桃子真辛苦,快把桃子放在妈妈的篮子里,我们去休息。”大部分幼儿兴奋地拿着“战果”冲向教师,这个小女孩却空着手跟在了最后。

建议:教师应从追求关注教学程序的演绎走向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活动前做好方案固然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我们要从关注预设教案的执行,逐步转向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幼儿的真实反应与表现,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1.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持久性差,不易长时间进行单一的动作练习。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与水平,把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都渗透于游戏之中。这些游戏要成为结合幼儿已会的基本动作进行综合性练习的活动,不仅要把动作与动作进行串联,还要把基本动作与能力发展进行串联,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2.尊重幼儿的先备条件。

先备条件是指幼儿或多或少已具有一些与新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对体育活动而言,幼儿在进行某一动作的练习时,已经具备了进行这一动作练习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但是个体差异也必定存在。如案例中的小女孩,她具备了跳的能力,但是还不具备触到桃子高度的纵跳能力。为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正确评估幼儿的先备条件,选择有效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现场的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具有不同先备条件的幼儿,完成他们的学习活动。

第2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在幼儿园里,有一部分忌语也被称为“语言暴力”,何谓“语言暴力”?即 “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的一种行为”, 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教师忌语;另有一部分忌语是隐含起来的,即说的话是正常的,但加上说话者的表情或语气等,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受到损害的一种行为。

二、幼儿教师忌语的类型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可分为讽刺挖苦型、谩骂侮辱型、粗吓型三类。

讽刺挖苦型:“你画的什么破画啊,画的是什么东西啊!”“唱歌怎么唱的啊,嘴巴都不张的,能唱出来什么啊?”

谩骂侮辱型:“你看看你自己,整天不知道学,就知道乱晃,乱看,老师说话也不听,来幼儿园干什么啊?还不如回家算了!”“告诉你多少遍了,你就是记不住,没长脑子啊?脑子进水啦?”“我说话你听见没有,没长耳朵啊?”

粗吓型:“别哭了,再哭,把你赶出去!”“别闹了,再闹,把你送园长那儿去!”

三、影响教师忌语的因素

1.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是导致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根本原因

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好动,在交往过程中会有摩擦、碰撞,有时甚至身体上有些伤害,教师常常疲于应付家长的质问,种种原因使得幼儿教师在心中积压了许多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孩子过来打小报告,只是很小的事情,说别人碰了他,甚至可能告的状跟他自己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只是这个孩子看到的,教师此时心中的不良情绪无疑会被激发,有时便会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激的行为,有些话便会对这个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不对等的师幼关系使得教师滥用话语权

师往中教师的交往对象――幼儿是很不成熟、不谙世事、无足够的力量与智慧与教师抗衡的未成年人,这样的交往对象明显处于劣势的。比如面对哭闹的孩子,他可能只是想跟老师亲近一下,得到老师的安慰,但老师为了自身的方便,觉得孩子的哭闹影响了她的管理,便会大声呵斥孩子不许哭,这种互动形式无意识中影响了幼儿教师控制其负面情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任由其负面情绪恣意泛滥,任由其不文明语言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忌语现象随即产生了。

3.教师个人修养不够,进一步导致“语言暴力”的蔓延

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加强个人的学习和提高个人的素质,使个人学识修养不够深厚,人格不够健全。这样,自然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在对幼儿进行保教的过程中,不能以平等或平常的心态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总想扮演权威者的角色,不顾及幼儿的感受,不考虑对幼儿可能带来什么伤害,随口对幼儿进行粗暴的呵斥或尖刻的挖苦。

四、意见和建议

虽然说教师忌语似乎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随着幼儿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很明显的忌语说得就不是很多了,但有时有些话却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有时是否该从幼儿的角度考虑一下,说话前能否掂量一下,比如说面对打人的孩子,能不能不要一开始就对打人的孩子兴师问罪,能不能去询问一下为何孩子会打人。

在调查幼儿园教师忌语的时候,通过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总结了一些方法:

1.多点耐心,慢慢听孩子把话说完

幼儿处在特殊的年龄段,尤其是小班的孩子,教师最容易说出忌语来,因为孩子太小,语言组织能力不健全,他们在说话之前可能大脑已经知道怎么样了,但由于他们处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很可能是想说不敢说,或者是想说,说不出。

2.多点爱心,尽量包容犯错的孩子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雨露。多一点爱,对孩子的帮助就会多一点。面对犯错的孩子,多点爱心,多点包容心,多问一问,他为什么会打人?他是否知道打人是错误的,他是否打了人也很害怕等等,有教师在面对打人的孩子的时候,总喜欢训斥这个打人的孩子,还会吓唬孩子说不让别的孩子跟他玩,却不会去想打人孩子的打人行为背后一定是否有原因,孩子的一切行为的背后很可能是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3.多点责任心,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第3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我第一个实习的班级的托班,刚开始来的时候,还稍微有点紧张,但是在和孩子们逐渐接触过程中,让我渐渐的融入了他们中,那些小朋友,真的好可爱,虽然他们都还很小,但是每个都是个性十足,在这里,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和小朋友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十足的爱心和耐心,今天我的主要任务也算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帮小朋友们穿衣服,鞋子,带他们去上厕所,给他们拿水果点心吃,最后放学的时候等小朋友的家长来接小朋友,今天是小朋友们到幼儿园熟悉习惯这里生活的一天,也是我初到幼儿园开始熟悉的第一天,希望以后我能在这里做的很好!

