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白的思乡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李白 诗歌语言 叠字式形容词 象似性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1]象似性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影像符(image)、图示符(diagram)、隐喻符(metaphor)三类。如李白诗歌语言影像符有拟声象似,图示符表现为语法和修辞层面的数量象似。[2]语音层面的象似性就体现为音义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不是音义不同构,而是音义同构。[3]这种音义同构就是语音形式对其反映的语义——自然界事物的模仿,即语言的象似性。Fontanier:“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它致力于创造辞格,使其语言富有色彩,将其转化为一种活生生的、会说话的图画。”[4]
李白在《望鹦鹉洲怀祢衡》[5]中赞扬祢衡诗作“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后人亦常用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其诗歌特点。可见,李白作诗十分重视声音的表达效果,而这种声音的表现力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便是诗歌语音同自然界的声音之间的必然联系,即诗歌语音的象似性。《李白诗歌重复语言形式的象似性》[2]一文分析了李白诗歌语言中的重复形式的象似性表现在语音、词汇、句子、篇章等形式的重复。本文将探讨李白诗歌语言中叠字式形容词的象似性。在李白诗歌中,叠字式形容词的象似性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拟声象似。是语言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属于拟声象似。如:“嗤嗤”,嘲笑貌。《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第二种是形容词的语法重叠。象似性上表现为数量象似,形容词的语法重叠表示量上的增加或程度的增强。如:“明明”,极言明亮。《代美人愁镜二首其一》:“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第三种是语素和音节的重叠,即重叠构词。象似性上表现为数量象似和拟象象似。前二种拙作《李白诗歌重复语言形式的象似性》一文中已作介绍,此处不缀。本文只讨论第三种情况。
在李白诗歌中的叠字式形容词有飒飒、茫茫、苍苍、恍恍、忡忡、强强、昭昭、浩浩、杳杳、渺渺、淼淼、寥寥、迢迢、草草、袅袅、了了、嚣嚣、悠悠、落落、灼灼、漫漫、眷眷、惨惨、荧荧、盈盈、冥冥、奔奔、森森、纷纷、沈沈、昏昏、恻恻、离离、历历、依依、济济、寂寂、凄凄、萋萋、戚戚、翳翳、迟迟、哀哀、夔夔、楚楚、区区、郁郁、炅炅、拳拳、蒙蒙、耿耿等51个词。
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这些叠字式形容词表示状态,起烘托态貌的作用。语音形式在表意上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同形多义。一个叠字词往往能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且这些意义之间常常有意义上的相关。因其具有多义性所以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悠悠”。①情感连绵不尽。《江夏行》:“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②忧思貌。《赠崔郎中宗》:“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③辽阔悠长。《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④动荡貌。《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⑤思念貌。《太原早秋》:“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⑥遥远貌。《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⑦众多貌。《古诗五十九首其九》:“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⑧时间绵长。《少年行》:“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後名。”
二是同义多形。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叠字词表示。如:表示辽阔无际义就有以下这些叠字词。“苍苍”,《登新平楼》:“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茫茫”,《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漫漫”,《古诗五十九首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淼淼”,《长干行二首其二》:“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渺渺”,《会别离》:“渺渺天海途,悠悠汉江岛。”
从认知角度来看,音义关系呈现出的复杂形态表现出不同的认知途径。有的叠字词是拟声象似,有的叠字词是通过重叠表示意义的叠加,有的是因为音义同构关系,有的是通过其他认知途径形成,尚需进一步研究。有的叠字词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可能源于不同的认知方式。如“飒飒”既是拟声词,拟声表意,如《江上秋怀》:“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又是音义同构表意,如《草书歌行》:“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本文将对这种音义复杂现象做出认知解释。就象似性来说,主要表现为形式与意义呈现出对应的特点,属于拟象象似。下面分别就李白诗歌中叠字式形容词表意中体现出的数量象似性和膜状象似性加以分析。
一、叠字式形容词的数量象似性特征
