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建筑学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学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学毕业论文

第1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一:

行文至此,论文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离别在即,感谢导师汤斌教授对我论文的指导,让我克服一个个困难、解明疑惑,直至论文顺利的完成,在此谨向汤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正是他们的养育、关心支持以及温暖的关怀下,让我专心致志、积极向上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衷心地感谢俞晓教授、雷学文教授、陈朝峰老师、史洁老师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时常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陈朝峰老师在我数值模拟过程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在资料文献收集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师兄单子宁,师姐王婷、师弟郭凡夫、涂文杰、程涛、师妹张一鸣以及同学谢亮、谭晨等都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帮助我解决了很多的困惑,在论文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指点。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共同进步。

诚挚的感谢评阅和出席论文答辩的各位专家和教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审阅论文,并给与了宝贵的意见和指导。

论文致谢二:

三年的学习生活在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来说却仅仅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新的征程的开始。本研究及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倪修全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下完成的。伟人、名人固然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迫切地想要把我的敬意献给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倪修全老师。也许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所最尊敬的老师。您是如此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思想深刻,您用心为我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的论文更加的严谨。

同时,我还要感谢一下一起完成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倾心的协助,我是无法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最终能够让本文顺利完成。至此论文付梓之际,我的心情无法保持平静,从开始选择课题到论文的顺利答辩,有无数可敬的师长、朋友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这里请您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特别向在百忙中参加我的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专家和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论文致谢三:

本文以科研项目为出发点,以曲江公司副西进风石门为试验对象,在导师徐颖教授的全力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获取以及论文的撰写部分,徐老师都给了作者很大的帮助。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转眼即逝,在这三年里最难忘的的莫过于导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此表示感谢。

感谢土木建筑学院的领导和各位老师,三年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关于论文,还要感谢曲江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们在试验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和帮助。没有他们的积极配合项目也不能顺利的完成。还有淮南顺辉锚固公司的同仁们,他们也为论文的撰写出了一份力。感谢娄培杰博士和李国鹏师弟在论文写作中的帮助。论文中的若干内容是他们给的指导才得以完成,在此表示感谢。最后,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评阅论文,在此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本人科研水平有限,论文中难免会存在不严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论文致谢四: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走向结尾,本人的学位毕业论文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再次,我要感谢母校西南交通大学,在这里,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与支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百毅老师,三年过来,李老师让我对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都有了新的认识,从论文的选题到课题组的成立,直至最后论文的落稿,他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使我日后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

其次,我要感谢西南交大11级建筑学院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他们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同时给予我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也使我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从而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论文当中。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对我研究生期间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完成学业的重要基石。

论文致谢五:

三年的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在这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我收获颇丰。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张甫仁教授。在这三年的学习时光中,张老师在学业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张老师都倾注了心血。同时张老师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他在学术中的严谨态度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要感谢的是提供此篇论文中资料的一些前辈。感谢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景观与建筑工程分院房建所的王云所长、蔡左宁副所长、向湘林等全体员工,感谢在我实习的这一年半时间里对我无私的帮助和培养,并一起合作完成了很多的设计项目,使我对高速公路房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进而顺利的完成了论文。重点感谢一下向湘林工程师,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最终完成他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并且教会了很多结构设计中的知识,使我的设计水平有了质的飞越。在这一年半的相处中我和全体员工都相处很融洽,相信以后以同事的身份在一起会更加愉快。

还要感谢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科研部经理邓卫东,邓老师在担任景观与建筑工程分院院长期间,一直关心我的论文进展情况,并在论文的选题上给了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现任院长杨航卓和副院长赵向阳在生活上给我提供的帮助。

第2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问题;二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的问题。

二、分层培养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分层教学的发展中,各种批判改革活动一直时起时伏,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

2.特点。

根据分层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对不同层次学生把握不同的难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年龄、兴趣、自身优势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项目。

三、分层培养管理模式的提出

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和水平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各层次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培养。具体分类实施方法如下:

1.科研学术层。

致力于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训练,为学生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走学术型道路的可能性更大。学生通过深层次的科研训练,参与教师课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一般最后都能形成。既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科研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2.应用层。

重视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重视实践教学,以竞赛辅导班、指导教师指导参与竞赛为训练方式,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科研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基础层。

所有学生都可归入这层,最重要的训练手段是实践实验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训练。通过实践实验课程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调研,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大四阶段毕业论文的写作是这个层次学生参与科研最为重要的方式,通过毕业实习、查文献资料、提出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培养基本的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

四、分层管理模式的实践

1.“1+2+1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第一年进行必修课学习,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创造学基础知识;第二、三学年开设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并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开发;第四学年开设任意选修课,学生找工作或考研、撰写毕业论文。“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1)不完全选课制。学生刚入学对专业还存在盲目性,第二、三学年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此时他们对专业已有初步认识,学习目的性更强。(2)前3年学生将专业课内容学完,第七、八学期开设任意选修课对学生的限制不大,是一种更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2.选取拔尖人才

从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学生根据兴趣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层次,参与到科研能力培养中。学生先自愿报名,再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具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集中训练的拔尖班。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该生一直到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除了按选课制学习专业课程外,还由学院额外组织进行科研训练的小班授课,并由导师带领参加导师的课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课题。

3.组建学生竞赛团队。

每学期选拔有操作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组成竞赛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模型竞赛、机器人大赛等项目;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起,完成建筑设计项目比赛;一些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赛,也可以鼓励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参与,如结构设计大赛、6m钢桁架设计、挡土墙设计等。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在培训过程中学生选择合适的竞赛指导教师。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合作精神,更要发挥独立思考能力、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4.各类实习、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训练

(1)教学实践。

所有教学活动与研究,都要以工程为核心,源于工程、依托工程、指导工程、回归工程。①入学阶段为学生介绍本专业发展、就业情况。②带学生参观经典工程、工地现场等,对学生进行工程认识教育。③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程方法教育、专业发展与前沿教育,培养学生建立起工程视角,为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2)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实用性、社会性。①工程造价基础实验。②工程造价专业基础实验:如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计算机上机实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实验等。③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模拟、工程项目管理实训模拟等。

(3)实习实践

①认识实习。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的构成建立感性认识。②课程实习。主要是测量实习、CAD工程应用等。③生产实习。将学生下放到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全过程、多工种实习。④毕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专业新进展,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内容涉及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结语