实习日记 (二)9月10日 星期六

这已经是我实习的第二周了,而且今天还是个特殊的日子,教师节,首先祝愿所有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在这10多天的日子里,我收货了很多,有很多感悟,进一步熟悉幼儿园的全面工作,加深对幼儿园教育任务的理解。在学校上学的我们早已习惯学校的作息与被别人教育的角色,到幼儿园后,每天的流程还是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才能很流畅的进行下去,而且,当我站在教育者、老师这一岗位上时,我知道我的责任更重大了,快乐、威严和责任心,这些是幼儿教师必需的职业素养,对孩子负责,对工作认真,在实习中努力实践,让我们真正能够经验知识相结合,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努力,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好为幼儿服务。

实习日记(三)9月16号

实习的第三周结束,我感觉我已经越来越喜欢这里的工作了,虽然之前也很喜欢,但是现在这感觉,和之前不同。

“幼儿园老师”,虽然有很多美丽的光环围绕着这个名字,但它很重,因为她必须要有爱心、耐心、细心、事业心、责任心,所以她必须付出加倍的爱,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一个普通的幼儿园,一个小型班也有十七八个幼儿,面对这么多的幼儿,要做到不落下每一个,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愿意接受这份挑战,我希望我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关心和呵护。实习让我的思想逐渐成熟,在实习中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更深了体会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提高技能水平。这对我将来学习和就业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实习日记(四) 10月9日

十一的假期终于结束了,这一周了假期虽然让我能够在家好好休息调整一下,但是,在我心里,很是想念我班的孩子们,终于再次见到他们,我很是高兴,开始还害怕这一周没见,才几岁的小孩,会不会忘记我,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早上到幼儿园,伴随着孩子们和我亲切的打招呼声,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眨眼间,已经实习有一个多月了,在这里,不仅与孩子们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我也逐渐开始给孩子们上课了,好动爱闹是幼儿的天性,集中教育活动时间不仅要有好的备课教案,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控制课堂纪律,否则就是含破喉咙也无济于事,所以能让小朋友在比亚时候安静的听讲,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第一个集中教育活动时,我既兴奋又紧张,很累。之后的每个集中教育活动我都认真备课:熟悉教学内容、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精心准备各式各样的教具,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让她们能快乐的学习知识。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我也穿插一些小游戏,以让达到幼儿在玩中学。

实习日记(五) 11月18日 星期五

这一周,我被调整到了中班实习,这里的孩子大了不少,但是每个孩子个性的问题也更突出了,在这里,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孩子会在午休的时候不睡觉,不仅他不睡,还要打扰别人等等,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

在中班中,我参与了特色活动区的设计和布置,也讲了一次公开课,虽然之前已经给孩子们上过几次课了,但是公开课上,还是非常紧张,尤其是当看到后面坐着好多老师的时候,越紧张,就越怕出错,越怕,就越容易忘记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实习不仅是对自己学习过的知识体会与实践的机会,更是对我自己的一种历练和经验上的提高,实习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可以看清楚自己的能力,更可以找到和书本上完全不一样的知识面。古人常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人可以发展到如此强大,当然不是由想象而来,没有一步步的做,又何来一步步的发展。

实习日记(六) 12月30日 星期五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幼儿园实习已经四个月了,四个月的实习生活除了工作经验和知识上的丰硕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转变”二字。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尽快适应融入职场生涯奠定了基矗说到从校园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就不得不把角色定位。从进幼儿园开始,就要求自己以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将学生行为带到工作环境中,但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即将要到学生放假的时候了,通过4个月的实习,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我要趁假期的时候好好给自己充充电,希望在再开学的时候,我能够展现出一个更优秀的自我,同时祝愿所有老师和孩子们假期快乐、

实习日记(七) 3月10日 星期五

终于开学一周了,我早已经迫不及待的见到我可爱的孩子们了,尤其是当我看到托班的小朋友亲切的叫我李老师的时候,那感觉是多美妙,虽然我现在不教他们了,但是对他们的感情也丝毫不减。

我逐渐认识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的效果特别好,他们不仅不会感到厌烦,反而会听的非常认真。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的学习生活充满快乐。在课余时间,我会带幼儿玩手指游戏,带幼儿唱歌,特别是为幼儿设置了“表演节目”“请你来当小老师”这一系类活动,帮助幼儿乐于表现自己和树立自信心。在活动中,我则重点运用借助情境支架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内容。比如,在语言活动《捉迷藏》中,我就请了玩偶小花猫参加我们的活动,让幼儿置身于猫崽崽的情境中参加活动,从而使幼儿很好的理解了“上、下、里面”这些方位词。

实习日记(八) 4月12日 星期四

我已经被分配到大班中来了,在这里,每天的上课成为了更重要的内容,在这里,我每周都要有三天的时间给孩子们上课,同时,大班的指导老师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分析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她精益求精甚至每个细节都会给我更好的意见,如何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的发现老师的意图,接受新的知识等等,当我讲完课的时候,她还和我一起分析,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我一起总结,让我在教学实践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地综合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检验、巩固、提高、丰富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实习日记(九)5月3日 星期四

在实习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当我写好一份教案,认真地在脑海模拟几次上课的流程和情景后,我以为那节课可以上的很好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上课时间的把握,各个步骤的衔接,幼儿情绪的调动,课堂秩序的维持等不确定的因素,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比我想象中更高的要求。而这些也是我以后要注意和提高的,再把我在大班实习这些日子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的观念,我的心态,我的能力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从中也领悟到作为一名新老师,一定要戒骄戒躁,要时刻以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注重经验的积累,注重观察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上课的,并借鉴她们好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必经的过程,如果自己的态度谦虚,观察仔细,吸收得当,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实习日记(十) 5月25日 星期五

第4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论文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经教育实践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教师的情感、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的人格魅力都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对幼儿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学前教育中教师道德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沉思,可以让人重新审度职业道德对教师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幼教的职业道德内容是“爱儿童,爱事业,重师表,善合作,勤进取等”。

1 爱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幼

儿的身心成长

“爱儿童”是一种专业态度,是对儿童的关爱和尊重。爱,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教师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对幼教职业来说,幼儿正是其工作对象最“脆弱”的生命,它更需要教师对生命怀着热爱、珍惜,更懂得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孩子的心是玻璃心,需要教师细心呵护、耐心教导。幼儿教育是保教并重的,孩子的吃喝拉撒需要教师耐心照顾,孩子变化无常的情绪需要教师耐心劝导,孩子的调皮捣蛋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包容。