叠字式形容词通过形式重叠表示意义叠加,就是数量象似性表现。两个同义语素重叠表示意义的叠加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象似特征,语音重叠形容词虽然不是明显地表现为数量的叠加,但是其表示事物的态貌,必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用叠字式,也可以说,达到一定的量后才能呈现出某种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叠音还是语素重叠都是通过叠字表示意义数量上的增加。在象似性上属于拟象象似。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叠字式形容词表示某种动作反复发生后达到的状态
飘飘,风吹貌。必是由一丝一丝而至一缕一缕反复吹送形成“飘飘”之状。生动描摹江风渐渐升起的状态。如:
(1)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
强强,奔奔:跟随,相随的样子。跟随的动作必是延续一段才能形成跟随的样子。如:
(2)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昏,不如鹑之奔奔。(《雪谗诗赠友人》)
眷眷,亦作“睠睠”。依恋反顾的样子。迟迟:迟疑貌。重叠式再现反复回头不断反顾的状态,强调其依依不舍的意思。如:
(3)泣别目眷眷,伤心步迟迟。(《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草草:动作匆忙仓促。草率的动作多次反复因而呈现仓促的样子。如:
(4)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南奔书怀》)
恍恍:恍惚貌。恍惚的状态不可能是一瞬间,必是持续一定时间重复发生。如:
(5)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草书歌行》)
嚣嚣:虚空,自得之貌。嚣嚣,喧哗之声,总是喧喧嚷嚷自吹自擂,正是自得的样子。如:
(6)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怀仙歌》)
历,经历。历历,逐个,一一地。如:
(7)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荧,光亮微弱;荧荧,光闪烁的样子。一定要多次闪烁才能说“荧荧”。如:
(8)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捣衣篇》)
(二)叠字式形容词表示数量达到一定量的积累而具有的某种状态,合成式由两个语素重叠表示数量增加
纷纷:情况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发生。如:
(9)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梦游天姥吟留别》)
盈盈:充盈貌。盈,多。盈盈,表示很多。如:
(10)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
森森:威严可畏貌。多而高的东西才能用“森森”形容,较多的量也才能产生威严可畏的效果。如:
(11)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七》)
(12)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三)叠字式形容词相较于单个语素字来说表示某种状态程度的加深,单个语素着重表示具有某种特征或性质,叠字式表示程度较强的状态
耿耿:明亮貌。《辞源》:耿,明、光。耿耿,明貌。如:
(13)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悠悠,动荡貌。悠,悠荡。多次悠荡造成社会动荡。如:
(14)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苍,有空阔辽远的意思。过于辽远则让人看不清,会生迷茫之感。苍苍:迷茫。如:
(15)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月夜金陵怀古》)
茫,渺茫,茫茫,十分模糊不清。如:
(16)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春感》)
“苍”,青黑色,“苍苍”言色深。如:
(17)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漫漫,极言时间漫长和空间辽阔广远的样子。如:
(18)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南奔书怀》)
夔,恐惧的样子。夔夔,戒惧敬慎貌。如:
(19)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寓言三首其一》)
“炅”,光明;拳拳,两手相握,诚恳的样子;蒙蒙,又作濛濛,很朦胧的样子。如:
(20)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上云乐》)
忡,忧愁的样子。忡忡,十分忧愁烦闷的样子。如:
(21)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怨歌行》)
通过叠字式达到数量和程度的强化,正是李白诗歌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抒发强烈真挚情感的体现。
二、叠字式形容词的膜状象似性
膜状象似性表现为拟象象似,即模拟自然之状,以声音绘其自然之形。音之形与貌之行象似,语音特征与语义形成同构关系。“音义阴阳同构现象是汉语音义同构现象中最中心最有代表性的音义关系现象。阴阳性质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语言和文化是互构互根互彰互补的,……在语言与文化这一对立统一体中,语言常常表现为互构因素中的最重要的方面。”[3]辜正坤在文中举到了“高低、刚柔、阳阴、欢悲、公私”等阴阳对应词。叠字式形容词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开口度大的音表示阳性词,开口度小的音表示阴性词。且阴阳对应与开口度大小对应都是相较而言的。李白诗歌叠字式形容词膜状象似性主要体现为开口度大小与形容词表意呈现对应关系,尤其是表达同类语义的形容词在开口度从大到小上呈现出梯级对应规律。“音义同构现象能强化语言的宏观和微观表达能力,尤其有助于情绪摹拟。所以,在文学作品中,音义同构现象是增强文学感染力的极强有力的因素。”[3]
(一)速度的快慢与开口度对应
