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企业管理知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管理知识论文

第1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企业很多都是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传统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三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管理模式上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企业集团下设多个分厂,每个分厂下设多个工段,每个工段再下设多个班组(有的工段还下设多个大班组,每个大班组再下设多个班组)。在人员选拔上采用的方法是:集团董事会选拔分厂的厂长,分厂的厂长选拔工段的段长,工段长(或大班长)再选拔班组长,员工的工作岗位基本固定不变。传统的组织结构下的企业在人员管理上以“稳定”为特点,即员工在岗位、薪酬上比较“稳定”,这就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我认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在我国企业的初步发展中发挥了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是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它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为我认为这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

(一)不利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员工的工作岗位基本固定不变,工资薪酬也趋向“稳定”,所以员工将会逐渐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这显然将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存在合理的“差别性”,人们才会更加有进取心,所以我们才需要兼顾效率。

(二)人力成本相对较大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内部设有较多的厂长、段长、组长等,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相对过多。一方面,根据经济常识可知,当企业一味追求人力资源的投入时,将会导致员工过多,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当企业人力资源投入过多时,会直接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这将会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定程度上将会不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不利于企业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特点,这将会对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显然企业这种等级制度,将会不利于下级员工向上级及时反映情况,企业上级将无法很好地掌握基层生产的情况,这会对企业政策的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也进一步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日趋强化的时代中,知识经济显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中,知识显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竞争优势的增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科技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支持,因为它既需要系统正确的知识理论作向导,也需要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科技人才作助推力,更需要知识的创新发展来推动它的进步与创新。而且,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当企业拥有大量的具有独特性的隐性知识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所以,知识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因此,我国企业要重视知识管理,重视对知识资源、知识创造以及知识应用的管理,大力加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对策建议

由于知识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企业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对策,仅供参考。

(一)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显性知识也称为明晰知识,是指那些容易被人模仿、学习的知识,具有明晰性。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等成为显性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而语言、文字、数据库等成为显性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举行各种先进员工经验交流会,让那些经验丰富、工作优秀的员工进行经验传授,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表彰,而且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普及一些生产经营知识,从而逐渐提高企业各员工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建立一些企业数据库,收录一些其他企业甚至国际企业的先进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并及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更新,从而让企业员工可以获取最具有时效性的知识与信息。

(二)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隐性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指那些只可意会、难以制,如:对进行知识共享的员工加以奖励、升职等,以此来鼓励知识进行共享,促进员工间隐性知识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对本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渐培育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从而逐渐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充分调动员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员工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此来充分提高隐性知识服务于企业发展的能力。

四、总结

第2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一)关于知识管理。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作用。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三、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一)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第3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是结合机械企业特点,通过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创新模式。在此次会上,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孙祖梅宣读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关于全面推广“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的决定》。决定说,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原任总经理赵凤高等人创立的这一管理模式,是我国机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大突破。

该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细有效、整体优化的管理思想,具有管理手段数字化、协作关系数字化、核算单位最小化的特征。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新、先进的管理理念,其基本思想是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以及虚拟经营者,使每个员工都从经营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二是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员工身份经营者化和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三是现代、高效的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应用ic卡企业经营综合管理系统。

该管理模式一经推出,很快就在全国机械行业得到广泛认同。近年来,先后有300多家企业到易通公司学习交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4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对企业评价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经济不断发展中累积形成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接下来将从影响企业评价的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进行全面总结。

1.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外部因素

一个国家的政治因素将严重影响本地区企业的发展,企业作为国家生活中的一份子,在自身经营发展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受国家政策的制约,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例如,现如今我们国家重视廉政建设,那么政府最近在打击对一些政府和国有企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有时候会是一个企业的风向标,如果企业的评价与政府经济政策一致,必然会带来效益。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我们发现,企业的发展不光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企业所处一个环境,企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者,还有自然环境,只有考虑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社会才能向前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假如我们不考虑自然环境,这势必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影响社会向前发展。