第3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建设类 高校 特色库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信息数量是以链式裂变反应般的速度增长的,而各个高校特色信息资源库(以下简称特色库)是各个高校的学科专业馆藏信息资源和电子网络特色资源的集中所在,它能体现出图书馆馆内的馆藏特色,也能构建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可共享的文献资源及电子资源信息资源库,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对信息查找和检索的需求。笔者因对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构建建设类高校特色信息资源库”进行课题研究,带领课题组对调研的建设类高校图书馆网页进行搜索、搜狗和百度搜索引擎、QQ 群及微信群等方式,对全国33所建设类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包括15所本科院校、12所高职院校和6所民办院校。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类高校特色库的构建工作进行了探索。

二、建设类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现状

(一)调研数据分析

特色库建设。本次调研的33所高校图书馆中有67个建设类数据库,其中本科院校有41个,占61.9%;专科院校有26个,占38.1%;6所独立院校没有建设类数据库。由此可见,建设类本科院校图书馆对特色库比较重视,基本都建有特色库,专科院校相对较弱,但也在积极进行特色库的建设,独立院校图书馆只有三所有图书馆网页,无任何特色库,是特色库建设的盲区。

各馆的特色数据库数量分布不均匀。调研显示建设类本科院校图书馆共建有41个特色数据库,其中以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最多,有10个。建设类专科院校图书馆共建有26个特色数据库,其中以江苏建筑学院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最多,有7个。这说明建设类院校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数量分布并不均匀。

大部分建设类高校都建有不同类型的特色数据库。从数据库的类型分布可以分成五种类型:本校馆藏资源数据库、地域特色资源数据库、附书光盘数据库、本校建筑学科特色数据库、教研数据库等。其中“学校资源数据库”占37.8%,“建筑学科特色数据库”占21%,“地域特色资源数据库”占4.2%,“附书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占11.5%,“馆藏刊资源数据库”占25.2%。

从特色数据库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建设类院校图书馆都自建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其中普遍建设的特色数据库有学科导航库、教学科研成果和毕业论文数据库。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清华大学学位论文服务系统”和“清华大学学生优秀作品数据库”、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的“学报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另外有一部分学校主要是本科院校的自建学科特色数据库,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艺术与土木工程资料库”、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的“建筑特色馆藏图书书目数据库”、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的“建筑专题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建筑历史图书库”、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建筑数字图书馆”等。还有少部分建设类高校自建了地域特色库,如湖南大学图书馆的“湖南民俗数据库”和“书院文化数据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贾平凹文学艺术专题库”、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的“闽台建筑文化专题数据库”、浙江大学图书馆的 “浙大文库”、重庆大学图书馆的“三峡文库”等。

建筑学科专业特色库不明显。从所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课题组所调研的33所建设类高校特色库中具有明显建筑学科的数据库并不多,建筑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仅占21%。特色库的主力军本科院校也仅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有真正的具有建设学科专业特色的特色库。

(二)存在的问题

建设规模受限。与其他综合类院校图书馆相比,建设类院校由于专业过于专一而受到限制,造成了选题类型较为单一,大多数建设类图书馆对特色库选题主要集中在本校特色文献资源、学科导航、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随书光盘数据库、电子图书等方面。还有一些特色库建设规模小,信息量少,仅仅是一次开发,缺乏二次甚至三次开发。没有充分体现本校特色。

开放性不够造成数据共享利用率较低。据调研,大部分特色库只为本单位或系统服务, 只有在校园网里才能检索到,人为的限定了特色库的访问权限。如在江苏建筑学院图书馆检索查找特色数据库“JALIS三期工程子项目建设情况”时, 页面明确显示非校园内网无权限使用,这样违背了信息资源共享原则。

建设特色不明显,未完全反映出本校的建筑学科专业特色。据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具有明显建设学科特色的数据库不多,内容集中在本校馆藏资源、学位(毕业)论文、学科导航和光盘数据库等方面,专业特色不突出。

三、建设类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探索

(一)充分利用行业特色共建共享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建设类院校,其图书馆特色库理应成为具有鲜明建设学科专业特色、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需要、为建筑行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建筑类院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不同读者的要求,提供功能强大且具有个性化服务的建设类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在进行特色库建设时,可借鉴数字图书馆共享域云服务平台方式和联合建库模式等,这样就充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提高建设类高校特色库的利用率

笔者认为既然建库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充分利用特色库的数据资源,提高利用率是特色库持续前进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利用率可以通过几种途径:第一,加强各馆交流和相互借鉴;第二,针对不同类型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使用同一种建库软件平台,防止重复和低水平建设;第三,开发辅助功能,如教授和反馈功能,教授读者数据库的特色、内容、范围、更新周期、检索方法等,建立数据库使用反馈系统;第四,大力宣传推广,使其能够及时被发现和使用,可以通过传统的海报宣传,也可利用网络宣传。

(三)开放权限,注重维护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33所图书馆有一些在系统开放性上显得过于保守, 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网站及特色库外网无法访问,有些图书馆校外用户要进行身份验证,只有少数图书馆的特色库对外开放。因此图书馆必须要秉持开放的理念,合理利用技术对数据库开放和维护,在不违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开放权限,采用不同用户级别访问不同数据库内容的方式。

(四)行业联盟

行业联盟是各行业和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也建立起省际联盟和馆际联盟,建筑类院校图书馆也应与时俱进,与行业结盟,共建共享。各建设类院校图书馆应善于利用这些联盟体,在联盟机制下统一思想和统筹行动,制定特色库建设的长远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建设又可解决建设类院校图书馆的人力、技术、平台等难题,提高特色库的建库质量。

(五)注重专业管理人才的配置和培养

特色库建设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较高的图书信息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应配置高素质的馆员,确保特色库建设与管理的高质量、高水平与高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对现有的馆员分层次的培养,以满足特色库最基本建设的需要和特色库建成后服务的需要。

(六)读者共建

读者共建是将馆员为中心的建库模式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建库模式,如与本校重点学科专业系部合作,让专业老师按照各学科专业的学科内容收集数据信息,并按学科专业特色分门别类地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可吸收高年级的计算机水平和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协助完成数据信息的初选和录入工作,这样既节省了建库的成本,又可以避免因馆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影响特色库的建设。

(七)统一标准规范建库,制定评估体系考核

在特色库建库时应严格遵循CALIS在特色库建设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规范,在数据格式上应以国际和国内标准为依据,建立兼容性强、标准化高的特色库。同时应在特色库数据信息的筛选、编目处理、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基础设施、更新和维护等方面制定评估体系进行考核,从而在质量上给予保障。