飒飒,极速貌。“飒飒”,开口度大,音短而快,音如其义。漫漫,平缓貌。如:
(22)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草书歌行》)
(23)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登瓦官阁》)
(二)数量的众多和时间的长久、空间的遥远均用开口度大的音表示
表示“众多”义的都是开口度大的词。如“苍苍”“茫茫”“悠悠”。如:
(24)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25)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古诗五十九首其十九》)
(26)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早春寄王汉阳》)
另有“纷纷”,表示多而杂乱,常常写雨雪落花等。如:
(27)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三)时间的长久、空间的遥远均用开口度大的音表示
“苍苍”“浩浩”表示空间上的茫无边际。杳杳:幽远貌。如:
(28)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登新平楼》)
(29)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
(30)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郢门秋怀》)
迢迢,路途遥远和时间长远。如:
(31)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五十九其十九》)
(32)佳期迢迢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长相思》)
(四)体积、面积的大小与开口度形成对应关系
“苍苍”“茫茫”广大茫无边际貌,常常摹写“天”“大江”“九州”等辽阔的事物。如:
(33)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短歌行》)
(34)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南奔书怀》)
(35)苍苍之天,高乎视低。(《万愤词投魏郎中》)
区区,小貌。如:
(36)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寓言三首其二》)
(五)表示人的心理、状态的好与坏、褒与贬与开口度大小对应
人的神态、心理等往往难以描摹,但是用叠字式形容则栩栩如生。“皎皎”,指人内心坦荡洁白。“寂寂”“栖栖”,言人孤寂冷落之貌。如:
(37)皎皎君子,无悦簧言。(《雪谗诗赠友人》)
(38)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39)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猛虎行》)
昭昭,指人的明快爽朗,指事物的明亮显著。常常与开口度小的“昏昏”“冥冥”形成语义对照。“昏昏”亦作“惛惛”。如:
(40)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古诗五十九首其十二》)
(4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老子》)[6]
(42)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篇》)[7]
(43)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重订增广贤文》)[8]
盈盈:写人风姿仪态美好貌。只描写柔美纤小的仪态。发音如其语义一样姿态轻盈柔美。“楚楚”,可怜的样子。如:
(44)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45)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六)光线、颜色的亮暗与开口度大小的对应
皎皎:极言其色彩的洁白,清晰分明。“翳翳”晦暗不明貌。也表示草木茂密成荫貌。如:
(46)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赠瑕丘王少府》)
(47)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一》)
“沉沉”写心情指沉重。写夜色颜色指深沉貌。如:
(48)馆娃日落歌吹深,月寒江清夜沉沉。(《白纻辞三首其二》)
(49)云阳一去已远隔,巫山绿水之沈沈。(《代寄情楚词体》)
若写山水,盛貌;茂盛貌。从颜色光亮上看必显暗沉之色。若写心情必表沉重不轻松。此处两方面的意思均有。
“昏昏”“惨惨”“冥冥”,昏暗貌,阴暗貌。“昭昭”指为阳、为天、光明之处。与“昭昭”相对,“冥冥”指为阴、为地、幽暗之处。昏暗的意思。如:
(50)战地何昏昏,战士如群蚁。(《战城南》)
(51)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远别离》)
“了了”“昭昭”表示明白懂得。“冥冥”表示糊涂,昏昧。发音特点与语义对比鲜明。如:
(52)口口正憔悴,了了知之也何益。(《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53)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鸣皋歌送岑徵君时梁园三尺雪》)
(5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9]
(七)草木之光鲜亮丽与柔弱凄美
“灼灼”,鲜明貌。光鲜亮丽。“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袅袅”摇曳飘动貌。如:
(55)岛花开灼灼,汀柳细依依。(《客归吴》)
(56)袅袅桑柘叶,萋萋柳垂荣。(《古风五十九其二十二》)
“萋萋”“依依”“离离”,开口度小的词都有细而柔美的意思,总是形容“柳丝”“小草”一类细小的草木。生动地呈现其柔美之貌。另如:
(57)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自代内赠》)
(58)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劳劳亭歌》)
(59)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晓晴》)
“萋萋”小草茂盛的样子,也作“凄凄”。如:
(60)春草凄凄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唐无名氏《甘棠灵会录》)
苍苍,写松茂盛之貌。落落,写松姿态的潇洒自然。如:
(61)苍苍云松,落落绮皓。(《山人劝酒》)
亭亭,形容松高耸的样子。“亭亭”,发音在舌尖,舌位高。如:
(62)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
(八)气势上的大与小与开口度大小对应
如摹写水之貌,“浩浩”水盛大貌,“茫茫”“淼淼”水辽阔貌。“悠悠”水绵长貌。“澹澹”写水波流动的样子。“盈盈”水清亮貌。开口越大水势越浩大,开口度越小水势也越小。如:
(63)豳谷稍稍振庭柯,泾水浩浩扬湍波。(《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64)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荆门浮舟望蜀江》)
(65)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长干行》)
(66)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
(67)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68)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寄远十一首其十一》)
“盈盈”摹写水清亮而充盈,但多写小规模的水,且水势呈现的是一种柔美。又如:
(69)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白居易《官舍内新凿小池》)
下例一组对仗句,凸显这种语义的对照。
(70)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白居易《续古诗十首》)[10]
(九)风格的差异
同样表示哀伤,“哀哀”是形容悲痛不已,是一种行之于外的有声的剧烈伤痛,“恻恻”是低声抽泣式哀伤,“悠悠”则是思虑式的忧愁,“郁郁”是一种沉闷的结之于内的无声忧伤,“戚戚”是经常式的忧愁。如:
(71)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72)恻恻泣路歧,哀哀悲素丝。(《古诗五十九首其五十九》)
(73)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古诗五十九首其十四》)
(74)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古诗五十九首其五十四》)
(75)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惧谗》)
《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1]“荡荡”和“戚戚”形成鲜明的语义对照,通过开口度大小来模拟心地宽广与心胸的细小狭窄,形象展现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寥寥,广阔貌。婉婉,柔美貌。“寥寥”“婉婉”相较而言形成开口度大小对比,与风格的阳刚与柔美的对比形成对应。如:
(76)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其实,从风格角度来说,综上每个方面的对应都可以说是风格的对应。“飒飒”的极速与“漫漫”的平缓,“苍苍”“茫茫”的辽阔无际与“区区”的精卫鸟,“苍苍”“亭亭”的云松与“依依”“萋萋”的细柳,“浩浩”的湍波与“盈盈”的一尺水,无不从发音的开口度大小展现出意象选择的宏大与细小的鲜明对比,也呈现出风格的豪放与柔美的异彩纷呈。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李白诗歌语言的象似性研究”[LB10-09]阶段性成果。)
注 释: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春燕.李白诗歌重复语言形式的像似性[J].广州大学学报,
2012,(4).
[3]辜正坤.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J].北京大学学
报,1995,(6).
[4][法]方丹尼艾尔Fontanier,P.Les Figures du Discours[M].
Paris Flammarion,1968.
[5]本文所引李白诗歌均出自:[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
华书局,1977.
[6][春秋]老子著,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7][战国]荀况原著,张觉校注.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
2006.
[8][清]周希陶.重订增广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1961.
[10]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M].北京:中华书
局,1962.
我喜欢直截了当的风格
我喜欢简洁明了的风格
因为我是个打工者
有兴趣我就干
老板话大 我们掉头就走
并不需要迂回的修辞
无可奈何地对老板谄媚
//
如今的时代
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让更多的人跌落在打工的队伍
想当初打工的队伍
刚从村里大山里出来刚下火车
如今的打工队伍
越来越多的文化较深的
修养较高的人士也加入进来
//
你们当然不愿加入
可是由不了你们 势所必然
你们的加入
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的渗入
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全新的时代
写作不再是那些人的专利了
那些人脱离劳动
日日熬夜爬格子
天天守候着电脑
宅男宅女几乎与世隔绝的一族
//
全新的时代
新的打工一族在各自的岗位
有着五颜六色万花筒般的感受
极其鲜活的感受
工友们
打起你们的精神吧
//
喷涌出你们的激情
或奔放或细腻
或深沉或恣肆
或舒缓或激烈
总之你们写出的东西
//
新鲜程度体验之深度
领悟程度题材之广度
也许要远远超过
那些所谓的专业文字人
//
因为你们
左手拿锄右手执笔
白天操作晚上运笔
流汗之后自然是热情的回顾
研发之后当然是深沉的眷顾
面对你们自己的果实
还有谁比你们有更深的体会
回顾以往难言的经历
还有谁比你们有更复杂的心绪!