2.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内部因素

在企业文化因素中主要考察组织奖励政策和组织价值观对企业管理职业效益的影响。企业奖励政策属于企业规章制度中的一部分,按照期望理论的观点,如果奖励的结果与个人的期望和需要一致,能够给个人带来满意的时候,这时候个人企业管理职业效益就会很高,从而能够引导个人的行为。企业价值观属于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标准,虽然它可能没有像企业的规章制度那样明确的诉诸于文字,但是它却以约定俗成的惯例影响企业成员的行为和评价标准,进而影响企业管理职业效益值。在了解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现状之后,需结合企业现状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建立严谨科学的模型,从而对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不光要考虑当代人利益还要考虑未来人利益。

3.指标选取问题是影响企业评价的基本因素

本文构建的模型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了影响企业管理职业效益的指标,打破了长期以来从企业战略、流程和核心利益等角度评价企业管理的成果,这样必然会对企业有一个误导作用,单纯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使得管理人员有强烈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者有时候回去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本文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维度,使得选取指标是为人和社会服务,不再是单纯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真正做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益”思想要求相一致。

二、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策略研究

1.重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

相关理论建设长期以来财务指标占据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使后来随着评价方法的发展,评价指标上升到企业的战略、流程等方面,但是它们对企业管理的成果依然建立在个人和企业之上,这样必然会对企业有一个误导作用,使得管理人员有强烈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以获得个人利益或者是企业利益,并不是从社会整体进步角度来考量,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所以指标选取上充分的考虑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企业文化是企业得到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引导和规范企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今时代,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培养企业员工的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现代新型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为企业提供有效民主监督氛围,充分的调动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再是单纯的追求自己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同样,我们要想企业把企业管理职业效益作为重要的考量方法,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来,让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员工和管理者,使他们自觉的重视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

3.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中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扶持、服务企业为宗旨,确保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一是制定有关的经济政策。政府相关政策施行无疑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职业效益评价的一个非常的重要因素。例如,最新出台的支付宝限额限量的控制电商交易,对相关的行业都能产生影响。二是重视环境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最基本保障。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生态的法律法规体制、行政管理制和科技研究开发体制,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过程中,不断加强经费方面投入,达到建设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和保护地球环境目的。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5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在航空制造企业的管理中,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有3种基本的知识管理策略:知识分类策略、编码绘图策略和个人化策略。知识分类策略航空制造企业的产品特点明显,系统分工明确。对知识进行分类前,产品的工艺准备、工艺跟踪以零件图号、字段划分的模式进行,但是由于每个系统和字段中零件类型较多,比如任务系统包含平板类、支座类、盒形件和螺栓等类型,而且材料要求各有不同,这样造成知识杂乱,不能深入研究和创新。对知识进行分类后,创建以零件族为依据的人员分工,将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按零件类型进行归类,编制典型的制造大纲(FabricationOrder,FO),规范各类型零件工艺流程,提升FO编制质量和效率;同时可以使新员工参照典型FO对不同类型零件的加工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缩短其知识积累时间,提高新员工的工作效率。笔者根据某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一个分厂所承担的零件情况,以及零件数量和类型进行分类,共分为19个类型。通过知识分类后,在各类型中,根据材料和具体结构编制的典型FO模板共68份,零件的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如果不进行知识分类,则工艺人员要根据零件数量编制FO,需编制5611份,工作量大,重复工作多;进行知识分类后,工艺人员可根据68份典型FO编制各类型的零件FO,编制过程中可借用典型FO中50%的内容,每份FO的编写可减轻工艺人员工作量在50%以上。编码绘图策略所谓编码绘图策略,主要是通过对知识、资料、资源和组织结构的梳理,运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周密的编码或者绘制相应的关系图,然后将其存储在知识库中,通过目录和搜索引擎来管理,使员工能轻易地查找、运用这些知识。编码绘图策略注重于处理标准化、格式化的知识以及关系较为复杂的区域知识。例如,应用编码绘图策略可以处理飞机零件制造、装配的各种规范和标准的管理,也可以根据公司结构和表1零件分类情况序号零件族零件数量典型FO数量1衬套35742垫圈9123耳环21554法兰盘59865管嘴88966盒形件14937夹子68828角片22739轮形件24210螺栓269411收口管54212螺母223413型材34214仪表板35215支座543616摇臂201617平板254218轴404419其他3563合计561168分布图将飞机制造过程的关系流程描绘出来。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将新编规范、标准写入知识库,根据结构或分布情况的变动更新关系流程图,有利于在使用过程中方便快捷地调用。个人化策略由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往往难以准确地分类、编码和绘制,不能采用分类和编码绘图策略,而是需要通过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来实现,这种知识分享主要是透过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实现的。比如:工艺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需要通过现场的动手操作,同时和工人的现场交流来获得。这种知识管理的策略称为个人化策略。在这种策略中,知识存储于个人的大脑中,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传达,比如计算机、知识小卡片和手工绘图板等,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在个人化策略中,主要是要形成一种氛围,建立一种制度,允许员工寻找可以进行知识分享的通道和方式。