有爱心的教师,会时刻把孩子装在心里,不容易受个别情绪或困难的干扰。在工作中,她们不仅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保持心情愉快、以精神饱满的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还会不断调节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耐心、细心,会运用鼓励表扬、关心支持,激起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对幼儿的评价也是积极的倾向,使其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个性品质,身心在教师爱的呵护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相反,不喜欢孩子的教师,常常忽视孩子的感受,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常把个人在家庭里或社会上遇到的坏情绪带到幼儿园来,有时会把对外界的怨气或怒气迁移到孩子身上。这类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冷淡的,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心。这种态度容易使幼儿以为自己不受喜欢,因自己常做错事而沮丧,不敢主动与教师交往,对教师采取消极疏远、回避的态度,导致学习、行为、情感和个性等发展受到不良的影响。这样,不仅影响幼儿形成健康的行为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甚至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恐惧、胆小、自闭等不良情绪,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利幼儿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证明:凡是教师给予期望尊重的孩子,他就会感到莫大的鼓舞,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反之将会引起强烈的反感。特别是那些调皮捣蛋和自闭内向的孩子,他们经常受到外人的冷遇或家长的忽视,一声呵斥可能让他们变得胆怯、畏缩。所以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和耐心期待。教师的爱要公平地面向全体幼儿,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幼儿的优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每位幼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别人和周围事物形成积极的态度。幼儿的身心在教师以爱的教育态度和民主的教育方式所营造的精神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2 爱事业——教师的情感是师幼和谐成长的土壤

“爱事业”是一种专业情感,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是教师快乐工作的源泉,也是幼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土壤。

在选择幼教这一行业时,一个人如果是因为爱这行业才选择它,在这条事业之路上他会义无反顾地执着地追求着,会快乐地工作着。在二十几年的教育生涯里,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有这份热爱,笔者的专业在幼教事业这一战线上发挥得如鱼得水;因为对音乐舞蹈感兴趣,笔者在幼教文艺方面和音乐教学上如虎添翼,硕果累累;因为爱孩子,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感染孩子的童趣与快乐,尽情享受当孩子王这个角色所带来的满足感。笔者快乐地教学,并把这种快乐通过知识、言行传递给孩子们,他们也在快乐地学知识学做人。笔者和孩子们教与学的快乐互动中、在和谐情感的交流中一起健康地成长。因为幼儿教师是笔者从小就向往的职业,是至今还热爱着的事业,所以几十年来能义无反顾地在这一片乐园里快乐地耕耘。

和谐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安怡、幸福。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爱事业爱孩子的情感,会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依赖爱戴、真情相报,师幼在这种令人心怡融合的和谐土壤里互爱共享、健康成长。

3 重师表——教师的规范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

“重师表”是专业规范:保持适当的仪表、健康的身心、适宜的谈吐举止,提供一个可信任、言行一致的楷模。

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很多学生都曾有这样的感想:“我特喜欢某科目,因为我喜欢听这科目老师讲的课。”或:“我某科目特差,因为我讨厌这科目的老师,不喜欢上他的课。”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身体力行、善心爱心和责任心,甚至其兴趣、个性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

在对大班“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测评上,有76%的幼儿喜欢漂亮老师,90%的幼儿喜欢老师面带笑容,态度和蔼可亲,88%的幼儿愿意老师与他们一起游戏。可见教师的情绪与态度在幼儿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问幼儿为什么喜欢XX老师时,答案是因为“她对我们好”“跟我们一起玩”“温柔,不发脾气”“说话小声,小朋友犯错误了,说一会儿就不说了”等。可见,幼儿喜欢教师不只是因为教师的外貌和面部表情,教师的内在素质和教育方式也是幼儿喜欢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幼儿园,常面带微笑,说话和蔼可亲,能与幼儿近距离接触,用温柔的眼光看着幼儿说话等。一起做游戏,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幼儿经常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就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楷模可能会在某个孩子幼小心灵里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对一个孩子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时,一位幼儿园老师那漂亮得体的衣着穿带,面带微笑的面部表情,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以及赏心悦耳的轻声细语,令笔者无比崇拜,特别是那种敬业精神和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成了笔者的偶像。那时,一颗榜样的种子已悄然在笔者心里生根发芽,笔者立志要当一名像她一样的受大人尊敬、受孩子爱戴的幼儿教师。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这个理想终于实现。在后来的幼教工作中,这位幼儿教师的楷模成为笔者事业奋斗的目标。笔者现在所做的事业就是把这些榜样的种子再播种到一代代的孩子心中,让这份光辉的事业代代延续下去。

4 善合作——人格魅力是教育幸福的指数

善合作,属于专业人格,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需做到亲切、温和、自然、幽默、自信、有活力、有亲和力、情绪稳定。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是睿智崇高的,充满爱心、富有幽默感的,是为多数幼儿所喜爱的;在能力上,是以其优秀的教学技能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在品质上,则是以光明磊落的做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品德,并使其受用终身。在教师的自然、幽默里,孩子感到亲切温和;在教师的亲切温和里,孩子们感到亲和力;在教师的亲和力里,师幼都体验到和睦幸福。幸福的幼儿教育一定是能够激起幼儿的幸福感的。

有人格魅力的幼儿教师需具有沉着、理智的品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果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冷静、温和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能精神饱满地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能公正、尊重、关心每个幼儿,就会得到孩子们的崇拜,甚至成为孩子的偶像,那么教育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教师会由此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教师如果能从欣赏幼儿的态度出发,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幼儿,就会获得一份惊喜。当眼中的孩子很可爱时,教师爱孩子的心情必然会油然而生;当眼中的孩子在不断进步时,教师也必然会更加自信,由此师幼都体验到幸福。所以教师要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生命境界,为实现教育幸福创设条件。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去履行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起来,以敬业为起点,以乐业为归宿。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责任,都会对幼儿尽心尽责,对教育一丝不苟,使自己的职业更加有价值,使幼儿教育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摘 要】 网络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成长,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正在随着时代的步伐悄悄进入我们的视野比如微研究、微课。在运用这些新的网络技术时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且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努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制作好的微课,并且合理运用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发展。

【关键字】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微课;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取得的需要。”对于一线教师我们需要在了解孩子的同时运用微课设计合理的活动,紧抓孩子的兴趣点将有趣的微课融入一日活动。满足孩子需要的同时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掌握本领与技能。