//
写吧 写吧
打工者们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让我们自己来记录自己
不需要别人来替我们描绘
这是最真实的记录
他将开启一个全新的艺术时期
//
用我们打工人最独特的个性
树立起这个时代最独特的风格
请吟起这新时代的伐檀诗经吧
我敢说
他最鲜明的风格就是
直截了当
简洁明了
//
一个全新的时代
打工者文字
自产自销的时代
关键词:李白,边塞闺怨诗,塞防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如果说,战场杀敌的血腥,建功立业的豪情,塞外风光的苍茫,是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那么,李白十多首的“边塞闺怨诗”[1]通过思妇的情感和生活来反映边塞的,表现出了女性对征夫的思念爱恋、怨恨嗔怒、生离之痛和死别之悲,被称为“征夫怨妇”。本文希望一方面通过具体篇目的分析,展现诗人边塞诗歌的面貌,另一方面诗人在对边塞战争的认识上,思想不断变化,并形成一条脉络,由它串联起来的诗歌即是诗人情感喷发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塞防思想和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李白的边塞闺怨诗歌,透视李白塞防思想的演变,可以将其分为大致三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未涉疆土与走马太原
(一)李白《捣衣篇》“红粉楼”、“金剪刀”、“相思枕”、“连枝锦”、“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等等,无不显出李白诗中富丽的闺阁与精致的闺情,可见其模拟汉魏乐府的绮丽缠绵之风,“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闺怨与边塞相接,跨越空间的相思因为寄托了生死和前途而有了独特的魅力,具有了初唐稍作疏朗开拓的样式。胡应麟《诗薮》云:“太白捣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调”,邢《唐定风》云:“子安捣衣尚袭梁、陈,此虽绮丽有余,而神骨自胜矣。[2]
(二)开元二十三年(735),友人元演邀游太原,李白滞留北地一年之久,期间曾游北岳及雁门,有《太原早秋》等作,后也作《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回忆这段往事,有“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等句,都可见其对边塞的初步印象,有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有对军士驰骋沙场的赞扬。这都受到盛唐时期昂扬的爱国热情、雄壮的塞防军歌的影响。
二、第二个时期――奉诏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处在长安政治权利的中心,看政令的起草与下达,执行与结果,李白除大量应制诗歌的之外,仍有心系边关之作,如送别友人赴边,歌颂反侵略战争,反对盲目拓边的侵略战争。随着对朝堂腐朽黑暗认识的加深,感到悍将邀功与士卒血战,歌舞升平与百姓疾苦的对立,从而对边疆战事有了冷静的思考。这个转变成为这一时期边塞闺怨诗歌的基调。
边塞诗组歌《塞下曲六首》赞颂壮丽、动荡的边塞生活,表现盛唐时期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其五:有“玉关殊未入,莫长嗟。”是在爱国热情的感染下,希望妻子理解丈夫的边塞豪情,支持丈夫的建功立业。
朱熹言:“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的。”(《朱子语类》)李白边塞诗以雄豪为主,不乏细腻感人、委婉含蓄之作,用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来表示他对黩武政策的反对。《子夜吴歌・秋歌》(天宝元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王夫之以为“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3]千里月色,万户捣声,不尽的柔情,无限的希冀,构成雄阔明丽的诗境,是“有血痕而无墨痕”之作。
《关山月》(天宝二年)有“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把天山之外的戍客与高楼之上的思妇联结在一起,让相思之情穿越广阔的时空而对接,笔法空灵,情意绵长。及《思边》,“以下六篇,俱写思妇,因系一处。”[4]即《思边》、《折杨柳》、《乌夜啼》、《春思》、《秋思》、《春怨》,李白将女子内心的痛苦表露无遗,借女子闺怨抒发对边塞战争的不满和反省,对于边塞战争的态度由歌颂到客观冷静对待,不再盲目肯定。
三、第三个时期――北上幽州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新唐书》卷五十・志四十・兵),唐的藩镇割据越演越烈,营州杂胡安禄山“性尤狡黠,善揣人情”[5],权势步步攀升,阴蓄图谋不轨,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当天宝十载时,幽州节度使幕府判官何昌浩力邀李白北上,李白抱“且探虎穴向沙漠”之志入幽州,看到边塞人民在战祸中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遭遇,认识到藩镇割据的现状,使得他本来就反对侵略战争和穷兵黩武的立场更加旗帜鲜明。当边塞战争的残酷,反映在边塞闺怨诗歌当中,更有一种凄婉动人、哀怨深沉的穿透力。