(八)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特色库建设的数据在加工整理时,大部分都要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因此在建库时必须对作者的知识产权特别加以保护,遵守版权法所限定的范围。

(九)修正、更新和维护数据

任何产品都需要维护,特色库也不例外,对特色库的维护能提高其正常运行,保证其安全协调地运行。特色信息资源会有错误和过时,修正数据能保证数据的质量,定期更新特色库数据能保持其数据的新颖性,使读者获取最新信息。因此特色库数据的修正、更新和维护是特色库不断提高质量、促进特色库持续发展的必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佳.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4(03):36- 38

第4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直线勾勒蓝图

直线有生命?相信青少年朋友们面对这个问题会疑惑不解。然而,只要看过何镜堂画直线,你就会顿开茅塞。他给学生传授画直线的口诀:“不看起点,看终点,头尾用力,中间一笔过。”那灵巧的手,那笔直的线,真让人佩服。何镜堂画直线竟然不用尺、不托膀,可是他的手腕却能保持一动不动,直线画得比尺更有力度,更有动感,仿佛真的在动起来。他的直线好像画出了生命。

何镜堂的直线的确画出了生命,他的建筑设计图也因此画出了特点,画出了境界,画出了美感,画出了神韵。在何镜堂的设计大厅里,一幅幅精美建筑效果图无不鲜活着直线的生命;一条条富有生命的直线勾勒出一幅幅宏伟蓝图,支撑起一座座雄伟大厦。这些蓝图,这些大厦,无不包含着何镜堂的“生命的直线”,也无不因他的“直线的生命”而灵动鲜活起来。

功夫不怕深,铁棒磨成针

何镜堂画直线的功底如今已炉火纯青,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他画直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磨练和思索的结果。谁会知道,大学一年级的何镜堂在学线条练素描时,也曾困惑、也曾迷茫、也曾徘徊。那时,他觉得自己画线条的功底不够深,画素描的功夫不够硬,画静物的技巧不够精。于是,他痛下决心,苦练本领,从线条入手。然而,学线条却没那么容易。徒手画线条,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它牵涉到线的粗细问题,笔的用力问题和手的姿势问题。一笔下来,画得很直的人寥寥无几,画得很神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何镜堂深谙画线的难度,但他知难而进。他在课堂上与同学切磋,下课后向老师讨教,在书本上找答案,在实践中求真知。学美术的,人人皆知,素描线条粗细由铅笔笔芯的形状与角度决定,线的深浅由力度决定,线的平直由手腕和手臂决定。何镜堂决定从角度着眼,从力度入手,从姿势起步。刚开始的时候,他画线不够大胆,画直线不够有力度,于是,他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只有直线。每每画线,他心静如水,从容不迫,顺着直线,看着方向,慢慢画,细细想,不知不觉,笔尖所到,沙沙做响。慢慢地,笔触有了力度,直线有了动感。他原来画线不够流畅,立体感不很强,于是,他潜心学技巧,着眼练画姿。慢慢地,他悟出了奥妙:把直线画流畅,短线靠指力,长线靠臂力!他琢磨出画线的正确姿势:手指捏笔,手腕自然,手臂腾空,定好起点,瞄准终点。慢慢地,他找到了笔触的感觉,熟悉了线条的变化,他的直线也就自然了,流畅了。他原来画线条也不够均匀,所以,他每每画线,总是聚精会神,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最终练就富有变化与生命力的线条,有了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画直线练素描是辛苦的,是枯燥的,是乏味的。画久了,腰酸背痛手乏力,但何镜堂还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他画直线,不厌其烦;他练素描,不怨其苦;他学建筑,不悔初衷。功夫不怕深,铁棒磨成针。何镜堂就是这么勤学苦练。从大一练到大五,从大五练到研三,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画线千万遍,终于下笔如有神,练出了富有生命的直线!

有耕耘自有收获。何镜堂练直线画素描,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练出了影响,画出了名气。大学二年级,他当上了美术课代表。大学三年级,他被选为学习委员。大学毕业,他被推荐为研究生。刚刚跨进研究生的大门,他的才华就被岭南建筑宗师夏昌世发现,从此,何镜堂在伯乐的精心指导下,在建筑学学习的天地里奔驰。

1964年,何镜堂为写毕业论文到北京收集资料,找到一本英文书―《医院功能及设计研究》,对他的论文很有帮助,然而当时并没有照相机和复印机,他只好连续三个昼夜一笔一画地把一百余页的书完整抄了下来。书中字体细如米粒,更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纸,没带绘图尺的他徒手勾画图表,线条遒劲有力,工整如印刷,哪怕最为细微处相邻的两条线段也泾渭分明。那本凝聚了何镜堂心血的手抄本如今成了建筑学院莘莘学子的“励志宝典”。

第5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7]张广平,徐茹.基于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建筑,2017,16(1):28-29.

第6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他曾经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不遗余力的鼓吹者,现在则正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建筑学:宇源建筑学。一宇源建筑的概念关于宇源建筑,詹克斯写道:“如果说建筑必须源于自然和文化,它还应该拥有一个更大的源泉,即作为整体的宇宙。”j^k并且,“在传统文化中,建筑总是具有某种宇宙的向度”j^k。詹克斯所谓传统建筑的宇宙向度大概是指普遍见于东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宇宙的象征性指涉。他认为当代建筑也应当具有这方面的内涵,建筑的诉求对象应该转向宇宙发生论,其价值核心是进化与跃迁。詹克斯不是高技派,所以即便在这个大量借用现代科学概念的新理论中,他也不喜欢给予技术特殊地位。宇源建筑概念的提出表明,詹克斯开始关注现代科学发展对建筑学科的巨大影响,但并不等于他将放弃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他最关心的仍然是形式和形式的象征性意义,这一点决定了他在著作中选择实例的标准:所有被用来说明宇源建筑的作品都具有非常复杂的形式。詹克斯这样概括这些作品的特征:“通过波动的、流动的或结晶体的形式以及计算的模糊性表现了发生过程,其参照对象非常广泛。更符合宇宙发生论特征的建筑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创造真正能够运动的局部,使居住者或参观者与建筑建立共生关系,积极反映宇宙发生的过程。”