2知识管理的实现与应用

在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里,怎样收集、存储、查询、共享与创新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根据这个工作重点,形成了知识管理工作的3种基本方法,即知识库(knowledgebase)、知识地图(knowledgemap)和知识社区(knowledgecommunity)。笔者在深入分析我国某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相关支撑知识(或系统),及其现有的知识结构上,提出的知识、经验积累、智能检索和共享应用等功能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该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总体框架以企业知识库、知识地图和知识社区为核心,包括知识构建和应用两大部分。由于企业知识存在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和特点对知识进行管理。下面从3个方面说明我国某大型航空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应用。

2.1基于知识库的实现与应用

企业知识库是一种基于知识分类策略和编码绘图策略条件下的知识管理方法,是集知识的获取、分类、整序、存储、共享和维护于一体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或通过人工的方式针对某个主题知识(比如航空件常用的高温合金和钛合金材料的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等)按一定的模式进行分类、整序和编码,能对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集中或者分布存储,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的环境,将知识、经验和资源以容易取得的形式呈现给需要的员工,并能动态地对知识库进行即时的更新和维护,帮助企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辅助企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的实施。由于航空制造企业的知识存在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需要根据知识管理的总体要求,按以下步骤构建知识库。

1)分析构建目标:确定知识库构建目标,分析实现一个目标所需的知识类型、知识形态和存储情况,确定知识库的规模、类型,明确知识库要解决的问题;使组织的知识库针对性强、结构合理和规模适度,同时应既考虑经济效益,又不影响知识库的应有作用。

2)构建知识库框架:构建知识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库要根据构建的目标设计知识库的层次结构、功能模块、基础数据库或资源库,从而构建出知识库管理系统,使用户可通过此系统进行交流、维护、管理和应用等,便于用户查询产品设计、生产和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该知识库框架是一种层次结构,由多个分知识库和一整套体系结构支撑,最终实现飞机工装设计制造知识的应用与共享。

3)知识积累:根据知识的来源、形式、范围和更新时间进行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个人的知识,或挖掘老师傅、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或者总结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整理自己涉及到有价值的资料等进行积累。这些知识可先通过试验分析报告、工艺规范、参数记录和管理制度等形式进行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进行总结、梳理和专家评审,对于存在分歧的知识点通过试验或试行来验证;验证通过的知识需进行分类,比如分为冷工艺、热工艺、管理、装配和试验等类别,针对每个类别进行条目或适用范围梳理;然后将相应的知识条目按专业编码建账;最后通过编码管理纳入相应的知识库。通过知识管理系统,相关人员既可以快速掌握相应的知识,又可以避免重复性学习、研究和试验,查询和应用非常方便。