李白《北风行》、《代赠远》、《闺情》无一不“恨”。《北风行》,今人詹瑛《李白集校注》云:“诗云‘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当是事实。此诗盖天宝十一载冬,太白于幽州作。”[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边塞的雪,落入女子苦涩的心中,“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遗物在手,不忍再看,对战争血腥残酷的控诉,对丈夫一去不复返的哀思,“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竟是这般沉重,这般苍茫。
李白的边塞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一方面,诗人以男子作闺音,开阔了诗境,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因其实地考察而有别于从未到过边塞的诗人作品;又因其未直接参加战争有别于上阵杀敌的诗人作品。他的边塞闺怨诗转入哀怨不己的征妇的内心,奋笔疾呼,对她们的命运始终给予了深切关怀。
反观李白之前的唐代边塞诗,多是颂扬大唐帝国武功的强盛,而李白更多地看到了战争背后的苦难,批判开边战争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遭受了巨大痛苦,付出了巨大牺牲,看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让人感受到厚重的悲悯情怀,显示了诗人成熟而理智的批判精神。
《唐宋诗醇》指出:“此等诗殊有关系,体近风雅,杜甫《兵车行》、《出塞》等作,工力悉敌,不可轩轾。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乃谓白作为歌诗,不过狂醉于花月之间,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视甫之忧国忧民,不可同年语。此种见识,真‘蚍蜉撼大树’,多见其不知量也。[7]
李白对于边疆战争的态度转变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边塞闺怨诗歌也反映出其塞防思想的不断演变。第一个时期是李白对边塞的认识从书面到实地,是早期仿汉魏乐府精致闺怨到走马太原的昂扬宏阔;第二个时期是李白进入盛唐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之后,对于边疆战事的再认识,情感态度从建功立业的热情到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第三个时期是李白北上幽州探“长鲸白齿”终徒劳“三献君”,在藩镇割据的残酷边塞,他深刻认识到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坚定了反战的鲜明立场。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是智者,更是仁者,在血雨腥风中呼唤与呐喊,声声血、字字泪的诗篇,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真善美的典范。
注释:
[1]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3][6]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1.
[5] 安旗,李太白别传(增订本)[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7] 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 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 安旗,李太白别传(增订本)[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3]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黄麟,唐代诗人塞防思想[M],香港:造阳文学社,1970.
[5] 漆绪邦,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6] 王运熙,李白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月明时最浓
清代有一位词选家,曾推崇北宋秦观和晏几道二家的词,说他们的长处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用这句话来评价李白的《静夜思》,再适合不过了。
这首短短的二十字诗,字面上并无什么惊人之处,构思也算不上特别新奇。它明白如话,却又韵致无穷,素有“千古思乡第一诗”的美誉。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月明如霜,天地为静。李白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既然睡不着,那就起来吧!他走出房间,走出院子,来到屋外空旷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水井,井栏前是一层白花花的秋霜。走近才知道,原来是月光洒在地上。
水井是最能勾起人思乡之情的,所以出远门客居他乡,被称为“背井离乡”。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对像他这样的孤身远客来说,明月最容易触动他的情思。
他想起早年居住在故乡时,看过的一轮明月,看过明亮的月光,并且曾经忽然产生过地上结了霜的怀疑。如今,年纪大了,人已不在故乡,可是明月依旧,怎能不让人愁肠百结?那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明月,故乡的亲人……恍若历历在目。
诗人想到自己前途迷茫,归程难期,抱负不能施展,有家不得安居,不禁悲从中来,内心盈湿一片。于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举”一“低”之间,又是怎样的百转千回?