显然,詹克斯寻求的只是一个建筑尺度的宇宙模型,这种模型与塑料制作的Sl5链式模型并无不同。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宇宙,而只是针对外行的简易图像或简化图式。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对居于建筑之上的特权范畴的颠覆,只有“人”被赋予建筑本源的特殊性,其结果是形式的简单化和建筑价值判断的历史性转向。詹克斯的做法刚好相反,他要求建筑重新对所有这一切表示敬意,在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阶段,这些范畴包括流行文化、历史样式、装饰和象征,现在则加进了生态、水滴、地形乃至宇宙———一切看上去很复杂和事实上很复杂的东西。二复杂、复杂,还是复杂密斯的“少就是多”同柯布西耶的“房屋就是住人的机器”一样是引发争论最多的现代建筑经典“教义”。最著名的抗辩是文丘里的“少就是烦”(m2((83(89"-2R)。詹克斯则将双重代码和复杂性置于建筑价值的核心,其早期的后现代建筑语言虽然表述复杂,但说白了,其实也只是要求建筑具备复杂的形式和容易理解的意义。在查尔斯•詹克斯的早期研究中,双重代码概念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从]\世纪a\年代以后,复杂性概念转而被突出强调。

但不难看出,詹克斯最为关注的始终是建筑的形式,他所强调的意义与诺伯格•舒尔茨所强调的意义不同,更加注重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建筑。詹克斯曾经非常激烈地模仿尼采的口吻宣布:现代建筑已死。但这个预言却落空了,现代建筑虽历经艰难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牢牢占据着建筑创作受关注的极少主义等最新形态。反倒是詹克斯亲手“接生”的后现代主义在不过!"余年的大红大紫之后,骤然没落,而今已无法在建筑界主流话语中觅其踪迹。当然,詹克斯不可能甘心为后现代主义陪葬,为此,他就必须接受现实,接受科学技术影响建筑发展的合法性。科学技术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推动力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核心观念之一,但詹克斯显然不愿意承认现代建筑对这些观念的占有。他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学是关于过程的。它关心的是建筑的形状———功能、技术、构造、光、空间以及使用建筑的手段,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在!#$%年出版的&’(*(+,-.(/01中,詹克斯将现代主义的气质归结为“创造2破坏”的精神分裂症,称它是现代城市和建筑异化的罪魁祸首345。所以,当他不得不接受科学技术影响的合法性时,他宁可选择能与更复杂、但更容易看懂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概念。现代复杂科学似乎符合这一要求,因为它们很复杂,而用于描述复杂科学理论的图像却神奇而漂亮,很容易吸引公众的目光。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应该是促使詹克斯理论转向的重要因素。以前,他大概从未想过复杂科学理论的简化版本能如此吸引公众。复杂科学所描述的世界观使詹克斯欢欣鼓舞,他认为:“我们获得了第一个后基督教的新型综合世界观,一个能使科学家、理论家、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普通民众联合起来的结合点。它是由所谓‘复杂性科学’阐明的新世界观。这种科学包括复杂理论、混沌科学、自组织系统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

高谈混沌学、非线性、大爆炸、分维几何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好莱坞电影中动辄开讲黑洞蒸发、奇异吸引子、蝴蝶效应、*维空间。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科学家与公众、既复杂又有吸引力的结合点。但不幸的是,由于复杂科学在技术方面的复杂性,艺术家、建筑师、民众通过媒体或科普读物所了解到的充其量只是这些理论扭曲了的流行影像。面对芒德勃罗集合的计算机模拟图,我们只是为这复杂、漂亮、神秘的图形所吸引,谁真正理解分维几何学的原理,或什么是芒德勃罗集合?作为宇源建筑学的倡导者,詹克斯本人又何尝能够真正理解复杂性科学呢?复杂性科学理论被詹克斯看做解释当代建筑现象的最佳依据,由此他也改变了对许多建筑现象的评价。詹克斯曾是解构主义的坚定反对派,因为他从解构主义中看不到任何可以理解的意义。正如埃森曼所表达的:建筑只是其自身,不必在建筑之外寻求其意义的解释。所以,在&’(*(+,-.(/01中,他对包括解构主义在内的新现代主义冷嘲热讽:“新现代主义充斥着熟练的游戏和玩笑,有时候其创造者自己都被蒙蔽了。……每当想到现代主义两百年的舞蹈演变为足尖旋转的表演,你不由得要发笑。”345但在后来的《跃迁宇宙的建筑》中,解构主义却被当成体现新世界观的最佳建筑形式,因为詹克斯从解构派的作品中发现了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组织系统。“突然跃迁在自然界的所有尺度上存在,并且与自组织过程相联。”

同时,“由于积极的反馈,自组织系统对最小的信号也非常敏感”。那么,符合这种原理的建筑必然是极为复杂的、多重的和矛盾的。解构主义恰好具备这些特点。因为同样的理由,詹克斯也曾为一部分高技派的作品,但不包括福斯特的建筑,大概是嫌它们的立面太简单了吧。当然,詹克斯所谓的复杂不是无限制的,他仍然强调整体。所谓的复杂性是有组织的复杂性。后来他又用“组织深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因为自然和文化总是向更高的组织水平跃进,其基础是差异,是差异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态,避免完全的混沌。组织动力和丰富性的最主要来源是“想像力”,“想像力对‘灵魂及其能力全体’的控制成就了具有丰富的多重意义的新艺术作品”“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融合无关的事物,为分散的材料建立整体。”3!5简而言之,建筑创作就是“一种追求艰难整体的努力。

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理论的重心在“意义”上,他的新理论则更加倾向“复杂”。三宇源建筑学的语言詹克斯从现代复杂性科学中借用了大量概念,用来限定宇源建筑学的语言,其中的核心概念是:突变、自组织和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指分形系统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结构的相似性。但“自相似性是一种变形的模拟,而非严格的复制”./0。所以,自相似性不是单调或雷同,其结果是整体结构下的丰富形态。芒德勃罗图中的无穷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詹克斯认为当代的“有机建筑”表现了自相似性,它通过模拟自然事物将对象的自相似性结构转变为建筑形态的自相似性。显然,詹克斯重视的是建筑造型,也正因为如此,他有些牵强地将一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实验作品拉进宇源建筑学,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当复杂的外观或仿生形式。奇异吸引子是有组织混沌的动力来源,是混沌系统获得秩序的基础。詹克斯当然不会放弃在建筑中为其寻求对应物。从他对戈夫设计的拜文格住宅的平面中的螺旋坡道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他是如何理解这种转换的。拜文格住宅的平面中不可能有什么奇异吸引子,只要将其理解为渐开线就可以理解这个平面的组织关系,只是与混沌学家用于描述奇异吸引子的图形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图形或表象上的相似性正是詹克斯确定建筑语言的基本法则。对于与非线性和突变概念对应的建筑语言,詹克斯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波状的平滑增长”结合“折形的突变”,建筑中各种波形曲线和突然的皱褶成了非线性和突变在建筑中最有力的表现形式。他用这种方法来阐释埃森曼、哈迪德、甚至中国传统冰裂纹装饰。也用自己的设计来解释这种对应的原理。这些设计挺有趣,很容易理解,但看不出有什么必要非得与玄奥的非线性和突变扯到一起。那么,这些复杂观念的表现形式如何才不至于导致混乱呢?詹克斯给出的答案是:组织深度,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不能消灭差异。