4)知识净化、去冗:是将无序的、冗繁的和与目标不相干的知识进行净化处理,应根据构建目标对知识进行筛选,除去异类和重复性知识,除去不经济因素,使知识库中的知识更加精练,针对性更强,更可靠。知识净化、去冗主要以经验、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为主,通过图表式、对比式和要点式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整理。比如飞机通用技术条件的整理,每个机型都有通用技术条件但都有所区别,通过对比式整理将相同的知识点归纳,不同的知识点加以区别、标识,重复的部分去除,形成飞机通用技术条件知识库。

5)知识整序:通过知识的分类、聚类等方法,按构建目标重新组合知识,并对重新整合后的知识进行整序,随知识进行单元结构划分。为了充分利用知识库中的现有知识,便于发现新知识,对相互关联的知识用多种形式关联起来,便于从不同角度检索不同类型的知识。

6)入库、实施:按构建目标和适用人群有序地将知识导入整个知识库框架内,并形成有机整体,对各知识按编码建立索引,接入Internet网络,在相应的软件或平台下为员工提供概念、试验结果、加工规范和典型案例等知识。典型FO知识库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实例,零件按类型进行知识分类后,编制典型FO,就是典型的知识库资源。例如,把第2章中的68份典型FO作为知识资源,通过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PDM)或其他平台导入知识库,每位工艺人员均可参照这些典型FO编制相同类型零件的FO及其他工艺技术文件。特别是对于新研机型来说,典型FO知识库的应用能大大地缩短准备周期。除了工艺准备外,还可以依据FO知识库对零件的工艺流程进行梳理,以此划分工段,形成专业的知识社区。比如自由锻管嘴类零件,其加工流程如图4所示,根据流程图设置一个管嘴类零件的加工工段,该工段涉及到车工、铣工和钳工3个工种,下料机、铣床和车床3种设备,然后根据任务量和管嘴的特征进行设备、人员的配置与厂房的布置,使流程封闭在该工段,这样减少了工段间周转,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在该工段形成了一个管嘴类零件加工技术的专业知识社区。通过典型FO知识库的应用,对工艺人员来说,可以提高组织智商和组织记忆,减少重复劳动;对管理者来说,摒弃过去生产工段分工组织形式以机床设备为基础的模式,创建新的以零件族为基础的生产工段分工组织形式,可形成工段典型产品和加工特色。图5所示为某新研机型的某项接头类零件的批次加工在典型FO知识库应用前后的价值流程分析对比图。图5中,t1、t2分别为典型FO知识库应用前、应用后零件等待加工的时间,t3、t4分别为典型FO知识库应用前、应用后创造价值所用时间。

2.2基于知识地图的实现与应用

隐性知识是不易进行清理、编码和描绘的,特别是个人的工作经验与技巧,往往是通过手把手的教才能将之传授给别人。这类知识不能够用知识库来管理,而应该使用知识地图进行管理。所谓知识地图,就是提供一种人员与技术导师或专家的查询系统,寻找专家就像通过查阅地图一样,寻找一个个工位、办公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这样大家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老师,然后通过与之联系,获取相应的知识。由于每个分厂的工人工位配置和业务组办公点设置各有不同,特别是对于新来的员工甚至是老员工,寻找老师和办公地点均有难度,有时出现技术问题不知道应该咨询哪位,这样就造成了工作时间的浪费和精力消耗,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地图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根据每个分厂的机床、工位的配制进行编码,同时编码要对应工种、老师姓名、职称、技术等级、专长和简介,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这些信息根据实际方位关联成坐标地图,最后将这些信息汇集并导入知识库,供大家使用。比如获取某个转轴梁中薄壁衬套的加工知识,首先在知识库中搜索相关信息,在没有得到具体的加工技巧时。知识地图实质上是企业的知识资源总目录,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综合体。在企业管理中不仅揭示了企业内部或外部相关知识资源的类型、特征,以及各种知识的关系,更高级的知识地图还揭示了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揭示了企业内部知识获取和流失的机理,描绘知识流的运行路线,进而协助企业了解员工流失如何影响企业知识资产,帮助企业更好地建设工作团队。