一、专业成长之“微”了解

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与时俱进,随时留意一些教育教学上的新词汇,提高自身的能力。就比如现如今流行的“微研究”“微课”。“微”是小、细小的意思,那么在理解微课上就可以理解为将原本复杂的课,经过一定的形式让其变得更简洁明了。

想要上好微课就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制作微课,有以操作课中的教师示范制作环节所制作成的微课;也有的是绘本故事结合一些PPT所制作成的微课;有的是一节活动中的某一个重点、难点制作的微课等等。微课旨在能用更简洁明了的方式为孩子们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重难点,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本领而产生的新兴产物。

《指南》中说“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微课短而精,正好弥补了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弱点,但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将教学要领清晰地展示出来,就要求语言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并易于幼儿理解。整个制作微课的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师讲解与总结能力,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专业成长之“微”制作

制作微课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尝试各种新材料,大胆尝试运用新软件,一般制作微课都以视频为主,制作微视频就必须熟练掌握PPT幻灯、手机拍摄、录屏截屏、摄像等技能技巧以及后期制作网络软件的使用方法。

微课的拍摄可以使用专业的工具,比如自拍杆、手机支架等各种网络神器。很多美工活动在示范制作时,就可以利用视频的拍摄将原本很长很复杂的步骤区分出重难点,利用网络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切割,让重复的环节加快速度,将原本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即能将要表达的内容简明扼要的表达清楚,又能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等特点进行简单的自主学习。

适当的加入文字简介微课可以更大程度上的利用起来,加入好听的声音、美丽动画的微课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感兴趣的学习。手工活动:对称剪蝴蝶。这节活动运用微课视频教孩子们进行剪纸,边制作边介绍基本的方法,让孩子们讨论对称剪方法,最后让幼儿欣赏介绍蝴蝶剪好的蝴蝶。利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合理的启发和引导,使孩子在观看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引发幼儿探索创作的欲望,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三、专业成长之“微”运用

微课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在一日活动不同环节运用微课视频让他们自由探索发现。

1.微课在导入

微课能很好地运用在课前导入环节,运用微课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比如在身边的科学主题活动中《认识家乡》活动中我就制作了一个微课用作导入环节,微课中将吴江的家乡景色先以PPT形式呈现:美丽的东太湖、古镇同里、还有垂虹桥……;再加课前让孩子们拍摄的一些自己家乡的美景图片,结合家乡的美食,在微课中加入方言等,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乡,同时也能了解不同地域的美景以及家乡的特产等等。让原本枯燥的社会课融入新鲜的刺激,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

2.微课在课上

利用微课可以在集体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位孩子个体差异。艺术活动《装饰花瓶》是一节比较完整的微课,孩子们通过有趣的微课视频观看,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了解装饰花瓶需要准备的材料,学习粘土的各种造型,以及装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粘贴细节,完整地将一节艺术课进行讲解示范。观看微课后还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操作环节边再次播放制作环节边让孩子们进行操作。能力弱的孩子能通过再次观看视频掌握方法,而能力强则是按照我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制作。这样老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指В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创作能力。

3.微延在延伸

微课也同时使用在课后延伸中。如在主题活动身边的科学中的活动《可怜的星宝宝》是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认识流星,在讲述故事、提问迁移、了解流星基本知识等环节过后,我将制作的关于星星的科学知识微视频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在观看微课中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孩子们针对这样的内容自发的展开了讨论,“这颗星星我的书上有”“这个我的书上也有的,这个我知道,我在看见过叫……”让课余时间也能有更多的话题。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这样的微课不仅能很好地进行课后延伸活动还能普及更多的知识。

另外,微课还可以孩子们游戏的区域活动运用。区域游戏中的“幼儿园游戏区”一位幼儿担任小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模仿老师从入园,早操、点心能很好地安排孩子们进行游戏活动,小老师的教学环节就可以将之前开展过的微课,由游戏中小老师播放微课让孩子们进行学习活动。既能让小老师有东西可教,还能让孩子们再次复习巩固学习过的本领;让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们学习交往的技巧以及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了解微课专业知识;在不断的实践、发现中运用微课视频。在不断努力下提高专业能力,在成长中收获。最终让微课成为孩子、家长、老师的好帮手,让孩子更好地学,让家长更好地学习教,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发挥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38-01

一、教育的途径

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多层面面的运作过程,包括显著性课程、理想课程、潜在课程和隐性课程,显著性课程是指幼儿园在实际中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饮食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或策略,教材内容、物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等因素,理想课程是显著课程的理论应该努力的方向。隐性课程所蕴涵的教育观、儿童观、知识观、学习与发展观等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取向,并制约着整个课程的运作。

幼儿园教育方案中体现的观念、教育要实现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主要是通过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的。

1、教学活动

我们强调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但并不能削弱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影响,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使得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教育儿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幼儿园教育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纲要》提出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活动。

2、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入园、进餐、睡眠、盥洗、间歇活动、自由活动、离园等与幼儿的生活直接相联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讲,身体的发展、基本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因此生活活动在幼儿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3、游戏活动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游戏就是课程,课程就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是玩,也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生活。幼儿通过各类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动作技能、语言能力、解决总是的能力以及想像和创造力,而且游戏时是幼儿感到最快乐的时候,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了解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缓释情绪,促进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利,这就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帮助幼儿,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帮助他们做出恰当的选择,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

4、学习环境

环境的教育作用是潜在的,儿童的发展是在其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对于儿童,环境是会说话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引发相应的行为模式,“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对于幼儿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诱发幼儿积极的行为。

5、家庭与社区

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物,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发挥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家庭的因素以补充教育资源。使家长和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接受教育。

二、活动形式

1、集中性的活动

主要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活动,依靠教师通过教学把内容传授给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解释、演示、表演等形式,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展现给幼儿。

2、分散性的活动

分散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也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分散性的活动,而根据《纲要》精神要把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要发挥各领域之间的事例作用,还有幼儿的养成教育、习惯的培养,对幼儿好奇心的满足,能力的培养等,单靠集中性的活动是秀难做到的。