也就是说,不能像现代主义那样建立一个简单的整体,其整体必须在保留差异的基础上实现。“高度复杂而富有联系的结构才有组织深度。”“复杂的整体表现出像一个历史久远的村落那样的丰富性,各种品质和房屋类型共存,没有任何明显的压制。”./0在它们结成整体的过程中,时间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因为时间能消除矛盾,将本来不协调的东西拢到一起。也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进时间要素就成了达到组织深度的关键问题。后现代主义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多元化的语言、乡土主义和文脉来表现时间的连续性。另一种方法是“将现有城市结构与格局视为底,在上面填加并布置新的层次”./0,形成图底关系。这种方法其实是通过新与旧的对比来显示时间的延续,一个全新的建筑的出现会使人注意原有环境的古老,并凸显环境更生的现实。显然,第一种途径是詹克斯一贯观点的延续。真正给人新意的是他对第二种途径的承认,正是根据第二条途径,詹克斯接受了解构建筑的合法性。詹克斯的转变还表现在他对边缘位置的关注,他相信四规则詹克斯为宇源建筑学制定了1条规则。(/)建筑亲近自然和自然语言。从詹克斯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这条规则除了要求建筑与自然协调外,更多是要求建筑去模仿自然事物的形态。(1)建筑应表现宇宙发生的基本规律———自组织、突变以及向更高或更低层次的跃迁。如我们前面指出的,这种表现充其量是对这些规律的流行图像的模拟。(2)建筑应具有组织深度、多元性、复杂性和混沌的边缘。复杂性和多元性一直是詹克斯所追求的,组织深度和混沌的边缘是新提法,也是复杂和多元的元素结成“艰难的整体”的基础。(3)突出多样性,建立自下而上的参与性系统,以使差异最大化。重视差异,以避免系统趋向衡态。在詹克斯看来,多样性、公众参与是建筑创造性的保障,它们可以使差异最大化。(4)多样性可以经由拼贴、激进折中、重叠来实现。这一点与詹克斯对后现代建筑语言的规定几乎没有任何差别。(5)建筑应接纳时间及其作用过程,其中包括生态的需要和政治的多元化。(6)建筑应对涉及的美学和观念性的代码进行双重编码。双重编码是詹克斯的标志性术语,就是要求建筑的意义既能被专家理解,也能被普通民众理解。(7)建筑学应追随科学尤其是当代科学去探索宇宙的信码。詹克斯希望用这些规则来确定一个建筑学的新范式。

但由于詹克斯本人对复杂性科学理解的局限以及纯科学理论在建筑学中落位的困难,这种建构显得肤浅而空泛。当代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宏观的空间、时间尺度上,在建筑和城市的统一体中的确存在非线性、突变、混沌、自相似性的性质。譬如中国当代城市在不同尺度上出现的“院式结构”完全符合自相似系统的特征;库哈斯所谓的“普通城市”中毕业论文也包含着巨大的混沌;建筑历史的发展是非线性的;突变现象在时代转换时屡有发生;甚至一个大型城市中多种相差悬殊的风格、类型的建筑并存也可以理解为非线性、突变的表现。但是,这些都是在一个很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发生的,它们真的能够在一个单体建筑上全部展现出来吗?或者说,一个单体建筑有必要这么复杂吗?事实上,就连伯纳德•屈米这样典型的解构派建筑师也不倾向于仅仅从单体的角度去理解建筑的复杂性。他对复杂性的理解更多基于区域或城市尺度的分析"#$"%$。整体的复杂不必意味着局部的复杂,简单的局部同样可以构成复杂的整体。詹克斯对现代主义和简单性的否定带有突出的感彩,他的判断也有悖于建筑发展的事实和科学追求的本质。一方面,如今比经典现代主义更追求简单性的极少主义正如日中天。如近两年的普里策奖,就连续颁发给赫尔佐格和德•默隆、默克特这样从不会把立面搞得太复杂的建筑师。超级秘书网

第7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依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需要适应的目标,构建以基础理论与知识、专业素养与能力和科学系统的思维为三大平台的复合课程目标体系,见图2所示。三大目标的实现自下而上,同时相互配合,发挥整体作用。第一平台为基础理论与知识,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其中数理类知识包括数值计算、应用数理统计、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学会应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方法进行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计算机类课程包括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通过程序设计帮助实现系统模拟仿真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结构结构分析与概念设计、工程结构减振与控制理论等,学会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控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评价与优化原理与方法;专业课包括现代工程施工组织、高层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掌握专业前沿知识;交叉类课程包括建设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现代管理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交叉学科视野和系统思维方式;实践课包括实验、设计、模拟、校内外实习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文课包括英语、哲学及德育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平台为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它建立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平台上。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具有综合应用建筑与土木工程理论、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建筑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以及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由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组成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3]。第三平台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是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中逐步形成的。系统性思维要求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统筹与预见能力。

复合型课程的支撑体系

为了顺利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自内向外的复合型课程支撑体系,内部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部为导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如图3所示。

(一)课程设置

一要加强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设计、模拟、实习等,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提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交叉课程建设,合理调整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课程的比例,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立足于“大土木”工程背景之下,概览建筑与土木工程各学科相互间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征,拓展专业并形成较高的视野;三要加强人文课程,通过专题课或者学术讲座的形式,丰富研究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首先要更加重视其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其次要反映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使研究生熟悉研究方向的新动向,增强科研兴趣;同时要做到与后续课程和论文研究的有效衔接,减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盲目性。教学形式要以研究型形式为主,如讨论式教学、参与导师课题等,实现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钻研的有效转变,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如模拟软件、实地调研等,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要改变本科阶段一贯的终结性考核制度,将课程互动评价、阶段成果和终结性考试三部分作为每门课程的成绩。在论文或设计研究阶段,要加强论文开题、阶段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答辩的过程考查,提高专业学位的授予水平,改变目前中国“严进宽出”培养模式的不利局面;其次,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与之对应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形成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导师的责任感、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导师严格遴选,从源头上提高导师队伍水平;要鼓励导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样一方面促进导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学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五)产学研结合