2.3基于知识社区的实现与应用

知识社区是指企业通过促使员工自发或者半自发组成的“知识分享”团队,以分享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知识管理策略。知识社区是一种基于人际间分享的个性化策略。在企业中具有相同工作经历的或者有共同兴趣、目标的人员组成一种非正式群体,这种知识管理方式在知识资本的创造、分享和使用中占有关键的地位。在某航空制造企业,端面仿形零件的加工一直是个别人的独门绝活,完全将知识个人化和隐性化。根据需要,技术管理者通过基于知识社区的知识管理方式,召集了对端面仿形车零件的加工有兴趣的年轻人和加工技师,成立了“端面仿形加工”小组,针对企业的端面仿形车零件进行研究、立项。先通过小组成员掌握三坐标测量机床对仿形靠模进行数据取点技术,掌握三维CAD软件UG或CATIA建模和CAM技术,从而实现现代化制造,提高专业厂的端面型面类零件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然后小组成员将所学知识共享于整个企业。通过知识社区管理方式的应用,该单位的所有技术人员均可掌握端面仿形零件的加工知识。这样使端面仿形车技术就不会由于人员的流失而断层,同时使大家既掌握了知识也增进了了解。

3结语

第6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速度迅猛,世界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两大趋势。在科技先进和信息化先行的发达国家,又涌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这给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理论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生产存储、分享和使用在技术上更为可行、经济上更为合算,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组合方式将更为合理、更有效,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的人才,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1.知识工作与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工作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信息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这一时期,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新服务的。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应是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2.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工业经济

信息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也被称为“后工业经济”,它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指导思想,而工业经济主要以单一的,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最大利润为指导思想。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工业经济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必须结果,是对工业经济的超越。不少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应该说信息经济是一种以信息等相关产业为支柱的一种经济时代,也是从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期表现,知识经济要求更高的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其内涵进一步扩大。总之,从发展顺序来看应该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并不断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所以目前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属于信息经济时代的管理。

3.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经营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知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纯粹的信息管理则是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等。知识不等于信息,知识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结合的产物。知识与信息的不同是知识管理、信息管理这两种管理最大的不同点。知识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而增加企业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20世纪末发达国家不少企业在企业总经理与信息部经理之间设立一种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部经理重点负责企业技术与信息的开发应用,而知识主管主要从事企业创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都主要是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只不过知识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讲,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决策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经营意图,即经营方针、目标、战略、计划的要求以及下达的具体任务,组织生产活动,并保证实现。从企业管理的分层来看,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属于执行层,而知识经营属决策层,所以知识管理与知识经营之间是执行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性,必须调整公司,把公司建成知识型公司,并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彼德·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这种员工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已安排的非常明确,这样使员工觉得自己是被上司完全摆布,缺少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骄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这种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因为分割难以进行。第三,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三、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信息经济时代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员工的聪明才智比以往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知识员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他们的创造力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源泉,生产工具开始转移到了知识型员工的手中,因为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工具是存在其大脑中的知识。所以,企业的管理也应做出一些变革和调整。

1.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

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形式也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能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决策快速执行,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并且也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工作自主和创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2.员工与产品平等对话