纵观全诗,平多仄少,读起来低沉、舒缓、悠长,与作者的低徊犹疑的思乡节奏正好吻合,可谓巧夺天工。韵脚“光”“霜”“乡”,开口呼来,一往情深,余味无穷。除此而外,“床”“上”“望”三个与韵脚同韵的字遥相呼应,使全诗读来更加神韵饱满,稳妥和谐。
李白一生爱月,一生写月,最终扑入水中,抱月而去。月是他的朋友,月是他的知音,月是他的亲人……亦或许,月就是他自己!
请轻声念一念“床前明月光……”吧!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情景?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月光无言
喜欢沙拉・布莱曼。第一次邂逅她的歌声,惊为天籁。
她的一曲《斯卡布罗集市》,几许深情,几许思念,几许惆怅与眷念。“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开口的瞬间,她那清澈透亮的歌声,如月下山泉,潺潺而至。
尽管她的音乐地位和声望都极高,可是一提到月的神秘,她依然和孩子一样,充满了原始的好奇和天真的幻想,故有“月光女神”之美誉。
“诗”“歌”本一家。在中国古代诗坛,最对月情有独钟的,非李白莫属。据统计,在李太白全集中,有月的古诗三百多首。在我的想象中,他们都是“月亮的孩子”。因为无论是沙拉・布莱曼的歌,还是李白的诗,都是“此曲只应天上有”。
“行”,是汉代乐府诗歌延续下来的一种音调,也就是歌曲的调子,可以依靠这个调子放进很多字,编新歌词,然后就成为可以重复唱的一首歌曲。
《古朗月行》是一首乐府诗。如果让“月光女神”沙拉・布莱曼配乐歌唱,会不会湿润我的心?
诗的前四句,写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瑶台镜”,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呼”“疑”两个动词,传达出一个孩子的天真浪漫之态。
诗的后四句,运用“月桂树的传说”,写出了月亮初升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以及宛若仙境般的美好景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接着看见树影婆娑的桂树,然后看见白兔在忙着捣药,它是要给谁吃呢?
一句“问言与谁餐”,写出了孩子的稚气与想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答案,但是无拘无束的幻想却是孩子幼小心灵飞翔的翅膀。
这首诗写到这里,其实并没有结束。后八句,由喜转悲忧。诗人叹息好景不长,月亮由圆而蚀,不再可赏。这样的诗句可能有所讽喻,另有所指,但诗人并不明说。可是,如果你去读一读晚年的唐玄宗、杨玉环、安禄山……再读一读李白此时的境遇,也许一切就明白了。
于无言之处,给予你可以的想象和沉思的空间。
在李白的小时候,调皮贪玩,厌恶读书,尤其喜欢玩耍。有一天,李白看见一位老奶奶用粗笨的铁杵在石头上磨着,他好奇地问道:“老奶奶,你这是干什么呀?”老奶奶说:“把它磨成针好做针线活。”李白更加纳闷:“铁杵何能磨成针呢?”老奶奶语重心长地说道:“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听到这句话,似乎茅塞顿开,从此他树立远大志向,勤奋苦读。也许是这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成了诗仙。
光阴似箭,李白转眼间到了充满朝气的青年时期,有着满腹的才学与傲气,凭着他不可磨灭的理想,去“游寻四方”了。可是,李白远离故乡,到底有些不舍,于是作诗数首,有《春夜洛城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深情地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且显现出了李白的文学才华。
初出故乡,外面的一切让他大开眼界,加上此时年轻气盛,写出了令人感叹不已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何等的大气!何等的雄心!而且是第一个写庐山诗的人。从古至今,有多少诗人都写庐山诗,可无一胜过李白,千古都在流传他的《望庐山瀑布》,难道不正因为如此吗?