学校一方面吸纳社会上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同行专家加入导师队伍,不仅满足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需求,而且将行业课题带进学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咨询等单位的联系,使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其课程学习内容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论文或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的目的。

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根据复合型课程的目标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行方案层的优先排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笔者设计调查问卷,由国内相关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对各指标权重评判,结果如表2所示。表2数据显示,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中,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二级指标中,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和导师的学术水平是最重要的三项内容,也是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

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基础,关键要合理安排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比例,形成以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授课为辅的课程结构。通过适当减少人文课程学分和课时数、增加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和设计环节,以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将实验和设计为课程主线,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等优化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结构更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动吸收知识和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侧重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针对面向实践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改变以往以论文、论著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导师学术水平的单一指标的不利局面,将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课题也纳入导师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学校应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指导工作。“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改变导师过于理论化的学术现状,引导导师重视工程实践,全面提高导师的学术素养。

第8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字】约翰•海杜克,菱形住宅,墙宅2,蒙德里安,勒•柯布西耶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John Hejduk who pursues rational and freedom in architecture,through his diamond house and wall house 2. We hope to find a set of reference method on studying architecture in future.

【Keyword】John Hejduk,Diamond House,Wall House 2, Piet Cornelies Mondrian,Le Corbusier

绪言

新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对理性的一次回归。作为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海杜克在他40多年的建筑生涯中,对建筑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这四十多年里,虽然他只有五个住宅项目建成,但是海杜克为建筑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一笔财富。

约翰•海杜克1929年生于纽约,他先后进入库帕联盟,辛辛那提大学,哈佛大学和罗马大学学习。他依次受到了芝加哥学派,晚期密斯思想,风格派,综合立体主义以及柯布西耶的影响。这一复杂的多样化的教育背景,深刻影响着他之后的研究。

约翰•海杜克的建筑研究主要是分为两个阶段:住宅研究阶段和假面舞会研究阶段。在住宅研究阶段中,海杜克对建筑形式的的自律规则进行了探索,并且在极端革命和极端保守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对建筑学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住宅研究是海杜克建筑研究的起点,也开创了建筑开放性研究的起点。

按照研究时间,可以将住宅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德州住宅阶段,菱形住宅和墙宅。其中“菱形住宅”是海杜克住宅研究成熟的标志。而墙宅是海杜克最为著名的住宅研究阶段。本文所研究的菱形住宅和墙宅分别是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作。

1菱形住宅

海杜克对菱形住宅的研究时间为1962年到1968年。整个住宅是由形体纯粹的立方体,光滑的板片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组成了一个符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海杜克采用二维特征强烈的正轴测图,探索如何实现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自由转换。他将这些元素不断进行旋转,增减,投射,变形等一系列操作,尝试通过这一过程赋予建筑空间以生命力。他关注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关注建筑生成的过程(图1)。

菱形住宅作为海杜克住宅研究达到成熟的标注,深受蒙德里安绘画的影响。换而言之,菱形住宅正式海杜克将蒙德里安绘画的首次立体化。蒙德里安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几何形象和色彩的组成和重新构图。海杜克则将几何体,空间及色彩抽象作为建筑的本质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操作生成建筑本身。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纯粹的建筑。

与此同时,菱形住宅也是海杜克对柯布西耶长期研究的一个总结。他将柯布提出的建筑元素抽象化,并使其具有生命的抒情性。这一生命抒情性被其称之为建筑诗学的基本含义。

图1 菱形住宅的生成过程 图2 墙宅2中边界墙的穿越过程

2墙宅2

2.1对柯布西耶思想的继续探索

墙宅2是海杜克墙宅的研究阶段(1964年至1970年)的重要成果。这栋建筑虽然在上世界70年代已经完成设计,但是一直到2001年海杜克去世之后,才最终在荷兰的哥本哈根建成。

墙宅2共有三层:一层为卧室,二层为厨房,餐厅和厨房,三层为起居室和室外平台。在建筑形式上延续着对菱形住宅的传承和对柯布西耶思想的探索。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提出了新建筑五点“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层架空、带型长窗和屋顶花园”。其中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在菱形住宅中就有所体现。墙宅2则对这五点全部进行了探讨。建筑底层架空,由楼梯直至二层功能空间,这正是采用萨伏伊别墅的做法。与此同时,起居室,餐厅厨房和卧室的房间均采用由萨伏伊别墅条形长窗变形而成的长弧形窗。另外,三层的大面积屋顶平台和户型楼梯,亦是对萨伏伊别墅的传承。

2.2建筑符号学与“墙”

海杜克对住宅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他在上一个阶段的思想会在下一个阶段进行继续深化探索。早在菱形住宅中,海杜克即开始运用了建筑符号学,将功能,形体,空间和色彩等元素作为“元”,对这一系列元进行自由转换形成一系列关系。在墙宅2中,他更是将建筑符号学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建筑符号学否认建筑的功能含义,而是将功能仅仅作为建筑的一个元素来理解,因此建筑的墙体、门窗和屋面等构件按照特定的句法重新组合,也就失去了其功能意义而只是点线面的构成元素。

本文将以建筑中最主要的“元”――分界墙为例进行探讨。分界墙这一元素,在海杜克的德州住宅研究时期(1954年至1962年)中就已出现,在墙宅2中则将其抽离出来,使之成为了主题。在这栋建筑中,分界墙不具有任何结构含义,而仅仅是建筑生命的构成要素。这片边界墙将建筑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两个空间。一侧空间较为宽敞并且采光良好,另一侧在空间狭窄光线较暗。在这一对比中,公共与私人、服务和被服务、过去和将来、固体和流体和功能和形态对形成了对立。而分界墙墙不仅将两个空间进行了垂直分割,又使观者在通过楼梯和通道的过程中,形成对两部分空间的链接和均衡。观者在登楼梯和穿越强的过程中,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图2)。