3、独自活动

当幼儿自己在一个他认为安全的狭小空间里,他会发挥自己自言自语及想像的能力,做着自己最高兴的事情。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也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

4、区角活动

为了幼儿的充分活动,在区角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幼儿自愿的情况下自主选择,给幼儿充分的自,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在活动区里,幼儿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容易形成对未知事物积极的探索态度,有利于幼儿形成自信心,让幼儿的个性品质得到发展。

5、自由活动

为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满足孩子自由交往的需要,对于成长中的幼儿也是一种教育活动。

三、教学方法

“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而且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人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生,改变过去教育“无人”,而重视人在教育过程中地位,人的感受,人的收获,怎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把学习当成对知识的征服,而不是记忆那些符号。过去我们研究教学方法更多的是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要领应该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应该站在两个角度去研究教学过程。

第7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说心里话,我那一刻特别不高兴。首先,放学前的工作有不少,这下被家长们热热闹闹地打乱了,而且让我一下子通知将近半个班的学生,我连梳理的时间都没有。其次,学生是就近入学,走路回家也不过十分钟,开车仅两三分钟。第三,雨并不大,就算没有伞,跑回家也不会淋得很湿。第四,刚入冬时我就提醒孩子们,阴雨天多,可在课桌里常备雨具。为什么还不备一把伞呢?

我把自己的四点观点在家长群里说了,不让她们有任何回话的空隙,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气氛尴尬。然后我告诉大家,要放学了,我会帮她们传话。

进班后,我把家长群里的事告诉了学生,也逐一把名字报出来,通知他们家长拜托我的事情。语气很明显不是太好,学生们能感受到我的不愉快。

我当堂让学生们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没人敢发言,我不依不饶地点名喊几个学生发言,他们意见一致,觉得这事不好,一方面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也感觉很丢面子,这么大的人、这么近的路、这么小的雨,来接实在有些小题大做,他们决定不坐家长的车,坚决一起走回去。

晚上,家长们也纷纷群里表态:当时只担心孩子没带伞,却没考虑孩子大了,可以让他们独立解决,以后会学着多放手。

也许是觉得自己挺在理,所以第二天,我带有预设地再次让同学们对这件事发表看法,提出希望他们能分别站在自身、家长和我的角度来谈,不受任何约束。果然,同学们的观点基本还是和昨天一样,而且发言的同学并不太多,大家还是在观察我的态度。

心里有底的我觉得既然自己在教室里会让同学们产生一定的顾虑和约束,那我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我让班长负责记录,只记录观点和内容,不记录发言学生的姓名,我也承诺课后绝不找任何同学打听发言者的姓名,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有任何担忧。然后我就离开了教室。

班长记录并整理了同学的意见,大致如下:

1.100%的同学都表示能够理解我当时的心情。但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老师作为一个班级的主心骨,在向家长和学生们表达不同意见时应注意表达方式,不能太过直接,更不能情绪化。不然家长不容易接受,学生们反而夹在老师和家长中间,站在任何一边都不好,经常这样会使得班级人心涣散,家校不合,会削弱班级凝聚力。

2.有十几个学生提出,在群里组队接孩子的都是母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些放不开手,保护欲强。但孩子不独立面对风雨,将来怎么面对更大的人生挑战?但是,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尽可能地给自己孩子呵护。老师应先对此本能的母爱行为予以理解,然后再向家长做出指导,而孩子们在家里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有独立意识了,能试着照顾好自己了。

3.大部分学生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老师半个月前就在黑板上写下友情提醒,平时放学时也多次建议大家在教室的书包柜里备好雨具,以备不时之需。这些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好习惯,是需要大家重视并落实的。

虽然有学生提出我在这件事情上有些情绪化,但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基本在我的预设之内,大家对自己和家长都做了反思,总体还是让我很满意的。事情就这样告一段落了。

这次关于“再读皮亚杰”的讨论中,当我拿出这个案例时,王皓编辑毫不留情地追问,令我不禁开始了一连串的追问与反思――

问题究竟出在谁的身上?

我反问自己,我对这件事情发火,应该吗?九月,我接手了自己的第三届学生,前两届,面对下雨需不需要送伞这件小事,我似乎从未在意过。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但我好像也没觉得这是个问题,怎么到了这届我就要发火了呢?初一入学不到半年,原本就还处在磨合期,我对家长发火真的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对孩子过分照顾,孩子们不够独立吗?是不是我太小题大做,把这件事情放大了?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学生讨论,究竟是因为我把这件事当作了教育的契机,还是我只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

我试着用皮亚杰的理论做了一个剖析。

“认知图式”是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适应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皮亚杰认为,我们的脑袋里有一个索引汇编,当受到外界某一刺激时,我们会试图把这个刺激归于某个现有的图式。每个人的反应,反映了其当时所具有的概念或图式的性质,每个人的外部行为也都表现或反映出他头脑中的图式。

学生、家长、我,三方本就处在不同的立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更关键的是,我们本身大脑中的认知图式就有很大差异。

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认为雨天送伞是很正常的行为,因为在他们小学的时候,只要下雨,那家长们一定是想方设法地去送伞或安排其他家长接送的。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早已建构起“雨天――有家长接”的图式。有些学生看到下雨了,第一反应不是该如何想办法回家,而是准备放学后在教室里等家长来接,他们毫不担心下雨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不便。

在家长们的图式中,雨天送伞、接送更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从孩子出生起,家长们就围着孩子转,幼儿园、小学期间更是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刚刚进入初中,家长们还在担心着孩子们的适应情况,下雨了自然会想到送伞。在他们的头脑中,看见下雨就会第一时间反应到孩子回家的不方便、甚至不安全,因此会想在最短时间内帮孩子解决问题。

而从我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来看,我大脑中的图式就是“自己克服”。我读书的时候也是学区内就近入学,没有必要接送,而且父母工作单位离家不近,所以下雨天我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回家的问题。在工作中,前两届学生经过初中一个阶段的成长,也具备了相对独立的能力,我印象中遇到雨天,他们会商量着共打一把伞或者跑回去,很少会有家长在群里乱了阵脚的。当然我根本记不起两届学生在初一刚开学时是如何应对雨天没带伞的情况,也许也是等家长来接的,但当时我根本没有在意过这件小事。所以在我的图式中,下雨天压根就不会有家长什么事儿。