后来,因李白的诗久负盛名,得到了皇上的宠爱,此时,他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时机已经到来,不禁壮志酬酬,一心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可是,当他看清唐玄宗只是命他作诗取乐,朝中奸臣横行时,他不禁大失所望,越来越感慨这一切。结果可想而知,李白无可奈何的离开了这儿,可是,因有这样的气壮山河,便落得贺知章一个“天上谪仙人”的美誉。从此他仿佛真的是仙人下凡,也由此被后人喻为“诗仙”了。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稀里糊涂了几年后,又跌入了万丈深渊,他被流放在夜郎,而这时,他已年过半百。渐入暮年的李白,困顿、凄苦、孤独,一阵阵向他袭来。虽然他剩下的人生岁月已不多了,应安度晚年,但是他还是艰辛地行程着。李白思索着,自己苦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他一直壮志难酬,总想有一天去报效国家,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一直未达到目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争妍斗俏,要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冷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一袭白衣的青莲居士,似乎是每个中国人所熟识的吧。从“举头望明月”的思乡之情,到“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再到“铁杵磨成针”那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从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诞生的每个龙的传人,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认识李白了吧。
李白嗜酒,他不是个醉若烂泥的酒鬼,却终日抱着酒坛。常言道:“借酒消愁。”李白啊,真的是太过忧愁了么?所以才会终日在梦境与现实间挣扎,所以才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生潇洒的诗仙的另一面。
我想李白是执拗的,“天子呼来不上岸,自称臣是酒中仙。”像小孩般执着的脾气,只因不愿当个只属于皇上的诗人;李白亦是清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没有那样自由散漫的个性,没有那样明净的心,恐怕是很难说出这样的诤言的吧;李白应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的豁达,并不是假君子真小人的戚戚妄语,而是诗仙骨子里的洒脱大气啊!
但就是这么个满腹经纶的“文曲星”,因那“可怜飞燕倚新妆”的千古佳句,和贵妃娘娘的一句轻怨,而被李隆基流放到了荒蛮之地,唉,可悲,可叹哪!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 音乐、背景、文字,首先在课前营造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背背喜欢的古诗,引领学生们进入古诗境地,从而给整堂课罩上古诗的氛围。
二、介绍诗人
叠纪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着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设计意图]: 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不但会背诵古诗,而且知晓古诗的作者,了解诗人,喜欢诗人,近而也更加喜欢我们的古诗文化。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在书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 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静 夜 床 光 举 头 望 低 故 乡
⑷ 指名领读,并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⑸ 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并随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如三拼、整体认读音节。通过相互检查的方法让同位两个小伙伴合作学习,互相纠正。
2.认清字形
⑴ 学生小组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
⑵ 指名说一说。
⑶ 抢读生字游戏。(课件在花瓣上出示本课生字)
相机理解“举”、“举头”: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请举头,“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
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⑷ 对号认生字
1夜 2光 3头 4床 5故 6乡
课件出示: 学生对口令:
夜是几号字?头是几号字?2号什么字?4号什么字?5号6号什么词?
答对者来摘苹果,并请摘到两个苹果的同学把其中的一个送给好朋友。
⑸ 摘苹果游戏
出示带有生字的苹果,“谁会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请学生正确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领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在一起,交流识字的办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也为其它学生提供了一种识字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抢读”“对号”“摘苹果”反复的复现生字,让学生在快乐积极的态度中完成生字的认记。
五、朗读古诗
1.体会诗意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⑶ 指名说说
⑷ 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在哪儿见过霜。(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师: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2.入境朗诵
⑴ 学生自由练读
⑵ 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⑶ 师范读
⑷ 配乐读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在的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
⑸ 学生练读
⑹ 指名朗诵
⑺ 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让学生熏到李白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六、古诗赏析
师:一轮明月,一段思乡情,一首静夜思,李白还有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两首。
配乐朗诵 《古朗月行》《月下独酌》
师:如果你们也喜欢这两首诗可以到我们的《古诗八十首》中去找一找,背一背。
[设计意图]: 介绍李白另两首古诗作品,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素材,并激起学生对古诗、诗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