2.3对立体主义绘画的传承

在墙宅2的设计过程中,海杜克依然延续对蒙德里安绘画艺术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在这栋建筑中,他提倡将立体主义绘画立体化,追求用色彩表现建筑性格,从而表达出建筑的生命力。墙宅2的外立面采用多种色彩。但是由于所有色彩与建筑形体理性结合,且色彩自身之间自成一套规律,所以颜色自由但又有章可循。建筑中采用的黄色红色明亮活泼,绿色忧郁内敛。大片的墙体采用中性的灰色,使各个颜色相互协调。这样使得表皮色彩相互统一也富有变化。颜色和形体之间也有所章法,以西立面为例,形体较为收敛的首层采用具有视觉收缩感的绿色,而随着层高增加,形体也越自由。第三层形体最为自由流动,颜色也采用膨胀感的绿色(图3)。自由流畅的平面与色彩完美结合,共同形成向上的动势。建筑内部离地面越远的空间,也越自由,越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张力。

图3 墙宅2的色彩构成 图4 墙宅2中的不透明空间

2.4建筑诗学的不透明性

墙宅2同时还体现了海杜克对建筑诗学的长期研究。海杜克在这栋建筑中就运用了诗歌的推敲方法。在诗中,不透明性体现了诗句的不关联性(图4)。而在墙宅2中,空间的不透明性则表现在视觉的分隔,这一视觉的分隔造成了空间之间关系的断裂。身在建筑外部的人,视觉也被隔绝在墙宅之外。墙宅2中书房等空间是半透明的,墙和楼梯则是不透明的。这种设计运用这种手法,使得在登楼梯和穿越墙的过程中,观者的身体长长处于紧张状态,然得到豁然开朗的空间体验。他认为,这就是建筑诗学的基本含义,并且这一建筑诗学,应该由建筑师去赋予¹。

3总结

在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海杜克对建筑的思考从未有过停顿。他探究绘画,诗歌等多门艺术,试图从广度上赋予建筑以生命力。他非常清楚建筑学是一门多么脆弱的学科,认为正是 “光明和黑暗之间的平衡维持着它的生命活力²。”海杜克相信建筑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力,而建筑形式正是赋予它本身这一生命力。纯粹的建筑不应该具有任何的功能特征,取而代之的则是对建筑的精神体验。只有这样,建筑才能超越功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存在。

海杜克一直在自律和自由中寻找一种平衡,因此理性和自由的结合自始自终体现在他的研究中,他也认为正是这种平衡才促使了建筑的生命力。正如他所说,“我爱建筑,因为它是一门逼近的艺术,这意味着你能调节、变形、转换。这门艺术就处于转换之中。建筑只是一种假想中的静态艺术,实际上,它从未停止过运动。”

【参考文献】

[1]迪勒等编.库帕联盟¬――建筑师的教育.台北:圣文书局.1998

[2]韩曼. 海杜克的结构体系研究.世界建筑.2/2010.P106~P113

[3]徐大路. 从德克萨斯宅到墙宅-海杜克的形式逻辑与诗意. 中国美术院硕士毕业论文.2010

[4]John Hejduk. Mask of Medusa. Rizzoli. 1985. 63

[5]Michael J.Crosbie. The Interior Landscape of Human Imagination. Architecture.8/1986.P76

[6]Kenneth Frampton. John Hejduk and the Cult of Humanism.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1975

第9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需遵循的原则

1.全过程管理原则

从整体上来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主要包含招生、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研训练、论文撰写、学位答辩等。要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在整个过程中做到层层把关[2]。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受到各个学科建设的水平、生源质量等多种条件的影响,所以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教学核心内容,选择出真正能够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教学内容。

通过“全过程”模式的采用来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其结果如下:如果研究生教育活动与预定的目标发生偏差现象,便可以立即进行纠正,从而减少偏差的发生几率,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偏差的范围[3]。同时,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教育教学的标准和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促使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能够顺利实施,从而保障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2.积极预防原则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而为了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便需要采取高效的管理手段,而并不只是在事后对教学结果进行综合检测。同时,因为教育行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有效控制质量便需要以事先预防为基础,逐渐由传统的事后检测转变为事前预防,在做好质量分析的同时,也要对预防过程引起高度重视[4]。具体来讲,就是将研究生的质量管理重点内容从最终的检验、考核结果转变为整个人才培养的教育,且需要认真检验和考核各个环节,为保障下一个环节的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逐渐由重视管理的结果转变为重视管理的过程,着重强调每个教育教学环节的目标和质量控制,逐步将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因素消除在形成的过程中,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控制教育教学的质量。

3.持续改进原则

要想提高各项能力、满足循环活动开展的要求,持续改进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和预防中提升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各种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始终处于不断完善甚至逐渐更新的过程,而人们对这个过程结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便需要具备较强的外界适应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才质量的提升过程需求。

针对一些高等院校的发展,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抓住每一次机会,及时采取改进的措施。换言之,在当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施行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找影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再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在循环的过程中,便能够有效达到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5]。

一所高校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便需要不断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发展知名度和声誉,切实满足所有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个人利益需求,最终达到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1.生源质量较差,缺乏社会认同

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在该校的第一批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中大多数为本二、本三院校的学生,鲜有一本院校的学生,甚至还有很多本硕专业不一致的学生进行跨专业、跨类别的报考。相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很多跨专业的学生明显基础理论知识储备还不够,具体操作能力也不够强。仔细分析生源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是西安石油大学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媒介平台,社会知晓率和认同度还不高。虽然西安石油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式已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但是由于学术型的培养方式历史悠久且人员数量也多,所以转变过程往往是缓慢且艰巨的[6]。再加上社会认同度还不高,市场和企业在聘用专业学位的应用型人才时没有明显感受到区别与优势,反而发现其在基础性理论储备方面、科研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劣势,因此用人单位往往会感到需求与实际之间的落差,从而降低了对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型硕士的认同程度。

2.培养条件落后,资金不足

(1)师资队伍、师资结构有待加强。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要想提升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型硕士的社会认同度,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西安石油大学专业学位的教师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了解市场需求、了解行业背景、了解企业现状。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要更多地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不断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7]。但是,目前西安石油大学仍然以学术型教师为主体,也依旧受单一的学术教育模式所影响,故而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型硕士的教学方式基本与学术型硕士雷同。授课的教授也大多数是学术型授课,擅长理论的讲解和方法的讲解,缺乏生动的案例教学,与此同时,教授们往往也对当前企业的需求和行情不太了解,对新技术、新设备精通的更少之又少。博学的教师与市场实践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了西安石油大学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不接地气,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和新鲜的案例支撑、技术支撑。