在工业时代的公司中,社会分工明确,大多数工作的定义方式使得员工和管理者很难看到完整的过程。工业时代的工作并没有给人们一个对于产品属性的清楚的认识,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和产品被锁定在一个黑箱中,作为个人的贡献者看不到,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缺乏认识,他们只是被期望去适应一个大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人们被培训去做某件事,而且被告知不能偏离固定的程序,员工的想象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甚至是碍事的,员工的知识几乎没有真正的价值。于是,员工通常对过程和产品容易采取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在信息时代,工作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和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生产许多产品和对这些产品进行改造的过程。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并不是孤立地看待过程和产品,而是把它们放在员工的想象和知识的更大的视野中。员工对过程和最终产品的掌握,激励他们去使用其技能、想象和知识,通过技术的变革来产生产品的变化。这样的过程有如员工与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由于员工掌握了过程,他们发现自己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拓展,并会因受到鼓励而更大胆地去想象,去发明,去创造。

3.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与一般性人才不同,知识型员工一般来说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他们往往追求较强自主性,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照应到这一特点,给予知识型员工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现到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主管人员与部属们商讨组织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以一种成就感。根据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的统计,实施参与式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般都可以提高5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提高一倍至几倍。

4.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良好的软环境即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认为,“一个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即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财富》杂志评出的最受欢迎的100家最佳公司中的几十家慷慨地为员工提供“软福利”——即那种能够进一步协调工作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各种便利,诸如在公司内部提供理发和修鞋等多项生活服务,以及免费早餐等看起来不起眼的福利,这为员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类福利使公司表现出富有人情味,接受调查的员工都说他们非常珍视这一点。目前,许多企业都定期举办各种宴会、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舞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管理者还可以倾听职工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总之,知识型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下属,平等对话,并经常活动,加强人际沟通。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溢亲情的大家庭,使得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而不是成为组织的边缘人。

5.正确的激励

激励活动是由谁激励、激励谁和怎样激励这三个主要要素构成。正确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所说: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自身是有规可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必须考虑人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二,激励必须制度化、规则化,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激励具有全员性,即必须针对全体员工,这样才能起示范作用。第四,激励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美国的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文化水平较高,更多的是考虑其发展潜能和成就感,并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公正的报酬。所以,企业在进行激励选择和设定时应针对性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还应该注意对工作进行设计,因为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激励因素。

6.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由于科技发展高速化、多元化,大部分知识型员工发现,知识与财富成正比例增长,知识很快过时,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收入。因此他们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能提供知识增长的机会。如果一个企业只给其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给其增长知识的机会,企业不可能保证员工永远就业,当然也就不能指望员工对企业永远忠诚,同时,大多数高素质的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工作挣钱,而是更希望通过工作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员工的这一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因此,在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的需要前提下,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

7.积极创造个体发展空间

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不懈地追求,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当员工感到自己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高级打工仔”时,就很难对企业绝对忠诚。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给员工创造个体的发展空间,给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更大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职位资源,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足够大的成就实现机会空间。当然企业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如:目前已经出现的股权激励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的一种尝试。股权使得员工把自己的创新活动看成是一笔可观的投资,因而更能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趋向。股权激励是一种可行的激励方式,体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

8.管理方式分散化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常常不按常规处理日常事情。和这些人员进行交往时,传统的官僚管理作风只会碰壁,因此需对知识型员工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之下被动地工作,导致员工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如分散化管理,在信息经济时代,分散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管理趋势。在组织中拥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并不一定拥有较多的信息,电脑网络的存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知识型员工也由于自己的专长而自负,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为谋求决策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求得知识型员工对决策的理解,定期与雇员进行事业的评价与探讨,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施以“分散化管理”,应是信息经济时代管理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吉雷:“浅淡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中国培训》,2001年第4期,第59~60页。

吕兵,张钢:“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建设策略”,《西南金融》,2001年第1期,第22页。

肖光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2期,第13~14页。

孙建国:“论信息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前沿》,2001年第3期,第9~12页。

第7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竞争情报知识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

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

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

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一)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二、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三)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

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竞争情报研究范围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

(1)竞争主体情报,主要包括竞争主体能力的评估,诸如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市场范围、营销方法等。

(2)竞争环境情报,诸如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3)竞争对手情报,包括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SWOT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它的活动是围绕着知识的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分解、转移、使用、存储和共享而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是知识创新的工具和原料,其核心仍然是知识。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获取、转化、传递、共享和创新等问题。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