新学生和家长的行为与我自己的图式和经验相冲突,加上原本就在赶时间地进行全天小结,面对家长们一个又一个让我帮着带话,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变成了传话筒,不悦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样想来,雨天、送伞、接送都不是问题,我对家长发火并不在于送伞本身,而是我当时自身情绪的调控出了问题。

实际上,身为教师的我们,也常常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图式和行动方式进行工作。我们常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主观想法。工作年限越长,经验越多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即使换了一批新学生,成长回归到起点,我却还按照自己的模式处理问题,不按照我的方式行事,我就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对小事处理放大。我要求学生换位思考,我是否又做到了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呢?实际上,我们在面对学生和家长的各种表现时,应该先有一个自我的觉察过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研究的理论,对我们的自我觉察以及对他人行为尤其是学生行为背后的意图的觉察与理解是大有助益的。通过觉察,我们深入了解了事件背后的原因,更加理解学生和家长的想法与做法,在处理事情时才会更理性,减少矛盾冲突。

学生为什么那么乖?

在两次的讨论中,学生的意见也都是站在我的角度上来说的,这是为什么呢?

再来看看皮亚杰是怎么说的。皮亚杰的“成人的约束和道德实在论”认为:低年级的儿童不仅把规则看成是约束性的,而且认为是不能违犯的,这种态度是年长儿童对年幼儿童施加约束以及成人本身对他们压迫的结果。这样,规则便等同于所谓责任。而儿童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种所谓责任的影响,实则是受到年长者或成人的道德约束。虽然我的学生已经十一二岁了,但长期以来的教师权威会使他们“见威行事”。

因为学生们大都受到了我作为班主任教师话语权的影响,受到了我主导思想的约束,所以同学们就产生了一致的认同感,认为自己就是不需要家长接,这样的思想又回去作用于家长,家长们也只好承认自己的做法并不妥当。所以尽管大家态度一致,但却更多的是因为我的约束和制造的舆论。第二次讨论,撤离了教师的话语权,能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但主调还是倾向于对我的支持。

皮亚杰说过:“当成人的约束造成一种责任感时,即使成人本人要使这种责任感减弱也无济于事。”

想到这里,我又不禁反思:在平时的很多工作中,同学们对问题的评价和决定是否也多会受到我们话语权的影响呢?比如运动会的入场式形式,大合唱的比赛曲目,春秋游时的活动方案,小组合作时的任务分工……有多少真正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集体中得到开展?有多少情况是在受着教师话语权的影响?

如果当初我能够有这样一份觉察,这件事情,或许可以有另一种走向。如果我不发火,学生就会在没有约束、没有顾忌的环境下交换意见,学生对我态度的试探就会减少,这样的讨论就会更充分更理性,也就更合理。

如果我没有第一时间觉察出自己情绪的问题,那我也会在第二次讨论前,诚恳地跟同学们道歉,告诉他们昨天是因为老师自身的情绪才对接送一事小题大做,这样的表达更有助于第二次讨论的开展。

多一份教师的自我觉察,就会多一份情绪的控制,多一层对事件原因的理解,从而更有底气地放手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权威的环境下充分讨论,建构认知图式。

是否有必要放手学生讨论?

如果我当天就试图了解家长和学生关于送伞的想法和原因,我就不会在放学时发火。我会没有情绪地帮家长带到话。对此事我当然会有想法的,可能当时不太会再去处理,但合适的时候,会拿出来讲讲,或者平时工作中会留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管理生活的意识。当然,这件事情,仍然可以讨论。因为,这件事情有值得讨论的价值。

虽然刮风下雨本就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早已习惯了“被安排”,他们习惯于父母帮他们安排好一切。从当前班级里出现的同伴交往、学生和家长反映的亲子交往的问题来看,虽然孩子已经进入初一年段,但他们始终处于父母的呵护下,不仅仅是雨具,很多学生连作业、书本、文具都是父母为其整理好的,忘带了还要父母送来。我甚至接到过一名家长的电话,称自己喊儿子起床晚了,导致孩子迟到,孩子在家里发脾气,家长希望我千万别在学校找孩子谈迟到的问题。作为初一的学生,这些生活中理应具备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培养出来,出了问题不知道主动思考,想办法解决,又谈何成长呢?

另一方面,孩子们对家长的呵护习以为常,还不太懂得换位思考,通常理解问题也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评价的主观性较大。从这一点来看,讨论也是有必要的。

这些话题其实就涉及道德发展问题,培养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明智地生活,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艺术,它会使人不再逃避现实责任,而是自主参与到生活中来,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从学生、家长、老师的不同角色理解各自的出发点,说一说各自角度认为合理的理由,再通过第三方评价,确认理由的合理性。这样,学生不仅尝试换位思考,还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有助于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此时的目的,便不再是对我个人情绪的处理,而是真正启发学生思考,多角度、多立场地探讨这件事情,以帮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丰富体验、产生共情,建构出“未雨绸缪”或“共撑一把伞”的新图式。

放手学生,

教师应该做什么?

第二次放手学生讨论,我多少了解到了学生们不同的看法,这应该是一次较为理想的思想交换。基于前面的反思,我不禁又想,如果回到日常复杂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来,教师话语权的撤离之后,儿童讨论的结果就一定合理吗?

我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在建班初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时,我放手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要建设班级文化,结果同学们最认同的理由是:搞了班级文化,这样有老师来听课或参观的时候就好看;搞班级文化,是因为学校要检查、评比;有了班级文化,班级就有了对外宣传的漂亮窗口。很显然,这样的结论完全偏离了班级文化的作用与内涵,反倒是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外显功能的体现,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思想。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与他们在小学时部分班主任功利化的做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本身的认知程度有关。我在这次讨论中的放手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还需要我通过后续的工作,来引导学生重新建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

可见,教师空间的撤离与权威的撤离,并非是指教师撒手,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是可以变化和完善的,童年的感知―运动图式必然会发展为成年的图式。在图式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就是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寻求平衡。同时,皮亚杰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合作和体验来建构图式,也强调了环境、父母、教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那么,教师权威撤离后,该怎样引导不同年龄、不同身心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社会契约下平等对话呢?