(2)实践度不够、效果不理想。应用型硕士教学强调实践性,西安石油大学亦是如此。西安石油大学希望专业学位硕士能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如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都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涵盖一些实践操作知识,并且安排一定时间的实践练习[8][9][10]。就像国家规定的会计、兽医等专业要有至少半年的实践时间一样,专业学位学生在培养方案中也要规定实践期。当然学校也要配备相应的实践的硬件措施,尽一切可能为专业学位硕士提供实践的机会。此外,学校也要牵线搭桥,对接大中型企业,对口输送实习的学生,让专业学位硕士能够真正在社会中得到检验。

但是,西安石油大学长期受到单一学术教育的影响,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都采用学的模式,这就使得二者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形成统一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往往形成学生听课,教师授课,没有专业的实践课程,也没有专门实践时间的教学模式的局面。对西安石油大学的专业学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的学生去过实践基地参加实践,仅有40%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内部的模拟实践,其余学生均未参加过专业的实践训练,也没有参加过实践集训。由此可见,专业实践在西安石油大学专业型硕士教学中并未得到落实。

3.毕业考核方式单一,就业情况不乐观

毕业考核是学校培养检阅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理论水平的综合考查。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对西安石油大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至关重要[11]。当前西安石油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式已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培养目标也随之转变,故而专业学位硕士考核方式理应更具自身特色,充分考虑到培养目标。以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来考核专业学位硕士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对整个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过程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包括西安石油大学都是采用撰写论文的毕业考核方式,调研蟾妗⑹导考核等多形态的毕业考核方式并未能够得到推广和使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的毕业论文水平也是不尽如人意,质量普遍不高,对生产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不能达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的,也不能达到最终运用于实践的最终目的。专业学位硕士的毕业考核方式单一,就业情况不乐观,都让专业学位的培养没有体现其预期价值。

西安石油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自我认识、自信程度都不够,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就业优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实践能力,当然几乎所有的专业学位毕业生在毕业后的首选是就业,仅有极少部分的硕士会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读博或者进入科研机构,这些都表明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硕士最核心的部分[12]。但是,由于学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性培养不足,造成专业学位硕士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我认知,也缺乏自信,面对就业压力时很难凸显自我优势。久而久之,专业学位硕士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下降,与学术学位相比较,专业学位硕士在就业时也会受到歧视。纵观历史原因,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几十年里,我国主要重视学术型硕士培养,社会大众也普遍接受的是学术型研究生,故而大众对专业学位硕士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

三、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认可度

西安石油大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介平台、传统纸媒加大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逐步接受专业学位教育,并意识到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是同种类型的不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免费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对接企业。高就业率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对学生生源质量的提高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改革制度,保证教育质量

(1)落实双导师制。西安石油大学应开展校企合作,落实一名专业学位硕士两名导师的制度。西安石油大学应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逐步落实校企合作制度。当地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与学校固定合作,为学校提供就业实践培训基地,学校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订单式授课,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3]。这样的合作模式,让学校有了源源不断的企业优秀人才来作为校外导师,也让企业能够得到最前沿的理论支撑,增强社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这种固定合作的模式对双方都大有裨益,也能互为补充。西安石油大学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由于自身硬件条件局限性,常常无法让每位专业学位硕士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实践,而企业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资源可以负荷连续的教学,满足学生深入了解的需求。

(2)扩展基地,加实践度。一般来说,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实践基地,但伴随着扩招,西安石油大学原有的实践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针对上述情况,西安石油大学应该注重资源互通和互补,应该跟兄弟单位进行资源共享,互相合作,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机会,让每个专业学位硕士都能在学习期间得到充分实践的机会。西安石油大学应该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开展校企合作。西安石油大学专业学位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府也应该乐于去承 担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一方面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实 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 当地的行政教育部门也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大对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协调完善校企合作关系,发挥政策、税收的双导向作用,鼓励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不断推进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市场化。

3.多元化的毕业考核制度,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1)毕业考核制度的多元化发展。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毕业的考核制度普遍采用的是论文撰写方式。因为在整个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贯彻到实践中去,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报告都能体现这一特点[14]。现在国内的专业学位,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让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因为传统方式上只靠毕业论文来考核学生的固有概念明显不够全面,所以需要更新颖的毕业考核模式来让学生阐释自己的学习成果。

(2)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职业分配的使命,而现在的专业学位则将这一使命体现得更加明显。在西方,劳动专业有两大类:一是研究方向学术学位,而另一类则是实践方向专业学位,不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西方,任何一种专业资格或身份都会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而想要得到这种重视,首先需要有一个高级的学位[15]。专业学位的重点在实践与专业,因而它必然与职业紧密相连。而与专业学位相对应的某些职业资格则很好地将这一紧密性体现出来。在《建筑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专业学位有着专业资格的证明,而这一点是与国家建筑师注册制度相互衔接的。但石油专业学位目前并未有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来与之衔接。以行业内的用人标准来进行职业资格专业认证,能从很大程度上培养出专业学位人才,并且保证他们更契合行业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会与行业需求脱节。而与此同时,更是解决了专业学位学生在学校学习与考资格证书之间的冲突,避免了学生专注国家资格证书考试培训而忽视在校学习基础知识的矛盾。如果能够巧妙又全面地把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规定参与国家资格证书参考者必须拥有专业学位的话,就能够很好地把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点体现出来。

总之,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疑为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教育者理应采取科学措施,提升管理水平,逐步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国家资格证书的契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研究生教育,让其从培养学术性人才模式过渡到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上来。这种培养模式的转变无疑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全能型、应用型人才,丰富国家人才资源,为国家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万 明.我国研究生教育w制改革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2]陈 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赵丽娜,王传毅.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职责、经验、问题、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6-50.

[4]崔其丽.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5]肖 M.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6]赵 静.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2014.

[7]石建伟,宋文武.关于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0).

[8]鲍松堂.浅谈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教育,2014(3):87.

[9]马利杰,李国厚.河南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12-14.

[10]刘越男.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4(2):121-122.

[11]苟正斐,张岁玲.西北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4):101-106.

[12]胡春平,刘一心,周 昕.现阶段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研究生学术期刊建设角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4): 122-125.

[13]袁海燕.重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