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

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

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

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来源。“人”在竞争情报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即发动企业中所有的人都做“情报员”,鼓励每个员工为公司收集情报,并利用情报。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职位,都被鼓励为公司提供情报。

知识管理考虑的则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以此为基础,企业的知识管理构建了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主体,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8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环境或个性以及它所有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企业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体现在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会体现出来。从企业的哲学、企业的精神、企业的战略、企业的追求、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的形象以及员工的风貌,管理的风格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任何一项新的管理方式的引入,必然牵涉到文化的变革,因此若一个企业的文化没有产生改变,形成适合知识管理的文化,则知识管理不会成功。况且一般情况下,知识成为个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人们倾向于拥有独特知识达到拥有独特地位的目的,故企业高层必须采取特殊的管理手段,以激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并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例如鼓励与奖励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创新等,即建立知识友善的企业文化。

二、知识管理下的企业文化构建

(1)文化价值。通常,大多数企业都有一系列明确表述的公司价值,并且与商业策略相一致。而知识管理也是整体商业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新的知识管理行为既是企业价值实现的一部分,也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管理价值来引入。支持共享和学习的价值包括:开放交流――鼓励各个层级的员工之间的对话和交互,推进即时的交换和反馈,通过鼓励实验、尝试学习和对错误宽容,藉此成功和失败的机会来建立学习的机会;网络――通过建立网络社区,跨功能的团队工作来形成文化观念。(2)适当的人事招募。聘请擅长学习和教学的人,对知识管理的效能有很大的作用。当需要考察员工的学习欲望和性格倾向,并不断培养和考核员工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绩效,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就变得非常重要。当要确保知识的培训系统和工作轮换计划,尽可能竞争性共享而且利用的时候,招聘适当的职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许多知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已经非常关注文化的兼容性问题了。(3)报酬和激励。报酬结构和绩效评估一定要建立在个体的业务成绩、知识共享以及团队配合基础上。在知识管理推行中,人力资源部门需重新设计公司的绩效评估方法和薪资制度,改变以个人为评估和奖励对象的传统做法,鼓励团队的知识创造和共享,鼓励员工从实践中学习,鼓励员工的知识沉淀,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将知识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让员工觉得知识共享对于他们而言是有利可图的,而且也必须让成员们感受到企业对其工作方法的态度是比较信任与开放的,因为自由的环境才能有最具创意的员工,另外,亦可透过绩效考评与生涯规划制度相连结,使得员工认为若其在企业重视的绩效内容上努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升迁。(4)信息网络。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全国性企业或跨国企业,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观的形成更加复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引入,对于构建企业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也是企业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搭建企业文化管理平台,用“内部论坛”、“员工活动”、“文化窗口”等来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5)论坛和文化社区。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如果公司能让所有员工广开言路,正确引导员工关系企业发展、发表对企业管理的观点与见解,将十分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企业论坛就是提供一个让所有员工相互交流的论坛。通过建立一个友好的、使用方便的讨论区,企业内部的员工可以就自己关系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员工在论坛里可以讨论工作、生活、学习上得各类话题。(6)网上调查。公司可以面向所有员工组织各种各样的网上调查活动。通过这种调查系统,有关部门可在公司范围内进行网上调查活动,以便各部门主管人员快速、方便地了解员工的目前工作、生活方面的满意度等相关信息,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培养员工参与精神。

三、总结

企业文化是决定知识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企业单是拥有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却缺乏适合知识管理的文化特征,则知识管理仍无法顺利推行,所以企业知识管理除了在硬件环境(信息基础)的架构外,必须加强软件环境(文化的塑造)。此外,企业除注意上述知识文化的变革外,亦不能忽略其他企业管理因素的配合,还要注意外在环境的变化,并且还需注意本身的企业特性、组织成员本身特质等因素,一个成功的知识管理项目是需要各因素间的相互配合才行。