还拿送伞这件事来说,如若要将这件小事当作一次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认知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提高道德规范,我们可有目的地从关注送伞事件本身,根据班级学生现有的状况,延伸到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看待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角度、语言表达的艺术等更深层次的话题,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在讨论中会形成一种新的规则,建构新的图式,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这件事的规则认同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角色和承担任务的比重也不相同,需要教师区别对待。

根据皮亚杰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小学生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中学生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算性质。换言之,面对问题时,他们能够遵循逻辑法则进行某种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或推理,但此推理思维能力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只限于可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所以小学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下雨天该不该送伞或接送这件事情时,应该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具体的情景中,就事论事,通过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后,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合理的归纳与小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总结出以后下雨天可行的几套解决方案。还可进一步通过故事、童话等小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典型情景,进行图式的建构。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能力,并在互动与合作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其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已经可以进行拓展与延伸。除了“下雨送不送伞”这一本身简单话题的讨论之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往深层次讨论,挖掘这一现象背后的种种问题,比如“家住得很近,雨又不大,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等着家长送伞?”“家长们从单位过来,真的很方便吗?会不会影响工作?”更高年级,还可以把视线引向更远。比如前段时间网上出现过两张对比图片,一张是雨天里,中国父亲将唯一的雨伞遮挡在个子还很小的儿子头上,而他自己却被淋得衬衫湿透;另一张照片拍摄于伦敦街头,同样的雨天,同样的父亲和不太高的孩子,那位英国父亲将伞给了自己,但是旁边的小女孩却一蹦一跳地行走得很开心。可以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并不需要固定答案,但却可以让中学生更多关注人性、亲情、社会、不同文化差异等。

事实上,在很多日常的问题中,还有更大的道德培养空间,如诚信、“法、理、情”、拒绝与接受、个体与集体等话题,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两难故事讨论”法,让学生在两难选择中培养道德判断力,促进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规范,完善道德评价。

纵观六年的中学生活,教师在选择讨论的话题时一定要关注中学生认知和道德急速发展的需求,刚入初中时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进行讨论;到初三、高一阶段可更多地关注社会性问题;到高三阶段可直接进行人类道德层面的问题探讨。从生活到社会再到道德层面,教师组织什么样程度的讨论,学生的认知和道德水平就有可能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

第8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 安全教育 安全事故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1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内容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在教育上其侧重点也应不同,因而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

1.1 托儿班

托儿班的幼儿大概在三岁之前,这时的幼儿基本需要大人的呵护照料,智力水平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应该包括:当遇到危险时能够进行呼喊求救,不单独活动,不离开集体,不要陌生人的礼物,不将小东西如纽扣、硬币等放入耳、鼻、口内等。

1.2 小班

小班的幼儿在心理发展方面处于以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 在运动能力和认识方面有一定的提高,非常善于模仿,教师因而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使幼儿学会报警并能够拨打110电话,能够熟练记住家长姓名、家庭的住址及重要的电话号码,外出出和家长拉好手、不乱跑,主动让幼儿养成安全意识,并牢固掌握。

1.3 中班

中班的幼儿在直观行动思维上获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单独做游戏,这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安全标志,同时记住一些如火警是119、叫救护车拨打120等,对于出现的简易的外伤如出血、烫伤等学会一定的处理,建立一定的自我防范意识。

1.4 大班

大班的幼儿随着生长发展有利明显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仅可以理解具体的事物,而且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分析,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很喜欢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技巧。因此教师不但要教会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危险状况,而且应该教会他们主动远离危险。①如:在路边如果发现有电线掉落地上,不能拿起来玩,放风筝时要避开有电线杆的地方,在标有高压电的地方要学会躲避;看到电线弧光要赶紧闭眼,听到剧烈的响声要赶紧张开嘴巴,听到响雷、鞭炮声时快速捂住耳朵;学习一些识安全出口的标志等。

2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头等大事和一直存在问题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国内外的优秀经验为我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所用。

2.1 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环境

日本、美国曾进行过相关调查,在儿童受伤中一般有:骨折、擦伤、扭伤等,一般较多的发生在户外运动场所、游戏地点,如滑梯、秋千等。国外的做法是对这些场所尽可能的做一些防护措施,尽量保证场地与设施的充分性,做好日常维修,尽可能培养幼儿的活动经验,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陪护,尽可能降低游戏设施的危险性,及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②

2.2 教师要加强对幼儿活动的监护,在活动中教育幼儿增强安全意识

在幼儿园中幼儿安全主要依靠幼儿教师来完成,教师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实施者和维护者。为了保护幼儿安全,但不能采取限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措施,相关教师应鼓励幼儿亲自尝试他们自己创造的有一定冒险性的活动或者自己发明的一些特殊玩法,不能简单的强制儿童不要做某些活动,要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新奇刺激的活动,教师要承担监督作用,在陪伴孩子们进行活动的同时,要及时为儿童提醒有危险的地方,提示并让儿童记住,学会识别和避免危险,从而保护自己。

2.3 家长要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

幼儿的安全工作不仅需要幼儿园做好,同时还需要家长及社区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家长需要知道孩子们遇到些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不要为一点小伤而惊慌失措,幼儿园也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另外,相关社区也要做一些安全教育活动,如免费组织儿童参加一些安全教育活动,如参观消防单位、派出所相关的安全活动,或为孩子免费发放与安全有关的宣传册等。

3 幼儿园安全事故的预防

3.1 把好幼儿晨检关

幼儿来到幼儿园后教师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做好检查,查看幼儿是否来齐,有无请假状况,同时检查每位幼儿是否带来某些危险物品,如小铁丝、小别针、小纽扣等,因为极有可能因为这些小物件而酿成大祸,所以要将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内。