参 考 文 献

[1]奉继承.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陈飞宇,胡晓林.知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09(7)

第9篇:企业管理知识论文范文

人事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文章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当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只有转变观念、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健全人事管理系统才能改变这些弊端。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从旧的人事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人事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依旧处于脱节状态。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自主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依旧受到旧体制下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影响。

1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问题

1.1人事管理观念与时代不符

目前,国有企业大多采取的是集团化的运作方式,在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跨度太大,各分公司贯彻实施后系统性与连贯性遭到了断裂,这说明企业在人事管理上面要有前瞻性。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在企业的招聘、调配、晋升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但主要是为员工发工资而设置的,没有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服务的前提。因而,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观念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快速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与企业之间的价值教化,促使人事管理发挥直接的导向作用,将人事管理上升到时代战略目标上来。

1.2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

国有企业组织拥有国家与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企业对招募研究型的高端性人才十分青睐,长此以往致使企业基础的操作性人才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若高端研究成员对企业的生产不适用,忽略高成本的引进费用,生产力不能及时转化必然导致企业资源的白白浪费。国有企业组织的人事管理重心应该倾向于企业所需,形成岗位序列、人才梯队、职位选拔上的合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企业研究能力于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

1.3分配制度不合理

在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大锅饭模式,虽然后期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但一直没有新的突破。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企业的业绩无论如何,员工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长此以往员工的积极性会被大大挫减,一味跟风混饭吃。

1.4人事管理系统的不健全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体系亟待建立,许多人事管理功能还有待开发。人事管理想发挥自己的效能,必须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相互协调一致,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企业的分离改革会造成企业整体系统的破坏。比如有的国有企业试图通过对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分开培训达到其管理的目的,但最终只是对职能进行了重组,部分的传统职责依旧。

2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对策研究

2.1转变观念,完善人才竞争机制

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国有企业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应该尊重,企业管理者应该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员工的工作态度,增强其归属感。国有企业的招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避免的现象,为人才招聘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寻找真正适合企业岗位,有能力的企业员工。对于现有的员工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其工作效率与专业能力,真正适应不断发展中的国有企业的工作。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要以人的理念为根本,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企业人才队伍素质整体全面上升,才能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2.2因地制宜,规划人力资源系统

人事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其中人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其管理内容自然是动态的管理形式,这就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主动规划。企业人事的管理者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同样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因地制宜,换句话说就是因企制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不应该一味的照搬照抄,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情不一样,即便是国内,也不应该一刀切,要考虑到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一个地区还要根据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如保定地区的国有企业都是国资企业,但有的属于机械部门、有的属于航天部门、有的则属于兵器装备部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因而,在人事管理上企业都是各自制定各自的管理模式。

2.3完善分配机制、考核机制

完善公平的分配机制,是要将隐形的收入货币化,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方向,从分配制度上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完善考核机制,就是要减少考核分配中的认为因素。国有企业应当重视考评的地位,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考评,根据考评的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培训、惩罚、调整或是辞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技能,从而完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中考核指标的量化是十分难操作的,企业要依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公司的发展状态,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科学判断。效率为先、兼顾公平是企业积极倡导的分配理念,但企业的考核指标在实行起来时公平只是相对的,效率优先不可能将公平完全弃之一边,要开发多种意见反馈渠道,使每位员工的合理化建议都能够得到反馈。

2.4建立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现代人事管理系统的支持,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是未来人事管理的方向与策略,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就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取代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的领导要尝试用新的眼光看待人事管理工作,将人力资源的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去,循序渐进,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全体员工带来切实的惠利,逐渐摆脱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最终实现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的成功转型。国有企业现代化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先进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平稳增长,是企业人事改革中的必然选择。

3总结

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从而达到物尽其用、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从而为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

作者:赵君 单位: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房地产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姜嫄.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4).