3.2 做好幼儿接送关

幼儿的接送,要把好关,家长送孩子,一定要亲自送到教室门口,交给老师,接孩子要凭接送卡,当是父母以外的人持卡接孩子时,教师在与父母电话沟通后才可以放走孩子,防止出现乱接、错接现象,避免不法分子钻空子,幼儿园及家长平时要教导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走,以确保儿童安全。

3.3 把好门卫值班关

幼儿园要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大门需要有人随时看守,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来人员入内要进行登记,确认身份后才可以允许入内。在放学时,要有人专门值守,防止幼儿私自离开,防止非法人员入园接孩子,遇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4 把好幼儿服药关

幼儿在幼儿园的服药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吃错药,会造成大祸。因而在幼儿带药、放药、服药三个方面要做好相关工作。幼儿家长所所带药品,要记好幼儿姓名、用量,由教师交给专人保管,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负责服药的教师要做好记录及签字。

3.5 把好食品卫生关

幼儿园的食堂工作人员需要持有健康证,每年需要进行体检,对于食物加工相关的采购、加工、搬运、检验、清洗、保存等工作应该实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③严禁幼儿园相关人员购买变质的食品原料,食堂内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禁止单独一人工作,要做好食品的留验及消毒工作。同时,需要与各供货商签订安全协议书,确保食品安全。

3.6 把好幼儿午睡关

看护好幼儿的午休也是重要的工作。在午休时间保育员也容易发困,因此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要求午休时间每位儿童需要至少观察三次,杜绝出现保育员睡觉、看书、看报、离开岗位等现象,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家长、值班人员等,并组织好幼儿有序的上下床,确保午休的安全。

3.7 把好户外活动关

幼儿最喜欢进行户外活动,但户外活动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这是让教师最担心的环节,由于孩子们活动时较为兴奋,同时不具有安全意识,经常会出现各种擦伤、甚至磕伤等状况。④因此,教师既要保证孩子们玩得高兴,也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要有法、有度,做到观察细致、全面,照顾细微,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这个工作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坚持不懈,将安全教育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 王文秀.加强幼儿园安全事故易发环节的管理[J].学前教育研究,2005(7):28.

② 王欣.日本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J].早期教育,2004(2):22.

第9篇:幼儿教师寄语范文

【关键词】 演示实验;负迁移;原因;预防

在幼儿科技教育活动中,成功而完善的演示实验,能使其“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得以充分的体现,高效地提供出丰富的表象,作为指导幼儿形成感性知识经验,构建初步科学概念的感性支柱,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及其能动思维。但是,演示实验因受其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也会给幼儿接受科技启蒙教育带来十分危害的负迁移。那么,在演示实验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忌准备粗疏

准备工作是演示实验成功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演示实验过程顺利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认真细致的做好知识准备、情感准备、环境准备、器材准备和坚持实验试做。也只有懂得了相关的知识;掌握住实验的技能;投入了真切的实验情趣;创设出幼儿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心中装有应变偶发问题的处理措施,才有可能驾驭住演示实验灵活自如的规范操作,深入浅出的引导,持久的感染幼儿探知情绪,活跃着演示实验气氛。实践已证明,充分周密的超前准备,是演示实验成功的一半,而对任何一个准备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演示实验会出现失误。

二、忌违章操作

演示实验,是培养幼儿操作基本技能的重要示范途径。由于演示实验固有“直观、具体”特点,而又因幼儿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受其周围人们举止的影响而被迁移。所以,教师演示中的一招一式势都要规范守章。若认为对幼儿所演示的实验是微不足道的“小玩艺”,对其操作是手到渠成,这就难免不了在演示实验中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把一些违章不范行为,或是把在手忙脚乱之下,也未能摆弄成功的结局暴露在幼儿面前。那么,则势必导致幼儿对不规范行为的效仿,成为日后实验操作中非常危害的隐患。或是因演示实验失败结果,使得幼儿大失所望而情绪低落。以及节外生枝的又要对失败了的演示实验进行解释原因和重做。而既是原因解释了,重做成功了,有些幼儿仍然是疑惑不解。

三、忌“画地为牢”

幼儿对变化无穷,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充满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观察和想象,还会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提出种种问题;对好奇的事物偶发起“探奥”的摆弄。这足以表明,幼儿需求科技知识,也有一定的科技探索的潜能。众所周知,同一个目标和内容的演示实验,一般不是仅有一种方法操作。例如:怎样让气球发出声来?可以对充了气的气球轻敲、摩擦发声。也可以刺穿、踩破、放气发声。而对未充气紧绷住的气球皮用嘴吹,用手指轻轻弹击亦能发声等。因而,教师应诱导幼儿对所做演示实验进行扩充和延伸,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倘若低估了幼儿发展中的认识和能力,让他们不许越雷池一步的“照葫芦画瓢”,这对幼儿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是十分有害的。

四、忌照本宣科

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权衡他们的认知水平,积极组织教学热点,耐心引导幼儿为演示实验出谋划策,增强他们参与意识。使教师操作,幼儿看的演示实验,转化成教师幼儿共同策划的、代表幼儿意向的演示实验。同时留给幼儿观察、思考、领悟和表达的机会,使之在演示实验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表达,成为实验的参与者、知识的发现者,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下次探究的信心。若是忽视幼儿实际认知水平和实验实际效果,不给幼儿思考机会急于求成,一味的照本宣科“满堂灌”、启而不待的随口作答,长此以往则会使幼儿丧失对演示实验的兴趣,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

五、忌情感淡漠

幼儿的注意、思维、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支配。当他们被演示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兴奋时,思维便异常活跃,探求欲望最为强烈,会对发现的疑惑问题积极寻求答案,同时也最乐意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因而,幼儿的情绪必须加以爱护和发展,使他们因一而起的“乐趣”升华成探知的“志趣”。这就要求教师对演示实验投入充沛而真切的情趣去感染幼儿,用满腔的热忱去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内心需要和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中求索。而那些对演示实验情趣淡薄,对幼儿偶发的“为什么”敷衍搪塞,态度漠然;对幼儿要求志置若罔闻不耐烦和无故的责备,都会挫伤和抵制幼儿的求知情绪以及探索思维的发展。

六、忌“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